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辅导员的职责

辅导员的职责

时间:2023-06-07 09:1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辅导员的职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辅导员的职责

第1篇

小学班主任职责:

1、组织学生参加每日的早锻炼、早读课,并与任课教师配合指导学生参加好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

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班级、包干区卫生工作;

4、每天上下午至少各到班一次,了解学生出勤、健康、思想纪律和学习动态,发现异常状况,按权限作出相应处理,并及时与家长联系;

5、管理好学生课堂、课间、就餐、午休等纪律;

6、培养学生放学后关闭门窗、电器设备等习惯;

小学辅导员职责

1、在上级团组织、少工委和学校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分工协作;学生管理

辅导员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本科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模式,也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大幅下降,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而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中因管理的学生人数过多、事务性工作繁杂,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多数辅导员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不甚精通,无法对学生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有效解决。因此,在辅导员管理模式下,引进兼职班主任工作机制,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双方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是实现教育合力最大化,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1]。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辅导员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晰

高校辅导员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每人要负责200多名学生,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党团建设、班风学风建设,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安全教育、奖助贷补、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多项工作事务。由于工作头绪众多,任务繁杂,责任重大[2],辅导员往往成了“保姆”和“救火队员”,看似什么都在做,但却什么也做不好,思想引领和心理关怀等看似不紧急却至关重要的工作就会被搁浅,最终流于形式。

(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欠缺

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来看,辅导员也应该是学生的职业规划师和人生导师。然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积极有效的监控;同时,多数担任辅导员的老师所学专业和学生的专业相差甚远,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学习引导方面存在困难。

(三)辅导员单线管理压力过大,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一是事务繁杂。在辅导员管理模式中,一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事务都与辅导员有关。辅导员在繁杂的事务工作中,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潜心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也不能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进行创新教育。二是责任重大。专职辅导员因工作性质关系需要经常深入学生,和学生距离最近,结果就成为校园安全事故当然的“最佳处理人选”和“第一责任人”,甚至还得为学生中的偶发事件及突发事件“埋单”。同时,辅导员管理工作机制中,谁的学生谁负责,直接和辅导员业绩考核结果挂钩。这方方面面使得辅导员承受着难以想象的重压,造成的结果是辅导员压力大、埋怨多,岗位留不住人,辅导员频繁流动,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重创。

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推行的意义

(一)是完善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有效途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在高校实施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模式后,部分专业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政治课教师的事、专职辅导员的事,或者认为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课后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了解,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有效方式

在辅导员工作模式下,选拔合适的专职教师兼任班主任,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使辅导员职业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兼职班主任分担了一部分学生日常管理事物,辅导员有可能潜心研究高职学生管理规律,更好地把握高职生的思想特点,在学生管理上做出特色,使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成为可能。

(三)是开展全方位教育管理的可靠保障“辅导员+兼职班主任”

学生管理模式推行后,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分管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业引导。班主任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学生的学业困惑给予辅导,有助于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辅导员通过报告会、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引领学生。兼职班主任和辅导员各尽其职,分工协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对学生开展教育培养,是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教育管理的可靠保障。

三、“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模式的实施思路

所谓“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模式,是指专业老师作为兼职班主任,每人分管一个班级,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一)明确职责是健全“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实施的前提条件

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是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共同承担者,共同负责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辅导员模式下的兼职班主任工作,必须首先明确兼职班主任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细化二者的工作内容,明确二者的岗位职责。

1.兼职班主任的责任范围

兼职班主任一般是由责任心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业老师担任。职责范围主要是在专业教育活动方面,包括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学习指导、课堂跟踪管理、学业干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首先,兼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专业特性,制定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规划,完善专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在校学习的就业针对性。同时,要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帮助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其次,班主任要经常保持与辅导员及班级任课教师的联系,深入班级了解和督促学生的学业情况,注重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及时指导和帮助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辅导员的负责范围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专业教育活动之外的一切学生管理工作[3],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习惯规范、特长培养、社会实践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等。首先,辅导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组织、协调兼职班主任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等);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4]。其次,辅导员应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及学籍管理工作;落实好奖助贷补政策;深入学生课堂和宿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行规范并做好服务工作。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策划组织学生展示特长,参加社会实践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3.是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形成合力的保证

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两者的工作职责既自成一体又相互交叉,学生接受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的双重管理。兼职班主任主要针对班级开展工作,辅导员在学校和院系层面上统筹协调;兼职班主任侧重对与学业有关的事务负责,辅导员则负责其他日常管理等事务。依据这样的原则,把与学生有关的一切事务列出清单,分别制定出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在具体工作中,如果出现职责不明确的新问题,则暂由辅导员负责。在年终,对所有出现的新问题集中讨论,重新明确职责,对现行的工作职责进行修订,并逐步完善。

(二)有效的考核激励是稳定辅导员及兼职班主任队伍的有效保障

制定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是调动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积极性,稳定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队伍的有效保障[5]。

1.要建立公平而有竞争力的物质激励机制

一是进行薪酬激励,使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二是进行职称晋升激励,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专职老师不同,在同一评价标准下进行职称评定显然有失公平,因此对辅导员实行单独评聘,而对兼任班主任,可根据其班级管理的工作业绩,在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上有一定的倾斜政策。三是设置工作条件激励和培训进修激励,在这方面,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目的是让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岗位待遇和个人发展上都能感觉到关怀,使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岗位成为人人争当的岗位。

2.要建立有利于提高事业心的精神激励机制

一是荣誉、嘉奖等精神奖励,对优秀者要及时给予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奖励。二是目标激励,通过合理设置与学生管理、科研等密切相关的目标体系,使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个人目标与学院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使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学院整体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探索“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最有效的方式。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的两大主体,他们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完善他们的工作协同方式、明确权责、保持队伍的稳定、实施队伍的专业化和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才能发挥他们工作的最大合力,有效地提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肖进,等.辅导员工作模式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3):18-20.

[2]代明智.关于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配合机制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177-179.

[3]李莉,等.高职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激励机制的优化对策[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1):18-21.

[4]宋美娴.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重新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92-93.

