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经费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一是认真开展2014年教育经费决算和统计年报,形成教育经费分析报告。2014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收入81294.5万元,其中教育部门71660.9万元,其他部门3153.5万元,民办学校、幼儿园6480.1万元。其中,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明细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63084.1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5324万元、其他渠道筹措的教育经费3252.8万元。二是完成2015年教育单位的经费预算。强化刚性预算意识,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执行。在做好各单位基本预算的情况下,提出1.17亿元的教育专项支出预算,今年首次将全年所有专项资金一次性预算到单位,不预留到计财科,也不再搞财政专项资金的二次分配。制定专项资金三年滚动预算。三是开展2014年教育经费结转结余清理工作,在财政局两次清理结余备案的资金达320万元,2015年6月26日,区财政局直接划缴教育系统结余资金72万元。四是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制度建设。落实省教育财务管理培训会的精神,通过局务会集体汇报,拟写文字汇报材料在科室和领导中传阅等形式传递教育经费管理的要求。启动全区教育经费调研工作,对学校公用经费使用和管理进行全面摸底。五是按省教育厅要求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绩效评价工作。将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常态化。
2、全力保障教育发展建设资金。2015年,按全区统一要求,开展财政资金使用计划申报工作,按工资待遇、运转经费、项目支出的顺序在月初申报用款计划,每月15号按财政的项目用款指标提交项目资金申报表,合理调控有限资金计划(半年累计财政用款额度为3859万元),保障工程项目实体的建设资金的及时拨付,尽力保证各项目建设的进度,按时兑付农民工工资。截止6月底,已经办理资金拨付审批手续244笔、涉及资金6173.9万元。
为了专项使用和管理好上级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配合区政府接受省“稳促调增惠”经济增长审计组工作,就近几年上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提供资料。配合区政府完成教育涉农资金执行情况、减轻农民负担专项执法检查等工作。
3、进一步规范学校资产管理。按文件精神规范教育资产的政府采购,严格程序申报,依法采购,各单位成立验收考评小组,职工代表参与采购过程并验收签字确认,核准后拨付资金。今年上半年完成政府采购项目363个,金额6290万元,其中公开招标和政府集中采购项目48个,金额5135万元。
学校资产处置按程序逐级审核,报区国资局同意后进行处置,半年共核销10笔价值356.2万元。
4、规范教育财务管理。制定全区教育系统财务管理考评方案,全面开展财务管理绩效考评工作,对20个乡镇学校和局属单位的财务进行管理绩效考评,当场打分,及时反馈,目前已初步形成考评结果。专题对全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的公务接待费执行情况逐月统计,规范各单位公用经费使用。
5、做好调结构保运转工作。2015年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纳入年初基本支出预算时,提高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公用经费预算标准,公办幼儿园提高到年生均200元;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615元和815元,不足300人的规模小偏远的学校按300人预算,寄宿制学校年补助资金5万元;高中教育省示范和市示范高中年生均分别提高到2800元和2000元。按月提交资金使用计划,重点保障人员待遇和公务运转经费,尽力保证重点工程和急需开学开园的项目实体资金的拨付。
1、做好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工作。为重点工程、确保开学开园的项目建设提升资金保障,在尽力发挥2015年项目资金效率的前提下,侧重清理使用往年结转专项资金,提高教育资金绩效水平。
2、加强教育收费公示及财务管理工作。开展2015年教育收费和财务管理检查考评工作,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
3、充分开展好教育经费管理工作调研,与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全区《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强化教育经费管理的制度建设。汇编教育经费管理制度集。
4、积极筹措并组织教育专项资金,尽力保障在建工程的资金计划。做好各单位项目建设和设施设备政府采购审核、备案、资金拨付等工作,按程序办理国有资产处置。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教育经费
一、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总量不足;其次,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使用效益较低;最后,高校教育资金多元化筹资模式尚未形成。
(二)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不严格
首先,资金利用不充分,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部门统筹安排;其次,在预算编制方面既存在年度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具体,又在实际执行方面缺乏可操作性问题,预算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最后,高校整体预算与各个院系部门预算之间相脱节,使得整体的预算执行难度很大。形成了院系、部办在资金使用上各自为政。此外,常常出现高校各院系资金不够用现象,原因就是对预算的执行不了解,从而使一些关系高校发展的工作因为缺乏资金而不能如期完成,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
(三)资产管理混乱,不规范
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最根本不同就是折旧问题。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只重视价值管理,而忽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例如,一些高校就没设固定资产明细账,账面上只有价值总额,而没有资产的名称、数量和使用年限。同时,高校中大都存在着仪器等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以及购入资产闲置不用的现象,而且,普遍存在教学实验材料等低值易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混乱等现象。
(四)现代高校筹措资金也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从而加大了的高校财务风险
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率,改善办学条件,把高校建成“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一流大学,已成为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无论是积极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还是创办一流的大学,都必须有巨大的办学资金做支撑。在此情况下,高等学校发展难得机遇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突显出来。在教育经费满足不了高校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一种新的筹资渠道—银行贷款便在高校中应运而生。但是银行贷款是学校的借入款项,其实质是一种负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怎样,国民素质的高低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都跟教育的发展是否已跟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育经费投入是投入教育领域,用于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而且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最直接因素。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反映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规模,教育经费投入在国家财政性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支出的比例反映了教育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投入的水平。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手段,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预算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通过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依据。为了使得预算能够成为学校经济工作的方向,并真正地对学校的经济工作起到作用,就必须采取有效地控制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和监督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保证学校任务的完成,而其最直接的目标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合理的财务预算能够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克服投资上的短期行为,节约支出,减少损失浪费。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管理
首先,健全物资收发、保管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将物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按责任部门和个人建立台账,记录使用情况,通过及时的检查,纠正使用管理中的问题。其次,实行固定资产双重管理;单位会计按照现行制度实行总括记账管理,责任部门在使用固定资产时实行责任管理,责任部门要设置台账,用来记载物资的使用、维修、保养情况,并确定考核指标来保证责任期固定资产利用率。
(四)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首先,从注重效益原则考虑。高校是非赢利组织,其信贷是连本付息,来源非常有限,在立项和计划确定上必须考虑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高校长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信贷规模要坚持适当和适度原则。在保证学校发展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应避免资金闲置,将闲置资金减少到最低限度。高校的资金本身就很短缺,资金闲置会加大了学校的负债度,所以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有限的贷款资金投人到学校发展和生存的项目上来。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汪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中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池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拭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洛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段有及时进行修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1.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则务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洪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则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2.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胸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
3.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团。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腔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沐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审定财务制度,贯彻财务风险控制叽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河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力、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洛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技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技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技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技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加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劝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加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货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朋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朋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5.财务牵头、分工协作实施制度建设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组织保障基础。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形成以财务部门为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参与实施的制度建设组织模式。首先则务部门内部根据科室设置和岗位分工朋确相关制度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度初步拟订工作;其次财务部门内部集中讨论已完成的制度建设初稿在听取制度建设具体负责人就本制度建设文稿解释汇报后集中讨论确定正式拟订稿第三根据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全流程作业管理理念根据不同财务制度所涉及的不同业务部门则务部门分别与不同业务部门就财务制度正式拟订稿进行商讨会签重点就制度执行和效果发挥进行商讨确定需要修改和补充的地方第四则务主管校领导审签通过。
四、总语
