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基本措施
1.加强领导,政策推动。市级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开展农村信息化工作,县、乡也相应建立领导小组,并建立农技110工作考核督查制度,要求市、县、乡三级农技110确保做到“六个有”:有协调组织,有专家队伍,有场地设施,有经费保障,有规章制度,乡镇有网络专管员;对农民信箱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也制定相应的工作考核制度,从而在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上予以保障,推动农技110、农民信箱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落地开花。
2.搭建平台、完善网络。**市作为农技110的发源地,自**年11月创办以来,就成为**市加强基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着力深化平台建设,强化农技110终端建设,健全以市为龙头、县、乡为骨干和村级信息服务终端为基础组成(简称三站一终端)农技110服务网络,在市设立服务中心、县和乡镇配备网络专管员、村配备信息员,不断扩大网络的覆盖面。目前,全市已有2118个行政村种养加销大户和其他农村经济主体建起了村农技110信息服务终端,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1.04%;与此同时,加快构建信息网站群,先后创建开通中国农民网、中国柑桔网、中华白鹅网、**农业信息网、**农村网、**水产网、**农村科技信息网、江山蜂业网、食用菌在线、网上家禽市场、华东竹产品信息网、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等服务农民为主的网站,使原先的“一条线”变成“一张网”。实行全天候“集群式”服务,根据农技110服务指令,相关科技服务队和专家组.通过窗口咨询、网上解答、现场指导、疑难会诊、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政策等综合。
3.与时俱进,创新模式。一是开设农民信箱。通过发放农民信箱手册,采取集中培训、分级培训、重点培训、结对培训、活动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服务水平,帮助农民掌握运用技能,扎实有力地开展农民信箱推广应用工作,目前,**市已注册农民信箱7.2万户,信箱启用数6.7万户,启用率达到93%,培训人数4.5万人次,各类信息和信函16.62万条,信箱启用率、培训率、公共信息数、提供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数和农民买卖信息数等指标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二是开通网络、手机咨询系统。建立网上咨询平台,开通了农技110-CDMA掌上信息平台;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市本级开通了柑桔、粮食、畜牧、植保、特产、种子、农村经济管理等24条移动专家咨询热线电话、22条联通专家咨询热线电话,部分县(市、区)也相应开通了专家呼叫系统,由农户直接与专家联络,接受咨询等服务;同时,还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提供病虫情报、农业气象、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等服务信息,使经营大户及时掌握农情信息。三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06年7月,**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正式启动,在试点的基础上,各县(市、区)迅速部署,积极做好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筹备工作。如**市开化县财政投入100万元专款,部门、企业、个私业主等方面筹措资金167万余元,共同支持开化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该县完成终端接收站点建设424个,占应建宜建终端接收站点的100.24%,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生动直观等优势,开展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四是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以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为依托,全市各级农技110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农技110网站上开通了《影视频道》,有131部农业科教影片和8个专业的技能培训多媒体教材,各级农技110科技人员不定时下乡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4.丰富内涵,拓展领域。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坚持以农业为主,积极开辟“三农”服务新领域,使信息服务深入到农村多种领域。在提升农技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产业化服务领域,及时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加工信息等产业化、市场化信息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农技110自成立以来,全市各级农技110已收集信息37.66万条,信息21.81万条,累计接待咨询51.07万人次,接受网络访问112.75万人次,通过网上促销、网上订单和网上招商,累计实现农产品成交5725次计4.203亿元。农技110专家对农民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起到了免费中介服务的作用。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全市已有一半多行政村实行了村务网上公开,接受村民和社会监督。
二、主要成效
1.推广了一批农业新技术。农业信息化建设,使技术推广更快速、更广泛、更到位,农业生产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如利用先进技术,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有机茶、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反季节珍稀品种食用菌等,仅今年以来就引进推广了农作物新品种52个,优质种苗190余万株,无性系良种茶园94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1.1万亩,使农民获得很大的实惠,成为科技增效的典范,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
2.引进了一批农业新项目。通过资源包装,利用信息网络农业开发项目招商,吸引外地客商和本地能人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开发农业基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累计由个人出资创办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5478家、生态农庄24个、生态养殖园区50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3.发展了一批绿色特色新产业。互联网信息的集群优势,使农技人员和农民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产业发展信息,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从而抢占市场先机,在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绿色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初步形成畜禽、柑桔(含胡柚)、食用菌、笋竹、粮油、蔬菜、名茶、蜂产品、水产品等特色主导产业,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农业品质、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4.培育了一批创业新农民。在信息入户工程和农民素质工程的联动推进下,一批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脱颖而出,有的成为联系农户的农业经纪人,有的成为专业大户,有的创办起农业加工经营企业。如衢江区高家镇篁墩村农民陈锡松自开通“农民信箱”以来,与本省杭州、建德等地40余名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达成塑料编织袋加工及种苗交易28笔,交易额120万多元;江山市石门镇琚家岗村农民毛顺福,承办了该村农技110服务站,创建“中国农民网”,并牵头成立了江山市种养信息化产业协会,通过网络信息、网络接单、生产供应等,使50多个种养大户结成联合体,将本地产品销往广东、福建、上海等省市,蚯蚓和竹荪远销日本和韩国。据统计,全市已有农产品经销大户5782户,各类农产品流通经纪人11132人,农民营销队伍有3万多人,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年农产品经销额30多亿元,成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三、几点启示
1.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动员组织农业、科技等部门,实行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力量,协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坚持资源的整合利用,吸引相关通信运营商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平台和支撑。
2.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广泛动员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农村信息化就失去其生存的价值。因此,必须通过宣传发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有效途径,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尽最大可能为农民创造参与的条件,让农民充分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技术,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以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为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60多岁农民张大叔,是蘑菇种植的专业户,以前总是要自己推着小车跑到很远的市集去卖。现在,正值退休年龄的他,上网操作已经非常熟练,只需坐在家里,收集市场信息。他还带领当地很多的专业养殖户熟悉了解国内、国际市场的信息,组织生产和销售,成为一个小龙头。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和产品支撑服务,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试点、应用和企业则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大支点。
试点是基础
由于目前各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农村信息化要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试点、示范”则成为了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实践也证明,“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工作,对于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有利的。
2006年,信息产业部启动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并在年底确定了第一批26个试点单位。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表示,各省、区、市都做了大量配套工作,组织企业为试点单位提供了信息终端、信息大篷车以及大量的培训服务,逐步破解了信息进村入户、长效机制、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化人才等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瓶颈问题,提高了信息化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新生事物。那么应该如何使用两个试点,做好示范呢?
