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跷跷板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内容:
方程.(教材66-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
的等量关系,初步体会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能从具体生活情景中寻找等量关系,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在学生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过程中,体会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方程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描述玩跷跷板的情形?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玩跷跷板的时候,如果两边的质量不一样,重的一边就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当两边的质量相等时,跷跷板就平衡了。根据这种现象,科学家设计出了天平。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简易天平,我们用它来做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平衡”,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衡。
1.课件出示一架不摆放任何物品的天平。
(1)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的托盘和指针的位置,指名说一说。
(2)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在天平的左、右托盘中分别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
(会出现三种情况。左边升,右边降;右边升,左边降;平衡)
(3)怎样看出平衡状态?
(指针指向中间)
(4)如果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左、右托盘中的物品质量相等)
2.课件出示一架摆有砝码的天平。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提问:在左侧的托盘中放入一个30克的砝码和一个20克的砝码,右侧的托盘中应放多少克的砝码才能使天平平衡?为什么?(50克)
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
(板书:20+30=50)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演示,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天平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生体会等式变化的规律,为学生能更好地总结规律埋下伏笔。
(二)认识方程。
1.称樱桃。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一幅图。
(2)教师先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一颗樱桃,左盘中放入一个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从而得出:1颗樱桃的质量
(3)再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一个2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从而得出:一颗樱桃的质量+2克=10克。
(4)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x+2=10)
2.称种子。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二幅图。
(2)你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
(4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00克)
(3)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表示每盒种子的质量和2000克之间的关系吗?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克)
(4)如果用y表示每盒种子的质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4y=2000)
3.水壶倒水。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三幅图。
(2)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表示图中的等量关系吗?
(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200毫升=2000毫升)
(3)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2z+200=2000)
4.理解方程的意义。
(1)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
x+2=10 4y=2000 2z+200=2000
(2)小组交流。
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字母,都是等式)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上面三个式子都是等式,并且都含有未知数。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板书课题:方程)
(4)巩固知识。
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必须是等式,必须含有未知数)
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方程,并与同桌交换检查,对于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找到的等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自然形成,了解了方程,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是方程,并且在写方程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是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
5+2x=14( ) 703+x( )
230÷2=115( )
6+x>1( ) 51÷a=17( )
x+y=120( )
2.判断。
(1)等式都是方程。(
)
(2)方程都是等式。(
)
(3)6x=0是方程。(
)
(4)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5)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
3.用方程表示。
(1)小明的年龄加上12岁是22岁,小明多少岁?
(2)小东年龄的4倍是44岁,小东多少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层次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于全课的整理回顾,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教材67页1、2题。
板书设计
方 程
20+30=50 x+2=10
4y=2000
关键词:学生现实;认知规律;深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77-01
教与学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教师的教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揣摩学生的心理,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从最合适的角度出发,这样学生就能在原有基础上发散开来,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上添砖加瓦。扎实的学习基础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展开教学:
一、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切入
想让数学学习在理解和感悟中传承,就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建立新的认识。
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展开了这样的思索:小数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比较多,学生最熟悉的小数是什么?最终我决定以人民币中的小数为素材和学生共同展开。为此,我创设了一个文具商店购物的情境,让学生直接面对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小数,勾起了他们的回忆。结合0.6元和0.8元这样的小数,学生不但认识到它们表示几角,而且发现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将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画上了等号。随后我又展示了一些“不一样”的小数,如1.5元(大于1的小数)和19.98元(两位小数),这些小数的出现一次次推动了学生对小数更立体的认识,让他们的学习极富意义。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结合价格这个载体,学生就不是在孤立认识小数,而是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建构小数的概念。所以学生的认知基础是牢固的,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特别是1.5和19.98这样的小数,丰富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给了他们准确的“标靶”,为学生的探索打下了基础。
二、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展开
知识的迁移是学生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之一,教学中我们不能总是将学生置于不知所措的境地,而是要尽量让他们能联系已有的认知,通过比较和迁移进行深入探索。学生运用相对熟悉的方法研究,更容易产生收获。
例如,在《认识反比例》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和爸爸玩跷跷板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想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起来,孩子与中心点的距离要远一些,爸爸离中心点的距离要近一些。在这个基础上,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杠杆拿出来,让学生研究悬挂物体的重量和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关系。交流展示的时候,许多学生表示重量和距离是一组相关的变量,在展开尝试的时候他们发现这样的一组变量与昨天学习的正比例关系比较像,但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显示,这样的每组数据并不符合比值不变的特征,于是他们计算出两者的乘积,发现了乘积不变的特征,从而成功地建构了反比例关系的概念。学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甚至直接为这样的关系命名为反比例,显示出对数学本质的掌握程度。
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学生在一个知识的学习中会积累必要的学习经验,积累数学研究的方法经验,这样的经验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他们的探索更得心应手。
