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媒介的发展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他在专着《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这个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壮大的社会,媒介融合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发展趋向。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方式面前,我们必须改变新闻传播理念探索新闻传播媒介融合的前进方向。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怎样推进新闻传播是现阶段我们需要思考的。介于此,作者才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给大家进行了解释。
1、媒介融合带给当代媒体环境的改变
1.1新闻表达由过去的单一呈现到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呈现。电视新闻的主要有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图像新闻、电视实况转播、直播报道、电视言论等样式。它同新媒体相比还不够丰富、多元、全面,存在着缺少交流的弊端。但是融合新闻就能弥补电视新闻的丰富性、多样性、全面性,还由于它的交互性,倍受亲耐。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供分享的内容。新闻记者不仅要将采制图像新闻做好,而且还要更加全方位的反应事实。
1.2新闻采集、编辑合作化。我们对新闻采集、编辑工作模式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媒介融合,其合作快速改变如今媒体界的形式。从新闻题材的采集这个角度看,两种新闻传播截然不同,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使对新闻进行分工方式的采集,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采集方式是将分工模式同团队合作模式进行结合实现新闻的采集。有了媒介融合,新闻题材可以互相分享,各个媒体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这就为团队合作方式的新闻采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我们自然就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集、编辑的合作化了。我们就拿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在融合新闻的过程中以视频为主成为了它的优势,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传输内容颇为全面,新闻题材就自然而然的被分享,它便成为媒介方式最丰富的媒体。
1.3新闻题材无尽化。随着媒体生态环境迅猛的变化,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的新闻题材必然要向无尽化方向发展。多种媒介展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形式就叫媒体融合,在它的影响下,新闻传播的途径就不再只有纸质媒体及电视媒体了,而是形成了一个拥有多种媒体的一体化传媒方式,门户网站作为新一代媒体传播方式的代表,它使更多的草根媒体能够逐步替代传统媒体,其中包括新媒体、自媒体和私媒体等。同时,全媒体以它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应用特点给新闻传输带来了无尽的可能,这也照应着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向新闻题材无尽化的这一趋势。有了融合,新闻传播一来是将信息对传播途径的过分依赖进行了解体,二来是将新闻传播的现有局势进行了改变,这就基本客服了新闻题材的紧缺性。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媒介融合,使人类掌握新闻的途径得以改变,新闻题材体现出无尽化的特征是需要我们认可通过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对各类媒体的有关新闻进行快速的查阅浏览。
1.4接收终端变为电脑、手机等。随着网络视频的出现,传媒生态环境、接收新闻的方式都得到了改变,我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当我们以电视为接收新闻的主渠道时,它就是唯一的接收终端。受众接收新闻变得更为多元、便捷,减少了接收障碍是由于新媒体的诞生,比如手机媒介,小型化、可移动、易携带、能互动等优势,不受身份、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都是最好的体现,无论受众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了解信息,发表看法。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2.1加强信息的组合。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前提下,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及题材来源的无尽化虽说解决了题材来源少这一问题,但是新闻的传播面对大量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应用就需好好把关。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有效传播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信息组合。当各媒体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随之带来了新闻播放速度的及时性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等问题。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收到了数不胜数的新闻信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好的对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推进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应用及组合是有要求的,你要顺应新闻传播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来改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只有通过将零散的新闻信息进行组合应用,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相应规模、相应时间的整体报道。这就是信息多样化时信息资源利用范围及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整个过程。信息组合就是通过对某类信息的筛选、运用,来增强新闻传播效力,它是新闻媒体的可行性方式和渠道。
2.2科学评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有了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就能清晰的显现出科学地评估传播效力的趋势。如果说节目是电视新闻台的肉体,那么新闻就是它的灵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要使电视新闻得以高效的传播,媒体逐步走向历史的巅峰,我们就应该针对媒体的优势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要对电视新闻传播展开客观性、科学性的评估。
2.3传播方式的创新。众所周知电视是以传播图像为主的工具,所以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文字自然会被大量忽略,它更加注重的是画面产生的效果,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画面感被重视,新闻的传播效力我们可想而知。尤其,电视新闻传播需要的条件苛刻。所以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我们就不能忽视文字功能。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可以取网络生的编排样式的优点点,自己还可以在表达方式方面开拓创新。其中,网络编排最突出的特征是将一些重要且相似的聚集在一起。这种方式加大了新闻的信息量,而且还是节目更加清晰有条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这种模仿对于创新电视新闻也算新的发现和较好的表达方式。例如,通过网络语言词汇以及多个角度和观点的同步互动等。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发达以及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向在逐步的改变。客观的评估媒介融合,媒体生态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变、新闻传播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采纳能够促进媒介融合传播效力的方案,若想更加快捷方便、自由、人性化,采纳能够促进媒体融合传播效力的方案是不错的选择。能够使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进行高效的传播。只有对新闻传播实施有效合理的操纵和管理方式,才能使新闻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摘要:条形码发展至今,一直被不断普及以及创新,条形码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和接受的媒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本文首先对条形码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论述,然后分析条形码在现代信息传递的优势,最后针对信息时代下条形码的未来设计与发展,提出一种基于信息传递为目的个性化和趣味性的条形码设计。打破以往条形码设计只注重其功能性,缺乏个性设计与美感,让条形码更加具有感官层面的内涵。
关键词:条形码;传播;传播媒介
1条形码的名称与类型
