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

时间:2023-06-07 09:0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

第1篇

为加强学校学风建设,三本院校应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及各系主任为成员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订学风建设的目标、计划,形成布置、指导、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院长是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各系辅导员具体负责班级的协调、检查、督促和落实,是班级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每个班级要根据学院的要求,结合本班特点,制订出详细的学风建设计划,分阶段实施,明确分工,理顺关系。

二、明确学风建设工作总体目标

三本院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继承传统、保持平稳、突出特色、促进发展,使学风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即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思路,注重教育、管理、服务过程的统一,在全院形成全员、全程、全时育人的合力。

(一)通过学风建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完成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根本转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3]

(二)培养和教育学生树立好学、肯学、会学的理念,使每个学生把主要时间全都投入到学习中去,都有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成为学习型个人,并将学生组织、班集体和寝室等建设为学习型组织。

(三)教育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良好习惯,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克服自身惰性,注重早晚自习和课余时间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课堂上能够精力集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杜绝厌学、考试作弊、弃考等不良现象。

(四)细化到各班,要达到“十高四低一杜绝”的目标,“十高”即上课出勤率高、考试优秀率高、获奖比率高、外语计算机通过率高、人数与层次高、社会实践参与人数比例高、学生活动层次高、毕业率高、升学率高、高质量就业率高;“四低”即学生不及格率低、重修率低、学业警示率低、各项违纪率低;“一杜绝”即杜绝考试作弊等恶性事件发生。

三、学风建设的内容

(一)对学生个体的要求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要以培养学习型个人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依照培养方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对学生集体的要求

学生集体包含学生宿舍、学生班级、专业、党支部、社团等,每个学生都是集体的一部分,学生个体必须融入整个集体中,要以学习型集体为目标,充分调动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出环境育人的功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集体成员积极向上,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严于自律,认真学习,奋发成才。在学习上比学赶帮超,能够主动学习,会学习、擅实践、乐钻研,学习成绩优良;在各项学习检查评比中,整个集体成绩优异,获奖人数多,进步大;集体中的学生干部作风优良,有感召力,在学习上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集体成员违纪现象少。

(三)对辅导员的要求

1.辅导员老师要本着“重教育,严管理,高要求”的工作理念,具体落实学风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求,在全体学生中持久、深入、广泛、细致地开展工作,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4]真正理解到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而自觉地支持并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学风。根据特殊人才特殊培养、重点学生重点管理的原则,对全院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努力营造出学生健康成才的学习氛围。

2.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管,有对策性地开展工作,狠抓学生早起、早读工作,始终坚持开好班会、学生干部大会、全系大会,抓好晨读与晚自习、课内学习与课外研读四个环节,通过严格管理,达到沟通信息、齐抓共管的目的,营造良好学风。

3.经常深入学生课堂、自修室和宿舍,多与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上课出勤情况,不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减少厌学、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每周至少深入学生课堂一次,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定期总结。

4.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考试作弊、夜不归宿、旷课等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做好违纪学生的记录及跟踪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

5.在班级管理中,要选一位好班长,建一个好班级,指一条好思路,立一套好制度,创一个好班风;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有效地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建立灵敏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探索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6.继续坚持“一帮一”制度,让成绩优秀者带动、监督成绩较差者,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发成才。同时,还要建立起后进学生短期学习情况汇报制度,直接向主管领导汇报。对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做跟踪调查,用多种方式奖励进步学生群体,总结成功经验。

7.抓好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经济困难学生等学生群体,分类别开展工作,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动态,注重心理疏导,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感情,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

(四)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任课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严格遵守教学纪律,结合三本学生的特点认真备课,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教学效果,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完善考核方式,多向老教师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以身作则,不断学习,用自己对科学知识的不断追求,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教学与学风建设的结合。

2.任课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学生的特点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能力训练,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反馈总结,找出存在的偏差,及时调整其目标和方向,选出更符合自己特长、性格和专业方面的发展之路。[5]

3.任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训练。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的性质、特点、内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及其发展的趋势,使他们了解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各项要求,如知识、技能、经验等;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引导学生成才,而且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专业学科建设,与市场接轨。

(五)对学生组织的要求

大力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标兵示范作用,培养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信赖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各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学术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四、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抓好五个阵地

1.教学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制度,严抓考勤和纪律,对经常不遵守课堂管理和秩序的学生要做好相关教育、管理、帮扶工作,将课堂考核情况及时统计、公示,并把结果导入学生评价系统。任课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公寓阵地。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要严格执行学校、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条例,规范学生行为,维护学生在公寓内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安全、贴心的学习生活环境。深入推进辅导员工作进公寓和党建、团建工作进公寓,把公寓建成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学习品牌活动,如举办公寓读书节、公寓学风建设月等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学风占领公寓阵地。

3.考场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考试管理,规范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院长、系主任、年级组长、辅导员、学生个人,逐级签订考试承诺书,明确职责,落实到位,注重细节,做到有检查,有监督,有落实。强化考风考纪教育,把考风建设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实行“零作弊”诚信签名,无监考考场等,使诚信考试的观念真正深入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同学的心中。

4.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加强学风建设就要做到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融入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通过QQ、飞信、微博、贴吧等形式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将课堂延伸到网上,通过网络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网络阵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5.实践阵地。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创建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见实效。通过实践,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合理自身期望值,激发学习动力,取长补短,为将来走入社会、学习更多技能打下基础。

(二)建立学风监督体系

1.学院领导班子全面督导学院教学、管理等环节,辅导员不定时抽查课堂、公寓及考场,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每天检查学生上课、作息等情况,认真落实学生课堂考勤、日常管理、考试等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学风建设工作,如设立网站专栏、学风公示橱窗等,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

2.细化班级学习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将班级学生成绩、课堂纪律、公寓卫生、获奖情况、特色活动、违纪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参评优秀班集体、团支部的重要指标。

3.突出家长的助力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定期举办见面会、座谈会,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征求家长对学院的管理意见,让家长参与和监督学生管理,为学院出谋划策,成为学风建设的参谋和后盾。

五、建立奖励机制

第2篇

一  班级指导思想,下学期班级工作目标 

目前,高三复习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各科都已经进入到关键的二轮复习阶段。本学期将以高考备考为首,同时兼顾班级德育教育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把纪律、卫生、学习管理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密切关注高考信息,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注课堂复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以便及时反馈复习效果。抓好目标生的培优转差工作,同时加强对后进生的指导和管理,努力减少低分学生的人数,力争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

二. 班级现状

本班是一个理科成功班,目前班上有41名学生,其中美术艺术生1名,经过高三上学期的紧张复习,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增强,但班级的整体基础依然薄弱,两级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一部分学生能主动抓紧时间,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自主提高,而有部分学生依然没有目标,学习方法亟待改进,偏科现象呈加剧趋势,早自习利用率不高,目标生也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偏科现象,不能均衡发展。

三. 措施与要求

针对班级目前这样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进一步强化日常班级管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高考已经到了冲刺的阶段,班上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目标理想信念,学习兴趣不浓,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抓好班级日常行为管理,加强学风、班风建设的完善,创建和谐向上、努力进取的学习氛围。培养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加强考后反思,总结得失,列出整改计划,明确下阶段目标。继续做好后进生的辅导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找班内的目标生逐一进行座谈,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醒他们尽可能地克服自己的缺点,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去学习。

2) 落实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随着高考的临近,各大小考试,就成了后期检验学生复习的主要载体,复习将采用的原则是:巩固(巩固一轮复习成果)、完善(知识体系)、综合(方法、规律、解题能力)、提高(通过做题,提高能力)。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考试机制,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应试技巧和能力。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进而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应试技巧训练

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党员帮扶活动,与学生交流,规划大学生涯,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备考环境。注意对学生进行考试技巧方面的指导,注意审题,不要盲目动手,先易后难,卷面整洁,不要乱画乱涂,最后要心态平稳,不要期望过头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训练。

四. 班务工作的重点

本学期班级工作的重点还是狠抓平安建设同时兼顾高考成绩,重点抓好目标生和后进生的管理,尽力降低高考的低分率。具体是做好目标生的盯扶工作,针对目标生的偏科问题,与科任教师多沟通,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于后进生,要加强课堂管理,杜绝睡课、混课行为,强化目标意识,提升理想信念教育。

