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检验质量控制

检验质量控制

时间:2023-06-07 09:1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检验质量控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检验质量控制

第1篇

关键词:血液;检验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33-01

各种检验质量的控制均分为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检验质量控制的目的,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证血液检验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环节[1]。随着检验设备精密度的不断提高,检验中的质量已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因此,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对检验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对ALT,和血液传染病的检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检测的关键。笔者现就血站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要点及存在的问题与采取的措施分析如下:

1 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受检患者:若在受检者进餐后立即进行血液采样,则其血浆的脂肪、蛋白质、糖类等指标都将有所提高。若其食物中包括动物血液,更可能引起粪隐血假阳性。受检患者于血液采样前的运动情况也对诸多检验项目的测定结果有着影响,如部分受检患者由于运动,使得其血糖、乳酸、丙氨酸等含量升高;以及与肌肉有关的血清酶,如CK、LDH、AST等在运动后的测定结果也都会有所提升。

1.2 仪器标本分析:采用瑞士造FAME24/20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仪器配备15个控温孵育槽,5个常温孵育槽,2个洗板单元-1、2,3个试剂分配单元-1、2和终止);FAME 16/20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配备15个控温孵育槽,5个常温孵育槽,1个洗板单元-1,2个试剂分配单元-1和终受检患者的可能对血液循环造成影响。从而由于的差异造成受检者组织间液及血浆而平衡的改变,进而会较为明显地改变受检者细胞成分及大分子物质。例如,部分患者在由卧位改为站位后的一段时间内,血浆白蛋白、总蛋白、酶、钙、胆红素、胆同醇和甘油三酯等浓度会出现升高的状况。从而影响了样本质量。

其次,压迫时间过长会造成生化检验失效。据统计,止血带压迫3分钟和1分钟相比,血清总蛋白、铁、甘油三酯、胆固醇、AST、胆红素分别增加4.7%、6.8%、4.9%、5.0%、9.2%和8.3%,而血清钾则下降6.1%[3]。受检者的溶血标本也会影响检验结果。若血清/血浆浓度较待测物细胞内浓度低,在使用草酸钾、氟化钠以及淀粉酶、转氨酶、磷酸酶等抗凝剂时,由于其会与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从而使得检测结果是真。结果会造成严重影响。

1.3 标本运送:由于在运输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过多,例如温度、污染等情况的存在,造成检测结果失效的事件也经常发生。

2 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要点

2.1 多次采样及时送检:为了有效防止患者因运动、饮食以及机体本身的周期性波动造成的血液成分差异,应多次采样,每次检测最好在一天的同一时间进行。在血液样本采样后,应立即送检血氨、血沉、血气分析、酸性、磷酸酶、乳酸等常规项目。

2.2 防止过度空腹:通常,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前会病人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时间约12-14小时。然而一旦空腹时间超过24个小时,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例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48h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血脂空腹过度,甘油三酯、甘油、游离脂肪酸反有增加,而胆固醇无明显改变。因此并非空腹时间越长越好。

2.3 注意抗凝剂的使用:因抗凝剂种类繁多,抗凝原理各异,所以应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选择适当的抗凝剂,否则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3 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改进措施

应在受检者晨起及空腹状态下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工作,且受检空腹时间应控制在12 h左右。受检者不应在采血前进行剧烈运动,应保持平静的状态[4]。采血时,不要挤压皮肤,要使血液自然流出。应对采集好的标本进行标记,立刻送检,尽量避免标本在转移过程中受到强力振荡而造成标本溶血。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存在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多为问题,因此在血液标本不断增多的特殊情况下,尤其应重视检验样本的质量,严格控制检测质量。考虑一是控制AT+2加样速度和FAME运行启动时间,确保ELISA自动化检验的质量,控制原则是酶标板的加样速度既不能赶不上FAME的进板需要,加样结束的酶标板也不能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在FAME中进板;二是及时测定显色酶标版,严格依照要求控制显色温度和时间,杜绝出现因吸光度起伏影响到检测结果现象发生;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室内质量,一般发生室内质量失控现象,因将失控般重做应查找原因,确保所递报告的准确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对于血液检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检验人员及机构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基础上,还应建立一整套健全可靠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检验医学在临床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石凌波.检验医学分析前质量控制.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0

[2] Nathan PJ,Jayaselan AS.modulation of plasmanela to ninconcentrations by changes in posture[J].Pineal Res,1998,24:219-223

第2篇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临床医学;建立体系

临床生化检验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患者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处理、生化分析仪的应用、结果质量控制等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医疗器械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同时也出现很多新的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对于检验质量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方面必须达到相关标准,才能更好的的服务于临床诊疗工作[1]。因此如何做好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提高检验质量,已成为目前临床检验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

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检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和处理、样本的运送和处理及样品的检测这几方面。

检测的样品来自患者,因此患者的准备非常重要。患者的状态、空腹与否、、样本的采集时间,特别是药物等都会影响检验的结果,需要严格的控制。临床生化检验前需要求患者有较好休息,不应出现熬夜、过度疲劳、饮酒等情况。要争取患者的配合,令检验的结果如实地反映患者体内实际情况。

在进行临床生化检验时,标本的质量是检验结果能否正确的先决条件。因此实验室必须设置专门人员进行标本的采收,严格进行标本的验收,并对标本的数量、溶血、脂血以及污染等情况进行检查,采血多选用坐位或卧位,因为一般直立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少。还应该注意在采血时,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以免血氧含量及pH 值下降。 当需要反复用止血带时,需选用另一侧止血,止血时间过长或止血带压力过大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标本采收后,应立即处理及检测,标本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还可造成溶血现象概率增大。因此,实验室必须设专人负责标本的采收[2],严格遵循标本验收制度和核对制度。根据要求,采取的血液标本应该在30min内检测完毕。如果30min内不能检测,必须将标本置于冰水中保存,但不能超过2h。

用于检测样品的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必须符合检测的要求,还涉及到试剂、矫正的标准品等系统都必须符合质量要求,必须要对用来分析样品的检测系统做评价,确定它的精确度、分析的灵敏度和可能的分析干扰,才能得到一个稳定状态的误差水平。除了仪器的状态是稳定可靠的,还要保证生化检测试剂的安全可靠性,目前生化检测试剂多为试剂盒,种类非常多,这样结果就会存在很大差异,应尽量选取符合卫生部临床检验诊断的标准试剂盒,保证结果的统一性。

