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中的化学

生活中的化学

时间:2023-06-07 09:1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的化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中的化学

第1篇

关键词:物质;化学;生活;息息相关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08-01

在高中新课程中,《化学与生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并且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生活,要生活就离不开化学,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人类的生活大致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物质生活离不开物质,精神生活也离不开物质。例如,如果没有发明纸和印刷术,我们就无法赏阅到让我们精神愉悦的美文佳作;如果没有发明乐器和演播器材,我们就不能听到悠扬悦耳的音乐。生活离不开物质。而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为生活发现、发明了众多的物质。有化学,有了更多的物质,我们才享受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如果把化学只定位在学习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化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方法论。当你真正喜欢化学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奇妙有趣。如果你真正的融进化学中去了,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运用化学思维感叹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那么,什么是化学思维呢?化学思维就是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是用化学的情绪去观察。比如在某地发现了一种矿泉水,商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来赚钱;地质学家首先想到的是矿泉水是来自哪个岩层;生物学家想到的是矿泉水里面有哪些微生物;而化学家想的是里面有哪些元素,尤其是含有哪些不同一般的特殊元素。以镜子为例,学英语的会想到mirror这个单词;学物理的想到它成的是一个等大正立的虚像;学化学的则想到镜子的主体是硅酸盐产品,背面的银是由银镜反应制得的。再以饮料为例,与朋友聚餐时,看着五颜六色的饮料,教美术的欣赏到的是颜色应有魅力,教化学的则想到是混合物,想到有添加剂,他们一般不推崇饮料,一杯白水足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化学的思维也是一个发展的和联系的过程。在化学家看来,物质固有的性质是由它的组成、结构和所处的状态决定的。因此,化学更关心的是物质的内部组成和结构,以及组成和性质的关系。

从化学的角度去看待物质世界,主要是从分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在化学的引导下你会深入到眼睛看不到,手摸不到的微观世界,深入到分子、原子的层次去认识自然的奥秘。物质的变化是组成原有物质的各种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但是它们的组合方式和过程并不是随心所欲的,通常要受到体系能量、分子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条件的严格控制。要达到这个层次,你需要一个扩大了的感觉,需要一些感觉的延伸,需要应用各种仪器和方法。其实原子结构本身就是通过仪器和推论得出来的。

化学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进入到我们的下意识里面。我们穿的衣服,我们用的物品都是经过一个化学过程,都是离不开化学的。倒开水是一个常见的事情,如果你有一个化学的潜意识,你在倒开水时会把瓶塞倒放。因为在做化学实验时,为防止试剂污染,你就是这么做的。你如果有很强的化学意识,当电视坏了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用某种溶剂来清洗一下电路板。当你不小心把油渍洒在身上时,你会立刻想到利用相似相容原理,采用一些有机溶剂来清洗。而当你衣服上有血渍时,你会想到蛋白质与酶的关系,用点加酶洗衣粉,一切就OK了。当你听说同事家的孩子得了大脖子病时,你会建议她多买些海产品,吃加碘盐或海藻盐等。当你晚上和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看到一束光射向远处的天空。浪漫的你也许会诗性大发,一句名言将流传下来。如果你缺少浪漫,你就会冷冷地丢下一句:丁达尔现象和光的直线传播而已!又当你站在三角洲上远眺大海时,你会感谢胶体聚沉现象的伟大,正是它,让我们可以靠着江河侧身去聆听大海的声音。说到聚沉现象一定别忘了有趣的豆腐制作过程,把洗净的黄豆,用清水浸泡一昼夜,然后磨成浆,滤渣后煮沸,这就是我们的高蛋白早餐-豆浆。 如若我们将磨好的生豆浆上锅煮好后,再添加 20%-25%的水,将浆温降至80-90℃时,用卤水点浆(卤水是矿化度大于50g/L的地下水和浓缩海水)。点浆时应注意均匀一致,要勤搅,但要防止乱搅。当浆出现芝麻大小的颗粒时停点,盖上盖约过30-40分钟,当浆温降下,我们就得到了通过聚沉现象所形成的豆脑。 最后把豆脑划碎,这样豆腐脑可均匀地摊在包布上,放在格板上,然后将包布包扎紧,加压成型,1小时后拆下包布,你就看到了我们吃的豆腐。还有我们爱吃的凉皮、凉粉、肉冻等,无不丰富着我们的餐桌。

化学也在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生活的其它层面,由于自然界所能直接提供的物质的品种和数量无法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所以人类从诞生之日起,改造原有物质和制造新物质的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通过这些活动,人类发现了许多实际而有效的化学过程。例如,烧制陶器、炼制青铜和冶炼钢铁等,它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都起着里程碑的作用。也正是通过这些化学过程人们从矿石中提炼出各种各样的金属,使我们有了火车、轮船和飞机;用煤或石油制造出数以千百计的化工原料,使我们有了形形的塑料、纤维和橡胶;通过化学过程,从稳定而平凡的水得到氢制成燃料电池以驱动汽车、探索太空等,无不与化学的发展以及化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有关。所以,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化学,应当由衷地感激化学。

