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系诊断报告

体系诊断报告

时间:2023-06-07 09:1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系诊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系诊断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乳腺超声图像的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常规超声;乳腺病灶

【中国分类号】 R9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87-01

【Abstract】 Objective:Useing the BI-RADS ultrasound, contrast to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to discuss the valve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 alignant and Benign Breast Lesions. Methods: Compare the BI-RADS and the pathology results, and discussing the valve of the BI-RADS. Results: T he accuracy, sensitivity , specif icity of diagnosing by BI-RADS ultrasound and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was 78.3% (224/286) , 95.0% ( 19/20) , 77.1% (205/266) and 70.1% (200/286), 75% (15/20) , 69.5% (185/266);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BI-RADS ultrasound standardized the breast diagnosis system and increased the sensitivity of M alignant Lesions obviously, was a diagnosis system who has application valve.

【Key words】 Breast Imaging and Reporting Data System(BI-RADS)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Breast lesions

乳腺超声检查的意义是使临床医生明确面对疾病的可能类型和潜在风险;而常规超声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结论缺乏统一标准,且其诊断难以与病理完全相符。2003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制订的乳腺图像和报告数据体系(Breast Imaging and Reporting Data System, BI-RADS)[1] ,力图对钼靶、超声和磁共振乳腺检查报告的描述、结论以及格式进行规范化。本文参照该标准对286个乳腺肿块进行分级,对比常规超声,与病理结果对照,以期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2011.5.2-2011.9.31日乳腺科住院病人240人,共286个病灶,病灶大小5mm-58mm;年龄13-59岁;均经手术切除病灶,送检病理。

1.2设备:GE VOLUSON-730,阿洛卡-10,日立5500等,配备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5.6~14MHz。

1.3超声分级:患者的诊断报告应用BI-RADS标准进行分级[2],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BI-RADS分级标准:0-3级为良性,4-6级为恶性。

2结果:

286个病灶中良性病灶266个,病理结果分别为:纤维腺瘤130个、乳腺囊肿(部分并感染)50个、囊肿伴纤维腺瘤78个、乳管内状瘤4个、纤维腺瘤伴部分良性叶状结构1个、硬化性腺病2个、慢性化脓性炎1个;恶性病灶20个,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其中原位癌2个;应用BI-RADS标准进行分级诊断, 20例恶性病灶分级分别为3级1个、4b级3个、4c级4个、5级12个。因为诊断前均未进行穿刺活检, 故没有6级出现。

3. 讨论

常规超声检查诊断报告多为病理诊断,但超声作为影像学方法远不能达到细胞分子水平,诊断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不高。BI~RADS分级诊断标准首先应用于乳腺钼靶摄影中,其在病灶良恶性鉴别及指导临床医生诊治中意义重大 [3、4]。BI-RADS分级诊断标准是对各个病灶进行分级,每一级别给出一个良恶性可能的范围。

本文参照超声B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286个乳腺病灶进行分级评价,对照病理结果,0级、1级及2级中无恶性病灶,153个BI-RADS 3级病变中恶性1个(恶性病灶百分比为6.7% );64个BI-RADS 4级病变中恶性7个(10.9%);14个BI-RADS 5级病变中恶性12个(85.7%)。BI-RADS鉴别良恶性病灶的准确度为78.3%(224/286);敏感度为95%(19/20),特异度为77.1%(205/266);常规超声鉴别良恶性病灶乳腺诊断的准确度70.1% (200/286), 灵敏度75% (15/20) , 特异度69.5% (185/266)。 BI-RADS体系诊断恶性病灶敏感度明显提高,余各项诊断数据均有提高,表明该分级诊断方法具有较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能力。

本组1个分级为3级的病灶,病理结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级;本组病例有5个分级为4b的病灶,4个病理结果为增生伴纤维腺瘤形成,一个病灶病理结果为纤维腺瘤并部分可见良性叶状肿瘤结构。3个分级为4c的病例,病理结果两个为增生并纤维腺瘤,一个为慢性化脓性炎伴脓肿形成。2个分级为5级的病灶,病理结果均为增生并纤维腺瘤,超声表现为分叶状,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稍衰减,部分内可见钙化灶,与乳腺恶性病灶的超声表现相似。BI-RADS 4级和5级的良恶性病变存在部分重叠,建议对分级4级的病灶进行穿刺活检。

BI-RADS分级对超声结果进行规范,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且其诊断恶性病灶敏感性较高,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是一种有应用价值的诊断体系。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 Illustrated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 I-RADS) -ultrasound, 1st ed. Reston, Va: Am 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2003.

[2] 周世崇,曾炜,范亦武,常才。乳腺超声分级方法应用的初步探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6):19-23。

[3] Lo JY,Markey MK,Baker JA, et a1.Cross-institutional evaluation of BI-RADS predictive model for mammographic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AJR Am J Roentgenol,2002,178(2):457-463.

第2篇

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获取利润,发展自身经营和管理能力,并逐步壮大发展,创造更大的盈利。企业想要高效运转并获得可观收益,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其中财务风险意识尤其值得注意。根据复旦大学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在使用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财务审计时,中国的上市公司78%存在财务问题,存在明显的财务风险。根据我国国情而降低标准,30%的上市公司财务问题仍然严重,可见我国企业财务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大。

企业财务风险较大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相关利益者,从财务数据中发掘出对企业财务风险有益的信息已成为许多企业面对的一个挑战。而数据挖掘技术有利于企业的财务诊断,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降低作用巨大,它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统计学及数据库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从财务数据中提取提炼并自动进行分析,做出总结归纳,提出相关解决办法,从而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市场战略策略,有效地降低其做出的战略的风险。财务数据是企业财务运行的基础,也是财务风险的来源之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财务数据进行诊断分析,能够从中找出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出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措施以帮助企业稳步经营。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是数据库方面的研究热点,很多领域已经开始实际运用。

本文研究数据挖掘在财务诊断中的运用,主要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财务诊断、信息预警和财务诊断方案策划决策等三个过程中的应用,建立准确有效的数据模型来指导实际的财务工作,能够预测出企业财务风险程度并提出财务风险预警,便于企业及时地掌握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适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数据挖掘在财务诊断中的应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其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数据挖掘分析有关联分析、序列模式、聚类等方法,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成果丰硕。国外的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发展比较成熟,有大量财务风险方面的著作,其研究主要在于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国内的证券市场发展不成熟,缺乏理性的投资者,对数据挖掘分析方法研究少,主要集中在建立数学预测模型。

(一)国外研究现状 Beaver(1958)提出了单变量模型。他对80家经营公司进行一元判定预测,使用了 28 个财务比率作为变量。Altman(1968)在财务风险预警领域引入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创立了 Z 值模型。Altman 、 Haldeman(1980)又提出了一种优于Z 模型的ZETA模型,其更能准确预测企业财务风险。Ohlson(1990)以95家经营失败的公司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与企业财务风险紧密相关的因素有企业的规模大小、财务结构、经营绩效、流动性四个方面。Fyaber(1989)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银行的首次信用风险预测。Eichengreen(1998)研究表明财务模型研究有危机管理和财务危机预警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 李一军、金世伟(2006)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使用KPI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投资决策的制定时辅地使用到其研究结果。郭春阵(2005)运用三类挖掘分析方法――聚类、关联规则、决策树方法,综合分析,构建了财务报表分析模型。吕澄、易艳红(2006)研究数据挖掘在财务分析中的可行性,说明在财务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时,XBRL语言有着有效的作用。齐中华、黄丽娜(2010)使用EXCEL实现了模糊聚类的数据分析,运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说明了数据挖掘在财务分析中有巨大作用。张星文、梁戈夫(2006)研究发现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进展很大,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已经使用到大量的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logit回归模型等。冯征(2007)提出了基于智能计算机的数据挖掘方法,且可用于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

