时间:2023-06-07 09:0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履职提升活动情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督促政府严把项目建设审批关,仅今年上半年,就否决了150多个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有效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近年来,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宁波市人大常委会采取多种监督方式,持续推动政府解决一些焦点环境问题。
今年5月至8月,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就全市生态建设情况展开调研,并听取了市生态办关于生态市建设工作情况的专题汇报。近日,又兵分6路赶赴各地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检查,督促政府积极探索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全面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和中心城区的禁煤工作,力争空气质量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和饮用水水源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水源监督监测和应急响应措施,提升水源地监控预警能力和执法监督水准,全力保障宁波人民的饮用水安全。
同时,宁波市人大常委会还要求政府部门深化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按期完成电镀行业、印染行业、精密铸造行业整治,把防范污染事故、保障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确保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王井才
海宁:开出本届代表履职成绩单
日前,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完成了对本届市人大代表履职情况的汇总,261名海宁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自2007年1月5日当选以来的基本履职情况一目了然。这是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为每位市人大代表开出的履职成绩单。
汇总以表格形式列出明细,由市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会同各镇、街道人大逐项梳理形成,直观地反映了每位市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内容包括出席市人代会情况,参加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监督工作情况,参加代表小组活动情况,开展代表主题活动、述职活动情况,提出议案建议情况,接受选民监督和选民对代表履职情况的满意度测评结果的情况等。
据悉,这份成绩单将作为本届人大代表的履职档案,与代表述职报告、代表议案建议及办理落实情况等书面材料一起永久保存。 王晓圆
兰溪:力促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
今年,兰溪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落实《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决议》情况,尤其是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进行了跟踪监督,并将其列入常委会年度重点工作之一。
在兰溪市人大常委会的强力监督下,市政府积极采取行动,今年共投资3166.45万元,实施了5个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惠及13个镇乡(街道)72个行政村的5.7万常住人口。目前,已有19个村完工,46个村正在施工,7个村正在规划中,预计年底前主体工程将全部完工。
除加快推进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外,兰溪市政府还努力探索农村饮用水的长效管理机制,把农村饮用水工程建好、管好、用好,真正让农民长期受益。 朱 炜
上城区:专题询问直击代表意见建议办理难点
日前,杭州上城区人大常委会举行了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专题询问会,在听取审议了区政府的相关报告后,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6件被代表评为“不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意见建议,连续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人发问。
专题询问会历时两个半小时,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旧小区准物业管理实施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如何切实加强“群租房”综合管理等15个代表们关注度高、政府办理难度大的问题,有关部门负责人都作出了正面的回答。
“会后,希望政府及其部门能将今天所讲的解决办法、提出的工作措施再进行深入研究,抓好贯彻落实,从根本上解决民忧民困。”会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丁晓芳提出了要求。
通过这次尝试,上城区人大常委会认为适时运用一些询问、质询等监督手段,有利于推进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为此,区人大常委会接下来还将研究制定有关询问和质询的办法,以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王 先
松阳:启动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满意度测评机制
10月12日,松阳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对县政府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了审议,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日前,为规范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的办理程序,提高办理质量,增强监督实效,松阳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松阳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办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对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凡满意票达到实际参评常委会组成人员数量的70%,且没有不满意票的为满意;不满意票超过实际参评常委会组成人员数量一半的为不满意;其余为基本满意。
凡测评结果为“不满意”的,报告单位须在两个月内重新报告办理结果,并再次接受测评。再次测评“不满意”的,将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处理,必要时常委会将依法开展专题询问、质询或组织特定问题调查,或对主要责任人依法启动撤职、罢免程序,属县政府直属部门和垂直管理部门的,建议县委、县政府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免去其主要负责人职务。周晓鹏
奉化:代表全程参与“把关”重点民生工程
日前,奉化市大堰镇人大组织辖区内的人大代表,视察了位于江口街道南渡地块的下山移民安置小区,听取了镇政府负责人关于工程实施情况的汇报,并提出了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等意见建议。
此前,奉化市大堰镇人大代表还曾在政府部门征求意见、确定补偿方案和听取下山移民村群众意见等各个环节,多次关注、参与各项工作,全程“把关”重点民生工程的建设。
这是奉化市人大常委会今年推出的代表工作新举措――人大代表全程参与“把关”重点民生工程,为重点工程建设加上了一把“安全锁”。 原 杰 周浩平
玉环:评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
日前,在前期走访相关代表、实地察看代表建议落实情况的基础上,玉环县人大常委会对县交通局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评议。
这是玉环县人大常委会继去年对县水利局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行评议后,第二次对政府部门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行评议。
玉环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举措既是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发挥代表作用、推动政府有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介绍,评议将着重围绕代表建议办理的重视程度、办理态度、面商沟通、答复情况、办理效果等五个方面进行。
从今年的评议情况看,代表对县交通局的办理工作是满意的。会上,县交通局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对代表建议的落实明确了具体措施。 郑必荣
西湖区:力助中小企业“抗寒解困”
当其他地方的中小企业仍在为生存四处奔波时,杭州市西湖区今年已有26家企业列入杭州市雏鹰计划,27家企业列入国家科技型创新基金计划,获得政府资金1827万元。与此同时,西湖区的其他中小企业也在经营担保、项目落地、人才引进等方面,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这是西湖区政府为落实区人大常委会意见推出的系列举措,积极帮助区内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日前,西湖区人大常委会在调研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时发现,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处于高位、用工成本继续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融资难”问题已把区内不少中小企业 “压”得难以喘息。为此,在审议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时,常委会提出了要重点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困局,加大资金、政策、人才的扶持力度,政府要与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等建议。
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转型难”、“用地难”、“用人难”入手,积极推出了四项措施。其间,西湖区率先出台了鼓励创投企业发展财政扶持办法,把近期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推介给需要用地的企业,还安排了2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实施“325”人才发展计划,吸引海内外优秀创业创新人才到该区发展。 杨 宏
南湖区:监督提升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近日,嘉兴市南湖区政府出台了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作出了具体的政策规定。这是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人大监督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高度重视,抓认识到位和组织落实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今年是我行内控宣传年,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我行领导高度重视,并且周密部署:提前时间组织召开会议,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开展内控宣传的重要意义,认真部署内控宣传活动。成立了以任组长,任副组长,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内控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内控宣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各单位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以身作则,亲自过问活动开展情况,带头参加学习教育,保证内控宣传教育各项活动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同时各单位合理安排,把宣传教育活动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确保了内控宣传活动的统筹兼顾,相互促进,有序推进。
(二)加强教育,打好基础。我们以党支部和党员活动为载体,以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建立了学习教育制度,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及领导干部学习了《》的精神,银行领导班子组织了专题学习,认真学习《》《》《》。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四项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业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强化了党员干部员工的党性理念和纪律意识,增强了单位和谐稳定,廉洁从业的自觉性。
二、扎实开展内控宣传活动
宣传就是灌输东西,主要做思想的传播工作,是事业的源动力,是银行树立形象的关键,始终在为银行形象做好代言,宣传工作进行的好不好,将直接影响着我行发展的中心和重心,将对我行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宣传工作要细致化,而工作也要融合宣传的因素。
(一)明确活动目标。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学制度,掌握岗位知识点。组织全行员工开展对岗位业务知识、技能的学习、讨论,掌握基本岗位的知识点,使员工充分掌握精细化管理要求及标准,为落实内控管理精细化奠定基础。二是防隐患,把握岗位风险点。在充分掌握岗位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我的岗位风险点在哪里”大排查、大讨论,通过岗位风险的揭示,进一步落实过程管理防控措施,防范操作风险。三是强规范,推动管理精细化。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内控无小事”的管理理念,完善内控管理机制、制度,强化内控管理履职,明确干部员工违规责任,全力遏制屡查屡犯,全面提升岗位风险的防控能力,实现内控过程控制与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机统一。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我单位围绕今年“、”的内控宣传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内控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中,银行领导高度重视,提前时间久制定并且以身作则,为开展内控活动起到积极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全行营造内控的良好氛围。
一是举办内控宣传年活动启动仪式。我行于月日举办内控宣传年活动启动仪式,向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宣读《内控倡议书》和《承诺书》,并发放内控宣传材料。内控宣传年活动启动仪式简朴庄重、气氛热烈,全行同志都表示这次宣传年活动启动仪式让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收到良好成效。
二是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我单位在“内控宣传”活动期间,通过出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内控工作的现状以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倡导廉洁办公理念。
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月日起,在全行组织开展“学规定促发展”教育活动,组织全行员工对总行20年制订的《员工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作深入学习,以进一步提高全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增强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截止月末,广泛动员、制订方案、学习《规定》三个环节工作已经结束。为配合活动开展,编发教育活动《简报》1期、《监察之窗1期》。
四是开展案例教育。及时将总行纪委《2014年全行案件防查情况的通报》转发全行,组织全员学习,举一反三,深挖不足,强化内控案防管理。
五是完善内控检查流程。我行不断梳理内控检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完善检查步骤,形成有效的检查机制。现我行内控检查流程为:制定方案下发支行进行自查分行现场或非现场进行检查打分进行名次排比形成共性问题分析报告及检查问题清单对排名前五的网点进行奖励、对排名后五名的支行拿出相应措施、进行帮辅工作。同时加强对检查问题整改的追踪,每季度检查时对上季度检查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验证,并落实内外部检查问题的整改,提高了问题整改率,持续改进制度,提高了整改效果。
六是加强网点辅导工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和辅导网点改善业务管理工作。检查人员不仅立足于服务支行,增强支行内控督导检查力量,也为支行的流程梳理、规范操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实地的辅导与交流,大大提高了部分业务主管及网点的业务水平和作战能力。
七是解决部分疑难问题。银行业务品种不断创新,每天困惑支行网点最多的是疑难问题如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形成了一个定期碰头会,解决各支行网点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定期编制成册,邮件形式下发,通知公告栏上挂,为支行提供了一个解决难题的途径,同时也给其他支行有个良好的借鉴作用。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认真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意见要求,贯彻落实县、区、镇三级干部大会精神,着力提高全镇党员干部整体工作水平,经研究决定,就开展以“绩效型机关”创建为目标的“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镇人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三区大战略”,即融入省级经济开发区,接轨柯桥县城新城区,响应杭州空港经济区,着力打造“山清水秀、实力雄厚、吏治清明、现代先进、人心向善”的中国魅力名镇,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抢抓机遇谋发展,科学管理促跨越,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工作重点
1、建设学习型机关。(1)制定学习制度。主要是加强党委中心理论学习组制度和机关干部学习制度。镇党委中心理论学习组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机关干部每周六下午进行集中学习,安昌瞭望大讲堂每月开讲一次。将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与工作调研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2)创新内容形式。要始终把学习教育摆在首位,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学,认真学,深入学,理解学,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党员干部突出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要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并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情况,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要立足实际,创新学习的内容形式,按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开展分级分类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设务实型机关。(1)抓政策措施的制定。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完善《2010年镇机关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2010年村居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和《安昌镇2010年度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等考核激励办法和意见。认真研究制定各类先进评比办法,年终统一进行表彰决定。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拟订在本年度内计划完成的实事和重点工作,分解落实任务,明确职责人员,实行公开承诺,与年终考核挂钩。(2)抓制度建设的落实。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每月党委(扩大)会议和党政班子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各线办工作例会制、每季村居工作汇报交流制和每季经济形势分析制等。二是健全领导联系督办制度。开展领导干部下村厂蹲点调研,加大镇党政班子成员对所联村(居)、企事业单位的督导力度,形成一级督办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好氛围。三是探索年轻干部培育机制。有计划地组织镇村二级年轻干部上挂下派,进行多岗位锻炼,有重点地选择年轻干部参与重大工业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和维稳等工作,让年轻干部得到实践历练,增强独挡一面的能力和水平。(3)抓工作载体的创新。通过开展以“送温暖、送春风、送服务”为主的机关干部进企业“三送”活动,以“强化投入重转型、创新管理促增效、内外并重拓市场”为主的“企业服务年”活动,推进古镇开发建设年活动等工作载体,树立务实为民的良好风气。
