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等待的耐心”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关于“等待”的解释是:不采取行动o直到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的“等待”已成为共识,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做到“不采取行动o直到期望的情况出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舍得“等待”“不采取行动”,还需要“等待的耐心”。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更容易事半而功倍。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秦兵马俑》3-10小节时,教师出示了四色交流单(四色是小组内四个学生所表示的颜色):
红:读(组内朗读,然后评议)。
黄:画(画兵马俑外貌、穿着、神态、动作的词语)。
蓝:品(品最喜欢的兵马俑)。
绿:演(根据书上的描写摆一个造型)。
小组内四个学生按各自分工自主学习,然后课堂汇报:
红色同学先朗读,教师发现朗读错误,立即纠正;黄色同学汇报自己勾画的内容,教师及时补充完整;蓝色同学谈自己喜欢的兵马俑,观点明晰,收获掌声;绿色同学的表演引起了同学的哄笑,教师看该学生演不出“将军俑”的样子,赶紧出示将军俑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
从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四色交流单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文本的感悟,并通过自主展示体现文本的魅力。可惜的是,教师太重视标准答案的及时达成,缺乏“等待”,更缺乏“耐心”,因此,“好心办了坏事”,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了。
那么,教师“等待的耐心”如何体现?
1.听完整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信息教师一定要完整地掌握,同时注意引导所有的学生认真倾听。完整掌握,才能做出准确判断,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比如上述案例中,如果红色同学诵读描写兵马俑的相关文字时,教师不急于纠正其读音错误,等该生读完,等待倾听该生诵读的班级其他同学主动举手予以纠正,多好!或许诵读的学生在其他同学提醒纠正时,也会及时自我纠正。当然,经过学生纠正后可能还有问题,教师再进行强调,学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的解答。
再如黄色同学汇报自己勾画的内容,教师没能听完整就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被教师缺乏“耐心等待”的行为打断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听教师说,顺从于教师的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被弱化。
因此,教师的“等待”需要自己和其他学生完整听完展示学生的发言,完整听完所有参与课堂讨论者的发言,再给出自己的意见,这其中“耐心”必不可少。
2.听准确
课堂教学中,“听准确”学生的发言很重要。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听出其表达的内容;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听出其表达的方式。
比如蓝色同学谈自己喜欢的兵马俑,观点明晰,收获了掌声。此时教师就要特别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听准确发言同学的表达内容,不只是鼓鼓掌而已。通常有不少同学只是随众而为,可能还无法说清楚所听的内容,或无法明确所听内容的真正精髓。此刻,教师可以顺势而为,请全班同学一起“等待”发言精彩的黄色同学谈谈他是怎么想的,也可以“耐心”地请他还原自主学习的心路历程。当然,还可以“耐心等待”其他同学评述精彩之处。长此等待下去,学生“听准确”必然成为一种常态。
再如绿色同学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摆一个造型,结果他的造型引得全体同学哄笑起来。这时,教师看该学生演不出“将军俑”的样子,赶紧出示将军俑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教师着力要求学生“说准确”,但是缺乏“耐心的等待”,如果能在学生哄笑时“等待”哄笑同学说出哄笑理由,给出解决方案,并“耐心”地根据学生自主提出的方案开展学习,这样的展示方式必然是适合学生的,是学生在教师追问后的耐心等待中形成的准确表达方式。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引导的慧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等待的耐心”,更需要教师“引导的慧心”。有效的智慧的引导,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望洞庭》一诗时,教师出示四色选择单(这里的四色代指四个不同的问题):
红,请用图画表现你对本首古诗的理解。
黄,请将本首古诗改成五言绝句。
蓝,请自选曲子,配乐朗诵诗句。(教师提供古筝演奏的《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供学生选择)
绿,自主确定表现方式。
学生自主选择四色问题,并当堂展示。红色问题,有学生按照书上插图绘画。教师连说:真好!黄色问题,有学生将《望洞庭》一诗改成了如下五言绝句:“湖光两相和,潭面镜未磨。遥望山水色,白银一青螺。”教师赞曰:不错。蓝色问题,有学生选用古筝演奏的《二泉映月》作为配乐进行朗诵。教师微笑:用情!绿色问题,有不少学生选择直接朗读或背诵诗句。教师认可:挺好!
