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新农村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期间区民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意识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着力办好为民解困这一要事,始终把握加快发展这一要务,在转变职能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统筹发展中提高整体质量和综合效益,在改革创新中推动社会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出新的贡献。现将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和今年主要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一)、认清形势,明确民政工作的历史使命
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关键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我区是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依然很低,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边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困难群众人口比值较高,全区常年需救助灾民、五保供养人口、特困救助人口和重点优抚对象还占有相当的比例。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民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完善制度、逐步覆盖、分类指导,更加有力地协调推进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社会救助、拥军优属和移风易俗等社会管理工作,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治任务落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据调查统计,我区现有农村困难群众33465人,2005年纳入农村低保21889人,城市低保873人,五保供养人口898人,重点优抚对象728人。为此,我们要对现有的社会救助功能进行扩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救助、医疗救助、灾民救助、社会互助、扶贫济困和慈善事业等内容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各项救助制度,规范操作程序,积极争取加大各级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加强救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力争五年内将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三)、更新观念,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要求,作为民政部门,应当从工作职责入手,坚持"主动引导、推陈出新、改进服务、群众满意"的工作原则,努力做好婚姻和殡葬管理工作。积极倡导婚丧事新办,避免大操大办,将资金投入到再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宏扬中华民族"百事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厚养薄葬,深化殡葬改革,火化率达100%;抓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筹建经营性公墓区2处,公益性骨灰楼(堂、塔)102个,逐步解决骨灰安葬难的问题,逐步解决骨灰二次土葬问题,确保农村殡葬管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继续深化,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要抓好村(居)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建设,抓好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防止村务公开流于形式;要协调好"两委"关系,坚决杜绝两委对立现象。认真落实"六规范一满意"的要求,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常抓不懈,抓出实效。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基层志愿者服务队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五)、服务"三农",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我区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产业化程度高的态势,更需要实施集约型、专业型和高效型农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引导、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管理,引导他们更好地为构建和谐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六)、提升素质,全面适应农村民政工作的发展需要
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涉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出发,是对民政部门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广大的民政服务对象是否满意作为民政工作的出发点,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农村各项民政工作的始终,作为民政工作者亟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自身能力的提高来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各项工作的成果来检验能力建设的实效,结合农村民政工作的实际,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促进我区农村民政工作在"十一五"时期迈上新的台阶。
二、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明确民政工作方位,找准与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理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上有推进,在村民自治和民间组织管理上有创新,在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上有成效,在专项社会行政事务和服务水平上有提高,实现民政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为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完善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全面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综合减灾能力;做好城市和农村低保工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确保低保金及时发放到位;健全医疗救助办法,探索农村困难群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的社会互助体系,充分发挥慈善总会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有声有色、有势有效的慈善活动。
二是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要加大宣传力度,随时报道殡葬改革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典型,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更新群众丧葬观念,提高依法实行殡葬改革的自觉性。要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要坚持抓教育,抓制度,抓督查,层层落实责任制,持之以恒的搞好此项工作,做到"思想不松、精力不散、力度不减",同时加快公墓区和各村公益性骨灰楼(堂、塔)的规划建设的步伐,规划建设乡村公益性骨灰楼(堂、塔)42个。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是推进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导好2006年村(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配好村(居)委会班子,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行使民利,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安定;按照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着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村(居)会建设,完善村(居)民自治功能,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城乡联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建设;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品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乡村景观建设旨在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操作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当等相关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步伐。
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景观建设缺乏本土化
乡村景观建设,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创建良好生活家园,是一项丰富自然环境,丰富人文环境的公益建设项目。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该良好的利用本土文化特色,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能够体现本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出传播。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对这一方面的考虑严重不足,往往只在于重视景观的美化,景观的整体艺术效果,多度引用外来物种和西方园林建设材料,既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这一点是特别需要设计者们予以重视的。
(二) 景观建设不应与政绩挂钩
乡村景观建设,旨在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以维持和谐生态环境,但是乡村景观建设不应该同地方官员政绩挂钩,这样一来,容易导致乡村景观建设的目的性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公益建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负担。目前,许多地方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为达到现实快速建设步伐,常常不顾一切,大肆破坏地方环境,强拆强占,进行“暴力”施工,不仅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承重的负担,使景观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造成了非常的负面影响。
(三)“圈地”行为导致景观建设难以开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水品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地区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农村土地开发过程当中,“圈地”行为开始逐渐凸显,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也造成了非常大的环境破坏。“圈地”行为就是指以房地产、工业为主的相关行业,对农村土地进行商业侵占、恶意侵占,通过收购手段,进行大肆的开垦和工程建设,从而直接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也影响到了乡村景观的建设进度。
(三) 缺乏有效的建设规范
乡村景观建设工程,应该以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发出,要突出我国农村特色,突出农村风俗文化。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景观规划,没有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和当地文化特色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只是沿用城市规划手段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这样,造成了乡村景观建设缺乏实际意义,无法同当地发展有效融合,使得乡村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乡村景观建设策略和建议
乡村景观建设,对于我国新农村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乡村景观建设,采取正确合理的建设措施,确保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展开。
(一) 加强建设规划,突出本土特色
加强乡村景观建设,首先应该加强乡村景观的规划,凸显乡村景观特色。由于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节奏较为缓慢,因此,保留了非常多的民俗特色和自然遗产,因此,我们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应该注意同这些元素的有效结合。同时,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生态同建设和谐发展的原则,既要保证景观建设的有效性,不同对地区环境构成威胁和破坏。,补充乡村景观结构中的薄弱环境,不断完善规划方案,使规划内容能够达到统一稳定的目的,保证景观功能的有效发挥,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放松娱乐的良好场所的同时,起到对当地风俗文化传扬的作用,加强地区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
(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减少外来物种的引进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即整合当地自然地貌和自然植被,使乡村景观能够突出本地特色,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外来物种引入,不但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负担,比如运输费用,维护费用和采购费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同时,外来物种的引入,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甚至引起物种侵入,造成生态失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丰富景观美观度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
合理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能够有效提高乡村景观建设进度,减少乡村景观建设对地区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提高景观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良好的乡村景观建设,应该充分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尽量少的破坏当地环境、因地制宜的和谐建设,不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并且能够符合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并且能够有效结合当地风俗文化,这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应该在乡村景观评价标准中予以合理的体现。因此,我们在制定乡村景观评价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而提高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性,减少景观建设的盲目性,确保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以人为本,合理发展
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时,同样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在争取当地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工作,而不能进行包办工程和替代工程,实行违背居民意愿的工程建设,这样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是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乡村景观建设,不应该同当地官员的政治业绩挂钩,应该以居民满意度为出发点,多争取村民意见,调动村民建设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活动当中,建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确保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性。
总结: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思想的提出,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工作,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我国新农村农村建设的全面落实。乡村景观建设对于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弘扬民风民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极强乡村景观建设工作,做好景观建设规划工作,保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陈飞平,李华,张绿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营建[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1) .
[2] 王峰. 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J]. 创意与设计, 2010,(03) .
