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财务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逐渐完善,高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高校建筑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大幅度增长的办学规模也来到了更高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正常办学造成了影响。通过对目前高校财务状况的了解,进一步分析划分出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从而针对不同原因提出相关的防范对策,降低财务风险,以保障高等院校及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
一、目前高校财务状况
由于国家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以及国家对于教育的政策调整,各大高校进行扩招,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高校的财务活动愈发复杂,其所要面对的财务风险越高。近年来高校屡屡发生财务危机并影响了高校的运营及声誉,教育乃国之根本,这也因此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怎样才能有效的识别、防范和尽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也就成了高校面临的紧要任务。
二、高校财务风险类型
每个企业都无可避免的会面对其应承担的财务风险,而高校的财务风险指高校在资金运营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上对结果的预测失误或进行超出自身承受范围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损失,或由于客观财务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财务收益与同预期收益的偏差,不仅对高校正常的职能活动造成影响,同时不利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抑制高校进步。高校财务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
(一)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风险指高校用于学校建设或项目费用的资金不能达到应有的收益,造成资金的浪费,有碍高校资金的合理利用,对高校造成损失的风险。高校的投资支出主要包括校区建设、教学科研、人事制度和后勤服务等方面,而投资风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校区建设和教学科研两方面。由于高校内部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权责不明,资金管理不当,财务体制不完善等,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高校的投资再一定程度上有些盲目,且学校投资失败的风险较大。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新校区的建设无疑也成了各大高校吸引学子的基础以及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但个别高校过于重视学校的外在建设,而忽略了学校的内涵建设,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增加了财政的负担。同时,部分高校不合资投资科研项目,盲目采购教学设备,而一些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不尽人意,造成了设备的闲置。如此的资产流失对于高校来说无疑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加重了学校的财政负担,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前进。
(二)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指高校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偿还债务而发生的财务风险。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资金来源已不仅仅局限于政府拨款,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投入以及学费收入只能作为高校的维持性资金,而不是收益性资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拥有自主筹资的能力,从而通过运用财政、信贷、金融、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建设发展的资金。部门高校对于自身资金筹集没有一个明确的整体规划,导致贷款用途不当,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主要的问题存在于大多高校在借款时对于资金效益和还款能力方面考虑欠缺,高比例的债务更增加的高校的筹资风险;,金融机构出于对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多像高校提供短期借款,致使高校在短期内出现偿还风险;与此同时,国家方面为避免因金融机构提供过多短期借债而出现金融问题通常会进行相应的调控,高校短期借款供不应求的现象更加严重。
(三)财务管理风险
高校因其事业单位的性质,财务管理风险主要集中于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的缺陷,具体表现为高校对于自身的财务状况及资金运作缺乏科学意识和先进手段,致使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影响到高校财务的正常运作。财务管理人员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人员冗杂,管理效率底下,职责划分不合理等问题将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对财务风险控制的不到位。另一方面,对于贷款资金管理不当,预算流程不规范,反馈制度及奖惩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也成为了高校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及风险控制责任制度
财务风险在高校的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为了尽可能的降低高校资金在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应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即在高校现阶段的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了解和探讨高校的财务问题及管理现状,及时发现隐藏问题,从根源上降低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保持预警和监控。另一方面,在管理层实行风险责任制度,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完整的结合到一起,使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并根据高校的机构设置将财务风险按层划分,将风险责任追究到个人,提高个人的风险责任感,建立起一个相互制约、权责分明、运行有序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二)强化全面预算约束
高校应开设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保障预算在编制、执行、调整各个过程中的科学规范,及时调整预算编制办法,制定预算定额标准,及时推进财务公开及校务公开,落实集中采购制度,使高校在采购过程中资金使用与市场经济相挂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保证高校正常进行的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及偿债性预算,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应将年度预算、季度预算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尽可能的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加强财务支出管理与控制,增强预算约束执行过程中的全面性,确保预算体系与管理层的联系,责任个人化,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为进一步促进预算管理系统达到实时性和有效性的目的,还需配合先进的信息手段,作出正确的资金预算规划。
(三)建立贷款监督制度拓宽筹资渠道
相关机构应对于高校的贷款额度,贷款使用项目,投入效益进行监督,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民主管理的方式和民主决策机制,协调处理好高校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控制高校的贷款范围,不得超出高校可承受的安全范围,通过科学方法预估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还款能力和偿还期限。此外,高校不能过度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性拨款和学生学费的单一筹资模式,高校可以开拓筹资渠道,开放思路,提高办学条件,以缓解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经费短缺的问题。主要可以通过提升高校参加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引导其他机构捐资出资办学;通过正规渠道发行教育彩票和债券等方式筹集高校资金。
(四)加强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财会人员应不断调整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向,及时更新管理模式,保障整个运营管理系统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要努力做到从核算型向全面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转移;树立市场观念以及经济效益观念,从之前的事后结算模式转向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及时分析重点。通过财务工作渗透力强的特点,深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去。此外,应注重财务工作团队的素质培养。加强内部沟通,通过团队内部相互学习沟通,建立起一个共同学习的环境,培养团队的学习观念,从而达到个人学习与部门改革相适应的状态。通过团队内部的学习共享,实现知识创新,促进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使得财会部门的工作实效大大提升。
四、总结
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阻碍。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现阶段人才的培养。对于目前高校因各方面原因产生的财务风险问题,高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尽最大可能的控制财务风险。一方面高校应从制度上进行客观监督,另一方面也应主观上增强财务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做好各种风险防范措施,建立财务风险管控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门韶娟 黄晓茜 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高校;负债融资;风险
一、高校负债融资风险分析
(一)筹资渠道及资金来源的有限性
从我国当前现状来看,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有三种来源:财政拨款、学杂费和其他经费。但是国家财政资金现阶段投入不足,短时间内国家财政拨款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幅度有限。当前,学杂费收入是高校偿还贷款的主要来源。然而学杂费收入取决于高校的招生规模和学费标准,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以及个高等教育市场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上涨空间有限。至于其他经费,大多数高校以捐赠为主,并且捐赠资金是有制定明确用途的。而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和社会资本的能力有限。因此负债融资是高校对外融资不多的选择。
(二)负债结构不太合理
合理的融资结构应使高校各项融资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价值最大。由于目前高校融资主要用于新校区等大型项目建设,一般数额较大,负债的结构往往会对负债融资风险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在高校使用的银行贷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项目贷款,这类贷款的期限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的可控性较差,其特点是利率较高。另一类是短期流动贷款,这类贷款使用弹性大,易筹措,其特点是贷款利率低。但过多的使用短期流动贷款,则会导致负债融资风险的短期集聚,在不能保证适量现金流的情况下,会造成还款困难。由于商业银行借款多为满足中长期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高校在较长期限内面临着固定的还本付息风险,负债融资的期限和结构难以合理搭配,难以使风险最小化。
