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

时间:2023-06-07 09:1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发展规划

第1篇

--芦溪中心学校学校发展规划(简案)

【规划--指导思想】理清学校发展思路,明确学校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学生素质成长殚精竭虑,为教师专业成长出谋划策。凝心聚力,科学管理,规范实施,保持校园活力,师生活力,教育活力,教学活力。

【规划--学校现状】目前学校面临诸多问题,譬如:办公经费短缺、办学条件落后、教师结构老化、学生数量减少、管理体制不全、教研氛围不浓、特色建设不够……都严重制约学校发展。

【规划--核心理念】学校要发展,核心理念最重要。基于学校现状,学校要制定大方向、小目标,月主题,周计划,将学校“稳步前进求生存,按部就班谋发展”这个核心理念不断贯彻落实,实化细化。并将学校的核心理念精炼成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与醒目处标识;明确为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办学追求,与办公室悬挂。

【规划--主要工作】

稳步前进求生存!--学校要想生存,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教学环境和教师队伍。

1、建立稳定有效的管理体系,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1)职责明确,分工具体--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等科室以及各教研组、各年级组教师都要人尽其责,人尽其能。

(2)科学调剂,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示范作用,压重担,促提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余热,科学设置“传帮带”合作小组。

(3)加强监管,有效评价--通过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学校各方面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

2、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打造活泼快乐的成长乐园。

(1)校园--绿化带、文化墙、公示栏……

(2)场所--图书室、留守儿童之家、阶梯教室、食堂、寝室……

3、培养素质过硬的骨干教师,打造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1)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培养骨干教师,提高学校影响力。

(2)重视教学技能提升,打造优秀教师,形成学校特色化。

按部就班谋发展!--生存是前提,稳定是根本,发展是核心,特色是关键。学校变革要依据学校实情逐步推行,缓慢代谢,从细微处着手,在细节中着力,把学校的内涵一点点陶冶开来,荡漾出去,以求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1、活动大抓手

充分利用各类活动给枯燥的学校生活注入新鲜力量,要早谋划,早准备,早布置,早落实。

(1)安全活动常抓不懈,但要更新形式,切忌“讲座报告老一套”,务必使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入耳入脑。

(2)教研活动全面铺开,校内追求实效,校外凸显主题,走出去,要落花有意,请进来,要掷地有声。

(3)校园活动异彩纷呈,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都要给予展示的舞台和机会,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上进而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德育管理应该是校园活动的重中之重,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法制宣传、心理健康、诚实守信、亲情生命……),特别是深化经典诵读活动,在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中下功夫,同时拓宽育人途径,增强德育实效。

(4)竞赛活动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层层选拔、好中取优,力求每一次活动都要收获成绩,收获信心。

2、常规小细节

抓好平时的常规教学,充分拓宽课堂的外延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只有每一堂课都认真对待,每一分钟都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时刻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迎接每一次挑战,并且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1)教师表率,学生垂范。铸师魂要从塑师德开始。严把师德考核关。

(2)教学为先,教研为重。认真开展常规检查和公开教学以及校际交流活动,为实现有效课堂的目标不断前进。

(3)强化能力,关注习惯。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4)全面评价,重视鼓励。对于学生的素质评价要抓住道德品质,结合课堂内外,反映学习生活,多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呈现。

(5)发现特长,培养兴趣。对于学生要用心交流,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特长处,进而诱导产生对学习的热爱与兴趣。

【规划--最终目标】

传承民族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第2篇

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划既要面向未来,也要总结过去。学校发展规划与一般的教育计划是不一样的,教育计划是一个静态的文本,而学校发展规划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来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的动态过程,是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而进行的管理行动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

一、确定学校发展目标

1.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

学校发展规划是以学校发展目标为核心,这一目标体现了对学校的要求,可以起到引领作用,也是学校对社会的一种承诺,对学校自身具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对于一所学校而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客观原因,导致它在生源、师资、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多种差距,存在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顾及学校自身的现实情况,在思考学校未来发展时只是效仿、追逐名校的办学模式,结果很可能如东施效颦一般,适得其反。因此,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要始终保持科学的认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趋势,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与特点,抓住自身最核心的部分,选择和确立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目标。同时,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发展规划能否顺利实施以及效果是否有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划分为多种类型。比如,以实施主体为标准,可分为学校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部门规划发展目标、教师个人规划发展目标;以规划性质为标准,可分为战略型规划发展目标和操作型规划发展目标,等等。各类学校要根据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定不同时期发展和工作的重点,明确各个层次发展目标的具体内涵。学校发展目标在规划中应当是一个系统,它应当包含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关的子目标系统,如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课程建设目标、教学改革目标、队伍建设目标、管理工作目标,等等。

2.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现代学校中任何一所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区域性等各种不同的因素所致,存在文化背景、历史积淀、教育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差异,办好一所学校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是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所以要积极地发掘能够凸显本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一项主要的工作。但是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过程当中,办学特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的表达,也不是直接增加一些琴棋书画等特长的课程,因为要思考这些所谓的特色背后所蕴涵的教育本质的理念是否适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否是学校长此以往坚持的以及今后仍然需要持之以恒的。所以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炼和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但是这项工作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梳理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和宗旨,并结合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发掘出来的并且能够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样才能明确未来应该干什么,才能真正体现学校发展的风格。

3.建设学校文化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不仅是为了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学校独有的特色文化。一所学校,在日常工作的背后都蕴含着这所学校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影响比显性的知识更加明显。所以,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整合学校各种要素和资源,挖掘学校内在的精华,使学校的深层文化凸显出来,因为文化可以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长久的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的问题分析

1.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

一般学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时候普遍都采用SWOT分析法,目前在管理学领域经常运用的SWOT分析法对学校情境分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SWOT分析法又称现状分析法,是一种能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学校现实状态的方法:S(Strengths):学校内部的优势;W(Weakness):学校内部的劣势;O(Opportunities):学校外部环境能够提供的机会;T(Threats):学校外部环境的威胁或发展障碍,从而将学校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综合起来。据此结合本学校办学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渊源来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寻找学校的问题所在和不足之处,采取切实有效的改善措施。根据这分析,可以将学校面临的问题分类,明确哪些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可以留在将来去解决,哪些是战略目标上的问题等。罗列起来这些因素,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避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盲目和短视的行为,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能循序渐进。

一般学校的发展规划文案内容,以时间为标准,“学校发展规划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以性质为标准,可以分为操作性规划、策略性规划和战略性规划。”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时候都是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步骤等几个方面来罗列,但是这些方面不仅包括了战略性规划的内容,还包括了操作性规划的内容,如果不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加以区分,会混淆两者的区别,影响学校规划的落实,以至于实施的效率下降。

2.学校发展问题的分析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对本校的基本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剖析,通过对学校规模、师资队伍、生源质量、资源设施配置等多方面的分析,明确学校所能够提供的办学条件,及时发现哪些关键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合理的规划。部分学校在对自身学校问题进行诊断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下:

(1)学校发展问题分析简单化

发现了学校的问题,但是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深究问题实质,缺乏整体性思路和深入分析。或者就是只关注当前存在的问题,忽略学校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或潜在问题。有时候在进行学校问题诊断时,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策略支撑,只是根据主观思考或者会议讨论就草草地得出结论。学校诊断应依据一定的诊断原则,采用科学方法,按照科学的操作程序科学分析,为制定学校发展目标提供可靠的依据。学校诊断是一个分析现象、剖析成因、提出对策的过程。要在大量事实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讨论、深层分析、正确判断,最后形成学校发展问题的诊断报告。

(2)事实问题分析的片面化

在分析学校现有的情况时,只看到学校优势和强项,对于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障碍认识不到位。或者只分析本校的劣势和弱项,过分强调生源问题、师资问题等各种客观原因,而不是去深入挖掘学校现有的有利条件和潜能,这些片面的做法都是不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发展规划的。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学校在进行学校发展问题的诊断时,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问题,却没有正确判断和深层次的分析,这样的话,也是很难找出相对应的对策,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回避学校存在的隐性问题

一些学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也对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罗列和分析,但是对于学校管理层和行政部门的工作作风问题和管理方式缺乏理性的认识。学校诊断不仅仅是对学校存在问题的诊断,还包括对领导班子、潜在资源的诊断,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现状做出客观的评价,为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学校规划的目标要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工的一个共同愿景,规划要做到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内化为大家共同发展的一个愿景。

三、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与评价

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评价关键在于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更重要的是规划的执行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总体教育质量。因此,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实施监控和评价很有必要,以便于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修改和完善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评价是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可以保证学校发展规划对学校发展的正向引导作用,也可以促进学校不断开拓创新。在实施学校发展规划过程中,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规划目标实施的达成度

评价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最基本的内容。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与要求最终要落实到学校的行动方案上,这样的行动方案是实现学校发展的具体行动计划,也是学校日常运行的主要依据,它规定了什么时候做什么、如何做、达到什么效果,而行动方案最终要看这些规划目标是否真正有效的落实,体现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上,它所体现的就是学校规划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达成度。学校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是学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预期发展目标。

2.学校在实施规划中的创新

“一个好的学校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会不断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学校在实施发展规划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和提升教育理念,对规划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开展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因此要看学校在实施规划过程中的创新之处,要看学校的新突破与新发展。

3.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规划的制定

学校发展规划不是一次性的和终结性的,有效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在评价学校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过程中,为了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对上述内容进行评价之外,还必须看学校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对下个阶段持续性发展的思考,体现在学校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之中,学校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应该体现出持续性、发展性等方面的特征。

4.完善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

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教师与学校其他成员的合作。在规划的落实过程中,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及时反馈是影响规划落实到位的关键要素,这里也包括学校内部及学校外部的信息沟通。现在学校在信息沟通机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只做了由上而下单向的沟通,缺少双向沟通和交流,另外沟通渠道也很单一,这就造成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效率不高。真正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应做到信息双向透明,使信息反馈及时,这有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因此扩大信息的效度,可以更好地让学校规划起到引领作用。

5.建立监控和评价机制

第3篇

——山丹县清泉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7年8月—2020年8月)

山丹县清泉学校创建于2016年8月,地处山丹县城西北部,是山丹县新城区开发中心地带。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主要生源为近几年来城镇化建设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居民子女。

主体工程初步建成,学校的先遣班子就在雷颜俊校长的带领下,依据当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改的理念背景,准确定位了“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宗旨,以“育人为本 敬业为乐 成才为志”为校训,紧紧围绕“追求和谐教育享受成长快乐”的办学理念,开启了山丹县清泉学校的教育教学之路。