首先,信息平台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因此建立统一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试点工程的关键所在。河南省的许昌、漯河两市作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根据农民的需要对全市所有的涉农网站的后台服务和机关信息系统都进行了整合,建立了统一的涉农信息化服务平台,成为农民收集信息、信息的渠道,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更实用的信息。许昌市把整合后的农村信息网与25个国家级、34个省级、359个县级农业网站进行了连接,并针对农业生产的环节,开展特有的信息服务。
其次,针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初期不会和上网看信息的问题,信息产业部开展了试点的“信息大篷车”服务工作。一方面通过基地和中心开展培训,让农民通过实际上机操作,学会上网,并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大篷车”开展流动培训。今年4月开始,“信息大篷车”项目分别在河南、四川、山东、黑龙江、贵州等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地区启动,近半年时间已有36辆,所到之处均受到农民欢迎。
第三,试点工作重点是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业,引导企业开发针对农村特色的信息内容,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特点的信息服务业。山东省联系了IT企业、通信企业、流通企业、宣传机构等一系列单位,建立了农村信息化推进服务联盟,下一步还要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纳入到产业联盟之中。
应用是关键
信息化已经让城市居民享受到高效、高级的便捷生活,信息化还要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信息接受条件,并深入到农村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便要引导电子企业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正如王旭东所言,农村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
对电信运营商来说,要为农民提供语音与互联网应用融合的多种信息服务,满足农村教育、娱乐、致富等信息化的需求,完善基础网络保障,提高数据业务、语音业务和其他的增值业务水平。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刚表示,联通提供的服务,将乡镇信息员、农业信息采编人员以及各电视、PC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以短讯和互联网的方式传输到农民的手中,通过在较大的批发站设立信息站的形式,由信息站的信息员及时、准确地收集当地的信息,为当地的农户提供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农产品价值分析等农村信息服务。
以“应用”为核心,不仅要求IT企业要为农民办实事,还要求IT制造企业从农村的人才情况、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水平出发,围绕着农民的会用、想用、用得起、运维简便等方面要求,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产品。这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农民的真实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简便易用、价格实惠的电脑产品。为农村用户提供更贴近的服务。探索更加适合农村特点,农民更加易于接受的推广方式,使农户不断了解信息设备可以带给他们的价值。
“2006年海尔推出的农村电脑家家乐,是联合调研了山东、江苏、安徽一共5000个用户,结合他们对电脑使用中的抱怨以及需求开发出来的。”海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高以成介绍,海尔的产品电压范围是180V到220V,使得农民买电脑的时候不用稳压器;针对农民朋友不会操作的问题,海尔开发了快速安装、快速启动等技术;由于很多农民不会使用键盘,为此海尔开发了具有手写功能的手写版电脑;此外还在电脑上加装了前面防尘、后面防水的独特设备。
企业是主角
随着国内一、二级市场竞争形势的日趋严峻,众多IT厂商纷纷另觅佳径。拥有8亿人口的广阔农村市场无疑首当其中。由此,企业也成了农村信息化工程的主角,但要打造一个产业链,离不开各方的通力合作,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设备制造商、抑或是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都要综合利用资源,才能促进农村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作为国内IT企业进入农村市场的先行者,联想一直在积极参与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今年向试点工程捐赠了4台大篷车和2008台电脑。“2004年联想就开始实施面向广大县镇地区的‘圆梦计划’,现在已有400万的用户用上了联想电脑。与此同时,联想电脑已经安装在近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党员干部的远程教育点,还有4万台的电脑安装在了农村中小学的电子教室。”联想集团副总裁夏立介绍说。
2006年,海尔电脑推出了“以海尔电脑为平台、以应用方案为核心”的“信息化套餐”。在中央组织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海尔电脑进入了山东省4.6万个村。
“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20*年工作任务在各有关区县的共同努力下,已圆满完成。目前,此项工程已被列入2009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为做好该实事项目的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09年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目标任务
2009年,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在本市闵行、嘉定、宝山、浦东、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和崇明10个区县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计划完成3万人的培训工作任务。
(二)继续在上述10个区县开展信息化宣传普及,计划完成30万人的宣传普及工作任务。
(三)为上述10个区县的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网站,在网上实现村情、村务公开,并相关信息。
(四)建立农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在上述10个区县的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村信息化带头人。
二、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实施
(一)信息化培训
为确保质量,培训采用“统一组织、材、统一培训点认定、统一考核、统一发证”的方式。
1.培训对象
10个区县的村干部、村工作人员、村信息化带头人等农村基层管理者,专业农民以及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
2.培训内容
培训分为入门班、应用班和提高班三个层次。入门班面向电脑初学者,主要讲授电脑的基本操作、文字输入、上网浏览和搜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通过入门班的培训,使学员达到“两会两能”的基本要求,即会打字、会上网,能搜索信息、能收发邮件。应用班则是在入门班的基础上,侧重于互联网应用技能的培训。提高班面向有一定电脑操作技能基础的学员,讲授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电脑外部设备使用等内容。
培训采用分层教学、集中授课的方式。各培训点应根据学员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对学员进行分层教学,以增强培训的效果。入门班、应用班和提高班集中授课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各区县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作适当调整。
3.培训教材
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统一组织开发、编写符合农村特点的培训教材。各培训点应在开班前按照培训人数向区县信息委申领培训教材。各区县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参照上述培训内容修订完善培训教材。
4.培训点
培训任务由经过认定的“‘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点”承担。2009年新增的培训点须经区县认定后,报市信息化培训协会备案。各类培训对象原则上在就近的培训点参加培训;个别地区出行不便的,可向市信息化培训协会申请安排“信息大篷车”开展培训。
5.培训管理
每个培训班应配备1名培训教师、若干名辅导人员和1名班主任。培训教师负责讲授培训内容;辅导人员负责课堂辅导;班主任负责学员考勤、维护教学秩序、组织考核,并及时将审核后的学员信息录入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6.考核和发证
学员完成培训课程后,由各培训点组织参加市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教委、市妇联联合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二)信息化宣传普及
1.宣传普及对象
上述10个区县的农村居民。
2.宣传普及内容
向农村居民介绍电脑、互联网、手机等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认识互联网,感受信息化,提高信息化意识。
3.宣传普及形式
2009年,除了继续采用“信息大篷车”、“信息小篷车”进村、进厂等方式,组织农村居民观看信息化知识宣传教育片、参加体验活动、阅读普及读本之外,还可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区县、乡镇组织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信息化宣传普及,也可利用上海白玉兰远程网,组织农村居民观看宣传教育片。
4.宣传普及材料
由市有关部门统一制作宣传教育片,设计体验活动,编写普及读本。
(三)行政村网站建设
根据市统一要求,为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网站。各行政村应落实专人(即村信息化带头人)负责网站信息的更新维护。具体建设要求另行发文。
(四)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巩固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工作成效,在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村信息化带头人。村信息化带头人主要承担以下工作:负责行政村网站信息的更新维护;帮助村民通过网络收集农业科技信息,收集和农产品供求信息;负责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电脑、“农民一点通”等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并提供使用指导;帮助村民了解和学习信息化知识。
村信息化带头人原则上要求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掌握信息化基本知识,具有较熟练的电脑应用操作能力,由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在行政村现有的村干部或村信息员中选拔产生。市有关部门将对村信息化带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在年底对村信息化带头人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
三、组织分工
为切实做好2009年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实施工作,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教委、市妇联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同时成立工作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标准,组织、协调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实施。
市级层面各单位分工如下:市经济信息化委主要负责制订培训计划和宣传普及计划,协调区县做好农村基层管理者培训、行政村网站建设和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工作;市农委主要负责专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市教委主要负责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的培训工作;市妇联主要负责宣传普及工作;市信息化培训协会主要负责培训教材的编写、考核和发证、“信息大篷车”的运行管理,指导区县开展培训工作;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是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协办单位,主要负责利用“信息大篷车”、“信息小篷车”配合市有关部门开展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
