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企改革方向

国企改革方向

时间:2023-06-07 09:1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企改革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企改革方向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玉柴集团,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实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与日俱增。企业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经济的活力。在“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的改革思想指导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民营企业的政治与法律地位有了显著改善,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WTO的框架下,外商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外资流入持续增加,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最积极的企业群体。国有、民营、外资经济已经在我国经济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在缺乏前人经验可鉴的条件下,30年来以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经过试点,全面推开”的大原则下实现了渐进式的制度变革,取得巨大的成就。今天,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名义GDP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相比,中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一批通过改革改组改造,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新国企应运而生,它们顺应改革和发展潮流,不断突破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体制和机制转型中不断成长壮大,玉柴集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国营企业制度。在国营企业制度下,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对企业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并统一支配其劳动成果。厂长或经理的任务就是按照政府的计划指令和相关政策负责生产;企业为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资金由政府财政部门按计划直接无偿下拨或部分通过银行信贷解决;所需物资由政府物资部门按计划和统一价格供给;所需劳动力由政府劳动部门统一分配;企业的产品由政府物资部门或商业部门按计划统包统配、统购统销;员工工资由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发放;企业盈亏由政府负责,技术投入和设备改造由政府统一安排。企业惟一能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把政府配给的资源组织起来,生产出政府计划的产品。这种企业制度导致企业只有社会的统一目的,完全否定了企业和员工对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使企业员工失去了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发展的动力。在建国初期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这种企业制度曾经表现出很高的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环境的复杂程度提高,这种由政府统一决策的企业制度必然难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要求,最终退化为政府行政体制附属物。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到中国考察后,宣布了一个举世震惊的观点:“中国没有企业”,实质上就是对当时实行的国营企业制度的大胆批评。

(一)国企改革早期经历曲折探索

1978年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的扩权试点揭开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1979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标志着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扩权让利”早期,企业的积极性在利益的刺激下得到了释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试点企业的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1.8%,上缴利润增长7.4%。但是,由于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从基数利润和留成比例的核定都是政府按照企业的不同情况一一核定的,这种不规范性再加上企业缺乏明确的责任约束,这导致了“扩权让利”后期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与政府的利益博弈,通过加大实物补贴夸大成本等手段回避上缴利润等责任,明里暗里与国家争利。有关资料表明,到1981年,全国工业企业上缴利润下降8.5%,1982年、1983年造成连年的国家财政赤字。

为了扭转企业与国家争利的现象,就必须用一种规范的方法来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于是就有了两步“利改税”政策的出台。由于利改税忽略了国有资产所有权对企业经营权的约束,导致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盲目膨胀,实施效果和初衷背道而驰。第二步利改税刚推出,全国就出现了信贷、投资和消费基金的严重膨胀,引起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过度增长,物价上涨率从1984年的2.8%猛增至1985年的8.8%,国有企业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资金来源有一部分被转化为国家财政负担,国家财政收入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连续两年的滑坡,1986年底利改税就以失败而告终。

为了解决企业增产、财政不增收的问题,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承包制办法是在总结前两轮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企业的责权利等方面的界定比以前更加完善,在实行初期效果显著。1987年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了14.5%,利税总额增长12.9%,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8%。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承包者与发包者漠视国家利益的串谋而导致的利益激励弱化和责任约束软化,1988年国有企业效益开始下降,1989年的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了16.6%, 1990年的利润总额更比上年下降了47.7%。到了1991年,国有企业已有1/3明亏估计暗亏即虚盈实亏者也在1/3左右,大多数企业已是负债累累,许多企业资不抵债,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二)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行政性放权,国有企业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内在动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缺乏有效的约束、制衡和监督。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以明显或隐蔽的方式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国有企业已经从缺乏激励的极端状态走出来,到了缺乏监管的另一个极端状态。1992年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改革的总体目标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玉柴率先实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按照一位从事我国企业改革多年的资深人士的说法,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早期完全是进两步退一步,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许多不能适应的企业只能被大潮吞没。玉柴集团作为一家地方的国有企业,一直坚持顺应改革发展的潮流,为自己的命运奋力拼搏,30年来产销量增长100多倍;销售收入增长400多倍,被中国企业界誉为“玉柴奇迹”。玉柴集团地处广西边陲,没有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氛围,没有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和区域优势;作为一家独立发动机生产企业,没有“背靠”任何汽车大集团,没有享受国家任何优惠政策,却能够在改革大潮中顺势而上,我们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玉柴抓住了国企改革的重要契机,成功地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为当初最早实践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之一。1992年玉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1993年玉柴股份实现了中外合资,1994年玉柴股份实现了美国上市,短短三年内玉柴集团实现的“三级跳”,为股份公司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扫除了产权障碍,也为整个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结合我国国情明确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总要求。玉柴集团在实践中坚持遵照16字方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产权清晰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任何有效率的企业制度都应是产权清晰的,否则必然影响产权功能的发挥,导致企业效率低下。产权清晰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更重要的是经济体制的范畴,即表现为产权清晰不仅是静态的清晰,还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清晰。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一是指主体清晰,即谁是投资主体要清晰;二是结构要清晰,即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依其投资的比例享有相应的责权利要清晰;三是关系要清晰,即资产的归属、权益的享用等要清晰;四是作用要清晰,即投资者按其投资的比例,建立并规范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监督与激励等机制。为了实现产权清晰,玉柴集团创造性地采用了“老树发新芽”的办法,将玉柴的资产一分为二,成立玉柴集团公司和玉柴股份有限公司。由集团公司以法人身份在原玉柴总厂基础上以募股设立方式成立玉柴股份有限公司,并持有存量资产折成国家股,同时代管从股份公司剥离出来的一些辅业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这样一来,既符合上市的股份公司产权清晰的规范,又解决了原有国有企业的股份由谁代表和管理的问题。最终使玉柴股份不仅在国内法人股市场成功上市,而且在纽约上市时也得到了国际专家的一致认可。

第2篇

2014年,可以称为中国并购之年。一方面,宏观环境有利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一方面上市公司积极利用A股市场融资的优势进行产业并购。在利好政策频出、国企改革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等作用下,并购市场无论是交易数量还是交易规模,都呈井喷的现象,并购资金规模达到了1.56万亿元的历史纪录。

未来,并购基金能否持续这种火热形势,成为投资界下一个名副其实的春天?

3月9日,在郑州民享财富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举办的投资沙龙上,深圳远致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称“远致富海”)总裁程厚博认为,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2014年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并购基金奔跑速度越来越快,其核心业务就是围绕国企改制,为国企登陆资本市场铺路。程厚博说,连国企都要借力并购基金探寻市场机会,一般投资人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投资模式。

机会来了?