2016年是山丹县清泉学校的创始之年,2017年是山丹县清泉学校第一个三年规划的奠基之年,为此,学校特制定《山丹县清泉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7年8月—2010年8月)》。

本规划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第二部分:学校办学理念阐述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实施策略、推进计划及成功标志

第五部分: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整体情况分析

学校为新建校园,硬件设施基本齐备,塑胶操场,各班新配触摸一体机,校园网络,各功能室等一应俱全,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提供外部条件。

二、师资情况分析

学校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男职工59人,女职工68人,教职工平均年龄为41.6岁。教职工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101人,专科学历24人,学历达标率为100%。但是由于新建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性和规划性,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思想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守旧,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校发展的软件急需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这是学校已有的现状。

三、学生整体素质分析

2016年秋季学期,学校正式开校招生。目前共有学生2378名,其中中学部学生814名,设置18个教学班;小学部学生1564名,设置26个教学班。这些学生主要是从城关小学、东街小学、南关学校、山丹二中分流过来,家住新城区的农民子女。生源数量较多,但质量薄弱,加之大多数孩子为留守儿童,家中缺少必要的文化影响和有力的学识支持,导致大部分孩子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亟待培养。

四、内部管理条件分析

1.学校管理民主科学

学校正在形成一套规范、有序、民主的管理体系,《教职工常规管理细则》《教育教学管理细则》《教育科研管理细则》正在逐步完善,依法执教、依法治校的教育思想明显凸显,领导、教师关系融洽。

(1)德育管理方面。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德育功能,打算系统构建 “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2)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制定修缮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如建立了一整套的骨干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将一批优秀教师纳入学校骨干培养规划中,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名师工程。

(3)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一方面学校以常规管理制度为基础,规范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实践常规管理创新活动,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4)教育科研管理方面。课题管理将全程实施“技术性”管理,包括申报、论证、立项、实施、总结及成果答辩、推广等等,并完善各级立项课题的申报程序,形成“校级研究专题——县市级立项课题——省级立项课题”这一课题申报链,建设好“金字塔式”的课题申报支撑体系。

(5)课程管理方面。学校从课程体系设置、构建和谐教育,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致力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行动等方面进行规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其中,学科拓展型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是学校课程管理中重点要做的工作。

2.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自身的优势与基本设施宽敞富裕的优势,成立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剪纸社团,书法社团,笛子社团,武术社团等19种之多,每周四雷打不动开展社团活动,负责领导实时督促,社团活动已成为常态化。

3.读书氛围悄然形成

学校有图书室两个,阅览室两个,每间均在160平米左右,有专人管理,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向全校师生开放阅读,形成了“阅读有空间、阅读有时间、阅读有人带、阅读有人促”的“四有”阅读氛围

4.艺体工作全面推进

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落实中小学生艺体项目“2+1”工程为中心,全面推进艺体教育工作。通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上好音体美课程,杜绝课堂上“大撒手”“放鸭子”现象;通过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大课间活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跳绳比赛、队形队列比赛、乡土体育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

5.社会实践落实到位

学生以红领巾志愿者和共青团志愿者为载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如为敬老院老师打理生活,开展啄木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打算以此为契机,开展的科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科学实践精神。

6.办学基调初步奠定

建校伊始,我校坚持“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宗旨,旨在以“生命教育”为本真教育,着力营造“和谐、快乐”的校园文化,努力创建以体艺社团为基础的“快乐校园”。积极开展质量监测和过程性评价、民主快乐进课堂、校园足球抓落实,语文晨诵、趣味数学、英语口语、书法艺术和科学实验等学科课程,培养专业教师,建设活动场地,健全活动体系,制定一年抓规范、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绩的阶段发展目标,为此需要建立丰富的校本课程、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学科拓展撬动课堂变革,实现课程由国家单一向丰富校本转变、学生由全面向个性发展、教师由陈旧向创新发展。

五、学校发展面临问题

目前,学校在现代学校管理思想和制度、名优教师培养、校本课程开发、办学思想等方面虽有构思,但未定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和发展事态。虽具有一定数量的市、县级骨干教师,但是骨干教师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校本教材的开放和研制工作还在胚胎状态,所以学校的办学面临着一系列质的问题:

1.办学规模控制的问题:由于学校地处人口稠密的新城区住宅中心,学区范围大,学区内新楼盘众多,随着农村迁往城市的家庭越来越多,学区内生源迅速增加。如何根据标准化学校的要求,科学地控制学校的合理规模,使学校能够稳步、健康地发展。

2.提升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层次的问题:如何形成更有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师发展需求的队伍建设模式? 在现有的市县级骨干教师,数量较少,并且这些教师大部分年龄结构偏大,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缺乏有效引领,尤其初中这一块表现明显,教研科研积极性不高,高原现象难以突破。如何探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师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措施,激发学校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内在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省、市、县级骨干教师。

3.学校文化积淀不够,“和谐”主题未突出的问题。由于学校为山丹县新建校园,但是办学规模在不到一年级的时间内迅速扩大,虽积极投入学校文化建设,搭建各类平台以深入挖掘办学理念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突出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但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学校文化特色,校园“和谐”主题文化和价值理念建设缺乏规划。

第二部分学校办学理念阐述

优质的教育应该是促进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的教育。从建校至今,我们不断实践和提炼“三个增值”:

1.学生增值——良好习惯养成,素质修养提升,学业水平提高。

2.教师增值——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技能娴熟,综合素质提高。

3.学校增值——有形资产增加,教学质量提高,社会信誉提升。”这“三个增值”立足实现为每一个孩子的习惯形成和成长服务,为每一位教师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为每一门学科和学科的特色发展服务,如果将来做得更好一点,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和社会声誉服务。

一、指导思想

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以“生命教育”为本,全面开启培育有生命活力、有生命灵性、有健康意志的未来一代的教育理想,进一步笃定清泉学校“严谨、求实、创新、高效”的教风和“自主、自信、乐学、善思”的学风,在管理机制、教育策略等方面构建“生命教育”的运行系统,以学校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和教育教学现代化促进形成适合清泉学校特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

二、办学理念

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我们将围绕“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办学理念进行思考和实践,不断完善“学生习惯养成,教师专业完善”的目标愿景,在今后三年中着力凸现以下办学理念:

1.学校精神:质朴务实与开拓进取相融合的清泉精神

质朴务实是年青的清泉学校的风格,近一年来清泉校人以质朴无华的气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培育每一位学生;而开拓进取是清泉学校快速成长的前提,也是学校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未来三年中,学校要努力挖掘内外部的资源,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2.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与归属:生命教育

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属,就是“人”。我们认为一所秉持为“尊重生命,学会生活”为办学理念的学校,它所开展的一切教育实践必须回归到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独特性、惟一性的关注上来。未来三年我们将继续坚持:育有生命活力、有生命灵性、有健康意志的未来一代。

3.学校办学的战略定位:学生健康、善良、多才;教师淳朴、宽容、严谨;学校平安、文明、和谐。我们将致力于推进习惯培养和专业提升的战略,建成管理科学、队伍优化、办学规范、成绩提升显著的年轻学校。

4.学校使命:建设和谐校园营造和谐课堂打造和谐团队 引领和美人生

5.教师形象:淳朴宽容、严谨求实

6.学生形象:德艺双馨身心和美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未来三年,我们将坚持走“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之路,着力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打造学科教育规范化,建设体艺教育特色化,逐步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稳步提升,把清泉学校建设成为管理科学、队伍优化、成绩提升显著的县级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培养目标

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交流、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未来三年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健康人。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实施策略、推进计划及成功标志

一、学校管理

(一)领域目标

在“和谐治校”和“民主办学”的基础上,努力实践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深入落实以人为本、以校为本、讲究成本和精细管理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督促学校管理向制度化发展,促进管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构筑信息化平台,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深化团队绩效捆绑制度。从而使学校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统一,努力营造“和谐育人、快乐成长”的管理氛围,实现“规范、提升、出效”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

(二)实施策略:

1.深入实践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管理走向民主化

实现教育民主化,必须走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道路,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未来三年我们将以深入落实《山丹县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为契机,逐步完善学校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评优制度,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完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收集家长信息,改进学校管理;建立岗位服务满意率评价制度,把班主任工作评价权交给家长,把学校领导评价权交给老师,把教学评价权交给家长和学生。

2.出台《山丹县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促进管理走向标准化。

随着社会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为保证清泉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就要扎实落实学校的各项制度。学校需要建立一整套能够保证优质教育质量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让学校从传统的“人治化”管理走向现代的“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未来三年,学校在不断实践、落实清泉学校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清泉学校教育的质量标准以及为实现这样的标准需要完成的管理操作过程,以完善学校目标管理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编制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

3.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促进管理走向开放化

未来三年,学校将积极开发家长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强化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吸引家长积极投入教育研究,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技术和理念,让家长资源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资源。

4.推进网络化管理,促进管理走向信息化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信息化,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手段极迅速地传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这种形势下,未来学校的管理必然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发展。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制作新的校园网和班级主页,推进统一信息化办公平台,力争做到无纸化办公,使网络成为管理、教育、教学等交流的常用手段,成为学校师生展示交流的共同平台。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7年12月:规划《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构建现代学校基本制度;依托绩效工资的实施,完善各项考核条例;形成学校和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评价机制;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运作规范,逐步明晰和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系统,形成共同价值观和发展愿景。

2018年2月—2019年2月:初步形成《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推进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形成学校和教师自我评价、自主发展机制;继续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达到办公管理现代化,实现数字化校园、无纸化校务管理。

2019年3月—2020年8月:《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坚持人本、校本和精细管理等现代管理制度的实行,营造“和谐育人、快乐成长”的管理氛围,实现“规范、提升、出效”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

(四)成功标志:

1.出台《清泉学校质量管理手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和其它兄弟学校缩小差距,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2.创建山丹县管理规范化、质量提升快的标准化学校、省级快乐校园特色学校。

3.社区、家长、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高。

二、德育工作

(一)领域目标:

通过培育校风、培养队伍、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宽领域等方法来构建“和谐校园,温馨教室、精彩教育”德育大环境;100%中队行规合格,鼓励60%中队形成特色;创建市县级锥鹰红旗大队、德育先进校和家长学校。

(二)实施策略:

1.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加强班主任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主任团队,发挥德育骨干引领、辐射和孵化作用,开展年轻班主任指导培养工作。力争完善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并在学科教师队伍中培养若干位德育意识和专业能力双发展的领头人,在班主任队伍中培养若干位班级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双发展的领头人。

