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高职艺术院校实施职业培训现况分析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的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里学到的更多的是理论,而缺乏社会的实践,因此许许多多的应届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缺乏自信,怨声载道,感觉所学理论没有太大用处。就此笔者对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如下:
(一)缺乏实践能力,做事眼高手低据调查,市场聘用人才不仅对学历有要求,而且对能力也有要求,尤其对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员优先聘用,学生对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1个百分点的学生感觉学过的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尤其对岗位的设置及运作流程知之甚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近32个百分点的学生感觉在校期间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走进社会后,虽然学历能达到企业或公司的需求,但职业技能方面却大打折扣,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有旺盛的职业技能实践的需求为了学生将来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笔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对职业技能培训是否需求、需求原因及培训的主要目的”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参加技能培训是必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有将近一成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培训是不必须的,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为数很少的学生感觉不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意识到当今就业比较严峻的形势下,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三)技能培训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培训的方式多种,例如学徒培训、职工培训、学校正规方式培训、就业培训等。具体采取哪种方式培训,培训哪些内容更加适合学生,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培训方式的结果显示出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学校正规培训方式来提高实践能力;而不到半数的学生愿意选择通过企业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所有的被调查者当中普遍希望职业培训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协助,并通过政府能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通过这一调查说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政府为支持、学校为纽带、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必要的,培训过程和结果显示,仅仅学生意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培训需要社会、政府、企业还有家长等各界支持和共同努力,因此在培训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大学生显得十分重要,职业技能培训是为学生跨进社会的第一步,但有些学生和家长对此认识不够,参加培训也只是那些能力低的才会参加,这种社会舆论也给培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培训信息渠道少当今社会就业门槛的提高,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一些单位要求必须有从业资格证才可能被聘用,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又是一道屏障。而且调查中发现,在校的大学生不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对于持证上岗更是知之甚少,相应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培训体系不健全有些高职类院校虽然意识到艺术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但是绝大多数建立的组织机构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绝大多数的培训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其培训专业知识不足,实践操作性也差。
(四)社会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服务及管理不规范艺术类学生意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伴随需求应运而生。但是实际上,有些社会培训机构也是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只是打听到学生的需求的内容,顺应社会的需求纷纷开设与需求“相符合”课程,聘请一些与开设课程相关的教师授课,授课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水平不一。
三、人才需求状况及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是由各个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增多、各用人单位没有空闲职位造成的。笔者为验证这些原因是否属实,进行了调查。
(一)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方面的分析笔者对88家企业进行了调查与访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需求旺盛的是专业性的技能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少,至少要经过适当的培训,才能培训出企业所需求的,不仅耗时、耗资、耗力,而且培训成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后,可能会面临跳槽,因此,多数企业宁愿高新聘请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而不愿培养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同时,从侧面了解到,企业大工作人员有七层属于普通工人,而技术性人员还达不到总数的两成,因此,企业所空缺的岗位基本上都是技术性专业人员和专业管理岗位人才。
(二)对企业所设岗位结构的调查一个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发展靠的是高素质人才,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企业中含有的管理型人员、研发型人员及专业技能型人员的数量,表明了企业的实力及发展力。据调查,在企业中研发型人员仅占企业总职工数的5%左右,而管理型人员占10%左右,技术性人员占企业总职工人数的20%左右,而剩下的都是普通工人。其中研发人员过半数都是来自于社会而非正式的本科院校毕业生,而管理人员和技术性人员中有半数也是来自于社会而非高等院校毕业生。这一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三)企业的人才评价及人才开发途径据调查,企业所聘用的技能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的途径主要有社会招聘、网络信息招聘、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以及各大名校的招聘。其中高职类院校是企业招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但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满意度并不是太高。多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感觉一般,仅有一成的企业感觉比较满意,对大学生技能型人才感觉很满意的企业可以说是没有。
(四)企业对所招聘人员技能培训情况分析再所调查的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一体化”机制,但是企业为了使招聘的人员适合本企业需要,大部分企业设置了专项经费,用于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表明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调查中发现企业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对毕业生进行入职前培训。
四、建立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
(一)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有效信息平台,互补优势资源如果大学生在在校期间,能够参与企业的培训,势必会少走许多弯路。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学校尽可能地把企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教授于学生,以更好地使学生满足企业需要。而企业应将自己所需及时地与学校沟通。这样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了。
(二)政府对于培训该技能技术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在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人员后,有相当一部分入职员工需要企业对他们进行培训,才能达到企业所要的结果。企业是人才培训的一个重要力量。如果由政府参与,他们好好利用企业所设的培训机构,挖掘培训潜能,加大企业培训机构的利用率,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员工的简单培训。政府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对表现优秀的培训生,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这样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重视技能培训。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要求培训机构或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并将此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里。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政府介入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实施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什么样的,从而提高培训质量。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刺激社会各界与提高大学生技能建立开发体系。政府各级领导要定期验收培训成果,积极解决培训中所遇到的难题;要适时地添加技能实训和坚定的新功能,以提高技能型人才从无知到初级再到高级的全面推进。
(三)发挥高校学科特色优势,实施“双证书”制度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那么社会上仅具有技能而没有理论,碰到问题不会分析,这种情况也让企业苦恼。所以高校大学生如果能够加强技能培训,正好符合了企业需求。因此校方就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培养,同时充分挖掘高校特色资源。在师资力量、设备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结合理论发展学生的技能培训。发掘学校自身的教育潜能,对学生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应用型人才数量与质量,利用学校的自身资源优势,弥补学生课堂上的不足。也就实现了毕业证和从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四)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开启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的好就业,然而大学生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职业规划设计,使制定的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便将来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好地职业规划,只是盲目地参加技能培训,针对技能培训项目中的内容进行随意选择,那可能使培训的收获质量大跌,而且参加的培训可能在将来从事的工作中不能发挥出作用,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阻碍,所以大学生应该先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与职业规划相适应的培训内容,不仅能增强找工作的自信心,更能提高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选择培训内容,为参与就业竞争,把握就业机会增添一份信心。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2-02
一、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特征
1.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潜能的发掘和提升。传统的辅导员更加强调对学生的辅导工作,而忽视了对辅导员本身素质、技能的培养和开发。传统型辅导员往往注重消除大学生的障碍和处理危机方面的能力和潜力。职业技能竞赛在矫治和发掘辅导员潜能性辅导工作的基础上,挖掘和整合各种素养,增进大学辅导员相应的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化了辅导员的职业性和竟争性,从而开发高校辅导员潜能,挖掘辅导员的职业潜质,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的生涯规划和职业前程。
2.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不是过多地集中在开发潜能、培养技术、增强竞赛等方面的能力,而是在这种职业技能竞赛氛围中感受到作为一个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即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使得其更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状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职业性为辅的一般性规律,开展促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常规的职业辅导活动。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使辅导员提高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为辅导员人格素养的提升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社交能力,完善和丰富辅导员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更加完善。
