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稻栽培管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40-01
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就是水稻,自从我国建国至今,水稻得到了高速发展,现在我国各地都在进行水稻的种植,根据先关同级,稻谷的产量已经占到了粮食产量百分之四十三,我国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口都将稻米作为主食。水稻栽培儿科学主要对水稻生产进行指导,并且具有自我鲜明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内涵,在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要求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必须要得到飞跃式以及全方位发展以及进步,因此,人们必须要审时度势抓好水稻栽培科学,抓好机遇,加快水稻科学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了放在水稻栽培科技工作人员首要的任务,本文中,笔者就结合黑龙江地区实际的情况,对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呈现出了四个主要特征,主要为多目标特征、重集成特征、高科技特征以及机械化特征。水稻作物的栽培要实施多目标的发展,要不断拓宽研究范围以及研究内容,自从进入新世纪和新时代以来,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态失衡以及环境污染等等问题得到了严重凸显,人类的健康以及环境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在我国新时期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增强水稻作物产量,必须要改善水稻品质,实现资源高效等目标,这不仅仅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最为核心的问题,更加是在我国作物栽培长期发展重要的战略性的任务。水稻栽培科学要实施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创新,还要不断开拓新领域,水稻栽培学具有作物本身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作物生理学等等联系,有研究环境关系和作物的农业化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态学以及植物病理学等等,有研究作物生产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耕作学以及作物育种学等等诸多学科。这些学科都从作物自身某一个方面或者侧面研究了和作物生长相关的技术问题以及理论,这些都有可能做为作物安全生产、作物生态生产、作物高效生产、作物优质生产以及作物高产等等提供一个措施以及依据。
二、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措施
1.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要融合先进技术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并且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各个行业和各个产业都实现了机械化发展。水稻栽培发展引进了信息激素和以及航天技术,通过对于复杂农作物栽培生产过程实施综合分析以及系统分析,建立一种动态的管理决策系统以及动态模拟模型,可以实现水稻生产定量的决策,进而促进水稻栽培的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除此之外,水稻栽培科学更多的融合了现代材料学、工学、化学、物理学等新成果,并且融入了生物技术,开发以及研究了一系列的水稻栽培新产品,例如农业机械、塑料新制品、纳米肥料以及新型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等,高新技术进一步的应用,不仅仅调整了水稻栽培学科研究的方向,对水稻栽培科学研究领域进行深化,同样解决了过去传统技术不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最终促进我国水稻栽培科学技术以及理论跨越式发展。
2.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和轻简化
伴随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到了高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大幅度调整,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人口也进入到了城市中,导致了农村的劳动力得到了大幅度减少,农村劳动力还呈现出了妇女化以及老龄化的现象,因此,农民急需要省力和省工,进而使得减少农村的劳动力用量,减少劳动的强度,与此同时,机械化成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十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仅仅表现出了稳产和高产,而且能够节省工本,更加是促进我国农村三农全面协调发展最为重要的途径,更加是实现我国农作物生产商业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以及区域化重要的一种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实现现代化和轻简化十分重要,水稻轻简栽培也是机械化过程中重要、阶段性的途径以及形式,机械化也会成为我国未来水稻作物生产最为主要的方式方法。
结语:本文中,笔者首先对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接着从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要融合先进技术以及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和轻简化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黄丕生.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兼及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述评(上)[J].中国稻米. 1999(01).
[2] 杨明海.调整种植业结构 发展水稻生产──舟曲县水稻栽培浅析[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05).
关键词:水稻;强化;施肥技术;栽培技术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对我国的水稻种植和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水稻产量,我们积极推行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使该项栽培技术在我国水稻种植和生产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2006年,我们开始引进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结合地区各方面的特点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研究出符合当地特点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并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提高了全镇的水稻产量。
一、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定义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促进水稻生产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水稻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新的关于水稻栽培的理念,由马达加斯与美国康乃尔大学水稻栽培的专家研究而成。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致力于水稻等粮食的种植和生产,虽然传统的栽培技术能够使我们有所收获,但是却达不到超高产的要求,也无法为我们创造更高的价值。然而,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比,作为新型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例如稀植壮株、嫩秧早栽、控苗壮秆、湿强根和足肥高产等。在所有的强化栽培技术中,这些显著特点在三围立体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三围立体栽培方式是指在进行水稻的移栽时,每窝水稻栽3苗,使之呈现三角形分布的状态,其苗距为6cm至10cm,并且使其行间错窝,尽可能地实现水稻栽培密中有稀、稀中有密和促进分蘖的效果,使水稻的有效穗数增加,最终使水稻的产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分析
由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定义可知,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比,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例如稀植壮株、嫩秧早栽、控苗壮秆、湿润强根和足肥高产等,这使得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有了许多优势。在水稻种植和水稻生产的过程中,采用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水稻育秧的成本,主要表现在相同种植面积条件下的水稻用种量的减少以及用工量的减少。此外,其嫩秧早栽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秧苗的早生快发,使秧苗低节位分蘖的发生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充分地体现并且发挥了水稻分蘖的巨大优势,使水稻的足穗和大穗等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进而促进水稻的超高产。
栽秧时灌水方法也很重要,要以干湿交换为主。应采用浅水、湿润、晾田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对秧苗灌溉,这样方便稻苗的插入站立,而且有助于水稻高产的生态和生理需求,达到合理灌溉对水稻生长十分有利。干湿交换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与科学技术来衡量,干湿的时间长短要根据科学依据有规律的掌握,有利于秧苗的成长。
三、实现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有效措施
1、做好水稻品种的选择工作
要想实现和提高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使用效果,同时还要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水稻优良品种,目前水稻的品种也在不断地更新改进,但选择水稻品种时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情况做出选择。地区的不同温度差异就不同,干旱地区就要选择耐旱、耐痔、感温性强的品种。低温地区也要选择适合当地气温的水稻品种。严格地按照抗病性强、分蘖力强、生长力旺盛、耐肥力高而且穗型偏大的标准来对高产杂交稻进行选择,对此,市、县的相关农业主管部门有所推介,例如川优6203、川香优37、蓉18优198、健优388和内5优828等品种都比较适宜。
2、做好水稻育秧栽培方式的选择工作
做好水稻育秧栽培方式的选择工作对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选择湿润保温育秧的栽培方式来对适龄的壮秧进行培育,根据水稻秧龄的长短来确定和选择适宜的水稻播种量,并且加强对其肥水管理,使适龄的壮秧得到更好的培育。
3、做好水稻栽种时间的确定工作
对水稻进行适时早栽是实现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对水稻进行适时早栽可以促进水稻秧苗分蘖和早生快发,实现水稻超高产的目的。
4、做好水稻的稀植强化栽培工作
我们要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三围立体的栽培方式来对水稻进行栽培,将水稻栽培成每窝水稻栽3苗和三角形分布的形式,将其苗距控制在6cm至10cm之间,并且使其行间错窝,使水稻栽培密中有稀、稀中有密,促进水稻的分蘖,尽可能地做好水稻的稀植强化栽培工作。
5、坚持平衡施肥的原则
施肥量的平衡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很关键,施肥量的不均匀不适当对水稻的秧苗有很强的破坏力,施肥量过高的稻田区域,会因为量大产生肥害,稻苗慢慢的变黄,死掉,而施肥量过低的稻苗区域的秧苗成长会很慢,就像人的身体一样,营养补充不足,导致虚弱,因此产量会大量减少,甚至稻子不成熟。所以在施肥过程中要综合实际情况制定水稻施肥量。而且要根据科学技术对水稻进行分期追肥。从灌溉用水量来看,传统技术习惯漫灌,而强化栽培技术移栽则强调以湿润灌溉为主,两者相比,强化栽培技术用水量大幅减少;从施肥量来看,强化栽培技术以有机肥与化肥并重的方式,视稻田肥力而定;从营养生长方式来看,强化栽培技术更加强调中期晒田,促进水稻有效生长,实现产量大增成果。
6、除虫草防虫草措施
水稻生长时难免会遇到有虫害现象或者生长杂草等现象,水稻强化栽培在水田种植时不可以用水压草,这样杂草会继续生长出来,影响水稻的生长。在抛栽后一般要用化学防治,将出虫草剂均拌在化肥中,撒进稻田里。我们还可以通过节水灌溉的方式灌溉农田,采用综合防控的技术措施来对水稻进行除虫和除草。
综上所述可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农作物发展迅速的当下,我国对水稻的产量与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加强,为提高水稻产业的发展,更应该加强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的更进。不断地更新、创新水稻作业的技术水平,为我国的水稻产业再进新一阶段的生产高峰。
参考文献:
[1] 易树坚.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J].吉林农业月刊,2015(3);56-58.
