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3-06-07 09:1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标较之旧课标更为强调小学生语文自主阅读的教学,但是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些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有些学生掌握不住阅读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树立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教师要激发起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内阅读教学以及课外阅读教学中都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给予树》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阅读教学的内容,让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教学内容能够尽快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学生能够自主产生阅读的兴趣。

2.教师要树立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树立学生自主阅读意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有效地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要张扬学生生命,树立学生的文本意识、人文意识、整体意识、主导意识。教师要通过训练以及拓展,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展开阅读,让学生能够自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本,教师要整合阅读资料,对学生进行阅读语文能力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树立学生自主阅读意识。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点,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去感动孩子。如在《买小狗的女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自然渗透、潜移默化的自主阅读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

二、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有效进行阅读教学

1.在解读文本中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要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要让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整体中来,再回归到整体中去。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反复朗读文本。学生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惊喜、愤怒。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渗入到阅读过程中,在整体上很好地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教师要理清文章主线,让学生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把握文本,在解读文本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局部篇的方法,并尝试使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如在《梅花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梅花的精神,感知外祖父的思乡情结以及爱国之情,再引导学生思考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并尝试着将这种布局谋篇的方式运用到写作中,这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又体现了新课标由阅读到写作的飞跃。

2.寻找切入点,有效进行阅读教学

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阅读切入点,在阅读过程中寻找一个切入点,精心设计,让学生全身心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探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条件。

三、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1.教师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就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主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采用适时、适度的引导方式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2.组建合作阅读小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阅读能力组建阅读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探究。教师要采取同组异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促使学生“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能够将阅读和写作有效地融合起来。针对不同的阅读小组,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阅读教学要求,让学生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阅读活动。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实际阅读能力教会学生自主阅读,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教师不但要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阅读教学,还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之间的共鸣,让学生懂得如何选择不同的文本进行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宋丽华.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尝试[J].辽宁教育,2011年10期

[2]刘丽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1年08期

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方法 学生为主 个性

小学阅读教学应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学科是融人文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有所发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三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四是允许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一、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要的条件是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内心需求,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三、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营造课堂氛围,拓展思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早在《创造宣言》中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比如在教《火烧云》时,我是这样进行的:(1)思考、领悟、找规律。学习第4~6节时,先让学生默读:说出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引读思考:天空出现了什么?怎么样?后来怎样了?看的人怎样表现?进而领悟写法:先写某种动物出现,接着写样子,又写变模糊、不见了,最后写看的人的表现。(2)模仿、练说、巧内化。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质疑问难的气氛,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找出疑点,大胆推测和想像,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交流、练笔、勤积累。要求学生把练说、练笔结合起来,让学生争相发言,获得信息,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描摹,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悟法——练说——练写”,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创新,鼓励求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无弊。

五、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像。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小学生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一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在赞扬声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立足阅读基础,又要批判继承地做出自己的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思维,在练习中培养必备的阅读基础,从而让阅读教学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内外阅读 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识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可以说,阅读能力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而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类。课内阅读是基于课本,通过阅读课文,获取一定的信息,掌握一些修辞手法。课内阅读的优点是有着教师的指导,能够对文章进行较为透彻的理解,掌握生词,缺点则是阅读范围较为固定,信息单一。课外阅读则恰恰相反,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没有教师的指导,同时文章里有着大量的生词,需要学生自己解决,是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验,阅读难度高了,获取的信息自然也比课内阅读要丰富,同时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应该将课内外阅读割裂开来,而应该让二者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现阶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在笔者看来,阅读应该是一种学生从小就养成的习惯,这样他们才能做到自发性的阅读。然而,现实中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课内阅读有着教师的督促,阅读效果尚可,但是课外阅读的情况则良莠不齐。曾经有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与西方同龄人相比,每年要少读近十万字。除此之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大都不是自愿的,而是有着家长的督促或者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虽然能够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但是这种压迫式的阅读只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心底排斥阅读,一旦他们年龄大了,没有父母的束缚,很可能会拒绝阅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引导上,教师和家长也有很多不足,最为显著的是没有帮助学生选择书籍,一味地让他们阅读四大名著或者外国名著,要知道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书籍是初中必选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学生在心底排斥阅读。在笔者看来,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内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转移到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甄选适合的书籍,促进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从课内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继而形成习惯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阅读时,容易受到情绪和兴趣的左右,遇到喜欢的童话故事一类的文章就想看,而对一些科普类文章则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既是教学优势,也是教学难题。教师要学会投其所好,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起阅读兴趣,最终促进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语文课本的选文不是教师能决定的,总有学生喜欢的课文和不喜欢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的课文中深挖教学切入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如,某一次的阅读课主体是红色记忆,缅怀抗日英雄。虽然每一代人都在接受红色记忆的洗礼,但是不能否认,学生对于这种阅读主题兴趣不高。为了勾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将课文《王二小》改编的电影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深深地受到二小的大无畏精神的感染,对抗日英雄肃然起敬,想要通过阅读感受那段血色记忆,很自然地拿起笔者分发的阅读素材进行阅读。