三、做适合学生的规划
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学会未雨绸缪,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他们探索的问题难度,把握他们的探究过程,如果学生总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我们就要及时推动他们,如果学生的探究目标设定得太高,我们要帮助学生细化目标,做适当的分解,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从而有所突破。
例如,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仿照课件中的例子围成熟悉的几何图形,记录其面积和所用的钉子数,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陷入了误区,有的没有把握住几何图形的特征(图形内部有一个钉子),随意围成了一些图形进行探索,有的面对得出的数据,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果断暂停了他们的操作,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找到范例中的一组图形的共同特点,再引导学生按照相同的特点自主研发和探索规律。很快有些学生有了发现,因为时间还比较充裕,我让已经有收获的学生继续改变图形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学生在前面操作和探究的基础上很快取得了进展。集体交流的时候,我请研究到不同阶段的学生展示汇报成果,让大家聚焦他们的研究过程,学生的收获就发散开来。
如果在学生思维遇阻的时候不及时做出调整,那么学生有可能还在原地踏步,即使有些学生能取得成功,这样的微弱星火也不足以“燎原”,现在明确了任务,分步探索,学生就能找到了切入问题的途径。
总之,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一定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最适合学生的“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流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动力,让他们在深度课堂中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课题名称
《方程》
科
目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情分析
“方程”,学生已经有了上节课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图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公式的知识经验。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方程,因此,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形成初步的感知。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
1.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能力。
重点、难点
1.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1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学生在学生游乐区玩跷跷板的视频,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活动2
(二)、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1、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当两个托盘放入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保持平衡。
2、教师指出:天平不仅可以称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
3、教师出示一些情境图,学生用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从学生所列的算式中提取14个,回顾一下这14个算式是根据什么情境得到的。(教师课件演示)
·
50>20
50>20+20
·
50=20+20+10
50+50=100
·
20+x=50
x+20=50+20
·
x+0.5=2.5
x+50>100
·
x+50
175-x=21
·
25+y=173
4a=380
·
4m=380
2x+200=2000
5、教师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用“=”连接的式子,课件中去掉不等式.
观察剩下的10个等式,发现这些等式的特点,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不含有未知数。
6、引导学生概括方程的概念。
教师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7、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
y-28=35
5y=40
8、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学生打手势判断)(题目略)
9、你知道吗?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10、根据下面5个素材列方程。
此环节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一起完成。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11、教师为学生提供8个素材,学生根据这些素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12、学生谈列方程的感受。
教学活动3
(三)拓展应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1、请你判断。(机动题)
(1)买5杯果汁一共40元。如果用a表示一杯果汁的价钱,下面哪个算式是对的?
a×5
=
40
a÷5
=
40
a÷40
=
5
(2)每辆游览车可以坐45人,五年级学生刚好坐满9辆游览车。如果用a表示学生的总人数,下面哪些算式是对的?
45÷a
=
9
a÷45
=
9
a÷9
=
45
教学活动4
2.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感受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必要性;
3.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类比与化归的思想。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知识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解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
(1)从跷跷板的状况你可以概括出怎样的不等关系?
(2)你认为怎样求x的范围,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小宝的体重?
在讨论或议论中,列出不等式:
2x十x<72
2x十x+6>72
其中x同时满足以上两个不等式.
在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一个量需要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式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学生身边有趣的实例引入,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参与欲,
一方面也是知识拓展的需要.设计此情境的意图在于:1、复习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2、感受同一个x可以有不同的不等式;3、x应该同时符合两个不等式的要求,为引出解集做铺垫.
类比探索引出新知问题2(教科书第143页)
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对木条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等式的性质1。
如果设木条长xcm,那么x仅有小于两边之和还不够,仅有大于两边之差也不行,必须同时满足x<10+3和x>10-3.
类似于方程组,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记法.(教科书143页)
类比方程组的解,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教科书144页)
利用数轴,师生一起将问题1、问题2的解集求出来.把教科书上的“问题”作为“问题2”,是因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问题,学生可能习惯于10-3
渗透类比思想。初步感受求解集的方法。
解法探讨出示教科书例1,解下列不等式组:
(1)(2)
小组讨论:
根据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你觉得解决例1需要哪些步骤?在这些步骤中,哪个是我们原有的知识,哪个是我们今天获得的新方法?
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找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
师生一起完成例1.对于例1,解不等式并非新内容.解题步骤的归纳和各解集
公共部分的求取,才是新知识,却是学生自己可以领会的.通过此处的讨论探索,对于多于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求取,期望学生能实现无师自通.先自主探究解题步骤,后具体解题,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待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巩固练习学生练习:教科书第147页练习1
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评讲进一步熟悉解题步骤,熟练地利用数轴正确地查找公共部分。教师及时调控。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2、教师归纳:
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数学知识拓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学习不等式组时,我们可以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利用数轴很直观,也很快捷,这是一种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现在有用,今后我们还会有更深的体验.提纲挈领,梳理总结。
布置作业1、必做题:课本第147页习题9.3第1、2、3题
2、选做题:
(1)解不(2)等式3≤2x-(3)1≤5,(4)你觉得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5)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6)求出不(7)等式组的解集中的正整数。
分层次布置作业。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问题解决的思
路.在这一过程主线下,辅以类比、探索、概括的学习方法,合理设计问题,安排讨论的最佳契机,及时揭示数学本质,引发数学思考,期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得自然、学得真切、学得主动、学得有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正确求解,关键却是不等式组求解的步骤总结,这一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比教师直接告之效果更好;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意义,让学生产生学习不等式组的需求,也对解不等式的方法有很自然的联想.看似费时,实是数学素养和数学思考的隐性提升.