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2014年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并购基金奔跑速度越来越快,其核心业务就是围绕国企改制,为国企登陆资本市场铺路。

从公开报道来看,国资主管部门期望通过并购基金,加速适应资本市场规则,找到最佳改革路径。与一般PE基金不同的是,并购基金更专注与目标企业进行并购,并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取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再进行重组改造,包装上市。

事实上,国企改革热早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就已浮出水面。据报道,在所有的各省区市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了国有企业改革,其中有13省市明确今年将会大力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而关于国企改革纲领性文件更极有可能会在全国两会后择机出台。如果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顺利出台,那么地方国企改革将进一步加速,而广州、深圳可能成为本轮改革的排头兵。此外,军工改革也是国企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加上两会的召开,市场对于国防军工板块的关注度也有望持续提升。

有权威人士透露,国企改革的顶层方案经过数轮讨论和修改,有望在今年两会后出台,国企改革混改门槛将进一步降低,竞争性领域所有制资本参与的股权比例限制也将进一步放宽。光大保德信基金表示,2015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之年,其中,国企改革牵涉的范围最大,影响最广,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统计显示,国企改革指数自2014年4月1日创立以来,已经累计大涨近五成。尽管中国已经进行改革超过36年,但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国企仍有很大空间改善其表现。从今年两会期间的政策风向看,相关具体措施则会在今年密集推出,由此将引发A股上市公司在资产并购、整体上市、股权激励、战略投资者引入方面采取一系列动作,进而刺激相关个股股价上行。

并购基金的“黄金时代”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的两会是在推进“四个全面”整体大环境下开幕的,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或将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纲领和方向。如无意外,一场二级市场的投资盛宴即将拉开大幕,而国企改革主题基金也纷纷跑步入席,并有望率先从中获益。

银河证券研报指出,2015年是改革攻坚深化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意志,是改革重头戏。“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产业复兴”,国企改革主题必将成为A股贯穿全年的最佳投资主题之一。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众多机构投资者就对国企改革主题高度重视。Wind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以来,有36只国企改革概念股接受机构投资者的实地调研,其中基金参与了20只。

由此,各基金公司顺势推出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基金新产品,业界人士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基金产品问世。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请信息,自去年底以来,先后有多家基金公司提交了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基金募集申请,另有一些基金公司提交的新产品名称中虽然并没有包含国企改革字样,但是在具体资产配置中也重点提及国企改革,强调将重点挖掘国企改革投资机会。

分享政策红利的最佳途径

在谈及2015年投资机会时,远致富海总裁程厚博给出了他的观察:以上市公司为主导的并购、国有企业改制及混合所有制改革、IPO上市及新生代有技术的创业浪潮。

在他看来,2015年国企改革提速,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风口,几乎所有券商策略报告均有提及国企改革,推荐的股票数量众多。不过,国企改革标的多而散,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找到赚钱效应并不容易,选择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基金产品,无疑成为普通投资者分享国企改革资本盛宴的最佳选择。

而参与国企改制也是这家有着国资委背景的投资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远致富海是由深圳国资委旗下远致投资、建总行旗下信达建信和东方富海三家共同发起设立的大型并购基金管理公司,股份比4:3:3。

目前,远致富海正在私募的并购基金共10亿元,正在运作的三个项目分别涉及借壳上市、拟重组上市的深圳国资混改项目、并购重组配套定向增发。程厚博毫不掩饰其并购基金对国企混改的兴趣,甚至在宣传册中强调主要业务就是参与国资委优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帮助国有上市公司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整合等。

第3篇

国资国企改革不仅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且影响着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的进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某种意义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不仅可以为经济体制的其他各项改革创造条件,而且可以为社会体制的其他各项改革提供支持。如果国资国企改革不能深化,其他的各项改革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阻碍。经过长期探索与近几年精心准备,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已十分明确,相应政策已陆续出台,“十三五”期间将积极稳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力争在“十三五”结束能够实现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目标。就“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基本思路而言,国有资产管理要实现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要向外资民资开放并要求大多数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并搭建市场化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要构建全新的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就“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而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组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难点是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发力;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提升国有资本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

“十三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为此,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扫清障碍,并保持改革思路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相协调。具体而言,要从国资管理及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入手,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按照政府国资管理与国有企业经营分开(简称“政企分开”)、政府国资管理与国有资本运营分开(简称“政资分开”)、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分开(简称“资企分开”) “三分开”的规划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建立行政层、运营层、经营层相互分权制衡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到“以管资本为主”。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要按照“管资本为主”的要求把国资管理尤其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权力转交给市场,进行行政管理职能与产权代表职能的分离。国资管理的两种不同职能分别由两个不同的主体行使,尤其是产权代表职能更应强调由市场化的主体来行使。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是国资管理机构的更多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以管资本为主的新国资管理模式,除了要推动国资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外,还要搭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平台,并塑造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在某种意义上,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平台应以新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下简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为依托,把不依赖政府行政力量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塑造成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

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及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强调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允许外资民资等入股参股或控股这些经营领域的国有企业,从而实现这些经营领域的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允许外资民资入股参股或控股,是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就当下中国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更迫切。当然,在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就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而言,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可以继续保持国有资本的绝对控制;在重要领域如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可以适度引入非公有资本而实现国有资本的相对控股;在一般领域如钢铁煤炭设备制造等,可以更多地引入非公有资本只保留国有资本的参股甚至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通过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可以推进这些领域及其他领域各种资本共同入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的增加。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仍可以允许少数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对于少数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应以“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公示。没有列入“负面清单”的领域或行业,原则上都应该允许非公有资本自由进入。

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并搭建市场化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是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思路上,国务院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授权主体,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是被授权的对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直接把国有资本运营权授给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应成为国有资本出资者代表授权的运营主体,各级政府直接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授权。在直接授权模式下,政府、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晰且简单,各主体的职责权限比较明确,能够更好地形成相互分权、互相制衡的格局。而且,直接授权模式作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更符合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与简政放权的要求。

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国资改革,要求把国资管理尤其是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权力转交给市场化的主体。为此,代表国家成为国有资本出资者并分级行使产权的各级政府,可以在本级政府辖区内组建若干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并授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从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无行政级别,也得不到政府的行政支持,只作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具体而言,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市场化运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取消行政级别,从而彻底避免行政力量对公司经营的干预;二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从公司治理到高管人员聘用等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经营管理;三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必须履行信息公开透明的义务,定期披露公司经营的重大事项,以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四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还要落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政策要求,实现国有股权从某些国有企业或国有公司的部分退出甚至全部退出。

构建全新的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要求国资管理体制要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改革方向相一致,并形成相互分权、互相制衡的格局。主张构建由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层、国有资本运营的运营层、国有企业经营的经营层三个层次构成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在三层次的国资管理体制中,国资管理机构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一个层次,应通过国资管理机构的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构建国资管理的行政层次,与这一层次的改革相适应,要实行行政管理职能与产权代表职能的分离,使国资管理机构专注于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国有资本运营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二个层次,通过各级政府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直接授权,构建国有资本运营的运营层次,若干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履行产权代表职能,以产权纽带连接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的国有企业或国有公司,成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主体,从事国有资本的专业化运营;国有企业经营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三个层次,应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构建市场化的国有企业经营层次。

