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辅导员工作职责

辅导员工作职责

时间:2023-06-07 09:1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辅导员工作职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辅导员工作职责

第1篇

关键词 残疾大学 政治辅导员 职责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Political Counselor Job Responsibilities for Handicapped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TANG Hui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 Political counselor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er to guide students in areas such as thinking, learning and life responsibilities, especially in the face of the kind of disability categories and more, there are deaf, blind, physically disabled, such as severe or mild disability and more case of students,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different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vary wide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pecial political counselor at the school brought a greater challenge. How will the work be done in an orderly management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the paper intends to political counselor to discuss college disability duties.

Key words Disability College; political counselor; duty

1 残疾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残疾大学生能够走进高校,走到今天,在学习和生活上是很独立很坚强的,要充分发挥残疾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做好残疾学生干部的选拔和残疾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残疾学生干部一方面能尽力配合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安排,另一方面密切联系学生,起到连接学生与老师、社会、以及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与辅导员之间直接的沟通渠道,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团干部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干部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造能力。像元旦文艺演出的舞台制作、现场主持,文体比赛的宣传、部分活动统筹、组织、协调等都经过有效组织动员,宣传海报的制作等,全面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活跃新校区的气氛。

2 服务学生意识

政治辅导员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而服务。从开学报到的服务工作开始,让残疾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平时及时调查反馈学生思想问题;周末开展一些服务学生的活动讲座;生病陪护、疾病预防、防火讲座;以及放假回家帮助残疾学生买票等细节服务,让学生在校园感受到更多的爱与温暖。对于有残疾孩子的家庭来说,如果学校能把孩子培养得能读书识字、生活自理,已是件了不起的事。特殊教育学校不仅要培养残疾孩子自立能力,更注重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作为政治辅导员要树立起“为残疾孩子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让残疾孩子“残而有为,残而有位”。

3 校园活动

让残疾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辅导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地工作,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类活动与讲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篮球友谊赛、羽毛球赛、趣味活动等,增强社会角色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与正常大学生联谊

积极与周边团组织开展各类公益和联谊活动,在我校成立了志愿服务基地,丰富学生周末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其他同龄人温暖。让正常大学生正视他们的特殊困难和需求,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融进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公民义务,享受公民权利。其次,残疾大学生正视自己残疾的现实,不讳言自己的困难,克服过分敏感、过于自尊和自卑的弱点,以平常心观察社会,平视他人;勇敢地走出封闭状态,迈向社会;要坦然地接受帮助,这也是结交朋友、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第2篇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180-03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保证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所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是学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后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老师的代表,是学生在学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是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较快,高职学生逐年增多,这就为辅导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空,随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增多,辅导员的作用与不足也显现出来。可以说,高等学校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但目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辅导员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在我们所调查的8所高职高专院校共207名辅导员中,85%为专职辅导员,这意味着专职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一支朝气蓬勃的力量出现在校园,随即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是辅导员这个新兴群体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机遇,从我们的调查中得知,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点是:年轻化(83.7%辅导员年龄在30岁以下)、工作年限短(95%辅导员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下)、专业多样化(文史哲理等专业多样化)、高学历(94.7%辅导员为本科以上学历)等,这样的一个群体,给高校注入了青春与活力,但同样也因为这个群体发展的不稳定性,辅导员工作的短期性特点十分明显,辅导员的平均职业寿命较其他行业都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发展比本科院校晚得多,如何借鉴、引用各类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于高职高专院校中,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一股稳定的、高素质的力量,这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困扰

(一)职业定位不准确。高校里有两大群体,教师及行政人员。这两大类群体分工明确。教师负责学生的教学、学术科研工作,主要在分布在各系部,走教师系列职称;行政人员负责学生管理、后勤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主要分布在各行政处室,走行政系列职称。而辅导员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里却没有被定位为教师或行政人员,处与“第三类人”的地位,他们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学生、服务学生,有的辅导员还兼职上课,却极少有高职院校把他们明确地纳入哪一个系列,这给辅导员带来很大的职业困扰,找不着自己的定位,定位不准确,自然谈不上长远发展。笔者在调查中得知,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很少上课,不上课,就没有条件评教师系列职称,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的工作之外,还得从事较多系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但让人遗憾的是,很多高职院校以辅导员非行政人员为由,拒绝辅导员进行行政系列职称评定。这些现状都深深困扰着我们的辅导员,找不着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定位,导致辅导员均把辅导员这个职业当成一个翘板,三年或者五年后转行做其他岗位的工作,完全脱离辅导员工作岗位。

(二)工作职责不明确。在我们的调查中,所有的被调查院校均制定了辅导员工作职责,而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工作职责只是一个空壳,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职责不明确。高职院校设立辅导员比本科院校晚,以往在高职院校多以班主任来管理各班学生,一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类似于中学班主任管理的模式,在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根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规定下,各高职院校开始设立辅导员,转变学生管理的模式,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沿用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学生,而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不明确,大家都没有一个参考标准去管理学生,容易导致两者管理学生有冲突或者脱节的地方。第二,辅导员与所在系部行政办公室工作职责不明确。在笔者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大多辅导员在从事本职工作以外,还得从事大量系部行政办公室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大家也习惯了辅导员参与到行政事务中,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管理学生、教务、后勤的行政部门也习惯把工作直接交由辅导员去处理,实际上,这些事务分散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使辅导员不能专职做好学生工作,形成辅导员工作与系部行政工作不明确的局面。第三,众所周知,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工作从理论上、从实践上都需要辅导员花大量的脑力劳动去完成,而我们看到的是辅导员整日奔波于学生管理、教务、后勤等行政部门,除了检查协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还得参加学生的所有校园文化活动,辅导员没有时间去思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连续、系统的工作,应该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生主管部门来统筹安排,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的特点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而高职院校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手给辅导员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检查、没有评比,再加上这个工作不能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辅导员错误地认为这个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这大大削弱了辅导员的工作意义。

(三)未形成健全的考核机制。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新兴行业,对辅导员的管理考核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并没有把辅导员考核机制的步伐跟上,没有科学的、完善的制度约束、管理辅导员,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年龄偏低、工作年限短的特点,且辅导员都是各个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相关经验不足,这就导致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辅导员责任心强,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工作,而有的辅导员责任心不够、懒惰,不愿意投身于辅导员事业,在没有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没区别。辅导员之间没有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事业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方向

要想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必须解决好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一)规划辅导员的发展路线。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评职称,可以走两条路,一条是行政行列,一条是教师行列。在学院的相关规定年限下,辅导