课题: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归纳在习题9.3第1题中,我们知道以下不等式组与解集的对应关系
(1)做出答案,(2)请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如果a、b都是常数,(4)且a
老师推荐一个口诀帮助大家记忆:
小小取小;大大取大;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取无聊。复习归纳
引申归纳
提升认识
探究实际问题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学生对用不等式解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的积累,这里对同一个未知量需要满足几个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
归纳小结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设
列
解(结果)
答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个未知数
找不等关系
一个范围
根据题意写出答案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两个未知数
找等量关系
一对数
通过类比,让学生感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寒际
上是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方法的自然拓展,体验数学各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貌似神不似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辫证思想.
讨论交流你对解决以下实际问题时的设与列有什么想法?
1、教科书147页练习第2题(略)
设张力平均每天读二页,则(错误原因:列式时不等号反向)
2、教科书148页第4题(略)
设进价的范围是x元,则
(错误原因:设未知数不确切.应改为设“进价为x元,’)
对以上两题的纠正,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揭示:列不等式解应用题时,(1)不等号方向要符合实际的数量关系,不能颠倒;(2)未知数所代表的量要确切,不能含含糊糊.学生在列不等式时,不等号方向经常出错,让学生在讨论中
辫析.
学生设未知数时,往往受方程应用题的迁移,沿用求什么设什么的做法,常给列式带来困难甚至出错.
此处设计:(1)突出设与列;(2)期望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
用.
反馈与作业
练习反馈基本练习
(1)教科书147页练习第2题。
(2)某校在一次参观活动中,(3)把学生编为8个组,(4)若每组比预定人数多1人,(5)则参观人数超过200人,(6)若每组比预定人数少2人,(7)则参观人数不(8)大于184人,(9)试求预定每组学生
的人数.
备选练习(只要求设出未知数,列出不等式)
(1)已知点A(x-2,5-x)在第三象限,求x的取值
范围.
(2)课外阅读课上,老师将43本书分给各个小组.每组8本,还有剩余;每组9本,却又不够.有几个小组?
(3)一次智力测验,有20道选择题.评分标准为:对1题给5分,错1题扣2分,不答题不给分也不扣分.小明有两道题未答.至少答对几道题,总分才不会低于60分?
教师巡视、指导、调控。提纲挈领,梳理总结。
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148页习题9,3第4、5、6题.
2、选做题:教科书148页习题9.3第7、8、9题.
3、备选题:
(1)某车间生产机器零件,若每天比预定计划多做几件,8天所做零件的总数超过100件,如果每天比预定计划少做一件,那么8天可做零件的总数不到90件,问预定计划每天做多少件?(件数是正整数)
(2)是否存在这样的整数。,使方程组的解是一对非负数?如果存在,求出它的解;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层练习,各得其所。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对不等式的解集的求法做概括小结,着重引导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
进行探究.求解集的归纳不放在前一课时,而放在本课时的开头,其思路是让学生对不等式组及解集概念的形成和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有一个过程性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及时地加快解题速度.这里占用的时间少,学生理解容易.对于应用题教学的设计,让学生在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的类比中,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侧重于列式及平时练习中的错误暴露.这样既突出设与列,又防患于未然。
课题:9.4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教学目标1、了解部分体育比赛项目判定胜负的规则,复习并巩固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2、以体育比赛问题为载体,探究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3、在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结果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条理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4、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教学难点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主动性
知识重点利用不等关系分析预测比赛结果。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引出话题多媒体展示有关雅典奥运会射击比赛的场景,进而引出问题1:某射击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前6次射击共中52环,如果他要打破89环(10次射击)的纪录,第7次射击不能少于多少环?在真实、熟悉的背景中切入话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牛刀小试
初享成功引出话题后,由于问题本身并不复杂,在同学解决此问题后,教师适当予以表扬后应及时将问题变维发散,在探究中将思维引向深人.
(1)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8环,最后三次射击中要有几次命中10环才能破纪录?
(2)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10坏,最后三次射击中是否必须至少有一次命中10环才能破纪录?初一学生好胜心强,课堂比较活跃,但这只是表面的繁荣.教师在初享成功后,要利用带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顺利以研究者的姿态进入问题再生与问题解决中,从而有利于问题2,3的探究.
扩大视野
乘胜追击媒体展示多种场景,除了射击比赛,在竞技场上还有许许多多扣人心弦、精彩纷呈的比赛,同学们有兴趣对他们也进行一些分析吗?
问题2:有A,B,C,D,E五个队分同一小组进行单循环赛足球比赛,争夺出线权.比赛规则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小组中名次在前的两个队出线,
小组赛结束后,A队的积分为9分.你认为A队能出线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辩论中发现此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考虑其他队的情况,于是形成问题假设:
(1)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战绩为全胜,A队能否出线?
(2)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积分为10分,A队能否出线?
(3)如果小组中积分最高的队积9分,A队能否出线?