3.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其任务十分艰巨,其认知能力和工作水平影响大学生整体素养水平。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仅反应出当前辅导员的状况,而且能反映出学生心理品质是否能得到发展,心理潜能是否得到有效开发。在职业化和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必须提升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水平,既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又能够更好地促进辅导员可持续发展,这是对高校辅导员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1.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的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管理、学生的思想,学校应在学生行为的管理上下工夫。职业技能竞赛迎合了高校辅导员的这一工作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和客观帮助来实现学习知识的目的,辅导员在这方面的工作就是开发、整合自身的职业技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其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二是大学生的人格辅导。它的主要宗旨在于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成长与健全发展。三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以其事业发展为核心,贯穿了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辅导员应根据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其职业发展前景进行设计、规划,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
2.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对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职业技能竞赛不仅给高校辅导员提升个人素质提供平台,而且对其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求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竞赛对辅导员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可以成为一次机遇,在竞赛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二是要求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重新认识清楚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三是要求辅导员重构知识结构,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当前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氛围中的大学生辅导员,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做到合理和多元,各个方面都需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因此,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重构自身知识体系。
三、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积极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和展示辅导员个人魅力的舞台。培训对一个高校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增强辅导员的技能技巧,而且为辅导员提供提升自身素养的锻炼平台。要创建立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面对高校林林总总的技能比赛,就需要设置专门的针对辅导员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内容。要制定多元化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制定培训方案犹如船舶有了航海的指南,朝着既定的方向航行,不迷失方向,有明确的标准和目标。要建立健全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2.要建立健全合理化的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和进一步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激励制度。辅导员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对大学辅导员职业技术能力竞赛十分必要,有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设立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与制度,诸如一些考核制度、奖罚制度、激励制度、惩处机制等办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培训档案管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用来鼓励积极工作的人员,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各项保障能力和协助机制,使得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在提升素质和增强能力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其工作职能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效化。
3.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科研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科研水平是衡量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开展科研训练和研究能力,努力搭建职业技能竞赛科研平台,培养大批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专职辅导员,发表高水平的关于辅导员职业技能方面的科研论文,提高科研水平。其一,要不断设立辅导员职业技能省级、课题、校级科研课题,提供专项资金申报各级科研项目,鼓励辅导员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辅导员对职业技能科研的兴趣,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其二,要定期召开职业技能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对辅导员来说尤其重要,开展总结经验会不仅能够增强辅导员自身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够给辅导员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汇编成册,或出版科研论文集,以供全校辅导员学习借鉴、讨论、推广和宣传,转化为科研成果,甚至还可以成为精品辅导员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6]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8]继春.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一、了解职业个性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就明确指出:人的个性影响职业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每个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们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己的个性要求,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感、满足感和适应感,那么在择业前,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属的个性类型及其职业适应性。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作为管理干部要善于交往沟通,多角度思维,关心下属;而商场营业员则必须具有主动、耐心、热情等性格。可以说,从事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性格,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目前,学校用于测量职业性格的量表“职业偏好问卷”及“职业自我探索量表”是著名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的,还有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库特尔编制的“职业偏爱选择记录”等等,这些量表对学生理解什么是职业个性都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二、树立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大部分大学生孩提时代就有最初的职业理想,有的相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演员。这种萌动的职业理想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成熟,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是他们人生启航的坐标点和职业归宿。目前,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的影响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受“金钱第一”,为我奋斗等腐朽思想的毒害,标榜“潇洒人生,梦幻人生”,使职业理想变得模糊和扭曲。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三、提升职业品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学生对提高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培养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大学生的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总之,大学生就业为社会和学校关注、为家长和学生关心。高校应该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力,解决大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正是高校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措施,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
摘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打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措施,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关键词 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高专 体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2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broaden students knowledg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随着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完全看重大学生的一纸文凭,而是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的政策,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1.1 是人才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从1985年的32万增长到2014年的727万。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和在人才就业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局面,今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是影响高校声誉和排行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①如果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没有中等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没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将在人才就业市场中处于一个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地位。所以说,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
1.2 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②这足以说明高校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国家劳动部门为了更好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已先后制订了几千个职业岗位标准,而且已对其中许多岗位的从业人员实行了严格的上岗准入控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将有愈来愈多的职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现在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历要求,如果没有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会缺乏相应岗位的职业操作技能,可能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无法达到相应岗位的上岗要求。因此,他们不得不面临毕业后又回炉重新进行相应职业技能培训,考取与就业岗位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如果既没有中等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没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将在就业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必须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实际教学改革,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相应岗位零距离上岗的要求,为他们未来的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说,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大学生自身能力提升的培训需求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证动机主要是为了将来就业和创业做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应除进行体育特种行业的培训外,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今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应重点围绕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加强专业和职业技能培训进行。
