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目前,全国两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型试点工作,逐步由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转变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产业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本来就是应用技术型专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不存在转型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深度转型。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深度转型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合理的办学定位。为与中专、专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现差别发展,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定位在为旅游行业培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经历是转型的关键。旅游规划策划能力是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能,且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以及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已对旅游规划策划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在求职的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够拿出证明其规划策划能力和水平的作品,对其在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技术岗位求职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培养培训学生旅游规划和策划能力,作为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深度转型的突破口。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特色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是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从课程性质来看,该课程是综合的应用性课程,涉及到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制图、旅游影响、旅游形象设计等本专业多门教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且直接对应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旅游规划策划行业,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规划策划工作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旅游规划策划的好坏有三个最关键的指标:一是严谨;二是创意;三是落地。严谨要求规划的各个部分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创意要求旅游的主题、形象、项目、活动有特色、有创新;落地要求规划要因地制宜,具体可行。只有同时具备了严谨、创意和落地的规划策划方案才能保障旅游开发的成功和效益。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中,严谨、创意、落地是规划教学的三要素。传统教学模式中,该课程多以教师分章讲授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发展脉落、步骤环节、基本方法等了解得比较多,但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规划策划过程,学生对规划策划的核心问题、各规划环节的要点以及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解得不深刻,也不具备规划制图等关键技能,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际操作时,基本上是有心无力。因此,要保障该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深度转型的要求下,必须对教学的形式、内容和重点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是在教学模式上,应该采用案例式教学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使用学生经历旅游规划策划的过程、熟悉旅游规划的环节、掌握旅游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在教学的内容上,必须减少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强化形象设计、旅游制图、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策划的技能训练;三是在教学重点上,除了让学生分段掌握各规划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各环节的功能及其相互关联,训练和培养他们严谨的推理、创新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适用型旅游规划的核心框架、关键环节及相互关系
根据旅游规划的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及目前较为流行的规划方案,我们认为适用型旅游规划至少应该包括区域发展环境分析、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主题策划与形象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与时空布局、市场营销策划、及投入产出分析、保障体系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重要的环节。这些环节尽管在旅游规划中必不可少,但对于整个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同时好的规划文本中这些部分之间是相互呼应、环环相扣甚至形成网络状关联的,从而保证整个规划的严谨、创意和实用,图1展示了适用型旅游规划中各环节的功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深度转型背景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和教学重点
在深度转型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让学生掌握规划策划的技能,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以区域开发的实践为内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然。在指导学生从事旅游规划的操作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各规划环节的基本要求外,教学目标应该提升到保障规划的严谨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层次上,重点关注各规划环节的相互关系,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见表1。
四、Y语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且对区域旅游规划策划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深度转型,使得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至关重要。在以区域旅游开发的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学改革中,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必须提升到保障规划严谨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层次,重点关注各规划环节之间的逻辑线索和相互呼应,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滁州市历史悠久,近几十年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区面积快速扩大。滁州市地名古老,文化深厚,老城区的部分街巷地名消失
>> 滁州市城市文化建设之滁州城区桥文化发掘与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滁州市旅行社网络营销研究 滁州市家电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滁州市家电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滁州市信贷支持家庭农场对策研究 快速城市化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庄布点研究 城市化视角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快速城市化视角下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西安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分析 服务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滁州市来安县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研究 滁州市“宝中国际旅行社”连锁经营模式研究 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区公共意象的研究 公共关系导向下滁州市健身娱乐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 滁州市中学生汉字读写能力调查研究 滁州市承办重大体育赛事状况与策略研究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同城化”问题初探 滁州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卫丽,杨洪福.编制地名规划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1)
4.陈海旺.快速城市化下的城市地名规划编制探究与实践—以惠东县为例[J].广东科技,2009(12)
5.温洪清.地名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地名,2009(2)
6.刘忠刚,李晓宇,于圣军.城市发展与地名演变——沈阳市地名演变规律探析[C].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作者单位:潘立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北京 10087;潘立新,丁帮恒,曹玮,仲明明,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