关键词 职业教育;经济结构调整;适配性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6-0035-05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和内在发展要求的双重影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升级的要求。“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要求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的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提出的新要求,为经济转型提供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4年5月,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要求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各地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着手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图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一致。本研究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对象,对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匹配情况进行总体评判。
一、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总体情况分析
(一)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匹配
1.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经济实际发展走向看,2008~2013年六年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先缓慢下降后基本持平,第三产业稳步上升后基本持平,详见表1。
表1 2008~2013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情况(单位:%)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第一产业 10.7 10.3 10.1 10 10.1 10.0
第二产业 47.5 46.3 46.8 46.6 45.3 43.9
第三产业 41.8 43.4 43.1 43.4 44.6 46.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一产业。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占所有劳动力需求的比重显著减少,从2008年到2013年下降了38.4%,超过第一产业占GDP比重6.5%的降幅,详见表2。表明第一产业相对总量减少的同时,对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对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产业。其对劳动力需求的比例与其占GDP的比重变化基本保持一致,表明第二产业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并未真正占据主导地位,以劳动力密集为特征的格局没有改观,因此,出现2011年在制造业对GDP贡献不变的情况下,对制造业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快速反弹的现象。
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有类似之处,其在占GDP比重稳步提升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比重却有所减少,也表明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日益重要,但同时对劳动力服务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表2 按产业划分的劳动力需求比例(单位:%)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第一产业 2.6 2.3 1.8 1.3 2.2 1.6
第二产业 37.8 38.9 34.5 40.4 28.8 29.9
第三产业 59.6 58.8 63.8 58.3 61.9 60.4
资料来源:2008~2013年度全国部分城市行业职业需求情况分析。
注:2012、2013年调查数据中有部分因未填写而无法归类产业。
3.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和招生调整
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我国于2010年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
首先,对专业大类进行了调整,新《目录》专业类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9个,新增了“休闲保健”和“教育”2个专业类。具体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专业调整情况如下:
第一产业。增加了14个一产类专业,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增设了“观光农业经营”“农资连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2010年当年第一产业招生数量有了显著增加,详见表3。
表3 中等职业学校三次产业2008~2013年招生数量(单位:人)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第一产业 290230 749386 1104259 854314 719852 467279
第二产业 1853337 1678089 1633310 1507013 1307603 1179981
第三产业 4359172 4690295 4376388 4138299 3943330 376536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第二产业。为适应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增加了“风电场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有色装备运行与维护”“机电产品检测技术应用”等专业。2008~2013年,中职学校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招生数量有所下降,如能源与新能源招生呈下降趋势,这似乎与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导向并不一致。
第三产业。为适应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增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等4个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相关的专业、“汽车美容与装潢”等3个与汽车产业链发展相关的专业、“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等8个信息技术类专业以及“健体塑身”“休闲服务”等休闲保健类专业。从2008~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看,第三产业招生人数占总人数比例持续增长,见表3,其中交通运输类专业招生数量稳步增长,财经商贸与旅游服务类专业招生总体保持增长态势,此外还新增了休闲保健类专业的招生,这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积极发展旅游业的目标相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第三产业专业招生都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一致,例如社会公共事务服务类专业的招生呈下降态势,并不符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倡导的发展家庭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要求,也与2008~2013年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劳动力需求比重上升(从9.1%到9.7%)的趋势相背离。
(二)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匹配
“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进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要求,发展重点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前提是规模相对稳定),如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生均经费、生师比等。
1.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快速增长但仍有差距
职业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经费两部分,2007~2011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呈快速增长态势,2011与2007年相比几乎翻番,而事业收入经费也稳步增长,详见表4。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高达3450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543亿元。由于同期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变化不大,因此,经费增长主要用于改善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对于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是有益的。但从总量上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普通高中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所占份额仅为10.36%。
2.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增长迅速但仍然不足
与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相似,2008~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增长迅速,生均经费由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构成,其中,2013年教育事业费是2008年的2倍以上,而公用经费增幅更大,将近2008年的4倍,见表5。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绝对值高于同期普通高中生均经费,但世界银行早在1988年就指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生均成本通常应比普通中学生均成本要高153%,参照此标准,职业教育生均投入明显不足。
表5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支出(单位:元)
年份 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高中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
2008 3811.34 911.71 3208.84 509.96
2009 4262.52 1164.43 3757.6 831.59
2010 4842.45 1468.03 4509.54 1071.78
2011 6148.28 2212.85 5999.6 1687.54
2012 7563.95 2977.45 7775.94 2593.15
2013 8784.64 3528.25 8448.14 2742.01
资料来源:2008~2013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报。
3.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居高不下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一直在高位徘徊,2008年为23.32,2013年为22.97,其中,2010年甚至达到25.69,中等职业教育较高的生师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挑战。而同期的普通高中生师比从2007年的17.48,降到2012年的15.47,进一步趋于合理,见表6。
表6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生师比情况(单位:%)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中等职业学校 23.32 25.27 25.69 24.97 24.19 22.97
普通高中 16.78 16.30 15.99 15.77 15.47 14.9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分地区情况分析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本文在这三个地区各选取一个省(市)――上海、江西和贵州,以此分析三个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匹配情况。
(一)各地区中职学校专业与产业结构匹配情况
1.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三次产业比例上也有不同。东部呈现典型的“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中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在总体经济中份量最重,第三产业比重缓慢上升,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总量不大,因而比例不高,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与产业结构特征相关的是就业人口结构,上海市就业集中在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上海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如第三产业金融、IT、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最近几年人才需求强劲。而第二产业则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等,促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等的升级。
江西省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分布比较均匀且稳定,传统农林牧渔仍占据相当比例,制造业就业人口稳中有升,但仍然集中于传统产业如加工业、机械制造等,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行业,高端服务如金融、IT行业所占比重较低。“十二五”期间,江西确立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等,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贵州省就业人口最多的是第一产业,占总就业人口的50%左右,其次是第三产业,均远远超过第二产业,需求量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和居民服务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中。从近年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势头看,制造业增长强劲,2010年比上一年增长近50%,占劳动力总需求的比重由23.2%上升为27%。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运输和仓储业,2010年比上一年增长七成,而批发零售需求增长也达到50%。贵州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6%和12%,尤其是第二产业,计划到“十二五”末,占GDP比重与第三产业持平,因此贵州近期对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旺盛。
2.各地区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招生的调整
(1)三次产业的专业布局调整和招生变化
上海市中职学校专业布局和招生体现了产业结构的特点,2010年,所有专业点中,第一产业占1.9%,第二产业占19.9%,第三产业占78.7%。第一产业基本没有招生,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招生则稳中有降。2011年,上海市提出了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的任务,确定了156个重点建设专业,其中许多专业既体现了上海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特色,又与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调整相一致,如国际商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现代服务业。
