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7 09:1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位置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位置教学设计

第1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活动,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五、课前准备:课前先布置学生观察校园内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尺子、草稿纸;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1.(1)通北镇都有哪些学校?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

(2)学生会答出一小、二小、三小、一中、二中。(学生每说出一所学校就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学校的画面)

(3)小结:同学们说出了通北所有的学校的名称,有时间我们去参观一下好吗?请你给老师指出它们在我们学校的什么方向?

(4)生答。

⒉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全景图,请学生以纪念堂为中心,介绍它四周的建筑都有什么?

小结:老师知道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和东、南、西、北交上了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已有的知识鼓舞着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同学们会用已经知道的前、后、左、右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有同学会说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初步感知方向

1.师:同学们,方向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或者词语和东南西北有关吗?

师:看来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来辨别方向呢?今天我们就要去操场看看,找找这些方向。

2.出示太阳从东方升起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大家一起面朝东方,如果知道了东方,怎么辨认其它三个方向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年级语文课上学过的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让学生向东站好,告诉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师:那么你能根据这幅图填一填空吗?

图书馆在校园的面,体育馆在校园的__面;

教学楼在校园的__面,大门在校园的____面。

(三)制作方向板

1.师:为了帮助小朋友更好地辨认方向,我们把这四个方向绘在一张图上,就成了一张方向板。你们看,这张方向板为我们指出了北面方向,其它的方向你们能很快辨别出来吗?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方向板写一写,比一比。

2.开展抢答游戏。教师出示标有北面的空白方向板,学生抢答其余方向。

(四)实践活动――自制学校地图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去操场。站在操场中心,你看到的4个方向都是什么,把它们画下来,标上名称,大家自己制作一幅校园地图,比比谁认得方向最标准,谁画得最好。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在“太阳从东方升起的主题图”观察中,知道了校园内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这里只要求学生绘制出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物就可以了,主要是提醒学生要标明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2.让学生在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记录方式,比较各种方式并说说怎样画得更简便、更清楚。

3.小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引导学生按绘制地图通常所用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五)游戏

“我说你做”游戏:全体起立,面向南――点点头,转向西――拍拍肩,面向西――拍拍手,转向东――扭扭腰。(先集体做,再四人一组做)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的配套练习。

2.辨别方向。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北与南相对东与西相对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2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科学性。

2.引导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帮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如下):这是学校教学楼、餐厅、报告厅和篮球场的位置图,如果以教学楼作为中心,你能说说它们在什么位置吗?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般把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

师(追问):知道“北偏东”是什么意思吗?是从哪儿往哪儿偏呢?

师(小结):我们把正北方向偏正东方向的这个区域叫做北偏东。伸出你的左手比划一下,好吗?(指导学生逐步认识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并在小组里比划,以加深理解)

师:我们再看这幅图,如果老师沿着这个方向(手指着图)能到达篮球场吗?为什么?

师:看来,我们只知道方向还不行,要想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还需要知道角度和距离。(板书:方向 角度 距离)

师(投影显示):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篮球场的位置吗?(学生汇报并齐读)

师:餐厅呢?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那报告厅的位置呢?(学生小组交流)为什么不是20度?

师(小结):同学们,在这幅图中,我们把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叫做方向。把这里的30度、70度叫做角度。把60米、90米叫做距离。把教学楼叫观测点。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了。(板书课题)

二、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师: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书本第57页第1题。(指名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再来看看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想不想看一下?(播放视频)

师:9级地震,震源深度达20公里,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20个汶川地震。(出示地图,如下)大家看,这是震中,这是受灾的几个城市。如果我们以受灾最为严重的仙台市为中心,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准确地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吗?

(师指导学生如何用量角器测量,然后小组交流汇报,核对并反馈)

师:同学们,地震和海啸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世界都组织了救援队。看,这是中国救援队。如果以仙台市作为观测点(如下图),你觉得中国救援队应该是哪个点?为什么?德国救援队呢?说说理由。

师:日本首相菅直人15日说,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和4号机组当天上午爆炸起火后,核泄漏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他敦促身处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内的民众留在室内,避免遭受辐射。如果以福岛为中心,你能描述出图(如下)中各点的位置吗?