2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2.1 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的一大现实难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员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影响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③现任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科教师基本上是纯理论教学的专任教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实际操作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难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现象,出现对课程内容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受到高职高专院校对兼职教师的学历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限制,使得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一线技师又无法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因素严重影响职业技能培训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开展。通过“内陪外引”的方式,对内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训使他们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对外引进既懂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不断满足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
2.2 职业技能培训开发与体育专业理基础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问题
职业技能教育要想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大力开展,首先是解决如何把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融入到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既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结合问题。而要在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就必须相对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同时增加实践课时,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必须增加相应的课时数,这可能与体育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产生矛盾,如果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不重新审核使用陈旧过时的教材和修改多年不变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将很难满足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为了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问题,学校必须组织相关教师专家和有职业技能管理经验方面的专家以及企业家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进行共同深入的探讨。还有就是把职业技能的考核和专业教学的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但不能为了某些利益问题而将两种教育分离。可考虑将职业技能知识考试和学生课程考试结合起来一卷多职,将职业技能考核和学生实践考核结合起来,一考多能。④
2.3 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问题
实施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的教学制度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然趋势,但现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工种)明目种类涵盖不全,导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技能范畴的鉴定专业以及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非常有限。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构和行业管理机构的利益分配不均,势必会造成工作中相互牵制不太和谐的现象,这些都将是影响职业技能开展的不利因素。因此,除了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外,还应组织有相关职业技能管理经验的专家和企业家与学者不断挖掘与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技能范畴的鉴定专业相适应的资格证书种类,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开展的步伐和提高职业技能开发的质量。
2.4 学校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
虽然职业技能培训在高校开展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但体育专业除了在体育特种行业进行培训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更有甚者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进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往往是与学校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不到位有其密切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只注重学历教育,而不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没有实施双证并重的教育。
2.5 校内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满足体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需要,在校内外建立了一系列的实习实训基地,但能满足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却很少。因此,在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时候就无法满足学生相应的实践的需要,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和保证培训的质量。所以为了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在校内外建设满足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基地。
3 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随年增加的趋势,就业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专业性相对比较强,再加上受到自身学历的限制,就业面相对比较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刻不容缓的任务。学校应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体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条件,以便更好地满足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应要求和保证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 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5.11:8.
② 王广兰,柳华,王勇,王梅,陈建.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95.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99-03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嘉兴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和2011届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嘉兴地区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工具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2007]26号以及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为贯彻这一精神,自2007年以来,嘉兴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逐步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成大学生牢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道德,掌握娴熟的职业规划知识和技能,进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在授课方式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网络教学平台、测评工具、成功校友、职场人物等现有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课程实践活动采取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岗位调查报告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实践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的稳定教师队伍,既有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也有嘉兴各市县人才中心主任、各行业协会理事长、企业单位经理和历届优秀毕业生。对教师的培养采取送出去培训考证和请专家进来作报告相结合方式,同时通过教研室内部组织听课、评课、研讨交流,以及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
在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问题上,主要围绕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对现有课堂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满意度三方面设计问题,通过对嘉兴市职业院校2011届19个专业的76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
在问及“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时,2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晰,包括长期(5年以上)、中期(3—5年)、短期(3年内)的目标和规划;45%的学生只有短期的,并没有做中长期规划;27%的学生只是大概考虑了一下;5%的学生没有具体规划;1%的学生有时有过生涯规划。
在问及“校内外教学资源是否满足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时,5%的学生表示能非常满足自己的需要,26%的学生表示满足,56%的学生表示不能满足,11%的学生则表示很不满足,2%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
在问及“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问题时,1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4%的学生表示满意,41%的学生表示一般,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3%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
3.问题分析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了解到,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度重视,从过去的纯就业指导课转变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对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授课方式从讲座形式过渡到班级授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也更为合理,课程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多样,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方评价。师资队伍日趋稳定、结构更为全面。但这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由于采用大班教学,学生针对性不明显。教师授课的不连续性(即教师没有针对一届学生进行大一到大三的完整教学),不利于教学的全程化。课外实践内容较单一且与专业衔接不突出,这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缺乏专业性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和职业生涯规划资料室,还不能有效地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学校辅导员为主,且大部分是兼职教师,离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还有很大差距。学校专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举办的活动还不够多、学生参与度还不够广。学校虽有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但内容较少且更新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采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以嘉兴地区高职院校2011届的19个专业共800名学生为被试,从执行计划、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工作价值观、职业环境、职业目标、专业认知等九个方面测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关键词 职业指导 工作单元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41
Abstract Career guidance of college experimental teaching base is the support and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uide th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urrently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into the symbol of the new stage, it is because the new, so need to be innovative and pioneering in many way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base unit, hope to be helpful to this topic.