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发挥课程建设在学科德育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批以德育素养教育为主题的精品课。注重德育科研,引导教师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开展课题研究,切实发挥德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学校课程实施与校外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新颖、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且为不同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外活动;建设一支热爱校外教育、具有奉献精神、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校外教育师资队伍;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并能与课内体系相融通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力求让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健康成长。

4.加强家校合作,拓宽教育领域。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强化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进一步促进家长之间的教育交流,让家长资源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资源,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队伍建设、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为工作抓手,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阳光小屋”心理辅导室和“私密信箱”平台对个别心理有偏差的同学进行辅导与追踪研究。加强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培训,树立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之辐射到每一个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落实德育常规教育,实施全员德育管理制度,落实学生多元德育评价,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100%中队创合格中队。落实德育素养教育主题德育细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优良品性。

2018年9月——2019年01月: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和班级主题文化建设评比,做好特色社团建设,完善升级校园网、班级微信群、特色中队创建活动,成立家长学校,做好学校心理辅导站和家长学校的创建活动,为学生提升能力,健康成长,丰盈个性搭建平台。

2019年03月——2020年8月:通过培养德育队伍、深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形式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达到市级德育特色校标准,德育素养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

(四)成功标志:

1.德育队伍精良,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教育形式多样。

2.形成清泉学校德育素养教育特色。

3.创建市县锥鹰红旗大队、德育特色校和家长学校。

三、教学工作

(一)领域目标:

进一步深化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学科教学研究,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并适应有效教学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内容的同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过程指导及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保障课堂变革顺利推进的教学常规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建设优秀的教研组,实施三级课程体系,开发《剪纸》《腰鼓》《武术》等校本特色课程。

(二)实施策略:

1.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变革项目为契机,重视学科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在未来三年内,学校将更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对有效教学的感悟和探究,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教学进行课题研究,激励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体现出学习任务的改革思想和举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艺体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第二,各教研组继续以“特色创建”为核心理念,通过团队的相互沟通、支持、配合,将特色理念落实于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优秀教研组”、“教研组课题成果展示”等活动加大教研组特色建设力度,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将体育组的快乐大课间武术操,语文组的传承经典、诵读经典,数学组的趣味数学、美术组的剪纸、科学组的小小科学家等多个学科项目做成体系工程。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创新行动

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以课题为载体,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常规管理,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具体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备课管理,通过研究备课方法,引导教师从“关注文本材料”向“研究备课方法”转变。

第二,课堂管理,通过常规听课,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研究教学问题”转变,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第三,作业管理,通过改进作业管理的方法,引导教师从“关注评改状况”向“注重作业分析”转变。

第四,学习指导管理,通过对学生个体学习状况的关注,从“关注学科成绩”向“重视特殊学生发展”转变。

第五,学业评价管理,通过多种渠道的建立和活动机制的完善,从“单一的学业评价”向“学科多元评价”转变。

通过实践探索,除了实现传统教学常规管理“管”、“督”、“评”的功能之外,拓展教学常规管理的功能,体现教学管理的“理”、“研”、“引”,真正实现课堂变革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从“督导指向”向“研究指向”转变,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转变。

3.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差异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

基于“生命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个性成长的理念,学校努力构建一套全新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通过教育评价唤起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们提出“尊重生命 学会生活 快乐生长”的理念,在未来的三年中,学校将加强教育评价对多元化学生评优方案、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4.积极组织教研组长等学校领军人物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个人素养和活动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能力。认真研究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三)推进计划:

2017年8月——2018年8月:坚持及时、适度、多元的原则,学校通过听课、常规检查、考核、问卷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创新教学常规管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完善学校资源库,带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以综合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或特色项目教学设计,形成特色课程。

2018年9月——2019年8月:强化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促进有效教学方式的转变,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形成本校课堂教学风格。优化学校多元评价,推进活动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组织相关经验总结或论文交流。拓宽综合实践研究视野,充实综合实践课程教材;设立校园文化节,扎实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数学节、英语节和艺体节,开发校本活动课程,申报精品校本课堂。

2019年9月——2020年8月:三类课程结构比例科学合理,基础型课程教学渗透拓展型、探究型思想、方法、手段等,使基础型课程教学充满活动。制定拓展型课程教学管理规范,推出若干教学骨干。深化新教育实验系列读书活动,举行“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育蕴含智慧”为主题的教学沙龙,开展老中青教师的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资源丰富,上传、下载频率不断提高。

(四)成功标志:

1.学校被评为市县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

2.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缩小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差距。

四、教科研工作

(一)领域目标:

坚持“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 ”的工作思路,使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人有小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打造“精选题、真实践、勤反思”的科研氛围,实施科研课题与常态研究相结合的管理策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紧密课题与特色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特色,使特色建设推动课题的研究,力争三年内构建形成能持续推动学校发展的,逐步打响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专题。教师学术论文、案例发表、获奖占教师总数20%以上,每年都有5个以上课题立项和结题,荣获市县先进教研组和教科研先进集体。

(二)实施策略:

1.建设成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科研网络体系。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切实、有效、深入,学校在择定课题时要切准教学改革的热点,凸现课题的前瞻性和推广价值,确定一个今后三五年中对学校工作起导向作用的整体性、探索性的主干课题(省级课题、市重点课题),再围绕这一主干课题,确立一批在张掖市立项的辅课题进行着力研究,各科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一个主干课题覆盖下的系统的完善的课题研究网络。课程方面以拓展型课堂研究为重点,课堂方面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文化方面以和谐校园文化为主线。

2.实施规范化的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提高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建设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课题“三段介入”常态化管理模式,对学校各级课题进行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学校一线教师课题研究规范化管理进程,保证学校教师的各类教研课题能够正常开展研究工作,并能够及时地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问题解决。加强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指导教师做好课题研究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工作,强化对研究成果的理性思辨,从而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特质与推广价值。

3.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好各种校本教研活动。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把优秀教研组创建、教研组专题研究、年级段教学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扎实有效地推进教师个人专题研究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在适当调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个人专题”的研究工作,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常态化。

4.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

在人力、财力资源分配使用上适当倾斜,以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质量比较高的课题成果给予适当的包装。包括外请专家对课题成果鉴定及参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成果评比,提供相关的成果推广平台,以宣传推广相应的研究成果。每年将教师的课题成果汇编成册,及时反映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及动态,针对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表师生教育方面的言论,以传递课改经验,宣传成功案例,树立先进典型,交流研究经验,提升理论素养。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落实课题研究的时间、地点、人员和经费,做好课题的成果撰写;针对本年度张掖市市级获奖的部分课题,积极申报省级课题。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问题,鼓励教师申报年度小课题;至少有5个课题分获市级奖项或通过省级鉴定。

2018年9月——2019年8月:进一步完善有关教科研工作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定期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介绍论文、案例的撰写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定期召开课题结题会议,让课题负责人汇报课题成果撰写的进展,保证已经到期的课题要其按时结题。

2019年9月——2020年8月:教师的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争取有10%的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或在省级刊物发表;做好课题研究的考核评价工作;深入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丰富教育研究成果,形成高效教学的优秀案例,积累研究成果,编写一定数量的校本教材,充实学校内涵,努力形成学校特色。争取参加展出我校的科研成果。

(四)成功标志:

1.教师的科研意识高,有一半教师能熟悉做课题的操作程序,青年骨干教师在三年内参与过课题研究。

2.在学校的绩效工资考核中,三年内逐步加重教科研的考核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中。

3.每学期都汇编《教师论文集》、《教师案例集》、《公开课教案》、《评课稿》、《教科研主题活动日汇编》。

4.三年内有5个或5个以上课题获张掖市奖项,并能通过省级鉴定。

5.能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编写校本教材,申报精品课程。

6.在参加市级以上的有关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率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5%以上,并且有10%篇教育论文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

五、队伍建设

(一)领域目标:

加强师德教育,强化师德考核。力争三年内培养2名张掖市骨干教师,2名张掖市教坛新秀,2名张掖市教学能手。50%以上教师能够能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各学科均有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实施策略:

1.关注教师个体学习与成长过程的逐步完善,使教师成为自主的变革实践者。通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设计,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支持教师发展,强调教师日常的、经常化的实践与反思。以创建“清风校园”为契机,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意识;强化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2.建设优质、高效,具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团队,在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促进教师职业生命内涵的重建。未来三年中,我们将旨在激发教师开展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内在潜能和动力的专业合作团队。学校将继续推进教研组、班主任、课题研究组等相关团队建设,扶持因为有相近的专业兴趣爱好、共同目标而形成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生活品位和工作质量。

3.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在坚持各项薪酬原则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教师薪酬结构。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包括质量评估、教科研评估、满意度调查、工作目标达成度评估、师德评估等定量评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奖励,提高个人业绩和团队奖励,提高承担创新任务教师的奖励,提高超工作量教师补贴。

4.构建“评”、“研”、“引”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倡导自由、宽容氛围,促使有更多的骨干产生。三年中,学校将给更多教师表达自由的机会,以传播其思想和行动;并积极拓展校外各种媒介传播本校教师思想和行动的空间,为教师创造在更高层次的公共空间表达的机会;同时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展示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学术组织,保护教师为成名成家而做的一切努力。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通过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研讨、评选,优秀教研组建设等活动,把校优质课、全员赛课等课堂教学评比打造成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常态活动,探索培养骨干教师的系列化推进策略,在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进一步提升学校已有骨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争取评选一到二名市县优教师。

2018年9月——2019年8月: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计划,组建学科工作室,完善分层培训方案。

2019年9月——2020年8月:通过三年努力,丰富内涵,扩大名师队伍,争取使更多的教师会以研究的眼光来思辨课堂教学,总结教师团队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四)成功标志:

1.具有一支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社会评价良好。

2.各学科均有市级骨干老师。

六、校园文化

(一)领域目标:

以“尊重生命,学会生活,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为宗旨,完善学校“和谐教育”文化。结合学校管理思路的整合提升,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校园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激活校园活动文化;挖掘环境文化,开发利用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美化行为、绿化环境、净化心灵,建设书香校园,创建山丹县优美校园。

(二)实施策略:

1.聘请专家指导,整体架构学校的办学思路,健全办学理念等核心价值文化,突出理念的“和谐”主题。

2.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营造楼道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环境内涵。

3.丰富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文化等,建立活动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活动内涵。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不断探索、深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的全方位、个性化思考。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营造楼道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和谐”文化的环境内涵。