[3] 肖笃宁,高峻.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 农村生态环境, 2001,(04) .
一、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新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富民产业,壮大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目标,大力实施以“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市场化”“四化战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工程。一是规模化,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立足目前产业基础和今后市场前景,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发展以东部葡萄、南部蜜梨、北部桃形李为主的三个农产品特色发展区和以壶源江流域沿线高山蔬菜、茶叶、花卉苗木为主的生态经济走廊。力争到2010年,“四大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以上,把*建成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品牌化,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对*春毫、仙猴牌桃形李、沁香牌蜜梨等县域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宣传促销力度,整体上提高农业附加值。三是现代化,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标准化生产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积极引进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新技术,完善农村技术服务推广网络,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和竞争力。四是市场化,重点巩固发展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经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业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大户参加各类农博会,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打通外销渠道,大力推动农产品进店上桌。同时,进一步加强以土地整理、“千库保安”工程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
二、实施村庄示范整治工程,建设新社区。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促进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的基本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县紧紧围绕“五年内力争把全县所有符合布局规划的村庄全部整治一遍”目标,大力实施以“扩面、亮点、涵养”为重点的示范整治工程。一在扩面上,积极开展以村内道路硬化、外墙粉刷等单项工程建设为主的村庄整治,扩大村庄整治的覆盖面、受益面。二在亮点上,重点抓好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两侧和集镇所在地村的整治,抓好“整乡整镇整治”工作,促进农村形象大改变、村容村貌大改观。三在涵养上,围绕每村有特色的整治要求,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文化、生态特色,反映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形成一批特色村、小康村、生态村、休闲旅游村。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快城市设施和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资源配置,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建一批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新社区。
三、实施“康庄工程”,构建新路网。农村公路,是连接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的纽带,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对外开放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硬件保障。*县围绕“村村通公路,人人乘客车,个个奔小康”目标,在现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公路养护,探索建立已建成公路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公路养护和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延伸工程,规划建设基础较好自然村公路,扩大“康庄工程”覆盖面、受益面;三是构建网络,加快47省道、20省道、侯中公路等主干线工程建设,实施通村公路与主干网的连接、通村公路之间的连网,构建便捷快畅的城乡一体交通网络,实现“路、站、运”一体,“建、管、养”结合,真正使“康庄工程”成为方便农民出行、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新农村的“保障工程”。
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培育新农民。农民素质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家庭增收致富和农村社会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我们围绕“每年至少让1万名农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和面向市场需求,建立中介主动、政府推动、部门互动培训机制,积极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使全县适龄农民特别是中青年这个重点群体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现代农民。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和依靠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扩大劳务输出,鼓励本地企业招收本县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让农民进厂当产业工人、进城变城市居民。
五、实施农村洁化工程,塑造新风貌。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县围绕“至20*年县域行政村基本实行垃圾集中处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目标,大力实施农村洁化工程,制定县域范围内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对适宜分散处理的,就地处理;对需要集中处理的,通过分片建设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等途径进行处理。同时,积极向农村延伸城区环卫机制和城市居民的环卫意识,组建乡镇(街道)专业管理队伍,制订长效管理机制,经常督促检查,建管结合,标本兼治,防止“垃圾”反弹。
六、实施“甘泉工程”,享受新生活。农村水污染、农民饮用水困难,是摆在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农民反响强烈并迫切要求解决的重要课题。解决饮用水难题,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享受现代新生活,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县把实施“甘泉工程”,作为继“康庄工程”之后党委政府又一项“德政民心工程”来抓。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围绕“五年内力争基本解决全县农民饮用水问题”目标,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自愿为先、量力而行”原则,全面部署实施。县里建立“甘泉工程”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按照“城乡一体供水和农村就近取水、利用现有工程取水为主与水污染治理、水源建设相兼顾”要求,通过农村现有水库扩建、新水源开辟以及仙华水库等城乡一体供水水源工程建设,着力化解资源性、污染性、工程性缺水问题,让全县农民喝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
暑假离校十几天,回了趟贫穷的山区老家,也因看望亲戚和同学朋友去了趟沿海。我每次回家看到山区农村的贫困、破败、停滞都有很多感想,这次暑期去了趟深圳,对比看来,作为一个一直关注农村发展的人更是感触多多。
尽管近几年中央一系列新的涉农政策的落实和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为现在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丝生气,但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让人感到最多的依然是它的萧条与破败。满目的是弃荒的土地,破落的房屋。偶尔有几幢不错的房子也只是让宁静的村子显得凌乱和不协调。基本没有什么象样的乡村公路,不少村子的人们去趟县城也不得不花去整天的时间。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已进城谋生,留下了妇女老人和孩子。人们没有把希望放在土地上,何况那么点土地也仅仅只是福利田,只能保证生活,生产不了多少价值。除了农忙时间,人们大部分忙碌于非生产性的污七八糟的各种琐事之中。生活中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唯一调剂生活的是电视和麻将桌,而电视要么就是各种古肥皂剧,要么就是反映城市人们的生活。电视里的东西大都是些与他们世界完全不相关的表演和调情。人们也还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使生活环境有一个大的改变,有一个卫生的生活方式,很多住房人蓄没分开,没有象样的自来水系统,没有卫生厕所。
当然,城市的繁华与发展也只是相对的。当农村的人们在顶着烈日对付那并不能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一亩二分地的时候,当农村人在为谁家的孩子在外面赚了好多钱而艳羡,或者在为今年因生猪蓝耳病疫的损失而惋惜,在为儿子结婚修房子没有大的经济来路而诉苦的时候。忙碌的城市人同样在为生活而奔波,穿着有农村人没有的整齐与光鲜的衣服,手里揣着大部分农民不敢想的十万八万,但这些并没给他们带来一丝稳定和富足感。生活竞争激烈,目标也已经更高,要求是房子和车子。中国城市人生活同样充满了压力和不确定。
不管怎么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而巨大的城乡差别和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不是一个稳定和强大中国所需要的,城乡社会的巨大鸿沟和区域经济的严重分裂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社会的和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太多强调国家本位,没有注意社会的协调平衡,现在到了要更多的强调社会本位的时候拉。这也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的真正需要。
不仅仅是党员,不仅仅是入党积极分子,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常常听人说,这些是政治家思考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与我们何干呀,你我也改边不了现状。过多思考这些问题不如多挣点钱,多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不错,人生活在社会是为了追求一个美满的生活,简单点说,大家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忙碌。但很多人并不明了政治实际就是一个社会中的不同的利益集团的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利益的博弈。何况现在中国政府已经从权威性政府在向服务性政府转换,我们党的革命党思维也在向执政党思维转变,政治生活已经变成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社会生活。关注自己,首先必须关心社会。每一个关心自己的利益或者关乎父母周遍人的利益的事情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注呢?这也并不是一个大而泛的问题。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要每天都去关注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要对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一个人在社会中做好他自己的角色,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一个对社会有更多的关注人,他的视野会更加开阔,在他自己的位置上起码会很少做出‘无意识’危害社会行为。在一个还不成熟的社会,在一个特定群体中,一个人的行为也许不知不觉做个对社会不利的事情的。比如,在一个注重表面东西的城市里,一个尽职尽责的城管,评价他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何况这是一个需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时代。
现在社会最被需要关注的是农村。
农村现在最缺少的是什么呢?已经有人给了答案。以前我们可以直接说缺的是政策支持,缺的是一个城乡平等的游戏规则。近几年中央的政策已经开始向农村倾斜了。经济建设中被人遗忘的农村受到了新的重视。农村缺的东西很多,但现在最缺乏的是已经大量流向城市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农村最缺的就是钱和人。根据有关资料了解,去年全国全社会10多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仅仅占16%,不说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就是计算其他各类产业和商业投资,连同流动资金状况一并去看的话,城乡资本的差异更加悬殊。没有钱难以办成事,湖北恩施搞个家家有沼气池工程都困难重重,尽管有政府支持,农民还是觉得拿不出那一、二千元钱。农村长期投入不足,农民手中储蓄又有很大一部分通过银行渠道逆向流到城市,这就难怪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困境。再缺就是人才。都说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多,但是真正有先进意识有知识有创造力的劳动力有多少呢?很少,有能力有技能有知识的人大部分已经流向了城市。而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城市容纳不了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比较先进思想的人才。而农村却是很短缺的。有的镇上的中学,还找不到一个大学毕业的教师。基层政府部门也鲜有新鲜血液输入。有的大学生情愿到大城市里做门卫也不情愿回到农村。