3、建设高效型机关。(1)推进行政绩效考核。建立安昌镇行政绩效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重点对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各线办月度重点工作、年度实事工程等,进行一月一提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增强干部履职意识和责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行能力,加快工作进度,促进工作落实。(2)落实行政问责机制。贯彻实施《县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切实提高行政效能。推行公开办事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规范办事程序,注重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对工作落实不力,完成情况偏慢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等组织处理。
4、建设廉洁型机关。(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台账》,加大廉洁从政和反腐倡廉教育力度,深化领导干部诺廉述廉评廉工作,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领导干部长假期间活动情况报告制度。(2)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对照“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的创建要求,开展以“保本色、保廉洁”为主题的廉政教育月活动。做好做深师爷与廉政文化结合这篇特色文章,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廉政文化教育示范点。(3)严格自律厉行节约。引导机关干部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全面规范机关干部日常管理行为。积极开展“两提高、两降低”活动,建设节约型效能型政府。严格执行政府限额以下招标采购制度,严格执行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公务考察等“三公”管理制度规定,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4)加大监督处理力度。加强人大、纪委、群众等各方监督,通过代表巡视督办、党务政务公开、民主评议测评、走访座谈了解等方式,纳民意,听民谏,促整改,促提高。认真处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的群众来信来访、举报投诉件,严格执行纪律惩诫规定,把监督处理真正落到实处。
5、建设和谐型机关。(1)建立机关干部“四时”关爱机制。做到生日时给以祝贺,生病时给以探望,困难时给以帮扶,退休时给以欢送。(2)建立机关干部活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有计划开展一些寓教于乐、有益身心的文体娱乐活动,提倡快乐式工作。(3)建立机关干部谈心交心机制。通过集体开会谈、联系结对谈、个别交流谈等形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消除一些阻碍发展、妨碍团结、影响工作的负面思想,增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树立“人人讲大局、人人讲团结、人人讲奉献”的良好机关工作氛围。
三、工作要求
1、要形成共识。开展以“绩效型机关”创建为目标的“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是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推进“三区大战略”顺利实施,深化“两个更加”活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全镇上下要形成共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宣传引导,真正付之实践,努力营造深化作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攻坚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经开区、苏相合作区建设管理局、高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局、高铁新城规划建设局、度假区管理办(阳澄湖镇)规划建设局,各镇(街道、区)建设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造良好安全环境,确保“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安全形势稳定,紧紧围绕“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目标,深入分析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存在的薄弱点,对全区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落实,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隐患,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坚决堵塞安全漏洞,经研究决定,现将《全区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全区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相城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
苏州市相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代章)
2021年4月22日
(此件公开)
相城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4月22日印发
全区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
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造良好安全环境,确保“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安全形势稳定,紧紧围绕“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目标,深入分析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存在的薄弱点,对全区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落实,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隐患,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坚决堵塞安全漏洞,提高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二、组织领导
成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委办分管主任、区住建局(园绿中心)、区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区住建局(园绿中心)、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和各属地政府分管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园绿中心)。
三、主要任务
(一)整治时间
2021年4月20日至2021年7月30日
(二)整治范围
全区各类工地,包括:建筑、市政、道路、桥梁、隧道、管线、小型(临时)、拆除、农民自建房工地及其参建的建设、监理、施工等企业。
(三)整治内容
参建各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安全培训教育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情况;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批、论证和实施情况。
(四)整治重点
1.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设单位应切实担负起首要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和合同约定的合理工期。施工单位要落实关键岗位人员履职履责,进一步落实“一必须五到位”管理要求;要严格执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开展全面梳理和排查,查找问题和隐患,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切实做到安全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的“五落实”。
2.激发企业安全生产内生动力。各企业要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成果,强化一线工人安全生产意识,坚决杜绝“三违现象”;各地、各部门要为企业搭建安全生产平台,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将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分享先进的、有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管理经验,加快实现安全管理经验从企业中产生产出、在企业间交流提升、到企业里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内生动力。
3.完善危大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参建各方要建立健全危大工程安全管控体系、建立危大工程清单制度、强化危大工程实施各方主体责任、完善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及专家论证制度,并进一步加强危大工程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控,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强化高处坠落事故预防措施。施工单位要根据工程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要进一步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提高全员安全意识,严格落实施工现场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措施,严格现场隐患的排查治理,不断提高安全防护标准化、工具化、定型化的水平。
5.健全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信用管理责任体系。参建各方要贯彻落实包括起重机械设备租赁、安拆(一体化)、检测等多方责任主体的《江苏省建筑起重机械施工企业信用评价试行办法》,推动建立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维修保养一体化管理模式,强化建筑起重机械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租赁企业小零散、以租代管、维护保养不到位等问题。
6.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参建各方要根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苏州市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苏住建质〔2020〕33号)要求,严格按照应急处置程序进行处置并执行信息报告,确保我区建设领域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规范、有序、高效。
7.重点时段安全管控情况。参建各方要落实项目在雨季、台风和夏季高温等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保障措施。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对新进、转岗一线操作工人进行“三级”教育;落实施工现场易发生事故的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和消防防火等各项工作措施;加强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配合区有关部门有计划地开展施工项目灭鼠和蚊蝇消杀活动等。
8.全面深入推进工地扬尘精细化管理。参建各方要进一步提升扬尘防治意识,深入剖析自身工地扬尘管控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强化如秋冬季等大气重污染时段,土方开挖、市政后三通等重点工序环节的管控措施,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
9.强化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参建各方要按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施工现场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制定并落实现场消防安全制度和防火技术方案, 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开展防火检查巡查。
10.提升施工安全信息化监管效能。规模以上的项目要积极建设智慧工地,实现数据与相城智慧安监平台的互联互通,推动建立政府监管端、企业端、项目端三级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项目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11.持续开展工地危化品专项整治。参建各方要进一步规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安全使用条件,建立健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安全,有效防范和遏制使用危险化学品引发的各类事故。
12.强化小型(临时)工程与农民自建房安全管理。各属地政府要加强对小型(临时)工程、农民自建房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并及时发现、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堵塞辖区内小型(临时)工程、农民自建房安全监管“盲区”和“漏洞”。
五、实施时段
此次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从2021年4月20日至2021年7月30日,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自查自纠阶段(4月20日至5月10日)。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分析本地、本行业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动员部署,广泛宣传发动,切实把专项整治工作任务和要求传达到每个企业、每个工程项目部。要立即督促参建项目责任主体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现场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责任到人,限期整改,现场隐患不消除、工人教育培训不充分的不得带病作业、继续施工。
(二)排查整治阶段(2021年5月11日至2021年6月30日)。各地、各部门要细化检查内容和执法标准,采取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综合督查等多种方式,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和执法检查;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自查自改与督查整改相结合,坚持排查整治与建章立制、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相结合,开展全覆盖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边排查边整治,边治理边完善,确保隐患见底、措施到底、整治彻底;要突出重点企业、项目、部位的隐患排查整治,抓好对停工整顿、发生亡人事故企业和工程项目的跟踪复查,在排查整治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着眼长效机制,逐项梳理出在政策层面、制度方面需要研究的事项。
(三)督查落实“回头看”阶段(2021年7月1日至7月30日)。各地、各部门要对已排查出的施工安全风险隐患,实施清单管理、逐项销号,并严格依法依规处置,对不能及时整改的安全风险隐患,定岗定人、严防死守,确保安全可控;要采取明查暗访、“回头看”检查等多种方式,对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的整改实施跟踪督办、闭环管理,推动问题隐患整改落实;要推进建筑市场、工程现场联动监管机制建设,严格市场准入,从工程招投标、商品房预售许可等管理节点严格把关。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部署。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精心安排、认真部署,针对在建工程实际和以往事故高发类型,制定切实可行实施方案,各建筑企业要明确专项整治的重点、步骤、要求和保障措施,认真组织,确保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落实措施、全面推进。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谋划,将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和日常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日常检查力度,加大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和监督检查,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专委会将根据此方案并结合工作实际,每月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将予以严肃处理。
(三)严格执法、联合惩戒。各地、各部门要加大检查执法力度、频次,要依法严惩和曝光一批违法违规施工行为;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按照“四个一律”要求,突出对非法建筑施工行为的严厉打击,对非法建筑施工活动,一律予以停工整改,对从事非法建筑施工活动的有关企业和责任人,一律予以严厉处罚;对存在非法建筑施工活动的企业,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对违反法律的有关企业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要按照“隐患即是事故”的要求,加大事前查处和非法违规行为曝光力度,公布一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建设、施工、监理企业“黑名单”。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借助各类信息平台,发挥媒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全社会、全行业关注、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强化社会监督,邀请新闻媒体参与执法检查,加大对非法违法行为的公开曝光力度。
(五)强化信息报送,及时总结。请各地、各部门将本地区、本行业范围内的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及领导小组、联络员名单于2021年4月30日前报送至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2021年5月起,请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案要求,每周五前报送本地区、本行业专项整治开展情况(附件1、2);2021年7月23日前报送本地区、本行业专项整治总体情况。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将及时梳理汇总全区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进展情况,并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进行通报。