各有关区县要明确本区县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分管领导,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指导本区县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开展,制订相应计划,落实培训任务。
区县层面各单位分工如下:区县信息委主要负责本区县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作的统筹协调,并做好农村基层管理者培训、行政村网站建设和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工作;区县农委主要负责本区县专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本区县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的培训工作;区县妇联主要负责本区县的宣传普及工作;区县电信局主要负责配合区县有关部门做好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
四、经费安排
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不向培训对象和宣传普及对象收取费用。培训和宣传普及所需经费(包括培训教材和普及读本编印、宣传教育片制作、培训合格证书印制、培训教师补贴、培训场地使用、“信息大篷车”和“信息小篷车”运行维护等)由市有关部门承担。各有关区县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工作推进,加强对培训点的经费投入;有条件的区县可根据本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给予培训对象适当的误工补贴。鼓励各有关区县扩大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的覆盖面,超出计划任务部分的经费由区县承担,但由市有关部门免费提供培训教材、培训合格证书、普及读本、宣传教育片。各有关区县根据宣传需要,自编小品、小戏下乡开展宣传的,市有关部门将提供部分经费补贴。各有关区县自行编印培训教材、普及读本的费用由区县承担。
五、有关要求
(一)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覆盖面广,涉及人员多,任务重,且今年正逢区县机构改革,各有关区县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做好新老机构的工作交接,确保工作的延续性,做到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队伍落实;要建立例会制度,确保组织协调及工作统计、情况汇总的渠道畅通,并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二)各有关区县信息委、农委、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市级层面的工作安排制定本区县的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对培训点进行有效监督和考评,确保培训的质量。
(三)各有关区县要合理安排培训学员在乡镇成人学校、农技推广中心等培训机构参加培训,避免学员在不同培训点之间的重复培训;参加过20*年培训的学员原则上不再参加2009年同一层次的培训班,且参加过20*年提高班的学员不再参加2009年入门班的培训,重复参加同一层次培训班的学员的培训费用由区县自行解决。
(四)各有关区县妇联要合理制定宣传普及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普及活动,并将宣传普及信息及时上传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2009年5月,为积极响应国家“家电下乡”的政策号召,贯彻执行财务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家电下乡的有关部署,“2009华硕英特尔IT讲师培训计划”活动正式启动。
活动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讲师们根据家乡的情况因地制宜准备培训课程。在西部边远山区农村,他们让当地的儿童亲手触摸鼠标键盘,给他们讲述电脑的神奇功能。在个体经济发达地区,他们为经营者们介绍电脑如何应用于帐务和生意的管理。在东南沿海的侨乡,他们为老人们示范远程视频通话和VOIP电话等丰富应用。大学生讲师们把培训讲堂开到了村委会、场院、集市和农民家中,他们用热情和知识吸引了众多乡亲的参与,得到了他们的好评。
项目创新性
1. 华硕电脑和英特尔公司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家电下乡”的政策号召,以实际行动助力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缩减农村的数字鸿沟,帮助农民利用信息技术脱贫致富。
2. 该活动既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他们自己的家乡带去了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同时大学生获得了IT讲师资格证对以后的就业也有帮助。
3. 华硕联合英特尔开展“IT讲师培训计划”,既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又提升了华硕电脑品牌的形象和美誉度。
项目成效
2009年5月以来,华硕电脑在全国14个省市的300所高校中开展了“2009华硕英特尔IT讲师培训计划”,累计培训了1451名大学生,并支持他们利用暑期返乡,积极为家乡普及电脑知识,助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今年整个活动期间,大学生IT讲师走进了千余村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累计为5万多位农民朋友进行了电脑知识讲授和操作辅导。
专家评价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途径
农村账务管理信息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信息化可以实现账务管理与现代先进技术融合,实现账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使账务管理中的集体资产管理、资金分配和利益核算都实现精细化管理。在信息化指导下农村账务管理可以为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杜绝人为干扰,对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1.1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改善农村财务管理,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财务信息化需要利用先进设备及技术进行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责任都可以落实到个人,可以杜绝人为对账务管理的干扰。账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操作,在简化操作流程的基础上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1.2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账务管理信息化意味着财务管理的公正和公开,这是对村民知情权的保护。从群众角度来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可以及时了解村财务信息,对信息有质疑可以借助电脑进行查询,消除干群之间的矛盾。同时,账务管理信息化也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电子系统进行账务管理可以使管理规范化,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和一些不合理开支的发生,使群众的监督权更加明确,促进社会稳定。
2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未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财务管理信息化后需要电脑等进行操作,一旦电脑出现问题时就会对财务管理造成阻碍,对信息化的片面理解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受到阻碍。另外,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不到位,没有软件的支持,使一些需要通过信息进行整合的资源不能及时共享和利用。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阻碍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原因。
2.2信息化运行平台不完善
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平台的建设,需要硬件和软件平台来支持信息化运行。在信息化要求下需要配备相关的电脑、打印机等硬件及财务软件等,但是农村网络覆盖相对不全面,计算机的普及也不强,使得一部分地区没有网络和相关硬件设施,即使有计算机,但是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造成了闲置。农村会计工作在软件选择上没有过多功能性要求,但是软件企业基本是升级软件,不适用于农村财务管理。目前还没有针对农村财务管理开发的新软件,这也使得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受到阻碍。
2.3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财务管理中会计既是信息的收集者,也是信息的核算者,更是财务信息化的实施者。会计除了要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但是现有的农村会计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很多会计目前还没有从业证书,对于简单的财务处理可以应付,对于会计复杂的财务变更、成果分析等就很难处理。另外,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差,自身对信息知识一知半解,经常是在操作中不断学习,容易造成系统数据的丢失。
3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3.1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
实现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要从思想意识入手,在相关部门充分了解农民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在政府指导作用下,强化基层领导的信息化意识,转变工作方式,以推进农村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首先,基层政府要积极宣传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作用,要特别突出财务公开化,以方便群众和干部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其次,基层政府要加大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配备好技术人员和财务专业人员,为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提供保障。基层政府要掌握农村财务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种资源整合,对各部门职责进行细化,通过责任制提高业务效率和水平。
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硬件及软件的升级
农村财务信息化主要是借助于网络来完善信息化系统,在这个过程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电脑等硬件设施的配置,服务器要选择稳定、性价比高的设施,在可持续原则的指导下满足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政府要考虑财务管理软件的设计,督促科研部门研发出专门适用于农村财务管理的软件,在技术的基础上,在政府的干预下使技术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服务。
3.3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关键,相关部门必须积极组织脱产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综合素养。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其业务水平,也有利于培养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自我认知度,提高工作效率,端正工作态度。
4结语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针对农村具体情况进行信息化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加强基层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农村财务管理向信息化顺利过渡,促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爱云.浅谈农村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9).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21-02