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三个层次按政资分开、政企分开、资企分开的改革逻辑,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相互连接,推动国资管理由“管人管事管资产”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具体而言,国有企业经营层主要通过国有股控参股的产权纽带实现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国有资本运营层的连接;国资管理行政层的构建要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及深化国资改革的要求而与国资管理的运营层和经营层相适应;各级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国资管理机构应调整“瘦身”,按照小机构、大市场的模式发展成为依法专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小行政管理机构”,并剥离产权代表职能而支持“大资本运营市场”的构建,使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发展成为市场化的资本运营主体,使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从而发挥国资管理行政层对国有资本运营层和国有企业经营层的支持作用。

“十三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十三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改革面大且影响力大,为了防止国资国企改革徘徊不前或改革“异化”,必须抓住重点与难点。从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的构建来看,应抓住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运营公司组建这一重点进行改革,力求在单一所有制领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问题上尽快突破。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组建。

“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作为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应率先明确其功能定位,并着眼于功能区分进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虽然都是被授权从事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但二者在职能上会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职能上可定位于纯资本运营,是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跨所有制、跨区域甚至跨国界从事国有资本运营,不仅追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而且追求国有资本收益最大化;在遵循市场公平竞争的大原则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依托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专业化资本运营人才、科学化的股权投资组合等,不断提升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具体运营上,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的持股、国有股权的减持变现及各种资本运营技巧的运用而追求收益;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既可以对国有企业持股、增持、减持甚至变现退出,也可以对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持股、增持、减持或在获取收益后全部变现退出;待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从事跨国投资和跨国资本运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职能上定位于产业投资的国有股权经营,其依托产业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不同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产业布局上会各有侧重,就某一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而言,要在其国有股权分布的领域通过国有股权经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大型或特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可以跨一个以上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产业领域,并在这些产业领域中发挥国有资本控制力、影响力及带动力的作用。

着眼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区分,可以以新设方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重组方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所谓新设,是指各级政府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出资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比如在中央政府层面,未来3-5年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00亿―1000亿,设立2―3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设立后,中央政府还可以分次把一些产业属性不强、国有相对控股与参股公司的国有股权直接划转给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所谓重组是指依托现有条件成熟的国有企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和少量国有资本增量注入而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设立上要重视产业属性及产业升级导向,尤其中央政府层面的央企不仅分布在国民经济的若干大产业,而且往往都处于各产业的上端或上游。因此,哪些央企集团可以重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中央政府层面重组设立多少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反复论证,倾听多方面意见与建议。当然,通过新设方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重组方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相对而言的,不具有绝对性。而且,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设立及运营过程中,应取消行政级别,并实现其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实行彻底地去行政化,使其成为专业化的市场主体。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难点是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

“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打破单一所有制领域的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这些单一所有制领域向非公有资本的部分或全部开放,加大这些领域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所谓单一所有制领域是指不对外资民资开放或限制外资民资进入的产业或经营项目。这些单一所有制领域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或国有企业相对垄断经营,如石油石化、电信、电网电力、烟草、铁路等;还有很多领域,虽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但实际上仍然无法改变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控制的格局,如航空、公路、城市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交地铁等)、教育、医疗等,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不仅难度大而且进入的程度较低,难以与国有资本公平竞争。因此,要率先推进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效应。

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要从两个层面发力:一是加大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力度,二是加大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力度。具体而言,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主要通过两种改革路径:一是单一所有制领域对外资民资开放,允许外资民资进入到这些领域与国有资本公平竞争;二是单一所有制领域的国企引入非公有资本进行产权多元化股份制改革。这两种路径应该同步推进。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主要是要求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进行引入非公有资本的股份制改革而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是对“国有股一股独大”进行改革,难点是国有股如何减持及国有资本如何退出。在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中,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阻力之一在于行政干预。要坚决摒弃行政准入与行政批准的思维及做法,引入“法无禁止即可入”的规则。对于少数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领域或行业,应以“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公示;只要没有“负面清单”公示,非公有资本都可以按“法无禁止即可入”的规则进入到这些领域或行业进行投资。

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

通过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建立起与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相适应的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久调不优”、“越调越失衡”的问题。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不再是调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而是优化提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国有资本流动而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提升国有资本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

“十三五”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向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转变。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指国有经济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经济总量中占比调整,国有资本的流动是指国有资本依托市场化手段而进行的跨区域、跨国别、跨领域、跨产业、跨行业的流动,以及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流动。与以国有企业分布为依托的国有经济相比,在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条件下,国有资本的流动性高得多;国有资本的流动性越强,越能契合市场发展的动态需求,国有资本的进退就更为灵活。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国有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更多依赖国有资本的流动而实现向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提升的转变。“十三五”期间,通过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国有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升,不仅能大大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体现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应定位于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作用,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与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及战略定位相对接,依托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专业化市场运作,实现国有资本从经营效率低下的领域和部分传统产业退出,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集中、向关系国家战略的关键行业集中、向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向效率高的业务板块集中。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要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经济转型方向相适应。

世界经济转型改变了全球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国内的新需求、新增长、新消费也在迅速崛起并将在“十三五”期间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为此,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与“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的经济转型方向相适应。具体而言,一是“十三五”期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必须盯紧世界消费模式及消费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国际国内的经济转型方向,关注“十三五”规划中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领域,通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积极推进这些领域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升级,使之更好地适应并满足新需求、新增长、新消费、的更高要求。二是确保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相一致。通过国有资本流动引导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并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以及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成长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造条件。三是强调科技创新对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引领作用。引导国有资本流向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新产业新业态,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着力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和集聚效应。

第4篇

继国资平台上海国际集团向民企均瑶集团转让爱建集团股权之后,张江高科、市北高新9月下旬又不约而同停牌筹划重大事项。由此,9月初以来上海国资方面已对五家上市公司有所动作。

种种迹象显示,―直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的上海国企改革正加速运作。系统梳理近年来上海国企上市公司的动作可见,上海国企改革已呈现出多点开花、模式多元的运作态势。

在国企改革打响顶层设计的“发令枪”后,上海作为地方国资重镇,旗下上市公司摩拳擦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国企改革大潮。

爱建集团9月17日披露,公司主要股东上海国际集团已选定上海均瑶为协议转让其所持股份之预受让方。根据此前公告,上海国际集团拟协议转让所持的爱建集团1.02亿股A股股份(占总股本的7.08%)。上海国际集团为上海市国资运营平台。

目前,爱建集团并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被视作上海金融国资的一部分。如此次交易达成,将是近年来上海国资首次出让金融资产。

同样是在9月,上海梅林和锦江股份两家上海国资上市平台亦展开资本运作,豪掷巨资进行产业资本并购。其中,锦江股份对铂涛集团控股权的收购方案颇为宏大,公司拟以现金82.69亿元收购铂涛集团13名股东合计持有Keystone的81.0034%股权,借此一跃成为首家跻身全球前五的中国酒店集团。而一向颇为低调的上海梅林则拟斥资约12.48亿元获得新西兰第二大衣产品出口商SFF的50%股权,以此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牛羊肉综合产业集团。

