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7 09:1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

第1篇

现代学者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疑,一般自己多读几遍也可解决,但,形式之疑,往往被学生遗漏,或置之不理。这时,教师就该因势利导,顺学而行,让学生对形式“疑”之。

这几天,听了徒弟上的《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1课)二次试教,感触颇深。

第一次在感知课文、了解大意后,他出示了一个问题:“宙斯气急败坏,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你认为宙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有感悟,圈出来并在旁边加上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进行交流。

生:我从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看出宙斯的凶恶,惩罚的严厉。

生:我从普罗米修斯既不能动,也不能睡觉,还要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看出宙斯的恶毒。

生:我从又派凶恶的鹫鹰,每天用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看出宙斯真是太狠心了。

生:我从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看出宙斯的狠心。

……

师:宙斯真够狠心恶毒的了,请同学们用朗读表现出来!

教师抽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读出这种感情。

……

课后,针对这个教学片段我们进行了反思,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内容,文体特点不明,从理解课文角度解构文本,学生只了解了一个凶恶的宙斯,而对作者的描写如何匠心独运,遣词造句如何精确传神,学生却体会不到,学习语言的运用不够。关键在哪里出错了呢?就是教师的提问角度。

《学记》 中对提问有精辟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

是否换个角度提问呢?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从普罗米修斯入手呢?第二次试教时,教师出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边读边画,想象画面,作者是如何写出普罗米修斯受了严厉的惩罚的?从哪几点写出了惩罚的严厉?”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进行交流。

生:从地势上看,惩罚严厉,在高加索山上,而且是在高高的悬崖上。

(教师出示补充资料,了解高加索山悬崖的情况)

生:从天气上看,惩罚严厉,每天风吹雨淋。

生:从酷刑看,惩罚严厉,双手双脚戴着铁环,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

生:从时间上看,许多年,一直锁在可怕的悬崖上。(插入:三万年)

生:从程度上看,狠心的宙斯又派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用尖利的嘴巴啄肝脏。

……

师:是啊!作者就是从这多方面写出了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凶恶的惩罚,让我们结合体会,读出情感。

师:但,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读文――

生: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接着,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文语言展开想象,普罗米修斯在各种天气下、在一年四季中、在长年累月中遭受惩罚,让学生活化语言,灵活运用。

之后,教师再抛出一问:“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惩罚普罗米修斯写得如此详细呢?让人感到惨不忍睹,是不是可以写得简单一些?”

这样,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作者构思之巧妙:惩罚越严厉,普罗米修斯的信念越坚定;痛苦越严重,普罗米修斯的决心越坚强;宙斯越凶恶,普罗米修斯的人格越伟大。

这种反衬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领悟,似春风化雨,在具体语言实例中将课文知识在“活的语境”呈现出来,变“静态描述”为“动态运用”。

面对同样的文本,只是提问换了个角度,但效果却大不相同,为何?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思维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思维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质量,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显然,第二次试教教师抓住了神话文本的特点以及文本个性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展开想象,关注作者的写作技能技巧,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结构布局的巧妙,借此领悟文本的表达方法,达到语文课程价值目标。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更要找准教材中语用的亮点,定准学生的教学起点,在学生“愤”“悱”之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要讲时就得讲,该要问时还要问!

换了一个提问角度,语文味就浓了,语用就加强了,课堂就高效了!

课后,笔者还另有收获。

在和徒弟一起解读文本之时,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首词――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为了突出梅花的香如故,作者写了多少层的不幸,“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花即是人,景即是情,梅花就是陆游。

《普罗米修斯》一文中“宙斯对普罗米修斯的惩罚和普罗米修斯对惩罚的态度”的写法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啊!这真是――

高山悬崖边,手脚铁环苦。酷刑死锁日夜逼,更着风和雨。

凶鹫嘴尖啄,肝生更啄复。万载千年惩罚恶,只信道如故。

这首山寨版的《卜算子・咏普罗米修斯》,就是我听课的意外收获。

语文教师就得多读美文,多读唐诗宋词……

手上书香浸,读破语言神;

巧问文本秘,妙练智慧真。

其实,教师如何向学生发问,提问的角度如何,提问的时机如何,与教师的语文素养有着密切联系。

笔者常常把摘抄的三段话,送给教师们,一起共勉――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从来不爱文学、不看美文散文,不读唐诗宋词、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读的语文教师,能够让他的学生爱语文、爱读书。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从来都懒于动笔的语文教师,能极其自如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我们更无法想象成天只在试卷、教本、教参之间周旋的语文教师,会是一个有足够的思想引领学生、有足够的精彩征服学生、有足够的才情震撼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诠释文字魅力的教师。

第2篇

一、集体备课程式的拓展深化

集体备课的形式、类型、特点众多,我们必须完善、深化、拓展其基本程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主要应把握扎牢以下环节。

1?郾个人钻研形成具有自己思想的个案。无论怎么强大的集体,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个人的素质、个人的研究、个人的认识程度决定着这个集体的水准。集体备课时,个人先行独立的教材的解读、教学设计,决定着一次集体备课的实效。倘若事先没有深入的个人研究思考,毫无准备地进入集体备课,那必然是表浅的交流、肤浅的领悟。有效的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带着思考来,拎着问题上,憧憬着愿望去。这样才可能有深层次的触动,才可能闪现出亮丽的思维火花。

2?郾交流碰撞形成具有集体智慧的共案。真正的思维碰撞、真正的由衷交流,必须是带着自信的理念观点,紧盯着问题困惑,以自己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思想给人以启示,同时又从他人的见解中使困扰自己的疑惑逐步消解、释然。必须是大家的智慧之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强强联手,形成集体的基本共识,创造彰显集体智慧的基本教案。

3?郾取长补短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的新案。真正的集体备课,不仅要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也要明白他人的长处与短处,所形成的智慧共案,是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是对教学设计的尽力优化。然“共案”关注的理想的优化,未必适用于每位教师个体,未必适用于每位教师所教的学生。因此,还必须在“共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切合自己个性,又高于自己在集体备课前那个个案的新预案。

