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时间:2023-06-07 09:1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第1篇

在《红楼梦》中,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在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的确很美,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薛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没看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

第2篇

她,饱读诗书,严守礼仪,从不失大家风范。她,沉默,隐忍,安静,事事谨慎为之。她,文墨不输黛玉,相貌尤胜可卿,才能堪比凤姐,女红不下袭人。

袭人曾说:“宝姑娘原配牡丹花。”是啊,牡丹乃群芳之首,宝钗实在是当之无愧。可在后世的“金陵十二钗录”中,世人将她归之其二,居黛玉之后。世人皆肯定了她的才貌,但却认为黛玉的性情更胜于她。这也许是因为她的“无情”――事不关己莫开口,一问不知三摇头。这是宝钗的行事准则,也正是这种行事准则造就了她性情中的“冷漠”。她没有黛玉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她向来深谙世事,懂得冷眼旁观。在为人处世中,她从不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她将性情中的炽热沉寂在内心深处,只流露出性情中的沉稳、内敛来顺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从这方面而言,她活脱脱地是一位“冷美人”。

可我要说,这位“冷美人”“冷”得动人,活得精彩!她在沉默内敛之中透出真性情,隐忍出的是一种如瀚海般深沉的境界。

世人从来只道她冷眼旁观。适时表现,因而才会赢得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可也正是从她的这种严守本分、积极进取中,我们方可看出她为人处世的睿智之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身居大观园。作为众姐妹里的佼佼者,即使文貌双全,才能出众,宝钗也从不高傲,从不张扬。贾府中的王熙凤也是一名谙于世故的女子,但她的性情却不似宝钗那般平和、内敛,而是以为人张扬、泼辣敢为、左右逢迎出名。虽然她们都是聪颖且极善为人的女子,可相较之而言,凤姐的泼辣敢为只能算是一种小聪明,而宝钗的内敛隐忍则是一种大智慧。从广义上来说,这种性情使宝钗赢得了众姐妹的喜欢,获得了长辈的垂怜,不也正禀承了“积极八世”的大儒思想吗?

宝钗内敛、隐忍的性情看似恬适淡然,但也曾令她感到辛苦、压抑。难道她不欣赏黛玉可贵的孤傲?难道她不想率真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可父母的教诲、世事的沉浮、王朝的腐朽等现状,让她将身边的一切看得太透、太清。她明白要在这个复杂的尘世中生存,不能任性地去追求少女们理想的生活;她太明白黛玉那“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酸楚与无奈了;她料想得到以黛玉率真、孤傲的性情,在那个浮华的世间终将落得一个“红绡香断无人怜”的凄楚境地。所以,她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自己不想选择的无奈。

宝钗处世隐忍,看似无情,可她也拥有少女娇羞热烈的情思。她是真的爱宝玉,她的爱虽如她的性情一般内敛,却决不比黛玉的爱弱半分。她曾写出自己的心情:“不语婷婷又黄昏。”可这种话她只会对宣纸说。她绵绵不绝的情思虽不似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凄婉,却也惹人怜惜动容,只因她把真情放在了内心深处。虽然宝玉选择了黛玉作为其灵魂伴侣,但她仍旧无悔,只用自己的隐忍包容着一切,也不求改变什么,顺从地接受了大家对她的安排。在这份隐忍的情感煎熬中,我更看到了她性情中的坚强与包容。

她的才思、她的贤淑、她的品貌,处处为人称道。她却从不曾高傲,只因她明白,处于这王朝的腐朽,陷于这世事的浮沉,她只能隐忍而无情地生活。而她高人一等的地方,便是她的安宁于世――艳冠群芳冷漠心,任是无情也动人!

