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药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是一名普通的调剂工作者,已经从事本项工作20余年。在这20多年期间医院可以说没有吸纳中医药方面的新生力量,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才严重匮乏,原因认为如下。
中医医疗项目价格偏低
据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现在执行的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的调查,在计算出了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将近3/4。另外,就医院而言:①看中医的患者大部分为门诊治疗不需要住院: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各种肿瘤效果很好,而这类病人基本上不需要住院,在家口服药物就可以,因此给单位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比较小。②调配过程需要的人力较多:中草药的调配过程也比较麻烦,需要的人员较多、调配处方既费时又费力。③药品损耗大、炮制过程需要敷料:炮制过程麻烦、需要的敷料多、药品损耗大、储藏条件要求高,因此中草药的成本比较大,而产生的效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各级医院不重视中医药的主要原因。
从事中医药的人才严重匮乏
现在报考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中医药人才出现了严重短缺的问题。有关统计结果表明,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有8.7万人,而到2001年已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有27.6万人,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1名中医。
中医药服务领域在缩小
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目前全国有2800多所等级中医院,但没有1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11年全国中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40%,西药则60%”。另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既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
具有5000年历史的国粹-中医药,正面临着炮制技术流失、行业后继无人、服务领域缩小、药材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过去数年来,国外企业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中药饮片的生产。这导致中药核心技术-炮制技术正在大量流失,而且中国本土的中药饮片质量、技术继承更是令人担忧。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其中中药材是中药饮片的原料,而中药饮片是中成药的原料。所有环节中中药饮片最为关键,中药的疗效也就是中药饮片的药效。中药的炮制历史久远,经过炮制可以让中药材降低毒性、增强疗效、保证用药安全,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是中药的核心,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药正面临一个严重的考验。但是进入21世纪的人们关心生存质量的提高,渴望绿色医药,为中医药学学科建设和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而且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有效、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药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变了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疾病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移”,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辨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创造了机会。中医养生将成为“现代人的健康方式”,养生“治未病”以防患于未然,这是中医最大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不仅可减轻疾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节约医疗开支。许多慢性病、疑难病很多都是因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静养、茶道、按摩、针灸、药膳、太极拳等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作用的系列养生活动推广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的发生。西医虽然已经十分发达和非常先进,仍然不能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不能治疗所有的疾病,甚至在治疗的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新的麻烦和痛苦,这就是西医主张的对抗治疗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可怕的不良反应。在我国,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十分普遍,由此产生的细菌耐药性正在逆转医学的进步,人类一旦感染了这些耐药细菌,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例如:患者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用于治疗的费用增加(选用昂贵的抗生素,数种抗生素合用,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延长);与治疗相关的医疗开支增加;感染并发症增加;增加耐药细菌散布传播的机会。因此,应该采取下列各项措施以保障中医药事业的有效良性发展。
加大投入:国家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形成项目联动机制。国家和地方加大中医药科技经费投入,同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
政策扶持: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的人才队伍。
组织协调: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本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促进本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发展教育:创造一个利于中医医生成材的社会环境,让中医医生的水平能够与时俱进,在一个以中医理论、中医临床为核心的前提下来振兴中药。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未来。现在的中医教育不是在培养中医人才,而是在西化中医,改造中医。这种教育模式不改变,中医药就没有出路,更谈不上现代化。
近几年来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使用化学药品心存芥蒂。中医的自然疗法,平衡人体阴阳的理念,调节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做法以及天然中药的使用,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越发展,科技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中医就会有更大的需求,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药法 ; 特点 ; 问题 ; 对策
【Abstract】The Chinese medicine has develop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having abundant clinical experience, special theories system, outstanding treatment result,it is a precious wealth in the process of struggling time with disease over a long period.and it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But because of history , cultural,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was strong impact and rigorous challenge, how to treat the Chinese medicine ? How to research the Chinese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the Chinese medicine ? This article sets out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edicine law, emphasizing analyse the existent lawmaking problem in our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evelopment and elicit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
【Keyword】Chinese Medicine law; characteristic ; problem ; countermeasure
中医药法是伴随着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目前,已成功将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和地区有新加坡、越南、泰国以及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立法呈现出乐观景象。由于各国卫生保健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因此中医药立法也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立法,都有相同之处。 [1]
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中医药法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其有别于其他部门立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我国,中医药法就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以调整中医药社会关系、保障人们的中医医疗权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与我国其他部门立法相比,我国中医药立法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我国中医药法的内容已经涉及到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中药品种、中医药教育等许多领域,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医药法的特点及我国中医药立法现有的一些问题,并探讨完善我国中医药法的途径和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药法的特点
作为一个法律部门,中医药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一样,也具有法律的一般属性,但由于它所调整的是中医药医疗及其发展而引发的各类社会关系,从而决定了其必然具有某些自己的特征。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
与其他的部门立法相比,中医药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就调整对象来看,中医药法的调整对象是中医药社会关系,具体的就是指因中医药教育、认证、医疗、管理、规范、发展而形成的各类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是由许多种社会关系共同构成的,所以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关系。其次,调整对象的综合性,决定了中医药法所采纳的调整方法和手段也是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再次,从体系上来看,中医药法律体系是一个较为庞杂的法律体系,该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其他法律部门中的许多调整中医药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以及大量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等等,可见,中医药法律体系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二)伦理性
伦理道德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医药法的调整对象是中医药社会关系,所以,其在对中医药临床医疗活动调节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伦理与道德问题。这就要求中医药法做到以下两点,即:它既要对某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则做出评价,同时又要对某些新的伦理道德规则做出评价,以决定是否应予以认同和保护。这样一来,中医药法必须将某些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纳入自身的调整体系,并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对那些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加以禁止。因此,中医药法具有浓厚的伦理性。
(三)科技性
中医药法的调整对象不仅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包括人类与生物圈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中医药法就必须要建立在中医药科学的基础之上,就必须要遵从基本的中医药科学规律,如中医学理论中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两个特点,对人体的生理有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四部分,以及对疾病、防治的病因、发病、病机学说。[2]中药的基本理论还有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等。[3]这就是中医药法的立法基础。而中医药科学的技术性决定了中医药法必然也具有科技性的特点。表现在:首先,中医药法必须将中医药科学的某些成果作为自身的内容之一,如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中关于中药等术语的解释就明显是中医药科学成果在中医药法中的反映和体现;其次,在中医药法律体系中,拥有大量的中医药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如我国的《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等。
(四)预见性
中医药法是以保护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为目的的,而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中医药法必须正确预测中医药科学技术的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的中医药科技活动作出恰当合理的引导和规制。一方面,中医药法要保障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中医药创新权,另一方面,它又要对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权予以必要的约束,对那些可能产生社会危害后果的行为加以严格规制。这就使得中医药法在立法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超前立法的原则从而在立法内容上具有极强的预见性。[4]
二.我国中医药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医药立法起步相对较晚,其内容涉及到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教育科研、药品监管、中医药标准等领域,虽然拥有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制定程序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等,然而,就总体来看,我国的中医药立法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
(一)立法步伐滞后,缺乏预见性
立法滞缓是我国各部门立法的一大通弊,在中医药立法领域,这一弊病更加明显和突出。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我国中医药方面的立法不论从数量还是从广度都比起其他部门法去之甚远,直到1982年才由卫生部制定并颁布了《全国中医医院工作条例(试行)》。再如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建国后相关的法规《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执业中药师资格认定办法〉的通知》却直到1995年初才姗姗而来。这充分暴露了我国中医药立法的滞后性。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5]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医药立法体系还远没有健全,甚至严格一点来说,这些立法还难以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其主要表现在:在我国中医药法律体系中,还没有一部能够承担起“领头羊”作用的基本法,这就使得我国中医药法群龙无首,难以真正成为一个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内部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
(三)内容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立法对中医药科技活动的规制基本上还只是采用行政法律规制一种形式。表现在具体法律制度上是我国尚未建立中医药科技活动的民商事制度和刑事制度;另一方面,某些有必要法律化的伦理道德原则或规则尚未被纳入我国中医药法之中。例如,知情同意原则等,都显然还没有明确成为我国中医药立法的规则,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中医药立法内容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完善我国中医药立法的对策及建议
法律并不总是消极地承认现状,它还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秩序的一种勾画、设计和引导。为此,需要立法者在总结经验、认识现实的过程中,正确把握立法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做出科学的预测。[6]
(一)国外的中医药立法
1.中医药立法在美国
1971年以后中医针灸在美国出现的“针灸热”,使加州的中医针灸展现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景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适时出台了加利福尼亚州针灸条例和针灸执照法。后来加州在1980年通过了《中医行医规范法案》,该法案对中医的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规定了中医师可以使用的行医方式。目前,在美国针灸是以州法律的形式被列为医疗手段,中医药总体上已逐渐为美国卫生行政部门所接受,并被批准为公众合法的医疗保健手段。 [7]
2.中医药立法在澳大利亚
2000年5月3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了《Chinese Medicine Bill》(中医注册法案),这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中医注册法案。该法律执行后,维多亚利州的中医行业已经逐渐洗脱江湖郎中的习气,改变了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中医生形象,中医师的执业行为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并且,有多家保险公司承保中医治疗保险,包括诊费和针灸费,治疗者可按比例由保险公司偿付在中医药方面就诊、吃药的费用。中医师有资格使用医生(doctor)的头衔,并被赋予处方权。中医同西医一样,具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 [8]
3.中医药立法在新加坡
