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国农村现状

我国农村现状

时间:2023-06-07 09:1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国农村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农村现状

第1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 发展现状 研究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经济背景

农业一直是基础行业,而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以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需要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支持。从目前 “三农”经济发展形势看,农村地区资源特别是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较低,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充分惠及农村地区。自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其逐步缩减在农村地区业务网点及人员配置,先进的金融产品推广缓慢,投向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抑制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承担着对农户、涉农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付结算、理财、咨询及其他金融服务的重任,但受先天条件限制,其还处在发展的较低阶段,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为广大的农村经济主体金融服务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呈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化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以优化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缺位,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

从全国范围看,各商业银行均将城区市场作为其主要服务范围,而在农村地区不断的缩小经营范围,很多先进的金融工具延伸不到农村地区,弱化信贷支农力度。而农村信用社利用其自身规模及国家政策扶持,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其网点覆盖城乡广大区域,以山东省联社为例,共有网点5564家,基本实现了业务网点乡镇“全覆盖”,业务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山东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达9319.5亿元和6669.1亿元,对于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仅凭农村信用社一己之力,还是不能充分的满足各类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且也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贷款难度。

(二)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外流严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资金总体上总是从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流动,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由于我国农业在整体上还处于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农业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其具有低效益、高风险的先天弱势,农村经济主体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物,农户贷款需求不稳定,个体资金需求规模小,提高了金融机构办贷成本,不能够吸引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农村地区的闲置资金也被金融机构转移至城区金融市场,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严重制约了三农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目前农村地区金融业务品种类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品种较少,像抵押、理财、网上银行、基金等新业务推广缓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特别是农区二、三产业不发达,消费水平处于较低阶段,对先进的金融服务产品需求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业务推广工作不力,没有开发出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产品。如发放的涉农贷款,金额小、期限短、利率较高,抑制了农户贷款需求。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乡镇仅有农村信用社设有贷款发放网点,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还处于较落后水平,票据业务的开展更是缓慢,致使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支付结算体系落后,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的需求。

(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不利于农村地区信用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一方面,信用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信用主体的信用观念较为淡薄,时常存在违规操作问题,如借款人恶意拖欠、转移有效资产、外逃等“道德风险”现象还经常发生,给金融机构造成了资金损失,降低了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征信系统的发展还不成熟,除了信贷信息以外,经济主体日常经济活动如用电量、用水量等重要信息缺乏高效的获得渠道,而在农村地区,对农村经济主体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信建设几乎还是空白,难以掌握农户及涉农企业真实情况,导致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若对其发放贷款,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时间进行贷前调查,提高了交易成本。因此,金融机构为控制信贷风险,纷纷提高信贷准入门槛,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

(一)科学构建现代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

第一要推动农村信用杜商业银行化改革,当地政府部门要加大帮扶力度,通过财政政策化解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明晰其金融产权,促进逐步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使得信用社能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好、更多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第二要逐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支农力度,监管部门要制定全辖金融机构涉农工作目标任务并将完成情况纳入考核,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扶持,如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领域,鼓励商业银行依托村镇银行模式,提高其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及竞争性。第三要加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促使其完善制度建设,依法合规经营,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民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初期对其从事的金融业务进行限定,以填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留下的空白,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

(二)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保障体系

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农产品价格保障机制,当出现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政府或者是运用财政手段直接对差价进行补贴,或者是收购农产品,提高需求从而提升价格,这样降低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能够使农户收入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提供财政政策倾斜,积极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涉足农村金融市场,与其合作,建立起农业保险自然灾,降低遇到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扮演主要角色,以降低涉农贷款的风险,提高各金融机构向“三农”领域放贷的积极性。

(三)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配套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从一些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来看,使用财政杠杆工具,实行税收减免、差别化税率等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注入农村金融市场;设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其款项可以从农业转移支付款、农业专项补助款中提取,对金融机构由于外部因素导致其发放的贷款形成不良,可以使用风险补偿基金对损失的贷款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偿,以降金融机构投放贷款的预期损失,提高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

(四)加强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方式

一方面要加大传统产品的改造和推广力度,比如,目前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小额农户担保贷款、五户联保贷款、大联保体贷款等贷款模式,要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如将新农村建设的楼房作为抵押物,降低贷款风险,实行利率优惠,实现农户与金融机构“双赢”局面;另一方面也要在农村地区推广新型金融产品。如通过与政府部门沟通合作,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无产权牛羊舍等进行公证后办理抵押贷款业务,如山东省有些信用社已开始办理公证抵押贷款业务,扩大了抵押物范围,农村地区加大对“三农”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丁洲峰等.小额信贷支农探讨[J].财政金融.2006(1),50

[2]黄伯勇.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金融改革,2008,(7).