Key words career guidance; work unit; professional ability
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是集教学、训练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实验基地,它的基本职能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强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指导与职业培训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促进就业和探索学校职业指导的新经验”。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的建立可以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①强化职业指导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和就业率。
1 职业指导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
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的要求,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整合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资源,开设有以下教学实验项目。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内容共分为5个模块。模块一,职业规划能力训练与指导。模块二、通用职业能力训练与指导。模块三、自我管理能力训练与指导。模块四、创业素质测评与训练指导。模块五、职业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
1.1 职业规划能力训练与指导
(1)人格测评训练。在职业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北森职业测评系统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倾向性测评。包括:霍兰德职业兴趣、MBTI性格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职业能力测评。帮助学生客观、真实的了解自己所适合的职业,从而拟定职业群。(2)职业探索训练。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拟定的职业群进行深度体验。通过CETTIC就业服务平台的职业图谱或其他评估办法,分析职业特点,缩小职业数量。(3)决策技术训练。在职业指导师的引领下,帮助学生掌握CASVE决策循环技术并将此技术应用于职业抉择之中,最终确定职业方向。
1.2 通用职业能力训练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界定,通用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结合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实际,将以上内容归纳为3个训练项目。
(1)沟通能力训练。通过系列团队活动,如:通过无声传递情报、盲人走路等,并对活动加以辅导,使学生体验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和技巧。帮助学生认识沟通的重要性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规则,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2)团队合作能力训练。通过对系列集体活动项目的体验,如:相互支撑、蜈蚣行走等团队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掌握团队合作的技能和原则,体验组织管理和解决团队问题的方法。体验团队合作中组织管理、问题解决和分析判断等技能,并掌握相关的技能和原则。
(3)创新能力训练。通过一系列游戏,如:火柴难题、扑克宝塔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
(4)求职技能训练。在求职体验中心,进行招聘信息查询、求职简历制作能力训练,通过对比分析和专业人士评价等方法,提升大学生制作简历的能力。同时,进行个人面试训练和无领导小组面试训练,借助微格教学设备、眼动仪等对面试过程逐一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技巧,提升大学生应对面试的能力。
2 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的单元架构
高校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应紧紧围绕“科研导向、服务教学、突出内涵”的原则,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目标。②因以上功能所致,高校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应该具备以下9个工作单元:
2.1 人格测评中心
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格特质和创业素养的测评。人格测评中心主要功能有:性格测评、职业兴趣测评、价值观测评、职业能力测评、创业素质测评等,为大学生合理制定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提供帮助。测评采用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正式评估中,使用北森职业测评系统、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CETTIC职业测评系统等;在非正式评估中,采用北森职业测评分类卡、结构化工作表等进行测评。③
2.2 职业体验中心
职业探索是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基础之一。深度地职业体验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体验中心主要功能有:一是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的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组织环境的探索,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体验方法包括:视频观察、网络查询、职业人物访谈、查找资料库等。二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状况进行测评:借助CETTIC就业服务平台中的职业图谱测评法进行正式评估;采用职业分类图、JobSoSo职业分类信息技术等进行非正式评估。④
2.3 素质拓展中心
素质拓展中心是提升大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训平台。其功能:一是通用职业能力训练与测评。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界定,通用职业技能包括: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8项技能。二是自我管理能力训练与测评。自我管理能力(品质)包括: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等。在职业评估中,采用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进行正式评估;采用无领导小组面试等方法进行非正式评估。同时,针对测评后发现学生技能上的不足后,采用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写的全国高等院校就业能力训练课程系列教材中的训练方案进行针对性训练。
2.4 求职体验中心
求职体验中心具有三个职能:一是搜索招聘信息。借助招聘信息搜索软件,根据学生求职意向,能够快速查询到招聘信息。二是训练学生制作求职简历的技能。通过比较训练,使学生能够制作出规范的、个性化的求职简历。三是训练学生面试技能。借助微格教学设备和眼动仪等相关设备,分析学生求职面试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训练改进,使学生掌握面试技巧。
2.5 企业咨询中心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总企业数的99.6%,就业人数占就业总量的71.2%,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58.8%。⑤面向中小企业就业已成为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由于这些单位缺乏必要的用工经验,存在盲目招聘,造成“招不去,留不住”,“用工荒”现象十分严重。企业咨询中心的主要功能:一是对来校招聘单位的资质、信誉进行审验,保障学生就业安全。二是对企业招聘进行必要的指导,包括招聘专业、层次、待遇、上升空间等进行协商,帮助企业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实现“招得去、留得住”,以缓解中小企业“用工荒”的问题。三是对中小企业开展企业诊断和EAP服务等。
2.6 创业指导中心
创业指导中心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引擎,引导大学生做好创业的前期准备。创业指导中心功能主要有:一是创业心理测评,确认创业特质。二是创业能力测评,对大学生创业准备程度进行评估,降低盲目性创业。三是采用ERP综合系统、企业运作电子沙盘、电子商务模拟、市场营销等仿真软件,⑥对创业项目进行集成化模拟管理,使大学生体验创业全过程,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
2.7 职业信息分析中心
职业信息分析包括对就业失业、职业供求、工资价位和社会保险等在内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等,从而为社会求职者择业、就业和用人单位择优招用人才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也可为高校专业建设和招生提供指导。职业信息分析中心利用专门的统计工具:一是对劳动保障及相关信息进行采集;二是对劳动保障及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三是对劳动保障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是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的信息中枢。
2.8 职业培训项目开发中心
培训项目开发中心重点围绕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项目开发课程和教材,对培训进行指导和评价,对培训合格的学生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审核后,颁发《CETTIC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同时还承担教师资格证、营养师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组织工作。
2.9 首席职业指导师工作室
职业指导作为一个技术团队,实施首席专家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带头作用,提高工作质量。首席专家主要任务:一是利用专用的测评工具,对有异议测评结果进行最终测评;二是利用专门训练方法,对其他专门实验室训练效果不佳者,进行新的矫正训练。三是对职业信息分析报告、创业计划书等进行必要的最终确认。四是对团队人员实施技术督导。五是组织团队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科研工作。六是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者进行必要的技术帮扶。
注释
① 姜献群.校企对接条件下职业指导工作的新变化[J].南都学坛,2012.2:86.