五.班务工作的每月安排

二月份

  开学“收心”教育 二轮复习指导

三月份

 八市联考  高考体检工作  18岁成人仪式暨高考誓师

四月份

 二轮专题复习   目标生盯扶

五月份

六轮高考强化训练  

第3篇

论文摘要:现有的高职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普遍存在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和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等问题。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要牢牢抓住专业管理、人才规格定位与教育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改革、专业团队建设、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和绩效管理等六大要素,建立和落实每一个要素的质量标准。

论文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要素;质量标准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转贴于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诚信教育 诚信意识

教育的本义是培养学生成人,何谓成人?儒家五常曰“仁、义、礼、智、信”,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科学的批判精神。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灵活就业的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使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诚信意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失信表现

1.简历――伪造事实,弄虚作假。

在就业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手脚,把个人简历写得精彩绝伦、完美无缺。主要表现为:一是修改学习成绩。少数学生在填写成绩单时,只填分数高的课程,不填分数低或者不及格课程,甚至还有人把低分改成高分,把及格改为优秀。二是随意“加官晋爵”。本来只是普通学生,却随心所欲地为自己套上院、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等学干头衔。三是克隆他人成果。个别学生把别人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证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改头换面加以复制,变成自己的学业成果。

2.面试――自我吹嘘,夸夸其谈。

一些毕业生面试中不懂装懂,夸夸其谈,极力掩饰自己的缺陷。把参加某项活动说成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把对某些技能浅显的了解说成是熟练精通,把偶尔的打工经历说成具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一味迎合,不做如实回答,投用人单位之所好。

3.签约――心猿意马,见异思迁。

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一些毕业生希望尽早定下工作,不管工作是否理想,是否适合自己,只为以防万一,便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在签约的同时,就做好违约的准备。一旦发现有更好的企业出现,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毁约。某些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发给毕业生多分毕业生推荐表,这更助长了学生随意毁约的风气。

二、大学生就业失信归因

1.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

社会政治腐败,经济欺诈,制假贩假,道德秩序失衡,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甚至丧失。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学术道德失范,各种论文抄袭、文凭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泛滥,这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毕竟是社会人,难免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忽略了思想道德的自我塑造,缺乏自我约束,是非观念淡薄,诚信意识弱化,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举动。

2.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为首,长期以来,高校非常重视德育,但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偏向政治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同时,随着近些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加趋向于实用性,重科技教育、轻文化教育,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的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切以解决就业为第一目的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无意识地“纵容”学生作假,从而削弱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效果,成为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又一诱因。

3.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之社会各领域急功近利,不以诚信为本等现象必然反映到学校,使大学生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将社会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当做社会的主流趋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对现实估计不足,过多关注自我价值和盲目攀比。这都会使大学生逐渐失去诚信观念与社会责任感,一味追求功利,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

4.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科学。

目前,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只是片面看重学历、证书,对毕业生的了解仅仅凭借简历和几分钟简单的自我介绍,缺乏深入的认识,这就给了大学生在简历、面试中造假的机会。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招聘职位的实际,提出非名牌大学不要,非优秀毕业生不要,非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不要,非研究生不要,这些过高的要求使得毕业生不得不为这些过高的要求“动脑筋、想办法”,助长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风气。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开出高薪、解决住房等虚高的聘用条件来吸引毕业生,使得毕业生不守诚信,随意毁约。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途径与措施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不仅会损害高校声誉,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会损害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利益,更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在社会上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实施综合就业指导,避免就业失信是很有必要的。

1.端正学风,做好就业诚信教育的第一步。

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在当今高校中,60分万岁的思想还很普遍,不少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旷课、挂科现象十分普遍,学风涣散。狠抓学风,使学生成绩提高,专业技能扎实,各类证书、奖励无一不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增加竞争资本,以真实的成绩与能力竞聘岗位,使“不诚信”的就业行为没有市场。

端正学风,一方面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安排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加强舆论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者和教育者,对诚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和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真才实学去追求更多的利益。高校可以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如在毕业生求职时,提倡填写真实简历,举办诚信签名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明礼诚信”的学习、讨论活动;结合助学贷款,开展“诚信还款”活动,等等。

重诚守信的舆论环境也可以为大学生诚信提供动力和指导。高校可以利用校报、广播电台、橱窗等校内媒介,大力宣传诚信道德规范,宣传诚信的典型事例,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强化大学生诚信观念。同时发挥广大教师的榜样作用,以高尚、诚信的师德影响、感染学生,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诚信教育的大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相关政策与技巧的指导,使毕业生能够把握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正确认识就业形式,在充分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对现实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就业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当前我国在就业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守法律法规。同时,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双向选择”的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的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4.加强监督管理,构建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高校要将诚信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将诚信作为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把大学生诚信表现用明确的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衡量和定位。通过数据、行为和事实来衡量大学生的诚信度。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可以囊括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校期间的学业完成情况、图书馆借阅情况、考试守纪情况、借还贷款情况,将其作为考察诚信的内容,分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中。高校还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将学生平时的奖学金评定、学习成绩、社会活动、政治面貌等真实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档案中。在进行就业双向选择的时候,高校可以面向用人单位设立“诚信窗口”,使用人单位可以查询、验证学生的相关信息。高校还要加强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建立学生的签约管理系统,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分析,深思熟虑后再决定是否签约,克服签约的盲目性,降低毁约风险。

高校是培养一代新人,教化一代新风,引领一代社会良知的重要场所。诚信作为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光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反映。实现大学生诚信就业,还需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的信用机制来约束失信行为,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实现自己的利益。应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建立求职市场的诚信制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应国勇.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及对策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2]周宏,马万宾.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诚信水平的途径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职教版),2003,(1).

第5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 青年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

[作者简介]张青华(1981- ),女,山东青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山东 青岛 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层级理论模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多维培养模式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20143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06-03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及其表现

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他通过对职业压力的研究发现,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中的人们常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经历一种疲惫不堪、“衰竭”(wear out)的状态,弗鲁顿伯格将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因其具体表现,也被称作职业枯竭或者职业衰竭。斯(Maslsch)于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主要表现,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 or dehuman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个体在情感方面的状态,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因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产生情感资源枯竭危机,对工作完全失去热情;去人性化,也可称为玩世不恭,是个体对待身边人的一种态度状态,具体指个体以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对待身边人,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甚至把他人看作无生命的物体;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身事业的一种满意度评价,指个体对工作的意义、价值的评价下降,丧失自我效能感,且因经常感觉无法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而无法体会到工作成就感,从而不再付出任何努力。

职业倦怠作为现今职场的一种普遍现象,经常发生于国外上班族群体。国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了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根据报告内容,在参与调查的4000名职场人员中,70%的人有轻微的职业倦怠,39.22%的人有中度的职业倦怠,13%的人则有严重的职业倦怠。也就是说,平均每8位受调查者中就有1位表现出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在职业倦怠对比中,教师在14种职业倦怠程度排名中以50.34%位列第三位;在17种行业职业倦怠的对比中,教育培训机构以43.98%列第三位。教育教学是一种非营利性质的特殊的助人行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强度相对比较大,面对的学生个体有较强的差异性,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环境中,如若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教师就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调查同时显示,在职业倦怠程度的职称分布中,高层管理者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低,仅为26.07%;中级专业人员职业倦怠指数为33.12%;而普通员工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8.19%。这一数据预示着低职称的青年教师可能是教师群体中职业倦怠程度最高的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学习,还对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学生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教师本人而言,职业倦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当教师个体表现出对工作的厌烦且情绪衰竭时,就意味着心理健康难以保持,在心理问题的影响下,身体方面的疾病如失眠、头痛、易怒等也随之而来,身心均受创伤。第二,教师因在工作中无法得到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时,无心于工作,对教师的学术生涯、职业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阻碍。不管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抑或是学校、社会有多大影响,正如美国学者德沃肯认为:“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对学生而言,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方面不容忽视,影响到学生的校园学习甚至是一生发展。教师职业倦怠导致教学水平呈下降趋势,教师无心备课,极大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同时,近年来心理健康研究也证明,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除与学生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相关外,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诱导因素之一。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冷漠易怒、缺少对学生切身问题应有的关心和耐心,极易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和学生来讲,都是亟须攻克的难题。

在工科院校教学中,英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青年教师是英语教学的主力军,其工作状况直接关系着工科院校英语教学的整体情况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关系着工科院校国际化的进程。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指数相当高。如何改善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不仅关系着青年英语教师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因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其职业倦怠也呈现出特殊性,原因涉及学生、教师、学校、社会,以至经济等方面。