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探索办学思路、环境建设和活动文化的基础上,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塑造,以“做最好清泉人”为目标,在做最好自己的基础上营造师生追求积极向上、勤奋敬业、终身学习的良好精神氛围和价值取向,在教风、学风、校风的培育上有深化提高,注重班级文化和主题活动周文化建设。

2019年9月——2020年8月:继续优化、深化学校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和谐”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核心内容,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特色,让民主、和谐、美好的校园精神立起来,创建山丹县优美校园。

(四)达成标志:

1.形成宣传学校文化特色和树立学校形象的学校特色的识别系统。

2.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突出“和谐”主题。

3.建设山丹县书香校园和优美校园。

七、校本课程

(一)领域目标:

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具有较强的课程建设意识和能力,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团队,规划编制学科系列校本课程,能够科学地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课程实施的效果,科学调整课程计划;充分整合挖掘校内外资源,利用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每个学科教研组都拥有自己的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学校的课程资源整体得以优化。

(二)实施策略:

1.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采取请课程专家、外出专题培训等方式,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和价值目标,明确一方面坚持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把办学特色渗透到课程的有效实施过程之中。

2.深化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即拓展型课程),并积极开展适合中小学生成长、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结合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英语节活动,保证活动参与面、参与效果,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提炼、整合,使其成为精品,使学校成为培养学生特长的示范基地,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涌现出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

3.重视对教师特长的培养。围绕学校特色学科(科学、体育、音乐、语文、数学),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论修养,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自身课程开发能力奠定基础。

4.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针对我校学生实际,分析学校现状,聘请专家指导,逐步编制社团活动教材,逐步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丰富学科特色课程内容,形成特色学科的校本课程。培养有学校特色共识的教师群体,形成合力。围绕学校特色,规划社团整体工作。

2018年9月——2019年8月:探索特色教育的学科渗透,开展特色教学研讨课,深化学科拓展型课程建设品牌。继续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体育、音乐、美术、科学、语文和数学等学科教师的专业技能。编制《剪纸》校本课程。

2019年9月——2020年8月:培养一批批特长学生,在科艺体等多项比赛中成绩突出,每学年获奖人次占学生数10%以上。

(四)成功标志:

1.涌现出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每学年获奖人次占学生数10%以上。

2.形成规范、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八、后勤服务与校园建设

(一)领域目标:

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装修专用教室,完善校园文化布置;继续筹划建设科技活动室、舞蹈室、心理健康室、智能教室、美术室、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各科室,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层次,创建平安校园、现代化学校。

(二)实施策略:

1.加强后勤内部管理,完善后勤管理制度。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完善教学楼的走廊文化,提升文化氛围,美化校园环境。

3.完善教学装备,重视信息化建设。

(三)推进计划:

2017年9月——2018年8月:建设科技活动室、舞蹈室、心理健康室。完善教学楼的走廊文化,提升文化氛围,美化校园环境。

2018年9月——2019年8月:继续筹划学校智能教室、美术室、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网络中心的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设备等维修保养良好,后勤安全管理到位。

2019年9月——2020年8月:环境布置显“大气、儒雅”。档案管理、财经管理工作规范之中显优化。学校平安单位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关注工作细节,提升服务满意率。

(四)达成标志:

1.校园美化、绿化到位,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明显提高。

2.学校教育教育设施设备达到现代化学校要求,使用和维护良好。

3.后勤服务各尽职责,高效运作,师生满意。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工作中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

1.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雷颜俊

副组长:赵广明、顾兴荣、周艳春

组 员:毛文、靳强、陈辉明、王义勇、王琰、李文涛及各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

2.项目工作小组

全体教师

在学校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下,根据本《规划》的工作任务,落实校长全面负责规划实施制,副校长具体分管制,中层部门执行责任制。

3.责任分工

教导部门:提升教育质量,探索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

科研部门:负责课题运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政教部门: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信息中心: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数字化校园提供技术支撑。

总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持。

财务部门:做好财务规划,科学筹划资金分配。

三、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

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领导接受老师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成效,利益挂钩。

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四、环境保障

1.外部环境

协调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的关系,努力争取政策支持、财力支持、舆论支持,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为学校发展创设优越的外部环境。

2.内部环境

充分发扬民主,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上下一心,同心协力,积极营造和谐奋进的内部环境。

五、师资保障

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品德好、观念新、学历层次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第4篇

以卢湾区教育现代化目标为指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前提下的个性长足发展为根本目的,在“立美育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依托“五育并举”的操作载体,加强艺术教育与基础型课程学科教学的统整,构建美的课堂、美的教学;拓展艺术教育特色的外延,整合各类美育资源,进而加强美育和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联系,营造美的班级、美的校园;依凭课程实施载体,建设一支术有专攻、教有专长、师德高尚、具有艺术人文素养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在学科美育方面独有建树的特色教师,拥有美的教师、美的职业;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内聚精神、外塑形象,在互动交流的活动中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开放度,辐射品牌效应,形成美的学校、美的形象。

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在国家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七色花小学的学生在以下方面可以形成更加鲜明、更富个性化的状态,形成富有“七色花”个性的我校学生形象:

1、学业基础优良基础上艺术特色的初步形成与潜能的初步激发

这是就学生各方面的学科素养与艺术特色的关系而言,我们期待七色花小学的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形成整体的特色,部分学生艺术才华初步呈现并得到积极的关注与高质量的培养。

而这一特色的形成,同时要求建立在学业基础优良的前提下,而不是顾此失彼。为此,在全面的课程建设中,尤其是在基础型课程建设中,要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探索基础型课程与拓展性课程、艺术教育特色的整合,为我校学生艺术特色的形成提供更深厚、宽广的基础与平台。这是我们新三年特别要强化的内容。

2、合作包容精神与交往能力基础上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与能力的初步发展

艺术活动中充满着群体的合作,但同时不掩盖个体的独特,反而要求每位个体为群体贡献其才华,这是一种群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具体到对我校学生培养目标的思考,我们认为可以突出对当代学生合作包容精神与交往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当代独生子女,对于国际交往、国内交往日益增多的具体办学情况与社会发展情况,都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我们将继续研究培养学生在融入群体、建设群体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无论是在艺术活动中,还是在其他学校生活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是我们对学生发展的新期待。

3、行为举止得体基础上精神世界的敏感与丰富

第5篇

学校校办产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历经20多年,多数还没有形成规模,方向也比较分散,学科优势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不多,有的企业长期亏损,有的企业投资无回报,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两年来,学校加紧进行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紧紧围绕以提高校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运营质量为目的,做了一些思考,形成了一些思路,开展了一些工作。

以企业改制为契机,加速产业资源整合

思想重视,组织落实

企业改制,首先要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今后校办产业的定位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都医科大学把校办产业工作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首都医科大学2004~2020年战略发展规划》中。《规划》提出了“两个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规定在2010年前要重点完成第一阶段基础平台的搭建任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机制。其中对于产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思路,即:要形成产业集团的构想,建立必要的模式和机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在服务社会同时,形成学校主要的产业基础,加强产业创收能力。增强自主造血能力。

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学校从校办产业的现实情况出发,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校办产业的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即:尽快建立校办产业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平台。提高资产公司运行管理能力,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学校挡住麻烦又要为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快速高效发展之跷校办产业要努力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学校筹集建设与发展经费的一种重要渠道。更好地服务学校和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

遵循上述思路,学校采取切实措施,加紧推进产业改制与规范化建设工作,成立了企业改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资产公司董事会,充实了管理骨干,为企业改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干部保障;对于企业改制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多次进行研究。并区别不同情况给予了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在规范化建设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以发展为核心的建设理念和统一有效的领导体制,为企业改制和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使产业工作面对种种困难,不松劲,不懈怠。

摸清“家底”,拓清基础,制定方案

结合经济整顿、国有资产清查、企业改制等工作,对开办各类经营性实体的情况进行了多次调查。制定了“先装后改”分两步走的改制方案:先装即先装筐,弄清实有情况。统一纳入改制范围;后改即后改制。2007年上半年,又发动全校各二级单位对开办经营性实体的情况进行清查,基本摸清了底数,明确了重点工作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校产业分类管理和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报经学校批准执行。

三年来,学校提出并推进了“两个撤出”。即“企业撤出学校,学校撤出企业”,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相对分离。其中,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清理问题。拓清基础,建立“防火墙”,使新组建的资产公司能够轻装上阵。主要措施是:

对于长期经营不善、品种不对路的企业坚决关闭;对于因校办企业关联产生的社会企业,尽快脱钩等;区别不同情况,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启用中介单位清理关闭企业税务等问题对于关闭及脱钩企业的首医在编的老职工,结合产业人事制度改革和首次产业岗位聘任,予以妥善安置,确保稳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

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将具有一定优势的全资和控股企业。以及部分清理关闭企业的经营性资产重新整合。目前,顺利完成了第一步“装筐”工作,已将6个企业“装”入首医大资产经营中心,并开始第二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服务平台,在改革基础上加快建设进程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一方面加紧进行校办产业的改革与改制工作,另一方面,加快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努力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为校办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将开展如下工作:转变市场运作方式,建设CRO服务平台

CRO是一个新兴的行业(Contract ResearchOrganization,简称CRO),即“合同研究组织”。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公司提供新药非临床研究和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

学校建设CRO平台的主要内容是:

临床前研究的CRO,主要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化学、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等业务内容;临床试验的CRO,依托学校众多附属临床医学院和跨院学系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和动物实验中心等资源开展研发服务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请报批等业务内容的CRO。

学校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设成为从创新药物市场分析――临床前研究――制剂工艺研究――新药申报――临床样品的制造――新药的临床实验服务――创新药物及技术知识产权的申报――产权交易中介服务的CRO服务平台,实现从医药研究开发到产业化“一条龙”的全流程服务。使学校科技企业市场运作方式向为北京和境内外医药企业提供PDS全程服务发展,从而摆脱传统的思路和运行管理模式,努力将学校产业发展与运行融入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中,尽快实现与国际生物药产业的接轨。进而提高科技贡献率。

加强企业认证建设工作

学校临床诊断制剂企业在取得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基础上,2007年又获得ISO9000体系认证。

学校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2007年已经启动GLP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和国际CAP认证准备。计划在2008年底前后完成GLP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和AAALAC的认证。不断提升竞争实力。

加强临床检验中心建设工作

学校临床检验中心还与诊断试剂企业等有关方面,联手共建,努力把检验中心建设成为面向首都各社区医疗站点提供标准化临床检验结果的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可以对在校各层次医学生提供医学检验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教学实训基地。