新加坡传统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表了《传统中医药报告书》,对新加坡中医药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议。2000年国会通过了《中医师法案》,从而确立了中医药在新加坡的法律地位。现在针灸师注册工作已经完成,一些综合性现代医院已设针灸科,新加坡的中医药事业在今后十到二十年内将大幅度发展. [9]
(二)我国《中医药法》的立法构想
1.中医药法的名称
关于中医药法的名称,学术界提出了两种主要的选择方案,一种方案是制定传统医药法,其中包括行中医药、民族医药与中西医结合等内容;另一种方案是制定中医药法,非中医药的部分不纳入立法范围。在科学上中医药学可以表述为:“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医学体系。”[10]而西医生物医学的定义是:“以还原性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11] “中西医结合”不是相对独立、成熟的医学体系。它更不能与中医药学与民族医药学相提并列。而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其中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回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12]它与中医药也不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所以在界定我国的中医药法的范围上,只包括中医、中药两个方面,不应该包括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部分,即采用第二种方案。
2.中医药法的宗旨及基本原则
(1)我国中医药法的宗旨应该是:保护人体健康,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步伐,支撑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以往法律原则总是把人的本位置后,而中医药法则应该把保护人体健康放在首位,这不仅是由于本法的性质决定的,更是由于现代法学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只有保护好了就医者的健康,中医药事业才能在全社会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才能更好的进行现代化和国际化。
(2)中医药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中医药法之中, 指导中医药法制定、执行、遵守以及解决医患纠纷的基本准则。笔者以为,我国中医药法的原则大致上有:继承与创新并重原则、中医中药协调发展原则、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原则、多学科结合原则。具体来说,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两者并重,才能更好的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中医是中药应用的指针和开发的源泉,中药是中医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才能使中药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促进中医药发展;国际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现代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要互相促进;中医药理论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发展才能博采众长,有所突破。[13]
3.政府在扶持、发展中医药方面的职责
(1)加大投入
集成国家相关计划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形成项目联动机制。比如可以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14]
(2)政策扶持
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条款中可以规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及名老中医设立多种形式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相关诊疗服务” ;“国家鼓励中医药开发、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机构依法到境外开展医疗及学术交流活动”。 [15]
(3)组织协调
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本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4.医疗机构
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5.从业人员以及执业规范
从业人员的规范包括考试和注册、执业规则、考核和培训等方面,我国目前的中医师准入基本上能够贯彻《执业医师法》考试和注册的要求。[16]执业规范应该包括诊疗、继续教育、保护患者、完成病历、紧急救治、知情同意、突发事件的灾害防治等方面。
6.中药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由于中药成份的复杂多样性,因此,应该在中药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法律规范上弥补质量控制的不足,充分体现“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基本原则。可规定,申请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注册,一般不需要进行临床研究。需要进行临床研究的,化学药品可仅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需要用工艺和标准控制药品质量的中成药和生物制品,应当进行临床试验。对一些可能导致品种质量差异的注册申请,应该规定进行临床研究从而保证申请注册的品种上市后的安全和有效。于中药的特殊的用药历史,以及其活性成份的复杂性,有时仅改变一些工艺条件又不足以改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故需规定,改变剂型或生产工艺时,如果生产工艺无质的改变,可减免药理、毒理和临床的申报资料。
7.教育与科研创新制度
按照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情况,其教育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模式:大学教育模式、继续教育模式、传统师传模式。前两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而后一种有的专家认为已经过时或者不可信,实际上,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这不仅体现在中医药教育投入资金的流向上,更反映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我国中医药人才分布不均,水平层次不一,在农村很多地方主要是传统师传模式,即“乡村中医师”、“民间中医师”,所以政府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在这些方面下大工夫,例如立法中可以将“地方政府通过对乡村中医师、民间中医师进行培训,承认其执业资格,保护其执业行为,并创建相应的执业环境。”
关于科研创新制度,需要建立中医药创新发展平台,如立法可以规定,“国家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及其运行机制,通过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中医药基础数据库和国际化信息库的建设,促进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创新体系的建立,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8.保障制度
国家可以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来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在地方政府要严格把关,防止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立法可以规定“国家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9.奖励制度
我国中医药奖励制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奖励范围:学科领域新规律、新事实、新概念的研究成果;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中医证候、诊法、治疗、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医史文献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标准、信息研究成果。(2)申请途径:其途径可以分为申报和推荐两种。申报是指由个人、集体申报。在推荐中应注意推荐人的范围,例如可以规定由以下单位和专家推荐:①、省级中医药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②、解放军中医药学会;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④、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委局及直属单位;⑤、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3)评审: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的二审终审制。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辨,并实行差额评定奖励项目。申报奖励的项目按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4)公众监督与争议处理:公示制度,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发现其有作弊行为的,应该规定其应该追究的法律责任。(5)奖金:可以成立国家中医药奖励基金会,采用基金的方式专门管理和发放中医药奖励资金。
10.法律责任
本法的法律责任对象的主要包括: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教育机构、非法行医的个人。可以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行业自治体系的建立——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引入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具有相同高等教育经历、高超专业技能,执业道德要求较高的专业群体应当实行行业自治,因为行业自治能降低政府管制成本,加强群体自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而要达到上述目的行业协会必须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强制和唯一)和惩戒性,并能在这一基础上做好服务协调、自律和发展工作。[17]
目前我国法律在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定位问题上没有规定中医师强制加入职业组织的规定,这一点将加大社会的管理成本,也对保护外资医疗机构的中医师权益不利,尤其难以做到从道德上管理医师,因此《中医药法》首先在这一点上有所作为,应当明确中医师加入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强制性,有了充分的法律基础,则中医药行业协会组织自律、协调、服务、发展的功能就会更好地体现。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也有待解决,运用行业自治组织,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成熟经验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文章来源: 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的特点分析》,中国人大网。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0—24页。
[3]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页。
[4] 刘长秋,《浅论生命法的特点及我国生命立法的问题与对策》,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200020。
[5]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98—100页。
[6] 乔克裕:《法理学教程》,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1页。
[7]文章来源: 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的特点分析》,中国人大网。
[8]文章来源:《中医药立法在澳大利亚》,中国中医药报, 1849.cn,2006年3月15日。
[9]靳士英:《中医中药在新加坡》,《现代医院杂志》,2002年6月第2卷第3期。
[10] 李致重:《中医复兴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9页。
[11] 李致重:《中医形上识》,香港奔马出版社,第190页。
[12] 文章来源:cmam.org.cn/news/2005425154513.htm,《中国民族医药简介》,CMAM信息中心,
[13]《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4] 文章来源: 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的特点分析》,中国人大网。
[15] 文章来源: 同上
[关键词] 糖尿病;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094-02
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对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的质量问题及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尚未统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疗效难以得到广泛认可。
1 治疗糖尿病的中医药物
1.1 中成药
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有玉泉丸、参芪消渴颗粒等。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降糖模型建立,中医药工作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降糖效果,经过药理筛选,又开发了一系列以降糖为主、改善症状为辅的中成药方剂。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的中成药,如降糖甲片等。具有明确降糖效果的中成药,例如以番石榴叶提取物制成的消渴降糖胶囊,以黄连、黄芪、金银花组成的金芪降糖片等。后者不仅能改善机体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同时恢复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乳酸和促进肝糖元合成。
1.2 单味中药
中医治疗糖尿病常使用复方,而较少使用单味药。但单味药是组成复方的基本要素,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是复方发挥整体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因此,无论从提高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是从开发治疗糖尿病新药的角度出发,对降糖单味中草药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古籍所记载的治疗消渴病的中药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华本草》[1]记载,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有100余种,临床上常用的有人参、地黄、知母、黄连、大黄、马齿苋、荔枝核、黄芪等。其中《中国药典》[2](2005年版)收载42种,均为临床和民间常用药物,以植物药为主,有人参、三七、山茱萸、山药、女贞子、天花粉、五加皮、川乌、紫草及黄连等40味;动物药为白僵蚕、蛤蚧2味。陈仁寿[3]曾对以上药物进行性效分析,其中以苦、甘和寒、凉性味为多,其功效以清热、滋补为主,这与消渴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符。
2 糖尿病中医疗法的优势与不足
2.1 优势
2.1.1 中医治疗糖尿病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可以根治糖尿病。
2.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较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为优。从目前临床所用或即将应用的降糖药物来看,西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甚至是很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导致低血糖、乳酸中毒等,中药正好有自己的优势,并且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1.3 中医治病强调阴阳平衡,整体调节。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标本兼顾,疗效稳定,而且能更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2.1.4 药物内服与药物外敷、针灸、气功、按摩、体育运动等多种疗法的结合运用,可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2.2不足
2.2.1 许多中药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及机制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入。
2.2.2 中医药绝大部分是复方汤剂或中成药,全国统一的辨证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这就为疗效判定、经验交流带来很多不便。
2.2.3 中医药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较差。
2.2.4 目前,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尚无像胰岛素那样疗效肯定、降糖迅速的中成药或单验方问世。
2.2.5 剂型有待改革。传统的汤剂和口服液不易保存,给慢性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用药带来不便。
3 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3.1 强调综合治疗
限于目前的医学水平,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需要持续的医疗照顾。与现代医学类似,中医也应强调综合治疗。节制饮食、避免高粱厚味,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根据身体条件,制定合理、适当的运动计划,亦为消渴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在治疗全过程中,应贯穿对消渴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教育,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从而坚持长期合理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2 开发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
糖尿病并发症重在预防。寻找既能降糖又能防治并发症的药物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由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病变多呈慢性过程,所以开发作用持久、价格便宜且几乎无不良反应的中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至目前尚未发现疗效高于或等同于降糖西药的中药,但中医药工作者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药学界认可的、不同机制的降糖模型和选择好相应的对照药物,广泛地从单味药、验方、小复方、活性部位及单体成分中筛选,开发具有多种降糖机制的、可以治愈糖尿病的中药新药。
4 小结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即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现代中医的发展既要立足中医药自身特点,不断挖掘中医内涵规律,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科技及多种学科知识,最大能力地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我们新时代的医者既要秉承历史传承的优秀经验,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借鉴西方研究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推动中医对糖尿病临床与治疗的新时代,得到世界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389,6264,6666.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5.