[3]查娟,邹旭.论农信社小额农贷存在的问题[J].金融视线,2008,(6)

[4]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年第l期,第1页

第2篇

关键词:农村;齐老方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32-01

1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

1.1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家庭养老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养老方式,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分配方式单一,农村老人对家庭存在很大依赖性。养儿防老成为农村人的普遍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观念。此外农村老龄人口在不断的上升在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收入水平低,土地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必须依托家庭子女的力量,才能使得老有所养。

1.2 其他养老为补充形式

(1)集体养老。

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五保供养”。在我国的五保制度,有的采取分撒供养,即由村组织负责或由邻里照顾;有的采用集中在养老院(敬老院)供养,将“五保”老人安排在乡镇或农村养老院,统一安排吃、穿、住等生活需要,并安排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照顾。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正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为保证广大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保障,组织实施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是完全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每个农民的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的期限和积累的数额。投保的期限越长,积累的金额也就越多,受益也越大。

(3)商业保险养老。

商业保险养老是在农村地区富裕的农民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定期缴纳保险费达到一定年限,由商业保险公司返还一定的金额,以此解决农村参保人员的养老问题,商业保险费完全由参保农民自己负担。

2 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中,主要还是家庭养老为主,存在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传统经济和传统孝文化的影响。

(1)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绝大部分是小农家庭,这些家庭或者自己拥有一小块土地。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在整个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生产实体,又是消费实体和赡养老人的基本单位。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家中的财产和最终控制在老年人手中。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和私有制条件下,子女没有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且被束缚在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中,家长在子女的心目中有绝对的权威。另外,老年人可以对家中的财产进行统一分配,并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风险进行集中调节,这恰恰是家庭能够承担养老的经济条件。

(2)传统社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生产方式。农民的春耕、秋收都依赖于天时地利,经验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社会中具有经验的是老人,这就奠定了他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老年人的阅历和经验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孝敬老人的社会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中华文化的孝道意识大大加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中国的家庭养老传统之所以能够弘扬至今,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孝道思想。

在现代社会,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子女,这种反哺式养老正适应了当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家庭作为提供情感和心理需要的基本单位是养老最满意的理想场所,也是其他场所不可替代的,并且家庭的供给成本低以及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成为了家庭养老的重要原因。

其他养老方式作为补充,在当前社会还没有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能支撑社会养老资金的支出。

①在农村集体养老方式一般是由乡村政府组织的,其筹资方式主要是作为参加方的村集体向农民收缴集体养老费,或直接从村集体公积金或公益金中支取等其他方式筹集基金来修建维持养老院的运作,或直接作为养老生活费给“五保户”。

但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养老方式也在逐渐弱化。农村集体办敬老院个数下降,集体养老一般只局限于“五保户”,这种制度只相对有效地保障了特定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这部分老年人群体占农村老年人的比重十分有限。此外,这种养老模式对地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高,而缺乏可行性和稳定性。同时,由于不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集体养老模式在不同地区差异性很大。所以,集体养老不具备普遍性。

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经济结构差异,农业人群经济实力差异等原因,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以,目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那些不发达农村地区和贫困农民无力投保。这种“嫌贫爱富”的现象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死结。

第3篇

 

关键词: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 农村 家庭养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据2007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1.53亿,超过全国人口的10%,其中农村老人占70%以上,而且增长速度也要比城市快。人口学家预测,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我国农村在21世纪初已经进人了老龄社会,而且老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农村老龄化使农村社会面临着沉重的养老压力,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因此,深人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保障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的养老需求。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导致了农村养老需求的不断增长。两种观点都认为由于政府推行严格的人口政策,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其程度不断加剧,而且甚于城市。与城市相比,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人口老龄化同养老需求增长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是因为老人与其他年龄人口相比,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需求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导致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目前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人数不到全国农业人口的9%,而90%以上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村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农村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农村老年人生活非常艰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养老需求。