② 韦华.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1.5(2).
③ 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职业规划师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59-60.
④ 钟谷兰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2-83.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1、农业大、中专“双证制”学历教育。一是积极配合市、县(市、区)农办做好大专涉农专业学历招生工作,配合浙江农林大学做好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完成农广校种、养和涉农专业学历招生1000名,确保完成800名。培养的重点对象是具有大专、高、初中文化,年龄在45岁以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实体和农业产业组织的骨干,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种养大户,乡村干部、非农业专业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
2、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计划完成1500名,确保完成1000名,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重点对象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的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骨干、农业种养大户,农村能源、农机操作与维修、植保、村级动物防疫等领域从业的职业型农民。通过从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到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转变,来进一步实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重心的战略性转移。
3、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完成20000名,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000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000名。培训的重点对象是种养能手、捕捞能手、加工能手、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技能带动性人才、文体艺术人才,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种养大户,乡村干部、非农业专业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
4、组织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一是市本级举办“农业大讲堂”宣传培训活动3-6期,培训农民10-15万以上人次;二是县(市、区)举办“农业专题”宣传培训活动20-30期,培训农民30-40万以上人次。
5、举办第二期回乡创业大学生创业指导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农作制度创新、农业项目组织实施等课程。继续探索回乡创业大学生向农业创业领军人物(现代职业农民)转变的培养工作,通过双学历教育,提高他们农业专业知识水平,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
二、工作要求和措施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根据面临的形势和困难,我市农业部门及其培训机构必须提高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使命感。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要继续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培训工作列入全局工作之中,决不能视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工作,分管领导对这项工作更应该倾注必要的精力,主动听取培训部门的工作汇报,共同研究培训工作;要努力争取,使现有职能、任务与机构、人员编制严重不适的状况得到改善。
3、深入调研,周密部署。深入调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两区”建设对农村实用人才、现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农业创业人才的需求,全面了解这些人员对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实现农村农业发展需求与个人教育培训需求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十二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部署组织培训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70-02
1 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的设想和计划,个人根据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和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每位大学生都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掌握和了解当前的社会环境、就业形势等基础上,审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方向制定目标。因此,高校要有目的、系统性、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充分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在力量,并对大学生自身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与调动,但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问题。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完善大学生对自己的全面认识,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选择就业方向,通过大学几年的努力使自己各阶段的目标变成现实。如果没有得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们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势必会造成学习的盲目性和缺乏动力,久而久之,大学生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对其长远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我国目前不少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虽然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都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讲座,但基本上都流于表面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念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纵观各大高校,由于职业规划理念的不完善,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基本只是在大学生毕业前进行短期的就业指导培训,而很少涉及系统地、针对性地分析社会环境、就业形势,就业指导中心通常以大学生就业率作为工作完成目标。在这种理念缺失的引导下,导致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辅导方面的工作随意性,很多高校都未建立专业职业指导队伍,基本上内容较为空洞,并没有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结合,很难达到实际效果,没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规范性差。
2.2专业师资缺失
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规划老师,基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甚至是不相关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些就业指导者往往缺少相应的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深入实际地开展工作。同时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与学生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指导老师根本无法将工作做到实处,导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3大学生自我认识欠缺
职业准备包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等,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而事实上,我国大学生从初中时代起学校就注重文化课程学习,自我兴趣、爱好、特长等认识不足,进入大学后,高校在学校自我认识教育也缺失,这就导致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很盲目,仅仅跟从高校安排的课程,更不知道如何合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对自身的就业方向模糊不清。加之,缺失社会实践经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不到培养,容易造成大学生信心不足或盲目自信,这无疑不利于大学生的求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针对上述主要的问题,高校势必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文简要提出几点思考与对策。
3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若干思路
职业生涯规划关乎到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如何改善现存的问题,需要三方面同时加强认知,并付之于实际行动。社会加强立法,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证体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落实;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建立专业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要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环境问题的能力,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3.1社会的改进思路:加强立法,健全制度
西方通过法律来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如美国在80年代颁布的《均等就业法案》,90年代制定的《学校一就业法案》的政府法案,来强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我国只是通过颁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法等文件,如2010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做出引导,缺乏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国家、政府部门不仅要在法律、政策等层面予以保障,还需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证体系,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和实施。此外,国家和社会要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物质投入,为高校积极提供社会资源,通过各种宣传渠道,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同时也使得社会公众进一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了每一位家庭成员的重视。
3.2高校的改进思路: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放在专业课与公共课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尽早地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老师的专业化队伍建立,挑选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聘请国内外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来学校做讲座,开拓老师和学生的视野。此外,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基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3大学生的改进思路:提高自我认识和能力
社会和高校营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氛围,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努力地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优缺点、兴趣
