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色街道设计

特色街道设计

时间:2023-06-07 09:11:26

特色街道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十几年间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时有“建设性破坏”的发生。急速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中,老街道逐渐陈旧狭窄,新街道往往忽略对城市历史人文的挖掘。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已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聊城市按照100万人口规划的道路已经呈现先天不足的弊端,面对主城区人口610(2011年统计数据)多万,其中常住人口560多万的现实,聊城加速了道路的规划建设。快进的后果就是:传统街道被国际化的现代化街区取代,街道景观趋同。

一、聊城古城区的现状及问题

古城区十字大街中,楼东大街为传统商业街,楼西大街是旅游商业街,楼北大街设置为餐饮美食街,楼南大街为文化商业街,四口大街为古城次干道,道署(东、西)街设置为政治中心,其中府衙、依绿园、府文庙、老粮库、杂技团礼堂和万寿宫遗址都在此街,这里也是古城重要的旅游游览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街道的设计也在盲目追赶潮流,生搬硬套,引入的造景和绿化模式与传统街道的尺度、风格极不相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街道景观无地域特色,强调现代化的大尺度,造成比例失调,缺乏层次感。

(2)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形象,沿街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

(3)缺少必要的人往、休憩空间。绿化不足,同时缺乏景观构成元素。

(4)车辆占道严重,造成视觉环境影响。

二、地域文化特色及在街道景观营造中的作用

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此地域形成了东昌文化、临清文化、战国高唐文化等,具有深远影响。弦子戏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是聊城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特点的茌平剪纸,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的郎庄面塑,流传在茌平县的洪屯乡泊渡口村和贾寨乡一带的平调秧歌,发挥了凝聚中原文化力量的作用。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了地域性和文化性两部分。地域特色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根基,文化是街道景观内涵的代表,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该积极地理解和综合运用地域文化,强调整体与统一,着眼于地域特色,创造有个性的城市街道景观。

三、街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1)尊重和体现地域文化原则

不同城市的发展脉络不同,历史是街道魅力与个性的体现,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传统风俗习惯,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来营造街道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2)整体性原则

从城市的整体角度出发,既要考虑街道的个性问题,也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在统一的基础出上求变化,在变化中找统一。

(3)以人为本原则

街道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活动需要。人群的活动也是景观角度的一个方面,因此景观应该服务于不同人群,根据不同的爱好、行为习惯,合理布置公共设施和绿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四、古城区街道景观的特色营造

聊城市古城区的街道大致可以分为交通、商业、步行和其他生活类街道。街道的景观特色可以根据城市或某个区域的个性,结合整体形象来营造。

(1)承担交通的街道往往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路幅宽、交通量较大,道路除了车行道,还有人行步道。当路幅宽度超过30m时,人的视觉尺度已经无法与空间进行连接。这类街道景观的设计目的是满足快速行进过程中的欣赏。沿街建筑物、行道树、标志物等构成的街景是这类道路中比较典型的景观,因此,建筑物的连续性、建筑轮廓的统一性、绿化的完整性都是为了营造均衡、适度的空间。可根据道路所在的地区的个性,布置标志物或雕塑来丰富景观,通过道路铺装和地域植物来强化地域特色。

(2)商业街通常地处城市核心区,两侧或单侧由店铺组成。由于步行的人流量较大,街道的宽度要考虑商业街的性质和规模以及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的矛盾。商业街道一般是由沿街建筑、行道树、标志物构成,景观模式比较固定,因此需要注意建筑物和街道的连续和统一,适当地通过构筑物和街道家具创造均衡的空间,突出商业街特征的同时也突出文化地域特点。

(3)步行街是商业街的另一种形式,一般设置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满足居民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的需求,还承担着展示城市魅力的职能。东昌楼东大街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上可追溯至宋代。解放前后的楼东大街是聊城城区最繁华的街道,当时街道长400米,宽18米,既短又窄,却“天天如赶会,日日似过年”。随着商业向多元化发展,新的楼东大街集商业、娱乐、休闲、美食、文化、旅游为一体,使得这条百年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值得注意的是地域文化不应只集中在个别要素的设计上,而应采用反映街道整体个性的设计手法。其次街道的步行人流量大,密度高,且步行持续时间较长,因而需要设置人群休憩空间及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步行街中,因为商业店铺的聚集,使人的活动有一个诱导性的、集聚性的规律,街道设施和小品的设计可成为既满足功能又有个性的街道景观亮点。比如座椅、雕塑、指示牌等都可以被赋予地域文化内涵,为人群提供舒适、识别、便捷的功能,同时起到烘托、点缀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生活类街道是为城市各个功能区服务的。这类街道的氛围与本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聊城市古城区现还留存了部分体现城市个性特征的和历史文化的街巷、牌匾,是生活类街道的特色部分。从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来看,老街道比起城市大道更为重要。它们给人以历史感和对往事的回味,因此对待这些道路要慎重,改建时要注意不要改变道路基本形态。在尺度较小的街道空间,应尽量避免各种设施及构筑物的妨碍。在街道绿化方面可采用单行种植、自然式种植的多样形式,结合局部的装饰性铺装,还原一定的风貌。沿街建筑的修葺和道路的修补应符合街道的地域特色,街道上遗留的水井、石碾等生活物件要尽量保留,它们可以还原老街的生活场景,展示当地百姓长年积累的民俗文化。

结束语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域特色的流失问题我们应予以重视。街道承担了展示城市地域风貌的使命,街道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城市的特色。作为“城市窗口”,其内容性质都是丰富而复杂的。营造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要从环境的整体出发,正确处理地域的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艺术手段协调景观要素,揭示要素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对城市既有街道进行整合改造,保留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对于新的城市街道,则赋予其深刻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建筑学报》,2001

第2篇

关键词:银川市商业街;景观设计;艺术表现

1 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分类与特征

商业街景观设计是指对街道、建筑立面、各种商业店面、摊位、绿化植物、灯箱招牌、公共设施、公共艺术品、水景等视觉景象进行形式处理和功能优化,使之形成具有良好观赏效果与多种功能作用的街区风景。它由街道地面铺装、建筑立面形态与色彩、各种商业店面形象、固定或移动的摊点形式、绿化方式和植物选种、广告路牌的控制要求、各种公共设施的形象设计、公共艺术品设计、水景观设计以及市政要求与景观环境相配套的管网设计等要素组成。

对于银川市商业街而言,其特征要求其兴建必须根据银川市内的区域经济条件、文通条件、消费状况、人居数量、人文背景、传统习俗、文脉遗址等基本因素,来决定其建设的规模和街区的形式风格。

2 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2.1 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内容

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从整体到细节都必须经历周密深入的思考。使街区景观从形式到观察视角都能充分地体现良好的设计感。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大体分为6个部分:街区整体景观规划设计、步行街区道路及空地环境平面景观设计、店面形象及建筑立面部分改造设计、商业街环境中公共景观艺术品与造景设计、商业街功能设施的形式设计、街区环境的绿化配景设计等。

2.2 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表现形式

根据我国目前步行商业街景观的现状以及银川市的地域景观特色及回族建筑文化,在景观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个表现形式: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从“灰色设计”到“绿色设计”、从“建筑设计”到“文化设计”。

2.2.1 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商业街作为城市道路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城市线性空间的组成部分,其虽然是一条街道,但在建设时不仅仅要考虑街道本身,还要考虑到街道周围的道路和环境。实践证明,单纯的线性街道空间的吸引力相比于丰富的纵横结合的街道空间是很低的。街道上的空间毕竟有限,除了要满足正常的人们通行外,还要布置各种街道设施、休息设施,这就使原本紧张的空间变得更为紧张,种种情况迫使我们要考虑步行商业街以外的与其相连的横向街道空间,这样就扩大了原本单一的线性空间,而是形成了一个网络状的街道空间。