4?郾实践反思形成“更上一楼”的精案。系统完整集体备课不能因为课上完而结束,不能仅仅止于上课这一环节。应当延伸至课后反思,延伸至教后进一步对教案的修正。来自集体的智慧、个人的创造的教学预案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有些美好的设想未必真有佳效,有些看似难点的地方也未必就真正是学生的难点,有些对学生的估计未必真正准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实践检验的正误得失需再一次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形成独具匠心的精案。这个精案,一是能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借鉴,二是能为同伴下一轮的教学孕育新的起点。

二、集体备课实践的实效追求

(一)多元角色的集体备课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足,不同的视角,对教学会有不同的追求。笔者屡试不同角色的集体备课,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一次,大陆一线教师、高校教授、台湾教师三方同备《白鹅》一课,三位教师所处的背景不同,从事教学的环境各异,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关注点、教学指向的追求悬殊,他们带着各具自己思想的个案来参与集体备课。

1?郾台湾教师带来的是――立足于以写作者的身份去体验关照文本备课个案。?摇这一备课,体现了台湾教师一贯特点:比较自由,比较自主,比较宽松,重视让学生操作、合作、交流、表达,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显现,不太追求答案的完整完美,甚至没有比较一致或大体的意见。

2?郾高校教师带来的是――立足探求作者写作心路历程与写作意旨的备课个案。高校教师呈现给我们的备课,是他课堂的着力追求:作者与作品紧密相关,深刻读懂作品必须深入了解作者,每位作者写作都有其独特情感,表达着其独特意旨。

3?郾一线教师带来的是――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品位的备课个案。该教师的备课,反映了小学一线教师的基本追求。虽然一线教师也注意从写的角度去审视阅读教学,但基本上是局部的或是局部技巧上的,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品位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占课堂教学相当大的比例。

三位教师的教学,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亦各有局限。第二阶段的集体备课时便在如下几方面着手,调和几种关系,形成富有集体智慧的共案。

一是夯实基础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无疑,一线教师是注重基础的,台湾教师与高校教师更注重能力。注重基础符合小学教学实际,符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值得肯定的。倘若长期地,每课均忽视基础,学生的能力就会失去根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难免陷入基础薄弱的泥潭。当然,注重基础须教在学生不懂处,同时又不忽视能力的提升。

二是理解内容与指向表达的关系。一线教师几乎把主要的时间(有的甚至是全部)都花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情感,看出人物的什么品格,几乎成了我们教学的中心核心。条分缕析,深挖细究,细细碎碎,反复感悟,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无病,这种现状必须花大力气改变。要把过分理解课文“写什么”转向关注课文“怎么写”上来。

三是引导与自主的关系。我们的课堂,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走完预定线路,往往牵得太多,牵得太紧,牵得太死,学生少了自主的时间、自主的内容、自主的选择,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但台湾有的老师有时又放得过头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以致有的课过分拖沓、目标过分泛化、课堂效率偏低。

四是规定与开放的关系。要避免僵化死板的固定答案,要避免为了走向答案而不惜“赶路”“灌输”的做法。也要防止为了所谓的开放与多元,使学生云里雾里,正误不辨,是非不分,不知所从的状况。

不同质角色的集体备课,是一种全新思维的碰撞,其火花绚丽多彩。

(二)理念碰撞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主题、话题应该来自实践,缘自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有的由一线教师自主提出,有的由学校或行家发现捕捉,有的根据新课标理念拟制。一旦捕捉到了现实有又富有价值的问题,就应及时备课研究解决。

一位骨干教师教学《触摸春天》,在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他主要抓住: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在哪写了奇迹?安静为什么能创造奇迹?安静还能触摸到什么?最后展示了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故事。

课上,老师紧紧抓住没有半点“磕磕绊绊”“极其准确”“悄然合拢”“竟然”等词语引导学生概括出“流畅穿梭”“触摸月季”“拢住蝴蝶”等看出那是奇迹。安静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奇迹,是因为她热爱生活。应该说,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收获也颇丰。

然细细咀嚼,总觉得此课的立足点与归宿似乎存在问题。于是组织学校教研组进行教学反思与二次备课,通过集思广益,老师渐渐明白,原来,“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热爱生活”等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不是语文教学主要应该回答的问题,也并非语文教学追求的愿景。

语文教学到底要追求什么?《触摸春天》到底应提升学生哪方面的语文素养?一番集体研磨,几番理念碰撞之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原来,触摸,是接触抚摸,是感受体验。作为一位盲童,安静是如何感受春天的?作者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四个镜头,一是“走”,流畅穿梭;二是“伸”,伸向月季;三是“拢”,拢住蝴蝶;四是“松”,松手张望。这四个可视的镜头是写实,是看得见的,而课文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作者想到的,是作者的感悟联想。原来,写作要写实,更要写感悟想象,这才是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独特的语文价值,是这篇课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独到之处,也是课程标准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理念追寻。这样的反思研讨,理念融合实践,教师豁然开朗,个个形成了基于集体智慧又个性张扬的精彩教案。

(三)落实“语用”的集体备课

学习语文文字运用是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与核心。每册教材,每组乃至每篇课文如何落实语用,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靠教师们的单打独斗显然难以解决,每篇课文的语文点甚多,如何把握重点有效突破,也需靠集体备课的集体智慧。适当进行此类集体备课,有时能起到以点带面,以一驭多的效果。《普罗米修斯》一课,有这么两段话――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宙斯从哪两方面惩罚普罗米修斯呢?教学时,教师们大多是找到“惩罚”的句子,读出其中的韵味,想象遭惩罚的惨状、痛苦与坚强,如此而已。

语文文字的运用如何实现?集体备课研讨中,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语用”。于是反复揣摩,达成共识:要引导学生学会简洁概括,用尽量少的笔墨包含尽量多的意思。

第一段话,如果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什么字?学生大多会说用“锁”;如果用两个字呢?学生多数能用“死锁”。如果用四个字呢?学生议论纷纷:“死死的锁、死锁手脚、死锁悬崖……”概括能力的强弱立即就见高低。