三、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没有什么经验,只是根据家长或者教师的要求进行阅读,阅读素材一旦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就会导致学生的阅读效果下降,甚至是产生抵触阅读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包括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等,然后结合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推荐书籍。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专门挑一堂课,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难度不大,同时意义深刻的文章,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素材的甄选。当然,课外阅读也不能一直停留在较为简单的文章上,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该逐步加深深度,拓宽选材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教师在给学生选择了较大难度的文章后,不能对其置之不问,那样的话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教师应该同学生一同阅读,适当的给予学生指导,从而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指导并不是将信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提问来进行,一方面,教师的问题逐步加深,指明了文章的脉络,另一方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阅读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提高阅读效果。比如,在笔者看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文对学生较为的晦涩,表面上看仅仅是描写游人观察蒙娜丽莎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暗讽当时社会的黑暗,学生很难体会到深层次的含义。因此,笔者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文中的“我”为何看到蒙娜丽莎深邃的眼眸会感受到一阵阵阴冷?....通过一些指示性的问题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帮助,促进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四、结语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置于首位。当然,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还有很多,不同学生因为自身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针对不同个体量身定做合适的阅读方案,这样,才会真正使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从而使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祖正.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111-113

[2]刘秀华.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24:45-46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 网络环境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65-01

随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网络环境广泛地深入到语文课堂中,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然而,网络也给阅读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①替代式阅读。很多小学生不愿自己动脑思考,直接在网络上搜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提高阅读能力毫无益处。②快餐式阅读。小学生对直观性和情境性的阅读材料很感兴趣,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图片或图文并茂或视频的电子材料,长此以往,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会逐渐丧失。③师生关系变得冷漠。小学生本是最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和崇拜感的,但网络让学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很少求助于教师,师生间的交互淡漠了。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策略,并进行详细阐述。

1 课前预习,增强目的性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的误用、滥用、漫无目的。所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网络使用指导,增强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目的性。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对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预习的能力,需要教师予以引领。例如,在学习《望天门山》之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网络教室进行课前预习,搜集与本篇课文相关的资料。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来找寻。比如,①作者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此诗的?②介绍一下李白的生平。③李白为什么被大家称作“诗仙”。④在网上找到一些关于本诗的图片,一边看图片、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这些启发,学生会自主地提出更多不懂的问题,进行搜索,会更加地了解和钦佩李白,对这首诗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在网络环境下的预习,使学生获取更广博的知识。

2 创设情境,导入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对东北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大海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没有直观感,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西沙群岛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激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另外,本课主要体现的是西沙群岛的富饶。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注重呈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却忽略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因此,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不能一味追求新鲜刺激,这种情境对学生理解课文是有失偏颇的。对本课的情境创设,教师要引入一些海洋中的生物,小学生本来就对活生生的东西很感兴趣,这样,更进一步地增加了趣味性,再配以欢快的音乐,让学生们在音乐声中,感受到自己仿佛置身于西沙群岛,在海边与小伙伴们互相追逐嬉戏,被西沙群岛所吸引。真实地创设出美妙的情境,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3 设置悬念,激起求知欲

网络具有视听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创设悬念,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草船借箭》时,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片段,到时,戛然而止,让学生忍不住想探知,诸葛亮是如何在短短三天内造了10万只箭,为什么诸葛亮造箭不用竹、翎毛、胶漆等物品,为什么诸葛亮没带那么多兵却敢驶向曹营等一系列问题,都可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网络,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增添阅读教学效果。