2.2.2 从“灰色设计”到“绿色设计”。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保护生态,要从以往的“灰色设计”逐步向“绿色设计”转变。现代科技的发达与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快了城市景观建设的速度,但也给城市景观留下了许多遗憾,大量的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的运用,使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所以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运用银川市的地域景观自然要素(植物、水体)来弥补、缓和由高楼大厦带给人们的压抑感。要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除了增加绿化外,在景观设施材料的要求上,也要求是绿色环保的,垃圾箱也应是分类回收的,照明应是节能的。

2.2.3从“建筑设计”到“文化设计”。银川市独特的回族建筑文化,是其商业街设计依托的精神支柱。所以,在银川市商业街景观设计艺术表现形式上,要充分的完成从普通的建筑设计到回族文化设计的转变。例如,将伊斯兰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相融汇,通常采用白、蓝、绿等冷色调,在重点装饰的建筑商以彩画和金色花卉等图案。在商业街布局的完整性上,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制。其建筑以一定的中轴线排列,具有完整的空间序列性。其间每一院都有独特的功能和艺术特色,又井然有序,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3 结语

总之,景观设计是城市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对于银川市商业街景观设计,我们要注重对其前期的综合分析工作,注重构思过程中的反复推理阶段,找出可行性方法。同时,在实际的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尊重和合理利用银川市地域景观特色及回族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更科学的运用技术与艺术手法,使得建筑同景观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魏雪琰.新建社区商业街规划与设计研究[J].铁道勘测与设计, 2008(3)

第3篇

关键词:街道景观;建筑改造;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城市已经转入城市环境整治的阶段,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开展了“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活动。街道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一个城市风貌"特色的最直接表现。它是城市形象的载体,是人们介绍城市不可或缺的因素。

街道景观的概念

与其他景观相比,街道景观相对更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它是人们生活需求与美学需求综合的产物。究其组成元素来看,可分为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两个方面。动态景观主要是指使得街道动起来的人和车辆,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街道具有活力;静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两旁的建筑、小品、绿化、环境设施等,由于它们的加入才使得街道景观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提供更好的美学享受等。

街道景观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同时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城市中的人们带给街道,街道所承载的文化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城市中的人们,这些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街道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呈现出自然、自由、看似随意却又与城市紧密相关的文脉。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特性

城市街道需要满足大众的生活必须性以及对美学的享受,落实到街道的景观设计中,就应该从它的特性出发。综合来看,街道的特性主要包括城市肌理性、视觉传播性、连续性、文化性等方面。

基于城市肌理的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体制制度、自身局限、历史环境等,这就导致了街道线性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模式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空间,而这种空间就直接反映城市的肌理,是城市生活的真实再现,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研究,分析城市街道成因,预测街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指导新的街道景观项目。

城市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性

街道上的住户和行人作为街道景观的主要受用者,他们的视觉和使用感受才应该是街道景观设计的标准。但现在一些城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仅仅依赖自身的设计经验或者哲学美学理论,就捏造出架空于城市本身的街道设计,出现了一些模式化的设计手法,割裂了城市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这在强调城市个性化发展的浪潮中是极不可取的。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站在居民角度去处理街道上人与人之间、环境与人的关系,要着眼于解决街道景观是否能够与使用者达成沟通,并达到传递正确合理信息的效果。

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

街道风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是不同历史阶段街道形态的叠加,街道景观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是城市线性空间的基本构成,但连续性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个矛盾的因素,比如一栋建筑设计非常出色,但不能代表整条街道景观具有特色;但是若一栋建筑设计得不好,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那么它就会破坏整条街道景观,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影响着整个街道的发展。因此,城市街道景观应该是以整个城市文化背景、城市环境、建设情况为基底的统筹性设计。从景观的设计层面上看,街道景观可以分为节点、界面和细部设施3类。节点是街道景观高潮所在,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关键因素;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则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重要前提;细部设施是提高街道景观质量的媒介,同时也使街道空间充满活力。通过这种点、面、细部的处理,可以让街道更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在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中,应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墙面本身等进行有效合理地装饰设计、色彩规划和文化元素运用,并在城市街道的整体风貌特色的把握考虑下进行。

城市街道景观反映城市文化性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色,实质上就是“城”的文化和“市”的文化。“城”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反映到街道上主要是指对建筑和道路系统的整体规划,它是城市的格局和肌理;“市”的文化则为非物质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行为传统等方面的内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物质实体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印象,从而对城市的文化有所理解。

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

根据城市街道所处的位置、使用功能等将街道分为传统地域文化的街道、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现代商业步行街以及滨水区街道5类。

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设计

传统文化符号在内容形式上是根据当时的文化特色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产生的,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所以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要注重原有街道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如对于一些老字号要予以保护等。街道设施应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传统文化要素、组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街道色彩表现等。起到强化空间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

交通性街道景观设计

交通性街道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道路,它主要是为城市的车辆通行提供通道,是人、车流的高度集中区域,承担着城市交通的功能。通常交通性街道景观的设计主要有沿街的线形设计、建筑形式、街道设施、街道绿化等。沿街的建筑可以结合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街道的空间、比例感协调。街道并不一定要等宽,可采用局部空间放大的手法,将城市广场、绿地引入街道空间中来,使街道空间丰富多彩,增强街道的形象性。交通性街道的街道设施包括道路照明设施、信息显示牌、护栏、标志广告牌(如图所示)等,

图1

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是美化街道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时除应避免自身对景观的不利影响外,还应强化它在视觉效果上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可以通过提炼城市文化元素并反映到街道设施中,让人们即使在快速路上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

图2

此外,一些特殊的交通性街道,如高架桥、立交桥等,它们与地面会存在一

定的高差,这样的高差给交通性街道景观带来了立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增添攀爬植物,缠绕包裹高架桥的桥体外侧达到绿化效果,或者可以在桥侧固定盆栽,形成立体的绿色景观。

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街道中最普遍,也是最多的一种街道类型。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要抓住其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特点,强调它的场所感和邻里感,如在街道景观的空间形式设计中融入满足人们日常购物、生活的超市和菜市场等居民需求的服务性区域,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利用植物或者街道小品、座椅等来组织丰富空间,给居住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由于生活性街道中行人的数量比行车多,在绿化设计中应注重行道树的选择,便于人们在夏季遮阴,冬季可以得到足够的日照,同时可以采用花坛、花池的种植方式为街区增添景色。

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现代商业步行街主要是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将其从商业集聚区域中划定部分为步行区域,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购物环境。商业步行街道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商业空间的要求,如在商业街中举办活动、表演需要的空间等。便利的到达方式是集聚人气的主要来源,诸如停车场、自行车停车位、道路指示牌、电话亭、自动提款机、垃圾桶、导游图、座凳等便民设施的配套完善是保证街道品质的基础,同时从街道应急考虑,在通道宽度、地面铺装强度上都要考虑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的进出方便等。

滨水区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土地。在设计时应强调它的空间秩序性和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包容性,可以在临水区域间隔设置亲水平台,让人们近距离与自然接触,还可以在滨水区域沿水种植行道树,修建自行车道,形成供人休闲的慢行通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城市街道逐渐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工作必然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周佳叶.浅谈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文化[J].华章,2013.03