三、应用数据挖掘的财务诊断体系

(一)应用数据挖掘的财务诊断体系流程 数据挖掘是基于财务比率分析、杜邦分析等模型运用于财务分析、预警及决策中,并进行财务诊断。故财务诊断不仅是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从系统的角度可以将财务诊断分为诊断数据系统、财务专项判断、财务预警系统、财务决策系统四个部分。

财务诊断系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数据收集阶段、分析诊断阶段、形成报告阶段。图1为应用数据挖掘的财务诊断模式及流程示意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数据收集阶段包括收集非财务辅助数据、三大报表数据、财务指标数据。XBRL具有实时标准性,可以有效减少录入转换时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以更高效地诠释数据的内容及意义,提高了财务诊断的效率及精确度。分析诊断阶段主要是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专项判断,通过XBRL与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再进行财务诊断并作出财务预警和决策。在此阶段,对目标公司采用遗传算法、回归模型等进行建模,需要选择决策树方法、关联分析等,高效简单地完成数据分析。考虑到了影响企业财务的各种因素,故保证了分析结果具有完整性、实效性。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缜密分析便可形成财务诊断决策报告,并将报告方案提交到经营管理系统。决策报告涵盖了数据挖掘的主要判断信息,综合考虑到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并通过发现企业现状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方便。

(二)应用数据挖掘的财务诊断指标体系 财务指标体系需要将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结合起来考虑,进行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来完成企业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在财务诊断体系中,财务指标体系构建必不可缺,有效的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为数据挖掘系统提供了依据。整个诊断体系覆盖以下几方面:

(1)内部环境:包括一系列的定性指标,有员工素质(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环境(主要对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方面考察)、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性等),通过考察内部环境说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

(2)外部环境:包括定性指标经营环境(如经济政策、法律制度、行业发展前景、金融环境等),从宏观角度考察企业经营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状况。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定量指标,包括产品市场(如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利润率、客户满意度等)、社会效益(包括贷款履约率、环境保护指数、合同履约率),定量评定企业的销售情况和经营业绩。

(3)财务活动:主要包括筹资活动(有财务风险、支付能力、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等)、投资活动(包括投资收益、投资风险、资产利用率等)、经营活动(如盈利能力、经营风险、资产营运能力等)、分配活动(如股利支付率、自由资产增长率、资本金增长率)等定量指标,有效地考虑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效益及存在的财务风险。

财务指标的获取较为容易,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及风险水平,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水平及竞争力。故选取财务指标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全面性、灵敏性、协调性、相关性、可比性六大原则,如此分析的结果才有助于企业做出合理的投融资决策。

四、实例分析

本文以GA房地产公司为例,进行财务诊断中的数据挖掘演示。GA公司是一家上市多年的以房地产为主业的综合性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有房地产开发与运营、建材装饰、建筑施工、物业管理、房地产咨询等。对GA公司进行财务诊断的目标首先是确定其经营现状及风险程度,其次是对其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数据收集 本文利用XBRL语言对GA公司2002年至2012年期间的半年报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和筛选,并将其中相关性较高和负相关的财务指标剔除,如流动比率、资产收益率等,以避免信息重叠影响准确性,保留下来十七项财务指标构成GA公司财务诊断的指标体系,节选部分如表1:

(二)分析诊断

第一步,聚类分析。结合前述研究基础,因GA公司数据量相对较少,本文采用较为快速、适合混合字段和数据集合的两步聚类方法进行分析,按GA公司的发展阶段划分聚类,设定聚类数最小为2,最大为15,根据处理数据和GA公司经营管理信息划分出2002年至2007年和2008年至2012年两个聚类。建立两步聚类模型。

第二步,财务初评。初步判断GA公司目前财务状况比较稳定,可通过投融资加快企业发展。模型数据显示对GA公司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主要有固定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存货流动负债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本充足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债务资本比率。

第三步,财务预警诊断。首先,确定对GA公司进行数据挖掘的目标需求为识别其经营财务状况。2002年至2012年筛选出的共21组数据、17项指标进行分析,识别出财务状况良好的年份和它们的经营财务特征,如该年的盈利能力如何,现金流如何等。其次,选择Clementinel软件将以上数据输入模型,运用决策树规则对目标变量――各年的财务状况进行数据挖掘。

本文采用经典的财务预警模型――Z值模型作为财务状况综合评分的依据。鉴于数据有限,本文将Z模型据经验值加以划分:

Z>300,充盈,财务状况良好;180

根据以上设定,得到各年财务状况评分表如下:

在对数据预处理的阶段,要注意将字段预先进行选项设置,以便于数据分析的导入与输出。之后还需要对字段进行实例化,使字段的取值和类型皆直观可见,便于分析结果的应用。

第四步,建模分析。鉴于GA公司数据有限,在分析设置时需选择“使用推进”和“交互验证”,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然后建立C5.0预警诊断模型。运行模型决策树显示的结果,将根据Z值评分设置的危险、困境和正常三类状况进行了分类,

首先按照第一重要字段即带来最大信息增益的“每股收益”字段分为两个节点,经不同规则路径显示数据。在数据重叠部分,又经次重要字段“固定资产周转率”进一步分析确定,最终达到100%准确度的分析结果。另外还可导出散点图更直观地对比这两个指标对GA公司财务状况的贡献程度。

第五步,结果应用。以上结果可知GA公司应在财务管理中注重每股收益的管理,积极通过融资等方式提升税后利润,提升股东所有者权益。GA公司固定资产以实物为主,因此变动幅度不会很大,以维持现状为主即可。

(三)决策诊断 依据以上分析结果,以下对GA公司融资决策加以诊断分析。本文将运用关联规则当中的财务决策分析理论,使用Clementinel 2.0的Apriori算法生成频繁项集,再据此生成关联规则。本文自两大证交所数据及调研样本中选取30家与GA公司主要财务指标类似的成功融资公司作为关联分析的样本集,汇总出7种可选融资渠道项集,分别是:

30家样本公司的融资偏好如下表4:

融资分析中的数据处理与前类似,需要根据“类型”节点进行实例化处理。本文按T/F的二分类变量设置类型,建立Apriori运算模型。为保障运行结果的有效性与代表性,将最小置信度设为50%,支持度为10%运行模型,步骤同上。运行结果对适合GA公司的成功率较高的一种、两种及三种融资渠道给出多种最优组合方案,为GA公司融资活动提供了数据指导。

(四)提交报告 最后,在上述预警诊断与决策诊断的基础上,形成预警环节与决策环节的结论性诊断报告,提交给管理者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财务依据。同时,要不断对上述分析进行后续的跟踪反馈与调整。

参考文献:

[1]赵春:《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预警研究》,《中国投资》2012年第5期。