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67-0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身处德育工作第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工作具体、琐碎、繁杂,生活方式不规律且缺乏身份认同感,对未来和前途感到无望,从而导致工作倦怠[1]。

一、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及发展历程

1974年美国人费丁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倦怠,皮特斯(peters)1981年认为职业倦怠是“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表现为疲乏、冷漠、理想破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当的能量”。法博(Farber)1991年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综合征,导致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付出和所得不一致。目前马斯拉(Maslach)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同,他指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长期连续压力下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活动中产生的行为反应[2]。研究表明,学生辅导员、护士等助人和服务性质的职业人群最易引发职业倦怠问题[3]。而在国内对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尚未引起关注,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常见于中小学教师方面,对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倦怠现象关注较少。

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导致个人工作潜能和工作绩效下降,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工作的有序地开展,甚至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我们要深入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干预对策,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职责不清,工作重心偏离思想政治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职责,概括起来一方面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是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可以被称为“思政员、心理咨询员、就业指导员、活动策划员、安全员、收费员、调解员”,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可以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4]。此外,有不少辅导员还要承担院系行政和党务工作,且遇到工作检查时,辅导员也要参与,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上,只要和学生相关,即使不是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校内相关部门也会通知辅导员处理,事务性工作既无技术含量,也无业务能力水平提升,仅仅停留在“打杂”、“勤务员”等初级角色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积极性,职责不明确导致辅导员产生较强的厌倦情绪。

(二)工作期望值高,成果难以立竿见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教育人的重要工作,而培养教育人是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在当今社会,通过短期努力即可取得明显效果的工作更易受到组织和舆论的肯定,这些部门的人员容易产生职业自豪感。但辅导员工作却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显现要伴随着学生的成才与发展逐渐显现,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辅导员从事学生事务等工作墨守成规的居多,都是按部就班的实施和操作,很难发挥辅导员自身能动性,无法用量化指标考核,和高校其他工作者相比辅导员工作受到肯定评价的机会就相对较少。而高校辅导员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且很多毕业于985、211高校,有很高的抱负,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基本上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或所学专业领域无法施展才华,必然会造成心理预期与个人成就之间的巨大落差。另外,辅导员整天忙于繁杂的学生事务,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在职称评聘、科研立项、评优等方面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辅导员在工作中就会产生无效感,认为自己被边缘化,进而引发职业倦怠。

(三)报酬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很多高校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辅导员从早上8点前就已进入工作状态,晚上要与学生一起“自习”、“娱乐”,更有个别学生深夜还和辅导员联系,遇到心理异常学生更是要“关怀备至”,如此繁重的工作并未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入,辅导员的工资水平较专业课教师、学校机关干部职工低,甚至同一所高校的院系之间的辅导员收入差距悬殊,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再加上辅导员的工资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甚至辅导员觉得自己的生存都已经成问题,成了典型的“月光族”,更别说买房结婚,“高付出低收入”成了当前辅导员待遇报酬的现状,也是导致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管理及考核机制不科学,不稳定因素居多

目前部分高校管理考核机制不科学,具体表现在:第一,辅导员校内地位低。高校辅导员刚毕业的年轻人居多,而高校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辅导员到职能部门办事时并未被当作老师对待,辅导员校内地位低导致辅导员积极性受挫;第二,辅导员对学校的归属感低。部分高校为了节约编制,对辅导员实行人事制度,且未对符合申请落户条件的应届毕业生提供相关服务跟进工作,使得辅导员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三,考核机制不科学。部分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不科学,对无论是否因辅导员工作失职造成的失误采取一票否决制,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在“职责不清、愿望难实现、高付出低收入、工作繁重且考核不科学”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再加上辅导员队伍年轻有活力,但现实却给他们重重的一击,势必会造成辅导员产生消极心态,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对辅导员职业倦怠工作加以干预,提升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高水平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举措

(一)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构筑全员育人模式

要切实减轻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负担,进一步理顺与学生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关系,分清涉及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相关事项沟通与协调的工作机制,规范沟通协调程序,加强分工协作。对于事务性工作则可以根据需要,采取流动编制的办法,设置专门的学生事务工作人员或指定专人负责,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二)提高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提升辅导员校内地位

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和地位,必须加大对辅导员的物质和精神投入力度,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着辅导员必须实行坐班或者晚值班的工作制度,工作量大、时间长,高校要认可他们的劳动,切实增加辅导员的收入,使辅导员之间、辅导员与机关干部、与专业教师实现同工同酬,做到待遇留人,使辅导员能够安心工作、开心工作、踏实工作[5]。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完善高校辅导员人事制度配套性改革

高等学校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要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工作,抛弃部分“一票否决”的不合理的考核部分,重点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正确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保证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6]。进一步深化高校辅导员人事制度配套性改革,对辅导员采取入编的办法,切实解决广大辅导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优化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

辅导员队伍作为一个年轻人居多的群体,其事业成功的需求较为强烈,高校要充分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辅导员的职业前景主要体现在职称提高和职务提升两个方面,在职称评定上,要建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制定与辅导员工作业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要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辅导员专家学者,专心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在辅导员的职务提升上,要把辅导员作为高校干部的后备军,对优秀辅导员给予重点培养,在选拔干部时重视选拔有辅导员工作经历的干部,也可根据个人的条件和志向,向教学、科研工作等岗位输送,让辅导员工作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8]。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认识、分析并有效干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对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朝专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校园文化和高校内涵建设也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纪春艳,王冬梅.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岱宗学刊,2009(13):89-90.

[2]吴建生,孙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探析及干预措施[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7):111-113.

[3]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 Burnout A 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4]黄雄英,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干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4-67.

[5]苗玉凤,郑大远.高校辅导员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37.

[6]韦仕珍,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建议[J].产业科技论坛,2008(7):12.