在讨论交流中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自然涉及足球比赛的相关规则.教材中的问题已经给出了探究的主要步骤,对思考过程做了一些提示,同时这些提示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探究还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而若在背景中直接提出问题,则问题就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使学生更能体会课题的味道,有利于课后自己从其他背景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总结与作业
问题反思
归纳总结1、在上述利用不2、等关系分析比赛的问题解决中,3、我们是怎样进行思考的?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5、你有哪些感受或体会。
布置作业1、必做题:.必做题:
(1)足球比赛的计分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一个队打14场比赛负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
(2)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每人跳一次称为一轮,每轮按名次高低分别得3,2,1分(没有并列名次).他们进行了五轮比赛,结果甲共得14分;乙第一轮得3分,第二轮得1分,且总分最低.那么丙得到的分数是()
A.8分B.9分C.10分D.11分
(3)教科书157页复习题9第11题.
分层练习,各得其所。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在上节课中,我们曾利用不等关系对一些体育比赛的结果进行分析,初步感触了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
研究的继续
多媒体展示一场篮球比赛的录像片断,并提出问题:某次篮球联赛中,火炬队与月亮队要争出线权.火炬队目前的战绩是17胜13负(其中有一场以4分之差负于月亮队),后面还要比赛6场(其中包括再与月亮队比赛1场);月亮队目前的战绩是15胜16负,后面还要比赛5场.为确保出线,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多少场?
在分析解决前述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引发一些争论,提出一些问题假设,如:
(1)如果火炬队在后面对月亮队1场比赛中至少胜月亮队5分,那么它在后面的其他比赛中至少胜几场就一定能出线?
(2)如果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3胜(包括胜火炬队1场)2负,那么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几场才能确保出线?
(3)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2胜4负,未能出线,那么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战绩如何几
(4)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3场,那么什么情况下它一定出线?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交流最终得以解决,对于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其他假设性问题可视情况处理,或当堂继续或提议学生课外合作完成.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与应用,巩固与发展已有经验,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进应用数学的情感体验。
初步应用在2003^2004乒超联赛中,广东全球通与山东鲁能是最有实力赢得冠军的两支队伍,广东全球通目前的战绩是16胜1负积33分,山东鲁能目前的战绩是13胜4负积30分.
在已经进行的两队之间的上一次比赛中,山东鲁能曾以3:1胜广东全球通,目前两队后面都还有5场比赛(包括两队之间的另一场比赛).
根据背景资料,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与假设?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需要哪些知识上的帮助?展示真实材料,经历并感受从现实背景到提出问题,再到分析、尝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反思小结教师以问题促反思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回顾总结,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以去分析解决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分析此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并形成个性的学习体验。
课外拓展可以学生结合某次实际的体育比赛,运用数学知识预测比赛结果,并写出简单的预测报告,可以分小组进行。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在常见的一种形式,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近几年来,许多教师纷纷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生活,创设了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情境中探究知识。但是,我们也经常遗憾的看到,有些问题情境流于形式,思考性不强,可探索的空间不大;有些情境为了迁就学生的兴趣浪费了教学时间,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些情境只有热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数学思考……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浅谈一下情境创设中常见的四种误区。
过多夸张的多媒体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进入了情境,却长时间出不来,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忽视了数学的本质。
在一节“认识乘法”的课上,执教者在上课开始,出示的一幅美丽的图画----“森林的一角”就深深吸引了学生。教师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兴奋地抢着举手发言。
生1:我发现这里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
生2:我发现小河里的谁还在不停地流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
……
十分钟过去了,学生们依然兴趣盎然地观察着,发现着,甚至有学生变了一个情节简单的童话故事。教师则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至此,一节数学课被“成功”地转型为看图说话课。本来应该体现的数学信息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老师也只能“苦笑着干等”。如此拖泥带水的课堂,实在令人费解,它只是一种热热闹闹的“走过场”,除了浪费时间外,别无他用。
2、过多的时髦的活动,让学生流连忘返,使得教学课堂一派嘈杂,谁也听不见谁在说什么,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创设的情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情境没有效。有位教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出示情境图:两个小朋友坐在一片青青的草地上庆祝生日。
师:看到这幅图画,你认为小明、小兰应该带什么来。
生1:带蛋糕。
生2:带切蛋糕的刀来
生3:带水果饮料。
生4:带塑料袋。
……