善用“壳资源”

“上海国企最近一改之前‘雷声大雨点小’的观望状态,开始紧锣密鼓筹措资产整合重组。”在长期跟踪上海国资改革的专家看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近期出炉,明晰了“混改”的边界及目标.有着资源储备和资本优势的上海国资自然如鱼得水,迅速付诸行动。

作为国内实力最为雄厚的国资阵营之一,上海国资在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凭借着国际化、金融化的先天优势,上海国企改革的运作模式亦精彩纷呈,囊括了买壳、借壳、吸并、引入战投、员工持股、海外并购、整体上市等多种模式,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首先来看对“壳资源”的把握。根据2013年底出台的‘上海国资改革20条”,上海有意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这意味着,上海国资旗下的上市平台将重新整合。

在此背景下,上海老八股之一的飞乐股份(现名“中安消”)率先走出了上海国资战略性退出的实质性一步,由安防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安消作价28.59亿元借壳,飞乐股份的控股股东从仪电集团变成了中恒汇志,从而离开了上海国资的怀抱。

不过,上海国资对于上市平台并未一味退出,而是以内部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优质的壳资源与优质的公司做对接,实现国资的保值增值。比如,棱光实业这一“壳资源”就经过股权划转、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三步走”之后,成功变身为国内建筑设计行业龙头――现代设计集团的核心上市平台。

与之类似的还有另外一家国资上市公司――自仪股份,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即将获得临港集团直接或间接持有的临港投资100%股权及下属部分园区股权,成为临港集团下属园区开发公司。

改革灵活多变

不仅善用“壳资源”,上海国资还在各大集团整体上市上谋篇布局。根据最新公告,华谊集团通过双钱股份整体上市的方案已获得证监会核准,其持有的能化公司100%股权等核心资产,将作价116.47亿元,注入双钱股份体内。

有分析人士指出,“借壳”“整体上市”往往太过复杂,因此,类似锦江股份、东方明珠这样的上海国资上市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以重塑企业发展路径。

除此之外,上海国资在人才激励上也走在前列。上港集团早在2014年11月就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计划员工人数多达1.61万名。

“上海国资改革蓄势已久,而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则为国资发展腾飞打开了想象空间,可以预见,有着政策助力的上海国资将以更加亮眼的姿态进入改革深水区,引领地方国企改革的大潮。”上海一位资深人士称。

伴随着国家出台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正式进入升级阶段。和此前的改革一样,分类监管、推进整体上市、管企业转向管资本、推进混合所有等大方向并没有变化。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改革已今非昔比,“光整体上市、提升资产证券化率一项,现在上海对如何选择合适时机将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平台,证券化后资产如何保值增值等,都有了新的认识”。

改革的升级,是在基本确定的大方向下,一企一策地更深入地推进改革,朝着有利于国企展现活力、实现国资保值增值、促进国企与资本市场对接等方面开展。这是上海国资监管部门和国企负责人对于改革升级的基本判断。

第5篇

广东省国资委在全国两会期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除了少数国企和国资运营投资公司,其他国企应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国有股权低于50%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再参照国企实施管理。这不仅充分体现出从过去管国企今后向管国资的方向转变,而且牢牢掌握了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主动权:即在今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有利润就分红,无利润就卖掉,把退出的国有资本用在民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意见》还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即到2015年,广东省全部完成国企公司制改造;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比重超60%;2020年这一比重须超80%,且二级及以下竞争性国企基本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从而使国有资本的流动性明显提高。

该《意见》出台适逢全国两会期间,对于我们当前关于国企改革的各种争论不啻是一种清醒剂。

透过现象看本质,仍有必要厘清关于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方面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

从原则上讲,国企改革坚持市场化方向无错,不过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如果不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界定不同职能进行目标改革,这种提法就是错误的。对于公益性行业和社会责任为主要职能的国有企业,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就是导向性错误。而在竞争性行业或是自然资源垄断行业需要放开的领域,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就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误区二:国企改革的目标是私有化。

到目前为止,所有认为国企改革的目标是私有化的人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一是其认识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的现实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理论错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身上。二是完全抛开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研究经济问题,难免得出南辕北辙之结论。况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同股同权之原则,要把庞大的国有资产通过私有化分给每个人,根本难以进行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这方面的改革,部分经济学家提出的产权到民的理论研究,既有创新性,又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只是要在国家通过一定的程序提上议事日程以后,再广泛讨论,认真研究,慎审设计,以提出更加周密的改革思路和选择最佳改革时机。

误区三:国企改革的路径是去行政化。

有很多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要去行政化,不能把行政管理手段和办法套用于国有企业管理。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搞好国有企业。这种貌似正确的看法,其实存在很大的谬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分类不清楚。如果在竞争性行业,这种观点无懈可击。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主要有赖于高效的董事会治理结构。也就是说,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本无需行政化管理。而我们现在的许多国有企业,根本不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有的行业、有的企业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还属行政事业管理,或者是准行政。还有的行业和企业的业务属于行政垄断,是在限制其他所有制企业准入的情况下开展的,甚至经常拿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所以说,在这些企业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董事会,领导干部属于任命制,而非通过市场竞争选拔产生。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董事会制度,也属于临摹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这类国有企业,怎么可能去行政化呢?

所以,我认为在这类国有企业,更应该强调的是行政职务聘任制,技术职称聘任制和各种责任制管理并辅之以有效的行政监管。这种选择虽称不上最优选择,但亦属于次优选择,即最不坏的选择。因为没有最优选择。

误区四:国有企业不能彻底退出竞争性领域。

主席在2014年两会期间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有人就此得出错误理解,认为国有企业不能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其理由大概就只有一条:有些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还搞得不错。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基本现实,即现存的少数在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还有利润,是因为过去倒闭了一大批国有企业,损失了一大批国有资产,浪费了大量人财物才换来的。其搞得不错的原因,无非是占有了一大批优良的国有资产,主要是土地和房产资源。也有部分企业利用了国家信用和不可多得的地理区位优势。如香港的招商局等。当然,也有个别企业是因为选对了一个职业经理人,但这种机遇很小,可遇不可求,没有规律性和可借鉴性。虽然这些企业利润每年有所增长,但与其占有的资源来比,资产利润率还是很低的。也就是说效率并不高。

当然,竞争性领域里的国有企业改革有两种办法:一是继续在竞争性领域发展,上交红利,这样做没错。假如有一天经营不下去的话,再通过兼并、重组等措施进行改革,交二次学费。二是主动明确退出的行业、路线图和时间表,把退出的国有资产用在社会保障和民生等方面。

维持现状和选择退出各有利弊,还需决策者通过“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来平衡解决了。我个人认为:从过去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今后发展趋势来看,还是应该选择主动退出要比被动退出和被迫退出好得多。

误区五:国有企业搞得好与坏与所有制没有关系。

“混合所有制”概念再次提出和肯定以后,在学界和实业界引起广泛争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也有很多观点失之偏颇或了无新意。尤其是很多人企图否定所有制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甚至认为企业搞得好与坏与所有制关系不大。