(责编:贾伟)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的营销管理研究吕琨(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摘要:在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产消费的基本时代背景下,旅游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销管理中低碳思维意识和相关措施机制对于提高旅游经济的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的问题,即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发展战略规划和意图的关注和支持,旅游景点中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还尚未得到有效构建,以及旅游景点内部低碳管理和对外宣传的力度措施缺乏力度等,最后提出了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加强和提高低碳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研究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四、总结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旅游经济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推广,也是今后旅游经济特别是生态旅游景点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取向。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低碳经济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即旅游景点的低碳模式营销管理必须从其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出发,增强其对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持;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生态经济模式来进行,促进旅游景点的低碳循环发展;旅游景点应该立足内部低碳化管理的同时对旅游消费者加大关于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教育熏陶和宣传。
摘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技术,分析旅游规划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探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主制作旅游规划效果图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旅游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这个“处于朝阳状态的朝阳产业”,开始与计算机有了密切的联系。各旅游企业逐渐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与手段,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启旅游电子商务的道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各个学科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旅游规划中,电脑日益取代画笔,成为旅游规划设计人员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1效果图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作用1
在进行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设计中,一般都会涉及到土方、水景、道路、建筑、植被、人口迁移等多方面的配套工作在图纸上修改困难,表达不直观的缺点。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的旅游规划效果图能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表达规划设计概念,检验和修改设计的缺陷, 帮助完善旅游设计方案。在旅游规划设计中, 设计者通过实地考察并经过深思熟虑, 在头脑中有了初步的轮廓, 通过计算机效果图来表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计算机辅助效果图具有清晰度、仿真性、精细度高的优点, 具有多视角的模型、逼真的效果、真实的环境, 它对理解旅游规划设计方案非常直观。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当中,AutoCAD、Photoshop、3DSMAX作为设计类主要应用软件在旅游规划设计效果图渲染、平面方案、三维效果或施工图设计后期处理中,以其逼真的效果、精美的图案、取得了人工设计所无法比拟的巨大效益。
2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旅游规划设计应用中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软件作为制图工具应用到旅游规划中, 可采用AutoCAD 来进行平面的建模, 而其3D 部分的功能, 大部分同行都会用3DSMAX 来代替AutoCAD 来进行三维建模, 然后进一步应用Photoshop 来进行后期的处理。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进行旅游规划, 其优点表现在绘图精度高、制图速度快、表现内容快捷、材质效果逼真、出图质量高等。由于场地空间由三维模型描述, 透视关系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完成, 并可对同一模型设定不同的观察视点, 一次形成不同视距、不同视角的透视场景, 因此能够全面地反映不同视点的旅游规划设计效果。用3DS MAX 绘制旅游规划设计图, 可一次绘制出平面、立面、轴测、鸟瞰等多套图纸。与手工绘图相比, 由于电子图形易于多次修改和重复利用, 因此为设计修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克服了手工图难于修改、不易保存及交流困难的缺陷,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节省了材料消耗。
3 旅游规划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在旅游规划当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常用软件包括AutoCAD、3DSMAX和Photoshop等,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相比人工制图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如果在制作当中不注意方法和技巧同样无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应用前应对旅游规划设计进行整体分析, 分析景区旅游规划的主体和细节, 确定旅游规划效果图要表现的主体和整体效果, 从而确定需要表现多少复杂的细节以及刻画到如何细致的程度。
3.1 旅游规划区的风景景观工程
3.1.1 旅游规划区原始资料为光栅类
方法一:在AutoCAD中矢量光栅混排,利用图案填充表达设计意图,其图像不是真彩色。
方法二:在Photoshop、CorelDRAW中利用路径等勾边处理,这种图像真彩色。
3.1.2 旅游规划区原始资料为矢量类
方法一:在AutoCAD中利用图案填充表达设计意图。这种图像不是真彩色。
方法二:在AutoCAD中绘制完成后,利用系统打印机输出图片,在Photoshop、CorelDRAW中后期处理,这种图像是真彩色。
3.2 旅游规划区的场地规划
包括水域利用、开放空间与公共绿地、旅游游憩地规划。主要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 由于设计的细化,细节增多,更接近于概念规划,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利用主要如下:
3.2.1 平面类
在AutoCAD中绘制完成方案后,制作出将来图纸大小的边框,利用系统光栅格式打印机输出图片,地形图和设计图分别输出,分辨率应保持一致,在Photoshop中将两张图叠合.用选择工具将设计图纸的留白部分删除,建立不同的物体层,对各种设计元素细化。
3.2.2 自然景观效果图类
方法一:AutoCAD和Photoshop结合,在AutoCAD中将视图转为三维视图,用camera调整视图,合适后打印为图片格式,在Photoshop中进行背景建筑、地被景观、植物的合成。
方法二:AutoCAD、3DMAX、Photoshop单线程结合,AutoCAD制作设计方案图,在3DMAX中将其导入修改物体渲染属性,将Renderable属性打开, 将道路利用导入的线框建模,渲染出工作图。利用Photoshop中进行背景建筑、地被景观、植物的合成。
方法三:AutoCAD、3DMAX、Photoshop交叉运用,利用上述制作平面彩图方法,制作出精细的平面图,将其存为两张图,一张包含地面信息,一张包含植物布置图,将dwg图导入3dmax,将道路拉伸建模,边框拉伸为高度为0的平面,利用FFD工具将地面进行地貌处理或terrain建立微地形,将包含地面信息的图贴于边框平面上,建立相机、灯光,调整合适后渲染出图片,将边框平面材质贴图更换为植物布置图,渲染出分辨率一样的图片,在Photoshop中叠和合二者,利用道路和地物把握尺度,利用植物布置贴图渲染结果定位植物配制。可较完善的表现设计者的意图,同时分析设计的缺陷。
3.2.3人工景观效果图类
AutoCAD、3DMAX、Photoshop交叉运用,利用上述方法获得场地的自然景观设计效果图,将建筑模型、小品模型等付材质后合并到上述过程的MAX文件中,调整比例位置,调整材质、灯光,用同样的摄像机视图渲染同像素的ShadOW图片,Photoshop中将其上述图片叠合。进一步编辑处理明暗度、对比度、色调等。
3.3 旅游规划中地形地貌的再现
AutoCAD、3DMAX运用,将带有等高线的DWG图导人3DMAX,将等高线分离为单独物体,利用terain建立微地形。用草地或材质制作地形。
4旅游规划应用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展望
在旅游规划的设计和应用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能够更加真实地刻画出各种景观要素的色彩、质感,能够营造出极其真实的环境,还能进行精细的修改,并能通过电脑运算来进行各种复杂的后期加工,产生经济可行的特殊效果,今后旅游规划人员不论是外出考察还是在实验室进行工程设计都将与其紧密结合,无论是照片修复、语音录入还是道路规划、旅游线路策划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形成了相结合的关系。如何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很好地与旅游规划的结合,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淑玲. Photoshop CS2景观效果图后期表现教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张勇.三维软件新技术在园林效果图制作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5(1):46-49.
[3]杨桂华,齐扎拉.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研究[J].思想战线,2000(5):82-85.
[4]蔡家成.漂流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管理[J].中国旅游报,2004(5).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6]乡村度假是国际上流行的四大主题度假产品之一,其余3个是: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
关键词:亲水运动;人才培养;三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21-03
海南省海洋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五大要素为海南开展海洋运动休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洋运动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海南发展亲水运动的自然禀赋优势和制度优势仅仅解决了旅游产品供给中的硬约束和制度瓶颈问题。海南亲水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赖于人力资本的供给情况。本文将主要围绕亲水运动本科层次培养的必要性以及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论述,对亲水运动人才培养进行理性思考。
一、亲水运动本科层次设置必要性