关键词:栽培方式;病虫危害;措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如何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稳定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成为众多水稻主产国的重点目标,而目前田间管理包括栽培方式、种植密度、肥水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栽培方式的改变往往会影响病虫的发展,对于病虫的发展,怎样才能尽量减少病虫危害现如今也是很重要的。
一、对近10多年水稻栽培方式的转变分析
在2000年以前,水稻的培养方式主要是手栽,大概85%以上的水稻都是采用手栽的培养方式来培育的,而在21世纪之后,科技发达了,随着机械化农业的进步,手栽稻的面积逐渐下降,特别是2005年以来,手栽面积迅速下降,近几年大部分水稻的栽培方式改为机插。
二、影响水稻病虫的产生的分析
2.1水稻栽培方式带来的影响。水稻培养方式由手栽方式渐渐的向机插方式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其他种类的栽培方式,也就是很多不同的地方栽培方式是不同的;水稻的生育期普遍推迟了,像麦套稻、直播稻生育期要比普通的手栽稻推迟10到15个小时,这种推迟期的变化,在前期不利于灰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等内源性害虫的发生,在后期却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两迁害虫滞留为害,这两迁的害虫世代的增加,以至于危害水稻的时间就会增加,但同时有利于稻曲病发生。对于直播稻田落谷前大部分不进行浸种处理,导致水稻恶苗病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2.2分析对内源性螟虫的影响。对于二化螟的发生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一些山区仍然偏重发生,三化螟的发展程度也在逐年下降。下降的原因:一代螟虫无适生寄主,在整个市里手栽稻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手栽稻落谷早,一般在5月初落谷,而机插秧或直播稻要到5月中下旬或6月初落谷,一代螟虫没有适生田块;水稻易感期与三化螟易侵入期错开了,机插秧或直播稻比常规手栽稻晚了7到10个小时,与三化螟易侵入期错开;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在近几年水稻病毒病发生较重,秧田多次用药压低传毒媒介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且水稻是三化螟的唯一寄主,而二化螟寄主除了水稻外,田边杂草、玉米往往都是它们的寄主。
2.3分析对两迁害虫的影响。发生期延长,为害的世代增加了。在2000年以前这些两迁害虫在8到9月份就陆续回迁了,而2000年以后,由于轻简栽培面积大,水稻生育期普遍推迟,食疗条件有利,所以尽管在9月底到10月份初,这些两迁害虫还是滞留在这里,导致形成了危害。
2.4分析对纹枯病的影响。水稻的纹枯病在水稻产业上是常发重发病害。直播稻和手栽稻相比较,前期苗小、空间大、屏蔽度低、纹枯病发生的几率小,在后期由于基本苗多、密度高、透风透光条件差,直播稻纹枯病重于手栽、机插稻等其他栽培方式。
2.5分析对灰飞虱和水稻病毒的影响。水稻病毒总体呈下降趋势。对于水稻病毒病主要有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轻简栽培方式不利于灰飞虱和病毒病的发生。因为轻简栽培方式的播种期推迟,水稻易感病生育期错过了一代灰飞虱迁入传毒高峰期,加之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对于条纹叶枯病近年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在手栽稻为主的山区。因为在生产上没有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近年黑条矮缩病在山区明显加重。通过大量的调查不同栽培方案下秧田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轻简栽培方式使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轻于常规水育秧田,而对于在山区,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在后山的比例较大,主要因为后山区主要是手栽稻区,在5月份初九大面积落谷育秧,秧苗感病期遇上灰飞虱成虫迁入高峰期。即使在丘陵重发区,直播稻、机插稻发病也较轻。
2.6分析对稻曲病的影响。稻曲病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遇多雨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而多种栽培方式的并存,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在栽培方式多样化之后,生育期参差不齐,水稻破口抽穗期从8月上旬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导致部分水稻的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已成为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近几年稻曲病呈加重发生趋势,直播稻播种量高、基本苗多、密度大、田间郁闭、通透性差,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稻曲病发生,从而不利于水稻的生产。
三、对水稻栽培方式演变所产生问题的应对措施
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实际上对病虫发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但水稻栽培方式的变化是必要的,即使有危害也要进行变化,对于新时期栽培方式变化带来的病虫发生特点、发生的规律有所变化的现状,需要想出适合的办法来应对产生的后果,以达到对水稻生产率的最小影响,加强研究,对于应对措施,主要有:
3.1对基础进行研究,加强测报。在调查的时候,要注意扩大调查的面积,增加调查点,及时掌握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病虫发生动态,从基础开始研究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实时分类指导防止提供准确的数据。认真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病虫发生的研究,对水稻病虫的治理与管理也要做深入的研究,多利用科学方法来对病虫进行有效的防治。
3.2在政策和技术上进行指导。对于政府部门,一定要对水稻农业发展方面重视起来,要进一步加强商品化的集中育供秧、机插秧补贴和推进力度,可以试着以乡村为单位统一进行育种、统一进行供秧、统一进行机插,通过行政措施对农民进行科学引导,最终实现科学种田。在现如今,水稻的品种多,栽培的方式也较为复杂,随着培育方式的改变生育期也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为了适应变化,对于技术部门一定要从基础抓起,坚固每个细节,在技术上正确指导,同时对于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不同情况一定要做好分地区、分方式、分播期的分类指导,减少农民不懂药而乱用药的发生,对于指导一定要科学合理,来的提高防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3加强社会化服务的力度。对于水稻农业一定要加强重视,做好为农民提供水稻从种植到收取的全程综合服务,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药剂浸种、统一播期、统一秧池无纺布覆盖和统一机插,使秧苗素质一致、生育期一致、病虫发生一致,可以有利于统一用药,更好的控制病虫害。
四、结语
对于目前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水稻栽培方式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病虫害一定会存在,并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水稻加大生产量,必须对水稻发展变化按时进行调查,并不断改进,这样才更利于水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12
水稻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去壳之后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大米。据了解,全世界约有一半以上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可见水稻在人们的饮食生活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产粮大国,但是人口众多,人均粮食占有量并不高,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优质稻米的需求也极高,因此提高水稻产量,保证水稻质量是当前水稻生产工作的重点。为了保证水稻高产丰收,农户就要不断学习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而农业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水稻栽培知识的普及工作,让更多的农户受益。
1水稻的品种选择
水稻优良品种的选择是水稻获得高产丰收的第一步。水稻选种的第一原则必须因地制宜选种,否则后期的其他工作也是徒劳。水稻选种最忌讳盲目引进新品种,很多农户受到广告的吸引或者他人介绍,急于获得高产丰收,盲目地引进没有经过实验的新品种,最后导致品种不适合地块,影响了产量和质量。水稻选种第一步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该区域环境条件和自家地块的优良品种。其次要选择生命力旺盛,抗倒伏能力强,抗逆性好的水稻品种。生命力旺盛的水稻品种有利于抵抗自然灾害,降低经济损失。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是因为我省气候干燥多风,以免发生倒伏造成减产。而抗逆性强的品种大多抗击病虫害能力强,有利于保证夺高产、创丰收。再者要选择口碑良好,市场销路畅通,深受人们欢迎的水稻品种。这类品种的选择可以保证农户水稻销路,避免水稻难销售问题,有利于保证经济效益。最后要购买正规经销处销售的水稻种子,不要贪图便宜购买来路不明的种子,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得不偿失。针对水稻品种的选择问题,农户也可以咨询当地农业部门相关人员,酌情采纳,包括后期的栽培等都可以向当地专业人士咨询。
对于想引进新品种的农户可以开展小范围的试验种植,理论结合实际,确定该品种适合该地块,方可大面积推广栽培。严禁盲目引进新品种。
2水稻的种子处理
播种前务必进行晒种处理,选择无风晴朗天气将水稻种子平铺于平坦的地面之上,厚度不超过5厘米。晒种期间注意要经常翻动,以免高温灼伤种子内部组织,影响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晒种时间一般要持续3天左右,注意观察天气并留意天气预报。同时在晒种过程中如果发现病种、残种直接剔除。
播种前为了降低水稻发生病虫害的几率,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还要适当的进行浸种工作,或者采取种子包衣也可以。
3注重水稻田间管理
水稻田间管理工作主要是做好水稻的施肥和合理灌水,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
3.1水肥管理
首先要做好秧田期的管理,播种后2天要检查墒面情况,5天后一般要通风降温,防止出现烧苗现象。其次要做好大田期的管理,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注意肥料的合理使用,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分蘖肥使用尿素每亩15公斤。穗肥注意磷钾肥的配合使用。
合理灌水。总体要求是“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寸水分蘖、打苞深水、干湿壮籽”的管水原则,栽后30~35天,田间分蘖达到所设计的有效穗时(一般每亩30~35万苗)时,要及时撤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晒田时间5~7天后及时灌水。
3.2病虫害防治
防治方法:一是尽量采用农业防治。首先建议选择抗病虫品种,采用合理的配套栽培措施(如合理密植、施肥、管水等)。二是考]物理防治,使用物理杀虫灯。三是考虑化学防治。采取机动联防。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杀纹叶枯病、螟虫和飞虱。药剂选择和亩用量为25%叶枯唑100克、75%三环唑30克、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40克、18%杀虫双水剂400毫升、70%吡虫啉5克对水60公斤喷雾防治。
防治时间:水稻叶稻瘟的预防最佳时期是在水稻分蘖盛期,田间群体过大,高温高湿,通风透光差,一般在水稻移栽后40天左右施药预防;其次是水稻穗瘟和防治,最佳防治时间,第一次在水稻孕穗后期(田间有5%的水稻破肚),第二次在水稻齐穗期(有50%以上的抽出穗,即将开花前)。稻曲病的防治适期在水稻抽穗期10~15天。虫害的防治一般根据田间发虫情况,在不同害虫的最佳防治时间组织防治。
4结语
综上所述,水稻要想获得高产丰收品种选择是第一步,同时注重晒种和浸种工作,还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积极普及水稻栽培知识,不断提高农户水稻栽培水平是当前水稻生产工作的关键,以提高农户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农业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大水稻栽培技术普及力度,让更多的农户受益,也为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闫子勇.浅析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12).
[2]郑燕霞,王丽锋,郑艳华,王小军,肖秀琴.浅谈优质水稻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4).