[2]林小菊:《中小企业财务诊断分析系统设计》,《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8期。

第3篇

关键词:质量保证体系;临床检验;重要性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 clinical inspec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Chen Xiaopu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 clinical inspec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Methods:To select the patients,who inspected in each year before and after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established , 100 cases in each .To set the 100 cases who inspected in the year before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established as control group, the after one as experimental group.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an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higher than hose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Establishing a clinical laboratory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s necessary

Key words: quality assurancesystem. clinical inspection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F7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96-02

现代医学中医学检验是整个医疗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是影响着医院医疗工作的整体水平。医学检验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检验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疗工作的整体水平。

临床检验质量保证体系在临床检验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

临床检验分析之前的这一阶段在临床上又被称为检验的前过程。临床上通常将分析的前阶段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分为检验项目选择、患者的准备过程、正确采集标本、标本运输及验收过程[1]。分析阶段是从样本接受处理到分析质控几结果,是检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分析后阶段是指在发出报告前根据申请单位提供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记录,进行结果审核确认无误后发放。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在临床检验建立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性和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对检验质量保证的重要意义进行更加清楚的了解,以便临床对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确保临床检验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建立临床检验质量保证体系前后各一年内接受检查的患者各100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10例,年龄在19-45岁,将临床检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前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临床检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后的10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对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可以进行比较。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检验的准确性、诊断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和治疗满意度进行比较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摇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3.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

2 结果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检验准确性,诊断准确性及患者治疗满意度进行比较(见表1),实验组的检验准确性,诊断准确性及患者治疗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对质量予以保证的重要性主要就是对临床医师用于患者诊断以及治疗时保证所提供的检验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简言之这一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就是所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对检验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病情或者是健康状态予以保证[2]。

表1 实验组与对照检验准确性,诊断准确性及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更指标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质量保证。

(1)在进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可以说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使检验信息准确、有效得以保证的先决条件,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检验信息不正确、不可靠不但会对人财、物财造成浪费,还存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产生误导的可能,对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受到延误。正确的检验结果不但能够给医生对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提供帮助,还能够使医护耦合性差错的出现得以减少,而且还会为护理工作提供一些客观的评估资料。

(2)分析阶段是指对样本处理要求绝对的安全,避免因为采样后运送和检测中造成污染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这一环节也是最容易被临床忽视的,大部分临床医生都是根据结果进行处理和确诊的,但如果检测样本本身就已经污染出现问题,那么整个检验过程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我们对分析阶段也要有足够的重视,且不可因为人为的污染造成临床诊断上的误诊,耽误患者医治病情。

(3)分析后阶段的质量保证包括检验文书的管理及各项记录的保存等。完整详细的检验结果记录保存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收尾”部分。一些医院常常因为对检验结束后的数据保存不当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所以我们要加强分析后阶段的质量保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另外目前的检验科的全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全程质量保证的环节中,外部供应商(包括厂家和商等)所提供的产品及其服务与检验科的质量保证体系息息相关,是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环[2]。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必须符合体系的要求。因为外部服务和供应直接影响到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渗透到检验科分析前、中、后的众多细节中。然而检验科难以对外部供应商进行管理,对外部供应商的管理也不属于检验科管理职权范围,但是我们可以对外部供应商进行评价和选择,通过对其评价来选择符合检验科质量体系要求的外部供应商。

检验科往往对购置高质量的产品愿意投入,但是对高质量服务的投入确实截然相反,因此对于服务上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一旦出现情况,也就将就下去,这也就造成了仪器的不准确,从而影响检验科室的工作,为诊治工作带来了不变。因此我们要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也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使我们的工作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总而言之,在临床检验前建立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可以进一步排除对临床检验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可以使临床检验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为准确的结果,使患者的最终临床

确诊率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忠琴,陈海生,187例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17(15):241-242

第4篇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 scientific and perfect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consis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in which the internal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external is the driving for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地方高校;质量保证体系;解决策略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olu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248-02

0 引言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科学管理,建设科学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由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成,其中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基础,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动力[1-4]。对于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院校研究在建立科学、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对来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地方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归纳和总结具体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可采取的相关措施。本文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为地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思路及全面质量观

目前,对于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还是一个存在于政策文件上的名词。至于教育质量的概念、构建什么样的质保体系、如何构建质保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学校还没有形成一套清晰的思路。那么,质保体系所保证质量的含义是什么呢?根据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来考虑:目标匹配性、可转换性、高性价比。目标匹配性指衡量教育质量要从成果与目标的匹配度来看。2012年,中国教育部颁布教高〔2012〕4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质量保证体系要保证的方面之一就是使培养成果与培养目标相匹配。学校的教育不能仅限于盲目重复教和学的动作,而要使人才产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可转换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活动,以及同时产生的质的变化。这些学生能力、知识、素养方面的变化就是教育质量的最终呈现。更不能忽略的是,教育质量的绩效体现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上,教育产出应该是高性价比的、强调结果的,因此,高质量的教育应着眼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结果。

1.2 内部质保体系的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模式不完善

地方本科院校内部保证体系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组织架构,大多数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校内独立第三方,质量控制与监测的工作主要由教务处人员兼管。这样不科学的组织架构使管理与评估重叠,从而问责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最终使质保体系无法顺利畅通的运行。

除没有设立专门的质保机构外,中国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采用的质量管理模式也不够完善。没有对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职责进行严格的规定,而权责上的不明确,往往会导致互相推诿、执行力差等问题。在高等教育质保体系发展成熟的国家,院校会设立专门负责质量保证的机构及安排专门的主管人员。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就设置了独立的质量保证与提高办公室,并由院系专职人员或教师负责。对负责人员的具体职责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担任评估专家、提供质保体系建设的建议、向新教师提供信息咨询等。

1.3 缺乏自我评估的动力与诊断改进的能力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缺乏自我评价的内生动力。目前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主要是由国家的政策主导,是自上而下的要求。而大多数高校对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对政策文件的字面理解上,缺乏主观动机导致行动力不足。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基于清晰的质量观念与质量意识形成的,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因而,自我评价成为高等教育质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我评价环节缺乏以数据为主的客观举证,对已有数据的分析也不够深刻。在对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估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处理这些数据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任务。而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质保部门和专职人员对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分析。由于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因人而异,也不能够做到专时专用,数据所能反映出的问题及有效信息并没有被充分挖掘,更不能客观准确地呈现在报告中。最后,提高改进是质量保证体系最重要的目的。自我评估环节的意义就是为未来发展规划、目标制定,以及对现状的诊断改进提供依据。然而中国地方本科院校在自我评价之后的问题诊断方面做得有些不尽如人意。第一,报告中对改进建议撰写得很少,甚至很多报告中建议的部分是缺失的。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自我评价报告,把建议部分纳入报告的占80%,并且建议内容明确、具体、可实施性强。第二,对于自我评价中体现出的问题,中国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后续措施。发达国家对后续措施的重要性有很深刻的理解,除非学校采取有效的后续措施,否则对质量保证体系在金钱和时间上的巨大投入将成为一种浪费。没有改进措施的跟进,问题的诊断也就失去了意义。