    (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7个县,但自2000年以来,参保人数逐年下降,到2005年只有5400多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仅占不到农村总人口的6%可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是很窄的。资金筹集标准过低,保障能力极其有限。与城市老年人不同,农村多数老年人一生无储蓄或储蓄很少,他们除了家庭外没有工作单位,因此养老负担全部落在家庭,老来生活更为拮据。再从保障水平看,由于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认识不足,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采纳了最低标准,即每月交2元。这在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递增10%,现行养老基金计息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从20岁交保险开始,40年后农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仅为当年农村人均收入的2.8%,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

      (三)法律保障缺失,管理混乱。

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历程;市场现状;需求特点

农业机械产业是生产农业机械,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村副业与渔业提供生产和加工设备的产业。它直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装备及生产手段,对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具有关键性作用。

1.农业机械的概念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机械。

2.农机分类标准

农业机械一般按用途分类。其中大部分机械是根据农业的特点和各项作业的特殊要求而专门设计制造的,如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作物收获机械、畜牧业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另一部分农业机械则与其他行业通用,可以根据农业的特点和需要直接选用,如农用动力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中的水泵等;或者根据农业的特点和需要把这些机械设计成农用变型,如农业运输机械中的农用汽车、挂车和农田建设机械中的土、石方机械等。

农业机械还可按所用动力及其配套方式分类。农业机械应用的动力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农业机械的行走或移动,据此可分为人力(手提、背负、胸挂和推拉)、畜力牵引、拖拉机牵引和动力自走式等类型;另一部分用于农业机械工作部件的驱动,据此可分为人力(手摇、脚踏等)驱动、畜力驱动、机电动力驱动(利用内燃机、风力机、电动机等)和拖拉机驱动等类型。在同一台农业机械上,这两部分可以使用相同的或不同的动力。按农业机械与拖拉机的配套方式,可分为牵引、悬挂和半悬挂等类型。

按照作业方式,农业机械可分为行走作业和固定作业的两大类。在行走作业的农业机械中,又有在连续行进过程中作业的连续行走式和行进与作业过程交替进行的间歇行走式两类。在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中,则有在非作业状态下可以转移作业地点的可移动式和作业地点始终固定的不可移动式两类。

按照作业地点,农业机械分为野外作业(田间、牧场和果园等)、场院作业、室内作业(厂房、机房、库房、温室和禽畜舍等)、水中或水上作业(河流、渠道、水库和水井等)、道路作业和航空作业等类型。

3.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

3.1有效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

面对市场的变化,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实施名牌战略,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目前,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或多或少的情况:低质低价农机多,新潮名称农机多,传统小农机多,杂牌农机多,高科技农机少,实用耐用农机少,正品名牌少,性价比高的农机少;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因此,供求脱节也是造成前几年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

3.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问题,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另外,受下岗职工二次就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增幅相对不大。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另外,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3.3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灵,一是影响农民的生产,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因此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二是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信息,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如何投资。

3.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在目前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力不强,经营分散,服务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仍属于初级市场,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3.5售后服务不及时

由于农机市场利润薄、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农机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而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上主要是宏观现状的分析,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但必须研究它,正视它,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4.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4.1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耕地面积1亿hm2;相对农业发达国家来说,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如南方水稻的机收比例到 2005年才达到 20%。据中国消费者协会 2004年调查预测,在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今后几年将增长8~10倍。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4.2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

4.3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区即便对同一农机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农村市场不能等量齐观。这要求农机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首先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幻想以一种产品“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

4.4层次性

农村市场的层次性,一是指我国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农机产品的消费也有这种特性。二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轻文化、服务需要,重积累、轻消费,有的地区则不同。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社会救济;农村社会救济;解决机制

一、社会救济的概念

1、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我国宪法第45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农村社会救济:是一种保障制度,指的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在现金、实物和服务等方面实施助人及自助活动,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是与城镇社会救济制度相对而言的。

二、社会救济现状分析

1、社会救济体系有待健全

地方政府还未把社会救济视为一项系统工程,也未能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社会救济体系,即使在自然灾害救助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现实的贫困数据,我们并没有掌握具体的数据。各级政府对贫困的现状了解也不是特别具体。对贫困人口的人员结构、贫困程度和总量状况却基本“心中无底”。许多人认为社会救济只是体现了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心,是应对困难的临时举措。