[3]陈仁寿.降糖中药的性效探悉[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959-960.
[4]赵晖,陈家旭.浅谈中医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医药导报,2005,11(11): 1-2.
[5]潘长玉.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3):174-178.
关键词:学习方法;中医药;中医;中药
学生们对中医药类课程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学起来很枯燥”、“要记的东西太多”、“记不住”、“难学”。本人从事中医药教学工作20年,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此作一总结。
1 联系法
记忆的本质是联系,联系是记忆的基础,所以联系法是最基本的记忆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办法使可以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发生联系,自然能增加记忆的效率。比如中药“桂枝”有一个功效是发汗解肌,桂枝的“枝”和发汗解肌的“肌”音相近,可以发生联系而加强记忆。又如“白芷”的功效,能除湿止白带、通窍止痛,白芷和白带都有一个“白”字,这样就便于记住其止白带的作用,而“芷”和“止”音同,发现了这个联系,就利于记住其止痛、止带的作用了。
2 比较法
常用于存在共性的不同知识点的记忆学习中,尤其在中药学、方剂学课程中的应用尤为广泛。比如每一章药都是以该类药物的共性归类,所以只要在记住它们的共性的基础上,再一一记忆各药的个性就好了。
3 谐音法
谐音法广泛用于中医药类课程的记忆学习中,也是一种基础的记忆法。如上述所说的白芷的“芷”,和“止”谐音,以此来记住该药的“止痛、止带”的功效。又如“麻黄汤”药物组成:“甘{草}麻(黄)桂(枝)杏(仁)”,与“干妈贵姓”谐音,变得很有意思,很快就能记住了。
4 歌诀法
歌诀法是中医药专业学习中既古老又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方剂学中常常应用方歌的形式来记忆该药方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如“麻黄汤”的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项痛,无汗而喘此方宜”,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我记得当年自己读大学上方剂课时,学到“六味地黄丸”药物组成的时候,当时的方剂老师说了一个记忆的窍门:“地八山山四,泽泻丹苓三”,至今记忆犹新。在中医基础和诊断学的学习中,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如外感表证的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身痛,鼻塞流涕打喷嚏”,用一首歌诀就能记住了。
5 形象记忆法
该法又称为“趣味记忆法”,其要点在于把枯燥无味的学习材料经过重新整理,组合成形象生动、饶有趣味的形式,以便于记忆。其原理在于大脑对形象生动的材料印象更深刻。其实上面谐音法的“麻黄汤”的记忆方法“干妈贵姓”就是一种典型的形象记忆法。又如我初学逍遥散药物组成的时候,是这样记的:“胡术逍遥,国老姜薄,芍茯当归”,可以想象成“金兀术逍遥,国老浅薄,当归”的形象,20年过去了,印象仍然十分深刻。
6 歌诀法、形象记忆法
这是我学习方剂学和中药学最常用的方法,实践证明,记忆效果很好。比如“藿香正气丸”的药物组成和主治,我是这样记的:“藿香正气茯姜苏,白术皮厚梗大腹,国老芷枣半夏曲,外寒内湿均能除”,可以想象成“藿香正气凛然的赴江苏,白猪皮厚而且肚子大(更大腹),国老只找半夏陪藿香去”,这样的话记起来就方便很多了。其实是在前人歌诀法的基础上稍作改动而变来的,方剂学每一首方歌我都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忆,虽然在重新编排的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最终的结果是自己对方剂学的记忆和学习效果很好,而且这样的方法越用越熟练,刚开始的时候要编排一首满意的歌诀,可能要花上1~2h的时间,到了后来,往往只是几分钟或者十来分钟的事情了。其实中药学的每一章药物,最好也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效果也是很理想的。比如泻下药的记忆:“攻下将军荟硝叶,润下郁李仁麻仁,大戟遂牛豆花陆,峻下逐水功效良”。想象成“攻下将军(大黄)荟(会见)硝叶(肖爷),润下郁李仁麻仁(骂人),大戟(大只)遂牛(水牛)豆(逗)花陆(花鹿),峻下逐水功效良”。每一章都编成这样的方式,学习记忆起来就变得简单了。
7 归纳总结法
如寒证和热证的辨证要点学习,可以总结成“颜色”、“渴否”、“汗否”、“寒热喜恶”和“脉象”等几个方面,如果颜色是红的或黄的一般是热证,口渴的一般是热证,有汗一般是热证,喜凉怕热的一般是热证,脉数的一般是热证;反过来就是寒证。
此法有时候又称提纲挈领法,如泄泻的辨证论治,只要把握住其病机的关键是一个字“湿”,故其常见证型为“寒湿”和“湿热”2种,由此入手学习起来容易了。又如不寐的辨证论治,只要总结出其病机的关键是“阳盛阴虚”4个字,那么其常见的证型无非“阳盛”之“肝火、胃不和”、“阴虚”之“血虚”和“阴虚阳盛”兼具的“阴虚火旺”三种类型,这样学习思路就清晰了。
8 理解记忆法
需要理解的材料,应当尽量理解、搞通搞透,不要怕花时间。中医药的知识,是十分讲究理解和领悟的。有时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真正要悟透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比如我在很多年前看到过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时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春夏这么热还要养阳,而秋冬天气冷了反倒要养阴,这个问题一直留存在心里,未能解决,数年之后有次要给1个公司做养生讲座,再次想到这句话,当时忽然间思想豁然开朗:“哦,原来这就是中医天人合一的道理!”后来按照这个原则去养生,这几年身体素质明显要比以前好,身体不怎么怕冷了、身上的疼痛少了、感冒也少了。才明白常言道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诚非虚言也!
9 实践学习、用而求学
关键词: 抑郁症;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竞争加剧,抑郁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高发病率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 年,抑郁症将成为威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1 病因病机
抑郁症在祖国医学属“郁证”范畴,中医认为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抑郁的主要病机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总之中医认为郁证的发生因郁怒、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初病因气滞而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如久郁伤神, 阴虚火旺等均属虚证。
2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采用阴阳消长的整体性、平衡对称性,万物消长的同一性及清热除烦、养阴生津 ,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综合运用,以达到治疗目的。代表方剂解郁汤如下:枳壳15 g、丹参15 g、川芎15 g、白术15 g、石菖卜12 g、神曲30 g、合欢皮20 g、栀子15 g、夜交藤30 g、炒枣仁30 g、甘草10 g、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方中枳壳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川芎、丹参、凉血、活血、化瘀通络。栀子清热除烦、解瘀凉血。合欢皮、夜交藤、炒枣仁养血安神定志。石菖卜豁痰开窍,活血散风,除烦。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治疗不思饮食、倦怠少气、头晕自汗。神曲开胃健脾,适于腹胀、食欲不振者。诸药合用治疗本病。
3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所伤、气机不畅,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故疏肝解郁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治疗方剂为逍遥散和甘麦大枣汤和方,柴胡20 g、当归20 g、白芍15 g、白术15 g、茯苓20 g、生姜10 g、薄荷5 g、大枣5 枚、淮小麦15 g、炙甘草20 g。
其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生姜 温胃和中,加之治脏燥的淮小麦、大枣,共达解郁除烦,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
4 养心安神法
中医认为心为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司,如果心血不足,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则出现精神神志的异常,治疗以养心安神为主,方剂以养心安神汤加减,主方见:五味子25 g、百合20 g、夜交藤50 g、枣仁15 g、合欢皮15 g、远志20 g、郁金20 g、,其中五味子、百合滋阴养心,夜交藤镇静催眠,枣仁、合欢皮、远志安神定志,郁金理气化瘀。诸药合用达养心安神的目的。
5 健脾化痰法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之气,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心智被蒙而致神志改变,故健脾化痰亦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拟方:厚朴20 g、茯苓15 g、半夏15 g、栀子15 g、郁金20 g、牡蛎15 g、竹茹20 g、陈皮15 g,其中以厚朴、茯苓、半夏健脾化湿,郁金开郁理气,栀子清热,牡蛎、竹茹去痰,陈皮健脾理气,诸药合用则痰无以蒙神窍,上通下畅共达良好功效。
痛风病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血(尿)中嘌呤代谢最终产物——尿酸持续增高为基本病因而引起各种病变的疾病。过去我国此病被认为是罕见病种,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病的发病率已逐年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尿酸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的速度和经肾排出尿酸速度的平衡关系。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或虽排泄不减但生成超过排泄,均可使尿酸积累而出现高尿酸血症。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痛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文所言,主要是指原发性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多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肾排尿酸通过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3个环节来实现。原发性痛风排尿酸不足,主要是因为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所致;少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生成过多伴排出减少。此外,由于酶的缺陷,也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阳性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常与痛风伴发;高嘌呤食物对于具有痛风素质者可成为发病的促发因素;饮酒、创伤、受寒可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原发性痛风的初期是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一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和临床痛风两者间的界线往往不容易划分。痛风的典型表现为:①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多于夜间或清晨发作,受累关节以拇趾、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其次为踝、足跟、膝、腕、指和肘;肩、胸锁、下颌、脊柱、骶髂和髋等处偶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并有发热、局部皮肤脱屑和瘙痒、关节腔积液,约数天或数周后缓解。每因受寒、劳累、感染、创伤、手术、饮酒、进食高嘌呤饮食等诱发。长期反复发作后,则转为慢性关节肿大、僵硬及畸变。②痛风石:以对耳轮、耳轮、跖趾、指间、掌指等部位常见。痛风石经皮肤破损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③肾尿酸盐结石:常致泌尿道阻塞而引发肾绞痛和血尿发作。不少患者可有肾性高血压和蛋白尿,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血尿酸(BUA)增高,男性在380 μmol/L,女性于更年期前在309 μmol/L以上,更年期后与男性相同。另外尿液中尿酸增高(正常为2.36~5.9 mmol/L);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慢性期有关节畸形、痛风石、肾功能损害等。
1 从痹论治的源流和局限
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并设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痹论》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素问·痹论》的基础上,把痹证分作“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其论述对唐宋医家影响很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说,把痹证和历节加以分别,而都纳入“风”病门中论述。
目前,中医学术界在辨治痛风时,多根据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和Gout的汉语译名“痛风”而将此病辨证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相等同,而在治疗上多从痹论治,笼统施以风门诸通套药,关节症状可暂得缓解,但降低尿酸效果殊欠理想,或仅有近效而无远功。故而在认识和疗效上存在极大局限性。
2 对痛风病的探索和再认识