(一)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发展新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政治和技术的不断变迁,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对目的地的要求、参与旅游的方式等都在随之发生变化。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新型的旅游消费者更有知识、鉴赏力,更追求旅游的质量和参与性。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看,为了规避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等成为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产业的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对旅游的要求是立足本地属性,在体现社会和环境责任感的基础上,把握消费者需求,实现旅游的集约化发展。
(二)亲水运动与旅游发展趋势的契合
在从事海洋运动休闲人口急速增加的背景下,海洋运动休闲活动将成为未来运动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第一,海洋运动与休闲以其竞技性、知识性、挑战性能够充分满足新型旅游消费者的好奇心,让消费者充分体验参与的乐趣;第二,海洋运动休闲项目以体能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符合当前低碳的生产消费理念;第三,海洋环境是可再生旅游资源,跟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海洋的自身净化能力突出,发展具有合理适度游客量、注重环保旅游理念的海洋运动休闲旅游将确保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符合滨海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发展海洋运动休闲旅游是创造新消费热点的要求。因此,增设海洋运动休闲管理方向契合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对于海洋运动休闲运动从业者来说应帮助这些新型旅游消费者掌握不同活动的基本技能,了解不同种类海洋运动休闲活动的作用、功能、方法和运动处方,提供帮助消费者快速恢复体力和精神的服务等等。而这些恰恰是我国海洋运动发展中最为薄弱的方面。我国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但少有院校开设海洋运动休闲专业或专业方向,因此造成海洋运动休闲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与我国已有一定发展的海洋运动休闲市场不相适应。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等院校尤其是滨海型旅游目的地的院校应满足社会的需求,增设海洋运动休闲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以满足海洋运动休闲专业人才匮乏的需要,也是滨海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有益选择。
二、国内外亲水运动专业设置情况
中国大陆地区和“亲水运动”专业方向相对比较接近的是“体育旅游”方向,综合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院校体育旅游方向的培养目标,当前国内体育旅游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掌握体育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行业管理、营销和运动技术指导等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体育部门和旅游景区从事体育旅游分析、预测、导游、体育旅游管理和饭店体育服务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人才的学缘结构上来看,主要是体育专业和旅游学基本原理的结合。学科之间的融合做得还不够,也没有以海洋运动休闲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学校。
台湾地区该学科设置院校较多,共有台北大学等学校的51个系(所)设置了“体育与休闲管理”、“休闲运动管理”等相关专业。由于台湾地区海洋资源丰富,所设相关专业大多以海洋运动作为主要运动项目。台湾此类大学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移植于日本、美国等此类学科比较成熟的学科。综合来看,台湾此类系所设置的目的是:以发展海洋运动技术、海洋运动科学及海洋运动休闲等为目标,培养专业海洋运动指导、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及海洋竞技运动选手,以提升居民从事海洋休闲生活及海洋运动技术水准,进而推动成为台湾海洋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基地。台湾此类专业偏重于海洋运动技术的培养,对旅游管理从业能力涉及不足。这一点可以从台湾此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中找到佐证,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统计该校海洋运动休闲系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为12.5%,从事职业运动、海洋运动教练、教师的比重为53%。
三、亲水运动本科层次培养方向与目标
(一)培养方向
根据三亚学院办学优势,结合亲水运动专业特点,我们对于海洋运动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立足于海南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以旅游相关专业为基准,开发学生专项或多项海洋运动的能力。在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以旅游和海洋运动的交叉课程为设置依据,着力培养学生海洋运动休闲活动经营管理能力;在海洋运动能力的培养上,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和相应素质,因材施教,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化教学。必修课强调海洋运动所需基本知识技能(运动心理、紧急救护、游泳、各项海洋运动入门等),选修课强调个人兴趣和能力基础上的进阶(各项目的进阶课程、裁判规则等)。
具体来讲,亲水运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有三类:一是亲水运动休闲指导人才,如亲水运动专业教练、亲水运动专业裁判等;二是亲水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如亲水运动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人员、主题乐园经营管理人员、休闲度假村经营管理人员;三是相关延伸行业从业人员,如亲水运动赛事组织、泳池管理、相关亲水运动器材营销等。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亲水运动专业的培养方向不仅仅是直接的亲水运动,而且包括了横纵向产业链接上的各类就业岗位,这不仅有效扩展了亲水运动的就业面,而且大大延长了亲水运动行业的就业年限和职业规划线路。
(二)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对亲水运动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洋运动休闲发展的人才需要,以发展海洋运动技术、海洋运动科学及海洋运动休闲为目标,培养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海洋运动知识与技能,具备亲水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应变能力的专业海洋运动指导、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及海洋竞技运动选手等海洋运动与休闲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本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以海洋运动技术管理与海域休闲为主轴,以培养海洋运动与休闲专业管理人才为导向。课程规划则以知识、技能并重,以旅游管理实务为基础,并在课程中规划海洋运动技术(风浪板、独木舟、帆船、冲浪、游泳与水上救生技能、浮潜、潜水技能等)、运动管理与海域休闲旅游等课程,把握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满足旅游消费中对海洋运动与休闲活动的需求,培育海洋运动专业技术指导人才与海洋休闲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亲水运动人才能力需求
亲水运动人才培养方向所对应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把握海洋运动休闲和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科学写作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般能力。能使用电脑操作系统、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工作稳定性高,能配合企业发展规划,具有学习能力、可塑性,有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角。
3.专业能力。了解海洋运动竞技、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知识及健康运动有关的生理学内容;了解运动休闲营销理论框架,了解海洋运动休闲产业前沿;具备伤害发生时紧急处理的能力,具备某专项技能指导能力;具备筹办、管理赛事的能力;了解各休闲产业的运作方式及管理方法;具备休闲活动规划及设计能力;具备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能力与技巧及相关应用;具备主题乐园经营管理能力与技巧及相关应用;具备海洋运动休闲产业分析能力;具备某项海洋运动教练、裁判的能力。
四、结语
海南独特的热带滨海资源和政策优势使得海南具备了发展亲水运动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这仅仅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亲水运动相关产品的供给还需要依赖相应的人才支撑。本文通过分析亲水运动消费者的诉求,识别了亲水运动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并结合三亚学院亲水运动专业,界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较之于国内外相关专业,三亚学院设置的亲水运动专业在专业设置和教学上有以下特点:第一,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第二,结合三亚旅游资源优势,体现实践环节的多元化和实效性;第三,根据学生兴趣和素质,因材施教;第四,以旅游管理和海洋运动交叉课程为主要课程设置依据,做到交叉学科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卫志强.中国海洋体育运动发展趋势探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7).
[2]林宗德.海洋经济背景下浙江海洋体育发展策略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12,(03).
[3]杨吉春,周珂.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4]苏勇军.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浙江海洋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06).
[5]张同宽.开发海洋体育特色旅游支持系统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04).
[6]何成莲.试论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05,(02).