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只有尽可能减少农产品的流通费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 “所谓农村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IT改造传统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即建立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之上、服务“三农”的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不少主体借助计算机和IT网络技术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做了有益的实践,成效显著。归纳起来,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实践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政府推动型信息化建设
政府推动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央部署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即由中央政府往下级政府层层命令形式的信息化建设,这是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如广西强力配合上级政府实施的“12316三农热线”,它是“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的重要形式。按农业部统一部署,区农业厅于2006年10月开通了覆盖全区的集咨询、投诉和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12316三农热线”,并在全区的县(市、区)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和投诉服务站103个,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了一个“三农”综合信息电话咨询服务平台。目前,广西全区已有8个地级市建立了农业信息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有3个地级市、21个县整体实施“三电合一”项目,农业技术电视点播频道覆盖38个县。“村村通”工程、“金农”工程、科技信息110等是这种形式的代表。另一种是地方政府实施的信息化建设。例如,为构建信息服务基础网络平台,广西开始开发并应用信息资源,抢占信息制高点,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打造农业电子政务、农业电子商务、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三平台。十年间,广西农业农村信息网站实现100%市县全覆盖,超过50%的乡镇建立信息站,广西农业信息网共信息40多万条,日访问量达两万多人次。全区共建有100多个综合信息服务网点;675个乡镇建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占全区乡镇数的50.98%;部分行政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信息站;组建了6000多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二、国营农场模式的信息化建设
国营农场也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如桂林源头农场作为广西目前最大的柑橘专业农场和柑橘出口生产基地,也是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集生产、采后处理、销售、出口为一体。在信息化建设上,它密切结合农场实际,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信息化实践形式主要有:(1)源头把关,信息先行。农场在柑橘苗的选择上,充分利用国内的市场信息,择优选择适应性强、挂果周期短、抗病能力强的重庆柑橘研究所培育的柑橘苗,从源头上把好品种质量关,有效预防和控制广西区内常见的柑橘病,保证了柑橘的顺利生长和挂果。(2)建立并完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源头农场为搞好柑橘生产和销售,扩大出口销量,利用完善的信息化渠道,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追踪体系工作。在柑橘生产中建立抓住源头、规范操作、责任到人的可追溯制度,逐步形成柑橘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3)市场的信息化管理保证了销售的顺利进行。源头农场还是全国24家拥有进出口经营自的农业类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的企业之一,是全国柑橘产品质量可追溯的唯一企业。该农场利用以上优势加大网络宣传,让“源头”柑橘扬名中外,国外很多客户慕名而来,从而使其柑橘长期畅销国内高端市场并大量出口东南亚和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在订单接收和处理方面,该农场日益完善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实现了网上订单无纸化。
三、农村各种行业协会的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各种行业协会凭借独特的优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江苏昆山巴城阳澄湖蟹业协会主要为协会成员提供信息化服务。该协会的信息化表现形式为提供专业大闸蟹养殖方面的全程服务,并进行技术开发、交流、示范和推广工作。对协会会员培训大闸蟹养殖户技术,提高大闸蟹养殖科技水平,开展大闸蟹养殖专题技术讲座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协会信息网络探索大闸蟹养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为农村规模养殖提供业务咨询服务。总结编写用于交流、应用的养殖技术资料,建立健全规模养殖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网络,采用“协会+科技+农户+市场”的信息产业化模式,推动规模大闸蟹养殖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合作社、专业户带动形式的信息化建设
合作社形式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为加强合作社内部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建设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重要手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社提供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这方面,农业大省安徽省是典型。安徽省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 000多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近8 000个。4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比较规范,服务功能比较齐全,带动辐射能力较强,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的作用。这些成就是合作社信息化服务取得的良好成果。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作,是各级农业部门做好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有效方法。专业户形式的信息化主要包括为专业户周边的农户提供种苗、养殖、防疫、售卖等信息的建设,信息程度低,范围窄,以规模经营为主要目的,是比较低端的信息化建设形式。
五、农资企业主导的信息化建设
当前,一些农资企业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优化农村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又一形式。像广西知名农资企业红日蓝天绿地集团公司(简称“红日集团”),充分利用自身网络,大力发展信息化,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实力,也使农民尝到了农资企业信息化带来的甜头。其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实践主要有:成立蓝天绿地发展学院,构建培训关联农户和内部员工的沟通、信息共享的平台;组建R&D中心、农产品销售中心,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生产领域运用ERP,并不断升级、调整;物流部应用车辆配送统筹管理、仓库管理信息等系统,实现出入库、开单、发货、配送、累计库存、产品管理等现代化的高效操作;财务管理应用金碟财务软件管理系统,实现各类财务数据的快速更新,如财务进账、出账、客户应收、资金回笼等数据的变更,为办公室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构建“966113”客户服务信息化平台,为顾客、加盟商提供全面、快速、有效的“一站式”服务;建设全面、一体化经销农副产品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完全的信息网络,实现各个区域的客户、加盟商信息及时共享互通。
总之,当前政府推动型信息化建设是主要形式,但此种模式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对农村信息化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容易导致各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事实上,政府推动型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也是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的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不可或缺。国营农场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不具有代表性,毕竟其特殊的半政府行为很难复制,如源头农场可规定农场员工种植果树品种,带有行政管理色彩,没有普遍推广价值。农村各种行业协会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和合作社、专业户带动形式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小范围的信息化实践方式,只有相应成员才能享有信息化带来的实际利益,其实践范围受限,导致一定的利益冲突,不宜推广和普及。
农资企业主导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资企业其信息化建设的辐射范围较广,企业化行为灵活,若政府稍加推动和支持,其发展必定势不可挡,容易普及开来,也是相对较好的农村信息化实践途径。再加上不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农资企业获得一定的财政支持或政策优惠,将极大提振农资企业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信心和热情。首先,政府节约了实践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其次,农资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必定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自身也受益;最后,农民也从信息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培育优秀的农资企业并辅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将使农村信息化建设迈向新时代。因此,充分肯定农资企业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环境并处理好农资企业、政府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国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由此看来,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出适合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途径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张向荣. 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携手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J].农家致富顾问,2008,(2).
[2] 田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J].理论与当代,2008,(9).
[3] 李丽芳. 信息之光亮八桂田野[N]. 农民日报,2009-03-06.
关键词:新农村 会计信息化 体系建设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新农村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农村在财务管理工作上,要努力建设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村会计资料处理准确程度,培养会计信息化工作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定期组织专业的教育培训,同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化和公开化。
一、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一)农村会计理论信息严重滞后
在当前的农村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的会计理论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会计理论信息发展缺乏创新改革观念,仍然将传统的会计理论作为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根基,严重阻碍了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完善发展,无法最大化满足现代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发展。