1.4 外部监控与评价不完善

中国地方本科的内部质保体系是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自上而下的评审制度,较少有除政府外的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而以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uality Assurance Agency,以下简称QAA)为代表的外部力量在西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QAA的主要任务是与高等院校合作,帮助院校进行教学大纲、教育目标的制定,承担评估工作。自我评价活动进行全过程也需要由QAA的专业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其他的外部监控力量还包括专业资格认证、媒体监督等。

2 解决策略

2.1 树立科学质量观,构建完善的质量目标与质量检测体系

学校首先需要明确教育质量的含义,内部质量保证并不能单纯地与教学质量保证画等号。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出发点、以成果导向作为教育取向、并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监控。在这样的质量观的指导下,地方本科院校应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目标与质量检测体系。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内部质量保证建设已经进入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阶段,构建了以课堂教学测评、专业课程评估、教学质量检测、毕业生跟踪、学生学业评价、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等为质量检测工具的质量评估体系。中国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借鉴其模式与检测工具,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2 设立内部质保专门机构,完善质量管理模式

学校可以借鉴质保体系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的方法,在校内设立独立的第三方部门或办公室并分配专职人员来负责将执行体系与监管体系分离开来,使用实施与评估分离的管理模式来构建一个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执行力强的内部质保组织架构。按照质量目标制定体系、实施体系、监测改进体系三方面来构建组织架构,并指定每项的负责机构、负责人、参与人员以及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内部审核部门的规章制度明确指出,负责内部审核的部门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同时被校服务处副主席监督,并且可以直接与纽约州立大学办公室的审计人员沟通。这样就确保了审核部门的独立性、审核范围的完整性、审核意见来源的充足性。

2.3 完善自我评价机制,加强后续诊断改进

中国地方本科院校应对自我评价活动的意义建立更深刻的认识,可以发挥领导作用,由上而下,动员全体教职工对自我评价活动进行配合。更要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测手段。以科学的方式采集和整合数据,以专业的角度分析数据,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撰写报告。针对诊断出的问题,学校要及时反馈并制定改进的具体实施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明确的人员安排以及人物分配,将改进活动实实在在地落实下去,做到对各个环节适时监测,及时诊断,持续改进。

2.4 加强与外部力量的监控与评价

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将自我诊改与外部监控评价相结合。同时,外部监控评价力量的构成也需要向多样化发展。美国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过程中,会纳入两种外部评价:一种是由学校教职人员及专业人士组成专家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作同行评价。另外一种是由对高等教育感兴趣的非学术成员对学校进行评价。以教职人员为代表的专业人士对学校日常的工作已经非常熟悉,因此会更准确地指出学校出现的细节问题。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同行专家对学校的评估了解学校自身与其他学校对比所处的水平。

在丹麦,外部评价人员不只包括学术与非学术成员,企业和雇主的代表也参与其中。企业参与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估工作,会帮助学校准确把握自己的培养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更需要了解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倾听企业的意见。中国的地方本科院校不妨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邀请企业对学校进行评估,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实践中的问题,便于及时改进,还可以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发展动向,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贺建权,袁华斌,尹琪.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高教育学刊,2016(4):44-45.

[2]王丽娜.印尼开放大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6(7):84-88.

第5篇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价值追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需求的重要保证。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过程。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在职业院校建立内生的、可持续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进行教学工作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

长期以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关注重点,2014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专门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要求。为了将《决定》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职业院校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从2015年开始,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文件,开始全面推动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工作。

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通知》提出,从2015年秋季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明确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基本内涵,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提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五项工作任务:一是理顺工作机制。坚持一个工作方针,即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以三项具体内容为主的工作机制,即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各职业院校要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做好三项工作: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三是分类指导推进。各地须根据职业院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要,推动学校分别开展以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保证院校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等为重点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四是数据系统支撑。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三方面工作: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依法依规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五是试行专业诊改。支持对企业有较大影响力的部分行业牵头,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以院校自愿为原则,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

2015年12月、2016年4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分别公布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高职方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中职方案》),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指导方案制定本省(市、区)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高职方案的目标是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具体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并列举了体系总体框架、专业质量保证、师资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体系运行效果等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各省市结合实际制订相应的执行方案和工作计划,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学校现状和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中职方案的目标是建立基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具体任务包括三个方面: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引导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并列举了办学理念、教学工作状态、师资队伍建设状态、资源建设状态、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需求方反馈等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坚守底线原则,结合实际调整和注解诊断点提示内容、增加诊断点,并在省级诊改工作方案中予以说明。

2016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相继印发了《关于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70号)、《关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72号),决定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诊改专委会),明确了全国诊改专委会的职责:负责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指导方案研制、政策咨询、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理论研究以及职成司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确定了天津等18个省(区、市)分别开展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安排专项经费,确保试点效果。

二、专家视角

教育部在2003年开始高职高专院校评估试点,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目的是加强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进学校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其实质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外部评估促进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凸显了学校被动应付、发展动力不足、效果难以持久等问题。如何调动学校本身的积极性,由外力推动变为内生动力,是完善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的一个重点。而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的建立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探索。对没有经历过教育教学评估的中职学校来说,借鉴高职的评估经验,加快建立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是当务之急。

由评估到诊改是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一次嬗变,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要参与、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面全过程的深刻变革。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承担起教学诊改的培训与推动工作。2016年6月,全国诊改专委会在江苏常州举办了面向省级诊改专家、院校长的8期培训班,进行了诊改理念宣讲、文件解读、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培训,以及省级诊改方案、院校诊改方案研讨等,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和团体2200多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关于高职院校实施十余年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与当下推动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关系,全国诊改专委会主任杨应崧认为[1],由政府组织的,以督导和第三方评估为主要形式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的,以诊断与改进为主要特征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共同组成中国特色、职教特点、完整现代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到评估与诊改的区别与不同,杨应崧认为,主要表现在愿景目标、运作动力、标准设置、组织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角色、指标体系、运行形态、操作方法等八个方面,诊改是为了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形成富有内生活力和创新激情的良性机制。诊改的运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需求,来自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其标准由学校自己制定,组织主体是质量的直接生成者院校及其举办者。教育行政部门在诊改制度中扮演指导员和教练员的角色,引导、帮助院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体系、复核院校诊改工作实际效果、督促院校有效改进。诊改是融入工作全程的,没有起讫时间的限制,类似于日常的自我保健,注重的是过程,并通过过程性数据的开发、采集、利用,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持持续的提升。

全国诊改专委会委员经贵宝对《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进行了解读,着重介绍了五纵五横一平台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架。五纵即纵向五个系统,包括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五横即横向五层面,包括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形成以师生发展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和课程为载体,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一平台即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平台包括四大功能:现代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平台,现代管理、科学决策的支持平台,跨时空交流、智力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激发内在活力、推动持续发展的创新平台。教学诊改要实现人人参与、处处覆盖、时时共享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即平台数据源头采集,人人都是源头数据的采集者;平台数据即时采集,源头数据一经产生立即采集;平台数据开放共享,人人都是数据的使用和监督者。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设计了以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单元、纵横联动、全覆盖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按照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存储、改进的流程进行诊改,一轮诊改结束后,在诊改基础上形成新的目标、标准,再进行下一轮诊改,循环往复,形成教学工作诊改的螺旋模式,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形成诊改的目标链、标准链,诊改工作覆盖学校全员、覆盖纵向五系统和横向五层面。