1.学生层面。在教师所要处理的所有社会关系中,师生关系处于首位。学生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对象,教师的教学生涯时刻都有学生参与,学生的言谈举止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职业表现,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工科院校因其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强调实用性和动手能力,学生课业压力相对较大,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课学习而不是英语学习中。调查显示,理工科专业学生每天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足一小时,并且学习目的主要服务于期中、期末考试或者四、六级考试以及其他一些等级或者证书考试,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外部动机也过于功利化。在此情况下,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直接影响甚至打击教师教授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工作热情减退,从教学工作中难以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且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以及教学投入努力的有用性产生怀疑,认为个体工作对社会、组织、他人贡献不足。

2.教师层面。创造力是工作的生命所在。但教师的工作倾向于知识传授,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又相对单调,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缺乏创造力,这直接导致教师逐渐丧失积极向上的动力,教师工作创造力的缺失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教师教授的课程、所使用的教辅材料以及教学资源相对固定,再加上高校因英语教师缺乏,每位教师需要承担多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机械重复前一天的教学工作、前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现象,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刺激相对有限。工作的重复性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相对娴熟,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但这种重复性工作的单调性也侵蚀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对青年英语教师来说,踏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热情逐渐减弱、时间和精力投入减少,对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技巧的动力适度降低,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漠不关心,这也是教师职业倦怠中的去人性化。

3.学校层面。在高等院校发展的衡量指标中,科研实力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成果的含金量成为高校间评比的重点和竞争的重要方面;而学术最终由任课教师承担,因此,多数高等院校建立起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成果的含金量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经济利益,包括职称评审、岗位调整以及收入高低。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中,以教学为己任、致力于人才培养的传统教师已不再是领导阶层青睐的对象,科研取代教学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撰写高质量文章和申请科研课题的难度相对较大,面对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或疲于应付、身心疲惫,或放弃职业发展。对于工科院校的青年英语教师来说,科研上更处于劣势地位,工科院校的专业倾向性决定了在科研经费上的重工轻文。一方面,学校对英语教师和工科专业教师采用同样的科研要求和考核标准;但另一面,在科研经费、时间等方面又缺乏对英语教师的支持。这种经常性、不间断而不合理的考核制度造成了教师精神高度紧张、不堪重负。

4.社会层面。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有社会层面的诱导因素。随着英语成为一门国际性语言,人们逐渐意识到英语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重视英语学习;同时,社会对英语教师也提出高要求。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英语各项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缜密配合、师生双方充足的时间投入,教师付出多而学生努力不足,交际能力的培养便成为一纸空谈。当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能达到社会和学生本人的期望值时,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努力程度成为归因,英语教师面对不公正的对待有口难言、身心疲惫、心力交瘁。

5.经济压力。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年人除面对职场压力外,还要承受巨大经济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得到缓解时,职业倦怠随之产生。同样,在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师也面临相似的压力,压力程度相比其他职场年轻人更大,除来自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外,还有家庭经济方面。青年教师一方面承担大量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追求自身专业发展,不断“充电”;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经济上的窘迫,青年教师因就业时间相对短、职称低,处于教师阶层底层,收入微薄,但面对房价过高、孩子养育费用、父母养老费用等压力,在多重压力夹击下产生对工作、生活的烦躁焦虑,失去信心和斗志。

三、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表现直接决定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国际化的进程,其职业倦怠有着极大的负面效应,各级组织和个人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干预,引导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健康发展。

1.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学风建设是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首选策略和重中之重。应该在学生中倡导勤学风尚,教导学生尊师重教、学会感恩,关心同学、互助互爱,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满意和认可是对教师工作的最好肯定。但众多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量小、时间宽松、压力不大,忽视高校教师为准备高质量课堂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和为查找高信息容量教学内容所付出的大量、复杂的脑力劳动。另外,高校扩招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同一个班中不同水平差异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当要求无法满足时,学生就会质疑教师的教学水平,牢骚满腹。同时,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学生习惯跟着“教师走”,希望任课教师的“一言堂”;并把这种惯性带到大学校园中,期望教师能够面面俱到。但受课时限制,教师只能提供学习的引导和指导,导致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英语学习不知所措;同时,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荼毒,学生重分数、轻能力,对英语交际能力和听说能力的重视度不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准备考试,这与高等院校英语培养目标是背离的。当学生无法从英语教学中获得满意的成绩,便会对教师失望甚至失去原有的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不尊敬、不理解以及过分依赖的学习习惯给高校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工作中的失落感使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尊重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教学工作积极性被严重削弱,倦怠感随之而来。由此可见,在学生中倡导学风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中得到应有尊重,提升成就感和幸福感。

2.加强教风建设。追根究底,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自身心理受到挑战的结果,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认识到个体的工作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在高等学校发展中,人才培养处于首要地位,而教师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执行者,更应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其次,教师要爱岗敬业。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能产生对教书育人的热情、激情,真正体会到作为人民教师的幸福和尊严,将职业倦怠程度降到最低。更何况在工科院校中,英语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承担着学生人文教育、中西文化交流的重任,英语教师更应为个体所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自豪。教师只有在本职工作中实现“爱教、会教、教会”的目标,带动学生“爱学、会学、学会”,才能真正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英语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岗位,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科学教学艺术手段,高效率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带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取得满意的学业成绩,才能使学生从枯燥乏味、压力过重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把教师解放出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局面。

3.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和教师评价体系。要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教师评价体系,就要充分考虑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学校应该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措施与评价机制,提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资源保障,在科研经费和政策上对英语教师有所倾斜,在教师收入方面建立新的评定办法。学校应结合英语学科的实际,出台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对英语教师实行特殊政策,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英语教师,采取多种奖励方式,既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教师精神层面的需求。学校还要加强教学等硬件设施建设,提供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的保障,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4.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能够减轻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减轻生活压力。美国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说过:“真正完全的管理模式应该把经济刺激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经济利益的刺激才能得到高效率的产出。”因此,不管是社会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应逐步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让教师安心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5.倡导“尊师重教”引领社会发展。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呼吁全社会对英语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社会对教师有合理的期望标准,教师的职业压力才会得到缓解,青年教师才能健康成长。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不仅与英语教师的教学相关,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社会要对英语教师的劳动给予必要的尊重,对教师给予公正的定位,教师是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个体,其知识、精力都是有限的。社会大众、家长以及学生对教师应抱有合理期望,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

[3]张庆宗.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外语,2011(4).

第6篇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建筑师。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教育部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主要代表作品:徐州博物馆、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园大厦、清华大学医学院、先正达北京生物工程实验室、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等。

王宇婧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综合三所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城乡规划学硕士。

为什么要建设绿色中小学校园

目前,随着低碳节能观念和技术的成熟,绿色节能成为建设领域的共识和必然路径。中小学校校园的绿色设计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在绿色设计方向提升其目标和动力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建立自身特点和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已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教育未来世界主人的中小学校,是践行这一理论的重要阵地。“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校园的全过程建设中,也体现在校园作为环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中。

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我国现有小学20.14万所,初中学校5.26万所,高中阶段学校2.57万所。全国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1.8亿人,校舍面积总数达162606万m2。尽管其每个规模不大,但总数众多。目前的中小学校园普遍存在校园环境建设单一、建筑能耗管理缺失的问题。郑观应曾说:“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学校建设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推进总数庞大的中小学绿色校园建设,将有力推进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据美国Heschong Mahone Group的研究成果表明,学校教室的自然采光设计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和成绩。其他条件相同时,在自然采光条件最好教室中的学生比在自然采光条件最差教室中的学生在一年的数学测试中进步20%,在阅读测试中进步26%。另一研究则表明,当通风方式得到改善时,学生的缺勤率减少达60%。可见,建设绿色的中小学校园,改善学校建筑采光通风等环境对营造健康的学习、工作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中小学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影响人的行为,中小学绿色校园是学生可持续教育的直接载体。我国古代就有钟灵毓秀一说――只有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人物。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乌申斯基也说过:“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老师吗?”环境对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中小学绿色校园本身即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载体。建设绿色校园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让学生从小树立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养成良好的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对推广绿色理念、节能意识发挥着深远的社会影响。