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决心回到农村去工作,不说自己是个多么优秀的人才,但我相信如果回去的话我一定能够不会比别人差的把工作做好。当然,这也许会有一个缓冲的时间,但回到农村,为农村服务是我的最终选择。这不仅是一个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何况我父母兄弟都是农民,我相信,农村也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可以实实在在做点事情的。
新农村建设应该处理好若干关系
关于新农村问题的五个关系,现在发现不仅与会的专家对新农村有不同的看法,实践接触中也有不少模糊认识。他从两个方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问题;二是从实践和具体的层面谈谈乡镇干部、县里的干部如何推进。题目就是:如何认识和推进新农村建设。
概括为三个背景,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时已经提了很多,为什么还要提新农村建设,这使人感到很困惑,这是不是个口号?我想不是的。
首先,这是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因为新农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在农村增加国家更多的资源投入,中央已经提了我们国家从整体上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阶段,这是狭义的理解。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应该进入工业支持农业的格局。
第二、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第三、这是我们国家经济与体制进一步转型的需要。从发展来讲,我国面临两大约束,一个是需求约束,主要是消费约束,当前9亿农民年均只有3千多的收入,造成需求严重不足。供给不足主要是能源,整个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能源压力太大。第二是教育约束。
第四、它是解决经济增长过程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的要求。从发展模式来看,我国自开放以来一直采取效率优先和发展不平衡的模式,造成非常大的不平衡性,包括城乡发展、收入不平衡以及所带来社会稳定的压力,这是经济发展本身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政治上的要求。
第五、这是解决渐进性改革过程中矛盾的需要。从体制问题来看,我们的改革转型是渐进性转型,整体上看,转型当中面临很多的问题。一是要素市场化非常滞后,土地、劳动力、金融等。二是政府体制,可以上升到政治体制的高度。还有二元结构的问题。如果已经设定了这样的道路,这个体制、政治的约束和经济本身发展也是互为约束的。
提出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可以缓解这方面的问题,或者可以取得一些突破。所以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而且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它就是一场革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这一进程涉及国民收入、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政府体制与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型;要素市场化和市场组织化(民主化)以及二元社会结构应取得实质性突破。我想把新农村建设放在这样一个背景来进行。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我总结了新农村建设要有八个理念包括,1、解决发展问题,这是中央提出的;2、规划引导,没有规划怎么搞?3、以人为本、环境为友;4、政府主导,政策主导和财力主导是两个方面;5、以农民为主体;6、市场运作,在很多新农村改革中,市场是很重要的;7、改革推动;8、科技支撑。同时,我归纳建设新农村的“八股力量”:规划引力、农民动力、干部能力、部门合力、政府财力、获利能力、改革推力、科技撑力。
最后,谈谈我在去年提出的五对关系: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形式多样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今年以来,xx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按照“举措到户促增收、三大工程建新村、三三活动抓落实、争先进位促发展、三项机制强保障”的思路,突出农民增收、生态家园、服务保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发展,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
一是举措到户促增收。逐村建立了农民增收台帐,制定增收明细卡2.9万份,实现了优惠政策、增收目标、工作措施和帮扶责任“四到户”。全力做大奶畜、蚕桑、果品、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工艺品、劳务特色产业。前三季度,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000元,同比增长17.3%。
二是三大工程建新村。坚持三类推进,突出六线延伸,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点、线、面全面提升。今年,全县提升亮点11个、打造新点11个、改造旧点11个,新建公共服务中心11个,累计达到55个。建成五星村6个、四星村14个,总星数达到304颗。
三是项目到村添动力。制订下发了《项目到村工程实施意见》和《新农村重点村与工作组项目对接工作考核办法》,收集整理了《新农村建设项目到村工程项目简介》和《农口部门XX年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做到了一村一册、一库、一卡、一牌、一规划。整合到村项目37个,投资总额达到2亿多元。
四是政策领先保位次。出台了三个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晋星创建实施意见》、《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到村”工程的实施意见》),制订了三个办法(《全县“三农”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全县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新农村重点村与工作组项目对接工作考核办法》),采取三千考核(三个考核办法全部实行千分制考核,目标量化、任务细化、刚性考评),实行三大重奖(“三农”工作重奖,各奖先进乡镇1万元,先进部门6000元;新农村考核重奖,各奖先进乡镇8000元,先进村5000元;包村重奖,对项目对接先进包抓工作组奖励XX元)。制定出台了新农村建设“13551”奖补政策,安装1盏价值5000元以上的太阳能路灯补助1000元,水泥硬化1公里街巷补助3万元,更换1座街门补助500元,修建1堵院墙补助50元,粉刷涂白1平方米墙面补助10元。
五是健全机制强保障。推行“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工作到户”的落实机制,实行“部门帮扶、任务量化、项目对接、资金倾斜、刚性考核”的推进机制,开展“单月检查、双月汇报、季度通报、半年评比、年终奖罚”的考核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村镇规划 管理 问题 探究
一、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村镇规划工作承担着规划农村建筑空间布局、优化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责,进行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改变农村面貌,将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展现在社会面前,并以农村基础条件的不断优化与完善来进一步服务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在实际践行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政府的宏观指导为基础,在保护村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实现对社会利益的协调,并对相应配置空间的优化。
二、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所呈现出的问题
现阶段,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过程中,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为:自2007年《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由于县级以下规划与管理主体的改变,逐渐形成了乡村和集镇规划在基层人民政府,监督管理在上一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局面。而乡村和集镇规划一旦出现重大违法案件,上一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单位没有强制执行权,只能申请本级法院执行,但是部分地方的法院在2013年起已不再受理此类案件,造成了监督管理不能按照现有既定的规划有效彻底执行,乡村和集镇规划很难有效的实施,规划的严肃性也就无从谈起。加之当前各级政府为了完成地质灾害、贫困户等政策性的移民搬迁指标,以政策鼓励村民搬迁入移民安置区去生活,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其主观意识方面,很大程度上不愿意进入到指定安置区,而更愿意住在交通便利的地点,比如集镇路的出入口等地方,宁愿花钱或是用好的田地进行兑换,甚至在集镇的黄金地段或主要公路沿线见缝插针式的抢修、强修住宅。此种情况下,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人员作为政府与村民沟通的桥梁,也是该项工作落实的主体,需要对这一矛盾与问题进行妥善解决,以此来助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则就需从该项工作开展的本身出发,寻找“病根”。具体而言,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所呈现出的实际问题为:第一,相应理论体系不健全。第二,相应技术标准与规范缺失,管理存在交叉重叠。第三,相应规划收费标准不合理。第四,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力量薄弱。
三、基于新农村建设下村镇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以完善规划管理体系的搭建来基础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过程中,对于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则需要以完善管理体系的搭建为基础,结合村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这一管理体系进行细化与完善,要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来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条例办法,以此来确保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实现规范且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的编制奠定基础。
(二)明确收费标准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第一,在相关收费标准上。基于目前在村镇规划设计中存在收费不合理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统一的标准,以法律的出台来约束规划设计收费行为,进而确保整个规划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规范开展,并保证各方面人员都能够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合实际的解决村镇规划与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要进一步理顺村镇规划管理体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从文中的分析可知,当前对于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而言,面对的最大问题便是基层组织的规划与管理单位主体不统一,造成管理上存在交叉重叠,加之乡村和集镇规划历史欠账大,主要表现因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够以及不完善,或功能性规划不健全,即便之前做过规划的也已不适应现阶段发展形势的要求。土地、镇政府、城建部门的交叉管理加重了集镇居民的建房成本,因此村民和居民更愿意就近的在公路沿线或见缝插针式在集镇黄金路段建房。政府鼓励村民搬迁,但是村民却表现出了不配合甚至不满的情绪,宁愿花高价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进行房屋修建,也不愿意搬迁到指定的区域。而基于产生的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下,要想调动村民搬迁的积极性,配合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最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不愿意搬迁,归根结底在于搬迁后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充分有效吸收迁入居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所以这就需要在不断拓展融资渠道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并建立新农村示范典型,让村民切实的感受到何为新农村,为什么进行城镇的规划管理,只有感受到规划管理工作所带给广大村民带来的益处,才能够激发其积极性,获得老百姓的积极配合,以此来确保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奠定基础。
