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7 09:1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长相思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长相思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课堂流程;师生对话;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转变为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在互动中教给学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机械沉闷与程式化,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并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例中探究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学习的教学方法和遵循的原则。

一、问题的设置与流程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有效方法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新课程也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王崧舟老师讲授《长相思》一课时,抓住了《长相思》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关键点,设置了6个问题:

1.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2.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3.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境?4.在纳兰性德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境?5.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6.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之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

这些问题的设置,抓住了《长相思》这首词的情感核心――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这一矛盾点。因此王崧舟老师在课堂伊始就设置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这就使得学生更快速地深入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世界中。这也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

在课堂模块的设置上,王崧舟老师讲课堂设置为三大模块:首先,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诗词;其次,解读诗词中作者身心分离的矛盾;最后,引用纳兰性德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来强化学生对作者形象和情感最细微的感受。

王崧舟老师不管是在问题的设置上还是问题的流程的推进上,都显示出高超的技巧。新课程要求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从关注文本中最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入手,通过一个又一个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对话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世界,完成了课堂既定的目标。

二、师生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从而也达到师生的对话。王崧舟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

三、预设与生成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王崧舟老师从《长相思》一词中词人纳兰性德身心分离的矛盾这一关键点中出发,有效地预设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感知词中的情感;进而又有效地引入纳兰性德的《菩萨蛮》中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有几团圆?”词句,对整个课堂进行了充分的预设,这也使得课堂能够在活跃的生成中得以完成。

新课程要求我们“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设计一定要从文本的最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的关键点出发,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究、对话的问题,并且要能够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师有效的预设中让学生更好的生成知识。

参考文献:

[1]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吉林.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情景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邹贤敏.蔡澄清:点拨教学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黄显华.寻找课程论与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

(一)钻研教材――有效教学的前奏

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把握价值取向。若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1.钻研课文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线索,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在钻研教材时,先和题目对话,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2.琢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也含情。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借助语境产生丰富的内涵。钻研教材时,每个标点都不该放过,要认真琢磨它的深刻含义。《望月》写“我”和小外甥赏月背诗,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对诗一段中,出现了“…………”并自成一节。仔细思考,一般的省略号都是六个点,这里之所以这样使用,是因为“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一个省略号不足以表达诗句很多。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为有感情的朗读课好铺垫,同时为学生学习和使用标点符号打下认知基础。

3.利用文本空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给读者留下“空白”,在阅读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方能发现。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去发现“空白”。有效地利用空白展开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钻研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奏,透彻地把握教材可以使教师“轻松上阵”,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进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有效教学的主曲

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多设置情景,让孩子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地、正确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

1.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调动学生感情、点燃激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时,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音乐中,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盎然。

2.创设自主而创新的学习情境。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中如果学生主动参与越积极,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就越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3.创设合作而互动的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是指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大家共同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相互听取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同样,语文教学也只有在师生共同营造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

(三)完善策略――有效教学的强音

1.有效提问。有效的提问要新颖,要具有启发性和包容性。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通过提问要能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2.有效讲授。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地讲解和指导。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时,从第一段到第二段的过渡,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来到槐乡,看着美丽的槐花,闻着迷人的香味,感受着孩子们的欢乐,真令人流连忘返哪!假如你们就是槐乡的小主人,你们准备怎样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呀?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会怎么做,怎么说?”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被带入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去。

第3篇

关键词:古诗文;“合纵连横”;策略

一、“看孙郎”引发的微议

笔者曾参加一次教研活动,观摩了几堂《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各位参赛教师费尽心思,设计新型者有之,构思精巧者有之,重视语言品味者有之。而最令笔者觉得有意思的,是诸位评委老师对一位男教师“看孙郎”的设计的微议。

教学片断:

师:“狂”字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找出来后读给同桌听一听。

生1:“亲射虎”,居然说要亲自射虎给随从看,射虎可不是容易的事。

生2:“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如此盛装出猎,也是“狂”的表现。

师:不错,分析有理。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1:“看孙郎”应该也可以算他“狂”的表现。“孙郎”是“孙权”,他可是当时吴国的国主。身份上差太远了。他这里以“孙权”自喻,有点狂的吧!

师:大家怎么看?(生们赞同生1。)

师:苏轼可是我们眼中才华横溢之人,他以“孙权”自喻真的狂吗?你们能谈谈孙权有多了不起吗?(生显难色)

师出示PPT:

对孙权的相关评价

(1)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

(3)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元好问

(4)当今惜无孙仲谋。――

师:看看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苏轼以他自喻,可窥探出他的什么心理?