条形码又叫条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排列,传达一定的信息。条形码起源于上个世纪40年代,条形码技术具备录入数据便捷、精准度高、制作成本低等应用性强的特征,广泛应用于我们商业、工业、物流等各个领域。1948年,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条形码就是传播过程中的渠道,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播媒介发展的结果,体现了媒介被赋予时代的意义。根据条码编码方式的不同,现在常用的条形码分为一维码和二维码两种。一维条码即指条码条和空的排列规则,一维条形码制作简单,结构单一,递出来数字、字母等有限的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要求日益增加,二维码应运而生。二维码是一种比一维码更高级的条码格式。其突破一维码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表达信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二维码能存储汉字、数字和图片等信息,因此二维码的应用领域要更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类在条形码的功能性上精心设计,在信息传递量,安全系数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对二维码的艺术设计层面的设计研究还是极为缺乏的。近几年,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中国市场出现了三维码,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研究的三维码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相同的识别便易性和较好的安全性以及较好的美观性。他们把色彩引用到条形码的设计之中,在条形码里加入视觉直接识别的图案元素,让受众一眼就能认出编码对应的属性,达到既美观又实用效果。三维码与传统二维码相比,二维码只有黑白两色,比较枯燥,无设计感和观赏性;三维码可以让人直接通过视觉识别、分辨,三维码自身就可以起到一定信息传递的功能,比二维码又进了一大步,但目前还未广泛应用于市场。
2条形码在现代信息传递的优势
在信息时代,条形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何条形码会高速发展,其优势在哪?首先,近几年中国智能手机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人群,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产品,条形码技术给我国数量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带来了便捷,其运用条形码识读设备和载体实现信息导航与信息承载,用户不仅利用条形码来接受信息,也能使用条形码来传递信息。其次,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条形码的应用领域被不断拓宽。传统媒介通过条形码打破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拓展延伸其传播的时空,有效的增加了传播信息量,同时也提高了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性。例如微信扫一扫功能,我们除了会使用它增添好友,此外还可以进行线上支付。时下二维码与O2O(OnlineToOffline)模式的结合,即利用二维码的读取将线上的用户引流给线下的商家。最后,条形码在现代信息传递中的自身的优势,第一,条形码灵活、实用、经济便捷。条形码具有制作成本低,易于制作,且信息可随载体移动。可以将其印刷在传统纸媒上传播,也可以将其应用在我们的电子设备上进行传播。第二,编码范围广,信息量大。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数字化;第三、具有识别率高,容错能力强。条形码在一定范围内的破损、玷污所导致的信息缺失,仍然可以根据完整部分进行扫描识别。
3当下对条形码艺术设计方面的不足
目前我们在国内市场上可以看到的条形码主要是一维码和二维码,还有逐渐兴起的三维码。我们不难发现当下人们对条形码的艺术设计方面明显不足,首先在形态方面,它们大多都是大同小异的条形和方块构造,样式呆板固定,缺乏个性与创意。其次在色彩方面,当下的条形码主要采用黑白两色,色彩比较单一。最后,目前传播者更加注重的是扫码之后所获得的信息,而忽视了条形码自身可以在视觉上对受众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能够把条形码设计成自身就能传递信息,且具有一定的视觉吸引力和趣味性,受众会更愿意主动去读取和识别我们的条形码。
4条形码未来的设计与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条形码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传播媒介,可以被应用的范围和领域也日益拓宽。同时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传播,人们对于传统的传播媒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环境学派学者保罗•莱文森创造性地提出“玩具—镜子—艺术”的媒介演进原理,指出每一种媒介都是沿着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尺度的方向上演进,后面发展起来的媒介是对前一种媒介不足的补偿。通过对条形的发展研究,其发展呈现出一种线性状态,由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那么我们不妨大胆提出“四维码”、“五维码”的概念。未来条形码设计是在以往二、三维条形条形码的基础上,通过再次编码与设计,无论是在信息传递量还是视觉设计上再次扩展。未来的条形码在设计和发展方向是不仅仅注重条形码的信息传递量和其拥有的实用价值,更多的应该考虑条形码的个性化设计,要在其视觉感官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在物理学上,爱因斯坦在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第四个维度是时间。我们也不妨把时间这个要素加入我们未来的条形码设计之中,其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动态的,交互式的。当下条形码的传播更多的倾向于在电子设备上传播,动态、交互的条形码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更加具有趣味性,人们更愿意主动的接受信息的传递,所以现在我们对二维码的设计应更注重视觉传达层面的内涵,让具有设计感的条形码在吸引人们去扫描的同时,加深对传播者的印象,这样条形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更加适合未来物联网的应用。
作者:王小文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大众化的表现方向应与正确的导向协调统一,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冷静分析,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创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新路子才是当下最该做的。电视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电视节形式,它肩负着教化与引导主流价值方向的重任,因此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应更加慎重。本文将一方面分析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为找到适合其长期发展的途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我国电视纪录片;面临问题;发展方向
一、纪录片大众化的背景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壮大。最终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众传媒空前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控制得到了较大缓解,许多民间热爱文化艺术的人们开始较为自由地通过一些新型的传播媒介将体现自我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推向社会,而这些思想和文化产品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文化的内涵,这样大众文化就在中国的这片文化沃土上站稳了脚跟。
(二)大众文化对纪录片的影响
为了适应大众文化下的文化环境,纪录片也在面临转变,然而,当纪录片脱下其“贵族”的外衣,换上世俗化的新外套时,它的“纯正”血统又成了人们有一个担心的问题,大众文化下的纪录片到底应该怎么走下去,走什么样的改革之路,才能既保留它的精英血统又可以为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下为人所共赏?这对于当下电视纪录片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纪录片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一)真实性上的弱化
真实性是纪录片不可逾越的底线。为了守住这个底线,“原生态纪录”成为纪录片最稳妥也是最枯燥的常用手法。为了制作出更好看,更能被观众所喜爱的纪录片,故事化、情景再现以及特效的加入是目前我国纪录片发展的一个趋势,它也在逐渐地打破着这个业界遵守多年的规则。随着影像传播样式的日益丰富,flas、数码特技、电影化的演员扮演、舞台演出、笑话、黑色幽默等等,都纷纷在纪录片中登场。也是在这个时候,纪录片的真实性开始出现了弱化的趋势。
在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9.5%的公众认为,把纪录片拍的像“大片”一样,加入真实再现、动画技术等手段,令片子更有吸引力,并且能把小众化的高端产品变成符合大众收视习惯的公共产品,使纪录片平民化。但也有36.0%的人觉得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使得纪录片丢掉原先自己的真实性原则是可怕的,它不仅降低了纪录片的文化属性,会促使大众的品味流于表象,严重者甚至影响社会整个主流价值体系。
(二)人文关怀的缺失
1. 题材狭隘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纪录片的发展向着“大片”的时代迈进,不是制作浩大的人文历史片就是偏向于商业性的类型大片。如央视2套的《商道》,就集中记录了大量的成功的企业家,专注于介绍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创业历程,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角度,多半不涉及现实生活中他们所临挫折、困惑和在他们积极拼搏的背后是否也有我们平常人的挣扎和痛苦,而是一味的讲述着他们的辉煌与成功。贴近生活并不是一味强调其不幸和悲惨,而是在平庸和困苦中体现不屈和向上的精神追求。