区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络员:梁吉成、刘伟伟,联系电话:85182396,邮箱:2364293143@qq.com。
附件1
各板块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情况统计表(每周)
序号
镇(街道、区)
督查检查 项目数
(个)
发现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
(起)
发现问题隐患数
发现重大隐患数
立案 处罚数
(家)
处罚 金额
(万元)
备注
排 查
(项)
整 治
(项)
排 查
(项)
整 治
(项)
1
经开区
北桥街道
2
澄阳街道
3
苏相合作区
4
相城高新区
5
高铁新城
6
度假区(阳澄湖镇)
7
黄埭镇
8
渭塘镇
9
望亭镇
10
黄桥街道
11
太平街道
合计
填报时间:2021年 月 日
附件2
序号
部门
督查检查 项目数
(个)
发现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
(起)
发现问题隐患数
发现重大隐患数
立案 处罚数
(家)
处罚 金额
(万元)
备注
排 查
(项)
整 治
(项)
排 查
(项)
整 治
(项)
1
区城管局
2
区交运局
3
区水务局
4
区应急局
5
区国资办
合计
专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情况统计表(每周)
填报时间:2021年 月 日
关键词:会计制度;改革构想;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37-02
军队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军队资金运动信息,监督资金配置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向资源委托者反馈预算执行和受托责任履职情况。2003年颁发的《中国人民会计规则》为军队会计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但随着近些年军队财经改革的全面启动,以及军队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变,军队会计制度暴露出信息利用不充分,职能作用不突出,配套建设未跟进等诸多问题。
1 以新核算规则的构建为基础,统筹设计会计制度体系
由于缺乏整体设计,目前军队会计制度并没有涵盖军队的所有单位和全部业务。诸如基层收付核算制度、医院成本核算制度、建设施工工程会计核算制度等都脱离军队会计制度,独立运行,造成会计制度体系零散分割。而从会计信息有效应用的需求看,提升会计职能有用性的关键,就是要立足军队资源配置的需求统筹设计和总体优化会计制度体系。
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经验,构建军队会计制度体系,应当着力构建以基本规则、通用业务规则、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规则为核心的“三个会计规则群”以此规范会计工作。
基本规则。是对所有军队单位普遍具有共性的会计工作所作的规范,如会计的基本目标、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基础、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会计科目表等具体概念的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等。基本规则是军队会计主体核算的前提和基础,它指导具体规则的制定,并为尚未有具体规则规范的会计实务提供处理原则。
通用业务规则。是对各军队单位普遍适用的一般会计业务核算所作的规范。目前通用业务规则应包括:货币资金、预算经费、预算外经费、党团费、专项资金、专用基金、历年经费结余、往来款项、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年度账目结转等科目的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及会计报表编制等的具体会计规则。
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规则。是对军队一些特殊单位的会计业务和一些单位特殊的会计业务核算所作的规范。目前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会计核算规则具体包括:单位转供、合并,战备储备物质,战时会计,汇总会计报表,医院会计,基建会计,军队房地产会计、企业单位会计、连队会计,机关食堂会计,生活服务中心会计等。
2 以整合优化业务核算为核心,完善会计制度重点内容
会计制度以规范会计科目、核算对象和业务处理办法为内容,改革会计制度,关键要着眼制度重点,从业务核算层面实施整合优化。
2.1 规范会计核算科目
一是取消过时会计科目。现行会计科目中的生产投资借款、军人服务社投资借款、自筹生产资金、有价证券等科目,是适应上世纪80年代特殊时期的事项而设置,近十多年来基本没有此类业务发生,核算已失去意义。二是归并拨入(出)类科目。目前军队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入,大项经费由支付机构集中支付,层层下拨资金量减少,应适当归并相关支付类科目,设置“银行存款用款额度”账户解决支付结算问题。三是规范存款科目名称。在军队资金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支付结算改革后,目前存款明晰设置复杂混乱,可考虑按照银行账户的类别,统一设置为财务单一账户、专用账户、POS转账卡账户、零余额账户等。
2.2 调整经费收支核算
一是将保险基金、住房资金调整到维持性经费科目下核算。现行会计核算科目是2003年确定的,当时这两项经费未列入预算类经费科目,只能通过专用基金科目核算。这也导致净资产类科目出现直接收支情况,与净资产类要素的规定相矛盾。而2007年预算制度调整中在生活费类科目下设定了保险费、住房补助费科目,因此应将保险基金、住房资金的拨款、收支和核销业务调整到维持性经费的相应科目中。二是调整收支类科目设置。现行制度规定,预算经费收入按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预算经费支出按款、项级科目明细核算。由于项级科目多达900多个,而且只有名称,没有规定开支范围且有些科目难以适用全军所有单位,在一定程度影响到收支明细核算的准确性。因此,应从实际出发,由各单位依据本单位年度预算的明细项目,自行设置收支明细核算科目,确保及时、清晰地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满足管理需要。
2.3 完善实物资产核算
一是要改进和统一周转物资、战备物资记录方法。将现行“库存物资”、“战备物资储备”总分类科目合并为“库存物资”,下设“周转物资”和“战备物资”两个明细科目,将现行“实物供应基金”总分类科目改为“库存物资基金”,下设“本级自筹基金”、“实物供应基金”、“奖励捐赠基金”和“战备物资基金”四个明细科目。当购入物资时,既要确认支出,借记有关支出类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科目。同时还应确认实物资产,借记“库存物资”科目和货记“库存物资基金”科目。二是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在其存续期间一直在按其取得时价值在账面上予以反映,不预计使用年限和残值,不计提折旧,完全忽略了固定资产价值随时间而发生损耗这一客观事实,容易造成资产处置的随意性。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要综合考虑固定资产的性质类型,增设“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等科目,实时反映实物资产真实状态和增减变动,达到资产核算动态化,为资产配置处置提供决策信息。三是统一采购费用处理。现行物资采购费单独用相关事业经费支出,不计入库存物资的入库价格,实际上没有完整地反映库存物资取得的成本,尤其是对于物资集中采购的单位而言,显得更加不合理。而固定资产的采购费用却记入了固定资产价格,这种处理方法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完整地、真实地反映实物资产价值。
2.4 基建工程并入大账
由于我军会计主要侧重于资金的收支核算,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脱节。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入账等情况,各单位资产核算存在账目不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单位占用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难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家底”。另外,这种办法也使得建设性经费游离于单位账面之外,脱离了单位会计的核算监控。因此,应设置“在建工程”核算科目,将基建核算数据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准确反映建设性经费的变动情况,便于单位随时控制和监督。
3 以完善核算配套机制为落脚,打牢会计制度实施根基
3.1 建立会计决算制度
目前我军决算报表缺乏会计的参与,不能反映预算执行结果,而是根据“标准×实力”或经费指标编制而成,只反映收入,不反映实际支出。为此,必须改革现行决算办法,将会计核算信息引入决算中,建立会计决算制度。会计决算与现行决算的主要区别:一是编制方法不同。决算应由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账簿反映的实际收支数据编制,不是根据标准、实力编制。二是决算功能不同,决算不仅是财力分配与计领的工具,而且是预算执行结果的真实反映。三是决算形式不同。决算既要反映收入,又要反映支出,决算表格应包括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内容,改变现行决算只反映收入不反映支出的现象。这样改革,不仅能使军队决算名符其实,真正成为预算执行的总结,而且能使军队决算与军队预算相配套,有效实现预算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
3.2 引入会计师审计制度
目前各级单位的会计检查,多是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由于缺乏责任机制,检查多流于形式,效果并不好。军队会计报告数据不实、情况不准的问题,一些单位账务处理不及时、不准确,有的甚至隐匿经费、掩盖问题,故意造假。客观上需要建立常设机制,加强查账、审核和验证。根据《会计法》规定,企业会计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机构审核,出具查账验证报告后,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军队会计报告也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做法,借助会计师对会计年度报告进行审核,提高会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一、强化内审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内审工作是提高审计覆盖面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提出了要求。刘家义审计长认为,“全覆盖”,要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在审计任务重和审计力量不足的客观情况下,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把每个项目都审深审透,力争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完全靠审计机关自己的力量非常困难。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自我约束和监督的内设机构,通过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互动,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实现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果在双方之间的合理利用,达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效果,推动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二)内审工作是国家审计充分必要的补充
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联系紧密,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工作的“前哨”和“第一道关口”,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推动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国家审计应重点探索在以下几方面对内部审计工作加以利用:一是利用内部审计对单位内控制度的评审结果。对内控制度的评审是内部审计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控制程序开展监督,其对内控的评审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赖程度,国家审计在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评后可以加以利用;二是利用内部审计机构对下属单位进行审计的结果。如果内部审计机构对有关下属单位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人员应对其工作进行评价,评价后利用其工作成果,减少对下属单位的审计工作量;三是利用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线索。审计人员通过翻阅内部审计报告或其他工作资料,可以发现内部审计已发现的问题,或是其他线索,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这些线索进行深入的检查;四是利用内部审计人员力量资源。国家审计机关可以探索筹建内部审计人才库,在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内审人员力量资源。在实施大型审计项目时,可聘用素质高的内审人员参与审计。
二、目前我市内审工作主要特点和做法
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和作用,有效整合内部审计资源,我市审计机关对现有内部审计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国家和内部审计合力,达到“1+1>2”的效果,促进审计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具体来说,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完善网络。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网络,景德镇市内部审计师协会涵盖市直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重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等。
二是建立专家库。积极开展审计专家库的建立工作,对专家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对其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专业特长、审计成果、审计纪律执行情况、优缺点分析等进行电子数据化管理。截止目前,专家库涵盖土木工程、财政金融、计算机、法律等专业人才40余人。
三是统筹内审人员力量。探索性安排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国家审计项目,实现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提高审计成效。
四是利用内审成果资源。审计过程中在对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成果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其工作成果,尤其是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避免工作的重复,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五是积极组织业务培训,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近年来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审计业务培训168人次,参加审计沙龙10余次,出刊《瓷都审计》10余期,有力的提升了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我市内审工作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取得较好成绩,景德镇焦化集团、人民银行等6家优秀内审工作部门以及12名优秀内审工作者被给予表彰。
六是促进内审机构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我市内审机构在履行好财务收支等监督职责的同时,还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如我市焦化集团内审机构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开展审计,弥补了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审计效率,更好实现了审计的总体目标;有的内审机构探索开展所属企业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及所属企业单位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创新了审计方法,履行了内部审计监督职责。
三、当前内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国家层面对内审无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未明确审计机关对内审牵头指导作用。审计机关指导监督什么、如何指导监督、指导监督的责任权限以及对内审工作的评价标准等方面目前尚未做出具体的规定。这种开放的、没有刚性的管理模式使审计机关在履职过程中难以依法依规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二是内审协会如脱钩以后,审计机关如何对内审工作进行指导。当前国务院要求协会与管理机关脱钩,内审协会面临发展的新问题,特别是对内审工作薄弱刚起步的地方,内审协会从国家审计机关脱钩以后,审计机关面临如何加强与内部审计机构的沟通交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等现实问题。
三是对内审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有的审计机关没有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对国家审计发展、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促进作用,没有将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来抓,没有把内部审计纳入审计机关工作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内审工作基本停留在会议号召,文件布置的层面上。
四是内审机构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薄弱。我国内部审计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依然存在内审机构设置不规范、运行质量不佳、人员素质不高等情况。内审人员对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业务以及内部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和内控制度不熟悉,不能很好地用内部审计理论指导内部审计实践。
四、对下一步内审工作的若干思考
一是完善法规体系建设,保障内部审计工作依法依规进行。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各级审计机关促使地方政府通过建章立制把一些成功的内审理念、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规章制度,规范内审行为,推动内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如山东、宁夏等地审计机关已经探索出台了规范内审工作方面的制度性文件。
二是转变指导监督观念,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议审计机关设立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专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把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和是否纳入下一年度国家审计项目计划的重要依据;要做好内部审计业务质量检查、评估及考核评比工作;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管理。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为内部审计事业发展创造条件。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应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协调者、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和信息传播者。要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推进内部审计规范管理;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专业素质;要建立内部审计工作档案,将内审机构、人员,业务开展情况等归档管理,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督考核。