同时,中小学绿色校园本身也可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将校园内的一些绿色措施与可持续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体验,主动探索研究,可以激发其对环境的热爱,同时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校园绿色设计

“绿色校园”是指“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对学生具有环境教育功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校园。”如何建设绿色中小学校园,在校园设计时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绿色校园建设有哪些原则和方法?下面将从绿色校园环境、建筑节能以及建筑舒适性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绿色校园环境

(1)校园总体布局

在进行校园规划总体布局设计时,应基于校园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结合建筑功能,形成校园总体布局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园物理环境仿真模拟技术,如日照模拟、风环境模拟、照明系统模拟以及立面采光遮阳模拟等的应用,将校园总图布局方案进行不断修正,最终形成符合绿色校园要求的能够营造良好校园物理环境的布局,如图1为北方某小学风环境分析图。

(2)生态绿化系统

如果说教学楼、体育馆、礼堂等是中小学校园中的“图形”,那生态绿化系统就是承载这些建筑的“基底”。一个有机丰富的生态绿化系统对于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塑造不可或缺,有时还能弥补建筑布局的不足。在进行生态绿化系统的构建时,可灵活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其主要目标是将校园环境中的自然、建筑与人类活动三方面统一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先从宏观区位出发,使校园的景观格局与其所在大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以及水体等要素协调。中观层面,可借鉴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基质是整个校园绿化系统,斑块是规划设计中的景观节点,而廊道则是将各节点与整个校园联系起来的道路、河流等。微观层面,在植被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域气候特征,选用合适的树种。在具体“斑块”设计时应考虑到多样性,并利用不同种类动植物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等方面的差异来合理配置。同时,还可循环利用绿地凋落以及绿肥等形成整个系统的自肥循环机制,这样也可减少绿地维护工作,进而降低运营费用。

(3)“海绵”校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在快速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内涝问题,并伴随着径流污染、水资源匮乏等发展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那样,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

学校校园作为城市中的小社会,也应引入海绵城市理念,着力构建能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的“海绵校园”。具体来说,要结合校园内水系、道路、广场、绿地等空间载体,建设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如加深蓄水池深度、降低水温;改造道路、广场,增加透水性地面比(透水路面砖每平方米可储存雨水量达8~12L),提高校园蒸发能力;改变传统集中绿地建设模式,将小规模的下凹式绿地渗透到校园中;将收集到的雨水循环利用到卫生间排水和绿地灌溉水等,如图2为德国某学校采用下凹式绿地等形成海绵校园。

建筑节能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只有不到30%的能耗来源于建造过程,而大部分源于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的使用效率不仅仅是节约问题,更影响到温室气体排放甚至气候变化。中小学校园建设中需要将节能充分考虑到建设和运营的各阶段中,具体可围绕如下九个核心方面开展:建筑材料选择、新能源利用、建筑护、供暖(北方供暖地区)制冷系统、通风系统、遮阳系统、照明系统、设备调控、学校管理。每个方面需要遵循的原则列举如下。

(1)建筑材料选择:保温材料具有热阻大、可以延缓热量传入和传出维持室内温度稳定的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应选用保温性能好、难燃的保温材料。例如混凝土材料,既有优异的防火和保温性能,也可减少建造和运营成本,在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远小于钢结构建筑。

(2)新能源利用:应优先考虑利用可再生能源,然后再考虑利用传统的化石能源。以太阳能为例,可考虑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为学生宿舍和食堂提供热水、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图3)为校园路灯供电、利用地源热泵进行供暖等。中小学校建筑的用能高峰与太阳能的供给时间基本一致,因此利用效率较高。学校还可利用活动场地敷设中小型风力发电设施。此外,还应充分考虑附近联合用能的可能性,如利用临近生产企业的余热进行供暖等。

(3)建筑护:应提高建筑围护的热工性能(保温性、密闭性),减少建筑本身的热量损失,降低供暖、制冷负荷。同时还应当注重建筑保温和隔热材料的异同,针对不同地区气候和热工分区,采用低传热系数或高热稳定性的材料。

(4)供暖(北方供暖地区)制冷系统:应选用合理的能源供应方式。供暖系统需实现以楼宇、楼层或房间可调,房间散热器应安装温控阀,热耗应可计量。

(5)通风系统:建筑应安装机械通风系统,保证供暖(或供冷)季节在窗户关闭的情况下有足够新风量,春秋过渡季节则以能够开窗自然通风为宜。

(6)遮阳系统:适当采用外遮阳设施,既可以防止室内过热和眩光,又可将自然光导入室内,提高室内照度。

(7)照明系统:以充分利用自然光为前提,灯具的布置与窗户方向平行,按照与窗户的距离分组独立开关。在开关和调控上也可选择体感调控、下课自动关灯、上课需手动开灯、与外遮阳系统联动控制(外遮阳打开时自动关灯)等方式。

(8)设备调控:采用能效级别较高的设备(如冷凝锅炉、能效等级二级以上的制冷机、T5灯管和LED照明设施等)。合理配置诊断用能设备,建立有效的用能设备控制系统(如非授课时段供暖设备的低温运行、可根据作息时间控制的照明灯具开关系统等),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终端能源和一次能源。

(9)学校管理:建设过程只是节能的开始,如何在使用过程中贯彻节能理念则是重要问题。因此,应提高节能减排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针对性政策和技术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将节约能源的各项措施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建筑室内舒适性

中小学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而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教室等室内空间中度过,因此提高建筑室内舒适性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校的室内舒适度主要包括空气质量、声响效果、采光照明及防止眩光等几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列举改善室内舒适性的具体措施。

(1)光环境

良好的照明是理想课堂环境的必要条件。国家标准中对于各空间的光照强度指标都有相应规定,设计应遵从这些指标。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能效角度来说,教室都应尽可能地做到自然采光,特殊方式有天窗、导光板等。金属百叶帘外遮阳也是一种高效利用自然采光的方式,上部可以将自然光引入房间深处并反射至天花板,下部还保持遮阳,当教师采用投影仪时还可遮挡过强的阳光。此外,室内采用浅色有利于漫反射的涂料进一步改善室内采光效果(图4)。当需要人工照明来补足照度时,应采用有镜面反射格栅灯罩、电子镇流器。

(2)声环境

一个舒适、良好的声环境不仅能使学生清晰识别和理解讲课内容,还可减轻教师上课时的教学负担。改善教室声环境,首先应保证采用的墙体、门、窗等满足国家规定的隔声标准。同时,教室内还需要控制混响时间,避免不利反射声,提高语言清晰度。许多教室通过增加吸声吊顶可以把混响时间降低到合适的水平,局部墙面加装吸声的做法也可大幅减少墙体之间的反射声。在控制噪声方面,教室地面采用耐磨的橡塑合成材料地面可有效减少学生在地面上拖动桌椅时所发出的噪声。此外,还应减少教室内机械设备产生的噪音,如风机盘管、分体空调以及风扇等。

(3)空气质量

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奥地利某研究项目对室内空气质量与学生注意力关系进行了分析(图5)。为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德国在供暖地区的普通教室安装机械通风设备。在无法安装通风设备的学校,安装带有绿、黄、红三色显示的空气质量探测器(图6),实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并根据情况开窗通风,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负压通风设备也可保证教室内必要的换气次数,并且成本较低。但负压通风只适用于于人员不是很密集、冬天不是很冷并且采用单走廊模式的教学楼。带热回收的送排风机组也是可提高室内舒适度的设备,建筑布局为一侧教室,一侧走廊的教学楼较适合采用这种技术。

(4)热舒适性

保证热舒适性分为冬季供暖与夏季制冷。

在选择供暖系统时,应优先采用能效高的制热系统,如燃气锅炉、热泵或利用热电联产的市政供暖系统等。在一些条件不满足的学校,应改造燃煤锅炉,使其配有先进的控制和过滤除尘装置。

在散热器的选择上,应针对学校寒暑假、周末和夜晚使用率低的情况采用可以实现分室温度调节的散热器。散热器供暖系统还应能对学校教室迅速、强烈的使用变化做出迅速响应,因此推荐采用水容量较少,并能快速加热和冷却的散热器,不建议采用辐射供暖装置(如地暖等),或仅用其满足基本负荷。

在考虑制冷技术前应先设法将冷负荷降到最低,这方面的措施有:1)在建筑南向安装金属百叶遮阳装置或较为简单且经济实用的固定遮阳装置;2)安装吊扇;3)在凉爽的夜晚利用被动式通风或机械式通风对建筑的主体结构进行降温;4)通过绿化、井水、水池改善建筑微环境;5)外墙和屋面的外表面颜色尽量选择浅色。