江西省中职学校近年招生数量变化最大的是第一产业,2009年后的招生是之前的数倍,这可能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目录第一产业增设了不少现代农业专业相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招生数量相对稳定,其中第三产业招生数量占招生总数的70%左右。江西省2008~2013年省级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分布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的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加工等,也有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等,同时不乏果树花卉生产技术、淡水养殖等第一产业专业,也有如茶文化、园艺等跨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
贵州省2008~2013年前半段招生总量扩张迅速,后半段逐渐趋于稳定,招生的产业分布与江西相似,即第三产业主导、第二产业居中,且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招生数量增长迅速。从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看,贵州的职业教育滞后于东部乃至中部地区,目前仍然处于量的扩张阶段,预计“十二五”末才能将重点真正转到质量和内涵建设中来。
(2)各专业的具体招生变动情况
上海。第三产业中,招生规模排在前列的分别是财经商贸、制造加工、医药卫生,其中财经商贸招生规模远远超过其他专业。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的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统计数据,需求量最大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和商务服务业及其他,招生的专业结构基本反映了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对商贸人才的需求。
江西。招生规模位列前茅的分别是信息技术、制造加工和医药卫生,反映了这三个专业广泛的社会需求。但根据2012年江西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在第三产业中,需求量最大的是零售批发和餐饮住宿,财经商贸类专业与服务类专业招生规模与旺盛的社会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贵州。招生规模居于前两位的是信息技术与农牧渔业,而制造加工专业的招生规模较小,甚至落后于医药卫生专业。这与贵州地处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基础薄弱、主要依赖于一产和传统服务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基本一致。
(二)各地区中职学校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快速
不同地区职业教育经费均呈快速增长势头。上海凭借其强大的财政实力,其中,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而且2008~2013年间,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均在较高基数之上快速增长,两项经费均翻番。而江西中职学校经费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8~2013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增幅很大,2013年公用经费是2008年的五倍之多,这对改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大有裨益。贵州中职学校教育经费也保持快速增长,2008~2013年,教育事业费增幅近三倍,公用经费增长近7倍。见表7。
表7 三个地区2008~2013年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单位:元)
年份 上海 江西 贵州
教育事业费 公用经费 教育事业费 公用经费 教育事业费 公用经费
2008 10078.47 3283.87 2819.88 659.50 3081.38 777.35
2009 10825.45 3726.25 2895.49 625.72 3070.9 739.47
2010 12609.79 4553.2 3192.15 1070.89 3974.26 1635.90
2011 14653.93 5394.17 5628.39 2820.84 4921.87 1641.77
2012 17879.89 7051.29 4861.06 2877.39 6960.92 3173.51
2013 20702.80 7912.46 7218.22 3390.77 9060.32 5526.92
资料来源:2008-2013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报。
三、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调整适配性评价与建议
(一)评价
1.总体上匹配,但区域间差异较显著
受内外部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国近年来经历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三次产业技能型人才存在不同的诉求,同时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顺应了这一要求,在专业布局上作出了相应调整,具体体现在与三次产业对应的专业调整及相关的招生人数调整上。但在某些专业的招生数量变化上,存在与产业发展导向不一致的情况,值得关注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就不同地区而言,职业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该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特色,但也造成了区域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大落差,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视野内,区域间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2.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从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来看,既有值得肯定之处,也存在隐忧。教育经费的支出,无论是教育经费总额还是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都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并且在东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区域均显现同步快速增长,其中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水平超过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水平,但与国际公认标准相比还有很大落差,同时在教育经费总额上,与普通高中相比差距显著。此外,在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生师比上没有改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难以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建议
1.转变观念,明确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新定位
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求职业教育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不降反升,这就要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技术变革,相应地,职业教育的重心要从追求规模切实转到内涵建设上,适应产业智能化和工业4.0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
2.强化政府的统筹规划功能和市场的调节作用
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经济转型发展期,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在产业经济、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等社会经济系统的诸多子系统间紧密协作,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也需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上避免重复低效配置,要发挥不同区域的特色,实现区域间有机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职业教育由政府主导的背景下,也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使其更加符合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3.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
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上必须紧密追踪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前瞻性地预测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匹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认清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现代服务业基础良好和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高的优势,积极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其内涵建设;对于江西、贵州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拥有显著的人口红利优势,未来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因此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可以适度超前,推动人口红利优势向人才红利转化,从而对产业经济的成功转型升级起到有效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冉云芳.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3(1):60-66.
[2]徐健.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0(24):83-89.
[3]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9(3):101-104.
[4]赵永辉,高金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9(2):44-48.
[5]张金英,冉云芳.增强专业与产业耦合度 提升中等职教贡献率[J].职教论坛,2012(13):75-79.
[6]中国统计年鉴[EB/OL].国家统计局网:http:///tjsj/ndsj/.
[7]全国部分省市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报告[EB/OL].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http:///.
[8]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中华人民教育部网:http:///.
Study on Matching Rel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Wang Yijun, Pu Fan
Abstract Influenced by changes of exter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requirements of internal development, the industrial economy of China is undergoing transformation and adjustment, which requires the compati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tch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from overall level and sectional region level and includes the key indicators such as the adjustment of majors and enrollment, the whole and the per capital education funding, the student-faculty ratio etc.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ically adapts to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mismatch problems. Such suggestions as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s overall planning and market regulatio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师范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59-03
一、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1],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几年来在教学中发现,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各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同,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也没能与专业实际应用情况相结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本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该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理论知识的模拟和实证。这样的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实际的运用却缺少训练。基于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些与专业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设计思路
1.实验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作为师范类数学,毕业后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免不了要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需要用到统计知识。因而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就业后的需求情况,结合教育统计与教学测评等内容,设计专业特点较强的实验题目(内容),如调查当地学生数学能力状况、调查某一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情况等。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教育统计研究的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为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软件的选用。目前,专业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Eviews、R等,这些软件的专业性很强,功能也非常强大。但本人认为作为非专业的一般使用者,选用Excel就可以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软件对于非专业人员要运用自如有一定难度;第二,专业软件不少需要购买,且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承受;第三,Excel软件是一款使用广泛的办公软件,且较易学;最后,Excel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函数,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决策辅助以及制图等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基础的统计分析工作。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建议选用Excel软件。