课后,听课老师对该环节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大致分为两类:

一些教师认为,本环节的设计是低效的。如此浓抹重彩对孙权进行“看”,只是游走在本位教学的边缘,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融于教材的学习。这会致使拓展材料与文本教学分离,减弱教学重点的突破力度,直接导致语文课的浮夸和低效。

另外一些教师认为,重视外延的广度与文本挖掘的深度,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本的广度与厚度来高效组织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值得提倡的。对孙权的拓展,其并非为孙权而拓展,而是为了证明苏轼之“狂”而加以拓展。经过拓展,学生对孙权有了新的认识,对“苏轼之狂”的理解自然有了新的高度。

笔者认为,教学拓展是否需要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否合理则看其与教材的有机统一。教材中总会出现学生没有经验或缺少感悟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在全局把握的基础上,在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有精准的估计后,合理地利用教学材料来组织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有效学习。

本课教学中,孩子对孙权认知的欠缺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苏轼当时的情感的感悟。此时,教师把古今名人对孙权的评价整理出来,让同学们对孙权有些感性的认识,架起了一座能通往苏轼情感领域的桥梁。

二“合纵连横”之玄机窥探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具备了无限的可开发、可利用的空间。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精心整合教材内容,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插入“纵横”资源,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能保证学生面对重点、难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融合,提升阅读感悟。

1.初涉文本:“纵横”修栈搭桥,构建品读平台。

在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利用朗诵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多形式地反复诵读,可以初步建构起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意理解。而厚积的“感”使准确的“悟”有了基础。

本人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诵读先行。当第一轮读顺诵读,第二轮释义诵读之后,进行第三轮的内化诵读。此时的诵读,我首先从形式上下了工夫。首先是无句读诵读。在前两轮诵读的基础上,我将其标点全部删去,并把文字作仿古处理,即从右往左竖式排列。这样,既强化学生读顺课文,同时也把古时文章的形式无痕引入,感受中国文化的变迁之一二。第二步是省略诵读,第三步是拆解诵读。按照的文章表达方式的不同,我将其分为:“记叙――描写――记叙――描写――抒情”五个部分。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短文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特色。此处,穿了作者对雪景的白描手法。然后是配图诵读。我把黄永玉创作的《湖心亭看雪》写意图引入课堂,此画极其传神地表达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以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眯、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意境。欣赏黄永玉的画,诵读张岱的文,其文画皆美,真可谓相得益彰,妙趣横生。最后进行书法诵读。《湖心亭看雪》历来是书法家的宠儿,作品较多。我选择秦理斌的作品,秀气潇洒的书法,琅琅回响的诵读声,那是一种绝唱。

2.品词酌句:“纵横”共融升华,提升品读品质。

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教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拓展课外资源,接触更多的信息,利用丰富的信息内涵唤醒学生潜能,丰盈学生情愫,与学生的情感链接,实现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相激相荡。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感受更浓郁的人文情怀,与诗词作者的心路、思路相通,从而品味语言,陶冶情操,提升品味,体味人生。

在品味诗词语言,纵有情满于心而表达不力之时。我在教学中,爱以“纵横”来补拙。举几例:

(1)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互鉴:

品《望江南》之“梳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

温庭筠《望江南》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

一比较,学生便能体会,“女为悦已者容”,这“容”是为着心上人才有意义的。正因为《望江南》中的她期望着丈夫会回来,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美好容貌,所以她才会认真梳洗。

(2)同一时期不同作品玩味:

品《破阵子》之“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林安邸》

林升《题林安邸》中的“醉”字,可以看到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他们“直把杭州作汴州”,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而辛弃疾的“醉”是借酒浇愁,而“醉”的行为仍是“挑灯看剑”,在对比中辛弃疾的爱国情感便跃然而出。

(3)不同诗歌同一意象:

温庭筠的《望江南》教学时:

①关于“独倚”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小结:“倚楼”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写尽了女子的孤独,女子的等待,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②关于“白O洲”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送人发,送人归,白O茫茫鹧鸪飞。(张藉《湘江曲》)

惟见分手处,白O满芳洲。(赵徵明《思归》)

小结:“白O”“白O洲”的意象与送别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断,肯有美妙意象的“白O洲”是古代水路送别之地的泛称。