(三)高校信贷管理比较薄弱
首先,缺乏资金监管和约束机制。高校建设资金主要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筹措,并采用拨款的方式用于建设,资金筹措部门和项目建设部门脱节,资金拨付与项目建设进程不匹配,容易造成高成本贷款资金闲置。而且,部门间没有内在的约束机制,在拟定贷款项目计划时,缺乏深入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项目使用效益不高,甚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还缺乏还贷机制,偿债能力有限。学校收入主要是财政补助收入和学费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价格由国家严格控制,学校还贷资源是有限的。
二、高校融资风险的控制
(一)确定合理的融资结构,创新融资渠道
这就要求高校科学举债。高校作为贷款还本付息的承担者,应当根据学校财力的承受范围科学举债,采取有效地措施防范贷款风险,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在考虑贷款时,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对于贷款项目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根据高校建设规模,可以运用财务分析方法,预测高校所需的外部融资额。并且对贷款资金的投放时间,投放顺序以及投放数量进行科学设计,以保证贷款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这是防范风险的基础。
(二)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偿债基金
高校的贷款主要是靠自身的信誉或以学生收费权质押作为合作条件获取银行的信用贷款,因此高校要牢固树立信用观念,按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以建立与银行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即每年按一定的比例提取偿债基金,为偿还贷款提供灵活的现金调度和充足的资金来源,对拟定的还款计划严格执行,保证如期清偿债务。
(三)加强贷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使用贷款必须支付利息,资金成本高,并要求到期归还,财务风险大。因此,学校在贷资金的日常管理上应更加严格,切实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贷款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提高贷款资金利用效益。根据建设计划及投资进度,合理安排贷款资金的投放,做到精打细算,节约高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金闲置,减少不必要的贷款利息支出。切实加强对贷款资金的审计,着重从贷款资金使用计划执行情况、审批手续、支出方向、使用效益、偿还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
三、高校财务风险评价
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无论从哪个立场来说都是必要的。只有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以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偿债能力指标
1.资产负债比率
是高校全部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表示在高校资金的来源。从债权人方面取得负债所占高校全部资产的比重。该指标用于衡量高校利用负债融资进行财务活动的能力,也是显示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标志。
2.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表明高校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高校用在短期内能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很快偿还到期债务,很有可能有破产风险。
(二)年末货币资金结构指标
年末货币资金结构指标主有两种考核方式,即非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高校财务状况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体现在高校有多少可支配的货币资金。如果结存额多说明高校的支付能力强,资金调度运用的余地大,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小。因此,对期末货币资金结存额进行构成情况分析,可以反映高校真正可以支配的自有财力。
四、结束语
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有限与各高校自身建设资金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利用银行贷款来解决我国高校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成为主要筹资手段。然而我们看到,负债融资在缓解各高校资金需求不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与利润同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敢于冒险,又要善于化险,在挑战中求生存,在机遇里求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生旺.对建立我国银校合作关系的前景和风险的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1,(5).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6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进入了一个超常规发展、大规模办学阶段,其扩张速度之快与竞争之激烈确实是前所未有的。高校财务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引起了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而控制其财务风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在财务风险控制中,设立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避免财务风险,系统、有效地分析高等学校财力资源的配置情况,及时诊断出高校财务危机的预警信号,确保高校资金保值增值和运行安全。
一、高校财务风险概述
(一)基本定义
目前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定义主要从负债、不确定性和运营质量风险的角度来阐述,笔者倾向于从风险的本质及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特性和影响出发,来界定高校财务风险定义:即在高校的发展运营中,因为财务治理、委托关系、非营利性等因素内外部作用所形成的高校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可能是高校蒙受损失,造成高校不能充分承担社会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乃至危及高校生存,同时,也可能带来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基本功能的发挥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二)主要特点
高校财务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政府财务风险有其资金流转环节等基本的相似之处,但也具备其独特的自身禀赋:高校在财务运营方面,处于卖方市场,因质量下降带来的财务风险无法通过财务指标衡量,财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创造社会效益为主,筹资过程对政府依赖程度高,政策性强,支出为消耗型,财务周转的再生能力不强,风险评价的侧重点,不以盈利能力评价重点,多以偿债能力为主。具体特点表现为如下。
1.客观性。高校体制改革、上级财政投入不足自筹资金乏力的情况下,高校会面对资金巨大缺口,多通过举债办学,风险较大,客观存在。
2.高危性。高校一旦陷入财务危机,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和谐校园建设,影响到人才培养、办学质量,影响到学生及家长的发展期待值实现程度,影响到科教兴国的步伐。
3.隐蔽性。因为高校大多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很多债务不能完全在报表中显现,未入账薄的隐形负债易掩盖财务支付危机,加之高校是卖方市场,教科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难评价性。因高校财务不以盈利为目的,高校的偿债能力也不能以盈利能力评价,只有用支付能力来评价,长期偿债能力只是近似的评价。
5.可控性。尽管高校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控制难度加大,但只要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大财务风险监管,仍是可以保证高校财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1]
二、当前高校财务风险来源
1.盲目投资造成浪费。近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基建投资、校办产业投资不断增加。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论证,对项目建设期中所需资金量及时间把握不准,大搞赤字预算、盲目建设和投资,一些高校基建过程中大量存在铺张浪费现象。
2.筹资过度引发负债风险。在主要资金来源有限,资金缺口不断加大情况下,银行贷款成为维持部分高校财务运转的主要途径。一些高校由于没有对其贷款项目和经济承受能力做充分的估计与规划而盲目、迅速增加贷款,导致负债总额太大,超出学校经济承受的最大能力,导致高校陷入财务困境。
3.不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造成固定资产闲置或无偿使用,无形资产未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注重货币的时间价值。许多高校经常出现贷款高于实际需求的情况,造成货币资金的闲置。不注重支出控制,日常性支出膨胀,造成管理费用等一些酌量性固定成本严重脱离预算。[2]
三、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原则、构成要件和评价指标
(一)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必须把高校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进行系统分析。
2.预测性原则。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注重事前管理,会计信息往往是对过去状况的反映,财务信息带有滞后性,因此高校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时,应注意克服会计和财务信息的滞后性系统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监测要有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作用。
3.适用性原则。所建立的预警体系应符合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应该能真正的起到预警作用。
4.动态性原则。高校内外部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监测的是高等学校一个动态连续的管理过程,系统也只有坚持动态连续性,建立的预警系统应具有动态性,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化,才能不断修正、补充,把握发展趋势。
5.客观量化的原则。应选取具有一定客观性的指标,能够对指标进行识别、预测并量化。在指标处理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迭代层次,因为迭代层次越多,信息的真实性越低。
(二)构成要件
1.信息收集机制。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财务信息收集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和外部信息,包括高校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同类学校的数据,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信息的输入,还包括信息的输出,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风险的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该信息系统要不断刷新,信息库资料要不断升级,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使高校管理者能以实际经营状况的数据与信息库数据进行比较并作出正确判断。