若采取了上述被动措施后依然有供冷需求,则建议在改造时采取分体式空调,先进高效的分体式空调能效比较高,相对于陈旧设备可节电50%。

第7篇

【关键词】高校 学术梯队建设 学科带头人 学术梯队结构 资源配置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高校作为人才汇聚的高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趋激烈。要创建一流大学,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学科,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高校的水平、质量和知名度,而学术梯队建设则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前高校学术梯队现状

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缺乏。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和质量。在高校学术梯队建设过程中,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个普遍问题。一方面,“缺档”现象严重,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教授中,55岁以上的占70%,45岁以下的占20%,45~55岁的仅占10%。按现行体制,五年之内70%的正高职称的教学和科研人员都要离开工作岗位,退出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术梯队不稳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流失问题突出。很多高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由于薪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等原因,高层次人才外流严重,学科带头人队伍不稳定,加剧了学科结构的不平衡,影响了学科的正常发展。

学术梯队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现象严重。一些高校学术梯队中,高年龄段或某一年龄段、低职称段的人比较多,形成倒三角形或橄榄形的结构,从而导致出现同步退休、同步晋升职称的不利局面,影响学术梯队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科研究内容单一。一些高校在组建学术梯队时强调短期效应,人员组成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未形成一个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科研团队和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三、学缘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现象普遍,不利于学科交叉和博采众长,容易产生学术退化。四、层次结构不合理,学术出现断层。有的高校在人才资源配置问题上缺少规划,导致一些传统学科、基础学科队伍人员过剩,而某些新兴学科、热门学科人员短缺甚至存在空白,有的学术方向由于人员流失严重造成梯队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学术梯队成员综合素质不高。首先,高校学术梯队成员不仅要掌握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而且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等。但目前高校学术梯队成员知识结构陈旧单一、缺少跨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学术梯队成员的师德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学术梯队成员缺乏事业心,开拓创新精神不强;有的缺乏责任感,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有的缺乏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淡薄;有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缺乏科学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为提升学术梯队的整体实力和水平,高校必须恰当运用竞争激励机制来提高学术梯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术梯队健康发展。目前,高校学术梯队竞争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用人机制僵化,教师聘任制和竞争上岗流于形式;激励措施与学校发展战略未能有机结合,激励计划游离于学校整个管理体制之外;考核标准不够科学,过于强调定性考核而定量考核不够或过于强调定量考核而忽视定性考核;考核方式倾向于“即时性”和“一次性”,长期激励的效果不佳。

高校学术梯队的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首先,科学选拔学科带头人:坚持目标分层原则,制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标时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高校或同一高校内不同学科的规模、实力和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关注学科带头人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其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注重实绩原则,选拔标准要以工作实绩为重,即以工作业绩来判定其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在选拔标准制定之后,要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坚持动态选优的原则,通过系统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实行优胜劣汰,避免出现“一聘定终身”的现象;坚持结构优化的原则,选拔学科带头人时不仅要考虑学科方向的合理布局,还要综合考虑学术梯队学历、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的合理性,注意学术梯队的整体建设,不断优化学术梯队结构。

其次,做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学术梯队结构情况,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借助科研实践提升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把学科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推向更高的目标和层次;建立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提高引进人才的层次与效益;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大力选拔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内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开展研究交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杰出人才;注重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坚持全面的原则,提高学术梯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提升学术梯队成员科研创新能力。高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术梯队成员申请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以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来带动和提升学术梯队成员的科研创新能力。一要大力开展多学科、跨学科联合科研。通过组建学科群和大类学科群,借助多学科交叉融合将人才叠加效应进一步放大,增强学术梯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二要注重发挥个体的研究优势,把个体的研究优势与团队的研究方向有机结合,给个人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形成团队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其次,提高学术梯队成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学术梯队成员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必须按照《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自觉培养高尚的社会道德规范、健全自我人格。高校要克服以往在师德评价问题上重形式轻实效、重才轻德、重定性轻定量、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将师德培养计划纳入学术梯队建设规划,对学术梯队成员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同时,要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督促教师自觉依法从教、敬业爱岗、为人师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坚持协调原则,优化学术梯队资源配置。首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秩序的新的用人机制,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提高学术梯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用人机制上改变以往静态的管理模式,实行人员的动态管理。一要建立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努力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氛围;二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面向海内外广纳群贤,不断增强学术梯队实力和优化学术梯队结构;三要建立和完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对特殊优秀人才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四要畅通人才流出渠道,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其次,改革与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按照“按学科设岗、按任务调岗、按发展加岗、按比例控岗”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杜绝虚设、重设岗位,真正做到因事设岗、按需设岗,充分发挥人才和岗位应有作用;二、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进门关”;三、改变以往只重聘任、不重管理的倾向,根据聘任合同的约定和绩效考核的结果,加强对教师的聘后管理。

第8篇

为加快推进我区“大学区管理制”工作,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按照“大胆探索、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优质均衡”的实施要求,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强化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合作共生机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和综合实力,满足公众和城市化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实施优质带动,促进共同发展,构建校际关系新模式。在确保学区长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基础上,大力促进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带动全区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区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2所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全市领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推行原则

——传承创新原则。立足现状,积极探索,在继承传统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及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在传承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

——合作共享原则。强化学区内成员学校合作交流,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学区长学校的带动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个性发展原则。把实施“大学区管理制”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注重先进校园文化在大学区的培植和发展,推动成员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区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校园文化。

——稳步推进原则。结合全区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立足学区及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稳步推进,不断提高“大学区管理制”实施水平。

四、设置管理

以名校引领、相对就近、优势互补为原则,按照紧凑型、松散型管理模式,由区域内优质学校担任学区长学校,吸纳2—5所成员学校组建大学区。学区长由学区内优质学校校长担任。紧凑型大学区学区长对学区实施一体化管理,根据需要管理使用学区资金,配置学区资源,成员学校校长接受学区长的管理指导,并负责各自学校日常管理工作。松散型大学区在学区长学校带领下,积极探索教师学区交流和轮岗模式,整合优质资源,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等途径,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实现互利共赢。

五、重点工作

以先进管理理念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等教育资源“四共享”为突破口,实施“捆绑式发展”。逐步在大学区内实施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打造大学区示范品牌,形成特色。

——推进先进管理理念共享,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大学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学区各项工作开展,以先进办学理念统领大学区管理工作,共享先进办学理念、科学管理制度、高效机构设置、优秀管理办法等优质资源。

——推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不断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大学区整体规划学区内教师资源,统筹安排教师交流活动,分层分阶段,推行“走教制”,试行优秀交流教师“挂牌上课制”,开展名师送教、名师带徒、名师课题研究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探索“导师制”教学模式,密切师生关系,指导学生个性发展。逐步将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学区人”,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共享,不断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建立教学管理中心,负责统一大学区内课程计划、教学进度及质量监测与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教研管理中心,具体指导大学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新课改深入实施。建立素质教育活动管理中心,以辖区内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设施和教育系统素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儿童公园、少年宫、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等场所和设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不断增强资源利用效益。统筹安排学区现代化设施资源,逐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共享学区内报告厅、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场地,形成优质聚集效应,促进教育资源的深度流动与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区内硬件资源的作用。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及宣传动员阶段(2012年1月—2012年3月)

认真学习“大学区管理制”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大学区推进组织框架,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大学区管理制”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各大学区制定学区工作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4年12月)

积极开展大学区各项工作。边实践、边总结,形成4—5个推进示范点,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快速带动。在2012年上半年召开大学区现场推进会,全面推动工作开展,2012年下半年召开大学区实施研讨交流会,广泛交流工作经验。从2013年起,强化成果推广,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到2014年12月力争全区8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90%以上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

(三)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全区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2所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2015年6月,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继续提高优质教育覆盖面。区政府召开总结表彰会,表彰先进学区、学校、团队和个人,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七、保障措施与要求