继续建设和运行新医药北京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

依托学校牵头建立“新医药北京技术转移中心”的优势,联手在京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医院以及医药企业,为科研成果转化、临床制剂向新药研发转化、中小医药企业孵化等“搭桥铺路”;作为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新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平台,使学校与北京地区相关院所和医药卫生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推进地区生物医药事业做贡献。

积极探讨医药科技园区建设

为落实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和任务,首都医科大学将进一步加强调研,依托学科优势。整合现有优势资源,覆盖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积极探讨,并争取上级领导支持逐步落实首医大医药科技园区建设工作,为医药科技企业“筑巢”、“引凤”。以推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研究,为企业转型后的规范化运行与管理做好准备

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促进规范化建设

坚持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的思路,2005年以来,在改制实践中,抓住学校企业改制工作的重点、难点,产业系统已先后申请到学校校长基金4个课题的资助。通过调研和实践验证,完成了《首都医科大学产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并在学报发表了《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的文章,就学校产业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提出建设思路;2007年又获准三个延伸课题研究的资助。包括校办企业规范化建设、企业转型期的会计事务到现代企业财务制度。以及企业规范化建设过程中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培训,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2007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产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进行了首次产业职工岗位聘任,增聘了资产公司兼职副总经理以及公司企管、财务、综合三个部门主任和必要的工作人员。初步建立了资产公司运行框架;同时制定并启动了“2007~2010产业人员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全面提升产业人员素质,为产业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准备人力资源。

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制度建设

第6篇

    学校发展规划不仅是学校发展规划方案本身,而且还是制订发展规划并确保这一方案产生效果的活动过程。它起源和兴盛于英国,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一些国际教育援助项目陆续开始在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引入学校发展规划这一管理方式,进行相关实验和推广。目前,随着我国学校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希望借此提升远景规划意识,促进学校高水平、有特色发展。可以说,学校发展规划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改进管理、促进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校“轰轰烈烈地”经历了现状分析、问题排序以及发展规划文本撰写等程序,开展了学校发展规划文本论证,而这些文本一经评议通过就被“束之高阁”,并没有真正发挥引领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学校管理者被动参与,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任务”,“按照上级要求”在学校内组织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自主地规划学校发展;学校现状分析不够深入,没能准确把握学校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定位不准确,发展规划的引领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很多学校片面强调特色发展,没有将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总体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获得资金、人员和技术上的支持。[1]对这些问题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突出原因,即学校发展规划缺乏来自区域层面强有力的行政推动。

    中小学是区域内提供教育服务的基本单位。学校发展规划离不开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推动和支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地方政府要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的职责。只有在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重视与加强行政推动,在制度、技术、资源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学校有动机、有能力、有条件扎实推进发展规划,才能切实提高学校自我诊断、自主规划与自主管理能力,改善学校领导与管理的水平,从而进一步从区域水平上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二、区域行政推动学校发展规划的关键路径

    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区域层面上整体推动学校发展规划,不能只是简单地下发文件和入校验收,而应系统设计,有针对性地探寻关键路径,通过制度设计、技术培训以及环境条件改善,为学校不断改进规划管理,做好学校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一)完善区域相关制度,强化校长责任和学校评估

    要激发学校管理者在规划实践中的主动性,增强其责任感及领导意识,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开展专题培训及参与式研讨,让他们认识到规划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学校发展规划视为战略管理和发挥领导力的工具。这种做法可以调动管理者的内在积极性,但仅靠这种内在的激发是不够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同时通过制度设计,明确校长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责任,加强学校绩效评估。

    制度建设的第一个重点是推行与学校发展规划相联系的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校长的任期与规划年限一致。校长在岗位竞聘前要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初步提出学校发展的规划目标及举措;在岗位竞聘成功之后,要通过进一步的现状分析及多方沟通,确定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与规划目标。这一规划目标只要稍加转化即可形成校长的任期目标责任书,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进行工作检查、民主评议与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校长既要明确任期责任,又要对任期内实现学校规划目标的结果承担责任。这种制度设计可以有效激发校长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热情与责任感,引导校长在有关实践中增加投入。

    制度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学校督导,实施基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外部评估制度。学校发展规划制订好之后,就要进入实施阶段。从多数地市的实践来看,实施阶段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在有些学校中,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安排实际工作时很少与学校发展规划联系起来,造成规划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现象,规划不能很好地指导学校的日常工作。要克服这种现象,引领学校不仅要根据发展规划安排有关工作,而且需经常性地结合发展规划进行自我评估与反思,区域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外部监测评估,实施基于规划的发展性学校督导。具体做法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多次、动态、持续地进行形成性评估,考察学校是否按照规划举措及行动计划表安排各项有关工作,评判阶段性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督促学校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规划周期结束时,从学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家校沟通与合作、领导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学校发展水平,尤其是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终结性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改进和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有效促进学校发展。

    (二)重视与加强培训,提升学校规划管理能力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在对过去工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学校未来发展,在内容上涉及学校发展目标、领导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以及资源统筹等多个方面,在过程中各个环节要面对学生、家长、教师及社区人士等各种利益相关者,要协调和处理许多复杂的因素,这无疑对学校构成很大的挑战。为确保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和加强有关培训,促使规划参与者更新观念和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有能力做好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培训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校长和中层干部。学校发展规划在本质上是一个协同的过程,它把学校共同体中的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勾勒学校发展的使命、愿景和目的,并共同参与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如果有关培训没有覆盖到学校共同体中的学生、普通教师、家长或社区人士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没有在观念上深刻认识和领会规划对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能在行动上掌握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途径、方法和要领,只是在学校管理者的指引下完成一系列规定动作(比如填问卷或参加访谈),有关工作很可能会偏离预定轨道,致使学校发展规划不能有效整合各方利益,凝聚人心,不能有效引领学校的发展。区域在推动学校发展规划的过 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宣传,扩大培训对象,让利益相关者关心学校发展,积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以切实推动学校民主管理和规划管理取得实效。

    学校发展规划培训还要注重针对性、持续性和实效性。作为一种过程的学校发展规划必须考虑以下五个步骤:检查学校目前状况,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育人目标,制订各部门具体规划和行动计划,确立衡量学校成功的标准,依据成功标准对规划实施监控和评价。[2]每一个步骤都有其运作的理念和技术操作要求,学校发展规划的参与者都应接受相应的培训,掌握有关技能。目前,之所以很多区域在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培训不到位有关。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或委托研究机构采用规范的表现分析模式,识别学校发展规划实践在不同阶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基于实践需求设计有针对性、持续的课程,以增进培训的实效性,加强学校能力建设。

    (三)创造支持性环境,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和支持。在区域层面推动学校发展规划,要创造一种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使学校有条件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条件中,首当其冲的是办学资源。在有些已经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地区,校长们抱怨最多的就是有规划但是没条件,学校发展规划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但由于不能获得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必要支持,规划最终沦为“自说自话”的“抽屉文件”。学校在规划中提出的远期和近期发展目标,是在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予以设定的,要确保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这就需要学校在资源、投入上有所调整或补充。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策范围内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为规划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比如,为学校补充必要的师资;又如,为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提供必要的经费。

    除了办学资源,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能为学校发展规划提供的支持还有很多,引入第三方评价,为学校现状分析提供常模参照数据,就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现状分析,但深入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校对现状的SWOT分析停留在表浅层次上,学校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确认。之所以分析不够深入,除了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方法不科学、各种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等因素有关之外,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是学校自评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俗话说,“当局者迷”,学校对自身发展的评判通常缺乏敏感性,很难客观分析自我。为了增加现状分析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使学校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设计根植于学校的现实,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第三方对辖区内学校的现状进行一次整体评价。第三方成员的身份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增加分析的客观性。有了第三方评价数据,学校不仅能获得本校发展的客观分析结果,而且可以将本校情况与其他学校进行常模参照比较,从而对自我发展状况形成更为准确的评判,为后期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有关培训以及创造支持性环境是区域行政推动学校发展规划的关键路径。三个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推动中要加强系统性思考,注重各项制度、活动和策略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与动态性,使区域行政推动与来自学校方面自下而上的努力汇聚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并最终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以及学生健康成长。

    三、实现区域行政推动与学校自主发展的动态平衡

    区域行政推动与学校自主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既要加强区域行政推动,又要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力量结合起来,使两者在互动中实现动态的平衡,学校发展规划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国的学校管理实践。

    (一)在规划实践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将管理决策权下放到学校,实施校本管理是当前中小学管理改革的国际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对办学实际最熟悉,对问题的回应通常也最快捷和有效。同时,这种改革还凸显了学校的主体性,使学校摆脱对政府的依赖,由教育家和专业人士办学,增加办学的专业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不断“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 dylw.net]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这是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自身的权限与职责,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或“错位”,区域行政推动不能干涉、牺牲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务理念的指导下,转变职能,从划桨者到掌舵者,再向服务者转变[3],加强服务意识。一方面,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将各项行政检查归口于学校督导,减少对学校事务的干扰,使学校和教师“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去育人”;另一方面,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制度设计与督导评估从宏观上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并在技术上提供必要的支持。需要强调的是,区域推动必须通过学校主体来发挥作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的自主发展,为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供有力保障。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制定发展规划十忌

发展规划是事业发展的途径与手段,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体现,也是图书馆分阶段发展的依据,更是行动的指南。所以制定发展规划是为了实现规划,不是“规划规划,纸上划划,墙上挂挂”,更不是胡乱制定发展规划。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要有科学的发展观。本文就制定图书馆规划的禁忌从十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忌不懂制定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科学方法,为了迎合上级的需要,盲目乱定规划

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是建立在图书馆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之上的纲领。它由制定图书馆规划的起因;图书馆环境分析(包括历史、资源等);图书馆发展目标及其说明(总目标、目标内涵界定、阶段目标);实现图书馆发展目标的战略措施;图书馆发展规划的保障体系等几部分组成。它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是实现图书馆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可有些高校图书馆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校的实际相脱离,夸大目标,盲目攀比,求大求高,所建图书馆大楼一个比一个大。为了迎合上级的检查,盲目的制定规划,不考察学校的财力状况,不分析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具体措施,只写大口号大目标,成了真正的“墙上挂挂”的空规划。

二忌不以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符合实际的图书馆发展规划[1]