(指导教师:叶京飞)

[教师精评]

人们历来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争议较多,往往将其作为林黛玉的对立面出现。小作者此篇文章则从薛宝钗的“隐忍”“无情”切入,用肯定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这样一位有人生大境界的女子。文章语言漂亮,较多的小说细节再现和大量诗词的运用能体现出作者文学上的不凡功底。在写作技法上,本文将林黛玉、王熙凤与之对比,并合理运用丫鬟的言论,使薛宝钗外冷内热、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发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老怪点睛]

对于如何写人,中国有句古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把人放在一群熟悉的人物中进行比较,人物的形象特点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比如本文把宝钗和牡丹比,和黛玉比,和王熙凤比,果然就比出了特点和高下。

第3篇

关键词:红楼梦 古典 女性 性格 现代

在中国古典文学长廊中,《红楼梦》之所以独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曹雪芹以一个封建贵族出身的文人的立场,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一群脂粉裙钗立传,所谓“使闺阁昭传”,“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使其泯灭也”。曹雪芹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因此,作家一路踏歌,妙笔生花,一时间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其中浓墨重彩者,当推蘅芜君薛宝钗,潇湘妃子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正册”,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四局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先说薛宝钗。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钗的容貌,颇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中规中矩,丰腴含蓄。她的居所蘅芜苑,简洁素雅,和其主人“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品性是十分吻合的。

宝钗信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很多评论家认为宝钗心计过深,长期以来尊黛贬钗,笔者以为不然。

不能否认,宝钗首先是一位才女,她的才华表现在各个文化层面。

宝钗主张平实的诗风,同时讲究立意,其七言律诗云“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翁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好一个“淡极始知花更艳”,足知宝钗深谙美学原则之妙处,因此李纨评价其诗“含蓄浑厚”。

对于绘画,宝钗也颇有见地,宝钗对医道也略知一二。在谈到黛玉的嗽疾时,她说:“古人云,‘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祧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宝钗的管理才能在小说第56回中有详细的描写:“……我替你们算出手了,不过是头油、胭脂、香、纸,每一位姑娘几个丫头,都是有定例的,……不用账房去领钱,你算算,就省下多少来?”“一年四百,二年八百两,取租的房子也能看得了几间,薄地也可添几亩……”。宝钗井井有条的管理,使贾府上下“各各欢喜异常”。

以上诸方面说明,宝钗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极高的艺术领悟力,至少在学识修养上不在黛玉之下。再看宝钗对待爱情的态度: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可见,宝钗并没有处心积虑,刻意地去接近宝玉。应该说,宝钗内心深处对宝玉也是怀有爱意的,但她并没有用所谓的“心计”和“手段”去争取这份爱情,如果把宝黛爱情的始作俑者之一归结到宝钗身上,对宝钗显然是不公正的。是宝钗以她的宽厚和顺赢得了贾府上下人等的喜爱,最终被圈定为宝二奶奶。而宝钗性格上所表现出的方方面面,也历来为一些评论家界定为“虚伪”“有心计”等等,所以,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宝钗的性格特点。

即使是在时时处处将宝钗当作情敌的拈酸吃醋的黛玉眼里,宝钗也是“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必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我想,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品格端方”“行为豁达”恐怕都应该称之为优点吧。

若论心计,笔者看来,黛玉倒比宝钗心眼更多,心胸更狭窄。再看黛玉的使小性,说酸话,小说中几乎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即成一束。湘云曾一针见血的当面批评黛玉“专挑人的不好”“见一个打趣一个”,待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哪里敢挑他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黛玉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是建立在她“目无下尘”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她自视甚高,视别人一概为“蠢物”“俗物”,往往居高临下,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如宝玉曾将北静王所赠(脊鸟)(令鸟)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随掷而不取。姐妹们在芦雪庵扫雪开径吃酒烤肉,黛玉说:“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好个史湘云,真乃性情中人,“假清高”三个字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黛玉对下层劳动者也是鄙薄轻视的。探春提及刘姥姥,黛玉忙笑道:“他是哪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如此看来,人若分三六九等,自己当然是上等中的上等了。而她性格中的乖僻无常,动辄落泪更是常常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累了自己,烦了别人。从本质上说,黛玉是非常自私的。他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自己可以率性而为,却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一丝不周,常常无事生非,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在自怨自艾中度过。仅仅因为她的特殊身份,贾府上下的人才小心翼翼捧着她,若是平常人家,似她这样,大家早就退避三舍了。