第4篇

一、建立高职高专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专业化、职业化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根据统计调查,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专职辅导员严重不足,各高职高专院校首先应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严格按照学生数配备相应的专职辅导员。其次,高职高专院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的职责及其工作任务目标等。如今,众多高职高专院校把辅导员当做秘书或后勤人员等来使用,职责不明确。因此,要及时制订辅导员岗位职责、工作目标以及辅导员管理规定,这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前提。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能避免过多的抱怨、指责、质疑等。第三,要建立辅导员保障制度,依靠制度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90后学生的增多和个性化学生比例的增大,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越来越重要。辅导员队伍要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首先要有准入机制,设立相应“门槛”,确保辅导员队伍的基础质量和发展潜力,确保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学校在招纳辅导员成员时应该侧重考查教育、管理、心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要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搭建专业化和职化发展的相应平台。

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

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准,从而更好地感染学生,这样学生在大学期间就会更加积极向上、更加健康、更加快乐。辅导员要当学生的良师益友,就必须关爱学生和热爱学生工作,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用耐心、细心、真心去感染学生,关心、爱护、教育学生是辅导员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如今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甚至还有留学生,学生之间存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再加之90后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主力军,独生子女个性张扬等特质明显,使得学生工作更加繁杂。故辅导员要更加爱岗敬业,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不辞辛苦、不计得失,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辅导员要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懂得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方法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对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首先,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学生数配备相应的辅导员,在数量上要满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从专业角度而言,应侧重招收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员来担任辅导员工作。从学生工作的性质来分析,可以在学校建立辅导员与班主任两支队伍,明确划分他们的工作重心和工作职责,辅导员主要以思想教育为主,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的指导、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就业指导、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指导。

其次,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要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光是辅导员自己的事,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对辅导员角色有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辅导员应是专业性强、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因此,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让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按一定的专业方向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同时,学校还应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努力发展辅导员团队。

第三,要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机制,学校首先要建立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严格按照专业对口、政治强、业务精、素质优的要求进行选拔,同时对辅导员实行严格和规范的考核,严把入口关。建立辅导员考核和培养机制,对非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院、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者,要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后才能上岗;或边上岗边培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学校也要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做到奖罚分明。学校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规划,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此外,要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辅导员工作繁杂、枯燥,为鼓励优秀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学校要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免试免费参加学历深造等激励。

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辅导员 实践困境 对策分析

用理论武装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又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点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这两个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模式。

但这一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使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实践难以展开或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一、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实践困境的成因分析

1.兼职辅导员的职权定位模糊,导致具体工作无从下手。

关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周济部长2006年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的报告中已有明确要求。但是,关于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权责,至今仍停留在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讨论层面,尽管大家的意见总体上趋向一致,但一直没有形成法规层面的、明确的、统一的文件规定,或各高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意见。

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思政教师没有“合法”的身份介入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开展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阻力重重。由于缺乏对兼职辅导员工作职权的明文规定,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思政教师介入他们的日常活动是越俎代庖,并从心理上产生了某种反感。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大学生产生的反感,导致教育和被教育双方很难形成发自内心的无缝对接,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水到渠成。同时,这种反感情绪导致的消极对待,甚至抵制行为,不仅削弱了思政教师开展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权威性,使得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而且会由事及人,由人及物,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反感和抵制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二,由于没有职权的明文规定,思政教师开展工作难以理直气壮。这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在兼职辅导员的具体实践中,没有规定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和权限,使得思政教师开展工作难以“名正言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因此大为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大受影响。

2.没有形成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实践机制,双方各自为战,兼职辅导员处境尴尬。

从思政教师开始兼任辅导员到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有效实践机制,即融双方之长处,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学生管理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这是国家出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初衷。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兼职辅导员却是两条线、两张皮。专职辅导员依然是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亲力亲为,这样的结果是:一,各专职辅导员工作疲惫不堪,而且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同时,角色的神圣感也被疲惫不断吞噬,工作的激情和使命感逐渐丧失。二,兼职辅导员处境尴尬。由于专职辅导员的全面推进,导致兼职辅导员几乎没有机会独立介入学生的日常活动。思政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难以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得以发挥。同时,专职辅导员的全面介入,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兼职辅导员的权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艰难。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才是对他们进行课外管理的合法和权威人员,在专职辅导员的衬托下,本就没有职权规定的兼职辅导员,其开展工作的身份的“合理和合法性”,更加遭受学生的质疑和抵制,使工作的进行雪上加霜。

二、健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对策分析

1.各院校结合从实际出发,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兼职辅导员的职权,疏通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渠道。

关于兼职辅导员的职责,经过思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数年的讨论,今天基本上形成了一致意见,各院校可以立足实际,予以借鉴。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侧重于三个层面:一,思想教育的深化。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总结以往辅导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为防止兼任辅导员制度流于形式,考虑到思政课教师现有的教学任务、科研压力等,基于多数高校现有学生工作格局,兼任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宜界定在思想理论教育层面。同时,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学生所在院系、党政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1]如此,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学科优势和理论特长,注重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从深层次解决思想问题,努力使学生用理论武装自己,并指导自己的实践。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优势所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特殊性,即思政课教学是知识传授与理想信仰的统一。思政课教学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就是的信仰教育。思政课教学活动对思政教师来说是一种信仰活动。[2]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思政教师的职业特点在于,不仅是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而且必须认同这一伟大的事业。所以,思政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本能地负有通过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责任。三,心理健康教育。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当前社会当中存在的问题,不因当前社会存在的某些矛盾产生心理上的偏激或扭曲。当前社会的发展成就与矛盾并存,处在心理敏感期的大学生,对社会矛盾的关注要远远超过成就。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矛盾,是思政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政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较专职辅导员的另一优势,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思政兼职辅导员职责所在。

明确了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职责,思政教师开展工作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是,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活动的全部。而单纯作为教师,我们虽然应该关心学生,但如果不断介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则需要各院校赋予一定的“权力”,如此,则可名正言顺,引起学生的重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于兼职辅导员工作权限的问题,是实践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关键问题。只有建立了负责制,才能为兼职辅导员开拓一块工作的平台,才能让思政教师找到自己耕耘的土地,才能使思政教师肩负的兼职辅导员的职责落实到实处。因此,各院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在考虑本校学生工作格局,以及专职辅导员分工的基础上,可以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月活动、学生寝室文化活动、学生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训活动等一些思想文化类活动,交予兼职辅导员具体负责。同时,在学生的学期评优考核中,要体现思政兼职辅导员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建立这样的负责制有以下几点好处:一,从责任角度更加明确了思政辅导员的工作方向,使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容易落到实处。二,有责任就有动力,就可以调动思政兼职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三,更容易发挥思政教师在专业和学识方面的特长,形成专兼职辅导员优势的互补。因此,只有明确规定了兼职辅导员的负责方向,才能使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顺畅自如。