4 课后延伸,开阔阅读视野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注重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如在学完《琥珀》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搜索更多关于琥珀的知识:琥珀的药用价值、琥珀的产地、琥珀之最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生课后学习的情况,可以组织小汇报会,学生们通过互相分享,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后还可通过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在网上开展讨论。教师也要参与到其中,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交往,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剂的作用。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教师要更好地利用网络环境诱发学生更加强烈的、自主的阅读欲望。优化阅读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计算机网络更好地服务于语文阅读教学,使网络的优越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参考文献:

[1]袁华莉,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82):13-17.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一、朗读的简要概念

朗读是一种由文到音的转化,它利用书面上的文字进行有声形式的即兴创作。它属于阅读范畴,是一种有声、有色、有型的阅读方式,常用于小学阅读教学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朗读是一种有感情的阅读,因而,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朗读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和作用。

二、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中的存在意义及其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1.存在意义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在朗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理念和意识。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帮助学生开发智力潜能,培养性格,启发学生理解辩论的意义和作用。

(2)改善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现象。大量事实证明,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不习惯朗读课文,而朗读训练可以改善差生这一不好现象。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从而改善学生上课老走神的现象。

(4)朗读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认识生字。朗读训练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不熟悉的字词,因而,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认识生字。

(5)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方便教师讲解课文。

(6)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名言名句,学习课文中比较好的叙事方式和方法,增强学生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2.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因而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那么,有哪些不足呢?笔者认为主要为以下两点。

(1)教师和学生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没有朗读训练的意识和态度。

(2)在教学方面存在不足,教师范读、领读等工作做得不到位,从而导致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对课文的感情把握不到位,朗读速度没有一个标准,该停顿的地方不停顿,不该停顿的地方却停顿了,缺乏韵律美和节奏感等。

三、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实践和方式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方式和习惯

好的朗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发现朗读的魅力所在,从而爱上朗读,爱上语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情感的释放,朗读速度的把握,不忽略笔记的作用,在自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叙事方法独到的、能抒发作者情感的地方圈圈画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进行循环式朗读,选择性地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例如,在朗读《小小竹排画中游》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样的朗读方式朗读。做到以上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改掉不好的阅读习惯,如喜欢唱歌式朗读、左右摇晃式朗读等。

2.要求学生在课文朗读中学会走心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但如果学生在朗读时不专心,只是一味地朗读,那么他在完成朗读后,脑中估计什么东西都没有剩下,甚至连自己是怎样将课文朗读完毕的都不知道,就更不用提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因而,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走心地朗读,用心朗读,启动大脑,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中的内容,在大脑中画出一幅画来。那么如何在大脑中画画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几种想象的方式,即有形地想、有规律地想以及联想。

朗读训练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存在即客观,因而,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促进学生思与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语文 朗读 教学 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阅读最常用的传统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其中不少还是古今名家之作。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等形式,强化读的训练。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那么,怎样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呢?

一、给“朗读”足够的基本训练时间

曾经有一位老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部分教学实况录像,并对课堂上的朗读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有的课朗读时间只不过五六分钟。一节课40分钟,只有几分钟朗读的时间,显然是太少了。可以想象,平时教学中朗读教学没有受到重视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我们要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课堂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朗读训练时间,并且保证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让教师不必要的讲解和无谓的提问少占一些时间。

朗读是以普通话为前提的,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办法对每篇课文逐字逐句地进行读音过滤,发现读错音、读别音的问题,立即纠正。还有随意添字掉字的地方,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强化训练。对于朗读中出现的一些长句子,学生容易打顿、重复、破句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依照意群排列去读,这样,就不会打乱语言的节奏了。

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强化训练,读的遍数多了也就自然“流利”了。

二、讲究"读"的艺术

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情况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基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应因文而异。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需要在“读”的技巧上狠下功夫。

(一)优美文章以读代讲,读中品味。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写景抒情的优美文章。对这类课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尽情领略文章的色彩美、意境美。文章中的这种美不是教师的语言所能表述的,只有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才能感受和体味。