[7]单德朋、朱沁夫.中国滨海旅游城市入境旅游流量及潜力――基于旅游地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镇融合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124-02
城镇化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以及全面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在要求,为了有效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全面掌握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城镇化所需的对应政策等,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产镇融合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产镇融合的发展要求不是以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园或工业区作为依托和基础并建设对应的城镇,而是要将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和现有的城镇放在一起,促使两者得到有机融合,并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和效果,使产业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促使产业和城镇之间实现高度融合以及互动发展。
1 研究背景
1.1 新型城镇化产镇融合规划的迫切性
产镇融合有效兼顾了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建设两者,在保证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城镇建设,进而促使城镇达到高度的经济繁荣、产业发展,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发展产业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的城镇化由于历史、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城镇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使得产镇融合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发展的不协调,尤其是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情况最为常见,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水平,还会对国家的整体经济运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产镇融合规划有助于针对现存的城镇化产业和城镇分离的情况进行积极解决和改善,还可以为后续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进而全面提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1.2 产镇融合规划的意义以及具体内容
产镇规划与简单的空间规划不同,需要将产业和城镇两者进行综合考虑,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因此在进行城镇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本地产业进行全面研究,把脉产业发展方向,产业转型空间,产业提速方法,以此布局提供对应的城镇功能定位以及空间发展模式,促使两者得到完美融合,促使两者的协同发展。产镇融合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充分研究本地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基础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产镇融合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为本地的产镇融合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1.3 产镇融合规划的具体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产镇融合规划过程中,主要采取系统分析法、多维度对比分析法以及文献引证法等,在全面掌握本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展开科学研究,保证产镇融合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中系统分析法指的是以达到系统最优作为最高目标,进而在系统与对应要素之间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保证规划与实际发展的高度吻合,促使产镇融合满足本地发展的实际需要。多维度对比分析法指的是以时间维度为基础,通过比较本地城镇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情况,进而开展科学研究和思考,总结本地不同时期发展规律,为后续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还要从空间维度出发,了解研究多种产业构成的空间发展情况和城镇发展建设关系,积极寻找促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两者协同平衡发展的模式,通过两个维度的研究,对规划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模式进行充分分析解构,寻求有效解决方案。文献引证法指的是大量阅读研究国内外,特别是类同特质的先进城镇产镇融合发展案例文献资料,对其中的内容要素进行分析总结,为本地的产镇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镇融合规划实践
2.1 产镇融合发展策略
产镇融合要在充分研究本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建设基础,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科学设置产镇融合规划策略和发展方向。此次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全面了解本地经济产业发展和当前特定的大经济发展背景下制定以下发展战略。针对第一产业,引导传统种植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注入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要素,借助原有花卉、渔产养殖发展花卉设施农业观光、水乡观光农业、打造可采摘、可垂钓、可观光、可体验、可度假的都市型农业。同时深度发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进而有效发展本地的旅游业,促使农业与旅游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把瓜沥城镇建成集佛教文化体验、水乡度假休闲、生态旅游观光、特色产业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城镇。
针对第二产业,发挥临空产业园区区位优势,引进新型临空制造产业,重点培育临空高轻新制造业、航空设备维修、客机转货机改装等业态;加快吸引新能源新材料、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入驻,拉动产业整体层级提升;引导现状纺织化纤、装饰卫浴、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向集群化与高端化方向发展,逐步淘汰现状化工、煤炭热电等高污染、低产出类产业,建设宜业宜居的新兴城镇。
针对第三产业,重点培育发展航空服务业,全力做大航空商务服务业,丰富临空总部经济、临空高端商业、临空酒店宾馆服务、机场交通与值机服务等多元发展业态;加快发展以航空物流为主导的现代物流业,以临空时效商品物流、航空快递物流、航空物流配套服务等业态为突破口,强化航空物流与杭甬运河港口物流基地、柯桥经济开发区等区块物流协同发展。突出旅游业发展重要地位,依托航坞山经济区发展文化展示、创意及休闲旅游业,将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纳入旅游发展整体框架。加快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强化科研研发、文化创意、法律服务等生产业发展地位;壮大市场贸易、星级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等传统生活型服务业发展规模。将瓜沥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产业清洁高效、生活恬静闲适的现代新城。
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镇融合规划路径
在全面研究产业布局以及城镇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高端纺织化纤、品牌装饰卫浴、临空先进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临空总部商务服务、航空物流、文化创意、专业市场和休闲旅游五大现代服务业,最终形成“三年发展、七年成型、二十年产镇融合”的发展方向。其中三年发展指的是通过三年时间以现有支柱产业作为主力形成产业集群化与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城镇化基础配套建设快速发展。七年成型指的是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临空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现代服务业,促使产业与城镇区实现初步融合、协调发展的态势,这一过程以临空产业、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动力,促进产镇有效融合发展。二十年产镇融合指的是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有效推进临空总部商务经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以航坞文化、昭东水乡休闲旅游为依托,将整个镇区(园区)纳入到旅游概念,亦城亦景,进而形成一个范围广阔、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度假区。并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大力发展金融创新,推进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协调合作,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平台和载体,以此打造本地核心竞争力,实现产镇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科学有效地走完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快速迈进后工业化阶段。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把握产业与城镇发展两者关系,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只有产镇互动、融合发展,才能达到快速高效的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 游宏滔,彭震伟,陈静,等.江南水乡小城镇产镇融合规划研究与探索――以江苏省金坛市儒林镇为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78-82.
[2] 游宏滔,史环宇.小城镇产镇融合规划研究与探索――以江苏省金坛市薛埠镇为实证[J].小城镇建设,2015(7):90-94.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关键词:旅游;村镇建设;文献评述
1、 引言
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越来越渴望到一个远离城市的乡村,过一段与世无争的生活,乡村旅游因此而备受青睐,相应的一些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也在这种环境下迅速的发展起来,关于旅游村镇的相关研究工作也随之蓬勃发展。我国在2009年开展了争创全国旅游特色村镇的工作,通过打造乡村景观吸引旅游者,依托旅游业各个要素之间紧密的作用,形成了以旅游促发展的新型村镇。本文主要从国外旅游村镇建设和国内旅游村镇建设研究对比入手,系统回顾国内外旅游旅游村镇的相关文献,并对其做出研究评述。
2、国外对村镇旅游的研究
(1)旅游村镇相关者态度研究
Reinhard Bachleitner(1999)从目的地居民角度研究了他们对开发乡镇旅游的态度[1]。Horn(2002)等人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比了新西兰Rotorua和Kaikoura两地居民对发展村镇旅游态度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历史和结构的研究更有助于当地居民更好地适应当地发展旅游[2]。Peter(2000)等人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得出了某偏僻山谷的居民对新建的休闲娱乐设施的看法。得出的结果是,大部分人是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反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此外,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性别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对旅游业感知的区别。