根据省、市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的要求,我县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各项任务指标明确如下:
(一)畜牧业产品
城区定点屠宰率达到99%以上,已开展定点屠宰的乡镇猪肉进点屠宰率达95%,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上市猪、牛、羊肉卫生指标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生猪产销环节“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抽样检出率控制在1%以内;禽类(鸡、鸭)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残留及鲜牛奶抗生素抽检超标率控制在1%以内;生鲜乳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
(二)种植业产品
巩固城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食品安全监测范围。蔬菜产销环节农药残留抽检不合格率控制在5%以内,蔬菜重金属残留市场抽检不合格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水果(时令鲜果)农药残留市场抽检不合格率、主产区生产环节茶叶农药残留抽检不合格率均控制在3%以内;稻谷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98%以上。
(三)水产品
巩固城区的水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食品安全监测范围;主要水产品(虾、罗非鱼、鳗鲡)产销环节药物残留抽检超标率控制在3%以内,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原料备案基地、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等三类基地100%纳入监管;上市水产品及水发产品甲醛抽检不合格率控制在1%以内。
(四)饮用水
城区市政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二次供水3项常规指标(浊度、大肠杆菌、菌落总数)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产品及市场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分别达98%和97%以上。
(五)加工食品
原粮卫生指标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调味品(酱油、食醋、鱼露)、豆腐及豆制品、粮食复制品(挂面、线面、粉干)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6%以上;大米、食用油黄曲霉素b1及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市场抽检超标率均控制在1%以内,小麦粉增白剂、肉蛋乳再制品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8%以上;罐头、糕点、饮料、酒类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6%以上。
(六)餐饮业和食堂
加强对酒楼、饭店、小吃店、快餐店、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监管,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城区餐饮经营单位和集体食堂(特别是学校食堂)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城区餐饮服务单位无证经营的查处率达到100%;集中式消毒服务企业餐具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各负其责,认真抓好食品安全各个环节的监管
1.种植养殖环节:由县农业局负责。要加强初级食用农产品生产和标准化种植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力度;加强产地认定,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推出一批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名优特产品;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试点工作,推动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增加对农药、兽药残留以及“瘦肉精”、氯霉素等污染的检测范围和频次,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严防药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农(畜、水)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种植、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区(场)使用违禁农(兽)药和化学物品问题基本解决;要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切实掌握动植物疫病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提高预警预报能力,保障农牧渔业健康发展。
2.生产加工环节:由县质监局牵头负责。加强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严格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关;强化日常检查、监督抽检、年审、专项整治等措施,依法查处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违法行为;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相关台帐、记录,强化企业法人产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继续实施风险约谈机制,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生产企业,指导企业尽快消除安全隐患;深入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组织开展全县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监督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整改到位,督促生产企业主动召回不合格产品,对屡查屡犯的生产加工企业立案查处;帮助一批中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名优食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3.流通环节:由县工商局负责,继续开展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推广现有示范点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提高辖区内食品经营户特别是批发类经营户的经营水平,争取选定一批企业作为示范点,开展创建工作;继续抓好食品流通许可工作,重点加大取得流通许可经营户的日常监管及量化评估工作,同时抓住批发环节,食品批发户仓库的监管列为重点监管范围;继续开展各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食品添加剂、农村食品市场、乳制品市场、节日市场、猪肉市场、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整治工作。要重点加强食品添加剂经营户的监管,落实索证索票及进销台账制度;充分利用“食品流通监督管理系统”,实现食品“索证索票”、“跟踪溯源”、“巡查监管”三项功能有机结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由县经贸局负责,抓好牲畜定点屠宰和酒类流通管理工作。强化屠宰企业监管,加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牲畜屠宰管理,打击私屠滥宰行为,消除病肉、注水肉上市。要组织开展酒类流通备案登记、溯源制度检查和酒类专项执法行动,加强从事酒类批发、零售单位或个人的管理,严厉查处假冒伪劣酒类和非法进口酒违法经营行为,规范酒类流通秩序。
由县环保局负责,继续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查处各类企业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进一步加大已批准设立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饮用水源地的违法行为。
由县水利局负责,加大对饮用水质监测力度,继续做好二次供水设施的监督检查和抽验工作,努力二次供水改为直供水;加大对村级供水设施的改建进度,“十二五”期间解决规划内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4.餐饮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由县卫生局负责。要严格执行餐饮服务许可证发放和审核制度,彻底解决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经营问题;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类管理制度,督促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原料进货索证和检查验收制度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严格餐具消毒,加强餐具抽检,加大对集中式餐(饮)具消毒服务企业的监督检查,提高餐具抽检合格率;督促使用二次供水的餐饮业、学校食堂落实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制度,加强对餐饮业饮用水卫生监管;强化对农村、学校、建筑工地食堂以及旅游点餐饮、小餐馆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杜绝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行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
其它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各类食品的监管,认真履职,狠抓落实。同时,各监管部门要联手做好各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蔓延。
(二)继续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各监管部门要针对问题多发场所、单位和监管薄弱领域以及重点品种,治隐患、抓反复、防反弹,进一步治理整顿工作引向深入。针对农产品和食品批发市场、城乡结合部、偏远乡村、中小学校园、超市、中小学食堂及校园周边就餐点、农村市场等问题多发场所和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单位,要采取执法抽检、市场巡查、突击暗访、风险监测以及有奖举报等措施,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狠抓“问题乳粉”、“地沟油”、“瘦肉精”和制售病死畜禽、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防范和打击,严防恶性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继续深化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保健食品、腐竹、食品添加剂等重点品种的综合治理工作,要采取治理、规范、提升等措施,提升大宗消费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三)加快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根据省、市要求,按照分段监管的职责,各监管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检测能力,确保年度评价性抽样检测任务完成;要不断完善风险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和样本量,加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完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督促各生产加工基地、生产企业、集贸市场、超市等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开展自检,并建好检验结果档案;要加强培训考核,充实装备,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四)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追溯、封存报告、购销台账、索证索票、不合格食品退出等一系列制度,实施信用信息公开制度。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鼓励诚信企业,培育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增强诚信意识,规范市场行为。各部门要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促使业主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把住第一道关口;抓好以肉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五)健全和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要按照“发现及时、反应灵敏、控制得力、处置得当、运转高效”的要求,健全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报告、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健全信息报送网络;要针对本区域、本环节食品安全隐患的实际情况,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预案的可操作性,建立协同应对机制,强化组织协调,加强教育培训,做到有备无患、临事不乱;要建立舆情监测和信息制度,及时核查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决不允许擅自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误导公众。
(六)构建严密有效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要加强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的整治、引导和服务,督促和帮助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加强部门协作,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和监管漏洞;对于发现的暂时难以界定负责部门的食品安全问题,坚持“谁发现、谁查处”原则,确保一查到底,防止推诿扯皮;以实现监管重心下移为目标,依托乡(镇)、村(社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等群众性队伍,构建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建立健全基层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案件移送机制,建立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健全办案机制。
(七)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要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的要求,进一步抓好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两个责任制的落实。要实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要树立责任意识,监督教育监管队伍转变工作作风,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强化食品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提高企业食品安全控制能力。
(八)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
通过新闻媒体、信息网络、工作简报、食品安全知识手册以及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地宣传食品安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营造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要重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培训工作,制定开展学习宣传培训工作的具体方案,分期分批组织执法人员学习食品安全法规,定期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自觉性。
三、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
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要根据人员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食品安全监管的领导和人员,保证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间断。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
各部门要深入调研,总结经验,针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组织协调、综合监督机制,为食品安全更加科学有效监管提出新思路,采取新措施,提升新水平。
(三)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各部门要积极向县人大、政协汇报食品安全工作,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让他们了解这项工作,支持这项工作,监督这项工作,多为这项工作建言献策;要认真办理有关食品安全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通过办理提案和建议,使食品安全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解决;要加强群众监督,聘请一些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制定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全社会更多的人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上来。
(四)要加强部门协作和配合
食品在“从农田到餐桌”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四个环节中,涉及到农业、质监、工商、经贸、卫生、环保、建设、水利等部门,其肩负着不同的监管职责,不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食品安全工作的全局。因此,各部门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的同时,要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监管链,实现无缝监管。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迅速介入,协调配合,果断处置,把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关键词:杜桥镇 小城市建设 金融支持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55-03
近年来,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镇建设,现已初具小城市框架,杜桥镇将继续按照小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围绕“中国眼镜研发生产销售基地、浙江现代医药产业高地、台州湾宜居宜业商贸重镇”的功能定位,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农行临海杜桥支行,务实创新,智慧经营,进一步拓展农行支持小城市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加快农行小城市业务的有效、规范、健康发展,巩固和扩大农行县域市场领军银行地位。
一、临海市杜桥小城市建设及农行支持程度
(一)杜桥镇发展概况
杜桥镇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境内,是浙江省200个省级中心镇之一,并于2010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东北临桃渚、上盘镇,东南濒东海;南隔台州湾与台州市椒江区接壤,距海门港10公里;西与前所、章安镇交界;北依小芝镇,紧靠素有“小雁荡”之称的桃渚风景区;距临海市区60公里。境内有台金高速东延段道口,75、83省道在镇区交汇;83省道复线至临海市区只要25分钟;同时规划中沿海高速、73省道在境内均有道口;建设中的头门港将成为台州主港区。全镇镇域面积186平方公里,辖7个办事处、123个行政村、4个社区,现有户籍人口21.7万,其中外来人口6万多,长期在外经商人员近6万,是台州市人口第一大镇。杜桥素有“浙东南三桥”之一的美名,历来是台州湾北部商贸重镇,辐射周边人口60万,是临海经济社会副中心。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从2006年底的84亿元增至2015年底的222.5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25亿元增至11.2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7678元提高到22290元,年均增长13.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9:55.1:37。杜桥镇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经济发达,区位优势突出,各家金融机构纷纷设立,现拥有10家金融机构,22个人工网点、3个社区支行、17个自助网点,金融资源丰富,存贷款规模达200多亿元。先后荣获中国眼镜示范基地、中国眼镜出口基地、浙江省生态镇等称号,是台州市规模最大的中心镇。