教师可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能把一些本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通过范读体现出来。如《九寨沟》一文,文中佳词美句,不胜枚举。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九寨沟奇异的原始风光,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启示,然后再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想一想美在哪里,并把画出来的佳词美句朗读给大家听,读后再让学生评读,评完后再读。还可以采取个别读、分组读、配乐读的形式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朗读的无穷趣味,还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读中寻美,越读越美,至此,教师在点拨:“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如此之美,你想不想用自己的语言赞美一番?”学生积极性可高了,有的说:“……那真是一个童话王国。”也有的说:“真不愧是充满诗意的人间仙境……”学生学习效果之好,积极性之高出乎意料。

(二)抓住重点反复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这里说的“重点”,即指阅读中的重点,也指朗读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高尔基给儿子信中所说的几段话反复朗读,加深领悟。当学生悟出“父亲希望儿子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时,教师再要求他们带着父亲期盼的语气,试着练习朗读这段话,然后采用指名读、分角色读和师生合作读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们在“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氛围中,朗读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三、巧妙创设情境朗读

(一)观片朗读,调动情感

运用现代电教手段,是朗读训练中激感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一边结合观赏梅兰芳演京剧的场景,一边听标准录音朗读。通过一看二听,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形成难忘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极易进入情境。

(二)配乐朗读,烘托情感

配乐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方式。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可选用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乐朗读。这样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进学生读好课文。如在朗读《二泉映月》一文时,可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让学生先听配音朗读一遍,领略其情感所在,然后再配乐练习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美。

(三)分角色朗读,激感

分角色朗读,必须在朗读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或在检验朗读效果时进行。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进行。课文叙述部分由解说员导读,也可以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深刻体会人的性格特点,使之真正进入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这样做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激感,突出人物角色语言所表达的语感效果。这是朗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另外,还可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学生分组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惟妙惟肖,教师随时点拨指导。

(四)学演课本剧,品味情感

这是一种极富创新意义的朗读尝试。在编剧、排剧、演剧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品味人物语言的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当然,编剧需要在教师精心策划、指导下进行。正式表演之前,先作预演,演剧要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演剧,进一步提高朗读能力。演出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品头论足,加深体验。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开放性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69-01

小学生学习语文,擅于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语文的教学应当把阅读教学作为重点。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并没有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小学生处于少年阶段,心智尚处在发展时期,很难保持一心一意地进行阅读,这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因此,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显得势在必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便是开放式教学的宗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则是基于这个宗旨的。如何使小学生阅读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有兴趣的创意阅读,利用阅读预习,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知识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本人以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教师都会知道,仅仅用课本在课堂上一板一眼的教学是相对刻板的,并且收效甚微。小学生天性好玩,将其禁锢在课堂上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的教学环境是影响一节课气氛的关键因素,开放性阅读教学必须设置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氛围,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大胆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1.创立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传统的教学相对封闭,在教室内上课对小学生来说有种无形的禁锢。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课堂地点设置在教室外,组织学生到郊外大自然中学习阅读,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城市中公园里进行学习。学生在室外,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自由阅读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受到课堂呆板严肃氛围的禁锢。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活动实践,为开放性阅读创造了条件。

2.建立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到向导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制造一种朋友间的融洽关系氛围。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支持和信任,教师应该用商讨的、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比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知道你能行的!”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会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念。比如有的学生会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同学会分析曹操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原因,有的建议分析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心理等等。对于这些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二、开放课堂内容,拓展学生阅读知识

教材上的阅读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展。

1.将课内外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资源。课本上的知识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只有结合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学习《翠鸟》时,可让学生提前查找有关“翠鸟”的信息,了解“翠鸟”的含义。让学生讨论各自喜欢什么动物,在课前带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适时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翠鸟的生活习性,生活范围等等,让学生去课外查询资料,并在下一堂课中讨论。这样的教学,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翠鸟》这篇课文的本质,将知识由课内引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语文传统的封闭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

2.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习,阅读是关键,学生需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教师在课堂中需根据情况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向课外知识转化。比如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生会对三国中的诸葛亮、曹操等人物感兴趣,教师此时可趁热打铁,推荐学生课后去看《三国演义》,原版白话文看不懂,可以看青少年版的。并且可以组织一堂《三国演义》讨论课。学生在这堂课上可以畅所欲言,比如最喜欢哪位英雄人物,最忘不了其中的哪个情节,且可以根据学生对魏蜀吴的分别支持,分为三个“国”来进行分组讨论辩论。这样既能够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开放阅读,以读为本,回归阅读教学本质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它的本质,即要以读为本,回归到阅读上来。开放式阅读是对传统的讲学式教学阅读的更新改进。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和其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引领学生进行开放式阅读。