2. 角度雷同,创作单一,致使“人文精神”的简单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己经走过了20多年路程,创作理念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音配画,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纪实热,再到21世纪日益流行起来的的“大片”风尚,都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面貌和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对于我们在电视纪录片来说,拍摄中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形式应服从于内容,它不能独立于内容之外。
三、纪录片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一)借力新兴媒介,促进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以网络及IPTV为代表的新媒体较好地契合了传统受众观下的纪录片的气质,高端、小众人群在个性化的时间中可以自由地收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受众领域。新媒体传播环境已催生了诸如微电影等新的媒介形态,纪录片界也应该从中看到机遇,对新生的媒介形态给与足够的重视,积极介入“微纪录”的生产和传播,在新的传播语境下,及时获得发言权,在传统纪录片形态与新纪录形态之间实现有效的互动和双赢的发展格局。
(二)合理运用多元化表现手法,兼顾真实和艺术
首先,纪实与“再现”的比例适当,在同一部作品中应以纪实拍摄的内容为主,“再现”为辅。历史题材纪录片尽量发挥文物、文献、遗址、实物的佐证作用,情景再现只能起辅助说明作用。其次,形式要适当,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节目形式可以采取不同的“情景再现”的形式。对于情景再现的部分可以用字幕解说词来说明本段是“情景再现”,“故事片资料”等,从而保证作品的真实性。最后,把握宜虚不宜实的原则。情景再现的场景不能表现得太实,用虚化的方式既可以展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画面场景。
(三)提升纪录片内涵,注重人文关怀
1. 注重选材,人性拍摄
有独特个性题材,往往最能吊起观众的胃口,吸引观众的兴趣,而在这一过程中,挖掘人物和事迹的丰富内涵就绝对不容忽视。要拍摄社会真正需要的,能够达到精神共鸣的,来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反思。要发掘人物行为动作语言的背后所隐藏的情感诉求和社会心理,这就是题材的普遍性。
2. 积极创新,注重细节
在选题上开拓新的记录领域;在拍摄上大胆立意拍摄角度,开创拍摄手法;制作上,合理运用各种手法,是影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细节虽然细微,但它都能细腻、具体、生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能够充分地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纪录片中,亮点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认真地捕捉细节、合理地安排细节,对做好纪录片至关重要。
结论
纪录片在电视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尽管目前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但面对广阔的市场环境和日益完善的文化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如今的纪录片市场相比从前已经明显注入了活力,在大众化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纪录片所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相信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的纪录片市场可以长足的活跃在电视节目中,并继续以其独特的优势地位引领文化的正确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黎亚辉,纪录片创作中的叙述与表述[J].采 写 编,2005,(3).
[2]张慧,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平台[D].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8期
[3]吴晓东,争相变脸的纪录片离大片还有多远中青在线[N].中国青年报,2009-06-18
3G时代的媒介特点
一是多样性。3G时代的媒介种类极其丰富,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到互联网再到手机,此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媒介宣传平台,如车身广告、楼宇电视等,它们各有优势,但只有通过科学的资源整合才能发挥最佳的媒体效应。
二是融合性。在技术支持下,不同媒介之间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态势,如20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再到如今电视、网络和手机三大产业的融合。总之,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可以集中到一个媒体中,一个媒体也可以同时进行多项传媒功能的传递。
三是便捷性。各种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融合,必将使公众获取资讯的平台与渠道更加便捷,可选择的信息与节目也越来越丰富。如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收看到丰富的电视节目,3G手机用户可以直接从手机上浏览网页和新闻,DAB多媒体数字手机广播则可以让我们在收听广播的同时收看视频。人们可以通过身边的任意一种媒介载体,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资讯。
广播媒介的优势
广播历史悠久,和其他媒介相比,广播是一个“老”媒介。美国广播业从1922年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开播至今,已成为一个能容纳各种新技术手段与广播形式的产业,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家里、汽车里、办公室里都有收音机。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广播业也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与成熟的资讯经验。
广播属于大众传媒,覆盖面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电视及其他新媒体日益普及,但随着许多极具针对性的特色广播的开播,广播又重新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信息媒体和指导工作的工具。尤其是在网络与计算机尚未全面覆盖的广大农村,广播也和电视一样,对农村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和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可见,巨大的听众规模势必会给广播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播的终端接收器体积小,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明显的可流动接收的优越性,所以随身携带及收听都很方便。据调查显示,每月我国有8000万左右的居民经常在车中收听广播。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到来时,广播的不可替代性就愈加明显,它能让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不受场地及媒介载体的限制获取最有用的信息,并指导人们处理突发事件。
3G对广播业的影响和冲击
3G具备便捷、多样、互动等优势,它代表了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发展方向。进入3G时代后,新媒体将会加速发展,而传统的新闻媒介也将逐渐向手机媒体靠近。为了谋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广播必然积极地向手机媒体靠拢,一方面是广播媒体中某些领域采用3G技术,另一方面整个广播业融入3G。3G与广播相结合,将极大地方便用户的使用,用户除了能够通过手机实时收听广播,也可以下载或点播已经播放的广播节目,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要求,也满足了用户的休闲娱乐及根据需要获得资讯的需求。
目前我国省级以上广播中心系统数字化程度平均接近70%,而广播节目的制作、播出、传输、接受等各个环节都在进行相应的数字化改造。但手机广播也是一项跨行业与跨媒体的融合型业务,因此手机与广播的联姻过程必然会有波折,如对广播与电信谁来主导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手机广播的发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3G的稳步推进、3G网络的建设以及广电总局对手机广播的全力推进,未来手机广播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3G也给广播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广播是线性传播,这使得广播节目只能顺序收听,其非实体特点又使得用户无法触摸而只能听到它。其次,广播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广播单位的收入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广告收入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对非广告的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够,造成广播产业链尚未得到有效开发,限制了广播业的收入扩张与规模扩张。再次,广播业的市场化还不成形,我国的大多数广播电台都是自制自播的直播形式,还很少从市场上购买广播节目播放,这样造成了广播业的人才、资本等不能得到合理流动。
同时,广播业面临着其他媒体的巨大压力。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媒介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比如在地铁公交上的车载电视的大量使用就给广播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互联网的出现具备的信息量巨大、互动性超强、多媒体融合的特点更是吸引了大批受众,而现在手机的便携与价格低廉更是多方面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3G时代广播业的发展机遇