这时启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死死的锁、铁环死锁”与“死锁”表达的意思并无多少区别,“死锁”肯定得控制了手脚。只有“死锁悬崖”既表明了控制人又表明了控制在险要地,最为恰当。

如果用八个字呢?学生纷纷举手:“死锁悬崖、不能动弹,死锁悬崖、不能睡觉,死锁悬崖、永不屈服,死锁悬崖、风吹雨淋……”概括能力的高下更见分晓。

这时再次启发讨论,引导学生渐渐领悟:“死锁悬崖、不能动弹,死锁悬崖、不能睡觉”之类,仅仅都是说被“死锁”属同一层意思,“永不屈服”并非惩罚,“死锁悬崖、风吹雨淋”之类在“死锁”之外还包含了另外一层意思,概括的内涵更为丰富、全面。

第二段话,如果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四个字,八个字你会怎么概括?至此,学生逐渐明悟:啄;啄食;鹰啄肝脏;鹰啄肝脏、苦无尽头……

有了集体备课等研磨与提升,更加强化了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了“文意要点梳理”与“用词精确表意”之奥妙,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四)开拓思路的集体备课

思维定势、思路狭隘、思维僵化是习作教学的逼仄。集体备课,集聚众人智慧,相互诱导启发,对打开教学思路大有裨益。

面对《眼睛》这样的命题,我们会想到什么习作材料?不少人往往想到的是“穆老师会说话的眼睛”“关键时刻老师期盼的眼睛”“患病时父母那焦虑怜爱的眼睛”等。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一单元,首篇写了“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接着用诗歌写了抗击非典战役中医务工作者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再写了琳达一家三代捐献角膜那“永生的眼睛”,最后展示了食肉动物、水生动物、夜行动物、飞行动物等各种各样奇妙的眼睛。读后令人掩卷长思,思路何其开阔!

集体备课时,教师一方面研讨如何读中悟写,读中孕写;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着力探讨如何在写中引导思路的开阔多元。

第3篇

“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引导与管理”操作案例。

案例类型:

学生合作学习。

叙述:

民主开放,协作探索的小组合作是生本课堂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生欢迎这种学习方式,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小组合作遍地开花,一片繁荣的背后,各种问题凸显出来:课堂上的混乱,讨论中心的离题千里,不注重倾听,组内矛盾,效率低下等,每每看到我们班的学生在经过激烈的小组讨论后,所呈现的成果却是或重复或单调,或过于简单。我思考其中的原因,恐怕不都是学生的原因。反思自己,是不是为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了?如何更高效地运用小组合作?从合作材料的选择入手。

操作案例:

小组合作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并非所有题目都适合小组讨论,对于那些简单地浅显的,答案较唯一的,或者难度过于高的,不适合该学段的提问就不适合作为小组讨论的材料。既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又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在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问题或可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

1.头脑风暴类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一定很难,但能够体现“人多力量大”,以数量取胜,比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中,可组织学生讨论在没有火的时候,人类会遭遇到哪些困难,以此来表现普罗米修斯盗火之举对人类意义的重大,以较低的难度活跃了课堂

气氛。

2.有一定难度的教学难点重点,需要学生经过反复推敲商量的问题。在《桂花雨》一文中,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揭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而学生却很难理解,可提出讨论话题:“外地的桂花再香”是否仅仅说桂花,“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说的是家乡的金桂,其中还有什么含义?如此一来,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分步走,有计划地深入理解。

3.多形式问题。在学习古诗中,如《望洞庭》《江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让人陶醉,有的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成一桌“一人作画,一人配乐,一人朗诵,一人解说”的艺术大餐,激发了组内每个成员的特长,每个人都以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学到了这两首古诗的精髓。

4.需要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观点的问题。如《维生素C的故事》中,很多学生对哥伦布抛弃船员的举动抱有否定态度,也有一部分持支持态度,我没有立即妄下断言,而是组织小组内进行小小辩论,然后再请代表分为正反两方发表意见,双方互不相让,情绪激动,反而理越辩越明。

5.需要学生联系实际与自身情况回答的问题。如,在《》这篇课文中,学生了解了当年的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怎样的灾难,林则徐的历史意义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现实进行讨论:现在死灰复燃,我们该如何珍爱生命,远离。这类问题往往可以有意想不到的好答案,可见我们的学生视野广阔。

6.学生前置性学习收集资料的交流。如,《但愿人长久》的前置性作业中,我们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及其作品,由于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介绍并不属于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堂上我们只是请个别学生大致说一说,而没发言的学生也认真准备了丰富的资料内容,苦于没有展示的机会,影响了下次自主学习收集资料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简短简洁的小组合作,如同桌讨论,以鼓励同学交流,丰富课外知识。

7.以读代讲的平台。《秋天》是一首诗歌,全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是学生练习朗诵的好材料。可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朗诵练习,一组有一组的风格,一组有一组的特色,是一次愉快又高效的合作尝试。

8.带着问题走进课文的机会。在《老师!你好!》中,可引导学生带着“有人说,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那么,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呢?”这样的问题走进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分析评价:

第4篇

关键词:神话;教育影响;民族性格;教育差异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36-04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1]神话是社会的共同知识财富,其生命就在于传播,一定的共同体的存续也在于神话的传播。在神话的传播过程中,共同体内部各成员由此获得流行于该共同体内的神话所承载的知识,这一知识反过来又成为调节一定的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方式的准则。因此,神话具有举足轻重的教育功能。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中西方在神话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各有特色,两种不同的神话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这两种民族性格的养成与中西方神话教育的影响密不可分。