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教师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美景描写的特点进行分析后,让学生讨论总结我国的大好河山,风景名胜。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然后教师可推荐学生去阅读关于祖国风景名胜的文章,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壮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魅力。满足学生的探知欲望,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开放式阅读,回归阅读教学的本质。

开放性阅读教学,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提升知识范畴,并有所感悟和思考,熏陶情感和思想,享受阅读的乐趣,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体现了新教材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思路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们对知识认知的渴望度和学习兴趣的建立,更是一个人认知世界最为基础知识积累的开始,打好学习知识的基础,为将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为此增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能力的研究,对小学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基本要求

(一)默读教学

默读是小学生学习课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阅读要求,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而这种阅读能力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有着不同要求,通常情况下,应确保低年级小学生能够不指读且不出声地完成阅读;确保中年级小学生初步具备默读能力,并能够通过默读来对课文内容进行准确理解;确保高年级小学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默读,也就是应设法提高其默读速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科学的默读能力培养方案。

(二)朗读教学

首先,朗读是小学生语文课本中最常见的一种阅读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最常用的一种阅读练习方法。朗读的要求在于小学生能够使用普通话来对课本进行正确有感情的朗诵。通过朗读练习,让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感情。为了帮助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教师应将课本中要求朗读的课文作为重点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多读,并通过反复阅读来获得一些感悟,进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不应该是囫囵吞枣式的粗读,而应将每一次阅读作为一种享受。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应当摒弃低段阅读时的一些错误方式,更加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而不是仅仅为了做题而做题。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之前进行浏览,阅读时注意认真细致,课后进行回顾温习。同时,多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比漫无目的阅读效果好多倍。另外,分享式阅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方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听取别人的不同想法和意见,通过交流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并通过讨论积极思考,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阅读活动

就当前状况而言,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比较少。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加阅读实践,进行开放式、多样式教学,以充分调动阅读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黑板报或手抄报的形式显示小学生比较喜欢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可以给同学分组,每组准备一期黑板报展示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还可以组建班级图书角,除了学校提供的书籍外,让同学分享自己的书籍,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阅读活动,比如美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阅读交流活动等。在此期间,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帮小学生增强自信心,找到和自己兴趣相同的好伙伴,通过阅读分享学到不一样的阅读内容。

(三)选择有效的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是选择与课本的情景内容相匹配的阅读材料,还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阅读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内容时,要有倾向性地将课本内容的着重点与课本外的阅读材料的情景内容相联系,让学生们对课本的故事情节产生好奇心理和阅读欲望,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也能拓展学生们自我认知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成效的有效途径。要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就要选择好阅读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本内容时,要对内容的中心思想部分进行反复精确地阅读,还要提示学生们对精华内容应该用精读的阅读方法,这样留下的记忆牢固。对于已经在脑海留下一定印象的阅读内容,要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式来增加阅读量,这是速读方式。对于学习内容的情绪激昂的部分应该大声朗读出来,以增加情形的感染力,这是朗读。而默读是在加强对阅读内容的思维考虑和理解的基础上选用的方式。读书笔记是要求学生们一边读书一边记录,这是对阅读内容中不易留下印象的部分知识阅读的有效方法。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

阅读是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小学阶段,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学习的好坏。当前农村小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弱,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处于低效状态,学生不是主动去阅读,而往往是被动阅读,所以阅读过程中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直接导致阅读效率不高。这种状况当然需要改变,但如何改变呢?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具体说来,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诱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动机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总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展开阅读,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无法体现出来。这样的结果是教师累够了,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想阅读有效果,就必须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为改变被动阅读的局面,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设法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阅读,主动参与阅读。什么样的氛围能诱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呢?那就是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安全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得以自由思考,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形成思想交锋与碰撞,使学生从中发现新问题,并愿意解决新问题。带着新的问题,学生会积极通过特定的方式获得信息以解决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所以,有了问题的学生必然会自觉地展开创造性阅读。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发扬民主作风,要注意避免一言堂,要使学生的意见得到自由表达,对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即便学生错了,也应当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发现自己的不对。只有在这样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学生也才能真正开始创造性阅读。