1.主城区建设加快推进。杜桥镇是台州市首个实现控制性详规100%覆盖的乡镇,2015年完成杜桥镇总体规划修编评审,南工业城及杜桥城区E单元控制性详规等规划的编制。2011―2015年已开展城市设计地块的面积399.68万平方米,已竣工地块面积为17.81万平方米。农商银行总部、建设规划分局、供电大楼、万邦国际星城等建成;杜东城中村等旧村改造稳步实施。
2.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台金高速东延线建成通车,打破我镇不通高速历史。2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收益率超75%。完成河道疏浚15公里,完成城乡供水管网改造13公里、污水管网建设15公里,日污水纳管量从2014年的1万吨上升至1.5万吨,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4.15%。投资1.2亿元的杜桥污水处理厂即将开工建设。改造了杜西路步行街、凤凰山公园、街心公园、三角绿岛等公共休闲场所,以及杜南大道、沿海大道、滨海路、杜桥垃圾中转站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设。
3.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拥有耀达商贸城、中洋百货、东部建材市场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在杜桥设立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泰隆商业银行、民泰商业银行、湖星村镇银行、农商银行等分行12家;房地产业保持健康发展,建成了世纪豪庭、金都花园、时代名邸、理想家园、万邦花园、国际星城、国际名城等一批现代住宅小区。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教育基础设施投入6640万元,投入资金同比增长79%,西洋小学综合楼竣工使用,大汾小学扩建工程竣工,川南小学迁建工程、杜桥第二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全镇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87.36%。积极发展老年事业,全镇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为35.2张。全力提升医服务水平,市二医院“智慧医疗”服务取得初步成效, 网上预约挂号、“智慧医疗银医通”等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全年开展镇级以上大型文体活动25次,新建3个村农村文化礼堂,松山区块文化综合设施,杜桥文化广场、杜桥博物馆、杜桥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累计建设13个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运营,共47个站点、1200个桩位,日借车达2000人次。依托全国首个乡镇应急管理系统,完善“数字城管”和网格化管理,建成区数字化管理面积覆盖率达97.5%。
(二)杜桥小城市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城市辐射作用有限。杜桥是全国眼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是全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与其他的小城市培育试点相比,杜桥镇的经济总量处于中下水平,优势产业尤其是支柱产业的支撑力和竞争力较弱,导致城市积聚力和影响力还有不足,难以带动全镇城市化的发展。二是城市管理有待提升。虽然近年来杜桥的道路在加宽,基础设施在改善,但是拥堵及环境秩序较乱等问题较为严重,城市管理水平与小城市发展所要求的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目前杜桥的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空间布局还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偏弱,公交、环卫、排水等市政设施还不完善,基础设施承载力不够强。四是机制创新亟需加快。虽然小城市配套综合改革全面展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平台建设等都已基本完成。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协调高效的小城市培育机制,尤其是在户籍改革、人口集聚等方面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机制。
(三)农行支持杜桥城镇化发展程度
1.主体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时点、日均存款市场份额“双提升”。至2015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6.52亿元,比年初增加1.23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1.75亿元,比年初增加2.87亿元。12月末各项存款日均余额15.86亿元,日均比日均增量1.69亿元。各项存款总量、增量均居四行第一。
2.资产业务保持平稳运行。各项贷款余额21.37亿元,比年初增加2.44亿元,其中法人贷款余额14.55亿元,比年初增2.2亿元,个人贷款余额6.82亿元,比年初增2424万元,扭转个贷上半年一直红字的被动局面。总量、增量均居四行第一。
3.中间业务收入精准完成。2015年农行临海杜桥支行以“土豪经济大营销、专项经济微营销”两大战略主线,以日均存款、账户扩面、工资、贵金属、商惠通、定利盈、活利盈等重点业务、优势产品拓展为目标,开展常态化的精准营销活动,“走得出去、请得进来”。全年共举办工资营销、驻点证券公司办理第三方存管营销、“你存定期我有礼”场内营销、“活利盈”专项营销等各类精准营销活动30余场次。2015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429万元。
4.经营效益总体平稳。共实现拨备前利润9944万元,拨备后利润9901万元,经营效益平稳发展。
5.客户维护工作卓有成效。一是做好存量客户维护。农行临海杜桥支行按照“名单制、目标制、管户制、责任制”的要求,全面梳理存量客户,层层落实营销维护责任,派专人负责关注客户大额变动情况,撰写网点客户变动情况表,每日对资金变动前十名客户进行电话回访,及时了解资金动向。二是提升员工客户营销维护能力。通过每日营销业绩公示晒单制、营销业绩PK排位赛、营销经验分享会等形式,提升青年员工的营销能力的同时,在全行营造了人人讲营销的良好氛围。
6.农村市场有效推进。明确农村市场营销责任,倾斜各种资源,内外联动,制订详细方案,筛选潜力目标,全面启动农村金融自治工作,成功营销6个有效行政村。
与此同时,农行临海杜桥支行一方面保持对东部入园企业特别是温州企业的营销力度不减;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本地优质中小企业的营销,对本地优质中小企业逐户罗列清单,分解落实客户经理,逐户走访,实施基本账户营销。
二、杜桥小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市建O是杜桥镇全面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是关乎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转变当地经济模式,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带动周边共同发展的有利举措。但是在小城市建设中,困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1.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保障有限。杜桥的城镇化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教育文化、就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系统性改变,因此在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量之大显而易见,尽管政府的规划中对各项投入作了明确的预算,但由于工程的建设周期往往较长,加上受物价上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单独由财政投入的建设资金略显不足。杜桥镇政府已成立小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由临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全额出资,从事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其主要融资方式为银行授信。
2.市民意识薄弱,公众参与度较低。受长期地缘因素影响,居民对现有的村落分散―中心集镇的地域分布方式较为习惯,对即将到来的小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较为陌生。政府对小城市化建设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以至于居民对城镇拆迁重建、城中村向社区化改变认识不足其生产生活方式也难以改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3.城市经济格局未形成,居民金融需求层次有待提高。杜桥经济发展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长期以来的抱团式家族经营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与竞争,使杜桥一直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区域经济格局。
三、农行在支持杜桥小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不良贷款骤增,信用风险防控形势严峻。2015年,农行临海杜桥支行面临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防控压力,不良额和不良率居高不下。虽然成功处置伊阳城和神龙机械后,铸一阀业、金意来阀门等风险企业的化解处置工作任重道远,合成革担保链风险进一步恶化,引发行业性风险。
2.对公存款增长瓶颈难以突破。2015年,虽然个人存款处于高位增长,相对稳定,但个人存款存在垒大户现象。对公客户的维护始终在困境中挣扎,尤其是对公存款增长瓶颈难以突破。全年对公存款一直处于红字一亿多元的低位徘徊。
3.有效信贷投放后劲不足。受按揭提前集中还贷等因素影响,个贷投放上半年一直在“补窟窿”,直到下半年被动局面才有所扭转,对公贷款虽然增量2亿多,部分为承兑敞口转化,总体来说,投放储备不足。
4.中小企业扩面步伐放缓。2015年农行临海杜桥支行新营销中小企业10家,用信7家,剔除风险退出客户,今年中小企业扩面净增数为负,且目前手头储备客户资源不足,中小企业客户数与工行相差甚远。
四、加快临海市杜桥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杜桥小城市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突破现有的体制限制,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有效、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
(一)加快转型,以产业升级带动城市发展
小城市建设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一是发挥工业“主体作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升持续力。必须坚持工业为先,加快形成具有杜桥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深化医化园区的整治提升,促进医化产业从原料药中间体向成药制剂生产转型;着力提升眼镜园区的规模和档次,提高眼镜产业入园标准,制定亩产出率考核指标,编制眼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引导眼镜企业从“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型,全面提升杜桥镇眼镜行业的档次和规模。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加快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加快规模企业、创新企业的培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龙头带动能力。二是做强服务业“首位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带动力。围绕“台州湾北部现代服务中心”的目标,进一步制订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重点发展生产业、消费业,加快引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物流、金融、科技创新等高端业态。积极实施重点企业主辅分离,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快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新开发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商业办公楼,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快改革,以“体制创新”破解发展障碍
培育发展小城市,必须坚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探索城市拆迁、社会管理、新社区管理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小城市建设的内在活力。一是加快人口集聚。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宅基地置换”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充分发挥小城市的先发优势,对大中城市的就业群体进行及时、有序的分流,积极引进创新型、高技术人才,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到杜桥工作和落户,为小城市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二是大力推进“民资造城”。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将市场原则自觉导入小城市经营管理。充分发挥临海小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城市融资主平台的作用,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按照“政府主导、民资主体、市场运作、共建共享”的思路,大力推进“民资造城”,以BOT等形式投资建设大型项目。对道路命名、公交候车亭建设、公共区域广告经营权等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基本实现“以城养城”。三是增加金融产品破解融资难。主要是城市建设项目、五水共治项目、交通项目贷款、立改项目、农民建房贷款、美丽乡村贷款、农民房抵押贷款、土地收购储备等。目前正在实施的有钢铁市场、眼镜商城、房地产项目、商贸综合体、物流中心、旧村改造项目、金融互联网+发展、加强与电商协会、创业联盟合作。
五、农行支持杜桥小城市发展的措施
1.强化风险防范,加强内控管理。一是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正确处理加快信贷有效投放与风U防范关系。尤其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担保链问题和法人代表及股东的个人道德、环保整治问题等风险防范。二是强化内控履职,认真做好案防分析及员工行为分析工作。三是强化责任落实,依法合规经营,切实提高执行力。
2.加大负债业务的营销和拓展力度,保持同业领先地位。以资产业务带动负债业务的发展,以业务发展促进存款的增长,强化综合营销,实现前后台,高低柜,内外部的联动营销,实现公私业务、本外币业务的一体化营销。充分利用农行临海杜桥支行产品功能的优势,吸引和培养一批优质贵宾客户,同时实施个人客户精细化管理。加大对公存款账户的维护及企业贡献度管理,加大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营销力度,尤其是以银行承兑汇票质押业务为抓手,增加功能性存款。
3.强化资产营销力度,夯实客户储备。
(1)充分利用农行在东部区块已有的影响力及政策优势,以优惠政策为基础,优质服务为纽带,加大对入园企业的营销力度。同时加强与东部管委会及杜桥镇的沟通与联系,关注温州商会,加强联系。密切关注招商引资动向,及时获取新入园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力争更多甚至全部入园企业落户农行。
(2)加大对项目的营销与储备,重点是杜桥小城市建设、杜桥眼镜商城、东部临港新城建设等项目,要高度关注与密切联系,做好前期准备、项目贷款营销、可行性报告及上报审批等工作。
(3)加大对个人优质资产的营销。在做好对综合回报率高的个人存贷挂钩、生产经营性、综合授信等营销的同时,做好新农村建设文章。同时,对杜桥个人优质客户数量增长要有较大的突破。
(4)抓好文明标准服务,固化营销导入。进一步提升社会形象,要把文明标准服务工作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扎实开展,常抓不懈,使标准服务成为员工自觉行动。同时,加强营销导入固化工作,实施场内营销、精准营销,赢在大堂、大堂制胜,形成全员营销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农行临海杜桥支行鼎力支持杜桥小城市建设发展,并且在杜桥小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与杜桥共同腾飞。
参考文献:
[1] 吴芳亮.PPP模式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市政技术,2010(3)
[2] 洪银兴.论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
本文涉及到的杨集实验的主要人物有由县委选举工作指导组的实际负责人,县委组织部科长郭勇;既是杨集在任镇委书记,又是新一届镇委书记候选人,还是杨集实验具体实施者的晏涛;在任镇长万小平;在任镇委副书记童其忠、和陈维忠;在任人大专职副主席雷维斌等。其中,截至选举时的2002年9月,镇委书记晏涛和镇长万小平调到杨集任职时间为19个月,镇委副书记童其忠在杨集工作时间超过20年,镇委副书记陈维忠在杨集任现职已经6年。选举当年,晏涛39岁,万小平41岁,陈维忠40岁,童其忠45岁,雷维斌47岁。
在杨集实验前,杨集发生过一次“辞职风波”。那是在任镇委书记晏涛调到杨集来之前的2001年1月,县里调整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杨集镇领导班子成员已经多年没有得到提拔,杨集当时的书记镇长均被提拔调走。书记镇长同时调出杨集,以陈维忠为首的杨集镇领导班子成员都认为这次总该得到升迁机会了。陈维忠也有期待县里提拔自己担任更重要职务的理由。陈1993年就当上厂河镇委副书记,1996年到杨集任副书记,是全县任副书记时间最长的人之一。陈毕业于湖北农学院,在职获得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是乡镇一级并不多见的知识型人才。在1999年,时任县委书记找陈谈话,拟提拔陈到县局当副局长,后来安排他人任副局长,但暗示一年后提拔陈为镇长。
不幸的是,到2001年1月调整乡镇领导班子县委讨论人选时,有人认为陈维忠工作比较浮躁,反对由陈担任镇长职务。陈不能升任镇长,杨集镇其他干部也就没有升迁机会。县委决定不从杨集提拔书记镇长而从其他乡镇调来书记镇长。陈维忠满腔期待落空了。他当时正在县里参加政协会议,立即以杨集镇时任党政班子成员的名义向县委起草一份“辞职申请”,说“我们现任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不高,工作动力不足,良策良计不多,实施措施不力,实属无能之辈,慎重向县委提出集体辞职”,以示抗议和发泄心中不满。写好辞职申请后,陈维忠立即回到杨集请班子成员签名。陈首先让副书记童其忠签字,童觉得事关重大,不肯签名,推辞说先让其他班子成员签名,陈拿给其他班子成员,其他班子成员一一签名(班子成员中只有童其忠未签名)。这时,有人向县委报告此事,县委很紧张,令已调任县民政局长的原镇委书记回来处理此事,并且明确说不处理好此事,不能再回民政局任局长。原书记回杨集软硬兼施,将陈维忠等人还未来得及交上去(陈后来对我们说本来就不打算交上去)的辞职申请要到手,然后交给县委,县委派一个副书记和组织部长来杨集调查此事,一时间全县大哗。
辞职事件发生后,陈维忠的压力很大。杨集镇现任镇长万小平当时在宋河镇当镇委副书记,万小平知道陈维忠压力很大,打电话安慰陈,这是陈维忠收到的第二个安慰电话。万小平没有想到的是,他打电话给陈维忠三天以后,组织找他谈话,调他到杨集当镇长。在调万小平到杨集镇当镇长的同时,县委调时任新市镇镇长的晏涛到杨集当镇委书记。
以下以杨集实验为例,分五个方面讨论乡镇体制的常规与内部结构。
一、改革者利益优先原则
对于一场改革性的运动,最大难题恐怕就是改革者在面对自己利益可能受到损害时采取的态度和行动。杨集选举实验无疑是一场改革,在这场改革中,最大困难就是如何让作为改革者的晏涛真正成为推动改革的内动力。来自县委的指导组牵头人郭勇估计了因为改革过程中晏涛利益受到不同影响而出现的四种可能:一是晏涛在第一轮推选即意外排到第三名以外,不能进入第二轮推选书记正式候选人的三人名单。晏涛不能进入前三名,他就在选举一开始的时候即成为杨集选举的牺牲者,但他仍然是镇委书记,仍然应该由他来主持接下来的选举。这个时候晏涛会认真负责地主持接下来的选举吗?既使晏涛会认真负责地主持选举,其他人会接受他这个失败者的权威吗?