(三)规划管理工作所应注重的重点事项
在实际落实村镇规划工作的过程中,则需要具备全局意识,能够从村镇的整体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布局进行规划设计,确保逐渐向城市规划标准靠拢;在此基础上,要适当调整规划期限,并注重城镇卫生绿化事业的规划管理内容,完善规划村镇垃圾处理流程。而在农村条件不断改善的背景下,对于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而言,也就解决了当前村民不愿意集中搬迁到指定区域的矛盾与问题。
综上,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建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新时期下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为了解决当前村民不愿意搬迁到指定区域而致使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停滞不前这一难题,本文从当前村镇规划工作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着手,在明确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试图在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同时,解决当前村镇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子荣.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问题探究[J].广东科技,2012(05):146+148.
年全镇新农村工作建设工作组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创新方法、扎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营造新农村建设工作良好氛围,创新帮扶机制。经镇党委研究,决定选派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组主要任务
1、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利用宣传栏、墙报、印发宣传资料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上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和省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目标、任务和要求,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2、指导村民理事会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把有威信、有奉献精神,愿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老复员军人和农村能人充实到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成员模范带头作用。各相关村要加强对村民理事会的指导,协助制定村规民约、理事会章程等,使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推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两委”班子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党小组、合作经济组织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模式,并结合实际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兼职干部的工作职责,建立村“两委”干部工资与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挂钩的考核机制。
3、突出抓好“三清”工作。要始终把“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作为新农村建设一项长效机制来抓,逐步改变农村生活陋习,保持村容村貌。清垃圾,每个新农村建设点按30—50户建1个垃圾屋、配1名保洁员,每家每户配“两桶一袋”(分别用于投放厨余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做到村庄内乱堆乱倒的生活垃圾、绿化林带的杂草垃圾集中处理,房前屋后的堆放物品整齐清洁;清污泥,做到村庄内沟渠排放畅通、池塘水清无污染;清路障,做到村庄道路、巷道旁无乱堆乱放的杂物。结合农村低保政策,建立新农村建设点卫生保洁队伍。积极开展“三村十星”文明创评活动,努力提升广大村民文化素质。
4、积极抓好“三绿七改五普及”工作(六月底前基本完成)。要立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点村旁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等“三绿”工作。要把“七改”作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件大事来抓。改水,做到厨房水管能放出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改厕,做到村庄内无旱厕,每家每户使用三格式或沼气式水冲厕;改路,做到进村主干道、村内主干道和户间便道硬化;改沟,做到村庄内沟渠排放畅通;改房,做到无空心房,房屋四面出新,整洁亮丽;改栏,做到人畜分离;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同时做好村落社区、“农家书屋”、“五普及”(普及太阳能、沼气、有线电视、电话、宽带)和“五个一”(一个宣传橱窗、一处户外活动场所、一间文体活动室、一支文艺活动队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有特色的文艺活动)等建设工作;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着眼点,着力打造文化“一村一品”。
5、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群众学习遵守村庄建设规划,防止违章建筑行为。产业发展规划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一村一品”,要将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到户,努力形成主导产业,使农民致富有项目、有目标。要围绕服务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民创建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产业支持。农民培训规划要以提高农民的发展致富能力为目标,落实到人,切实组织好。各新农村建设点要制定好村庄整治项目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通过“一事一议”群众投资投劳、社会各界捐助等用于村庄公共设施项目建设资金与上级政府直接统筹资金比例达到1:1以上。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经镇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各新农村建设点工作组(名单见附件1)。各工作组要协助所驻点村庄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督导村庄开展“三清三绿七改五普及一处理”工作。在各相关村实行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党小组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合作经济组织的交叉任职(名单见附件2)。
三、强化督促检查
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将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新农村建设点,对各驻点工作组的履行职责情况和各建设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随时掌握全镇新农村建设展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实行半月一调度、一季度一检查一通报,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对各村(社区)的年度综合考评。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五中全会后,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及时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市委常委会、政府全会多次研究新农村建设,成立了高规格的协调领导小组,常设办公室,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了长远战略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具体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及时提出了“八防”的告诫;×××市长亲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并多次调查研究,具体指导工作;×××副主任、×××副市长、×××副主席亲临一线,调查研究,坐阵指挥。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实,扎实推进,市协调领导小组已召开全体会议2次、专题会议8次,政府分管领导召开新农村建设会议20余次,就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社会帮扶、省部联建
等重大项目多次进行了安排与部署,促使新农村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二)摸底筛选,确定试点示范村。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之年。为此我们按照市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
部署,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按照试点村经济条件好、班子强、居住相对集中、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等条件,组织有关部门,评估筛选,在全市确定×个省级试点县(××县)、××个试点村。其中:省级试点村×个(与市级试点村交叉×个)、省部联建点×个、市级试点示范村××个,县区及乡镇级××个。目前,各级示范点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从各自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建设事业。
(三)全面统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从战略高度作出了重大统筹决策,确定了小城镇建设、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大格局,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并对今后五年全市“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与措施,强化了整合部门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确定了××个部门参与并行使职能,特别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在财政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补助资金××万元,改善农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生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在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的前提下,各示范点还争取中央及省上投资××万元,县区配套××万元,乡村配套××万元、部门整合××万元,群众自筹××万元,总投资为××亿元,目前市拨资金到位××万元、占计划资金的××,其它资金也逐步到位,并发挥了重大效益,各试点村共发展产业项目293项,完成道路硬化184.3公里,清理垃圾1.7万吨,种树40万株,新建住房2279户,培训农民4.5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6万多册,宣传动员6万多人次,制定村规民约104个,开展文体活动388次,公演电影128场(次)。
(四)科学引导,编制试点村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发展纲要。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市上抓紧编制了××个市级试点示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和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坚持“突出质量,认真规划;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合理规划;严格程序,依法规划”的原则,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个试点村进行了建设规划的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精神,突出了试点村的特色,注重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加强了对生态、传统文化的保护。对试点村规划,还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审定,使之符合村镇建设要求。目前,省市级试点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全部通过了审查,已由县区政府批准执行。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纲要的制定上,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开展了重大问题的研究
,提出了部门的规划思路,并广泛征求了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意见。现在已基本修订完善,提交市协调领导小组审定。
(五)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帮扶新农村建设。在市政府统一协调下,各部门发挥优势,从资金、项目、人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已形成各方配合、通力协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新农村工作运行机制。据不完全