三、全课总结,归纳提升

第3篇

关键词:问题驱动;直线与圆;创新课堂

问题驱动策略是指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策略.问题驱动策略要立足于师生发展的需要,其实施者可以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任何成员,即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问题来相互驱动,其中的问题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动态生成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内驱动力的增强,提高元认知能力,实现由“他驱动”向“自驱动”的转化.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与生产实际中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后学习的又一种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它是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巩固与深化;另一方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又是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P系的基础,在其研究过程中涉及归纳、类比以及数形结合等诸多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启发与类比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以为高中解析几何中进一步运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供直观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的学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其他学科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可见,学好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不仅对本学科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习其他学科以及今后从事生产劳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节课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而且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也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能根据公共点的个数及“数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运用切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索方法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中感受类比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3.在操作、类比、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感受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相关概念、这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等,因此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有掌握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内涵(定义)与外延――相交、相切、相离,并根据定义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学会根据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画出已知圆的切线;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主要采取与上一节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类比的方法来进行,相交、相切、相离这三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探索需要用到归纳思想方法,而这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发现又要从“形”与“数”两方面来进行,因此确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经历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过程,从“形”与“数”两方面来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从中感受归纳、类比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中涉及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诸多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容易操作,而且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为在经历操作、类比、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感受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从“形”的方面来看,主要是看它与圆的交点个数,由于其比较直观,这对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大困难,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应将其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从“数”的方面来看,主要是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这一点并不像判断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那么直观,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启发才能发现,因此,通过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我们又是如何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我将向学生呈现下面的表格,并引导学生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上节课刚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先行路径.需要注意的是,在带领学生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半径作比较,来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为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做好铺垫.

在复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欣赏下面的动画:

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它穿过海平面,越升越高,直到最后完全升到海平面以上.

在看完视频以后,教师立即提问学生:刚才看到的动画漂亮吗?你们能看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吗?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而把课本知识带入学生的思维里永远是一件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话题,那么教学设计的进步则成为必然,所以,笔者将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设计,浅谈一下笔者对小学数学优化教学设计的几点见解:

一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缺少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学生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学生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正确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二 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

1.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2.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理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选择教学方法

第5篇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五)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仅凭老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不甚明显。假如利用网络环境和图形的形象直观的动态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将能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的学习数学的难度,使新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同时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结合“新课程人教版(A版)(必修2)”的《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谈谈我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

(一)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前预习数学我提前布置了两个预习问题:(1)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2)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角是如何度量的?学生带着问题,到数学网站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提出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最佳方案。在课堂上,我让各个小组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有的小组提出从平面几何出发拓展研究;有的小组提出搭建模型进行观察的方法;他们根据。平面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对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大胆地猜想,但不知从哪里开始说明。虽然这些研究方案都有一定的缺陷,但毕竟是学生的辛勤的汗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体现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动手做模拟实验,自主探究数学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学习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学生课件,学生课件呈现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还有若干个辅助平面。学生可以拖动鼠标把其中的一条直线移到另一位置。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两直线的平行情况和交点个数从而总结出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通过图形的直观、数学实验及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能得到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三个不同的位置关系:(1)平行;(2)相交;(3)异面。我没有先演示课件,而让学生在我预设的数学实验中,充分动手、动眼、动脑,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延缓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不但从图形的直观上学习了新知识,而且知道了新知识的来龙去脉。“由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性学习。”

总之,“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医百病”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的老师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若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学科的整合都应遵循的共同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种宏观的实施方法或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第6篇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分析试卷,教师可以从解答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所达到的水平。而《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设计总体思路”六方面入手,这样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但“预设”的效果较难在设计中体现出成效。为此,笔者在做“轴对称与坐标变化”(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时,尝试把“评价”融入课堂,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基本设计

(一)自主学习,提高活动的参与程度

问题串:在网格中,两面小旗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于请找出对称轴,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盂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实施评价:淤本题能正确回答的请在问题后打“姨”,若不能则用红笔补充上正确答案(自评)。于准确画出对称轴,从“形”的角度认识图形间的位置关系(自评)。盂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体会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互评)。评价意义:通过自评和互评等方式,了解对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二)合作交流,做好活动记录

小组合作: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应点有什么特点?于在直角坐标系内任取一点,做出这个点关于轴对称的点,看看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盂说说你得出什么结论?榆在这个坐标系里做出小旗ABCD关于轴的对称图形,并写出对应“顶点”的坐标。虞关于轴对称的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类比推广)实施评价:淤落实小组成员均能正确描述对应点的特征,组长做好登记。于不同成员所取的点可以不一样,只要解释清楚即可。盂组员对结论的表述达成一致。榆组员能准确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点坐标。虞对主动解答的学生进行登记。最后,组长对本组的交流情况进行汇报。评价意义: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注重记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表现。在此过程中,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拓展延伸,促进学习发展

教师引导:图形的位置变化能引起坐标变化,反之,坐标变化,图形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得出: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两个点关于轴对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两个点关于轴对称。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并提出验证方案。实施评价:对主动表述观点和思路的同学给予肯定;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倾听和理解别人思路的情况。评价意义:了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巩固练习,评价学习成效

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练习:淤直接写出已知点关于轴的对称点坐标。于根据点的坐标变化,判断两点之间关于哪个轴对称。盂(知识技能)略。榆(数学理解)略。虞谈谈学习心得。实施评价:淤和于题为基础知识测评,多数学生能达到基本要求。对未达到要求的同学,可采取“延迟评价”,即暂不给出评价结果,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当取得更好成绩时再给予评价。盂和榆题来源于课后随堂练习,对于能完成的学生可以给予肯定。虞题反思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出评价。评价意义: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做好学生反思所得的过程记录。