员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忧心来自于认为从事辅导员的工作难评职称,得不到肯定,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而学院不能一刀切,把辅导员规划到行政或者教师行列中,让每位辅导员都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无论辅导员选择哪种路线,学校都应该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选拔的后备力量。

1.行政路线。如果辅导员在工作规划中认为自己较适合走行政路线,则可以选择这条路线。行政路线主要是: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前提下,适当兼职系部办公室、分团委的职务,做些学生入党入团、学生干部管理、系部日常工作等,如果在辅导员的精力和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辅导员还可以兼任学院学生处、学院团委等部分职务,从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为辅导员行政工作打开道路。辅导员工作适当年限后,可以提出申请评定行政系列职称,这将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2.教师路线。如果辅导员在自己工作规划中认为自己较适合走教师路线,则可以选择这条路线。这类的辅导员除了辅导员本职工作外,将投身到教学事业上,兼职上课。辅导员上课在各高职院校都是颇具争议性的事情,在笔者的调查走访中发现,辅导员上课受争议主要是辅导员上专业课,课时太多,导致辅导员本职工作没有做到位。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对适合从事辅导员教师系列的同志,学院应该给予关怀,鼓励辅导员上课,但是笔者不提倡辅导员上专业课,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毕业专业与所在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相类似,因此兼职上较多专业课程,但辅导员的身份不是专业教师,辅导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而非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辅导员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势与政策、就业辅导等课程,既满足了辅导员走教师系列的要求,又很好的区分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身份。在辅导员兼职教学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提出申请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同样会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但无论辅导员选择哪种路线,学校都应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选拔的后备力量。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职责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受到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必须要重视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保证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在优化大学生思想体系的同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职责重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较为重要的,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言,高校辅导员必须要重视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确保能够更好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中要想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在高校辅导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主要因为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使得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不足之处全面反思,进而形成健康的发展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其次,高校辅导员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大学生讲解道德知识,使其受到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同时,高校辅导员还会准确的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逐步对其进行精神指导,使得大学生在思想素质提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引,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机制。

再次,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向着敬业化的方向发展。主要因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会面临就业问题,辅导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敬业理念,使其在日后工作中尽职尽责,进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1]。

最后,高校辅导员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后,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良好的指导方案,主要因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较为独特,并且性格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规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高校辅导员还会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生活或是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以积极心态面对问题,不会出现影响其实际发展的后果,进而优化大学生的发展体系,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2]。

由上述可知,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言产生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确保能够利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3]。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职责分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职责分析是辅导员正视自身工作的依托,只有全面认识自身职责,才能切实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包括以下几点:

(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观念

当前,多数大学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心理问题较为明显,主要因为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观念,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职责中必须要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辅导员必须要对大学生讲解不正当感情交流平台的危害,并且为学生阐述一些积极的恋爱故事,使得学生在教师熏染之下,形成良好的恋爱观念,避免受到现代化网络环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保大学生能够正视自身能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就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效率,避免因为学生的错误观念影响其就业情况,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4]。

(一)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时效性

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很多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还兼顾着其他高校工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无法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思想政治方案,导致辅导员无法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对其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要重视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确保能够全面分析自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有效措施弥补不足,投入一定的精力与时间,确保能够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需求设置教学方案,进而提高自身工作职责的时效性,进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5]。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职责就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保证能够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性,将自身原来的管理角色改变为服务角色,在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交流,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期间,还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程度,并且及时解决大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造性,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合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辅导员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确保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履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必须要结合学校的要求实施思想教育工作,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五)优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最为重要的工作职责就是优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仅为提高大学生的发展效率。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职责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以及专业品质,使其在日后发展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体系,进而提高其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林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风,2016(5):177-177.

[2]黎伯刚."四心"视域下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懈怠及其应对策略--以重庆市某所独立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83.

[3]张程."80后"辅导员对"90后"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82-84.

第4篇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倦怠 干预 途径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然而肩负学生教育管理重任的辅导员因其工作性质、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不容忽视。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最高,其中在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感疲惫维度显著高于本科院校的辅导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及成因

从职业倦怠定义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缺乏来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觉得情绪资源耗尽,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和压抑;二是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工作方式单一,对学校管理体制抱怨多,甚至产生逃离现任岗位的想法;三是对所从事的工作自我评价低,缺乏职业自豪感,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产生自卑感。

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一是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是工作压力不可调和的产物,而辅导员几乎24小时的全天候待命的长时间工作;大部分辅导员远超过教部规定的1: 200标准管理学生;除了学业教育外的几乎和学生相关所有事务的工作内容,这些无疑使辅导员们感到负担过重。二是社会支持不足。在很多学校,辅导员是处于被教师和管理干部这两个群体边缘化的地位,在建设和发展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工作地位的重要性与现实人们的忽视形成了反差,对辅导员的职业思想产生了冲击,感到支持不足。三是组织管理不到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均采取院、系( 部) 二级管理,多头管理容易导致辅导员的工作责任不明确,组织归属感不强。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绩效非显性的特点,工作成果比较难以进行像专任教师量化是考评,也不能像行政人员那样可以通过比较直观的岗位职责、文件制度和服务态度来考核,辅导员较难获得评价上的认定。而且大部分高校中由于没有相对独立、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职称评定系统,辅导员虽然可评职称,但评定条件和标准与专任教师并无多大差异,对于主要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讲,条件较难达到,职称上不去其福利待遇自然也上不去。在高付出、高期望、高强度与低回报、低发展、低评价的对比中,辅导员容易滋生职业倦怠感。

二、组织层面干预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方法

解决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个体、组织三方面的协同努力。组织层面的管理和干预则可能是预防和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最有效途径,本文从组织层面的角度对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提出如下对策:

1.搭建良好的辅导员工作平台

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则是大学生的教育者和引路人。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角色成为了辅导员的一种理想和期待。高职院校应从学生的思政教育、心理健康、安全应急、就业指导、贫困生帮扶资助、班级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和学生工作研究等方面着手,进一步细化辅导员工作职责,明确辅导员工作的目标和职责,使辅导员工作岗责分明,有章可循。因此,必须准确界定辅导员的角色和工作职责,这样才可能使得辅导员摆脱烦琐事务的困扰,朝着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队伍发展。

建立合理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有研究表明对于辅导员,程序公平和信息公平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此,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评价辅导员的工作,能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学生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绩效非显现性,难以完全量化,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的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评制度。