第4篇

关键词:环境小品;水景景观;绿地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1-01

一、街道节点中的环境小品的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是环境小品,实用性应是街道小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在特定的场所,可以将一些观赏性高的、艺术性强的小品,如花坛,雕塑,喷泉之类设置于此,但无论街道小品是以实用性还是观赏性为主,都要以适合人和街道的空间尺度作为其设计思想。不同街道的小品不但要有优美的造型,且要争取设计得有特点,从而使街道的识别性得以加强。

欧美各国十分重视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的设计建造。城市中各色街道景观小品、街具与街道构成了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环境景观,使城市空间得以丰富,较高的城市品味因此形成。如:注重街道小品的艺术性处理。极尽精美华贵的神化人物、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散立在街道两旁,使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呈现出来;街道两旁如护栏、树围等基础设施,都具有独具匠心,各臻奇妙的设计。注重以色彩突出造景以及宜人的造型。以灰白、淡黄、赭石、青绿等作为城市主色调,其它各类跳跃的色彩掺杂其中,别有情调。在小品设施设计中重视人体工程学特性,使花坛、台阶、水池等与坐椅相结合设计,达到多功能的目的。并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与环境心理学相结合,既有艺术性又有功能性,尤其使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得到充分考虑,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欧美国家的街道边沿,会有一些特别设计过的设施,例如一些坐凳高度的矮墙,或者是连接人行道的台阶边沿。

二、街道水景景观的设计

装点街道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水景。它是表现生命动感不可或缺的元素,水景按形态可分为动水与静水,即可分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喷泉,瀑布。湖泊,河道。溪流等。不同的视感可由不同形态之水给人带来。在组织与设计中,若使水景配合特定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在创造特定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又可获得相得益彰的功效。但是,纵观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街道景观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城市特色,在强调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近年来,城市中自然要素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认识到,城市街道景观开始寻求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的因素在水景设计中更加被注重利用,例如水景旱做、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设计方法的人性化水景设计开始出现。

三、街道绿地植物造景的设计

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都属于城市街道绿地景观的范畴。景观中各嵌块体通过绿色廊道连接起来,绿色联网的形成可以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市内部,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城市街道景观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应将植物配置水平提高,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加强植物群落设计的合理性,提高生态效率,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创造景观效果,使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配合城市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得以形成;同时通过错落种植,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利用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形成景观的韵律美。选用植物品种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地方植物,有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乡土特色;通过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使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得到补充,使植物生态群落形成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体系。

四、街道空间及其路面景观的设计

街道空间尺度的设计要依据人的感受进行,使人在其中既不感到闭塞,又不会觉得过于空旷。当人在其中活动时,安全感的产生需要一种围合感和一定的私密度;但过于封闭的空间又会对人产生一种压迫感。所以在街道空间的设计上应强调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的重要性,可以把街道两侧的凹凸角处,以及人行街道与车行街道的交汇处空间进行着意塑造,使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得到缓和,丰富街道空间层次。

街道路面可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材料制作: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在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上应使用沥青类、混凝土类材料。而色彩鲜明、造型自由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则多在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道路上采用。总之,构筑街道及城市景观的建筑材料应根据其设计标准及空间环境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并合理的选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 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 自然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

关键词:城市街道 园林景观 功能 设计

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 貌的利用 和塑造 、园林建筑布置 、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一、街道景观功能

(1)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

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 的基础上 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 ,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 ,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3)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 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 ,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来访的外地人士来讲,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4)城市街道是展 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 (KevinLynch)在其著 《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他认为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 ,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他通过大量资料得出结论 :城市形象主要与五种城市要素有关,它们是 “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的景观,诸如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小品及休憩、健身设施等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 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二、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1)空间的秩序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要对道路 、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 (植物 )等城市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 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 ,维持街道景观空间的秩序并做 出一体化的设计。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保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目的是在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的基础上 ,并让这种 良好的空问环境长期延续下去,以促进自身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求我们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3)艺术性原则

景观各要素之间在体形上要有适当美好的关系,保证艺术性 。如小型的绿地景观 ,设计要素都应该是小巧玲珑的,使人感到亲切舒适,而在大型景观中,通过在宽敞轴线上设置的整齐划一的乔木、水体、草坪则使人感到宏伟。景观要素的排列也要有条理的重复、交替,使其在视觉上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和谐的美感

三、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即方便性 、可识别性 、可观赏性 、安全性 、适合性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

(1)街道形式的考虑

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 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设计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 ,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 用收放的手法,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在不加宽的地方设置 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

(2)广告牌、环境雕塑小 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 ,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3)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 ,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 、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 ,厚筑其外隐以金锥 ,树以青松。”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做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参考文献:

[1]徐文辉等.杭州市城市街道绿化的研究.中国园林 2002/3(23―25)

第6篇

关键词 街道;景观设计;植物造景;云南玉溪

“创园林城市,建美好家园”是云南省玉溪市政府生态立市的目标,在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中,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其中街道景观设计作为“创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该文从街道绿化设计、街具人性化设计和街景特色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

1街景现状评析

影响街景规划的因素包括城市地理位置、 交通 路网、绿地系统设计、 历史 文化、居民活动特征等。地理位置:红塔区平面形态呈北宽南窄不规则三角形,区境四面环山,市区中心海拔约1 630 m,市土地面积1 004 km2,为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景色宜人。交通路网:市区东西向干道主要有龙马路、玉兴路、凤凰路、红塔大道;南北向干道主要有太极路、珊瑚路、明珠路、南北大街、东风路;城郊干道有玉江大道、环山路、抚仙路。次干道与主干道垂直相交,平面布局呈井字形,规整有序,宽窄相间。文化特色:享有“三乡”美誉——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玉溪因其绿色 经济 的 发展 和休闲宜居的环境成为西南边陲一颗耀眼的绿宝石。

1.1植物造景评析

街道景观是通过人工 艺术 环境和 自然 生态环境相结合,于街头道旁栽植花草、配置园林雕塑小品而成,为行人提供了一条可游可憩的绿色景观带。行道绿化是街景设计的重要环节,包括乔灌木的栽植、地被植物的铺设以及后期的养护管理,通常在行道两侧以一定间隔栽植乔灌木,铺设地被,形成绿色景观轴线,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温、滞尘降噪、净化空气、指示交通等功能[1]。据调查,红塔区行道绿化乔木可分为3类:一是温带、亚热带落叶乔木:豆荚决明、栾树、悬铃木、樱花、白兰花、杜英。二是温带、亚热带常绿乔木:香樟、肉桂、女贞。三是热带乔木、大灌木:棕榈、鱼尾葵、高山榕、小叶榕、黄葛。行道绿化灌木及地被主要有花叶锦带、火棘、金叶女贞、红花继木、鹅掌柴、八角金盘、红叶石楠、水鬼蕉、迎春、金边蔓长春、紫萼、杜鹃、唐菖蒲。

近年来,红塔区街景绿化实现了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和公园绿地“点、线、面”的无缝连接,但由于气候环境条件、施工管理、后期养护等因素影响,仍存在以下问题:

(1)街道绿化模式单一。乔灌草模式、边路绿化模式未得到广泛运用,生态效益低,道路景观缺乏层次感。

(2)街道景观色彩单调。观花观果类植物多见于公园绿化,运用于行道绿化的观花类植物仅有豆荚决明、白兰花、樱花,色叶类植物仅有栾树、杜英,种类少,特色不鲜明。

(3)种植设计忽视了植物生态习性。绿化带缺乏联系,种类繁杂,景观效果差,生态效益极低。

(4)街道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不紧密。城区行道树主要以小径阶的树木为主,平均胸径小于12 cm,平均冠幅小于5 m,绿化垂直投影面积小,遮荫效果差;不同道路、行道树的叶面积量分布不均匀,降尘滞噪能力低;同一路段株距不均,树形差别大,间植树种色彩、株形对比度小且不具 规律 性,景观效果不佳。