2.分析监测机制。该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通过分析监测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对其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并不带任何偏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该系统主要由两个数据库,即由指标库和模型方法库提供支持。[3]
3.预警反馈机制。通过分析发现财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需要借助财务风险处理系统来对风险回避、转移和承接。财务风险处理系统主要包括相关的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是指面对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为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应该采用的规避手段。补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度发生。该系统由对策库提供支持,对策库是事先准备好的在各种风险条件下的对策集合,预警信息系统一旦发出风险预报,则根据预警信息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自动地采用相应对策。预警对策库中的对策大多是思路性、提示性的,目的在于预警系统警报发出时,高校可按照预警对策系统的提示,根据高校的具体实际去寻求更实用的、有效的实施方案。
(三)评价指标
1.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为了评价债权人关注的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应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例、潜在支付能力、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分别用来反映企业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
2.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可选择资产周转率、利用程度影响较大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在该类指标中重点关注高校的年收入,其中包括国家的定额拨款、高校的年学费收入和高校的自创收入。
3.反映发展能力的指标。为了解高校经营规模、资本增值、支付能力、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成果,从而评价高校的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应该选择总资产增长率、自有资金增长率、现金余额增长率等指标。
四、结语
科学、管用的高校财务预警机系统应具有预警、引导、纠正、防范等基本功能,需要通过确定一系列预警指标及判别标准实现对廉政风险预警,对隐性或隐藏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预测出一些倾向和发现一些倾向性的问题,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依据,提前做好防范。同时,作为高校自身还应加大对资金管理的宏观监控力度,合理调整负债结构,选择综合成本较低的融资组合,确保偿债能力、规避财务风险,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资源,尽快建立教育投资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吸纳社会资金,多元化教育投资新模式,保障学校资金充沛和运行安全,促进学校中心工作科学、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玉生,王攀娜.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预警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1):25-27.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形式;成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一般是指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够合理,或者融资后失去偿还债务能力,对其结果的错误预测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过度估计,致使承受经济损失,使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情况。经济活动过程中也不排除由于政策变动、政治形势波动等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情况。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的财务风险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在举债办学的情况下,高校财务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含义及主要表现形式
高校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主要是对于高校财务支出和收入两方面不平衡而言,基本可以归类为在高校运营中,收入情况难以偿还到期债务而导致的风险。目前高校财务风险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点:
(一)财务收支失衡风险。高校财务收支一般需要保持平衡状态才能够使得高校正常运营,高校破产情况极少,但是在流动资金短缺和净资产潜亏等方面也可能导致高校运营出现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如今高校经费筹措更加多元化,但是依然比较依靠学费收入和政府拨款两大部分,如果学费欠缴情况严重,或财政拨款与高校自身扩建扩招情况不相互协调,就会潜在的对高校财务造成一定的难以避免的风险。
(二)高校贷款风险。随着高校的规模扩建,招生更加广泛,这对于高校在部门机构设置以及管理多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这就造成了规模扩建与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化。这种情况下,高校更多的是选择了银行贷款,高校“负债经营”成为常态,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三)基建工程导致的债务风险。由于高校不断的扩建扩招,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必然要求教室和宿舍的扩建,很多学校需要大规模地进行新校区建设。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是国家财政拨款所难以满足的,有一定风险造成资金缺口,如果造成高额的高校基建欠款难以偿还,那么会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会造成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高校财务风险情况到难以收拾的地步一般是经过日积月累造成的,更多的是管理者对于财务风险不够重视,难以察觉,并且忽略了很多应该注意的细节,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和监测,对于日常高校运营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没有采取对应措施,高校管理层以及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进行足够力度的财务风险监测与防范,使得高校财务风险爆发成为可能。
(二)高校财务缺乏系统的监控机制。国家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出资人,但国家基本将利益与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管理经营,不要求其偿还资产也不进行利润的分享,这种情况给予了高校高层更多支配的空间,但这也容易造成一定的问题出现。国家对高校进行投资但是并不进行硬性的管理和监察,这就造成高校管理者能够行使法人权利却不必要承担受托责任,这最终造成的是高校资源管理不到位,在成本预算核算、损益比较等方面严重不足,基本淡化了财务管理能力。高校财务缺乏系统的监控机制进行监管,难以良性的进行长足发展。
(三)扩建扩招带来巨大的建设压力。高校扩招扩建已经成为显示高校实力的象征,与此同时,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目前的矛盾所在。高校扩建不仅仅要求学校面积扩大,增加教室宿舍,也同时要求先进教学设备的同步。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较少,虽然逐年增加,但是依然满足不了当前逐渐规模化的扩招扩建浪潮。高校扩招扩建的同时,如果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难以同步,那么高校的招生竞争力就会明显下降,这无疑给高校财务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四、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强化管理层风险意识。想要有效的控制高校财务风险,就要从风险意识树立做起,尤其是高校领导层方面,更要意识到培养风险意识的重要性。从领导层开始,将风险意识灌输到学校发展、工作决策决议中去,将学校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监察,对体现财务风险的细枝末节都要进行足够的重视,并且认真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分散并规避风险。财务人员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掌握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方法,体现自身的专业性,强化知识水平素质,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二)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高校财务工作中,预算是工作的核心,高校经济活动都是依托于预算的,对于预算的管理可以直接对高校财务状况造成影响,甚至对高校的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学校领导首先要以身作则,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财产负责,依法办学,依法理财。高校财务方面,要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方法,将高校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统一管理,科学的进行管理,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应就长远打算进行预算和支出,就学校发展战略导向,从大局出发,考虑学校的发展、建设、规模、人员等各方面因素,也要对学校财力进行全面的平衡。保证人员经费的前提下,将公用经费向教学和科研方向倾斜,对于基建项目要在进行慎重的风险、财务能力评估后,再进行决策决议。重大项目的预决算要进行细化的支出预算,在新项目进行之前,要对对应的配套人力、设施、师资、效益等进行评估再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确保资金能够合理、透明地进行有益的使用,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三)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制度。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就是要让全体成员参与到财务管理中来,建立合理的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制度,纵向的以院系作为考核单位,横向的以各个部门为考核单位,对各个单位资金进行效益考核。首先对学校整体各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量化考核报告,作为各个院系单位的参考资料;其次,将各部门院系资料、学期教学资料、课程计划、科研成果、设备更新利用情况、图书借阅情况、部门完成教学任务情况等各个方面资料综合分析评定,结合资金使用,分析是否有资金浪费、款项挪用等情况,以效益最大化为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并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以进行良性的竞争和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高校贷款负债经营已经成为常态,但是贷款也需要进行评估计划,高校的发展规模以及资金需求决定了贷款的规模,并且综合高校的效益能力,也需要将财务情况综合分析透彻,再进行合理的贷款。为了防范风险,高校财务需要对高校财务能力做出详细的评估,并在高校财务效益能力基础上,合理估计偿还能力,以达到高校的科学持续发展。
五、结语
现阶段高校在运营过程中财务风险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能够合理的降低风险的发生,高校在扩招扩建的同时,合理地进行财务管理,认清高校能力范围,高度重视学校持续发展问题,合理规避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促进高校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史园园.高校财务风险成因以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2.