关注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学校应该注重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包括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岗位的设计,对成长步骤及环境条件的考虑。帮助辅导员结合自身特点,在学生工作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努力专研,成为“专家型”辅导员。学校应该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岗位津贴、工作奖励、职务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社会支持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主观支持维度。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辅导员创设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关心其生活,为其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关注辅导员心理困扰,及时的排解心理压力。可以通过设置组织或者场所如“辅导员之家”、“辅导员论坛”等,为辅导员提供交流沟通,倾诉心声场所,使得辅导员能够感受到组织温暖,产生个人归属感和岗位认同感。

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建设

帮助辅导员正确认识职业角色。目前,很多辅导员对自身岗位依然存在“过渡”的认识,不能安心在岗位上工作,学校应帮助辅导员正视自己的职业角色认同自己的职业身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得与失,付出与回报,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完善辅导员职业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的辅导员工作阶段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对于刚工作的辅导员,进行入职培训使其完成身份、角色、责任的变化,明确工作内容,使之安全度过“职业磨合期”。对于已经熟悉工作,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学校要充分考虑其个人爱好,积极为其创造条件进行在职和脱产培训,实现辅导员个人目标同时使其能够提高工作能力往专业性、深入化发展。

三、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本身固有的特性使得从事其中的辅导员“高付出、高期望、高强度”工作,从而带来职业倦怠症状。缓解或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辅导员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从组织干预的角度在辅导员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内涵建设两个方面对缓解或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方法进行探索。而辅导员自身也需要转变观念,正视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加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罗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J].柳州师专学报, 2011, (6):81-84

[2]蔡亚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10,(2):98-101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字: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68-01

一、 前言

我国高等学校中的辅导员设立,是肩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重任与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双重含义的非科研岗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思想导师,是党政工作在学生中开展的主要传播者,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引导者。因此,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也成为高校人力资源培养的共识。

二、 辅导员整体队伍建设的问题

从现有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来看,很多学校缺乏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培养的认识,存在辅导员职责定位上的偏颇,从而扭曲了辅导员工作的原本性质,弱化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职能。因此,端正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定位,重新审视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达到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要求,实现思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有相当部分的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认识程度不到位,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辅导员岗位形同虚设,将辅导员工作归为简单的学生管理,并将辅导员与教学杂事相联系,忽视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本质。

(二)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准,对辅导员在高校思政体系中的地位认识模糊

也有相当部分的高校将辅导员性质定位成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过分注重辅导员工作的行政属性,忽视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上的导师角色,没能体现出在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上的主体作用和教育骨干地位。

(三)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晰。大多数高校没有对辅导员拟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因而导致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停滞,甚至影响在职辅导员的职业信心,造成岗位人员的流失,给校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妨碍了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深入开展。校方也存在一味顺应师资力量年轻化与学历要求标准化,而并不是真正地从岗位职责需求来选用辅导员。尽管大批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充实到了辅导员队伍中来,增强了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但却并不等于提升了专业化水准,优化了辅导员队伍,促进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年轻化的队伍不经过职业化的培养,是很难肩负起学生思想导师角色的,自身阅历的局限性很难在学生的政治思想形成中予以准确的引导,使工作缺乏说服力。因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完成教育部提出的工作目标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本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来重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方案。

三、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和辅导员资格准入制度。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就必定要形成严格的资格化管理制度,使辅导员工作成为公众认可的一种独立职业,从而开展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在众多的资格认证考试面前,我们不排除设立辅导员资格考试的可能,甚至可以从政治觉悟与思想教育能力验证的角度来开设辅导员职业资格,一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认知程度与社会影响力,二来强调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与职业化。借此,来对辅导员的聘用与能力考核给出起点评价,作为校方的参考标准,借助高校就业的平台,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视。

(二)建立辅导员职业行为标准及评价考核制度。建立辅导员职称等级的评定体系,科学、客观的看待辅导员工作的实质成绩,重视辅导员工作的政治思想教育本质,以此为出发点设立职称成为与等级界定。完善的职称评价体系,可以规范辅导员的执业行为,同时提升工作成绩考核的重要性,将思想工作的开展与职称评定相联系,催生辅导员工作的个人能动性。职称制度的建立,也有助于辅导员专项工作成果的达成,将会涌现出大批高等级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人才,是未来辅导员职业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立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制度。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保障条件基础上的。长期以来政策上并没有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发展待遇进行明文的规定,造成了辅导员待遇评定混乱,岗位政策模糊等诸多弊端,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也给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针对高校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辅导员专项保障制度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 结语

从职业角度来看待辅导员工作,首先要肯定其工作的专业化,此外也要注重未来发展的职业化,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独立职业来看待,肯定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确立辅导员思想教育导师的地位,从制度完善与职业定位等方面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引领上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65 ― 02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辅导员的内在素质要求。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在经过学校科学的管理和培训后,掌握了较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行为的变化来随时研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能随时发现、教育、纠正,并尽责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要求就职的辅导员首先必须要通过相关的专业化培训,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其次,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及思想政治等理论的学习,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最后,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辅导员必须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且要严格把关认证上岗政策。较强的政治素质、严明的纪律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及较高的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辅导老师,它是高校教师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当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与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社会之一大学的特色制度之一,它1953年最先成立于清华大学,且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变迁,这一制度经过专业人士的相关人士的探索与摸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时期,我们高校建设依然是以育人成才为本的价值核心为根本,而人的价值观恰巧在大学时期会逐渐形成、发展并定格,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指导者,其对大学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者,同时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因此,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层次结构等也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有利于我国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我国高校辅导员都是以管理和服务为主要手段,以育人成才为核心目标来进行工作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教育部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当代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这就给我们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国高校必须要大力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进程。辅导员的专业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高校辅导员肩负着管理和教育的双重职责,它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不断在变化,这就使得各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也要随着社会及教育的变化进行调整,这就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挑战。这一变化要求如今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要不断改革自身顺应时代的发展,各高校也要努力进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活辅导老师,它是高校教师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当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与指导者,他的工作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其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素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但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多是并未从事过管理或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缺乏辅导员这一职业所需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是单纯的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开始工作,单凭经验办事,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一份工作。

2.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错位,工作职责不明确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重视不够,且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许多高校都以教科研为工作重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且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分工过于泛化,导致其角色定位错误,工作职责不明确。许多高校都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的一些涉及学生生活方面的工作都应该是辅导员来做,并将学生的生活能力、行为习惯、思想政治等的考察作为辅导员工作质量考核的重点,同时辅导员在校内也隶属于多部门的领导与管理,从而导致角色定位的错位,同时也偏离了其原本的工作轨道。