虽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业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但是广播业自身的生命力又让它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广播业不会衰退的因素表现在,当电视夺走大批受众之后,广播仍然无处不在;当互联网乃至手机兴盛的时候,广播仍然生命力旺盛。至2008年,我国广播业保持了连续七年的增长,显示出了这个以声音为媒体的生命力。同时,广播的特性让受众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也可以让人细细品味,这就为广播挽留了大批听众。相对便宜的广告价格也让广播成为广告客户的首选。
手机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就需要更具个性化,以满足个性化的听众。相对于大众,个性化的听众毕竟为少数,所以广播就需要对市场有进一步的细分,满足小众化,以争取更多的听众,在此基础上引导广播业的大众化。目前手机仍然被人们视为消遣娱乐的工具和工作学习之余的休闲品,不会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其上,所以广播融入手机需要其节目体现出短小精干的特性。这种短小而深刻的节目,让传输更加便捷,也能够有效缓解现代受众的压力,满足听众需求,从而为广播业的发展拓宽道路。
关键词:微博 网络媒体 危机 信息传播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当下最迅捷的信息传播方式自然是网络传播。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过:"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近年来,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也让网络传播成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类型。网络传播而今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小觑,当人们在欣喜这种传播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传播方式的时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产生。
以微博为例,2006年,Twitter的横空出世把世人引入了一个叫“微博”的世界。2010年,国内微博已迎来了春天,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从微博发展的迅猛态势,我们不难看出,在国内,几乎已经出现人人玩转微博的现象。微博发展为何能如此迅猛?微博时代的到来到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已然成为现在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不少人眼中,微博时代的到来确实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信息的传播方便和迅捷了很多。它改变了以往只是由专门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使中国社会步入了全民化信息传播的时代。“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的确,微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爆发式增长。然而,也正因如此,才使得现而今一系列的微博时代的危机不断爆发。从近来发生的一系列典型行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微博引发的危机有一下几种:
一、微博时代的信任危机。微博时代引发的信任危机已经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了,一系列的“网络自杀秀”以及新闻失实性的传播,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对信息真实性的信任,这使我们的社会缺乏信任感,失真性的信息一再的出现,会使人们同情心和好奇心变得疲乏。当然,我们不得不将此归咎于微博本身这种全民化信息传播方式,大多数信息者本身并不具有专业的新闻记者的素质并抱着一种吸引大众眼球的心态,忽略了太多新闻和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况且,微博实行匿名制,使得信息者更加肆无忌惮了。如此发展下去,网络的信任危机必然会引起社会信任危机。
二、微博时代的危机公关。有了微博之后企业可以很容易实现低成本传播,但一个新的麻烦也随之而来,网民已经不再仅仅是潜在的消费者,还是潜在的批评者和评论员。接连发生的“中海油子公司溢油”、“7・23动车”、“郭美美”等突发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这不得不引起各企业的对微博的关注。除了对企业的影响外,近来在个地方政府部门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在微博时代,如何做好危机公关?成为现在各企业,政府高层领导及公关人员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当然,此类问题处理好了,企业本身会得到网民一致好评并且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做不好了,该企业将会成为万众指骂的对象,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客观来讲,这种“群起捧之”和“群起抨之”的现象,并不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甚至会导致企业的不良发展。而对于政府而言,面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和形式,更会导致政府忽略太多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职责。
三、微博时代的暴力危机。近期来,在微博上再次掀起了一件“暴力”事件,“赵甄骂战,舒淇被曝艳照”。此次网络暴力事件,相关人士称是有策划有预谋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何微博这样一个给大家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竟然成为了一个施“暴”的地方,此次事件折射出的问题不得不引起广大网友的反思。微博本身就是一个让大家自由发表言论的媒介,它应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成为大家肆无忌惮宣泄不良情绪继而引起对他人人身攻击的工具。如此,微博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闭微博,那么微博的发展是岌岌可危的。
为了维持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这一新媒介信息传播方式的长足发展,并且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危机,笔者认为应该在了解信息传播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研究决定出信息传播的发展方向。
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优势有很多,例如:传播速度快,方式便捷,成本低,影响范围广等等。这些优势是我们支持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发展下去的理由。但是从微博危机来看,我们更需要做的是:
首先,全面提高网民的素质,每一个网民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在网上的言语,不可以一些虚假新闻,夸张言语以及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等;其次,加强“网上声誉管理”,“网上声誉管理是一种通关建设搜索引擎结果,网络媒体,网络空间等,消除不利与评价,以提高当事人网上声誉的行为。建立网上声誉管理的相关机制,可以提高网上声誉,优化网络环境;最后,鼓励网络传播实现全民化的形式,如果人人都可以了解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传播的本质,那么他们也许对这种新型传播方式的好奇心会弱一些,也不会再利用此来做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微博的发展也必应朝此方向发展,趋于规范化,合理化,绿色化。
微博时代的到来,无疑标志着我们传播技术的成熟,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也许唯有真正的将微博时代的这些危机扼杀在摇篮中,我们才可以完全放心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至于信息传播将会随着时代的步伐发展到哪一步,则需要我们的专家学者去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广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浅谈微博客时代的企业危机公关》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音乐传承模式的发展
民族音乐是特定民族人群理解世界和表达情感的音乐文化形式,它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礼教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蕴含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个性特点,由各族人民自觉地传承和弘扬。面对面的口授心传是传统的民族音乐传承形式,各族人民在与朋友、同伴和长辈的音乐交流中,受到感染,进而通过亲自实践,掌握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进行传承和传播。但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音乐传承不再以人为载体,而是通过手机、电脑和移动设备等媒介设备进行传播,人们不再需要面对面的口授心传,而是使用电脑、手机、U盘、DVD、VCD等设备进行记录和整理,这使得民族音乐传播的覆盖面更加广阔,打破了传统传承模式的局限性。此外,由于民族音乐多为各族人民在劳作和生活中即兴创作和演唱,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灵感过后人们便容易忘记所唱的内容和旋律,因此,严重影响了民族音乐的传承,现代媒体设备则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在歌唱时可以用手机、移动存储设备等便携式媒介设备,及时记录下来,这使民族音乐的创作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取得了更大的自由性和稳定性。在这种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必将朝着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风格更多变的方向发展。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音乐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
