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如何建设

新农村如何建设

时间:2023-06-07 09:1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如何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农村如何建设

第1篇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尢彤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没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像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足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人,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仪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没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索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伞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主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义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利’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丈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没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没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人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赌博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确对待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而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两区一部分高索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2、加强农村文化没施建没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没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没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仉,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卜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丰_卜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十,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同之中。

4、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人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第2篇

关键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新农村 建设

关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下面将以周铁镇为例来进行相关详细的论述。2011年起,周铁镇按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集中一镇的精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文化周铁”建设,修复文化遗存、保护历史街区、建设文化工程、唤醒历史记忆,凝聚了向心力,获得了认同感,赢得了归属感,使得周铁成为宜兴创新文化建设的先行者。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不仅使得周铁镇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还使得周铁镇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对于周铁镇的整体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下面将论述应当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

一、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

要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首先应当做的是在周铁镇中全面的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这是因为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工作,不仅能够促使周铁镇加强财政管理,还能够提高周铁镇整体的经济水平与经济实力。由此可见,加强周铁镇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对于周铁镇在未来的社会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应当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呢?

(一)从整体出发,在周铁镇开展新农村建设

要想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促进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做的是,从整体出发,在周铁镇开展新农村建设。那么要想从整体出发,开展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先要进行各个项目的参评,并开展相应的建设新农村的活动,并争取建设更好的新农村。除此之外,还应当将周铁镇建设成为一座集乡村旅游以及农村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农村,使得周铁镇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能够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并且从2014年起,还会投入5000万元建设竺山风景区,使得周铁镇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建设。

(二)使得周铁镇的产业化建设能够更进一步

使得周铁镇的产业化建设能够更进一步,也是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而应当怎样开展周铁镇的产业化建设呢?

首先,应当加快周铁镇的产业模式的构建,使得周铁镇的产业不断的聚集,大力的鼓励周铁镇的企业建设与发展,力求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企业,进而促进周铁镇产业化建设的发展。其次,应当给予周铁镇一定的财政补贴,为周铁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进而促使周铁镇的企业建设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也是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要想加强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促使周铁镇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还应当加快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促使周铁镇中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更加的完善。而作为周铁镇的相关政府,应当给予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一定的资金补给,促使更加完善的周铁镇各项服务设施建设。除此之外,周铁镇的相关政府人员也应当从自身做起,带领周铁镇的所有居民维护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促使周铁镇的各项服务设施建设的更加合理与完善,进而促使周铁镇的整体经济得到提升以及周铁镇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加快周铁镇的文化建设,促使周铁镇能够成为历史性的文化古镇

加快周铁镇的文化建设,促使周铁镇的文化古镇的建设,也是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促进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措施。由于周铁镇本身就属于一个千年的文化古镇,在古镇的文化建设方面占据着十分有利的优势,因此加快文化建设对于周铁镇来说是一件较为容易的事。那么应当怎样加快周铁镇的文化建设,促使周铁镇能够成为历史性的文化古镇呢?

首先,应当坚持对周铁镇的本土文化的建设。由于周铁镇本身就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底蕴,要想加强周铁镇的文化建设,应当先加强周铁镇的本土文化建设,促使周铁镇的本土文化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周铁镇带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其次,应当引进新的文化,并将此与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促使周铁镇的历史性文化古镇建设能够更进一步。引进新的文化,使周铁镇的本土文化能够与外界的新文化融合为一体,打造出属于周铁镇特色的文化,也是加快周铁镇的文化古镇建设以及周铁镇未来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五)开展周铁镇的文明工程的创建活动

在周铁镇中开展文明工程的创建活动,也是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要想推进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还应当加快周铁镇的文明工程创建活动。在周铁镇中的所有企业以及周铁镇的所有居民中间,开展文明工程创建活动,促使周铁镇新农村更快更好的建设与发展。力求年内能够完成1家省级、2家无锡市级、4家宜兴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进而促使周铁镇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促进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在周铁镇开展文明工程创建活动,对于周铁镇未来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六)积极的推进周铁镇的社会工程建设

除了上述的五点外,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还包括,积极的推进周铁镇的社会工程建设。加强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积极的推进周铁镇的社会工程建设,争取在年内完成龙亭、棠下、中新、洋溪4个幸福村创建,实现幸福村全覆盖;无锡市级调解委员会创建完成30%以上,建立完善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省级民主法制村创建完成50%以上。在周铁镇开展社会工程建设,建设相应的调节委员会以及相应的管理委员会,促使周铁镇的相应的社会工程建设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周铁镇定期的开展相应的互助活动,促使周铁镇的居民之间能够形成友好互助的关系,进而促使周铁镇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及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的更好的发展。

二、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周铁镇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及应当如何促进周铁镇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作为一座千年古镇,周铁镇具有十分独特的发展优势,只要能够利用好周铁镇的这种优势,就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欧,魏光,王利敏.浅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如何促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财政,2010

[2]黄维键,王惠平.全面推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

[3]王卫星.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族政治[J].中国财政,2010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 防雷减灾 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也体现出了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中心村镇建设规划、下山移民、新农居点建设等工作中,农民越来越多地考虑起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影响。笔者也曾接到不少电话咨询有关气象灾害对房屋建造影响方面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更加突显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陈旧,未采取任何防雷措施,导致近年来农村雷击伤亡事故频发。如何把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是我们气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的雷电灾害情况

雷电是一种大气自然现象,雷电是带电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声响的天气现象,雷电不仅发生频率高,且年年都有灾害发生。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据中国气象局近 10 年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4000人,财产损失约100亿元,人员伤亡92%在农村。我县是我省雷电灾害高发区,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简陋,居民住宅、野外生产无雷电防护设施,防雷基础设施投入少,村民普遍防雷意识淡薄,致使雷害事故频繁发生。近年来我县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频发,2008年6月23日傍晚,在我县文昌镇丰茂村附近杨梅岛码头,一艘收购杨梅的挂机船在快靠近码头处突然遭受雷击。当时船上共有7人,其中驾驶舱内3人被雷击死亡,船舱内3人重伤,1人轻伤。2010年3月1日里商乡架子岭村一青年在山坡上采茶叶时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2011年8月9日17点左右,汾口镇简门村武强溪拦水坝上走路村民郑某遭受雷击当场死亡。一桩桩雷害事故,触目惊心...... 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加强,农村成为雷击事件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尤其是农民建房、通讯、家电等迅速普及而大都没有采取防雷措施,成为农村防雷新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2年淳安年均雷电灾害次数为10.4次,年雷击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县雷暴分布特征可由雷暴日数年(月)变化、地闪次数、地闪强度等来衡量。