(5)植物根系生长对道路铺装损毁严重。由于树木与行车道距离过近且缺少树基保护和完善的排水浇灌设施,随着植物生长会使基干周围铺装损坏,土地胀裂,影响车行和人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2道路、广场、建筑评析

道路与广场或建筑的有机组织,构成城市园林的脉络,其组织关系、形态构成、人流走向等因素将直接影响街道的使用情况和景观效果。红塔区内位于学校、居住区、企事业单位附近的广场既有不规则几何式,也有自然式,服务半径依据使用功能大小不等,铺装形式多样,色彩丰富,与环境相协调。道路与几何式广场呈环状放射形、十字型、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对于自然式广场,道路的规划和设计按照人流走向,有效的利用空间与地形进行设计,植物造景丰富,街道景观设施多样,整体效果良好,例如在玉江高速公路城区段、河滨路、出水口生态公园打造的“十里柿花树,两湖大瀑布”特色生态景观。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不容忽视的问题:位于商业区、主要道路交汇口或建筑物前的广场服务半径小,形状规则,铺装形式、色彩单一,设施简单;道路形式有直线形、折线形或几何曲线形,与广场呈十字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行道绿化模式单调,建筑立面色彩杂乱,混淆景观焦点,街道景观设施利用率不高或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景观效果不佳,如南北大街、小庙街。

2街景规划设计

街道景观不仅是城市外在形象的直接体现,而且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街道景观不仅要有洁净美观的绿色环境和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还要体现出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因此,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时,除了合理配置植物和街具,还应从人居环境和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化本土园林景观内涵,凸显别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形成多树种、多色彩、多空间、多文化的带状游憩绿地[2]。

2.1绿化设计

在进行街道景观绿化设计时,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运用乡土树种搭建城市绿色框架,并根据气候条件和设计需要引种特色植物,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3]。例如,上木选择黄葛榕、高山榕、枫香、尖叶杜英、柿子、枇杷、白兰花、滇朴、云南樱花等乡土树种,构成各具特色的街道绿化景观带。这类乔木适宜本地栽植,生长迅速、叶面积大、遮荫效果好且各具特色,如白兰花枝叶繁密,清香,长势良好;香樟可分泌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抑菌素,冠大荫浓,常年积绿;柿子和枇杷果形奇特,颜色鲜艳,枝干舒展,易于成景。下木搭配红花继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火棘、杜鹃、锦带等观花观果类中小灌木作为林下防护绿篱或特色模纹。这些灌木耐修剪、易造型、花期长、果色鲜艳。地被铺栽白三叶、红花酢浆草、常春藤、太阳花、紫萼等形成连续绿带。这些植被大多耐旱、速生、繁殖快、绿期长、成坪时间短、养护投入小,种植在乔木下,不仅可以减少地面,涵养水源,丰富景观层次,也可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不断繁殖分栽,为园区绿化提供更多的植物材料。根据气候条件,适当引种热带植物使植物景观多元化,如龙牙花、大花紫薇、鱼尾葵、红花羊蹄甲、紫荆、合欢等。

2.2街具设计

为丰富街道景观,满足行人游憩需求,可在街边结合植物景观配置雕塑小品、标志牌、文化景墙、花坛、座凳、草坪音箱等,通过细部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较宽的散步道可设计为弯曲交错的林荫路,道路交汇口可设置小广场,修建凉亭座椅,布置健身器材、儿童游戏设施等供行人休息和娱乐。市区人行道路则可沿街设置一些 艺术 造型的果皮箱、电话亭、阅报栏、座椅和自行车停靠装置,以提高城市的内在功能与文化品味[4]。

2.3空间设计

(1)平面设计。道路、广场、建筑、街道设施对街景的规划设计很重要。道路的规划和设计应考虑广场使用情况、建筑朝向,充分利用空间组织来缓解人流、 交通 问题。通过行道绿化构成街景主要绿化轴线,再深化细部,营造特色景观。建筑布局应根据周围环境和使用功能,使造型与功能有机协调,在构思与施工图设计中体现出其办公与服务的功能。

(2)立面设计。广场、道路设计可根据使用情况进行高差变化,丰富空间,引导人流。临街建筑可处理成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小高层,立面可利用方与圆、大与小、虚与实的对比,将折线与直线、横线与竖线进行交错变化,同时考虑建筑与环境的色彩,形成一个富于变化、特色鲜明的有机整体,给行人一种爽朗、愉快、清晰的感觉。街道环境设计除了植物、道路等视觉景观设计,还包括不可见的管线综合设计,如城区的供电线路应避免高空架设,杂乱且存在安全隐患,宜改造为地下铺设的电缆、光纤等传送设施,不但利用了空间,还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7篇

(一)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

城市景观环境中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场所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较深刻的印象,可作为某段街道的标志性设计,体现出城市建设的独特性。因此要尊重历史,继承并保护好历史遗产,对城市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将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和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分析认知揉和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去,从而使城市街道环境文化与城市风貌融为一体。

(二)整体性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要从城市总体出发,注重城市总体设计理念,要统筹规划道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等街道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使街道环境设计与城市自然景色和历史文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街道空间道路与周边环境等化作一个景观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符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终使社会、当地文化、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都融合在街道环境设计风格中,充分展现出城市整体形象,又不失城市个性化和人性化,达到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地方性、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三)可适应性

这就强调了城市居民在街道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城市理想的街道景观设计、建设以及各种道路服务设施的配置,都要从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日常习惯、喜好等进行空间规划,如合理设置休闲长椅、石墩、等公共汽车站点和座椅、公用电话亭、街头小卖店、夜间照明、绿化植物等,以期为行人提供最佳的街头服务。

(四)保护、节约和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被破坏,因此理想的城市街道环境设计还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破坏,提倡节能节水,增强物质循环使用率,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维护自然界生物的本土性和多样性,缓冲并调节自然界本生功能,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想街道环境设计

(一)路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城市街道的任务就是承担重要的交通,在街道的路面规划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尺度,通过塑造街道两侧的凸凹角空间来缓和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利用“边缘效应”或“弹性空间”丰富街道空间层次,形成“路从景出,景由路生”的街道路面景观效果。而现代化街道除了这项交通重任外,还力求从街道侧面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形象,着力于“大”、“宽”路面的设计,忽略街道两侧建筑与路断面的比例,尤其一些小城市盲目模仿大中城市路面尺度进行建设,极易导致街道尺度失调。理想城市街道的路面设计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既突出城市空间环境特色和适宜的比例尺度,又不偏离城市设计理念与综合处理方法。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包括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石材、木材和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为人工烧制。

其中沥青类和混凝土类材料适用于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的以交通为主的街道,当前用于交通性街道的较为先进的材料为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经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和施工工艺与传统沥青相当,抗高低温、寿命长、耐摩擦,不易出现开裂、剥离等路面破坏现象,而且较之传统沥青色彩鲜艳、使用更持久,还有很好的透水性,能提高雨水循环利用,适应环保、人性化设计要求。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街道则追求性能多样、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欢快活泼的人工烧制材料,由砖材、陶瓷材料混合木材、石材、砂土等天然材料使行人行走在上面更感觉自然、亲切、舒适。理想街道路面材料选用和设计还讲究透水性和非透水性,根据路面的非透水性,利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创设街道水景景观;混凝土路面设计地面坡度和雨水渗透口以便于雨水均匀渗入地下,半硬质路面采用可渗透性材料最大限度的使自然降水渗漏,丰富地下水资源,同时有利于地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节点小品是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想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设计更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及魅力风格,让人赏心悦目。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致使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各异,这就为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景点小品设计提供了广泛的素材,需要设计者依据地方发展背景发掘出能彰显该城市品味及内涵的街道节点小品,与街道景观相映成辉,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相呼应。如街道两侧的护栏、树围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街道色调采用淡黄、青绿、灰白等,点缀各类奇花异草,映衬蓝天、白云、艳阳,其间错落有致的花草小景被设计为数字、图形艺术;在街道景点小品周围大多与长椅、台阶、坐凳、石桌和石墩相连,清洁美观,既是一道风景,又方便了群众,设计思想要呈现自然、有趣、轻松,可摆脱陈旧思想,大胆将座椅、报亭、广告标示牌艺术化;还可在社区街道旁边绿化带里设置多功能座椅,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孩子等建身、娱乐,符合人类聚居学特性,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拉近了城市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