[2]张莹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
[3]王静.公办普通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J].财会通讯,2012.26.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管理现状;应对措施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财政拨款为主的筹资模式正在向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然而,相对于原有的筹资模式,多元化的筹资模式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的财务风险,并且,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风险系数也在不断增加。
一、高校财务风险及其特征
(一)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办学过程中因为某些环节的未知因素致使高校的财务管理结果同活动执行前的预期结果有所偏离,从而引起高校财务管理状况的不确定问题。当前,高校的资金活动主要包括资金的筹集、调拨、融通、使用以及结算和管理等。这些环节中都有可能因为某些未知原因产生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特征
(1)客观性:高校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因为人为活动而消失。(2)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其只是在一定时间内因为某些诱因的出现偶然出现的,其中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3)利益与损失并存:财务活动的报酬高低与财务风险的大小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通常情况下,高风险会带来高收益。
二、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近些年,国家给予了高校更多的财务自主管理权力,从而使得高校的资金管理模式更为灵活。这些改革尽管为高校筹集到了更多的办学资金,但是,也引发了高校更多的财务风险,致使高校的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第一,高校的管理者以及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了获取更多的办学资金,高校不断开拓筹资途径,但是,这些活动中都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如果执行者不能及时地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势必会将高校带入到巨大的财务风险当中。第二,缺少风险管理责任人。当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度,以至于经常出现风险管理者“权责不明”问题。即使在经济责任制度较为完善的高校,也会因为制度执行不严或者管理不善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另外,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经济责任体系缺乏很多必要的管理层面,从而导致风险管理责任人无法确定,进而影响到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质量。第三,高校财务风险内控机制有待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常常存在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力等。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此外,部分高校还存在着财务信息披露时间滞后以及透明度较低等问题。
三、高校财务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连年扩张,财政拨款匮乏
高校连年扩招使得高校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然而,作为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财政拨款则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难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资金问题使得高校不断增加银行贷款额度,进而为高校的未来发展埋下了巨大的潜在财务风险。
2、高校的法人权利无法全面使用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使得高校享有了办学自,但是,高校的自是相对的,例如,高校无法对公共物品进行自主处置,其只能拥有使用权,导致内部责任人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进而对高校资源利用率地以及贷款额度高并不十分关注,从而将高校带入到高度的财务风险中。
3、高校贷款的政府审核机制缺乏
由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能力有限,其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银行筹资方法给予一定的支持。加之国家对高校的贷款额度以及条件并没有进行限制,从而导致高校的贷款审批制度并没有严格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样,高校在进行贷款时,便会对自身的偿还能力以及发展能力有所忽视,进而过度地进行银行贷款,从而为高效的未来发展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4、政府对高校的资金使用状况监督不到位
由于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完善性,以至于监管人员获取的高校财务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不对称性,使得资金使用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从而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系数。
(二)内部原因
1、高校缺乏自筹资金能力
当前,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上级补助、经营收入等。多数的高校管理者缺乏必要的资金自筹意识。导致高校过分地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以及事业收入,而这两种筹资额的增加幅度却是越来越无法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很容易导致高校的资金链断裂,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发展。
2、高校的校办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
高校投资创建的校办企业存在产权不清问题,以至于其在制度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能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另外,校企的主要管理者都是高校直接委派的,带有明显的行政性质,其并不能进行重大决策的制定,以至于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不仅如此,由于高校创办校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经济创收,其通常会对校企设定交款指标,这使得校企管理者会更为关注既得利益,而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有所轻视。
四、高校财务风险管控措施优化
(一)政府方面的控制措施
1、对筹资体制进行完善
当前,高校仍是以财政拨款作为主要的筹资方式,除此之外,高校最具潜力的筹资渠道只能是社会捐助。因此,政府应该结合高校的筹资现状,充分利用政策制定优势,有效地推动社会各界对高校的资金支持。例如,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高校进行资金捐助或者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为高校募集办学资金等等。
2、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大高校的自主办学权
政府应该真正地同高校构建“委托—”关系,从而使得高校的管理者成为真正的高校经营者,而政府只拥有高校的所有权。同时,政府还要将高校的行政直接干涉职能向宏观管控以及考核监督职能转变。
3、加强政府对高校的预算约束力,提高贷款审核力度
政府应该改变对高校的预算软约束模式,真正对高校的预算约束进行强化,促使高校遵循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规律,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高校贷款审核机制,对高校贷款条件以及贷款额度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严格限定,从而促使高校的银行贷款更为科学、合理。
4、完善政府对高校的监管机制
一是构建完善的高校财务监督系统,重点对高校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二是指派专门的高素质监管人员对高校的财务活动进行实效性监督管理,从而有效地促使高校的财务管理者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财务风险管理责任意识,进而对自身的财务管理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二)银行方面的风险管理措施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银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过度贷款可能会为银行带来的金融风险。在实际的贷款过程中,银行应该严格参照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对高校的信用进行合理评级。并且,充分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偿还能力,制定出合理的授信额度。并且,在放贷后,还要对高校的资金使用途径以及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从而有效地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还款。
(三)高校方面的财务风险管控措施
1、提高自身的筹资能力
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积极地进行“教学研”相关资源引进,有效提高高校的“软实力”,从而大幅度提高高校间的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生源以及获取更多的财政拨款。高校的综合实力提高后,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或者社会捐助者对高校进行资金支持。例如,当前比较流行的“基金会”等。通过搭建系统而完善的筹资机构,为高校的资金“开源”增设途径,进而有效地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系数。另外,校企合作亦是实现高校增收的重要方式。校办企业更是高校筹资的重要渠道,高校在进行校办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要与企业间形成真正的“委托-”关系,从而为校企的共同发展提供可延续空间,进而为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提供重要的资金保证。
2、对高校贷款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一是贷款规模合理明确。高校在进行银行贷款前,要对自身的偿还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并根据自身的贷款偿还能力以及高校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贷款额度,从而有效地避免贷款风险产生;二是明确贷款管理责任人。高校在获取贷款之后,要严格遵循“专款专用”的执行规则。并且,在贷款的使用过程中,要对贷款责任人进行明确规定,从而有效地增加贷款责任人的风险防控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进而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控制。
3、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一是高校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引进高水平的预算管理专业人才,对高校预算进行有效编制、监管以及评估;二是高校的各个部门要积极参与到高校的预算编制以及实施活动,有效实现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进行全面、协调管理;三是高校的预算管理系统要涉及到高校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而实现高校的预算全方位管理;四是预算管理不应该仅仅指向高校经济活动的预算制定方面,还要对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执行结果进行有效地监管和评估,从而实现高校预算管理的全面管理。
五、结束语
高校财务风险管控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不断实现管理创新,从而将高校的财务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萍.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江西财经大学,2013
[2]何珍.规范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陈放.我国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4]薛建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
【关键词】 高校 财务风险 会计制度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校纷纷大规模扩招和扩张建设,资金需求和资金投入逐渐加大。由于财政对高校的投入资金有限,银行贷款便成为高校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来源,负债办学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引发的高校财务风险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地促进今后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高校财务风险问题亟待解决。财务风险与会计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应对财务风险更重要的是高校会计制度的制定。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负的利息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例如,企业若因呆帐过多导致现金不足以付息,或是举借了过多的债务,所得利润不足以偿还债务等等皆有可能。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四个方面: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主要特征是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与损失共存性。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只能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种类