赋权就等于赋责。明确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职责,确定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负责方向,就清楚地界定了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权所在,这是保障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不流于形式的重要前提。

2.建立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实践机制,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兼职辅导员的特长。

首先,明确各自的分工,确立各自的主阵地。关于专职辅导员基本职责,现已有明确规定,那就是,以管理为主线,包括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至于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此点在上面已经有论述,在此不再展开。只有明确了各自的分工,才能抓住各自工作的重心,使学生工作的开展合理、有序。

其次,专兼职辅导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并且在某些方面形成必要的交叉,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兼职辅导员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专职辅导员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专职辅导员也必须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日常组织管理,为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兼职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可以邀请专职辅导员一起进行;专职辅导员在学生的成绩评定等方面也可征求兼职辅导员的意见。双方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进而形成一个稳定有效的实践机制,才能真正完成辅导员的职责,真正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指导、咨询与管理,实现学生的日常生活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变。[3]

此外,为了保障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有效实践,还必须对完善相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思政教师在编制上属于教学系列人员。具有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实行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必然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思政教师的考核中,有必要将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折合成一定的教学或科研量,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有更大的热情去做好兼职辅导员的工作。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的因素之一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这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健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使其得以有效实践,对于各院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占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思想教育研究.2008,(9).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改善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引导和干预机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社会在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时候却忽略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难度大、任务繁多、突发性事件多,影响着高校辅导员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辅导员是我国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和教师中的特定角色,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定的职业角色,不仅使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教师大,而且对他们心理素质的要求比一般教师高。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需要,而且对于全面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事务繁多和任务繁重

高校辅导员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所谓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就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高校各部门各项工作落实到学生层面,执行者都是辅导员,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落到了辅导员的身上。有时,高校各部门的规定或者管理不科学和合理,辅导员不但要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还要及时执行,因此,所面临的任务极其艰巨,进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教育效果的周期性长和工作量大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好每一项琐碎的工作,但是辅导员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其工作的业绩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成果,这样辅导员难以产生成就感。

(三)职责不明确

各高校均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其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却花在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在工作中政治辅导员实际上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如:出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先进,奖、贷学金(有的高校甚至评定奖学金或学生毕业的学分或绩点都要辅导员来算),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和文体活动。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业分流、实习安排,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等。有的领导认为:“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责不明,评估考核也就无从谈起。

如此繁杂的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从而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由此还会形成工作被动、不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四)突发性事件多

当前,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保平安、创和谐、促稳定”的理念不断加强,学校各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而其中辅导员是直接责任人。为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人身安全,辅导员基本上是“5+2”、“白+黑”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学校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而且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了“出了问题,一票否决”的制度,辅导员一旦处理事情不当,轻则挨批写检讨,重则考核不合格扣奖金甚至可能被解聘丢掉饭碗。辅导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中,工作压力得不到及时舒缓,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五)多重角色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系列教师相比角色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等多种角色。辅导员在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会碰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两种要求。如辅导员既要树立角色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又要如同学生的保姆;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辅导员为了成功扮演多重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同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导致焦虑的产生。

(六)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低

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加上很多高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既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又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使得辅导员的业绩得不到肯定,收入得不到保障,职务得不到晋升,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很多辅导员还面临着结婚购房、赡养父母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些使得部分辅导员对自我的出路产生了后顾之忧,最终丧失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应有的敬业精神。

二、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应激(压力)需要组织和个人共同解决,否则,个人成功应对应激的策略只是帮助雇员从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求生存所用的临时补救方法。面对如火如荼的社会和高校改革及由此催生的种种问题,首先社会和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其次辅导员自身要注意加强自我调适,以更好地保障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自身

1.充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这是自我心理健康管理的基础,如形成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寻求心理援助等。

2.培养良好的性格,提高心理素质。主要指个人应付、承受及调节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如情绪是否稳定,情绪反应是否适度,意志是否顽强、果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3.改变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是免除一些疾病的根本方法,如生活规律、经常运动、不吸烟、少饮酒、戒毒、戒赌,胸怀坦荡,工作生活松弛有度等。

4.创造良好的小环境。主要指家庭的物质、心理环境,如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条件,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关心照料等,这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5.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制订心理健康计划(目标、措施),并做好定期自查。

(二)高校

1.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定位一直是学生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如辅导员应做什么不少人还不清楚。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严重地影响了辅导员职能的发挥,也使很多辅导员觉得很迷茫,使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管理者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工作面临严重考验的今天,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定位,改变辅导员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思想的状况。

理顺辅导员和教务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科学的定位,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职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2.建立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

当前,由于辅导员一般都比较年轻(大学毕业1―4年的居多),心理承受力也不是特别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辅导员虽然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也不知去哪里求助,所以,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3.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显著,竞争日益激烈,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自信心,提高整体素质,克服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各种心理疾患。

4.优化各项辅导员管理机制,优化辅导员的成长和工作环境。

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系统可以充分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工作机制上,高校既要保证辅导员工作重心不转移,又要允许辅导员把鲜活的思路带到工作中。在奖惩激励制度上,高校要改变“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的观念,而是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问题,在人事机制上,要根据辅导员自身情况和综合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和发展规划,允许换岗流动,给辅导员提供各种施展才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绩、思想素质和个人专长,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辅导员队伍。要激活用人机制,优先提拔优秀辅导员走上领导岗位,使辅导员看到工作有出路。在后勤保障机制上,建立人员经费、设施等落实投入机制;要同培养教学科研骨干一样,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培养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之中;要创造条件鼓励年轻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因为现在各高校现招的辅导员基本都是硕士)或进修有关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只有出路解决好了,才能从根本上稳定这支队伍,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优化辅导员的成长和工作环境,为高校的稳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延民.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维护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

[2]陈翔.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

[3]罗伏生,沈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自我修复策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