关键词: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59
盐碱地除了内含有大量盐分,会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而在盐碱地进行水稻栽培也具有极大的难度。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和盐碱地改良工作的逐步推进,经过大量的栽培实践和探索组建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盐碱地水稻栽培的技术[1]。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水稻栽培技术和传统的人力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能够减少农忙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能保障水稻的高产稳产,确保水稻栽培效益的提升。
1 材料与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市某地的8块盐碱地水稻试验田,并随即将其均分成2组,分别为研究组合对照组,每组4块盐碱地水稻试验田,且每块试验田面积相同,外部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气候等都相同。对照组的4块盐碱地水稻试验田采用传统的人力栽培模式,而研究组的4块盐碱地水稻试验田采用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记录对照组以及研究组栽培所需的工作时间,并对两组的工作效率进行比较,在水稻收获时,对比2组的水稻产量从而得出结论。
2 结果
经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观察、分析以及准确记录得到结果:研究组盐碱地水稻试验田的工作效率是对照组的1.4倍,研究组产量是对照组的1.55倍。
3 讨论
3.1 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的优点
盐碱地水稻直播栽培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能够有效压缩前期准备时间,最大程度上减少农忙时间,提高栽培工作效率以及栽培功效。}碱地,水稻直播的栽培模式和传统的人工插秧以及机器插秧方式相比,能够省去秧池管理阶段,比人工插秧节省40d左右,比机器插秧节省大约30d。水稻直播的功效与其他2种方式相比是有明显的优势的,平均播种面积以及所需人力和时间普遍较低;能够增强对基本苗的控制,确保栽培的有效性。盐碱地含有大量的盐碱物质,使得水稻秧苗成活率大大降低,采用水稻直播的栽培模式能够提升播种量,并以此为基础获得更为合适的基本苗,为水稻高产奠定坚实的根基;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能够确保水稻的高产稳产,尤其是对于大面积成规模的水稻种植而言,产量十分稳定,同时在优化管理之后能够全面提升产量[2]。
3.2 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技术要点
为了有效改善盐碱地的土壤状况,为水稻直播打下基础,用淡水泡田,通过洗盐碱的方式减少土地盐碱含量,为栽培效果的提升以及产量的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基本苗充足,用苗压盐碱;在使用复合肥料以及有机肥的过程中,要采用多次少量的方法,避免增加土地盐碱性。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沟渠配套
在盐碱地试验田的周围必须具备排水渠,排渠的深度需要控制在1~1.5m之间,确保排水通畅;要将排水和进水分开,避免灌溉时出现回头水情况,同时也要控制好条田宽度,一般在30~45m之间最为合适,这样能够提升土地利用率,也有助于排水和管理。
3.2.2 品种选择
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的有序开展必须对水稻品种进行合理选择,并根据盐碱地的特征、水稻生长特点以及地区气候环境特征但实际需求进行品种的选择和确定。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水稻播种会形成水稻根系分布浅、群体大以及容易倒伏的情况,因此在品种选择中应该考虑到水稻品种的生产状况以及耐寒水平,选择的品种需要在前期具有极强的耐寒性、抗病能力且植株矮、分蘖力适中、抗倒伏较强的品种,确保直播水稻的高产稳产。考虑到盐碱地的直播水稻栽培还需要考虑到品种的耐盐碱性和抵抗不良气候条件的性能,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品种茬口,保证早播早收和晚播安全成熟。早茶播种可以选择淮稻5号,因为该品种抗条纹叶枯病较好,同时也能够适应盐碱地环境抵抗不良气候条件。在6月5号前后为了提高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播种武育粳3号,有效避开病虫害。最后播种可以选择准稻5号,保证晚播阶段水稻能够安全稳定的成熟。
3.2.3 整地播种
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对田地的要求较高,同时也是确保水稻直播效果的重要环节,整地的要求是:秸秆还田,取得的效果是比较突出的,盐碱地水稻田地要保证精耕细作,这样在直播水稻的过程中才能够避免产生壅泥,确保田地的平整。田地平整度会直接关系到施肥、化除、水管等多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盐碱较重的田地,需要进行深耕,有效增加土壤库容,降低盐分上升速度。在整地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根据整地作业程序开展耕田工作,并在该项工作结束之后及时上水泡田而且时间不能低于2d,有效排掉头潮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用重耙耙一遍,以便减小土块体积,确保田地平整性,同时也能够降低用水量,更为快速的泡出盐碱。对于盐碱程度较高的田地,可以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淡水泡田时间和洗田次数。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可以对土地进行施肥,在施肥完成后等待泥浆沉实之后拍出田地的水分,并将田地晾晒1~2d后开始播种,另有下采用水稻直播方式开展工作。在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选择发芽率高的优质种子,并将其晾晒几天,对种子进行干燥处理;从晾晒后的种子中选择优质饱满的种子,并将其放在食盐清水中漂洗,清除杂质;对选好的种子进行浸泡和消毒留待播种使用。
3.3 盐碱地水稻直播杂草防除关键技术
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具备极大的优势,但是水稻直播方式的一个缺点在于会产生大量杂草,如果不能够采用有效的杂草防除技术,则会直接影响到水稻产量。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提高其应用效果就必须重视水稻直播的杂草防除技术,有效应对直播水稻过程中产生的杂草问题,将农业措施以及化学防除手段结合起来,确保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盐碱地水稻直播杂草防除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在化学防除杂草过程中,要对杂草进行一次针对性的封杀,并根据杂草风沙要求,选择土壤封闭好和杂草种草谱宽的位置进行针对性化学杂草防除,清理干净大部分杂草,确保后期杂草清除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在经过第1次针对性的杂草封杀后,可以选择土壤封闭作用强和茎叶处理效果好的除草剂对剩余杂草进行2次清除;在最后的防除工作阶段需要清除耐药性强和较为顽固的杂草,这时就需要在除草剂选择上进行科学选择,并通过一系列农业措施进行补救清除。除此以外,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当中的水浆管理是预防杂草的重要工作,在日常田地管理中应该予以重视[3]。
综上所述,盐碱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模式在水稻栽培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促进水稻高产稳产,提高整体收益。在应用水稻直播栽培模式的过程中要重视杂草清除工作,确保水稻生产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翠玲.盐碱地水稻管理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4,5(4):8-9.
一、有机稻田的转换改良
种植有机水稻的田块必须经过转换过渡期,才能达到有机水稻生产标准,转换过渡期一般老水田不少于2年、新开水田不少于1年,转换期间对现有稻田进行改良,消除土壤残留。常见的改良方法有三种:一是有机肥改良,稻草秸秆粉碎后与家禽畜粪按比例混合堆置发酵制成有机肥施入土壤。二是客体改良,直接将草炭土、草木灰、腐殖酸、浮石粉等客体施入水田缓期发酵实施改良。三是耕作改良,采取豆科作物轮作、秸秆粉碎还田、秋翻春耙等措施使土壤团粒结构得到改善。
二、选择优良品种
有机水稻栽培应选择熟期安全、适宜当地栽培、抗病抗倒、分蘖力强、米质佳口感好,经国家审定为当地主推的优质水稻品种。
三、秧田管理
1. 播种育苗
播前将稻种晾晒1~2天,用阳光杀菌提高种子发芽势。然后水选捞出瘪粒,放入缸中用50%多抗霉素浸种,每2天换1次水,浸泡5~6天,之后捞出装入编织袋火炕催芽,温度控制在28~30℃,待种子80%破胸露白后取出阴干备播。钵盘营养土的配制一般选用充分腐熟的畜禽粪或草炭与山地腐殖土,按4∶6的比例混拌均匀过筛即可,当气温稳定通过8~10℃时即可播种。育苗普遍采用343孔大钵盘育苗,采用播种器每盘播芽种3粒,覆土后浇透水盖地膜保温保湿出苗快。
2. 管水控温