爱好、特长、性格、知识架构、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还要明白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等等,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剖析的同时,结合社会、家庭、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同时要自觉地提高自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竞争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弥补自身的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目标进行有效地分解,积极主动地付诸行动完成计划,这样才能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真正将职业规划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其巨大的作用,需要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促进社会就业结构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个性利益动机;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21-01
近年来,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为工作而奔波。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很多高校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相继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整体效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的个性利益动机出发,探讨了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以及这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产生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取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它是胜任力,即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及一系列与所在工作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是应对社会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从而成功就业的系列专业技能。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精英教育时代中,大学毕业生是非常稀缺的,从而出现了就业特有的名词“包分配”,即大学生毕业以后由高校统一向用人单位进行分配,用人单位没有任何选择。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阶段下,就业市场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要想成功就业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二、个性利益动机及其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个性利益动机即个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自身需求的追寻,而通常情况下的个性利益动机则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最佳点。
大学生在准备择业求职过程中,受自身体验及他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就业早期对物质的追求则更加直接和现实,甚至把高收入、优待遇作为自己求职的首要必选条件。这是因为在经历了教育的高消费后,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投资成本,从而在对自身能力、就业目标,就业市场、就业前景等很多方面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片面强调高收入、优待遇。大学毕业生受到此类“高薪优待”利益的冲击,势必在择业过程中无法冷静且全面的评估自己、反思自己,以及探索就业市场需求。
然而个性利益动机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并不完全只是消极副作用,合理有效的利用大学生的个性利益动机可以使就业能力的培养事半功倍。大学生个体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主体,只有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整个的培养过程才会行之有效。
三、如何在个性利益动机的刺激下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个性利益动机集中体现为“高薪优待”,追求高丰薪酬、优厚待遇,虽然它会在某种程度下影响其成功就业,但它却可以提醒众高校尽早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
1.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定符合切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是择业就业的主体,首先必须使其清楚的意识到“职业”这一概念。高校教育应在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开始相关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而与此同时,鼓励大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价值观等确立职业方向,制定周详而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就业技能,为今后成功就业做好准备。然而就随机抽样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大三的时候才开始有比较清晰且系统的“职业”概念,而更有15%的大学生则是等到了大四准备开始择业的时候才明白职业生涯发展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找工作”。以上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必然也会阻碍他们成功就业。因而,高校应在大学生的早期教育阶段倡导并鼓励他们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记录,督促相关老师进行实时追踪并予以指导。
2.个性利益动机为动因,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业能力培养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就业能力不仅仅单指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它还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规划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等等。因而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时候,我们应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指引和帮助,主要归纳为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指导:会学、能用、善管理和能创新。
将大学生的个性利益动机作为动因为培养其就业能力推波助澜,个性利益动机是个体追寻自身最大利益的真实体现,在利益的刺激下,行为个体势必会积极主动地为达到目的而不懈努力。那么,如何将这样一种动力因素有效地运用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中?
2.1高校积极主动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联系,在寒暑假为其提供见习生。高校通过就业能力培养记录档案,筛选优秀的在校大学生进入企事业进行见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筛选优秀的学生见习这一举措还可以刺激其他未被选上的学生,促使他们自觉、自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为争取下一次见习机会做好准备。
2.2不定期举办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讲座、论坛,开展就业能力素质拓展。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讲座、论坛,邀请校友或者成功人士参与职业发展经验交流,这将激发大学生通过别人的经历作为指引去寻找符合自身的发展方向,或者以此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榜样,激励自身为实现这一职业发展目标不懈努力。与此同时,高校适时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素质拓展活动,模拟真实的求职过程,促使大学生提早进入择业状态,而模拟过程中造成的虚拟的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状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主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他们也将更加自主,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实现高校有效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教育科学,2011(4).
[2]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高教探索.2009(4).
[3]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 管理观察,2010(5).
[4]宋玉彬.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和方法研究.经济师.2012(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46-04
引言:
职业素质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职业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成功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是指高校教育者及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培养、培训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1]。这种联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有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使学校和企业资源渗透互补,教育和教学资源相互融合、相互协作,形成育人的合力,从而拓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路径。王君等(201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校企联合组织的互惠合作实践活动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职业素养[2]。那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对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素养)有何影响,程度如何?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以期为高校职业素质创新教育研究提供基础。
一、文献综述
能力是素质的外显形式,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3]。因此,从本质上讲,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一致的。
国外学者对职业能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具体的构成要素。比如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认为职业能力由学科知识理解力、职业技能、自我认识等能力组成[4]。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则通过研究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构成要素[5]。美国培训开发协会认为,职业能力主要由基本技能、适应性能力、开发技能等要素构成[6]。Fugate等人认为,就业能力主要由职业技能、职业认同感、个人适应能力等要素构成[7]。
国内学者对职业能力的研究较晚,且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较多。宋国学认为,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沟通和交际技能、个人属性等能力。张丽华通过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能力主要由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等要素构成[8]。乔坤等人则提出大学生职业能力主要由职业意识、职业条件和职业认同等能力构成[9]。李颖等提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由综合职业技能、个人品质素质、创业能力等能力要素构成[10]。