由于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对音乐的审美上有着各自不同的标准,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族人民逐渐接触到外界信息和音乐艺术形式,音乐审美观念逐渐产生了改变。人们通过电视欣赏到更多的音乐作品,通过手机和电脑了解到来自全世界的音乐知识和理念,艺术审美观逐渐改变,开始逐渐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并对本民族音乐进行加工和改编,形成了新的民乐形式,这种新民乐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民族音乐的意蕴内涵和表达形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民族声乐的传播范围,增强了民族声乐的包容性和感染性。例如,无线网络普及环境下,各族人民可以将本民族的音乐录制成音频或视频,进而进行flas加工,搭配图片和动画,使之更加生动可感,然后上传到相关的视频网站,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就可以共同欣赏和分享,这不仅扩大了民族音乐的影响力,而且也会使欣赏视频的人产生音乐审美上的变化。调查显示,目前许多非本民族音乐逐渐进入各族人民的生活,并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少数民族歌手认为这些新的音乐形式更易于表演,且更受欢迎,例如,哈尼族人民将陕北民歌《拥军秧歌》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搭配本民族舞蹈,显得更加生动感人;楚雄黎族的左脚调也在新媒体背景下逐渐引入流行元素,用新的曲调进行翻唱,受到大家的喜爱和传唱。可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族人民受到各种音乐元素的影响,审美观念也逐渐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向往古朴、自然、原始的传统音乐审美元素,而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的审美理念。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音乐价值观念的发展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脑、电视机、网络逐渐出现在各族人民生活中,这一方面使各族人民对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外界的关注。例如,当前,许多旅游节目都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并介绍当地的特色音乐文化,人们在观看节目时,就会对当地的民族音乐进行了解和关注。此外,一些电视音乐节目选拔赛,也为民族音乐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中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演唱者,这无疑加深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提高了民族音乐的价值。增强了少数民族人民在音乐艺术上的自豪感,增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自觉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音乐产生了新的艺术特点,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发展方向,多媒体的普及让少数民族音乐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逐渐吸收外界音乐元素,对本民族音乐进行再次加工和创作,形成新的音乐形式。另一方面,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对之进行研究和传播,这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总之,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音乐在审美观念、音乐价值观念和传承模式上都发生了重要改变,我们应对这种发展改变加以研究,进而引导民族音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田亮单位:新乡学院音乐系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媒介技术的许多副产品,可能促使世界变成一个城市——“这个星球已经结成一个城市”,这被公认为是“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的最早雏形。他论述的“思想的高速公路在当代人的头脑里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直接导致后来“信息高速公路”(即互联网)一词的诞生。他还指出,媒介形式具有革命性力量,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使旧的媒介得到提升。当一个新的媒介出现的时候,旧的媒介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和新媒介结合。这些论断正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当今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美国传播学家尼葛洛庞帝为我们描述了互联网编织的超媒体图景:它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然而,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天才发明家史蒂夫·乔布斯推出的iPhone和iPad系列产品彻底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使得超媒体的应用前景豁然开朗。
媒介融合是超媒体时代的显著标志。目前,对超媒体最简单、最直观的描述就是三网融合、三屏合一。未来媒体必然是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基于有线或无线移动互联为基础的网络化媒体。全新的视听感受将提升人的自主性,使得未来的传播更加自由、开放、互动和个性化,呈现更为人本化的发展趋势。
全媒体统筹是超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每个记者都应掌握将互联网和各种在线信息融入日常工作的本领,并创建经常浏览的在线信息源收藏夹。未来传媒人才的形象,将是手持智能手机、颈挎照相机、肩扛摄像机、包揣上网本,不仅能给报纸、网站写文稿,也会在网上发音视频、用手机织“围脖”、为广播电视做连线。总之,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拿得起、玩得转。
在超媒体时代,职业新闻工作者的作用将愈加重要。其超凡的专业修养,将帮助他们成为时代的舆论先锋,用巧妙的手法,聚合恰当的内容;用卓越的笔锋,解读新闻背后的信息,引导受众分辨真伪,判断良莠。我们要适应超媒体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努力造就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通、了解国情、熟悉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传播队伍,这对于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增强国际传播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R85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应用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发挥,网络的建立让信息技术在传输方面有了很大的优势。而信息技术安全的必要性更衍生了信息安全的开发与设计,引领了一个新的行业分支
1 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概述
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及其应用,就首先要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有所了解。在计算机信息基础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述为:通过计算机作为基础硬件媒介,将信息通过获得、传输、储存以及显示等手段的信息处理称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中,为了实现信息的传输以及人机对话功能,发明了能够进行沟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有很多种,其中基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基础编程语言———C 语言;以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等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以计算机语言作为其传输及沟通的媒介,而以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作为其使用与开发平台。目前,最为普及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操作系统。文中就以Windows 操作系统为平台进行阐述与探讨。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分析
对于目前的计算机技术而言,其应用到了多个方面,在不同领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与优势。随着人们对计算机信息以及其安全性的不断重视,信息安全的意识随之提高。为了加强对信息的保密与安全防范措施,数据信息加密技术得以开发与发展,通信的保密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网络化加速,促使数据加密技术更加普遍。目前而言,信息技术安全措施在软件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市场上很多种类的杀毒软件,操作系统自身携带的防火墙功能等等。网络的设计也为此而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计算机网络的分层设计,在不同层都有着不同的安全设计规范。木马与病毒是信息技术中安全问题的极大隐患,防入侵技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从地域发展角度来说,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中,美国早在20世纪70 年代就开始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以及安全进行了研究。最为熟知的是计算机的安全评估准则以及安全协议等等,从当时的技术层面上分析,虽然当时的技术已经到了顶峰阶段,但是就客观事实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运算速度的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计算机的各项信息技术都已经成为了保证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