(2)传统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而且旅游行业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导致了旅游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由于传统村镇历史较为久远,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所以为了保护其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开始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Ahn(2002)等人将规划系统作为基础,论证了一个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应用可持续观念可能有用的模型。二战后,西班牙地中海海岸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在20世纪末,为了改善当地旅游环境的质量,以及开发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西班牙政府尝试将可持续发展引入旅游规划的形式[3]。Burns PM,SanchoM M(2003)通过调查西班牙内陆村庄Cuéllar,得出政府引导的新兴旅游地开发的旅游活动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4]。
⑶村镇旅游市场及经济效益研究
Graham Parlett等(1995)就苏格兰Edinburgh古镇进行了旅游影响的研究,强调旅游业巨大的关联带动效应,认为旅游业对村镇内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整体经济实力都有提升作用[5]。Oecd,Fleischer,Getz(2003)等认为城镇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完全超乎人们的预期。英国爱丁堡历史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对古镇其他产业产生的乘数效应显著,爱丁堡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产业[6]。Isabelle Frochot(2003)通过细分村镇旅游者的类型,得出了大部分旅游者去村镇旅游的目的是比较随意的,旅游目的地的主体并不会对旅游者产生很大的影响[7]。
3、国内对旅游村镇的研究
(1)村镇存在问题及保护研究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旅游型村镇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魏小安等(2002)认为云南丽江大研古镇的发展存在单一观光、城市分离和超容量等问题,应在今后的发展中寻求创新[8]。刘昌雪(2003)认为皖南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一些不利因素[9]。孙静、苏勤(2004)对皖南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居民以及游客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视觉污染非常严重。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古村落视觉影响的现状、成因及管理方法[10]。
(2)村镇文化研究
文化是村镇旅游发展的基础和村镇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凌申(2003)认为盐文化是苏北盐业古镇极具潜力的旅游品牌,当地政府应抓住这一品牌,多角度、多层次、多线条地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使古镇游、古盐文化游相辅相成,互为烘托,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陆建伟(2003)认为江南典型的水乡地理环境为传统古镇提供了必须的生态背景,明清以来水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传统古镇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文人雅士的流寓、本土人士的崛起丰富了传统村镇文化内涵,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12]。
(3)村镇特色研究
特色是传统村镇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阮仪三(2002)等人认为“水”是江南水乡特色,是最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浓厚的历史文化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文化所在[13]。王瑛,于华友(2006)认为随着我国城镇景观越来越现代化,城镇个性也在消泯,四川旅游城镇也是如此,因此在分析四川旅游城镇景观构筑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特色构筑措施[14]。
4、国内外研究述评
对旅游村镇相关研究进行的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从中不难发现:
(1)在研究方法上
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基本是局限于现象的定性研究,现有研究成果中,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理论分析较多,数据分析较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理论及方法指导,进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在研究对象选取上
国内学术界研究对象多集中于知名度较高的江南水乡古镇等有限区域,对我国拥有的大量历史遗存的旅游村镇,尤其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些旅游型示范村研究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村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3)在研究内容上
国内关于旅游村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村镇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村镇的资源型研究,村镇旅游的影响研究等,研究内容较为单一,有关村镇旅游者的行为、村镇旅游市场和品牌、村镇特色塑造等方面研究的较少。(作者单位: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 盐城纺织学院;3.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
参考文献:
[1]Reinhard Bachleitner,& Andreas H. Zins. 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The Residents’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23(44):199-209
[2]Horn C, Simmons D. Community Adaptation to Tourism: Comparisons Between Rotorua and Kaikoura, New Zealand[J].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133-143
[3][美]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张广瑞等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50-151
[4]Burns PM, SanchoM M. Local Percep tions of TourismPlanning: The Case of Cuèllar, Spain [J] . TourismManagement, 2003,24(3):331-339
[5]Graham Parlett.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05),355-360
[6]Parlett G,Fletcher J,Cooper C.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5):355-360
[7]Isabelle Frochot.A benefit Segmentation of Tourism in Rural Areas:a Scottish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3,(11),335-346
[8]魏小安,窦群.云南丽江与大研古镇的发展方向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2,16(4):10-11
[9]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J].旅游学刊.2003,18(6):100-106
[10]孙静、苏勤.古村落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4,19(4):37-40
[11]凌申.盐城市曹堰古盐文化保护区建设刍议.盐业史研究[J].2005,13(2):35-37
[12]陆建伟.试论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2):69-71
[关键词]旅游规划理念;发展历程;演变规律
我国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旅游规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旅游规划事业经过30多年的大发展,取得了大量成果,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规划实践的发展,关于旅游规划理论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旅游规划理念研究属于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而旅游规划本身则更强调应用性,由于旅游规划学术基础薄弱,旅游规划学术方面的研究更多是从规划的主导思想、旅游规划战略等问题进行研究,对旅游规划的主导理念研究较少。
而旅游主导思想与旅游规划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旅游主导思想更强调主观性,是以旅游规划者的角度和学术研究为出发点和依据,旅游规划理念则是以旅游者的感知和价值观为依托,强调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和过程中的需求和感受,是反馈给旅游规划工作者的游客需求,对旅游实践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
一、旅游规划理念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规划理念的研究不是很多,对旅游规划理念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王艳丽等人认为旅游规划的理念是旅游规划中所具有的理性观念体系,是与旅游规划有关的价值观体系的综合,是旅游规划活动整体的价值观和理念。因此旅游规划理念可以定义为“贯穿于旅游规划整个编制、实施过程,对规划起着统领性、方向性、根本性指导意义的规划目的性思想”。
我们认为,旅游规划理念是从游客感知和游客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旅游规划价值观,是贯穿整个旅游规划编制过程和实施过程(包括旅游形象设计与定位、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景观设计、旅游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对规划起着统领性、方向性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二、我国旅游规划理念的发展历程
我国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旅游规划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30多年的时间里,旅游规划理念主要有5种,各个理念指导阶段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完成旅游规划理念的转变。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的30多年间,各种旅游规划理念都有体现,在每个时期都有几种理念共同指导当时的旅游规划工作,也反映出旅游规划理念在我国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资源主导”理念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规划刚刚起步的时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景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以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劣,旅游资源的禀赋与组合为规划的主要依据,对旅游市场的分析、旅游产品的打造也都是重点突出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战略制定、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开发措施和旅游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规划。
旅游规划的资源主导理念只停留在经济发展的肤浅层面,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旅游开发必须要关注的如对环境的破坏,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冲击等方面,也没有从游客和旅游功能本身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将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规划依据。
在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实践和研究中,并没有对区域文化和环境有足够的重视,只是沿用一种“就资源论开发,就旅游讲发展”的思路,导致了盲目开发。魏小安曾指出:在过去的发展中,形成了“全国办旅游”和“全民办旅游”的热潮。全国各地大兴饭店建设、大办旅行社,兴起了修庙挖坟之风、兴建游乐场之风。这就是资源主导的旅游规划理念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