第6篇

目的:为掌握本地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预防体系和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地区8县市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报告出生缺陷216例的资料,了解、分析出生缺陷发生情况;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43.59 /万。出生缺陷疾病从高到低依次为唇裂、马蹄内翻足、唇腭裂、先天性脑积水、肌体短缩、脊柱裂、多指、先天性心脏病、并指;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结论:加强出生缺陷的监测。

关键词:报告; 出生缺陷; 预防体系;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72-01

1 出生缺陷发生率

2013年8个县市报告出生缺陷总数为21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43.59 /万,2013年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20-24岁产妇出生缺陷发生比例最高,其次为25-29岁组,因未统计产妇年龄段出生数,无法获得产母年龄段出生缺陷发生率。

2 主要出生缺陷的特征和性别发生率

2013年发生率最高的出生缺陷有唇裂,其次为马蹄内翻足、唇腭裂、先天性脑积水、肌体短缩、脊柱裂、多指、先天性心脏病、并指。唇裂、马蹄内翻足、先天性脑积水、脊椎裂、多指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而唇腭裂、肌体短缺、先天性心脏病、并指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见表4)

3.2 出生缺陷的诊断

3.2.1 出生缺陷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186例,占86.11%,超声诊断30例,占13.89%。

3.2.2 畸形诊断时间:2013年发生的216例出生缺陷中有38例是产前发现的,占17.59%,10例均孕28周后发现,178例出生后才发现,占82.41%;产前发现的38例出生缺陷中16例通过超声检查筛查为出生缺陷后做治疗性引产,其余22例继续妊娠。这说明,我地区产前筛查水平处于极低的水平,人群对产前筛查和诊断的认识不高,急需大量投入,建立产前筛查和诊断网络,以提高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水平。

3.3 出生缺陷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出生缺陷个案中发生死胎、死产的有12.96%(28例),7天内死亡的有5.55%(12例),所有不良妊娠结局共占了18.52%,这一数据说明,即使不考虑出生缺陷所导致的残疾,其较高的致死率所导致的人群健康损失不小,影响了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

3.4 出生缺陷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216例出生缺陷登记卡反映产母孕早期患病、服药情况为:孕早期发烧者有1例,病毒感染者4例,服用者1例,占2.77%,服用药物有青霉素;接触农药者2例,接触射线者1例,化学物质接触者1例,占1.85%;有家庭遗传病史2例,占0.92%;近亲婚姻2例,占0.92%。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1 出生缺陷监测工作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4.1.1 各级医疗机构存在出生缺陷漏报情况,部分医疗机构产科工作人员认为出生缺陷监测是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发现出生缺陷只登记在分娩登记本上,信息采集不全,上报不及时或有漏报现象。

4.1.2 部分《医疗机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填写不规范、有空项,产母的常住地“城市”、“乡村”,家庭年人均收入选择不严格;对缺陷儿孕周与孕次、产次的逻辑关系区分不清;出生缺陷诊断名称不规范或不正确。

4.1.3 部分出生缺陷没有提供出生缺陷影像(照片)资料。

4.2 根据出生缺陷发生的分析结果和存在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2.1 加强对各级医疗和妇幼保健机构出生缺陷监测工作的监督,规范出生缺陷上报流程,降低出生缺陷漏报率,提高出生缺陷监测工作质量。

4.2.2 加强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目标人群增补叶酸的主动性和依从率,减少神经管缺陷的发生。

4.2.3 县市级医疗、妇幼保健机构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开展产前筛查工作,及早发现缺陷儿,减少缺陷儿的出生。

4.2.4 加强婚前检查工作,及早发现不利于生育的因素,通过及时采取干预,降低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因素。

4.2.5 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及早发现有些遗传性疾病,及时给予治疗;开展儿童康复治疗,减少残疾的发生。

通过以上工作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预防体系。

第7篇

关键词:

收集急救网络覆盖范围内所有院前急救死亡病例303例分析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原因与死亡的相关因素,探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院前急救的能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系统收集本地区急救网络覆盖范围内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所有院前急救死亡病例303例。

1.2  方法

1.2.1 内容与方法:我科自行设计的120出诊记录和死亡病历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职业、住址、出诊时间、事发地点、初步诊断、抢救经过,转归(入院、留观、转院、死亡)及死因等。

1.2.2 临床死亡判定标准: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猝死判定标准:叶任高主编第六版《内科学》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年龄6 d~96岁,平均48.0岁。

表1  303例院前死亡病例年龄性别分布

年龄

例数

男(例)

女(例)

各年龄段百分比(%)

0~19岁

35

23

12

11.55

20~39岁

59

41

18

19.47

40~59岁

129

91

38

42.57

60~79岁

71

53

18

23.43

≥80岁

9

9

2.98

合计

303

217

86

100

2.2  院前急救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见表2。

表2  303例院前死亡病例各年龄组疾病及病种分布(例)

年龄

猝死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一般外伤

交通事故

呼吸疾病

农药中毒

急性CO中毒

溺水

其他

合计

0~19岁

2

2

12

1

3

2

9

1

32

20~39岁

6

2

1

5

33

3

1

1

7

59

40~59岁

36

6

12

16

35

2

3

4

1

8

123

60~79岁

38

6

9

4

14

2

7

80

≥80岁

9

9

合计

第8篇

[关键词] 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45-01

在医学检验中,为使检验结果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必须对检验的全过程(包括临床医师开出申请单、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处理、检验分析、结果审核、发出报告、临床分析等)进行质量控制,即实验室和医院有关科室必须相互配合,采取各种行政和技术的措施和方法,包括质量保证结构、规章制度、检验程序、项目文件(SOP文件)、质量手册、各种质量记录及人员质量意识等,来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和差错。建立实验室的质量保证体系,重点要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目前,对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给予了较多的重视、研究和管理,但对分析前、后(尤其是分析前)的两个环节还重视不够,其中分析前的环节是易产生错误结果的环节。

1.1医生应根据需要正确开出检验申请单

医生开具的检验申请单应包括足够的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临床诊断、病床号、病志号、时间、申请医生或需要注明的其他事项。

1.2正确的患者准备

采集标本之前,临床医生、主管护士或者检验医师应对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有详细了解并指导病人正确采集标本。

1.3正确的标本采集过程

正确的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作用、多管采集时的先后顺序、采集与收集标本的容器要求、标本量与抗凝剂的比例、混匀等均会影响检验结果。

1.4重视标本的运输和储存

标本采集后,严格执行运输程序,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因为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人员质量意识,标本接收处理,仪器状态及校准,试剂、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等。

2.1人的因素在质量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提高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要使每个人都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技术性和责任性差错的发生。

2.2严格的标本验收和正确及时的标本处理

建立严格的标本验收制度,标本送达检验科后,要对申请单和标本逐项核对,及时发现标本有无质量问题。对不合格标本要进行登记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必要时应重新采集标本。

2.3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及试剂质量

良好的仪器状况对检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并严格执行仪器的保养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与校正,尽量减少系统误差,提高精密度、准确度;试剂的质量(包括线性、重复性、批准文号、效期等)也非常重要,良好的仪器状态和配套的合格试剂及标准品是检验质量的重要保证。

2.4做好室内质量控制是一切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

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并满足质量要求。要按室内质量控制的要求,在选择合格质控物的基础上,坚持每日做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及时查找失控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直到符合要求。