郭勇担心出现的第二种可能是在第一轮推选中,晏涛虽然进入前三名,但得票率不高。以不高的得票率进入第二轮选举,晏涛就会以自己是选举主持人的便利强有力地为自己在第二轮的胜出进行灰色活动,而一旦晏这个主持选举的人开始灰色活动,选举就很难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各种因为程序和内容不公正而引起的麻烦就会到来,郭勇的压力就会激剧增加。
郭勇担心的第三种可能性是晏涛在第二轮推选中意外落选前二名,不能成为书记正式候选人,或得票率不高,虽然在第二轮胜出却无当选的绝对把握,而出现或第一种可能或第二种可能的问题。
第四种可能性是晏涛在镇党代会的书记选举中落选,这个时候,因为新的镇委书记已经选出,其传统的戴在书记头上的权威即刻产生,这个新书记应可以主持好接下来的镇长和人大选举。
晏涛自己心里当然也没有底细。他之所以极力推辞县委安排的试点,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担心自己的落选。他说“所有人都希望民主,但很少有人愿意民主到自己的身上”,最典型地表达了晏涛推辞的自身理由。晏涛在选举结束后对我们说,在选举前,他认为自己只有60%的当选把握。是第一轮推选中的高得票率,才让他感到自己有了90%的当选把握,才可以有比较正常的心态来主持选举,才可以比较好地处理裁判、运动员和代表团团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晏涛在选举前认为自己只有60%的当把握的估计是有道理的,因为毕竟书记直选在全国也不多见,而乡镇是一个很大的范围,选民并不熟悉镇委书记这个相对于村民来说高高在上的权威。选民会如何行动,与选民不多的接触会导致选民的何种选择,特别是自己刚到杨集18个月,而杨集土生土长、工作数十年的干部比如童其忠等人与杨集几乎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都至为熟悉的优劣对比,使晏涛心中无底。
转贴于
在第一轮推选前一天,本来已经作好安排,晏涛突然急匆匆找到郭勇说要研究第二天的推选工作,认为不能这么快就提名,他说担心推选的人太多,就不好把握。他实质上是担心自己在推选中意外得票不高。晏涛是这样,其他班子成员也是这样。最后达成妥协是将民主测评票与群众推荐票印在一张票上,这是对所有在任班子成员都有利,所有在任班子成员都赞同并默认的变通。二票合一在班子成员内部形成了高度共识,也是与选举试点精神相违背的一个共识。我们调查期间,没有一个原班子成员愿意谈及这个变通,这是他们共守的秘密。这是改革者在面对共同利益时通常会采取的第一个沉默。这个有益于所有班子成员的变通,对于班子成员是公平的,但扩大了班子内外的不公平。
在第一轮推选结果出来,晏涛得到80%以上推荐票,且得票排在第二、三、四位的三位被推荐人陆续写申请退出书记竞选后,晏涛作为被改革者的患得患失终于消除了:当选书记的路上,他确信没有人再可以挡住他最后的胜利,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改革者而不是被改革者,作为裁判而不是运动员的高姿态来说话办事。从郭勇方面说,晏涛的屁股终于与自己坐到了一起,晏涛开始不是从个人,而是从整个选举试点意义的高度,从选举后镇领导班子运作效果的高度,从班子每个成员当前及未来命运的高度,从乡镇体制常规的角度,来计算选举的收益,权衡选举的利弊,安排选举的细节和主持选举的进行。晏涛一旦感到安全,他就考虑杨集试点也许对杨集以及对自己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他开始说大话,开始唱“成也英雄,败也英雄”的高调。他对我们说,他认为中国民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步伐是必然的,任何人都不可阻挡,只是步伐快慢的问题。他因此认为杨集选举试点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他甚至说“不在于我是否当选书记,而在于我参与了这个(民主化的)进程”。他又形容自己在发表竞选演说时的心情说,“我有一种使命感,认为我站在全省和全国最前列,有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感觉,又有一种如履薄冰,诚惶诚恐的感觉。”晏涛还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对民主充满激情和向往。”不理解晏涛在书记竞选中的绝对优势,当不能真正理解他在选举中所表达出来的这些激情。
杨集选举试点的好处在于,作为改革者的晏涛虽然一度陷于“改革者与被改革者”的角色混乱,但他很快就从被改革者可能承担的代价中跳出,而回到改革者的角色上面。没有第一轮推选的高得票率以及具有竞争力者的退出,相信杨集选举会又是一个模样。
改革者利益优先原则应是或已是改革的常识。以此常识观之,虽然正如晏涛说他们一代人充满对民主的激情和向往,但我们不能只是从他事后所说的充满激情的话语来理解改革的动力,而要理解他所处的位置。晏涛与万小平,与童其忠,与陈维忠,以及与其他所有参加选举的杨集干部,他们表现出来的对民主偏向的不同,大多不是因为他们的民主素质或政治素质,而是他们的角色、位置,及这个角色和位置的安全程度。郭勇的情况乃至于我们这些旁观者的情况亦复如此。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在诸如乡镇选举的制度设计上,将改革者与被改革者的角色分开。不然,改革者就会利用手中的资源来弥补自己作为被改革者所可能受到的损失。
二、不触动基本利益预期原则(或深层共识原则)
若不能理解传统体制运作的深层共识原则,我们就很难理解2001年1月杨集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辞职或晏涛要求调出部分班子成员再进行选举试点的原因。传统体制运作的深层共识原则又可以称为不触动基本利益预期原则,其核心是在县乡体制的长期运作中,在县乡复杂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县乡默认的共识,这种默认的共识并不见诸文字,但具有约束力,县乡任何一方破坏了这个默认共识,都可能引起另一方情绪性反应从而导致危机的产生。深层共识原则或不触动基本利益预期原则因时而变,但其变化相对缓慢。当诸如选举试点这样的表面制度在快速变动的时候,深层共识因为变动缓慢,而可能产生碰撞。
展开深层共识,即不触动基本利益预期原则,首要的就是县要满足乡镇干部的升迁期待。以前述杨集干部2001年的辞职事件为例,因为杨集镇班子成员已有多年未被提拔(有两种提拔方式,一是通过交流提拔到另一个乡镇或县局机关工作,一是在本镇提拔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所有班子成员都期待通过书记镇长的调动,依次将班子成员担任多年的现职务向更重要一级调整(比如在班子内的排序,担任更高级的职务或更重要的职务),这种期待构成了杨集班子成员的一个共识,一个共通的基本利益预期。多年担任镇委副书记的陈维忠对得到提拔的期待尤其强烈。长达八年的副书记经历的确已大大超过了若干年得到一次提拔的乡镇干部的预期。重要的是,县乡为了满足乡镇干部不断得到提拔的预期,而在乡镇干部职位上设计了很多森严的等级。正如前述晏涛等人经历可以看到的,即便是一个人由一个普通的非班子成员(非领导干部)得到提拔成为班子成员,他也大多要经历副镇长(或党委委员)、副书记、镇长、镇委书记这样四级,才能到达乡镇权力的顶端,才有了进入更高层的资本,而这其中每一步的跨越难度都是非常大的。陈维忠仅仅在副书记职位上即工作八年,他就很难再有升上去的希望了。他在被提拔为副书记时只有31岁,是年轻干部,是县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八年后,他已经39岁,即将越过县里内定的不再提拔担任正职的40 岁的年龄界限。他还能不着急?
由乡镇一般干部提升到乡镇班子成员,要走的路也十分地长。万小平的经历十分典型地反映了这个要慢长地走下去的路。万小平是顺利的,因为他在进入班子成员后连续得到了提拔,并最终爬到了陈维忠的前面。晏涛就更加顺利。晏涛回顾自己在乡镇每年得到一次提拔的经历,自己都认为是奇迹,他的同事和同龄人们也都羡慕得不得了。相比之下,杨集镇的童其忠和陈维忠也都是胸怀大志的人,他们在这个由一般工作人员沿着森严的等级向上升迁的时候,长期停留在某一等级上面,一再失望,眼看着没有了再进一步的希望。
2001年1月杨集镇书记镇长同时调走,不仅让陈维忠,而且让所有杨集镇班子成员看到了向上升的希望。每一个人向上升一级或一位,这是现行县乡体制专门设立的森严的等级,这个等级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乡镇干部的升迁预期而设立并因此不断强化着乡镇干部的升迁预期,这个等级应该不断地服务于乡镇干部的预期。每个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也生活在失望之中:因为这个体制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升迁到最上面一级,其措施就是将一些人在某一级多留若干年,造成超过这个职位上可以提拔的年龄的客观界限,使这个人终止在多级而森严等级的某一级上面,被淘汰出进一步的序列竞争。运气好的人可能步步赶上升迁机会,而绝大多数人都因为一步未赶上,而步步赶不上。
残酷的淘汰机制使杨集干部对书记镇长调出后空缺下来的位置极其敏感,只要其中一个位置由杨集干部来补缺,其他杨集干部的职位应都可以向上移动至少一位。陈维忠对此就更为敏感了,因为他若由副书记升为镇长,就不只是职位向前移动普通的一位,而是决定性的性质不同了的一位。再不移动,陈维忠就会落入因为一步赶不上而步步赶不上的困局,他就会被淘汰出局。他因此焦虑万分。
陈想出写集体辞职信的下策。当他听说县委研究的杨集书记镇长人选均为从外镇调入的消息时,他感到是灭顶之灾,他奋笔疾书写下集体辞职申请。他在申请书上说“由于我们(班子成员)个人素质不高,能力水平有限,杨集镇的各项工作相处于全县中下游水平。……总结我们多年的工作却是成绩少、失误多。我们有愧于县委、县政府,有愧于1.5万杨集人民。我们已无能力胜任现任职务,特申请辞职”。他甚至在最后一句写道“以上申请望尽快批准。”陈维忠有苦不能说啊!这次再不提拔,就要被淘汰出局,而他还有满腔的热情和抱负未去实现啊!