2 建立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体系

2.1组织质量管理小组 质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编写本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制定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各项管理制度文件并督促落实。并负责科室的质量监控以及室内、室间质控的开展,对检验质量有疑问的病例集中组织讨论,不断提高科室质量管理水平。

2.2强化检验标本管理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患者的前期准备与标本采集是影响标本质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应对患者进行指导,对其饮食起居、生理与病理状态及治疗方式等方面加以关注,科学的确定标本采集的时间及方式,保证样本采集的规范性;在运输存储与处理过程中也应注意冷藏。检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制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强化对关键操作步骤的认识。

2.3强化检验质量系统性管理 首先必须依据操作规程规范进行操作,生化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使用稳定可靠试剂,还应重点分析原始数据及检测过程,排除人为干扰因素;注意使用同一批号校准品重复测定,如果结果正常则说明校准品失效;如问题仍然存在,应对生化分析仪进行系统维护。

2.4强化项目复查管理 根据资料显示,对临床生化检查结果产生质量影响的方面,主要是因为基础性工作缺乏和责任心不足,所以在获得检验结果之后,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根据规定履行复查程序。特别是对于数据误差值超过正常范围的和一些极值的项目,必须认真的重新进行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防止人为失误造成的检验结果不准确。

2.5生化检验结果的分析 检验人员必须及时将实验数据与患者实际的临床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3],并且主动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交流讨论,作出准确无误的检验结果报告。

3讨论

在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中,我们有必要逐步强化对于各具体操作项目的严格管理,在总结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检验质量管理体系[4],从而提高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茉莉.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8:249-250.

[2]金志东.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探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3393-3394.

第3篇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要注重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室内质控就是用质控品与测定样品一起测定,观察质控品的分析误差,建立一个较精密和敏感的控制程序,可及时发现因技术操作、试剂和仪器性能改变引起的误差,使各项分析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室间质评则是通过对统一发放的质控品进行测定,以此评价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可比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检测前的质量更为重要,没有一份合格的病人标本,检验人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一份反映病人真实状况的检验报告,因此标本的规范化采集是结果准确性的保证。但有时对标本的采集质量是检验科无法控制的,由于标本采集因素引起的不正确检验结果要比检验操作中的变化、错误更多见,所以临床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不只是局限于测定过程之中,更加重要的是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长期制约检验质量的问题之一,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我院就平时工作中对临床检验分析前的各项环节质量控制的做法作一综述。

1检验申请

医生应熟练掌握不同检验项目的敏感性、特异性、临床意义及应用指征,选择检验项目时应遵循有效性、时效性、经济性三个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最佳检验项目,开出检验申请单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还应标明检验所需的详尽病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或门诊号等临床资料、开单时间等内容。其次还应结合考虑患者有无服药及生理如月经、妊娠、饮食等影响检验结果相关的因素。

2标本的采集

正确的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整个过程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采集与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采集标本量及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等均会影响检验结果。医护人员应耐心向病人宣传尿液、粪便、痰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以提高阳性率,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做消化系统肿瘤的筛选试验,应要求患者在检验前三天素食,再留取粪便进行隐血实验,否则食入动物血、瘦肉均可造成假阳性[1]。

在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是应用最多的生物体液,能否正确、规范地采集和处理标本也是影响临床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采血人员应正确使用相应的抗凝剂,且标本采集时应注意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如检测血沉和血凝的标本应严格控制比例。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先采集血培养瓶,然后血清管,再抗凝管。许多检查项目对标本的采集有严格要求,如血糖、血脂、胆汁酸、肌酐清除率的测定等,采集标本前均应要求病人空腹12小时以上;而有些项目如血清蛋白、转铁蛋白、葡萄糖等的含量,如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h),则会下降;饮酒可使乳酸及尿酸升高;运动可引起血糖、皮质醇及胰岛素上升;采集细菌培养的血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激烈运动或长时间持续活动可使血中白细胞、尿素、乳酸及肌酐增高等[3];应严格杜绝过失性采样,如护士在执行医嘱时为减轻病人痛苦或图方便,直接用静脉点滴的输液管采血,使得血液稀释,或者边输液边抽血作K、Na、GLU等测定。已收集的血液标本应温和地处理,防止标本管振荡而造成溶血。某些物质,如K、ALT、AST、LDH、红细胞内含量比血浆中高出数倍乃至数百倍,一旦溶血,造成血浆(清)中这些物质测定值的假性增高。而另一些物质,如血钠、氯、钙等,又比血浆中含量低,一旦溶血,则会使血浆(清)中测定值降低[2]。

3标本运送和储存

标本采集后,由于细胞的代谢活动、化学反应、蒸发作用、升华作用、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3]。如检测急诊全套的标本,应尽快从采血现场运送至实验室,因为血清如没有被及时分离保存,将导致血糖被红细胞酵解而下降,血K+因不断从红细胞内向红细胞外转移而明显升高。另外,标本运送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包装、温度要求、处理方法等,确保分析成分的稳定性。标本管在运送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闭、垂直放置。标本溶血也可干扰很多检验项目,如TBIL、DBIL、TP、ALB、AST、LDH、UA、TG等测定。实验室室温,血清或血浆的贮存温度、时间,是分析物稳定性和测定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参数。分离出的血清或血浆,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应冷藏或冷冻并密封保存。

4实验室内分析前质量控制

实验室技术人员要坚持进行仪器的日常保养维护,确保检测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所有检测应严格按照SOP文件及有关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人为误差。24小时运转的仪器应每8小时做一次质控,所有检测项目都要有室内质控记录。实验室内应建立完整的工作记录表,记录仪器每天的工作状况及试剂情况,确保良好的质量,同时应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

5小结

综上所述,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认真对待,如同一个链条的强度取决于它最脆弱的一环,一项检验的最终质量取决于误差最大的那个环节。标本从患者到实验室的环节众多,必须步步谨慎。这就要求临床医师熟悉患者的各种情况(病情、年龄、性别、嗜好等),要求检验人员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要求采血人员规范操作、完善制度并使用安全性好且质量高的采血用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俊凤,崔翠翠,肖琛.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的质量控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2):145~146.