图1雷暴日数月际分布

淳安县雷暴日数月际分布如图1。雷暴日数极大值出现在8月,7月次之,3月、4月、5月、6月和9月也有较多雷暴天气出现;极小值则出现在12月,在冬季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图2 雷暴日数年际变化

1966至2010年淳安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如图2。我县1966年至201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0.6天,年雷暴日数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振荡减少态势,年减幅为0.5天,最多为76天(1975年),最少为36天(1988年)。

图3雷暴日数月际分布

淳安县雷暴日数月际分布如图3。雷暴日数极大值出现在8月,7月次之,3月、4月、5月、6月和9月也有较多雷暴天气出现;极小值则出现在12月,在冬季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图4地闪次数月际分布

由浙江省2008年至2010年的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提取出2008年至2010年淳安县地闪次数月际分布,如图4。从月际分布来看,我县雷暴集中出现在6月至8月,其余各月较少出现。表明夏季对流性天气发展旺盛,雷暴天气较多。

图5地闪次数时段分布

淳安县地闪次数时段分布如图5。2008年至2010年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13时至21时,而15时地闪次数最多,在2时至12时地闪次数最少。午后闪电活动比较强烈,晚间闪电活动一般是下午雷暴的继续,有的甚至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二、我县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现状

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

1.农村防雷意识淡薄,迷信思想严重。虽然现在社会越来越进步,但农民朋友缺乏科学的防雷避险常识,大多数农民不关心,不了解,更不懂得在雷电天气条件下自我防范,很多农民不知道雷雨来了应该怎么办,他们在雷电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本能反应是快速奔跑、躲在大树下或简陋的凉亭里等易遭雷击场所,招来雷击之祸。同时,许多农民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释雷电现象相当普遍,认为雷电灾害是不可防御的天灾,甚至出现雷灾以后也不愿意声张,更不愿意向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造成雷灾收集难度加大,给雷灾统计和雷灾技术分析带来困难。

2.野外缺少躲避雷雨的场所。所谓“夏收”、“夏种”,雷雨季节也正是农民最忙碌的季节,在野外劳作的时候遇到雷雨天气,不仅没有避雷的场所,还经常看见农民拿着雨具或铁制的农具在田野中行走,有的跑到临时搭建的草棚或大树下避雨,更有的还在河边洗衣服、钓鱼、玩耍,这样非常容易遭受到雷击,造成人员伤亡。

3.农村建房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没有纳入政府对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防雷装置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是农村公共场所(如凉亭、候车站)、老民宅几乎都没有防雷装置;(2)是农民联建房以及个体小规模企业防雷设施不完善;(3)是农民新建自建房屋普遍无设计施工图纸,而是凭砖工师傅经念来造,为了省钱省事,农户也不可能考虑防雷装置。

4.农村电器渐趋普及却疏于防护,雷灾增多,损失加剧。现在农民都富裕了,电视、电话、电脑、空调等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但农村的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线路以架空入户为主,且布线很不规范,随意挂拉现象随处可见。有些村因没有条件安装闭路电视,将简易天线捆扎在竹竿并架设在屋顶上,成为雷击隐患,导致引发火灾、电器设备遭雷击毁坏。另外,不少农户在屋顶随意架设装饰性铁塔、太阳能热水器、铁水箱等等。由于没有安装有效的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成为名符其实的“引雷装置”导致雷害事故频繁发生。

5.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我县农村地广人稀,难以集中宣传,受众对象相对较少,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有限,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缺乏,技术服务支撑欠缺,从而成了农村防雷普及的薄弱环节。

三、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新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新农村建设要重视雷击风险,科学规划论证,按照防雷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心村镇联建房、乡镇企业以及新农居点,要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管理审批,各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从房屋的设计、审批开始直到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从源头上把好防雷安全质量关。

2.进一步完善新农村两个体系建设。近年来,气象部门通过加强雷电监测网络和雷电业务平台建设,开展雷雨天气、雷电灾害害等级预报等业务,向广大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雷电预警能力和水平,但距完善的防雷减灾系统建设仍有很大差距,需要抓紧建设全省性和区域性的雷电监测网络系统,进一步加强农村雷电监测、预警接收和再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村要建立雷电预警接收传播网格体系,制订农村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雷电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并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切实增强农村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3. 积极开展防雷减灾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气象部门应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积极推广农村住宅建设防雷安全适用技术,将农民自建房通用防雷设计施工纳入农村住宅建设推广图集,引导农民自建房向符合防雷规范标准的结构转变。普及防雷减灾技术,积极倡导和开展防雷减灾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提高农村和户外作业人员的预防、避险、救助能力。

4.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的科普宣传。因为雷电灾害发生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小尺度性,所以提高农民个人的防雷意识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防雷科普宣传与实用防雷技术推广工作,把农村防雷安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体系。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以及重大雷灾事件,广泛宣传普及防雷安全法律法规、雷电防护技术和避险常识。气象部门要会同安监、建设、劳动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干部、安全员、农村电工等的防雷知识培训;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摆放雷灾事故小册子,向村民发送防雷明白卡,在村宣传栏内张贴防雷宣传画,提高广大农民的防雷意识。另外,提高防雷意识还须从娃娃抓起,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进行防雷安全知识培训,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气象科普体验。通过多种渠道,让人们了解防雷知识,消除迷信思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防雷减灾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不仅需要各级气象部门加强管理和服务,还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取决于各相关部门的配合联动程度,取决于防雷法规、科技在广大农村的普及程度和农民群众防雷的自觉程度。只要各级政府充分重视,政府各部门的相互联动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不断增强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及防护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加强防雷科普宣传,逐步建立完善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责任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农村防雷的现状也一定能得到有效改善。

第4篇

;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因此,应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主要从乡村规划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乡村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

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较为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应该不断加强农业以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有着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影响。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上,应该切

实做好乡村规划,使得乡村的建设以及管理可以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

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应该注重改善村容村貌,也应该从当

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且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坚持节约以

及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

建设,才可以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之上不断稳步地向前推进。

1111、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

1.1、对乡村规划缺乏充足的重视

乡村规划长期得不到重视,缺少相关规划部门支持和经费投入,乡村规划先

天不足,比较薄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法的推动下,乡村规划得

到了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乡村规划工作,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乡村规划,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没有进行乡村规划。

1.2、理论同实际脱节

乡村规划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突出问题是照搬城市规划

模式,忽视农村实际,盲目规划和拆建,以致规划和建设工作受挫。部分地区村

庄建设规划标准过高,难以实施,被村民讥称“中看不中用”。

2222、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

2.1、突出规划引领,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

科学规划村庄布点,在现有基础之上与城镇规划相统一,重点发展特色村落,

做到科学取舍、合理布点。精心编制村庄设计,根据村庄特点,在实用、美观、

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统一。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经济型村庄,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建成宜业示范村。