出苗前封闭保温不必浇水,当60%立针时揭去地膜浇足水,然后根据苗情适当浇水,发现叶尖不吐水时及时补水,浇水一般在上午8时前进行。温度控制一叶一心期保温促长,温度控制在28~30℃。二叶一心期促根通风,棚膜两侧揭开通风,温度控制在25~27℃。三叶一心期通风炼苗,温度控制在23~25℃,插秧前7天揭膜棚外炼苗。
3. 防病追肥
在1~2叶期喷施500倍液多抗霉素或其他生物杀菌剂防治立枯病,视说明酌情喷洒。根据秧苗长势在叶龄2~3叶期,将不含化学元素的生物有机肥适量均匀撒于床面,施后及时浇水加速肥料溶解吸收。
四、本田管理
1. 整地施肥
有机水稻栽培一般采取旋耕春耙旱整地方式,整地前按每公顷施腐熟优质农家肥35~40立方米,将农家肥均匀扬施田面后用旋耕机深松旋入耕层中,结合耙地每公顷施“基肥旺”生物有机肥5500~6000千克,插秧前3天耙细耢平达到地平土细寸水不漏泥。
2. 移栽
当秧龄达到38~40天、叶龄达到4~4.5叶、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2~15℃时即可移栽,东北地区在5月中旬为宜,壮苗插秧带蘖下地。插秧密度为行距30厘米,株距20~26厘米,每穴3株,每平方米16~20穴。
3. 水肥管理
移栽时保持2厘米花达水,移栽后至返青期深水3~5厘米护苗,返青后至有效分蘖期保持2~3厘米浅水增温促进分蘖,6月中下旬排水晒田2~3天控制无效分蘖。7~8月分蘖末期至穗期保持3~5厘米浅水灌溉,9月采取间歇灌水增温促熟措施,收割前10天排水落干。追肥以分蘖肥为主,返青后每公顷追“基肥旺”生物有机肥2500~3000千克,也可追施其他生物有机肥。
五、稻鸭共生技术
稻鸭共生技术是近几年有机水稻栽培效果最佳的模式,操作和管理简单,切实可行,实践证明稻鸭共生除草效果优于稻蟹共育。
1. 鸭雏选择
鸭雏应选喜食杂草、耐粗饲、抗病力强的品种,东北广泛选择北方麻鸭、北极寒鸭、金定鸭、地方土鸭等适应性强的品种。
2. 放鸭的时间与数量
在水稻移栽后10~15天放鸭为宜,此时水稻已缓苗扎根。鸭龄以30日龄鸭雏为宜,鸭龄太小不宜野外放养,30日左右鸭龄最适合食草放养。放鸭的数量以每公顷180~200只为宜,一般雌雄比例为1∶5,以增强田间追逐活动力。放鸭时每80~100只为一群,数量不宜过大,以防雏鸭密度过大踩伤稻苗。
3. 鸭田管理
关键词:麦田免耕;套种;轻型栽培
一、麦套稻栽培技术的概述
在麦子灌浆中后期,将稻种处理后直接均匀定量撒播在麦田内,即与麦子形成一定的与共生期,机械收麦时留茬30cm左右,麦秸全量直接还田。麦田免耕套种水稻(麦套稻)的稻麦套作方式,是继水稻抛秧、水育稀植、直播、早直播之后,又一种更为简便的麦套稻轻型栽培新方式。这种方式彻底简化了传统稻作的育秧、栽秧、耕耙整地等复杂的程序,减少了繁杂的田间劳作,减轻了劳动强度,减缓解了夏收、夏种争时、争劳力的矛盾,愈来愈为广大土地承包户所接受。
二、麦套稻栽培的特点
1、简化操作程序,减轻劳动强度免耕套种水稻简化了育秧、拔秧、耕翻整地、栽秧等复杂的操作工序,减缓了季节矛盾,减轻了劳动强度与物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2、省工节本,稳产高效麦套稻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三省一增,即省秧田及秧田期费用;省大田期机耕作业费用;省拔秧、栽秧人工费用;增加前期化除及后期人工拔草费用。种植1hm2可增加收入1500元左右。免耕套种的水稻穗粒结构表现为穗数增多、结实率和千粒重略增、每穗粒数减少,单产可与常规水稻持平。
3、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农作物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民不习惯,机械化秸秆还田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导致每年夏秋两季大量秸秆被焚烧,损失了大量的宝贵资源,而且污染了大气。免耕套种水稻技术推广应用后,小麦秸秆可全量还田,改观现有的农业生态状况,培肥农田土壤。
三、麦套稻栽培的主要技术
1、田块要求田块平整是免耕套种水稻成功的基础,保持稻田原有的平整度,认真做好麦田的化除,麦田杂草留到稻田中,套播稻种容易被悬空吊挂,不能及时落地扎根,很难达到齐苗、全苗的目标;麦田杂草危害严重时,会导致麦子让茬上水后生长延滞,影响套播稻苗初期的正常生长,增加稻田防控杂草的难度。麦田忌用甲磺隆、绿磺隆类的除草剂。
2、选用良种,适时匀播麦套稻共生期具有出叶速度较慢,中期暴发性生长的特点。品种选用上以穗粒并重或大穗型的粳稻品种为宜。晒种后,用使百克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种子破胸露白后,用稠河泥和干细土包衣,增加稻粒的重量,播后最好两人一组用绳索拉动麦秆,促使稻种全部落地。
麦套稻共生期以10~20天为最佳,小麦让茬时秧苗叶龄达二叶一心左右。麦套稻适宜的播量为90~105kg/hm2,要求按畦称种,力求达到匀播,不重播漏播。播后立即窖水促齐苗,麦收后抓好匀苗补缺工作,就近移密补稀,力争稻苗全田分布均匀。
3、科学水肥运筹,控制高峰苗麦套稻水浆管理是“湿润出苗,浅水促蘖,适度搁田,间隙灌溉”的原则。
(1)套播当天立即窖水,待高墩地方有水后即速排,确保第2天日出前沟内无积水,即使播种时下雨也要实施淹灌,隔3天再灌一次水,保证秧苗对水分的要求。
(2)麦收秸秆撒开后,灌一次跑马水,湿润2~3天,让秧苗由旱育过度到水育。
(3)分蘖期建立水层,正常管理,达到预定穗数苗后,可适当露田。麦套稻田由于前期生长量小,分蘖起步迟,只能适当露田轻搁,力争足穗、攻大穗,切忌重搁田。抽穗扬花期要建立水层,此时需肥水较多。
(4)在灌浆结实期,以干干湿湿为主,养根保叶,秆青子黄,活熟到老。麦套稻根系活力强,成熟期要比常规水育稻略迟,后期切忌断水不宜过早。
肥料运筹上,适宜“少吃多餐、平衡促进”的施肥策略,常规粳稻一般用纯氮240~300kg/hm2,45%高浓度复合肥375~450kg/hm2作基肥,6月下旬施150~225 kg/hm2尿素作分蘖肥,7月底至8月初肥尿素150~180 kg/hm2加45%高浓度复合肥225kg/hm2作施穗,8月中旬看苗尿素45~75 kg/hm2作补肥。穗粒肥使用不宜过迟,以免贪青倒伏。
4、加强杂草防治杂草要“除早、除小、除净”为原则。针对田间草相,选用适宜的除草剂,采用“一封”:即封杀土壤中尚未出的草籽,即在麦收后第1次上水(出草高峰尚未形成),待其自然落干后,每hm2用15%二氯喹啉酸750g+10%苄磺隆300g或30%扫弗特1350 ml苄磺隆150g对水450 kg喷雾进行封杀;喷雾用水量要大,药后3~5天田间缺水补水,以确保化除效果。“二杀”:是指封杀后残留杂草严重的田块,在封杀后lOd左右用第2次药,以千金子为主田块用10%千金乳油750ml/hm2喷施,以阔叶草为主的田块,用10%苄磺隆300g/hm2兑水喷雾,或分蘖末期用20%二甲四氯2250ml+48%苯达松2250 ml/hm2喷雾;“三补”:是指化除后人工补拔遗漏杂草。
5、防好病虫鼠雀除做好常规的病虫害防治外,要特别注意苗期稻蓟马和稻象甲,中期纹枯病、后期螟虫和稻飞虱的防治,另外,在播种立苗期间要用药剂灭鼠防雀。
关键词:“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高光效宽窄行种植;加强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149-1
磐石市是北方寒冷稻区,水稻生育过程中四季分明。春季温度低、水凉、地凉,水稻插秧后缓苗慢,有效分蘖数量不足。夏季虽然气温高、雨水多,但是有时出现阶段性低温引起障碍性冷害频繁。秋季昼夜温差大,气温下降明显,易造成水稻贪青晚熟。近两年,磐石市由于春季低温和倒春寒现象频繁出现,导致水稻有效分蘖数量严重不足,秋后无法保证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不能发挥出群体增产的优势,致使磐石市水稻产量不高。因此在北方水稻栽培过程中应该主要围绕战低温、抗冷害为目标。水稻战低温、抗冷害的栽培技术措施很多。
1 推广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
重点推广:一是秋季稻草覆盖育苗地。即在封冻前,用稻草或桔秆把育苗地盖严,厚度0.5米以上。保证冬季育苗地不上冻,来年春季育苗时能够早动手,提高地温。二是推广大中棚育苗、培育大龄壮苗。采取集中育苗,建大中棚育苗。提高温度,稳定湿度,有效抵御低温冷害侵袭,育出高素质壮苗。大龄壮苗的标准是:苗龄40天以上,叶龄4叶1心以上,有2~3个分蘖,根数不少于17条。三是推广旱育苗、钵盘育苗,带蘖插秧,以蘖增产。两早就是通过以上技术措施达到早育苗、早插秧目标,插秧时秧苗达到三叶一心或四叶一心。早育苗:磐石地区一般4月5日开始育苗,4月10日播种结束。早插秧:5月15日开始插秧,5月25日结束,杜绝插6月秧。一达标:指育苗各项关键技术措施指标达标。一是选种达标,二是种子处理达标,包括晒种脱芒。选晴朗无风天,晒种2~3天,然后脱芒。无钵盘育苗条件的不可不脱芒。盐水选种,剔除空瘪粒,保证出苗整齐。种子消毒浸种,积温达到100℃,有效防治恶苗病和胡麻斑病。三是种子催芽达标。种子催芽的最适温度是30℃~33℃。四是营养土配制调酸达标。营养土配制原则上不能少于70%。调酸时,按调酸剂使用说明,把营养土PH值调到4.4~5.5。五是播种量达标,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芽200克,钵育苗每盘播催芽种70~80克,稀播壮秧。六是苗床管理达标,温湿度管理达标、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达标。
2 推广高光效宽窄行种植
水田正常整地。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施肥根据土壤状况、种植品种确定合理施肥量。施肥方式采取底、蘖、补、穗分期施肥。氮肥40%做底肥,翻地前施入;20%做分蘖肥,插秧后7~10天施入;30%做补肥,在6月末7月初水稻分蘖末期施入;10%做穗肥,视水稻长势情况适当施入。磷肥全部做底肥施入,钾肥60%做底肥,40%在水稻分蘖末期做补肥施入。插秧。采取宽窄行方式进行插秧,充分利用光能,将插秧行向定为磁南偏西20度,做出标线。在单位面积保证穴数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株距。行距上有两种,一是原有栽培密度9寸×6寸方式,变为窄行行距6寸,宽行行距12寸,整体两行的行距仍为18寸。二是原有栽培密度9寸×6寸方式,变为窄行行距6寸,宽行行距15寸,整体两行的行距仍为21寸,适当缩短株距,保证单位面积穴数不变。以此类推下两行也保持以上行距。插秧时采用拐子苗插法。这样在每两行之间增加了宽度,对于每两行水稻来讲,每行水稻总是处于较强边际效应范围之内,增加植株通风透光效果,增大光合速率,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水稻群体增产。
