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

时间:2023-06-07 09:11: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兴经济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兴经济发展前景

第1篇

摘要:自2001年,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称之为“金砖四国”,并且预言在其今后作为最快的经济发展体呈现给世界。2010年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南非加入,“金砖四国”发展为“金砖五国”,随后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近年来,随着“金砖国家”各级别合作机制逐渐成熟,在其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各国根据合作发展的基础,利用自身优点,配合国内国外形势在合作发展宗旨的框架内互相支持、务实合作。2008年全球性的经融危机爆发以来,此机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就非凡。同时此机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但由于其发展潜力巨大,又作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领头羊,被国际投资商看好,相信该机制发展前景广阔。那么,作为全球最快发展的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应该积极发挥在此机制中的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出一份力。

论文关键词: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就,前景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一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得他们在世界舞台上初露头角,在增加了自身与发达国家对话的同时,他们秉承着维护自身利益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形成了一种国际对话机制,即新兴大国关系。这样“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便巧妙的登上了国际舞台。“金砖国家”是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为适应国际大环境,满足本国的发展利益以及应对自身发展所面临困难的最佳选择。作为都是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量变与质变的进程中,“金砖国家”顺应了当今国际潮流的趋势,在短短不足六年的时间里,这一对话机制已发展成为合作机制,并且开始扩员吸收新成员,凸显其空前的活力,愈加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1金砖国家合作发展的基础、成就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国土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7%,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1%,GDP占世界总量的15.3%,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4.8%,耕地面积占全球耕地面积的38%,购买消费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金砖国家”之所以叫“金砖”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很高的“含金量”,中国、俄罗斯都是联合国原始创办成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1合作发展的基础

金砖国家经济合作是历史进程的必然产物。根据金砖国家间合作意向动机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从客观因素来讲。金砖国家内部具有开展合作的经济动机。金砖国家不仅拥有类似的经济现状,而且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经历着相同的经济治理问题,如国内外经济波动、产业结构落后等等。作为新兴经济体,客观上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他们在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更加平衡的世界,力争一个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倡导平等、共赢,增加国际话语权。“金砖国家”经济各具优势,发展模式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使相互合作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和发展空间,大大增强了共同利益。“金砖国家”应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坚持长期合作,不仅利于自身发展,更可以推动其他国家发展。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和阶段,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新时期经济形式的典型代表,新兴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辅助支持。通过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部规律,创新性地开拓金融系统服务模式,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优化金融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涵义与特征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涵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简单说就是新型技术与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它需要关键技术做支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能、资源能源消耗少、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生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从战略性和新兴产业两方面进行理解,而所谓战略性就是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壮大密切相关的产业,它们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水平、科技实力、国防安全以及整体的兴旺发达;所谓新兴产业则是从产业产生时间与阶段来判断的,是指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正在发展并逐渐走向壮大的朝阳产业。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整体来看具备战略性与新兴产业两方面的特征,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特征决定了它具有风险大、投入大、技术要求高3类特点。其中的风险主要来自技术与市场两个方面,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技术发展、商业运作、产业规模、市场培育等方面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可能会使其发展面临技术、市场、投资、决策、产能过剩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这就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定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还要经历一个长时期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个健全的、系统的、高效的财税金融体系来支撑和保障,因为这些巨大的资金并非单个企业所能解决,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来推进。

二、金融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金融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资金的来源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来解决。但是,现行的金融体系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和不足并不能真正地适应及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必须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阶段性需求对金融体系进行优化创新,使金融机构的职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相联系、相适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为其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创建更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借鉴。

2.金融创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兴产业发展

金融创新表面上看是金融主体的需求,但是很大一部分却来自于国家金融机构的极力支持与促进作用。有关专家的研究已经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角度证实了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其中包括直接与间接融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学习先进国家战略产业金融支持方法等都说明了金融创新对产业经济优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也已经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因此,金融支持方法的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同金融创新理论性相辅相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一个浓厚的金融氛围以及健全的金融系统,这一点主要是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性,而且投资时间长跨度大,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各自的特征,产业链环之间存在差异,总的来看它具有投资大、风险高、收益高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它需要一个创新性金融系统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与分担风险,达到双方的彼此促进交流,金融创新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在客观上刺激了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源自华尔街等金融创新体系的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概经历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落期四个时期,其中种子期属于科技转化阶段,这一时期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此时的资金主要来自与企业自身与国家财政支持;成长期产业发展效果初见端倪,此时不仅有国家支持,也对产业基金以及股权购买形成了巨大吸引;到了成熟期产业发展呈现规模效应,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必会迎来更多的金融系统的橄榄枝;直至最后的衰落期,则预示着产业发展更新换代苗头出现,这时候更加需要一套科学有利的金融体系在融资与制度等方面给予支持,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对策

1.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积极完善对金融机构系统的创新,应在已有大型间接融资金融机构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一批为新兴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例如:科技类小型借贷机构、融资担保机构;为了控制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融资风险,可以建设打包贷款的批发金融机构。因为间接融资部门在提供融资服务过程中,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不高,为了能够满足高风险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要,就要建立能够有效发挥直接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重点是建立以中小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创建丰富、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系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服务

金融产品创新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类型来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资金流动率低、实体资产少、具有一定的专利技术优势以及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力量,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高收益等特征。然而,现行的金融产品却更加适合于传统初具规模的企业。所以,需要从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项目现金流周期以及资金运营等方面出发,创造出一套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根据战略性新兴企业特点,其无形资产占据一大部分,同时,还可以实行无形知识产权抵融资制度,也可从实行供应链融资或者贸易融资制度以此来适应新兴产业供应链长带动面宽的特点。可以实行直接融资机构与间接融资机构彼此联合,研发股债权联动的金融产品,把股东所持股份转化为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

3.创建能够适应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

健全的金融市场的特征为:可以集中进行科学的资源配置,确保更多的资金流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特征来看,它具有投资与风险大、收益大特点,这就要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创新,从市场结构与功能方面入手,创建一个针对于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各个时期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市场。常见的金融市场有:创业板股票市场,它可以进行直接的融资服务;创业投资基金交易市场等。此外,还有进行间接融资服务的金融市场,例如: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等。同时,也可以针对企业规模大小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市场属于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要想发挥双方彼此协助、相互促进的作用,就需要创建一套多层次市场体系,可以从企业的发展程度、规模大小以及投资风险大小等方面出发来创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企业服务需要的资本市场体系。

4.创新融资模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融资创新需要以产业价值链为根本,创造一个纵横向分布的融资链,前者主要是针对大小企业,大企业由于依靠小企业的生产从而给予融资帮助;后者则体现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关联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一股规模势力以此来控制贷款中的成本支出,而且要确保这种合作的持久。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集中发展,以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辅助。还可以实行金融集群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联系的政策,在集群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撑下,集中力量支持一些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产业的发展。

5.创建区域性债券发行市场,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

为了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基础上,逐步实行金融业开放制度,改变以往的行业区分明显的弊端,减少对金融业的行业管控,使它们自由竞争,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调节作用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再加上政府的辅助支持,来促进金融企业集群发展。在区域性资本市场创建过程中,也要创建债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引来更多的民间资本,以此来增加创业资金比重,使更多人投入到创业中,促进非公有经济的丰富与完善,国家行政机构可以通过股权投资、项目配套投资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

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式,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金融创新,为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模式,促进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兴保.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1(4).