第7篇

1.1 工作职责不清晰 在很多普通高校之中,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存在着工作职责不清晰的现象出现。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基本上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所有事情,都需要辅导员的参与,就出现了辅导员扛着“教师”的牌子却干着“保姆”工作的现象,“辅而不导、导而不育”随处可见,导致很多人都将辅导员当做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去对待,甚至认为只有那些专业能力水平不够的人才去当辅导员,专业水平高的人只去做授课教师。

1.2 队伍结构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人数整体比例偏低,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规定,普通高校应当按照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辅导员岗位,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多数高校都仅仅达到了这个规定要求的最低线,甚至有些高校的辅导员比例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二是辅导员年龄普遍较小,多数高校都是直接从应届毕业生中选任辅导员,诚然,年轻的辅导员有利于与学生打成一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人生经历,加之学生工作具有纷杂多变的特点,导致工作当中难以得心应手,处理问题难免“力不从心”;三是辅导员专业素质不够高,很多学校招聘辅导员时都不限制专业、有学生干部工作经验,却不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理论的掌握程度,导致辅导员难以真正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责。

1.3 队伍稳定性不强 由于当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多为年轻人,加之教育部对于专职辅导员规定的任期为四到五年,在这种相对期限较短的政策规定的导向下,很多高校以及辅导员本人都将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种短期、临时性的锻炼岗位和过渡性岗位,一旦工作能力较强、工作经验较丰富、有恰当的机会,学校其他部门就会将辅导员“挖走”,辅导员也会主动申请转岗。这就导致当前的辅导员队伍之中缺乏理论基础扎实、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强的专家型人才,难以真正实现辅导员的工作目标。

1.4 考评机制不健全 当前普通高校之中,对于职称和职务等的评比标准主要是从教学和科研的角度进行的。然而,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更不用提教学了,实际上很少有辅导员从事教学工作的,这样的考评机制对辅导员当然是不合适的。有些高校单独设置了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标准,但这些标准大都是要求辅导员每周必需跟多少学生谈心、必需在学生上课时坐班等等形式化的规定。这样的标准很难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造成“无事便是有功”的消极现象出现,甚至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加强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2.1 明确定位、理清职责 理清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引领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的首要任务。新时期,应当着力培养一批政治信仰坚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道德水平良好、工作作风严谨的辅导员队伍,保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得到良好的执行;突出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将诸如宿舍管理等后勤性质的工作从辅导员中剥离,让辅导员从“保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让辅导员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2.2 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发展,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更大,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求也更高。作为主要的管理者,高校应当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岗前培训,对新任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让新任辅导员从理论上掌握相关的工作知识和工作思路;二是加强续职培训,每年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基础理论和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采取各学院之间辅导员内部交流、新老辅导员相互交流、与其他高校辅导员交流等方式,以开拓辅导员的视野,通过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提升水平。

2.3 提升待遇、促进稳定 这里的待遇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待遇,而以精神更为重要,因为精神激励产生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促进辅导员队伍稳定的根本性因素。在精神待遇方面,主要是指要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学校应当对工作表现良好、历年考核在称职以上的辅导员提供未来职业发展选择的机会。在物质待遇方面,主要是指要提升辅导员的个人生活待遇水平,这包括保障辅导员的工资标准不低于教师的平均工资、给予辅导员专门的岗位补贴以及改善辅导员的住宿条件等,解除辅导员工作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2.4 完善考评、奖优惩劣 高校应当探索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考评机制,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恰当的考核、评价。在考评内容方面,应当包括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水平、工作能力和水平、组织活动的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等全方面的考察;在考评方式方面,应当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考评结果方面,应当将考评结果作为奖励或惩处的标准,让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工资薪金待遇、职务职称等挂钩,对于考评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于考评不合格的辅导员及时调整岗位、调离辅导员队伍。

第8篇

对辅导员的考评,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但如果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考评体系,则会使辅导员产生消极情绪,给辅导员队伍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应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激励和促进学生辅导员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辅导员考评体系。考评工作根据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实施原则,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辅导员评价考核由辅导员自评(个人总结)、学生测评、系部考核小组测评、学生工作处(团委)工作人员测评和辅导员互评五个部分组成。考核的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各等次比例按教职工考核办法规定。年度考核评定为优秀等次的辅导员由学院授予“优秀辅导员”称号。辅导员考核结果和辅导员奖惩、晋级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挂钩。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实施原则,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全面实施考核目标管理,能有效激励和促进辅导员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五)注重人本管理,营造和谐环境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责任重大,而工作压力大,工作实质烦琐,已经是当前学生工作的显著特点,因此情感激励能为辅导员创造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采用人文关怀的情感激励能够让辅导员感受到被关心和尊重,建立融洽的工作氛围,让辅导员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情,最大限度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为辅导员创造人性化的工作条件,保障辅导员身体健康。根据辅导员岗位工作特点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规律,辅导员上班时间可灵活安排。在日常管理中,各部门不得随意抽调辅导员安排其职责外的其他工作。同时,开展适当的锻炼活动,每年年底组织辅导员进行体检,以促进身体健康。其次,以政策作保障,按相应的文件制度,努力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在住房方面,辅导员享受与院内教师同等的待遇。再次,构建平等友爱、忠恕待人的队伍理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类交流座谈会和考察活动,让辅导员能够和同级、上级进行沟通与了解,良好的互动不仅能让组织及时体察辅导员的实际困难和个人需求,也能让辅导员更加清晰了解组织的整体发展目标和方向,强化工作责任意识,从而推动整个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个健全的高职院校学生政治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客观全面分析辅导员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建立和健全辅导员各项激励机制,并将激励机制有效地贯穿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创造一个管理制度化和人性化平衡、高质量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才能有效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国家和社会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责编 吴筱)

第9篇

一、“四证书”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工作职责

(1)教育部2004[16号]文件和2006[24号]文件中提出:辅导员的角色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根据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及晋升方向,其角色定位除了上述双重身份外还可具体细分为:德育教师、学生的领导者、专业教师及行政人员的后备储蓄人员等。

根据“四证书”的能力要求,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可细分为:心理咨询顾问、职业指导顾问、社会工作者、管理者等角色。