(4)相似细节类比品味:

在分析《小石潭记》结尾同游六人与前文“寂寥无人”的矛盾之时,同学们很是茫然,认为这就是一处错误。笔者适时引入《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柳宗元是有意制造这样的矛盾,是想表达内心不为人知的寂寞和忧愁,也印证了柳宗元《江雪》中的千万孤独。

3.解难释疑:“纵横”化暗为明,突破品读难点。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的材料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这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案例《江雪》的“质疑探究”环节:

生: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有问题。

师:有问题?你说。

生:诗中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想必江面也一定结了很厚的冰,诗人怎么可能在江面“独钓”呢?再说,就算江面没有结冰,天这么冷,鱼儿早就躲到江底了,诗人怎么可能钓得到鱼呢?

师:(惊喜)对呀!天这么冷,鱼儿早就躲到江底了,诗人怎么可能钓得到鱼呢?那么,诗人究竟在钓什么?看来,我很有必要将诗人的生平事迹向大家做一个简略的介绍……听完老师的介绍,请大家再读一读诗,结合诗人的生平想一想,诗人真的是在江面上钓鱼吗?

(附柳宗元生平简历:字子厚,河东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唐朝安史之乱后,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此诗就成于此时。)

生:我认为,诗人在江面上并不是真正地钓鱼,而是为了借助茫茫的雪海,借助钓鱼这种方式,调整自己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的悲愤、愁闷、凄苦心情。因为我也有同感,如果考试考差了,或者遇到其他事情心情不好,就喜欢一个人看看书、玩玩电脑什么的,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坏心情。

生:我以为,诗人“独钓寒江雪”,不但不是说诗人对生活、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反而表现了诗人高远、圣洁的心境,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坚韧性格。诗人寒江独自垂钓,是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等待冬去春来,期待自己政治上的春天,正如他自己所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师:同学们,你们的理解非常深刻,读出了诗人的品质,悟出了诗人的精神,让一位有血有肉、独具个性的诗人活生生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这一案例,“天冷,诗人怎么可能在江面‘独钓’呢”,这是一个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后提出的疑问,也是教师没有预设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悟出诗人品质,因此教师非常惊喜,及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改变预设的程序,进行有效拓展,迅速地将学生的问题与自己对诗人的拓展了解融通起来,并在动态生成中,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感悟。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诗人高远圣洁的情感旋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让学生及时获得情感体验并提升主题。

三、结语

“推波助澜――‘纵横’变身催化剂,提升品读感悟”措施的成效反思

入境――碰撞――初悟。“纵横”常于此时深入。

对于文本意义的感悟,有赖于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譬如将文本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投射到读者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中。因此,教师除了领悟文本内涵,还要把握其背景,搜寻并引入相关信息,在文本容易引发认知冲突、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的地方,整合策略,以满足学生潜心涵泳、自有所悟的需求,使对话走向纵深。融拓展出文本,推波助澜。

细品――共融――升华。“纵横”常于此时生成。

精彩的生成包裹着语言、思维、情感的和谐共生,都是学生创见性的成果,也都是教师在智慧的付出和欣喜的发现中即时诞生的。生成之“纵横”稍纵即逝,捕捉到了,就能成为课堂张力,使课堂充满朝气,能撞击成课堂心灵的火花。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的同时,也要利用好文本,引导表达,开拓和生成自我建构、自行发现、自由创造的机遇。

疑难――探究――化明。“纵横”常于此时突破。

诗歌的品读感悟,除了课堂感悟与生成外,更有相当多的地方处在不能描述清楚的“愤悱状态”,即诗词的模糊处、深奥处。因此,教师在疑难纠缠处引导学生旁征博引,制造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形象与抽象的思维碰撞,分析探究直至化暗为明,突破阅读难点,对文本做出诠释,使感悟更明晰。

“纵横”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教师仔细斟酌的。在最值得“纵横”的时机、地方去“纵横”,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笔者思考,“纵横”必须符合三个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二是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三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

所以说,学习资源的引入并非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必须有节制,适可而止,资源再好,也要看是否与课文有共通之处,是否对教学有所帮助。必须能慧眼识珠,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斟酌何时引进何材料。总之,要根据情况而定,切不可追求拓展材料的数量,拓展材料要因需而定,因材而选,精挑细选。

参考文选:

[1]王德俊.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