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与本课知识没有联系,而且花了近十分钟时间,还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中,丝毫没有涉及数学本身的内容,教师也没有正确引导学生从数学方面提出问题,这样设计情境违背了有效教学的原则。
3、为了情境而情境,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超越了学生原有的水平,让学生感觉情境不够合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轻重的比较》一课时,创设了森林运动会这一情境,在跳绳比赛时小动物们要按照编号出场,怎么编号呢?大象提出要按小动物们的体重来编号。于是出现了跷跷板,然后就开始比较轻重了、虽然这是计算机虚拟的情境,但是也符合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常识吧,轻重比较和跳绳比赛的关系不大,如果这里是举重比赛的话,称体重还有可能。所以情境创设应当要深入挖掘情境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整节课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铺垫。
4、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走入了包办化的误区
现在,凡是教师上公开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多媒体课件能将我们课堂上不易直观演示出来的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直观表现出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纵观现在的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有了泛滥成灾的趋势。有的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上课没有多媒体就不是好课,一致走入了包办化的误区。所谓包办化指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
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用于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生动的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假如,我是一个学生,我就会想,多媒体课件中三次正好倒满,这肯定是真的吗?多媒体课件是老师设计的,能不能设计成倒两次甚至倒四次正好倒满呢?为什么不让我们亲自动手试验一下呢?所以这里,如果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俗称“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我们发现口语交际的内容和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俗称“旧教材”)语文第一册相比,作了大幅调整。篇数由九篇降为六篇,新教材仅保留了旧教材中的三篇口语交际的课文,它们是《有趣的游戏》《我会拼图》《小兔运南瓜》这三篇。但保留下来的三篇口语交际的课文,新教材从内容到要求都作了调整。这些调整集中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精神,体现了新课程蕴含的新理念。下面,我就以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为例来谈谈自己对新课程蕴含的先进理念的感悟和实践。
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讲的是一只小兔想办法把一只很大的南瓜运回家的事。旧教材有三幅图。第一幅画的是小兔站在南瓜地边望着大南瓜想:怎么运走呢?第二幅画的是小兔看见大熊猫骑车受到了启发,它把大南瓜当轱辘往家里滚去。第三幅图画的是小兔把南瓜运回了家,妈妈奇怪地问:“你是怎么把南瓜运回家的?”小兔骄傲地把自己的办法告诉了妈妈。旧教材提出的要求是:看图,说一说小兔是怎么把南瓜运回家的。这一课新教材也有三幅图。第一幅和旧教材完全一样。第三幅图画的也是南瓜已经运回了家,兔妈妈奇怪地问小兔是怎么运回家的,小兔告诉了妈妈。只是这时的大南瓜是竖着放在家门口,而不是横着放在家门口的。第二幅图——小兔究竟是怎样运回大南瓜的?这幅图空缺,留给学生想象。新教材提出的要求是:1.想一想,说说小兔可以用哪些办法把南瓜运回家?2.讨论讨论,哪种运南瓜的办法好?为什么?
新教材为什么要从内容和要求上做这样的调整呢?我认为这体现了新教材倡导的新理念—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旧教材三幅图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小兔是怎样运回大南瓜的这个问题,学生一看图就会明白;小兔是从大熊猫骑车时,车轮转动受到启发,把圆圆的大南瓜滚回家去。口语训练的重点在于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较完整地把图上的内容“复述”下来。教学设计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所有的学生都用“滚”的办法把南瓜运回家,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已有答案,不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不高,往往是一个学生先发言,介绍了故事情节,其他学生就无从创新。
新教材则不然,小兔是怎样运回大南瓜的呢?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而是留了一个空白的画面。从情节上看不完整,需要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实际教学中,当老师让学生想办法帮助小兔运回大南瓜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办法从孩子们那里涌出来。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大胆想象,竟然想出了几十种办法。有的学生说要请很多很多的蚂蚁抬回去,有的学生说可请小马、骆驼帮忙驮回去,有的学生说要请大力士来帮忙,有的学生说可以用一个跷跷板把南瓜弹回去,可用大炮把南瓜射回去,可用船运回去,可用飞机运回去,可用板车、三轮车、汽车运回去……还有的想出用刀把大南瓜切成几块,用篮子分几次装回去,当然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说这样太脏,还说最后一幅图上大南瓜是完整地被运回了家的——原来学生还注意了这几幅图之间的联系。当然,也有学生发现大南瓜是圆圆的,如果把大南瓜侧着竖起来就可以像车轮似的滚回家。面对这么多充满童趣的,甚至可笑的想法,老师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肯定,更增强了学生表达的信心和交流的热情。孩子们急切地想表达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充满个性的想法,于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讨论哪种办法好?为什么?则又一次掀起了口语交际的。学生们动用日常生活经验去思考、去交流——有的学生认为请别人帮忙的办法好,有的学生认为用汽车和板车、三轮车运回家的办法好,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推着滚回家的办法好……这样就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口语水平,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交流,在交流中感受思维火花的碰撞。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理念还表现在下一环节的教学上。教师设计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把这个故事讲完整,然后再把自己的办法画出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讲故事,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学习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呢?教学训练的目的何愁达不到呢?