3.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不强

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进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强的主要表现是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大,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大、事务繁杂、缺乏学术地位、发展空间有限、工资不高等等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只是把它作为在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个“跳板”,没有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意愿。另外,有一些辅导员工作一两年或两三年便转岗,导致这一工作具有短暂性、临时性与过渡性,从而使得高校辅导员找不到自身的定位,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这也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1.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辅导员是高校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在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代的大学生已经算是成年人,且是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面都比较广泛,且对事物都有自己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因此,要想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就必须要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理论修养,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各高校理应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训制度章程,严格按一个合格的辅导员素质要求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培训。

2.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明确其工作职责

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工与明确定位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做到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分工喜欢与职责的明确定位一定要先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协调好辅导员与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辅导员所属的部门,明确辅导员在校的工作职责所在;第二,要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如我们可以把辅导员的的工作定位:思想政治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就业辅导、社会化辅导等方面,同时为了更方便明确的执行职责,我们还可以将其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此,就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明确的工作模式,从而避免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错误或职责混乱的现象,这对进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3.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工作政策保障机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进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各高校必须要努力建立并健全高校辅导员工作政策保障机制,培养其对辅导员这一工作的职业认同感,争取调高其职业待遇,解决其职业发展问题,从而为其从事这一工作增加信心。在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方面,学校应不断提高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地位与威望,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这一队伍,并让他们通过自身的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增强其自豪感与职业认同感。在职业待遇方面,学校要完善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对优秀的辅导员应给予奖励,完善其福利制度。再其职业发展方面,各高校应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给其以完备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把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基地,以此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创建创造条件。

小结:在当今的形势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进行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专业化发展也必定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是我国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功能的良好发挥,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几年,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愈加重视,这使得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也自觉地形成了组建专业化队伍的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化知识和理论认识,以便能够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良好价值观以及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是分不开的。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队伍建设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7.

〔2〕张革华,彭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与创新:一名辅导员的职业化践行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6.

〔3〕李晓.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6.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要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素养和未来发展的人。在新形势下,大量辅导员因缺乏职位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单纯靠经验办事,难以胜任辅导员这一职位。曾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一般较强,但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

辅导员队伍不稳主要表现为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一方面,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当前高校重学术和科研、轻学生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与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地位比较低,尤其是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工作价值的不受重视使得许多辅导员缺乏认同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低。辅导员在发展上不如教师和真正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相比,教师有更多时间搞学术,可以为评定职称奠定条件。与行政管理人员相比,一般的辅导员在发展到了正科级待遇就无路可走了。此外,辅导员形式的多样也是导致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辅导员职责过于泛化

目前,中国许多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分工不细,过于泛化。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班级管理、身心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另外,辅导员作为上传下达的中间分子,不仅接受学校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和后勤系统的领导,还受院系的领导。这种隶属部门的繁多和管理事务的复杂,导致了高校辅导员职责的泛化和其角色定位的模糊。

(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制度困境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制度困境。首先,在选聘制度方面,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要进行专业的笔试和面试。但是,通过关系进入学校的辅导员大有人在,而且合同制的存在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其次,在培训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在没有经过长期培训甚至是没有经过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上岗了。再次,在激励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奖励一些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转岗。但是,转岗的本身就间接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地位较低。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地位极为重要。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知识面较广并且已经有了对事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辅导员还需要加强理论修养,不仅要了解党政方针和国家的政策,也要熟悉学校的相关制度。这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一些专业技能,如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及组织表达能力等。

(二)培养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认同感

第一,应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威望和地位,这有利于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真正热爱学生工作且优秀的人才吸收到这个队伍中,从而让辅导员用自身的优异成绩赢得他人的尊重。第二,完善辅导员的待遇。一方面,学校应在政治上给予那些优秀的辅导员以奖励,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党政干部;另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评定职称和优秀时要给予优秀辅导员以照顾。

(三)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当前形势下,要想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我们应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界定和细化,并采取相关措施使辅导员工作避免繁琐。一方面,我们应协调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定为四个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辅导员的职责界定,我们可进一步细化其职责,可分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和住宿辅导员等。而这种精细的分工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提出了要求。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首先,应完善对辅导员的选聘制度。可以建立辅导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而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建立起辅导员培训制度。这既包括在职培训,也包括职前培训。入职前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入职后的定期培训目的则在于加强其理论水平,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这主要包括职称的评定和行政职务的晋升,通过这两方面来激励高校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高玖伟.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的职业能力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第8篇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1.1 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忙于具体事物,视野不开阔。在职业院校里,辅导员编制一般较少,每一个辅导员带的学生较多,事物性工作较繁杂。学生在学院里一旦有心事或疑惑解不开时,首先想到的是找辅导员倾述;当学生有自行解决不了的事情时,需要辅导员出面协调解决;特别是学院在涉及到计划之内或计划之外的各种各样的具体事情时,最终需要辅导员去具体落实。因而造成辅导员大多陷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开展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研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教育管理的一般性规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理性问题,也就无法谈及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问题。因此导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性、主动性和前瞻性,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地位,见子打子,管理效率低。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1.2 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不强,导致心理失衡。由于高职院校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再加上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在一定工作时间以后就会感觉待遇低、地位低,没有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久而久之,内心会比较抑郁而失衡,就易产生懈怠或转行的情绪,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

2 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措施

2.1 加强辅导员的选聘工作。选聘一批品德高尚、思想政治素养好、真正热爱辅导员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一定管理能力和素质的人,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品德高尚、思想政治素养好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是辅导员在德育和思政教育岗位上的立足之本。热爱辅导员工作和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

2.2 给予辅导员应有的尊重,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要以“感情留人”。一方面,要确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要给予辅导员应有的尊重,让他感到这个职业是神圣和光荣的,具有一般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明确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明确其工作职责和范围。目前,在高校经常听到辅导员戏称自己是“打杂工”,什么事都在干、什么事都在管,他们事业前途迷茫、职业定位模糊。学校必须明确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与工作范围,把不该辅导员做的工作减掉,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第三,要有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为辅导员作心理疏导,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否则,辅导员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心理出现失衡,就会导致辅导员迷失正确的工作方向,缺乏成就感,产生职业倦怠而离开岗位。