3 推广喷施植物生长调节,促进早熟
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等水稻关键生长期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磷酸二氢钾等,防止水稻早衰和贪青晚熟,减少空瘪率,增加粒重,保证水稻安全成熟。
4 加强水稻栽培技术
4.1 筛选和种植抗冷品种
在品种筛选上,尽量选择出穗期错过冷害发生期的品种,提高寒冷稻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早熟品种对减轻延迟型冷害有显著效果,但要注意障碍型冷害的危险,选择种植抗冷品种。
4.2 培育壮秧
秧苗的质量对水稻生育产量的影响,在高温年份影响不大,但低温年份表现极其显著。质量好的秧苗,返青分蘖早、抗低温。
4.3 适时早栽
采取提早育苗、适时移栽,将育苗和移栽时间提早5~10天。
4.4 合理施肥
低温年份少施氮肥可以减轻冷害,适当增施磷也可以减轻冷害,因此,将氮肥的施用量适当减少,将用量控制在每公顷纯氮165公斤以下,将磷肥用量提高至每公顷80公斤以上是冷害稻区值得注意的问题。
4.5 改良土壤
涝洼地排水不良,有机质含量高,在水稻生育中后期,氨离子释放活跃,容易加重水稻冷害,因此,挖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加入砂质土壤进行改良。而砂薄漏水田施入粘土和镇压底土有利于防止低温冷害。
4.6 合理灌水
关键词 富硒水稻;栽培技术;广西贵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036-05
硒是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对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和防止衰老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生命的奇效元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逐步增强,继碘缺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后,硒缺乏成为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1-3]。人体中硒的摄取,主要依靠食物中含的有机硒,既安全又有效。粮食中硒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研制、开发富硒农产品,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品位、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4-6]。
中国72%以上的地区缺硒,贵港市大部分土壤硒含量在国家富硒土壤标准4 mg/kg之上,贵港市是广西的主要粮仓,开展富硒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为推广富硒水稻栽培技术的创造条件。笔者经过2年的试验研究,初步探索出达到广西富硒大米硒含量标准0.15~0.50 mg/kg的贵港市富硒水稻栽培技术关键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水稻品种富硒栽培试验
1.1.1 水稻品种富硒土壤硒吸收转化对比试验。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设在贵港市良种繁殖示范农场耕作区西南面。试验地土壤经贵港市富硒农产品检测室检测,土壤pH值为5.09,酸性;有机质含量中等(27.9 g/kg),含硒量为0.62 mg/kg,超过富硒土壤标准(≥0.40 mg/kg),属于富硒土壤。
(2)试验方法。试验时间为2015年3―7月,试验品种:选送桂丰6号、玉校88、百香139、玉香占等6个水稻品种委托贵港市良种繁殖示范农场进行品种对比试验,加上其他人选送的品种,分别集中了13个优质水稻品种(组合)和优良特质的8个黑米品种、3个红米品种,进行了2组品种简易试验。
(3)试验实施。施足基肥,4月12日结合犁耙施碳铵450 kg/hm2+磷肥750 kg/hm2+钾肥112.5 kg/hm2+干牛粪7 500 kg/hm2;及时分批追肥,4月20日施回青肥,施尿素112.5 kg/hm2+钾肥112.5 kg/hm2;6月16日施壮粒肥,施尿素75 kg/hm2+钾肥150 kg/hm2。水分管理方面,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湿润管理。
处理方法:不采取增硒措施,完全利用土壤固有硒进行生产。
1.1.2 水稻品种不同土壤类型硒吸收转化对比试验。收集各乡镇近2年来当地主栽优质水稻品种常规管理条件下,自然吸收转化土壤硒的比率,其中佛山油占、新马占、桂小占和桂丰6号是近5年各乡镇水稻当家品种,百香139是当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常规优质稻品种,野香优3号、柳香占、象牙占和玉校88是近2年推广应用较快且商品市场销售前景较好的优质稻品种。
1.2 不同增施硒肥方法对比试验
1.2.1 不同时期不同增施硒肥对比试验。
(1)试验概况。试验地点在木格镇平悦村李2队,土壤环境pH值5.4(酸性)、有机质含量28.6 g/kg(中等偏高),硒含量0.31 mg/kg(中硒),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钾极低,试验时间为2015年3―7月。
试验水稻品种为当地播种面积最大的常规优质稻佛山油占,硒肥为健硒保含硒微量元素水溶肥(长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5 g/包(4 800 mg/kg)。
(2)试验设计。试验共设16个处理,分别为健硒保拌种750 g/hm2(A1)、1 500 g/hm2(A2)、2 250 g/hm2(A3),空白对照(基肥增施干猪粪7 500 kg/hm2,A4,CK1),基肥拌硒肥750 g/hm2(A5)、1 500 g/hm2(A6)、2 250 g/hm2(A7),全空白对照(按往年常规管理,A8,CK2),分蘖期叶面喷施健硒保750 g/hm2(A9),始穗期叶面喷施健硒保750 g/hm2(A10),齐穗期叶面喷施健硒保750 g/hm2(A11),灌浆期叶面喷施健硒保750 g/hm2(A12),分蘖期+始穗期分别叶面喷施健硒保750 g/hm2(A13),始穗期+齐穗期分别叶面喷施健硒保750 g/hm2(A14),始穗期+灌浆期分别叶面喷施健硒保750 g/hm2(A15),常规管理齐穗期叶面喷施健硒保1 125 g/hm2(A16)。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 m2,各小区间筑田埂包薄膜相隔,全田基肥增施干猪粪7 500 kg/hm2,空白对照区按往年常规管理施用化肥按N∶P2O5∶K2O=11∶3∶8比例配足,其他用病虫防治、水分管理等措施全部一致。
1.2.2 富硒土壤水稻栽培硒转化试验。
(1)试验概况。试验地点设在瓦塘乡福新村14队,品种为百香139,试验时间为2015年3―7月,土壤环境pH值4.8(酸性)、有机质含量37.3 g/kg(高),土壤硒含量0.39 mg/kg(达到富硒标准底值临界),全氮和有效磷含量较高,速效钾极低。稻谷抽样检测时间2015年7月13日。
(2)试验设计。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孕穗期叶面喷施健硒保1 125 g/hm2(B1),基肥增施农家肥7 500 kg/hm2拌健硒保1 500 g/hm2(B2),基肥增施农家肥7 500 kg/hm2+往年常规管理(B3),基肥增施农家肥7 500 kg/hm2拌健硒保750 g/hm2(B4)、基肥增施农家肥7500 kg/hm2拌健硒保2 250 g/hm2(B5),往年常规管理(B6,CK3)。
1.2.3 硒肥与农药混合叶面喷施试验。为了检验硒肥与农药混合施用对水稻产量和硒吸收转化的影响,在水稻大胎破口期等不同时期防治水稻病虫害时将不同硒肥不同与病虫害防治用药混合进行叶面喷施,观察田间苗情变化,水稻收割时测试产量和抽取样品检测稻米硒含量。试验硒肥为60%黄腐植酸钠粉剂(内蒙古武川县绿宇腐植酸厂生产500 g/包),康熙宝有机水溶肥料(广西喷施定股份有限公司),螯合硒肥(河南鑫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监制,山东农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50 g/瓶),健硒保含硒微量元素水溶肥(长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00 g/包,3 600 mg/kg)。
(1)大胎破口期不同硒肥与农药混合叶面喷施试验。试验地点在木格镇寿莫村,水稻品种为柳香占,试验时间为2015年7―11月,土壤环境pH值5.5(微酸性)、有机质含量20.4 g/kg(中等),土壤硒含量0.42 mg/kg(富硒),栽植方式为机插秧,肥水管理按往年常规管理(不增施有机肥),病虫害防治药剂用30%戊唑・多菌灵1 500 mL/hm2、70%甲基硫・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80 g/hm2、1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450 g/hm2。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施黄腐植酸钠2 250 g/hm2(C1),康熙宝1 800 mL/hm2(C2),螯合硒3 750 g/hm2(C3),健硒保1 500 g/hm2(C4),施健硒保1 500 g/hm2,农药提前3 d喷施(C5、CK4),不喷施硒肥(C6、CK5)。硒肥与农药混合喷施时间(大胎破口期)为2015年9月24日上午,2 d后喷黄腐植酸钠2 250 g/hm2处理水稻上部叶片出现叶尖变黄的现象,其余处理没有异常。稻谷抽样检测时间2015年11月6日。
(2)不同品种水稻中后期硒肥与农药混合叶面喷施试验。分别在木格镇平悦村常规优质稻、八塘镇杂交优质稻上试用不同硒肥与农药混合叶面喷施,检验水稻对硒吸收转化的情况,所喷施农药为本地常用的水稻病虫害防治用药。