2.2、突出地方特色,在建设实效上下功夫。

规划上体现一村一品,根据地理地貌环境,以及民习民俗,编制具有特色的

村庄、村民住宅方案。建设上以农民自愿为主对破旧单体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

修缮,避免大拆大建,要围绕村庄文脉传承和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充分利用地形

地貌,尊重当地乡风民俗,保护村庄自然肌理,从村庄路网、空间布局、住宅及

院落组台、绿化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营造浓郁的乡土风情。

2.3、突出村容整治,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环境整治是关键。抓好生活环境的改善,围绕农民群众日常

生活起居,深入开展“二修”“三清”“五化”,即:修整危旧房屋、院墙,清垃

圾、清污泥、清杂物,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

施配套化,建立“户集、村收、镇街运输、区处理”城乡垃圾一体化模式,健全

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2.4、突出兴业富民,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安居

富民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策,巩固和

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农业种植、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乡村建设

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2.5、突出管理创新,在乡村文明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人民生活富足、村庄环境整洁、乡村环境优美,更

重要的是乡村文明,是群众素质的提高。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村民理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

员会等组织建设。

2.6、突出规划原则,在编制标准上下工夫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农村建设规划标准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又不能按照城市

规划生搬硬套,为提高村镇规划编制质量和标准,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

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

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

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

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

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

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

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

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

3333、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指

数的有力抓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更是展示新农村形象的有

效载体,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建设之中应该坚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整体谋划的原则。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

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整村推

进,逐步配套完善,既坚持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便于农民生产

生活和体现地方特色。

4444、结语、结语、结语、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乡村规划作为重点,做好资金筹措,通过村民参

与决定、设计以及监督实施,如此才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可

以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蓝燕.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

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13.

[2]吴小伟.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J].安徽农业科

学,2008,27:12042-12044.

第5篇

*县是农业大县,农村妇女占农村总人口的一半,她们是农村改革和三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之新,不仅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新制度、新风貌,而且最核心、最关键还是新农民。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就失去了根本和基础。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妇联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和妇女的创新,妇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按照市妇联要求,我们于四月下旬围绕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养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的这个课题,对当前农村妇女的素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举措和思考。

一、农村妇女的基本现状

这次农村妇女基本素质的调查发现,农村妇女在社会进步的影响下,整体素质较前几年有新的发展和变化,突出表现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等三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发生新变化。

随着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深化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与落实,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完善,自身素质对人的生存发展状况起决定作用,这一现象和理念越来越被大部分农村妇女认识和重视,学文化、学科技、学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农村妇女的新时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挑战,大部分农村妇女树立了以经济收入奠定家庭地位、证实自身价值的新观念,参与经济建设的愿望空前强烈。调查的100名妇女中,32名妇女愿依靠土地资源从事种植、养殖业,7名妇女愿进城务工经商,43名妇女愿在农闲时节开辟第二条收入渠道。与经济观念变化同步,农村妇女参与改革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参政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她们积极关注当前社会变革中的热点问题和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经常性看新闻节目的妇女占20%,能说出几件国家大事的青壮年妇女占所调查人数的33%,认为国家兴衰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妇女占98%。农村妇女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

(二)生活方式体现时代新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妇女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她们已不满足物质上的富有,转而关注自身的生命健康和精神需求,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少生优生成为农村妇女的共识,仅××镇龙王庙村就有4名妇女自愿放弃二胎指标办了独生子女证。科学教育子女,越来越被更多的农村家庭所认识,78%的农村妇女愿不惜投入培养子女成才。农村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比前几年普遍有所提高,67%的妇女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她们比较关注那些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费税改革、义务教育等法律法规。农村妇女逐渐向追求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方面转变,在吃、穿、住、行方面逐步抛弃了一些旧的生活习惯。近几年,各级妇女组织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创评活动,大部分农村妇女在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的舆论引导下,注重树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有新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对农业生产者的要求由过去单纯的体力付出转向思想观念、科技信息、身体素质的综合运用,为妇女参与农村经济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条件。各级妇女组织配合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积极举办各类新技术培训班,发展农村妇女经济协作组织,培养各个领域的带头人。农村妇女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几年来全县已有十万名妇女参加了十项新技术培训,213名妇女取得绿色证书,1802名妇女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98%的妇女劳动力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和1—2门高新技术;被调查的100户家庭中,妇女的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一半的达63、5%。全县还涌现出很多大胆闯市场,带领妇女发家致富的女能人。汀流河镇的李述静靠收购牛奶走上了致富路,创办了机械化挤奶中心,带动周边村妇女通过奶牛养殖脱贫致富,05年被唐山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镇的甜瓜种植女能人李维莹,勇于探索新路子,大胆引进甜瓜新品种,并积极组织全村妇女种植甜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被评为唐山市双学双比女能人。海水养殖女能人陈杰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子,并被评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唐山市政协委员。

二、农村妇女素质存在的问题

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下,自身素质与男性相比、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在一些方面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思想解放程度与经济发展形势不适应。

受旧的“三从四德”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妇女仍具有依附思想,生活范围局限于家庭之内,满足于温饱的生活,不敢到外面闯闯。有的妇女对周围一部分勇敢尝试并取得成功的女能人非常羡慕,却缩手缩脚,不敢尝试,不从自身素质方面找差距,而是过多地强调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外在因素的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妇女思想解放的程度呈地域性分布,一些经济强村、产业特色村,妇女的思想在经济拉动、能人带动、舆论推动下得到解放;一些以粮食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村,妇女的思想也相对保守,在农闲时节,尤其是冬季多是聚在一起做针线活、扯闲话,与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格格不入。

(二)道德观念与全民道德建设要求不适应。

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的社会伦理观念出现逐渐退化的趋势。部分妇女个人主义思想较严重,只看到个人利益,不顾全大局;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不利于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些妇女崇尚金钱至上,在处理家庭、邻里关系方面,利重于情,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风气。在部分少数农民的意识中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现象,这些都在不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三)科技文化素质与其担负的责任不适应。

近几年,随着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妇女逐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村的经济形势。但部分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当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产业化经营方式和高科技营销手段的需要。据调查,农村妇女的学历低,妇女劳动力中,初中以上学历的仅占78%。受文化水平制约,妇女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学到2—3门实用技术的妇女,仅限于机械地运用,而不能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大部分妇女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较差。妇女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受文化水平和教育经验的制约,大部分农村母亲空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在开发孩子智力方面力不从心。

三、创新思路,努力实现农村妇女素质的新突破

如何找准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的着力点,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及长效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拓思路、寻求新径,即明确一个标准、抓好两大重点、寻求三个突破。