[2]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

[3]万铜.发展有中国特色风险投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8).

[4]王兆星,王小波.以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N]. 金融时报,2012-6-18.

[5]宗编,黄小琥.盘点近期科技金融创新四模式[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2(4).

[6]黄兴,王烈军,张小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

[7]方静,陆莎莎,王雪续. 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1(4).

第3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和影响因素;国际化;政策建议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高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如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外部需求骤减导致部分产业(特别是那些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的产业)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在这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加快培育和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十分重大。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内涵及特征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相继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视为“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提出在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过程中要体现出“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同年11月,提到“要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就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认为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实现跨越式发展非常重要,并提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条最重要的科学依据,即:产品的需求市场要稳定且有发展前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明确界定,即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内的、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 内涵。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等进行了明确阐述,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视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至此,政策层面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明确定义为:“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细分行业的产业集合。

3. 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具体地:

(1)战略性和宏观性。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稳定的市场需求,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其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极强的带动作用;第三,与其他产业有着比较强的性,能够辐射并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并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第四,是一个国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并决定该国或地区未来的竞争优势;第五,对人民生活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最后,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导向性和可持续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和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可观的增长潜力,这种潜力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同时具有“信号”作用,它体现了政府的一定时期内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引导今后资金的投放、人才的集聚、技术得研发、政策的制定的重要依据。

(3)动态性和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根据外部经济秩序的变迁和自身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要素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新兴产业一般处于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和成长期,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大的潜在需求,因此具有成长性较高的特点。

(4)依存性和不确定性。具体的,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依存性以及技术与战略使用的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被为科技产业,它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对高科技产品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以及高素质科技人员群体的配备。在战略性新兴行业中,由于相关技术还不成熟,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因此无论是产品或市场的定位、营销、服务方式上还是战略的选择上都表现出不确定性和多变性。

(5)创新性和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技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在原有技术的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无论是已经形成还是“再形成”的新兴产业,都会因为“技术的更新、相对成本关系的转变、新需求的产生或者其它经济上或社会条件的改变”而产生诸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财务和政策风险、管理风险等风险。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分析与比较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市场主导的内生路径、政府作用下的外推路径、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发展路径以及内源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路径相结合。

1. 市场自选则下的内生路径。即,在自然市场的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其自身力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求生存的过程中得到市场拉动进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产业不仅原有优势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同时也将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新兴产业从萌芽到其市场地位的确立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而且也极易受到市场选择中的盲目性、市场波动性,以及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影响。

2. 政府干预下的外推路径。政府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在于,从其萌芽、发展到市场地位的确立所需要的时间较短,因此发展的速度较快;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往往具备较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前瞻性。另外,由于政府的政策不会轻易波动,因而往往确定性程度比较高,受经济系统本身不确定性的影响几率较小。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这一路径对于技术亟待突破、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分重要。然而这一路径也有其不足,例如由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自然市场竞争和市场自然选择的经历,产业素质相对于市场自发方式可能比较低,其自身优势的固化和加强程度也可能相对较低,由此其对外界的抗干扰和应变能力,以及自发展、自创新能力也随之相对弱化。

3. 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的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多发生在市场与政府共筑的环境中,因而不同程度地受外部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市场自选则路径下,相关产业往往受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刺激,促进其要素的充分优化配置以及技术的创新;而政府的适当干预,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政策性引导和推动作用。然而,就其发展而言,市场作为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处于主导地位,而政府的推动则更多地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4. 内源式和外源式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内源式”发展路径是指产业将自身的固有优势与市场的特殊要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如自主创新。外源式发展路径是指从外部直接引进技术,如技术贸易(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内源式”发展路径使得新兴产业可以通过研发和创新获得自主专利及知识产权,这也使得其承担的研发成本比较高,同时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外源式”发展路径中,引进技术的所需成本通常只有自主研发和创新成本的 1/5至 1/3,且引进技术因较为成熟而风险较小,然而由于一些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进口难度比较大而且成本较高,使其无法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也极易产生技术依赖。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国际对比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上文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所界定的七大产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新能源产业,其中又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的利用较为成熟。新材料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受到重视,上述国家在制订与国家科技与产业发展相关的计划时,将新材料技术视为关键性技术并进行重点发展。美国、欧洲和日本在新医药产业和生物育种产业最为发达,而欧洲则在基础研究方面则处于领先地位。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各国将低碳经济作为本国经济复苏的“强心剂”,因此在节能环保领域纷纷出台并实施了多项低碳经济的发展计划。此外,近年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出台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其发展。

近年来,我国良好的资源条件、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和日益扩打的市场需求空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上述七大产业中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地,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技术研究水平与国外比较接近,甚至在一些领域还领先于其他国家。新医药产业在我国尚初具规模,缺乏国家性发展战略和导向。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的培育阶段,但已经呈现出较有发展潜力的特征。

总之,与国外已成规模的战略新兴产业相比,我国的相关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乐观的成绩,产业基础得到了加强,科研实力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在稳定中有所发展,对外资的利用量也取得了快速增长,在我国已一定程度上具备国际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产业发展模式简单粗放,产品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大多采取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产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新材料产业对资源及能源利用效率低,仍处于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同时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与国外相同产业差距较大。

2.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外技术依赖严重,缺乏完善的技术标准待完善,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以获取收益的为主的市场目的居多,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较弱,企业研发比例远远低于国际基本水平,对外技术依赖严重。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例,其核心部件及元器件需完全依赖进口,而且在内装饰材料、液压系统的制造和试验等许多方面也大多依赖国外技术,因此产品竞争力不强。另外,由于科研成果很难得到有效转化形成链条,导致企业即便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也是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难以进入门槛的国际市场。

3. 缺乏健全的投资体制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获得政策倾向性强,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也由于其“成本高、风险大、回收期长”的特点,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以及民间资本的支持。而健全的投资体制的缺乏的融资渠道的单调,使其难以获得新产品开发所需的资金从而无法及时扩张生产规模,错失市场良机。

4. 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和创新机制尚不健全,政策体系和投资环境不完善。国家对涉及高技术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进行严格的出口管制,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导致我国已掌握的一些有着世界领先技术和完全技术控制能力的产品出口面临极大困难。此外,国家对新兴产业的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尚微,使得许多企业宁愿维持现状而不愿承受开发新技术而带来的巨大潜在风险。

第4篇

毫无疑问,各新兴经济体正面临严峻挑战,这阻碍了它们过往那种爆发式增长,同时削弱了其发展前景。在这过程中,新兴经济体认识到了允许市场机制按照自身规律运作、保证财产权利,以及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等事务的重要性。也许最重要的是,它们知道必须把重点放在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更广泛的包容性发展方面。

在奉行这一议程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经历了艰难的开端和无数危机,还往往伴随着过度负债、货币陷阱和高通胀率。而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则面临向高收入状态过渡过程中的政策和结构性陷阱。即便如此,在日益开放的全球环境中,新兴经济体实现了巨大且迅速的进步。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一切都改变了。可以肯定的是,发展议程的核心仍旧相同,但变得复杂了。