与黛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宝钗。她从来都是温言软语,善解人意的。黛玉那种小心眼,小性子在她身上从未出现过。贾母:“喜她稳重和平”。但宝钗的品性却在评论界长时间被斥为“虚伪”,若论虚伪,黛玉当推其首。黛玉对宝玉从一开始就存了心思,所以才拈酸吃醋,处处留意,甚至担心宝玉“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对宝玉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固然也能说明宝玉在其心目中的分量之重,但当宝玉大胆向她表白时,她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呢?宝玉“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做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二人共读《会真记》,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黛玉表现出的“心口不一”当然与她所处的时代,所接受的封建教育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她性格中的另一面。她远不如宝钗坦然自如,一方面“总是不放心,闹了一身的病”,另一方面又遮遮掩掩,口是心非。她的多愁善感,对月伤怀更是举不胜举,表现出典型的有阶级的审美趣味。

那么宝玉的态度呢?在宝玉眼里,论容貌,宝黛二人环肥燕瘦,各有千秋,甚至宝钗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论才学,一个“风流别致”,一个“含蓄浑厚”,唯一的区别在于黛玉从不劝他“立身扬名”,所以宝玉“独敬黛玉”。这也正是评论界历来所肯定的黛玉宝玉共同有的思想基础,那么这种思想基础存在的合理性有多少?笔者试究一二。

宝玉性格中的可取之处在于他对女性的爱护和尊重,但这种爱护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宝玉对女性的爱护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未婚的,年轻漂亮的女性。用他的话说,嫁了的女子,好比一颗明珠蒙了灰,变了色,这何尝不是一种占有欲在作祟呢?小说安排宝玉在梦境中与可卿行儿女之事,梦醒后邀袭人初试云雨,成婚后携宝钗共度春风,唯与黛玉始终停留在“”的境界,这是作家的有意为之。

黛玉和宝玉鄙弃仕途经济,虽然在感情上能产生共鸣,但这样的共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是必然要为社会所抛弃的。试想,设若宝黛以如此脆弱的思想基础真的结合了,他们能长久吗?黛玉的多心多疑多病将成为他们婚姻生活的隐患,宝玉纵有天大的耐心,也不可能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好妹妹,好姐姐”的去讨好黛玉……

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我们不能用原汁原味的生活去衡量一部艺术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宝黛二人的爱情神话,是曹雪芹的一种个人理想,一种至纯至美的理想。二人形象的塑造,带有典型的阶级烙印,是曹雪芹以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所构建的一种审美对象。曹雪芹的可贵在于他既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所以,曾有现代人评论说:“娶妻当如薛宝钗,黛玉嘛,做情人最好啦”。此话有一定道理。妻子是一个社会角色,社会对其有规范的要求。如同一幅画,必须有标准的尺寸,固定的画框,合乎大众审美要求的构图和色彩,必须禁得起各色人等的指手划脚。情人就不同了,那是一束花,一束妖艳的野花,她的舞台无边无际,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约束她。她沐浴着大自然的雨露,蓬蓬勃勃,率性生长,那种烂漫和野性让每一个男人怦然心动。但是,这种美丽是不被大众所承认的,尽管每一个人都在心里惊叹“美啊”,但是每一个人都在口诛笔伐这种不规则的美。

“性格即命运”,笔者深以为然。所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从这个意义上讲,宝钗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说,黛玉的悲剧和她的性格有关,那么,宝钗的悲剧又该做何解释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笔者以为,简单将其归结为社会因素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类似的悲剧在各个时代都有,包括今天仍在不断上演。

