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落花生课堂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设计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化是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新课标强调: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具体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适当为学生创设出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落花生》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语文中时常“借物喻人”“借物喻理”,并用多媒体展示“梅花”“竹子”,让学生予以举例。在学生兴趣正浓之际,我拿出几颗“落花生”(多媒体同步展示落花生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花生”的所见所闻所品味,进行“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瞬间激起学生的“争艳”兴趣,课堂在“你一言我一句”中实现导入。
梅花、竹子、花生这些生活事物在实物与多媒体课件的双重作用下营造出生活化的情景,直观的视觉印象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积极的认知、想象、思辨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具体形象中走向深化、走向创造。
二、构建生活学法,增添课堂活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若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听讲知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但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积极尝试的冲动,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生活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原来的配角、听众变成演员、主角,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进行“吹拉弹唱、舞演评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展现自己的个性才华,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上得以绽放。
在《白杨》的教学中,我就尝试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得以张扬,让生命的灵性在课堂得以释放。其一就是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尊重和参与中拉近语文学习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贴近学生,增添了语文学习的真实性;其二,让学生自编自演“我来赞白杨”,让学生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学习环境中,个性得以释放,才艺得以展现,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三、挖掘生活资源,加深课堂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教学必须贯彻的教学原则。现在的教材更趋于人性化,其中选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有的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我们教师要创新思维,开阔视野,立足教材本身,努力挖掘其中的生活因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本地地理特色相联系,不仅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而且在指导学生分析中培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桥》中,虽然本地没有桥可以参照,但正在修筑的环城公路却有相同之处,我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在烈日中依然奋战在筑路工地的工人们的精彩照片,那挥汗如雨、汗流浃背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引发了对村支书的情感共鸣。在对村支书的分析中,不少学生想起了勤劳持家的父母亲,在课堂上不自X地回想起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课后的笔记中写下了“我要体谅爸爸妈妈、我要帮妈妈干活、我再也不能这样任性……”等话语,让语文的情感教育得以实现。
四、创设生活作业,实现课堂延伸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加以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设计知识性的作业,还要设计生活性、实践性的作业,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性作业巩固、应用、深化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同时,在生活实践的亲身经历中激发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磨砺坚强的意志,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做得更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如果教师视教材为“圣经”,囿于教材 ,教给学生的也是僵化的教材,培养的也是僵化的思维,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传授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要打破“教教材”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媒体,实现“用教材教材”,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语文教材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极大地空间。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呢?
一、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小学教材所选文本都是典范之作,可以说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造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创新的因素,凭借教材,开发学生的潜质。如《林海》的教学。教师:作者说,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现在我的眼前就有许多未来的画家,老师就请你们这些未来的画家们描绘一下大兴安岭的绿吧。学生在老师充满信任的话语,饱含期待的眼神中纷纷举起了小手。生:大兴安岭的绿有嫩绿、墨绿、青绿。生:还有苹果绿、草绿、鲜绿。生:还有些绿颜色从山脚至岭顶由浅入深,有的又由深到浅,简直太丰富了。师:对,这是多么有层次的绿,多么动人的绿,多么令人心醉的绿呀。生:像绿色的云朵,降临到祖国大地。生:像绿色的海洋,所以老舍爷爷给课题叫“林海”。师:看到这么多的绿,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生:看到这么多的绿颜色,我们的心情仿佛都变成了绿色的了。师:好,就让我们怀着这绿色心情与老舍爷爷一道,走近这茫茫的原始森林吧。在这里,学生思维独特,个性得到张扬,想象的潜能得到极大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提倡和激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性学习精神,指导学生深入扎实开展阅读实践,让学生自主探讨寻找答案,引导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凭借教学,进行拓展性再创造使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材料。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如教学《桂林山水》,文中有一段这样精彩的描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她虽然没有桂林山水那样驰名中外,但是我们却感到有着无限的魅力,让我们用心体验一下生我们养我们的美丽家乡,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或词语,写出对家乡热爱、赞美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用自己的心来感受家乡的美丽,学生在感受教材的同时,也受到了高尚情操的陶冶。拓展性再创造语文教材,进行课内外的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言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教材,灵活使用教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引导学生探讨: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点地方现在已经修建了“圆明新园”,你觉得这一举措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正反方展开辩论赛。学生有了对课文的理解,无疑这一辩题一石激成千层浪,正反两方唇枪舌战士,势均力敌,好不过瘾,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而最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老师并没有给出一个结论,而是请他们回家去采访自己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让他们去听听社会的意见,让学习不断向校外漫延。这样不仅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好。最后大家意见仍然不一致,但是学生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能够多角度去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创造性使用教材,提升学生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把教材条分缕析,生怕学生不理解,学生的语文无须思考,无须智慧,只须记住教师传授的知识,记好笔记,背诵下教师要求背诵的知识就可以了。这样的教教材,学生掌握的是静态的文字,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份知识的行囊,而用教材教学生学得的是不断建构和生成的智慧。教师教给学生的必须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富有挑战性的教材,让教材激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经验和智慧。如教学《白杨》一文,可如下设计:1.课题入手,切入文本,研读课题《白杨》,思考文本,课文写了谁?是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整体感知课文。2.提炼主线,引导学生善于从各种线索之中分析出文本的主线,让学生抓住“沉思”一词,看一看文中写了几次沉思,(三次)。三次沉思各想了些什么?各由什么情境引起的?3.研读悟意。