(三)绿地植物景观设计

第8篇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商业街,景观设计,重要性

【 abstract 】 : from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analysis, make the landscape design become the marking of the city and pronou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detail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yinchuan commercial street culture labels,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constitute a landscape of several elements,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 the future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 key words 】 : regional cultural, commercial, landscape design, the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商业街的景观主要包括店铺、建筑立面、广告店标、植物配置、喷泉雕塑、街灯小品等各种在街上可以看到的一切物体。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就是合理的、巧妙的、和谐的、自然的将各种景观要素组织起来,并且能够突显出它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有其独特性,它是连续性、动态性的、时空性的四维空间景观,目的是给人以形式美、时空美、意境美、空间美,并且能满足人们休闲、社交、购物、聚会、游憩的需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那些蕴含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日益减少。如何保持地域特色在商业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是现在专家关注的重点。下文将以银川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来具体进行分析。

一、银川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银川主要是回族人口聚居的地方,但依然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商业街景观设计风格具有回族特色,这里的回族特色并不单一的等同于伊斯兰风格。银川的回族特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并且结合中国传统工艺和景观设计技术相结合,依据伊斯兰教义的原则和规定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景观风貌和特色,即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景观的功能与布局。【1】

商业街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体现了当地的和人情风俗。作为商业街景观设计的主体,银川市的建筑特色为:构架为拱形、圆顶突出并带有高耸的塔尖、连环的拱廊、庄严的装饰、合理的布局、独特的造型无不彰显着回族建筑的魅力以及其文化的内涵。

二、商业街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商业街越来越多的选择软性面材来制作表面构件,例如:悬挂的旗帜、招牌、遮阴布等,银川市商业街街道这些景观小品一般选择白色、绿色为主要色彩,同时展现了回族景观设计风格,凸显了庄重肃穆的特色。

(2)生态化原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现代商业街景观设计的主流,商业街中绿色环境的建造,不仅能够营造完整的景观意境,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还能调节小范围的气候,对一些废弃污染和噪声都能有效的改善。

(3)善于将传统和现代建筑相结合。古色古香、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会使商业街显得古朴、深远,增加商业街的吸引力。同时应该结合现代的建造工艺、新型材料、设计技术,使传统建筑更具艺术性、文化性、观赏性、功能性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例如:银川商业步行街保持了清真寺的拱形、圆顶、拱廊等特色建筑,同时采用新型材料建筑和遮阴棚。【2】

(4)可识别的原则。商业步行街要发挥商业功能,必须营造可识别的环境,增强人们对环境的体验,给人以安全感和享受,满足人们来此步行街购物的需求。

(5)景观视觉延续性的原则。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的名片,要为游人提供游览的景观路线,因此商业步行街空间设计应该是顺序的、连续的、可预知的。

(6)营造怡人、轻松的环境。重视细节的设置,将室外的凉亭、花台、雕塑、餐饮座位、灯具、广告牌等各种景观小品应该设计出城市家居的感觉,增加其美观性与舒适性。

三、银川商业街景观设计理念

银川商业街景观设计保持和延续了古式景观设计的风格,即为丰富飞外部空间与精巧的景观相匹配,采用自由布局和轴线布局相结合,从而突出景观的识别性和秩序感。例如:在商业街主入口处,拱桥是标志性建筑,在商业街的末端通常设置规格比较高的单体建筑或者突出的景观小品作为空间隔离。

银川素有山水城市,塞上江南的美名,因此在街道景观设计上,也融入了自由布局的设计理念,并结合了园林和水景的处理手法。例如:自由婉转的水面中,种植荷花,并放一些观赏鱼类,提升了景观的活泼性和生机性。同时商业街街道的宽窄也要满足人们旅游观光的需求,临街的店铺通常是以一层为主、二层为辅、三层作为点缀,更加突出了建筑的地方特色,也避免了直线型景观的审美疲劳,连接外廊和局部的露台是银川商业街的特色,为游人提供了交流、休憩、赏景的空间。【4】

砖雕艺术和屋顶形式多样是银川市商业街单体建筑的特色,这是传统建筑与当地风俗、相融合的表现。银川地区干旱少雨,风沙频繁,昼夜温差大,可以通过平顶上覆土实现保温隔热。砖雕技术结合中国山水画的巧妙、阿拉伯文字图案,并融入了区域独特文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一般用作门罩、兽头、基座、嵌墙等建筑构建装饰。同时拼砖和琉璃的设计手法多用于墙面、台基和檐口等,石膏花饰也是使用比较广泛的装饰材料。

四、银川商业街景观地域性设计实例

银川丽景商业街以一座回族风格形式的清真寺为景观起点,展现了伊斯兰独特的文化风情和地域特色形象。商业街中设有汤瓶雕塑,并结合水池和喷泉景观小品,营造出潺潺细水从汤瓶中流出的景观,并且在街道节点处的新月广场绿地上,矗立了知名的回族历史人物雕像,增添了街道文化的底蕴。同时街道的长廊是由多个拱形门洞组成的,结合伞形柱式成柱廊。商业街两旁的清真美食城也是融入了回族特有的阿拉伯建筑风格,装饰和色彩都是精雕细琢,体现出浓郁的回族特色。【5】

商业街街道两旁的建筑也是地域特色十足,例如:饭店颜色是白绿间隔,并且大量运用挑檐设计,檐板底边为尖拱形,并且用黑色凹槽间隔和白色立方体相连,彰显出了回族钟爱白绿的提点,又显的清新典雅,突出了回族景观设计独特风格。大型商业广场也是以拱形为立面基础,下半部分由壁柱和廊柱支撑,壁柱挑檐成伞状,同时在主拱中央采用浮雕,设花格。

结语

银川商业街景观设计遵照传承和发扬地区文化特色,凸显人文情怀和生态共存,出发点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在商业街新的景观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旧商业街更新改造不成系统,改造次序混乱;特色景观设计表现手法单一,色彩大多采用白、绿、黄典型颜色;空间环境不协调,没有和周围的环境良好的融合,没有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等。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依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但同时坚信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其明天是光明的。【6】

宁夏回族商业街景观设计是经过几百年和各种文化相融合后的结晶,通过外在的物质形态传达出历史积淀的完整信息。商业区景观设计一定程度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整体设计水平,组织协调好城市设计理念和商业营销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实现景观设计的优化和提升,最终达到一个更加舒适、更加活跃、更有新意的商业街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燕宁娜.宁夏清真寺建筑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邱玉兰,于振生.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3~720----48.

[3]谭颖.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形态及环境塑造—人文精神的复归与文脉主义建筑观的应用[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宋智.现代商业步行街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

[5]李珊.商业步行街之空间界面营造一以上海新天地和宁波天一广场为例[J].城乡建设,2004,5.