从痹论治痛风之局限,促发了众多中医学者对痛风的深入探索和再认识。近代中医界有提出痛风症乃浊毒淤滞使然,其名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采用运脾渗湿法治疗;也有认为痛风病与中医关于“脚气”病的某些认识相符,故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为数不少者认为痛风病实属“历节”范畴。即便是古代医家亦对祛风药的滥用提出了质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对隋唐以降,风痹痿厥脚气均混入风门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所以旷日弥年而不能愈者”。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邪,“邪郁病久,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湿热,提出以通络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提出痹为淤血致病说,唐容川《血证论》、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颇多阐发。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淤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笔者经过广泛查阅文献,联系临床实际,认为痛风的病机乃酒醴乳肥过度,伤脾生湿化热,浊湿毒邪流注于下,聚于隐白、解溪等处,治则为清热利湿,祛淤止痛。
转贴于
3 清热利湿的实践和疗效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首选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尤其是在急性关节炎期,以三妙散化裁,大剂量黄柏、知母、车前子、泽泻、苍术,加强清热利湿作用,实践证明,该法疗效可靠,疗程较短,效果巩固。
4 活血化淤的依据与验证
现代医学的实践已证实,痛风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提示高黏血证、高聚血证等淤血指标者占有绝大多数,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淤等经验,故在治疗痛风时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虫类药物,如丹参、玄胡、水蛭、牛膝、乳没、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关节红肿疼痛之消退尤速。
5 中西优势互补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西医对痛风的治疗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如别嘌呤醇,促进尿酸排泄如丙磺舒及急性期的消炎镇痛如消炎痛、秋水仙碱等,尚不能彻底治愈本病,且服用化学药物因其副作用较大而难以长期坚持。
[关键词] 中医药;本体;语义网;术语系统融合
[中图分类号] R-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a)-0092-03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TCM terminology fusion based on the semantic web
YU Tong LI Haiyan LIU Jing JIA Liro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actitioners have constructed a series of terminologies,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syste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erms. These systems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difficult to be integrated, therefore they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cs applications. Terminology fusion has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the applicability of TCM terminolog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TCM terminology fusion based on the semantic web: transforming terminologies into semantic web ontologies, which are then linked and merged together. This method is used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merging of TCM terminologies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system, which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proposed metho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tology; Semantic web; Terminology fusion
本体是一种用于表示领域知识的计算机模型,它定义了一个领域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对领域概念体系进行精确描述[1]。本体技术具有逻辑严谨、易于维护、支持推理等特点,因此逐渐成为构建生物医学术语系统的一项主流技术[2]。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还将本体技术引入中医药领域,研制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system,TCMLS)”[3]、“中医药临床术语集(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erms,TCMCT)”[4]等大型的术语系统。实践证明,本体能很好地处理中医药领域中的词义模糊、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是构建中医药术语系统的有效手段[5]。
中医药领域的术语系统已渐成体系,初具规模,但彼此之间并不兼容,难以融合,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术语系统的应用效果。实现多术语系统的融合,已成为推动术语系统应用的一个先决条件,可将各种形式的术语系统统一转换为规范化的本体,并建立这些本体的映射和关联,从而解决术语系统融合问题。作为一项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语义网(semantic web)[6]为实现基于本体的多术语融合提供了理想的技术手段。本文简要介绍语义网的相关技术,并阐述基于语义网的中医药术语系统融合方法及其应用价值和意义。
1 语义网技术简介
万维网创始人Berners-Lee等[6]于2001年提出了语义网的技术构想,认为它将成为一个机器可理解、人机共享的信息空间。自2001年至今,语义网技术及其应用迅猛发展,出现了本体编辑工具、推理机、语义浏览器、语义搜索引擎等大量的实用工具,使语义网从一个构想发展成为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7]。语义网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8]。
语义网的基础性数据模型被称为“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7]。RDF的基本单元是形如(主体、谓词、客体)的三元组,被称为RDF陈述。RDF陈述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谓词则用于定义这一关系的类型。RDF陈述可被表示为一个有向图,其中:①主体被表示为一个节点;②客体被表示为一个节点;③属性被表示为从主体节点到客体节点的弧。一系列RDF陈述可组成一个RDF图,用于描述领域知识。简单地说,将两个RDF图进行融合意味着求两个RDF陈述集合的并集。RDF使用统一资源标识(URI)来表示共享领域术语,因此RDF图的融合不会造成语义的丢失和扭曲。这一技术特点决定了语义网在解决术语系统融合方面的内在优势。在国际上,已出现了一系列实用的RDF库,用于RDF数据的管理和维护。SPARQL(simple protocol and RDF query language)是语义网的标准查询语言,可通过SPARQL查询语言对RDF库进行查询和访问[9]。
在语义网的技术体系中,有一项专门面向术语系统等知识组织系统的技术规范,被称为“简单知识组织系统(simpl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SKOS)”[10]。SKOS将各种知识组织系统的共性提炼出来并给予明确规定,以支持知识组织系统的规范化表达。SKOS所规定的核心词汇(即SKOS core),可用于将术语系统表达为机器可理解且能在互联网上和交换的领域本体[11]。因此,SKOS为各种术语系统在互联网上的、共享与连接提供了通用的数据标准格式。
2 基于语义网的术语系统融合方法
SKOS和RDF相结合为术语系统的规范化表达提供了理想的模型,可用于中医药术语系统的、转换、移植、融合等,可通过SKOS/RDF技术,将中医药术语系统转化为语义网本体,从而实现中医药术语系统的融合。为此,采用Protégé[12]、Pellet[13]、OntoGraf[14]等技术开发了相关的术语系统融合工具,并通过这套工具将TCMLS等术语系统整合在一个术语资源库中。术语系统融合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①将术语系统转化为语义网本体;②实现多个语义网本体的合并和对齐;③将融合后的本体存入术语资源库中,实现中医药术语资源的集中式管理与服务。下面对这一过程进行具体介绍:
第一步,将各种术语系统转换为SKOS格式的规范化本体。于彤等[11]介绍了将TCMLS这一典型的术语系统转换为SKOS本体的方案:TCMLS的数据被转换为对应的RDF陈述,这些RDF陈述最终构成了一个SKOS本体。通过该方法,进一步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5],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传统医学术语(以下简称WHO Terms)[16]等其他术语系统转换为SKOS本体。
下面以图1所示的RDF图为例介绍这些SKOS本体的形态。在TCMLS这个RDF图中,包括“木”“火”等概念以及“生”等语义关系,它们都带有“tcmls”的前缀。RDF图中包括概念的编码、标签及定义等语义信息,以及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木”与“火”之间有一条标记为“生”的边,表示“木、生、火”这条语义关系。WHO Terms这个RDF图中,则以英文为主表达类似的内容。
图1 中医药术语系统融合示意图
第二步,将上述本体汇集在一起,实现本体之间的对齐(Alignment)。本体对齐的主要工作,是在不同本体的概念之间建立语义关系。如图1所示,以TCMLS和WHO Terms这两个术语系统为例,本体对齐主要是在它们的概念之间建立等价(owl:sameAs)关系,例如:在TCMLS中的“tcmls:火”与WHO Terms中的“who:fire”之间可建立owl:sameAs连接;在TCMLS中的“tcmls:木”与WHO Terms中的“who:wood”之间也可建立owl:sameAs连接。这些等价关系将本体融合在一起,从而丰富了概念的语义信息。例如,在融合后的本体中,“木”这个概念具有了中英文两种定义。
在语义网的框架下,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来生成本体之间的语义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通过SPARQL CONSTRUCT实现的规则。例如,如图2a所示,如果两个术语资源具有相同的正名(skos:prefLabel),则它们之间具有语义等价性。又如,如果两个术语资源具有相同的编码或ID,则它们之间具有语义等价性。再如图2b所示,如果某个属性具有唯一标识性,两个资源具有相同的属性值,则这两个资源是语义等价的。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关于人的电子邮箱地址:如果两个资源(foaf:Person表示“人类”这个类别)具有相同的电子邮箱地址,则它们具有语义等价性,即指代同一个人。
第三步,建立术语资源库,对多个术语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并基于万维网提供统一的术语服务。这一术语资源库是基于RDF库构建的,它可通过SPARQL查询语言进行访问、编辑和扩充,并通过万维网服务接口为各种语义网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术语服务。
3 讨论
术语系统融合是中医药术语加工与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通过术语系统融合,能有效提升术语系统的规模和完整性。中医药领域术语极其丰富,且随着学科发展在不断产生新词。即使是TCMLS之类大型的通用术语系统,也难以完整覆盖中医药领域的术语。但若能将面向中医理论、中医临床、温病学、针灸学等各专科的术语系统融合起来,则可产生更为完整的术语系统,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应用的需求。其次,通过术语系统融合,能够显著提升术语构建工作的效率。从头开始构建一个术语系统往往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若能重用已有术语系统中的内容以形成新的术语系统,则可避免术语资源重复建设。通过术语系统融合方法,可从已有的术语系统中提取出相关内容,融入新的术语系统之中;也可将多个术语系统融合起来,再进行必要的增加、删除、修改操作,从而得到新的术语系统。再次,通过术语系统融合,可建立中医药术语集成服务系统,面向网络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术语服务,支持用户对多个术语系统进行检索、浏览、编辑、纠错与分析。这有助于术语学家归纳中医药术语系统的共性特征,对术语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以及进一步的改进。最后,术语系统融合能更好地满足信息系统的术语需求。例如,基于融合后的术语资源,可构建更加完整的领域知识库,对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更为系统的组织;术语系统融合方法与语义网技术相结合,可支持语义维基、语义搜索等语义网应用系统的实现。
近年来,中医药术语系统的建设方兴未艾,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系统之间无法有效融合的问题。RDF、SKOS等语义网技术为在互联网环境中实现术语系统的规范化表达、统一访问及进一步的融合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了基于语义网的中医药术语系统融合方法,用于将TCMLS等术语系统转化为语义网本体,实现这些术语系统的语义融合。这项研究初步验证了采用语义网实现中医药术语系统融合的可行性,对于实现中医药领域其他术语系统的转换与融合具有借鉴意义。术语系统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术语资源库对外提供术语服务的过程中,可进一步增加术语系统,添加术语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不断充实术语资源库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Rubin DL,Shah NH,Noy NF. Biomedical ontologies: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J]. Brief Bioinform,2007,9(1):75-90.