2.3 建立健全辅导员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待遇,确保辅导员在其岗位上朝气蓬勃、永不倦怠,要以“待遇留人”。一方面,学校应该看到辅导员工作的艰巨与辛苦,努力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使待遇与工作强度成正比。据调查,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收入水平与其劳动强度极不成正比,这让辅导员们觉得不公平而倍感心寒。另一方面,学校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时间上应该有辅导员岗前培训和上岗后的阶段性培训,内容上应该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方式方法、应急处置等方面加以培训,培训形式上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或报告,或讲座,或活动等。培训地点,或校内,或校外。特别要提的是,辅导员在正式上岗前应有一定时间的岗前培养,并给予一定期限的试岗。对于不能适应和胜任工作的,坚决不上岗,切忌让辅导员勉强上岗或“带病”上岗。如果辅导员勉强上岗或“带病上岗”,发现不称职再频繁撤换,这不但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也会严重挫败辅导员的积极性,并在辅导员队伍中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对于选聘好的辅导员,每年也要给予继续学习和培训提升的机会,保证辅导员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与时俱进。

2.4 打通职称职务评定、评先选优的通道,给予辅导员评聘的机会,要以“事业留人”。首先要从学校政策上体现辅导员的重要地位,肯定其价值,让其有优越感和受尊重感;更重要的是要给辅导员创造较高荣誉的评选机会,

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应努力建立健全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让辅导员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能像专任教师一样为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去奋斗;要为辅导员工作寻求行业背景,为其提供在社会上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拓展他们的职业空间。

第9篇

关键词:辅导员;周边绩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117 -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能否与时俱进,切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是高校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大学生得以良好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辅导员的周边绩效是指在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以外,自愿从事的,与辅导员固有工作职责无关,却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活动。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考核体系,特别是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考核和提升,将对提高辅导员的德育工作能力,提高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质量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周边绩效的概念及其分类

对于周边绩效的概念,学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尝试对不同理论进行概括归纳,并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给出合理的解释。

(一)周边绩效的概念

1993年,Borman和Motowidlo提出了周边绩效这个概念,他们认为绩效可以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其中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是指在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的完成情况,可以从数量、质量、时效等方面衡量。周边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又称关系绩效、情景绩效、关联绩效,是指周边行为导致的绩效,这种绩效与组织的技术核心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构成了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对组织内部人际或部门间的沟通起到了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有利于任职者任务绩效的完成以及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非常重要。简言之,周边绩效就是非职责范围内,但对最终绩效可以产生影响的员工的自发行为。周边绩效通过优化工作环境来提高任务绩效。员工的自发行为如个人纪律,同事之间的勉励,努力程度等,由于这些行为超过了工作角色内的规定,上级管理者一般察觉不到员工是否实施了这类行为,也就不会对这类行为做出奖惩。

(二)周边绩效的分类

周边绩效可以分为自愿的行为、组织公民行为、亲社会行为、组织奉献精神以及同特定作业无关的绩效行为。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深入研究,将周边绩效的分类及内容进行了梳理,共分为五类,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但是,周边绩效内涵广泛,非单个角度可以解释,后来的学者又对Borman和Motowidlo的分类进行了补充和优化,如1996年Van Scotter和Motowidlo将周边绩效分为人机促进和工作奉献两个维度。

三、研究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意义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辅导员岗位的设立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辅导员制度逐步完善,辅导员队伍也逐步稳定壮大,而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每所中国的大学里都有辅导员,他们是高等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并对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的高等学校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比较宽泛,他们除了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承担起校园的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指导学生就业和党建工作,甚至需要关注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他们与学生生活的各阶段息息相关,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其地位和作用远非其他专业教师可比。而以上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辅导员除了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较高的周边绩效。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周边绩效对于进一步强化高校教育工作,培养新时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问题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为辅导员的周边绩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目前对辅导员的传统的考核指标一般分为德能勤绩,考核重在任务绩效,比如学院在各种学生活动和比赛中的名次,就业率、出国率和考研率的高低等。而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考核却很少有涉及,即使有相关的条目,也没有细化,或者仅仅作为参考,更不作为主导性的考核办法。所以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考核的研究是对目前辅导员考核理论和技术的重要补充。对辅导员周边绩效的研究,可以为高等学校完善辅导员绩效考评办法,全面公平的设定考核条例和办法提供参考。辅导员周边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优化辅导员学生工作的环境,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二)有助于高校领导正确理解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含义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工作离不开高校领导的支持,如果高校领导能理解到较高的辅导员周边绩效能提升学生工作水平,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可以形成和谐的校园工作环境,就会重视如何增加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方法,并有可能在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倾斜,更好地促进辅导员的发展和学生工作的提升。也只有得到高校领导的认可,周边绩效考核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辅导员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回应的。

(三)可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热情度,提高工作效率

“经济人”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出对自己当时最有利的行为。所以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下,辅导员只会注重指标和结果,忽视过程和一些软性的周边行为。因此,对辅导员的工作考核,除了要考核辅导员岗位职责中那些明确的职责,如学生竞赛活动的举办数量,就业率的高低,获奖质量等,也要考核那些不容易界定,模糊不清的职责,比如集体主义观念、责任心、奉献精神、合作精神等。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出科学的辅导员周边绩效考核量表,对辅导员周边行为进行导向。周边绩效的考核会使得辅导员工作不再那么“趋利”,从仅仅是为了获得工作考评优秀而工作,转变为可以更多的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去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辅导员的德育工作能力。

(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师生间的和谐程度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学院,学院的工作人员又分为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和辅导员。而每个学院都或多或少会有几个辅导员,不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也有分工。而现代社会要求团队工作,相互协作,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1加1大于2。辅导员和其他职能部门同事之间,辅导员同辅导员之间,辅导员同专业教师之间,要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学校学院和学生的奉献精神。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提升会使辅导员能积极热心地参与学院和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主动的关心帮助学生,增加与同事相处的融洽程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师生间的和谐程度。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的建议和对策

基于上文对提升辅导员周边绩效意义的研究,本文从工作氛围、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方式及辅导员培训机制四个方面着手,提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有关对策,以期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可行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校园学生工作文化和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实践中要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学生工作文化。学校和学院要重视学生工作,特别是要重视起着核心作用的辅导员的工作,并且应当注意公平问题。只有辅导员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公平回报,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工作,增加周边绩效成效。反之,则会打击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对工作的投入力度,也就降低了周边绩效。这就要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工作氛围,增加凝聚力,增强辅导员同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上级领导、辅导员同学校职能部门和辅导员同学生之间的信任度和受尊重程度。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周边绩效,使辅导员可以做出更多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奉献行为。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

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中,认为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并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经济人”理论认为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人们都会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去行为。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一份“良心工作”。对学生和学校的促进效果也需要辅导员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行使周边行为。虽然工作报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辅导员的周边绩效,但是时间一长,它的作用的明显性也会降低,可能造成辅导员机械性的去完成工作指标,减少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及同学生的互动流。所以需要完善高校辅导员的激励机制,如奖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学习机会,个人发展机会,学校和学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同和对其学生工作的充分授权,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正面反馈等,都可以激发和提升辅导员的周边绩效水平。