第6篇

一、国企渐进式改革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制度经济学传入中国并逐渐兴起。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如何变”给出了简洁而有力的解释,为中国正在进行的制度变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对长期的经济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这也是理解最后结果的关键。而渐进式改革是理解我国30年改革开放重大成就与现存问题的关键。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许多研究中国改革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理性的渐进式成长过程,其中最核心的逻辑是帕累托最优改进。一般认为,价格双轨制改革是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一个范例。渐进式改革同样贯穿于国有企业30年的改革历程。

1、国企产权改革的探索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而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却不是一步到位的。改革之初,扩大企业经营自是国有企业最为迫切的问题。1979年7月国务院《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标志着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80年代中期以后,国企改革开始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先后推行了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和租赁经营等多种经济责任制形式。从1987年开始,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国企的主要经营形式。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至此,我国国企改革才迈入一个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时期。

2、国企改革攻坚的突破

国企改革的目标确定之后,20世纪90年代基本是国企产权改革全面推开的攻坚时期。为促进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国务院决定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经过试点,全面推开”原则,首先在百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并依托城市进行配套改革,为突破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条件。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重大决策大大加快了国企改革的步伐。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我国坚持“抓大放小”:一方面,大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技改贴息、股票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逐步放开搞活。

3、国企改革与非国有企业成长

国企改革的渐进性不仅体现在国企改革自身,其增量特性还间接表现在由体制内的国企改革诱导出的体制外非国有企业渐进成长。一方面是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是为非国有企业的成长释放空间,这一点从中央对于民营企业作用认识的加深即可看出。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一直被看作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补充;而十五大报告把非公有制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之中。党的十六大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六大报告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民营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是因为在管制不断放松的情况下,渐进式国企改革为其提供了成长机遇。

二、国企改革的巨大成就

1、初步建立面向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产权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达80%以上,中央企业及下属子企业的股份制比例已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2006年的64.2%。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我国许多国有企业都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独立经营;公司制企业初步建立起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许多企业通过精干主业、健全研发体系、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和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并大胆创新,国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提高。

2、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逐步完成,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过于分散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国有经济的布局趋向优化,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领域仍占支配地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据统计,1998―2006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6.5万户减少到2.5万户,而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却明显提高:其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1%上升到15.5%,实现利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由36.0%上升到43.5%。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等基础行业集中,2006年这些行业中的国有资本达到3.3万亿元,占国有资本总量的70.6%。

3、有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企改革与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各领域的改革密切相连。30年来,围绕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一核心目标和任务,国企改革先后推动了计划、价格、财税、金融、外贸、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政府机构、法制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反过来,这些配套改革也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国有企业改革还为非国有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巨大空间,提升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使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保持了GDP年均增长率近10%的纪录。2007年我国GDP达24.95万亿元,由1978年的世界第10位跃升至第4位;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2.17万亿美元,由1978年的世界第27位跃升至第3位。

三、国企渐进式改革之不足

1、重要改革延后

从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来看,改革需要现存体制的推动,因而不得不受到现存体制的束缚,经常要迁就现行体制的利益,因此渐进式改革的最大不足是改革的妥协性与不彻底性,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有时会出现“进两步,退一步”甚至“退两步”的事例。我国改革的突破采取了先易后难的顺序,相对容易、难度较小的改革大都先期完成了,而“硬骨头”都被留到后面,这一点在国有企业改革领域(不仅于此)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一般竞争性行业与基础、垄断行业相比,都是前者的市场化改革更为充分、彻底,而对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与市场运行效率具有关键意义的基础、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则被延后。这种不彻底性在被认为是渐进式改革范例的价格双轨制改革中同样存在。目前虽然高达95%的产品定价基本由市场决定,但余下5%的基础产品与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定价仍受国家管制,市场化进程迟缓,这种分化的状况已被归纳为具有累退性质的“新双轨制”。重要改革的延后既加大了后期改革的成本,也腐蚀了前期改革的成果,使渐进式改革呈现出后期边际效应递减的特征。

2、国有资产流失

渐进式国有企业改革由政府部门主导,由国企经营管理者制定方案并实施。由于我国的国有资产涉及面广、比重高,更因为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不到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前些年爆发的“郎顾之争”便是这类现象的集中反映。一些国企经营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信息,借国企改革、产权流动之机,钻体制、制度的空子,采取搞场外交易以及在产权交易中与中介机构联手、低值评估、蓄意制造投资“失误”等各类手法大肆侵吞国有资产。“花一元钱买下十元钱的国有资产”被形象地概括成全国企业改制的平均情况。虽然国资委和财政部后来出台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对管理层出资受让企业国有产权的条件、范围等进行了界定,但为时已晚而且具体执行并不严格。按照保守的估计,30年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规模应该在万亿元的量级上,这也可以看作国有企业改革付出的巨大成本,只是现在还难以辨认是否所有的成本支付都是值得的。

第7篇

形成新的国资监管体系。

一张国企改革纲领性“路线图”即将出炉。

日前,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牵头拟订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基本成型,并向国务院汇报。按照国资委此前计划,将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早在今年1月,时任国资委主任的王勇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会议上就曾表示,要做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今年将研究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自今年3月份以来,国资委多次和钢铁、有色、煤炭等十大重点行业协会开会研讨,并要求这十大行业协会根据各自行业情况编写“产业布局及央企在行业转型中地位和作用”的报告上报国资委。

目前来看,国企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分类监管的问题。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曾提出将国企分为功能性和竞争性两种类型,功能性国企包括水电油气、公交地铁等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从事重要资源开发的企业,以及军工、大飞机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企业,其他为竞争性国企。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对国企进行战略性定位,一类是公益性国企,另一类是竞争性国企,在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重点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国企改革方案。这样不仅更具有操作性,国企的发展和改革也将有力地调整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这样的分类并没有获得一致认同,业内人士提议将现有国企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纯公益类企业,包括军工、粮盐等国企,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第二类是纯市场类企业,包括汽车、电子等国企,它们的主要目的是盈利;介乎这二者之间的企业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公益为主、市场为辅,如石油、电信等企业,另一类则是以市场为主、公益为辅。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无论从市场份额还是经营规模,国企在上述十大重点行业中均处优势地位,同时也是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制造业普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包括钢铁、有色、造船等行业深陷亏损困局,国企也不例外。

最新统计显示,随着2012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年报公布收尾,中国远洋、中国铝业、中国中冶、鞍钢股份等大型央企再度位列亏损榜前列。

第8篇

一、思想认识上新提高—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搞好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意义的认识

国有企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又是经济制度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支柱和主导作用,是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主要主体。搞好国有企业,才能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寒力和民族凝聚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搞好国有企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国有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能不能搞好国有企业,关系到经济体制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感,尽职尽责地做好支持服务工作。