统计,截止目前,整合部门资金××多万元。市教育局投资23万元,新建了3所标准化小学,完善提高了8所标准化小学;市文化局针对农村文化生活内容贫乏单调的状况,优先在20个村建立以有房舍、有图书、有管理人员、有组织机构等为主要内容的“八有”农村文化阵地;市农牧局围绕产业发展、能源建设等内容,投资50万元,建设沼气池1539座,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500多座;市水利局为4个村人饮及水利配套建设提供资金220万元;市林业局在创建绿化家园中,为4个试点村提供苗木14.7万株。与此同时
我们选择了生产正常、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后劲的市属国有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20家,对口帮扶20个试点村,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主动参与帮扶新农村建设,履行好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为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全市各试点村的企业帮扶资金达××万元,实物折合××多万元,吸纳剩余劳动力1500人,帮助培训农民1.5万多人,提供发展信息110余条,形成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六)突出村庄整治,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各试点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针对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条件差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的整治工作,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中最急需、最紧迫的事,更新、改造和维护水利工程60多项,清淤、整修渠道300多公里,植树造林40多万株,实施了农田林网建设、道路、渠系、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各县区以“三清五改”(清垃圾、清路障、清土堆,改水
、改路、改厕、改圈、改灶)为重点,以“环境整洁、道路通畅”为目标,整治脏、乱、差现象,狠抓了道路街巷改造硬化工程和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使试点村农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各类试点村共清理垃圾17146吨,清理各种土石堆、粪堆18953吨,参与“五改”的农户达到1.4万户。
(七)以点带面,抓好产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抓好各类试点村建设的同时,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紧扣中心,确保新农村经济基础持续加强。年初以来,我们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进程,着力培植壮大蔬菜、畜牧、二三产业、劳务经济等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市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77.1万亩,其中夏粮113.9万亩,秋粮65.6万亩,小麦72.5万亩,玉米15.6万亩,豆类27.2万亩,洋芋44.5万亩,蔬菜42.8万亩,油料29.2万亩,瓜类5.4万亩,药材1.6万亩,花卉2.8万亩,百合4.3万亩,啤酒大麦12.5万亩,饲草13.2万亩。蔬菜、油料、瓜类、百合、花卉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达97.6万亩,比上年增加11.5万亩。同时,还突出了科技推广和劳务输出两项重点,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34期,培训农民5.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7.1万册(份),下乡的各级农业科技“特派员”达510人。还组织了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班40多期,培训5000余人,其中开展订单式培训25期,培训1000多人,培训后输出率在90。截止目前全市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3.3万人次,占年任务的48,在劳务输转总人数中,有组织输出5.49万余人次,占输转总人数的41,占年任务的36;就地转移4.4万人次;自谋输转3.4万人次,新增劳务基地9个。其中,已确定的各类试点村种植蔬菜面积完成
7.4万亩,百合面积达到1.54万亩,日光温室面积达到0.52万亩,果品面积达到1.3万亩,肉羊存栏9.1万头,肉牛存栏0.29万头,奶牛存栏0.19万头,生猪存栏24.3万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发展加工业项目123项,可实现产值6.8亿元,第三产业项目167项,可实现产值5.6亿元,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7万多人。
(八)坚持“两手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把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列为重点内容。各试点村结合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加大了试点村干部党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了他们建设和管理新农村的能力,及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村务、政务公开制度,让广大农民自主参与各项建设意见。部分县区以乡镇文化站和村科技文化中心、村农家书屋为主阵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部分试点村积极组织农民开展秦腔、太平鼓、篮球、社火、电影放映、剪纸等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县区广泛开展了文明镇、文明生态村、文明户、“百家文明单位支援百村
6月8日至10日,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组织各区县(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及市委市政府驻新农村示范村工作组组长、村支书赴江西赣州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考察团实地考察了赣县山田村、枧田村、石院村,兴国县文院村、长迳村,大家一致认为,赣州市以超前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4年9月,江西省委、省政府适应新形势要求,决定在赣州市先走一步,用5年的时间在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新农村建设活动,力争经过努力,逐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赣州市兴国县的1532个村庄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数的45%,今年可全面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全面开展了“三清三改”活动,全县3441个自然村均建立了“三清三改”公约和理事会监督执行、定期检查评比的工作长效机制;拆除无人居住的“空心房”6.9万平方米,拆除废弃牛栏猪圈、厕所7000多间;建成了225个示范点,占村庄总数的7%,今年又在实施389个示范点建设,示范点81.6%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安全饮用水、90%的农户硬化了进户道。全市农村共清理垃圾3万多吨、污泥4.5万吨,拆除牛栏、猪圈、茅厕5.76万处;完成6718个村庄的改水、改厕6.7万多座,硬化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也受到了上级的关心和重视。《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先后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对赣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国务院研究室叶兴庆等领导先后率团对赣州新农村建设考察调研,充分肯定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实践”,并用“起步早、目标明、措施实、初见效”十二个字来归纳对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印象。
二、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2004年9月14日,赣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各地广泛动员,精心部署,充分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宣传画、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宣传部门采取歌谣、韵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的氛围。同时,及时报道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在全省及至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考察中,随处可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标语、口号。
(二)规划先行,把新农村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赣州市委、市政府强调,要搞好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在编制规划时,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水、电、路配套,社区活动中心配套,房屋设计配套;推广“一片耕地、一座水库、一片山林、一处村庄”的生态发展模式。各级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要求,严格规划管理。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为确保村镇规划的编制和落实到位,市县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并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大多数乡镇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配备了专门的村镇规划管理员。
(三)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各乡镇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二是捆绑使用各种专项资金。整合老区建设扶贫、交通、农业以及果业、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倾斜。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划部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规划时,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县(市、区)、乡镇规划统筹安排;交通公路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时,只收成本费;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费减半收取;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四是落实扶持政策。对路面宽3.5米、4.5米、6米及以上的水泥路,按不同标准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争取了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市、县财政足额安排建制镇自来水厂建设配套补助资金。
(四)上下联动,充分凝聚各方合力。一是整合领导力量。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小组,职能部门的涉农工作都围绕新农村建设来开展。特别是直接负责规划、改水、改路、改厕工作的相关职能部门,有2/3以上的人员常驻乡村一线,为村镇规划、“三改”等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健全了正副组长督查制、专项督查制、现场调度制等三项督查机制,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二是整合工作力量。市县领导既要负责督促指导所挂点县乡的新农村建设,又要具体帮扶指导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市县相关单位分别帮扶指导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各乡镇同时抓好党委书记示范点、乡镇长示范点、圩镇示范点和一个空心村改造示范点共四个示范点建设。该市还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创造性地实施了拟提拔重用干部离岗锻炼考察、专抓新农村建设制度。三是整合资金力量。在不改变项目资金使用渠道的前提下将涉农专项资金整合使用,重点用于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建一个示范点,综合改善一个示范点的生产生活条件,由点扩面,逐步推进。四是整合群众力量。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理事会和农村“五老”的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江西省赣州市等地新农村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一是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通过实地观摩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建设新农村重大意义的认识,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阔。二是学习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市和赣州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其经验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三是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赣州的做法与经验可看、可信、可学,在某些方面,我们甚至更有优势,完全可能也完全应该做得更好。