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心理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05-03
随着留守儿童人数的大量增长,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留守儿童教育引导策略主要是采取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方式调整留守儿童的认知或者行为,达到缓解、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应激症状的方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隔代监护抚养造成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然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抚养,亲子教养被隔代教养替代,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骤变。种种客观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在一起,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加之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可能一直没有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变化,留守儿童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产生一些畸形心理,具体表现为做事畏缩不前、行为不积极、胆小怕事、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表情木然等。
从隔代监护问题来看,大多数长辈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放纵、溺爱过度,加上长辈的观念和留守儿童相差较大,无形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很深的隔阂,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也由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如留守儿童有时非常想念父母,甚至一旦谈及其父母就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不能从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的行为。加之心理上的压力,留守儿童无形中就产生了孤独、寂寞、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留守儿童因为不能享受到父母的正确教导,其中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会将烦心事或困难埋在心里,学习和心理发展也因此有了很多局限性。很多留守儿童因被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嬉戏,甚至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慢慢地便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
2.寄养教育、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受挫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 他们的监护人发生了变更, 原先双亲教育模式出现异化。根据监护人的不同,可以简单将留守儿童教育归纳为由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单亲教育和由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的寄养教育两种类型。寄养教育或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时间久了,留守儿童就会感到孤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缺乏说话的感彩,言语黯然;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娴熟技巧,情感淡漠。儿童孤独最初的表现可能是单纯的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容易形成行为退缩――态度消极悲观,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或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自暴自弃,还有甚者有自杀倾向。而一些偏远地方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观念老旧,无法有效地给予留守儿童及时的关爱,致使留守儿童没有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导致他们不良习惯的逐渐累积。
从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来看,由于寄养教育、单亲教育等各种不当教育,导致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群体不能真正得到家长的照顾和关爱,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学习成绩提高缓慢,认识能力发展滞后,受挫能力较差,性情多变,常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留守儿童成了“孤儿”,常常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叛逆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的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基本群体,它既是每个人的诞生地,也是每个人自幼接受抚养和教育、实现其社会化的摇篮。但是父母长期外出导致家庭教育逐渐缺失,进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的抚养教育功能和情感功能失调、弱化,留守儿童可能会因此产生比较极端的人格:情感空落、冷漠自私、霸道、孤僻、自卑无助,还有可能产生心理骚动、自卑心理障碍、逆反心理等严重问题。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少知心的朋友,时间久了就会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加之他们的年龄阶段正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常常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当成长过程中的欣喜、惶惑与委屈无处倾诉时,他们经常暗示自己无能为力,认定自己命运不好而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若要遇到父母必须亲自参加的活动,这些儿童的自尊心就会越发受伤,他们常常会失去心理平衡,自卑感加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 其人格就会表现为任性霸道、敏感多疑、情绪低落、固执己见,难以适应集体的生活。
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弥补,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却很难弥补回来,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运用心理学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施加积极影响,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首先应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儿童的毒化,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通过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
针对当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合作与沟通的状况,一方面学校要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生活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抗挫折、抗困难能力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及时关注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状态、叛逆个性和不良行为等明显的心理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2.从社会、学校教育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及时释放不良情绪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要积极制定心理干预活动计划,配合家长实施心理小组活动,为接受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地,并长期、持久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进行到底。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学校应采取正确的干预评估方法,认真思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可行性、干预材料的完备性和干预中的突发问题,积极鼓励留守儿童配合参加心理干预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心理信息反馈做好相应的心理评价,更多更好地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活动提供良好的教案。当然,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延伸。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页设立“悄悄话”栏目,或者建立一个独立的关于留守儿童悄悄话的“知心信箱”,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点私密空间,让孩子用笔抒写自己的苦闷和烦心事。而管理人员则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相关栏目内容整理出来召开专题家长会或者主题班会,与家长共同研究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设心理辅导室并配置有专业素养的心理辅导教师,以便留守儿童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支持。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对于那些在心理情绪上波动比较大、时常感到焦虑和压力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并通过一些放松疗法如静坐、深呼吸、默想等方式让他们克服不安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那些有心理创伤的留守儿童,大声呐喊是行之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宣泄疗法让他们在空旷安静的地方大声喊出心里的委屈,引导他们将压抑、创伤或悲痛情感发泄出来,以此缓解他们内心过大的消极情绪。
3.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构建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