这种资源导向型的旅游规划理念指导下的旅游开发并没有考虑到游客的真正需求和旅游偏好,只是单纯的以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等方法进行旅游开发,这种无视游客需求的规划即使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其规划后旅游产生的效果也一定会大打折扣。同时,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讲,单纯把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开发,也不可避免的会忽视旅游的发展对旅游资源的破坏,造成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破坏和影响。
很多规划都出现了规划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尤其是旅游市场与规划预想的偏差最大。由于缺乏对旅游市场的调研,缺乏对旅游经济规律的把握,缺乏对旅游管理的经验,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普遍存在操作性差的现象。
(二)“市场导向”理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编制者开始摆脱单一以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规划主导理念的桎梏,认为旅游开发要成功就必须符合游客的心理需要,满足市场需求才是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认识到客源市场的差异性旅游需求才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前提,旅游规划必须根据自身区位条件为前提进行分析,以自身旅游资源的类型为依托,细分为不同的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和消费层次开发规划相应的旅游产品、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此时的旅游规划依然重视旅游资源的基础作用,但是在旅游规划理念的指导方面更侧重旅游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规划,更多的注重市场的需求而开发,而不是单纯就旅游资源而开发。
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虽然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飞跃,重视了旅游市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成效,但是在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方面却很少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对特殊游客的需求如残疾人、儿童、老人等,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需求。但是对当时的旅游规划从业者也不能有太多的苛求,当时我国的旅游事业刚刚处于一个大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处于旅游规划的粗放阶段,旅游规划行业还并没有与国际接轨,还没有吸取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是我国旅游规划的一个必然阶段。
(三)“以人为本”理念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入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者开始深切关注“以人为本”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旅游规划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人文关怀,重视游客的心理感受和人文需求,强调通过旅游活动让游客在精神上得到放松,获得审美享受和丰富知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旅游产品的打造、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设施的设计、旅游线路的安排以及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人文关怀,就是以旅游者的需求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要尽量满足旅游者的合理需求。
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让旅游活动真正回归到游客价值,让旅游真正达到休闲放松和休闲娱乐的功能,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审美和愉悦的感受,也让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从旅游活动中获得平等和公平的发展机会,使旅游活动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旅游者得到审美享受和休闲放松,旅游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当地居民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利的和谐统一。
(四)“反规划”理念
“反规划”(Anti-planning)一词最初出现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俞孔坚、李迪华,2002)一文中,是由国内著名的景观规划师俞孔坚教授首次提出的。“反规划”的理念主要针对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缺乏认识和尊重,以牺牲自然过程和生态格局安全、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过程,提倡尊重自然的过程,以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城市规划的前提。“反规划”思想要求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人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它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种工作方法。
“反规划”理念应用在旅游开发中则是一种景观规划的途径和方法,是对我国旅游规划发展30多年来存在问题的反思,对旅游景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反思。具体表现为旅游开发者在旅游规划内容中要有一个强制性的不开发区域,避免景区的盲目开发建设。
(五)“可持续”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是在我国旅游规划中的体现和应用的时间却不是很长。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保持生态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完整性为前提的,在保持和增加未来旅游发展机会的条件下所实现的旅游发展。其内部特征是生态环境压力与社会环境压力小于旅游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其外部特征是增长连续性、系统稳定性和代际公平性,能接受环境与社会承载力反馈的规划体系。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性的旅游规划发展哲学,认识到环境是人类自身的环境,对环境的关怀就是对人类自身最好的关怀。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内化于旅游规划体系之中,并在规划实施中实践、发展和完善这一理念,使之成为旅游规划编制实施的核心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指导理念,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是全面的指导理念,不仅指导旅游开发和规划,同时也对我们的旅游观念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督促作用。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可以使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都达到优化。
三、旅游规划理念演变规律研究
旅游规划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划理念为指导,但是每个阶段旅游规划的理念又不是单一的和一成不变的。我们认为旅游规划理念的演变主要有以下规律。
(一)旅游资源始终是主导理念之一
无论旅游规划的理念如何演变,无论旅游规划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怎样的理念做指导,旅游资源都始终是旅游规划者要依托的重要规划理念,也是旅游规划最核心的要素,资源导向时期的旅游规划注重资源,市场导向、以人为本导向及“反规划”理念为指导的旅游规划仍然是以资源为依托。
(二)每个时期都有一个核心主导理念
资源导向阶段的旅游规划是以资源为旅游规划的基础,注重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与评价;市场导向阶段的规划则以市场需求进行资源开发,强调旅游规划应该“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导向阶段的主导思想是可持续的以人为本观念,追求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综合优化……总之,在我国旅游规划30多年间,每个时期都有一个核心的理念作为旅游规划者的指导理念。
(三)不同时期的主导理念在不断变化演进
从旅游规划理念演变的过程和关系来看,每一个具体的旅游规划主导理念,都是在前一种理念的基础上演化产生的。是一种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变化,是旅游规划理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潮流的结果。
从内容来看,我们所见到的旅游规划研究的主导理念演进,都是一个接着一个,也有在同一时期同时出现几种规划理念的。从资源主导理念到市场主导理念,从人本理念到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以后出现的“反规划”理念,都是在旅游规划发展到一定阶段,不断变化演变出现的。
(四)每个时期都有几种规划理念并存
旅游规划理念在演进过程中,都不是单独以某一个理念作为规划的指导理念,而是同时兼顾其他方面。如市场导向时期也同时兼顾旅游资源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在旅游规划主导理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前一个主导思想与后一个主导理念是相伴发展、相互促进的。每一种新的理念出现,并不意味着以前的理念失去了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功能,它们共同对旅游规划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四、结语
由于缺乏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学术界对旅游规划理念的定义和界定却一直没有得到统一,存在很多争议,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对旅游规划理念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对我国旅游规划理念的演变过程和旅游规划理念转变的规律也缺乏概况和总结,本文从旅游规划理念的界定与我国旅游规划理念演变的规律做一些浅显研究。但是由于旅游规划理念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相关资料缺乏,本文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
(一)旅游规划理念的定义及内涵还应做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旅游规划理念与旅游规划指导思想的区别应做更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引言
地质公园(Geopark, Geological 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建立地质公园旨在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park)的建立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2006年石牛寨景区由湖南省某公司投资开发,并取得70年的承包经营权;2007年石牛寨被列为“湖南省省级地质公园”,2009年4月1日正式开园;2011年被提名为“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随后石牛寨景区进入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进程中,2016年5月石牛寨景区顺利通过国家级地质公园验收。
一、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湖南平江石牛寨景区位于湘、鄂、赣边界的平江县大坪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56'33~
114001'59,北纬28049'53~28055'47;总面积为1175km2,开园后成为大湘东旅游热点,享有“天下第一寨”之美誉。其景点分布广泛,自然生态资源较为俊秀:是由怪石、奇峰、石洞组成的丹霞石的世界,以奇险著称;寨内景点可概括为“一牛二龟三关险,四桥五寨六线天,七奇石八寺庙,一百零八崖景无边”。
二、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要求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境从四方