第4篇

作者:御佩姐姐

昨天在微弱的手电灯光下,看完了脂砚斋本120回的《红楼梦》,感慨颇多,而今就着记忆在此暂且叨诉几句。

其实我这已经是第三次看《红楼梦》了,前两次分别为10年的电视版和87年的电视版。通过先看电视再看书籍,让我更能感受红学的精神骨髓。

每一次欣赏《红楼梦》,都能勾起我对生活世事的深切体会与反思。特别是“黛玉葬花”和“黛玉之死”这两件事,更是令我淌泪湿巾满地,抽搐不止。

而通过黛玉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落泪喘息,我都可以感受得到贾宝玉的痴心,贾宝玉的痛苦,贾宝玉的无能为力……

若说贾宝玉常常可以为了黛玉而痴而傻,林黛玉为了贾宝玉而悲而泣,而病而死……其何止一个“情”字可以概定。

我看着红楼中的起起落落,只怕不能兼顾着两个冤家玉儿罢了。金钏儿之死、晴雯之死、黛玉之死貌似都与贾宝玉关系重大,很想狠狠地为死去的香魂恨他,恨他的无能无知。但是他在某一件事上,总是最痴情最痴情的一个,令人又恨又爱。荒野撮土拜金钏,海棠花下祭晴雯,中乡魁弃妻母升仙求道。贾宝玉,这哪一件事能不令人敬服你的才情呢……

诚如你所想的,如果这些从小一块儿顽的女孩儿们永远都可以处在一处儿,和和睦睦,欢欢乐乐,无所愁无所恃,那将比陶公里的世外桃源更胜一筹,实乃人间仙境了。

而今,我也差点着了宝玉的道了。居然妄想身边的人和物也可以永远保持住青春年华,永不变更,永葆纯情。看着往事随风去,他们、她们、它们,都随着生活的洪流远去了那些年的生气。而我,仍在这里,看春秋更替。

日月如梭,我捉不住你的曾经,为此,在这里我可以说,我很理解宝玉,我可怜宝玉,我同情宝玉。因為他的命运不在他自己的手里。只有躲避再躲避。

有人说,《红楼梦》是集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三位一体的悲剧性小说。话说悲剧,就是追求正义进步的主人公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失败,挂了,他所代表的美遭到毁灭,我们感到崇高的离去。那么宝玉的崇高美何在呢?

宝玉有普世平等的情怀,只为追求真善美。环三把蜡泼了他一脸他也不计较,晴雯要撕他扇子他还陪着高兴,为了林妹妹可以变傻变痴。为了报答贾家的恩情,他娶了薛宝钗之后没有立即离去当和尚,而是为贾家留下一子;考取功名,即中乡魁,光宗耀祖。即使当了和尚还要专门去拜望了贾政(假正)的养育之恩才肯离去。

宝玉宝玉,只是加了个贾(假)字,注定不能成为甄(真)宝玉的。《红楼梦》中的甄(真)宝玉是个自小与贾(假)宝玉拥有同样性情同样经历的人,因家变败落而惨遭社会现实的打磨洗涤,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棱角,变成了一个只谈追求功名蠹禄之人,满口忠孝仁义,为贾(假)宝玉所不齿。从审美角度来讲,既说贾宝玉的悲剧为性格悲剧,那么真假宝玉之比较更为衬托出贾宝玉性格特点。崇高。但是充满悲剧!

在大观园里生活的贾宝玉,爱山爱水爱美人,希望和和谐谐地过日子,只是岁月不待人,长大了就不能事事称心如意了。曾经看过《宋书.谢灵运传》中的谢灵运,那才是一个逍遥人呢。相比于陶渊明活得更超然洒脱,比贾宝玉更加逍遥快活。

第5篇

《红楼梦》一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寒假,欢迎大家来阅读。

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1今年寒假我读了几本书籍,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

要说说我的感受,当读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总会情不自禁的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伤心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真实的向人们展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又爱又恨。书中另一个主人公是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他追求完美,追求独到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他的身上总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它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的”美“的勇士!另外,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这些人物形象都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事物虽然都会消亡,但人性的善良和秀美总是人心所向希望追求的。