3.突出实用性,增加综合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验主要以模拟和实证分析为主,缺乏结合实际、应用性强的实验。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应结合实际的应用,设计综合性、操作性较强的实验题目,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验实训活动。例如设计题目《中学生数学能力的调查研究》,在此题之下可以分多个小题,如《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调研》、《中学生性别差异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影响研究》等等,让学生6~8人一组,每组选择一题开展研究。
三、实践实例
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教育工作的需要,设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并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下面通过三个案例说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开展。
实例1: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对比分析。
实验目的:(1)使学生学会利用相关资源收集、整理数据;(2)利用Excel软件描绘柱形图。
实验过程设计:
1.数据的收集。根据收集方式的不同,统计数据可分为间接数据和直接数据。实例1中的数据为间接数据,其收集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公开出版物收集数据;(2)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信息网等网站查询数据;(3)到各地方统计局查询统计数据。
在此实验中要求学生按5人一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相关数据(如图1所示),并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得到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数据。最后利用Excle软件绘制数据表,并录入所需数据,得到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数据表(见表1)。
2.统计分析。利用Excle软件绘制柱形图。在主菜单中选择“插入”菜单中的“图表”子菜单,并在弹出对话框中选择柱形图,完成数据区域、标题等项的填选,最后得到柱形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2011年全国五个自治区中,广西的教育经费投入最多,投入最少;另外内蒙古、广西、新疆的教育经费相差不大,、宁夏相对较少。
实验小结:该实验是统计分析中的一个基础性实验,主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图书、杂志等途径收集数据,并利用Excle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根据绘制统计分析图,得出分析结论。类似的还可练习绘制饼状图、折线图、直方图等图形。另外,根据学生情况还可以适当深入(如三维数据图,多变量数据分析图等),但应保持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实例2: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目的:(1)学会制作统计表格;(2)学会利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3)学会使用Excel软件中的相关函数进行统计汇总。
实验过程设计:
1.制作统计表并录入本班学生某次考试成绩(表格前6行如图3所示)。
2.在“工具”菜单中选择“数据分析”子菜单,并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描述统计”,点击“确定”后将需要进行描述统计的数据选入“输入区域”,依次选定输出区域以及需要输出的统计值(如汇总统计、平均置信度等),确定之后可生成描述统计表(如表2)。
3.利用COUNTIF等函数求出学生各分数段人数、优秀率、及格率等数据(如表3)。
实验小结:该实验通过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教会学生利用Excel软件中的相关函数和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对学生今后在事教育工作中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有一定帮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拓展,如分析多门课程成绩情况;分析各班级间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学习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等问题。
实例3:中学生数学能力调查分析。
实验目的:(1)使学生学会调查问卷的设计,并了解开展问卷调查的流程;(2)利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实验过程设计:
1.设计问卷。中学生数学能力主要包括:数学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在设计问卷时,让学生分成4组,每组设计一类能力测试题。学生人数较多时,可分成8组,每两组负责一类试题,各组分别完成设计。各组设计好的试题,由大家讨论,挑选出部分题目,综合成为中学生数学能力测试卷。
2.分组调查。学生分组到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在实施调查前,先根据该校学生名录,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被调查学生名单,然后根据抽样名单完成问卷调查,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最后,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整理出相关数据。
3.方差分析。利用Excel软件数据分析中的方差分析模块,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分析内容可设置为性别对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年龄对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民族对学生各种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等等。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分析,并完成分析报告。在之后的小组交流中,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大家再讨论分析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合理等。
实验小结:该实验综合性加强,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抽样调查、数据预处理、统计分析等内容。该内容以项目进行,大项目中分子项目,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团结协作、互相交流的品质。
四、认识与思考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本人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践教学有一些初略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由于概率统计的广泛应用,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应该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建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中总课时设置在80学时左右,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1/4左右,以保证基本统计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教学能收到实效。另外,由于实践教学是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因此建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在理论教学之后。
2.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概率统计理论的理解,重要的是统计方法的应用,因此实践内容要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突出应用性,在设计时选择那些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能真正有用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个人完成的基本实训内容外,应适当设计项目形式,有学生分组开展的实践内容。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培养协作、沟通等能力,对学生今后融入社会,顺利开展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黄应绘.统计学实验(第三版)[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张磊,姜孟瑞.教育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各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其中高速公路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主要分为政府还贷以及经营性两种类型。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也往往都是通过将高速使用过程中的收费权利进行抵押获得的,因此使用什么方式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是非常关键的,合理的方式可以对财务风险有效的降低与避免,因此,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特点
公路的经营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公路的经营主要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因此进行经营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2)在公路的经营中进行收费是需要得到允许的;(3)公路经营的效益主要是对车辆的通行收取费用;(4)公路经营的利益受到了公路经营是在一定的期限内进行的影响;(5)对于公路经营主要就是对收费的票据以及费用的上缴进行管理。
二、高速公路运营中的财务管理
1.建立新的财务管理体系
公路经营的主要收入就是对车辆的通行收取费用,对于这笔费用进行有效的利用与管理可以促进高速公路经营的发展。为了改善公路经营的滞后,建立一个新型的财务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新型的财务管理体系就是将独立的法人设为分公司,都受到总公司的管理,各分公司的债务也都统一总结道总公司的名下,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实现总公司对分公司的统一管理,并且通过对所有分公司资金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统筹方案,进而保证高速管理能够形成平衡、高效与优势互补的状态。
收取车辆的通行费用是高速经营的主要收入,如何收好、用好、管好车辆通行费资金?首先由集团总公司成立一个通行费结算机构,并与银行签定现金通行费上门收款协议,银行每日按规定时间对各收费站的通行费进行上门收款,所收取的通行费只存进集团公司指定的帐户,各分公司财务每日对所收取的通行费及时出帐、对帐,强化监管,防范财务风险,保证收取的车辆通行费用得到有效的使用,使贷款按时偿还。
同时为了保证通行费应征不漏,通行费的足额征收,考虑在通行费的收取过程中使用激励与约束的管理机制,使工作人员对工作充满热情,避免问题的出现,从而避免漏收行为的发生,使得收费管理更加规范。在经营周期开始之前对该项目进行分解,对各个收费站都制定相应计划。能够完成的计划的就按照计划对经营资金进行拨款,没有达到计划的,就对资金进行相应的扣减,对于超额完成计划的,除去还款的金额就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奖励。
2.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通过资本运营,盘活存量资产,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转化,提高资产流动性,对下一年度的经营资金进行预算。
首先、集团总公司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公平合理,科学考核、奖惩分明”的原则建立本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其次、所属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按照预算的原则进行编制。
最后、总公司对各高速公路公司预算进行初步审核和汇总并批复下达。年度预算下达后,各预算责任单位应本着“先算后花、先算后干”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对各项收支统筹安排,预算考核指标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做到责任明确,控制有效,厉行节约。
年度预算一经批准原则上年度当中不调整、不追加预算。确实需要做调整的,预算责任单位需提出预算修正分析报告,详细说明修正原因,按预算审批程序审批后方能执行。
3.加强运营成本的财务管理
一般营运成本主要包括日常管理费用和维修养护费用。
(1)养护工程费用的支付方式,可采用总额包干与按实计量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小修保养工程中经常性的清扫、清理、清洗和清疏等日常性养护和日常巡查工作可采用总额包干,其他工程在合同单价的基础上采用按实计量支付。
绿化工程、房建工程等项目支出应按基建程序的规定组织招标并进行交(竣)工验收。
(2)收费成本应单独设置明细核算,包括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劳动保护费(服装费等)、修理费、办公费、职工教育经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征费设备折旧、其他等费用开支。征费成本应严格执行预算和开支标准,厉行节约。
(3)日常管理费用的管理。管理费用指总公司及下属单位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存货盘亏或盘盈(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
在费用尚未发生以前,需要从成本中预提的费用项目和标准由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报集团财务部备案。年终财务决算时,多提的费用冲减成本费用;预提费用需要保留余额的,在年度财务报表中应予以说明。
最后对日常费用进行管理对于高速经营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工作人员以及经营过程中的特殊支出进行重点管理。
一、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现状