(一)明确新型女农民的标准

新型女农民的标准是“思想观念新、文明诚信好、致富技能高、经营能力强”。要按照全国妇联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增加观念新、讲文明、重参与。

(二)抓好基地建设和妇女培训两大工作重点

1、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的需求,按照农家女+基地+市场的生态农业格局,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巾帼科技致富工程,进一步作为推动“双学双比”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发展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的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三是壮大现有妇联技能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能够成为“阳关工程”定点培训基地,增强为妇女培训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借助各种条件,再发展一批。四是加强与女农民企业家、女能手、女经纪人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建立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

2、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

农村妇女数量的庞大、分布的广泛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培育新型女农民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做到培训内容与妇女需求相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一是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三是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四是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五是开展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六是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女农民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做到培训形式与妇女实际情况结合。一是重心下移、服务妇女。把培训地点设在乡村,以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二把课堂讲授与田头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三是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变“要妇女学”为“妇女要学”,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是做到培训目的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我们要确立转移也是培训的理念,继续深化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妇女通过劳务实践,经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具备了在城市创业定居的条件,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务工妇女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并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开拓思路寻求三个突破

1、实现培训与发证同步进行的突破。

县妇联在开展妇女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联合,按照部门要求开展规范培训,使妇女培训后能够达到相关技能标准,拿到社会认可的技能培训证书,增强学员的社会竞争力,也增强妇联培训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职能部门定点培训基地,不断增强妇联培训的综合实力。

2、实现培训与支农、惠农政策靠拢的突破。

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实施了各类农民教育的项目、工程和计划,妇联组织要积极了解政策内容,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好妇女的教育培训,促进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结合劳动部门开展的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积极对接,加强联络,为农村妇女提高素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3、实现培训与城市资源对接的突破。

农村各类资源不足,我们要采取“内引外培”的形式积极寻求与城市资源的对接。在内引方面,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开展妇女的教育培训,同时,有重点的组织妇女参加外出培训,如:科技项目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带动更多的妇女提高技能和收入。

四、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的新举措

(一)抓好组织建设,完善村级妇联组织

目前,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基本完成,有大部分女干部没有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此,我们在王滩镇八家子村召开了村妇代会主任直选现场观摩会,并以此为契机,将妇代会直选工作在各村全面推开。五月中旬开始,各试点村将陆续进行妇代会直选工作,拟在五月底前全部完成。通过直选公平竞争,使一批年富力强、文化水平高、德高望重的女领导干部脱颖而出,使她们真正成为带领本村妇女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女带头人。

(二)加强各项考核、奖励制度。

首先,妇联组织要加强培育新型女农民工作的重视,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到村、目标到人。其次,要建立培育新型女农民的激励机制,建议争取一部分专门用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专项经费,用于乡、村的妇女培训基地建设和奖励。

(三)输送网络技术,全面提高科学水平

配合农业部九亿公司送科技下乡扶贫工作,在全县开展送网络技术到农村活动。通过免费送电脑,使一些致富女能手掌握网络技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从网上学到新的农村科技知识,把握科技信息,增加种养殖技术的科技含量。通过网络学习、网上交流,掌握信息、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驾驭市场的能力,真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女农民。

第6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自身的创造性实践,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并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立足于农村实际,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一套“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所谓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宣传发动、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和投入支持上,引导而不代替,支持而不包办。农民主体,就是始终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放在首位,农民的事情让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靠农民来办,切实落实农民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实施主体的地位。而要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本文认为要注意做好几个结合。

一、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

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推进我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立足点。现代农业以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服务的社会化全部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之中。农户通过各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成为市场主体,从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经营一体化使农村和城市的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业与工业的利润率接近,实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可见,我国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务必准确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在必行的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势在必走的道路。

二、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它的建设主体是农民。目前,从总体上看,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既要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又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为适应形势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大力培训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并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还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了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这样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能够适应城市和工业文明;留下来的农民能够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形成适应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事实上,国家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国民素质的现代化;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使农民素质先现代化,这已被当今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三、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结合起来

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中,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方针政策。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说,政府应当狠下决心,把“多予、少取”作为重点来抓,但多予再“多”,少取再“少”,也不能包揽一切,代替发展。从农村自身的角度来说,归根到底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创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在“多予、少取”上狠下决心、尽力而为,也要在“放活”上千方百计、多作文章。目前,农村在“放活”方面存在着许多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需要解决。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机制、新办法:通过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来动员和组织农民开展农村的公益性建设;培育农村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样,国家扶持农村建设,也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新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完善,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四、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很难建设好。当然,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在实践中探索。回顾党的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经验都是农民创造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处理好政府投资主体和农民建设主体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要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要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在积极、科学的引导下,“大主意”让农民自己拿。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不增加农民的负担,不盲目蛮干,不一蹴而就。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强迫命令,或者搞样板工程、形象工程。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事倍功半,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甚至引起农民抵触的后果。总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五、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国家政策扶持结合起来

农民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但是,不能把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国家扶持对立起来,相反应当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很多方面,都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本应由国家来提供,但过去由于国情国力方面的原因,只能是“农民的事业农民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本意就在于此。近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更为直接、更为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等,初步建立了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为“三农”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总的来说,国家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是一种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替换、非此即彼的关系。另外,还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社会各界关心和帮助农村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经形成。相信“农民主体、政府扶持、社会参与”这三者的合力将会更快更好地催生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7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参与。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层图书馆应该依托其强大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积极主动的适应时展要求,树立科学发展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的作用,为构建学习型、和谐发展的社会做出巨大努力,共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基层图书馆要加强馆藏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

馆藏文献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也是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一个有力保障。 基层图书馆应该在了解农村经济发展概况、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补充文献资源。如为年轻人提供求职、求学、技术培训等书籍;为种养户购买养殖、种植的书籍;为企业管理者购买企业经营、发展的书籍;为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提供课外阅读书籍;为妇女推荐烹饪、子女教育等家庭型用书;同时还要购买报纸、期刊等浏览量大的资源,以满足农村群众获取最新科技、经济和文化信息的需求。

二、基层图书馆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首先,基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将农村市场需求放在第一位。要适当打破原有的工作程序和思维模式,即要先搞清信息需求,再收集信息,进而开展服务。图书馆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针对市场热点和用户需求广泛收集、有机选择和组合,提供实用性强的信息。不要单纯追求信息服务的形式,而要注重信息的实际应用,切实有效地为农村经济服务。

其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准确率高,实用性强。图书馆信息来源渠道正规,如政府文件、专业的报纸期刊、成熟的科技成果书籍等,其中蕴涵的政策信息、科技信息、致富经验、市场动态等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同时,图书馆拥有高层次的人才,都受过专业培训,可以在庞杂的各类信息中识别和提炼最有价值的信息,分类、编目、组织、整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推荐和传播。