2、农村社会救济的标准不尽合理

各级政府对救济的能力有限,所以对救助标准压得很低。主要表现在:缺少科学的自然增长机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及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农村与城市“低保”差距过大,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村的那些体弱多病、上了年纪又无依无靠的人来说,农村的救济现状根本达不到救济目的。

3、农村社会救济的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地区是救济资金不能很好地惠及的地区,所以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特困户社会救济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农村地方财政比较吃紧,救助资金的筹集和到位本身就十分困难,而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贫困人口越多,救助需求越大,所需救助资金也越多,资金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三、解决农村社会救济现状的相关对策

1、完善贫困性社会救济制度

(1)农村贫困扶持。农村贫困扶持是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设的我国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制度中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富有成效的救助项目。国家通过资金、物资、技术输入等方式对农村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进行扶持和帮助。现在加大我国对农村扶贫政策是当务之急。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应成为农村社会救济中最普遍、最稳定、最可靠的一种基本救助制度,它应覆盖农村所有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者,包括因病、灾、残、老、孤等原因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人。

2、完善灾害性社会救济制度

由于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灾害性事件,更应该关注农村的灾害性社会救济。继续原有的措施,如提供给灾民临时性的粮食、衣被、简易帐篷、医药等物资;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等;灾后组织、扶持灾民开展生产自救等。同时加强灾害性社会救济只着眼于眼前临时性的紧急援助,而不考虑因灾造成一段时间的贫困问题。

3、完善疾病性社会救济制度

(1)重大疾病援助。农村地区的人民在得了重大疾病时一般都不去医院就诊,因为要话费巨大的医疗费。建立重大疾病援助,凡参加大病费用统筹的人,由农村社会保障机构发给大病治疗卡,病人可持卡到定点医院治疗,费用由个人负担一定比例外,其余由社会保障机构与定点医院结算。

(2)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推动来吸引农民参加的具有社区互质的医疗保障形式。通过社区(乡、村)集体经济和每个成员共同出资来筹建医疗站(点)和筹集医疗资金,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还承担着儿童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等任务。

4、完善互社会救济

(1)社会互助制度。政府统一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持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救助形式。帮扶的内容要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什么,需要什么,就帮什么。帮扶的方式可以采取结对式帮扶,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个体大户等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也可以采取基地式帮扶,就是借农村产业调整之机,与农村产业化和科技示范结合起来,建立扶贫帮困基地,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吸纳贫困群众到基地就工经营,由政府统一组织技术指导和产供销服务。

(2)社会捐赠制度。社会捐赠是广大公民参与扶贫济困的好形式,也是募集社会救济资金的重要渠道。开展经常性捐赠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社会捐赠网络,在基层社区合理分布捐赠站点,以保证捐赠经常化的正常开展。把救济与互助相结合,对于建立新的农村社会救济体系具有崭新的意义。

[总结]我们既要着眼未来、设计长远目标,又要立足当前、注意实际操作。随着新型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个全面、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将会日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建立一个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内容多样、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济体系,既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许一波.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1.

[3]丁宁宁.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8.

[4]郭孟谦.社会救济养老制度在农村的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01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09-03

作者简介:高辰(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涵义与特点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涵义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的参与者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经过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现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农村信用社为核心、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民和农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在关心农民,关注农村,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

农村金融服务不同于传统的城市金融服务,各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也不尽相同,农村金融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农村金融服务的周期性。农村金融原本的服务对象就是农业生产,但农业生产的特性使得金融活动变得难以预测:由于农业生产的大跨度周期收入与支出,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一方面使农业生产者对生产性融资产生普遍依赖,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融资的巨大风险。

2农村金融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性。农村金融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农村企业,此外还有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的性质、活动内容和规模不同,其金融需求又表现出多层次性特征。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其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与要求也不同。

3农村金融资金的匮乏性。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的逐利性,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严重匮乏。同时,农户收支不稳定也限制了农户获得金融资金的能力,农户很大部分收入都是非稳定非资金的收入,会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如受劳动力的流动、就业机会的增减以及非农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而在支出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升,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和对父母的赡养投入都在不断增加,农民生产支出和消费支出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所以对农户来说,收入的不稳定,支出的不断增加,使得资金的获取越来越难,流动性越来越差,这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营业网点数量分析