2.5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确保检验质量不断提高

室间质量评价是使用质量控制物和统计学原理,观察实验室与实验室间的检验质量。对参加卫生部和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量评价,一是要端正思想,积极参加,二是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但不搞特殊化,不互通信息,不弄虚作假,要使质量控制活动同日常工作条件完全一致,真正达到考核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

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和垂直分析。

质量控制与临床分析实验结果相结合。其质量控制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报告的发出,并保证实验结果发给临床后,临床医生能合理地分析报告,正确地运用数据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要求检验科与临床科室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往来。对与临床不符的实验结果,不要轻易发出报告,要与临床及时沟通,必要时应采集标本重测。

实验结果与以前实验记录垂直分析,也要与相关实验的其他检验结果相比较,进行横向分析,同一病人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如果相差过大,要查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与临床医师及时取得联系,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质量是信誉,是检验科一切工作的核心。建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行政和技术措施的同时,重点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第9篇

【摘要】 建立有利于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设备质量、运行状况和检测维修情况;通过已建立的医疗设备档案,确定医疗设备购置与否,最终避免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完善设备维修档案,并付诸实施,实行建档和管理相结合,有利于进行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通过互联网建立统一的医疗设备档案库,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有效应对突发事和紧急事。

关键词 医疗设备 档案 医患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在服务医患过程中的全部历史记录,它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追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院在积极创建三甲医院过程中,初步建立了符合三甲要求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系。其中,经笔者之手整理的医疗设备档案百万元以上的有6卷,10万元以上的有130卷宗,万元以上的有206卷宗,5000元以上的有20卷宗,共计362卷宗。这些档案为我院当时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奠定了基础。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甲”成果,变重视创建目的为重视创建过程,使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发挥积极作用,笔者体会如下。

1 要强调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医疗设备档案包括设备购进档案和设备维修档案。平时工作中,较为重视的是建立和整理设备购进档案,如何把设备的需求、论证、验收、运行、维修等情况真实地反映在设备档案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我们还要探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新规律,对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要有一个新认识。这就是医疗设备档案要适应医院发展,医院发展要适应市场(患者)需要。要达到这一点,很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更有利于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系。在设备档案具体管理工作中,要把医疗设备档案视为晴雨表、跟踪器,使设备档案管理真正地融入设备购进、临床使用、故障维修的整个环节和全部过程。通过医疗设备档案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设备质量、运行状况和检测维修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档案在服务医患中的积极作用。

2 要突出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功能

医疗设备档案是以“购置、验收、使用、维修、报废”等方面为基本内容整理和建档的。如果今天我们仍然滞留在最基础的和最一般的层面上进行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势必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必然走过场、图形式。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积极作用在于发挥它有效监督功能,变存放在档案柜里的“死”档案为走出档案柜的“活”档案,直接为医患服务。通常情况,医疗设备档案一般分类为,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三大类,医患的需求,最先反映在设备档案之中,它是医患需求的第一信号,它能为临床科室是否购置新设备提供可告、有用的依据。在这三大类中,哪些急需采购、哪些暂时不购、哪些坚决停购,通过查阅设备档案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在三大类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我认为,整理和建立诊断设备档案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所综合性医院尤为重要。宜昌常见病、高发病为结石病、结核病、肝炎及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病,这些病例需要更新换代较快的先进医疗诊断设备来诊断。正确选购诊断设备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盲目和重置设备必然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但是,在利益的趋动下,医院各科室有可能出现多头报告重复购置设备的情况,此时此刻,设备档案需要发挥有效监督作用,通过已建立的医疗设备档案体系把好第一关,确定购置与否,最终可避免使用科室重复购置,为医院把关,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3 要拓展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

医疗设备档案的服务是多方面的。本节所指的是通过医疗设备的使用记载,查阅设备的技术状况???完好率、利用率、维修率、报废率,从而提前报告和督促有关维修科室及时进行医疗设备维修。在我们前段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有些临床科室没有很好地坚持把设备运行状况的有关情况纳入设备管理系列,做这方面工作,虽然有一些麻烦和难度,但做好了,可以拓展和延伸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服务的范围,为医院降低成本,增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平时我们工作中所见,有些科室为了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对使用率较高的医疗设备长期使用磨损,无记录无记载、拼设备拼消耗,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起来十分因难,有些因维修费用高昂而提前进入报废行列,其结果是影响病人继续诊断治疗,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维修档案(设备使用登记薄),并有效地付诸实施,做到建档和管理相结合。我从实际中看,要从以下三方面强化落实。一是落实设备一级保养,二级保养的具体时间、保养项目和保养人;二是落实设备经常性检查和定期检查的具体时间、检查内容和检查人;三是落实设备小修理、中修理和大修理以及强制维修、定期维修、预防维修、事后维修的情况。如果我们把以上几个方面加强了,虽然增加了设备档案管理和设备运行管理的工作量,但有利于各方开展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分析。通过效益分析,帮助使用科室综合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开发设备的新功能,提高设备的利用价值。

第10篇

根据国家认监委2006年7月27日印发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文件要求,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适时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是确保实验室工作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实验室自身必须建立的评价机制,即对所策划的质量体系、过程及运行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的定期审核,是保证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过程。换言之,内部审核简称内审,是实验室自己进行的,用于内部目的的审核,也称第一方审核,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诊断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1、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准备

1.1 编制内审计划

按照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规定,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每年年初要编制《年度内审计划》,根据《年度内审计划》的安排开展内部审核,这是年度工作计划的细化,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审核组成员、日程安排和注意事项。特殊情况下可追加审核,其内审计划应根据特定情况所审核的对象和重点确定,这种审核的目的只与该特定情况有关,不一定涉及到所有体系覆盖的部门及要素。

1.2 组织内审人员

内部审核计划中,应明确本次审核的组织者—内审组长(审核组有二名以上成员时)和审核人员。内审组长是审核活动的领导者,应选择经过系统培训、具有丰富审核经验且具备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审核组成员均应是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与能力的内审员。此外,还需要考虑内审员的工作经历、专业知识与受审部门业务特点的适应性;内审员与受审核部门的责任关系和内审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

2、实施内部审核

内审实施的步骤,按照首次会议、现场审核、碰头会、开具不符合项报告及召开末次会议的程序进行。现场审核是整个内部审核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内审员须认真填写《现场检查记录表》并妥善保存。

审核方式是指总体上如何进行审核,有多种方式。但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来说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如下二种:

a)按体系要素逐项审核:该方式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每一项要求,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实际运作进行审核。此方式执行起来较为方便,可以不漏项地评价整个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体系初建时的“自我诊断”或外审检查之前,大都采用这种评审方式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做一次详细的内部审核,查找问题,及时整改,为迎接外部评审做好准备。

b)按部门审核:按部门审核是指根据实验室质量体系所覆盖的部门制定内审计划,每一部门要把该部门所涉及的全部要素一次审核清楚,最后再按要素把各个部门审核的结果加以汇总分析后得出总结论。这种审核方式工作效率高,较实用,但要求审核人员能全面掌握体系各项要素的要求和各项活动的接口关系,这种方式适用于体系的全面审核。实际工作中,常常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3、内部评审结果评价