其中一组复杂因素源于外部的全球失衡、扭曲以及不断加剧的资本流动、汇率和相对价格波动。由于这基本上是全新的挑战,因此各国手中也没有成熟的应对方案。毕竟发达经济体以前并未实施过近年这种非常规货币政策。

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由于其金融市场相对缺乏流动性,这种趋势促进了对低成本外部资本的过度依赖,而这些资本可以瞬间撤走。超低的借贷成本也刺激了对杠杆的过度依赖,弱化了提振潜在增长所需的改革意愿,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遭遇利率或投资者情绪转变时的脆弱性。

对那些资源型新兴经济体而言,雪上加霜的是2014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在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加速需求增长后,各国政府纷纷觉得商品价格会近乎永久性地维持在高位。如今价格走低,这些国家面临巨大的失衡和财政压力。政府和私营部门基于乐观的假设,贸然动用了高杠杆。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削弱了贸易流动,进一步增大了经济发展的阻力。

总之,新兴经济体遭遇的是外部产生的宏观经济转变、非常规货币政策、大范围波动以及发达市场缓慢增长带来的挑战。在缺乏明确指引的情况下,各国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方面存在极大差别。

那些表现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将健康的增长基本面和改革与务实积极的措施结合起来对抗外部波动。印度也从油价下跌中受益,而巴西这类商品出口国则经历了更多挣扎,这不仅仅是因为自然资源价格下跌。事实上,价格下降以及资本流向逆转同时作用,暴露了以前被有利条件所掩盖的增长模式缺陷。

如今还有一种不断加剧的挑战。新兴经济体应对这些挑战的路径选择,还必须考虑到由数字资本密集型技术所驱动的根本性转变。虽然数字技术在高科技领域和分享经济中创造了新的工作类型,却也减少和消灭了许多“常规”白领和蓝领工作。

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重要,因为越来越精密的机器对各部门的廉价劳动力构成了威胁。这些技术的高固定/低可变成本意味着一旦机器人变得比人类劳动更具成本效益,这种趋势就不会扭转,尤其是自动化组装线可以被布局在更靠近市场的地方,而非被迫选择劳动最便宜的地方。

第5篇

随着技术革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安排,国际服务输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日益成为各国贸易竞争的新领域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步把国际贸易的重点,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领域(庄丽娟,2004)。目前。服务输出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外向型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香港发挥人才、信息、资金、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背靠中国内地的优势,在商贸服务、运输服务、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对亚洲乃至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最新的国际评估结果显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全球列第三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服务输出对香港经济的“起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香港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2007年服务输出贸易额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高达40.3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由此得以确立和巩固。本文试图通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历程特征、原因及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期促进香港服务输出在未来更加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大都市服务输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

(一)服务输出总量分析

香港虽是个弹丸之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面积的百万分之八,人口也只占世界人口千分之一多(张作乾,1999),但根据全球服务输出的排名及所占比重来看。香港的服务输出位居全球前20位,超过瑞典、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亚太区也领先于新加坡、中国台湾等,排行第四。

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香港服务输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见图1)。1980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仅为292亿港元,而到2007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猛增至6518亿港元,可见香港在服务输出,包括旅游、离岸贸易、金融、商业和专业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强大竞争力。根据WTO秘书处的数据显示,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总值位列全球第12名,占有2.5%的份额,反映香港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重要的商业及服务枢纽角色。并已经成为可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商业大都会比肩的世界服务业之都。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1980年至今,香港服务输出大多数年份保持两位数增长,只有在少数年份(1997~1999年,2001~2003年)因香港经济先后遭到世界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股票市场价格狂泻等的冲击出现低速增长或负增长。为了尽快扶助香港经济复苏,中国内地和香港2003年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CEPA的实施带动了香港服务输出高速发展,其后几年的增长率均维持在15%左右。

(二)服务输出结构分析

根据国际标准以及香港本地需要,香港服务输出分为六个主要服务组别,即运输、旅游、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下简称商贸服务),以及其它服务(香港统计年刊,2008)。

一直以来,运输、旅游和商贸服务为服务贸易带来了大量盈余,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服务输出组别。近年来,香港服务输出结构不断地优化,金融服务与商贸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出现较快增长,无论输出额,还是在服务输出总额中所占比重都有所增长,而旅游、运输等劳动力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从输出额数据来看是有所增长,但在服务输出总额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见图2)。

自开埠以来,香港因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自由港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大量的金融、会计、工商管理、法律、贸易等方面人才,为金融服务成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奠定了基础,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提高和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也推动金融服务不断向外输出。到2007年金融服务输出额达1001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3.92%,占服务输出总额的15.36%。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在香港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贸服务一直以来是香港服务输出总额占有量最大、增长也最快的组别,2007年商贸服务输出额为2014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5.28%,占输出总额的30.9%。这两类服务输出组别的较快增长,显示了香港服务输出结构逐渐由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转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这将有利于优化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服务输出市场分析

多年来,香港服务输出贸易伙伴一直集中于亚洲、北美洲和西欧三大市场。2006年,亚洲占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50.22%,北美洲占23.05%,西欧占19.45%。香港往这三大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占整个服务输出额的90%以上,而往大洋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等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在整个服务总额中还不到10%(香港统计年刊,2008)。虽然近年来香港加大了对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服务输出,但服务输出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受服务输出伙伴国特别是美欧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较大,所以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稳定性,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到目前为止,香港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设立领事及商务专员。而从输出国家或地区分布上来看,中国内地及美国一直是香港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其次是台湾、日本及英国等。199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40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16.7%: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51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21.2%。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的签订,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减少双方的贸易壁垒。到200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1370亿港元,比重增加了8%;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1190亿港元,比重增加0.3%(数据来源于香港政府统计处)。但从CEPA签订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实施效果来看,成效并不明显,服务开放的领域也不足,对香港服务提供者要求过高、限制太多,申请审批手续繁杂、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影响服务输出的实际运作(饶小琦、钟韵,2009)。

二、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分析

“前店后厂”的模式使香港经济得以成功转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香港服务输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与很多因素相关,本文试图借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理论中的“钻石理论”(MichaelPorterDiamondModel),分析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波特的菱形的钻石体系以四大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要素为:机会和政府(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2003)。本文认为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发达服务业的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及政策、机会。

(一)生产要素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它包括:天然资源、基础设施、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香港是东西方贸易及交往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中外贸易的桥梁,有优良的港口,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仓储设备,现代化的通讯系统,投资手续简便。开办企业的门槛非常低,配套服务非常完善(刘冬杰,2007);香港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融之处,具有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其沿用了普通法和其他国际认可的规则和惯例,金融、法律、司法等制度均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它是一系列经济发展要素的集散地,大量的市场信息、资金、技术在这里汇聚,并自由流动;香港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会计师、律师、建筑师、规划师、评估师等10大专业团体的专业人员形成团体效应,仅会计师就有2.6万人,金融业雇员达到近18万人,约占香港本地总就业人口的5.3%……这些共同推动着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杨国川,2009)。