一、中国神话对教育的影响

(一)尚德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都是崇高圣洁和大公忘私的英雄,具有强烈的尚德利他精神。在开天辟地之后化身为世间万物,连身上的寄生虫也化为了人类;女娲造化生灵,炼石补天,也将自己的身体化为了石物;大禹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神农尝尽百草,一日遭遇七十毒;羿救百姓冒死射了天帝的九个儿子;后稷教人栽种五谷,天下得利。从这些描述中,中国神的利他形象十分鲜明。可见“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意识里,值得崇拜的不是‘力’,而是‘力’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性质, 是‘力’所拥有的伦理装饰。”[2]人们对这些神的褒贬多以道德为准绳,他们身上彰显了凡人永远无法企及的圣洁和崇高。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相反,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不同,造就了西方国家与古代中国截然相反的民族性格,其中尤以古希腊为代表。相较于中国神话所宣扬的道德至上,希腊神话恰恰相反,神与人除了力量的差别外,在情感上毫无二致。当众神脱掉神性的外衣之后,个个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众神之王宙斯拈花惹草,残暴无良;神后赫拉阴沉善妒,没有丝毫让人类敬重的地方;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墨透斯留恋美色,打开了潘多拉之盒给人类带来无尽灾难;此外,众神、弑亲、杀子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希腊神话的特点就在于神性和人性同时存在,它大力提倡个体化原则,张扬个性,放纵原欲,尽情享受现实世界生活,勇于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思维方式深深注入希腊文化之中,产生了诸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戈拉等一系列影响后世的哲学大家,也为西方的理性思考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反抗精神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的力量无法与自然界抗衡,加上逐渐出现阶级分化,大部分人成为被统治阶级。面对来自自然界和统治阶级双重的压力,广大劳动人民唯有发挥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将自身无法表达的反抗情绪寄托在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中,借由法力无边的神仙来完成自己对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这种抽象、博大、智慧的反抗精神生动形象集中表现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1.反抗自然环境

在自然界对人类的威胁中,洪水首当其冲,故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几乎都有洪水神话,无疑是原始人严酷恶劣的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孟子•滕文公上》有言,“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注:《山海经十七•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卷八》。]、擒服水怪无支祁[注:《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

精卫填海也是属于与水抗争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北山经》载: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柔弱恰好代表当时无力与自然界抗衡的原始初民,明知徒劳却仍充满对改造自然的坚韧毅力和美好愿望。

2.反抗代表统治阶级的天帝

人类不仅面临大自然的挑战,还面临着人与人之间的斗争。随着社会阶级分化,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情绪日益强烈,具体也体现在神话中。《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本是炎帝神农氏的武臣,却敢于与黄帝面对面地战斗,且在头颅被砍后仍然战斗不止,使得其人格精神充满了积极而悲壮的魅力,也使这则神话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其历史所指,给后人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激励作用。后羿射日同样是一则表现对统治阶级反抗的神话。《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天上十日本是天帝的十个儿子,因为作恶多端而被后羿射掉九个,解除民间疾苦,后羿也因此触怒天帝,被开除了神籍。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也是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他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把天火盗到人间,使人类文化萌芽,百艺俱兴,为此不惜向最高统治者提出挑战,被宙斯用铁链缚在高加索山脉陡峭的山壁上,终日忍受老鹰对其肉体的啄食。普罗米修斯这个形象标志着希腊人从原始阶段向文明阶段的过渡,是一人追求文明进步,反抗愚昧守旧的不屈的斗争。

反抗一种制度,意识,有时候比反抗一种暴力或现实的压迫更为困难,因此反抗大神们的失败被蒙上一层浓浓的悲剧色彩,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精神压迫者的不满,使人们萌发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斗争反抗精神。

(三)创造精神

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连的,尽管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但有了劳动自然就会有所创造,并可在后世的不断努力中逐渐将神话变为现实。中国神话中就包含了许多科技发明创造:黄帝发明指南车打败蚩尤,嫘祖发明养蚕制作衣服,还有有巢建房、仓颉造字、宁封烧陶。《抱朴子•对俗篇》说:“太昊师蜘蛛而结网”,太昊据说是伏羲的号。《路史•发挥一》注引《拾遗记》记载了初民如何发明生火,说是燧人氏看到许多鸟以喙啄树,“燃火出”,因此感悟,于是“因用小枝钻火”,由此取得了用火的主动权。此外,羽民、羽民国的记载数见于《山海经》,说明初民向往飞上天空,并懂得将人身和鸟翼的表象结合起来。人类到了近代才发明飞机,但最初的设想早已存在于神话之中。这些神话人物的发明创造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聪明智慧,亦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特质。

然而随着社会逐渐发展,神话中的奇思妙想却并没有对中国科技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约束。古代知识分子企图用简单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自然观的问题。在这样的思想下,中国人很少以客观的目光看待自然界,从未认真研究自然界的规律与现象。在这种既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又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必然是“虽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实行‘即物穷理’,终不能建立科学”。[3]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原本是统治者为了获得神话中不老之术而练的丹药,却在发明了火药之后,仅仅将其作为观赏烟火,而被西方人用作侵略攻打我国的武器,从这一点也不能不对我国的创造精神进行反思。

与中国神话中对自然的态度相反,在希腊神话中体现的则是对自然探秘、开发和索取的倾向。在其中我们看到,神英雄们与大海作斗争,与怪兽怪鸟相搏击,与各种异己的、压迫的力量比高低,向深山密林要财富和果实,向大海孤岛、惊涛骇浪要宝藏,向天空和大地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些在客观上构成了一个向外在世界挑战和反击的强大攻势,包孕明显的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和驾驭自然,并向自然索取的文化观念。希腊哲学是希腊神话的跃升形态,先哲们的哲学思想和成果很多都脱胎于神话,如发明几何学之毕达哥拉斯和主张原子论之德漠克利特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由于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较为灵活,且注重动手能力,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科技一直呈迅猛发展势态。西方现代神话诸如《007》、《超人》、《蜘蛛侠》等故事中所出现的高科技装备也逐渐从幻想变为现实。

二、推广中国神话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

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点,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也是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中国传统教育向来强调文以载道,重视知识的传输。故神话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情节性一直广为流传,对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晚清更是受到空前的重视,蒋观云就曾说“其神话、历史,不足以增长人之兴味,鼓励人之志气,则其国人天才之短也可知”,[4]由此可见中国神话对于教育影响举足轻重。面临当今社会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契机,神话应以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为素质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一)神话教育素材的选择性策略