我们都知道,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作为教师,我们只要认真领悟、感受新教材所蕴含的新理念,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教学行为,落实新课程理念,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义务教育部)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建构
目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归纳起来大致为:以学生为中心,依据教学目标设置探究性问题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而通过课堂检测来完成教学评价。
一、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弊端
1.确立了教学目标,但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学习目的,主要指三维目标,具有一致性;而学习目标则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自己确定的,不同的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知识背景和年龄阶段的不同,学习目标也必然存在差异,学习目标更突出多样性的特点。
2.以学生为中心,但容易忽视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如果只突出学生的学,而忽视了教师的导,任由学生率性学习,那么也会偏离课堂上的教与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就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究,讨论交流也会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水准、能力和地位不是降低了,反而是提升了,教师的角色已由过去的“主演”转变为如今的“导演”。
3.培养了学生的释疑能力,但容易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能力。教师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来寻找答案,但在这个学习中学生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提问,这就是创新思维。
4.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作用,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嘴巴用语言满堂灌,现在仍然是“教师推着学生走”,只不过换成了用课件来灌,教学容量非常大,W生始终没能真正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但是,学习是学生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知识的获取绝不是只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学习和协作会话中建构和生成的;学生的能力不是从教师的说教中自然生成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而逐步形成的。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以问题的引导作为起点,以师生的互动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和探究学习作为精髓。
二、自主建构课堂模式要点
因此,我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知识建构型”模式是针对传统“知识传授型”视野中提出来的一种新概念。在设计时它具有以下特点:1、以问题为起点,围绕问题并结合学习内容特征和学生的特征来制订教和学的目标;2、以教和学的目标作为提纲,紧紧扣住“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等。3、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又考虑组织指导、讨论交流、课堂展示、能力提升等问题。
“自主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自主”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问题引导作为主线,给学生以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时间。教师的“主导”仅仅是围绕学生学习为中心展开的,这样可以保障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让他们自主完成对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接下来,我就以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教学实践为例,来概括它的特点:
1.明确教与学的目标。本课在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学习的重点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有差异,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1],如尖子生和学困生的差异;打算将来学文或学理的差异;学习爱好与兴趣上的不同等。因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用差别性的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要设计与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合的学习问题,还要设计与学生个性相适合的情境问题和学习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教学总目标和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如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的理解,就应该进行分层次的教与学。学习目标相对低的学生只要求能理解它体现在联邦与州的分权与制衡以及立法、司法、行政之间的分权与制衡;而学习目标相对高的学生则要加深理解,它还体现在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等方面。
2.以问题为核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来自“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是“师生共同备课”的过程。[2]这里的“问题”,根据生成的时间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四类。一是对历史课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这经常存在于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时产生的,如什么叫邦联制,什么叫共和制;二是教师根据课本知识创设的问题,这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已确定下来,属于预先就设计好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就是本课的重点或者难点,有时它可以通过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呈现出来。如美国1787年宪法中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三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出现的问题,在学习体验中碰到的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知识运用上存在的问题障碍等等,如学生学了邦联制与联邦制,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四是教学互动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如学习了美国总统制后,它与此前学过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等。
在问题的发现、生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当是激发者、引导者,主要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设必要的情境,提供丰富而有用的学习资源。同时,特别要注意在课堂中可以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生成问题。如关于美国总统的选举,有同学就提出质疑,既然每届总统都要进行大选,那为什么课本上说美国总统选举是间接选举制;为什么美国总统是对宪法负责等等。教师对那些发现有意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便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
3.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向“教学生学”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3]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义为问题的发现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等;学生的角色则转变为课前的主动学习者、课中的体验学习者、课后的回归学习者。课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时间,教师教的时间不宜超过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一,学生学的时间应占三分之二,这样才能保证以学为中心,而这才真正体现了一堂课的精华。其中自主学习时间大约十分钟,而合作学习的时间可以相对长一点,既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组外交互式讨论时间,也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例如在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时,就可以采取组外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三大组,一组扮演总统的角色,一组扮演国会议员的角色,最后一组扮演大法官的身份;各组内成员分别按照自己的角色从课本中找出自己的权力。自主学习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议一议:谁是美国的权力中心?这时可以邀请每个组的一位代表上台来辩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调控,并及时给予点拔和引导。最后学生认识到:不管是立法、司法还是行政权力都要受到彼此的制约,谁也无法成为权力中心,进而深刻体会到美国的三权分立制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q论结束后,有学生生成问题:三权之间确实存在制约,但能保持平衡吗?现在总统的权力不是扩大了吗?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帮助学习,通过“剪刀、石头、布”的单向制约关系来反向说明三权分立是一种双向制约关系和利用跷跷板来说明它们之间的这种权力平衡。
4.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目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网上五花八门的课件充斥着教师的眼球。但是课件的教学容量过大,课堂学习难免有点囫囵吞枣,学生自主建构更无从谈起。基于此,多媒体课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应围绕教与学的目标来设计,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为目的,从而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如本课采用PPT教学,幻灯片不宜超过25张,这样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整合:(1)美国出生了!(宣告并赢得独立)(2)美国生病啦!(邦联体制的弊端)(3)赶紧开药方!(制定《1787年宪法》)(4)疗效显著!(建立了联邦政府,促进了美国的发展)(5)巩固治疗!(建立了两党制)。
三、总结
总之,上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质疑。上课中,在教师的组织下把等待式学习行为转变为体验式学习行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下课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及时进行回归性的复习、整理和总结,从而巩固先前学习的效果。这样,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方式,一定可以促进学习成绩持续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1).