(三)完善辅导员的周边绩效考核方式

转变目前的传统的对“德能勤绩”的考核思路和方式方法,在考核中应加入并且要加大周边绩效考核比重,把辅导员工作考核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维度来考核。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周边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立传达给辅导员,在辅导员中形成共识,引导辅导员的行为方向。可以从对辅导员工作的热情程度和持久度;是否能主动承担并非自己工作范畴内的任务;是否能帮助同事和学生以及能否积极与他人合作;能否遵守学校的规则和规章;能否支持和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来考核辅导员的周边绩效。

(四)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和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引导辅导员提高周边绩效

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除了要选拔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辅导员,还要挑选那些具有责任心,公德心和服务意识高的辅导员,这样才会比较容易产生周边绩效。除了挑选时要有针对性,也要有针对性的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引导辅导员的周边行为。比如要在岗前培训中,让辅导员了解高校的教书育人作用,注重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辅导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辅导员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平时工作中,要开展日常培训,积极引导辅导员队伍的周边行为,如对辅导员的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进行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还要对辅导员的德育行为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和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周边绩效。

五、结语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辅导员是学生最紧密的伙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排头兵。辅导员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辅导员周边绩效的提升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胜军.我国公务员周边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01):75.

[2]陈珊珊.周边绩效对团队效能影响的研究――基于建筑设计团队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陈胜军.周边绩效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5-02

一、中美高校辅导员比较研究

1.产生的时间和背景:中国的辅导员制度有近60年的历史。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1908年美国心理学家、“辅导之父”帕森斯在波士顿开办了辅导中心,帮助青年人认识自己的志向、能力和兴趣,以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帕森斯也因此得到了“辅导之父”的称号。二是心理卫生运动倡导者比尔斯在各方赞助和鼓励下,于1908年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1909年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并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有力地促进了美国辅导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的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立了心理辅导学科,有任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和职业方面的辅导。我国辅导员制度的产生最主要的、最核心的目的是出于政治性要求,而美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产生的初衷是出于社会性要求。

2.工作的内容和职责: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要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因此,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除了肩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职责外,还同时要承担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职责,辅导员要对管辖之内的200名学生负责。辅导员多种角色的扮演引发了辅导员角色冲突、角色超载等问题,不仅使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力不从心,而且由于专业技能的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专业化程度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在我国高校中,辅导员主要是在校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基层党总支(或党委)的领导下,以班(年)级或专业为依托开展工作的。通常是接受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的双重,甚至是三重管理,完成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安排的工作任务,接受院系的考核并上报学校审核备案。

4.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美国有近百所大学开设了学生事务硕士专业,在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有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晋升高级职务的还特别强调其过去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为了满足学生事务管理的职业要求,美国高等教育还为这一职业领域提供职前、入职和在职培训,设置专门的培养计划、课程。以上举措,使美国拥有了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1.辅导员队伍专业化。通过中美辅导员比较我们发现,中美辅导员产生的出发点本质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事务的拓展,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职责定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等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因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开设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大多数高校把每年新入校工作的教师安排为辅导员,大多数教师不是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没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即便是专业教师,同时具有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又具备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未接受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专业化的素质相对较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仍有待加强。在现有的条件下,解决这个难题就涉及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问题。学校应当在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的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成立相应的教研室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就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开展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对这些学科进行专业建设。

2.辅导员管理体系的科学化。通过中美辅导员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美国辅导员在工作中接受的是单项领导,而我国高校校、院、系三级管理的体系,导致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多重领导。从管理学角度来讲,多重领导体制一般被多数的学者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率,要求组织架构要清晰、隶属关系明确、单项,以便于信息的传递和工作完成顺利,因此要排除特殊情况的发生。多重领导是指,同一岗位的从业人员,有两个以上的直系上级,并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承受两个以上的管理。往往在工作中,受到多种命令,就是我们常说的,令出多家,反而令人无所适从,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并且往往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辅导员管理体系应实现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而增加管理幅度,使原来的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少地使辅导员接受多重命令,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创造性。

3.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通过中美辅导员比较,我们必须重新反思我国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首先要对“职业”和“职业化”两个概念做一个界定。职业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是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丰富以致能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入其中才能够成为职业,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一种社会角色,为劳动者提供了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是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规范。它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职业化包含职业资质、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四个部分的内容。

通过职业和职业化两个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辅导员这项工作必须成为一种社会角色、能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并且能够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入其中的工作,才能够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由于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认识不到位,缺少科学的选拔机制、评价体系和晋级制度等原因,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辅导员更多地被认同为是一种工作、一个岗位,而不是一种职业。只有解决了辅导员成为职业的问题才能更进一步涉及到职业化的问题。实现辅导员职业化,首先要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责体制和工作制度,确定选拔准入的职业资质,同时要依托专业化建设加强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使辅导员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使辅导员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辅导员职业的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徐延平,王康康.美国辅导员制度及启示[J].石油教育,2009,(6).

[2]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2006,(12).

第11篇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化 路径 困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的重要成员,是履行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供给和支持,随着岗位专业性程度的提高,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作为一种有效路径设计越来越重要。辅导员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低、岗位稳定性差、职责分工不明确和职业发展通道单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陷入困境。

1 辅导员职业化的基本内涵

职业化主要指涉经过教育和培训,形成与之匹配的职业准入、发展制度,进而促进社会对该职业普遍认同。辅导员职业化指一部分教师愿意将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事业,推动建立相应机制、职业培训与管理体系,确保职业稳定性。我们可以给辅导员职业化下这样的定义,指经过专业培训符合辅导员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保持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相对稳定性,①具体包括:岗位专业化、职业稳定化、发展模式化等。

岗位专业化,主要指涉的是要成为辅导员,必须通过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培养具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三层内涵,一是辅导员是一种职业,不仅是从业者谋生的重要手段,更主要的是从业者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从业者必须掌握开展本工作的知识和技能;三是从业者需要明确的从业规范,具备符合这一职业的职业道德和精神。

职业稳定化,指从业者将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可以奋斗终身的职业来对待,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最大的障碍在于辅导员作为职业具有不稳定性,在具体实践中,以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缺乏政策性的路径设计,辅导员已经或隐约成为青年人起步的临时之策,这不仅对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工作者有着强烈的暗示,因为他们明确知道他们今天的工作就是临时性的、随时可替代的工作,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困扰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实际上这不仅造成当下队伍的不稳定,也使辅导员经验的积累缺乏持续性。