[2] 于彤,崔蒙,杨硕,等.生物医学本体工程进展[J].中国数字医学,2012,7(11):3-6.
[3] 贾李蓉,于彤,崔蒙,等.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0):57-59,62.
[4] 董燕,李海燕,崔蒙,等.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建设概况与改进措施[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8):43-48.
[5] 于彤,崔蒙,李敬华,等.中医药本体工程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7):110-112.
[6] Berners-Lee T,Hendler J,Lassila O. The semantic web [J]. Scientific American,2001,284(5):28-37.
[7] Hall W,Berners-Lee T. The semantic web revisited [J]. Intelligent Systems,2006,21(3):96-101.
[8] 于彤,崔蒙,李敬华.语义Web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J].世界中医药,2013,8(1):107-109.
[9] Pérez J,Arenas M,Gutierrez C. Semantics and complexity of SPARQL [J]. ACM Trans Database Syst,2009,34(3):16.
[10] Manaf NA,Bechhofer S,Stevens R. The current state of SKOS vocabularies on the web [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2,7295:270-284.
[11] 于彤,崔蒙,张竹绿.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到简单知识组织系统本体的转换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 21(12):38-41.
[12] Knublauch H,Fergerson RW,Noy NF,et al. The Protégé OWL plugin:An ope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semantic web applications [C]// McIlraith SA,Plexousakis D,Harmelen F. Third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2004:229-243.
[13] Sirin E,Parsia B,Grau BC,et al. Pellet:a practical OWL-DL reasoner [J]. J Web Semantics,2007,5(2):51-53.
[14] Sean Falconer. OntoGraf [EB/OL]. Stanford,California,USA:Stanford University,2010 [2015.7.23]. http://protegewiki.stanford.edu/wiki/OntoGraf.
[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非酒精性脂肪肝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1]。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并且部分患者可进展到终末期肝病,因而日益受到医学界关注。目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西医尚无疗效显著的药物,主要运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到的优势,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就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临床治疗研究
1.煎剂辨证治疗
杨钦河等[2]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治宜疏肝健脾为主,同时要注意祛除致病因素、治疗原发疾病,代表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中期主要表现为痰湿内阻或湿热蕴结,主以祛湿化痰清热之法,阻断病势,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等;晚期痰瘀互结证候突出,并常兼见正气不足之证,以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法治疗为主,同时扶正之剂不可或缺。提出疏肝健脾法应贯穿其治疗的始终,代表方如温胆汤、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等。王亚平等[3]运用益肝降脂方(组成:瓜蒌30g,姜黄15g,郁金10g,水蛭9g,白芥子12g,茵陈30g,制大黄20g,柴胡9g。加减:合并气虚加生黄芪、党参,肝肾阴虚加首乌、黄精,脾胃虚弱加焦白术、白茯苓,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或芦荟,转氨酶异常升高加垂盆草、龙胆草、六月雪,肝脾肿大加生牡蛎、莪术等)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64例,结果临床治愈18例,显效23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9.06%,治疗后血脂、体重明显下降(p<0.01)。提示益肝降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良好疗效。严付红[4]运用清肝降脂汤(组成:虎杖20g,垂盆草20g,丹参20g,赤芍20g,山楂30g,泽泻20g,郁金10g,青皮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对照组25例用护肝片治疗,每次4片,每日3次。均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降血脂等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清肝降脂汤治疗nash有明显效果。张加军等[5]运用散瘀化浊汤(组成:柴胡、郁金、茵陈、莱菔子、黄连、泽泻、草决明、夏枯草、丹参、生山楂、泽兰、白术、白蔻仁、制首乌、桑椹子、青皮、党参、黄精、当归、白芍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另设对照组60例服肝得健胶囊,3个月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53.3%,治疗组肝功明显改善,血脂含量下降,肥胖者体重得到有效控制与减轻,声像图也显示肝脏质地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散瘀化浊汤对脂肪肝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肝功、控制体重,降低血脂。吴其恺等[6]运用脂炎消煎剂(由黄芪、莪术、荷叶、何首乌、泽泻、丹参、五味子等组成)治疗nafld63例,对照组34例口服多烯康胶丸,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4.1%,对照组为58.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有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脂炎消煎剂治疗nafld有确切疗效,能改善患者肝功能,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
2.胶囊、颗粒、丸剂治疗
张玮等[7]运用强肝胶囊(由茵陈、郁金、白芍药、秦艽、山楂、神曲、板蓝根、当归、丹参、黄精、黄芪、党参、甘草、生地、泽泻、山药等组成)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蕴结证60例,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痊愈16例(26.67%),显效9例(15.00%),进步20例(33.33%),无效15例(25.00%),总有效率为75.00%。强肝胶囊能改善患者的肝/脾ct比值以及症状体征;对血清γgt、alt、ast、tc、tg、hdlc的改善治疗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刘文全等[8]用消脂化浊、舒肝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组采用海桃肝脂宁胶囊(海藻、桃仁、决明子、熊胆粉、丹参、山楂、泽泻等)口服,对照组给服东宝肝泰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高于对照组之73.68%;且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化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消脂化浊、舒肝通络法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方法。赵晓琴等[9]排毒降脂胶囊(白术、大黄、泽泻、丹参、山楂、生首乌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9例,对照组43例用东宝肝泰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4%,并在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方面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排毒降脂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具较好疗效,有临床应用价值。刘文全等[10]运用肝脂乐颗粒(处方为虎杖、法半夏、泽泻、莪术、桃仁、水红花子、甘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90例,对照组46例服用东宝肝泰片治疗,疗程均为60天。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73.3%,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分别为54.3%、69.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对肝功能、血脂水平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肝脂乐颗粒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较理想的药物。朱春沁等[11]运用肝脂清浓缩丸(采用柴胡、陈皮、制半夏、炒苍术、炒白术、山楂、生首乌、决明子、丹参、银杏叶、绞股蓝等中草药制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40例治疗作用进行研究,对照组36例用东宝肝泰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经χ2检验,χ2=5.38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穴位及针灸治疗
金建军等[12]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用足三里(双侧)注射凯西莱注射液2ml,一周3次,对照组给予静脉滴凯西莱注射液200ml,每日1次,分别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后两组症状及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草转氨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足三里穴位注射凯西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与静脉注射凯西莱注射液相似,均具有很好的疗效,而穴位注射具有操作方便,经济实惠,无明显副作用的特点,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方法。胡卫东等[13]运用针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电针组60例,取丰隆穴电针治疗,留针10分种,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共治疗8周,西药组4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片10mg,1次/天,口服,肝泰乐片0.2g,3次/天,口服,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91.7%,西药组为83.30%,电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两组的肝功能指标、血脂水平及纤维化指标均有改善,且电针组优于治疗组,结论:电针丰隆穴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和抗肝纤维化作用,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实验研究
1.单味药的研究