高校是高等学校的简称,包括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如果出现财务风险,它不会因为资不抵债或者过高的负债率而破产。但高校的流动资金可能短缺,另外像拖欠教师工资、支付不起日常费用、拖欠支付工程价款等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发生。近几年,随着高校往“大学城”、“巨无霸”、“多校区”方向发展,高校纷纷通过银行贷款来缓解资金的不足,这使高校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即高校的债务风险。高校筹资活动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到期无法偿还债务而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使用数额越来越大。有些学校没有按照自身的规模和发展状况合理负债,造成学校盲目负债,利息负担过重,甚至超出偿还能力,因此,借款利息导致财务风险。另外,高校贷款往往是信用贷款,如果贷款不能及时偿还,会影响银行对高校的信用评级,负债过多又会导致高校的信誉风险。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即高校在其财务运转过程的投资环节存在的投入资金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在对外投资方面,由于高校对外部环境和复杂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而导致管理滞后,如对校办企业和金融产品的投入,因其收益低导致投资期满本金难以收回的风险。在对内投资方面,如对固定资产和后勤经营资产的投入,由于固定资产规模与学校规模的不匹配以及后勤经营的“微利”思想,导致投入资金收回困难的风险。此外,高校的产品――学生“销售”出去后投入资金收回时间和金额不确定,包括:学生学费拖欠、政府的资金前期投入不足、学生和社会企业对高校的捐赠数额和时间不确定,从而导致了资金回收风险。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即高校在日常财务运转过程中存在的收支失衡的可能性。高校收入一方面来自政府拨款,另一方面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目前高校学费一般一年4000元左右,有些高校学费达1万多元,但学费具有刚性,一旦制定,短期内很难变动。学费收入与每年招生有关,招生越多,收入越高。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生源逐年呈下降的趋势,因此,学校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收入越来越少。另外,收入的减少影响了支出,表现在教育经费的不足,进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这又反过来影响生源数量和收入。因此,经营风险与学校的发展呈负相关。
4、内部控制风险
近年来,有些高校的领导者利用职权,没有做到清正廉洁,为了个人利益做一些地下交易,从而帮一些投机的家长达成目的。此外,有些财务工作者也不作为,财务工作中出现内部牵制机制不健全、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等问题,导致挪用公款、公款私存、套改账目、隐匿偷盗钱财物资等严重非法现象,造成高校的资金大量流失。
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接踵而至,因此,高校的会计制度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高校会计制度概述
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72号),结合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5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高校会计制度经过2013年的改革,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在核算基础方面,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提高了高校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含量;二是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更加真实反映资产价值;三是明确规定了基建投资业务相关数据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增强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四是进一步细化事业支出的分类和核算,更为清晰地反映高校支出结构,为高校的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提供会计信息支持;五是统一要求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确定了将全部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额并入学校资产负债表、将后勤保障单位的收支净额纳入学校收入支出表、将其他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收支总额并入收入支出表;六是系统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优化了财务报表结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通用性和有用性。
四、针对财务风险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
要降低和防范财务风险,必须有可计量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而高校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有:一是资产负债率,是衡量资产与负债的比率,判断资产负债结构是否合理,一般以系数1为标准;二是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衡量能否快速变现,从而满足现金的需要;三是偿债保障比率,是衡量学校收入的偿债能力的比率,该比率越低表明学校的偿债能力越强;四是收入支出比率,如果该比值大于1,说明学校收入大于支出,有结余,财务运行正常;如果比值小于1,说明学校入不敷出,财务出现隐患。然而高校对上述四项预警指标涉及的会计要素不能达到标准,导致这些预警指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014年新施行的高校会计制度汲取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优点,虽然拓展了核算内容,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多次采集意见修订了高校会计制度,达到了完善效果。但会计核算方式的具体实施性、可比性低、会计科目设置存在缺陷、会计报表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高校财务风险并不能有效得以降低和防范。鉴于此,应进一步深化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对高校会计制度进行适应性的创新,以使高校能够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会计核算方式有效结合
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是一大跨越,因为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高校资产和运营的需要,所以应尽快用活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实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有效结合。
2、完善会计科目
新制度中对相关科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科目设置更加合理,但仍有缺陷之处。建议增设以下科目:一是计提坏账准备。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理念已经融入高校运行的各个方面,但也加大了高校在投资、经营运作等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业务核算时,遵循谨慎性原则可提取坏账准备。二是增设“人才培养支出”一级科目,用于核算高校人才教育培养成本。将新制度中与培养成本有关的支出类费用全部纳入该科目,对其他支出费用的核算范围也做相应的调整。
3、统一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新制度将基建项目加入“大账”进行核算,提高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但对于部分会计科目的核算原则仍没有明确规定,若不进行统一规范,高校便不能参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只能依据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习惯进行判断,加大了人为可操纵性,同时也使各高校会计信息不具有横向可比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建议统一核算标准,降低相关账目的可操作性,以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4、继续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
(1)借鉴美国大学的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在高校建立实施财务报告公开披露制度和外部审计制度,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2)在学校网站建立“人才培养成本表”,向已缴费上学的学生和家长及时披露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信息,同时也起到向未及时缴费的学生以提示作用。
(3)增加现金流量表,明确反映高校现金流状况,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资金运营效率、增加效益,也能为高校的筹集资金和投资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4)在学校网站披露非财务信息,例如学校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学校综合实力、师资力量、专业排名、毕业生就业率等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实时更新。
五、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制约高校的长期发展,而财务风险的防范又需要良好会计制度的支撑,因此,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尤为重要。当然,这不仅需要国家财政部门建立制度风向标,更重要的是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应对和对会计制度协调性、适应性的践行。
【参考文献】
[1] 孙云良: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5).
[2] 袁徽鹏:高校财务风险与会计制度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09(7).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防范措施
引言:
当前我国高校处于不断扩招的发展趋势,对于教育经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部分高校处于负债经营当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等费用的支出。高校负有一定的财务风险,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及时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加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保证高校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财务工作关注的重点任务。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1.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大部分是接受国家财政拨款,其余小部分为各种渠道的资金筹措。尽管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拨款力度在逐年增加,但随着当前高校办学资格和条件受政府评估的驱使,让高校不得不将办学的规模逐渐扩大,学校环境也不断改善,由此就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但国家对高校教育的经费划拨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当前高校日益扩建的需求,所以开始转向银行贷款,进行负债建校办学。尽管选择向银行贷款是一种必然选择,但由此产生的负债会让高校的办学压力不断增加,很有可能出现债务危机,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2.没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它是指在对高校的财务报表和一些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并在现有的核算与管理模式之上,结合一些财务数据和信息,进行量化指标的设置,当高校在财务的经营过程中出现财务风险时,就会出现相应的预警信号,来给管理者作一定的警告预示。但受多方面因素控制,当前我国高校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财务预警体系,还没有对此系统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此外,因为当前的财务预警体系还不完善,部分高校尽管已经建立了该系统,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并没有进行良好的定性分析。
3.银行盲目贷款
银行在接受高校贷款的时候,都考虑其有一定的物质保障,相对于其他种类的贷款来说,具有较低的风险。并且高校为国家所有,有其固定的收入来源,所以银行对高校的资金投放很支持,当高校需要进行扩张建设的时候,银行往往主动并积极与高校进行贷款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学校内部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贷款管理
高校要建立一定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在进行贷款规模的决策时,要将所有会造成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逐一考虑,不能对资金收入进行过高的估计,也不可以对资金支出有所低估。要对高校自身偿还债务的能力做出准确的预测,将要贷款的总金额对各项用途的资金分配进行计划,要实行严格的贷款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批,实施专款专用。要对贷款资金投入的项目进行后续监督,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对其收益进行合理运用。根据高校管理者的管理级别,进行分层贷款管理责任制度,要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要将贷款管理当作重要的财务监控内容,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监控和审查。
(2)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要不断加强内部的财务控制,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要将财务内部控制机制设计的更加科学有效,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而对于一些担保活动或者重大的投资活动,要建立专项的内控机制。高校还要将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加强内控制度实施过程的后续审核,实行有效的激励手段,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执行。高校还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对于一些重大的投资事项要进行审议,并将结果及时公开,让高校的教职工都对学校的财务状况有所了解,还可以提出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建议。
(3)加强财会人员工作能力
要对高校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不断进行培养,使其更具综合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进行财务会计工作时,不断推行电算化和网络化,在推行资源共享之后,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与财务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使高校的财务工作逐渐趋于开放型模式。因此必须段加强财会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财会人员队伍,让高校的财务风险防范得到更有效的控制与防范,使其更符合当前时代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风险与隐患。
(4)不断开拓办学资金渠道
高校要多渠道的筹集办学和建设经费,要切实解决学费的拖欠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助学体系,要将高校学生的助学贷款和补助问题妥善解决,推行有效的奖学金制度和学费的减免制度。财务工作人员可以设定学费缴纳制度,将缴纳率和各级分院的经费预算相联系。此外,要积极鼓励高校校办产业的不断发展,结合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对高校内部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灵活运用,不断为学校开拓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不断和社会各界相联系,多方位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及社会中的一些研究课题,不断争取科研经费,还可以用宣传的策略来争取社会各界的无偿捐赠。