三、设计反思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

在设计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时,笔者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抓住“轴对称”和“坐标变化”等关键字眼,尝试从“形”的角度,回顾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之后,再结合教材,从对称轴出发,引入新课。参照《课标》的“评价建议”,关注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对思考结果的表达、交流程度和水平,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状况和变化。

(二)进行多元化、有效的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内作业、过程记录等。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本着关爱学生的原则,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和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第7篇

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1.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2.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3.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第8篇

最近,笔者连续观摩了两节名师的展示课,恰巧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但是其中风格差别很大,一则相对传统,整个设计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教学流畅、精彩,另一则则是从学生的预习出发,从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出发,教学生动、丰富。

一、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平行和相交》,这一课时内容在认识什么叫“平行”什么叫“相交”时的两种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种教学设计】

(1)动手操作,感受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

a.学生动手先画出一条直线,明确直线的特点。

b.再画一条直线,初步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c.将学生所画出的不同直线的位置关系小组分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① ② ③ ④(重合) ⑤ ⑥ ⑦

d.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区分②和⑤的不同。

引导得出①③⑤⑥⑦是相交,④是重合,②是平行。

初步感受:因为重合的点的个数不同,两条直线可能是相交(重合一个点)、可能是重合(无数个点)、还有可能是平行(没有一个点重合)

(2)反问

⑦是相交吗?为什么呢?

(3)自主判断,深刻理解平行与相交

【第二种教学设计】

倘若这节课有了课前学生的预习,又会是怎样的不同效果呢?下一节是南京一位老师的创新教学,对于“什么是平行,什么是相交?”知识点的处理,有着耳目一新的感觉。

【课堂实录】

师:昨天预习了平行和相交,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揭示课题)

学生组内交流预习情况:什么是两条直线平行,什么是两条直线相交。

小组上台汇报:

生1:我们来说说什么叫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直线是互相平行。

生2(台下另一组的)问:那什么叫不相交呢?

生1:就是一条是横着的,另一条也要横着。(学生手势比划着)

生3(与生1一组的):我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电线杆,两根电线杆就是互相平行啊。

生4(与生1生3同组):互相平行就是无论怎样延长,都是不相交的,而相交就像“×”一样,有重合的点。

生5(与生1、生3、生4同组):我还想补充,相交后会形成四个同样的角。

台下有同学说:相交了不一定形成的角是一样的。

师:口述无凭,谁上来画一画相交的情况。

生6(另一组)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相交情况后,说:这四个角不一样也是相交。

生7在黑板上画出下图后说:下面这四个角是一样的,也是相交。

台下有同学说: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8:我觉得四个角应该不会相同,应该是对角相等。

二、思考与启示

对比以上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教师的匠心与精彩,单从学生的学习成长而言,两种教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1.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什么是两条直线相交,前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建构中,对此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教师的设计主旨是想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画一画中逐步感悟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在这不同位置关系中学生对平行与相交的内涵由模糊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刻。

2.从教师的课堂作用来看

第9篇

本课是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第六册第十三课,本课的设计意图是以课题的形式,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引导学

>> 《身边的诱惑》教学设计 城市交通设施与导向标识设计 《关注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 《关注身边的问题》教学设计 埃森游戏展的系统标识设计 医院标识系统设计的几点建议 城市标识设计的文化意蕴 公共标识的再设计研究 身边的交通安全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身边的小能人”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 太阳能自发光标识在交通行业系统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运服务标识设计方法初探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郑州市公共交通标识设计研究 道路交通指路标识系统改善研究与设计分析 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 寻找身边的数学教学 纯文字标识在B2C电商企业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论环境系统设计中的标识系统设计 我们身边的信息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交通指示标识

http:///doc/trafficlogo/zhishibiaozhi.htm

(设计目的: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将交通标识填写表中说说其作用。增加学生的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6.5 画一画。

学生动手设计通标识。

(设计目的:对本课内容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

6.6 总结。

师:安全不仅是一个口号,更重要的是将它融入生活中,为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为了让我们的亲人放心,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便利安全的出行环境。

第10篇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确立,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师生之间的位置关系,反映到教学设计中,就是要由以“教师的教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牢固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

一、教学预设应强调“为学生学习而预设”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和经验出发。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已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成。一线教师需要做好对学情的观察、整理、分析、总结、积累。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做到比较全面的、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情。

学生应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在传统的课堂预设中,学生是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的,学生只是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对教学设计根本没有发言权。即使在动态设计中学生有部分主动性,其主动性也是预先设计好的、是被赋予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配合教师教学需要的。而在生本教学预设中,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任何学生都有权对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都可参与到动态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因为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独特认识,这一切都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武断的判断和取舍,学生应在教学设计中受到应有的尊重。