(二)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当前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管理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干部为了牟取利益,不顾管理制度和规定的要求,强行对会计账务进行处理更改;农村的财务管理和收支不规范标准,未能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村级组织收入支出管理制度;农村财务会计人员未能履行职责,在领导的指令安排下进行假账的编制;农村干部主导了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各项重大财务事件缺乏民主管理程序;农村的管理制度不科学规范,管理未实现公开化、透明化。
(三)农村会计信息化人员不具备良好综合素质
由于农村的会计信息化专业知识普及不够,导致会计电算化人员未能充分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农村缺乏一支专业的会计信息化队伍,财务会计人员缺乏专业化的教育培训,综合素质偏低,通常都是一人多岗,无法轻松解决农村各项经济事务,无法满足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需求。
二、促进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实践措施
(一)增强农村会计理论信息化建设
农村在建设会计信息化体系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先进会计理论信息化的重要性,它能有效拓展会计主体的外延度。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会计理论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出会计学术组织、各高等经济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积极性,积极宣传现代会计理论教育,保证农村会计理论信息建设的现代化以及科学化,充分了解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研究动态和成果,促进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稳定的发展进步。
(二)强化农村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
农村要想建立起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从各村的财务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建设完善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出纳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以及财务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等,实现农村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促进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有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违法操作现象严惩不贷。各级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合理完善各项会计制度,推动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发展。
(三)加强农村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教育
农村在建设会计信息化体系实践规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全体财务会计人员参加各种专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坚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充分掌握和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各项技能。农村也要有效采取措施,不断激励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到基层就业,最大化的满足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要想建立起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会计的弊端。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上要敢于创新改革,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先进的财务软件,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田文勇,张会摒,李冬梅.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3
[2]张绍群.浅析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会计实务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1
[3]杨曙辉,宋天庆.加速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持续发展――大理州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4]蒋勇,罗利平,祁春节.现代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设计及制度安排――基于湖北省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0
[5]张双兰.强化信息服务促进科技惠农――关于晋城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
一、当前农村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
目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农民合作社、企业经营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每位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信息化管理方法的要求也多有不同,通过分析和总结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管理现状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服务手段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虽然也有一些地区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但是由于使用者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也为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局限。
(二)信息化手段应用成本过高
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相比与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区别,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才能确保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顺利实施,获得预想的管理效果。但是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讲,很多居民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也难以接受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成本。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网络技术的建设和使用,还是难以得到农村居民的接受和认可。另外,也由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认为上网和电话的收费不合理,所以对于网络的建立和发展动态也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也有一部分居民虽然非常认可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但是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承担建设成本,造成一些农村居民常常无法及时的获取准确的网络信息。同时,网络体系的建立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还要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不断搜集和开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软件,从而有效避免信息资源和硬件设备浪费现象的产生,也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最及时,新颖的、丰富的农业信息。如果农民无法得到及时的得到和应用农业信息,会使农业信息的传播失去实际价值,也造成农民逐渐忽视农业信息的接收和应用,信息化手手段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之逐渐降低,使得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遇到层层阻碍。
(三)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很多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都有待提升,很多挂历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都比较低,对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了解也少之又少,缺乏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大部分的管理人员还停留在基本农业信息的和搜集层面,难以开展较为复杂的管理工作,以及高级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使得一些地区的农村居民常常难以及时的获得重要的农业信息,同时也使农村信息化管理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实用性较差,缺乏信息传播渠道。
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所以也难以熟练和灵活的掌握与应用信息技术。当前,很多年轻的农村居民大多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而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任就落到了老一辈的居民身上,但是由于年龄问题,这些居民在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也无法对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相关内容和技术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难以使信息服务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也无法取得预想的应用效果。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也使得农村经济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农村居民的需求也随之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渠道都没有得到及时的优化和拓宽,严重影响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果。当前农村地区对于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政策,大多居民一般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去获取,但是对于如何开发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等都缺乏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二、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的建立和运用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其不仅涉及到不同阶层的政府部门,还影响着各国行业和地区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各地区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极的领导农民将信息化手段科学的应用到经济管理中,并帮助其建立基础的网络设施,以及农业网站和经济管理系统。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农村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并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给予一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农民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也使基础网络设施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使用效果,有效避免信息资源和网络设施浪费现象的产生。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服务