(二)市场需求

香港的服务输出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吸引香港以外地区使用香港的服务,其二是鼓励香港的服务业“走出去”为香港以外的地区提供服务。作为全球商贸中心,目前全球有近4000家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了地区总部或者办事处(杨国川,2009),因此对相关的商贸服务、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等都产生了很大需求,使香港的服务输出走上了腾飞之路。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大批香港企业内迁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服务产业与其配套,从而带动了法律、会计、金融、物流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刘冬杰,2007),对距离内地地理位置最近、文化基础最近、服务业先进的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三)发达服务业的支持

服务输出要发展,就必须与其相关产业比如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新兴服务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而香港是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含量的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经济体,近年来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本地经济中也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90%,香港就业总人口中有近90%从事服务业。其中,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服务和专业服务四个主要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从2000年的48.7%增加到2006年的57%;就业人数比重也从2000年的43.3%增加到2006年的47%。发达的服务业使香港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国际网络,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枢纽地位,从而为香港服务输出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8)。

(四)产业结构的转型

香港大力推进“前店后厂”式发展模式,将增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迁移到内地和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管理及相关生产支持(杨国川,2009),实现了从“工业化”向“经济服务化”的转型,在贸易、航运、融资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创造了大量需求,这不仅推动了香港服务业及服务输出的持续增长,也提升了香港的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水平,使香港迅速崛起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据统计,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额比1980年增长了22倍以上,输出地位也稳居全球前20位。

(五)政府及政策

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除了经济发展规律使然,香港特区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说政府发展当地经济所有的提升投资环境的政策,都是对服务业的促进和支持。多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一直都在强化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并在推动香港成为亚太商贸、物流、旅游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上不遗余力。

另外,香港是一个全球闻名的自由港,实行税种少、税率低、税制简单的自由贸易政策,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带动了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香港也一直坚持市场主导、公平竞争的自由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即“积极不干预”政策(顾宝炎、许秋菊,2007)。香港的金融市场自由开放,没有外汇管制,资金、黄金和外币自由进出,外币自由兑汇,黄金自由买卖,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很多内地的企业纷纷到香港的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直接促进了香港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用香港人的话说,就是以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出口贸易之所以能发展到足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无非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指引。

(六)机会

从CEPA协议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内地在法律、会计等38个领域对香港采取了192项开放措施,其中约三分之二的措施已实现国民待遇,开放的服务行业2009年也将达到40个,包括会展、银行、运输物流等相关领域的服务。截至2008年5月底,香港共有37家银行全面办理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4项个人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存款达776.8亿元(饶小琦、钟韵,2009)。与此同时,内地访港旅客稳步增长,不仅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复苏,也给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随着内地进出口需求的增长,香港作为地区性运输及仓储服务枢纽继续得到保持,其他贸易支援服务(例如业务洽谈、广告、市场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贸易融资服务、保险、品质认证和测试、贸易仲裁等)向内地的输出会继续加大。CEPA的实施不仅抵消了金融危机对香港服务输出的影响,而且促使香港经济和服务输出全面繁荣。

三、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分析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

根据上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及原因的分析,得出香港服务输出额总量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稳健增长,到2010年预期香港服务输出总量达到7000亿港元,年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参见图3)。香港的服务输出也将稳居全球前20位,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商业及服务枢纽的重要角色。

从服务输出组别来看,商贸服务与运输服务将继续成为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组别,但随着香港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活动的转型,金融资产管理、保险、地产服务的资本服务领域的增长潜力很大,其中,金融服务的增长潜力为最高,而旅游和运输服务输出将有所下降,但是其输出增长预期会较输入快,所以这两者仍然能获得盈余。

从服务输出市场来看,预期香港不仅不断增加对亚洲、北美洲和西欧等主要市场服务输出,而且还不断开发新兴市场以促进其服务输出的发展。中国内地及美国仍是其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随着内地制造业不断发展以及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进一步升级,内地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动力,香港对内地的服务输出基本集中在旅游服务、商贸服务和运输服务等传统服务项目,但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兴行业输出也将得到较快增长。

(二)主要服务输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带动了香港经济的“起飞”,而四个主要行业中的金融、物流、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等领域的枢纽地位。2006年,三者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近四分之一,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之和超过15%。

1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金融业作为香港服务产业的支柱性行业,是带领香港迈向知识型和高附加值经济的火车头,其服务输出成为金融业的重要收入增长来源。但是,伴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先后崛起如东京、新加坡、曼谷、汉城、台北和上海等多个不同规模及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杨英,2002)。同时,中国内地很多城市的财富及金融资产迅速累积,金融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这些都会给香港服务输出带来挑战并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从近年来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来看,在未来的发展中,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在总服务输出额所占比重仍是不断增长的,其对金融业产值的贡献也将逐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其所占比重甚至会超过旅游服务输出,在香港服务输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反映了金融服务输出强劲的增长前景。

近年来,美国是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最大目的地,其次是英国及新加坡,而中国内地的贡献维持在低位,约占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3%。从区域来看,西欧及北美对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总收益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亚洲区的贡献则为四分之一(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所以,在未来短时期内,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市场还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但是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将逐步得到开发。而随着香港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中国内地居民及企业不断增加的融资需求以及在香港的集资活动持续增长,香港向内地的金融服务输出将逐步增加,内地因素在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中也渐显其重要性。

2香港运输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运输服务发达,一直保持着世界最繁忙货柜港及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地位,其服务输出是香港目前三大服务输出行业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行业(杨英,2002)。但是近年来,香港运输服务越来越多的受到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机场和货柜港口的挑战。内地运输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收费低廉的优势,使香港运输服务的未来发展受到一定的威胁。

但是。从香港运输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以及香港运输服务的营运环境来看,预期香港运输服务在未来短时间内仍会不断增加。也仍然高于金融和旅游服务输出额。但是三者之间的差距将有所减少。同时,预期运输服务输出在服务输出总额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其对运输服务产值所做的贡献会有所减少。

从对香港物流服务输出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内地是其发展的主要贡献者。随着香港和中国内地合作关系的更加紧密的发展。香港联合广东物流业将大珠三角地区打造为世界级物流城市群,同时,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运输服务输出也将不断增加,物流服务输出能力不断提升。

3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性旅游中心。旅游业十分发达,其服务输出额也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近年来各国均纷纷着力发展旅游业,并有不少国家已将旅游业建设成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也由此越来越激烈,并日趋白热化。这些给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杨英,2002)。

从近年来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服务输出额有所增加,但是其占服务总输出的比重并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因此,预期香港旅游服务输出额在未来的发展中仍会有所增长,但其占服务总输出比重将有所下降或维持不变,对旅游总开支增长的贡献也将有所下降。

从旅游消费的主要来源来看,旅游消费主要来自度假旅客,其次是商务旅客。但是,随着香港会议及展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CEPA实施后,香港与内地企业业务的不断增长。商务旅客对旅游服务输出的贡献将预期上升(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

从对旅游开支增长所做的贡献来看,中国内地的旅客是带动香港旅游服务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个人游”计划的扩大。内地来港旅游人数持续增加,使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预期在未来的发展中,内地因素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在内地市场的作用将因进一步合作而不断扩大。同时,因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来自非中国内地旅客也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第6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 机遇 挑战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46