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依据主要是现行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农村商业银行(见表1)。

从表1数据中不难发现,各省的机构数量变化较大,四川省营业网点数量为10086家,却只有562家,各个省份的营业网点机构数量相差甚多,形成差异化的原因主要有:

1人口差异。如和四川人口数量相差较多,这是导致两者营业网点数量相差很大的原因之一。数据中还表明有些省份或直辖市,本身的人口相差悬殊,所以导致不同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不同。

2地域差异。如地区属于高寒地区,农村分布较为稀疏,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难度较大;上海市虽然地域面积较小,但由于是海港城市,交通便利,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就比较容易,所以数量是的二倍。

3经济差异。相对较为发达的南方城市,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较为迅速,而相对于北方和发展较慢的城市,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快,营业网点数量较多,比如广东省,有将近10000家营业机构。

(二)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分析

各省份农村金融机构差异的另一表现为对从业人员的投入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知,2010年各省市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差异较大,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分布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业人员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从业人员最少的是天津市。从业人员的数量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人员的素质以及受教育程度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这也是导致部分城市营业数量比较少,但是从业人员较多的原因,如,从业人员数比北京和天津都要多,就是因为受到地域从业人员质素和学历等其他因素影响。

(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分析

农村金融贷款可以体现一个地区对经济发展的需求程度,以及对金融服务的满意程度,所以农村金融的贷款规模也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投入指标之一。表3是我国2010年31个省份的贷款余额,用以衡量贷款的总体规模。

从表3可知,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变化较大,据统计,2010年贷款余额总计1168939216元,2009年贷款余额为932026564元,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25%,2008年贷款余额总计为695812994元,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34%,增长率虽然下降了,但数值却增加了。所有的省份城市中均没有贷款余额下降的情况。贷款量的增加意味着农业农村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也意味着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渗透程度,反映了农村金融服务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分析

现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主要是涉农贷款,其数额在大幅增长,支农力度在不断加大。201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1176575亿元,占总贷款额231%,比2007年同比增长了289%;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23044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5%;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118304亿元,占2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56174亿元,占31%;农产品加工贷款69923,占14%;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39007亿元,占08%。

从金融服务种类来看,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仅仅停留在存款及信贷业务的发展上,保险、投资、担保、租赁、信托等业务发展严重不足。目前,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在原来的涉农贷款上增加了很多其他的涉农产品,如涉农保险和农产品期货等。

三、加快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建立

为更好地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增设新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增加覆盖密度,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一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在研究中发现,城市金融的发展程度会影响周边城镇的农村金融服务,比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金融发展较快,农村金融发展也非常有效,而城市金融发展较慢,农村金融业发展也相对较慢,如贵州省。所以城市金融的发展会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二要区别对待农村金融服务地域差异。农村金融机构的地域性差别很大,如很多西北地区的农村金融主要依靠大型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而在大多数沿海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是农信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以应合理地分配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按照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研究出适应其发展金融服务机构的模式。

(二)加大农村金融人力资源投入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人员的投入,农村金融进入农村,开拓农村金融业务,普及农村金融知识等都需要投入大量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数量都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1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早期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在城市金融机构中选调的,但是往往这样的人员不能够长期留在当地农村金融机构,所以从业人员流动性过快流失严重,因此新进入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都会选择当地的居民,为此,要加大当地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保证农村金融机构职工队伍的稳定。

2增加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密度。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人员数量各省市相差很多,随着农村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各省对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投入也都逐年递增,但是增加较多的都是较发达、发展较快的地区,而对发展缓慢的地区缺乏带动性,地方政府应对农村金融从业人员进行整合和编配。

(三)合理配置农村金融存贷款业务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处于探索和成长阶段。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律和农业自身的周期性特点,使得涉农金融贷款资金一直处于缺乏状态,资金大量外流。所以要合理地配置农村金融业务的存贷款业务,即建立保障存贷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1构建资金循环的财政投入机制。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政府是整个农村经济投入的主体,发挥好财政性投入作用是解决当前农村金融资金短缺的关键。应做好如下几点:首先,要努力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其次,明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方向。科学合理地确定资金投入方向和重点,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