发展模式化,指的是这一职业的从业者已经对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形成良好且有序的模式,如一名辅导员经过几年努力,能够成为更为优秀的辅导员,当这更为优秀的辅导员具体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没有答案。实际上,一名辅导员经过几年努力,基本都转岗离开辅导员岗位。尽管现在国家把辅导员职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但这三个等级对应着什么,是职务?职级?亦或是待遇?显然在具体操作中没有明确。任何一个职业如果没有了发展的模式化,从业者就无法静心从事这一职业,因为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从业者产生职业困惑。当下,辅导员发展实现模式化需要努力的空间还比较大。

2 辅导员职业化的困境

(1)专业化程度不高。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规模迅速增加,以及独生子女、网络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在校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不仅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管理能力,需要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同时具备专业的素养和积累丰富的经验。现有体制下,大环境普遍并不认为辅导员是一个需要专业的工作,甚至等同于事务性的简单岗位,这一偏见导致辅导员对专业以及通过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的努力都大打折扣,这必然造成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实际并不尽如人意。这些都已不能满足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无法适应学生和学生工作的发展,有损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形象。②

(2)工作周期短,稳定性差。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特别是在尚未形成辅导员职业化路径之时,辅导员成为一种“青春饭”的年轻人“专利”。一方面,工作周期短、岗位变化频繁的现状使多数辅导员对自我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影响了其工作热情、责任心,也必然导致他们不能潜心专研业务、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更谈不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辅导员的用人方式上采取的“社会化”模式,把辅导员作为局外人予以对待,使得辅导员不仅校内岗位流动频繁,其跳槽相比专业教师也是较高的,这对于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支职业队伍。即便是在岗专职,个别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缺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把辅导员工作视为“跳板”;部分辅导员缺乏从事这一工作的充分思想准备和专业知识储备,从业经历和工作经验更无从谈起。

(3)工作职责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将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作为首要职责。但思想工作的显性彰显不够,内在性比较突出,辅导员作为一种良心活的特质比较明显。如果一些辅导员缺乏责任心,就必然成为无事可做的自由人,这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是无益的,这一判断如果给人印象深刻,就必然造就大量的琐碎的、临时性、事务性的工作由辅导员来承担,从而冲淡了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有思想政治工作者向学生事务管理者角色的转化。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耳濡目染有时比机械传授的效果更加明显。就像我们大学在教育过程中所宣称的“公平”、“平等”等价值,所宣扬的“法制”等精神,无论理论讲解得如何有效果,一旦受教育者感受到事实并非如此,那效果就大打折扣。换句话说,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无论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多高,但其本人思想政治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其教育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且在一种当下的体制下,辅导员的局外人身份似乎很难让其对工作本身以及赋予的职责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4)发展通道单一。人们的行为一定是由其意识活动支配的,而人的意识活动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理性思维、感性意识和本能无意识。③从自利角度来看,辅导员首先是他自己本人,然后才是教育人的人,最后才是公民。辅导员作为一个既定职业也和普通公众一样具有自身利益的诉求,辅导员作为一个职业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他们会依据自身的能力、学历和担负的任务期望相应的利益要求,同时还应该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如果诸事不顺的话,加上职责的不确定,要实现辅导员对自我发展的道路上产生认同感,从一个理性人的角度来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客观的。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辅导员,承认其个人利益存在是合乎人性的、合乎生命的本质要求的。当然,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果辅导员自身认同这一职业,其自身最大或最为更本的利益便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3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3.1 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准入制度作为现代专业性职业发展过程中新兴的职业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资格制度,规定从事工作的最低标准。调查我国高校辅导员选拔标准,辅导员的准入制度还处于摸索阶段,条件和要求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标准。④选聘机制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关键,不仅考核学历以及相关学科专业背景,更要参考能力及职业志向,了解其是否做好长期从事的思想准备。首先,制定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体系。制定准入标准,实施准入制度,对辅导员实行资格认证,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其次,要优化辅导员素质结构。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与专任教师相匹配的比较完善的职前职后辅导员培训制度。目前教育部制定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应当成为各高校的参照依据,建立多类别、分层次的培训格局。坚持业务精和政治强的标准,突出学科交叉的队伍结构,切实把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人才纳入辅导员队伍。最后,拓宽选聘渠道。分析研究辅导员队伍的组成特点,根据标准选拔,通过培训指导、分流转岗等方式优化队伍。

3.2 提高职业保障

完善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包括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和岗位津贴保障。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要从制度上确保辅导员队伍的权益,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保持队伍稳定。强化队伍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认同感,将辅导员培养制度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养计划体系,享受专任教师同等待遇,定期组织培训。⑤专设辅导员职称系列,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学生事务专业技术职务,提供专职辅导员学术发展专门通道。专职辅导员可以兼职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组织干事、学工办主任、院系团委书记等职务,承担军事理论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还可以选拔辅导员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现实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情况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各类纠纷时有发生,为保证辅导员在职责范围内能够顺利开展工作,还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保障辅导员在工作开展中的权益,解除后顾之忧。

3.3 推进辅导员工作学科化

辅导员职业化的必然趋势就是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学科化。首先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规律的理论研究。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要充分探究大学生的心理,加强对工作规律的研究。其次,要提升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假如辅导员工作没有理论研究支撑,将缺少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石。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拓展辅导员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研究资源。另外,通过设立辅导员专项工作研究基金,结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展开定性和定量的实证研究。再次,健全辅导员专业教育机制。针对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出台优惠政策,制定并实施辅导员层次提升计划,鼓励辅导员通过各种方式深造。最后,推(下转第89页)(上接第85页)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建设。发挥高校丰富的资源优势,设置学生管理的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主要针对专业化的辅导员人才队伍培养,为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积蓄力量。⑥

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和不懈努力的系统工程,关乎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只有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进程,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组织保障。

注释

① 梁星庆,黄基秉,等.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② 李海燕.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12):67.