根据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归纳出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为适应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个性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素质的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因此,依据以往的研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具备的与职业有关的知识、能力、品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目标、职业品质、职业价值取向等因素。为了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大学生应该在这些方面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的高等院校教学方式更多地强调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拓展,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实践教学,忽视了学生与从事职业相关的基本素质的养成和塑造。造成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对企业文化认同感不强,难以将自身与企业、社会相融合,难以使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导致大学生自身发展缓慢,职业能力低下,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是一种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方式,有望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探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对高校实践教育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对比教学的形式,探寻实验组(实施学校和企业合作教学方式,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共同参与培养的教学方式)和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大学课程教学,即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学生职业素质的变化状况。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定量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定性研究主要是访谈。
2.研究参加者。江苏省某地方应用型院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参加了本项实验研究,选取180名学生,他们来自计算机、机械、自动化专业。其中三个专业学生分别为60名。根据学生一年级的期末综合测评成绩将每个专业60名学生平均分为两组,并使两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分布无明显差异。组成90名实验组学生(30名来自计算机专业、30名来自机械专业、30名来自自动化专业)和90名对照组学生(分别来自计算机专业、机械专业、自动化专业)。实验组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期间,接受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即接受了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辅导员、企业高管人员、技术专家、一线骨干人员等的合作教育、培训、指导。对照组的学生只接受了学校常规的教学方式,即接受了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教育、指导。
3.研究工具。研究工具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表是笔者综合相关专家对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分类[4][5][6][7],并结合参加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的,本问卷表由两个项目组成,共有30个问题。第一个项目组采用开放式问卷法,第二组采用Likert Scale等级量表法。第一组由10个问题构成,主要涉及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认同情况,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前景、行业的关注程度、专业认同度。第二组由20个问题构成,主要涉及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适应能力、自信心、创业意识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问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1。并在实验结束时随机采访了参与实验研究的学生。
4.数据采集。将填写有效的180份问卷(实验组90份,对照组90份)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进行了科学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涉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问题,实验组中有22.2%学生回答“有完整职业生涯规划”,有68.9%的学生回答“有职业生涯规划,但不完整”;而对照组中有15.6%学生回答“有完整职业生涯规划”,有56.7%的学生回答“有职业生涯规划,但不完整”。因此,实验组中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比对照组更多。可见,实验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能合理地将自身专业学习愿望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其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而对照组的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显得较为草率,造成其不能合理地将自身专业学习愿望与职业规划有机地结合,造成两者之间的失配、错位(如表1)。
2.专业前景。对于涉及“您所学习的专业前景情况”问题,实验组中有62.2%的学生回答“前途光明,发展机会很大”,对照组中有34.4%的学生回答“前途光明,发展机会很大”;对于涉及“对自身专业、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关注程度”问题,实验组中有81.1%学生回答“经常关注行业动态”,对照组中有52.2%的学生回答“前途光明,发展机会很大”,可见,实验组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和了解比对照组要更全面、更清晰(如表2)。另外,在实验结束时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实验组中有72.8%认同自己的专业,而在对照组中只有39%的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可见,企业参与的教学、培训方式对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积极影响要远远高于单一的学校教学方式的影响。
3.职业能力。问卷显示:通过接受不同教学方式的培养,实验组学生的总体职业能力比对照组学生明显要高。实验组中有78.9%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而对照组中只有52.2%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对于涉及“综合能力”的问题,实验组中有74.4%学生认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而对照组中只有47.7%的学生认为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对于涉及“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问题,实验组中有82.2%学生认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而对照组中只有58.8%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应能力得到了改善;对于涉及“职业自信心”的问题,实验组中有6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而对照组中只有3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自信心比以前改善了;对于涉及“创新能力”问题,实验组中有42.2%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改善了,而对照组中有21.1%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得到了改善。可见,接受校企合作教学、培训方式的学生职业能力比只接受学校一方面教学培养方式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要高(如图1)。
另外,在实验结束时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实验组中有92.01%的学生认为通过工学结合的培训,尤其是生产实训的锻炼,自己职业素质的提升程度甚至超过了专业技能的提高程度。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职业理想、职业了解度、职业认同度都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职业素质远远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能更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使学校和企业资源渗透互补,教育和教学资源相互融合、相互协作,形成育人的合力,从而拓展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体表现在:第一,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引入了企业管理精英、骨干技术员工及能工巧匠参与对学生的培训、指导,使培训内容强化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增强了职业规划、行业背景、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了企业和行业的相关知识。第二,在校企合作的教育、培训中,学生管理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校企合作及社会服务工作,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及实施情况,能够深入学生实践岗位中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对企业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查分析,改革课程设置,创新育人机制,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合,寓教于管理之中,并在管理之中教授专业知识,使学生管理工作和培养专业型、技能型、职业性的人才职能能够紧密结合起来。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在真实学习材料的体验中完成专业材料的心理接受、知识汲取、行动投入、学习执着等环节的互动[11]。因而促使学生充分发展其对于知识的掌控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真实环境的体验中,学生也完成了自己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第三,在校企合作的教学、培训中,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企业参与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考核,参与了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综合评定。这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问题。一旦发现问题,辅导员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培养吃苦耐劳、踏实工作的精神,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提前了解岗位要求和企业规章制度。使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所服务的企业中去,做到尽快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而提高其职业素质的认知能力、职业意识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意志力,达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整体提高之目的。
五、结论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明确提出的应用型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教育、培训人才,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同步提高和拓展,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其专业认同感;明确其在职业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培养其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增强其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同感,将自身与企业和社会相融合,使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在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向荣.突破障碍创建“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5):43-44.
[2]王君,颜艳,张忆憬.校企联合的实践活动对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J].继续教育,2013,(11):35-36.
[3]谭满益,等.职业素质的新模型及其内涵剖析[J].职教论坛,2009,(2):48.
[4]Yorke,M.,Knight,P.T.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M].Higher Education Academy,York,2004:4-5.
[5]Harvey,L.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1,7,(2):97-109.
[6]宋国学.就业能力开发的绩效衡量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23.
[7]Fugate,M.,et al.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8]宋国学.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测量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3):64-70.