具体来说,结合我市实际,扎实稳步地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自主建设,始终突出群众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起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首先,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兴奋点。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推出一些符合群众口味的宣传节目、宣传口号。要积极倡导文明理念,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清洁家庭”评比等活动,着力倡导文明新风,发动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环境保护等活动。第二,要制定奖惩措施,在政策激励上找准关节点。对新农村示范村实行自主申报、动态管理,对依赖性强、群众积极性不高、工作难以推动的,及时进行调整,并补充增加、优先建设真正有积极性的示范点。同时,借鉴韩国新乡村运动和赣州市“实物补助”的办法,向农户兑现奖励和补助。实践证明,这一办法较好地起到了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赣州所有“三改”补助金额仅为实际造价的30%,财政投入只有6300万元,却吸引农民自己投入了3.1亿元。第三,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结合的联结点。一是要引导各地建立群众公认、威信高、活力强、敢干事、能干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会”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自行组织开展工作,发挥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联结村级组织和农民的纽带和桥梁。二是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就规划的执行、环境卫生的保护、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等方面,要根据实际制定详细具体的《村规民约》,明确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并由村民互相监督,共同执行。三是要落实建设管理主体。对项目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交由村委会或理事会负责;对公共卫生,实行分户分段包干,采取类似“门前三包”的措施,交由农户负责,定期检查评比;对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以及公共场所保洁所需资金,可采取受益农户凑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补一点、奖励资金筹一点的办法解决,确保新农村建设管理主体落到实处。
(二)要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内容繁杂,不可能一开始就全面铺开,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按照典型示范、科学切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分步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范围上,要从示范村建设开始,逐步扩大试点示范面,对那些群众基础较好,有强烈愿望的村,每年确定一定的指标,纳入试点示范的范围,用5—10年时间,使新农村建设的点覆盖到全市。在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选择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三清三改”起步。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这次全市村容整治暨村庄绿化工作现场会,主要是总结推广**镇以绿化村庄推动村容整治工作的经验做法,动员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村容整治和村庄绿化为切入点,强化工作措施,全面启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刚才我们现场观摩了**镇前**村街道绿化、围村造林的情况,听取了他们的经验介绍。前**村的做法好,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和借鉴意义。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结合各自实际切实把村容整治、村庄绿化这项工作抓好。
下面,我就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搞好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要求是五句话二十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这二十个字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虽然建设内容非常丰富,但既然是建设新农村,就必然要求有新形象。村容整洁就是新农村的形象,是最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要从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入手,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市面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1、搞好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要内容。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都反复强调,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变村容村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面貌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环境脏、乱、差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集聚地,拥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对村容进行整治,配套必要的设施,搞好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真正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善村容村貌,建设整洁村容,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农村惠民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村容整治工作日渐提上日程,这也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的迫切要求。
2、搞好整治、村庄绿化工作,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培育新型农民。“人改造环境,环境塑造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外在表现,环境好了,文明的程度才能提高。如果我们的乡村污水横流、道路泥泞、垃圾遍地,谈何文明?乡风文明的地方,往往村容整洁,而村容整洁的地方,往往乡风文明。在村容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在乡风文明的氛围中成长,村民的整体素质自然也会在无形之中不断提高。所以说,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做好了,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从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入手,是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选择。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我们一定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脑袋发热,一哄而上。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我们的政府财力也有限,尽管各级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也不能等待观望,寄希望于上级扶持,更不能畏难发愁,无所作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立足自身、立足现有的基础,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由易到难,逐步推进。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就是群众迫切需要、我们力所能及、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牢牢抓住“村容整治、村庄绿化”这个新农村建设的启动点,扎实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前**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实干,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取得了村容整治、村庄绿化的初步效果,找到了一条适合本村实际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村庄学习借鉴。
二、要强化措施,扎实稳妥地推进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群众对此也寄予厚望。要把村容整治、村庄绿化作为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时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创造和总结更多的经验。在工作推进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不等不靠,迅速展开。我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村庄绿化、净化、美化为目标,深入推进村庄街道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优化居住环境,每个村庄抓好一条主干街道硬化,并配套排水排污设施;抓好一条主干街道亮化。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提高农村林木覆盖率,做到通村道路、主要街道有林木,村庄周围有林带,实现村庄在林中、庭院在树中、人居在绿中,改变农村环境“脏、乱、破”的局面。今天是24号,3月份即将过去,留给我们植树的黄金时间不多了,过了4月下旬,植树最佳时间就错过了。因此,(本文源于文秘城:)要求我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不等、不靠、不要,立即着手研究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特别是林业部门要提供必要支持,包括树苗采购、栽植技术、管护措施等等;镇(街道)要组织专门力量靠上抓这项工作;各村要抓紧时间启动挖穴、购苗等实质性工作,从村庄绿化开始做好村容整治工作。
2、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村容整治的目的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关键在于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是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绝不能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搞大拆大建、盲目追求高标准,或者不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工程。有什么基础干什么事;有什么条件搞什么标准。尽力而为,就是在确定村容整治工作目标的前提下,发扬“说了算,定了干,天大的困难不改变”的精神,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把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做好,就是要让群众满意,村民受益;做细,就是认真研究村容整治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不出纰漏;做实,就是踏踏实实进行村容整治、村庄绿化,沉下心来做,铺下身子干,干出效果。
3、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抓好村容整治、绿化村庄工作的关键是要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得到实惠。当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还比较差,面临的问题很多,在解决上也存在轻重缓急的不同。有的急需解决,如眼下植树黄金季节,要抓住时机,开展村庄绿化造林;有的需要逐步解决,如有的村进村路、街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外面的车进不来,村里的人出不去;有的可能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如村村通油路,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环境卫生、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前**村的实践表明,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容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资源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每个村庄抓好一条主干街道硬化,抓好一条主干街道亮化,抓好主要街道有林木,村庄周围有林带,就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了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村容整治项目的选择与实施上,必须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充分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和生活生产需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开展,根据农民需要的缓急程度来决定项目的实施顺序。对于农民一时还认不清、看不明的一些重要项目,先搞试点、示范,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农民逐步理解和接受。要防止脱离农民的实际需要,简单地由村集体或个别村干部决定整治项目。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单靠村集体“一头热”,整治项目很难搞起来,更难维护好,即使搞了,农民也会感觉到没有得到实惠。