3 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解析
单从计算机的角度分析,其最早的发展方向为军事计算,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在当时其运算速度已经非常惊人,但是与现在相比还是差距很大。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大型计算机逐步向更高的运算速度发起冲击,而微型计算机也就是现在的微机,人们手中的台式机以及笔记本电脑都属于微型机的范畴,这样的微型机步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也因此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与演化。
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来临,标志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爆发。信息系统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被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所依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显示,都在信息技术中得以体现,并通过现如今的网络技术把信息系统的资源变得更加简单、易操作。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成熟,信息管理也变得更加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也随着出现。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通过人为操作,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通信等设备进行的信息获取、加工、传输、存储与维护的方式。这一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了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人们熟知的mis 系统就是这样的原理,通常也被人们称为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
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其未来发展方向在不断地向企业与经济靠拢。而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当然,信息技术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巨型计算机,以高端的超大集成电路为基础,运算速度更高,运算能力更强,存储空间更大,功能更加全面。在当前航天、气象观测、智能系统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未来必然是以巨型化,即运算功能强大,而并非是体积强大;智能化,处理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等方向发展。
4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
4.1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探究
视频信息处理技术,视频信息处理是将视频格式的文件进行压缩与解压缩处理,而视频对话,以及现在企业中视频会议等都是应用了视频的信息处理技术。从长远角度分析,无线视频信息技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这样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大幅度地节约沟通的时间,为更多的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互动与交流的平台,使交流有了历史性的改变,更加快捷、方便。
无线网络环境与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wifi 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信息通讯成为了办公领域的新据点。传统的办公室办公模式得到了改变,办公人员以计算机以及网络为基础,进行随时随地的办公。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点,都成为了灵活的办公环境。企业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对办公自动化的无线网络进行开发与应用。
4.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探究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以及工作节奏都非常的快,物流成为了人们在不同地方进行物品以及物资转移与运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与媒介。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就是通过电子数据进行对数据的控制与管理。条码技术,让货物的储备与管理更加的方便与快捷。此外,GPS 定位系统,给物流的路程选择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支持。而数据采集以及数据信息管理,对繁琐的物流工作带来了自动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最新改观。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物流行业的应用与自动化发展,智能化得以充分体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物流工作的管理而言,更加方便快捷,从实际的操作中也得以更大的发展。
4.3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核算的部分很多,靠人工来完成这些数据的分析与核算,不但费时费力,反而容易出错。所以才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将这些数据录入计算机,让计算机来进行整理、计算、测算、分析,最后得到的数据会更加的完善和准确。同时,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可以运用在投标、施工过程、控制成本等方面,不管是制作标书,还是计算工程量、设计图纸,都要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收集、整理、核算的功能。不仅如此,管理者还要运用信息技术对施工的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严防在施工的过程出现质量问题。在工程建设中,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那就是财务的管理。所有工作人员的薪资报表管理、施工人员的出勤情况、财务的预算等等,都需要运用到信息技术。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要对成本进行预算,这就需要在计算机上及时的更新,并且做好备份,方便随时对照与查看,这样才有利于公司资金的合理利用。
5 结语
从生活角度出发,计算机信息技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活原有的面貌。从应用层面分析,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物流及建筑,对于企业的发展与全新的企业管理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办公自动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无线网的工作环境让这些都成为了可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革新;新闻学专业
我们处于向多媒体进发的时期,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色,所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全媒体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成熟,以电子化及数字化为特点的全新媒介使传媒生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当今传媒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媒介融合,而固有的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步,是传媒界正在面临的一项深刻及关键的变革。
1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实践教学部重视
在近几年高校学生增加及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1年底,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20万人,教学部门高达975个。很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老师毕业于新闻院校并进入工作岗位中,没有经过媒体实践的锻炼,不具备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实践本领,专业教学缺乏实践训练。
1.2设置新闻专业的课程不能紧跟时展的需要
首先,固有的新闻教育中,专业导向是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以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进行区分,不重视当今不同媒体间逐渐融合的总体形势,缺乏媒介融合的思想。专业间分业比较显著,学生不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及跨专业学习的本领。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种实务技能进行课程的划分,也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及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新媒体阶段,这种课程体系所塑造的学生的专业本领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另外,在设置新闻专业课程时,或因为没有及时转变老师的思想,或受有限的专业实践平台条件的制约,我国很多的高校面临轻实践课程、重理论课程的状况,实践课程很少,导致实践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质性的锻炼及改进实践动手能力。