3.1 认可不符合项

内审员对于审核过程中所发现的不符合项,应与受审核方进行充分沟通,以期达成共识,所开具的不符合项报告应经受审核方负责人签字确认。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使受审核方理解内审员开具不符合项报告的真正意图,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达到防止再发生的目的;同时,又可给受审核方提供陈述和补充证据的机会。特殊情况下,有时不符合项发生的部门未必就是不符合项的责任部门。因此,部门确认不符合项可分清是非,辨明责任,便于有效地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3.2 审核结果汇总分析

若干份不符合项报告发生后,还须对审核观察结果做一次详尽汇总分析。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体系做出较为准确完整的评价,指出下一步改进方向。

3.3 末次会议

上述工作完成后,即可召开一次简短的末次会议。召开末次会议的目的是向受审核方说明审核情况,宣布审核结果,报告审核组结论,提出对纠正措施的要求。末次会议由内审组长主持,审核组成员、质量负责人及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应参加,会议记录需归档保存。

4、制订和认可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在内部审核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内部审核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便于纠正,以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不断改进。因此,内审在现场审核完成后,关键是责任部门要认真分析发生不符合产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纠正措施。

经认可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字,反应在纠正措施报告中。通常可将纠正措施报告与不符合项报告合二为一,将拟定的纠正措施和执行情况反应在不符合项报告上。

5、编制内审报告

内审报告是说明审核结果的正式文件,由内审组长负责编制。内审报告应如实地反应本次质量体系审核的方法、审核过程情况、观察结果和审核结论。内审报告由内审组长签发,内审组长应对内审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6、跟踪检查纠正措施

内审核报告的提交和分发并不意味着内审的结束,在受审核方制订了纠正措施并加以实施后,内审小组还应对受审核方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检查验证。

纠正措施的跟踪检查验证是内部审核的重要阶段,无论是严重不符合项还是一般不符合项,责任部门均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由内审小组进行跟踪验证,形成闭环,才算完成一次完整的内部审核,此时内部审核方告结束。

二、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区别

管理评审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做出评价,须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将内部审核的结果作为管理评审的重要信息输入。因此,为了维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必须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但两者之间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目的不同:内部审核的目的在于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找出不符合项并采取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的目的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对环境的持续适用性、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2、组织者和执行者不同:内部审核由质量主管(通常为质量负责人)组织,由与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关系的审核员具体实施。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或其授权人)组织,技术管理层人员、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关键质量管理人员参与实施。

3、依据不同:内部审核主要依据是实验室制定和使用的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合同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行政规章。管理评审则主要考虑受益者(管理者、员工、供方、顾客、社会)的期望。

4、程序不同:内部审核由内审员按照一套系统的方法对质量体系所涉及的部门、活动进行现场审核,找到符合或不符合质量体系文件的证据。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组织召开,研究来自内审、外审、顾客、能力验证等各方面的反馈信息,解决质量体系适应性、充分性、有效性方面的问题。

5、输出不同:内部审核时,对双方确认的不符合项,由被审核方提出并实施纠正措施,内审组长编制内审报告。内审的输出是管理评审输入的重要内容。管理评审往往涉及文件修改、机构或职责调整、资源增加等,其输出是实验室计划系统(包括下年度

的目标、目的和活动计划)的输入,是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和与顾客要求等有关的检测、校准活动的改进,管理评审报告由最高管理者批准。

6、时机不同:内部审核的时间取决于每年的内审计划安排,当发生质量事故和顾客投诉、申诉时可追加内审。管理评审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可在质量体系文件中具体规定,通常每年不少于一次,并常常安排在内审完成后年底进行。在内、外部环境、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或最高管理者认为需要时,还可即时安排管理评审。

总之,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内审的输出是管理评审输入的重要基础。实验室的管理者应对内部审核这项工作有足够的重视,通过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进而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确保试验室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

第11篇

而我国的“看病贵、检查贵”长期难以解决的原因也与长期以来我国进口的高端仪器设备占据了国内的医疗市场,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率很低有直接关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目前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但由于多数医疗检查设备仍是进口,从而导致过度医疗等问题,这也成为目前看病贵的主因。所以在科技部出台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中,专门对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突破进行了规划,“实现高端主流装备、核心部件及医用高值材料等产品的自主制造,打破进口垄断,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产业竞争力。”

高端产品研发迅速

虽然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其发展依赖于机械、电子、化工等基础工业以及生物材料、传感器、计算机等新兴工业,但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全球的医疗器械企业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下,世界上每年都出现很多新产品。高额度、高研发投入使得产品换代周期大为缩短。例如X-CT(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仪),从1937 年问世至今,历经十多次更新换代,早期是4~5年更新换代一次,而目前仅2 年就实现了换代。目前产品由单排扫描发展到现在的256 排一次扫描,技术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2012年全球医疗技术协会中的“2012年全球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共有41件新产品,涉及急救、牙科、植入、体外诊断、康复等十大类产品。其中,全身血液循环与肺支持系统等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而且迅速进入市场。而我国在介入支架、人工关节、人工血管、骨修复材料和口腔材料等高值医用材料、超导磁体、多通道磁共振谱仪、高分辨率PET探测器等方面也有了迅速的技术进步。

不过与此同时,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标准问题却显得很滞后。

由于医疗器械产品国际标准涉及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多个部门,如电子、电磁、电工、电声技术、电信、能源方面的国际标准,也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EC以外的所有国际标准相关,所以其制定难度远超过普通产品的标准。欧美各国都认识到标准化是通向新技术与市场的工具,尤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要;而通过制定标准化,可以加强本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欧美各国争相将本国标准挤入国际标准。

而在国内,由于现有的安全标准中大多转化自国际标准。根据统计,我国生物器械标准中,有 88 项为转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1 项为转化欧洲标准,3 项为转化其他国际组织的标准,只有3 项标准是我国自行制定,所以一直以来,我国不仅在医疗器械标准的数量上显得较少,质量也有待提高。另外在药械组合产品广泛出现,高端产品迅速推出的时代背景下,医疗器械标准的基础研究工作亟待重视和开展。

标准面临重大挑战

安全是对医疗器械的第一要求。目前社会各方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根据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该中心收到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数量逐年递增,从2002 年的 1 例增加到 2011 年的 710 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涉及的器械品种从 2002 年的 1 个品种增至2011 年的 106 个品种,监测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目前的高端医疗器械很多已经涉及到重大疾病的介入治疗中,比如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等,但由于技术原因,一些器械依然存在安全风险,所以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到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工作中来。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称,2010年1 月~2012 年 8月,共收到涉及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可疑不良事件报告 308 份,其中严重伤害不良事件报告 283 份,可疑死亡不良事件报告 25份,主要表现为囊袋感染、电池提前耗竭、电极脱位、电极断裂、电极穿孔、电极阈值升高等,其中30%的病例死亡可能与起搏器相关。

另外,随着技术进步与设备的升级换代,一些医疗器械功能已经大大延伸。很多器械由单纯的诊断、治疗、化验型向诊断、治疗、检验、分析、康复、理疗、按摩、保健等多功能延伸。在这样的技术集成的背景下,高端医疗器械在诊断治疗特异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标准亟待出台,比如在灵敏度、适用性、早期诊断、微量分析就需要诸多标准进行支持。