1、财务人员个人素质有限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人员,大都是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中选择来的,半路出家。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账务科目一丝意识都没有,在其脑海里一片空白,学校领导就启用为财务人员,对学校的经费进行管理。有的目前连电脑都不懂得,现在做财务工作都得用电脑,工资管理用电脑操作,记账也用软件操作,决算也是用软件系统来操作。对于这样的人员难于上青天。从学历上看有中师、大专、本科等;从专业技术职称看,有员级、助理级、中级等;不过只是教育专业,不是会计专业。从业务工作来看有几个月、一两年、三四年不等。
2、财务人员制度意识较弱
对于学校交来报账的票据是否合上级的有关规定,是否属于白条子。目前。很多的报账员都不会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票据中表现的手续是否齐全,也不知道。这样来回于学校到结算中心次数较多,耽误报账的时间,学校也不能及时得到经费去使用。
3、财务人员待遇较差
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工作不够稳定,经常更换,更谈不上取得《会计从业证》书,主要是在农村中小学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看不出什么成绩来,一天到晚就是与数字、单据、工资清册打交道,年终考核绩效最差,给财务人员的绩效报酬自然是低的了。年轻人的职称低,待遇低,就没有人愿意做此项工作,要求学校领导换人。职称高的人员大多是年龄偏高,不懂得电脑的使用,做没好久,适应不了工作,又要换人。在农村中小学中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频繁更换,造成了财务从员对相关经济待遇的政策掌握不够全面。没有及时给职工办理相关的待遇手续。
4、财务人员任职资格不足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在农村中小学中大部分的同志是没有此证书的,有证书的同志很少。加上队伍不稳定,做财务工作的同志,也没热情去努力学习并参加考《会计从资格证》的考试。这样一来,财政部门执法检查,教育系统的会计人员资格不合法。
二、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今后的对策
财务人员是一个单位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需要我们加强重视。为了更好的做好农村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工作,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的管理,使其走向规范化,电算化,软件化,专业化,以便能够提升工作水平与工作效率,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年的选择招聘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定数量的指标用于招聘农村中小学的会计人员,逐步消除农村中小学会计人员不合法律规定的现象。建议对农村中小学的财务人员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首先要实现财务人员的稳定工作。要长期稳定,不能轻易更换工种,至少都要在中小学从事财务工作10年以上。况且,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使得他们安心在农村中小学校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在制定事业单位的奖励性绩效方案时,要将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列入方案的内容中。例如:职工的经济待遇是否按时按照相关政策给予办理?工资是否按时发放?是否按时报账?报表是否按时报出?差错率在百分之几?等等。要不然,做财务工作,1年下来,什么成绩也没有,考核结果分数最低,相应的薪资待遇也较低,这就会影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这方面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供农村中小学校参考、执行,以便能够更好的保障财务人员的权益。
2、其次需要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在农村学校由于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比如组织农村中小学的财务人员到专业学校去进行培训,重点培训如何建立账簿,科目如何设定,如何对报表进行分析,怎样写分析报告,对现实工作中出现的票据如何进行审核,什么样的票据是符合规定的,哪些支出一定要发票,哪些支出不是要发票,哪些开支是要花名册等等。经过这样的专门培训,使报账员具有以上这些能力后,对于报账工作就会顺利,不耽误报账的时间,学校及时得到经费使用。
3、再次要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待遇。由于财务人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很少会有“绩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来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待遇,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对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要多鼓励他们从事这项工作,特别是基层的,每年或者每两年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并评出优秀给予表彰。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小学只有评选教学质量奖,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员,就没有评选先进报账工作者或者优秀财务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从事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没有发展前途,也没有奔头,自然就放弃这项工作也做教学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做好应对,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状况。
4、在对学校的校长培训时也要渗透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内容,不要轻易地更换学校的财务人员,要尽可能地沿用。同时,要对校长们培训什么样的票据是不符合规定的,校长就不能签字报销。方能层层把关,白条子无法进入记账程序,经得起审计机关的审计。
参考文献:
[1]徐慧敏.中小学基建工作与财务管理问题探析《财经界》2010 第21期.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农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为了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给出的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1]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在逐年减少,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但现有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首先,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结构老龄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已不再胜任教学工作,而由于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和正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却聊聊无几。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对农村教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致使农村教师代课现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普遍较低,而随着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村教师对目前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为之不满。迫于生计,一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交给一些并无教学资格的人,而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课费用。从代课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在岗抽查和教学水平的定期评估,严查教师找人代课的现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以及收入低等现象致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无用或让子女提前就业学门手艺的想法,所以就导致了大量学生辍学和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至今仍被一些家长认同并加以推崇。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农村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学生仍无缘和城市学生一起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四)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对于留守子女的定义,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95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与此同时,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56.70%,是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 41.24%,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的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帮扶工作等。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在农村的发展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力要推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三)开展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因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积极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加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集体中感受温暖。
(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广大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选择。
所谓寄宿制学校,是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的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学校是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6.6%,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总规模已达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3%,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分别达到44.9%和52.4%。”[3]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会摆脱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寄宿学校学校中充分体验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与改革并举,努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择校在美国一直存在,只要学生家庭愿意,到处都有私立学校供家长选择。从20世纪开始,私立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数量大约为美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的7%以上,过去的10年内一般为10%~11%的比例。
美国的公立学校提供择校机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择校改革(Alternative School Reform),90年代后逐步发展到学区内择校(在本学区内公开或者有名额限制的招生)、学区间择校(根据跨学区学校间的协议交流学生,一般有名额限制,但是不用额外承担费用)、公立学校学生凭学费券(Publicly Funded Voucher)申请私立学校、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和虚拟学校(Visual School)等择校方式。
但是,并不是美国各州都提供所有这些选择。2003-2004学年,美国4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大约有3200所特许学校,学生数占全部公立学校学生的1.7%。另外,只有佛罗里达州、缅因州、佛蒙特州、威斯康星州、俄亥俄州和哥伦比亚特区6个州提供学费券方式择校。学区内和学区间的择校方式在71%的西部学区、63%的中西部学区、44%的南部学区和19%的东北部学区存在。
美国的磁石学校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兴起,一开始主要为降低各个学区种族隔离和仇视。之后,转向了创建特色课程、重视备考大学、强调激励学生,有小规模高中、高科技高中等形式,在校人数不断增长。
虚拟学校是利用电脑和互联网技术传播知识的学校,美国目前有22个州设立了虚拟学校,有16个州至少各有1所虚拟特许学校,学生数4万~5万人,但是起点在高中阶段。
除公立和私立择校体系外,学生家长们还有家庭教育(Homeschooling)可供选择,家庭教育在美国50个州都属合法。美国当代“家庭教育”运动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80和90年代迅速增长,在1999-2003年间,学生人数从85万增加到110万,大约占在校生比例的2.2%。
二、美国择校的趋势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在2006年11月28日发表了《择校的趋势》(The Trend of the Use of the School Choice),通过对美国1~12年级学生在1993-2003年间的数年抽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03年,美国大约1250万中小学生选择了指定公立学校以外的学校,其中740万学生选择的是其他公立学校,510万学生选择的是私立学校。
第二,公立学校的学生数基本不变。学生上指定公立学校的比例在1993-2003年间呈现下降趋势,直接到指定的公立学校上学的学生从1993年的80%下降为2003年的74%。但是同期自主选择公立学校的学生比例从11%上升到15%。越来越多的学生上的是自己选择的公立学校,其中初中和小学生比高中生更倾向于自主选择公立学校;家长获得过良好教育的以及家庭收入超过贫困线的学生更倾向于自主选择公立学校;完整家庭的学生比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倾向于自主选择公立学校;居住在城市的学生更倾向于自主选择公立学校。
第三,学生选择私立学校的比例相对稳定。由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公立学校的经费,而私立学校的学费来自于学费、杂费、私人捐赠,所以私立学校的费用也限制了生源,学生只能来自能够负担得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一般为父母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其收入远远高于中等家庭。私立学校也区分为教会学校和非教会学校。在1993-2003年的10年内,私立教会学校的学生数稳定在8%,但是非教会私立学校的学生数从1993年的1.6%增加到2.4%。
第四,搬家是美国家庭保障孩子就读名校的一个重要手段。数字显示,为就读公立学校而搬家比起为就读私立学校而搬家的家庭较多:28%的上指定公立学校的学生家长和19%的上自主选择公立学校的学生家长说是因为孩子教育原因搬的家。相比之下,只有8%~9%的私立学校学生家长因为教育原因搬家,但这可能也跟大批私立学校的住校制度有关。