对三次沉思要深入领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深刻内涵,三次深思;一思,眼中的白扬,高大挺秀;二思,胸中的白扬,表白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扬,孩子扎根边疆。4.拓展升华。孩子已跟随父亲走向了边疆,你想对当年去边疆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表达自己的心意,那些去边疆已成大的当年小朋友会说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让你感动的事呢?再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组织学生比较一下花生、桃子的生长习性和特点,联系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物人相联,思考问题:1.对花生的看法我们与父亲各有什么样的议论?2.生活中有没有象落花生这样的人?你怎么看这样的人?3.父亲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迪?几个简单的问题,把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连接起来,活化的文本,让文本的生命力与学生的生命相生相伴,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把读书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经常组织开展多读书、争先进活动,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形成良好的风气,久而久之,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
[关键词]培养学生 读写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50年前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呢?
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包括哪些内容,使他们心中有数。一般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①爱读书、多读书。②一边读一边想。③认真做读书笔记。④经常使用工具书。良好的写作习惯主要有:①勤于积累写作素材。②勤于思考,勤于动笔。③重视修改。④认真书写。其次,应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三,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不是教师一号召,学生一注意就能办到的事。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比如自我约束机制,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形成竞争局面。第四,教给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读书笔记有几种,每种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作用;其次要教给学生各种写法。
二、要靠反复的严格训练
叶圣陶先生讲:“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是说,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最根本的保证。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靠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由教师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文章语言的无穷奥妙;或让爱读书的学生现身说法,以此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把读书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经常组织开展多读书、争先进活动,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形成良好的风气,久而久之,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为了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同时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子读书。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边读一边想的机会,多进行独立阅读。凡是学生能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常言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到了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那么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运用,随时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经常组织展览、评比、介绍经验等活动,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习惯。经常使用工具书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也要坚持反复训练。工具书要装书包、进课堂,预习要求必须使用工具书。凡是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语都要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使用工具书查字词,课下作业中也要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使用工具书,逐渐就会成为自觉行动。
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更在于多练。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搞好作文教学的第一关,所以使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但要学会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如开头、结果、照应、过渡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如学习了《落花生》一课,可让学生练习记叙自己一家人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谈话,并学会抓住主要谈话内容写的方法。学习《我的战友》一课,可让学生进行描写内心活动的练习。学习《草原》一课,可让学生进行环境描写的练习。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其次要养成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说过:“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生活是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的源泉,要教给学生观察、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形式要灵活多样,这对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是良好写作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感性的东西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变成理性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勤于动笔才能熟练,熟才能生巧。想写好文章,非多练不可,不放弃任何写作机会,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写作机会,鼓励学生多动笔。
重视修改也是良好的写作习惯之一。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好文章都是作者反复修改过的,小学生学写作更要重视修改,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反复看,反复读,仔细推敲,直到最满意为止。认真书写是良好的写作习惯中必不可少的。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习惯,教师要从严要求,错别字要改,潦草的字要重写,书写整洁的要大力表扬,书写差的要严肃批评,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认真书写的重要性,形成认真书写光荣,不认真书写可耻的风气。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转变 学习方式
语文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以及与学习能力交相互动的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的总称。根据社会对所需人才的全新要求,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主张,对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势必对语文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三四年级要求外,主要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二、改革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
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了《三顾茅庐》,读成语歌“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料事如神 、 胆大心细、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独木难支 、 回天无力”,就布置让学生课外阅读《诸葛亮的故事》。学生读了这本书,不仅知道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也加深了对成语歌的理解。又如学了《秋游》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到郊外采集树叶,做树叶画,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召开树叶画作品展示会,介绍自己的树叶画;还可以搞树种调查等。
三、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的事,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品质值得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要有竞争意识,要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没有单位会用你,所以在现代社会,苹果、桃子、石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切实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如召开故事会、新闻会、朗诵会、辩论会、办手抄报、展评手抄报、社区用字情况调查、车流量调查、名字由来调查、评论足球赛事、收集资料要闻等。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
五、从单一学习转向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