1.2.4 基肥增施商品有机肥与增施外源硒简易试验。为了检验水稻生产基肥增硒和基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结合叶面喷施硒肥吸收转化硒的效果。试验时间为2015年7―1月。试验设在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永梧村、木格镇寿莫村。桥圩镇永梧村土壤有机质含量15.3 g/kg(低),pH值6.6(中性),土壤硒含量0.31 mg/kg,水稻种植品种为柳香占;木格镇寿莫村土壤有机质含量20.4 g/kg(中),pH值5.5(微酸性),土壤硒含量0.42 mg/kg(富硒),水稻种植品种为象牙占、百香139。试验肥料:有机质含量12%~16%含硒有机复合肥(湖南逸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机质含量≥45%商品有机肥(北海市海丰源肥料有限责任公司);健硒保含硒微量元素水溶肥(长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00 g/包3 600 mg/kg)。试验设计:简易试验,不设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富硒栽培试验结果
2.1.1 水稻品种富硒土壤硒吸收转化对比试验。由表1、2可知,13个优质水稻品种(组合)各品种间富集、转化土壤硒的能力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富集、转化土壤硒的能力最差的为玉科占5号,稻米硒含量只有0.09 mg/kg,土壤硒吸收转化率仅14.52%;最好的为隆香31,稻米硒含量达到0.18 mg/kg,土壤硒吸收转化率为29.03%,是玉科占5号的2倍。参试品种(组合)稻米硒含量平均值为0.13 mg/kg,土壤硒吸收转化率20.97%。
按广西富硒稻米标准值0.15~0.50 mg/kg定量,13个优质水稻品种(组合)中有3个品种可通过其自身的富集、吸收转化土壤硒达到富硒米标准值以上,有4个品种可通过其自身的富集、转化土壤硒的能力达到0.13~0.14 mg/kg,达到临界富硒米的标准值。
由表2还可发现,部分黑米、红米水稻品种(组合)富集、转化土壤硒的能力较强,部分品种间差异极明显:吸收转化土壤硒的能力最差的为七彩稻,稻米硒含量只有0.040 mg/kg,土壤硒吸收转化率6.45%,最好的为中科黑糯2号,稻米硒含量达到0.250 mg/kg,土壤硒吸收转化率40.32%,是七彩稻的6.25倍。各黑米、红米水稻品种(组合)通过自身富集、转化土壤硒的能力其稻米硒含量平均值为0.137 mg/kg。
11个黑米、红米水稻品种(组合)中有4个可通过其自身的吸收转化土壤硒达到广西富硒米的标准值以上,有3个品种可通过其自身的吸收转化土壤硒达到0.13~0.14 mg/kg,达到临界富硒米的标准值。
综合表1和表2数据,普通优质稻品种和特色优质红黑米品种之间对土壤硒吸收转化的能力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以上试验数据是基于试验过程中施肥水平高于当地常规管理水平,尤其是增施干牛粪7 500 kg/hm2,目前农民常规管理是少有的。
2.1.2 水稻品种不同土壤类型硒吸收转化对比试验。由表3可知,在常规管理费用条件下,主栽优质稻品种对土壤硒自然吸收转化率平均只有11.21%,对土壤硒自然吸收转化率最高的是2013年晚稻桂丰6号,土壤环境为酸性、有机质含量中等的中硒土壤,对土壤硒自然吸收转化率最低的为2014年晚稻百香139,土壤环境为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低的富中硒土壤。9个品种13批次样品稻米检测没有一个检测结果全硒含量达到广西富硒稻米标准值0.15~0.50 mg/kg,最高值只有0.067 mg/kg,是2013年木格镇寿莫村所抽取的晚稻桂小占,土壤环境为酸性、有机质含量27.9 g/kg(中等偏高)的富硒土壤。有7批次的稻米检测全硒含量达到国家富硒稻米标准值0.04~0.30 mg/kg,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以上的富硒土壤(包括2个土壤硒含量为0.39 mg/kg)环境常规管理栽培条件下的优质稻品种稻米样品全部达到国家富硒稻米标准。
2.2 不同增施硒肥方法对比试验结果
2.2.1 不同时期不同增施硒肥对比试验。健硒保拌种播种后出现烂种,拌种硒肥用量最低的用种拌健硒保750 g/hm2有少量秧苗成活,集中栽植在试验小区内,收割后收集样品检测稻米全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其余处理均能正常生长,除检测以上项目外,还对3次重复测平均产量值,见表4。由表4可知,有机肥(农家肥)施用对水稻自然吸收转化土壤硒有促进作用,CK1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和硒有机比率分别是CK2的1.67、1.78、1.07倍;水稻对外源硒的吸收转化叶面喷施效果(效率)最好,最差是基肥拌硒,硒肥拌种吸收转化效果较好,但容易烂芽死秧,稻米全硒含量、有机硒含量、有机硒比率处理A9分别是CK1的6.71、6.91、1.00倍;处理A10分别是CK1的15.26、15.60、1.02倍;处理A11分别是CK1的24.00、24.47、1.02倍;处理A12分别是CK1的27.43、27.31、1.00倍。
叶面喷施1次硒肥就能实现稻米全硒含量达到广西富硒稻米标准值范围,而且有机硒比率在90%以上,叶面喷施硒肥从分蘖期至灌将期时间越迟全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均呈现递增趋势,但有机硒比率有所下降,变化不显著。拌种、拌基肥和叶面喷施3种补硒方法之间有机硒比率存在一定差异,叶面喷施有机硒比率更高一些,拌种补硒、拌基肥补硒之间有机硒比率没有明显差异。
产量表现方面,处理A16比CK2增产342.00 kg/hm2,增幅5.93%;基肥增施农家肥(有机肥)7 500 kg/hm2并添加外源硒小区处理比仅增施肥农家肥(有机肥)不添硒肥的小区处理增产459.45 kg/hm2,增幅6.33%,即富硒水稻栽培能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产幅度达5% 以上。
2.2.2 富硒土壤水稻栽培硒转化试验。由表5可知,处理B3可大大提高水稻优质品种对土壤硒的吸收转化率,是CK3的4.91倍,自然吸收转化土壤硒可以生产出富硒稻米(广西标准)。有机质含量高的富硒土壤基肥拌硒增施有机肥7 500 kg/hm2外源硒吸收转化率与拌硒量呈递减的趋势,而有机质含量中等的中硒土壤基肥拌硒水稻对外源硒吸收转化率与拌硒量呈递增的趋势。
2.2.3 硒肥与农药混合叶面喷施试验。
(1)大胎破口期不同硒肥与农药混合叶面喷施试验。由表6可知,富硒土壤种植水稻大胎破口期不同硒肥与农药混合叶面喷施完全没有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对硒的吸收转化。
(2)不同品种水稻中后期硒肥与农药混合叶面喷施试验。由表7可知,非富硒土壤栽培水稻螯合硒肥与农药混合喷施个别处理稻米硒含量显著降低,可能是此类硒肥试验样品不稳定,或个别水稻品种对此类硒肥吸收转化率偏低。
2.2.4 基肥增施商品有机肥与增施外源硒简易试验。由表8可知,基肥补硒效果差,水稻对基肥外源硒吸收转化率极低,这种补硒水稻栽培难以生产出达广西富硒稻米标准值的富硒水稻。 富硒土壤增施有机质含量≥45%的商品有机肥3 750 kg/hm2促进水稻对土壤硒、外源硒的吸收转化效果与增施农家肥(有机肥、以猪粪为主的厩肥)7 500 kg/hm2近似。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富硒土壤种植水稻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实现自然生长稻米达到广西富硒稻米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也有利水稻对土壤硒的吸收转化。水稻中后期叶面喷施硒肥是富硒水稻最高效、经济、安全的增硒技术措施,而且硒肥与防治病虫害农药混合喷施不影响水稻产量和对硒元素的吸收转化。
普通优质水稻品种与特色红黑米品种对土壤硒吸收转化有一定的差异,红黑米整体吸收转化率略高一些,但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普通优质水稻品种间对土壤硒吸收转化有明显的差异,但差异也没有红黑米品种间的差异显著。位列2014年广西十大优质稻品种桂育9号和当地群众喜爱种植的水稻品种桂丰6号、野香优3号、柳香占、象牙占和玉校88可作为贵港市富硒水稻基地建设和富硒稻米品牌创建的推荐品种,隆香31、H两优6839、福香88可作为候选品种。中科黑糯2号、南紫1号、黑糯3号、桂丰红29、贵黑1号等5个黑米、红米水稻品种(组合),可作为该市打造“特质”富硒稻米品牌创建的候选品种。
目前在贵港市富硒水稻生产中通过基肥施硒和拌种增硒以期达到富硒稻米标准是没有实际上意义的,拌种增硒既不安全也不经济、效果也不算好,基肥施硒效果极差,生产富硒稻米增加成本太大。
目前在贵港市试验使用的硒肥以健硒保含硒微量元素水溶肥(长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00 g/包,360 mg/kg)最稳定、最适用,高效和安全兼具;康熙宝有机水溶肥料(广西喷施定股份有限公司)硒吸收转化成有机硒整体表现较好,有较好的推广前景,螯合硒肥(河南鑫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监制,山东农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稳定性方面表现不够好,60%黄腐植酸钠粉剂(内蒙古武川县绿宇腐植酸厂生产)安全性方面略有不足,主要是喷施浓度偏高或喷施不均匀易伤害叶片。
4 参考文献
[1] 赵学杏.不同品种水稻富硒能力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5):54-55.
[2] 唐建洲,刘芳,喻米玲,等.富硒微肥对利川有机水稻硒含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3(5):476-477.
[3] 岳士忠,李圣男,乔玉辉,等.中国富硒大米的生产与富硒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5(30):10-15.
[4] 王洁,张瑜,张星,等.水稻富硒栽培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9(6):24-26.