互联网金融(ITFIN)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的新的金融形式,是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等科技技术来实现金融业务与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形式。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让很多现代科技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当今时展的一个整体趋势,互联网金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兴起,随着第三方支付、P2P贷款、阿里小贷、众筹融资、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形式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越来越成为广泛影响金融领域,为金融领域带来深刻变革的新型金融模式,当今时代,人们对互联网金融开始给予了越多越多地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探究未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金融在网络领域的业务发展与延伸,第二种是互联网领域新兴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目前通过互联网开展的我国各大银行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以及手机银行都属于传统金融在网络领域的业务发展与延伸。传统金融行业通过在互联网上开展新的服务与新型的金融产品,使得金融业务的范围得到延伸,这种模式主要是传统金融领域依托于传统业务为基础而开展的互联网领域的服务与产品的拓展。互联网领域新兴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则并无传统金融业务作为基础,而是直接由网络的金融需要而产生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主要为为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金融服务需要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多为电商企业因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而向金融行业的渗透,这种互联网金融并不依托于银行等传统金融单位而开展,而完全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而其产生与发展依托的更多是由互联网商务与金融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越来越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空间也必将越来越广阔,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一方面是融通资金,另一方面是满足支付与流通的等资金流动需求。资金融通方面,传统的金融领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银行,一是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两种方式对金融资源的配置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由于依赖线下交易,要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庞大的金融实体机构的日常运行也会产生大量的费用,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融资模式可以省却实体机构的运营成本,采用互联网交易所产生的成本也相对于实体交易低得多,因此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金融在融资领域具有很大优势。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发展客户,其获取客户的能力与方式要优于传统金融模式,而线上通过自动化的软件平台服务对客户的需求可以提供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与十分迅速的响应能力,因此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方面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其影响力更容易传播与扩大。在满足支付与资金流通方面,互联网金融虽然不具备传统金融的实体机构,但所有传统金融的网络领域的支付功能与资金流通服务互联网金融都可以实现,而传统金融业也越来越多地开展互联网业务,而产生了与互联网金融在服务方面的融合趋向,可以说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会发展成为今后金融领域一个重要组成,而无论传统金融业还是从互联网产生的金融企业都要在这个领域谋求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当前面临的挑战

首先,出于市场分割与竞争的考虑,传统金融业必然会抵制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产业的占领与发展。而我国的传统金融业主要是国营金融企业,其所具备的资金实力,政策优势与人力资源等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所无法比拟的。而传统金融业如果要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其所具备的种种优势反而会挤占原本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占据的网络金融市场份额。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总体而言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使得不具备条件与优势的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逐渐被淘汰。

其次,由于我国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金融企业普遍带有国企性质,而私营企业要进入金融领域进行经营需要首先具有特定的牌照与符合相关准入条件,这是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金融领域的政策限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阶段主要推动力是不具备国企背景的股份制企业或私营企业,其经营自由的特点与金融领域严格的政策审批限制存在一定的冲突,互联网企业很难突破法律框架而开展某些领域的金融业务。与此同时,金融产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因此为了避免投机与金融犯罪,我国国家相关法律对于金融企业的审批与管制十分严格,金融业准入门槛较高。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多并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来跨越资格审批的限制。这将成为很多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金融企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制约因素。

最后,互联网金融由于属于新兴的金融模式,现阶段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实施管理的相关立法并不十分完善,而对于互联网金融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难以援引相关的法律条款来保护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发展方面尚存在市场保护机制的缺失,容易造成无序竞争与市场混乱。虽然目前我国的立法建设已经越来越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但互联网经济发展过快,而相应的立法建设滞后于网络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与监督的问题,这将会成为未来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与深入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都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网络化发展的大潮当中,而金融领域的网络化发展也必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互联网金融必将对金融领域与经济领域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而怎样正确面对这一趋势与在这一趋势中谋求发展,是金融领域需要深入研究与关注的问题,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关注与研究将会是一个长期而不断深入的课题,只有从战略角(下转第56页)(上接第46页)度积极地认识与面对这一趋势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时刻保持高度的关注,才能让金融领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年05期.

第8篇

关键词:空港经济;发展;路径

一、加快空港经济发展必要性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空港经济开始萌芽。2004年机场属地化改革之后,全国各地开始了空港经济的规划浪潮,空港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国已有26个机场周边开始规划空港经济的发展,总体已呈现梯次发展格局: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为第一梯队,空港经济起步早、效益明显,北京顺义是我国空港经济的先发地区,目前已形成以航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为代表的空港产业群。广州、厦门、青岛、重庆等城市为第二梯队,空港经济已经起步,发展速度快、手笔很大,仅美国联邦快递亚太快件转运中心落户广州花都高科技及物流产业基地一个项目,一年就为白云机场新增100万吨以上的货物吞吐量。

(一)空港经济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经济发展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间价值取代原来的运费指向、供给指向、市场指向而成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1998年,北京顺义在国内率先发展空港经济,地方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仅用十年的时间,地方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9.7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139亿元,经济增长速度居北京市第一。当前,我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更需要利用“机场”这一稀缺资源,吸引国际国内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二)空港经济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产业集聚是空港经济典型特征。依托空港的独特资源和巨大集聚辐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端配套,从而增强区域对低资源消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生产企业和优势出口企业的引导力,吸引具有空港指向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现代制造企业、总部型企业、现代服务型企业在空港经济区集聚,为催生新兴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创造条件,推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空港经济能助推城镇化建设。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托于经济要素高效快捷的流动,空港成为各类资源与信息的集散地,往往也为资源与信息的自发和自觉整合提供了空间可能,这种整合空间带来的巨大收益既能促进空港经济的发展,又能助推空港经济区新城的发展。把空港经济的发展与蓬莱东部乡镇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潮水空港经济新城的崛起,带动周边乡镇布局功能,促进空港型产业和人口的加速集聚。

二、关于空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设立潮水空港经济区。围绕发展空港经济,将潮水镇及周边大柳行、刘家沟、大辛店等部分村庄一同划入,设立潮水空港经济区,进一步提升空港经济战略地位。同时,成立空港经济发展委员会,作为市政府职能机构,行使相应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权限,由市政府一名副市长牵头,统一领导协调空港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空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是空港经济区健康发展的龙头。规划编制要充分考虑空港地区未来发展的新要求,统筹考虑蓬莱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蓬莱产业资源地域特色,科学确定土地储备和供给。要明确中心机场环、商业服务环、制造配送环和环各区功能,预留发展空间,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三、科学选择空港产业

要立足自身发展阶段,注重优化空港经济区产业结构,科学选择重点发展的空港 产业,实现空港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的实际,可重点发展四大空港经济:

(一)空港物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空港物流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潮水空港经济区具有R空(国际机场)临港(八角港)双重优势,德龙烟铁路又贯穿境内,形成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同时,毗邻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大批高时效性、高附加值的IT、电子等新兴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航空运输迅速实现实现价值转换。