二、重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阅读体验

创造性往往体现在不随大流,有独特见解。为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见,要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哪怕是格格不入的见解,不被人接受的见解,在老师这里,都应当得到肯定和尊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创新出新,才能不断进行创造性阅读活动。当然,一些太离谱的观点,教师也不能一味肯定,而要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自明其不是。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个体,注意倾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阅读兴趣。

三、重视课外时间,拓展创造性阅读空间

创造性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在大量的课外时间。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好创造性阅读,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外时间,拓宽阅读的视野。

(一)拓宽阅读的渠道。小学语文阅读不能囿于教材,还应该把视野扩展到大量的课外书籍上。为此,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农村学生家庭大多缺乏图书资源,地方上也没有公共图书馆,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室资源,必要情况下,可发动捐书赠书活动或图书互借互助交流活动,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此外,地方上的很多资源,也可以成为创造性阅读的材料,如景区的介绍、名人背景说明、商品说明书等,都可以用来阅读。各种资源汇总起来,共同扩展了学生的阅读渠道,对学生的阅读积累是很有利的。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这个定位决定了它的不单纯,即它往往与各个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阅读中,为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或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加强理解。比如,可将阅读与音乐联系起来,给文本配上音乐进行诵读;可将阅读与舞蹈联系起来,给文本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可将阅读与戏剧联系起来,将故事性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给文本配上剧情表演;可将阅读和美术联系起来,为文本配上精美的自画插图,等等。总之,同样的文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加以体察,可以与不同的学科相联系。像这样多角度阅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会加深,而且又会创造性地生成很多新的思想。

(三)联系生活进行创造性阅读

语文的内容来自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练,所以,语文阅读可以和生活联系起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为此,要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体察四季更替和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也体察人的各种交际活动,学会写日记或随笔。必要情况下,可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内容,使全班学生的视野都得到扩展。生活阅历丰富以后,面对相关文本时,学生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理解,在农村成长并受过较多苦的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理解会深刻得多,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成了他们理解文本的基础。只有像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理解,学生最终才能真正对文本实现透彻的把握。

人的语言素养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读是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关键行为,因为只有阅读可以积累知识,发展词汇,进而使认知能力获得提升。所以,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要注意抓好阅读教学。为了使学生阅读效果更好,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创造性地阅读。只有创造性的阅读,语文学习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会有所提升。

此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类型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八种智能类型之多,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能只考虑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需要根据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具体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也同样不能采取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角度展开阅读,正是多元智能类型的客观要求,因此是符合实际的能取得实效的一种教学策略。

综合以上内容,创造性阅读就是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多侧面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首先要注意创造合适的氛围,诱发他们的阅读动机,重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体验,并注意利用课外时间,拓展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清攀.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教育,2003(3).

第10篇

一、师生的角色转换

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这是时代的召唤。因此,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愿望,自主学习习惯逐步增强。在师生的角色转换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的将时间让给学生,防守让学生去学习,教师只是一个知道者,引路者,从台上的主角转换成幕后策划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角色转换。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交流本节课中最想深入研究的内容。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 学生提出最想深入了解如何飞渡泸定桥,有的学生提出最想研究一下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还有的学生提出最想研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如何克服的。学生眼中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于是,教师充分鼓励后让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并放手让他们合作深入研究。讨论交流的换届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机会,最后,学生们分析的全面到位、研究的深刻细致。

2.要充分发动学生,积极的诱导学生,巧设计,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达到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要防止从一个极端 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学生放任自流。注意到些,学生的学习愿望才会随着学习的实践而增强。其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如教学《冬天到》(第三册)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雪的词语“雪花飘,大雪纷飞,漫天飞舞”再让学生排序,并说出为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雪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渗透了一种写作的方法。学生自然的流露出了惊奇赞美的德语气

二、阅读教学着眼点的改进

由于应试教育的质库桎梏,许多语文教师将阅读教学的着眼点放到了阅读的结果上,而结果的得出,大都是在教师细细的分析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来的,甚至为求标准,将教参上的答案照抄照搬学生鹦鹉学舌地再现罢了。忽略了学生在阅读的训练过程中,情感体验是否丰富了一些,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否增强,思维是否得到训练和发展,进行阅读教学的改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决摒弃重结果轻过程的方法