1.3专业实验室较为单调,且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建设
因不同的高校具备有差异的办学经济状况,高校新闻院系不一定开设专业实验室。尽管某些高校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室彼此间也具有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彼此无关联的实验室不能使融合性实验教学得到满足;另一层面上,媒介技术逐步发展,革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实验室装置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
2新媒体视阙下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是资讯整理、跨媒体传播策划、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能力及“融合新闻”的制作本领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准则额。目前很多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一专”指的是深厚的新闻传播知识的能力,“多能”表现在多媒体技能及多学科环境,在媒介融合的时期,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符合媒体工作的需要。从新闻传播学可采用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的角度上出发,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制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是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制度的塑造及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制度的引入。
3媒介融合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途径
3.1加强教学思想的创新及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
面对新媒体背景,高校新闻教师团队面对着实践技能迈向全媒体发展、知识系统重新组装的紧急状况。首先,高校应注重专业间的彼此结合,分析新闻专业及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在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中引入具备多媒体技术背景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带领本专业老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增强其全媒体实践的本领。
3.2创新考察形式,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我国媒介技术的高速进步及高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周期性存在很大的冲突,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我们必须结合未来的发展安排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应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3.3改进教学装备,努力搭建融合媒体实验基地
建设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背景。媒介融合时期的新闻专业应打破固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媒介形式为根据,努力构建跨媒体、多功能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的更新平台的教学装置,努力实现前沿性及时新性。
4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期的到来,媒体融合逐步发展,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新闻传播对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力及地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逐步进步、满足全媒体时期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坚持理想、改革创新及放眼世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敏军.探析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
[2]王雅琴.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的“二律背反”变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6(02)
[3]王哲浩.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策略[J].新闻战线,2015(16)
媒介整合,最大特点就是在实现一个传播目标的过程中,不再由一个单一媒介去实施“全程服务”,而是根据传播的需要,由拥有不同优势的媒介同时组合完成,或者对同一信息产品进行多媒介、多层次的开发接续组合完成,每个媒介在其最为擅长的功能点上扮演和履行着自己独特而又不可取代的角色。媒介创新及媒介整合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听、触觉、嗅觉等感官感受,形成了全方位立体播报。
媒介创新、整合,我国媒体还很少真正涉及,而央视在2006年12月2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的报道中大胆尝试媒介创新整合,较以往更好地实现了传播目标,真正意义上的媒介整合初现端倪。以下摄取这次赛事报道的三个方面管窥新时期媒介整合。
一、丰富多彩――央视报道运用“媒体创新”给观众一个全新亚运
央视媒体关于此次比赛全方位、创新的立体报道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觉,调动起了观众参与亚运、融于其中的自然的积极性。
本届亚运报道较以往赛事报道有了显著的质的突破。无论是早晨6:30中央电视台“早间亚运时光”、上午的“全景亚运”、“亚运午间报道”、“亚运晚间报道”、22:40央视一套的“荣耀亚洲”还是“亚运夜间报道”,对于新媒体初步运用及新老媒体的灵活、交融运用播报,对于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优势互补、交叉整合,进行了大胆创新,给人一种丰富、立体的“全新亚运”的感受,观众与节日产生了互动,甚至观众唱起了节目的主角,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其中有几个首创的精品栏目。“体验亚运”栏目对于观众比较关注的运动员、赛事安排、赛前赛后的生活化访问,由我们熟悉的主持人参与,以轻松叙事的形式讲解与运动员相关的背景资料、现时状况,使观众从主持人的视角对运动员有了一个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对运动员、赛事有了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印象多哈”栏目鸟瞰了卡塔尔、多哈的风土人情等,加深了人们对举办亚运会国家的认识,“亚运午间报道”中13:00的“三国演义”栏目,由单田芳先生以评书的形式评说前几日的比赛,形式新颖,评述简洁感人。
二、锦上添花――央视报道运用“媒介整合”给观众一个全景亚运
对于同一信息资源,在同一媒介中融入不同媒体形式从横向即不同角度进行多重报道,从不同的视角挖掘出其中的新意,以整合形式实现多重传播价值。央视对此次亚运会的报道就是根据不同媒介的优势,采用了将不同媒介同时整合以及通过对多媒介、多层次的开发进行接续组合报道的方式,精彩完成了对多哈亚运会的全方位的立体报道,给观众一个关于此次赛事更深层次、全面的认知。就具体形式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电视与手机短信的整合。如,大众通过短信平台参与到“午间亚运报道”的“九牧王亚运会之星”的评选中,5名幸运者可获得价值3000元的九牧王休闲西装。这种将电视媒体与手机短信结合的形式将观众与亚运距离拉近,增强了评选的透明度与公正性,有效利用媒体调动了观众参与亚运的积极性。
2.网络与电视、手机短信的整合。就网络而言,最为创新的是“亚运午间报道”中的“网络亚运”栏目,网友可登录央视国际网站()通过视频参与到节目论坛中,就诸如“我的多哈记忆”、赛事评论等互动话题发表个人的意见、观点,同时也可以通过短信平台进行赛事评论,并有机会得到奖品作为鼓励。这种网络新媒体的初次运用,网络、电视、短信平台组合的形式把央视媒体从天堂着陆到人间,实现了电视借助网络与观众的有效互动、媒体与观众的及时沟通,于是为达成一个共同目标,互利互补的媒体融合时代来临了。正如栏目主持人所说:“网络亚运”是第一次以互动的方式,让普通人一起来评说体育,这种方式在以后将得到延续。
3.电视与报纸的整合。“亚运午间报道”中,主持人将国外报纸上当日关于多哈亚运会的新闻、评论公布给观众,使受众从报纸报道的思维、国外媒体的视角更加全面了解本次亚运会,有利于公众拓宽视野,了解国际媒体的评价,多少改变了以往中国媒体针对重大事件只报道本国媒体观点,而对国外评论予以回避的消极态度。这种大胆的尝试顺应了媒体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是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有利于社会舆论的稳定。
三、以人为本――媒介创新、媒介整合的发展目标
通常,人们的一种获知或传播行为分别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手机增值服务等来实现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重新认识、发掘媒介使用的新形式,通过资源整合策略来为受众的媒介使用和消费提供一个多种媒介形式的优化组合,使人们更好、更方便的获知、传播信息呢?媒介的创新、整合从这个角度看充分体现了媒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央视在这次亚运会的报道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媒体发展理念,发掘新媒体、新形式,以多样化刊播、媒体组合的方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全方位报道,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主持人角色淡化,观众由台下开始走向台上,这也是现在受众碎片化、受众需求多元化的一个表现与反映。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初步成功的尝试,力度还需要加大,领域还可以拓宽,媒体利用、整合方式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报道方式还可以多样化、深层次化。如主持人的角色还可以进一步淡化,主持技能进一步提高,现场观众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起来,使主持人唱配角,起引导作用,观众唱主角,起核心作用。