受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神话一直以非正统方式流传于民间,难免有一些神话带有迷信等消极因素,会对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该由权威机构本着坚持发展的观点有选择性地提供适合中小学教育的神话素材,避免因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儿童世界观混淆。

除了将神话教学引入课堂,教师还应适当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应是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以及语文教学需要,兼顾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在大量感知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就能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奇、描写之实。

(二)教育原则选择性策略

古语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它是初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孩童般的原始理解,集中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类智力发展过程的起点。而儿童思维作为原始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表征,积淀着原始先域的种种原始的遗传信息。作为神话的作者――原始人类和现代文明的儿童之间有着许多彼此互通且相互照应的关系,原始思维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契合的,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按神话的演变进程进行教授。

想象是儿童的一种常见思维游戏,他们往往会把主客体混为一体,将自己也想象成世界中的一部分,这是儿童时代特有的精神现象。但目前的学校文化往往和儿童特有的精神文化相抵触,压抑了儿童这类精神文化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发现,随着理性世界的成长,人的精神成长并不是朝前发展,它受到客观、逻辑、冷静、节制、审时度势的自觉意识的压制和掩盖,人的真实、情感、想象、创造等走向衰退。因此,在进行神话教学时应注意到,原始思维是以“存在物与客体之间的神秘的互渗”为基本特征。神话让儿童心灵找到归依,只有学生内心的需要,才是最有效的,教师要引导孩子从内心出发,发展出真正的神话教育素养。

(三)教育方法

神话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其本身具有较强可塑性,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拓展。神话教育并非主流教学,不能按照传统课堂教育中灌输式教育方法,而应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顺应其特点使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多元化。

网络上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教师一旦将这些信息用于教学当中,就会为神话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从学科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内容以及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相关引导教学,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去学习。学生带着兴趣与目的去学习本身就提高了学习效率。

通过研究神话对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为了把神话这一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继承下去,也是为了能够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受教育者从新的思想和角度来了解神话、接受神话,让他们能够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同时也让神话这个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教育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2]谢选骏. 神话与民族精神[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3].格致与科学[J].科学画报,1934,(1).

[4]蒋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J].新民丛报•谈丛,1903.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Mythology on Education―Also a Comparison with Western Mythology

PENG Yu-liang1, LI si-yu2

(1. College of Law,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2. Maritime Colleg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第5篇

一、巧用电子白板,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在以往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件更多的是侧重演示功能,教师完全围绕着课件设计的顺序进行讲授,不敢也不能让学生参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则可以灵活地向学生展示各种信息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例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时,电子白板能够灵活地向学生展示图形平移、旋转等过程,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探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反复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又如,教学“如何画角和量角”时,传统教学既费力又费时,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太理想,有了交互式白板之后,可以直接从电子白板的数学工具中调出量角器,很方便地和学生一起认识量角器,画角、量角,遇到操作难点时,及时静止、呈现、放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

二、巧用电子白板,提高教学的形象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就形成两者之间的矛盾。而电子白板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平移、旋转》这一单元时,笔者让学生运用电子笔在屏幕上直接拖动,实现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运用资源库里的图形资源让学生在白板上通过平移、旋转等创造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图案,将抽象变得直观,学生易于理解,便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再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我让学生运用电子笔在呈现的长方形的长、宽和四个角上进行拽动,通过拽动长方形的大小发生变化,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通过电子白板的操作,将难以表述的内容直观呈现,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形象性。

三、巧用电子白板,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在以往的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制作的课件已是一个成品,造成很多教师为了课件按预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对于课堂即时生成的智慧,则不能很好地呈现和处理。交互式电子白板良好的交互功能、方便的即时信息处理与反馈功能,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中,有这样一道题:

教师提问:“如果直接计算要算几部分?你会转化得简单些吗?”由于有部分同学受例1思维定势干扰,误认为也可以分割旋转移动拼合小半圆,这时教师让持同意这种思路的同学在白板上展示,立刻就有了反对声音。针对此时由于过程发生变化,原先的图形在脑子里没能储存,缺乏对比、说服力不强的弊端,教师从资源库中调出原始图,利用电子白板的拍照、缩略图功能,让学生上来用颜色突出所求的周长部分,转化前后两幅图的鲜明对比,使学生马上明白了面积没变,周长不同。

四、巧用电子白板,提高教学的真实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运用电子白板进行讲授,不仅可以用电子笔在白板上书写勾画,还能对书写内容根据课堂的需要直接进行修改、擦除等,操作非常简便。同时学生们也可在白板上写写画画,互动探索。当一幕白板写满后,只需新建另一个即可。另外,对于重点、难点,教师可以用电子白板的拍照、缩略图以及刷新功能重新调出原始图来进行诠释,远比教师在画面上反复演示、讲解的效果好,教学进程也可随师生活动随时在课件上批注、写字和画画点点,更好地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当课堂结束时,整节课互动生成的资源被一一记录下来,教师只需重现白板的每个页面,便可和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整课的重难点。