[6]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诗意漫城:景观规划设计[MI.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

备注: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1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宁夏银川市商业街景观特色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园林绿化原则

在城市园林营建中,改造地形,筑山叠石,引泉挖湖,造亭垒台和莳花植树,要运用地貌学、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运用美学理论,尤其是绘画和文学创作理论。在规划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需要考虑它们在地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涉及城市规划、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工程技术方面总结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花木布置的经验,逐步形成传统园林学科。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作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园林工程主要研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包括地形改造的土方工程,掇山、置石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和园林驳岸工程,喷泉工程,园林的给水排水工程,园路工程,种植工程等。园林工程的特点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塑造园林艺术的形象。在园林工程中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是当前的重大课题。

园林建筑主要研究在园林中成景的,同时又为人们赏景、休息或起交通作用的建筑和建筑小品的设计,如园亭、园廊等。园林建筑不论单体或组群,通常是结合地形、植物、山石、水池等组成景点、景区或园中园,它们的形式、体量、尺度、色彩以及所用的材料等,同所处位置和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因地因景,得体合宜,是园林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城市景观涵盖城市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城市景观不仅有城市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景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每个街道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街道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不论哪种形式的街道,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一座城市记载着它的历史,蕴涵它的文化。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城市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城市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城市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街道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城市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街道形象主要与街道的要素“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有关。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

当下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城市街道景观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原因,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是观念问题,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三是管理不严密,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就是在同一段城市道路上不断的开挖。

四是立法不健全,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街道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城市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城市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城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城市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要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整体性原则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同时,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可持续性原则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城市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街道形式的考虑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城市的自然情趣。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城市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城市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城市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城市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城市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城市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特点;分类;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118-02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对其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街道景观的分类,且做好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彰显城市文化的内涵。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加强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人员,必须对其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加强对其的设计。就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当前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文化性

文化性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特点之一。城市街道的建筑系统与道路系统的有效规划形成了城市的街道景观,在物质实体的背后其所承载的是城市文化内涵,能在了解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基础上加上对城市的印象,更好地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

1.2视觉传播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直接受益者主要是街道两边的住户以及街道上的行人,其视觉感官和使用感受是做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重要标准,因而仅凭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与哲学美学是难以将城市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性有效的设计并体现出来,所以作为设计人员必须从住户与行人的角度去做好城市街道的设计,妥善处理街道环境与行人间的关联,并确保街道景观能有效的合理的将其蕴含的城市文化内涵传递出来[1]。

1.3整体持续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连续性较强,同时也是构成城市线性空间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城市的环境、建设的情况以及文化背景等作为基本元素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从而更好地彰显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持续性的特点。

2.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为了更好地彰显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就必须在设计之前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分类,才能更好地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在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分类过程中,主要分为交通类、生活类、步行街、文化街、滨水区。交通类街道即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车辆与行人的通行,承载着整个城市运行的重要功能,常见的交通类街道景观主要有城市的主干道、飞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隔离带等。

生活类街道作为最常见的街道类型,其对居住空间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延生,组成的元素主要有两侧的建筑物、绿化、地面以及公共设施等,与交通类街道相比,其不仅车流量小,而且形成速度较慢。步行街在城市中主要是供人们购物的街道,因而此类街道往往集中在商业区,所以其安全性十分重要,为城市人们提供安全的购物环境。文化街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性的街道,因而具有较强的传统地域文化,因而此类街道主要用于对街道文物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滨水区则是城市定的空间,主要是指与河流、海洋和湖泊等与水体区域相接的土地[2]。

3.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策略探究

某大道工程是近年新修建的综合性干道,由于因尚未全线拉通,所以此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由于路西的绿化景观带是市民的聚集地,而路段内仅设置一处过街天桥,大量人流往返道路之间,对此路的车辆通行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做好分流工作。以下结合本工程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策略。

3.1交通类

在交通类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鉴于其流通性较强的特点,因而一般应采取直线的方式进行道路的设计,当道路需要转弯时,必须确保转弯半径的合理性,尤其是转弯半径之内严禁设计遮挡视线的物体,在沿街建筑设计时,应确保街道宽度与树木高度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性,所设计的街道不一定非要等宽,但应采取放大局部空间的方式,把城市的绿地和广场等引进街道空间之中,从而不断丰富街道空间,提高交通类街道空间的形象。由于交通类街道包含了诸如照明设施、信息显示牌、标志广告牌、安全护栏等设施,做好此类设施设计,能有效的完善和补充道路的功能,并达到美化街道的需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降低设计人员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还应对其视觉效果进行强化,切实做好快速路的修饰与美化设计工作,从而更好地将城市文化元素融入街道设施之中,给在快速路上的人们带来一种城市的温情。对于高架桥、立交桥等较为特殊的交通类街道景观的设计,由于其与地面存在高差,正是由于高差的存在形成了立体的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设计相应的攀爬类植物,使其更好地绿化高架桥、立交桥的桥体的外侧,亦可在桥的两侧设置固定的盆栽,以更好地形成立体感较强的绿色景观[3]。

3.2生活类

对于生活类街道景观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生活性街道景观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特点,注重生活类街道的邻里感与场所感,才能更好地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形式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设计与居民需求相符的具有较强服务性的区域,例如生活超市、购物广场、菜市场等,再结合生活类街道功能的特点,充分考虑到街道空间在变化过程中带来的美感,并尽可能地利用多种元素去丰富空间,为现代人提供相应的交流场所,加上此类街道的行人较多,因而在进行绿化设计过程中,应精心选择行道树,既要在夏季达到遮阴的效果,又要确保冬季日照的足够行,亦能选取花坛与花池等方式为街区的景色丰富带来更大的可能。

3.3步行街

在步行街设计过程中,由于其注重的主要是安全性,并集文化识别性、需求性和便利性为一体。因而首先必须在确保步行街街道景观设计的安全性的基础上,即尽可能地避免和预防机动车的进入,而这就需要设置相应的隔离设施,以最大化的确保安全隔离效果。但是由于步行街的人流量较为密集,在行走时难以察觉周边的危险因素,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必须确保街道地面铺装具有较强的平坦性,尤其是在井盖口周边不得出现高差变化,并充分考虑所选铺装材料的性能,并结合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的不同,针对性的选用材料。

3.4文化街

街道设施应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传统文化要素、组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街道色彩表现等,具体可以通过选取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题材的元素并应用到街道小品中,起到强化空间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以文化街中心的雕塑设计为例,城市中的雕塑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市民的文化素质及修养,好的雕塑品必然与环境协调并形成城市中标志性的象征。雕塑与环境相结合,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气氛和氛围,创造一种精神生活空间,使观者在这一精神生活空间或崇敬、或恐惧、或愉悦、或轻松,产生各种情感和联想,从而影响其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优秀的建筑与雕塑组合,不但装点了市容市貌,美化了城市街景,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3.5滨水区

滨水区的街道景观在设计时应强调它的空间秩序性和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包容性,可以在临水区域间隔设置亲水平台,让人们近距离与自然接触,在滨水区域沿水种植行道树,从而形成供人休闲的慢行通道[4]。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紧密结合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切实做好交通类、生活类、步行街、文化街、滨水区等街道景观的设计,以最大化的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以精心的设计提升现代城市人生活的品位。

参考文献:

[1]叶慧.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08:3498-3500.

[2]刘凯.我国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艺术教育,2008,11:132-133.