制定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要不断分析诊断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通过广泛的参与调动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第三个是争取学校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图书馆的支持,这样扩展了办好图书馆的资源,调动了积极性,又不断分析解决了学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此实现了学校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学校图书馆发展机制,当然它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图书馆发展观。学校图书馆发展规划具有独特的内涵,体现的是科学的发展观,它认为实现学校图书馆的发展,应当首先从分析和理解图书馆发展开始,它的发展是基于一个不断进步的概念要自下而上,学校各部门要广泛参与,甚至要社会各相关部门的支持。有些学校的图书馆制定发展规划闭门造车,制定的图书馆发展规划,图书馆馆员不知道,各系、部不了解,主管部门不清楚,打印几份,送交各部门,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至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人才建设、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的发展,只有制定者自己知道。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发展规划的实施者,没有图书馆员的参与,就没有了实施基础,制定的规划肯定不付合实际情况;没有其他部门的参与,制定的规划没有支持者,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师生服务的,没有了服务对象的支持,事业如何去发展?比如,文献资源建设,没有各部门的参与,仅凭图书馆几个采购人员所采购的文献资源,根本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据调查,用这样的方法所采购的文献资源,其中有30~40%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在资源如此紧张的时代,造成40%的浪费,就是一种极不负责行为;没有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财力、物力等很难保障。这样的发展规划造成的恶果是难以想象的,是不付合科学发展观发展规划,是根本无法实施的发展规划。

三忌对图书馆发展中的环境分析、问题诊断、关键问题的引导、确认不明确

任何一所学校的图书馆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里办馆的。图书馆今天的现状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决定了明天的发展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调整改革自身的服务方式和管理的过程。因此分析图书馆发展的环境变化是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分析图书馆发展状况,特别要注意总结图书馆成功经验,发展自身的优势和传统是实现图书馆自我超越的条件,对过去的全盘否定会动摇推动图书馆不断进步的信心。分析图书馆现状还要分析图书馆已有的办馆资源,分析可能获得的办馆资源。很多学校发展规划不能实现,最根本的原应是这些图书馆规划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状况。比如规划建立数字图书馆,但经费从哪里来没有着落,规划增加馆员,却不知道编制已经用完或无法增加编制等。除此之外,还要分析当地其它学校图书馆的状况,其它图书馆是自己的参照,包括不同层次图书馆的衔接,同层次图书馆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分析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图书馆发展的现实需要,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分析诊断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确定优先次序。包括问卷调查、问题树的运用、关键问题分析法、优化排序、对比排序等方法。许多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根本不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不会运用专门的技术去诊断和分析出现的问题,对问题避而不谈,对设想大谈特谈。这样的规划根本无法操作,也就没有了实践的意义。

四忌不听专家论证,凭领导个人喜好瞎规划[2]

专家论证发展规划,一是把关,二是提出不同的意见。专家论证就是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请专家论证发展规划一般都是比较成熟的做法,经专家论证的发展规划,实施起来比较顺利,也容易实现制定的目标。有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规划,都是根据领导的喜好制定的,领导的喜好左右图书馆的发展。领导对数字图书馆有兴趣,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肯定加大,那么在规划中就明显体现出来,这一方面就是重点,其它方面都不顾,能不能实现都不重要,只要敢规划,电脑几千台,电子阅览室十几个,服务器十几个,数字资源达到几十个TB,不管有没有资金,不管实际需求如何。这种瞎规划,造成图书馆工作一塌糊涂,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五忌不以人为本,服务功能太弱高校图书馆是集服务、研究、休闲等功能为一身的教育场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师生,以师生为本,为他们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是图书馆的责任,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供服务,最终转化为服务的产品(信息)。规划中提出各种服务方式是成功的发展规划的体现。一般的规划中很少提及人性化服务方面的内容。比如IC服务模式、研究馆员服务模式、休闲娱乐服务等。只强调传统的借阅功能,是被动的服务,不是主动的推送服务,另一方面,规划中还要体现馆员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只有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大规划,小目标,要相一致。

六忌近视行为,不考虑长远发展

这在许多图书馆的发展规划中最为突出,为了某一时段的需求,大干快上,放卫星,搞形象工程。比如为了评估达标,可以盖几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一年可以采购几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纸质图书;购买几十种数据库。由于是大批量采购,这些资源有一半是不能利用的废品,加上加工的粗糙,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评估一结束,图书馆的发展便无人问津了。没有按发展的需求去建馆舍,没有按学生人数规划书库的面积、阅览室的座位,以及文献的增长量、平均年增长册数、电子资源的数量等。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使图书馆的事业陷入困境,这样的规划就是没有长远的发展观[3]。

七忌不以学校的发展规划为基础,不以学院专业的设置为基础,图书馆发展规划的文献建设比例不当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基础建设,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以各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各学科比列的适量,要经过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制定,并不断的修订,这样才能满足各学科教学、研究的需求。有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各学科专业比例一般都是估算,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学院,社科类的文献资源占70%以上。像这样的图书馆很多。都是发展规划中文献资源建设比例不当造成的。

八忌发展规划目标太口号化,没有可操作性

发展规划最终要形成一个文本,把发展目标口号化,琅琅上口,高度概括,可以起到凝聚作用。,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如果不能琅琅上口,高度概括,就难以起到凝聚作用,难以为职工记住。但如果概括成口号化的目标,不可检验和操作,就难以得到群众的信任。为此,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包括两个层次的表述,一是口号化的总目标,二是目标内涵的具体界定,一直描述到可以监测评估的程度。但只有大目标,没有具体的小目标,这样的发展规划很难操作,不能进行具体操作的规划,便不能实施。

九忌发展规划,实施阶段太笼统,没有具体的分解实施阶段

图书馆发展目标确定后,需要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这样的目标,图书馆发展的措施是规划中列出的行动计划,它要求紧扣发展目标来制定,强调目标与措施的相互对应,不能直接支持目标实现的措施不能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措施,没有措施支持的目标不能作为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对于那些间接而不是直接支持的目标,又是必须有的措施,通常会列入图书馆发展计划中的“保障体系”,所谓保障指的是落实措施的条件,是指措施和目标的保障。发展规划最终还得靠人来实施,把目标量化、细化,把每一个阶段实施的步骤具体化是实施规划得第一步。只笼统的规划三年、五年的实施阶段,最终是不能实施。我们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规划无法实施,便是实施阶段没有落实到每一个小的阶段,没有落实到每一个馆员身上,没有分解到每一个馆员身上的发展目标,也就很难得到落实。规划每年都制定,每年却难以达到预期得效果。

十忌发展规划更新太频繁

一个图书馆发展规划一般都是五年,这和国家得发展规划是相一致的。最忌朝今夕改,这就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时要慎重,一旦规划制定下来,便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无论领导更递或其他原因都要执行下去,除非有重大的变革,需要调整规划,也只能时修订,不能全盘否定,否则将造成极大得浪费,图书馆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它得制定需要方方面面得参与。以上十忌只是从几个方面提醒制定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各个学校在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量体裁衣,量力而行[4]。制定发展规划主要是为了图书馆的发展,这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和途径。只要是能促进图书馆发展的规划就是成功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文化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10-12]./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9-14]./

第8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十三五 事业发展 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事业发展规划是指导高等院校一定阶段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发展、校园建设、国际合作、党建和思想政治等诸多方面工作的政策性依据和行为指南。2015年是“十二五”时期的收官之年,也是多数高校“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启动之年,科学地做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意义非凡。

1“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背景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以来最为关键的五年规划。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近期国家和北京市层面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具体执行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直属高校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等。

2“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实施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高等院校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将分为编制阶段、执行和监控阶段、总结阶段。

2.1编制阶段

高校事业发展规划不是单一规划,是规划的集合。它应包括一个总规划,还应包括专项规划、学院规划以及学科规划等。事业发展规划应是各子规划的概括和凝练,各子规划也是总规划的支撑和保障,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规划体系。事业发展总规划可以包括发展形势、发展目标、重点建设任务和保障体系,其中编写重点是“重点建设任务”,应根据学校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包含各项重点工作,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办学资源能力建设、国际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

要切实提高目标、任务、措施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坚持定性与定量目标相结合,既有体现导向性的目标,又有可以量化、测评的目标,促进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规划基本定稿后需要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

2.2执行和监控阶段

“十三五”规划的执行期应是2016-2020年,共5年。规划的文本制定与实施监测是一体两面,需要发展规划部门统一负责进行。规划的执行应结合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跟踪规划的执行进度,依照规划文本并适时给予建议和干预。在规划执行两到三年期间,应组织专家进行规划的中期检查,对规划文本中的定性和定量目标进行阶段性的考评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确保规划的顺利执行。

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必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从制定开始到具体执行再到执行监控一定存在修订和调整,这才是科学完整的良性循环。这种科学完整的良性循环可以是规划执行的每个环节都更具效率和效果,避免执行偏颇、少走弯路,最终保证规划的顺利完成,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对内可考核、对外可评估。

2.3总结阶段

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到中后期应着手组织进行阶段性总结,既应包括取得的成绩和成就,也应该对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具体分析。科学严谨的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3问题与思考

事业发展规划是学校在一定阶段的战略性指导,在实践中,发展规划不能保证学校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但是通过做规划、执行规划,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们会思路更加清晰,学校的事业发展则会更容易取得理想中的成就。所以规划并不是可以解决学校发展所有具体问题的速效西药,而是擅于宏观调理、梳理脉络、提升本质的中药。总之,从学校管理层面,制订和实施事业发展规划是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核心策略,通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校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规划文本并加以贯彻落实,使学校获得预期发展,正是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课题组.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发展战略规划;认识;方法

相对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而言,它是很小的规划,但它却具有全部规划的内涵;相对单体建筑设计而言,它是较广泛的单体建筑群的设计,要求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均比较熟悉。所以,要求我们具有更多广博的学识、更多丰厚的功底,更结合实际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创作更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校园。

1 对发展战略规划内涵的基本认识

(1)战略指导思想是规定学校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的首要条件。正确的指导思想要能够充分反映国家、地方和学校自身的利益与要求,能够与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相结合。每个学校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都是不同的;一个学校在不同的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战略指导思想是认定战略目标、战略重心、战略部署与对策和战略保障的根本依据。

(2)战略目标就是在学校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全局性的发展奋斗目标,在规定发展战略规划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整个发展战略计划的核心。战略目标要有具体的时间、确定的内涵和可以计量的成果。它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还包括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面进步。正确确定战略目标事关整个发展规划制定的成败。战略目标要符合学校实际,这对动员教职员工努力实现发展战略以及能否实现发展战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确定发展目标,要注重目标间的相互衔接,做到三个统一,即先进性与可行性的统一,系统性与多重性的统一,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3)如果战略重点选择不当,即便制定的战略目标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也很难顺利实现。高等农业院校一般应选择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重要标志,而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人才来支撑,如此才能有一流的科研和教学,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

(4)必须要有相应的条件作保障就是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对策的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难度大而艰巨的工作,它普及到思想观念的更新,人、财、物资源的重组和优化,以及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保障条件的构建,虽然是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最后一环,但直接影响到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战略保障条件,要以实现战略目标为出发点,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的实际问题。

2 建筑规划设计理念的新认识

(1)突出营建“绿色校园”的原则。这是现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在1998年正式提出的:“绿色校园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一个精心规划的生态园林景观遍布的园区”。因此清华大学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将分阶段实施校园绿化工程,重点要建设好4条绿化带,4块绿地,10个庭院,10个花园及周边防护林带;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对校园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治理校园。现在已初见成效,校园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2)为了保护校园的环境,保留一些珍贵的土地供后人发展,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不提高密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向空中与地下发展建设,是一个较好的对策。在保证日照和各种重要的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均建设5~6层是合适的;学校行政楼、科研楼、培训中心等建成十几层的小高层建筑,以逐渐取代2~3层的低矮建筑,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样既节约了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可将更多的空间留给校园环境的营建,何乐而不为?