如果说生活是广袤无际的夜空,那么,化学就是这静谧夜空中的无数星辰,点缀着天空的璀璨。

如果说生活是山顶的一棵大树,那么,化学就是这棵大树下营养的土壤,滋润着大树的每一寸肌肤。

第2篇

关键词:化学;实际应用;新材料;医用化学

当今时代,化学可谓是一门名副其实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其作为一门实用的并蕴含丰富创造性的科学,化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化学的应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化学作为一门日常学习的基础学科,通过各种物质的性质与组成、应用与变化,进而探究一些自然现象的本质。从最初烧制陶器到现在各类新材料的诞生,化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们探索自然、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化学无愧于一门创造新物质科学的称号。如果说物理探究了自然界规律的奥秘,数学促成了计算机时代的到来,那么,化学则为这一切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我们日常离不开的食盐到身上的衣服,使用的器具,居住的房屋,每个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现代化学可谓深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善,日渐舒适的现代生活都离不开化学发展对生活的促进作用。

一、纺织材料

首先,我们现在所穿的衣服,无论面料还是染色,都与现代化学有着密切联系。从最初的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材料到现在经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化学纤维。通过化学方法制造出的高分子化合物纤维,在传统天然纤维材料的基础上,纺织材料物理性质与使用性能、保暖性能、表面摩擦性能、透气性、透水性、磨损、撕破强度、抗静电性能、抗褶皱性、拉伸断裂强力、起毛起球,各种各样的特殊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侧重。合成纤维多是以石油为原料,经过化学聚合制造而成,比较常见的有涤纶、腈纶、维纶、氯纶、氨纶等。

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户外及运动服面料,其材料截面可以呈现四条沟槽,使汗液的传导面积增大,同管道将湿气迅速送到了面料外层,进而使衣服拥有透气、透湿的效果,增强了舒适感,同时还具有极佳的可染性和抗沾污性,这就是化学在衣服面料上的一大发展。

二、食品添加

我们日常吃饭接触最多的食盐,化学成分为氯化钠,其不仅是最常见的食品调味剂,也是化学中最常接触的盐类。食盐不仅能够增加食物的味道,而且是保证人体日常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条件之一。通过高中化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氯化钠性质稳定易于电离,在水中可以全部电离为钠离子和氯离子,进而在人体内起到维持细胞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的作用,这也从本质上保证了人体体液的正常流通和体内的酸碱平衡。同时,氯化钠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机体内神经和肌肉的应激水平。所以如果人体内缺少氯化钠的摄入,就会导致一系列生理上的不良现象,如四肢无力、身体乏力等现象。

另一个非常常见的食品调料――醋,又称醋酸,它的主要成分为乙酸,同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品。我们常常在调凉菜的时候加醋,其实通过简单的化学知识就可以知道,这在调味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维生素C在酸性条件下不易被破坏,因此醋酸可以很好地保护蔬菜中的维生素C。另一方面,醋酸还可以促进食物中钙质和磷脂的溶解,进而提高了人体对钙和磷等的吸收和摄入。

三、新材料的应用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应用等进行深入研究,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研究和元素周期的发展,人们不断发现和合成新的化合物,并依据需要制造出各具特色的新材料。而新材料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高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飞速发展,无论信息科学还是空间技术,其突飞猛进的发展背后是化学材料技术的发展。信息、能源与材料已经逐步被认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而新材料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的支撑。

当前的传统材料多达几十万种,而同时新合成的材料大约以每年5%的速度不断增长。在新材料的研制上化学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比如高分子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就极大地促进了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如工程塑料、合成纤维等的制成。除了全用在计算机芯片、航天材料等方面,在医疗领域化学材料也发挥着作用,如惰性生物陶瓷即氧化物陶瓷和复合材料等,可制成人工关节与骨骼等应用于临床;另一方面某些化学纤维可用于血管的修复等。

化学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研究分子原子、自然变化,到制造新物质,化学直接展现着科学的神奇之处。学习化学是为了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并对它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解答。

从我们吃的食物到穿的衣服鞋子,再到我们日常使用的纸、笔;从金属、无机物,到有机物和高分子化合物,我们的吃住用行以及科技发展,都离不开化学。通过高中阶段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学习,为我们将来运用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理解和解决日常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导。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更好地联系和观察生活实际,更灵活地学习与运用学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郑君.浅谈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

第3篇

【关键词】生活;化学;教学;初探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是研究物质(单质以及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是人类生产劳动与科学实验的实践结晶。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开设了选修课《生活中的化学》,意在拓展学生关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面。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从任课教师角度就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谈谈个人的感受。