谭德安等[14]通过实验研究了姜黄素对大鼠nafld的治疗作用。42只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4只)和nafld组(28只),以高脂饲料饲养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nafld对照组和姜黄素治疗组,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检测血脂、肝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肝脂质等指标,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姜黄素治疗组与nafld模型对照组比较,肝功能明显改善,肝脂肪变性明显好转。结论:姜黄素可以用来治疗大鼠nafld,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jnk酶的活性来起作用。赵文霞等[15]进行了赤芍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方法:用高脂饮食联合四环素腹腔注射致大鼠脂肪肝模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alt、ast、肝匀浆tg、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的含量,并与空白对照组、东宝肝泰组对照。结果:3个用药组的血清alt、ast及肝匀浆ffa、tg、mda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抗脂肪肝的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赤芍低组、赤芍高组、东宝组(p<0.05)。结论:赤芍防治脂肪肝的主要机制是促进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江庆澜等[16]研究了虎杖提取液对nafld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应用rtqpcr方法检测分析nafld动物模型药物干预效果。经过4周的干预试验,干预组大鼠脂肪组织的tnfα mrna相对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下降。干预组的肝组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总胆固醇含量的差异显著。表明虎杖水提液可以显著地降低nafld大鼠脂肪组织的tnfα mrna水平,也可以降低大鼠肝组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葡萄糖的含量,在调节肝脂、肝糖代谢和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具有一定效果。
2.复方的研究
应力等[17]研究甘正复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形成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10只):正常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和治疗组喂高脂饲料。治疗组高脂饮食12周后同时给予甘正复方治疗。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tc、tg及mda增加, sod减少;免疫组化示cypⅱe1表达增高,pparα表达明显减少;肝脏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治疗组较模型组血清alt、ast及tg、mda均下降,sod增加,cypⅱe1表达减少,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的程度明显减轻。说明甘正复方能通过调节tg代谢、抗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有效地治疗大鼠脂肪肝。马赞颂等[18]观察了降脂颗粒对nafld大鼠模型肝脏脂质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制备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随机分为东宝肝泰组、辛伐他汀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治疗4周后行肝组织生化和病理学检测。结果:降脂颗粒能明显降低nafld大鼠模型肝脂(tg、tc)的水平,改善脂肪变性,降低肝脏炎症反应。结论:降脂颗粒对nafld大鼠肝脏脂质和炎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吴其恺等[19]观察了脂炎消煎剂对nafld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建立大鼠nafl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脂炎消煎剂大、小剂量组(20g/kg体重和10g/kg体重),第24周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开腹取肝组织作常规病理学检查并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脂炎消煎剂组肝脏形态学改善明显。结论:脂炎消煎剂具有改善肝组织病变的作用,对nafld具有一定的疗效。赵文霞等[20]研究消脂护肝胶囊对nafld大鼠模型肝脏病理和肝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观察组和对照组4组,后3组以高脂饲料联合四环素腹腔注射建立nafld模型,造模1周后分别给予消脂护肝胶囊和东宝肝泰片治疗。实验结束时观察各组肝匀浆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肝脏病理及肝组织cyp2e1 mrna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肝匀浆ffa、mda含量降低,sod增加,肝脂肪变性程度减轻,cyp2e1 mrna表达减少,效果优于东宝肝泰对照组。结论:消脂护肝胶囊能够显著抑制cyp2e1 mrna表达,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发挥防治nafld的作用。陈高峰等[21]研究丹泽降脂方对模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预作用。4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防治组,模型组和防治组给予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喂养共8周以复制nafld模型,防治组同时给予丹泽降脂方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收集标本,检测外周血alt、ast、tbil、alp、ggt活性,肝组织tg和血清tc含量,对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油红o染色。结果:丹泽降脂方能有效地减轻大鼠体重和肝重,明显减轻模型大鼠肝内脂肪沉积,改善肝细胞的脂肪性病理改变。结论:丹泽降脂方能够有效防治nafld的病理损伤。赵和平等[22]观察降脂益肝冲剂对nafl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及硫氧还蛋白(trx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理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parα及trx mrna表达均减少,降脂益肝冲剂能上调二者的表达。说明降脂益肝冲剂促进pparα及trx mrna表达可能是其治疗nafld的重要机制之一。郭留芹等[23]观察中药柴胡、丹参复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结论:柴胡、丹参复方可使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表达增强,能显著降低肝脏内三酰甘油储存、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显著减轻。柴胡、丹参复方可通过增强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表达,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有效逆转高脂饮食造成的肝损伤。
评价与展望
目前对于nafld的治疗,西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依从性差,价格昂贵,而用中药治疗不仅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长期使用无耐药性,价格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nafld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但目前nafld的中医药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目前的研究多为临床研究,而对于中医药疗效机制则难以完全阐明,中药治疗的机理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还是对机体全身起调节作用,具体的作用环节又在哪里,作用机制是什么,尚待探明。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长周期的中药干预脂肪肝的实验,而且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大多是由调脂药衍生而来,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对肝脏的长期损害尚缺乏报道。因此,在临床研究的同时,建立实用而确切的且符合中医证型的的nafld动物模型,并藉此阐明nafld的病理特点、中医药疗效机制,或许能在中医药防治nafld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肝脏,2006,11(1):68.
2 杨钦河,凌家生,平换换,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防治思路与对策[j].中医杂志,2007,48(8):746.
3 王亚平,要全保,张志银,等.益肝降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64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2):21.
4 严付红.清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1):60.
5 张加军,张广业.散瘀化浊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76.
6 吴其恺,程井军,聂 广,等.脂炎消煎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3例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2):34.
7 张 玮,邢练军,王 奕,等.强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26.
8 刘文全,赵 强.消脂化浊、舒肝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163.
9 赵晓琴,张 霖,排毒降脂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474.
10 刘文全,邵凤珍.肝脂乐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9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5):482.
11 朱春沁,周佛养.肝脂清浓缩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甘油三脂及肝脏b超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88.
12 金建军,徐亚莉,郑 昱.穴位注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代谢及肝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2):100.
13 胡卫东,杨浩明,郑高坪,等.针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1):39.
14 谭德安,府伟灵,周智广.姜黄素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7,36(16):1626.
15 赵文霞,段荣章,李建国,等.赤芍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5,18(3):13.
16 江庆澜,李瑜元,潘锦瑶,等.虎杖提取液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药材,2005,28(10): 917.
17 应 力,姜春萌,王朝晖,等.甘正复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 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1):30.
18 马赞颂,柳 涛,郑培永,等.降脂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5):942.
19 吴其恺,张 玲,刘丽婵,等.脂炎消煎剂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组织学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7,27(11):26.
20 赵文霞,刘晓彦,段荣章,等.消脂护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病理及cyp2e1基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 22(6):363.