(2)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拓宽职能作用认识

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在市场监管执法中,既要严格依法行政,又要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这既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中,归根到底还要靠经济的发展。有人认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但对解决国企发展的难题是无能为力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我们要在实践中,把职能管理与服务经济,把宗旨与手段融为一体,运用好,拓宽职能服务作用,更好地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

(3)增强创新观念,提高开拓发展务实认识

在促进国企改革和发展上,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克服固步自封的思想。有人认为我们支持国企改革搞了多年,制定了若干个支持政策措施,做了许多实际工作,过去该做的基本都做了,现在也没有更好的招法,因而一段时间内对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工作停滞在一般水平上,主动采取实际步骤介入不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多。我们要改革这种思想状态,认真落实《决定》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入实际,搞好调研,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情况变化,完善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的多做实事,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二、职能发挥上新扩展—要围绕国企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

在贯彻、落实推进国企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动作环节中找准工商职能介入的结合。

(一)着力选好介入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结合点

重点是搞好“八个方面结合点”工作

1、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形势,在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企业由国家控股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2、要结合调整国民经济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在所有制探索调整、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3、要结合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改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情况下,在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4、要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造、健全法人治理机构,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上发挥推进作用。

5、要结合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上,帮助企业增资减债,促进债务和资产重组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6、要结合稳定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在继续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广开就业门路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7、要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加快国企技术进步和企业升级,加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促进科技企业化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8、要结合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在发展各类市场,维护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发挥职能推进作用。

(二)运用工商职能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

重点搞好三个方面工作

1、关于市场主体准入资格。主要是支持促进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增长点,在符合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对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的条件及程序、名称、经营资格、出资方式、投资比例等一些具体问题,从扶持培育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不搞机械的死扣条款。

2、关于市场行为监管。主要是运用工商综合职能规范国企市场行为,推进国企健康有序发展。如运用商标监管职能国企商品的专用权;运用广告监管职能推进国企占领和开拓市场;运用合同监管职能维护国企正当合法权益;运用市场监管职能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运用个私经济监管职能开辟拓宽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等。

3、关于市场交易(竞争)违法行为查处。主要是健全投诉举报网络,发挥专群结合的力量,加大公平交易,消费保护和市场监察的力度;强化同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以及区域同行间的共管、协管、群管、联管作用。发挥整体办案力量,严厉查处各类违章违法行为,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三、支持举措上新突破—要充分运用工商整体职能合力,进一步强化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

随着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深化,原有的支持发展政策措施有些已不适应,有必要重新进行修改补充,但在修改补充时要注重把握好四条原则。

(1)把握“三个有利于”判断是非的标准

针对执法中难办的事情和政策界限不清的问题,依据“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处理,对促进国企改革发展有利的,就坚决予以支持,不要怕担风险;对没有明文规定,又不太合理的问题,不要急于操作,待研究和请示上级后再办,不要怕告状。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有碍国企改革发展的,要果断的予以制止,要解释清楚,不要怕得罪人。

(2)把握从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处理问题

在执法中遇到复杂的新问题,不要推托回避矛盾,不要用老眼光看新形势,拿老办法套新事物。处理每项事务,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要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实践探索,寻找解决新途径。要采取有原则的放宽政策、有条件的灵活掌握、有把握的机动处置、有范围的变通处理的办法,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对待。

(3)把握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真正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企业改革发展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事项,我们任何部门都要积极主动去协调。能办的要认真办好,有规定不能办的耐心解释。对企业不要讲空话,也不要办虚事,更不要随便许愿。在支持国企改革上,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深入程度,加大抓实程度,切实解决问题。

(4)把握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工作

各执法窗口单位和辖区执法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法规宣传,引导企业自觉守法、护法。努力做到事前教育防范,事中监管规范,事后查处引导,做到防堵打治结合。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整治市场秩序,矫正不法行为,查处违章违法,保护正当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对执法人员违犯执法规定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管理服务上新作风—要深化执法公示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支持国企改革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上,必须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真心实意地为支持国企改革和发展服务

我们要为企业当好公仆,承担法律问瓿,做好经济卫士,塑造新的形象。主要是旗帜鲜明的政治形象,促经济发展的服务形象,公开公正执法的权威形象,文明礼貌的道德形象,敬业奉献的廉政形象。我们要忠诚的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做到便捷服务企业,接待热情周到,咨询耐心细致,办事认真高效,处罚公开公正等,使企业高兴满意,感受到我们“接待热心,服务称心,办事放心,处罚顺心(服气)”。

(二)全面实施工商执法公示制

全系统在行政执法,政务保障、事务服务等三个方面实行了公示制,进一步规范执法和办事行为。我们将支持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向企业公示,做到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条款清晰,措施具体。让每个企业都明白,工商部门是怎样支持促进改革发展的,具体办事部门不按规定执行承担责任等,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企业。

(三)深入到企业搞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在支持国企改革发展服务上,努力做到企业有问必答,有召唤立即到厂,有难题设法帮助。在日常监管执法中,按执法责任区管辖,实行大型企业定点联系,中小企业分片联系,重大项目跟踪服务,难点问题现场解决,突出问题特殊办理。有个分局支持企业改革发展,采取了“研讨明方向,调研出思路,支持有措施,服务展形象,执法树权威,实干出成果“的有效做法。

第9篇

这30多年,以政策探研为目标的经济学家大多对国企的存废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去年提倡国企私有化的学者中,有不少在当年均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这次却表现得非常激进。应该有各自的原因,或许是专业思想的改变,或许是急躁所致。一般而言,国企改革破局集中于两个层面。

第一个是打破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为自由化问题。

即便是倡导宪革最积极的杨小凯教授,生前也不主张国企私营化改造“搞得太快太早”。在他看来,“私有化涉及到产权大变动,短期内一般会使效率下降,应该慎重,且应该掌握时机。但自由化是可以提早搞的。这里讲的自由化是指实行自动注册制,让私人经营所有行业。”

前20年的经济改革基本朝这一方向推进。从1995年起,国企改革思路是抓大放小,实施国退民进。可1998年后,国企改革战略发生变化,国有资本从纺织、家电、食品等100多个竞争性领域中退出的同时,转而在资源、能源、重化等所谓战略性部门形成了主导和垄断地位。当年,这一策略仍被视为国退民进,所谓退,并非指国有经济退出产业领域,而是退到产业上游,形成寡头或多寡头经营的优势。到2003年初,以国资委成立为标志,央企及省级大型企业脱胎换骨,盘踞于产业上游,与中下游的民营企业构成楚河汉界的对峙之势,2004年对钢铁、电解铝产业的整顿,以及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的国进民退运动,便发生在这种格局之下。

国企改革的首要课题是破除垄断,给民间一个同台竞技的环境。当今国企绝非当年的“刘阿斗”,应自信地拆除“护城河”,允许公平竞争。

第二是如何管理国有经济及分享其庞大的利益所得。

在1978年底的上,中央就提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

基于这一共识,国务院对大型国企率先实施扩大企业自的试验。进入1990年代,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更在制度上将这一改革往前推进。但到今天,强大的央企及省级大型企业却越来越变成政府型企业,董事会制度形同虚设,央企的干部任命居然由国资委及党的组织部联合宣布,企业创造的利润也绝大部分留存为部门利益,全民企业已蜕变为利益集团。