2构建资金循环的信贷投入机制。信贷业务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起重要作用,信贷业务的发展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国家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要求政策性银行发挥主要的力量,通过政策性银行的直接投入、政策导向以及引导,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农村金融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构建资金循环的导向激励机制。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政策性信贷资金是有限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匮乏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综合运用担保、税收等经济手段、构建导向激励机制,引导和促使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并成为资金回流农村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熊德平,余新平,熊皛白中国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产品对外贸易[J]中国软科学,2011(10)

[2]王玺,李璐中国金融效率的现状分析及策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5(10)

[3]张伟现代农村金融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模式的演进探索[J]现代经济,2010(10)

第7篇

关键词:农村 商业保险 发展现状

1 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1 营销网点逐步增多,营销规模持续扩大。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趋势的增强,区域经济异军突起,保险公司瞅准区域市场,将分支机构延伸至各个县域,营销规模辐射大部分农村地区,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1.2 险种增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过程中,瞅准市场动向,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推出了多个险种,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

1.3 县域人身保险快速普及,财产保险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1.4 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参保意愿强烈。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提出,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或进行特色种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一项关于保险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都有参与社会保险的意向,在养老问题上,62.65%的调研对象期望通过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如果财政有补贴,愿意参加农保的占被调查人员的87.84%。

2 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一是农业保险缺乏经营主体;二是农业对自然的过分依赖,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潜在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商业保险公司无力独立承担农业风险;三是保险费率偏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四是农业保险缺乏政府有力的支持;五是宣传不到位;六是各保险公司“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制约了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对保险有五盼,一盼雹灾保险,二盼种植业灾害保险,三盼牲畜保险,四盼养老保险,五盼医疗保险。

3 制约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3.1 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设了服务农村生产的农业保险科,入保范围涵盖了果蔬种植、特色养殖以及麦收等项目,但随着商业保险时代的到来,单设的农业保险科以及相应的保险服务被取消,只开设了农作物火灾、冰雹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公司所有的险种服务中,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项目还不及所有财险种类的十分之一,而且已有农险种类少,份额有限。农业保险之所以无法在农村地区普及,主要是因为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现后事故鉴定困难,赔付率高,而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这与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因此保险公司很少参与农村险种的开发和经营。

3.2 保险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与农民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现阶段,大多数保险公司基于上述因素的考量,只将经营规模定位在城镇地区,但是在推出新险种之前,大多数都未针对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致使保险产品趋同性较强,有的与农村生产特点不符。

4 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笔者建议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针对农、林、牧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当前,为积极响应我党关于三农建设的号召,提高商业保险公司服务农业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可增进政府与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对致力于农村保险事业的商业保险公司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重点加强入保环节和出险后理赔环节的政策扶持:在入保环节,根据农户入保比例给予相应的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根据保险公司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4.2 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针的提出,增强了保险业业务向农村地区辐射的可能性,并为其业务规模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商业保险公司应瞅准市场先机,乘势而上,首先,加速农村保险产品的研发。针对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加速新险种的开发,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特点,尽量减少保费比例,扩大保险辐射范围,从而惠及更多农民;其次,加速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优化农村保险机构网点布局,尽量将营业网点延伸至偏远地区,扩大业务规模,活跃农村保险市场;第三,加强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保险营销人员是公司的“门面”,营销人员的行为和气质直接影响广大农民对保险公司的评价,公司应定期针对营销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职业操守。此外,公司应该建立一套员工考评机制,不仅要重视保费收入增量,还应该维护好保户资源。

开发农村商业保险,可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天灾人祸往往会加剧其贫困程度,政府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农村的保险发展问题不仅是保险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全国所有农民的事业,是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文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振宇,黄华丽.我国农村商业保险现状及发展简析[J].经营管理者,2009(15).

第8篇

关键词 农村住宅;设计;特点;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50-03

1 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比例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11年的51.27%,年均增长1.0%左右,预计2030年将超过70%。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底的8.10 m2提高到了2010年底的31.6 m2。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城镇规模和布局有所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逐渐提高。未来5~10年,村镇住房建设数量和需求仍将不断增加,新建住宅的竣工面积约为6亿~7亿m2/年,占全国新建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村镇住宅建设每年仍将保持6 000亿~9 000亿元的投资额,村镇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建设整体较为落后,发展不平衡,相关技术与政策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住宅功能欠缺,基础设施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住宅建设主要采用居民自建自住、分散建设的模式,住宅商品化率极低,住宅和住宅区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与环境质量差。我国大多数农民由于受落后经济水平、生产方式和传统生活形态的影响,居住水平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住宅也无法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的要求。2010年底,全国56.35万个行政村中,仅52.3%实现了集中供水,6%的行政村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37.6%的行政村有生活垃圾收集点,20.8%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的缺口。