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2我自小知道,《红楼梦》是我国众多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但却从未认真读过一遍。几天前在书架上看到了,就取下细看。

开始有点儿看不懂,但过一会儿就被它吸引住了,一上午都在抱着书看,有的时候还让妈妈读两章。大观园里的生活都让我们一家三口不住地感叹,他们真是闲得没事干!整天就是吟诗作赋、游玩享乐。他们开诗社,猜灯谜,品茶赏菊。也难怪林妹妹整日身子不好,什么事也没有,整天胡思乱想,不有病才怪。我喜欢看热闹的章节,比如刘老老进大观园啦,湘云宝玉雪地里烤鹿肉啦,即景联句啦,让我十分感叹他们家人整日玩儿鲜的,家中富裕。很多时候我还会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结果搞得父母都开始和我一起探讨《红楼梦》中人物名字的寓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命运,又在我家掀起一股“红学热”。有一天早上,爸爸竟对我说,他昨天晚上一夜都在琢磨《红楼梦》,连做梦也都梦见了《红楼梦》中的场景。这真是“梦中梦”了。

开始看时,我都是边看边笑的。可越往后,我就越发笑不出来了。当我读到,林黛玉独自病死在潇湘馆时,我忍不住为林妹妹掬了一把同情泪。看到后来,宝玉来到黛玉生前所住之处,触景生情,失声痛哭时,书前的我不禁再一次落下泪来;当我返回来,又读一遍太虚幻境的曲子《枉凝眉》,曲中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和“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让我不禁痴想:“阆苑仙葩”是指黛玉,“美玉无瑕”自是宝玉,可这“水中月”、“镜中花”又是什么意思呢?难不成,是暗示后面二人的情谊终是像这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都终究是触不到的虚空吗?我越想越觉得伤感,不仅为林妹妹临去时冷清无依,更为宝玉得知黛玉死讯后的悲痛与后悔。当故事即将结尾,眼见迎春、凤姐、老太太、鸳鸯等人一个个撒手而去,宝玉、惜春也看破红尘出了家,想起当年,那么富贵兴旺的宁国府荣国府,最后竟弄得七零八落,怎不令人叹息!这部《红楼梦》,它讲述的已不仅是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它讲述的,是整个宁荣府的兴衰,是宁荣府的悲剧。若它仅是讲述爱情,也不会独成一个学派,有那么多人去研究这部书。开始,我看不懂那些诗词,后来一对照,那“金陵十二钗”人物也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哎!我不由得叹气:这些女孩子们,本该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却都被牵进这事事非非中。第一百二十回,才弄明白,原来都只是“假语村言”罢了!这样一想,原来这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只是一个故事罢了!如此想来,不由心酸。一切不过是世人笔下一纸文字,不过是一场长“梦”而已……

如今,我终于懂了那四句读来令人心生感慨的诗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又名《石头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创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贵族公子贾宝玉,娴静稳重的薛宝钗等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如:“黛玉葬花泣残红”早晨宝玉和黛玉在聊天。宝玉无心说了一句冒犯黛玉的话,黛玉哭着就跑了出去。黄昏,黛玉以为宝玉被别人叫去一整天,心中担心,晚饭后过来看他,丫环没听出来是谁,没让黛玉进去。

黛玉听了,气的愣在门外,想到自己孤苦伶仃。不禁落下泪来,她回房抱膝含泪坐了一夜。第二天中午,宝玉听到山坡那边有人在低声哭泣,边哭边诉说,非常伤心。宝玉止住脚步细心听,只听那人念得悲悲切切,痛彻心扉。原来这是黛玉因为昨夜被关在门外,伤心难过,将这些残花落瓣拿来掩埋时因感而发吟出一首《葬花吟》。当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时,不禁大哭,黛玉看见是宝玉,就质问他,昨晚为何不让丫鬟开门?宝玉发誓说不知道这件事。黛玉想可能是丫鬟偷懒,于是原谅了宝玉,两人破涕为笑,重归于好了。