二、教学预设应预留弹性空间,留空白点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但应该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预设使教学走向有序,生成使教学充满灵气。一方面,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精细严密的筹划。因此,美术教学应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影响,而不能拘泥于预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于“事无巨细”的精心预计,必须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真正的课堂生成留足空间、留下时间。这样,在教学程序设计方面,教师应着眼于宏观设计,将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活的板块,为教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设条件。事实上,只有成功的教学预设,才可能有可持续的课堂生成。而成功的教学预设,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三、教学预设应具动态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往往侧重于教学活动程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一系列程序化、细节化的准备。在这种设计观下,教学在过程实施之前就已经有了理性设计和程序规定,教学活动只能依据预设程序按部就班地展开,从而使“过程”演变成了“流程”。这种倾向于“静态”方案的教学设计,试图对教学的“生成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严格控制,这势必就会造成教学的呆板化和模式化,师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这种教学设计,只是教师的单向的“传递”活动,而不是交互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生成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由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向动态设计,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的教学观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教师只有在教学情境中及时对教学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按照在教学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和过程特点动态地设计教学方案,并将成果适时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并引导着教学走向深入,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确保课堂生成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当然,强调教学方案的动态设计,并非要全盘否定静态方案的设计,而要以此为基础,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具体情况,动态地调整静态的教学方案,使得预设的教学方案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不断改变和重建。

第11篇

在2013学年第一学期接到数学教研员的一个任务,有机会上县里的公开课,我是一个新老师,有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当我得知内容是二年级的数学广角中《排列》一课时,我就开始仔细研究教材,思考教法,以及设计一个适合自己上课的教学大纲,于是,我的《排列》有了这样的历程。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认识新朋友乐乐,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再选2固定在个位,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碰见两个新朋友,想跟他们握手表示友好,每两个人握一次,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来给大家送点心了,面包、包子、饼干,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直接导入,进入密码门,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又为了方便做课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变成排列问题,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吃,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课本中)用 红、黄、蓝 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2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3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第12篇

下面,笔者将对“向量”概念在新旧课程中的教学加以对比,以发现差异,并将从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的后记、教学反思和启示进行比较。

一、原课程中教学的反思

(1)原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原教材中,对于向量的概念只有一句话:我们知道,位移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事实上,现实世界中,这种量是很多的,如力、速度、加速度等。我们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作向量。教学过程中,仅仅把概念作为一个名词,举个例子,进行“一次性归纳”,或者是直接把概念提出来,作出解释,使学生能够理解、记住。

(2)对照《标准》的反思。分析易发现,原教学设计有以下明显特征:①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数学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②片面在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③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④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⑤过度形式化,弱化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⑥无任何文化意识。⑦缺乏数学应用意识。

二、反思后的新课程教学设计

(1)新课程教学设计。《标准》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标准》还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理性思维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对比《标准》的理念,反思原来的教学设计,结合北师大版《数学》4,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物理学中已经学过的“位移”“速度”和 “力”等物理量。针对此知识位移用两个实例来展示:实例一,飞机飞行;实例二,从学校到家。速度也用两个实例:行驶中的汽车和投标枪。力也用两个实例来展示,分别是吊重物和汽车爬坡。这些事例全都可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出来。通过这些图片,学生会发现这些量都有大小和方向。

(2)设计理念。①注重学习方式。通过6个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抽象出向量的概念。数学是思维创造的产物,数学活动是思维创造的活动,学习是思维的再创造过程。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亲身实践,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自己新的知识体系。②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举例子中有身边的位置移动问题、汽车爬坡中的受力分析问题,有生产过程中起重机吊重物中的受力分析,更有体育竞技中体育科技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扩展学生的视野。③加强思维训练。从具体的、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这实际上是对人的思维能力的难得的一次训练。这种抽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对学生以后个人成长和智力发展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三、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启示

(1)对教育观念的反思。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认识和感悟。作为数学教师,数学教育观念就是其对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把数学理解为一种工具,那么教学过程中他就会注重数学的应用性,强调数学与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果认为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那么他就会自觉地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作为学生发现、探究,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倾向。如果教师认为数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那么他的教学设计就会注重教学的“结果型”模式;如果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创造能力,其教学设计就会呈现一种“追求过程型”“探索型”的模式。

《标准》中首次将数学观念和数学教育观分开讨论,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的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方面直接创造价值。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的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一系列描述性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数学的本质,说明了正确数学观的标准。同时,《标准》还单独列出了数学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其中有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性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等。这些都从各个方面强调了数学教育的价值,定位于数学教育是通过数学进行教育,是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数学价值,明确数学教育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上才能保证方向明确,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