(二)旅游休闲业。我市旅游资源丰富,是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发展旅游休闲条件得天独厚。机场有为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时间、空间优势,可以有效的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同时机场具有适当发展休闲旅游的区位优势。

(三)高端制造业。主要包括空港性高科技产业和区域空港特色产业。这些产业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在于产品轻、薄、小、价值高,适于航空运输。根据蓬莱现实的资源禀赋和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首饰饰品加工业、航空食品、海洋生物等。

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积极向省、烟台市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设立空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展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方式;积极争取省政府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在空港经济区域内,积极探索农民合法的宅基地置换退出机制,将零散的用地置换集中到工业园区,为空港经济区腾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争取设立空港保税区,从而鼓励企业在空港经济区从事国际货物中转、配送、采购和转口贸易等业务。

五、结语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融资优惠等产业政策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科研机构入驻空港经济区,吸引跨国公司进驻和航空基地公司建立。对于部分传统产业,实行不利的财税政策,如提高税率,以限制其入住空港经济区。

参考文献:

第9篇

创业板市场的主要使命是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成长潜质的新兴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一个筹集资金的渠道,以协助它们进行规模扩张和业务拓展。而管理层将高新技术板改为二板市场,进而又改为创业板市场,则意味着原先的上市对象应重新进行合理地定位。(1)创业板市场应该为高科技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原来考虑,高新技术板的上市对象限定为已在沪深证交所上市和未上市的那些发展前景诱人、成长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高科技企业。现在创业板市场不仅仅限于此,高西庆将创业板市场定位于为新经济公司服务,也就是说上市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还应包括能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新兴企业,尤其是众多成长性良好的中小型企业。(2)创业板市场将不再对上市对象的产业属性进行任何限制。在选择上市公司时,不仅包括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而且还包括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后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其中的中小型企业只要其产品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就应该获得在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机会。(3)创业板市场将不对上市公司的所有制属性进行限制。将高新技术板改为二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上市公司对象的选择范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实施“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发展战略,而非国有经济成份是国民经济发展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对非国有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会不断加大,因此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也应作为创业板市场的重点上市主体。这一点可以从管理层的观点得到证实。在2000年7月初召开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论坛”会上,深交所副总经理黄铁军曾表示,创业板市场为我国新兴企业、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新能量、新动力和新平台,新兴企业、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也为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为创业板市场的准确定位奠定了有力的政策基调。

从目前管理层的思路来看,现有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的上市主体定位将十分明确,前者以业绩相对稳定的大中型企业为主,后者则定位于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这可以避免因市场定位模糊、上市对象雷同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同时两个市场的上市公司正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风险收益偏好投资者的需要。不过,这种安排使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之间只存在互补关系,而竞争性则显得不足。适当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因而就长远目标而言,创业板市场应是一个成功自主的证券市场,它应该与美国的NASDAQ市场一样,不是单单定位在中小型创业企业,也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大型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的灵活选择权,进而与主板市场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相互促进的局面。

在2000年4月10日出台的《二板市场股票发行上市试行办法》中规定,二板市场的上市对象包括其产品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企业和有发展前景的成长型企业。在同年8月下旬出台的《上市条例》中,对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对象也作了同样的规定。照理说,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是为了便于《上市条例》的顺利实施,加强对企业股票发行上市行为的有效监管,增强条例的可操作性,所以《实施细则》的适用对象应该与《上市条例》完全相同。但是《实施细则》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成长型中小企业可以申请在创业板发行上市。如果仔细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两者的适用对象具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上市条例》适用对象的外延较大,而《实施细则》的外延相对较小。因为,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企业,即包括高科技企业本身,也包括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后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同样,成长型企业不仅包括大企业,还包括中小企业。因此,笔者建议对《实施细则》的适用对象略加修正,这既符合制定《上市条例》的目的,又与《上市条例》的对应条款保持一致,以便对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对象作出准确、完整的界定。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证监会对于有些企业将拒绝受理或暂不受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申请在创业板发行上市的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证监会拒绝受理其发行上市申请:(1)在提出发行上市申请前24个月内,进行合并、分立、资产置换及其他类似使公司在资产规模、经营业绩、主营业务方面发生巨大改变的行为;(2)在提出发行上市申请前12个月内,以现金方式增资扩股的。这与原来《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并不矛盾,只是改变了提法。按照原来的规定,如果出现以上这两种情形,那么就不得连续计算公司的营业记录,也就无法满足“持续经营两年以上”的要求,因此中国证监会理所当然地拒绝受理发行上市申请。此外,证监会暂不受理发行申请的企业类型包括以下七种:(1)全部或大部分资产为现金或短期投资的公司;(2)主板上市公司的控股企业;(3)有内部职工持股的定向募集公司;(4)历史遗留问题企业;(5)职工持股会直接或间接持股的公司;(6)工会直接或间接持股的公司;(7)100人以上境内自然人直接或间接持股的公司。我们认为,第一类企业暂时不宜在创业板上市的原因是现金或短期投资都属于流动资产,如果一个发行申请人的全部或大部分资产都是流动资产,那么就难以满足“有形资产值不得低于800万元”的规定。前一稿《实施细则》规定,大型国有企业分拆部分资产和企业设立的公司以及已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分拆部分资产和业务设立的公司将暂时不宜在创业板上市,修订后的《实施细则》就取消了“分拆”的概念,而是规定主板上市公司的控股企业暂不被受理。这就意味着主板上市公司的参股企业仍是可以在创业板上市的。据悉,目前中国证监会建议那些申请在主板市场发行上市且已被受理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上市,一方面是为了绕开对分拆上市的限制要求,另一方面,表明主板市场已上市公司不得再瓜分创业板市场的上市资源这块蛋糕,否则创业板市场将会丧失其应有的市场特色,也就没有设立的必要了。针对第三、第四类企业暂缓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其原因在于,设立创业板市场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是应为主板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创业板市场的运作将更多地以市场化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向国际规则靠拢,与国际惯例接轨。如果允许有内部职工持股的定向募集公司和历史遗留问题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无疑会使创业板市场背上不必要的历史包袱,造成创业板市场严重偏离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运行轨道和发展取向,这与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初衷十分不相符。正因为如此,这两类企业不宜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目前一些上市公司以职工持股会、投资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股权大多来自法人股转让,也有不同形式的管理层融资(即MBO))等形式来实现管理层和员工持股,这可能造成管理层以职工持股会控股的公司上市后进行套现,导致管理层的不稳定,违背其勤勉诚信的承诺,影响上市公司的长期、快速和健康发展。这是第五、第六类企业应放缓上市脚步的主要原因。至于第七类企业之所以暂不受理,我们认为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1)防止公司发起人在上市不久后进行套现;(2)避免那些不符合资金规模条件的小股东人市;(3)减少和消除社会集资行为。预计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将超过50家。

第10篇

发展策略稳健

亚洲新兴市场在1 997~1 998年金融风暴以后,普遍调整了经济及金融政策,采取了重视出口,避免过度向外举债,减少外资倚赖,并改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等举措。拉美国家步入新世纪后也积极进行改革,例如巴西增强了央行独立性,更有效调控经济,加强公共财政纪律,以及减轻外债。