(一)强化组织实施。区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监察局、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编办、区发改委、区规划局、区财政局、公安分局、区市容园林局、区安监局、区城改办、土门改造办、区发展研究中心、大兴新区社会事业管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大学区管理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进行总结和宣传,扎实推进工作开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区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认真落实支持政策。区编办要根据大学区组建需要和运行实际,坚持总量调控、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优化教职工编制,加大学区长学校编制倾斜力度。区人社局、区教育局要加大学区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和轮岗力度,实现教师队伍双向有序流动,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和学科结构。区教育局要加强学区管理层力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学区内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教师奖励以及大学区运行管理经费补贴,确保“大学区管理制”顺利实施和有序推进。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大学区整体规划,优化教育布局,加大学区硬件建设力度,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建环境优雅、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设备一流的教育环境。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理念,完善小学与中学的相互衔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四)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对大学区规模、布局、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细则,把实施“大学区管理制”与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引领、服务、激励、督导一系列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确保学区长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实现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五)优化评价体系建设。切实把推进“大学区管理制”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提升我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重点,以发展增量为核心指标,不断完善考核细则和指标体系,对共同发展、均衡发展、个性发展等关键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将帮助和扶持学区内成员学校迅速提升综合实力,作为对学区长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捆绑式评估,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互助。

(六)强化督导考核。结合督学责任区建设,加大督政督学力度,定期不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推进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办学绩效显著的学区、学校、团体和个人进行奖励。

第9篇

[关键词]高等技术师范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6—03

[作者简介]刘君义,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方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52)

我校的办学方向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专业课师资,自动化专业是我校最早的专业之一,1979第一次招生至今,已经历了33年的历程,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壮大,累计培养毕业生32届,总人数达6120余人。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成果,确立了“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热爱职教、理论够用、教学过硬、技能突出”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原则,创建了职业技术师范自动化专业“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体系。

一、“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理念

几年来,我们对我院自动化专业近30年的办学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考察了全国其他7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并对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性质、服务定位和功能三方面的特色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理论研究,为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如下:

1.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相统一,突出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确立了自动化专业“热爱职教、理论够用、教学过硬、技能突出”的“双师型”职教人才培养目标。

2.在学科专业内涵上,突出以控制理论为基础、微处理器芯片与接口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PLC、DCS等)的教学与研究,同时形成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格局,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师资的需求。

3.在课程体系上,根据产业、行业用人部门及职业学校的需求研究构建职教师资能力标准,在形成能力标准基础上,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面向,紧扣市场需求,注重现代职教师能、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坚持3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师能训练不断线,工程设计训练不断线。

4.在课程内容改革上,整合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课程重组和重构,弱化学科式课程内容体系,强化体现工程实践导向和项目驱动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注重工程训练,强调每一门课程都应该为工程训练服务,科学与工程结合,能力与素质并重,将其知识点融合到项目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工程技术能力。

5.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突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学校的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授课,将工程项目的研发全过程展示给学生,将“面向工程、项目驱动”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针对职业技术师范本科的特点,确立了“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培养能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控制技术、电气运行

(一)构建了“三突出、五模块、三层次”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为了明确“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职业性、师范性、技术性”的办学特色,我们从能力结构模型的角度,在人才培养整体目标上突出职业教育教师师能、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教师技能、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将课程设置为师能训练、实习实训、实验设计、科研创新、资格认证五个模块,按照基础实践、拓展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师能训练模块重在培养学生任教的能力,重与控制等相关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以及能在工业企业自动化领域从事系统应用、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三三+三五”式的“双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内涵框图可以看出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系统化、科学性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能较好地体现“五证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视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并且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方法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师能;实习实训模块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实验设计教学模块主要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优化基础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适时推出前沿性实验,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科研创新模块则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参加学科竞赛或科研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资格认证模块主要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职业证书的选择上,我们根据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层次及代表其职业能力的岗位证书的种类和级别,选择了维修电工、CEAC智能电气应用工程师两个职业认证,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进行安排,让学生根据职业规划及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有计划地获取其中的一项至多项职业证书。

2.在基础层次侧重基础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对科学原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着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拓展层次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层次侧重综合素质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工程综合运用能力,涵盖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同时,结合“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开展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二)构建了“三结合、五导向”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采取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把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引入教学过程,将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在课时内安排学生必须得到训练的内容,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保证学生的T程能力满足社会、企业对自动化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课时外安排对学生工程能力进行拓展、提高的内容,以学生自选训练内容、组成教师指导下的课外活动小组和科研小组、开放实验室等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在综合和创新方面满足社会、企业对自动化技术人才的更高要求。

2.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即以校内教育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独特功能,促进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建设校外教育实习基地、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建良好的课外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缩短学用差距,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9年以来,自动化专业建立了集“选聘、培训、考评”为一体的导师建设机制,把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一线教师优先选拔到导师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学业上的指导效能。导师制以学业指导为主线,实现了导师“导学”、“导研”、“导赛”、“导人生”和“导就业”的有机结合。“全程导师制”分三个阶段进行:在大一、大二本科生中,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导师,重点是“导学”、“导学风”和“导人生”;大三、大四年级的优秀本科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学力情况自主选择导师,重点是“导研”和“导赛”;在学生毕业前则专门聘请校内外各界知名人士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为就业“导航”。这些导师将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理论辅导于一身,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志趣,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提供咨询、建议,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

(三)体现“五证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自动化专业从2004年开始开始试行“双证制”教育,倡导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积极考取“维修电工资格证”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从07级开始,在“双证制”基础上,根据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实际需要,推行“四证合一”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只有取得这四证才能符合毕业要求,否则不予毕业。为满足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需求,我们推行“五证合一”制,在四证基础上,对于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提倡获得竞赛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三+三五”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拓展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必然要求。它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高等技术师范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基本措施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唐玉凤,职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高等农业教育,2004,(4).

[2]朱晓春,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9).

第10篇

在英国的各类高校中,存在着人数众多、复杂多样的学生群体,包括全日制学生、半工半读学生、国际留学生等。首先,学生群体数量的增加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意味着高校需要增强对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重视。在一个集体中,当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时,授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业关注和监督势必减少。高校中经常出现学生考试作弊、论文剽窃(如请人、复制网络资料)等现象,或者串通作弊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学生学术诚信的教育十分必要。近年来,英国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经验小组委员会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努力鉴别和解决学生的学术剽窃问题。其次,在英国高校中存在着大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由于之前的教育经历不同,对学术规范认识不同,不了解英国的学术写作规范(如文献参考规范、注释规范等),这些学生学术写作面临着很多困难,也会出现无意识的剽窃行为。因此,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尤其是学术规范教育十分重要。最后,加强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能够确保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术写作能力等。例如,英国的很多高校会给学生集中教授各种学术研究技能,包括如何引用文献、避免剽窃,理解学术写作规范等;还有一些高校经常针对学生的研究任务和水平,为其提供学习资源和工作坊。可见,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对发展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主要路径

近年来,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管理和解决高校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很多努力,如积极改进学术诚信的管理政策,提出预防学术不端的策略和措施,建立学术诚信的教育项目等。自2008年起,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和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联合创建了学术诚信服务,引发了英国高校对学术诚信教育的又一次反思,并积极推出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措施。

(一)使用电子检测工具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监督

使用电子剽窃检测工具对学生的文本作业、学术论文等进行鉴别和监督已成为英国多数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一项措施。例如,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莱斯特大学等多所院校都使用了Turnitin软件来检测学术研究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且这一检测软件已被世界很多国家引进和使用;邓迪大学创建了一套维护学术诚信的剽窃检测系统,即将SafeAssign软件嵌入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以此检测论文内容是否出现抄袭、复制他人作品的现象。邓迪大学十分关注学生的学术剽窃问题,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的检测结果记录在他们的毕业证书上。尽管这一电子检测系统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所检测文本的剽窃率会因研究时间、研究主题、参考文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够精准,但总而言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管理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二)创建有效的维护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体系

建立或引进维护学术诚信的制度是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01-2005年期间,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学生上交的非原创作业数量每年成倍增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避免学生学术作弊的情况,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引进了学术行为办公系统(ACOs)。起初,该校制定了相应的学术规范、错误行为的记录方式和年度报告形式的模板,根据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罚。自2005年开始,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究方面的论坛,鼓励参会人员积极提出建议、分享经验,并年度报告。同时,学校也强调对学生学术规范和研究技能的指导,如正确使用Turnitin软件、PLATO资源等。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对系统进行评估,并创建了相应杂志和国际性刊物。总之,学术行为办公系统的创设大大地改善了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学术诚信教育,促进了师生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三)开设学术诚信教育的课程