(2)根据教育部的2006[24号]文件,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分项,事实上其作职责包含涉及学生的所有事务,与院校大部分职能部门有着直接的业务联系,而其职责实现的基本能力要求就是“四证书”。

二、“四证书”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存在问题

1.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所说的专业化特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然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准入门槛基本为本科,其专业背景多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同时过多的学生事务性工作,大大减少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科学研究。理论知识的匮乏,后期进修的不足,以及大量时间与精力的耗费,使得辅导员身为教师这一知识性权威的角色在不断弱化,辅导员专业化的实现程度不高。

2.辅导员职业化能力弱,职业认同感低

“四证书”下的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根据其独有的角色定位,要求辅导到员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心理诊断技能、职业规划理论、社会服务理论及技能、管理学等理论知识及技能。

然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准入时并不具备上述职业化能力,而大多院校也不重视辅导员后期培训;“职业高原”过早的出现,加强了自身职业倦怠感,同时它的外在形象也宛如毫无技术含量的高校农民工。

3.辅导员专家化实现度低

根据2010年广东十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新老交替频繁,从业年龄在22岁-29岁的占67.3% ;从事工作年限以5年以下为主,10年以上的仅占5.1%;而职称评定副教授以上为0。

“四证书”下的辅导员专家化的实现需要有学历的支撑、人生阅历的丰富、工作经验的积累、职称上的提升。而事实上是,由于体制管理上的缺陷及它自身规划上的目标缺失,大多数辅导员在从事五年工作后便流向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而遗留下来的极个别辅导员则出现了职业上的停滞,以至于“学生都是高材生,辅导员讲师过一生”。

三、“四证书”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实质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与其职业性格、能力、技能、价值观有着莫大的关系。

1.完善职业性格,增强职业认同感

(1)高校辅导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性格修养。人的性格无好坏之分,且性格无法改变。但针对于辅导员的岗位要求应极力发扬职业性格中积极面,改良职业性格中的消极面。适应岗位需求的良好职业性格是每个辅导员亟需重视的问题。

(2)增强职业认同感。研究表明,职业认同影响个体职业满意度、职业倦怠感与工作压力。目前大多数辅导员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或个人职业发展的中转站,晋升道路的不顺畅使其过早进入了“职业高原”期,一旦出现付出与收入不对等,职称、荣誉遭受不公就会出现职业倦怠,乃至于职业不认同。

2.培养职业兴趣

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上的六种分类,符合辅导员的职业兴趣类型为社会型。在对辅导员管理工作上可通过团体辅导、体验式教育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兴趣,增加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

3.提升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辅导员呈现出“职业起点非专业化、工作管理专业化低、后期职业培训专业化不足、职称晋升缺乏专业基础”等特点。“四证书”下的辅导员职业规划不仅仅要求提高辅导员的准入机制,还要求准入后加强“四证书”能力体系的学习。

(1)编制职业生涯规划手册。辅导员应系统了解岗位需求,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并做好个人进修计划,系统的加强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理论学习。比起国家文件的解读学习,辅导员更需要书面上的指导。

(2)科学招聘,重视入职后培训。必须坚持“严格标准、精心挑选、优化结构”的招聘方针,坚持岗前培训、岗中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坚持学校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教育部培训三级培训相结合,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比起严格把控入门关,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更需要注重职后培训。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最大保障

第10篇

关键词:辅导员;周边绩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117 -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能否与时俱进,切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是高校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大学生得以良好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辅导员的周边绩效是指在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以外,自愿从事的,与辅导员固有工作职责无关,却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活动。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考核体系,特别是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考核和提升,将对提高辅导员的德育工作能力,提高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质量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周边绩效的概念及其分类

对于周边绩效的概念,学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尝试对不同理论进行概括归纳,并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给出合理的解释。

(一)周边绩效的概念

1993年,Borman和Motowidlo提出了周边绩效这个概念,他们认为绩效可以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其中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是指在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的完成情况,可以从数量、质量、时效等方面衡量。周边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又称关系绩效、情景绩效、关联绩效,是指周边行为导致的绩效,这种绩效与组织的技术核心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构成了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对组织内部人际或部门间的沟通起到了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有利于任职者任务绩效的完成以及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非常重要。简言之,周边绩效就是非职责范围内,但对最终绩效可以产生影响的员工的自发行为。周边绩效通过优化工作环境来提高任务绩效。员工的自发行为如个人纪律,同事之间的勉励,努力程度等,由于这些行为超过了工作角色内的规定,上级管理者一般察觉不到员工是否实施了这类行为,也就不会对这类行为做出奖惩。

(二)周边绩效的分类

周边绩效可以分为自愿的行为、组织公民行为、亲社会行为、组织奉献精神以及同特定作业无关的绩效行为。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深入研究,将周边绩效的分类及内容进行了梳理,共分为五类,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但是,周边绩效内涵广泛,非单个角度可以解释,后来的学者又对Borman和Motowidlo的分类进行了补充和优化,如1996年Van Scotter和Motowidlo将周边绩效分为人机促进和工作奉献两个维度。

三、研究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意义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辅导员岗位的设立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辅导员制度逐步完善,辅导员队伍也逐步稳定壮大,而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每所中国的大学里都有辅导员,他们是高等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并对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的高等学校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比较宽泛,他们除了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承担起校园的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指导学生就业和党建工作,甚至需要关注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他们与学生生活的各阶段息息相关,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其地位和作用远非其他专业教师可比。而以上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辅导员除了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较高的周边绩效。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周边绩效对于进一步强化高校教育工作,培养新时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问题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为辅导员的周边绩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目前对辅导员的传统的考核指标一般分为德能勤绩,考核重在任务绩效,比如学院在各种学生活动和比赛中的名次,就业率、出国率和考研率的高低等。而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考核却很少有涉及,即使有相关的条目,也没有细化,或者仅仅作为参考,更不作为主导性的考核办法。所以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考核的研究是对目前辅导员考核理论和技术的重要补充。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研究,可以为高等学校完善辅导员绩效考评办法,全面公平的设定考核条例和办法提供参考。辅导员周边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优化辅导员学生工作的环境,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二)有助于高校领导正确理解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含义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工作离不开高校领导的支持,如果高校领导能理解到较高的辅导员周边绩效能提升学生工作水平,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可以形成和谐的校园工作环境,就会重视如何增加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方法,并有可能在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倾斜,更好地促进辅导员的发展和学生工作的提升。也只有得到高校领导的认可,周边绩效考核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辅导员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回应的。