面(S:Strength优势; W: Weakness劣势; O: Opportunities机遇; T:Threats威胁)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法就是:在其规划建设中,从区域的角度和整体的高度对景区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把握园区的优势的劣势(内部因素)与机遇和威胁(外部因素)相互匹配,综合分析得出相应的决策性结论,助力于园区的规划建设,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一)SWOT分析之S(优势)分析
1.地域优势显著。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湘、鄂、赣边界的平江县大坪乡境内,外部交通发达,公路网络布局合理,客源往来便利。通往园区的干道主要经由国道G106,省道S308,长浏高速、通平高速、平汝高速和平虹公路。目前还有规划建设中的进入景区的高速和县道。
2.地处大湘东旅游热线地带。湖南古称“潇湘”,孕育了许多历史风云人物,岳阳楼、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张家界、湘西凤凰小镇、南岳衡山等早已闻名中外;湘东沿罗霄山脉一路绵延;平汝高速穿山越水,将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8个革命老区、边区串联成大湘东旅游热线,成就了以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的大湘东平江之旅精品旅游路线。
3.旅游资源丰富。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首先以丹霞地貌地质遗迹为核心,集青山、秀水、怪石、险岩、瀑布、漂流、泉水、深潭、古树、古桥于一身;其次,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属湿润性大陆季风气候,夏凉冬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生物物N繁多(有国家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动植物、重点野生药材、可供观赏的花草类植物等);第三,人文景观奇特:古遗迹、古建筑、古墓葬和传奇民间生活等。
(二)SWOT分析之W(劣势)分析
1.规划执行不力,资源优势利用不够。近年来,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在业内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吸引了众多游客。但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景区规划建设的执行力度不够,具体项目施工工期拉得过长,间接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开发利用。
2.地学科普宣传不够。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中科普宣传和教育不够到位,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地质公园的认识及地质遗迹保护意识难以提升;园区科研考察者、野外实习生及地学、生态学业余爱好者的接待量极小。
3.管理体制不健全。自开园以来,园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为规划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多方管理的问题,以及园区缺乏具备专业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具备地学知识的导游、讲解员等;此外园区数字化、现代化的科普宣传载体亟待优化。
4.当地参与不够。据笔者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经济参与现状要好于决策、社会和文化参与。当地居民没有通过各种自治组织增强自身的参与能力,而园区的开发和规划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给当地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导致园区“乡村性”衰退,加大了居民生产生活压力。
(三)SWOT分析之O(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友好的政策为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02年平江县被国务院确定为财政部定点扶贫县,财政部、湖南省财政厅与平江人民风雨同舟十年扶贫攻坚;2011年平江又掀开了以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为核心的国家政策支持新篇章。2015年4月,湖南省正式启动开辟大湘东旅游热线项目,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成为该项目的首站宣传地。
2.科普教育的旅游潜能。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完整、且稀有的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年代久远的人文景观、珍稀的生物物种资源等,为科普宣传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地质科普、生态科普旅游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故而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待挖掘的旅游潜能和旅游市场。
3.生态旅游的潜能。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具备的丰富旅游资源,在科学规划建设下,可以实现“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让游客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认识自然,接受环境、大自然的教育,增进健康,陶冶情操,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魅力等,故而其生态旅游前景可观。
(四)SWOT分析之T(威胁)分析
1.省内同类景区及园区旅游地的竞争激烈。作为地质公园,石牛寨典型、完整且稀有的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因园区地质科普宣传和建设没有落到实处而丧失了吸引游客的一张王牌。相比之下,湖南新宁~山“丹霞之魂,国之瑰宝”,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山风景区正在努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打造为湘西南旅游的核心景区,构建全省“北有张家界、南有~山”的旅游格局;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万佛山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品相较为罕见的特大型丹霞地貌群,“万座丹峰拥翠环”,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怀化溆浦思蒙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十里碧水丹霞,全国罕见;此外,在生态旅游的大背景下,离园区不远的连云山、纯溪小镇、白马寺等地均在一定程度上给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带来了竞争的威胁。
2.地质遗产遗迹保护的压力。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人行天桥、玻璃栈道、峡谷漂流、水上乐园等招徕了众多游客,促进了旅游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作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其规划不能偏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重利用而轻保护。据笔者调查发现:园区在节假日对游客数量往往不加以限制,造成旅游高峰期人满、车满为患的现象,给当地交通、生态环境和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这种超载接待实际上会直接或间接地给丹霞地貌地质遗迹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三、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的战略
将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各要素进行排列,可形成SWOT矩阵(见表1)。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对比发现,其规划建设可通过内外因素的不同组合,采取SO战略、ST战略、WO战略及WT战略。
(一)加大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和教育
科普宣传和教育则是让游客感知地质公园科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园区没有详尽的地质科普讲解或展示,游客难以在科学价值层面感受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的魅力。故而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可以探索科普宣传和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1.现代化、数字化地质博物馆的建设。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和教育最重要的载体。通过现代化、数字化技术,生动直观地演示地质衍生变化、生物进化和石牛寨丹霞地貌地质的演化过程,让游客切身体验到现代化科技的魅力,在奇趣里领略原本枯燥而深奥的地学知识和生态知识,进而提升游客在地质公园观光旅游的品味,提升游客对地质遗迹的保护意识。
2.提高园区从业人员的专业学识,提升园区综合服务水平。要实现对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完整且稀有的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的分级保护目标,园区一方面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培训关系或开办地学订单班,以此来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为高校和科研单位或团队的野外实习场所、地质科普基地打开方便之门;不定期地举办学术研讨会,或定期举办以石牛寨为主体的科研活动,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地质学、生态学业余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前来参观考察,借助科研成果来凸显其科学价值,拓宽园区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影响范围。
(二)F结一切力量,完善管理体制
石牛寨景区的多头管理体制滋生了系列问题和矛盾。被提名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后的规划建设中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当地实际,充分借鉴省内外地质公园成功的管理经验,深入论证;团结一切力量,多方争取政策支持,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提升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园区的管理。
(三)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在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举办的全国鸟人飞行大赛、达瓦孜极限挑战赛、明星真人秀等大型活动迎来央视、湖南卫视、经视、湖南都市等电视媒体,潇湘晨报、岳阳晚报、网络传媒的竞相采访报道,有一定的宣传推广成效,但远不及预期效应;另外,园区门户网站信息更新慢,内容不充实,尤其是地质科普知识匮乏。因此,园区规划建设在充分利用传统传媒的同时,应更好地利用新传媒(如移动网络、微平台等),不断更新门户网站信息,优化网络平台的服务。
(四)着力开发并推广当地旅游产品
笔者发现:园区的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亦未成规模。到目前为止,有地方特色的石牛寨山泉水已注册并投入规模化生产,其推广还需一定的时间;其他土特产基本上以农户为单位,小规模兜售;而园区地质科普、动植物科普及本土文化历史类图书、画册、明信片、玩具类的产品仍旧空白。故而园区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鼓励开发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将旅游产品的产和销纳入规范化的管理之中。
四、结语
Abstract: The tourism complex is a new type of tourism format,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public tourism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tourism function.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ourism complex determine that it has 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pull of regional economic,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ormat rationality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term of tourism resources planning, it has land dependence, resources support, complex functions and overall unity. In the term of project operation, it has periodical development, operational integration and high risk of high yield.