五、巧用交互白板,提高教学的反思性

第6篇

(一)讲好开头,导入情趣

要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开始之前,语文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以便于能够有一个好的课堂开头,在课堂的伊始阶段就牢牢地把控住学生的学习情绪,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语文课堂开始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进行对导入方法的设计,寻找出贴切的方式,以便于能够迅速吸引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兴趣的进行课堂听讲。本校语文教师集思广益,创造出了多种课文导入方法:有通过介绍典故来导入课文,有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有通过在课前播放相关视频来导入课文,有通过介绍背景故事来导入课文,有通过创造学习情境来导入课文,还有通过设置悬念来导入课文等。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教师都应当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合理地选择课文导入方式。例如,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花瓣飘香》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头。首先,实物导入,激发兴趣。出示月季花,先让学生闻一闻,说说味道怎样;再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如何。教师:就是这娇艳、清香的月季花,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然后,媒体渲染,营造氛围,听课文配乐朗读,看多媒体演示月季花、小女孩摘花瓣的图片。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一上课,教师手持娇艳欲滴、芳香醉人的月季花走进教室,让孩子们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此情此景,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牵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自然引发了学生由实物月季花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今天的语文学习。而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娓娓的范读,使学生全方位地直接接触学习材料,营造了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为本堂课学生自主地朗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课文,提升情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出课文蕴含的意境,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例如,嫦娥奔月的凄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悲壮等,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熟练朗诵,毕竟“熟能生巧”。而教师的任务便是如何组织引导学生高效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充分体会到这些文章背后蕴含的深厚感情和美妙意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就现在的课堂来看,教师在朗读上的指导多停留在变换多种形式的机械复读而已,指导流于形式或者没有目标。而一些名师却恰恰能在朗读指导方面做出不一般的成就。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时的朗读指导(片断):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很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有个逗号,可老师为什么停了那么长时间呢?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子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停了很长时间。生:志愿军说到这里心里很难过,说不下去了,所以停了很长时间。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也就能读准了。于老师的指导从范读与感悟入手,让学生体会读中停顿所包含的情感,很朴实,无花样,但是读的感情、读的思维却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有效的指导朗读,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而这种情感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三)把握主旨,掌握情趣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善于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而激发思想共鸣,是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阶段。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拨动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情怀,勾起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四)剖析文章,激趣

教师要擅长利用对教学内容的剖析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意境美。具体来说,当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要再进一步挖掘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情感,深入分析文章深藏的意境,让语文的意境美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再现,让学生在体会语文意境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

(五)分析特点,培养情趣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就需要教师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考察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小学生是具备着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生群体(小学生经过小学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尺度,许多的名人作品小学生已经开始涉猎,其也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小学生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故意留下一些知识不进行讲解,那些好奇心强的学生就会在课下主动去查询这些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结论

第7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燃烧与灭火”内容选自沪教版9年级《化学(上)》第四章第一节。本节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笔者更侧重于生活化素材、易得资源等角度挖掘,侧重于“做中学”的基本思路设计本课。在实施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易调动,学生对“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实用的化学”的理解得到加深,“生活—化学—理性—生活”的学习链得到构建,学生敢于“亲近化学、融入化学”热情得以激发,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发生时的基本逃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较好渗透了“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观。上好本节课,对于学生从身边素材入手研究化学、从身边事件应用化学、让化学服务人类生活的观念将进一步增强。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学习,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②增强防火、灭火意识,学会一些逃生自救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的条件(通过演示实验来突破)。

四、教学方法、手段

问题—探究教学法、实验教学、情境教学、合作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资源

实验药品和仪器:蜡烛、火柴、白磷、水、钾、滴管、烧杯、酒精灯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课堂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镁条的燃烧、蜡烛的燃烧,但是怎样才能让物质顺利燃烧呢?大家一定有兴趣看一场PK大赛。

[师]这场比赛我要选4位同学参加:比赛规则非常简单:一根一根地划火柴,看谁在规定时间(15S)内,划着更多的火柴?比赛实行末位淘汰制。开始!

第一轮:15秒内谁划着的火柴多?这位同学被淘汰了,建议同学们用掌声给他鼓励!

[师]留下来的三位同学将进行一场:同时在酒精灯上点燃一根火柴,看谁的火柴燃烧时间长的比赛,让他们先点燃各自的酒精灯,开始!

第二轮:一根火柴谁燃烧的时间长?

[师]这真是一场动人心魄的比赛,看着又一位英雄离开赛场,我们还是要用掌声给他鼓励!

[师]最后的冠亚军争夺战:各自划一根火柴去点燃蜡烛,看谁点的蜡烛多,点得多为赢者,胜利者将获得意外的奖励!

第三轮:一根火柴看谁点着的蜡烛多?

[师]非常好!这位冠军得主的意外奖励是什么呢?吹灭这些点燃的蜡烛,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师]刚才,我们4位同学的精彩表现确实令我们非常惊叹!(掌声)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常见事例划火柴比赛作为引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做铺垫。

2. 探究燃烧的条件

[师]我们先跟他们交流比赛心得体会,第一位淘汰者,你划火柴时遇到哪些麻烦困难?

[生]划火柴力度小,速度慢。

[师]火柴燃烧时间长的同学,你有什么技巧让火柴烧那么久?

[生]把火柴杆竖直向上放,当火焰变小时,再慢慢转过来,火焰变大了,再转了朝上。

[师]PPT展示,火柴杆竖直向上和向下,从火焰的三部分解释。

[师]获胜者,你点燃的蜡烛最多,你的技巧是什么?

[生]用火柴的外焰去点蜡烛,蜡烛容易被点着。

[师]很好。为什么火柴用劲划就能划着呢?用的力气小却划不着?不划也不着?

[生]摩擦生热,产生了一定的热量就能点着火柴。

[师]很普通的划火柴中蕴含着许多燃烧的知识。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说说物质要能燃烧成功需要哪些条件?说出你们的猜想,及猜想依据。

[生]交流讨论,回答。

生甲:我觉得燃烧需要可燃物,如:火柴能燃烧,而水不能燃烧。

生乙:我觉得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如:火柴不划不会燃烧,用劲划就能燃烧。

生丙:我觉得燃烧需要氧气,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

[板书]一、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师]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具备其一,还是同时具备?

[生]同时具备。且举例证实。

[师]在书写镁条的燃烧、蜡烛的燃烧文字(符号)表达式时,箭头的上方都写的两个字“点燃”,燃烧一定要点燃吗?

[生]不一定,点燃只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的一种途径。

[师]你能举一些例子告诉我(除了划火柴例子外),不点燃,也燃烧吗?

[生]钻木取火、击石取火、奥运火种采集等。

[师]老师今天也来表演两个不点燃也能燃烧的实验,想看吗?