关键词: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抗旱育种;QTL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11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0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ter shortage on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 Drought stress has become a limiting factor for food production. Crops Research scientists proposed multiple strategies : Improved irrigation practices for improving the WUE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e screening of drought resistance cultivars and aerobic rice ha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rought resistance great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QTLs,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breeding techniques and modern 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 from genetics perspective to improve crop water production potential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ice industry will face greater water scarcity in the future. The conventional water-saving technologies can reduce water consume to a certain extent. To excavate and improve the water saving potential of wetland rice, so biological water-saving as the goa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rice;drought resistance and water-saving;cultivation;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QTLs
水稻作为世界性主要粮食作物,其高产稳产不仅是粮食生产的重大需求,也是作物学科急需破解的重大科学命题。作物的产量形成与环境关系复杂,适宜的环境对于作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逆境对于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遇到逆境的胁迫导致产量降低,有的甚至绝产。在这些环境因子当中,水分是水稻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局部环境变化异常,降雨分布不均,季节性、地域性差异大,导致水稻生产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本文拟在分析水稻抗旱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中国水稻抗旱研究发展的方向,用分子手段促使遗传改良和栽培措施相结合,在提高或维持水稻产量的基础上,降低水分的消耗,以提高水稻水分生产力。
1 水稻水分利用现状
1.1 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
由于城市化、人口增长、全球变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带来了诸多严峻考验,水资源管理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未来10年中国水利投资总额将达到6 360亿美元[1]。1991年,Clark[2]在其出版的《Water:The International Crisis》中指出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危机。世界总供水量中,淡水仅占0.7%。国家间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占世界人口6%的南美洲拥有36%的淡水资源,而占世界人口60%和13%的亚洲和非洲仅拥有36%和11%[3]。1990 ―1995年间,亚洲国家人均可用水量下降40%~60%,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而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的70%左右[4]。因为农业及生活用水而引发的国际争端也不断发生,特别是共用一条水源的相邻国家,用水危机愈发明显[5]。农业用水占全球水资源消耗的95%,雨养农业覆盖了世界83%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总产量60%的农产品。灌溉农业占世界水量提取70%,灌溉了世界17%的农田,生产出占世界近40%的农产品[6]。干旱缺水是制约雨养农业发展的限制因子。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愈演愈烈,据预测,到203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会达到10 000亿m3,全国缺水达4 000亿m3,而面对中国水资源开采利用较小的现状,这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7]。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区,东南多西北少的降水特点导致了全国干旱灾害的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华中、华南地区作为水稻的主产区,降水充沛但是年、季分布不均匀,也常会有旱情发生。
1.2 水稻水分生产力
农业生产占用了大量的淡水资源,但是其利用效率普遍较低,浪费严重。中国农业用水效率很低,仅在40%左右,现有的灌溉用水量是作物合理灌溉用量的0.5~1.5倍[8]。目前中国灌溉用水技术相对落后,水分利用效率很低,每立方水生产的粮食不足1 kg,远远落后于以色列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2.32 kg/m3。迄今为止,中国水稻栽培仍是以传统灌溉为主,水稻的灌水量将达到1.5×104 m3/hm2,而其利用率只有30%~40%,每年都会有近1 100亿m3的水资源被浪费[9,10]。钱晓晴等[9]的盆栽试验研究表明,几种旱作水稻水分的子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为0.899~1.273 g/kg和1.655~2.321 g/kg,而相同条件下常规水作水稻水分的子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仅为0.766 g/kg和1.459 g/kg左右。覆草旱作水稻可以获得相当于常规水作水稻90%的经济产量。但是单纯地提高水分的水分生产效率也存在不足之处,旱作水稻相对于传统的灌溉方法能够节省50%的用水量,但其代价是产量的降低[11]。这对于如何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开发水稻的节水潜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水稻抗旱栽培技术的发展
2.1 水稻旱作研究
研究发现传统的水稻灌溉方式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传统的淹灌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而水稻在农田甲烷排放贡献量中占了很大比重[12]。根据水稻需水规律研究发现,满足其生理需水的前提下控制生态用水将会大大降低水稻的用水量而不使产量受到影响。生理学研究表明,通过改良植物的特性和进行生理调节,还可减少水稻的需水量。应用脱落酸减少气孔的开放,可以降低30%的水分消耗而产量几乎不受影响[13]。为了应对水分匮乏的问题,旱作水稻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水稻栽培节水技术[14],但是旱作水稻栽培是为了应对水分亏缺而破坏了自身的生产潜力[15],显著地降低了水稻的实际产量[11]。旱作水稻(无水层栽培方式下最大化水分生产力)是未来水稻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也就为人们寻求一个能够很好适应旱作的有限条件并保持一定产量优势的品种提出了要求。
2.2 水稻控制性干湿交替灌溉技术
不同于传统的水稻灌溉方法,控制性干湿交替灌溉是指利用作物水分胁迫时产生的根信号功能,并将该信号传递给叶片,叶片调节气孔的开放程度,形成最优的气孔开度,这样在根系的不同区域实行干湿交替调节作物本身降低无效蒸腾,提高根系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不以牺牲作物的光合产物积累而达到节水目的[16]。该技术在理论上也是可以论证的:由于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对于气孔开度的反应不同,光合速率会随着气孔增大而达到阈值,蒸腾速率则与气孔开度成线性关系;而ABA作为根源信号可以监测土壤的有效含水量,调节气孔的开度以达到水分的高效利用。国外研究学者也指出间歇性水稻灌溉技术可以降低水分的消耗,同时造成产量的损失[17]。
2.3 地被覆盖灌溉技术
随着对水稻抗旱性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了无水层地面覆盖水稻栽培技术,并于2001年和2002年在北京进行了评估[18],塑料薄膜或是秸秆覆盖无水层水稻栽培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水稻节水栽培技术[19]。这项栽培技术旨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以及关键时期都没有淹水层的状态下,而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90%以上,为了降低水稻的蒸腾蒸散,土壤表面覆有薄膜或是秸秆[18]。其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可以降低32%~54%的用水量,但是该水稻灌溉技术会伴随着产量的降低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18],其中薄膜的利用优势大于覆盖秸秆。也有人研究认为,秸秆覆盖优于薄膜覆盖,适于水稻生长适宜温度且缺水的环境下[19]。
为了降低灌溉水稻的水分消耗,很多灌溉节水措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比如控制性干湿交替灌溉、地被覆盖(塑料、秸秆)、旱作水稻栽培、土壤饱和灌溉等技术,不难发现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降低水稻生产的水分消耗,水分生产效率也相对提高,但也有其不利方面的共性,这些灌溉措施中都存在高效水分利用、产量损失风险的矛盾。如何做到高产、高效水分利用,是水稻栽培面临的又一问题。这些栽培措施为育种学家在攻关高产、高效水分利用品种上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 水稻抗旱遗传育种及QTL分析技术的应用
3.1 水稻抗旱遗传育种技术研究
目前国际上已经非常重视水稻的抗旱节水遗传育种研究,美国2001年就启动了一个国家基金开展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基因组研究,其中包括水稻、拟南芥、番茄3种植物。国际水稻研究中心也开展了水稻抗旱性遗传育种研究。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在应对干旱胁迫时会产生不同的应答机制,有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水稻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生产、产量都会下降,但是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之间存在差异[20]。旱作水稻和淹水灌溉栽培水稻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研究较少,而这些基础信息对于育种专家培育高产旱作水稻品种有重要的作用[11]。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以及分子标记和QTL分析技术的出现,为作物抗旱性遗传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水稻的抗旱节水属于数量性状,而分子标记使得水稻抗旱性基因定位QTLs成为现实。根系作为感受土壤水分含量的最主要的器官,不同抗旱性品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学差异。Champoux等[21]通过QTLs分析了根系与抗旱性的关系,并发现8个QTLs与苗期抗旱性有关,15个和10个QTLs分别与营养生长前期和后期抗旱性有关,多数QTLs控制三个时期的抗旱性。与根粗、根茎比和每分蘖根干重有关的QTLs分别有18、16和14个。多数QTLs同时影响三个根系性状。在与田间抗旱性有关的14个QTLs中,有12个与根系性状有关,因此,可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根系,增加抗旱能力。根系感受土壤水分变化之后会传导信息给叶片,叶片会有不同程度的卷曲或是气孔关闭降低蒸腾,增强耐旱性。Courtois等[22]在染色体1、5、9上鉴定出3个控制叶片卷曲的QTLs,在染色体3、4和9上定位了4个控制叶片卷曲的QTLs,并在不同年份和地点试验条件下进行了验证。Champoux等[21]在染色体3、7和8上定位了3个与叶片卷曲有关的位点。Price等[23]也对有耐旱性有关的性状进行了QTLs检测,在染色体1上定位了1个与叶片卷曲有关的QTLs,并在染色体3、7和12上分别检测到2个QTLs与气孔导度、2个与气孔关闭率有关的位点。
[12] 王增远,徐雨昌,李 震,等.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9,25(4):441-446.
[13] GRILL E, ZIEGLER H. A plant dilemma[J]. Science, 1998, 282(5387):252-253.
[14] KATO Y, HENRY A, FUJITA D, et 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trogression lines derived from an indica rice cultivar, IR64, adapted to drought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J]. Field Crops Research,123(2):130-138.
[15] ATLIN G N, LAFITTE H R, TAO D, et al. Developing rice cultivars for high-fertility upland systems in the Asian tropic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6,97(1):43-52.
[16] 康绍忠,张建华,梁宗锁,等.控制替灌溉――一种新的农田节水调控思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5(1):1-6.
[17] TABBAL D F, BOUMAN B A M, BHUIYAN S I, et al. On-farm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water input in irrigated rice; case studies in the Philippines[J].Agric Water Manage,2002,56(2):93-112.
[18] TAO H B,BRUECK H,DITTERT K,et al. Growth and yield formation of ricez(Oryza sativa L.) in the water-saving ground cover rice production system (GCRPS)[J]. Field Crops Research,2006,DOI:10.1016/j.fcr.2005.01.019.
[19] ZHANG Z C, ZHANG S F, YANG J C,et al. Yield, grain qualit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ice under non-flooded mulching cultivation[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8, 108(1):71-81.
[20] CENTRITTO M, LAUTERI M, MONTEVERDI M C, et al. Leaf gas exchange,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and grain yield in contrasting rice genotypes subjected to water deficits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stag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9,60(8):2325-2339.
[21] CHAMPOUX M C, WANG G, SARKARUAG S, et al. Locating genes associated with root morphology and drought avoidance in rice via linkage to molecular markers[J]. Theor Appl Genet,1995,90(7):969-981.
[22] COURTOIS B, MCLAREN G, SHINHA P K, et al. Mapping QTLs associated with drought avoidance in uplands rice[J]. Molecular Breeding,2000,6(1):55-66.
[23] PRICE A H, TOWNEND J, JONES M P, et al. Mapping QTLs associated with drought avoidance in upland rice grown in the Philippines and West Africa[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2,48(5):683-695.
[24] CHANDVA B R, PATHAN M, BLUM A, et al. Comparis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of osmotic adjustment in rice cultivars[J]. Crop Sci,1999,39(1):150-158.
[25] TRIPATHY J N, ZHANG J X, ROBIN S, et al. QTLs for cell-membrane stability mapped in rice (Oryza sativa L.) under drought stres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0, 100(8):1197-1202.