一般来说,家庭关爱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影响巨大,但是只要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制度,给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经常性地对他们实施心理咨询,就可以弥补这一缺失。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具有不断满足其内部成员之间频繁的、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互动需求以及适应与改变社会环境的功用和效能。儿童也正是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才获得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并开始步入社会化的进程。另外,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健全发展的基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父母的沟通交流及父母的关爱。所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可以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并能帮助父母通过心理干预恰当地处理子女的抵触情绪,及时解决子女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个,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该借助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尽快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大家庭。
参考文献:
[1] 吕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J].校园心理,2011(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生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
下面,结合我个人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和对策。
一、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行业最基本的准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知识,注重自身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心理变得更加健康。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一切关系,如同事、朋友、上下级、学生、师生等之间的种种冲突,其根源都在于双方沟通不畅。特别是师生之间,教师强烈的想表达自身的观点,却不知如何传递给学生;学生有见解却不知如何表达,不敢表达。可见,建立良好高效的沟通渠道在小学教学中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我们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一)课堂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接触,进行教学活动
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位“严肃”的老师,或者这位老师在某个阶段是自己最不喜欢的,连带着更不喜欢他或她所讲的课程。换位思考一下,若学生整天面对着一位板着脸的教师,他们怎能没有心理负担,怎能坦率与你接触,怎能学会与人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交流,耐心倾听,让他们积极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增加他们自身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学会与人沟通。
(二)课下,以长辈身份开导学生,多方面教育培养
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课堂上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都不会遇见困难,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们忧虑,甚至寝食难安。这时教师应以长辈的姿态,循循教导,恰如其分的表达家长、老师的想法。还有些孩子,平时成绩不好,爱动,常犯错。这时,教师更应用长辈的宽容,谅解孩子的错误,耐心开导,他们才会慢慢改正错误,重回积极健康的道路。
(三)运用幽默化解学生困境,建立和谐教学环境
教师不管多么精心备课,在课堂上仍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这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运用幽默调节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时,一位同学把“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奉守吴的少年正站在它背后……”一句误读成“站在它背上……”老师没有否定和批评,而是说:“能站在黄雀背上的人一定是超人。”这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启迪了学生,避免了指责、取笑可能给那位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因此,“幽默”、“风趣”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法宝。
三、积极发挥教材中榜样的力量,培养阳光健康的人格品质
新教材颇为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对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学生很难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这就需要通过学习爱国篇章,从中领悟。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塑造了徐悲鸿为了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人,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最后让曾嘲笑他的人主动认错的故事,看出徐悲鸿的爱国情怀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三)传递教材中的正确意义,学会正确对待问题,正视结果
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教师可结合教材帮助学生自我调节。如:《蒲公英》写了成熟的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所作的选择的不同,结果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教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有时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是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如“我能行”系列活动: “待人宽容,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小学生的情感外露,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这时,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作文,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使不良情绪及时地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开朗稳定、充满朝气。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特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的内容, 发挥教师的能力,结合心理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教育的新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书荃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M].华夏出版社, 2005.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分析
相对于成长于健全家庭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这阶段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该阶段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留守儿童后期的成长,也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偏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留守儿童的内心较为孤僻,且容易对父母的离开产生偏见,进而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儿童会发展为仇视社会,这种不良心理的发展会造成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且难以与人相处,同时易怒,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同时,由于缺乏来自亲人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社会中容易受到“另类”对待,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且由于学校教育的忽略以及社会教育职能的缺失,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成长问题时,得不到良好的沟通,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促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落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的危害,从而使他们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如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缺乏积极的态度、孤僻心理的产生等等。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数留守儿童处于散漫的成长状态,迫使他们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同时内心较为敏感。
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加强沟通。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要比隔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的教育、关爱与心理沟通,因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同时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为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与建议,进而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父母要让留守儿童了解自身的成长环境,进而避免他们对于父母以及社会产生怨恨,同时有条件的父母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应该带上孩子,进而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价值,当然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来说,也应该为留守儿童挑选出合适的监护人,促使孩子能够在遇到成长问题时能够得到合理的沟通与指导,避免他们内心受到危害。