第11篇

【关键词】步行街;规划;设计;购物

在现代社会中,购物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商品市场发展充满活力,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在适应不同购物行为的商业场所中浏览、审视和选择商品,以达到购买商品的目的。为适应这种发展形势,达到振兴商业的目的,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在我国取得了空前发展,特别在中国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也突飞猛进。商业步行街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容纳着大量的市民生活,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在商业步行街建设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规划设计优点:

(一)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三)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

二、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

(一)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我国特别要考虑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达60%~70%,故在规划中须特别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另外还应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在这种规划下,远期可考虑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自行车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二)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1为主,穿插一部分H/D=2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②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即城市主干道的间距),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

③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④标志

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丰富的空间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如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独具的空间特色使美国第一个步行街建设获得了成功。设计者在步行街中,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了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成了美国步行街中竞相仿效的佳作。

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并不像芦原义信作为“图”、“底”空间理论引证的意大利传统街道。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

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

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

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根据我国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可分为多种形式:封闭式、半封闭式、转运式和步道拓宽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但在顺应社会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可规划设计适合当地文化脉胳特色的骑楼、过街楼、庭院式商店布局,室内步行街等,以建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步行购物系统,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四)独特的景观构成

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三、结束语

总之,步行街作为市民接触使用最频繁的开放空间,城市中心区中的步行街在公共休闲空间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居民不仅在此实现物质消费带来的物质满足,而且在公共空间和丰富的街道生活中实现了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必须与时具进,与城市的人文环境相结合,不断的满足市场的人性需求。

参考文献::

[1]顾馥保.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商业区与步行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12篇

关键词:新加坡 商业街 空间特征 建设经验

引言

现代化商业街已经突破传统的商业空间模式,不仅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功能的发展与开放,还表现在建筑与建筑构成的整体连结和流线组织方式,强调以步行者的动线组织串连起商业街两边的建筑群体,促发商业建筑打破自我封闭的服务系统,向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购物体验的同时,增强消费者休闲、娱乐、餐饮、交往体验(金静宇,2006)。

在商业空间日趋复杂和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打造有活力的商业街空间,如何通过提升空间的品质与特性来提高商业街的竞争力,本文基于对新加坡乌节路商业街空间建设及形态特征的分析,结合城市设计及消费心理等原理,对商业街空间应有特性和活力展开研究,并探讨乌节路商业街空间建设的经验,为我国现代化商业街空间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乌节路商业街的发展概况

乌节路商业街位于新加坡城市中心区,以Tanglin Road为西北端起点,一直延伸到东南端的Bras Basah Road,全长2.2公里,是由近800,000平方米商场、餐厅组成的综合商业街区。乌节路最初以种植肉豆蔻和辣椒的种植园而得名,19世纪末在种植园没落后分割成为小型的地块作为住宅使用,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成为商铺的汇聚地,50年代时出现第一家购物中心,后逐步发展成购物、餐饮、娱乐多元化的综合商业区。至今,乌节路商业街有超过5000家商店汇集于此,使这里成为新加坡的中央购物区,也是全球最有魅力的十大商业街区购物中心之一。在这里拥有最新的时装、电影,最好的酒店、商场、餐厅和艺术画廊,吸引着年轻的人群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乌节路如同传输能量的管道和脉络,连结着建筑机房和城市生活场所、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和地下轨道交通系统,构建城市公共中心的话语权,对整个新加坡公共开放空间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展现新加坡人民都市生活的门户。

乌节路商业街的空间特征

(一)整体街道空间

乌节路商业街区横贯新加坡版图的中心位置,从平面形态上看为一条狭长的城市交通带。道路宽度约为40m,其断面保留20m为机动车道,两侧各10m为人与非机动车共有空间。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模式引导的街道空间设计以人和车的特性为基本点展开。

1.街道横向空间。乌节路商界业街截面呈现一个碗型,从外侧最高的商业建筑,通过建筑裙房、通廊、前广场、台地等空间逐渐降低高度至步行道,形成一种具有内聚力的空间形态(赵齐,2011)。有研究表明,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为1∶1可形成良好尺度的空间(芦原义信等,1985)。显然,乌节路街道过于开阔,在道路中间设计绿化带,一方面分隔人流车流,一方面美化街道景观。从乌节路商业街横截面可以看出其空间序列呈现:“车行道―绿化带―步行道―铺装休闲带―建筑通廊―室内空间”的基本模式,建筑空间与街道空间融为一体,建筑边界被弱化,随着边界上的活动变化形成连贯的各有特色的商业街道景观(见图1)。

2.街道纵向空间。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般人的步行活动半径为400―500m(运迎霞等,2008)。乌节路2.2公里的长度不免使人感到疲劳,设计措施是通过绿地、开敞空间、横向街道与建筑主体穿插,形成完整而有节奏的空间景观序列,使人在心理上张弛有致,缩短心理上的步行距离。沿街建筑高度错落不一的天际线变化也减少了高大建筑综合体对街道产生的压抑感(邵莉等,2003)。

(二)街区功能空间

由临街建筑的外立面围合出乌节路街道的空间轮廓,为消费者带来具可辨识性的整体认知。为方便进一步研究乌节路商业街区的建筑组织关系及内部空间形态特征,按照功能划分为四个具体空间:商业消费空间、交通组织空间、休闲活动空间、绿色景观空间(闫晓璐,2013)。

1.商业消费空间。凯文・林奇指出,空间序列上具有一定的韵律会使人对城市环境印象深刻,“组成需要一定时间间隔来体验的形态”。

链式结构特征:乌节路两边的各类建筑设施作为主体置于街道中心、起点或结束点,与绿化空间、街道广场相结合,串连起来构成链式形态,形成乌节路整体空间的外在结构化表现。与传统商业的封闭状态不同,乌节路商业街的建筑综合体多为开放性空间,通过中庭、内庭院、门厅过厅等公共空间丰富自身的购物环境,并延伸至入口广场、街边绿化,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即链式结构上的一环(见图2)。各大建筑主体及入口广场担任乌节路空间序列中转换的节点,连接、导向人们的行为和视线,引领人们购物的序幕、发展、高潮、结尾等角色(张翼飞,2007)。这种链式结构促使乌节路整条轴向的延伸空间看起来更加具有序列性和层次感,再通过结构上的环形拓展空间,使人们深入到各建筑内部的消费空间。

清晰的建筑组织界面:乌节路商业街两端建筑类型迥异,东西风格均有,但感观上较为协调。建筑外观由实体结构特征占据主导力量,严格控制建筑立面上广告及标识设施,颜色、材质也与建筑风貌相协调。即芦原义信所谓第二次轮廓线的元素在这里被融合在第一次轮廓线中。因此在乌节路商业街中,建筑组织形成的商业空间边界是清晰有序的。

2.休闲活动空间。Coleman 认为当代商业区应提供现代的、方便的、大小适宜和多样的零售空间。由消费者特征引导下的街道空间商业属性不再是单一的购物环境,而是拥有便利化、现代化、综合性的公共空间。

鲜明的场所性格:乌节路商业街非常重视公共休闲活动空间的打造,如Shaw House充分利用建筑入口下沉区域设置台地咖啡座为人们打造一处消磨时间的休闲场所,The Paragon在入口广场设置雕塑渲染商业文化氛围吸引游客注意力,Orchard Central建筑入口处设置动感十足的光圈环绕电梯(见图3),通行时如光临二次元世界。更多建筑内部空间利用错层变化、转角、材质和光线等手段在大空间内界定出二次空间,使人们拥有私密性的空间感受,又能够观赏外界景物。这些空间设施,注重功能和内容的补充,创造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和容易识别的场所,让人们停留在其中与之产生互动,以此提升空间活力并加强场所认同感,从而提升客源量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骑楼式建筑廊道:同新加坡住宅底层架空有异曲同工之处,乌节路商业街多处建筑一层沿街面带有通廊,一方面避免游客受到风吹日晒,一方面通过开敞的底层平台增加公共空间渗透,减少街道带来的压抑感。把原本和购物并无直接关系的活动场所与购物空间的穿插、交织与并置,形成了乌节路商业街综合体各项设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这种商业空间中的功能混合模式,为商业街发展带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积聚效应(金静宇,2006)。