亚洲及拉美新兴市场这些政策的转变,令本土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企业及金融体系抵御逆境能力提升。这些新兴市场在面对危机时相对具有条件采取积极的财政及货币政策。IMF研究显示,全球新兴市场在2009年推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幅度平均相当于GDP的2.5个百分点,利率平均下调幅度则达到300个基点,有助经济得以较快回稳。

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由于近年多个新兴市场国家成为资本输出国。这是源于新兴市场积极推动出口,扩大了外贸盈余并累积了较大量外汇储备,包括亚洲,拉美国家以及俄罗斯。

经济结构仍然失衡

应当看到的是,近几年亚洲与拉美主要新兴市场的发展模式仍未尽完善。金融海啸后国际市场再度关注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其中一个失衡的重点就是,亚洲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印度)偏重于发展生产,为美国消费者提供消费品,而区内消费不够活跃。这导致这些经济体依赖向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出口。基于美国的“过度消费”的经济模式难以持续,随着美欧经济调整,消费者减少债务,增加储蓄,进口需求难复旧观。这意味着新兴地区难以再循这一途径,维持快速增长。

再者,亚洲新兴市场在注重促进出口的同时,官方鼓励制造业投资措施,加之相关的基础建设带动,固定投资成为近几年区内经济另一主要增长动力。出口在拉美国家经济中也扮演一定角色,但程度不如亚洲大,其中巴西出口比重只维持在GDP的10%左右,墨西哥及阿根廷的比重则在20%以上。拉美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主要在于普遍较倚赖消费,而固定投资比重则偏低。尽管这未必影响拉美新兴市场经济稳定发展,但显然无助于提升增长潜力。

以巴西为例,过去15年的固定投资占GDP比重平均只有17.5%,远低于中国的40%。墨西哥在2001~2006年的平均比重亦仅接近20%。据联合国资料,巴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在1 998~2008年平均增幅只有4.5%,远低于其他主要新兴市场,仅高于美国0.5个百分点。由于整个地区普遍并不重视提高储蓄及投资,生产力改善缓慢,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发展模式仍未突破

不同地区新兴市场经济发展仍面对着不同的挑战。就亚洲方面,今后主要的策略显然是要在区内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一消费”经济圈,适度增加消费,逐渐减少倚赖欧、美需求。

至于拉美新兴市场,主要的挑战无疑是要提高投资,增加潜在增长动力。但现在看来,当地不易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如当地政府要鼓励投资,可能要降低企业税率,从而需要增加个人税项或减少一般开支以作弥补,这要取得当地居民支持仍有一定难度。另外,虽然拉美国家近几年公共财政明显改善,但因为区内过去曾多次出现金融风暴,加上部分拉美国家公共债务水平仍不低,如巴西的国债占GDP已近60%,为增加固定投资而大量举债的能力可能有限(或要付出较高利息),也不利于本国公共财政管理。

另一方面,拉美国家虽然早已重视增强区域合作,但南美共同市场至今仍乏显著成效,区内相互贸易比重未见大幅增长,自2000年以来反而有所下降,区内贸易比重从2000年接近20%降至2007年的略高于10%。除了实际运作问题外,南美国家经济结构及优势相若,加上生产力改善有限,可能是区内贸易难以突破的主因。因此,虽然近几年南美经济转趋稳定,但本土投资与经贸合作缺乏突破,发展前景未见突出。

至于东欧与俄罗斯,今后的发展仍难免需要倚赖海外市场。由于俄罗斯优势明显集中于能源,即使当地发展其他产业,也较可能与此相关。这样,能源市场仍会较大程度上左右俄罗斯经济发展。

东欧方面,自冷战之后政局变革以来,与地理及文化相近的西欧融合,借助其资金与市场,成为东欧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多年来以西欧国家为主干的欧盟逐步吸纳东欧新兴国家,将单一市场扩展至该地区。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将拖慢西欧中期经济增长,西欧的需求增长可能持续缓慢,资金供应亦将有限,意味着东欧新兴市场经济仍需经历一段较为困难的时期。但对东欧来说,恐怕不易找到其他较佳的发展途径。现阶段东欧国家另一重任,是要汲取近几年过度扩张的教训,建立更有效的公共财政纪律,改善经济及金融管理,以便日后善用西欧资金提升区内经济建设与生产力。

综合来看,虽然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应可望维持较佳增长,但现阶段憧憬这些地区经济已突破过往,例如明显摆脱欧、美经济影响,或增长步伐可望进一步加快,则仍有过于乐观之嫌。一些新兴市场今后的发展预计仍会在相当程度上倚赖发达国家,或与其进一步融合。

第11篇

在中日关于东海油气田争论及《中国海洋报告2010》(以下简称为“《海洋报告》”)的,将国民头脑中平时处于零散状态的海洋新闻归入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框架。

报告提醒我们,海洋是一个金矿,而中国人挖掘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持续占到GDP一成的中国海洋经济,会否乘胜追击,凭借海洋性新兴战略产业可能实现的重大突破,成为未来的国家经济支柱?

海洋经济将几分天下?

随着江苏沿海经济带规划的获批,全国已有多个沿海规划获批并将进入落实投资的阶段,这让下一个十年的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增长更令人期待。

海洋经济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表现”已经给人以足够信心。“进入21世纪的十年,海洋生产总值增幅几乎每年都明显高于GDP增幅,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海洋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综合研究室主任韩立民说。

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海洋产业的“四”变“十二”――由传统的四大产业(交通运输、养殖业、旅游、盐化工)发展为如今的十二个海洋产业。

据笔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的消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提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组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到规划研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可能会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全新角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每年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400亿元。

这一数字尽管还不足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但从发展速度来看值得期待。2001年至2008年,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5.2%和12.6%,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

但与此同时,在推广过程中的成本等传统问题,仍然是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中的变数。

“海洋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期比较长,以海水淡化等产业为代表的海洋产业商业化前景并不乐观,降低成本可能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韩立民说。

以海水淡化为例,中国北部地区都是缺水区,但并未大面积使用海水淡化水。“原因就在于海水淡化成本高,可能会到5块钱一吨,而自来水一般只有3块钱,所以难以通过市场利益驱动机制使企业去热衷于这些项目。”韩立民说。

现阶段,海洋性产业领域期待的是国家更为明显的政策倾斜。天津市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说,该公司主要生产纯净工业用水,这个淡化标准要高于饮用水,现在拥有全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

“政府并没有对我们企业有什么特殊的扶持政策,好像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对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该人士说。

山东“蓝色经济区”信号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改委正在对山东蓝色经济区进行调研,“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经形成,正在争取进入“国家战略”。一个老牌的海洋经济区,将进入其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但长期以来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科技转化率偏低,产业派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使这些问题获得实质性突破,中国需要一块“试验田”。

“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打造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在接受采访时说,“蓝色经济区的加快建设,有利于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新模式,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我们一说规划,就把它理解成陆上规划;一说规划,各个地方可能会把自己既有的一些产业统统拉进来。这个思维定势要改变。”

山东具有承担蓝色经济区“试验田”的基本条件。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17.2%;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海域与其陆域面积基本相当;此外海洋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备,沿海港口发展迅速,是中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的省份。