【关键词】微课;交互式;Scratch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74-04
交互式微课及设计
交互式微课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旨在吸引学习者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及通过提供交互训练和评估测验等进行及时评测,促进知识内化,便于知识迁移。交互式微课的“交互性”设计主要从教学设计和媒体设计两个维度进行考量,体现在“课堂导入”“课件设计”“视频设计”“交互式测验反馈”四个方面,注重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并将其放在具有“教学反思”与“教学点评”等支持性与扩展性的学习平台上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进行学习,从而形成拥有开放性、情境性的课程资源以及可以进行交互的教学应用环境。
1. 课堂导入
微课主要用于学生课外学习,交互式微课的教学设计就要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赋予微课感染力,形成一种“我为你讲”的情感氛围。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使学习者迅速进入本节微课的学习情境,明确本节微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1)情景式导入
情景式导入是指在微课视频开始,教师依据学习者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习者融入当前的学习氛围中,与教师、认知客体之间产生情感氛围,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参与性,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的趣味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抛锚式导入
抛锚式导入又称为“实例式导入”或“基于问题的导入”,是指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或者利用技术虚拟形成的教学情境来抛出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导入,促使学习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便于学习者将所学内容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好地进行迁移、运用。
(3)探究式导入
探究式导入强调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体现,提倡学习者协作、科学思维的学习形式与策略。在探究式导入中,主要是利用问题或者任务进行导入教学,引导学习者进行思考,并据此进行接下来的内容讲解,让学习者跟随任务或者问题的解决来学习、思考相关内容。
2. 课件设计
课件作为微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交互式微课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对于课件的设计主要从利于学习者理解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知识点设计
课件主要是对教学的重点热萁行总结呈现,用于学习者在视频学习之前或者之后,对学习者的学习加以引导或者最终概括,所以课件的知识点设计应是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呈现出来,不是对于书本内容的完全重复,而是选取重要知识点的关键字进行呈现,避免出现大量的文字内容,给学习者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2)艺术设计
课件的设计应该便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获得所需要的重点信息,并且利于理解吸收,所以课件的设计应该尽量采用图画或者图表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使得学习者可以快速理解所学内容。此外,在知识点的呈现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动画,提供动态的美感,也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3. 视频设计
(1)视频内容设计
交互式微课讲授的知识点小、内容少,强调在视频中的交互性,因此通过对教学知识点进行切分,选取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对其播放流程进行设计,并在微课播放的中间环节插入相应的测验题目,测试学习者对之前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利于学习者对所学的教学内容及时总结,并很好地迁移运用。
(2)视频教学艺术设计
一是画面设计。画面内容应该简单易懂,操作过程的步骤讲解应该简洁清楚,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此外,视频画质应该清晰,保证学习者的观看效果。二是讲解设计。微课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应该通俗易懂,语音语调应该充满感情,语言设计以“一对一家教辅导”为假设状态呈现交互性,在讲解内容时做到准确无误、逻辑清晰、知识系统等。三是字幕设计。微课视频的字幕通常包括片头字幕、中间提示性文字和片尾字幕。影片开头的文字通常用于呈现本节微课的课题信息以及一些重点讲解内容等。课题信息呈现时间要足够长,使学习者能看清楚。中间提示性文字主要是针对知识点难以理解的部分用字幕加讲解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对操作的关键步骤进行提示,便于学生牢固记忆。片尾字幕是给出本节微课视频的归纳总结以及思考问题等。
4. 交互式测验反馈
交互式测验反馈是针对所学内容添加的小测验,用于诊断学习者对于所学内容的熟悉程度。该部分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最终测验,可以达到将所学内容迁移运用的目的。测验题型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以及简答题等多种题型。交互性体现在学习者提交试题以后可查看得分与答案,根据得分情况来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留言及时获得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指导和反馈,获得无障碍式学习支持。
Scratch教学交互式微课的个案设计
Scratch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开发的一款简易的可视化编程软件。Scratch编程依据的是搭积木的原理,与著名的乐高积木类似,各种指令块之间可以根据一定的逻辑组接,从而用来创作交互式的故事、动画和游戏等。“创客”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于创客教育的关注,Scratch软件可以满足中小学生进行创作的需求,而交互式微课可以规避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问题。本文选取了“Scratch”教学课程中的“Scratc制作”这一知识点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1. 课堂导入的设计