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并尽量将农业推广站和地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在农村建设拓展过程中,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将当前的农村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逐渐引导农民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经济管理过程中,不断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认识到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意义和价值。并且还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从而使农业活动的正常开展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还要对农民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引导其树立起正确的应用意识,为农民讲解相应的农业知识和信息应用技术,使其文化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也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中。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者也要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使其管理理念得到及时的更新,促进其管理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宽。从而使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得到不但的优化和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管理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建立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对于农村居民来讲,对于信息技术服务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的初级阶段,农民对它的认识,以及其具有的功能和带来的效益了解的往往很少,对此,政府应该在当地建立起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不断的为农民展示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经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并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到实际管理过程中,让农民真实的体验到信息化管理手段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得到更多农民的接受和认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仅要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创新出更多新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促进农村经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取得更好的成果。
(四)加强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提升信息传播效果
关键词:山西;信息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57-2
山西省在全国率先推进“电话、电脑、电视”三电一线入村入户的“三网合一”工程,避免了重复投资带来的高成本,使农村老百姓一步到位享受最全面的信息。截止目前,全省已经有11个县实现了“三网合一”。目前山西有关农业的网站有山西农业信息网、山西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数家,这极大地丰富了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了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的系统。农业信息中心在全省范围内纷纷建立,同时,县级农业信息中心也在逐步建立并完善。在此基础上,
山西将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太原市已经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村通”网络平台和覆盖全市的300多个远程视频授课点,逐步提高了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本文就我省农业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
1 加强农村信息基础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当前,必须提高信息网络设施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大农业数据库研制和开发的力度,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内容丰富、分类明确的多种类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其内容。此外,以多种传媒为载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也必须日益完善,关于农业信息网络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也必须逐步加大,争取将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尽快建成。山西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保证实用的农业科技、市场、产品等信息能及时告知农民,这就要求建立一些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为千千万万农户提供专业而有效的信息服务,这样就能极大地保障农民所获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2 推动农村信息化培训和提高农民信息意识
目前农民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及报刊等媒介,而不是网络。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现代通讯工具的作用,强化信息工作。这就要发挥基层政府例如科技、农业、发改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和培训农民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实践表明,大力兴建乡镇和村科技信息站,号召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村科技特派员、信息员、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来带动农民上互联网是行之有效并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在新型农村组织和科技人员的带领和号召之下,农村有效地形成了以市场为导航、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个体农户为基点的信息传播链。这些新型的信息载体将毋庸置疑地为农业经济结构的大转变和农村信息化的大建设做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农民靠信息引导组织生产、进入市场,政府靠信息进行农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及宏观调控。这既是国外取得丰硕成果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农业信息的相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利用媒体和舆论的力量大肆宣扬信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
“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财富”的思想深入民心,唯有如此,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才能迅速发展。
3 加大农村科技信息专业队伍的建设力度
农村信息队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农村信息队伍是沟通和连接广大农民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大农村信息专业队伍的建设力度是解决和处理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农村范围内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处理技能、拥有信息服务的专业知识的专业队伍,这是保障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稳步较快发展的关键。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就要以拥有精湛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和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农村基层干部为骨干。在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过程中,要积极依托乡镇和农村星火学校,努力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信息收集和利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基地,严格规范相关培训和资格认证,积极编撰实用的信息化培训方面的相关教材也同样刻不容缓。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全国大中专院校中吸纳一批学农业懂信息的人才担任村里的信息员或者农村科技特派员,使农民能够在这些专业人才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咨询克服一些疑难杂症,努力使山西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成为“三农”服务的致富平台。
4 利用高等农业院校资源,实现农村信息化
4.1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以农村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高等农业院校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可以为乡镇学校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技术力量,通过网络媒体可以使这种优势发挥最大、最快捷的功效。高等农业院校的这种得天独厚的教育和教学优势可以帮助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在信息化方面的素养,进而为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就应当全面依托乡镇和高等院校的力量,通过在乡镇学校和高等农业学校之间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作用,可以采取网络在线解答、电话咨询服务和多媒体远程教学等方式为乡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4.2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在信息技术保障方面的先天优势,努力改造传统农业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发展还有赖于政府对这方面的支持程度和投入力度。当前,应当重点抓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信息技术保障优势,为信息中心建设提供技术保证,降低信息中心建设成本。
4.3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政策解读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为农业政务信息规划做贡献
组织多个农业流动专家进乡入户,充分发挥高校在政策接收和解读方面的先天优势,为广大农民宣讲政策、讲解方针、提供对策、普及技术并做好咨询工作,为农业信息规划做好贡献。
4.4强化政府在农村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
从客观上看,山西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以个人的人力物力是难以达到信息化要求标准的。所以,在农村信息化的初始阶段,政府部门不仅要积极参与,还应当勇于承担起信息化主体的角色;如果政府在农村信息化方面不加大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将越拉越大。山西省存在不少落后的山村地区,这些地区的乡民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之中,所以观念比较传统和陈旧,接收新鲜事物的时间要长一些,但是他们都有改变自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有选择地规划一些试点区域,通过在这些试点地区配备信息员并加大信息工程的投入力度。通过这些手段,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动落后,树立榜样模范,形成连锁反应,以星星之火来点燃燎原之势。