2.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并不会特别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而致使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快速的响应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因而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走入她们的心理世界,那么留守儿童同样会拥有一个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同时,农村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施行心理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应该善于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避免他们在学校中受到区别对待,或者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重视心理沟通,同时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误区时,要善于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并且要尽量营造出“爱”的氛围,促使留守儿童的内心得到情感的抚慰,从而有助于他们对待生活与学习都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3.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面对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各类费用的增加让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更加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因而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各方参与”的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机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为了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国家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及文件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得到父母的关注与帮助,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的培训,促使父母能够与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沟通。
三、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般的社会问题,其是关系着数千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应该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三者相互协调能够有效地为留守儿童创设出良好的成长环境,进而有效避免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栋梁之才。
作者:陆尚丽工作单位:广东省信宜市大成第二中学
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41-02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质,使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习惯。有一句话叫:文明的环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环境使人没有必要不文明。在美丽干净以及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以最轻松的心情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校风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围的孩子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们本身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净化”一些入“歧途”的儿童们的身心。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在孩子们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举到的很多实例,看出其实很多家长做了“无用功”,甚至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可只停留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这个层面,还要足够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作为孩子们的第二任亲密接触的老师,也是任重而道远。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小燕.警惕儿童心理保健的误区\[J\].山东教育,2010,(33).
\[2\]沈悦.3-5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2011,(2).
\[3\]苏璞琦.从一次调查看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少年,2011,(10).
\[4\]张惠华.影响儿童心理的家庭因素\[J\].考试周刊,2011,(4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到城市中工作,也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习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较强的学习兴趣,存在比较严重的厌学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对于他们的管理又比较松散,没有形成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有效监督与辅导,这就逐渐养成了他们对待学习的懒散态度,甚至还存在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迟到等问题。
其次,在生活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很难得到来自父母方面的关怀与照顾,因此在遇到生活困难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向同伴进行求助,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低。
再次,在情感需求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难以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逐渐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失落感。除此之外,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再加上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生活经济压力,而且还非常担心在外打工父母的安全情况。所以,农村留守儿童非常希望能够同父母一同在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环境下共同生活,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最后,在自我评价方面,较城市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自我的评价也比较低,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是过多的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身的能力缺乏一定的信心。
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亲情的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年龄都在7岁至15岁之间,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同父母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往往很少同他们联系,有的甚至一个月才通一次电话。这样一来,就难以形成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更不用说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关怀了。
(二)缺乏完善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者一般都是他们的祖辈,其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教育理念也非常传统,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生活层面上,很少有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有一部分监护者采用放任不管的态度,使留守儿童处于一种无人管教的环境中,更不用说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教育了。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关怀的空白
由于当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师对于学生日常课堂教育工作的开展尚且难以有效开展,更不用说对学生开展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了。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想与风气严重存在,也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两个部分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加强父母同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对于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把孩子一起带进城市共同生活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多花些精力在同孩子进行联系上,比如多跟孩子通次电话、多给孩子写封信、多给孩子寄些小礼物等等,都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方面的温暖与关怀。假如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到城市中游玩一下,不仅能够开阔孩子的眼界,而且还融洽了家庭气氛。
(二)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训教
当孩子在生活或者学习方面出现问题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和爱心,尽到一份责任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出现厌学现象时,应对孩子更多的正面教育,切忌灌输“读书无用”、“金钱至上”这样一些思想、
(三)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教育必须要付诸实施。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它的学生一视同仁,切忌用歧视的眼光对他们。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
(四)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镇到村都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另外,要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儿童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这一问题,深入分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各方面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加以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佀连涛,郭聪.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11,(02).