第4篇

关键词:球罐;质量控制;检验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丙烯球罐概况

该球罐由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08月设计制造,主要参数为:内径15700mm, 罐壁厚度58mm,由54块Q345R热扎钢板焊接而成,焊缝坡口型式为对称X,双面手工焊,焊缝系数0.85,设计压力2.16MPa,最高工作压力2.0MPa。2010年5月在现场组装竣工,2010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2012年8月进行首次全面检验。

检验方案及主要项目包括:外观检查(包括球体内、外表面腐蚀和机械损伤情况,几何形状缺陷,焊缝的错边量及棱角度的检查),无损检测(包括对所有对接焊缝内表面进行超声波100%探伤,内、外表面100%磁粉探伤)和气压试验。检验目的包括:对原有制造缺陷情况进行监控,对运行后新生缺陷检查处理。

检验人员在进行内部焊缝100%磁粉检测时发现主要问题有:11号纵焊缝两侧长度为80mm、100mm的缺陷磁痕显示各一条,且垂直于纵焊缝。现场打磨后经磁粉检测,未见缺陷磁痕。

2缺陷产生原因及危害性分析

2.1制造过程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未焊透、夹渣、气孔等焊接缺陷。国内大量检验资料表明:气孔、夹渣一般没有扩展迹象,危害性相对较小,可不做返修。层间未熔合、未焊透部位因其通常情况下不会与使用介质直接接触,只要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发生表面明显变化也可不做返修。

2.2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缺陷。球罐在运行中同时存在着应力集中和腐蚀,因长期应力、腐蚀作用而导致在用脆性裂纹。此类缺陷常见为表面裂纹,其主要在新的运行周期中产生,也是影响球罐安全的主要危害性缺陷。从裂纹的分布情况看,球罐内面裂纹多、外表面裂纹少,焊缝接头上多、母材上裂纹少,表面裂纹多、埋藏裂纹少。本次检测的球罐中因储存物为丙烯等,其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可以渗透到球罐内表面构成脆化层,使罐体材料的塑性降低,在脉动载荷作用下产生应变开裂,从而形成在用脆性裂纹。另外,焊接接头的组织不均匀、晶粒比较粗大、偏析严重,柱状晶粒又具有方向性,其组织比轧制母材疏松、表面粗糙、熔合区硬度高,同时,焊缝错边量和棱角度过大产生的附加弯曲应力及焊接残余应力也对缺陷形成产生助推作用。因此,在用脆性裂纹在焊接接头区发生比较多,而内表面又与介质接触,所以在用脆性裂纹多发生在内表面。

2.3 缺陷引起的危害性分析。球罐内部的表面裂纹会造成内表面几何尺寸的突变,造成应力集中;同时给氢原子的渗透提供了条件,会加剧脆化层的形成,进而使裂纹扩大加深,最终导致渗漏。一旦球罐发生渗漏,会使球罐内压力下降,球罐不能正常保压工作。球罐内一般储存易燃易爆液化气体,一旦气体外溢至大气,会使大气内易燃气体达到爆炸极限,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大的危害。

3 球罐质量控制的措施与方法

球罐质量的控制内容应包括影响质量的参量与产生脆性破坏两方面,即分为投产前(制造)和投产后(运行)两个阶段。

3.1投产前的质量控制

主要是严格控制制造工艺,尽量提高工艺试验可靠性,保证组焊工艺合理性及措施的科学性,使焊接接头质量得到尽可能大的保障。控制球体的几何尺寸,降低焊缝错边量和棱角度,减少未焊透、夹渣、气孔等工艺性缺陷,尤其是冷裂纹和延迟裂纹危害极大,在水压试验后如发现裂纹应立即进行修复。控制焊工的资质,要由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焊工进行焊接,其持证项目、有效期要与所施焊的项目、施工时间相符。做好出厂或使用前的检查、检验。

3.2 投产后的质量控制

主要是严格控制应力腐蚀和在用脆性裂纹,其主要措施是:降低球罐的结构应力;当不能进行整体热处理时,也应采取局部热处理,消除残余应力,这也是解决在用脆性裂纹的一个有效方法;焊缝区域喷涂防腐剂,可以有效地控制脆化层的产生,是对质量控制的补充保证措施;定期对球罐进行开罐检验,是使用过程中发现和消除隐患最直接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新球罐在使用一年后,应开罐做第一次检查,以便对设计、制造、防腐以及球罐的使用安全性、可靠性进行确认。在完成第一次检验后,以后每三年应进行一次开罐检查,并重点对原有的缺陷在运行中是否有扩展变化和表面焊接进行项目查验,当存在补焊及处理缺陷时,使用一年后要开罐检查返修效果,以便对返修工艺作出正确评定;返修补焊时,要对施工单位、施工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对返修工艺进行严格控制,切不可随意在罐内动火;严格控制开罐检验中水压试验压力,试验压力一定要根据设计及实际操作使用时的压力来确定。由于运行中的球罐内部存在脆化层,过高地追求水压试验的压力会使球罐试压产生应变开裂,对此不可大意。水压试验压力由下式计算确定:PT=1.25P1[R]/[R]t(式中 PT试验压力,MPa; P1球罐实际操作压力,MPa; [R]球壳材料在试验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 [R]t球壳材料在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Mpa)。

第5篇

骨髓涂片常规检验质量是骨髓细胞学检验的基本方法,是血液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判断预后的主要检测手段。在骨髓涂片常规检查过程中,骨髓取材、涂片、染色的质量可直接影响细胞观察和分析。骨髓取材不良,再好的检验技术也难以得到正确的诊断;骨髓涂片欠佳,则影响骨髓细胞形态的观察;骨髓涂片染色失真,则造成骨髓细胞的误判和误诊。作好骨髓涂片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是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关键,因此,我们建立了骨髓取材、涂片、染色质量控制标准,供参考。

1 骨髓取材

1.1 质量标准:(1)骨髓抽吸的瞬间,患者有特异的疼痛或酸胀感。(2)抽取的骨髓中含有骨髓小粒或脂肪组织。(3)抽取的骨髓液无外周血液稀释。

1.2 注意事项:(1)骨髓穿刺的禁忌证:血友病和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禁忌穿刺。(2)骨髓穿刺中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低血压、心律不齐、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精神紧张、哮喘发作、出血等。(3)骨髓干抽:骨髓穿刺后抽不出骨髓。其原因:①技术方面的因素有穿刺深度不够、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针头内有组织堵塞;②器材方面的因素有针座与针管接触不好,空针内负压降低或无负压;③病理方面的因素有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4)骨髓液稀释:骨髓液抽取过多,造成血液混入使骨髓稀释。