第五,对比上指定公立学校的家长,择校学生的父母对学校有更高的满意度,其中上教会私立学校的父母满意度最高。在2003年,54%的上指定公立学校的家长对学校非常满意;64%的上自主选择的公立学校的家长对学校非常满意;77%的上教会私立学校的家长和72%的上其他私立学校的家长对学校非常满意。可喜的是,1999年至2003年动态的数据显示,家长对指定公立学校的满意度在提高,1999年的非常满意率仅为49%,2003年已经达到54%。
三、美国政府对待学生择校的态度
1.政府从法律上规定如果学校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则学生有权择校
“择校”一直是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2002-2007年美国教育战略规划》提出了六个具体战略目标,其中包括增加教育灵活性及地方机构的权力,为学生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及更多选择机会,这一规划的目标是达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根据2004年美国政府对于《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① 中关于选择公立学校的解释:如果美国公立中小学不能满足各州的教育标准,不能确实提高学生成绩,则需要提供给学生父母更好的选择方案,包括送孩子到其他学校的选择。这样,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制订了当一所学校处于提高阶段(School Improvement)②、整改阶段(Corrective Action)③、重组阶段(Restructuring)④ 三种状态的时候,学生家长有权为孩子择校,或者学校为学生免费提供额外的教育服务,如课外辅导、延长上学时间、假期补习等。
2.美国部分州提供开放式录取政策,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的学校
在开放式录取(Open Enrollment)政策下,某些州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本州内的任何学校,特别是当学生遇到问题:不适应大班上课、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方式异常、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或者某些学生欺强凌弱的时候。学区内择校和学区间择校是开放式录取政策的两种形式。但是只有州政府将本政策确定为硬性类(相对于某些州的自愿类)时,学区才必须提供此选项,美国有16个州要求学区必须允许学生在学区间择校,28个州允许学区自主选择。
3.美国部分州政府提供学习经费,减轻学生择校经济负担
美国部分州的方式是通过学费券(Voucher)来提供学费支持,州和地方政府拿出经费,根据该学区的学生平均学习成本确定学费券的价值,学生家长通过交付学费券来支付所选择的公立学校或者私立学校的学费,不足部分自己承担。
美国也有部分州允许学生通过给私营组织捐赠来获取奖学金,或者给予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家庭减免税收额度的形式来降低低收入家庭就读私立学校的费用压力。
四、美国建立择校体系的优劣争论
美国择校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学校之间的竞争,促使公立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反对者认为自由市场竞争的理论不适用于教育领域,允许择校会适得其反,反而伤害更多的学生。主要的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意见
第一,择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毕业率。大量研究显示这是择校的明显效果,或多或少都能刺激学校向好的方向改变。
第二,择校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特别是在那些评估为“提高阶段”的学校的学生。
第三,择校有利于鼓励教学创新。择校带来的竞争压力促使学校不断尝试新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成功的实践经验也很快就能在学区间传播和学习。
第四,择校能够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随着学校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学生和家长能够找到更加匹配(match)的学校,保证学生未来成就的最大化。
第五,择校能够创造一个鼓励所有的教育机构不断提高的环境。通过提高择校的规模和质量,能够创造学校间的竞争压力。研究显示,存在真正竞争的学区能够带来积极影响,但是如果学区内存在某些较差的学校,其他学校的创新压力就小得多。
第六,择校能够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有关数据:平均私立学校的学费大概为4689美元,而同期公立学校平均学生费用为8830美元。如果每个公立学校的学生得到的学费券价值是平均费用的60%,即5298美元,州政府就可以节约3532美元。
第七,择校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为“高中后”(Postsecondary)教育做好准备。目前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不能满足毕业后面临的社区学院、大学等的基本要求,择校将进一步解放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活力。
第八,择校能够降低种族和收入差别造成的歧视。美国很多市内学校面临来自种族歧视、贫富不均等问题带来的法律压力,法庭不断要求学校消除这些问题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择校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方便学生能够在学区内外的更大范围,甚至全州内找到合适的学校。
第九,根据美国教育部2006年的一份分析报告,有超过2000所公立学校5年以上不能通过年度评估,其中包括纽约市、洛杉矶和芝加哥等一些大的学区。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有些通过年度评估的学校也仅仅达到最低的评估标准。根据2005年美国国家教育情况评估报告(2005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来自低收入家庭的8年级学生中,32%在数学上低于基本线,29%在阅读上低于基本线。为了更有效地使用每年4400亿美元的公立中小学教育经费,美国政府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择校自由。
2.反对意见
第一,由于私立学校提供择校机会给公立学校学生的同时,私立学校需要遵守如安全、财务、非歧视等条件,随着大批公立学校学生涌入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将失去独立性和活力,逐步成为“非常规”公立学校。
第二,在贫困地区的学生家长会因为文化程度、精力、能力等原因不能掌握学区内外学校的全面情况,仍无力择校。而不得不留在原来学校的学生,会因为学校经费的减少(由于提供免费交通设施给转校生等)而受到伤害。而某些富有的家庭则逃离本学区学校,反而加重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平等。边远地区的学生也没有多少学校可供选择。
第三,择校中的学费券和奖学金方式基本上就是在给私立学校送钱。因为中产阶级和富裕家庭已经将他们的后代送到私立学校,而那些低收入家庭要么不能确保被录取,要么不能支付学费券以外的费用。已经有研究数据表明使用学费券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第四,虽然在2002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对学费券择校项目的支持判决,但是在2006年1月,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以“违背教育的公平原则”――“应该保证全州学生拥有一个公平、安全和高质量的自由公立学校体系”为由取消了该州的奖学金择校(私立学校)项目。由于美国各州宪法的不同法律背景和历史,择校项目仍然面临着法律挑战。
注释
①《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于2002年成为法律,它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孩子有一个公平、公正地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保证学生达到各州的学业标准。基于此目标,该法建立了年度适度进步评估制度,通过抽样或者选取全部学校学生在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成绩评价公立学校的表现,也有其他如毕业率、上课率等参考指标。适用于所有的公立学校,但是各州的标准各有差异。
②如果某个公立学校连续2年没有通过评估,则被确认为进入需要“提高阶段”,连续2年通过评估才能取消。
③如果某个公立学校在进入“提高阶段”后2年还没有改善,则被确认为进入需要“整改阶段”。
第一条为规范高校财务行为,强化财务管理,提升资金运用效益,推进事业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国家有关法规,结合高校特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依照执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上述学校参照执行。
第三条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规则;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科学配置学校资源,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规章规则,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章财务管理体制
第五条高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第六条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
符合条件的高校,应设置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
凡设置总会计师的高校,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校(院)长。
规模较小的高校,由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
第七条高校必须单独设置财务处(室),作为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在校(院)长和总会计师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不得在财务处(室)之外设置同级财务机构。
第八条高校校内后勤、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及基本建设等部门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只能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其财会业务接受财务处(室)的统一领导。高校二级财务机构必须遵守和执行学校统一制定的财务规章规则,并接受财务处(室)的监督和检查。
第九条高校校内设置财务会计机构,必须相应配备专职财会人员。校内各级财会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上一级财务主管部门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者撤换。财会人员的调入、调出、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须由财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第三章单位预算管理
第十条高校预算是指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高校必须在预算年度开始前编制预算。预算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预算由校级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组成。
第十一条预算编制原则
高校编制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
第十二条预算编制方法
高校预算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与财力可能,以及年度收支增减因素进行编制。校级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必须各自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十三条预算编制和审批程序
高校预算由学校财务处(室)根据各单位收支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经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管理权限分别上报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高校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各有关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
第十四条预算调整
高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一般不予调整;如果国家有关政策或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对收支预算影响较大,确需调整时,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其余收入项目需要调增、调减的,由学校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第四章收入管理
第十五条收入是指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十六条高校收入包括:
(一)财政补助收入,即高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具体包括:
1.教育经费拨款,即高校从中央和地方财政取得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等。
2.科研经费拨款,即高校从有关主管部门取得的科学研究经费,包括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等。
3.其他经费拨款,即高校取得的上述拨款以外的事业经费,包括公费医疗经费、住房改革经费等。
上述财政补助收入,应当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不同的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和安排使用。
(二)上级补助收入,即高校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三)事业收入,即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
1.教学收入,指高校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向单位或学生个人收取的学费、培养费、住宿费和其他教学收入。
2.科研收入,指高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承接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作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所取得的收入和其他科研收入。
上述事业收入中,按照国家规定应当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的资金和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及时足额上缴,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四)经营收入,即高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高校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六)其他收入,即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
第十七条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各项收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并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第五章支出管理
第十八条支出是指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十九条高校支出包括:
(一)事业支出,即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事业支出的内容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
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事业支出按其用途划分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和福利保障支出。
教学支出是指高校各教学单位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支出。
科研支出是指高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以及所属科研机构发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支出。
业务辅助支出是指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电教中心、测试中心等教学、科研辅助部门为支持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完成学校的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支出。
后勤支出是指高校的后勤部门为完成所承担的后勤保障任务所发生的支出。
学生事务支出是指高校在教学业务以外,直接用于学生事务性的各类费用开支,包括学生奖贷基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学生物价补贴、学生医疗费和学生活动费等。
福利保障支出是指高校用于教职工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以及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类费用开支。
(二)经营支出,即高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三)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发生的支出。事业单位应在保证事业支出需要,保持预算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自筹基本建设支出,随年度预算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批,并按审批权限,报经有关部门列入基本建设计划。核定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四)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高校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第二十条高校在开展教学、科研和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不能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
经营支出应当与经营收入配比。
第二十一条高校从有关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第二十二条高校要加强对支出的管理,各项支出应按实际发生数列支,不得虚列虚报,不得以计划数和预算数代替。对校内各单位包干使用的经费和核定定额的费用,其包干基数和定额标准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
第二十三条高校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规则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规则没有统一规定的,由学校结合本校情况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学校规定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第六章结余及其分配
第二十四条结余是指高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经营收支结余应当单独反映。经营收支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其余部分并入学校结余。
第二十五条高校的结余(不含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办法的预算外资金结余),除专项资金按照国家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外,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专用基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专用基金是指高校按照规定提取和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第二十七条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等。
修购基金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
职工福利基金是按照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的资金。
学生奖贷基金是按照规定提取用于发放学生奖学金和贷款的资金。
勤工助学基金是按照规定从教育事业费和事业收入中提取的,用于支付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报酬以及困难学生补助的资金。
高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提取或者设置其他专用基金。
第二十八条各项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八章资产管理
第二十九条资产是指高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三十条高校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三十一条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及暂付款项、借出款、存货等。
存货是指高校在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各类材料、燃料、消耗物资、低值易耗品等。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规则。对应收及暂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帐;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及暂付款项,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核销。对存货应当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清查盘点,保证帐实相符,存货的盘盈、盘亏应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十二条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高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高校应根据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明细目录。
第三十三条高校固定资产的报废和转让,一般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核销。大型、精密、贵重的设备、仪器报废和转让,应当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批准。
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应当转入修购基金;但是,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高校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做到帐、卡、物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按规定程序及时处理。
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第三十五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
高校转让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计入事业收入。高校取得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支出,计入事业支出。
第三十六条对外投资是指高校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和其他单位的投资。
高校对外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或备案。
高校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对校办产业投资取得的收益,计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对其他单位投资取得的收益,计入其他收入;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第九章负债管理
第三十七条负债是指高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第三十八条高校的负债包括借入款、应付及暂存款、应缴款项、代管款项等。
应缴款项包括高校收取的应当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的资金和应当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缴税金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
代管款项是指高校接受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
第三十九条高校应当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别管理,及时清理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保证各项负债在规定期限内归还。
第十章财务清算
第四十条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高校发生划转撤并时,应当进行财务清算。
第四十一条高校财务清算,应当成立财务清算机构,在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学校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国有资产的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
第四十二条划转撤并的高校财务清算结束后,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分别按照下列办法处理:
(一)因隶属关系改变,成建制划转的高校,其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无偿移交,并相应划转事业经费指标。
(二)撤销的高校,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三)合并的高校,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移交接收单位或新组建单位。合并后多余的国有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第十一章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四十三条财务报告是反映高校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
高校应当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管理权限定期向各有关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
第四十四条高校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专用基金变动情况表、有关附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四十五条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高校收入及其支出、结余及其分配、资产负债变动、专用基金变动的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六条高校的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根据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定期编制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高校事业发展和预算执行、资产使用管理、收入、支出和专用基金变动以及财务管理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生均支出增减率等。
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特点增加财务分析指标。
第十二章财务监督
第四十七条财务监督是贯彻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学校财务规章规则,维护财经纪律的保证。高校必须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财务监督,并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规则。
第四十八条高校的财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种形式。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实行不同的监督方式。
建立和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和建立健全财务主管人员离任审计规则是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
第四十九条高校的财会人员有权按《会计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行使财务监督权。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有权提出意见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反映。
第十三章附则
第五十条国家对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一条独立核算的高校校办产业的财务管理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同行业或者相近行业企业的财务规则,不执行本规则。
关键词:精细化 高校 财务管理 策略
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是在企业精细化生产基础上应运而生,也是关系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管理策略。精细化财务管理是建立在财务管理基础上的一种理念与文化的升华,并将常规财务管理引向更深入的管理模式,更大程度发挥财务在高校管理当中的作用和价值。因此,高校落实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对推动高校升级向前,应对日趋多变的经济活动以及多样化的教育经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高校认真研究精细化导向的财务管理,以达到现代高校财务管理要求,成为高校管理理念的全新实用内容,为高校更好发展服务。
一、认识精细化的财务管理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含义
通过认识清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含义,可以对高校推进精细化导向的财务管理起到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与精细化的企业生产管理同根同源,本质是对战略与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执行的过程,是让高校的愿景、战略能够有效贯彻到各个环节并发挥其的作用,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执行力、竞争力,也是管理文化的一种体现。精细化导向的财务管理,是将高校原财务上的各个任务工作按照总体战略要求做到更加详细、具体,有理有据,有章有节,可查可用,既符合财务法规上的要求,又达到帮助高校深层次做实财务管理,更大程度发挥财务在高校管理当中的价值。
(二)精细化导向财务管理的作用
1、帮助校领导决策管理