[9]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
关键词:校园“实体店+网店”;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任务和总体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要依托企业,以企业项目为任务,企业文化为背景,企业管理制度为考核标准,通过我院校园“实体店+网店”为平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专业的知名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1.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概述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由职业素养的定义分析,职业素养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为显性的或可量化的职业素养,其中包含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等方面;另一部分为隐性的或不可量化的职业素养,其中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依据企业标准,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分成八份,其中显性部分只占到了1/8,而隐性部分占到了整个职业素养的7/8,由此可见,大部分职业素养是看不见并不可量化的,也正是这些不可量化的职业素养在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光是显性或可量化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应该重点培养隐性或不可量化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职业素养中至少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其中敬业精神是指在工作中将自己融入公司和工作中,将分给自己的事情或任务尽自己的所能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并及时发现一些细小的错误并给与及时的更正,在敬业精神中不仅是能够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对事情要“用心”去找好每一件事情。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能够拥有一个好的态度,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好并获得成功,因此态度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好的态度主要包含积极的、主动的、负责的、创新的、合作的等。
1.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1.2.1是提高高职院校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需要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时,随着我国每年高考人数的不断减少,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受到限制,且质量在不断的下降,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如何生存,如何获得外界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如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率不断提升。
1.2.2是提高高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高职学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选择学校或选择专业更多会结合各种因素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确定报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很多学校报考人数很多,很多学校几乎没有学生报考。出现此种不平等的现象,其原因就是高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哪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强,其就能够获得优势。高职校园的核心竞争力包含: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职业素养的显性部分的培养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方面,而这些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受学校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师资力量,实践条件等,因此,高职学院职业素养培养的是围绕所在行业的人才需要,设计出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法,以此来提高高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2.3是提高高职学生专业对口率的需要高职学校职业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高职学生的内在品质优化,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近年来,国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和发展职业教育,各高职院校也在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质量、水平和自身的内涵。陕西工院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引入企业、行业标准,通过建立各种平台将企业引入学校,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实现了“身在校园,学在企业”,处处感受到企业的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在仿真或模拟的平台中进行专项技能的培训
信息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什么?是产品的竞争?是资金的竞争?是市场的竞争?其实都不是,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但人才从哪里来呢?在哪里可以找到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呢?这是目前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在人才市场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边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才市场人头攒动,另一边是企业的管理者却天天为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担忧。那么为何出现此现象呢?主要是毕业的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一是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足;二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欠缺;三是自我定位不准确。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了解自我,实战经验缺乏,导致在就业中“眼高手低”,不受企业青睐。拿毕业生来说,大学几年没有进行有目标的系统地提升职业技能,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并无所长,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还是在学科教育的阴影下进行,特别是经、管、文类专业,课堂理论教学依然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实践教学大多数仍然停留在模拟训练与三维仿真层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仅停留在口头理论层面。由于缺乏真实环境的育人平台,很难使学生得到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和养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脱节于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2缺乏企业环境和相关的制度
原来的实践能力培养多来自老师的引导,没有经过实际的锻炼,在实践中老师无法给予不同指导和相对应的个性化培训。学生进入企业还需要经过很长的培训或师傅引导度过漫长融入期和成长期,才能成为企业合格的员工,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上所花成本较高。
2.3缺乏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实战型人才是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历,经过系统的企业文化、岗位技能、工作纪律等方面的培训,就业后见习期短,适应岗位快,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对流通类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如“企业管理模拟沙盘”、“三维仿真软件模拟”、“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等,还有的引入企业项目,但无法让学生参与经营与管理,没有形成校园企业运营机制。所有这些做法经验较零散,不具备移植性和操作性,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
3、依托校园“实体店+网店”建立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系
3.1建立校园“实体店+网店”的真实实践平台
通过对北京京东、宁波顺丰、天津韵达、北京布瑞琳、聚美优品、西域美农等20多家单位进行走访调研,确立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现代流通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的研究,分析流通类产业链,引入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校企联合共同建立了物流仓储与配送技术训练中心、淘宝创业工作室和项目孵化工作室、连锁运营体验店、建成营销策划工作室、BPO客服中心等实训基地,引进“泾盛裕伏茶”、“京东派”、“小麦公社”等企业项目,搭建真实育人平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仅停留在模拟与仿真层面,真实环境育人平台缺失的问题。如图1所示。
3.2创建校园的企业化环境和氛围
从企业真实岗位出发,按照公司机制设置岗位,把项目任务按岗位进行分解,让学生竞岗入职,工作岗位定期轮换,采用学生运营,教师指导的实训兼经营的模式,实现了仓储和配送、线上和线下、策划与运营的有机结合。在学习中,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相互轮换,教学环节与企业岗位相互对接,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零距离上岗,解决了学生入岗周期长,企业人力培训成本较高的问题。
3.3通过真实项目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针对流通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实境育人”培养模式为引领,重新确立人才培养规格,搭建学生入职、转岗、提升岗位能力的平台,构建“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按照流通业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引进真实企业项目,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进行《仓储业务操作》、《物流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门店开发与设计》、《网络营销》、《网络运营》、《营销与策划》等课程的综合改革;开发“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了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4、结束语
陕西工院经过一届学生的实践,目前已在我院经、管、文各专业推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企业都乐意将自己的项目放入学校,同时也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人才。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培养,而需要将给学生搭建企业环境的平台进行实践,通过再实践中不断的提升,最后达到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国明.从企业视角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8):61-62.
[2]尚士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4(5):56-58.
[3]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3(17):56-58.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低下,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四)发挥企业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