2 骨髓液涂片

2.1 质量标准:(1)骨髓膜厚薄均匀,有清楚的头、体、尾三部分。玻片上下留有一定距离,边缘整齐。(2)骨髓膜上无来回的横纹线条。(3)骨髓膜末端光滑,无参差不齐或线条样的现象。(4)骨髓膜长度、厚度适中。(5)骨髓膜上无花斑现象。(6)红细胞分开排列,既无相互重叠,又不过于分散。

2.2 注意事项:(1)载玻片需先用95%酒精浸泡后,去掉载玻片上的油脂和污垢,再用纱布擦干净备用,以免出现花斑现象。(2)拿取玻片时应手捏两端,不可触及玻面,以保持玻面清洁。(3)做推片的玻片,边缘必须光滑,以免造成骨髓膜出现毛刺状。(4)推片时动作要迅速及时,避免骨髓液凝固或变干。(5)涂片厚薄要灵活掌握,根据可疑疾病的不同选择厚薄,如白血病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细胞数量增多,涂片要薄些,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极度减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涂片要厚些。(6)推片时骨髓液量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骨髓膜愈厚,反之,骨髓膜愈薄。(7)涂片干燥后,最好立即固定染色,久放后染色效果不佳。

3 骨髓涂片染色

3.1 质量标准:(1)整个骨髓涂片着色均匀。(2)细胞着色鲜艳、匀称、结构清晰,便于辨认。(3)视野清晰、显色清楚、无沉渣颗粒。(4)酸碱适中,细胞无偏红偏蓝现象。(5)细胞核内部结构清晰,点状、网状等细微结构易分辨。(6)细胞浆颜色及透明度能反应各类各期细胞的相应特性,颗粒清楚。(7)细胞浆与细胞核着色的对比度较好。

3.2 注意事项:(1)常规染色固定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因为染液中的甲醇有溶剂和固定两种作用,固定时间过长,甲醇易挥发,涂片即有不易除去的沉渣;固定时间过短,固定不牢,加缓冲液后细胞溶解,骨髓膜被冲掉。(2)染液与缓冲液比例适当,一般为1∶2.7,细胞较多,骨髓膜较厚的涂片染料应多些;细胞较少,骨髓膜较薄的涂片缓冲液应多些。缓冲液稀释度愈大,染色时间愈长,细胞着色较好。(3)染色时间应由骨髓膜的厚薄、有核细胞的多少而定。贫血患者的骨髓涂片易着色,染色时间应短些,骨髓增生活跃的白血病患者细胞着色慢,染色时间应长些。(4)涂片可用自来水冲洗,平持玻片,滴加自来水,并轻轻晃动,待沉渣浮起后缓慢冲洗,切勿先倾去染液再用水冲洗,以免造成染料沉渣沉积在骨髓膜上。(5)染色偏酸时,红细胞和嗜酸性颗粒偏红,白细胞核呈极浅蓝色或不着色。(6)染色偏碱时,所有红、白细胞偏灰蓝色,颗粒深暗,嗜酸性颗粒可染成暗褐色甚至紫色或纯蓝色。

在骨髓细胞学检测过程中,保证检验质量是一个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全面质量控制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技术规程必须遵照要求严格操作,任何疏忽均可影响临床诊断,造成患者的痛苦或终身遗憾。因此,做好骨髓检验质量控制是骨髓细胞学诊断的保障。

第6篇

目前全国大多数临床实验室虽已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多仅应用在分析中及分析后,对分析前环节的质量控制重视不够。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全面管理看,分析前的标本质量也很重要,标本采集、保存及处理不当可造成结果的不准确,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影响。

检验前质量管理是决定检测结果“真实准确性”的前提,全员参与性是其特征,包括检验人员、临床医师、护士、护工人员以及受检者本人,任一环节的疏漏或不规范均可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一份合格的病人标本,检验人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一份反映病人真实状况的检验报告。因此,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标本的规范化采集是结果准确性的保证。

检验前质量管理过程中,患者的情况和状态对能否反映患者的各种生理指标有重大意义。为使检验效果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医护人员包括检验工作者应了解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状态要求和非疾病影响因素,并将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指导患者正确配合医护人员采集、留取标本,保证所采标本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前的疾病状态。

患者检验前状态是影响检验结果的内在生物因素,包括固定的和可变的两个方面。

一、固定因素

1.年龄

(1)新生儿:高参考范围:血清游离脂肪酸、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无机磷、血液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C)。低参考范围:血清总蛋白(TP)、血肌酐(CRE)、总胆固醇(CHO)、淀粉酶(AMY)。

(2)中青年: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血钙、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等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3)老年人:高参考范围: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ALP、葡萄糖、免疫球蛋白等。低参考范围:雌二醇、TP、白蛋白、降钙素等。

2.性别

(1)男性比女性高的常见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红素、转氨酶、肌酐、肌红蛋白、血清铁、葡萄糖、白蛋白和总蛋白等。

(2)女性比男性高的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铜、载脂蛋白、网织红细胞、巨球蛋白等。

3.种族

种族间存在遗传特性和生活习惯不同,某些生理或病理指标也存在差异。

二、可变因素

1.运动状况

运动使血浆脂肪酸含量减少;丙氨酸、乳酸含量增高。持续

性影响。如激烈运动后使CK、LDH、ALT、AST和LU等的测定值升高,有些恢复较慢,如ALT在停止运动1h后测定,其值仍可偏高30%~50%。

2.饮食

多数试验要求在采血前禁食12h,因为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1)餐后血液中ALT、GLU、Urea、Na等均可升高,但空腹达24h以上,可出现低血糖,血中TG、游离甘油及脂肪酸可增高。

(2)高脂餐后2~4h采血,多数人ALP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且与血型有密切关系,O型或B型兼为Le+分泌型者增高更为明显。

(3)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乙醛、乙酸等增加,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均血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亦较不饮酒的病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三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3.