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如何运用Scratch进行动画制作的步骤与技能”,笔者选择了中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主题“举办音乐舞会”进行情境导入:通过现实生活中一场音乐舞会的举办作为开始,让学习者以一名“导演”的角色进入策划、举办音乐舞会的情境中,参与舞会的全部举办流程,从而让学习者学习并理解利用Scratch制作动画的基本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 课件的设计
本案例中的课件选择利用PPT制作,在设计课件页面时,注重对知识点的重难点显示,同时在页面设计排版中,重视艺术的设计。
(1)知识点的设计
根据本节微课讲授的教学内容,课件的设计将重点呈现以下几个知识点:Scratch界面介绍、背景的选择方式、角色的选择方式、10个脚本模块等,并将这些知识点划分成更小的内容点,在课件中进行重点呈现。
(2)页面设计
课件的页面设计主要是对重难点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设计,对页面的排版方式、页面的显示内容、页面的配色等进行设计,便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到教学内容。
如图2所示,课件采用颜色块的形式和文字结合,不同的色块对应不同的脚本模块,学习者能够根据不同的色块来学习相对应脚本,页面呈现的内容主要以图表为主要形式,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如图3所示,页面选取重点文字进行呈现,不同的模块采用图标和文字结合,学习者可以迅速熟悉不同图标相对应的功能。此外,内容的呈现通过自定义动画实现不同内容的先后呈现顺序,首先人物以“曲线向上”和“跷跷板”的形式出现引出文字,接下来文字和图标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以“擦除”的形式出现。
3. 视频的设计
(1)视频教学操作流程的设计
①搭建舞台。本案例以音乐舞会的举办作为教学情境,所以操作的第一步是完成舞台的搭建,在Scratc制作中也就是添加背景,添加背景的方式包括从背景库中选择背景、绘制新背景、从本地文件中上传背景、拍摄照片作为背景四种。本次案例选择利用“从背景库中选择背景”进行舞台搭建,舞台选择室内舞台的搭建。
②挑选演员。舞台搭建完成之后,进行对演员的挑选,也就是添加动画需要的角色,包括从角色库中选取角色、绘制新角色、从本地文件中上传角色、拍摄照片当作角色四种方法。在本案例中选择利用“从角色库中选取角色”进行演员的选取,小猫是主持人,另外选择奇幻俱乐部中的三个角色作为表演嘉宾。
③演员表演。演员进行表演也就是对角色进行脚本编辑,小猫是主持人,所以首先安排小猫出场介绍本次音乐舞会,接下来是演员们进行跳舞和唱歌,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出场方式,也有不同的表演节目,相对应的脚本也不相同,Pico表演跳舞,接下来是Nano表演唱歌,Gina表演弹跳,最后主持人小猫结束本次音乐舞会。
④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微课视频所讲授的内容,通过本次案例――音乐舞会的举办,提出Scratch制作动画的思路,并对学习者安排接下来的任务,要求学习者根据本次案例的制作,安排其他演员进行表演。
(2)微视频内容的实现
根据上述的制作思路,注意录制事项,运用Camtasia Studio 8录屏软件来对Scratc制作这一小节的微课进行录制。Camtasia studio 8是一款集录屏和后期视频制作为一体的软件,具有添加标题、字幕、过渡效果、强调以及测验等功能,还拥有素材库。由于本论文针对的是Scratch这一操作性的n程,所以适合采用录屏软件录制式。为提高录制质量,可将微课分为多个小节,按小节对演示操作过程进行录制。
本案例中将整节微课分为三大部分:片头、中间讲解部分、片尾总结。其中片头采用画中画的形式导入教学,中间讲解部分含有标注提示,操作过程每一部分都有标题。整个视频中间讲解的操作部分都贯穿着变焦放大设置,放大强调重点操作部分,可以得到更好的视觉观看效果。此外,整个视频的播放过程添加有背景音乐,能够更好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视频分辨率设为“1278*720”,最后生成“mp4 with smart player”格式的视频,方便视频以网页形式播放,用来展示测验题目。
4. 交互式测验反馈的设计
关于交互式测验,可以通过Camtasia studio 8在视频讲解的结束部分添加选择、填空、简答、真/假等类型测验题目。此案例中根据所讲的“Scratc制作――音乐舞会”这一微课主题,围绕Scratch制作动画的步骤、界面动能、10种脚本模块等知识点设置问题,选择的问题种类包括选择题、真假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四种,也可根据微课所讲的内容来选择设计不同的问题,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
(1)选择题的设计
在视频中间和结尾的测验题目,当播放到有测验题目出现时,视频会停止播放,学习者必须对测验题目进行作答,才可以继续观看视频,否则无法观看后续视频。遇到测验题目,视频暂停,出现测验提示框,由学习者选择“采取测验”或者“重播最后一节”。选择“采取测验”,则进入测验题目,选择答案后,点击“提交答案”,继续弹出提示框,学习者可以选择“查看答案”或者“继续”,选择“查看答案”时,学习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选择“继续”时,则会播放接下来的视频。若选择“重播最后一节”,则会将之前放映过的部分重新放映,学习者可以继续观看之前学过的部分,在掌握所学内容之后再回答该问题。如图6所示,选择“采取测验”进入测验,选择题的题目就会呈现,选择答案后,将答案进行提交,之后点击“查看答案”,如果选择的答案是“4”,则会出现“1 correct answer”,如果选择“3”,则出现“0 correct answer”,并且会标示正确答案。查看完成后,点击“继续”,播放接下来的内容。填空题、判断题的设计与选择题相似。
(2)简答题的设计
如图7所示,出现简答题题目1之后,学习者将题目答案输入文本框中,之后点击“下一步”则会进入题目2,同样回答完题目2之后,点击“提交答案”,之后继续“查看答案”,则可以查看自己回答的答案。简答题没有对答案进行判断正确,分数以及测验结果会在后续的平台中进行呈现。查看完成后,点击“继续”,播放接下来的内容。
关于测验的结果反馈需要相应的微课平台来支持实现,在本论文中不作为重点进行设计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之技术理性研究”(课题编号:2013244)和山西大同大学2015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面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校本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2015Q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崔小洛. 多媒体制作软件类交互式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