精彩故事还有很多,建议大家看一看。

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4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总算被我咬文嚼字的肯完了,好辛苦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阿谀奉承、随机应变的王熙凤。

书中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先是王熙凤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让人一看便知在这王熙凤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接着写“恍若神妃仙子”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只见她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后,仍送回座位上才夸奖她的美貌,以迎合老祖宗的欢心。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鬟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显示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步,因为这“只管”两字以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写到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话时,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一个虚伪、玲珑、见风使舵、的面目已映在眼前。

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阿谀奉承,被家庭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人民遭殃了。

红楼梦读书心得600字5《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第6篇

关键词:红楼梦;色彩应用;构成意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39-01

一、概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伟大作品,作者以精雕细琢的大手笔描写了服饰、建筑、手工艺品、饮食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尤其在色彩应用方面,作者以极高的色彩修养,勾画了一幅幅意趣各异的画面,不仅揭示了红楼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同时更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应用中的构成意识。

《红楼梦》中提及的色彩种类极多,大体可分为红色系、绿色系、黄色系、青色系、紫色系、黑色系、白色系七个大色系,而每个色系又分出十余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系最多,有朱红、银红、桃红、绛红、玫瑰红等十多种;绿色系有葱绿、水绿、豆绿、翡翠、秋香色等;黄色系有金黄、蜜合色等;青色系有青、靛青、石青、雨过天晴色等;紫色系有藕合、玫瑰紫、茄色等。这些颜色或色相不同,或明度不同,或纯度不同,在应用上有着很大的复杂性。作者以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为基础,结合色彩的面积、形态、节奏,既追求色彩强烈明快的对比,又讲究色彩的和谐统一,将这些色彩运用的恰如其分,体现出一种最本原的构成意识。

二、色彩对比的应用

色彩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相比较,突出色彩的差异,体现色彩本身所有的特点。《红楼梦》中色彩对比的应用比比皆是,其中尤其是色彩的强对比为主――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达到了既艳丽明快,又赏心悦目的色彩整体效果,不仅凸现了人物形象,更营造了一幅幅绚烂的艺术画面。

(一)红绿对比

在中国传统色彩中,红绿两色是应用极为普遍的两种颜色,红色被认为象征着热烈、高贵、喜庆,绿色则被认为代表着庄重、平和、安稳,这两种颜色经常被放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

在《红楼梦》的色彩应用中红绿色对比是提到最多的,首先男女主人公的色彩基调就是红绿对比。贾宝玉少年时自诩“绛洞花王”,并将自己居所题为“绛芸轩”,一个“绛”字点出了“红”色。大观园中的怡红院以及“怡红公子”之号无不在提示这位贵公子是爱红之人。而贾宝玉的“红色”性格特质恰与此都是相吻合的。而林黛玉的色彩基调就是绿色,在她的周围围绕着绿色的色彩氛围,如她的名字中包含了一个“黛”字,黛是青绿色用来画眉的墨;她的雅号叫“潇湘妃子”,住在“潇湘馆”,窗户糊着碧纱,有“千竿翠竹遮映”、“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红色和绿色是互补色,相互间的反差最大,两种色彩大基调的对比与铺垫,很好地诠释了“红男绿女”一词的色彩文化意义,体现了一种质朴的色彩构成意识。而这种大色彩基调对比中仍存在着小对比,如怡红院虽然红色为主色,但仍有“绿柳”、“芭蕉”、“葱绿撒花软帘”、“碧绿凿花”地面;“潇湘馆”虽以绿色为基调,但仍有“粉垣”、银红色的窗纱,色彩大对比中存在着小对比,实际上已经从色彩的对比转向色彩的调和。