2.政府部门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确保高校建设和教育资金能够进行合理的运用。政府部门要按照法律规范,加大对高校办学资金的投入,让教育支出随我国GDP指数不断增加,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政府部门还要对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积极的引导,对各高校的用地规模进行严格审批,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的局面。政府部门还需要完善高校的贷款风险预警系统,定期进行风险监察,对于贷款超出规定范围的高校,要及时通知银行停止贷款审批。
3.银行机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我国银行要不断加强对高校贷款政策的引导,推出一些迎合当前形势的高校贷款相关政策。银行还应该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贷款予以一定程度的支持,努力将高校贷款风险进一步化解。各银行要根据相关政策及法规政策规定,实行有效的信贷管理模式,在对高校进行放贷之前,要将贷款的规模期限、还款能力和利率等进行合理的估测,让高校贷款的管理和控制从源头上不断加强。当前阶段下,部分高校的还款能力还明显不足,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贷款政策革新和调整,例如降低利率和放宽还款期限等,进而使高校的财务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一项综合的工程,不仅涉及了学校内部管理的全部环节,还与政府和社会相关联。各高校要对学校内部的财务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并建立完善的控制机制,不断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控,以促进高校稳定持续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伟. 加强高校财务风险认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 商业经济. 2009(01)
[2] 袁少锋.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J]. 财经界(学术版). 2011(01)
[3] 马小峰. 浅谈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2)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在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文本分析了高校财务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就其影响因素做出简单阐述,最后针对各种风险提出相应措施,以期为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措施
一、高校财务风险类型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而带来的多种不确定性,以及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目前,我们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有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
(一)投资风险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为扩大招生规模,各高校竞相进行新校区建设,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资。如果高校超过自身资金承受能力盲目投资,投资于无利甚至重复的项目,就会导致资金周转困难,造成资金损失,给高校带来投资风险。
(二)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带来的风险。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办学条件与高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扩张后基本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各高校纷纷向银行举债,通过负债来筹得资金。如果对贷款的风险意识不强,对贷款的论证不充分,多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将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筹资风险。
(三)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有预算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和资源浪费风险。预算风险指预算设计不合理或预算执行不到位等带来的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是指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预见外部环境变化并做出应变等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资源浪费风险是指资源的浪费现象,如资产重复购置、资产闲置、资产提前报废、修理费用居高不下、公物私用、职务消费等。
二、影响因素
(一)投资风险形成原因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高校领导在进行财务决策时,没有考虑财务风险,或虽然考虑了财务风险,却不能识别各类风险,或即使识别了部分风险,也没有进行风险防范,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自身定位过高,盲目发展。在高校发展中,很多高校将自己的定位定得过高,盲目进行学校面积的扩张和设备设施的购置,追求“高大上”的新校区建设,盲目扩大招生,严重偏离了教育为本的正常轨道,没有将学校发展与提高教学水平结合在一起,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与提高教学水平无关的项目中,投资效益低下,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财务风险随之增加。
(二)筹资风险形成原因
为解决高校建设与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间的资金缺口问题,向银行贷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政府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因而比较容易取得贷款。正因如此,部分高校在贷款前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价,没有考虑资金效益和还款能力,盲目贷款,存在贷款比例过高、贷款期限过短等现象,因需支付过高的贷款利息或偿还本金而导致资金短缺,带来财务风险。
(三)财务管理风险形成原因
财务管理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一些高校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来约束其财务活动,或虽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却没有得到落实和执行,对各项经济责任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导致某些领导或重要职能部门,出现公款私用、商业贿赂等现象,造成大量资产流失,影响财务管理效率。预算管理缺失或执行不力。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校只注重短期发展,对其长期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编制长远的财务预算,或编制不切实际的“赤字预算”,使得高校在扩张过程中盲目贷款,导致债台高筑,财务风险巨大。也有一些高校注重预算的编制,却不注重预算的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支出预算控制不力,内外部人员相互勾结,随意改变预算,导致财务困难。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建立规章制度和办法时,没有成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为参考,仅能制定一些简单或临时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不能及时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规章制度和办法存在漏洞,操作不便,经常落不到实处,导致财务人员多数情况下只关注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签字手续的完整性,而不去评价和分析资金的管理,资金安全风险较大。监督和监控机制不健全。许多高校都没有专门的监督制度,而是“碎片化”的存在于其他制度中,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一些重要部门的工作缺乏指导和监督,管理人员责任划分不明确,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没有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和风险监控工具,无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更不能应对风险。
三、防范措施
(一)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要防范财务风险,首先要加强财务风险相关知识的宣传,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对重大的财务活动要实行集体决议制度,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负债的审查力度,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从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其次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便于提前识别风险,应对风险。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建立符合高校发展状态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落实经济责任制度,明确责、权、利,落实激励政策,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以学校长远利益为目标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做好投资项目和资金筹集的可行性分析,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财务状况的好坏,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日常预算管理。首先要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负责预算的编制、修订、执行和考核。其次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全面预算,提高预算的执行力。最后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通过对预算执行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并结合实际调整预算,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为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拥有良好的控制环境,就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合理分工,统筹工作,并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财务规章制度,规范财务工作流程,明确相关各方的工作职责,指导和约束高校财务活动。然后领导要高度重视财务工作,要带头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不搞弹性制度,并强化内部稽核,增强内部稽核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赏罚分明,绝不拖沓。
(五)加强监督,提高责任意识
建立专门的高校财务监管体系,对财务活动特别是重大经济活动实行严格把关,明确各管理人员的责任,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特别是对科研经费和项目经费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私设“小金库”等侵占国家财产的行为出现。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督,严格审查项目实施进度和实施质量,对进度款的支付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不符合条件的支款。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六)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要适应市场需求,改变以往盲目扩张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能力的创新,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办学影响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结束语
高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时刻影响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加,为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清目前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本文从投资、筹资和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并就其影响因素作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相关风险防范措施,希望能为高校降低财务风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雷振华.高校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策略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4(2):5-8
[2]魏良华.高校财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N].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10):34-37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办法;内部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掌管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如何进一步降低我国高校财务的风险,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笔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发现想要降低我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必须在了解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的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改变管理的现状。
1.我国高校财务放讲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没有给予资金安全管理与以一定的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控制力度不够,财务风险普遍存在。高校内部贪污、挪用公款现象比比皆是。不仅如此,造成这些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没有健全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导致贪污挪用公款现象频发的最直接的原因。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这些内部会计制度,往往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虽然原则性很强,但是一旦在实际过程中应用,就会出现很多的漏洞。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难以统一起来。不仅如此,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甚至将一些规章制度等同于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这就使得财务控制制度存在很多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予以可乘之机。