不仅如此,高端医疗器械还出现了更多新的趋势,比如小型化、家庭化的诊断器械。这些器械通常具有诊断治疗一体化、药物器械一体化等功能,比如美敦力最新研发出了适应核磁共振扫描的心脏起搏器。另外一些产品还综合最新的纳米技术、生物质能和机器人技术等高科技因素,所要求的标准也有待提高。

此外,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统计,我国25项基础安全标准中包括22项国标和3项行标,其中部分标准作为医疗器械基础安全标准,存在标准级别偏低的问题;中医用电气设备的标准既有国标也有行标,其中的电磁兼容要求存在同类标准级别不统一的问题;在特殊来源和动物源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标准中,对于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包括新材料)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目前还没有设立;在64项产品安全标准中,存在标准地位不统一等问题,并且产品安全标准的数量在医疗器械各专业领域的分布也不均衡。各专业领域和各类安全标准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制修订标准时予以关注。

期待商业环境保障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但同时并行的却是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加剧,到2025 年和2050 年将分别达到12.6% 和19.6%。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根据PharmaLive 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未来 5~7 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到 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将达到 1900亿元左右的销售规模。而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民众对健康的重视,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会持续地出现向好的发展局面。

而要让这个行业获得健康的发展,从现有安全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特别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安全标准的研究及制订还远远不够深入,未来还需要制订覆盖高端医疗器械全领域的多层次的安全标准。而完善的医疗器械标准,是百姓生命安全的保障,更是国家医疗体系安全的保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池慧指出,目前国际上对医疗器械的监管重点呈现从上市前审查向上市后监测、从产品质量检测向生产质量体系检查转移的趋势。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内对医疗器械市场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已经越来越迫切。

2013年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针对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较弱的现象提交了提案。提案中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目前表现为标准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等。九三学社因此建议加强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国家已经着手开展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健全和修订方面的工作。

2012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起草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过程包括方案设计、实施、监查、核查、检查、数据采集、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等进行规定。2012年年9月,国家食药监局《关于加强高电位治疗设备监督管理的通知》。通知强调,各相关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要加强高电位治疗设备检测工作,在注册检测中严格执行《高电位治疗设备》行业标准要求。

而在2013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全国医用电器标准技术委员会起草,并了YY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医疗器械行业标准。该标准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医疗器械监管司司长王兰明介绍说,从目前统计情况看,该标准将会涉及国内外三四千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约11000余个医用电气产品。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防止不符合电磁兼容标准的产品流入中国市场,有利于提升我国医用电气设备整体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还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方便进出口贸易,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第12篇

以全区2013年公共卫生工作要点为指导,以完善体系、健全机制、提升能力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切实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推进,促进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慢性病防控体系基本建立,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有新加强,急性传染病监测及应急处置水平有新提高,健康教育和卫生监测能力有新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综合推进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基本实现。

(二)主要工作指标:

1.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五年平均水平以下,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传染病漏报率控制在2%以内,突发传染病疫情及时处置率达100%。

2.医疗机构死因监测报告率≥80%,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死因报告规范达标率≥85%。

3.新生儿预防接种建证率≥95%,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中原五苗种常规疫苗及无细胞百白破、麻疹类疫苗免费接种率≥95%,扩大免疫规划其他新增疫苗接种率≥90%,目标人群麻疹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率≥95%,全区50%的预防接种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合格标准。

4.结核病DOTS策略覆盖率保持100%,转诊率达95%以上、转诊到位率达80%以上、追踪到位率达70%以上,涂阳肺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90%以上;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率达100%,孕产妇HIV抗体筛查率达95%以上,目标场所干预覆盖率达80%以上、目标人群相关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80%以上;查螺灭螺任务全面完成,晚期血吸虫病人规范救治率达100%。

5.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50%,城镇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7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50%,健康体检表完整率≥85%;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均达60%以上。

6.医疗机构消毒效果、感染危险因素和放射卫生监测工作任务全面落实;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覆盖率达50%以上,完成接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5000人以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内涵建设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以落实人员配置、完善设备设施为重点,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规范项目管理办公室管理和项目指导办公室设置。以明确职责、强化管理为重点,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区、乡、村三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职责。以强化技术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加强全区慢性病指导体系建设,统筹开展乡镇卫生院慢性病保健室规范建设,启动实施区疾控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建设。以完善服务功能、落实部门职责为重点,加强职业危害监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区疾控中心职业危害监测服务能力,促进职业危害监测工作的落实。以强化人员资质、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全区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接种门诊(点)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以强化管理、健全机制为重点,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组织开展全国卫生应急管理示范区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卫生应急综合能力。

2.强化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能力建设。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为基础,以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重点疾病基础知识为重点,采用专题培训、技术比武等形式,组织开展乡、村医务人员全员培训,促进乡、村临床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以打造全科疾控为工作目标,加强区疾控中心全科团队慢性病等临床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区疾控中心全科团队的技术指导能力。坚持多元化培养模式,加快全区疾控人才队伍培养,充实发展公共卫生队伍。

3.深入推进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科室创建活动。修订完善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科室创建工作方案和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持续开展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科室创建达标活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切实提高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4.坚持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版)》为蓝本,组织开展新标准考核指标体系培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工作制度,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强化考核结果应用,促进工作落实。系统收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规范整理,及时录入上传,确保疾控绩效考核工作切实落实并卓有成效。

(二)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工作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组织管理、绩效考核和技术指导体系,积极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综合推进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岗位练兵活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扩面提质,老年人体检表完整率、慢性病及重性精神疾病规范管理率等核心指标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及相关要求。

(三)巩固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认真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启动实施卫生部-比尔盖茨结核病综合防治项目,巩固完善“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肺结核患者医疗保障救助工作机制,规范结核病诊疗程序,严格肺结核临床路径管理,全面落实肺结核患者医疗费用报销和社会救助政策,促进结核病综合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

2.认真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五扩大六加强”和“四免一关怀”措施,完善艾滋病监测检测网络,强化提高艾滋病主动监测和自愿咨询检测质量,严格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实施,切实落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服务,完成小溪塔、三斗坪、乐天溪、龙泉、黄花、下堡坪等6个乡镇(街道)艾滋病检测点资质认证工作。

3.认真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加强血防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区血地办管规范理。组织召开全区血防工作会议,落实人员培训。组织开展三峡坝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和鸦鹊岭镇田畈村省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工作,全面落实查螺灭螺、查病治病、改水改孳、晚血病人救治工作任务。

(四)全面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1.规范开展急性传染病防控。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开展区疾控中心传染病疫情信息分析能力建设,促进预测预警干预措施的落实,及时、有效应对重大疫情事件。充分调动和发挥医疗机构积极性,不断提高法定报告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和早治疗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霍乱、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学校等重点场所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妥善处置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

2.规范开展预防接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创建达标活动,稳定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持续开展免疫预防接种安全行动,全面推行预防接种门诊日接种、接种点周(旬、月)接种制度,坚持落实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提高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监测报告与调查处置,维持无脊灰状态。组织落实好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3.规范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深入推进卫生应急“五个一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卫生应急网络体系,组织开展人员培训演练,完成预案修订,落实物资储备,争创全国卫生应急管理示范区。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做好节假日等重大活动期间和救灾防病工作的卫生应急保障工作。继续开展应急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隐患,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