(3)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的就是.内向型校园的传统功能分区,现在出现了如下现象:生活区淡化,教师住宅区面向社会走商品化道路;科技园区强化,成为校园内功能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景观区突出,形成了校内公园;后勤服务区分散,校园配套服务设施社会化的现象。校园规划要与之适应,不断探索新路子。

(4)高校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计算中心、办公楼的建筑设计,均有可能探讨与实现。优点是可以创造灵活性、适应性强的建筑空间,结构合理、经济性强、施工方便、有利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与实验室已有成功的经验,如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在国内首先迈出了模数式图书馆的第一步,得到图书馆界及建筑界共同的好评。

3 学校发展规划的方法

(1)对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与其花费那么多精力搞规划,不如把力气用在“现实”工作中。这种所谓的“苦干、实干”,极易使学校步入盲目实践的境地,也不可能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观念所表达的就是学校管理者对规划的功能缺乏科学、完整的认识和本身教育理论素养的不足。

(2)学校发展规划应是学校管理者集全员之智慧,积极寻找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预测学校发展前景,主动提出实现目标优化所需的计划、方法和途径的一个自主且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但是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或工作惰性,有的学校管理者在发展规划的制订上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设计,或是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区域性、纲要性规划变通照抄,或是把其他学校的发展规划变相换脸,使发展规划形同虚设,缺乏实际意义。有的学校管理者虽然在发展规划上也经过一番斟酌,但由于既未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研究,也未经过各方专家的多重论证。

(3)有些学校之所以对自身发展定位不准确,先是对自身的发展现状认识不清、分析不透,既没有明确的量化分析,又未进行足够的质的研究;其次是对发展规划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校组织系统内部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学校内外环境影响的交互性等认识不足,在决策上偏好于支持性信息,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最后是对区域间的教育基础、经济水平、人口、地理等方面的差异性认识不够,或是把研究的视域仅仅局限于本校,或是脱离学校实际的资源条件、办学的基本规律,一味地强调规模而无视其他因素。

(4)大部分学校管理者虽已意识到发展规划需要通过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的落实和正常周转等予以保障,但常常忽视对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全程监控和再评估。学校发展规划不仅要注重静态的规划结果,更要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学校要借助回溯性再评估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实现信息的循环反馈,以便及时有效地修正、调整工作目标。

4 结 语

战略目标是对学区实现其使命和实践其信仰所必须要达成的最终结果的描述,这种最终结果应当是具体的和可度量的。有的研究者警告说,在规划中,必须明确地区分手段和目的。太常见的情况是,我们以手段(如,实行班内分层教学)而不是以目的(提高教学效益,改善学生成绩)来表达目标,从而造成混淆。实际上,如果要达成提高教学效益和改善学生成绩的目标,还有其他更多手段,实行班内分层教学未必就是最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广州市规划局等.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探索与实践.城市规划,2001(3)5~11.

[2]赵燕箐.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2001(3)38~53.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43-02

我国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与此同时,随着大学扩招人数的激增,大学生毕业时面临更多的就业竞争和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引发人们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的反思。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作为人才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合理的职业规划,进行后续的学习、生活、实践安排,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概念、原则及内容

1.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概念。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性格、个性、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并对各种职业、行业、环境和需求趋势及关键成功因素的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等学习计划和发展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过程。

2.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遵循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终身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应该有主动发展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积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外界环境、个人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做出积极合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相适应;可行性原则是指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及实施策略都应具有可行性,既是个人努力后可以达到的,又是社会许可的;终身性原则是指每个人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落实到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去,不断学习新技能、新本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职能的需要。

3.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自我认知、环境评价、确立目标以及不断的反馈、修正。①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选择职业的基础,由于每一种职业由于其特点的差异性,对工作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时,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选择相匹配的职业。②环境评价。大学生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要客观分析当前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通过综合环境评价,在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寻找具备发展空间的企业及岗位,以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目标。③确立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个人未来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从而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针对各自目标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实践中不断积累所需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④反馈与修正。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岗位的需求也日新月异,因此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当时未考虑到的新情况,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并进行反馈和修正,保证其在各种情况下都行之有效,确保大学生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理性地选择日后的相关工作,系统合理地规划自身成长路径,从而建立就业竞争优势。我国各个高校虽然大都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信息,但是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还不够成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

1.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发展定位,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多地考虑学校的知名度和专业的热门程度,而未能考虑自身兴趣和情况选择合理的专业和学校,导致其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很多大学教师和相关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认识上也存在很多的误区。事实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性、连续性的过程,并不是几堂课、几个学分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高校师生及各主管部门紧密配合,从办学理念、职业辅导、课程教学等各个方面共同构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2.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教师师资队伍不足。由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老师中,一部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另一些则是各院系的书记或辅导员等,他们虽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比较多的了解,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使得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往往不够专业,指导效果不甚理想甚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另外,各个高校虽然都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较少,并且他们负责的学生众多,事务繁杂,很少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关教育指导工作,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指导工作一般被局限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就业信息等方面。

3.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教育模式存在缺陷。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教育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的教育工作应当具有持续性和针对性,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大多局限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小范围课程学习、讲座和毕业生进行短期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培训,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如果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的阶段,而忽略大学生的社会和工作实践的相关环节,就会使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流于形式。另外,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其各自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大学生更渴望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普遍缺乏针对性,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基本都是共性的、普遍的规律,很难满足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需求,长此以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指导效果不言而喻。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对策

我国各个高校中,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多方因素造成的,由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仅靠个人很难完成,因此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寻找相应的对策。

1.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检验和完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应当不断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力度。作为高校,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其次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队伍,最后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全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教育、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时,找到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契合点,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法。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首先,大学生应当根据个人特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扬长避短,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大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要依据自己的学业情况,明确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再次大学生应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以了解职业需求,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职业道路做好充足的准备。

3.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新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实施单位不应当仅局限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我国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并根据本国国情,搭建一个由政府主导、高校和企业广泛参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新平台。第一,建立政府-高校-社会的全方位合作系统,积极开展交流工作;第二,在高校设立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学院,专门负责学生的职业培训及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等工作;第三,企业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和工作实践岗位,并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岗位培训。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我国依然任重而道远,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帮助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07).

第11篇

关键词:后发高校 高水平大学 超越发展 战略规划

高等学校战略规划勾勒的大学蓝图,实际是从办学的历史、现状、愿景及其策略等方面对“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将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成这样的大学”三个根本问题的回应。后发高校与高水平大学是大学发展的阶段性水平描述,呈现了高校“是什么”的历史现状和“办成什么大学”的愿景,而从后发高校跃迁到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规划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依赖于战略规划编制的前瞻性预测、现实性考量、行动性设计。

1.后发高校战略规划的前景思考

1.1客观实际

1.1.1 同世界高水平大学比较,我国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数量很少,后发高校占有比例很大。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2011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国内有3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13所大学进入世界前500名。按照2010年教育部公布数据我国本科院校1112所推算,我国内地世界500强高校比率仅为1.4%,世界一流大学少之又少。

1.1.2 在国内大学间比较,高水平大学数量不多,后发高校还是主体。国内还没有统一的高水平大学衡量标准。目前主要有两种参考标准,一是以部委属的重点院校为基本依据,另一是,以 “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为依据。国内高水平大学比较而言,截止到2011年,“211”工程大学112所,其中包括了39所“985”工程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所占比率为10%。而我国2010年普通高校2358所,地方院校1573所,即使把所有中央部委院校视作高水平大学,也还有67%的高校为“后发高校”。

因此,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高水平大学比较,后发高校是我国高校的主体,“后发”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后发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编制战略规划的一个事实依据。

1.2历史逻辑

大学的办学时间、历史积淀并不是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障碍。对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习惯性认识,构建了高水平大学与历史的逻辑必然性。事实上,历史积淀有助于高水平大学,却并非是一个必要条件。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二战结束时还只是一所二流学校,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声名鹊起;卡耐基-梅隆大学成为一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只用了30 年时间;即便在英国这样一个非常讲究等级和传统的国家里,沃里克大学也只用了短短30年时间,就跻身于英国大学排行榜的前列;香港科技大学从建校到发展成亚洲顶尖国际一流院校也用了不到20年时间。因此,建设高水平大学不要误读了历史,丧失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自信,后发高校的超越发展不是唯历史论。

1.3趋势及结构异动

目前国内后发高校呈现了三个基本发展趋势:

1.3.1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教育部公布数据,2009年普通高校2305所(本科1090所),2010年普通高校2358所(本科1112所)。如参照中央部委重点院校的高水平大学而言,后发高校的总量逐步递增,高水平大学递减。而以“211”、“985”高校为标准,高校总量上升,高水平大学的比率也是下降的。

1.3.2 高校水平大学的结构异动现象。不管是中央部委高校,还是“211”、“985”高校的高水平大学,高校的结构异动现象都正在发生,国内各大学排名呈现了结构性微调趋势。根据网大2000年至2011年大学综合排名中,西部12省区的前一百名高校分析。十年间,前100名的高校总量是13~15所,数量上基本持平。网大1999年大学排行初,基本上是按照中央部委重点高校来排名,而随后“211”和“985”高校也进入到排名中。此外,西部12省区的“211” 和“985” 高校数量24所,也还有10多所在100名之外,甚至更落后的排名。从这一侧面显示出了“两项工程”对原有的部委高水平高校的结构性冲击,高校排名结构显示了异动迹象。