另外,还可以挖掘更多的媒体表现新形式、媒介整合方式,如可以将网络中的BBS论坛、E-MAIL、博客、播客等作为观众讨论,发表感想、意见、建议的互动平台融入到电视栏目中,通过利用网络、手机报刊、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更多的优势,以及新老媒体之间的有效整合,使刊播形式更趋丰富化,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动、沟通。
再有,就是对于受众在节目选择的自主性、方向性上要予以政策、技术的支持。目前国家已经着手新媒体公共平台的搭建,组织实施重大工程推动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出版等媒体平台的建设,这是发展新媒体、实施媒体组合的十分有利的因素,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健全。
受众是有一定自主性的权利主体,随着法制的完善和意识的多元化,这种自主性会越来越强。媒介创新、组合都是媒介在缩小自己功能的外延,实现其所擅长的、独特的、符合人们特定需求的某个功能的强化――更加专业化、细分化和职业化,以更好地满足受众多元化、精细化的需求,在方向性上也就是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趋向最优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播;小说
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用平等、双向的互动方式提供给普通受众的传统文学,它是传统文学和电脑网络的产物,随着电脑网络的延展和普及,网络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的传播特征具有独特性、前沿性、复杂性和模糊的文学边界。网络文学的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多媒体化的形象手段、流动不息的艺术形态、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和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
一、传播者地位的改变:人人都是作者
网络和新媒体模式下的开放性不仅改变了“把关人”的地位,也改变了网络文学传播者的地位,网络文学的作者不再局限于从事文学性行业的个体,也不再依赖传统的出版商,而是成为开放式的、充满个性化特征的自由个体。连载小说的发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文学不再是少数文学精英的语言游戏,新时代网络文学的作者层次是参差不齐的。第一,这种参差不齐表现在教育文化水平上。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特征,而在这种匿名性掩盖下会出现两种状况,首先就是好的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中,有可能会出现一批天赋纵横的作家。另一方面的副作用,就是信息选择的辨识度降低。第二,作者层次的参差不齐表现在文学方向的风潮性现象。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创新性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一个创新方向取得了大众的认可后,这个创作点就会被借鉴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翻新。
二、网络文学下的“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
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受众被设想为主动的,也就是说,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有目标导向的行为。[1]那么同样的,网络文学作为媒介被受众所认可也是基于其使用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受众对网络文学的使用则是源自其内容。网络小说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小说类型莫过于玄幻、修仙、言情、军旅和武侠,这些类型的网络小说毫无疑问地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网络小说来满足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想象的欲望。网络小说的场景构建似乎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映射。受众通过阅读网络文学可以满足自身对于某一特定情绪的需要,同时受众的需求反过来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大部分受众对言情类的小说有颇高的兴趣,需求量较大,撰写言情小说的作者受到的关注度较高。这会吸引大批作者转向言情小说的创作方向,那么网络文学的发展就向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向转移。
三、多渠道:新媒介下的推广方式
数字阅读已经占据了我们日常阅读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网络文学的发展中,我们通过电脑客户端、移动手机终端和电子阅读器进行网络文学的阅读,通过站点和手机应用App进行在线阅读和下载。首先,这种多渠道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受众接触网络小说的机会。其次,多渠道的推广也是一个体现议程设置的重要方面,通过媒介增加重复出现率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第三,多渠道给了作者更便利的平台,由以往网络小说作者只能在电脑前码字发文的形象转变为作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文章,进行文章的更新。
四、网络文学的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它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增加了人们的知识量,引起了知识构成的变化。[2]正如网络小说中通常借用的诗词来说,这就增加了文本的信息量。第二,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了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人们热衷于网络小说也是因为其内容的多样性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了移情的效果。第三,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在长时间被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浸染下,人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模仿。与榜样的力量一样,人们如果长时间对一种类型的网络小说着迷,势必会被其中的价值观所影响。
五、互动机制:受众反馈下的网络文学
传播模式下的两个容易忽略的因素:一是外界环境的“噪音”,二是反馈机制。大众传播不是单一的直线型模式,而是有反馈环节的双向互动过程。网络时代使受众的反馈变得更加及时,也使反馈环节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小说的连载过程中,受众在评论区送月票、鲜花,可以增加作者更新文章的动力,网络文学创作中这种互动鼓励机制大大地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评论区实时的读者短评也会给作者一种引导性的意见,有时候读者的意向反映甚至可以左右网络小说的结局。作者在与读者的互动过程中可以改正前文的逻辑错误和语法错误让其尽善尽美,从而集思广益,搜罗四方看法,找到灵感,写出受众满意的作品。网络文学中还有一点就是读者的监督意识,评论区的反馈和实时交流可以让作者有更新文章的压力,使其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起到保证的作用。
六、结语
由于网络文学的传播者、受众都不再固定化,而是呈现了开放自由的形态,这也导致了大量垃圾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称之为“乌托邦式的自由”。[3]要想获得与传统文学比肩的话语权利,就不能一蹴而就,网络文学的春天有赖于超文本技术的不断完善,有赖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有赖于人们上网心理机制的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7.
[2]胡翼青.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J].新闻界,2006(6):31.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互联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网络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
(二)网络对新闻价值取向变化的积极影响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求。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基点却是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出发。实现了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有机结合。
2.从宣传本位回归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这样的取向易造成说教倾向的宣传,造成令人生厌的“宣传腔”。网络新闻以新闻本位为传播,满足了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求。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进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信息空间。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