因此,与其纠结于国企的存废,不如认真研究如何改进国企的现行管理制度以及分享其利益所得。这方面的改革可以被分解为3个方面:

第一,政党企三分开,改变现有的国资委与党的组织部双重直接管理的模式,政府以出资人的身份行使职权,将企业决策、经营权还给董事会和管理层;第二,全民企业全民分享,将大部分国企的资本注入社保基金池,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成为全社会福利;第三,改变120家中央企业的权益分配模式,地方政府通过税收留成和利润分享的方式参与利益分配,同时将这部分所得定向投入于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及维持。

早在1948年,美国学者费正清完成了《美国与中国》一书。在这部成名作中,费正清用大量事实展示了中国问题的本土性,他用忐忑的心情写道:“中国可能选择的道路,各种事件必须流经的渠道,比我们能够轻易想象到的更窄。”当下中国国企改革的问题,正如睿智而清醒的费正清所提示的,有“必须流经的渠道”,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窄命题”。

第10篇

由于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所导致的权贵资本主义给中国的国企改革形成的阴影,以及中国在国企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国企的私有化改革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以致于国企改革的方向在六七年前出现了方向性调整。然而随着“国进民退”和国企垄断地位日益增强,要求改革国企的声音日渐响亮,国企的产权改革已经无法回避。国企近年来形成的诸多弊病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严重负面影响,使得众多学者和企业认为,国企的私有化改革不会导致权贵资本主义,相反,国企本身就是权贵资本的典型,消除权贵资本主义恰恰需要对国企进行改革。改革的路径有多种,核心的思想在于还富于民,鼓励竞争,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真正实现市场经济。同时,要保证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效,还需要同时对政府职能进行改革。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国企的私有化不会导致权贵资本主义,恰恰相反,他认为国有企业如果私有化,会逐渐开始接受高度竞争,效率不断增大,并且将会逐步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本。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志武认为,不存在私有化是否会造成权贵资本主义的问题,因为国有企业还没有私有化,中国就已经滑入权贵资本主义,国企的存在恰恰是权贵资本主义滋生的温床。“实际上,保留国有企业反倒更方便权贵资本主义的快进,因为国企集中了社会资源,给权势阶层提供了更大的方便。”陈志武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著名精品投行美驰集团(Moelis & Company)中国区总裁周凡的观点与陈志武相似,周凡曾任国内某大型国企首席财务官,对于国企改革有很深的体会。他认为,权贵资本已经形成,和私有化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公有和私有的问题核心是其实质,而非形式。治理权贵资本关键是如何将钱和权分离,而许多国企恰恰就是钱和权的结合体。”

陈志武认为:“国企变成真正的商业企业的唯一办法是它们不再是国企;只要国企还是国有的,就不可能改革成真正的市场化商业企业,国企的最好定位是让自己尽快退出。”

去年两会前夕,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发表一份名为《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的报告。该报告的执行负责人赵农研究员表示,只有让经营性的国有资本从营利性行业当中退出来,政府才能实现对公益事业和公益行业的国有资本进行更好的监管或者如何处理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国有资本在营利性领域的营利行为,居然已经被法制化和制度化。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几乎全都认为,国企改革的关键的问题已经不是是否应该私有化,而是如何私有化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去国有化。由于苏联和俄罗斯私有化改革的前车之鉴,“私有化”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具有别样政治含义的词。陈志武用“民有化”这个词来替代“私有化”,也有学者用“社会化”来替代“私有 化”。

在霍德明看来,国企根本不符合标准的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即使考虑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对国企进行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该清晰地界定只有某些特殊的行业才能由国企主导,其他行业均向民营和私人资本开放,同时将这些行业的国企进行私有化或社会化改造。第二,严格限定国企的业务范围,以防国企的触角到处伸展,携垄断优势与民争利。如此一来,央企中大约有一二十家得以保留,其余的都应该转换身份。

《2030年的中国》报告认为,大型国有企业在中国的能源、交通运输和自然资源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常常拥有房地产和其他业务。这类国企应该交由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来运营,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出售国有企业的无关业务,并对企业进行商业化管理。

该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对报告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过去30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能回避。改革的路径应该是,将中小型国有企业整体出售,在大企业和特大型的企业中实行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而对于一些自然垄断、关系国家安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承担普遍的国有企业,暂不适宜产权改革,但应该着力于加强政府监管和改善公司治理。

与8年前相比,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可以到国外去收购跨国公司,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怎么就不能收购国企呢?”张文魁反问。在他看来,现在国有产权转让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只要政府依法办事,严格监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国资流失和产权改革中的腐败。

第11篇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state-owned stock, the stock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f defects and problems still exist, re-design of future new paradig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 full privatization of gradual reform, and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rovided the next few suggestion that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should eventually fall to round up the path of privatization, market economy and maximize the "invisible hand" effect.

关键词:存量 国企改革 路径选择

Keywords:stock state enterprise reform choice of

作者简介:张艺凝,女,1988年生,河北涿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士学位。专业方向: 公共管理;李珊珊,女,1988年生,河北唐山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士学位。专业方向: 公共管理。

一、 前言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归国家所有,国有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照顾,制约着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发挥。要想“看不见的手”真正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我认为可以尝试彻底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新的创新。

存量,是指某一时间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存量国企,是运用存量分析的方法,分析经过改革后仍存在不合理部分的国企,以及未实施股份制、民营化等改革的国企现状,总结出现阶段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存量国企改革,是为存量国企设计的改革新范式,是全面、彻底的改革,使国有企业从现阶段的现状直接跳到新的模式,切掉以前改革中存留的一切缺陷,使企业得到全面优化,增强活力,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存量国企现阶段仍然存在的缺陷,并从理论层面上进行新的改革范式的畅想。

二、 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公开公正透明的改革程序

我国的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进行的,依据“试点――推广”的流程,按照政策命令的形式,所有国企在同一阶段都是按照同一模式进行改革,忽略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没有一个面向社会公众征询改革意见的平台,没有制定规范的改革操作程序,缺乏相应的监督监控机制,容易出现寻租腐败现象。

(二)资源性垄断导致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成本全面抬高

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百姓对其价格的涨落却无能为力。2010年年初深圳市水价进行了新一轮上涨,居民用水价格提高了近三成,而工业用水涨幅更是超过了50%。从资源性垄断行业引入经营性收费管理以来,水价、电价、油价等呈疯涨态势,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成本全面抬高,这些本身就是全民所有的资源被征收如此高的费用,是对社会公正的严重破坏。

(三)改革中过于“大刀阔斧”,很多遗留问题急需解决

2000年国有企业进行减员增效改革,一些国有企业通过买断职工工龄的手段减少企业职工,造成大批职工买断下岗,为社会造成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仅建设银行就有11万买断职工下岗、工商银行14万职工买断下岗、中国石油37万职工买断下岗、中国石化59万买断职工下岗… …规模如此之大,影响非常恶劣。