(二)黄紫对比

黄紫对比也是一种色彩的强对比,紫色和黄色都给人高贵华丽的感觉,这两色配用更是富贵堂皇无比。书中第八回对薛宝钗的描写就提到了这两种颜色的对比,为了使颜色配用得既有少女青春娇艳的气息,又符合有富商千金的身份地位,作者很好地运用了构成的法则:“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棉袄的蜜合色即浅黄白色,配着葱黄色绫棉裙,是同类色搭配中的浅深之分,比肩褂的玫瑰紫是紫中偏红的颜色,紫与黄是互补色对比,反差最大,黄与红是类比色,对比效果也很强烈,但“一色半新不旧”使所有的颜色有了灰度,艳丽颜色虽对比强烈但色彩之间得到了调和统一,效果柔和,所以“看去不觉奢华”。

三、色彩调和的应用

在现代色彩构成法则中,色彩的调和是指两个以上的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与方法有秩序、协调统一地组织在一起,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色彩效果。色彩调和方法一般说来可以分为:单色调和、类似调和、对比调和、多色调和四种。《红楼梦》中色彩调和的综合应用,也在多处出现。

第六十八回中对王熙凤的服饰描写:“只见她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在这一小段中出现了银色、月白色、青色、白色等多种素色,作者进行组合搭配时,以白色为主,形成整体色调,而将与之对比的青色小面积使用,类似色银色、月白色作为两种颜色的缓和色,这实际上是多种色彩调和方法的综合应用。这一套素装银饰的色彩搭配,与王熙凤平时所穿色彩艳丽的服装效果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基调,把泼辣的王熙凤衬得“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

第四十回中描写宝钗的屋子:“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对其进行重新设计:“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贾母用“墨烟冻石鼎”、“水墨字画白绫帐子”在不改变主色调白色的前提下,增加了黑白色的对比,而黑色的重复运用,就是一种色彩调和的方式,贾母利用色彩面积形状的大小聚散变化,使对比色配色在大调和小对比的组合中仍能达到色彩的统一,丰富了色彩的层次性,达到了“又大方又素净”的色彩效果。

四、小结

通过对《红楼梦》中色彩应用的浅析,可以看到《红楼梦》中色彩应用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意识与纯朴的构成意识,这种构成意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于现代色彩构成理念的进行再思考,对现代设计中传统色彩的再应用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亮之.色彩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曹雪芹(约1715-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人了满洲旗籍,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父亲曹烦都在南方经营丝织业,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曾祖母还做过康熙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姑姑人选为王妃。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署内。曹寅还奉命经常以密摺向康熙报告当地政治情况和大官僚动态。因此,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康熙末年,皇子们争权谋位。雍正即位后,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自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曹雪芹的父亲曹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江宁织造在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书未成,芹为泪尽而绝”,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前八十回在曹雪芹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经传抄于世,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叙述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借此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展示书中主人公生活的舞台。

课堂学习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杜撰(dù zhuàn) 敕造(chì)  纨祷(wán kù) 翠幄(wò)

钗钏(chāi chuàn) 厢庑(wǔ) 璎珞(yīng luò) 錾银(zàn)

黼黻(fú fú) 忖度(cǔn) 阜盛(fù) (jì)

宸翰(chén hàn) 裉(kèn)

敛(1iǎn) 攒(cuOn)

盥(guàn) (juàn) 嗔(chēn) 懵(出ěng)

孽(niè) 憨(hān) 幺(yāo) 羹(gēng)

靥(yè) 螭(chī) 绾(wǎn) 觚(gū)

嫡(dí) 惫(bèi) 绦(tāo) 雌(wěi)

2.词义

攒:凑聚。 绾:旋绕打结。

觚: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形容:身体面貌。

盥:洗。 :挂,缠绕。

放诞:行为放纵,不守规矩。 :这里指姿容俏丽。

嫡亲:血统最亲近的人。 便宜:biàn yi,这里是方便、适宜的意思。

惫懒:涎皮赖脸的意思。 懵懂:不明了,糊涂。

外道:见外、客气。 嗔视:发怒时睁大眼睛看。

些须:稍许,稍微。 还愿:求神保佑的人实践对神的许诺。

憨顽:顽皮。 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结束:结扎、束缚。 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忖度:推测;揣度。

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凭空想出来。 风流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二)整体把握