1.开课的意义

化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有目的地使用各种天然化合物,譬如酿酒、制醋、制糖等,早在上周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学会了酿酒,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含有大量酒局,三过袅雄曹操曾在《短歌行》中有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杜康酒”就是在周朝时酿造的。化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好处,同时,现代人也忍受这有害化学产物对我们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如化工厂污染、三鹿三聚氰胺事件、致癌大米事件、毒胶囊事件等等。现在,人们提到化学物质,往往心生忌讳。在大学开设《生活中的化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开拓化学方面的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为生活提供方便,同时改变对化学的误解,有着一定的意义。

2.课程专题的设置

《生活中的化学》的选课对象是全校学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同样喜欢选此门课,因为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本课程36个课时,分5个专题,从衣、食、住四个大方面行介绍生活中的化学。第一个专题介绍厨房中涉及到的化学小常识,走进厨房,首先看到的是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和米面蔬菜,还有做饭用的煤和燃气等生活燃料、洗涤用的洗洁精等,可以说厨房中的桩桩件件都离不开化学。我们所用的铁制炊具、钢精锅、铝锅、铁沙锅等等都是与金属有关;塑料碗、塑料盆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木制筷子是纤维素。还有,我们吃的面粉、糖、油、盐酱醋以及蔬菜、水果等或者本身是无机或有机化合物,或者含丰富的纤维素、微量元素等。第二个专题介绍饮食中的化学,为了维持身体各个器官正常的运作,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人体必需吸收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等等,与化学联系紧密。第三个专题介绍房子装修中涉及到油漆等化学知识。人们盖了新房子,都要对新家进行布置和装潢,添置新家具。会碰到的多数材料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涉及化学知识。无论是建筑物的门窗、墙壁还是室内的家具,都要涂上油漆或者涂料,这样不仅仅为了美观,它还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保护作用。油漆覆盖在各种器具上面可以防止它的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大大延长了它们的使用寿命。否则木材和金属受水分、氧气和微生物的长期侵袭很容易生锈和腐烂。另外油漆的装饰作用也可以美化居室环境,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不同颜色的油漆或者涂料,按照不同的配比可以组成绚丽的色彩,满足不同人群对色彩的需求。第四个专题介绍衣着打扮中的化学。介绍纺织品的种类、生活中的洗涤剂和针对不同的物质介绍不同的去污方法。第五个专题介绍田园中的化学,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个体。大多一家一户,而且院子中常堆放有各种农具、化肥,饲养有家畜或牲口。这些都内含许多化学方面的知识。

3.结合实际生活,吸引学生的兴趣

平时学生学习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公选课一般是晚上或者周六日上课的,有些学生对公选课不重视,,公选课也不像公共课和专业课那么重要,觉得是加大了自己的学习压力,往往选择逃课,或者上课时看别的书玩手机之类的。如何使其喜欢上公选课,不是使其成为负担,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学生课堂上产生共鸣,增加师生互动呢,就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小问题,学生自然想学、想知道,敢于思考,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1结合新闻事件,介绍化学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三鹿三聚氰胺、毒大米、老酸奶等等事件,使得人们对食物忧心忡忡,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去避免吃到可能不安全的食物呢,在课上,笔者介绍一些下小生活小窍门,如针对网上流传《五个苹果刮出半斤蜡》的新闻,如何去除苹果上的果蜡,其实,利用厨房里最常见的食盐就可以解决问题,用手抓一些盐,然后双手摩擦手心中的盐,让食盐均匀地沾在两只手上,用双手拿起苹果在手里揉搓,之后用清水把表面的盐洗干净,就可以食用,这样可以去除大部分的果蜡。此外,前段时间发生了毒豆芽事件,在豆芽的生产期中添加违法的添加剂,使得豆芽不容易腐烂,同时也长得很好看,?如何去鉴别毒豆芽呢,在课上,学生对此类化学知识兴致勃勃。通过介绍这类新闻事件,学生不仅对这些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此外,可以掌握实用的化学知识。

3.2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讲授化学与生活的知识。这几年,选《生活中的化学》选修课女生占的比例比较高,此年龄阶段的女生对美容,保健、养生方面的知识感兴趣。本课程介绍多种美容方法。比如用常见的西红柿,加入一些白糖,捣烂取汁涂脸,可以使皮肤细腻光滑。此外,介绍食盐时候,除了阐述日常调味之用外,用来洗头可以使头发柔软光泽和防止头发脱落,用来按摩面部T区,可以控油,用于按摩腋下,可以去除腋下的异味,用于刷牙,有固齿杀菌功效,用于和茄根洗脚,可以治疗脚气病等,介绍养生方面的知识中,讲到了女同学爱吃的红枣,讲述如何去挑选质量好的干红枣和鲜红枣,从外形、颜色、口感等方面挑选,还有,介绍红枣的养生吃法,红枣泡水、熬汤、熬粥、煮蛋和泡酒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纷纷发表自己怎样吃红枣方面的养生经验,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结合生活,融入到教学情景中。笔者根据日常生活中实际,介绍了衣物去污,例如男生常穿衬衫,但是领口容易脏不好洗干净,搓洗多了,容易变形,搓少了又不干净,此外用衣领净的成本有比较高,那用什么洗比较省力省钱呢,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提出各种各样的小妙招,有的同学说用洗米水,有的同学说用立白洗衣粉,有的就说用沐浴露等等。拓展开,再问他们平时白色帆布鞋脏了用什么洗能使鞋子不发黄,恢复原来的亮白如新,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是同学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所以,同学们很感兴趣。介绍蔬菜的营养作用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在外面买到的青菜,有可能会有少量的残余农药,同学们点头赞成,那在家里,妈妈是怎样想办法去除这些残余农药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学到了实用的化学知识。