(三)可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热情度,提高工作效率

“经济人”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出对自己当时最有利的行为。所以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下,辅导员只会注重指标和结果,忽视过程和一些软性的周边行为。因此,对辅导员的工作考核,除了要考核辅导员岗位职责中那些明确的职责,如学生竞赛活动的举办数量,就业率的高低,获奖质量等,也要考核那些不容易界定,模糊不清的职责,比如集体主义观念、责任心、奉献精神、合作精神等。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出科学的辅导员周边绩效考核量表,对辅导员周边行为进行导向。周边绩效的考核会使得辅导员工作不再那么“趋利”,从仅仅是为了获得工作考评优秀而工作,转变为可以更多的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去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辅导员的德育工作能力。

(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师生间的和谐程度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学院,学院的工作人员又分为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和辅导员。而每个学院都或多或少会有几个辅导员,不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也有分工。而现代社会要求团队工作,相互协作,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1加1大于2。辅导员和其他职能部门同事之间,辅导员同辅导员之间,辅导员同专业教师之间,要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学校学院和学生的奉献精神。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提升会使辅导员能积极热心地参与学院和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主动的关心帮助学生,增加与同事相处的融洽程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师生间的和谐程度。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的建议和对策

基于上文对提升辅导员周边绩效意义的研究,本文从工作氛围、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方式及辅导员培训机制四个方面着手,提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有关对策,以期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可行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校园学生工作文化和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实践中要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学生工作文化。学校和学院要重视学生工作,特别是要重视起着核心作用的辅导员的工作,并且应当注意公平问题。只有辅导员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公平回报,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工作,增加周边绩效成效。反之,则会打击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对工作的投入力度,也就降低了周边绩效。这就要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工作氛围,增加凝聚力,增强辅导员同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上级领导、辅导员同学校职能部门和辅导员同学生之间的信任度和受尊重程度。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周边绩效,使辅导员可以做出更多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奉献行为。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

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中,认为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并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经济人”理论认为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人们都会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去行为。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一份“良心工作”。对学生和学校的促进效果也需要辅导员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行使周边行为。虽然工作报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辅导员的周边绩效,但是时间一长,它的作用的明显性也会降低,可能造成辅导员机械性的去完成工作指标,减少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及同学生的互动流。所以需要完善高校辅导员的激励机制,如奖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学习机会,个人发展机会,学校和学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同和对其学生工作的充分授权,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正面反馈等,都可以激发和提升辅导员的周边绩效水平。

(三)完善辅导员的周边绩效考核方式

转变目前的传统的对“德能勤绩”的考核思路和方式方法,在考核中应加入并且要加大周边绩效考核比重,把辅导员工作考核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维度来考核。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周边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立传达给辅导员,在辅导员中形成共识,引导辅导员的行为方向。可以从对辅导员工作的热情程度和持久度;是否能主动承担并非自己工作范畴内的任务;是否能帮助同事和学生以及能否积极与他人合作;能否遵守学校的规则和规章;能否支持和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来考核辅导员的周边绩效。

(四)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和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引导辅导员提高周边绩效

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除了要选拔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辅导员,还要挑选那些具有责任心,公德心和服务意识高的辅导员,这样才会比较容易产生周边绩效。除了挑选时要有针对性,也要有针对性的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引导辅导员的周边行为。比如要在岗前培训中,让辅导员了解高校的教书育人作用,注重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辅导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辅导员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平时工作中,要开展日常培训,积极引导辅导员队伍的周边行为,如对辅导员的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进行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还要对辅导员的德育行为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和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周边绩效。

五、结语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辅导员是学生最紧密的伙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排头兵。辅导员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提升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胜军.我国公务员周边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01):75.

[2]陈珊珊.周边绩效对团队效能影响的研究――基于建筑设计团队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陈胜军.周边绩效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誓词;提炼;研究

在当代,人们所从事的职业越来越显示出其专业化、社会化的本质特征。比如公务员、医生、律师等,由于他们直接服务于社会大众,其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将关系到该职业在社会大众中的满意度、认可度、公信度。因而这些行业已经逐步构建起相应的职业誓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尤为关键。但现实情况是, 无论是在高校层面还是社会层面,辅导员被认同程度远远不够高。与高校专职教师相比, 辅导员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缺少必要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为了总结和把握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壮大的脉络,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校辅导员誓词》并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通过提炼我国高校辅导员誓词,可以重塑辅导员的职业形象, 这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提炼高校辅导员誓词的意义

1、提炼高校辅导员誓词,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学术地位和管理地位在高校中处于相对劣势,工作缺乏激励,他们立足于本职工作成长和发展的欲望淡薄,致使整支队伍职业动力微弱,导致优秀人才流失、人员流动频繁。因此,通过对辅导员誓词进行提炼,以誓词的强烈感召力凝聚人心,舒缓辅导员队伍与外部环境的冲突。辅导员誓词就像是黏合剂,它会从各个方面把辅导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内在向心力,誓词提炼能把辅导员队伍情感、价值共识与目标认同,作为强化辅导员队伍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使辅导员个体对自身使命、发展目标、沟通合作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从根本上保证了辅导员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2、提炼高校辅导员誓词,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职责不明确,辅导员队伍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和被定格为某个群体长期性、临时性、过渡性的工作。辅导员常常被当做学生的“保姆”、部门的“勤杂工”,严重制约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因此,通过辅导员誓词提炼,以誓词的文化内核来凝炼辅导员队伍,规范辅导员队伍的言行、举止、思维、价值观等,从而打造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对辅导员这一职业来说, 誓词实际上意味着比法律更具有内在的约束力。通过誓词深入到每个辅导员的内心世界,到达更深层次的伦理层面,从而内化为辅导员对该职业形成的一种强烈认同和对整个职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价值观。