各级领导应不断强化信息观念,深刻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只有把农村信息化建设放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来看待和对待,才能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胡大平,陶飞.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解决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23-25
[2]崔岩,侯军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信息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59-60
[3]谭国良,何伟.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内涵障碍及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2-47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城镇信息化是多年以来农业信息化投资的重点,而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使得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约有40%(全国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计算机拥有率68%。
2.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市13个县(市,区)农委中,仅有4个县(市,区)设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员流动大、兼职等现象,技术人才严重缺失,影响了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资源时效性差、可利用率低,农业,信息化推进的综合能力不足。
3.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培育等发展较缓,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信息进村入户难
农民文化基础知识差,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另外网络成本较高,很多农民不具备购买能力,有购买能力的也多数认为对农业生产和收入的增加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过渡的战略目标。目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势必会对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进一步加强网络标准化建设,具有信息采集、存储、预测、传输、以及查询检索功能的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系统,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以及农业实时信息机制的平台,实现农业基础信息网络的全覆盖,保证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和信息安全。
2.开发农业信息化服务业市场,需要政府、社会、劳动者多方参与,引入市场供给机制,使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进入到农业信息化领域,建立分梯度、多层次信息市场。
3.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与政府联合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与政府联合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提业指导、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信息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高校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由于当前农村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主要是聚焦在财务上,农村财务工作普遍存在着管理混乱和账目不清的情况,在不同程度上遮掩并加剧了一些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等违法乱纪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农村负担不断地加重,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非常地紧张。因此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会计和财务管理,加快农村会计核算的质量,可以加快发展农村会计信息化,它是当前农村会计工作最主要的热点。
1 关于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概述
农村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国家一定要加以重视,要想有效地促进人口、资源和人口方面的集聚,那么就需要加强会信息化建设。从而解决我国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方向进行发展,不断地促进城乡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我国的"九五"计划发展开始。时代的到来,给农村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经历五年计划当中强调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已经把农村建设当作是重点的工作。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在十提出全面农村建设问题的重要,而且明确提出:"改善需求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发展",这样可以着力建设并且制约经济持续的发展。农村会计它主要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然后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方面的建设,而行政职能的双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核算的资金。行政经济管理职能决定了生产经营资金方面的核算,比如经营管理的资产,直接决定了生产经营资金的核算。同时需要行使村民自治的管理方面的职能,可以为农户服务和兴办集体的福利事业,比如向有关部门收取政治所批准的行政事业的收费、五保户、集资和基金等,直接决定了非生产经营方面的资金核算。
2 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一定要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操作方面的规范性。因此,为了使整个会计操作中一些不规范和不统一的财务混乱问题,才能进一步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方面的效率。
(二)进一步促进农村的"三资"管理
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平台,才能进一步加强农村"资产"、"资源"和"资金"管理,由于农村集体资产的核资和产权登记,那么就需要运用农村集经营性资产的销售,实现网上的监控。纪委、监察以及审计等随时根据工作的需要,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检查,真正提高资产的管理,从而保证体资产的安全性,它可以保值或者是增值。
(三)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农村财务信息化之后,需要按照标准将农村的集体的财务方面的状况。通过会计专业人员审后可以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保证财务信息更加地透明化,更符合当村想要了解村里的一些财务方面的情况。因此才能真正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的目的。
(四)有利于财务公开的公正
实行计算机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出纳账和会计账在网络上进行账务的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群众与管理方面的透明程度,所以发生的经济业务,需要自动生成各村的财务方面的公开榜,比如加盖公章则需要向群众进行公布,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方面的效率。
3 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而且归根到底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集体资产的速度也在加快,作为集体资产所有者的农民非常关注自己的财富,但是传统手工会计核算模式及财务管理并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加上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必然会促进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不断发展。
(一)农村会计电算化的人才相对比较匮乏
由于农村相对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区,因此农村会计电算化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尤其是中高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农村会计信息化的施行,一定要以人为本,随着会计委派制和会计制的运用,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巨大地提高,因此由于企业业务水平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对于财务软件只能当作是最基本的操作,因此还不能够进行灵活运用。如果一些初级计算机和软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只是一个空谈。
(二)缺乏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欠缺沟通
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来看,由于软件公司的后期维护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导致维护不及时。这样就会进一步挫伤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方面的积极性,从而财务软件的使用频率很低,时间一久又会回到传统的手工账上。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我们的农民朋友非常懂得成本的效益,从软件来看,主要是因为前期在推销软件的价格相对比如低,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相应的培训,但是效果却并不大,因此远不如企业财务软件所带来的效益。农村工作相对比较繁琐和辛苦,这样就会使软件工作没有积极性,软件公司的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会很高。
(三)农村会计电算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施行电算化和会计档案形式发生变化之后,除了要打印相应会的计凭证和会计账薄等要进行保管外,还需要进行数据的备份,防止数据丢失甚至是无关员的窃取。
(四)农村会计培训体系和审计工作不完善
由于农村的会计培训比较松散,不系统,因此几乎没有盯关的培训制度和计划,从而导致电算化培训力度并不高。另外审计工作一般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各村会计人员要进行相互审计或者是派人进行审计,因此审计的内容非常地表面化,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测试。
4 加强我国农村信息发展的相关对策
网络财务软件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然而,现今财务软件的一些局限性还是制约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发展。并对各种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为企业能够根据自身业务需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财务软件,提高企业会计透明度及满足企业的发展的需求等提供了意见。同时通过对软件开发企业对自身软件发展的更新和完善,使我国财务软件能够满足现代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
(一)进一步改善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首先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各基层单位的村报账管理,村报账员在经过民主程序产生后,会及时地向农村会计服务机构进行报批备案,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只有加强对农村会计机构工作人员的聘用管理,聘用的农村会计机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会计从业的资格,同时还需要熟悉具体的财务方面的工作。由于农村会计机构负责人要具备助理会计师以上的资格的或者是从事会计工作达到三年以上。