4.结语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学生在《生活中的化学》中,轻松地较系统地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对生活带来便利,同时改变人们对化学的误解以及偏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轻松地了解基础化学,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参考文献】

[1]江元汝.化学与健康[M].科学出版社,2009.

第4篇

一、“化学是有用的”意识的培养

一个人不呼吸能活几天?一个人不喝水能活几天?一个人不吃饭能活几天?空气、水、食物均与人类联系密切、缺一不可,然而这些都是化学的研究范畴。由此可见,化学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美好和更有品质。发展到今天,化学已经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自然界并从中获得自由的一种关键性武器。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很多关于化学物质应用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容,有关于化学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不仅是老师要关注的,更是我们要认识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化学知识的作用,并学会通过自己的思维与认知来应用化学知识,从而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培养应用意识,最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是化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在学习中应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包括环境、能源、生命、材料、海洋、医药等领域,从而及时了解新发现、新科技,从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化学问题,通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去解决问题,培养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

二、化学应用兴趣的激发及强化

我们掌握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在培养自己的化学兴趣时也应经历从淡薄到浓厚的一个过程,只要自己对学习化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能将自身无穷的力量激发出来,培养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在学习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在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之后,我们可将该知识点用于生活中购买电灯泡。在学习空气的知识时,我们已经知道氮气、氩气的目的在于避免灯泡里面的钨丝氧化,从而使灯泡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然而在实际的社会工业生产中却很难将灯泡里面的空气彻底抽除,灯泡也很难形成真空状态,我们也很难明白残留在灯泡里的少量空气究竟应如何去除。通过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我们明白在购买灯泡时应仔细观察支持钨丝的金属或玻璃柱上面是否存在红磷,如果有,灯泡就是完好的,原因在于:4P+5O2在经过加热反应之后会生成2P2O5。如此一来,我们成功将社会工业生产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学习省力,还能更加深刻地记忆知识,不断激发和强化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又如,人类的食物里包括六大营养要素,分别是水、有机盐、维生素、蛋白质、脂类、糖类,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盐、油、米、面、蛋等都无法离开化学单独存在。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渐明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的实际应用。

再如环保,它是新世纪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我们所掌握的绿色化学的认识也激发了对环保知识的应用兴趣。顾名思义,绿色化学就是指化学对环境无害,即使用无害、无毒的化学原料,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资源;生产无害、无毒,对环保有利的绿色产品;化学反应选择无害、无毒的溶剂、催化剂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化学知识。

三、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原理

在社会生活中,油条十分常见,它不仅是中国人热衷的早餐,更是大众化的、传统的老少皆宜食品。在中国,油条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诗人甚至通过诗句来描述油条的外形及其操作过程,而人们在品味美味油条时也会对其制作过程产生疑问。作为学生,在产生疑问时就应进行探究,不可任由疑问一直存在,而油条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原理就是我们培养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途径之一。一般情况下,制作油条的过程为:发面,在面粉中掺入酵面或鲜酵母,并加水糅合搅拌;当发酵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向面团掺入一定量的食盐、食用碱,并进一步糅合;当面团被糅合到一定程度后就将其切成长约10cm、厚约1cm的条状形态;两两叠好之后用筷子压中间,拉长后放入热油锅里炸;在炸油条的过程中,面条状物逐渐膨胀成黄、香、松、脆的油条成品。

从该过程看,发酵是制作油条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炸制过程中面团的酵母菌会分泌酵素的原理,酵素里含有酒化酶、糖化酶,能将一部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最后转变成乙醇,同时有一些有机酸类及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而二氧化碳能使面团出现气孔而逐渐膨胀变大,而乙醇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酯类,有香味,在酸性面团里加入碱,就能中和多余的有机酸,进一步产生二氧化碳,所炸油条更加疏松。该过程往往会使人们产生疑问,其化学反应剩下的氢氧化钠呈强碱性,能使油条更加可口,这就是油条中的化学知识原理。实际上,面团里含有的氢氧化钠是游离形式的,制作油条的原料中有明矾,它能快速与氢氧化钠反应,将游离的氢氧化钠快速转化成氢氧化铝,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和胃酸、治理胃溃疡等作用。