3、提炼高校辅导员誓词,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目前现状来看,大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辅导员工作事务化、边缘化,造成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缺乏战斗力,严重制约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辅导员誓词提炼从表面上来看,可能所提炼的只是辅导员这一职业基本的道德态度和基本要求。当誓词在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赞誉后, 就可以升华成一种道德力量, 无形地影响和约束每个辅导员的言行。这时, 誓词成为了一种激励、一种提升、一种保障, 一种信念, 使辅导员从他律走向自律, 从自在走向自为, 从平凡走向高尚。[1]这样以来, 誓词不仅凝练出辅导员的“终身学习”的文化内核,同时对于树立辅导员队伍刻苦学习、自觉学习、长期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打造出一支符合时代特色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誓词提炼的主要内容

1、高校辅导员誓词提炼要展现辅导员的主体角色

(1)人生导师。辅导员誓词提炼要展现辅导员人生导师角色。人生导师是对辅导员业务要求的新境界。由于青年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难免过于片面和偏激,同时对于自身以及周围人际关系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些模糊性的认识。此时,辅导员应当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积极教育他们客观看待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全面认识国家、社会和民族,全面认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客观评价周围的事物,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誓词提炼要展现辅导员在扮演人生导师角色过程中如何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使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如何使学生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文化自觉自信、使学生严格自律,知荣辱,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2)知心朋友。在誓词提炼过程中要展现辅导员知心朋友角色。当前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应由理论说教向人格塑形转变。因此,要展现他们在育人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仅让学生从距离上感到亲切,而且从文化和情感纽带上感到亲切,更要从生活和思想上感到关切。展现辅导员帮助学生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实践中获取营养,汲取快乐,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客观面对现实社会,特别是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真正理解并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把握机遇。知心朋友的关怀不仅体现在岁月的年轮中,更应彰显在大学人文气息的精、气、神之中,要让青年人真正焕发活力,我们的社会才大有希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贴近性,提升亲和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

(3)心理顾问。辅导员誓词提炼要展现辅导员心理顾问角色。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大学,学生有心理困惑,辅导员通过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的心理顾问。实际上,辅导员除了从事大学生管理本职工作外,还有一些非本职工作积压在他们肩上,导致辅导员的工作既繁杂又细微,很难以正常的时间加以估算。此时辅导员心理素质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誓词提炼要展现出辅导员心理顾问角色,展现他们面对学生突发的各种情况,谨慎细致耐心处理,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以豁达的胸怀来包容,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展现出他们运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高校辅导员誓词提炼要展现辅导员的育人职责

辅导员誓词提炼要展现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职责。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辅导员的育人职责决定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中的特殊性。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所赋予辅导员工作的新内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履行自己的育人职责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因此,辅导员誓词提炼要展现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重视并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育人职责。

【注释】

[1]王健. 构建高校辅导员誓词之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07.05.

[2].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

第12篇

【关键词】新生管理工作;“辅导员+辅导员助理”模式;实践研究

当前各大高校都在不断扩大其招生规模,各大高校已经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新生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任务变得日益繁重,管理难度也在日益增大。所以,在高年级中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选从事新生辅导员助理工作,形成一种“辅导员+辅导员助理”的管理模式,这不失为有效进行新生管理的积极尝试。

1 在新生管理中推行“辅导员+辅导员助理”这种模式具有必要性

大学校园对于新生来说,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算是一种全新的环境,这种全新的环境会给新生带来新的挑战,他们在这种新的环境中需要培养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适应新的管理制度。新生在面对诸多变化的情况下,往往会在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等各方面都形成各种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因为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导致迷茫与失望;第二,因为难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而产生压抑感和孤独感;第三,实现了高中时的目标导致目前无目标的状态;第四,因为学习困难和学习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而产生焦虑心理。

2 在新生管理工作中有效实施“辅导员+辅导员助理”模式的方法

2.1明确辅导员助理的相关职责

辅导员助理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协助辅导员对新生实施事务性管理,其目的在于让新生能够更加迅速地适应大学环境,以及新生解决刚进入大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辅导员助理需要履行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协助辅导员对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掌握,包括新生的心理状况、生活状况、家庭状况以及贫困生状况等;第二,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对新生的各项档案加以完善;第三,协助辅导员做好上传下达学校相关文件通知的工作;第四,协助辅导员选拔及培训新生学生干部;第五,及时发现新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将其准确反馈给辅导员,协助辅导员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以确保新生能够顺利从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生活。

2.2有效培训辅导员助理

辅导员助理是从高年级的学生中选的,他们虽然品学兼优,但是在职之初还没有对其所从事工作的工作理念进行理解,没有对工作职责进行了解,没有对工作方法进行掌握,所以要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培训。首先应该要让辅导员助理明确其工作理念。其次应该让辅导员助理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最后应该在工作方法上给予辅导员助理一定的指导,第一,在迎接新生的时候要表现出饱满的热情,同时需要给新生细致的关心;第二,坚持运用引导的方式,做到从心理上关爱、从行动上感化、从思想上引导,努力成为新生的知心朋友;第三,切忌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发泄到新生的身上,同时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加以重视,在新生心理应该要树立起一定的威信。

2.3总结并表彰辅导员助理

在辅导员助理完成其管理新生的工作之后,应以学院为单位,总结并表彰新生辅导员助理。主要是由助理本人向学校或学院提交一份工作总结,学院领导、辅导员、新生则根据其平时的工作表现及实效对其进行打分,采用百分制,其中新生占40%的比例、辅导员占40%的比例、学院占20%的比例,根据最后得分情况将“优秀辅导员助理”评选出来,并对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虽然辅导员助理不算是班级干部,但是它在新生管理中能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综合测评的过程中,辅导员助理是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加分的。

3 结语

实践证明,在新生管理中,运用“辅导员+辅导员助理”管理模式能够发挥出重大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的“辅导员+辅导员助理”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人们进一步对这一模式的各项制度做出探索,使其具有更强的规范性,从而在新生的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飞.高职院校辅导员助理队伍建设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31)

[2]赵兴华.实行辅导员助理制度 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

[3]李建坡.“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大学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1(08)

作者简介:

易珍,女,1984年4月出生,江西泰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