这首先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航标。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

其次,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实践时,不要过于偏重知识和技能,而把学习过程和、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等作为附属可有可无。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实践并运用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型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长中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重视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主

.重视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主,再读中整体感知,再读中整体感悟,再读中培养语感,再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习读书等方面进行转变。将教师讲解的时间让出一部分来,放手让学生再读中悟,再读中思,再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启迪。

如《再见了,亲人》是一 篇充满情感的课文,在教学中采用朗读的方式是最合适的,当然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情景与感人的情景音乐,比如大娘冒着危险送打糕给战士们吃的画面,战士们准备即将离开朝鲜这块奋战了八年的土地,汽笛响起,火车即将开动的画面等等,为学生深情的朗读提供帮助。

三、阅读教学评价的转变

这里的阅读评价主要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种阅读行为和方法的认定。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重视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注重考查学生形象地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方法与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你认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第11篇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很好的揭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因为阅读教学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激励性的语言,如“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 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领会文章的主旨,还可以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得有声有色。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例如,在《绿色的和灰色的》一文中,要求学生自由结合小组分角色朗读,提醒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朗读去体会周围的寂静,狐狸的狡猾,小白兔的聪明,去感悟正义,感悟生活的美好

三、挖掘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标非常强调的 ,“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交流等信息渠道。这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包括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听记习惯,学会尊重和倾听别人的发言。激发学生亲自探索思考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探究意味着个人的,独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逐步引导学生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学《丰碑》一文时,一个学生回答我,她知道了在行军途中遇到的困难,也知道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当将军看到这一情景时激怒了,责备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老战士发棉衣,还知道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震惊了,但是她又说:“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没有棉衣穿,而冻僵在雪地里呢?”于是我要求学生自行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四、引导学生感悟文章

教学中“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和语言的表现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有机会阐述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在教《灯塔爷爷的朋友》一文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灯塔爷爷、大轮船、星星、海浪、飞鸟、海燕,表演灯塔爷爷与他们的对话,从对话中理解最后一段海燕说的话,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只要以诚待人,一心待人,这样才能有许多朋友。又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先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从遐想中拉回到他真实的命运中,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恨,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总之,将以上几点贯穿于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努力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能从读书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阅读质量;阅读本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24-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对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要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还要具备多角度阅读的能力,并形成一定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期待形成以后,拓展思维空间、提升阅读的效率就轻而易举了。新课标还对各年段学生的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可见阅读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诸于儿童对于阅读的一些习惯,尤其是要在这个时期将阅读的"地基"打的稳固坚实,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化解阅读难的问题,并提高阅读水平。

1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剖析阅读本质,经常进行阅读训练,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知识接受能力有所差异,既要照顾到这一点,又要让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版块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在阅读方面,不能为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亦不能止步不前。想要真正落实这样的方法,就要做到一些几点。

1.1 观念推陈出新,提高思想认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方法和思想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实践。目前来看,学生的阅读实践只停留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给予及时适当的课外延伸。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教学设备的情况,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转变原有的陈旧观念,提高自己对于这方面的认识,使阅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修养的有利途径。

1.2 用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与方向性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抓住孩子的兴趣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自主的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可以使阅读在孩子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时开展阅读活动,就容易得多了。

1.3 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其自身特有的性格、知识储备、情感来源等,这些都是会影响他们阅读兴趣的方面,这也就说明了阅读个性是存在于每个孩子身上的。教师在明确了这一点以后,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式教学,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向。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做阅读和学习的主人。

2 为学生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是课程标准中针对学生阅读方面提出的方向。如何真正的做到呢?

2.1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语文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已经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想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忽视阅读的作用。语文教学的延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外还要格外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如果想要学生更快更好的从课外阅读中获益,就必须令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能以"填鸭式"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逐渐渗透。首先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对文章的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面上。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2.2 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将阅读只局限在语文课堂上是不可以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是狭隘的,还会固步自封,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巧妙有机的结合,令它们相互得到补充,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方式下,吸引学生自主阅读,最大范围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宽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