第5篇

关键词:保护环境;绿色化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14-01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因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化学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知道日常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物质、认识研究物质常用的化学方法、了解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1.突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体现"通过进行教育"的观念。例如,高一年化学教科书中就是两个放大约180万倍用硅原子所组成的汉"中国",这是1993年,中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通过用探针拨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其表面所形成"中国"的图形,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小汉字。这张图片本身就是教育的好素材,它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如,通过我国工业-----石油、煤炭、钢铁、水泥、硫酸、氮肥等迅速发展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如,通过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垃圾的任意焚烧而造成的空气、土壤、水质、食品等环境污染等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新教材寓思想教育于日常教学中,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作用。

2.了解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

人类没有保护好环境的教训自古就有了。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滥伐森林,水土严重流失,造成了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并非现在才有,我国古代就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保护意识。今天,我们保护环境不仅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而且要继承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永久利用,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在新教材的教学如何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

如每年过春节的时候,许多人都爱燃放鞭炮,特别是少年儿童。点燃一串鞭炮,或几个式样各异的烟花炮,噼噼啪啪,五彩缤纷,真是热闹极了!用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新年,这在我国各地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延续了许多年。这种习俗虽然能增添节日的气氛,却往往带来不少危害。鞭炮的原料是火药,主要成分为硫黄、炭粉、火硝(硝酸钾)或氯酸钾。烟花炮或烟火是在火药中按一定配比另外加入镁、铝、锑等金属粉末和硝酸锶等硝酸盐制成的。燃放烟火时,不同的金属或金属离子会产生不同的颜色。鞭炮或烟火点燃后,它一边迅速燃烧、爆炸,喷射出五颜六色的火焰,一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造成空气污染。其中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它们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疾病。燃放鞭炮和烟花炮时,它的猛烈的爆炸声还是一种城市噪声,甚至成为严重的公害。尤其在除夕之夜近午夜时,街头巷尾,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整个城市硝烟弥漫,仿佛成了战场。这时,儿童、老人和心脏病人很容易受到惊吓,其他人也无法好好休息。鞭炮和烟火的危害还不止这些。鞭炮在制作、运输和燃放的过程中,只要稍有不慎,就会爆炸、起火,酿成火灾,造成伤亡事故。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这么多危害,因此,在我国的不少大城市已禁止在一定的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 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在化学1(必修)专题4 硫、氮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引入。

3."绿色化学"、 "清洁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品的不恰当使用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解决这些负面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从一开始就不生产有毒的物质和形成废弃物。为此,人们提出了"绿色化学"和"清洁化学"等新的理念。

所谓"绿色化学"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尽可能性小的负面作用,并且在技术和经济上又可行的化学品过程。它是在合成、催化、工艺、分离等领域实现污染预防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科学手段。而所谓化学实验的清洁化,是指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有效措施主要有:(1)进行密闭实验,对反应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设法予以收集和处理,避免敞口操作,防止反应物质逸散到周围环境中。(2)在无法密闭实验时,引入微型实验使药品用量少,污染小。(3)加强反应物质的回收利用和消除处理,建立责任制度。(4)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的、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和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化学"和"清洁化学"这两方面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如用无磷洗衣粉代替含磷洗衣粉,对食物的色、香、味与食品添加剂做出规定,六六六的禁止使用等。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新的化学教材尽量减少了与社会、生活无关的,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多了一些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等人们关注的焦点内容,特别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时,化学教学也不只限于课堂上空洞的说教,每章后的"研究性课题"就是给学生一个走出课堂和校门,走向社会和生活的一次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资料

第6篇

关键词:化学知识 日常生活体验生活

生活的体验是学生感受最为直接的,也是最为深刻的。化学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无处不在。

一、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化学相关的知识

在古代,我国在化学方面就取得了比较巨大的成就,比如在宋代沈括所编的《梦溪笔谈》中就有了对石油的描述。生活之中处处显化学,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需要物质,丰富的物质世界带给我们多彩的生活。学了化学,你会发现其实化学就在你身边。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环境保护、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医药卫生与人体健康等都与化学物质有着广泛的关系。生活中有着许多化学常识需要我们去认识。比如:加碘食盐的使用。碘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长期缺碘可导致碘缺乏症,食用加碘食盐是消除碘缺乏症的最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加碘食盐中含有氯化钠和碘酸钾,人体中需要的碘就是碘酸钾提供的,而碘酸钾受热、光照时不稳定易分解,从而影响人体对碘的摄入,所以炒菜时要注意,加盐应等快出锅时,且勿长时间炖炒。又如,豆腐不可与菠菜一起煮,草酸钙是人体内不能吸收的沉淀物 。菠菜、洋葱、竹笋中含有丰富的草酸、草酸钠,豆腐中含有较多的钙盐,如硫酸钙等成分。上述物质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等物质。从医学的观点看:菠菜、洋葱、竹笋等不要和豆腐同时混合食用,会生成草酸钙的沉淀,是产生结石的诱因 ,从营养学的观点看,混合食用会破坏他们的营养成分。又如2008年发生的“三鹿集团奶粉”事件,婴儿为什么会出现结石,其实就是不法分子在奶粉中加入了三聚氰酸,而聚氰胺会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中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随后在肠道内被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在血液中三聚氰酸能够和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解的三聚氰酸钙,肾脏在过滤血液杂质的时候三聚氰酸钙就会在肾脏聚集最终形成结石。