到底如何引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呢?依据以上案例,笔者以为教师“引导的慧心”至少需要注意两点。
1.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时,四色选择单设计得很好。红色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古诗中描绘的情景来表现理解,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为生动形象,更为深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黄色问题就更有创造性了,它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文本,更需要用限定的文字进行准确的表达,可以培养学生较高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蓝色问题看起来简单,只是一个选择而已,其实不然,它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恰当。音乐是有情感的,选对了音乐就意味着正确地感悟了文本,同时,音乐的节奏和诵读的节奏如何把握又体现了语言表达的艺术。绿色问题看似学生怎么表达都可以,其实,它更是激发学生思考、进行创意表达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自主选择表达方式的尊重。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一定是有效的,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有话精说。可见,教师以“引导的慧心”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凭借。
2.适时的教学点拨
教学《洞庭湖》这首古诗,教师进行了有效的教学设计,但是教学的点拨不到位,没有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追问,更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辨析与感悟。
红色问题,有学生按照书上插图绘画时,教师可以相机追问:你这样画,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引导学生自主表述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继续追问:还有谁与这位同学不一样的画法?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教师适时点拨,在促进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黄色问题,有学生将《望洞庭》一诗改成了绝句,教师可以征询大家的意见:你们同意这样的改法吗?有不同意见请说说理由。提倡生生互动,在自主交流中解决问题,当然,教师也是交流队伍中的一员。如果学生自主交流有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点拨:你们知道“两相和”是什么意思?那第一句该怎么说更完整?“白银盘里”怎么说不改变原意?这样点拨,学生此时的表达一定会更为准确生动。蓝色问题,有学生选用古筝演奏的《二泉映月》作为配乐进行朗诵。教师可以追问:你知道《洞庭湖》这首古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吗?《二泉映月》又表现了怎样的情绪?你们觉得诵读时还需要注意什么?此时大多数学生也许就心领神会了,即使还不明确,其他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举手帮助解答。他们表达着各自的见解,教师相机归纳提醒,需要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音乐要合拍,诵读的情感要到位等等。绿色问题,有不少学生选择直接朗读或背诵诗句。教师可以表扬学生有了不一样的表现方式,但是紧接着要求:有谁还有更好的展示方式吗?以生为本,首先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教师适时提醒:如果文体变一下,如果换一种诵读方式呢?学生一般就会想到现代诗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想到小组每人一句配乐诵读的方式等等。这时教师一定会认可学生的自主表现:挺好!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帮扶的用心”
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知半解或有疑惑的,此时教师的帮扶是否用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那么,教师“帮扶的用心”如何体现?
1.重视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就是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都应该伴随着善意的、积极的鼓励,教师需要格外重视激励手段的运用。
教师“等待”学生自主表现时,其实是需要做足“等待”之前的激励功夫的。比如在学生小组汇报之前就重点提出要求:诵读有问题的小组内,同学听出来的,可以主动举手纠正,小组仍然可以获得积分;如果本组未听出来,其他小组同学听出来了,可以举手回答,获得特殊积分,本组积分丢失。如果这样,红色同学可能在自己诵读出错时,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也可能是同组的同学主动纠正,还可能是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主动予以纠正。教师在“引导”中,也可以根据学生表现予以积分鼓励。实践证明积分激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经常大力表扬荣获积分的小组和个人,使学生珍惜它,爱护它,才能形成激励的最大效果。当然,课堂中教师的激励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一个期盼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极富感召力的动作等等。
只要教师重视激励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乎”这种激励方式,“用心”的激励才能产生帮扶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正能量的提升。
2.面向全体
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等待”一个后进生往往会缺乏耐心,因此而造成对后进生的引导缺乏“慧心”。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激励,很多教师是口头上认同,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又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些,特别是忽略了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