再次,信息服务要突出“快”字。信息区别文献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时效性。基础层图书馆的农村信息服务要根据本身的特点,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必须要加快信息收集、加工、整理、传递等工序运行速度,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直接分送到广大农户手中,还要把农户找上门查询信息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走到田间地头送去急用信息结合起来,使信息的供求直接见面,以较快的速度投入农业生产。

三、基层图书馆完善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农业方面的资料浩繁无比。随着出版载体的不断演变,已由过去的图书、报刊发展到声像资料、缩微资料、计算机光盘等多种载体,加上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各种综合与专业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为图书馆全方位掌握和运用信息,弥补馆藏资源不足提供了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业的革命,而且也是一场对基层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过去,由于运行机制、技术和设施等因素制约,使得图书馆为农村的一些服务,只能仅仅依靠单个图书馆来做,其服务质量不高,普及面不广。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服务新农村建设理念的加强、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以及图书馆服务的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加强各类图书馆之间以及社会力量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树立“大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实现资源、技术、人员、服务等共享。

四、基层图书馆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多领域、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

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各种馆内阅读活动,培养农民的阅读兴趣,把农民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结合时事需要,拓展教育职能。为提高农民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掌握一门技术,提高就业竞争力,举办各种培训班;为配合共享工程的实施,依据需求不同、人员层次不同,举办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班,以提高广大农民网上浏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能力;通过课题服务、成果展览、宣传窗等方式,以及通过课题服务人员随同技术人员到实地进行新技术示范表演等方式,向广大农民宣传信息服务的作用和成果。

五、基层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特色农业建设服务

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所以只靠一个图书馆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社会力量,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三农”作用。基层图书馆应深入乡镇村庄,调查了解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反映,征询意见,积极考虑他们的建议,然后归纳整理,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农业课题项目,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负责到底。

利用带有盲目性的现象,图书馆可以直接面向农民群众,宣传国家农业政策、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国际市场变化等,帮助农民尽量按市场需求和国际质量标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这是一种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并使产品价值在流通领域得以实现的“中介”性质的服务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农民群众广泛接受信息、开拓视野,增长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活观念逐步得以改善和更新,让广大农民生产有方、销售有路、致富有门;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碰到科技难题和困难时,由图书馆将其传送到农民和专家手中,由专家亲自帮助解决问题,答疑解惑。

六、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多种信息服务和文化活动

第8篇

摘要:地方院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文章分析了地方院校社会服务边缘化的历史原因,阐述了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条件和体系,对完善新农村建设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地方院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有别于过去运动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其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反哺政策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和改革积累的社会资源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当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工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跨度较长、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保证和制度创新,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城市和工业的全面反哺,更需要在人才支持、智力贡献、教育支援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地方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地方院校的参与,其建设的速度、广度、深度都将大打折扣。在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院校的参与既是其神圣的社会职责,也是完善地方院校社会职能,体现其社会价值,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地方院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特别是如何建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为社会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在我国高校体系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共识。而社会服务由于受到办学惯性的影响则还处于边缘。究其原因一是受计划经济办学体制的影响,高校长期以来缺乏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二是由于缺乏独立面向社会办学的制度环境,高校服务社会的交换机制还未建立,因而缺乏动力。偶尔一些为社会服务的行为还停留在非自觉意识层面。三是地方院校大众化背景下的差别化发展十分迟缓,追求升级升层的办学惯性仍然左右着办学行为,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定位不少是写在纸上,停留在口号上,却难以落到实处。四是地方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因此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以及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变革等方面严重滞后,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还很弱。当然还有高教政策导向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要建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从地方院校的发展看,首先要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所谓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就是要立足大众、立足地方,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摒弃那些向“高”看齐、向“大”看齐,搞不切实际的自我拔高、自我膨胀的陈旧观念。而是要把社会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脚踏实地地谋求发展。其次要下大力气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上提升自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改革。要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专业结构。要重视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市场,农业经济和农村社区管理等应用型专业建设,培养有能力建设新农村,有技术服务新农村,有志向建设好新农村的“三有”人才。在科技服务上,地方院校要注重高新技术与基础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与新农村建设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要注重科学意识教育与科学技术普及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做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的助推器。其三,地方院校要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研究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在科研上进行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和技术人员以技术服务,经营指导的方式参股农户经济。要鼓励大学生参与村镇建设做科技引路人、市场开拓人、致富带头人。特别要鼓励大学生勇敢去开辟新农村建设创业的新天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创业的用武之地。

必要的社会条件或环境是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的外部条件,而地方院校构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部体系则是其长效机制建立的组织保证。地方院校在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中首先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从根本上说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就是为社会服务,但是服务社会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是培养人才就必然是为社会服务。因为所培养的人才其素质结构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判断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历史要求呼应地方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三有”人才。地方院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当下也即是要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服务导向等方面进行改革,打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络通道,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改革的重点是培养“三有”人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三有”人才进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地方院校因此不仅提高了就业率,更主要的是将会获得比较好的社会评价,有利于提高办学声誉,提高知名度。在科研开发上重点开发新农村建设项目,做足新农村建设的文章。这样新农村建设可以获得地方院校的智力支持,有利于科技兴农,促进生产,同样地方院校的科研开发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科研成果推广。科研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过来回报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由此而获得科研开发的动力,从而推动地方院校不断进行科研开发,形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服务导向上重点是政策倾斜。地方院校要鼓励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当作重要任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开发地方院校要鼓励资助。科研成果转化后要让成果持有者持股参加分红。要采用学术假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新农村建设并要求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写出对地 方院校改革,对新农村建设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要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教师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鼓励其利用寒暑假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支持大学生写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文章和创业调查报告,为其毕业后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或主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创业创造条件。其次,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改进培养方式。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根本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三有”人才。而要培养“三有”人才就必须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交叉专业和复合专业。要降低专业重心,注重应用性和应用面,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要把重点放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上。要改革老的课程设置思路,打破重专业体系、轻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传统,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培养方式上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改革重理论、重课堂的培养传统,注重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大学生能够面向基层,能够下到基层,能够认同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用武之地,并且有志于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用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他们服务基层的态度和情感,更是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其价值、找到自己有用武之地的过程。其三,必须建立联系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要构建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建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相联系的绿色通道。要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乡镇单位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包括人才支持协议、教学实践基地协议、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等。在人才支持协议中,新农村建设的乡镇单位既可以与地方院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也可以让新农村建设单位到地方院校选拔“村官”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签订一定的服务期限。在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地方院校借助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在科技推广协议中,地方院校进行科技推广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要尊重农户的选择,推实、推好。同时,地方院校要负责科技推广后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为科技推广保驾护航,确保农民生产丰产、收入增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走市场化道路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要体现服务“三农”的思想,要在保护农户利益的基础上进行产权转让或入股分红。地方院校也可以先行自我转让再进行科技推广以取得最大利益。总之绿色通道的联系是确保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通道。绿色通道必须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这样才能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其四,地方院校要构建城市反哺动员系统。地方院校要与城市社区,各群众团体建立联系,并通过一定形式如借助互联网开设新农村建设信息中心等沟通城乡信息,提供供求情报,反映新农村建设情况等引起城市反哺需要。地方院校在披露新农村建设信息的同时又负责收集城市社区、团体或个人的反响信息,并借助信息组织反哺资源开展服务。这样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就建立起来。地方院校在其中充当了反哺动员的角色。这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宏伟.地方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26.