[26] 张正斌,徐 萍,张建华,等.作物抗旱节水相关基因的标记和克隆及转基因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6):1537-1544.
[27] XU D, DUAN X, WANG B, et al. Expression of a 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 gene, HVA1, from barley confers tolerance to water deficit and salt stress in transgenic rice[J]. Plant Physiology,1996,110(1):249-257.
[28] MASLE J, GILMORE S R, FARQUHAR G D. The ERECTA gene regulates plant transpiration efficiency in Arabidopsis[J]. Nature,2005,436(7052):866-870.
[29] 苏 金,陈丕铃,吴 瑞. 甘露醇-1-P脱氢酶转基因表达对转基因水稻幼苗抗盐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6,32(6):101-103.
[30] KARABA A,DIXIT S,GRECO R,et al. Improvement of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rice by expression of HARDY,an Arabidopsis 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 gene[J]. PNAS,2007,104(39):15270-15275.
关键词: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
粮油高产创建是一项促进良种与良法配套,政、技、物有机结合,通过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提高粮食单产的活动,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省市农委的部署,通过几年来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不断开展,探索总结出水稻“五改两早一突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五改”即改春做床为秋做床秋覆盖、改春备床土为秋备床土、改中小棚育苗为大棚育苗、改传统插秧为垄向插秧、改人工插秧为机械插秧,“两早”即早育苗、早插秧,“一突破”即平均亩产突破650公斤创建目标。在高产创建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品种选择
选择品种要根据自然条件(年积温多少,无霜期);土壤条件(地利、盐碱程度);栽培水平而定。要兼顾品种熟期,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综合条件进行综合平衡。种子质量要求:种子标准规定,纯度≥99%、净度≥98%、水分≤14%。主推品种吉粳88、吉粳803、吉农大31、通育217、通育239等。
2 种子处理
2.1 晒种
选晴天,在干燥平坦地上平铺席子或水泥场摊开,厚度一寸,晒2-3天,要经常翻动,目的是提高种子活性。
2.2 选种
用比重为1.103的盐水选种最好。可用鲜鸡蛋测试,鸡蛋在盐水中露出水面5分硬币大小即可,去掉秕谷,捞出稻种用清水洗2-3遍。
2.3 浸种消毒
用咪鲜胺10毫升对水40千克浸30千克稻种,常温浸种5-7天,每天搅拌2次。
2.4 催芽
先把浸好的种子涝出,放置在室内垫好的地上(地上垫30厘米稻草,铺上席子或麻袋),或者火炕上,也要垫好,种子袋上盖上塑料布或麻袋,温度保持在28℃-32℃,每隔几个小时上下翻倒一次,防止高温烧种,当破胸露白80%以上时就开始降温。
2.5 播种
根据当年气温和品种熟期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水稻发芽最低温度为10-12℃,因此当气温稳定超过5-6℃即可播种。不要播种过早,防止播后不能下地而芽干或烂芽。
3 苗床
3.1 配制营养床土
选没打过除草剂的旱田土加入10%腐熟好的猪粪或马粪,或加入5%腐熟好的鸡粪,然后过5目筛,再与床土调理剂(如麦立真、沃必达等)混拌均匀装盘待播。
3.2 制作置床
置床制做要精细、平整、防止出现秧盘架空现象,造成缺水僵苗。
3.3 秧田管理
秧苗管理要求精心细致,注意温湿度管理,出苗前温度控制在30℃左右,一般不补充水分,出苗后温度控制在25-28℃,湿度控制在不旱即可,并加强通风炼苗。
3.4 本田
3.4.1 整地泡田 要求土地平整、耙碎耙细,每个格田内高低差不过寸。
3.4.2 肥水管理 在施用有机肥基础上测土配方施用化肥,缺啥补啥,做到合理平衡施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施肥要做到底肥深施,口肥浅施,追肥分期施,留三分之一钾肥做穗肥追施。灌水采取浅-洒-深-湿的间歇灌溉方法。
3.4.3 移栽 重点推广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改传统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向,角度为磁南偏西20度;水稻栽培行为通风透光超大厅与栽植水稻小行组成的组合行,通风透光超大行行距50cm,栽植水稻小行行距20cm。在栽植水稻小行上种植2行水稻,株距为15-16cm,栽插水稻秧苗时采用拐子苗插法。
3.4.4 化学除草 水稻返青后,公顷应用68%苯噻·苄1200克加90%丁草胺500克拌分蘖肥撒施,于水葱等杂草刚露头时施第二次药,公顷应用吡·扑·西2000克拌土撒施。
3.5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水稻赤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等病虫害。于水稻返青期和分蘖期公顷施用千斤顶20袋加纯品磷酸二氢钾5袋喷雾防治水稻赤枯病,于水稻分蘖末期和水稻破口期公顷施用稻瘟灵5瓶加三环唑20袋防治水稻稻瘟病,于水稻拔节初期公顷撒施稻抛净20袋防治水稻二化螟,施药两次,间隔7天。
3.6 适时收获
关键词:南方地区;水稻;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79-01
我国在水稻种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水稻的质量也较高,并且国家在相关的政策方面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扶持,因此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在不断的增加,一方面能够促进水稻产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水稻的栽培技术对于水稻的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同时也会影响到水稻生长的质量,因此,正确的栽培技术在促进水稻高产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1.做好水稻育苗管理
良好的稻苗是开展高产栽培的基础,所以,首先就要从培育壮苗开始。水稻的育秧苗床要选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等,运输方便的地方,而且水稻秧苗适合土质肥沃的土壤中,最好是稍微偏酸的土壤。秧本田比例大小要安排适当,应根据本田地力情况、自然条件、插秧密度、秧苗素质、育苗及移栽方式等确定,一般667m2本田需绿色育苗面积5~7m2即可。做育苗床时,要施用一定量腐熟好的猪粪,一般3~5kg/m2,浅翻10cm,然后耙碎整平。另外,苗床要坚持常年培肥,秧苗移栽后,秧田地要耕作施肥,实行复种。营养土的配置也要搭配科学合理,一般成分构成为:60.00%的无盐碱无草籽的园田土或旱田土,40.00%的优质腐熟的过圈粪,还要有适量的水稻壮秧剂,然后均匀混合后即可。苗床是水稻育苗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立枯病,作为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防治难度较大,防治时要坚持壮秧剂中使用与浇灌同步使用。方法是用菌克毒克15mL/m2,对水2.5~3.0L喷洒。
2.构建高光效群体
南方水稻高产栽培应以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理论和技术0以及三高一稳0栽培技术为指导,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即在适当压缩群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体的分蘖能力来确保群体适宜穗数,使群体内个体的数量和质量达到高度协调统一,逐步建立起后期具有高光合生产力和物质积累能力的高光效群体,达到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形成大穗,进而提高结实率、粒重和经济系数而获取高产。抽穗至成熟期高光合生产力群体的形成定型于抽穗期。
3.水分管理
水稻是需水最多的作物之一,掌握好灌溉的时期与水量,做好水分管理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首先是在返青期要保持水层,护苗3~4d,水层深度要根据苗龄和天气状况确定。也可以在植物表面适当喷施新高脂膜,以防止病菌入侵;其次就是水稻分蘖期,一般可在田间先灌1次水,之后保持浅水层3~5d,以后让其自然落干,等到田间没有明水但土壤尚湿润时,再灌水1次;再次是分蘖末期至穗分化期,分蘖期一般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即脱水搁田,分次轻搁,每次搁田时间为4d左右或者掌握在叶龄0.5叶,当田中间土壤出现3~5mm级细裂缝时再次覆水。另外,要选择时机喷施壮穗灵,以强化水稻生理机能,提高授粉、授精及灌浆质量,增加百粒重。
4.灌溉管理
灌溉是水稻种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充足的灌溉对水稻的高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加强对水稻的灌溉管理。及时、有效的灌溉能够使地表的温度不断的提高,改善土壤的透气透水性,能够充分满足水稻的生产对水量的需求,为水稻提供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当前,我国在农田灌溉方面大多采用的是节水灌溉,这种灌溉方式能够降低农业灌溉的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在进行灌溉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来决定灌溉的时间,不能盲目的进行灌溉。
5.病虫害的防治
在水稻秧苗生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病虫害,则会对秧苗造成损害,轻则影响水稻的产量,重则造成大面积的绝收。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恶苗病、稻瘟病、立枯病等,而常见的虫害则主要有潜叶蝇、稻飞虱、稻叶螟等。当水稻秧苗发生病害时,要及时的给予处理防止其扩展,在选用农药时,要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比例,掺水进行搅拌后,洒在水稻的秧苗上。在必要时需要请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以此实现药效的最大化,对未发生病害的区域给予及时的预防。当虫害发生时,可以使用农药,也可以通过利用虫害天敌的生物法进行解决,从而消除虫害,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6.关于推广普及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种植的技术含量,我们应当像重视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一样地重视我国自己的水稻栽培科研成果。江苏凌启鸿教授的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理论和技术,以及浙江蒋彭炎研究员的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技术,都是我国水稻栽培研究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成果,许多地区应用该技术都能增产一成以上。如能在南方普遍地推广和普及这些先进的栽培理论和技术,将会使我国水稻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认为:把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理论和技术,以及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技术列入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重大科研推广项目,编写出版农民能看懂的可操作性强的普及小册子。举办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培训班和高研班,使从事水稻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能普遍掌握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并通过他们能普遍地推广到南方稻作区农民群众中,真正为农民群众所掌握。
7.结语
总之,水稻是南方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起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在农作物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势在必行。有关人员应该从做好水稻育苗管理、构建高光效群体等方面加强水稻管理,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少洪,张小芳,简玉繁.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 吉林农业. 2011(10)
[2] 张红.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7)
[3] 张军,陆继海.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 吉林农业.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