1.3.3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逐渐汇成了对高校排行榜的新冲击。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号召;袁贵仁把“高水平大学”由少数重点大学构成的封闭性概念,转变为由各级各类院校构成的开放性概念[1]。因此,东南沿海除“211”、“985”高校外,不少的地方性高校也把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上了议事日程,加大了投入和改革力度,势必再次影响国内高校排名的结构定式。

总之,后发高校存在着激烈的低层竞争态势,但也具有潜在有利因素,完全具有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超越发展可能性。更要把握高等教育的历史趋势,抓住机遇,增强自信,编制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规划。

2.后发高校战略规划的现实性思考

2.1 后发高校的优势和劣势

实际上,后发高校不具有必然的优势与劣势[2]。制度差异不足于构成后发高校的劣势。

我国高等教育也为后发高校的超越发展做出了制度设计及政策安排。一是,法律上明确保障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二是,在高等教育政策上赋予了高校更多具体办学自。新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等。因此,我国后发具有了超越发展的制度条件。

但是,国内与国外大学自主办学也存在一些差别。以欧美和香港等地区、国家的大学章程为例,国内主要是注重于校长岗位等方面事务性工作的描述,而国外注重大学校长选拔任命方式及其权利和义务等自主办学权利的细节阐述 [3]。因此,虽然国内在宏观政策、法律等方面为大学办学的自发展做了制度安排,但在微观办学领域的章程中却没有很好的“自”设计。

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中国大陆也有一些国际高水平大学,所以不存在制约高水平大学产生的制度预设。此外,虽然目前后发高校的超越现象主要发生在香港、欧美等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是否就意味着制度是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劣势?我国实施 “211”和“985”高水平大学建设还不足20年,把后发超越归咎于制度的优劣性还为时尚早。

总之,后发高校的超越发展与国家体制并非总是对抗的。事实上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逐步成为了凝聚国家和高校发展价值的契合点,为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后发”超越发展注入了活力[4]。因此,后发高校在编制战略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政策和法律框架内价值契合点。

2.2 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时代适应性

在编制战略发展规划时,后发高校不能盲目地模仿借鉴国外大学的超越发展经验,要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合理借鉴,科学定位,使规划更具现实可行性。

2.2.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后发高校要顺应大众化的需要编制既体现大众化趋势又满足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水平大学并不矛盾,巨型大学同样也可以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当然,精英化教育也为后发高校提供了超越发展的可能。小规模后发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例也同样可以为资源有限的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思考。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几乎是美国最小的研究型大学,但并无妨成为世界名校。

2.2.2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战略缘于机遇与危机,后发高校应逐步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拓展人才培养、科技研究视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国际竞争行列中实现超越发展。因为,高水平大学总是国际视野中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后发超越的核心理念就是国际化。在《香港科技大学2020年策略发展计划:建基卓越》中的六大发展领域中几乎都贯穿着国际化特征。

3.后发高校战略规划的行动性思考

3.1制度化与体系化

制度化与体系化是战略规划的“硬实力”。

3.1.1 以制度化建设提升战略规划的执行效果。以组织机制方式推进战略规划流程管理的本身就是后发高校自主办学、科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体现。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宜向专业化、专门化、实体化方向发展,要从研究机构逐步过渡到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5]。我国目前不少中央部委高校,“985”、“211”高校已经设立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意识到了战略规划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后发高校对战略规划的归口管理,制度化建设认识还不够。

3.1.2 以体系化建设提升战略规划的执行效果。高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复杂体系。从规划的隶属关系而言,顶层是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划、学科科技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是配套次级规划。从编制主体,可分为校级发展规划、二级学院发展规划与项目建设规划等。学校规划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深入相关单位对其规划编制提供指导与帮助,做好各层次的规划任务沟通与目标衔接,确保宏观目标任务能够成为各相关规划发展目标的基础变量,形成学校战略规划统领下的有机体系。

3.2民主性与科学性

民主性与科学性是战略规划“软实力”。

3.2.1 民主性是战略规划的内在要求。战略规划编制过程和实施过程需要动员教职员工广泛参与,以民主性促进科学性,提升积极性、主动性。民主的战略规划编制过程引导学校基层关注学校的总体规划工作,做好规划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互动,逐步养成贯彻实施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民意自觉。

3.2.1 民主性、科学性赋予了规划权威性。后发高校对战略规划编制、实施的民主性认识不足,把编制规划当成了一个硬性文件的编撰工作,而不是把它当做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活动广泛动员,凝聚人心过程。把战略规划当文件做很难获得师生员工的价值认同,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合法性,更毋宁说权威性了。

从自主办学的视角看,行政部门对规划应是工作指导、政策引导而不是终极性的权威认证。实际上,国外高校尤其注重自主性规划,而不是依赖性规划。香港科技大学战略规划有专门的“同一科大”的规划协同措施:为了实现大学的愿景,共同达至卓越水平,整个科大上下一心,校董会和顾问委员会、学生、校友、教师、职员以及支持者会携手合作。

3.3 战略规划的格式化与个性化

战略规划的格式化指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战略规划实施的可检查、可评估的基本形式。

3.3.1 格式化: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格式。定性侧重于宏观目标描述;定量侧重微观任务分解。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由于具有总体性、概括性,权变性,因此,进行全面的、准确的定量几乎不太可能。当前,对国内高校战略规划的批评也主要是发展目标方面往往模糊不清、难以考核。其实,战略规划本身就是理念描述,定量并不必要。香港科技大学《2020年策略发展计划:建基卓越》也只提到了一项具体的定量要求,即“大学将招聘超过100名各级教员,以应付新的教学需要和接替退休的教员”。

战略的性质规定了文本的表达方式是理念描述而不是指标定量。因此战略规划文本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战略管理的终结,其行动性体现于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各二级院部将学校规划任务落实到本单位的学期或年度计划中,分清责任并配置资源。由于国内高校战略规划权变性,其评估指标体系也应作动态调整。事实上,把一个较长时期的指标定量汇总到一个文本文件中是不符合客观实际。

3.3.2 个性化:个性化的发展理念是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根本点。“后发”是大学改革、创新,基本事实依据,也是超越发展的逻辑起点。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辛厄特指出:“战略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使学校处于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耐基-梅隆大学就是抓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了后发超越。斯坦福大学也是以“优先合作项目”的发展思路,持续不断的“大学——工商业界”的合作,促成了闻名世界的“硅谷”,并使斯坦福大学享誉世界。

然而,在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各种实例中,大学个性特征也呈现了一条超越发展普遍性原则,如纽曼在《大学的理想》所述: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6]。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超越发展,在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历史中,都遵循了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及其与社会实践高度关联性的大学本位原则。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评价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09tjk124)、广东省高教学会201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质量标准研究(课题编号:11GJB1250660)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的动员令:学习同志关于建设一流大学的论述[J].求是杂志,2002(7):51-54.

[2]叶志明.谈影响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因素及策略[J].教育探索,2011(8):12-13.

[3]湛中乐.大学章程精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04.

[4]叶志明等.建国后我国高等学校“后发”模仿与超越的理念嬗变[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6-15.

第12篇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50-02

一、多媒体在英语课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多媒体应用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为他不仅涉及到学校、老师,还与学生息息有关。因此多媒体应用体系的构建是以学校行为为主,并且辅以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这样涉及面广的构建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来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多媒体应用体系构建工作的开展。但是在我国大多数小学由于资金缺乏、行政规划、政策限制等各种原因,全校性地同步开展多媒体应用体系的构建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使得多媒体应用体系的构建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我国小学多媒体应用体系的构建发展过程中,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这使得政策的实施也缺少相应的机构,容易造成各自为政,造成新的重复建设,造成学校资源的大量浪费。

2.学生和老师对多媒体应用体系的认识不足。学生和老师对多媒体应用体系的认识不足,这是导致多媒体应用体系发展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存在的普遍现象是,部分领导和老师学生对于学校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对多媒体应用体系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多媒体应用体系发展工作中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小学生处于学习生涯的初期,缺乏学习的欲望和动力,童趣十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对多媒体应用体系的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多媒体应用体系工作在英语课堂的开展。

二、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小学教学几乎都是采用传统式的个别教学,这种“一对一”极具针对性的个别教学模式是十分符合英语教学发展需要的。但是近年来,随着小学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和教师资源的缺乏,这种传统式的“一对一”个别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小学英语课堂的发展现状。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其教学成果,小学英语教学应在秉承传统美术教学“一对一”模式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途径——多媒体教学模式。

三、促进多媒体应用体系构建的有效实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多媒体发展规划和组织机构。根据发达国家多媒体应用的成功经验来看,制定切实可行的多媒体发展规划和组织机构很有必要。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模拟教学发展规划和组织机构,才能确保模拟教学进行的组织化、有序化。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模拟教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学校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同时考察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组织机构的设立也需要与实际相符合。只有在实际基础上制定的发展规划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接受实践和学生的检验,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应有的作用。二是需要促进学校的改革,学校只有改革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模拟教学发展规划和组织机构,才有用武之地。改革必须打破各学校之间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学校与多媒体有关的信息资源,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维护。信息存在了,模拟教学也就可以继续开展了。深化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在学校职能、机构设置、业务流程等许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当前学校的弊端,有助于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多媒体应用体系构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2.加强理论指导。理论可以为实践提供现实的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除了贯彻已有的实事求是等理论,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消化新的理论,并且把其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媒体的发展中。

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对于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益、改善教研成果等作用巨大,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等都应该转变“多媒体应用可有可无”、“多媒体应用为时尚早”等错误观念,认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抓住时机,促进多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转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的观念,提高其认识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首先应该从各级党政领导开始。多媒体应用的实施必然会涉及各个方面的利益,只有获得领导的支持才能保证其顺利开展;否则就会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学校的政策得不到切实地执行,如同一纸空文,极其不利于工作的进行。其次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相关的技能知识,提高其使用多媒体的能力。最后,要改变普通学生的思想观念,让群众意识到多媒体应用对于他们和学校的重要性,着力宣传多媒体应用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他们改善自身的学习状况。

4.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已经知道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中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一方面需要继续维持教师相对主体的地位,维护其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学生的参与,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保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的正常有序地运行,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学生是最知道英语课堂教学需要什么的群体,因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设立的,让他们参与其中,为自己的需求服务,不仅可以满足其精神需求,还可以提高其英语水平。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完全抛弃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其主动性,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