[2]孙章陆.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28.

第9篇

关键词:湘西北 新农村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80-03

湘西北地区包括湘西州8县(市)、张家界市4县(区)和临近的怀化、常德市部分县(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9个,是湖南省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贫困山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生产条件较差,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民单家独户经营,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增产增收的难度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缓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正在逐渐改变,湘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展:用电用水难的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在被调查的17个行政村,60%的农户生活用水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新农村建设实施前的2005年,湘西州、张家界市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766元、2083元,新农村建设实施五年后的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增加到3674元、4039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湘西北地区农民实际增加的收入与全国、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扩大:全国和湖南省农民人均收入2005年分别为3255元、3118元,2011年分别为6977元、6567元。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得益于国家刚性的支农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种养补贴等措施的落实,“村村通”等民生工程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出务工工资上涨等,农民在本土劳动所得只占总收入的30%,影响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仍然存在。

一、困惑湘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其成因分析

历史遗留下来的“上学难、走路难、看病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又面临“人才难、技术难、资金难”,新老矛盾交织,制约着湘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矛盾的背后,既存在农民、乡镇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误读,又有地方政府的实施措施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的短期行为,更欠缺对解决农民现实生活困难与谋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

(一)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想预期与现实的生活状态存在较大的反差

希望通过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尽早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期待增收致富,生活宽裕,教育、医疗有保障,是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但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并非农民所愿,慈利县某乡的村民反映,“村村通”工程的标准是公路通到村部,而实际受惠的村民不足50%。桑植县某乡2008年、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9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13%、16%。现实的反差,让农民担忧新农村建设是政府搞形象工程,虎头蛇尾,不能长久坚持,由此对乡村干部和基层政府产生不信任,导致基层政府的工作难以继续。受访的344户村民79%认为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作用不明显,82%村民表示乡村干部考虑自己的利益比群众多,42%的村民担心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

(二)对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既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又存在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倾向

农民普遍认为,只要国家拨款就可以建设好新农村,只要有钱就能解决农村的一切问题。而对知识、技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如何通过自身积累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没有明确的计划安排。许多农民拿到种养补贴后,不是用在发展生产上,而是花在了其他方面。调查显示,41%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标、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知之甚少。受访的乡村干部都无一例外地希望把自己所在的乡村确定为县市的扶贫点,企望通过扶贫的捷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对如何引导农民通过学习农业技能增产增收,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等方面却缺乏明确的思路。

(三)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能素养普通较低,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推广使用难以接受,仍旧凭传统经验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既没有资源优势又没有地域优势的湘西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如洪家关乡2009年农业劳动力总数为12193人,其中文肓占比1.9%,小学为23%,初中为62%,大专及以上为1.5%。洪家关乡的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基本反映出湘西北地区农民素质的概况。调查显示,83%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农业技能学习或培训,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使用普遍没有兴趣,仍旧持“靠天吃饭”的观念来从事农业生产,扶贫返贫的现象不在少数。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必然会对农村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思路形成制约,阻碍农村经济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进程。在信息相对闭塞,视野又不开阔的贫困山区,这种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长远的。慈利县杨柳铺乡三合村一万亩油茶林是上世纪70年代常德市的油茶基地,由于人才、技术、信息缺乏,当地村民只能依靠原始方法生产加工,每年茶油产量不到2500公斤,现已基本荒芜。类似的情况在永定、龙山、永顺等县都存在。一方面农民增收的途径狭窄,另一方面对现有资源又无力开发利用。湘西北地区各县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中药材、油茶、楠竹等自然资源,由于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正在逐渐退化。

第10篇

关键词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0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46-02

城乡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一直都是政府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非耕地类型的建筑用地也在日益增加,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是推行新农村的着重关注点之一[1]。随着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出台,针对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此次研究的主题就是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途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1 统筹城乡建设中新农村建设概况

1.1 统筹城乡建设整体布局和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从根本和大局上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城乡建设。在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大前提下,结合各个农村实际的发展需求开展新农村建设,避免建筑用地和农耕地、林业用地的冲突,务必对每一寸土地进行合理利用,缓解人均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1.2 错落有致的整体规划布局概图

整齐的街道排列有序,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结构布局,东西向的街道符合北方农村坐北朝南的习俗,也是布局规划错落有致的的体现。鳞次栉比的院落、干净朴素的农家小院坐落于街道的两旁,进入室内可见房间的面积较大,采光效果极佳,基本符合农村建筑群落设计的要点[2]。

2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目的与模式

村庄建设规划布局是体现与反应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之举,也是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入,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实现城镇一体化不仅是响应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更是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创举。

2.1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目的

从2004年,我国首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政策,首次对城乡建设用地提出了增减政策,即是指在新农村建设推行的工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对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用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平衡的挂钩政策。此次意在对农村剩余建设用地的重新“洗牌”和调整布局,做到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力求缓和人均土地资源短缺的现状,解决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并随后在全国开展试点,就城乡用地增减政策的实施情况开展详细的调查和反馈[3]。

2.2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模式

目前,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模式有3种:第1种,全村定居型,即把分散的居民合并村庄,把新农村定居于相对中心的位置,是相对于周边较小聚落的农村而言;第2种,城郊合并型,把居住于县城和主干道路的居民接纳到城市的周边区域进行统一安置,这是针对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第3种,拆旧建新模式,是指把主要村落的年久失修或者无人居住的建筑物拆掉,在此基础上建造新的房屋,这样就不必整体的迁移,既合理利用了原有的土地,又不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4]。

3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挂钩,其本质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整体重新规划,缓解人均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3.1 提高了居民居住环境质量

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总要求下,对新农村建设的选址很关键,既要避免工业建筑群,又要与交通主干道相连接,和林业用地相错落分布,这样的布局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3.2 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减少新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商业用地,建筑各种公共设施,开设集约环保的新工厂,方便居民就业。这有利于产业合理布局和土地集约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3 助推城乡规划建设

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土地资源的紧张是一大难题。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对于节约出来的土地,或是农耕用地,或者林牧业鱼塘业,集约化农耕,都是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可提高农民的额外收入,使土地规模效益增加。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为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明新的发展方向[5]。

3.4 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作用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有利必有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由于实施过于急切,易损害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切身利益。有的新农村模式选址不当,不利于农作物的成长,对农业会有一定的冲击;或者工业用地、交通占地与新农村建设的冲突,造成城镇利益优于农村利益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6]。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大,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政策在根本上对新农村的宅基地建设和规划做出了量化规定,既能对新农村的房屋建设提供合理和充足的建设用地规划,同时也可为城乡统筹规划合理的布局和规划设计。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土地资源合理应用,避免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冲突起到实质上的帮助作用。希望可以为以后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和可行性建议。

5 参考文献

[1] 韩清怀.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思路探析――以人口的流动性与宅基地的区位固定性之矛盾为视点[J].城市发展研究,2010(8):137-140,146.