二、教师在课堂中,结合生活实际讲解,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我们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是无法学好化学的,我们应该紧密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结合,一旦发现学过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例如,我们在初三化学中学习 “燃烧和灭火”时,我们都知道,燃烧与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讲到“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时,我们先用点燃的木条伸到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再做一个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学生都很奇怪:镁条怎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呢?教师此时可以抓住时机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启发学生思考:①二氧化碳使点燃的蜡烛熄灭,却使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②本节开头时讲的燃烧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情况下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前面讲的燃烧定义狭窄。老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既拓宽了化学知识,又发展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三、在学习化学中体验生活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科知识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要做到学科生活化。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更多地回归生活、聚焦社会,通过身边的化学常识、周围的化学环境,来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提升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成语“滴水穿石”的本意是屋檐流下的水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从化学的角度来看,这里面主要包含了两个化学反应:一是石灰石的溶解过程,二是碳酸氢钙的分解沉降过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CaCO3+CO2+H2O==Ca(HCO3)2和Ca(HCO3)2== CaCO3+CO2+H2O,这两个化学反应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它创造了溶洞和石钟乳、石笋等许许多多自然奇观,让我们感觉到自然界的奇妙和伟大。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小到厨房里的化学、饭桌上的知识,日常用品、肥皂、洗衣粉,大到市区周围的一些化工厂等教学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更贴紧生活、贴进社会。

课堂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比如我们在学习了NaHCO3的知识后 ,知道了做馒头、糕点的发酵原理,知道了NaHCO3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知道了泡沫灭火器的原料可用NaHCO3.再比如《卤素》一章中讲到由氯气可以制漂白自来水的漂白粉、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氢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氟化钠可以用来杀灭地下害虫、溴化银可应用于照相技术,碘化笋可用于人工降雨等;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展开来,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很好的例子。

化学教学中“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白色污染与我们的生活,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添加剂与绿色食品,空气污染与呼吸疾病,化学品与人类疾病、农药与生态平衡,水体富营养化及对策,化学在解决能源、资源、人口等问题中的作用。这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直接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电源;反应原理;分类;具体应用

通常意义上来说,化学电源是一种特殊装置,它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消耗某种化学物质而输出电能,习惯上被称为电池,也就是说,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大多是化学电源。关于化学电源的应用范畴,其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军事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一、关于化学电源的反应原理实验探究设计

关于化学电源反应原理的探析问题,笔者在此选择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化学实验展示化学电源的反应原理,力求让学生亲身、直观、明了地看清楚反应原理,体验创新实践的快乐,加深学生对此章节内容的认识。

1.制订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首先,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复习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随后了解各类常见电池的类别、构造、反应原理、优势和应用范畴。其次,利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最后,通过此章节内容的学习,实时感受化学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光明。

(2)教学重、难点。本章节内容的重点:一次电源、二次电源、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基本性能和应用;常见电池的污染和环保问题;难点:化学电源的反应原理以及电极式的书写技能。

2.具体的实验过程

第一部分:

【老师指导试验】给学生小组各拿一节化学电源(干电池),用实验证明铜锌原电池的正负两极。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并观察具体化学现象。

【学生试验所得】现象:测干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正极方向;测铜锌原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铜片方向。由此可见: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

【试验所得结论】原电池的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铜锌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Zn+2H+=Zn2++H2

与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的异同之处:

相同点:总反应方程式相同

不同点:电子转移途径不同

第二部分:

【实验探究主题】原电池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且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那么构成原电池要有哪些条件呢?

【具体实验过程】通过多种装置的比对,以及多种实验现象的观察,求得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实验结果所得】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2)两电极必须浸泡在电解质溶液中,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教师课后补充】化学电源因为要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说,化学电源必须是原电池,但原电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学电源。

二、化学电源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及分类

1.干电池及其应用

干电池也叫一次电池,指的是电池中的反应物质在进行一次电化学反应放电后就无法再次使用,它的总反应式为Zn+2MnO2+2NH+4=2Zn2++Mn2O3+2NH3+H2O。常见的干电池有锌锰干电池、锌汞电池、镁锰干电池等。