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液和组织间液因不同而平衡改变,则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ALB、TP、酶、Ca、胆红素、Tch及TG等浓度增高;Hb、HCT、RBC等亦可增加。由于的因素,在确立参考值时,应考虑门诊和住院病人可能存在的结果差异,故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和保持的一致性。

三、标本的采集

标本采集是直接关系检验结果的基本要素,如果标本采集不当,即使最好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弥补在采集标本时引入的误差和错误。

1.血液

为保证血液质量,采用真空采血系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

采静脉血时止血带结扎过久,可引起误差。如以结扎1min的样品结果为基数,则结扎3min,可使血浆总蛋白增加5%,胆固醇增加5%,铁增加6%,胆红素增加8%,乳酸则不能使用止血带。

2.体液

(一)尿液标本

(1)晨尿为住院病人留尿的主要方法,早晨起床后收集第一次尿,可用尿常规检验。

(2)随机尿多为门诊就诊病人的留尿检验方法。

(3)餐后尿为收集进餐后2h尿,主要用于了解葡萄糖代谢情况,用以筛查隐性糖尿病或轻症糖尿病。

(4)计时尿应于计时开始时排空尿液,然后于规定时间内至截止时间留尿,计时尿多用于肾功能和有形成分排出率的评估,亦用于计算淀粉酶或肌酐的排出率。

(5)24h尿多用于化学组分的测定,亦用于泌尿道抗酸杆菌的检查。

(二)粪便标本

采集后及时送检,如作原虫阿米巴检查应保持一定的温度,且立即送检,立即检查,如检查蛲虫则不必送检粪样,而应于晨起时排便前用棉拭擦周围,可得虫卵。粪便标本应不污染容器外表,一般以无滤漏容器留取5~10g即可。

四、标本采集后的运送

标本采集成功后,应尽快送检。运输和实验前处理越及时,标本存放时间越短,标本的可靠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越高。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应处于完全封闭状态,既防止标本发生蒸发、气体交换和异物污染,又保护工作人员和医院环境的安全。

五、标本的保存

1.血液标本的保存

一般血液标本应首先分离血清或血浆,建议血液标本在采血1小时内离心,分离血浆或血清后密封存放于4℃环境中再运送,抗凝标本采集后立即混匀5~8次,防止凝固。

2.尿液标本的保存

第7篇

【摘要】 可靠的医学检验结果依赖于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整个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检验人员应高度重视分析前阶段的工作,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为临床提供真实有效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 质量控制 分析前 检验

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现在多数实验室都有了较完善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考评制度,但对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却不够重视,因此出现了实验室的质控考核优秀,而临床医生却常常反映检验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使得一些医生对检测结果产生疑虑,影响诊断的质量。要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性能优良的仪器、可靠的检测方法和试剂以及高素质检验人员固然重要,但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不容忽视。从医学检验要求来看,检验人员不能只考虑分析阶段的质量保证,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应该是在全面的质量管理基础上产生的。尤其必须重视和参与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1.临床医生正确开出检验申请单

医生应熟练掌握不同检验项目的敏感性、特异性、临床意义及应用指征,选择检验项目时应遵循有效性、时效性、经济性三个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最佳检验项目,开出检验申请单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还应标明检验所需的详尽病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或门诊号等临床资料、开单时间等内容。其次还应结合考虑患者有无服药及生理如月经、妊娠、饮食等影响检验结果相关的因素。

2. 标本的采集

正确的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整个过程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采集与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采集标本量及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等均会影响检验结果。医护人员应耐心向病人宣传尿液、粪便、痰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以提高阳性率,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做消化系统肿瘤的筛选试验,应要求患者在检验前三天素食,再留取粪便进行隐血实验,否则食入动物血、瘦肉均可造成假阳性。

在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是应用最多的生物体液,能否正确、规范地采集和处理标本也是影响临床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采血人员应正确使用相应的抗凝剂,且标本采集时应注意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如检测血沉和血凝的标本应严格控制比例。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先采集血培养瓶,然后血清管,再抗凝管。许多检查项目对标本的采集有严格要求, 如血糖、血脂、胆汁酸、肌酐清除率的测定等, 采集标本前均应要求病人空腹12小时以上[1,2];而有些项目如血清蛋白、转铁蛋白、葡萄糖等的含量,如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 h),则会下降;饮酒可使乳酸及尿酸升高;运动可引起血糖、皮质醇及胰岛素上升;采集细菌培养的血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激烈运动或长时间持续活动可使血中白细胞、尿素、乳酸及肌酐增高等[3];应严格杜绝过失性采样,如护士在执行医嘱时为减轻病人痛苦或图方便,直接用静脉点滴的输液管采血,使得血液稀释,或者边输液边抽血作K、Na、GLU等测定。已收集的血液标本应温和地处理,防止标本管振荡而造成溶血。某些物质,如K、ALT、AST、LDH、红细胞内含量比血浆中高出数倍乃至数百倍,一旦溶血,造成血浆(清)中这些物质测定值的假性增高。而另一些物质,如血钠、氯、钙等,又比血浆中含量低,一旦溶血,则会使血浆(清)中测定值降低。

3. 标本运送和储存

标本采集后,由于细胞的代谢活动、化学反应、蒸发作用、升华作用、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3]。如检测急诊全套的标本,应尽快从采血现场运送至实验室,因为血清如没有被及时分离保存, 将导致血糖被红细胞酵解而下降, 血K+因不断从红细胞内向红细胞外转移而明显升高。另外, 标本运送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包装、温度要求、处理方法等,确保分析成分的稳定性。标本管在运送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闭、垂直放置。标本溶血也可干扰很多检验项目,如TBIL、DBIL、TP、ALB、AST、LDH、UA、TG等测定。实验室室温,血清或血浆的贮存温度、时间,是分析物稳定性和测定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参数。分离出的血清或血浆,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应冷藏或冷冻并密封保存。

4. 实验室内分析前质量控制

实验室技术人员要坚持进行仪器的日常保养维护,确保检测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所有检测应严格按照SOP文件及有关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人为误差。24小时运转的仪器应每8小时做一次质控,所有检测项目都要有室内质控记录[5, 6]。实验室内应建立完整的工作记录表,记录仪器每天的工作状况及试剂情况,确保良好的质量,同时应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可靠的医学检验结果依赖于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搞不好,临床实验室有再好的仪器和管理也无济于事。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所用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实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只有严格抓好临床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因此,检验前质量控制必须引起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 考 文 献

[1] 刘人伟.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2.