21 陈高峰,成 扬,周 扬,等.丹泽降脂方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7(4):214.
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只要一提到糖尿病,大家都觉得此类病人实在太多了,稍懂行的人都知道,目前这种病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来解决它,绝大多数病人只能依赖每天吃西药和打胰岛素来维持。
西药和胰岛素只能治其表象,解决不了根本,虽然有不少的副作用,还会有引起并发症的高危风险,病人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对于本病,我用中医诊治已有十七八个年头了,许多老病号已成了多年的老朋友,我深知他们的烦恼与痛苦,渴望我从传统中医里,帮助他们配制出康复的灵验良药。十多载春秋悄然离去,而今,历经无数个不寐之夜,我捧出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纯中药产品消渴灵。
家住广东珠海市南屏北山路28号的老谢,患糖尿病多年,原来空腹血糖大多在10左右,使用消渴灵两个多月后,不仅告别了西药,其血糖一直控制在6点多。我对老谢说,照此发展下去,你可以逐步减少消渴灵的服用次数,再过半年多有望停止服药,别忘记了规范用药。
河南新郑市郭店镇人防公司的张伟,其婶婶患有中风偏瘫和糖尿病,空腹血糖为12,张先生请我无论如何想想办法。患者服用消渴灵二十余天后,血糖便平稳下降至7点多,张先生来电向我致谢,我说消渴灵是纯中药,使用时间稍长一些其效果更为突出,康复得更加彻底,一定要坚持规范用药,让疗效更扎实些。
安徽毫州市魏岗镇杜庄村的周文兰,血糖在8左右,不算高,不过老周总想着能再理想一点,用了消渴灵半个多月后血糖便一直在5点多,目前每天只需少量地吃两次药。像老周这种状况,如果血糖较长时间在正常值范围内,可以考虑每天只服一次药,直到最后不再用药。
去年初冬,新疆昌吉的一位老战友给我来电,他的多位亲朋好友患糖尿病,其中两位已有并发症,邀我前往诊治。老战友之间盛情难却,我匆忙赶去并接连诊治6人,其中4人安排服用消渴灵,两名并发症患者我开出中药汤剂各7副,服完后接服消渴灵。目前6名患者中4人已基本康复,两名并发症患者症状已消除,只是每天少量服用消渴灵作巩固性治疗。
消渴灵由人参、玉竹、天冬、石斛、沙参等18味中药组方,每瓶200粒,全面替代西药和胰岛素,修复病态胰岛素受损基因,恢复胰脏、胰腺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糖尿病这一重大难题,大多数疾病患者有望获得全面康复,不仅能够全面预防并发症,而且对已经有了并发症的患者,也有着极好的治疗作用。这是祖国传统医学创造的又一惊喜,从此,糖尿病患者可用祖先留下的中医药这一瑰宝,重新获得康复。
深深感恩我那或已仙逝或已耄耄之年的三位恩师,是他们哺育和指引了我的中医人生,使我在攻克多种疑难顽疾上获得突破性进展。我还要向当年军旅生涯时同为部队医院的老战友致敬,感谢在临床应用、医案建档等诸多方面的倾情支持和帮助。而今,我终于可以给相识和不相识的糖尿病朋友一个交代了。
建议糖尿病朋友可先购买1个疗程3瓶进行验证,请记住消渴灵对你的康复极为重要,现如今要想寻找到治疗本病的完全纯中药的特效良药,几乎不太可能。医关民命,医为仁术,请相信一位情系病人的传统中医所撰写的这些文字。
[关键词]中药内服;慢性盆腔炎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46-02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愈所致,或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或无急性过程直接发展为慢性炎症[1],给广大妇女生活工作造成很大影响。笔者以中药内服配合大青盐热敷、耳穴贴压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09年2月间我科收治了4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本病诊断标准。发病年龄22~46岁,平均34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为4.6年;均为已婚妇女,无人流史者23例,人流1次者2例,人流2次以上者6例,有宫内节育器者40例。
1.2 治疗方法:中药内服:采用自拟中药方内服治疗。药物组成:败酱草15g,紫花地丁15g,薏苡仁30g,车前草15g,赤芍10g,红藤10g,白芍10g,山药15g,香附10g,延胡索10g,木香6g,甘草5g。带下稠者加苍术10g,黄柏6g,椿根皮10g;带下味臭者加龙胆草20g,黄芩10g;腰酸者加续断10g,桑寄生15g;疲乏无力者加党参20g,黄芪20g;小腹包块者加莪术10g,夏枯草15g;输卵管阻塞者加皂角刺10g,路路通10g。每日1剂,水煎服,月经期停药。耳穴贴压取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肾上腺、盆腔、交感。耳部用酒精消毒,将王不留行籽粘附在0.5cm×0.5cm大小的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上,并适当按压耳部,使产生热、胀、痛感。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轮换,3d后更换,在耳穴贴压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4次,每次每穴1~2min,夏季留置时间适当缩短。大青盐腹部热敷,大青盐1000g炒热装入2个约20cm×20cm棉布袋内,患者取仰卧位,把2个热盐袋分别敷于下腹两侧,上方可加热水袋保温。为防止皮肤烫伤,可先在皮肤上垫两层毛巾,待盐温度稍下降后,再将盐袋直接贴于皮肤。月经干净2d后开始热敷,每日2次,每次1h,每个月经周期热敷15d,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大青盐可以反复炒用20次后再更换。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3]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体征阴性,B超提示盆腔无异常;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盆腔脏器压痛不明显,B超提示附件炎性包块明显缩小,盆腔积液消失;有效:腹痛减轻,妇科检查盆腔脏器压痛有所改善,B超提示附件炎性包块缩小,盆腔积液范围缩小;无效:治疗3个疗程,症状及体征经均无改善,B超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治愈19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5%。
3 讨论
盆腔炎在临床上以慢性多见。其发病常因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转为慢性,或无明显的急性期,就诊时已是慢性期。当病情转入慢性阶段,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盆腔纤维组织增生,使宫底韧带增厚变硬、弹性消失[4]。中医无盆腔炎的病名,其症状可见于带下病、热入血室、妇人腹痛、痛经、不孕等。如《傅青主女科》云:“妇人带下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是也。”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是湿浊与血互结,气滞血瘀,伤及冲任二脉而致[5]。由于胞宫血虚之时,正气不足,湿浊热毒乘虚侵袭,与血互结,瘀滞胞宫胞络,气血
2020年卫健局中医药管理局体会经验做法特色亮点成效
以点带面
促进中医药发展
x省x州x市卫生计生局坚持“以点带面”方式,促进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彰显。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强化中医药体系建设
x市按照“强龙头、壮枢纽、固网底”的发展思路,强化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以市民族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私立医院和私立诊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强化“龙头”建设。将市民族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药工作的“龙头”打造,突出专科专病建设,医院设有36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国家级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5个、州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是x省中医住培基地和x市中医药工作的医、教、研中心。
二是强化“枢纽”建设。全市14个乡镇卫生院均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并建立了14个古色古香的国医堂,连接上下,作为中医药“枢纽”服务力量不断强大。
三是强化“网底”建设。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作为“网底”单位,完善硬件设备,均建立标准化的业务用房,中药饮片配备在100种以上,中成药配备在50种以上,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需求。
以深化医改为“关键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一是同步推进公立中医院改革。将市民族中医院纳入医改试点范围,与综合医院改革同步推进,严格落实各项医改政策,完善调整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积极探索适合中医院特点的支付方式和薪酬改革制度。
二是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中医药优势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中医优势资源下沉。市民族中医院牵头3家乡镇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鼓励市民族中医院的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或对口帮扶,鼓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是贯彻发展中医药的医改政策。落实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药饮片加成销售、医院中药制剂和中医药非药物疗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中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等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点”,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师带徒、进修学习、集中培训、远程培训、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速人才培养。实行优先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编制备案管理和职称评聘;优先安排新进编基层卫生院的中医药大学生享受大学生补助等政策。
二是建立名医评选机制。开展市级“名中医”评选,推荐市级“名中医”参加州级“名中医”评选,成功申报了13个x省知名中医工作室。
三是建立学术研究机制。加强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交流,鼓励撰写学术论文及开展中医科研项目,编撰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x医药学概论》,填补了x州无国家级科研课题空白。
以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为“创新点”,实施供给侧改革
一是大力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市民族中医院结合“中医养生堂”建设,设立了“治未病中心”和“治未病科”,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积极开展体质辨识、健康教育、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李玮研究认为目前小儿易感的发病病因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多是食积内热导致卫表不固引起外感。徐丽总结郭教授的经验认为由于饮食结构和社会环境等的改变,导致气机郁滞,阳热不能发泄,郁久化火,火势上炎,腠理疏松,外邪反复侵袭而发病。
2、内治法
2.1清热助运法
胡淑萍等运用清热通腑为主、健脾助运为辅治疗本病68例,药用黄芩、连翘、栀子、苍术、厚朴、陈皮、茯苓各10g、芦荟1g、防风6g、黄芪6g。结果显示:有效94.74%,显效70.05%,治疗后测定的T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基本恢复正常。李玮运用保和丸(山楂、神曲、陈皮、莱菔子、地骨皮各9g、连翘10g、半夏、栀子各6g、茯苓12g)以调脾和胃、消食清热治疗42例RRTIs的患儿,总有效率为95.23%。
2.2健脾益肺法