2.蓄电池及其应用

蓄电池可分为酸性铅蓄电池和碱性蓄电池两种。(1)酸性铅蓄电池是由一组充满海绵状金属铅的铅锑合金格板做负极,由另一组充满二氧化铅的铅锑合金格板做正极,两组格板相间浸泡在电解质稀硫酸中,其总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其具有充放电可逆性好、放电电流大、稳定持续、价格低廉等优点,常用作汽车和柴油机车的启动电源,坑道、矿山和潜艇的动力电源,以及变电站的备用电源。(2)碱性蓄电池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充电电池,它的体积、电压和干电池差异不大,并且携带方便,相对来说它的使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得多,使用得当可以反复充放电上千次,但价格比较贵。因其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反应,所以名为碱性蓄电池。

3.锂离子电池及其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就是指其充放电原理。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这里所说的电池容量就是放电容量。如果把锂离子电池形象地比喻为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像优秀的运动员,在摇椅的两端来回奔跑。所以,专家们又给了锂离子电池一个俏皮的名字摇椅式电池。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化学电源的反应原理这一知识点十分重要,是化学学习的一大难点,需要老师和学生去认真教学、认真对待。同时,化学电源在生活中的应用范畴十分广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化学科学需要受到我们的重视,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利。

参考文献:

[1]肖建锋,彭维清.第26课时化学电源[J].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2(11).

[2]王馨郁.《化学电源》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7).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意义;方法

化学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气氛,从身边生活知识来引入化学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

2、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些生活现象或者生活常识来开展化学教学,可以使得教学更加地直观和形象,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通过在讲述相关的化学现象,并且将其与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那么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所见的化学事件,从而提高自己对于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1、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认识

要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认识。例如,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现象或者是生活常识来进行导入教学,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情:当我们要急着喝糖水来补充葡萄糖时,我们会用开水来兑糖,然后再搅拌一下,糖很快就溶解在开水中了,但是如果我们用的是温水,那么糖的溶解就会比较慢,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现象?然后化学教师就用化学知识来给同学们讲解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现象的原因,因为糖的溶解速度是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其溶解速度就越快。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加快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那么我们就可以适当地提高水的温度。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就借助相关的生活常识或者生活现象来进行导入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

2、加强生活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理解程度,那么教师就可以加强生活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提炼生活知识作为教学资源。通过加强生活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具体的教学例子如下: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部分生活现象的认识,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加强对学生关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提问,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学氧化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新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某在家烧炭自杀,那么为什么烧炭可以自杀,是什么导致了人在烧炭中死亡呢?(虽然说这个例子是比较消极,但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讲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如果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高,那么这些学生就可以将烧炭自杀的原因讲述出来,如:因为在烧炭的过程中,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会导致人体中毒,如果不能及时救治,将会导致人体死亡。那么在学生讲述完原因后,教师就可以继续提问,如:那么一氧化碳是如何形成的呢?烧炭过程中除了会形成一氧化碳外,还能形成什么气体?在抛出这些问题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开展教学,对碳在燃烧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讲解,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于碳的燃烧的人死。如,在碳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就会生成一氧化碳,在完全燃烧的情况是形成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是会导致人体中毒的。

3、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要想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认识和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那么教师就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化学知识的运用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农作物施肥,那么生活中常见的化肥有哪些种类,都含有什么化学元素?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会有效地提高自己对于化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对于化学的认识。总而言之,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在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能紧密联系的现状提出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化学与生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58-59.

[2]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3]张俊英.现代生活中的化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4]刘长笑.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绿色化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8.

[5]吴君磊.让化学课堂回归生活世界[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5):91-92.

第10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文科化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136-01

素质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没有高考压力背景下的高中文科生化学学科,是不以考试为目的,但又有参加毕业会考的难度。让学生能对化学学科继续产生学习兴趣就是化学学科教学最为关键所在。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人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高中生是学习社会能力的基础阶段,了解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最为关键所在。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新课程下的化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所以我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从以下几点简单作一介绍:

一 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充满了化学知识。厨房里、餐桌上、洗衣盆边、建筑工地旁,甚至是在废品回收站,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会提出形形的化学问题。例如:菜刀、锄头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会生锈?蜡烛燃烧有何现象?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和黑烟分别是什么?如何证明?为什么有的铁制容器(如水龙头)要镀铬?若是镀金会怎么样?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老师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看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接触和观察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提倡保护环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开动脑筋去联想并解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

二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我们身边的科学、技术、社会、材料、能源、健康、环境都是化学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 感受化学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白色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所形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无一不是现在环境中的大问题。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在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觉悟与认识,让他们意识到,从现在做起,对废物回收利用、少使用塑料制品、多植树、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节约用水等的重要性。逐步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影响环境的性质和含义,从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回馈社会,培养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我们中学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充分使学生掌握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利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重要的生活化学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生活化;化学化

“教育生活化”是美国教育实践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化学课程的改革就是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化学教学与化学领域的联系,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化学,享受生活。因此,化学教学联系生活更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何才能将“生活化”与“化学教学”相统一?“生活化”就是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知识、化学常识入手,将常见的化学知识运用到化学教学中,让化学教学紧紧围绕着“生活”铺展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把抽象的知识再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简言之就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化学教学至少成功了一多半。