除副书记童其忠未签名以外,其他杨集班子成员都在辞职书上签了名,所有杨集干部都对县委从外面调入书记镇长的做法有意见,因为县委的决定破坏了县乡共有的不触动基本利益的预期,这里是沿着多级的森严的等级台阶向上升迁的预期。
县委也知道这个预期,这是县乡之间的深层共识。县委或许感到理亏,一旦听说杨集干部写信集体辞职申请,便作出过度反应,不等辞职申请交上来,就迫不急待地让原镇委书记到杨集摆平此事,不然就“不要再到民政局上班了。”原镇委书记软硬兼施将辞职申请搞到手中,交给县委,县委立即派主管干部的县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到杨集来处理此事,安抚杨集干部。县委首先对此事作严厉定性,说是非组织活动,但很快便借新调来党委书记晏涛的口,从轻处理此事,县委借晏涛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下台阶,对一般班子成员未作任何处理,仅给领头人陈维忠一个党内警告处分。这个处分之轻和县委听说此事后反应之过度,形成鲜明对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县委首先破坏了县乡之间的深层共识。如前已述,这个共识是县为调动乡镇干部积极性而有意设置的多级的森严的等级升迁机制。他们必须消除此事可能造成的对县委的消极影响,对县委在干部升迁上面做得不公正的民众印象。
县委在对待杨集集体辞职事件上的软弱只是表现了县乡深层共识的一例。县乡深层共识的另外几例如,在前述晏涛由马店镇调任新市镇镇长时,县委本拟由晏涛升任马店镇书记,但马店镇委书记向县委提出条件,非新市镇委书记不走。以通常理解的县乡关系,县委决定调动一个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乡镇党委书记应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但马店镇委书记在县委决定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苛刻条件(新市镇是全县最好的镇),事实上是对县委拟调位置不满意,而采取的反制县委的办法。这一招,县委若硬性地调走马店镇委书记,不是调不动,但这样的调动会留下马店镇委书记对县委的积怨,这样的积怨仅是一个马店书镇委书记有,县委可能也不放在眼里,问题是,作为一种机制,县委每一次都以硬碰硬,就不只是一个马店书记,而是所有下级都会对县委留下积怨,最终,这个县委会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县委在决定调动一个人的时候,需要征求这个人的意见,一般是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调动,而不是不考虑被调动人的个人意愿及其要求的硬性调动,这是我们想象县乡关系中往往容易忽视的一面。
再如,晏涛在推辞杨集选举试点时,要求县委将自己或其他班子成员交流一些出去,以空出位置进行竞选,这样可以使原班子成员在竞选中实现向上的升迁,县委虽然最终并未同意晏涛的要求,但完全理解晏涛的要求,也主动地表达了县乡关于干部升迁期待必须满足的深层共识。
以上关于县乡深层共识原则主要讲了升迁预期原则发挥的作用。此外,还有诸多的县乡深层共识可以讨论。透过县乡深层共识,我们会发现,县乡关系远比我们通常理解的上下级关系来得复杂。《叫魂》透过上级决策权和下级信息权的博弈展现了另一重县乡关系,但这种博弈关系不属于本节所讲的深层共识原则。
三、最少不满意原则(最大共识原则)
杨集选举试点中最起着作用的一个因素是年龄。年龄在两个层次同时起着作用,一是要求有一位30岁以下年轻人进入领导班子,二是要求参加班子成员竞选,候选人不超过50岁(妇女不超过48岁),超过50岁就不再参加班子成员的竞选。在过去县乡体制互动中达成的共识是,县委一般不再提拔超过40岁的乡镇副职干部担任正职干部(主要指书记镇长),超过 45岁的班子成员一般或调到县局工作,或不再担任领导职务,而仅仅担任一般行政工作。40岁或45岁这两个默认的年龄界限在实际的选举操作中,不方便写在书面文件上,县委关于试点的文件规定,凡是不超过50 周岁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都有资格参加竞选。尽管试点文件的年龄规定为杨集原班子成员中年龄较大的几位成员(特别是童其忠、陈维忠和雷维斌等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县乡关于年龄的传统共识仍然发挥着作用,由此导致了杨集选举试点中不考虑关于年龄的传统共识就难以理解的一些现象。
回过头来看杨集选举,最难以理解的一个矛盾现象是,一方面,晏涛想尽一切办法让原班子成员继续当选班子成员,从而消除不安定因素(比如上访或不满);一方面,晏涛独独将雷维斌排斥在原班子成员的保护之外,或明或暗地造成对雷维斌当选不利的气氛,以至雷维斌次次失败。比如,在第一轮海推时,晏涛要求主持选举的镇干部将县委文件规定的候选人条件中年龄不超过50 周岁改为不超过45周岁,而原班子成员中除有一位副镇长因为年龄已有47周岁且无大专学历而不符合县委规定的候选人条件外,只有雷维斌一人超过45周岁。晏涛要求主持第一轮推选的镇干部反复宣传候选人条件包括年龄条件,这样的反复宣传对雷维斌当然是很不利的。雷维斌以及其他原班子成员都感到了这种宣传对雷的不公平。在选举镇委委员的时候,同样因为年龄因素,雷成为镇委委员选举中得票最少的原班子成员。而本来群众基础最差的熊炜和夏兰,因为年龄比较小,或是妇女,而被晏涛等人强调应进入领导班子,而得票很高。
按杨集选举试点的意图,选举前符合县委要求的原班子成员共有12人,县委规定新选出的镇领导班子成员名额为11人。换句话说,杨集选举若安排得好,晏涛书记可以将符合条件的12个原班子成员中的11个选为新的班子成员,而仅仅落选一个人。晏涛经过努力,几乎全部做到了这一点:一直到人大副主席选举前,没有一个非原班子成员当选新一届镇领导班子。晏涛在一开始就必须考虑谁会是12个符合条件的原班子成员中的被淘汰者,谁会是班子成员公认应该被淘汰者,谁被淘汰出班子成员会阻力最小。一句话,谁被淘汰出新的班子会产生最少不满意而有原班子成员的最大共识,从而可以最为平稳地将杨集选举进行到底。
先来看一看在常规体制下乡镇班子如何淘汰多出的一个人。要将多出的一个人淘汰出去,必须有一个客观的大家都承认的标准,不然这种淘汰就会引起巨大不满和反弹,主持改革的人被改革者所仇恨。构成客观标准的最方便指标一是年龄二是学历。其他诸如政绩、能力等等,都因为难以客观测量而引起争议。杨集的情况是所有12个班子成员都有大专以上学历,剩下的就只有年龄这个客观指标了。无论你能力和自身素质如何,你年龄最大,已超过县乡共识的45岁的退居二线的年龄线,你就应该退下去。来自县委组织部的郭勇也对我们说,在压缩乡镇班子成员时,一般将年龄最大的成员淘汰退居二线。他强调年龄指标使用起来比较容易,也少有争议。年龄最大者从班子中退居二线,不仅争议少,而且很安全、顺利、不破坏传统规则。这是一个客观的指标。
换句话说,若没有杨集选举的试点,而按常规体制运作,雷维斌就是这个应被淘汰的原班子成员。雷自己当然也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更愿意将参加竞选看作一次意外的机会,他若当选了当然好,不能当选也没有失去什么东西。从原班子成员的情况来看,雷维斌也就成为最可以被淘汰者,这与雷的能力无关,也与他和晏涛的关系无关,而仅与其年龄有关。
晏涛当然知道原班子成员中每个人的心态。他在镇党代会召开前和郭勇找每个原班子成员谈话时,要求每一个班子成员预测谁会落选,几乎所有原班子成员都提到雷维斌。这种预测并不是客观判断原班子成员的群众基础,而是认为谁应该落选。应该:这个奇怪的词汇。雷维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而作为年轻人的熊炜的群众基础比雷要差得多,夏兰的群众基础也很差。但熊炜和夏兰年轻着,他们有着强烈当选的冲动和欲望。当在第一轮推选前的谈话中熊炜几乎要崩溃地说晏涛最多也只有40%的当选把握时,熊炜明白地向晏涛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感情和期待。晏涛知道这一点,晏涛因此在镇党代会选举镇委委员时,借县委的要求,着重推荐两个实力最弱的原班子成员熊炜和夏兰,终于让他们当选了。
为了保证原班子成员当选,晏涛与县委商量,不惜将人代会一般先选人大主席、副主席的程序改为先选镇长副镇长,再选人大主席、副主席。先选镇长副镇长,就可以让四个副镇长候选人中落选的一位再参加与雷维斌对人大专职副主席的竞争。一般来说,在乡镇一级,副镇长一职比人大专职副主席的职位重要,让在副镇长竞选中落选的原班子成员竞选人大副主席,是一个符合乡镇体制常规的选择。晏涛对这些参加副镇长选举的原班子成员的关心有多么体贴啊!
不巧的是,在副镇长选举中,不是在镇委委员选举中落选的李章雄或詹家茂落选,而是高票当选镇委委员的周树斌落选。周树斌当选镇委委员,就已经成为班子成员,这样,不再经过人大副主席的选举,新的镇领导班子即有11人,达到了县委规定的班子成员数。这种情况下,应安排落选副镇长的周树斌竞选人大专职副主席。不过,乡镇体制的另一个常规是一般不由镇委委员兼任人大专职副主席。或者说,本来预计未当选镇委委员的李章雄或詹家茂落选副镇长后再与雷维斌竞选人大专职副主席的预计落了空,雷维斌意外有了再当人大副主席的机会。因为没有原班子成员来与雷竞争人大专职副主席一职了。
晏涛向县委汇报副镇长选举的情况及新班子成员将达12人时,县委同意了晏涛的汇报。原班子成员中刚好有12个符合条件的人选,选出12个新班子成员,晏涛不正可以实现他一开始就期待的最少阵痛的结果吗?
不,晏涛没有如对其他班子成员那样满腔爱护的热情对待雷维斌,他在安排人大专职副主席的竞选时,不再如过去习惯的那样操控选举过程,由人大代表推选出一个仅仅是陪选的人出来与雷维斌竞争人大专职副主席这个领导班子职务,而是真正实现由人大代表民主推选出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对手出来与雷竞争。雷最后一次失败了。雷终于没能把握杨集选举试点这个意外的机会,因为传统体制的常规让县乡两级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
晏涛对原班子成员中多数人的保护和对雷维斌的抛弃之所以并存不悖,是因为这种做合乎传统乡镇体制的常规,是传统乡镇体制在县乡两级形成的最大共识原则在发挥着作用。这种最大共识导致最少不满意。雷维斌即使落选了,他也不气愤难平。其他人当选了,也并不以为自己得到了多大特别的好处。正因为雷维斌本人的落选预期和落选后不会气愤难平,晏涛将最后的人大专职副主席的选举用于实现由他的另一个目标:提拔非班子成员中最优秀者进入班子,从而摆平原班子成员与非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另文分析了。
以上试图以年龄来说明乡镇体制内部结构中的最少不满意原则。除年龄之外,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因素来说明之。
四、受环境制度决定原则(制度整体性原则)
所谓受环境制度决定原则,是说一个单兵突进的外来制度必须与仍在起着作用的其他制度协调,由制度整体而不是仅仅由外来的一个制度决定制度中人的行为。
在杨集的选举试点中,“两推一选”书记镇长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方案中有诸多与传统制度不一样的规定,这些不一样的规定为那些在传统制度中缺少机会的人们提供了行动的理由,但是,这些在传统制度中缺少机会的人们仍然受到制度整体的决定,仍然谨小慎微地协调着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关系。
童其忠的行动可以说是体现了制度整体性原则发挥作用的典型。
镇委副书记和镇长之间虽然职位排序很接近(镇长在镇领导班子中排序列第二,镇委副书记分列三、四位),但只有镇委书记和镇长是乡镇的领导正职,是由县委重点考虑安排退路的领导干部,而副书记仅是乡镇副职领导干部,是县委非重点考虑安排退路的一般干部,而具有极大的差异。能否由镇委副书记提拔为镇长,是一个沿着行政升迁之路向上走的人的人生关键一步,是一个极大的跨越。
童其忠今年45岁,45岁已经超出了由镇委副书记提拔为镇长的常规年龄界限,童其忠心平气和等着再过几年县委安排到县局作一个一般工作来安度晚年了。他对于自己一生能够上升到镇委副书记已经很知足了。他因此拒绝了2001年陈维忠领头集体辞职的政治冒险。童其忠因为在传统体制常规中有着清晰的命运,而心情宁静,宁静致远,他因此不会如陈维忠那样冲动。
问题是新来的“两推一选”试点方案中,参加书记镇长竞选候选人的条件与传统的常规条件大有不同,决定性的一条是方案明文规定,凡是年龄不超过50周岁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都可以作为候选人参选。45周岁离50周岁还有五年,这五年使童其忠有着足够运筹帷幄的时间。童其忠又刚好有竞选镇长甚至书记的绝好条件,这就是他在杨集工作20多年,是土生土长的杨集人,在杨集的人缘很好,杨集干部群众的评价较高。童其忠有着丰富的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具有担任镇长乃至书记所需要的几乎一切能力和条件。童其忠发现自己一生以为不再会有的机会突然间来到。童其忠宁静的心情被打破,他期待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是万事俱备啊!