4、要广泛发动,共同参与。村容整治,村庄绿化,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群策群力,协力推进。村庄整治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十分复杂,既需要制定计划、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又需要筹措和管理相应的资金、实物与劳务,还牵涉到相关的决策、监督与项目的后续管理。像前**村建立了林业协会,广泛吸纳老百姓参加协会入股,通过协会实施组织村庄树木的运营维护管理。实践表明,发挥村民的参与作用,加强对村庄整治的实施组织和管理,直接充实了村庄事务的组织管理力量,为村庄公共设施的长效管理提供了组织基础。这些做法值得借鉴。近期抓村容整治,根本目的是要使整治成果长期保持下去,必须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必须要有好的机制来保证。
三、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
组织做好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各村庄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各级要毫不动摇,积极推进,稳妥实施,务求实效。
1、要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从去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到现在,已有近半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中央、省、**市和市委都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接下来的时间,身处新农村建设工作一线的同志们需要按照各级的要求,真正把建设新农村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议事日程,干起来、动起来。我们今天召开的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现场会就是用前**村这个活的样板统一大家的思想,迅速行动起来,从力所能及的具体事情做起,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推向深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能,贴近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围绕帮助村庄绿化、美化、净化、硬化等方面的内容,帮助争取建设项目、资金、提供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扶持。各镇(街道)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大局出发,充实工作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各村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从村容整治、村庄绿化工作着手,掀起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2、要围绕主题,不断深入。我们把村容整治、村庄绿化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这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必须不折不扣的做好。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拓展村容整治的内容,与全市正在开展的“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结合起来。村容整治可以深入农户,开展以家庭清洁为主题的系列清扫评比活动,将卫生做到农户家中,教育帮助农民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可以召开“村容整洁”集中整治活动现场会,充分发挥文明村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农户为基础、村庄为单位,重点治理房前屋后的乱堆放、乱扔倒、乱张挂、乱涂画“四乱”,清理房前屋后淤泥、垃圾,保持房屋立面及室内清洁卫生,做到农户屋外屋内能“看”、脚下能“行”,确保村容村貌有效改善。农民垃圾随处扔、污水泼街上、棚屋随便建、粪草门前放、瓜菜沿街种、畜禽满街养等陋习彻底改变、
3、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搞好村容整治、村庄绿化以至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市委今年部署的工作重点,也是全市农民的迫切愿望。各有关部门、镇(街道)、村都要按照市委的要求,加强相互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抓好村庄整治工作。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不定期采取督导、检查的方式,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及时协调解决村容整治、村庄绿化,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加强监督,确保事事有人干、事事有检查、事事有落实。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5个1号文件精神和省、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围绕五新目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构建六项工作机制”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全市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效。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13.5亿元,比20__年增长72.9%,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71元,比20__年增加2298元,年均增长12.1%,连续4年保持2位数增幅。近年来,围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围绕发展新产业,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构筑新的产业格局,走好产业强村富民路子。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特色突出、初具规模、龙型体系全、市场潜力大、增收前景好的要求,在全市确立了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食用菌、苗木杞柳、优质果品、淡水产品、甜叶菊、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进行集中开发、重点培植、跨区域发展、产业化经营,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意见》和《济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配套政策,对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及相关配套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目前基本建成了大蒜圆葱、精细瓜菜、优质水果、水产养殖、速生丰产林等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形成了南部与西部大蒜圆葱种植、中南部肉蛋鸭饲养、西北和东部奶肉牛饲养、中西部精细瓜菜种植、东部山区与中西部优质果品、微山湖域水产养殖等六大特色农业生产专业区,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济宁特色和市场竞争力、惠及百万农民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同时着力配套抓好一批龙头企业、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相关的集成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全市目前已形成大蒜圆葱基地130万亩,蛋鸭存栏1000万只、肉鸭出栏4500万只的饲养基地,奶牛存栏7万头、肉牛出栏30万头的饲养基地,200万亩的瓜菜基地,90万亩的果品基地,70万亩的水产养殖基地,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150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基础,40万亩的苗木杞柳基地、6.5万亩的甜叶菊基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00余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省级27家、市级216家,年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5万户,种植基地400万亩,养殖规模1亿头只,全市有55%农户和53%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0处,市级农牧渔三大检测中心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农业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489个、面积250.4万亩。
二、围绕建设新村貌,实施“村镇科学规划工程”、“基础设施五通一治理工程”和“清洁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在村镇规划方面,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工作,现已完成22个中心镇、22个一般小城镇及208个中心村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编修。市建委通过组织专家设计,已经优选了20套民宅新居设计图纸免费发放到全市所有村庄。逐步展开所有乡村的规划编制和修订,三年内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每年全市用于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8亿元以上,20__年投资3.2亿元,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275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7%;村村通自来水进程快速推进,20__年投资2.81亿元,其中市级财政安排资金20__万元,846个村、72.8万人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3%;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移动网络覆盖率达到99.85%,开通有线电视的村达到74%,20__年新增农村宽带用户3万户、累计达到5万户,确保“十一五”期间所有建制村实现“五通”;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每年铺开建设项目2万项以上,完成造林25万亩;全市每年投入3亿元,治理采煤塌陷地3万亩。在清洁生态家园建设方面,把“一池三改”作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突破口来抓,取得显著成效。市财政每年投资600万元,对全市10%的行政村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发展5万户户用沼气池。20__年,中央、省、市财政安排财政资金1255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一池三改”建设进行补助,新增户用沼气池5.8万户、总数累计达到12.6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7.3%,连续几年来发展速度和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各县市区也展开了以“三清”(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五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围绕倡树新风尚,实施“文明和谐乡村创建工程”。积极教育引导农民养成学科技、讲