英国高校维护学术诚信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在课堂教学或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学生的学术诚信的信念及行为进行熏陶和指导。莱斯特大学设计了一种对学生个体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网络辅导课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创建了一种网络课程(LSE100课程)对学生的写作技能给予指导。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诚信教育更具特色,注重在整个学校环境中创设一种诚信的学术文化氛围,将制度性的维护措施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教职员工的参与和教学课程的设置结合起来,统筹合理地维护学校的学术诚信。首先,该校为全校师生制定了一套高等教育的价值准则和培养目标,体现在学校的政策、文件中,并将诚信的理念融入整个学校的活动中,如课程开发、学术评估、宣传活动等。其次,该校开发了一门供所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课程———剽窃消除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学术诚信的观念和重要性、理性学业评估的价值,并设计了消除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方法。剽窃消除课程的学习需要6周时间,该课程主题为“学术的旅程”,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术写作的技能、参考文献的规范、检测学术研究作品Turnitin软件的使用等。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剽窃消除课程已被该校学生广泛接受和学习,很多导师也将其纳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最后,学校对使用剽窃消除课程和Turnitin软件的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举办一些研讨会来鼓励师生们积极探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2009-2010学年,该校有1900名学生得到了相关的信息培训与服务。北安普顿大学的剽窃消除课程已实施了十几年时间,对师生坚持诚信的学术研究理念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开发网络资源,宣传诚信的学术研究

创建相关网站,分享网络信息资源,宣传诚信的学术研究活动是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方式之一。例如,伦敦城市大学建立StudyWell网站,为师生们提供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站最初的创建理念源于学者布卢姆(Blum)在2009年提出的一种观点———高校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由高校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结果所致。因此,StudyWell网站的文化与英国伦敦的公共社会机制相适应。网站创建的目的是预防学生的学术剽窃行为,促进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其内容包括理解、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其资源包括学术评估、学术行为规范、学术行为指导的相关信息,以及该校图书馆和学生会提供的一系列信息等。为了使网站更有吸引力和活力,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网站中添加了更多的个人反馈、测验、预防剽窃的视频等信息。随着网站不断更新和发展,浏览和使用StudyWell网站的人数不断增加。网站极大地宣传了英国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

(五)利用小组活动、研讨会等方式开展学术诚信教育

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另一途径是通过学生小组作业、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尤其是外国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鉴别学术剽窃。格拉斯哥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写作能力,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资源(尤其是原始资料),并避免学术剽窃行为,采用了学生小组活动的方式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如期刊论文等;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写作案例,作为论文写作的参考;学生在小组内集中讨论案例的内容,如该案例是否具备诚信的学术研究态度,是否存在剽窃,如何引用文献、释义等;请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概括材料中例证的优缺点,并深入理解材料的细节。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解决疑问和专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们主动探索案例背后的一系列写作规范,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亚伯丁大学为了预防和解决学生无意识的学术剽窃,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加入了各种关于学术写作、预防学术剽窃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师生能够建立密切联系,并持续交流观点和意见。通过学生、教师、专家人员在研讨会中的意见反馈来解决学术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地减少了学校中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

三、对我国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启示

学术诚信教育得到了我国高校日益关注和重视。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及研究生的数量急剧增长,而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却普遍堪忧,这与高校所持的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理念不符。北京大学的王辑慈教授曾指出,在我国的高校和学术传统中,根本没有严格的参考文献制度,这是造成学术腐败的土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也认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没有能够接受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关注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之处,积极借鉴英国高校的有效经验,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和开展规范的学术研究活动。

(一)建立有效的学术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较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和严格的学术纪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了一系列关于学术诚信建设的文件。例如,教育部于2002年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11年的《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的《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生规范建设的意见》,2012年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这些政策意见和部门规章力图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机制、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学术道德奖励和惩罚制度来强化高校学术诚信的制度建设。但是,除个别院校外,如北京大学2006年出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四川大学出台了《四川大学关于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处理规定》等,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重视对学术诚信教育的管理与制度建设,学术诚信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不断。因此,高校需要从自身做起,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术诚信教育管理制度,从学校管理规章的制定,到课程的设置安排,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应教学资源的提供,有效地保证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进行。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术诚信的教学活动

从现状来看,我国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学术诚信、学术规范等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为研究生开设的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四川大学开设的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等。此外,高校图书馆也拥有很多关于学术诚信教育的学习资源。然而,全国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学术诚信教育名不副实,学术诚信教育的课程不仅不够正规,如缺乏系统教材和专业教师,而且教育方式简单,没有特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学校图书馆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宣传学术诚信的作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对学术诚信不够重视。因此,各高校应该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践行学术诚信教育。例如,开设讲座、举办报告会、进行集体教学等;积极发挥小组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一起参与学术诚信内容的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的辅导或网络授课等。总之,我们应将各种学术诚信教育的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价值并在实践中用诚实、规范、端正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

(三)利用资源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第11篇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实验场地不够,仪器设备有限,大部分学生在各自的宿舍里进行;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项目完成质量差;对与项目相关的技术手段了解不够深入。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不能落到实处。[2]

基于上述原因,针对新升本科院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笔者结合7年的电子设计竞赛指导经验和3年的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经验,探索了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湖南省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0年结题的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智能型万能遥控器的研究与开发”被评为“优秀项目”。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及其相互关系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简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计划的实施旨在积极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共同举办,瑞萨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综合设计与调试的能力。[4]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两者都是属于课外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重视过程管理,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不是注重学生的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积极性。而电子设计竞赛却非常重视竞赛的成绩,因为竞赛成绩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竞赛经费的多少、教师职称的晋升、学生是否有保研资格和就业等问题。所以,将两者结合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而且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具体来说是要求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全体学生3人一组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的题目必须参考历届电子设计竞赛的真题;同时动员和鼓励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成功的学生加入到电子设计竞赛的队伍,给他们提供专用的实验室、配置高档的仪器设备和安排“双师型”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使学生和指导老师既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又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实现了人员、场地和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共享,解决了竞赛经费不足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过程中完成电子设计竞赛,而电子设计竞赛的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内容。

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城市学院于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组队参加湖南赛区的第七、八和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分别获成功参赛奖、省级三等奖和成功参赛奖,成绩不理想。2009年10月,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组织几个电子设计竞赛指导老师开会,总结教训,寻找竞赛成绩不好的原因,讨论下一届电子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在会上提出了一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实践了该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介绍该模式的实施细则。

(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准备阶段。

1)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当电子设计竞赛结束后,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通过专门的网站和讲座的方式向电子类大学生宣传创新性实验项目、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形成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所需要的氛围,然后,成立电子课外科技活动中心,鼓励电子类大学生参加,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电子小产品,培养学生的兴趣。2010年4月,学校教务处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动员学生积极申报,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和具有硕士学位老师的必须每人带一组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共申报了25项,立项了省级1项,校级10项,参与的学生为55人,获得项目经费3万元。2010年6月,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成功的学生参加,鼓励其他电子设计爱好者参加,有181名学生参加了竞赛。校内竞赛完全按照国家的竞赛形式进行。然后,组织这55个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成功的学生和在校内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共66人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第一轮培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做立项成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又可以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有钱购买电子元器件。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拿指导费,也可以在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中拿指导费,积极性也提高了,缓解了竞赛经费不足的问题,形成了良性循环。

2)开放实验室,提供实训场地,配置高档电子测量设备和组建电子元器件库。湖南城市学院提供了两个面积为80平方米的实验室做电路设计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配置了33张实验桌和一套价值15万元的电子测试设备;一个面积为120平方米的实验室做PCB制板实验室,配置了价值80万元的小型工业制板设备一套;一个面积为40平方米的实验室做电子元器件库,采购了一批价值为12万元的常用电子元器件。四个实验室每天向学生开放,指导老师轮流值班。

(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培训阶段。

1)第一轮培训。时间为2010年7月1日至8月30日,共60天。其培训内容是:AltiumDesigner设计软件的使用、基于AVR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常用电子测试仪器的使用、设计和制作数控电压源。