[演示实验]一、水能引燃(把金属钾放在酒精灯灯芯上,再往灯芯上滴水)

二、水下燃烧(白磷在水下燃烧)

[师]这两个实验其实只是燃烧方式的不同,一个是化学反应提供能量;一个是额外提供氧气。再次说明,物质只要同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不管此物质处在哪儿,都能燃烧。

设计意图:与学生交流让火柴燃烧、持续燃烧的技巧,为探究燃烧的条件作铺垫。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两个不点燃也能燃烧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燃烧的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点燃的区别,对成语“水火不相容”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只要物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不管该物质处在什么环境中,都能燃烧,有利于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3. 探究灭火的原理

同学们,生活中,经常会与燃烧打交道,比如烧饭,看看这段视频(油锅着火),你将会对燃烧有新的认识。

[师]视频中老师在遇到小规模“火情”的时候是怎么灭火的?它的原理是什么?我怎样熄灭煤气的火的?

[生]一个是盖灭,就是隔绝氧气;另一个是关气,就是断绝可燃物的来源。

[师]很好,大家分析得非常准确。再看一段视频,回答影片中他们是采用了什么方法自救的?

[生]断绝可燃物的来源,设置隔离带。

[师]很好。这些场景中(6幅图片)灭火的手段又怎样解释呢?

[生]说出图片中采用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

[板书]灭火的原理

1. 移走可燃物;

2. 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师]大家认为下面的场景如何扑救呢?

场景一:珍贵图书馆失火

场景二:海湾油井失火

场景三:森林大火(隔离带、鼓风机、撒干冰等)

[生]交流讨论,回答。

[师]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我国消防人员被派去灭科威特油井的火,采用人为在油井口制造爆炸的方式灭火的,你能说说它的道理吗?

[生]爆炸要消耗氧气,使得油井的火因缺少氧气而熄灭。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增强学生好奇心。也灌输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习惯。

4. 防火与自救

[师]大家知道,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防火比灭火更重要,正所谓防患于未然。大家看几个场景分析一下,这样做的原因。

场景一:加油站不允许打手机的告示牌

场景二:家用液化气泄露打开门窗,不能开灯及换气扇

场景三:实验室中白磷保存在冷水中的原因

[生]打手机、开灯及换气扇易产生电火花,引发燃烧甚至爆炸。白磷易自燃。

[师]当你来到下列场所(商场、娱乐场所、加油站、面粉厂、棉纺厂……),为了防范火灾,你应注意什么?

[生]说说议议。杜绝一切明火,禁带易燃易爆物。

[师]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热量,可一旦失控,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损失。火灾无情,冷静重要。针对不同的火情,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案。一般说来,小火自救,大火自救加求救。同学们,你能说说哪些自救的方法。

[生]用水、灭火器、毛巾、口罩、被褥等。

[师]求救电话是多少?拨打时需要讲明哪些事宜?

[生]拨打119,讲清地点、起火原因、路线,最好派人在路口等候消防车。

[师]若被困在火灾区,怎么办呢?请看视频。

[视频]播放有关楼层高低、门烫与不烫的自救方法。

[师]我国古代的许多成语中也有非常丰富的化学素材,看看这些动画(3个),你能猜出成语,并用燃烧灭火的知识解释它的含义。

[动画]flas:釜底抽薪、煽风点火、杯水车薪。

[师]火是一把双刃剑,看了这段视频,你会有切身体会的。

[视频]《你是谁》

附件:《你是谁》的画外音

你来到人间的方式已经无从考证,你的相貌和普罗米修斯的心灵一样动人,从取暖到烧熟食物,你义无反顾地担起人类摆脱野蛮的重任。

你推动文明的车轮从未止步,你常常为新材料地诞生呵护,从青铜器到航天时代,你奋不顾身地为科技进步提速。

你创造奇迹的脚步从不谦让,你的惊艳一直在人类欢庆的时刻绽放,从火炬水下传递到珠峰圣火引燃,你创造的激情一直在人们心中激荡。

你激烈澎湃的激情有时让人无法控制,你的无情常常将美丽瞬间消逝,从森林大火到恐怖袭击和不息的战火,人们一直在热议你的是非功过。

你是谁?

[结束语]最后,我用这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课题——火,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火,温暖着我们这个世界!

设计意图:从身边素材中告诫大家防火这根弦不能放松,防范胜于救灾,增强学生的防火灭火意识。动画形象逼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教会学生一些逃生自救的方法。从《你是谁》视频中了解火的“功”远大于“过”, 告诉大家要正确合理地利用火,让学生对“化学是真实的、有用的、实用的”的理解得到加深,让化学服务人类生活的观念将进一步增强。

七、评价与反思

第8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利保证。做好充分课前准备,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有利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任务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利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对以后的学习有着较远影响。几位老师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生字卡片,图片,食物教具等,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生字卡片的准备一面有图一面是生词,有利于检测生词的掌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养较高

教师的语音素养较好,几个老师有着良好的语音面貌。纯正的发音会影响学生。因为学生会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模仿英语老师的语音、语调,一旦形成,很难较正,这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促进了他们的强烈求知欲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几个老师倒做得较好,如刘琦老师。教师的形象与人格素质较高。形象素质并不是说教师要“貌若天仙”,但一定要落落大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学生的心目中起模范和表率作用。而教师的教态自如和给学生的亲和力,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梁玲老师利用自己流利的英语结合手势创设情境。

三、书写规范

好的板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能树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具体生动、富有表达力的语言,离不开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经不断锤炼出来的教学组织能力也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官志梅老师做得较好,书写也漂亮。而且课堂结构也比较合理。

四、?创设了情境:

教学中几位老师都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梁玲老师在教单词是自己利用老师语言优势,边做动作,边用英语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刘琦老师教学单词时也让学生表演老创设相关的情景,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良好效果。

五、目标达成度较高

几位老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法的训练,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突出。

五、建议

1、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的每个环节用时合理,使整节课和谐发展,不要出现头重脚轻等现象。

2、把课堂换给学生,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落实自主的探究学习、掌握合理的传授学习,让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正真成为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主动的快乐学习,敢于直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在知识、能力各方面得到不同方位的全面发展。把握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寻找课程改革和传统教学的中间地带。

3、加强学生句型的操练,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正真使语言应用和中考相结合,寻找语言教学和中考的中间地带,培养说英语的同时,提高他们应试的能力。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二)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的学期,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一、转变思想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我们现在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哪怕大家在平时的闲谈中也可以进行教研。