1.浏览《红楼梦》,概述前五回内容。

【明确】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做楔子。通灵宝玉一方面暗示宝玉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宝玉性格的“顽劣”从天而降,难以为世俗所容。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贾府中的人物关系。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见时心心相通、感情相投的微妙关系。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通过贾雨村断案,展现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并由薛蟠的案件引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系全书总纲,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2.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给课文划分五个部分。

【明确】从开头到“林姑娘到了”为第一部分,写林黛玉到贾府;接下来到“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为第二部分,写林黛玉与贾母等人相见;再到“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为第三部分,写林黛玉与凤姐等人相见;再到“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为第四部分,写林黛玉与贾宝玉等人相见;再到结尾为第五部分,写林黛玉住进碧纱橱。

(三)重点研讨

1.林黛玉眼中的贾府是什么样子?小说描写与介绍贾府有什么作用?

【明确】(1)外观。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2)布局。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3)陈设。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看到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

如此描写与介绍贾府,主要是为人物活动与情节展开提供场景。一是展示日常生活情景,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二是象征地位身份,显现人物关系。如贾府大门、“荣禧堂”和整个府第的庞大、豪华以及“敕造”“书赐”和“东安郡王手书”等字样,充分显示出贾府在社会上尊贵、显赫的地位,显示出与朝廷、皇亲权贵之间的密切关系。三是暗示人物个性,表现生活情趣。贾母处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说明其地位尊贵又不管事、一味找乐的情趣;贾政小正房内半旧家具陈设、书籍茶具等显示他刻板、保守却又迂腐、假正经的个性品格。贾赦小院中树木山石随处可见,还有一群盛妆丽人出入其问,暗示其为好色之徒。

2.黛玉眼中的宝玉与众人眼中的宝玉有什么不同?两首《西江月》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宝玉出场前,王夫人说他“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甜言蜜语”“有天无日”“疯疯傻傻”;宝玉母言之“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如此侧面描写,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表明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宝玉出场时,又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观察他。在黛玉看来,宝玉分明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没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眼熟亲切。两首《西江月》词,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似嘲实赞,巧妙歌

颂其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亦暗示宝玉的悲剧结局。其“愁”与“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其“傻”与“狂”亦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3.宝玉看到的黛玉与众人看到的黛玉,有什么不同?

【明确】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王熙凤见到黛玉惊异“这样标致”,惊叹竞是贾母“嫡亲的孙女”,注重的是博得贾母的欢心;而宝玉看到黛玉,作者用“病如西子胜三分”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细致地描写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4.王熙凤见到黛玉后有哪三个动作?其意图是什么?她的表情为什么出现“喜――悲――喜”这样的变化?

【明确】三个动作“携”“打量”“送回”。这样做既可表示对黛玉的亲热关心,又可显示自己对贾母的尊重。王熙凤表情两次改变,表明她善于逢迎和做作,她的悲喜全是冲着贾母而来,为的是时时处处讨贾母喜欢。

课后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绾着(guǔn) 内帏(wéi) 敛声屏气(bǐng)

B.阜盛(bù) 忖度(cǔn) 宫绦(tā0) 放诞无礼(dàn)

c.簇拥(cù) 戏谑(xuè) 嗔视(chēn) 不经之谈(jīng)

D.纨绔(kù) 两靥(vàn) 憨顽(hān) 鬓发如银(bì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感到奇怪)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举止轻佻)/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糊涂,不明事理)

C.那管世人诽谤(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众人忙都宽慰解释(宽解安慰)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行为放纵,不守规范)

3.为下列语段中空缺处填上标点,依次最恰当的一项为( )

宝玉道①《古今人物通考》上说②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③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④”!

C.①,“②,

③。 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B.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D.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9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5.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1) (2) (3) (4)

6.宝玉为何给黛玉取字“颦颦”?

7.前文贾母问及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可这里回答宝玉同样的问题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哪种回答是如实回答?为什么前后如此矛盾?

8.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