同时,山东拥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共有国家驻鲁和市属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6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广东“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在首届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上,笔者了解到,“十二五”末期,广东将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比2009年翻一番。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经济区,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

去年12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时就表示,因海而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的重要特征和突出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广东新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大战略。

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7.8%。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屈家树透露,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议,即将批准实施。

未来五年,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的目标是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

在三大海洋经济区的基础上,广东省将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在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国务院确定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和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双试点”地区,广东省有望在壮大并完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探索解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上种好“试验田”。

除了在布局方面寻求创新之外,“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培育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形成门类齐全、高端发展、创新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广东也将在科技兴海方面实现新突破。“十二五”将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率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区。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使广东成为海洋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区域海洋经济格局初成

《海洋报告》中显示,现在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三大传统区域的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阶段。

王宏表示,目前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伴随这一格局的,是3个比例数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环渤海海洋生产总值1201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7.6%;长三角海洋生产总值9466亿元,占全国29.6%;珠三角海洋生产总值661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7%。三地海洋经济占比全国达到了约九成。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主管部门介绍,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比较优势明显,且两者关联性极强,互相拉动,形成中国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的产业集聚中心;而该经济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海洋产业之间差异较小,比较优势相近;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渔业,其海洋生产总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35.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依靠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地区强大的科技优势,已经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科技为先导的产业集群;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在三个区域已经有了基本定位之后,韩立民认为,还应该在几个区域间进行横向的统筹,“国家现在仍有必要以青岛、厦门、上海等为中心,形成多中心竞争格局。同时可以建立起科研协作、科技信息共享、人才交流的平台,打破行业配比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 编后

发展海洋经济莫让“蓝色”变“黑色”

目前,沿海地区正在兴起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热潮,围海造地、兴建港口码头、沿海部署重工业……一片热火朝天。但伴随着“蓝色”机遇而来的,也有不注重规划、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的“黑色”隐忧。

沿海滩涂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国家鼓励各地适度围填海造地,以拓展发展空间,但前提是要适度利用海岸线,不能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国家环保部数据显示,一些地方围填海速度过快,导致海岸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近13年间,渤海填海造地面积551平方公里,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了718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以上,相当于整个渤海沿海地区减少2%至10%的污染消减能力。

稀缺的港口资源也存在无序开发、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青岛新建的董家口港和发展已具规模的日照港近在咫尺,整个环渤海年吞吐量在亿吨以上的港口就超过10个。

钢铁、石化、造纸等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也在加速布局沿海地区,大有向沿海全线扩散之势,与近海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毫无疑问,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解决陆地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新领域。但如果因其资源丰富就一味索取,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海洋的报复。已有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才是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权威部门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是,重近岸开发轻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产业少。

第12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选择标准

中图分类号:F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15-03

On the method of strategic burgeoning industry

Yuan Guang-ji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150030)

Abstract: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wor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burgeoning industry,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mo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tructuring but also be able to drive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hich could get new vital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trategic burgeoni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China's strategic burgeoning industry.

Key words:strategic new industrie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choose the standard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历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经济走出低谷,走向蓬勃发展的道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了猛烈冲击,我国通过实施一揽子计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使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散去,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被世界各国赋予了摆脱经济危机、引领科技革命的历史重任,成为新一轮投资发展的重点。我国已明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把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因此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尤其是如何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特征,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和培育准则,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词,社会各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倍加关注,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上尚无科学权威的统一界定。因此,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不仅是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的认知前提,也是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总理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1]。冯赫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能够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那一部分[2]。胡昱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使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的产业,它可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的影响[3]。朱瑞博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关系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4]。万钢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首先,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 其次,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5]。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的产业[6]。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国家未来综合实力发展具有根本性重大影响,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正在快速成长的新产业领域,它以科学技术的重大新突破为基础,能够引发社会新需求,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其内涵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从需求角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能够代表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产业,其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大作用。其前景需要符合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其次,从可行角度。“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于“传统产业”的概念,针对于技术的新颖性和市场的可开拓性而言,代表着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和正处于形成发展初期阶段的产业。它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持续的产业竞争力,并且能够促进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成长性产业;最后,从构成角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方向。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备受瞩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来进一步认识、鉴别战略性新兴产业。

1.战略导向性。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和导向作用,它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品、市场、就业、技术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全局性的,并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

2.科技创新性。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原有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的产业,其发展应建立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应用基础之上。一方面,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等方面,将成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又为各种创新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平台。

3.“高新技术产业”性。(1)多重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一般传统性产业,最明显的特点体现在创新层面上。创新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市场、利润的不确定性。各国都在探寻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必须要迎合市场需求,一项产品的研发只有推向市场,被市场所接受并且带来可观的利润才是最终目的。再者,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发展中常常会受到旧体制、旧规范的约束。(2)外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知识产品的公共属性,新产品进入市场后内置其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随之扩散,并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现象会将复杂的技术创新变为单纯的技术模仿。而当个人利润小于社会利润时,会削弱企业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4.低碳环保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条件恶劣,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我国积极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低碳、环保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注的焦点和核心。把低碳、环保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方面是人类生存环境压力所迫,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已初步具备了发展低碳、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因此,低碳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5.产业带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而且同其它产业的关联度高、渗透力强、辐射面宽,对一国的传统产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改造作用,能够与其它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二、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金融危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主要国家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并作为寻找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国际经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产业和科技的发展方向,是一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总体经济实力的关键。针对我国而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全球经济尚未企稳,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切实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产业竞争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我国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日益强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高增长的世界奇迹。但是,这种依靠高投入、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道路,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注重节约资源,减少对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发展模式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我国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经济发展道路,从拼资源、拼环境转变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正向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以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契机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等新的理念,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产业,这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我们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主动。目前,我国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技术已经与国外同步,甚至超过国外。只要我们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完全可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动地位,抢占科技制高点。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要想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要以世界上人均最少的资源、最薄弱的生态环境承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和规模最大的经济社会活动。为实现这一历史重任,必须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减轻资源、环境、人口的压力,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科技发展趋势,争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掌握主动权。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明确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

界定和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前提,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总理反复强调,产品发展前景好、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应,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科学依据[7]。结合学理的讲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在科技重大突破基础上,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应具有知识密集度高、创新活跃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环境友好、发展迅速等特征;三是具有比较优势,有条件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四是综合效益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和全局引领作用。

按照标准,现阶段我国选择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包括四大方面、七大重点产业:第一方面,以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缓解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为重点,优先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第二方面,以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信息产业;第三方面,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第四方面,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突破薄弱关键环节为重点,积极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准则:一是国家意志准则,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代表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二是产业关联准则,应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三是市场需求准则,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四是技术自主准则,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五是资源环境准则,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绿色低碳的特点。六是就业带动准则,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四、结 语

值此关键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有效解决我国当前资源约束、激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是走出金融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社会繁荣的根本途径。我们一定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EB /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2-04.

[2] 冯 赫.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N].人民日报,2010-12-28(14).

[3] 胡 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突出先发战略[N].学习时报,2010-11-01(7).

[4] 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19-28.

[5] 陈 磊.抓住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访科技部部长万钢[N].科技日报,200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