其次,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财务制度没有落实到真正的实践当中,财务监督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高校不具备完善的科学的财务规章制度加之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双重作用影响下我国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一旦高校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往往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是说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不仅如此,我国高校财务监管也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很难降低。
最后,财务管理制度松弛,没有严格地对现金进行管理。部分高等院校没有按照正常的审批程序进行经费报销,账外账、收入不入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关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贪污公款现象频发。
在上述环境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才会频繁发生,想要切实降低高校财务风险必须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只有这样高校财务管理才能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2.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办法
想要控制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就必须对我国高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笔者认为,降低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进一步加强岗位分工,对于关键环节应当与严格控制。我国高等院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合格的工作人员,实现定期轮岗制度,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应当做到公正、公开,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政策水平以及业务能力。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设置相关的考核制度,以及人才选聘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次,建立相关的、完善的、科学的岗位责任制。为了避免我国高等院校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制度,明确出纳不得兼任稽核制,对财务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明确的记账等制度。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增加我国高校财务的风险。不仅如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再次,建立银行对账制度以及现金盘点制度。高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出纳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自觉进行对账工作,确保该入账的资金入账,支出的资金记账。我国高校应当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现金的盘点,一旦在现金盘点工作当中遇到了问题,应当及时解决,还应当迅速将问题报告给学校,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我国高校财务的风险。
最后,对于印章和重要的空白凭证等,高校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我国高校应当分配专人对支票和印章给予保管,实现分工负责制。特别是高校的财务印章一定要有专人保管。如果相关人员要使用财务印章,那么必须由财务负责人给予书面的授权,不仅如此,还应当将使用情况登记记录,并要求使用人在书面登记中签字。如果高校需要变更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部门应当及时向管理人员手中的财务印章进行收缴,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降低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才能够为我高校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只有遵循上述内容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才能够切实促进高校工作的展开。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较高,主要在于我国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因此想要极大的降低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就必须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我国高校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国强.浅谈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0,08:249.
[2]白海泉,邓立华.浅谈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财会通讯,2010,17:159-160.
摘要: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的财务风险逐渐显现,其出现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参照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指标,结合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特点,设置了高校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指标体系,以期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测,从而提前预防和观测财务风险的发生发展,以便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程度,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公办高校 财务风险 评价
近年来,我国的公办高等学校发展速度空前,而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于是,很多高校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发展急需的资金,贷款数额快速增加。但是,银行贷款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暂时满足了高校眼前的资金需求,但却带来了很大的债务压力。许多高校除维持日常性的基本支出外,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收入都拿来偿还数额不菲的贷款利息,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等经费的投入。随着还本期限的临近,偿还本金就更加困难,财务风险突现,给高校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估计出可能造成的风险的程度,进而采取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便可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程度,防患于未然。因此,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与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做到内容完整,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既独立又能相互补充,指标体系要能反映出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其分析数据具有准确性。
(二)整体性原则。风险评价体系要有整体性,不能用单独一个指标来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要综合运用多个指标,否则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性。但指标的数量又不可以过多,指标体系要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能体现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的重点。
(三)可比性原则。设立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个指标间的通用程度以及可比性。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指标与指标之间的比较,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充分有效的评价。
(四)动态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坚持动态完善的原则,不断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及时进行调整,以使其保持最高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指标的建立,要科学合理,要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具有代表性、重要性和灵敏性。通过对当前我国公办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目前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偿债能力、财务管理、及对校办企业的投资这三个方面,本文针对这三类风险建立了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偿债能力评价指标是核心指标,投资风险、财务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为其辅助指标。
(一)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指的是高校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高校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它表明高校通过举债筹集的资金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用于衡量高校利用债权人所提供的资金,来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债权人投入资金的安全程度。通常,资产负债率越小,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就越高,高校举债的潜力越大。此项比率越高,高校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差。
资产负债率以多大为宜,不同的国家、地区、行业不尽相同,在我国,对于企业而言,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比较合适,而高校与一般企业不同,负债不能过高,该比率不超过30%较为合适。
2.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高校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它主要用来衡量高校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体现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
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和保证高校的支付能力来看,此项比例越高越好,但综合来看,流动比率应当有一个合理的限定。在评价流动比率时,不仅要关注比率本身,还应注重分析流动资产各项目的构成状况,要具体分析是否变现能力较差的材料、应收账款等所占的比例过大,或者是流动性极强但盈利能力较弱的货币资金比重过大。对于企业,流动比率等于或稍大于200%较为合适,高等学校也可参考这个区间,取200%作为警戒线。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流动负债/年末货币资金×100%。这个比率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高校偿还即将到期的贷款的能力,其在高校中应用效果与企业类似,反映的是高校货币资金储备对外债的承受程度。现金负债比越高说明财务风险就越大。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这个指标应处于较低水平,其预警临界为10%,越小越好。
4.现实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年末货币资金/(全年总支出额/12)。该指标体现的是高校年末结存货币资金能供学校正常支付的周转月数,可衡量高校最近稳定的支付能力。这一指标值的大小,代表实际支付能力的强弱,一般来说该指标大于3个月为佳。
5.累计贷款占总资产的比率。累计借款占总收入的比率=借入款累计数/资产总额×100%。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学校的累计贷款额占到当年高校全部资产的比重。学校累计借款总额是指学校历年从校外获得的货币资金形态的借款总金额。累计借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了以学校规模筹集资金的程度,比率越大,预示学校借债比率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77-02
一、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均得到了快速增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06年教育事业统计,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比上一年增长10.3%,比2002年增长109%。在校生达到了133.8万人,与上年增长27.2%,这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增长的速度快,比2002年增长318.4%这个速度也快。另外还有独立学院,没有进入到独立学校设置数字,但也属于民办教育范畴的,利用新机制和普通高校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还有318所。这个数字比上年有所增加,独立学院的在校生达到146.7万人,独立学院是本科层次。278所民办高校里,主体部分是专科层次。独立学院的在校生146.7万人,比上年增长36%,这个增长速度也很快。在校生数字已经超过280万。
2008年,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及《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的有关规定,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二次会议的专家评议,新设置了民办本科高校13所、筹建民办高等专科学校2所,民办高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一)民办高校存在着财务风险