关键词: 旅游综合体;城市建设;旅游资源规划;项目运营
Key words: tourism complex;urban construction;tourism resources planning;project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65-02
0 引言
根据世界度假经济规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将全面进入度假时代。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已超过3000美元,部分城市、省份如北京、天津、上海已超过10000美元。中国旅游业已经从大众观光的“门票旅游时代”向深度休闲度假的“泛旅游时代”转变,在此背景下,融合了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会议、度假、体验、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旅游综合体成为满足人们多样化度假需求的必游目的地。
1 旅游综合体形成背景
旅游综合体是一种将文化旅游功能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新型的旅游业态,它的出现是大众旅游需求不断提升以及旅游功能城市化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游客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早期的观光游览型转向休闲度假型,从单纯的景点串联式旅游行程变为在某一旅游目的地区域内驻地度假旅游,这就要求在旅游目的地的区域范围内,不仅要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还要满足游客的生活度假需求,即城市功能需求。正是由于旅游综合体的产生原因及预期效果,旅游综合体必须要满足游客旅游、度假、美食、住宿、娱乐、购物等一系列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综合体与传统旅游形式有着本质区别。
业内关于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内涵已经有了深入研究,但是在其所具有的特征上未能达成共识。依据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并结合行业实践和业内多位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综合体在城市建设、旅游资源规划以及旅游综合体项目运营方面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2 旅游综合体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特征
2.1 政府参与必要性
旅游综合体建设与运营单靠一家企业或者几家企业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需要统筹规划、多方协作的大项目,涉及到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规划、区域建设以及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众多行业。如果单纯依靠项目开发商进行整体规划,难免出现会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无法从宏观上把握项目的整体区域建设和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项目的建设伊始就需要政府主导、开发商组织实施以及各行业参与合作,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监督管理以保证项目的发展项目以及预期目标的实现。
2.2 区域经济拉动性
旅游综合体项目从规划到建设完成,牵涉到政府、开发商、运营商等3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部分,涉及到旅游、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多个行业,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多个,同时,带动就业的比例达到1:4.3。由此可见,旅游综合体的建成首先会带动旅游目的地就业岗位的增加,基础建设和城市面貌的改善,同时,它也将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拉动区域内其他行业的整体收入,如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2.3 产业集聚性
旅游综合体的“综合”指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旅游要素种类全、数量多。种类全意味着在旅游综合体内要尽可能多得聚集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和项目,形成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数量多就要求在综合体内任一行业或者项目要有足够的品类,能够满足游客对该行业的不同层次需求。
2.4 业态配比合理性
由于旅游综合体内汇聚了大量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和项目,因此,不能过多地凸显旅游要素中的某一特定要素,而忽略其他因素,造成旅游综合体特色有余、相关产业支撑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在综合体内各产业要按照游客需求以及市场发展需求进行合理分布及配比,以使综合体内各要素分布均匀,各项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城市开发的角度来说,旅游综合体为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城市功能规划与开发,因此,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设施均需进行开发建设,且为了满足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各业态不仅要参与到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比例。
3 旅游综合体在旅游资源规划方面的特征
3.1 土地依托性
旅游综合体是一个空间区域,必须依赖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是旅游综合体打造的前提条件,它直接决定了旅游综合体的规模及范围大小,间接影响旅游综合体所能承载的旅游要素的种类和数量。旅游目的地土地资源的优劣多寡以及开发设计是旅游综合体建设规划的关键因素,只有将土地资源特色与旅游功能相结合,才能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物。只有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最终才能构成一个新的旅游产品,即旅游综合体。
3.2 旅游资源支柱性
旅游综合体的关键在于其旅游资源的不可复制性。传统的生态旅游综合体主要依托于原生态资源,而旅游综合体的价值在于其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同时,还具有旅游要素齐全、旅游与城市功能完备的优势,只有具备以上两点,才能称为旅游综合体。
3.3 功能复合性
旅游综合体的形成是基于旅游功能和城市功能的融合,因此,与传统的“景点”、“景区”概念有着本质区别。旅游综合体不仅能满足游客的观光游览的基本旅游需求,同时,还能满足其在城市中才能获得的各项体验,是各种旅游与城市功能的复合叠加,是一种集合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组合。各种功能在区域内形成统一的整体,满足游客对旅游的多方位、多层次需求,让游客在特定的空间组合中获得丰富的感观体验。
3.4 整体统一性
随着大众旅游的不断深入,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变化,对旅游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和名胜古迹,而将城市、景观、建筑、人文、设施等均视为旅游的一部分,所到之处都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因此,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要将自然生态资源、景观建筑、道路设施与文化习俗等融合在一起,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营造出独特的旅游氛围和综合体气质,打造出一个各要素相互配合、资源设施与文化像话映衬的统一体。
4 旅游综合体在项目运营方面的特征
4.1 项目发展阶段性
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项目,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基于生命周期视角,旅游综合体从概念的形成到其投入运营也会经历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目标及发展中心各不相同,但是从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引入到项目建设,再到旅游综合体的蓬勃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只有经过前期的建设和累积,才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综合体。
4.2 运营一体化
旅游综合体为了达到综合的效果,必然要吸引大量的旅游相关产业、项目和配套设施的集聚,区域内汇聚了不同产业、不同项目、不同设施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如果在旅游综合体内不采取统一的经营管理措施,可能会出现经营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行业利益和项目利益。旅游综合体也会因为区域内行业间、项目间和商家间的竞争内耗过大,造成整体经济利益的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因此,旅游综合体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通过事前协商,确定基本的运营管理规则,统一经营管理。
4.3 高风险高收益性
从项目的角度看,旅游综合体是一个大项目,下设一系列要素独立的子项目,包括景点、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由于项目规模巨大、牵涉行业众多、覆盖范围广泛,因此,前期需要投入项目的资金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再加上大项目下包含众多子项目,从项目概念引入到最后建成投入运营的时间较长,更加剧了开发商投资旅游综合体项目的风险。尽管如此,业内很多学者认为旅游综合体项目是一个高收益项目,主要是游客已经厌倦了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对景区景点已经失去了兴趣,现在急需出现一些新的旅游吸引物来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转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用于旅游上的资金也在增多。因此,虽然旅游综合体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投资必然蕴含巨大商机。
5 旅游综合体发展前景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2015-2020年中国旅游综合体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显示,近年来,为更好地顺应市场的需求、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政府机构、旅游集团和地产企业,在区域土地综合开发项目上,都越来越多地指向了“旅游综合体”这一全新模式。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国内涉足旅游综合体的公司超过100家,在全国布局了上百个旅游综合体项目,南至海南岛,北到长白山,西至大漠边陲新疆,东沿海岸线蔓延。这一趋势,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必将继续存在,这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方向、中国地产开发创新的方向,也是政府引导区域升级的方向。
6 结论
本文结合业内实践和前人的研究,总结概括了旅游综合体在城市建设、旅游资源规划以及项目运营方面的典型特征,博采众长,不仅为业内学者提供了相关研究基础,而且也为业内从业人员在旅游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上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文君.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 2010.
[2]陈雯婷,金权杰,程澄.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现代城市,2011(2):27-28.
[3]黎筱筱,吴必虎.泛旅游时代与旅游综合体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1-03-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