卫生、弃陋习的新习惯,形成讲文明、守法纪、知荣辱的新风气。突出抓了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结合孔孟之乡传统优秀文化特点,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树文明礼仪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三项活动;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巩固提升“文明一条街”创建成果,开展了以文明小康村和文明生态村为重点的文明镇村创建活动,20__年验收合格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1058个,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市60%以上的村庄成为文明小康村或文明生态村。进一步深化“平安村庄”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新活动,全市60%的村居达到“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71%的村居实现了综合治理规范化,全市85%以上的乡村常年不发生刑事案件,社会满意率超过96%。任城区投入800万元,在全区按照每10个村建设1处警务室的标准,规划建设了50处规范化警务室,充实警力、配齐设施,分片管理、全天巡查,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非常满意。四、围绕培育新农民,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工程”。按照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健康卫生素质的要求,全方位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实行了由组织、人事、宣传、教育、农业、劳动、科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培训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配套联动,协调动作,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和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近几年来,每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以上。紧密衔接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全市建立劳务输出基地380个,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上以上,目前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201.8万人,占总数的5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教师工资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统筹发放,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__年投入8200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5万平方米,新扩建校舍11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改造中小学危房76.7万平方米,“十一五”末力争农村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全市参合农民566.39万人、参合率94.15%,20__年共为303.67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2.24亿元。突出抓了以36处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和160个中心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1200多个村建设了文化大院,“十一五”末力争村村有文体活动场所。全市基本实现了“科普村村通”,进一步完善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每年选派3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集中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教!育、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城市教育、卫生资源结对帮扶农村活动。探索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户供养“四级联保”制度、农村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备。全市农村参保人数达到66.37万人,征缴农村养老保险费552.97万元,为8100名农民发放养老金110万元。制定出台《济宁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农村低保纳入市级财政预算,20__年全市安排农村低保资金2132.9万元,按照每人每年800元的标准,补助农村低保对象16.04万人。
五、围绕完善新机制,实施“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工程”、“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新农村社会细胞优化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从制度上、根本上探索激活农村内部活力的措施和办法,调动广大农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水平,推行村党支部每年为新农村建设办几件实事承诺制,并进行跟踪考核。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大力提升他们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双强双富”活动。连续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共培养村两委大中专生7256名,每村平均有一名后备干部。按照制度化、规范化要求,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完善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探索开展了村级民主“议事日”、“议事周”活动,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新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
六、围绕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启动实施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围绕构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和酝酿的基础上,20__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市选择确定了13个试点镇,将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与所在乡镇进行有机整合,推行“镇区(园)合一”管理体制,着力在统筹城乡
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四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目前,各试点镇领导班子和人员整合配备、建设规划修编、行政区划调整和市县部门职权下放对接等工作,正按计划节点稳步有序推进。七、强化保障措施,构建六项工作机制。一是组织领导协调机制。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新农村建设推进任务要求,调整充实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7个行政编制,加挂市政府农业办公室牌子,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管理职能。各县市区也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组建了相应工作机构。实行了推进“十大重点工程”任务落实的联席会、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等制度,适时有效解决工程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示范引导带动机制。自20__年起,在全市选择发达、欠发达、城郊3个类型的县市区、23个强中弱乡镇、__个强中弱村庄,开展了“321”试点示范工作,利用3年时间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貌、倡树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完善新机制”的目标。制定了对示范单位重点倾斜和集中帮扶政策,各示范单位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兖州市创造了“以企带村、村企合一,小村变大村、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村庄变社区,翻建旧村、提升新村,不建新居变内涵、完善设施变环境”新农村建设的五种模式;嘉祥县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政策支持,健全机制、加强管理的办法,20__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农村公路建设和“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上积极探索、率先突破;任城区突出城郊特点,按照改造城中村、提升驻地村、强村带弱村、新建搬迁村、不建新居变内涵等五种模式,加快村庄规划建设。为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推进力度,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__年开始,在实施新农村建设“321”试点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每年集中抓好并确保建成100个左右的市级示范村,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样板,为整体推进提供经验。按照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带动力强的条件标准和产业带动、生态园林、新村建设、整治改造、社区公寓5种类型,20__-20__年全市共筛选确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85个,其中20__年度有127个村作为首批示范样板村,纳入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考核管理。20__年、20__年分别再有127个、131个纳入考核管理。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大“百村示范”工作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按照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和“五新目标”内容,制定了25项具体考核计分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每个验收合格的市级示范村给予10万元奖励,县市区按照同等标准给予配套奖励扶持。
三是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大“三农”投入的政策措施,加大支农投入力度。20__至20__年,全市财政支农支出从58021万元增加到130996万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幅在29%以上,20__年增幅达到40.05%。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20__年达到9.16%。20__年,全市安排财政支农支出预算14.6亿元,仅市级财政就安排“三农”投入4.2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增长31.3%,其中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4000万元,并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引导、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为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从打破贷款制约瓶颈入手,研究制定扶持发展信贷担保组织的奖励办法,鼓励引导金融资金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每年各类金融机构投入“三农”信贷资金都在60亿元以上。同时采取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办法,调动广大农民、各类企业、民间社团等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资源开发。四是合力帮扶推进机制。从20__年开始,在全市启动实施了市直部门单位“共建新农村百件实事行动”,每年选择100多件对新农村建设起关键作用、群众最关心、利益最直接的实事,拉出清单,明确责任,落实到部门单位,定期调度实事办理情况和成效,并作为机关、行风建设和评比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内容。开展了新一轮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帮扶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前两年每年选派6000名干部蹲点包村的基础上,从20__年起每年选派万名干部下基层,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和“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对所包驻村新农村建设进行全面帮扶,同时鼓励动员企事业单位开展结对共建活动。20__年,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累计协调解决帮扶资金2.19亿元,捐款捐物价值1422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五是产品项目与成就推介展示机制。从20__年起,以济宁农高园为平台,以国际孔子文化节为契机,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农博会,由国内博览起步,逐步走向国际化,已将市农博会建设成为集中展示我市新农村建设成果与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优势特色农产品和产业项目展销推介和农业对外开放与新技术新成果交流的平台。六是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出台了《济宁市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把“十大重点工程”各项任务、“321”示范工作、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共建新农村百件实事行动”、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等纳入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奖惩。
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明显。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目标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集中抓好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四大重点,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和人才四大支撑,努力实现农业综合产出效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民收入三个明显提高,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着重抓好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产品规模种养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新型乡镇建设试点、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和“三农”投入长效机制构建等项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