③ 刘少杰等著.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④ 孙元鹏.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内涵与路径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5).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业认同感;干预对策

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80后成员占了较大比例。这部分年轻的力量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同时,由于各种内因外因,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中出现了一些职业倦怠的现象。职业倦怠一词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诗等人也在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具有广泛时代特征的三个核心部分,即精神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为职业意识模糊,有高校二等公民之感,产生自我怀疑、贬抑、否定的倾向,进而导致职业心态失衡。

辅导员工作和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息息相关,“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围绕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团建、奖、贷、勤、补、新生入学教育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展。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成倍增长,辅导员所面对的事务性工作量大量增加,同时院系一级机关人事方面改革,行政人员编制不断压缩,一些面向学生的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安全保健等事务性工作也直接或间接地由辅导员承担,这些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辅导员多方协调、反复做工作,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困难更加多,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董琳,2008:90)

辅导员除了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之外,也要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做好大学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分析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成因,探讨消除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对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主要成因

民办高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主体,有别于教学科研型大学,也有别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人事制度和组织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别于公办高校,因此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们在工作压力、工作模式、组织人事关系上可能也面临着和公办高校不一样的状况。尤其是80后辅导员,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他们对学生工作充满一定的期待和热情,但是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困难挑战的增多,职业倦怠也会出现。具体成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实社会的认可尚显不足。与教学科研工作相比,辅导员工作在社会大多数群体看来显得并不重要,因此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现实社会足够的重视。“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赋予了辅导员适当的地位和身份。然而,从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来看,一部分人存在模糊的意识,认为辅导员不需要专业的知识,认为辅导员工作无须专门训练,其从业要求不高,甚至没有具体要求,似乎只要愿意,什么人未经任何训练都可以胜任这工作。”(邹国振,2011:8)这也就导致广大80后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认可度和成就感,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年轻辅导员们。“社会偏见导致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不高;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常常把辅导员作为一种岗位而不是一种职业;国家政策中对辅导员作为职业也没有得到具体的体现。”

2.内部环境的支持有待增强。“辅导员职业体系不健全;辅导员角色和职责模糊;辅导员在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缺乏公平;辅导员工作杂,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等。”(赵元,2009:128)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和引导,其次是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另外还需协助教务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教学辅助等工作,特别是在民办高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尽管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工作强度较大,但辅导员没有专业教师那样的学术声誉,在科研项目的争取方面也不如专业教师机会多,故专业教师和教育对象对辅导员工作可能有误解或者轻视。这种误解或轻视可能会给80后年轻辅导员带来一定的自我贬抑。

3.个体对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80后高校辅导员

“很多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比较优秀,对自己的专业有浓厚的兴趣,热爱所学的专业,他们之所以成为高校辅导员,有的是属于就业大环境下的无奈之举,是一种职业选择上的曲线就业,并非出于自身对学生工作的真正热爱,对原有专业的眷恋和新职业工作专业背景的缺乏,造成他们内心上的冲突。”(邹国振,2011:9)专业不对口导致部分80后辅导员缺乏思政教育专业背景,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也有待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咨询、辅导等相关工作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部分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们在工作中感觉力不从心,难以形成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进而导致恶性循环,出现职业倦怠。“有调查显示,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任职时间为2~3年的有102人,占所调查人数的62.2%;任职时间在5年以上的有27人,占总数的 16.5%。显然,辅导员岗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周巧云,2010:113)

二、干预对策

1.辅导员个体。个人如何改变职业倦怠的状态?也许方法有二:一是更换工作,改变环境。二是调整自我,在原工作中寻找超越感。在认知调节方面,可以“校正自我认知,正确地认识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并形成客观的评价,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职业人士认识了自己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对象的特征,就会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减少职业压力,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纠正归因偏见。就个体而言,低努力、低自信、对自己失败的归因倾向于外归因者,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应对具有这类特征的人进行归因训练及认知方式的调整,学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或事,使个体成为更加内控的人。” (孙红,2009:100)对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而言,则应调整思想,树立崇高的职业认同感。“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对于所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培育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无疑对辅导员自身发展和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周巧云,2010:112)同时,应注重借助各种平台加强学习,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找到自我效能感。保持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履行好工作职责。另外,80后辅导员还应进行合理定位,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获取职业乐趣,激发职业成就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2.民办高校。(1)促进辅导员工作程序化建设。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细化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改变任务模糊的状态,使年轻辅导员们明确工作目标、范围、任务、职责以及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心。适宜明确的工作负荷有助于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任务数量或质量过重都有可能使年轻辅导员形成心理压力,工作要求过轻则有可能使80后辅导员感觉不到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法体会到自身的才能和价值,也会造成职业倦怠的形成。压力正如琴弦,缺少了它,无法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琴弦绷得太紧,压力太大,则会导致断掉。紧抓辅导员队伍的四化建设即:程序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辅导员工作程序化有利于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也有利于辅导员明确工作职责,认识和把握工作的客观规律,从而实现规范化和职业化。(2)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利用合理的考核机制,使80后辅导员得到科学的评价,扬长避短。一定的物质奖励能使辅导员专注于本职工作,而适当的精神激励则能给辅导员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增进心理健康,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归属感、成就感、职业认同感。“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应用期、累积期和生产期四个连续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关注面,如果未能得到妥善关注,则可能导致消极的后果。”(周巧云,2010:114)80后辅导员如果能在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得到公平公正的考核和激励,则能激发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拓展的动力。(3)创建辅导员学习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学习、研讨,注重形成、完善辅导员学习培训的体系,建立相关协会,使广大80后辅导员有固定的组织可以交流、探讨工作。通过举办辅导员工作相关研讨会,搭建各种形式的工作研究平台使80后辅导员有学习、成长的空间和舞台。“近年来,虽然也成立了全国或区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研究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会等专业团体,但是由于其成员多是由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对广大一线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以辅导员为主要参加和服务对象的全国或区域性的专业团体还没有出现,专业化的学术期刊也很缺乏。”(祝敏丹,2010:55)目前民办高校中的80后辅导员多为硕士毕业生,他们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很期待借助这样的平台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拓展职业发展机会。

“大多数高校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是对任职后的培养却很缺乏。以具体实务工作指导、老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交流为主的专题化、系统化的培训普遍缺乏。培训也多以学校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而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没有形成,这不仅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也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形象。”(祝敏丹,2010:55)可见强化培训体系建设,不仅要侧重岗前培训,还要加强入职后培训,常规培训,专题培训等,从而为80后辅导员增长工作技能提供良好平台。

三、结论

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作为高校殊的群体,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进步与成才的重要使命。由于诸多复杂原因,他们中的部分成员的职业认同感有所欠缺,职业倦怠偶有出现。分析其成因,即主体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对策,对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推进80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和干预对策做了阐述,以期梳理总结促进辅导员职业认同、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1]董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初探[J].教育探究.2008,3(1):90~91

[2]赵元,张晓玲,罗大贵.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27~140

[3]邹国振.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培养的路径选择[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5):8~11

[4]周巧云.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分析和前景展望[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