(二)进一步开发适合农村信息化的计算机软件
面对现行的农村所用的会计软件适应性差,技术含量不高,我们需要充分地考虑农村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充分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在筹资渠道、运营成本和收益分配等,创新系统的开发机制,开发一系列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户的一些专用性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软件。
(三)引进先进的软件管理系统
我国现行的农村会计运作模式则进一步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全面建立和实施村级会计服务的模式,明确财务会计信息化和各个流程,因此实行村级会计服务机制。这样,才能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真正地在系统中反映出来。这样可以进一步深化村务的公开,保证村民可以对村财务进行民主化管理,真正实现村集体资产的优化配置。因此,引进完善的信息系统则显得非常重要。信息化硬件设施它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在不同的经济组织,一定要根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实等因素,进一步规划好硬件设备。其次我们还要对硬件的档次和网络结构等外部设备做出更多的原则性的规划。进一步促进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以政府作为引导制定硬件的标准,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去选择一些统一和高性能的服务器配置和客户端的配置,从而进一步满足当前农业部门发展的需求。因为农村财力信息化它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因为尽可能加地硬件设施的规划和兼容性,才能进一步提高会坟信息的可靠性和维护。
(四)改善农村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环境
农村财务信息化体系统,改善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它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村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它集合了计算机技术、现代传输以及数据库技术为一体,合格的财务信息化人才,它是农材财务信息化建设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最主要的是进行人才的财务信息化的培养,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积极地配合,不断地致力于农村专门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出大批懂信息、懂农业的懂经济的人才,为农村信息的建设提供优良的环境。
关键词:东西部地区 信息资源 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
东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情况比较
(一)农村经济收入比较分析
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通过以下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的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农村占据着大量的比率,因此只有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才能缩小东西部农村信息化的差距。根据农业部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4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其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617元,而西部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879元,这种收入上的差距,必然会造成发展以及各方面的距离。而且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4月21日关于《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东部地区为374万人,中部地区为931万人,西部地区为130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占各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0%、2.8%和5.7%;在低收入人口中,东部地区为837万,中部地区为1744万,西部地区为2396万,低收入人口占各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2%、5.3%和10.5%。而在全国农村绝对人口地区分布中表明,东部地区占14.3%,西部地区占50.0%(见图1)。
(二)广播电视村村通实施比较分析
广播电视是当前对农村最现实、最有效的传播信息的方式。广大农民通过广播电视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市场信息,丰富文化生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送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文化活动室”,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将该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纳入总体规划,优选实施方案,落实工程资金,用超常手段、超常措施,强力推进。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省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如表1所示)。
(三)通信水平比较分析
电话的普及率以及拥有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信息交流与畅通水平,我国实施的电话“村通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这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2005年底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1122.3万户,东部地区4928.2,西部地区2102.8,西部地区不到东部地区固定电话用户的1/2,移动电话拥有量,西部地区人均拥有为0.00101(见表2)。
转贴于
(四)互联网以及网站建设比较分析
根据CNNIC 2005年12月第十七次调查表明,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11亿,根据报告分析2005年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巨大。乡村网民总规模为1931.4万人,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6.9%。乡村网民普及率很低,为2.6%,仅是我国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明显。东部网民普及率达到13%,是中部或西部网民普及率的两倍多;差距最大的则是人均网站数,东部是中西部总和的20倍,而中西部不到平均水平的1/15;中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水平则基本持平。
在涉农网站建设中,虽然全国已经增至6000多个,但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主要沿海省份,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较少,山东、北京、浙江、江苏、广东为前五位,其总和占全国总数的50.38%。就网站建设部门而言,公司企业所建立的自我宣传网站占82.5%;农业政府部门占11%,农业科研机构占2.6%。同时多数网站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第一线。
(五)信息服务水平以及体系比较分析
加强农村信息化水平建设,不仅在于西部的基础设施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一些具体的信息服务措施需要改进,农业部已形成了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组织协调,以信息中心为技术依托,各专业司局和有关直属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组织机构体系。全国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有负责信息工作的职能部门,其中有25个省(区、市)设立了市场信息处和信息中心。全国已有78%的地(市)、42%的县和18%乡镇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但是根据农业部农村信息服务点认定工作来看,东部地区许多省市运作良好,而对于西部地区的省份来看,情况不是很乐观。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东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在借鉴东部成熟经验的同时,大胆创新,开拓出适合西部的农村信息化新模式,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加快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制订农村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
西部地区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解决部门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的问题,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站质量,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整合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
近年来,从中央到县级政府的不少部门都建起了与农业、农村相关的服务网络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这对于为“三农”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服务网络建设存在着各管一摊,各搞一套,重复投资的问题。因此要对各部门的涉农网络系统、网站、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体系进行整合。有关部门的纵向网络建设,要考虑为农村和农民提供综合服务,减少对地方的过多干预和硬性摊派,充分利用地方已建的系统和资源。各地的涉农信息系统与网站,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由地方政府牵头、依托一个涉农部门进行整合。
(三)增加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
在全国特别是农业大省和沿海地区,信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调研中了解到,许多农民已从信息化中得到了实惠,渴望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把信息送到农村,送到农户。可以说,在这些地方信息已成为农村和农民的重要生产要素。推进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不断增长。目前,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尚没有正式的渠道,大都采取临时措施,从其他支农资金中筹集,不仅总量不足,而且难以得到保证。要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六小工程”一样,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各项支农资金中,设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增加投入,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要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加快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农村中小学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要结合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工程的实施,努力使农村的每一所中小学都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综合功能,为传播农业科技、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培养农民职业技能服务,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为了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各级政府必须积极应对,并通过合理规划,采取得力措施,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必将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