[2] 李靖,王伯莹,牛俊奇,等.进食对肝炎病人17项生化指标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1997,11(13):580.

[3] 李勤广,赵霞.临床检验实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2(4):148-149.

[4] 张俊凤,崔翠翠,肖琛.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的质量控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2):145-146.

第8篇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 概述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是一项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其直接影响检验室出具的各项检测结果及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 具体内容 包括以下几方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检验工作者的质量;具体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前、中、后期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

为了满足当今社会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积极应对日益凸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职能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疾控中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核心工作即卫生技术检测服务工作基本是靠所设的微生物检验室来完成的。微生物实验室通过检验得出的各项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其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防控策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人们群众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的稳定[1]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上可见,如何有效提高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的检验工作质量及水平,确保所提供数据和结论的准确可靠,是相关部门检验工作者急需探讨摸索的课题。笔者通过对我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探讨。现汇报如下。

1室内质量控制概述

微生物检验室的各项工作都是疾控中心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因此对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是一项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其开展的严格度和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出具的各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室整体质量管理体系依据规定和指南进行质量控制;对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各项检验操作技术进行质量控制;对具体检验分析样本的检验过程依照前、中、后顺序依次进行质量控制。

2室内质量控制具体方面

2.1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

要提高室内质量控制(IQC),首先应依照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等级评定和实验室认可相关的文件要求及操作指南,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结合本检验室的客观实际,规范编写本检验室如下各项标准文件: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的使用、存放及管理;待检样本的采集、运送及保存;培养与检验的操作规范;检验报告的形成与签发流程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本检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工作中切实严格执行。同时进行不定期的进行抽查与考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及时解决,最终达到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该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2.2检验工作者的质量控制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日常检验工作量大,任务很繁重,承担的风险高。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检验经验和很强的分析应变能力。所以,要实现对检验工作人员检验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必须要加强对检验员的教育培训,包括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操作技术的培训,对检定能力的培训,对应急能力的培训以及开展部门间的经验交流活动。

2.3具体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2.3.1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

(1)每批培养基在投入使用前都需进行至少一次的无菌试验及已知菌生长试验[3]。(2)细菌染色试剂需要在换新前或保证每周至少一次使用标准菌进行有效性验证。(3)利用标准菌进行的细菌鉴定试验每周至少完成一次。(4)微生物药敏试验所用的标准指示试剂的有效性均需每周验证一次以上。(5)微生物培养及检验、试验所使用的每一种仪器设备都需要定期进行性能维护,以保证其性能的稳定。(6)每批一次性耗材在投入使用前均需进行无菌试验。

2.3.2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在完成上述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针对保证待检样本的有效性。具体如下[4]:如实填写待检样本的各项背景信息;规范样本的送交和储存环节,严格登记、记录环节,便于日后的复核和查询。

2.3.3检验中及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1)检验过程中,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依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对检验室每日的质量记录和所有的操作过程严格依照记录规范[5]进行书写;规范使用试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规范操作仪器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损坏。(2)检验完成后,与其它近期检验结果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以及时发现检验过程中是否存在疏忽与遗漏;生成检验报告,并依规范进行核实,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无误;严格审核签发制度,进行最后把关,并完成存档和送达工作。

3 讨论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担负着本辖区内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多种重要的检验工作。且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受关注,微生物检验室需快速、准确出具检验报告,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为事件发展注入“稳定剂”。

综上所述,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艰苦复杂的工程。我们应加大投入为检验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将室内质量控制贯穿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全过程,持之以恒的进行质控工作,完善体系并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发展,以确保每份检验结果的精准与可靠。

参考文献

[1] 张宏.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03):173,175.

[2] 赵惠,刘勋.临床微生物学室内质量控制的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06):757-758.

[3] 杨军.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6):1740-1741.

第9篇

[关键词]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分析;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434.2015.11.021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趋近,环境污染的日严重,各种疾病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患者在去医院治疗时不可避免的会进行一些检验检查,如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要进行细菌检验。近年来,临床细菌检验室已成为检验科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各科室患者标本的细菌检验任务,细菌检验的效果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1-2],由此可见探讨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并提出相应治疗控制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细菌检验室在2012年4月~2012年10月采用常规管理,自2012年10月~2013年4月对临床细菌检验室采用质量控制管理,比较质量控制管理前后的效果。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临床细菌检验室在2012年4月~2012年10月采用常规管理,在此期间,共检验各种细菌检验标本1640例。自2012年10月~2013年4月对临床细菌检验室采用质量控制管理,在此期间,共检验各种细菌检验标本1760例。1.2质量控制管理方法细菌检验室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如下:(1)科室建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由检验科主任、检验科副主任、细菌检验室组长构成监管小组,监管小组根据细菌室是实际情况,建立质量管理控制标准操作规,监管小组要求检验人员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并进行定期检查。(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细菌检验人员根据国家规定的细菌检验相关标准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造成血液、尿液等标本发生污染,造成检验结果偏差。(3)在标本采集完毕后,护工及时将标本送至细菌室进行检验,细菌检验人员应及时对标本进行检验,以免放置时间过长,影响标本质量,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4)标本采集:对于一些特殊标本的采集,若需要检验人员进行指导的,检验人员对患者的标本采集进行正确指导,保证标本采集合格;对于一些需要特殊容器盛放的标本,检验人员应给与患者正确的容器,使其进行标本采集,避免容器对标本质量的影响。(5)监管问责:科室对细菌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并告知其检验结果的重要性,并实行问责制度,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1.3观察指标观察采用质量控制管理前后细菌检验室的检验效果。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作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采用质量控制管理前后细菌检验室的检验效果比较:采用质量控制管理前,痰液标本,尿液标本,血液标本,粪便标本,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创伤组织标本的细菌检验合格率分别为92.7%,93.0%,91.1%,92.3%,84.8%,91.2%;经质量控制管理后,痰液标本,尿液标本,血液标本,粪便标本,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创伤组织标本的细菌检验合格率分别为97.2%,97.0%,99.0%,97.8%,96.0%,97.5%,与质量控制管理前相比,质量控制管理后痰液标本,尿液标本,血液标本,粪便标本,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创伤组织标本的细菌检验合格率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每年都会新增许多患者。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大多需要进行一些细菌检验,如呼吸道感染患者需进行痰液及分泌物细菌检验、尿道感染患者需要进行尿液细菌检验。细菌检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及临床用药、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作用。然而,在日常细菌检验工作中,常存在一些对检验结果具有影响的因素,如检验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标本检验时造成标本污染;在标本采集完毕后,未及时将标本送检或标本送检后未进行及时检验,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在采集标本室未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选取相应的容器,导致标本质量下降;对于一些特殊标本需要检验人员指导取材的情况,检验人员未进行指导,导致取材不合格。这些因素常会导致细菌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偏差的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患者的真实状况,这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极为不利[3-4]。所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仅有利益患者的诊治,也有利于促进医患和谐。为探讨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临床细菌检验质量,研究在2012年4月~2012年10月采用常规管理,自2012年10月~2013年4月对临床细菌检验室采用质量控制管理,结果为:与质量控制管理前相比,质量控制管理后痰液标本,尿液标本,血液标本,粪便标本,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创伤组织标本的细菌检验合格率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探讨了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并提出质量管理控制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临床细菌检验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邓晓鑫.浅谈临床细菌检验室内质控质量控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4):266~267.