2)第二轮培训。第一轮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的66人通过考核选拔42人参加第二轮培训。时间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主要是利用星期六、星期日、节假日和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晚上。其培训内容是分电源类、控制类和仪器仪表类三个方向培训学生。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尽量分到一组且选择与自己项目相关的方向,然后分方向做历届竞赛的题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3)第三轮培训与参赛。根据第二轮培训中学生制作产品的情况选拔30人参加第三轮培训。时间为2011年7月1日至8月30日,共60天。其培训内容是分电源类、控制类和仪器仪表类三个方向模拟竞赛的情况,在4天3晚的时间内3人为1组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模拟竞赛题目和设计报告,指导教师按照电子设计竞赛测试的标准测试学生制作的产品和批改设计报告,给出客观的分数。2011年8月31日8:00至9月3日20:00是第10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的时间,指导教师做好后勤服务,保证学生吃好和负责及时购买电子元器件。

(3)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总结阶段。电子设计竞赛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召开总结会议,在会议上主要做以下几件事情:要详细介绍参赛作品测试的流程、注意事项和测试技巧,并在会上安排测试的准备工作;要求每位参赛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建议,对一些合理的建议进行整理后,向院领导汇报,找出整改的措施;要求每位参赛学生以项目、单位模块电路的方式整理自己在培训和参赛期间的所有资料,并放在一个文件夹内,交给班长,再由班长收齐后交给指导教师,使下一届学生可以参考并从中受益。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

1.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指导教师队伍

教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因此,湖南城市学院从培训现有教师、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业界行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三方面入手。2010年暑假派了6位指导教师2人一组分别到湖南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华清远见教育集团嵌入式学院学习AVR单片机、FPGA和ARM,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2010年12月从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电路设计实践经验丰富的李加升教授,外聘湖南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研发部主管肖宇工程师做指导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指导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但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授课理论联系实际,由他们指导电子设计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才能培养出好的参赛学生,取得好的参赛成绩,保证创新性实验项目完成的质量。[5]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和电子元器件库

开放性实验室是全天向学生提供实验和实践的场所,该场所内要配置高档的电子测试仪器、制板设备和开发板,它有专人值班,学校的师生员工均有权使用它。从经验来看,开放性实验室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通过它的实施,形成了学生爱动手、有动手的机会、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气,从而使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有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5]教师和学生在电路设计与制作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绝大多数元件都买到了,只差一个元件未买到,导致无法工作进行下去。建立电子元器件库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一些常用常见的元器件买一些,分类放好,由专人保管维护,这样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保证大部分元器件在学校就有,只要集中精力去购买元件库中没有的元件,缩短了元器件的购买时间;二是不会因元器件不到位而影响学生的设计方案选择或者延误学生的设计进度。

3.设置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相当重要的,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而言,参加竞赛获奖的难度很大,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得到承认和报酬。如果没有较好的激励措施,会影响其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竞赛。例如:合理核算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工作量,并根据获奖的情况,在教师的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时给予优先考虑。对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根据参加时间的长短给予一定的选修性质的学分;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学院在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时给予优先考虑;对和获奖的学生,根据论文的档次和获奖的等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更多的优质项目立项和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6]

第12篇

按照市区教育局的工作要点,以管理求质量的工作要求,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我校三年发展目标,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我校坚持在抓教学管理上下功夫,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育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打造了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学创新的关键。

(一)创新教师培训工作思路,为了创新教师培训工作我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面向全员,二是要分层培训,三是要突出名教师的培养,四是要注重综合素养提升,五是要严格考学。

二是在做好各项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培训项目。比如骨干教师培训,可以突出"名师工作室";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可以突出"教师读书"等。抓住了重点,也就抓住了工作的主要方面,既利于整体工作的推进,也利于做出自己的成绩,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三是创品牌,鼓励教师参加区、市、省乃至于全国教师基本功和优质课大赛,使之成为我们的培训品牌。

(二)抓好教学岗位大练兵。

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构建了有效教学的行为模式,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内容主要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学设计能力,②教学实施能力,③教学评价能力。

要求教师牢牢把握住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总体框架

2、方法。

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的主战场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教研组,因此我校教研要根据以下有效的方式进行了操作。

(1)实践反思——基于自我反思的专业能力训练。

反思教学的成功

将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的运用,教训目标的完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调控,学生的课堂反映及学习成果等了好的效应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

反思教学的不足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反思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

时时反思

课前反思:在课前当你对教材内容全面的思考以后,你就能从情感、知识、技能等多方面检索目标的适宜度;在课前当你对教学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后,"教什么"的问题就会变得非常明确,整个活动的教学"主线"就不会有偏离,也不会出现一些无效的环节。

课中反思:可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存在问题,及时发现了问题产生在的原因,对教育教学方法及时进行了调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课中反思产生的效应。

课后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伴互助——基于团队合作的专业能力训练。

(2)每周四集体备课时间进行教学设计、说课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集中评议,量化评分,不断整改提高。

(3)学校领导自始至终参与本年级的说课、听课、评课,保障了活动的实效性。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最后都形成了《教学岗位大练兵调研报告》,为今后制定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在充分运用上述研修方式的同时,我们注重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练兵的方式、方法,形成学校各教研组教师岗位大练兵不同的风格与特色。比如:过去我们只注重了教师的个人能力考查,以单兵作战为主要模式;本次岗位大练兵改变了以往侧重于单兵作战的考核模式,我们在制定方案是特别提出了,不仅要有个人考核,还要有团队考核,这样可以集中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每个人的水平。

(2)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1)每位教师都能够挤时间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和文章。学校订阅了教育教学杂志,每期重点读几篇文章。通过阅读,不断吸取新的教改信息,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了理论水平,跟上时代步伐。

(2)教师养成了积累教学经验的习惯。把从书刊、报纸上看到的教学小技巧和自己教学实践中想出的好点子做成了卡片的形式,按教材内容顺序分类存档,以供教学设计时查用。

(3)为教师提供了参加学习培训、教研教改等活动的机会。从别人的研究、讲座和讨论中学习新方法、策略。促进了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4)教师写教学案例、教育故事、经验论文、读书体会。通过这几类文章的撰写,促使了全体教师学习和思考问题,能使"教"与"研"更深入一步,写的过程是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在教学的同时要养成了把点滴经验、体会记载下来,把看书得到的收获记载下来的习惯。拿起笔时就会认真思考、仔细回顾,广泛联想。使教师的思想得到整理、提炼,产生新的见解和认识,便会发现问题。

(5)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形成长期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就需要学习、需要钻研教育理论,搜集与分析有关的教育研究情报资料;需要对以往的教育、教学

工作经验进行回顾;对面临的各种教育现象细心观察、思索,对大大小小的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整理、辩析;对主客观条件中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作出正确的分析、估价。同时进行课题研究时,教师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成就

,确立一个主攻方向,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积累知识、形成了有用的知识体系。

(6)发挥了名师的引领作用,以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师为导师,跟随听课,虚心求教,把自己在教学、学习、研究中的成功与困惑及时汇报。

二、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实现生态课堂

"生态的课堂"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经过三年的努力,打造高效

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1、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

2、"生态的课堂"从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的角色从全权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

3、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生态的课堂让学生不断地做他们的思维体操,生态的课堂让学生们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

4、通过加强培训,有更多的名师、有思想的老师投入到教学中来。

5、环境和技术的优化,在课堂上讨论与合作,运用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现学校课程的优化

1、明确了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与要求。

(1)教师严格执行上级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文件,确保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杜绝了随意增减科目或课时、随意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的现象。

(2)结合学校的实际,合理安排课程,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

(3)研究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合理开发了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

(4)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供必要的有效培训,努力创造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

(5)建立了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区人士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的机制,创造必要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或评价课程,参与课程决策。

2、合理安排了课程和执行课程计划。

(1)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或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做出了整体安排,制订了《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班级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

(2)依据相关的课程规定,制订了《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方案》,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以及保障措施等。

四、建立了必要的教学规范和评价制度。

如学校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引导教师群体积极参与和开展教学改革,创设灵活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环境,确保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教育资源;建立了教师课堂行为的基本规范,引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了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考核奖励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建立了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必要的课程档案。

五、建立了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形成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共同参与课程管理的机制;在教学经费及教学设施等方面提供保障。

六、成果

1、完成了教师培养目标

三年来,培养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达20人以上,占总数的25﹪以上。抓好了教师的学历提升工作,全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95﹪以上,提高了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比例。中学高级教师达25﹪以上。到2014年,形成一支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德高尚、学识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结构优化的新型教师队伍。

2、完成了教学特色目标

⑴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构建自主学习的新模式,教学方法灵活,教学风格独特。

⑵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目标达成率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