[2] 杜军,廖和平,唐娜,等.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53-159.

[3] 郭哭成,黄专伟,李何超.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的利刃――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9):24-26.

[4] 张宇,欧名豪,张景泉,等.该怎么挂―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9(13):13-19.

第11篇

1新农村、新需求

营销工作的前导和基础是目标消费者需求分析,只有对目标消费者需求的目的、买点、价值等特征进行有效分析和总结,才能进行市场细分、定位,并制定出因势利导的价格、渠道、推广政策来。新农村建设中市场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1新农村市场需求总量在倍速提升

随着各项对农村、农民增收减负政策的出台,农村市场已经逐步积累着更多的财富和需要释放的需求。各地农业税的取消、粮食价格的提高、粮食和粮种直补政策的落实、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期学费的减免,都促使农民的钱包逐渐鼓胀;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的逐步普及,推动农民更有底气提高消费。

如此诸多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消费总量和档次的提升,作为竞争型的企业就要先发制人:认真分析自身出品的产品和服务在新农村的需求量和具体要求有没有发生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提高市场份额,在日益扩大的农村市场需求蛋糕中分一杯羹?

案例:B日化企业的企划调研人员在2009年就发现农村市场的消费者对洗发水的需求正发生着显著变化,走出温饱困境的农村人正逐步对穿衣、美容重视起来,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B企业迅速调整销售重心,一改以往只重视城市市场和高档消费的做法,集中人力物力,推出零售价9.8元/400ml的超值装、洗护“二合一”洗发水进行推广,借助其在消费群体中的品牌知名度,该企业取得了农村市场的良好业绩;浙江C日化企业也是借助新农村市场的消费变化,推出适合农村群体的蛇油膏护肤品,同样受到了市场的拥护。

1.2新农村市场的需求结构在发生深刻改变

“傻、大、黑、粗”一直是农村市场产品需求的直观形象,但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市场的总体消费质量和档次明显提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农村也在追求新的境界,要求所买商品像城市一样“轻、薄、短、小”,要像城市一样增加奢侈品、耐用品消费。这就给原来徘徊在城市市场、身份尴尬的“二名牌”以进军农村市场广阔天地的发展空间。

例如,农村的生活消费品类如牛奶、饮料、卫生用品、红酒和黄酒、电动自行车等等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等奢侈或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农村家庭,而且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品牌化方向发展。这些都需要企业注意总结农村消费需求的着重点,加强、凸现那些农村消费者喜欢的卖点,去掉一些不必要、不适应农村要求的“功能过剩”,和新农村的发展保持步调一致。

案例:山东G乳业公司面对伊利、蒙牛、光明等乳业巨头在城市市场的攻城略地、大打出手,没有选择和它们“与狼共舞”,而是精心研究山东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特征,根据新农村建设在山东这个发达省份的发展阶段,认为农村市场的消费已到了转型阶段,液态奶消费正逐步普及,所以G公司决定到农村市场“独自跳舞”,并利用养殖规模大、运距近等优势及时推出保质期1月的百利包、零售价定在18元/箱利用节日送礼之际推出,形成口碑后全面推广,两年时间就成为山东农村市场的第一品牌。

1.3新农村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地域性特征逐步凸现

每个农村消费者都有自己对消费商品和服务的特殊要求,但在物资短缺、囊中羞涩的年代这些个性化需求被压抑、掩盖了。随着新农村建设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地域性、个性化的需求成为主流,大一统的市场被细分为各区域、各收入、各心理特征等碎片,白酒分高中低度,矿泉水还分男女等等,由此可见,只有能够主动出击,认真研究这些差异性的企业才会在新农村市场中先入为主、一马当先。

案例:K方便面食品企业面对进入的农村市场,没有简单地利用久负盛名的当家花旦“红烧牛肉面”包打天下,而是深入研究面食在各地农村的习惯、口味,推出了适应各地市场的“亚洲精选”系列,如西南的红油担担面、西北油泼辣子、江浙蟹黄鲍鱼、东北酸辣白菜、铁板烧烤面等,几乎将各地口味一网打尽,使农村市场的消费者很容易地奉为上宾。

2新农村、新通路

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直接带来流通渠道中的硬件(终端店形式、物流等)、软件(经销商素质、经营形式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2.1新农村的销售渠道日趋多元化

随着新农村的销售渠道日趋多元化,如何开拓新渠道和进行整合成为营销工作的重头戏。通过对消费者的购买地点分析、归类,并按照渠道逐级上溯就可以整理出各种销售渠道的性质、特点和推广要求。

例如,白酒的购买地按照分类为:餐饮、商超、社区店、名酒店、乡镇店和节日福利领用等,逐级分析就可以归纳出餐饮渠道、商超渠道、流通渠道和团购渠道等,再认真研究发现婚宴用酒的预定点可以在婚纱摄影、司仪处,就可以创新出新的销售渠道。

新农村建设的市场渠道日益复杂、多元化,表现在农村消费者购买和消费地点的遍地开花,昔日的供销系统,现今的连锁超市、村庄代销点、路边百货店,全面市场经济下的农村全民皆商,渠道创新日新月异,渠道冲突越来越多。如何一方面利用渠道上溯分析、创造新渠道,扩大分销范围?一方面整合渠道冲突,降低管理、运作成本?已经成为企业面对新农村市场最为紧要的日常工作。

2.2新农村渠道日益扁平化

交通部推出的公路“村村通”工程,商务部推进的“万村千乡放心店”工程,都大大改善了农村市场的物流条件、终端店硬件、资金、信息等设施,同时农村市场消费潜量的提升,为企业销售重心和管理重心下沉提供了可能,最终实现了渠道的纵向层级逐步减少,贴近市场的扁平化运作逐步普及。