二、理论基础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所以,除了鼓励教师多读书之外,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一是从着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和组内教师共同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三、集体备课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接下来就是个性修改,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最后,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

我觉得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三、听课评课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一节课,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集体评课要求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高语组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与课例大教研活动合并,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然后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的研讨氛围。另外,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都要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相信集体评课定能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四、专题研讨:

间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组长安排本组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提前设计好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求主题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大小话题不限,必须是值得探讨的,否则失去意义。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想法向大家说明,然后大家轮流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最后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思想,这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并且由中心发言人记录,最后整理成文作为教学成果展现。

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案、教学经验,专题研讨,这些应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常规做法,通过听课,相互提高,通过评课,取长补短;通过交流,探索创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向一些“名师“学习,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追求创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表及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科研兴趣。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三)

今天,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研组长论坛。本次论坛在首南一小举行,是对上一阶段教研组实绩考核的延续。由于今年才接手语文教研组工作,而论坛的内容又是09、10学年的教研组开展情况和成绩汇报。所以昨天下班从学校搬来了厚厚一大叠资料、档案,准备论坛发言稿,制作ppt幻灯片,一直弄到凌晨1点才睡觉。

我们茅山小学语文教研组一直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成绩稳中有升。现将近两年我们教研组开展的工作分四大块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学习新课程。

我们教研组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20**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组织了教师一起学习薛法根老师的《“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又认真学习了沈大安的《浅说略读课文教学》。第二学期在教导处的组织下,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特级教师钱正权的《跟年轻朋友聊“听课”》,研究了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还组织研究了由鲍丹丹老师执教的、薛法根老师点评的课堂实录《我为你骄傲》。

20**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并且针对作文教学难的问题,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学习20**年11月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师》里的《教好“教材里的作文”》。第二学期集中学习了薛法根《低年级阅读教学怎么教?》,并且探讨了《如何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每位教师都认真地做好记录,相信这样不断地学习肯定能提高我们的认识,并积极投入教学实践当中。

2、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近两年来我们教研组语文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学科培训,主要是听课、评课、讲座等。我们还积极参加区教研室、进修学校组织教师到市外进行学习和听课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区级“领雁工程”培训。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安排下,四位老师分别在海曙小学和华泰小学脱产培训6周时间。在这6周的时间里,他们在名校听课、上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感受名校浓浓的教研气息。相信通过学习,定能给我们补充新鲜的血液。

二、重视校内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集体学习,深入了解教材。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集体性的学习活动。集体性学习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引发我们自身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给与其他的老师以思考。我们教研组的理念是一人优秀只能代表个体,整体上去了,那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开展教研教改公开课。

(1)第一学期除了学校安排的一般性教研组活动之外,我们还对文言文教学和略读教学进行了重点的研讨和学习。教研活动的形式是“集体备课---课堂实践----集体修改----再次实践”。我们有幸请来了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给我们的老师进行上课、听课指导。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吴乐燕老师上了公开课:《伯牙绝弦》,这也是我们这学期所要研讨的重点课文。课后,郑小强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对如何理解教材,怎样把握教学目标作了具体的分析。

(2)第二学期我们有幸请来了区教研员方老师和赵老师来校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让两位教研员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以此对症下药,给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剂良方。两位老师柳静君老师和吴乐燕老师分别上了两堂公开课:《荷叶圆圆》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次与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一起探讨了文言文课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0**学年我们进行了8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第一学期10月份与海曙小学的联谊活动,海曙小学的姚桂琴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长城》,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学校的吴乐燕老师执教的《桂花雨》,教学过程由扶到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11月份与华泰小学的联谊活动,华泰小学的徐福丹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朗读指导和写法的渗入把握得非常有度;我们学校柳静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颐和园》,受到了同来听课的华泰小学老师的肯定。

(3)第二学期4月进行了三次公开课的教研活动,第一次是柳静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数星星的孩子》。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是两位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上公开汇报课。一位是到海曙小学学习的朱小妹老师,她上了《画家和牧童》;另一位是到华泰小学学习的陈海峰老师,她上了《触摸春天》。从她们的课堂展示中,我们感受到了名校的课堂教学风采,也感受到了两位老师通过学习,自身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次是与海曙小学的老师进行教学联谊活动。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受到海小老师的一致好评;海小的李翔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三个儿子》,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海曙小学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们的潜力是也是无穷的,只要你关于开发。

(4)5月份与华泰小学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华泰小学的钟媛媛老师和我们学校的徐燕萍老师共同上了《纪昌学射》这篇课文。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既看到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同的效果,也意识到了我们与华泰小学的理念差距。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大家都感觉到受益匪浅。

(5)6月份,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参加了镇教辅室组织的“新生代”教师选拔活动。虽然最后只进了复赛而没有得到参加区里的比赛的机会,但我们从这次准备中看到了差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语文教研组的差距。

通过这些公开课,展现了我们在课改过程中的点点进步,也感到了自身的不足,相应的也就增加了见识,提高了认识水平,这也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三)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近两年我们组织了十几次集体备课,在活动中,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发表各自的观点,有些教师还制作了PPT,并对课的设计提出了大胆而富有创新的想法,结合课件的形式一起出现,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确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可以说,集体备课已经成了我们教研组固定的教研活动了,因为这里是群策群力最好的展示平台。

三、积极开展好语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学年我们教研组积极组织了一到六年级的语文竞赛,让孩子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月荐稿”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为学校校报《小星星报》和校刊《紫云英》提供了充足的习作数量。低年级讲故事比赛、拼音过关比赛,中高年级古诗词竞赛、现场作文比赛,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语文教师积极辅导学生写作,并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投稿。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也获得了一些成绩。如孙惠妹、姜锦锦同学分别获得了《我是90后》征文比赛全国级二等奖和优秀奖,两位指导老师朱维洁老师和吴乐燕老师还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朱小妹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我和你”征文比赛中获得鼓励奖。相信这样的竞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竞争意识,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参加区里的比赛。

在这两学年里我们学校师徒结对工作做得比较好,师徒结对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师徒之间,使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