[2]刘欣,陈青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关键词: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养
0~3岁婴幼儿时期是脱离母体后第一个阶段,身体成长从不能独立行走到能够运用双手接触事物,从不会说话到能够进行简单的发音,心理状况也由懵懂状态慢慢与外界建立信任。因此,重视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积极探索父母和保育人员的有效教养方式,对于0~3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0~3岁儿童心理发育的评价
0~3岁儿童心理客观来说就是人脑的发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些映像,换一种说法就是儿童心理的发育与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一些心理反映就是大脑功能的反映。我们可以依据0~3岁儿童的大动作(如坐、立、走等)、精细动作(如抓握、手眼协调等)、语言、记忆、意志、个性等形式的活动来检查他们的心理发育情况。由于0~3岁的儿童主要以行为活动为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这些动作行为所体现出的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他们的心理发育。当然大部分3岁以后的儿童智力活动相较于行为活动会比较突出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进行评价。
二、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理念
(一)关爱身心,满足需求
对于婴幼儿的情感关怀应该放在第一位,要积极的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的原则,对儿童进行关爱,用丰富的亲情满足儿童的心理成长需求,从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在宽松舒适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健康愉悦的发展,让婴幼儿开心、开口、开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以养为主,融教于养
对于婴幼儿来说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成长的基础,在注重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的同时,首先要把儿童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坚持教育与保育同时进行,让儿童在自然成长中做到教养合一,促进婴幼儿心理和生理共同的发展。
(三)关注发展,顺应天性
对于婴幼儿心理健康教养,需要全面关心、关注和关怀他们的成长历程。每个孩子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心理教养过程中对于每个孩子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应该要正确对待,要充分给婴幼儿创造经验获取的机会和搭建发展潜能的平台,让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尊重婴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努力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适宜的环境中发展健康心理。
(四)因材施教,发掘潜能
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养研究,除了重视浅层次的身体发育和情感需求以外,对于不同婴幼儿的感知、运动、语言、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差异要进行仔细的观察,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机会,激发婴幼儿的潜能,为心理健康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策略
(一)创设舒适环境,提倡亲近自然
0~3岁婴幼儿对于环境有着极其敏感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的过程中,需要打造舒适环境,让儿童在亲近自然的氛围中形成健康心理。主要措施如下:创设温度、适度、光线适宜的睡眠环境,从而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孩子提供安全、舒适、卫生的活动空间,让孩子在充满亲情的环境下进行活动,用丰富的亲情满足儿童的心理成长需求,让儿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户外活动空间,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并通过户外活动增强孩子的体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保障。
(二)创造沟通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当0~3岁儿童随着身体慢慢的长大,能够具备一定的交流意识的时候,成人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在亲子沟通中,婴幼儿能够感受到成人对他的关爱、尊重,使婴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父母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婴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促进婴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创造有效资源,实施心理健康教养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教养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要相信他们的实力,充分创造和利用有效资源培养他们的独立和自信。如: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杯子喝水,主动抓拿玩具,多给他们提供独立运动和自由运动的机会,让孩子推着儿童车或者扶着桌子慢慢行走,培养孩子自己洗手、洗脸、脱袜子等,还可以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图画书,进行亲子阅读,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从而满足儿童成长的各种需要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当然,满足儿童的需求并不是一味的溺爱,对于儿童不合理的需求要进行正确的制止和拒绝,并进行有效规范,保证儿童良好心理性格的形成。
四、结束语
总之,家庭教育在0~3岁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注意自己所采取的方式是否恰当,不要出现漠视溺爱等不良现象。为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家长可以收集一些正确的赏罚办法,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应更好的学习,多与专业人员沟通,并且以身作则为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养形成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夏荣华,邓向红,李振华,郑凯军,黄惠娟,杨秀芳,陈敬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1)
【关键词】音乐教育;留守儿童;人性关怀;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新思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改善生活,但是处于种种考虑,但多数家庭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一般都留给爷爷奶奶等老人照看,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得不到父母的和教育,个人成长受到极大的限制,许多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近年来,留守儿童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敏感的问题。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儿童对于事物有着特殊敏锐感知力,而且十分感性,运用音乐教育来感染留守儿童,让他们在音乐中接受爱的熏陶,能够很好地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审美体验活动,更容易打动人心,使人放下心里防备,将音乐教育运用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音乐心理学、精神医学的发展,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运用不同的音乐教育方式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可以在音乐艺术特有的世界里给予他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调节他们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保持心理健康。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主