激励必须因人而异,要用真情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无论是红色同学的诵读,黄色同学的勾画,蓝色同学的品析,还是绿色同学的表演,水平是有差异的,此时教师的激励语言和激励积分应有所区别,优秀者应该激励他更优秀,后进者应该赞赏其进步。再如教学《望洞庭》一诗时,无论是图画表现的红色问题,改成五言绝句的黄色问题,自选配乐朗诵的蓝色问题,或者是自主确定表现方式的绿色问题,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需要更多的“慧心”,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恰当的温馨的激励。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小手”,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前行,这需要教师在帮扶中“用心”地思考激励的方式,呵护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观色察微,从学生的表情发现学生上课的思想精神状态,并及时纠正学生不良情绪,始终以一种兴致勃勃的劲头进行学习。这是因为小学生以随性注意为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即是从上课到思想开始开小差的时间大概是15分钟,之后的时间学生就处于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的状态中了。此时,教师若还只顾自己的教学,不能从学生的表情、动作察觉学生的异常,或者忽视了学生上课精神状态逐步涣散的变化,就会造成你教你的、我玩我的“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的“望”,就是要求教师带着一双慧眼,及时觉察学生上课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阶段性时间,想方设法把这学生学习的“神”重新激活,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激情,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专注和兴趣。
在《枫桥夜泊》一诗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按照教学设计自主合作学习了《望洞庭》和《》两首古诗,临到学这首诗时学生已对学习诗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疲劳感,学习兴趣已淡了许多,走神等上课疲劳症逐渐凸显出来。我见此情此景,临时中断教学,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我们遇到忧愁的时候,用什么办法才能让我们快乐起来呢?”学生听到诗外的问题,精神一振,小眼睛又闪亮起来,纷纷举手回答:“到野外跑步”“听歌”“玩游戏”……顺着学生的回答,我又引导学生重新接驳到临时中断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氛围又活跃起来。
由此可见,教师的“望”,是一个以生本为主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望得准,望得及时,调节得到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与兴趣就能提振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就会凸显出来。
二、“闻”,善抓学生思维火花
“闻”在这里指的是听。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同样,作为教师,我们自己更要注意倾听,要在学生时不时的七嘴八舌的语言和无序的回答中,善于倾听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抓住这“火花”,引导学生说出“火花”的思考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一只贝》的课文中,我问学生:“在你的心目中,这只贝是一只怎样的贝?”学生七嘴八舌回答“可敬的贝”“无私奉献的贝”“坚强的贝”,这时有一个小声音说“英雄的贝”,我觉着这个学生的思维与众不同,就立刻示意学生静下来,指名这个学生说说为什么说是“英雄的贝”。这个学生回答说:“这只贝不只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恒心,更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人们奉献了罕见的大珍珠,她不就是一个英雄吗?”是呀,这就是一只英雄的贝!这个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让全班同学耳目一新,也开启了大家的思维之门,学生们接着说出了“不朽的贝”……
你看,“闻”起来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司空见惯,一问一答都有“闻”,但从中“闻”到学生智慧的火花,确是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言语中的思维闪光点,由此引领学生更好地领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问”,启导学生善思敢问
在教学中“问”就是质疑提问。问的根基是疑,疑的前提是思,尤其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对所接触的事物、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反思,再思考,在把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力的过程中产生的不解、疑惑,以问的形式表达出来时,问才有所值有所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自己要善于提问,更要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并且鼓励学生自问自答。这样做,学生才能在学习上抱有浓厚的兴趣且激发探索精神。
《麻雀》这篇课文,内容看似简单,可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却不少。在完成内容教学后,我留了时间让学生再次体悟课文,并要求学生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很多学生都是按已知的问题进行自问自答,只不过是再次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但有一个学生的提问,问题在意料之中,答案却出乎意料,但又是这个理儿。这个学生问:“老师,你知道老麻雀为什么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吗?”我心想:这个问题不是已经有答案了吗?但为了鼓励学生的敢问,我又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再次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但这个学生却说:“老师,老麻雀把翅膀张开,全身的羽毛都竖起来,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大、更强壮,希望更好地吓走猎狗,保护幼儿。你说是不是?”我细细一想,对,于是带头鼓起掌来。
因此,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勤思善思,敢问善问,学生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再深入的第二次自主学习,可以在学生的心田种上勇于探索未知的种子,有待时日,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撑起一片美好的天空。
四、“切”,引领学生参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