[2]张培,夏永祥.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57~158.

[3]曾志鸿.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J].求医问药,2012,10(10):511~513.

第10篇

关键词:PDCA循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近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医疗行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且对于临床检验工作的要求也更高。在临床疾病诊断工作中,正确的临床检验指标结果是医师对病患做出正确且合理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检验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病患疾病的诊断[1],对此,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非常有必要[1]。目前在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为PDCA循环,即借助于广泛收集数据资料、采取合理且科学的管理技术与方式来实施管理的一种方式[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检验科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上未采用PDCA循环方式所得检验样本作为对照组,其检验样本一共有800份,其中门诊病患检验样本为450份,健康体检者检验样本为150份,住院病患检验样本为200份。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检验科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上采用PDCA循环方式所得检验样本作为观察组,其检验样本共为800份,其中门诊病检验样本为500份,健康体检者检验样本为140份,住院病患检验样本为210份[3]。

1.2方法 本研究,就对照组、观察组中住院病患、健康体检者以及门诊病患不合格标本实施统计与分析,并在基础上,对两组健康体检者、门诊病患以及住院病患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进行观察。

1.3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合格检验比标本数据可知,观察组中住院病患、健康体检者以及门诊病患的检验不合格标本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检验结果作为指导医师诊断病患所患疾病的依据之一,在疾病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检验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病患疾病的正确判定,为医疗质量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4]。因此,必须要加大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力度。

PDCA循环就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遵循的一种科学程序,PDCA循环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p(计划)、D(设计)、C(检查)、A(处理),在计划阶段中,需结合实际需求以及组织方针,为提供相应的结果构建过程以及目标,首先选择课题,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设定目标,并对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其次,提出相应的方案,明确最佳方案,区分主因与次因,最后在此制定相应的对策与计划;在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预定计划以及相关标准,结合已知的相关信息资料,设计出具体行动方案与方法,并实施布局,接着再按照设计方案来操作;在检查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明确实施方案的切实可行性,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验证以及评估;在处理阶段,则是对已经证明有效措施进行标准化,使其成为相应的工作标准,并对遗留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本次循环中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再从下个循环来开始解决。

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应用PDCA循环,必须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①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的策划,按照检验项目来制定相对应的质量控制需求、控制标准,切实做好检验准备工作。②在检验中,应按照检验工作的要求以及相关对规定,首先对检验之前质量进行控制,规范检验单的填写与医嘱。其次,在采集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检测项目的要求,结合病患疾病的需求,将病患姓名、采集时间、病例号以及床号等准确在容器上标明,所采集的标本应在两小时内送于检验科实施检验,若不可及时送至检验,应按照有关规定施予低温保存,检验科对于所送达的标本应及时进行检查与核对。③客观评价PDCA循环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应用效果,且不断地完善。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应用PDCA循环,所获成效较为显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云岚,陈信良,李学成,等.PDCA循环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07-1108.

[2]何少雄.PDCA循环用于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3):61-62.