龚勤运用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化裁(党参10~15g、黄芪10~20g、白术6~10g、防风6~10g、茯苓10~15g、川贝母3~9g、甘草3g,余热未退加金银花、连翘各9~15g,鼻塞流涕加辛夷花、苍耳子各6~10g,自汗加五味子3~9g,纳少加鸡内金3~6g,谷芽、山楂10~15g,便溏加薏苡仁9~30g,便秘积滞加生大黄3~6g,枳壳3~9g)治疗56例门诊病人,有效率为37.5%,显效59%。李娟等运用补中益气汤免煎剂(黄芪、党参、当归、白术各10g,升麻、柴胡、陈皮各6g,甘草3g)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200例,治疗后其血清CD3、CD4、CD4/CD8比值免疫指标升高,总有效率为90%。陈茂伟等观察在运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复方参苏颗粒(太子参、苏叶、葛根、前胡、橘皮、半夏、枳壳、淡豆豉、神曲、葱白,颗粒为其本院制剂每包3.09g)治疗本病60例患儿,治疗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中药的补肺健脾功效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根本上控制了疾病的发生。薛征等运用肺脾双补法治疗RRTIs患儿120例,其感染期基本方: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各3~10g,炙甘草1.5~6g,风热重合用银翘散,发热喘促合用麻杏石甘汤,咽喉肿痛加牛蒡子、山豆根,热重加柴胡、黄芩、板蓝根、大青叶),恢复期用感染期基本方加黄芪6~15g、防风5~12g,纳差加焦三仙,盗汗加龙骨、牡蛎,治疗前后检测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并且随访3个月,治疗结果显示有效率为92.6%。
2.3健脾固肾法
槐杞黄颗粒(槐耳菌质、枸杞子、黄精)具有补益脾肾的功效,宋敏用槐杞黄颗粒治疗RRTIs恢复期患儿51例,测定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并随访半年,结果显示槐杞黄颗粒可以提高RRTIs小儿的免疫力并减少患儿的发病次数。黄可丹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槐杞黄颗粒治疗RRTIs患儿50例,有效率为86.00%,通过测定药物能降低血Th17细胞,显示药物具有增强患儿机体的免疫力的作用。李根区运用槐杞黄颗粒治疗RRTIs患儿50例,治疗后实验组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4.0%,免疫球蛋白、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三个实验可以认为槐杞黄颗粒具有显著增强RRTIs患儿免疫力的功能。
2.4补肾固表法
曹腊梅等整理董幼祺的治疗方法的经验认为,小儿主要的体质特点为肺脾肾不足,临床应以扶正固肾祛邪为主要治疗方法,药用黄芪、党参、焦白术、熟地黄、怀山药、制首乌、五味子、紫河车、茯苓、麦冬、防风、蝉蜕、山楂13味中药,共奏益气敛肺、滋阴固肾、祛邪消积、标本兼顾,达到邪去正安、阴平阳秘的目的。
2.5调和营卫法
大多数RRTIs患儿除了呼吸道反复感染外,平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多汗、动则尤甚、抚之不温的特点。汪受传教授认为是由于卫阳不固、营阴外泄的原因所致,张永春等根据这一特征自制金屏汤(炙黄芪、防风、炒白术、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桂枝、白芍)加减治疗48例患儿,总有效率为89.58%,本方由桂枝龙骨牡蛎汤和玉屏风散加减而成。
2.6化痰祛瘀法
疾病后期和慢性疾病一般存在瘀血的症状,朱慧华等认为在本病的发作期、迁延期和缓解期都存在着瘀的征象,如舌质紫黯、瘀斑瘀点、疼痛等。感染期用祛邪药加用理气化痰和化痰活血的药物,以尽快控制感染缓解症状;迁延期化痰活血药配以补益药和祛邪药;恢复期脏腑虚弱,化痰活血药配以补益药,以标本同治,在临床运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2.7肝脾同治法
陈凤媚等运用健脾清肝扶土抑木的方法(药用:太子参、白术各12g,白芍、茯苓各10g,防风8g,象牙丝6g,独脚金10g,甘草6g)治疗30例复感患儿,治疗后测患儿的血清IgG、IgA明显增高,总有效率为96.67%。廖若莎总结李宜瑞教授运用疏肝理气扶脾助运法治疗RRTIs,认为调达肝气是扶脾助运的关键,为此提出“肝为脾之枢机”强调疏肝调肝对于脾胃升降气机的重要作用,选用柴胡、夏枯草、钩藤、木瓜、白芍分别起疏肝、清肝、平肝、柔肝、养肝的作用。
3、自拟方
杨祥正自拟膏方(基本药物:党参、扁豆、陈皮、山药、桔梗、甘草、五味子、苍术、防风、制首乌、紫河车、云苓、焦三仙、鸡内金各10g,薏仁、生白术、夜交藤、黄芪各30g,浮小麦40g,煅龙骨、煅牡蛎各20g)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45例,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100%,与治疗前比较,28例治愈患儿的IgA、IgG、IgM水平明显升高。秦仁生自拟参萸汤人参、当归各3~6g,山茱萸、枸杞子、黄芪、白术各6~10g,山楂10g,防风5g,砂仁(后下)2g,生姜2~3片,大枣3~5枚治疗RRTIs恢复期的患儿114例,有效率为95.6%,本方即益先天,又补后天,使机体正气充盛,免疫功能增强。周莹等运用自制扶正化痰活血煎剂(黄芪20g,党参、防风、当归各10g,丹参8g,半夏、南星、甘草各6g,陈皮、白术各12g,云苓15g)以扶正活血为君、化痰为佐使治疗88例RRTIs的患儿,分析治疗前后血清微量元素、免疫功能、幽门螺旋杆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病原学检测指标的变化,治疗结果有效率为78%。李剑莹自拟益气固表养阴汤(黄芪、太子参各20g,防风、白术、麦冬、玉竹、茯苓、山药各15g,白芍、陈皮各10g,咽痛加马勃15g、牛蒡子10g,咳甚加前胡、紫苑各15g,咽干口渴加天花粉15g)治疗71例患儿,总有效率为94.5%。
4、外治法
4.1穴位推拿
刘向亮运用四时辨体捏脊法(基本穴:捏脊、摩腹、补脾经、补肾经、揉外劳宫、揉足三里,立春加肝俞、肺俞,立夏加心俞、小肠俞,立秋加肺俞、大肠俞,立冬加肾俞、膀胱俞,痰湿加三焦俞、脾俞,内热加肝俞、心俞、大椎,气虚加脾俞,气阴两虚加脾俞、肝俞)治疗RRTIs200名患儿,治疗前后体液免疫指标和细胞免疫指标比较有明显改善,体质指数变化无临床意义,感染次数明显减少。陈秀珍治疗组采用调肺健脾推拿法(揉膻中、迎香、二马、推脾经、推肺经、捏脊),对照组口服玉屏风口服液,临床疗效和免疫指标(IgG、IgA)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陈喆以疏风散寒、健脾宜肺为施护原则,退坎宫、开天门、揉风池、揉太阳、推板门、掐四缝、推三关、揉足三里、揉膻中、揉肺俞、顺时针摩腹、捏脊手法治疗RRTIs患儿30例,总有效率为90%。何玉华运用推拿治疗肺脾气虚型RRTIs56例患儿,在缓解期单纯用推拿治疗,部分处于感染期患儿以中西药对症处理控制病情,并加用推拿方法促进康复,以预防复感。推拿穴位为:分阴阳、补脾经、肺经、肾经、运内八卦、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风池、捏脊,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9%。马融运用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根据季节、体质、发病特点总结了一整套治疗RRTIs的推拿方法,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方法有:①常规捏脊;②四时取穴法;③辨体质取穴法。黄甡28]在患儿非感染期运用单纯推拿手法分三步治疗60例患儿,第一步,清法:退六腑,清天河;第二步,运法:运内八卦、揉足三里、涌泉、摩腹;第三步,补法:补肾经、揉肺俞、脾俞、捏脊。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
4.2中药穴位敷贴
梁捷梅等用神阙贴治疗复感儿,上呼吸道感染贴神阙、天突、大椎、膻中穴,下呼吸道感染贴神阙、天突、肺俞、膏肓穴,观察治疗后发病次数和症状明显在减少,唾液分泌型IgA的含量升高,总有效率为91.66%,认为神阙贴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秦文等30]运用中药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黄芪、白术、肉桂、丁香按3∶5∶2∶2∶5∶3∶1∶1的比例研粉姜汁调膏贴附于风门、肺俞、脾俞、关元穴治疗后三个月检测其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不同程度升高,总有效率为92.45%。沈秀凤等运用益气健脾方加穴位敷贴治疗本病,敷贴的药物含白芥子、延胡、生黄芪、胆南星、生白术、细辛按2∶2∶2∶2∶1的比例研成细粉,贴附于大椎、风门、肺腧穴、脾俞穴并在药饼的中央放置艾条,对比治疗前后体液免疫指标,IgG、IgA及补体C3有显著改善。刘成全等用艾灸配合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选用肺俞、心俞、膈腧先用艾条灸再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等分)敷贴,对照组只选用穴位敷贴法,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6.67%。王利然运用传统穴位加神阙穴伏贴治疗66例患儿,治疗组同时贴敷两方,伏贴Ⅰ号方: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麝香贴于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穴;伏贴Ⅱ号方:丁香、砂仁、苍术、白术、黑胡椒贴于神阙穴,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0.91%。夏以琳等运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治疗70例患儿,其中1组单纯用穴位敷贴,在三伏天用甘遂5g、白芥子、细辛、白芷各3g,贴于天突、大椎、肺俞、膏肓,同时微波照射。治疗第2组在第1组的基础上加用喘可治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2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分别对治疗前后和组间进行比较sIgA的升高均有临床意义。杨丽霞等运用益黄散(陈皮37.3g,木香、丁香各5g,诃子、青皮、甘草各18.7g)敷神阙穴治疗RRTIs患儿34例,临床观察发病次数减少,大便双歧杆菌(B)数量增加,大肠杆菌(E)减少,B/E比值增加(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杨涛36]辨证论治分型治疗44例患儿,痰湿内蕴型用白芥子、皂荚各5g选用双侧肺腧穴;气阴不足型用五倍子10g选用神阙穴;阴虚火旺型用肉桂5g选用双足涌泉穴,显效15例,好转22例,总有效率为84.1%。吴新泉等选取RRTIs患儿68例予以中药百部、桔梗、胆南星各100g,细辛50g,元胡80g,冰片15g,扑尔敏0.4g,氨茶碱10g,制成贴剂贴敷(肺俞、膈俞、定喘),观察血清中IgG、IgA、IgM及补体C3含量均升高,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性。
4.3其他外治法
张一栋运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RRTIs恢复期30例患儿,对照组用中成药玉屏风口服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走、留罐的方法,治疗后发病次数及症状明显下降,治疗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增高较多。陈亚杰等应用刮痧疗法治疗RRTIs60例热度在38.1~39.2℃的患儿,穴位取:太阳、印堂、天门、大椎、脊柱两侧膀胱经、颈部夹脊穴、三关、六腑、天河水,治疗师遵循“挂牵挂后,阴阳对刮”“宁失一穴,不丢一经”的原则。治愈45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王湘茗等研究用佩戴“防感香囊”的方法治疗46例患儿,防感香囊由生黄芪600g,炒苍术、辛夷、白芷、蝉蜕、桑叶、野、鱼腥草、桂枝、炒麦芽、砂仁、苏叶各300g,防风、花椒、川芎、桔梗各200g,柴胡、冰片各100g组成,夜晚放在枕边,30d更换1次,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王小平等运用针挑结合艾灸治疗53例患儿,针挑、温和灸选用的穴位:身柱、肺俞、足三里、四缝,治疗后显示发病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发病程度降低,总有效率为84.9%。鲍春等用中药熏蒸法治疗肺脾两虚型复感儿40例,药物组成有:黄芪、白术、防风、苍耳子、辛夷、山楂,通过热疗效能传递熏蒸全身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5%,唾液分泌型IgA升高的有32例。
5、动物实验
周亚兵等研究补肾固表方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小鼠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补肾固表方由补骨脂、生黄芪、生白术、防风、柴胡、黄芩、乌梅按重量比10∶10∶10∶10∶5∶10∶5的比例组成,实验结果显示本方有下调CD4+CD25+foxp3+Treg活性,增强辅T细胞1型免疫反应,调节Th1/Th2平衡的作用。陈欢运用扶正固肾祛邪合剂治疗RRTIs雄性ICR小鼠60只,扶正固肾合剂的组方为:黄芪、党参、焦白术、熟地黄、制何首乌、茯苓、五味子、紫河车、茯苓、麦门冬、防风、蝉蜕、山楂、怀山药。治疗组分为三种剂量,结果显示三种剂量皆能提高小鼠CD4、CD4/CD8水平,降低CD8水平。刘竹云等运用健儿乐颗粒(焦山楂、鸡内金、黄芪、党参、冬虫夏草、蜂胶、防风、陈皮、五味子、甘草)治疗昆明种RRTIs小鼠,治疗组按计量不同分三组,实验结果显示药物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著抑制碳末在脾虚小鼠肠内的推进,提高小鼠气管酚红排出量,显著抑制由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结论为药物具有增强免疫、健脾利气、抗炎和祛痰的作用。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