要心理状况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心理健康问题。当前,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与反思,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对留守儿童的家庭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和总结,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结如下:(1)主要亲属亲情和教育的缺失。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迫于现实压力,在经济与入学等城市社会环境条件上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需求,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交给亲属照料,形成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局面。长期与父母的分别造成了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上的障碍,长此以往使得孩子长期处于孤独寂寞的心理环境下,负面的心理情绪得不到宣泄,十分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另外,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模糊且没有分明的明辨能力,缺乏父母的教育会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极大形成负面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疾病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缺乏亲情和教育是造成青少年健康问题,进而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2)监护人监护不力,对于孩子过多的溺爱或放纵。留守儿童中单亲抚养和隔代抚养是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其中单亲抚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2.9%,隔代抚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9%。对于单亲抚养的家庭来说,大多数都是母亲留下照顾家庭,母亲单独承担着照顾孩子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对于孩子的关注和管教便会相应的减少,作为一种心理补偿通常会通过对孩子过多溺爱和放纵的补偿。对于隔代抚养的家庭来说,一方面,老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关注和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老人对于通常都是十分溺爱和放纵的,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老人对于孩子的监护不力。(3)学校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孤单的寂寞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用集体和同龄朋友的温暖来弥补,但是由于农村办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学理念等的影响很难做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4)社会管理的缺失。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投入不足,而且关注角度也有一定偏差,大多数的社会机构只关注办学的硬件设施的提高,做表面上的工程,而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关注和投入,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社会管理上的支持。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孤独寂寞,性格胆怯。长时间的单亲生活和缺乏亲情的关怀,使得留守儿童心里常常寂寞孤单,并养成了胆怯的性格。(2)行为缺乏约束,常有对立破坏的心理。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留守的儿童的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个人行为缺乏约束。(3)心理极端,常常有怪异的行为。与父母交流的不便,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孤单,影响了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常常以怪异的行为来掩饰和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二、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的结合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音乐能够改善人的心理状况。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音乐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合理的抒发自身的情绪,并利用音乐特殊的育人功能来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情感,加强其内在情感的流露的交流,从而实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的目的。
1.学校应加强音乐教育培养的力度。学校首先应该重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努力配合音乐教育,培养出适合音乐教育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使得音乐教育和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不同的音乐教育培养方案。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运用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时,应该具有针对性。(1)孤独寂寞,性格胆小怯懦。针对这些留守儿童,应该给他们欣赏一些情绪激昂,催人奋起上进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田园》等,并通过音乐作品来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战胜自我。(2)行为缺乏约束,常有对立破坏的心理。针对这一部分留守儿童,应该引导学生抒发负面的情绪,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舒缓具有安抚性质的音乐,如《月光曲》、《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3)心理极端,常常有怪异的行为。长时间的心理抑郁会造成性格的扭曲,对于这类留守儿童可以给他们欣赏一些自然、旷远、安静祥和的音乐作品,如《蓝色多瑙河》、《星空》等。
3.社会应加大对于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加大对于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要支持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为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结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结语
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上述的相关建议切实的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取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康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术论坛.2011(11)
--试论当前儿童的心理状态及其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许多孩子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好高骛远,缺乏毅力,精神寂寞,甚至个别出现逃学、吸毒、自杀等现象。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呢?孩子们的这些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追根溯源,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社会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改革。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儿童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一般说,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环境等渠道来实现的。
一、家庭方面。