一、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揭开化学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餐桌上、洗衣盆边、建筑工地旁,甚至在废品回收站,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会提出形形的化学问题。我们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只要时时留神、处处留心,便可以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化作教学情景。

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联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进行解释,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进入学习状态。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不法分子声称新开发的神奇药品具有排毒养颜功效,把方便面放入杯中,加入热水、滴加酒精,很快变成蓝黑色,再加入神奇药品并震荡,方便面便恢复为原色,用此实验来引诱人们上当。我们要教会学生揭穿这些骗术,辨别真伪或解释假象。

二、教学语言生活化——感受物质世界奥妙,增进师生之间的亲近感

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质量制约着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必须生活化。教师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励。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朴实的语言、幽默的表达,能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俗名难于区分,我们可把这两种物质称为两兄弟,哥哥是苏打(碳酸钠),弟弟是小苏打(碳酸氢钠)。这种生活化的比喻能使学生迅速活跃起来,笑声一片,学生自然牢记在心。

三、用化学理论武装头脑——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

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教学手段,找出与教材内容的最佳切入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素材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比如校园木兰开花时,从远处就能闻到花香;烧开水时,当水烧沸时为什么把锅盖掀起等……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入手,通过探索、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从而更好地感受、体会生活中的化学。

四、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探究和创新,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化学知识能够产生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实验,尤其设计一些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实验。如在讲Fe3+的检验时,破解封建杀鬼故事,将氯化铁溶液涂在“宝剑”上,找学生扮演神道,挥舞宝剑,刺向喷过KSCN的白纸上,纸上出现红红的“血印”时,全班同学都惊呆了,大家像欣赏电影情节一样,课堂效果特别好。

在实验中,教师还要尽量使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质进行实验。如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同学都可以动手操作。化学实验的生活化,能使学生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并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探究意识,增强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走向社会——使学生更多地撷取化学知识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理性思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上,而应培养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多种多样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社会中的化学知识,把终身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使学习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

如让学生走进厂矿,了解石灰的烧制过程,领会“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走到田间地头,认识农药中生长剂、保鲜剂,除草剂等都是化工产品。走进医院、药店,认识购买的西药就是通过化学方法提炼合成的;对病人尿液、血液的检测确诊所用的是化学分析的手段和技术;消毒用的双氧水、杀菌用的高锰酸钾洗液等也是化学常用药品。

学生通过这些感性认识,就能理解化学在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教育的普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也要认识化学的负面影响,如化学武器等。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 生活化 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14-01

化学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化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无论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还是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乃至于生活中,化学都是学生无法离开的一门学科,学生只有学好了化学,才能更好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才能获得更加完善的工作与实践能力。”[1]高校化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化学教学必须要紧密联系生活,积极探寻高校化学生活教学的路径,将化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搭建起化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提升高校化学教学效率。

1 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学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一切教学设计都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此,高校化学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改变传统化学课堂乏味的单向知识输出方式。

教师要根据化学教学内容,将化学学习还原到特定的应用情境中,发挥情境作用力,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感染下,积极调动思维,或构建起生活与化学之间的关系,或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2 关注生活中化学现象,促进学生理论内化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高校化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提升学生化学理论学习,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内化。

掌握化学理论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化学理论,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然而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单纯地采用演绎推理方法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则能够有效提升化学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化学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从感性再到理论,学习过程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强烈,学生对化学理论的理解更深刻,更容易掌握生活中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理论教学,有效促进了高校学生化学理论的内化,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指导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借助生活中问题载体,促进学生知能转化

学习贵在思考,贵在质疑,高校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2]

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化学问题。在结合生活中化学现象促进学生化学理论理解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提炼化学问题,并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主线,在探究合作学习、化学实验等过程中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概念的消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产生思维火花。

4 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培养学以致用能力

大学生是天子骄子,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化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高校化学教学要善于联系社会热门话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运用化学知识的综合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互动的兴趣,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天津塘沽爆炸事件这一热门话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方案、实践活动过程、实践数据收集、资料整理与总结归纳到调查报告的形成等。教师要加强过程观察,适时给予指导,全面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 深入挖掘生活中素材,丰富化学学习资源

高校化学生活化教学要取得效果,需要配套的课程教学资源作为支撑,高校生活化教学要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生活观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挖掘生活中化学素材,及时将观察到的化学素材、实践感受等转化为学习资源,与高校化学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形成鲜活的教学案例、调查报告等,为学生课堂学习与探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挖掘网络中生活化素材,将生活中丰富的素材收集整理,根据化学教学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加工,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为化学生活化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推动生活化教学向纵深发展。

总之,高校化学生活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需要。它有助于改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从生活出发,从感性深入到理性,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为学生化学营造起生动的学习情境。高校化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化学生活化教学的路径,不断优化生活化教学方法,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构建起化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内化,全面提升学生化学素养与科学素养,为化学教学寻得活水之源,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