3.交通组织空间。城市交通的便捷性是城市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体化交通系统:通过多层次与多种类型的步行、车行和公共运输动线系统来组织商业街区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形式(杨沛儒,2005)。新加坡首先构建了一套发达的轨道交通体系(Mass Rapid Transport),在乌节路商业街上共设有Orchard、Somerset及Dhoby Ghaut 3座地铁站(见图4),站与站之间相隔不足1公里,是新加坡轨道交通“南北线”上重要的一段。地铁站处开设通道直接到达商场内部,连接地下通道的周边开发商业街铺以增强新的商业价值。在乌节路商业街地面上则建有横跨机动车道的过街天桥,相邻大型建筑综合体之间有二层平台或廊道连接,实现行人和车辆的隔离,既保证交通的畅通,也可保证行人的安全。这些交通措施在国内的商业街中也有见到。

“通道树型”建筑综合体:为形成无缝衔接,一体化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乌节路商业街还建造了多处便利通车的建筑综合体。以ION Orchard为例,内部人流动线和城市交通系统通过地上、地下及建筑中庭的公共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它将建筑空间开拓到地下四层,停车场设置在地面五层以上,位于地下楼层的客流通道可以与隔路相望的彼岸建筑相连接,并设有通道直接通往地铁站,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道树型”(Access Tree)交通体系(见图5)。毗邻ION商场左右两侧的乌节路和乌节林荫道上还有公共巴士路线,这不仅遵循了城市立体化原则,合理紧凑安排空间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也为综合体建筑中的商业空间带来更多的商机。Plaza Singapore 、Shaw House等建筑也同样能够直通地下的轨道换乘站,形成高效的商业交通机制。

4.绿色景观空间。立体绿化体系:新加坡早期就将“花园城市”作为城市生活主题代入规划中,紧密联系土地开发政策,以绿色空间引导整个城市规划的发展框架。乌节路商业街沿袭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的脉络,将绿色渗入整条街区。如Shaw House、ION Orchard等建筑在顶楼上开发屋顶花园体系,The Cathay、Concorde Hotel & Shopping Mall则将建筑立面进行绿化,不仅增添新的视觉效果,而且优化了建筑结构。绿色网络: 乌节路商业街充分利用街道绿化减少高楼给人的压迫感和材质的冷硬感,对一些稍乱的街景起到遮掩和统一的作用,另将公园建设纳入整体的街景规划中,在乌节路商业街周边有Istana Park,Mount Emily Park,Fort Canning Park三处公园相邻,增强了绿色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提取公园及乌节路周围的绿地、道路绿化等绿色元素,可以看到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绿色网络(见图6),成功实践了新加坡政府关于“公园联道系统”的规划理念。

乌节路商业街空间建设的经验

(一)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1966年,新加坡城府颁布了《土地征用法》,该法令赋予了政府征收土地的权利,使土地国有化之后得以更好的执行城市发展策略。在新加坡精确计划的引导下,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和城市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对商业设施的分配布局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保证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的有效整合。1974年,新加坡政府任命URA完成中央区的再发展和更新计划。这些关于土地利用分配、零售计划和城市发展的政策对乌节路商业街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空间分配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新加坡城市在强调城市土地分配时,坚持“花园城市”的精髓目标,求得城市合理发展的同时严格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而,乌节路商业街的规划发展是始终作为新加坡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来完成的。它结合轨道交通系统,绿色网络系统,一起被纳入整片国土规划之中,在历史政策、规划意识形态和政治监管的协同作用下,保证与城市整体建设的统一性。

(二)详尽的城市设计导则

新加坡政府对土地的管控非常严格,每一寸国土利用都掌握在新加坡政府的精确规划和细致管制中,但最终实现设计方案使之落地还有赖于城市设计导则的构建。通过对建筑、景观、交通的研究分析,制定一系列技术性框架来控制设计实施,从而达到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具体控制,取得预期效果。如运用新的三维表现技术,以及对现场地块的实验测试,可以直观的看到城市设计导则预期赋予空间的效果。详细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导则亦可以在小的地块上预先构建实施,验证作用影响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发掘城市空间的潜在品质和了解更细致的设计需求(邵莉,2003)。乌节路商业街设计的成功得益于城市设计导则在开发建设中的有效实施。新加坡城市重建局(URA)和新加坡旅游局(STB)公布《无限可能的乌节路》规划提案,并制定相关设计导则,从街道空间、建筑主体、交通系统三个层面,以定性、定量的方式组织和设计街道物质空间形态,激发商业街区空间应有的活力(王瑞瑞等,2012)。

(三)公民参与政策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公民参与”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公民以城市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市政组织,有效制衡政府权利,促进新加坡城市建设和发展更加符合民意需求。新加坡政府在制定或修改城市规划政策前,会通过相关部门公开相关文件,并组织专家研讨会、公众听证会加强公众与政府的意见交流。新加坡政府针对乌节路成立发展委员会(ORDEC),形成一套完整的公众意见反馈、处理程序与机制,根据公众的满意程度来评估规划设计方案,从而制定获得更好的政策和决策执行。并且促使决策制定者获得公民的认可和同情,由此分担政府的责任,增强城市设计实践的综合效益(王瑞瑞等,2012)。

结论

纵观国内外商业街在产生、衰落、复苏、发展的变化过程中,逐步重视步行者在商业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关注空间质量对人的意义(宋智,2002)。但现代模式的商业街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仍存在很多不足。新加坡乌节路商业街的空间塑造及其建设经验,正可以作为当下国内商业街借鉴参考的一个经典案例。商业街建设应注意必须立足于整体的发展,认真考量商业空间形式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在政府协同各部门的合作下形成统一意见,指导建设既有特色又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空间模式,使商业街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现代商业街建设还必须突破过去单一的营销界面,作为一处开放式、跨区域的商业空间群,通过内聚力和辐射力与城市交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要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去满足人们的多元生活体验,包括展示、表演、休闲、娱乐、餐饮在内,给人们提供可以交流、休憩、欣赏的空间。通过空间人群的汇集创造有活力的氛围,同时刺激商业街的消费。

参考文献:

1.金静宇.综合体建筑中的商业空间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 2006

2.URA Singapore.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Tender:Sale of site for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n land parcel at orchard road[M].Singapore: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2004

3.Hee L. Singapore's Orchard Road as conduit: Between nostalgia and authenticity[J].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Settlements Review, 2005, 17

4.赵齐.北京新街口商业街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 2011

5.芦原义信,尹培桐.建筑科学. 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运迎霞,于洋.商业步行街舒适性设计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 (3)

7.邵莉,吕杰.重塑城市街道的生活空间―济南市泉城路商业街空间环境设计[J].建筑学报, 2003 (11)

8.闫晓璐.城市商圈的规划建设指引探索―基于人群, 空间和设施的特征与策略分析[J].建设科技, 2013 (15)

9.(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10.张翼飞.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7

11.Peter Coleman. Shopping environments : evolu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Amsterdam; Boston ;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

12.杨沛儒.城市核心区设计: 新加坡的亚洲经验[J].城市规划, 2005,29(3)

13.Webb R. Urban forestry in Singapore[J]. Arboricultural Journal, 1998, 22(3)

14.Ooi G L. Urban policy and retailing trends in Singapore[J]. Urban Studies, 1991,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