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多,单亲家庭使儿童经常性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协,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人体企业等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孩子或独自在家,或交给别人看管,缺少亲情,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父母在外面经受了更大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引起孩子严重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在物质上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长又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在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
二、学校因素。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也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通过每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对儿童心理造成负作用。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调一致,儿童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亲子之情不可代替,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善于运用教育方法,善于处理家庭问题,对孩子既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
良好的班风班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会作的态度和方式。建立一个团结、活泼、文明、进取的班集体,同学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集体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儿童的友谊、集体的活动促进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
四、帮助获取有利信息。
一、家庭方面。
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多,单亲家庭使儿童经常性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协,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人体企业等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孩子或独自在家,或交给别人看管,缺少亲情,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父母在外面经受了更大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引起孩子严重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在物质上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长又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在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
二、学校因素。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也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通过每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对儿童心理造成负作用。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调一致,儿童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亲子之情不可代替,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善于运用教育方法,善于处理家庭问题,对孩子既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
良好的班风班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会作的态度和方式。建立一个团结、活泼、文明、进取的班集体,同学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集体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儿童的友谊、集体的活动促进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
四、帮助获取有利信息。
一、家庭方面。
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多,单亲家庭使儿童经常性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协,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人体企业等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孩子或独自在家,或交给别人看管,缺少亲情,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父母在外面经受了更大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引起孩子严重的内心冲突和紧张。
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在物质上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另一方面,家长又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在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
二、学校因素。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也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通过每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对儿童心理造成负作用。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调一致,儿童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1、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亲子之情不可代替,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善于运用教育方法,善于处理家庭问题,对孩子既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2、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
良好的班风班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会作的态度和方式。建立一个团结、活泼、文明、进取的班集体,同学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集体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儿童的友谊、集体的活动促进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做好2009年工作计划,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
4、帮助获取有利信息。
儿童每时每刻都受着社会传媒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便是图书和电视。为了开阔儿童的视野,增长知识,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帮助儿童选择健康向上的读物及电视节目。
心理学界已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素质对其成功、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让我们一齐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吧!
对话
书香:写作并不是您的职业,您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
金韵蓉:我毕业之后做的第一份长达5年的工作,就是在综合医院里的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担任儿童心理和行为治疗师,而第二份为期两年多的工作,则是在台湾省卫生部门负责高中学校辅导老师的培训工作。写作是我的梦想,也是我最大的快乐,能够把自己的经验、感受分享给读者,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这与我之前所从事的工作的体会和感受是一致的。虽然写作不是我的职业,以前也没有时间去专心写书,但在出版图书之前,我就已经在《美丽笔记》、《情凝芳香》、《芳香与我》、《芳香疗法》等写了10多年的专栏。
书香:您所创作的图书,最钟意哪一本?
金韵蓉:从2005年至今,短短的5年,我在大陆已经出版了10余本书,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其中虽有些是工具书,但投入的喜爱与热情是相同的。但如果让我选择最钟意的一本,应该是《先斟满自己的杯子》,这是一本女人写给女人的书,也是我个人写给女性读者的图书中的里程碑。
书香:您之前的作品大多把读者定位为女性,是什么原因让您忽然有了亲子教育图书创作的动机?