这里的财务风险是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指民办高校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与资金使用不当而导致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与无法正常进行财务支付的可能性。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根据成因与影响结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资本结构当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使得学校偿债压力较大,而且可能还会资不抵债。另一类主要产生于民办高校投资、支出等财务管理活动的低效,支出不合理,创收能力差,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过程中的支付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民办高校也纷纷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开始运用贷款方式,筹集建设与办学资金。贷款的运用为高校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筹资渠道,缓解了高校资金不足的困难,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但是,贷款资金不同于自有资金,是需要按期还本付息的,这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财务压力,增加了其财务风险。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种贷款风险。目前中国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大多负债累累。有关专家认为,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很多高校已经破产了。
曾经无限辉煌的南洋教育集团,一度被称为民办教育的“航空母舰”。其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在《教育炼狱十年》一书中写道:到2003年年底,南洋教育集团账面资产8亿多元,现金8 000多万元,评估价值13亿多元。然而,如此财力雄厚的民办教育集团却因财务管理不善而无法逃避财务风险,最终躲不过倒闭的命运。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中都潜藏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问题。由于中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或法规规定民办高校经费的具体使用和筹措问题,而是由民办高校独立解决,他们享有较大的自。因此,许多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很不规范,从开立账户、收费、使用到审计方面都存在大量的问题,乱收乱支、挪用、贪污等现象难以控制,从而为种种财务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成因
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有许多成因,主要有筹资方式组合不当、管理者投资创收力差、内控不严、监管不力等等。
1.筹资方式组合不当引致风险
中国民办高校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来源单一。受赠的数量很少,而且多为建校时接受,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有限的单一的学费收入难以保证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一旦生源不足,那些依赖学费运转的民办高校就会面临办学经费严重匮乏的问题。
在民办高等教育以学养学的道路上,很多学校贪大求全,向银行大量举债,贷款多用于购置土地、教学科研用房、基础设施建设及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置办。贷款投资回收期长,很多资产利用率低,一旦生源不足,收入在扣除正常开支后将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学校资金流动性差,财务风险较大。
2.管理者缺乏投资与风险意识
中国民办高校办学长期以来都是靠学费支撑学校的,资金运作过程比较简单,直接将收得的学费收入用于学校各项支出。管理者缺乏利用资金投资创收的意识。加之产权关系模糊,投资者又不得分取投资利润,因而投资者也缺乏督促管理人员通过长短期资金市场投资、与营利单位联营等方式创利的动机,使得管理者投资意识更加淡薄,降低了闲置资金的利用率。
对于内部投资,管理人员往往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建设与设备仪器的购置,这些回收期较长的投入使大笔资金无法流动,即将在回收期内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投资风险增大。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滞后
在许多民办高校中存在内部管理松弛、经济监督不力、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和经济案件。如在招生、办学、就业过程中巧立名目乱收费、超标准收费、“打车收费”;用学费收入炒股,谋取个人私利;在物质设备采购、工程项目建设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私设小金库,隐瞒、截留、私分收入等。
很多民办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预算管理体制缺失或滞后,存在不编制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完整,不执行预算或预算执行不坚决,预算控制力度不够等现象。
三、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增强风险意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管理
增强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经常培训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要有真正缓解风险的各种措施,把财务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另一方面,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也要防止过于谨慎,以免由于过分规避风险而错失发展良机。
应对每个投资项目都进行可行性论证,综合判断各种因素的变化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了解项目的建设及使用情况,对每项投资蕴藏的财务风险及时评估与防范,尽可能使投资项目高效化。民办高校可以采取多层次办学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在进行合理成本计算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生师比率,降低基建、购物成本,精心运作,努力提高投资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强化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
强化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根据内部财务控制的要求,民办高校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学校的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等经济业务步骤分别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其次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校(院)长必须对学校财务工作承担法律责任。最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内控制度的评审。
预算控制是一个系统,由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和调整等构成。针对现状,民办高校预算控制的重点应该在预算建立的规范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上。建立明确的预算制度,各项收支均应进行严格预算且务必执行,必须按管理层次将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加强筹资管理,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
高校财务部门应对筹资规模、筹资方式、资金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预测和分析来合理组织资金。在民办高校面临财务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对负债资金规模进行适当的压缩和调整,不能一味地追求快发展、大发展而忽略高校的健康成长。
中国民办高校应以收费为经费来源主渠道的同时,广开财路,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机制。民办高校是非营利组织,但并非非盈利组织。它可以通过一些经济单位资金运作方式来获取一定的收入。如,民办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的营销模式和方法,通过产业渠道获利。可以投资创办全资产业公司、企业、投资控股或参股的合资企业,从其盈利分配中取得收入;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承接一些横向课题,赚取课题收入。
(四)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最终体现为民办高校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关系以及资金流动性上。针对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可设立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予以评估,如下:
流动比率= ×100%
现金比率= ×100%
资产负债率= ×100%
产权比率= ×100%
其中,前四项指标是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反映高校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对比关系;后三项指标是支付能力指标,主要反映高校对于支出的承受能力。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增加切合实际的指标来衡量与评估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明,师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第1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徐续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一)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其财务行为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与新形式下复杂的财务管理形势相匹配。然而,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有待完善、高校财务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预算编制相对随意、高校财务资产核算失真等原因,很多高校办学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资产重复购置,物力、财力浪费严重,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高校面临财务管理风险。此外,近年来高校基建腐败案件的频繁发生充分暴露出高校财务监管缺位、领导权力过于集中、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高校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二)贷款数额过高,超出学校本身的负债能力
在政府拨款不足和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双重背景下,高校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主要通过贷款来填补。但是贷款金额越大,所支出的利息费用就越高。对于非营利机构的高校来说,贷款资金本身并不能带来收入,更无盈利可言,利息费用只能通过学校的事业收入来弥补。更为严重的是,高校在不断地向银行贷款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还款的问题,如此一来,高校只能是此行借、彼行还,以贷还贷,如果银行拒绝继续发放贷款,高校将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二、化解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路径
(一)建立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增强地方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通常而言,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应该具有预警、诊断、免疫三大功能。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考虑到高校财务运行的状况,在具体预警体系指标的选择方面,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因此,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由货币资金管理、日常运营管理、基建项目管理、负债结构管理四个模块构成。同时,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侧重于对负债结构管理和日常运营两方面预警体系的设置。由于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贯穿于高校运营活动的整个过程,通过观察财务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出高校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有利于高校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二)借鉴处置国企和义务教育负债的经验,由政府主导化解债务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其财政收支应该纳入公共财政范畴。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欠债务,理应由政府负偿债责任。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化解高校债务应采取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分级化债方式。根据各地承担的扩招任务、人均财政收支情况等,来确定债务承担比例;将偿债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形成的债务上。至于偿债方式可灵活多变,比如,2007年8月,广东省政府将地方所属高校的149亿元贷款一次性偿还;河南省政府连续三年每年安排贷款贴息资金1.5亿元,为地方高校解决债务难题;湖南省自2011年开始连续两年共筹措化债专项资金50亿元,缓解高校的经济压力,使高校有足够的资金规避财务风险。
(三)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协同发展
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互为前提。地方政府能够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后勤改革等方面为地方高校提供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地方高校可利用人才和学科方面的优势,为政府科学的规划提供理论论证,还可以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与地方政府合作,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得到地方政府在资金、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实现校、政发展的双赢。
(四)加快内涵式发展步伐,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高校自身消化债务的能力有限,为有效化解债务危机,应尽快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尽管我国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这种大众化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外延式的“大众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通过严格入学标准、优化管理体制、创新培养模式等来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五)强化内部管理,建立资金运作风险责任制
地方高校财务部门应建立健全内部管控制度,配备业务能力较强的财务人员,防止无人监督、一人经办的情况出现;尤其应对不相容职务在不同的人员或部门之间进行详细分工,尽量避免出现舞弊的可能。在资金运作中要全面推行“第一责任制”,完善第一责任人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对造成财务损失的责任人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