案例:在以往很多企业在农村市场盲目实施渠道下沉和精耕细作的时候,换来的都是水土不服的后果,但T家电企业的营销人员在充分调研新农村市场后发现,一方面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数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村村道路、电话畅通,配送、售后服务点四通八达,客观上都为销售渠道下移、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础。于是该销售公司启动销售渠道“幸福树”工程,把经销店和售后服务建在贴近农村的乡镇,直接服务终端消费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回报。

2.3新农村渠道成员――分销商素质和能力日益提高

以往,农村销售渠道中的各级分销商多为“走乡串户”的货郎或“拼死吃河豚”的个体户转化而来,市场分析能力和操作素质都非常有限。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分销商加入,有的是原分销商的子女接班,有的是企业的销售人员转型。这些新分销商既具有良好的风险胆略,又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系统销售素质,敢于创新,积极进取,是新农村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企业在与这些分销商沟通时,必须拥有更专业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分销商的教练员和辅导员,充分把握市场主动权,才能在市场运作时如臂使指、丝丝入扣。

3新农村、新促销

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销售渠道的变化,最终带来的都是新农村市场中销售推广手段的变化,如何认清特点,把握规律,并进行因地制宜的促销创新?这是面对新农村市场的企业常常思考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3.1消费者促销逐步成为推广策略的重点

走出物资短缺阴影的新农村,不再是单纯依靠铺货进村、出门即买就可以顺利实现销售的年代,农村消费者也面临眼花缭乱的商品过剩问题。企业如何使自身商品让消费者认知、认可,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如不通过终端生动化陈列、终端拦截和消费者促销,产品是不可能立足的。

农村消费者促销无论是样品派送、赠品奖励,还是联合促销、积分抽奖,都必须注意农村消费者的分散性不像城市终端的高度集中。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注意促销活动要抓住农村消费者集中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另一方面促销活动的方式要简单,易懂,易执行,最好当场兑现;第三方面促销形式要和民俗结合,像Roadshow (路演/路秀)这样的活动过于时尚,在农村就未必适合。

3.2新农村市场的通路促销要注重利益还要注重乡情

通路促销一直是农村市场促销的大梁,分销商也一直抱着“我推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的观念,延续至今。随着新农村渠道的多元化和扁平化,通路促销的力度逐步逊色,但新品推广和渠道整合时通路促销的利益问题还须认真解决。同时,农村渠道成员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血缘、乡俗、社会联系,超越利益关系的渠道客情要善加注意。

案例:山东Y白酒企业的本地化销售非常出色,本县的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该企业的销售经理不想在7、8月份的白酒淡季无所作为,也不想沿用利益促销的老套,于是创出新的促销方案:依据分销商淡季工作量大、无暇照顾孩子但又企盼孩子有地方、有人教育成才的现实,推出YMLQ夏令营活动,组织100多名分销商的孩子组成暑期夏令营,赴海滨日照参加2月学习,一方面家长放心,可以专心销售工作;另一方面增进客情关系,起到了良好促销效果;第三降低促销成本,比起往年请客户旅游动辄3000元/人的投入,夏令营的投入不到10万元,事半功倍。

3.3新农村市场的人员推广要注意本地化

随着渠道扁平化的发展,最具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人员促销成为可能,但比起农村市场分销终端的分散而言,有限的访销员、促销员还是杯水车薪。这就要销售人员对负责区域进行分析,找出核心终端和核心销售日,合理安排路线、时间和精力,达到以点促面效果。同时,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逐渐兴起,本地化的销售人员“乡情、民情、情情动人”,推广效果更为突出。

3.4新农村市场的广告活动要以地面为主,兼顾空中

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新农村市场品牌拉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广告推广运作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广告投放媒体以长效性的地面为主,树形象的空中媒体为辅。虽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经普及,农村地区的收视效果大大提高,但一方面广告漏出同样存在,另一方面农村人还是信任实际效果。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农村市场的医药广告还以墙壁、传单为主,效果还想当不错的原因。

其次,产品或服务的广告创意要结合农村特点,形象代言人要贴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贴合乡风民俗的广告创意才能找到农村消费者的心理共鸣点。安徽“喜妹子”洗衣粉借用因在《渴望》中扮演刘慧芳而在农村树立温柔、贤惠形象的张凯丽作形象代言人,主打农村市场的洗衣粉销售取得很大成功。

还有,广告公关活动要多注意结合政府部门惠农政策,实施整合营销。

第12篇

今天,我和*、*同志,*县政府的领导,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来*调研,先后到*村、*乡、*村,实地察看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刚才,*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很受启发。总的感觉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坚决的、认识是到位的,工作起步早,规划有特点,工作抓得也比较实,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比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确定“通、改、延”工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注重“稳、调、服”思路;在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方面,加大“转、提、强”力度。这九个字都有具体内涵和量化指标,内容比较清晰,任务比较具体,对启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拓宽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2月27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即:以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把传统村镇整治建设成规划科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工程、产业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必须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着眼新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加奋发有为的措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筑牢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各项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识,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工程中去。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要花必要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基层干部,让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上的明白人,带头人,组织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门帮扶乡镇的工作机制。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市直党政部门帮扶试点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举全市之力,合力推进。各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脱离实际,防止强迫命令。要及早介入,开展工作,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全社会都在帮助他。要妥善处理好5个关系,即:积极推进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的关系、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先期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工换位”。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五是用足用好资金,发挥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存量向农村增加、增量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村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市财政、金融信贷、市直有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预计6.16亿元,这些资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规划和农民意愿,依照轻重缓急按计划逐步实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奖代补、以物抵资,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投入物资。第三坚决防止乡村举债,向农民集资筹劳要通过“一事一议”,坚决禁止向农民硬性摊派。第四坚决防止形象工程,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实际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试点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他们不等不靠,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率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鉴和学习。结合*的经验,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市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搞好农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要突出重点,在近期内完成重点试点村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二是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村屯、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县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把分散项目集中向重点村屯倾斜,把单纯依靠部分帮扶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转变,把单一资金向捆绑资金上转变,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广。

三是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要落实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市)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倾斜,尽快制定新农村试点乡镇扶持政策。试点乡镇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必须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试点乡镇扶持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边研究、边完善、边细化。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区、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建设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

三、及时破解难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当前,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就高达1.6亿元,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市还有1万多公里农村公路需要建设,818座桥梁需要改造,78个乡(镇)、1480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555个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6286个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涉及农村人口274万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破除。全市以城带乡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严重体制。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农村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一是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国家、省、市也会拿出更多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给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内还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村庄事业的发展。即便是争取到了上级财政支持,许多情况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村务工作的开展及集体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汇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农村干部的引导和模范带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增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起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中找机遇,在发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要抓紧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同时,通过对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适当减免税费,对引资人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等形式,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