从某种程度上财务精细的分析报表可以精确地反馈高校管理状况,对领导层对照学校管理计划与实际达成、查找差额问题所在,有非常大的参考决策价值。一方面,精细化导向的财务管理对质量非常关注,有助于财务工作质量提升,推动学校与二级部门层面建立的质量监控体系,以及以财务综合预算为构架的工作程度,形成院、系、部、处协同作战,领导层可以更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有利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2、加强管理成本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管理运营任务更加严峻,需要进行成本分析增强学校管理效能。精细化导向的财务管理,一是可以清晰地明白自身财务关键技术指标所在,自身管理重点所在,高校发展方向所在;二是可以从每月财务分析报告,通过计划与实际数的对比,告知各院、系、部、处存在的问题,例如,目标未达成,费用超支,重点项目经费开支,学生欠费,财政拨款项目等,由精细财务管理带来的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可以向学校提供更加精确、完整的财务信息,让各级管理干部心中有数,脑中有帐,思路一致,目标明确。
3、监督检查高校运营
财务管理是高校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精细化导向的财务管理在学校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并息息相关。因此,财务管理方面实现精细化,可以监督检查高校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监督、帮助更好转变高校财务管理的作风、职能与领域,由现代高校管理替代以往传统记账报账,做到财务监督向全校各角落、环节、院部覆盖,使教职人员更加关心教学、服务教学、提高教学,用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助力学校人才培养、发展教育。
二、精细化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落实策略
(一)做实基础,完善精细化导向财务管理制度性
高校要从实质上抓好精细化导向的财务管理,必须从基础出发,对制度体系精心策划,对职责体系科学规划,夯实精细化实施基础。一是精细化财务制度设计要有效结合权责利、要认真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同时要对学校自身现状与管理要求充分考虑,设计的精细化财务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控性和效益性。首先,要对有关法律法规全面识别和清理,根据发文类别有序整理、登记、保管,以便查阅,防止后续制订文件与此前冲突;其次进一步健全学校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好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经费预算管理制度、货币资金及资产管理制度、学校财务重大事项管理办法、学校管理报表流程规范、财务监督考核制度等,形成完整、详细的制度体系。二是要对岗位职责体系进行完善规划,围绕专业化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具体任务和工作标准;对各项工作流程科学设计,做到工作项目接口明确、衔接流畅,为精细财务管理实施做好基础资源建设。
(二)做优管理,提升精细化导向财务管理执行力
一是要做优预算收入的精细化。收入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之中重,对于预算收入要切实按照计划逐一推进落实,以精细化确保收入保障。在具体精细化工作上,要认真做好财政资金争取,确保拨款顺利到位;要积极落实到事业性收入,有效制订收费项目、标准,重点关注学费、住宿费、考试费;要严格票据管理使用,要规范管理收费开票、票据购置、领用结存数、借出及收回票据、遗失票据和空白票据等;要分析收入数据关系,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和措施,确保学校收入来源稳定、合靠。二是要做优支出的财务精细化。对学校经费支出要严格、科学控制,做到授权合理、支付程序清晰,_支标准严明,管控好超预算、超标准开支;要努力推行教育资源节约,从财务角度多加引导,形成健康工作方式,使经费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三是要做优资源配置的财务精细化。要围绕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三者有机结合方式,夯实资产基础工作,对于账目与实物定期核对检查,及时编制提供资产余额调节表,做到账物一致、账账吻合;要完善额定配置标准,从财务上提供资源优化配置建议,构建资产全过程管控机制,确保购置、使用、处置规范、合理、经济,实现资源有效节约,确保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四是要做优采购的财务精细化。要把好物资采购财务流程关,推动采购性价比,要根据学校规划方案对采购事项进行财务审核,对不符合要求、太超前、有功能性浪费的采购要提出财务否决意见,财务审批要建立在招投标、验收等手段健全基础上,把关采购最后财务关口,使采购达到质量与使用的最佳匹配。五是要做优基建的财务精细化。财务要实行阶段管控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环节,做好概预算阶段财务审查复核工作;在细招标环节,对招标文件审核、付款条件确定、标底计价核算,财务要多介入工程合同谈判,有力发挥财务管控职能;在施工阶段,要做好资金筹措安排,严格按合同条款及建设进度审批支付工程款,避免超支违规付款;在竣工验决算阶段,要及时收集资料、组织账务财产盘点及清理债权债务,主动行使财务管控职能,使高校建设合规、合法、优质。
(三)做足学习,增强精细化导向财务管理创新力
高校精细化管理需要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人才去推动,学校要切实注重财务人员素质培养,创新财务人员用人机制,创新财务按岗定责工作机制,创新财务岗位结构,有效发挥财务资源聚焦效应,构建一支思想道德过硬、学习创新能力强、专业技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高校财务人才队伍,使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能充分创新引导财务精细化管理,科学把握财务“精”“细”度,以创新认真的态度科学处理精细化财务管理与效率效益、教学育人的关系,切实做到细中求精,精益求精,效果出众。
三、结束语
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理念衍生出来的管理方法,也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内在需求,其实施策略不复杂也不难,需要高校管理人员端正态度,认真对待,积极转变财务思路,持续完善精细化导向的财务管理,推动高校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燕. 高校财务管理基于精细化导向的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5,35:278
1.教学理念与定位。过去,从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时,总希望学生学得越多越好,知识越丰富,将来进入社会就越有用武之地。因此,上课从来都是按课本的内容和顺序讲,先介绍概念、客户关系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制定、管理系统分析,再通过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理论课时量很大,只要与客户关系管理有关的内容,都要去分析研究,生怕学生弄不明白,老师辛苦不说,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导致的结果就是考试死命背书,考完什么都不知道,全还给老师了。为了追求学生就业的“适销对路”,忽视了教风、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人文教育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失去了依托。在教学定位上,主要模仿和复制普通本科院校的纯学术文化模式,所用课本都是本科院校教材。作为大专层次的学生,要学好《客户关系管理》这门课,必须精通计算机、电子商务等课程,这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2.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关联不够。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依托,注重“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为根本目标。然而,当今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与高科技、职业性缺乏关联,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缺乏融合。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文化教育应具有职业与伦理兼顾,技术与人文携手,学术氛围与企业气氛相融的特点。纯学术主义的政治伦理性文化和浮躁的纯功利性企业文化,都是偏离了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理论太强,忽视实践。学生在学完该课程以后,能马上从事客户关系管理的人很少。其原因是课程教学是模拟的,客户是摆在那里让我们选择的,想要什么样的客户我们都有,对这些客户分析也比较简单,他们不会拒绝,不与我们讨价还价,他们就是我们任意摆弄的棋子。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现成的客户,没有任意供我们玩弄的棋子,只有现实的需求、竞争的市场、人才的较量。
二、新型教学模式分析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客户关系管理》的教学改革对市场营销专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把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设计,“学中做,做中学”,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职业化教学模式,《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内容编排思路主要是按照工作导向、任务驱动、学生主体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客户信息搜集与需求分析的要求与方法;熟悉客户关系维护的要求与技巧;掌握客户服务的内涵与要求;掌握客户满意度测量的技巧与方法;能进行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客户服务。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客户管理工作,要有工作导向,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融合相应的职业技能、必要的知识和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将依托一个背景企业,将它所做的实战性客户管理工作贯穿教学始终。
1.工作导向。工作导向就是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调查入手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中,工作导向就是如何组织该课程的学习思路,我们把这一思路分为四个环节,具体安排有四项任务:组成团队;要选择产品与依托的公司;对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选择客户。在这样的工作导向下,每个团队都要考虑如何联系客户;如何发展客户;如何保持客户;以及如何解决客户问题等,实现任务驱动。
2.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具体安排有三大类任务:客户类别鉴定;对客户进行过程服务;客户信用分析与评估。
3.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具体安排有四项任务。①客户抱怨原因分析。团队根据客户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中可能出现的抱怨进行分析,找出抱怨的原因,最终给予解决。在学习中,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购物为线索,团队成员扮演不同角色,分析客户抱怨的原因,有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客户投诉方式解析。当遇到客户对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满意时,客户会投诉或上门告状,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如何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在课堂扮演角色,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合理解决问题,避免冲突。③客户满意调查。每隔一段时间,团队做一次客户满意调查分析,交一份客户满意调查分析报告。通过一学期学习,学生对客户管理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对客户关系的处理有了自己的模式,能够处理不同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对课程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三、新型教学模式分析与设想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按照新型的教学模式,既满足了课程教学的目标,又实现了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等能力。
1.工作导向形成,团队意识增强。在学习中,有了工作导向,就有了学习目标,就知道该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团队形成,使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孤军奋战,有了学习的氛围,因此特别强调团队意识。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有一个企业。一项工作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每个人都要做得最好,团队才能更好。每门课都有自己的工作导向《客户关系管理》的工作导向就是以团队为核心,寻找客户,管理客户。学生刚刚涉及该项课程时,会询问:我的客户在哪,怎么找客户。有了问题,我们就要解决,那么任务驱动就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任务驱动形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任务设置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如教学中,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寻找客户,学生不知如何去做。因此我们在开始设置任务时,要求学生从身边同学、亲戚、朋友做起,找到以后,要先去拜访了解,然后进行资料分析,同时要运用营销策略,如关系营销、一对一营销、数据库营销,充分了解客户。
3.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如此循环,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同时,在课堂上,团队同学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考核学生的分析、反应能力。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专业知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教学时间问题,有些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还有教学场地问题,教学经费问题以及学生是否感兴趣等。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能有这样的环境,教学效果一定能够提高。①时间安排:上课时间以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任务的展开和完成。②教学场地: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可以到超市、企业或者自由市场,让学生与客户零距离接触,了解客户更多的需求,提高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③教学经费:从教育经费或科研经费拨出一笔资金,用于日常教学。④教学奖励:学生以学为主,认真学习是应该的,但如果给予一定奖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高涨,这样的学习氛围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