万事俱备的童其忠首先构成了对晏涛威胁,晏涛焦虑的相当部分就来自童其忠的优势。晏必须将童排除出去。童因此感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或明或暗的压力,童对他的朋友说这简直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决策,他不得不选择退出。他第一步退出书记竞选,不然他就构成了与晏涛的激烈竞争,这个激烈竞争会深深伤害晏涛这个改革者与被改革者角色兼具者的感情。晏涛还通过县委给童打了招乎。童选上书记了当然好,选不上书记,童的日子还会好过吗?童难道不是希望通过担任乡镇正职来谋得一个更好的将来的退路吗?得罪了县委,既使当上书记,县委会安排一个好的退路吗?
童无奈地退出与晏涛的书记竞选。但他希望把握第二次机会。他在退出书记竞选的申请书中专门加上一句“退出书记竞选,但参加镇长竞选。”晏涛因为童其忠退出书记竞选而长舒一口气,万小平因为童其忠要竞选镇长而备受压力。
童其忠竞选镇长的优势是太明显了,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童的优势。按照“二推一选”的游戏规则,童占尽好处。但是,有人不愿意让童得到这些好处,因为童得到这些好处过于意外,而在任镇长万小平在新规则中的处境令人同情。童在新规则中失败了,他仅仅是没有得到好处,而万在新规则中失败了,他就失去了已经得到的好处。让已经得到的好处再失去掉,对人的心理打击该有多大!晏涛虽然因为童其忠退出书记竞选而感激童,晏涛又希望平衡万小平的压力,晏因此期待童在与万的竞争中是否再高风亮节一次。不仅晏涛这样希望,县委也这样希望。这是传统体制常规下最为完满的结局。虽然“两推一选”是新规则,作为规则可能受益人的童其忠尤其喜欢且拥护这个新规则,但他周边都是些满脑子旧思维的人,这些人仍然在传统规则中寻求平衡:有人通过各种渠道告诉童,是否可以再退一次。
再退一次等于拱手放弃千载难逢的机会,童痛苦啊。我们在与童的接触中感受到了他的这种痛苦。童一再说我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童的朋友说童一生中最艰难的决策是这次选举中进退的决策。童无疑是整个杨集选举试点中最痛苦的一个人。他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万小平当选后对童说,童书记,你是我的好大哥。晏涛也感激他。县委也认为童的组织原则性强。但是,童失去了向上升的机会,他在从镇委副书记位置上退下来的时候,他是否会如传统体制常规运作中仅在县局安排一个一般性职务?他能否因为这些选举中的高度自律表现而被县委安排到一个本来只是书记镇长才应该安排的重要位置上去?
按一般规则,县委不可能将童在退下来时按书记镇长退下来的规格进行安排。但是,童若坚持自己竞选书记镇长的行动,他即使选上书记镇长,县委就一定会在将来按书记镇长的规格安排童退下来的待遇吗?若竞选下上,事情不是更加麻烦吗?童担心本来已经得到的,也可能在选举中失去。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例子难道还少吗?
童退出书记镇长的竞选是理性的,因为传统乡镇体制常规认为童竞选书记镇长具有不正义性,这种不正义地竞选当上书记镇长会被县委在后来的安排中不予考虑。而且选举本身仍然是有风险的。
换句话说,童的行为仅从“两推一选”的制度安排是难以理解的,但从“两推一选”制度是在传统体制中运行这一背景来看,又是完全合理的。
在“两推一选”尤其是在最后镇长竞选中,县委明显偏袒万小平时,陈维忠不仅不上访,而且很快就理解了县委的行动,就阻止了自己的震惊,就重建了与万小平的关系,其原因就是陈清楚“两推一选”只是一次乡镇体制常规的意外,意外之后,乡镇常规体制会仍然有力地运行下去。陈从辞职风波中吸取了从政的经验,变得成熟起来。成熟是指按照乡镇体制的常规出牌。成熟的人应该得到好处。我们在杨集选举试点结束一个月后再到杨集调查,就已经有了提拔陈维忠到另一个镇当镇长的消息。这是一个县乡体制常规有力运作的及时的消息。
转贴于 五、选择权越小自主性越低原则(选择权与自主性相匹配原则)
一个人所面临的选择机会越多,就越是具有选择的自主性,也就越是可以保持自己的选择个性。具体到杨集选举试点,缺少在体制外就业机会的竞争者更为关注竞选的可能结果。竞选的可能结果有二,一是落选,但仍然是乡镇公务员,在乡镇体制内就业。二是当选甚至在更高位置上当选。原班子成员的落选是他们福利的净损失,但他们仍然可以从体制内获得就业的好处;在更高位置当选则是他们福利的净收益。因为缺少其它获得福利的机会,原镇领导班子成员具有强烈的抓住机会行动的动机,但因为行动受到环境制度的制约,这些行动者的实际行动会十分谨慎,而不超出一定界限,以免行动失败使本来在体制内可以获得的就业也不能再有。
换句话说,在杨集选举试点中,一方面参加竞选的原镇委领导班子成员因为缺乏在体制外选择就业的机会,而更加渴望从竞选中获得升迁这个净福利或避免落选这个福利的净损失。另一方面,也因为原领导班子成员缺乏在体制外选择就业的机会,而更加不敢于在竞选中不顾乡镇体制常规,仅凭借选举方案中有利于自己的制度作破斧沉舟的一击,而会为自己留下继续呆在体制内的空间。简单地说,镇班子成员因为缺少在体制外选择就业的机会,而具有强烈抓住于已有利规则的动机,却少有真正去抓住于己有利规则的胆量,更不用说行动。
尽管有各种传闻,几乎所有观察者都承认,杨集选举试点进行得相当有序。郭勇和晏涛一再在各种场合宣讲不能有任何贿选行为,一旦发现贿选,不仅取消参选资格,而且会作更为严厉的处理比如开除公职或党籍。晏涛为了防止镇长举中出现贿选以及其它拉票行为,在选举前十天,每天将几个主要竞选当事人召集在一起开会,有事没事也要坐到晚上十一点以后,从而使竞争当事人没有拉票活动的机会。在杨集选举中,没有人公开站出来为难县委工作组,为难作为主持人的镇委书记晏涛,有的只是各位参加竞选的原班子成员个人性地反复向郭勇和晏涛诉说自己的特殊境况。杨集选举不是向下动员选民而是向上活动领导,这是杨集选举有序进行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如此,在杨集镇党委委员选举和镇长副镇长选举中,县委有意识不公平的引导,比如在镇委委员选举中,强调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在镇长选举中明显袒护原镇长万小平等,虽然引起了利益受损者的不快,利益受到损害者并没有因此产生激烈情绪,而是默认了这些行为。杨集选举中,也很少有参加竞选的原班子成员利用贿选与一般竞选界限不清的边界来公开拉票活动(这些拉票活动与贿选有本质区别,无论是郭勇还是晏涛,事实上无法将一般性的公开拉票称作贿选,这也是他们自己承认的)。在整个杨集选举中,参加竞选的原班子成员尽管每个人都希望从这次选举中获得福利,起码不让己有的福利受到损害,而有各种各样或多或少的活动,但没有一个原班子成员采用了激烈的方式去活动,也没有一个原班子成员将试点方案中于己有利的方面充分展开,即使雷维斌这个选举中受损害最大的原班子成员也没有公开指责晏涛在年龄上对自己的不公平(如前已述,试点方案允许50岁以内的人参加竞选,而雷才47岁),而仅仅是在我们面前抱怨晏涛偏袒年轻人。
从理论上分析,在体制外缺乏就业机会的人,在乡镇选举中的第一要务是仍然保留在体制内的就业,不至于因为贿选等激烈参选导致开除党籍甚至公职的处分,这个机会成本实在太大。在保证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情况下,缺乏在体制外就业机会的竞争者会更急于把握竞选的机会,来获得选举产生的净福利。因此,这些体制内的缺乏体制外就业机会的人,是一群动机很强却胆子很少的人,是一群想法很多却行动很少的人。杨集选举正是如此。
杨集选举如此,并不代表其它乡镇选举也会如此。构成以上杨集选举有序进行的两个前提,一是体制内的原班子成员普遍缺乏在体制外就业的机会,他们不敢于越出乡镇体制的常规,来充分利用新规则中于己有利的方面展开竞争;二是体制外的竞争者没有参与进来。若杨集选举没有以上两个前提,杨集选举还会有序进行吗?郭勇和晏涛还有能力控制住杨集选举吗?
如果体制内的原班子成员中的一些人可以在体制外容易地获得就业,他们当然会充分利用选举试点的新规则来为自己获得选举的净福利而努力。他们会如村委会选举中通常出现的利用规则指责乡镇违法,指出选举某个环节违法,指责领导意图干扰选举等等。他们还会放手发动竞争,会利用一般竞选与贿选之间模糊不清的界限来广泛拉票从而服务于自己当选的目的。他们更倾向于去实践新规则,利用新规则去动员选民,让新规则服务于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向领导申述自己独特的遭遇。他们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在体制内获得升迁的机会,他们认为,与其在一个不重要的体制内职位上长期呆着,不如放手一搏,即便失败,也能够在体制外找到就业机会。因此,这些在体制外容易获得就业机会的竞争者是一群敢于行动的人,是一群愿意大胆利用机会置传统体制常规于尴尬处境的人。在这种容易获得体制外就业机会的地区进行乡镇选举,旧规则就更加容易被抛弃,新规则就更加容易引入并生长起来。
另一个如果是杨集选举中一开始即有非体制的成员进入到竞争中来,情况也会大不相同,非体制成员参加乡镇选举,他们当选就获得了极大的净福利,失败了福利也没有损失。他们当然会利用所有新规则中于己有利的方面来谋取当选,他们甚至会利用旧规则中于己有利的方面。体制外的竞争者利用一切机会来寻求当选,必然造成体制内规则的失效。晏涛可以在选举前将参加选举的体制内成员召集在一起每天开会到晚上11时,他却不能控制体制外的竞选者。他因此也应不再可能控制体制内的竞争者。如杨集目前一样有序的乡镇选举也就不再可能。体制内外不同竞争者的竞争,很快便将传统乡镇体制常规冲击得七零八落,再想恢复常规的努力就会相当艰难,新规则因此也就生长起来,新的乡镇体制常规迟早也会到来。
杨集选举试点是在一个中部地区进行的,具有特定民众基础的选举。中部地区乡镇体制内的官员普遍缺乏在体制外获得就业的机会,没有人或极少有人敢于冒着被清除体制的风险。杨集选举中之所以缺乏激烈的把握选举机会的竞争,原因即在于此。杨集选举又是在湖北荆门这类所谓“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乡村进行的选举,体制外的具有竞争乡镇领导职位的高大威猛的精英人物太少,从而不能在新规则到来时把握住机会。杨集选举因此成为一些缺乏在体制外就业机会者的体制内成员之间的竞争,正是这种背景塑成了杨集选举的前述面貌。
主要参考文献:
孔飞力:《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版。
徐勇主编:《杨集实验:两推一选书记镇长》,西北大学出版社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