第11篇

关键词:免疫检验;结果;质量控制;平均变异指数

免疫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辅助检验诊断方式,通过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分析,能够有效地进行相应疾病的诊断,但是进行准确诊断的前提为必须在确保免疫检验结果处于较高质量下进行。为了提高免疫检验的质量,避免和降低误诊及漏诊现象发生,使患者能够在疾病早期就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快速恢复身体健康,此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常规质量控制与严格质量控制下进行免疫检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检验结果,并研究分析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患者的样本,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范围在23~64岁,平均年龄为(38.45±6.5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范围在42~71岁,平均年龄为(51.63±7.96)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选择在早晨对患者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采集静脉血液共5mL,然后迅速将采取的血样进行转速为3000r/min的离心,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液样本的甲状腺功能、癌胚抗原(CEA)、胰岛素抗体(IAb)、甲胎蛋白(AFP)、CaI25、CaI99以及血清胰岛素(INS)等指标水平[1]。1.2.2质量控制方法。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在仅给予常规的质量控制下进行免疫检验;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在样本采集、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均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进行免疫检验,具体的方法如下。(1)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进行样本采集前应该严格地控制患者的日常饮食情况,需要进行禁食及禁烟、酒。在进行标本的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在运输和存储期间的环境温度,确保血液样本的品质与各物质的活性不会受到影响[2]。(2)免疫检验科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提高免疫检验科分析技术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需要对免疫检验科中的相关分析人员进行组织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课程与并定期实施考核,以提高免疫检验科分析人员的检验水平,并增加分析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设备投入检验运行之前,需要对免疫检验的相关设备的准确度、精密度及测量范围等项目实施综合系统性能的分析与评估,而对于正在运行的设备仪器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与保养工作,一旦发现有异常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向上级部门或者设备管理科报告,以便及时进行设施仪器的更换或者维修工作,从而确保免疫检验工作的顺利并高质量的展开。由于测定的准备、加样、显色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干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该在科室中对免疫检验的各个仪器构建独立的标准SOP,保证所有分析人员在检验操作时执行统一的标准与规范,SOP中应该包含有检验的原理、标本的类型、采集的要求、操作过程的规定、指标范围、注意问题以及各参数的设置等;当科室中的某一仪器更换了新批号的试剂或者更换缓冲液、仪器经程度较大的修理时,都需要及时对该仪器进行标准曲线的再次校准工作[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样本甲状腺功能、癌胚抗原(CEA)、胰岛素抗体(IAb)、甲胎蛋白(AFP)、CaI25、CaI99以及血清胰岛素(INS)等各项指标免疫检验结果,并分析两者的差异性,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先算出均值,合格者计算变异百分率=[(|指标-均值|)×100]/均值,变异指数=变异百分率×100/变异系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学软件整理并处理所有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的分析方法,采用x軃±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此次检验可知,观察组患者样本的甲状腺功能、INS、IAb、AFP、Cal99、Cal25以及CEA等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39.27±2.12)、(52.34±2.31)、(49.07±2.42)、(49.97±2.91)、(41.04±2.85)、(39.78±1.86)以及(48.75±2.64),对照组患者样本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64.37±2.78)、(69.94±2.74)、(75.82±2.83)、(69.06±2.50)、(53.75±3.02)、(59.38±2.69)以及(74.89±3.21),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也在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使得近年来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呈现上升发展趋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进一步导致病情恶化,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然而,部分疾病在临床中的病性特征并不明显,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现象,不仅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困扰,也会使患者的病情出现延误[4]。因此寻求较好的临床疾病辅助诊断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及时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对于一些病症特性不明显的疾病都是通过免疫检验的方法来实施判断的,具体为通过免疫检验的结果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并确诊。但是,近几年关于因免疫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导致诊断错误造成的医疗事故的报道频繁发生,使得免疫检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伴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众多新型且先进的检测手段逐渐应用于临床检验,优质的免疫检验质量、免疫检验服务的及时性以及时效性已经成为各医院科室临床应用的迫切需求。有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发现[5],在样本采集、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均在严格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免疫检验,能够有效地提高免疫检验结果,利于临床疾病的有效确诊。而经此次研究选取在我院住院的120例患者的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免疫检验,研究分析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的效果,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样本的甲状腺功能、INS、IAb、AFP、CaI99、CaI25以及CEA等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39.27±2.12)、(52.34±2.31)、(49.07±2.42)、(49.97±2.91)、(41.04±2.85)、(39.78±1.86)以及(48.75±2.64),对照组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64.37±2.78)、(69.94±2.74)、(75.82±2.83)、(69.06±2.50)、(53.75±3.02)、(59.38±2.69)以及(74.89±3.21),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质量控制在免疫检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血液样本的采集、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进行免疫检验分析,血液样本的采集时间及采集时的都能够影响血液标本中相应成分的含量,而且标本在传送的过程中应密闭、防震以及防止发生污染,还应该在采集后尽快送检,尤其是对于胰岛素等物质,需放于冰盒中低温暂存。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不仅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还能够有效地保证临床免疫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可见,在免疫检验中进行质量控制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且效果良好的免疫检验方式。综上所述,质量控制在免疫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免疫检验中,样本的采集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提升了相关疾病在临床中的确诊率,避免和减少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的发生,故而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免疫检验工作中普及并运用。

作者:兰崇军 单位:陇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朱中梁,汪宏良,马娟.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与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332-1333.

[2]古力娜尔•依明.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评价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49-51.

[3]再依努尔•玉素因.探讨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9(28):158-159.

[4]刘文仲,徐豪志,李郁文.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与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5):2065-2066.

第12篇

关键词:质量控制分析前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53-01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发展越来越迅速,知识交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检验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其已成为诊疗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检验的质量控制中,检验前质量控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但常易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拟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1采血器械的标准化

由于一次性真空采血系统的推广使用,极大地减少了医务人员从采血、标本处理到血样检测过程血样引起交叉感染的危险性,同时,也避免了因标本在体外溶血而造成的检验结果的误差。

2重视对护理人员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的指导

大部分检测标本是由临床护理人员完成的,而由于他们对检验科工作缺乏了解,容易发生血液采集、送检不符合要求,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下面是较常见的几个因素。

2.1 采血体外和采血时间不当

有人比较过立位与卧位采血17个项目的检验结果,发现其中12个项目立位高于卧位,尤以TP、ALB、ALT等增高明显,因此要求临床统一卧位采血。由于高蛋白饮食可使血清BUN、UA和血氨浓度增高,饮酒后可使乳酸、尿酸等增高。因此,除急诊外,一律早晨空腹采血,严禁在输液的手臂上采血或在输液时采血,以免影响K+、Na+、GLU等项目的测定。此外,若患者需检查血脂,应严格素食3天以上,并于采血前禁食12h以上。尿液标本的采集根据所需检测的成分和侧重点而选择合适的收集时间,24h时尿液常用于清除率试验,首次清晨尿常用于评价肾脏的浓缩功能、尿液细胞学及管型的检查,而随机尿常用于过筛试验。大便标本检查潜血时,3天内禁食肉类、肝类、血类、铁类及叶绿素类饮食。

2.2 标本采集不当造成溶血

溶血多由于采血步骤不规范、技术不熟练而导致,如抽血不顺利,抽血不下针头直接注入试管等。严重溶血标本原则上不能使用,应通知临床重新采血,或在报告单上注明“溶血”字样,提醒临床医生注意。

2.3 血样放置时间过长

血样长时间放置会使葡萄糖、碳酸氢根测定结果降低,部分酶活性降低,AST、LDH活性增高,血钾增高,故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

基于上述常见的错误,笔者采取为临床护理人员制定标准采集、送检操作规程,遇到问题及时与护理人员沟通,并分析原因。

3标本处理的质量控制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对试管上的编号和化验单上的编号逐一核对,确定无误后统一编号,然后尽快离心分离血浆,对于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吸出血浆,试管上注明患者姓名,并加塞于4℃冰箱中保存。

综上所述,可靠的医学检验结果依赖于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搞不好,临床实验室有再好的仪器和管理也无济于事。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所用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实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只有严格抓好临床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因此,检验前质量控制必须引起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人伟.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