(四)改革中寻租腐败现象严重

我国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是按照政策配额的方式进行的,没有进行规范的市场交易,用行政命令任命企业委托人的方式使很多人能够钻政策的空子,谋取租金,而国有企业巨大的资金流量与暗箱操作的资源配置方式,也为各种寻租铺设了温床。

三、存量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存量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存量国企的弊病可以说是“久医不愈”,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国有企业一直没有经历一次完全彻底的改革,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紧密联系未被动摇,国有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制于行政命令。划清政企关系及职责,杜绝以前改革中借改革腐败、损害社会风气的现象,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是解决国有企业发展效率公平问题的关键。我认为,新的改革路径应当遵行以下原则:

1、 以法为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2、 坚持公平,争取全民参与改革。

3、 保证效率,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4、 好中求稳,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二)存量国企改革的模式设想

1、宏观方面:总体把握改革的方向

(1)建立健全改革的法制基础

法律制度的健全,是改革得以顺利贯彻推行的基础,有利于保证改革公平、鼓励公民参与、杜绝寻租行为的发生。全面私有化改革必然会触动特权阶级、某些精英阶层的直接、间接利益,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我国政府要想下大决心彻底改变国有企业的现状,必须顶住压力,将改革推进。

(2)成立改革进程中新的职能部门

我国原有的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是现在国有企业的直接上级,如果由国资委来主导改革,寻租腐败的现象仍会发生,因此,有必要成立新的改革委员会。新的改革委员会应与国资委相独立,国资委继续行使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改革委员会主导改革的进程,国资委对私有化改革只起支持作用。全面私有化完成后,国资委可以作为涉及国家安全的国有企业的控股者存在。

(3)开展国有企业资产核算

全面私有化必然涉及对原有企业的资产的重新核算,这一程序应该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各企业应该在央行的主持下,在人大的监督下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进行。

(4)在改革中应进行有效的监督

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中,国家财政收入必然会大幅增加。对于这笔资金的来源、去从,国家财政部应保证账务公开,接受全民监督。对于增加的财政收入,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专项基金,用之于民,其基金可用于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在资金地区分配的时候既要保证公平,又要努力向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靠近。

2、微观方面:分情况改革,创新改革范式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所涵盖的行业范围广阔,各行各业的情况不同,发展的水平不同,很难通过统一固定的模式进行改革,这就需要改革委员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改革措施,保证国有企业的效率。

(1)针对中央直属企业、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模式

我国的央企、大型国企都是超大型的企业,一般为子母公司结构。对于这样的企业,可以通过将子公司与母公司进行分离的方法,逐步减少国家对其控股,将其私有化。

对母公司,国资委作为大股东,掌握最大的股权。可以将其股权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母公司股权的40%,参考俄罗斯私有化证券的模式,规定全国人民每人可以以相同的价格够买该公司等量的股份。其二,国资委保留原股份的35%,保持最大的股东的身份,其余部分可以逐渐继续卖出,卖出对象可以是私人,也可以是某个集团。

(2)针对小型国有企业、轻工业的改革模式

小型国有企业、轻工业国有企业规模小、经营的可操作性强,对于这样的企业可以采取个人或集体竞标的方式出售。

(3)针对亏损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

以前,政府对国有企业有很多政策支持,对亏损的企业进行无偿的财务补偿,一些常年亏损的企业依靠国家补助勉强维持生存。对于这样的企业,应由改革委员进行其现状和行业发展前景进行评估,公开进行拍卖。

(4)针对能源型、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

我国实行全民所有制,我国的资源是全民所有的,能源型、资源型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属于公民共同财产,在私有化改革后,企业需付费使用资源。国家可向他们征收能源税,即由于他们需要向全国人民购买这些资源的生产权。通过这种税的征收,敦促企业不断创新生产工艺,节约国家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企改革最终要实现全面的私有化。私有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逐步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以减少私有化对经济社会的冲击。改革要依法进行,维护法治社会的建立健全。在改革中坚持公平公开,鼓励全民参与改革,保证民主的贯彻落实。改革还要努力吸引外资,改善国内企业发展环境,为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第12篇

意 义――

国资国企改革面临诸多难题,而且相互交织、彼此叠加,破解难题,还是要通过深化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7月15日宣布,国资委正式启动国资国企“四项改革”试点,首批试点6家央企名单亮相。

就此次“四项改革”试点的意义,彭华岗说,推进“四项改革”试点,是国资委和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

首先,通过试点和企业一起探索破解改革难题。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难题很多,而且相互交织、彼此叠加,破解这些难题,还是要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和探索,少走弯路,规避风险。

其次,通过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在一些改革的重大问题上,企业有大量的实践,试点一方面是完善这些实践,另一方面也是总结实践经验,探寻规律。

再其次,通过试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改革。企业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动力也应该来自企业。中央企业都有先行先试的愿望,开展“四项改革”试点,也是顺应企业的要求,发挥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当然,试点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依法依规,稳步实施,有序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国资委专门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目前已召开9次全体会议和5次专题会议,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仅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国资委就至少开了11次会议,讨论国企改革。这些会议上透露出的信息显示,新一轮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成型。

目 标――

把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作为主线,加强试点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

“四项改革”试点的目标是舆论关注的重点,对此,彭华岗表示,开展“四项改革”试点不是搞“盆景”,也不是搞政策“洼地”,目的是要试出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据彭华岗介绍,试点的目标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第一,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模式;探索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关系;探索授权投资公司经营国有资本后,投资公司如何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第二,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路径;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市场化劳动用工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第三,探索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机制,建立起法人治理完善、激励约束有效、经营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探索对国企负责人重点监督的纪检监察方式,增强监督的相对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央企业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关于如何规范“四项改革”试点,彭华岗表示,将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守改革底线,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彭华岗看来,推进国资国企“四项改革”试点,关键是要把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作为主线,加强试点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同时,必须更要注意体现不同试点之间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索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各项改革试点能率先突破的就不等不停、先行先试。

步 骤――

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把好做法、好经验推广出去

“四项改革”试点出台后,大家很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6家央企?“国资委此次选择的都是工作有基础、试点有条件、近年来改革力度较大、效果较好的企业。”彭华岗说,“符合试点条件的央企不在少数,但最终只选择了少数企业试点,也是出于稳步推进的考虑。”

那么,6家央企应该怎么试?彭华岗给出的答案是:按照5个步骤有序推进。

第一,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试点工作由国资委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成立4个专项小组分别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推进和试点企业的指导服务。

第二,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由企业提出试点方案,牵头厅局与试点企业进行对接,确保可操作、能落实、有突破、出经验。试点企业的方案,成熟一个、审议一个、实施一个。

第三,加强指导、大胆实践。取消或下放的审批事项,率先在试点企业落实到位;试点需要解决的政策性问题,在不越法律法规“红线”、不碰国有资产流失“底线”的前提下,多开“绿灯”、少踩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