金韵蓉:我非常喜欢孩子。早在我还在担任儿童心理和行为治疗师的时候,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心理症状,我都很痛心,常常有了写本亲子教育图书的冲动,但由于担心自己的阅历不够、资格不够,写出来的东西稍有偏颇和武断,因此一直都不敢去尝试这个主题的创作。直到我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学业暂时告一段落,工作上小有成就,人格特质也表现得健康积极之后,我的教养理论和方式在我儿子身上已经得到验证,并且似乎还蛮有效果,这时我想,也该是我提笔创作亲子教育图书的时候了。我期待能利用我的专业背景和多年的实战经验,分享给年轻的父母,更好辅导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书香:与其他同类图书相比,您认为《爱在左,管教在右》的最大特色是什么?以后是否有继续亲子图书创作的意向?
金韵蓉:《爱在左,管教在右》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是说教,不是纯粹讲道理,不是站在高处指手划脚,而是用案例、对话的方式,让年轻的父母更容易接受。我记得在创作此书的时候,我是带着一些心疼的心在抒写的,相信读者从中也能获得一些启迪。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宽容”。这里,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送给所有年轻的父母一句话:“好孩子不是靠父母刻意去培养,而是要靠成熟的父母言传身教。”
今后,我还将努力继续亲子教育图书的创作。一本亲子教育的图书,如果能让读者获取启迪,从而正确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一个作者,就是莫大的幸福,就是在享受快乐。
音乐教育 心理发展 心理素质
一、音乐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音乐,音乐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据有关的专家研究表明,经常聆听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一些音乐还能调动儿童认知新事物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探知未知世界的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注重儿童音乐情操的培养。
音乐艺术本身就具有娱乐性,这可以引起儿童的兴趣,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教育的学习中来。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音乐的娱乐性来教导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边学边玩,既可以增进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还可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这种快乐的音乐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并满足其精神成长的需求,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儿童的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发展,以音乐教学为起点,可以提高儿童对各种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促进其不断地追求新的发展。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练就坚强的心理素质,为成为国家栋梁奠定过硬的心理素质。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由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变得稳定。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好儿童心理的特点,使其充分融入到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儿童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激发出儿童内心对音乐的热情及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培养儿童优良的心理素养和高尚的音乐情操。
1.儿童的想象力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力就是指人的大脑对现有现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建一种新的形象的能力。这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但由于儿童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不多,对于新鲜的事物,他们总会用想象在脑海中去描述这些事物。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选取能够易于被学生理解的音乐题材,使他们能够尽快理解音乐所表达出的意境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聆听的儿歌以及欢快的民族歌曲等,使得儿童的想象力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经过这一过程后,对于其他的音乐作品就能要很快了领悟到音乐的精髓所在。
2.儿童的情感和意志与音乐情景的关系
儿童的情感和意志是儿童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好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儿童较容易接受单纯的音乐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的情景能够被儿童接受,选择一些适和儿童欣赏的音乐,逐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好感。例如,一些会令人的情绪起伏较大或者比较激昂、消沉的音乐都是不适合儿童。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理解的音乐氛围和教学环境,这样能够使得儿童较为耐心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增进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儿童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
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了实现这种教学目的,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要求。
1.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首先,应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快乐的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音乐的学习;其次,针对每一个都具有独一无二个性的学生,老师要懂得体贴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最后,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音乐教学的学习。
2.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基础。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激励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教师在步入教堂时可以带着微笑,把愉悦的心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良好的音乐教学状态。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信息,都会被儿童敏锐地感觉到,使他们能够从老师愉悦的外表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信任和理解。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是孩子们喜欢老师,也喜欢音乐。这有助于儿童学习音乐的心理日渐成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愉悦感,进一步增进他们对音乐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无限动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儿童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在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他们心理特点和审美特点的音乐教学方案。这样才既能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提供他们的音乐素养,对于儿童其他情操的培养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亚楠.浅析音乐教育中如何培育儿童良好的心理素养\[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2\]李杰.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