1.2 规划重视不足与科技含量低

农村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建材与部件生产、建筑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一是缺少统一规划。据统计,我国行政村中编制建设规划的仅占47.88%,自然村中编制建设规划的仅占19.24%,实行整治的村庄占总数的4.62%;二是不重视前期的设计,在开建之前基本没有进行实际地质勘测。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基本只是依据经验和需求对住房进行设计,没有设计图纸,抗震设施基本没有。不经过勘测和设计修建的房屋给以后住房的建设和使用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三是严重浪费资源能源。在农村住房的建设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缺乏节约用地的意识,浪费耕地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房屋建设缺少节能设计,基本不采用节能材料。四是施工人员和单位缺乏资质,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农村住房多由工程队城建,建房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缺乏安全意识,没有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机制[1-3]。

1.3 政策引导有待加强

与大中城市相比,农村法规建设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已出台的标准、条例、要点和办法有的深度不够,有的内容不全,有的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而不再适用,需要修编;二是农村建设法规缺口大,导致规划指导建设实践上的时空错位,负面影响很大,急需增补。此外,还要在农村住宅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我国农村住宅特点

农村住宅量大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具有其自身特点,应当从实际出发,深入生活,才能设计出适用的农村住宅。在农村住宅设计中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农村住宅简单,用不着设计就可施工;有人认为农村住宅设计可以套用城市住宅设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这2种做法都影响了农村住宅的设计和建设,导致生产不利和生活不便。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住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1 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兼容性

农村住宅同城市住宅不一样,除了满足居住功能外,还要满足农户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需要。一般农户的家庭副业,大体上有饲养猪、羊、家禽、家兔、养蚕、编席、编筐、织布、刺绣等。其中,北方地区的一些家庭手工业夏季可在庭院中进行,冬季则移到居室;南方地区由于天热多雨,人们往往在住宅的堂屋中从事草编、竹编、养蚕和织布等活动,因此,南方的农村居民往往要求有宽敞明亮的堂屋,卧室则可相对小一些。农村的厨房,除了用来做饭外,还要为家畜加工饲料。此外,农村住房设计中还需要设计杂用房,用来储存工具、杂物和堆放柴草等。近年来,农村从事个体经营的家庭日益增多,个体经营收入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建筑师在农村住宅设计中应想方设法为农村居民创造从事生产经营的平台。

2.2 明显的地方性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农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风俗习惯都不相同。因此,在住宅的平面布置、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和构造等方面,各地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传统做法,不同的建筑风格。仅从使用角度来看,南方的堂屋,除上述生产功能外,还是一家生活的中心,家务活动,接待亲友,都在堂屋进行,有时还兼作卧室,设计面积较小,使用不便。在北方,活动中心有的设在堂屋,而多数是和厨房结合在一起的,冬季要求做饭和采暖兼顾。又如,北方气候寒冷,为了便于取暖保温,住宅建筑面积可以小一点,南方气候炎热,要求房屋通风敞亮,面积相对要大一些。不仅如此,农民家庭院落的组织,也反映地区的特点。北方住宅面积较小,需要组织院落,来安排家庭生活的一些活动,比如:夏季休憩、吃饭、种些蔬菜;冬季存放柴草,贮存过冬蔬菜等,而且饲养家禽、家畜也需要有个院落。因此,院落是不可缺少的。总之,南方的房屋面积要比北方大一些,而院落面积,则比北方小一些。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好农村的住宅设计。

2.3 住宅的多样性

农村住宅的所有权大部分属于农民个人。由于经济条件、每户人口组成均不同,对住宅设计也有多种多样的要求。即使在一个村庄,对于住宅的标准,包括面积标准、质量标准和设备标准都有不同的要求[4-6]。

3 农村住宅需求

3.1 需要完善住宅功能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迫切需要针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创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技术,完善住宅功能和提升质量,同时,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工业化、标准化,推动农村住房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3.2 提高建造水平

为改变农村住宅建造效率低下的状况,亟待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工业化和装配化农村住宅技术,改变农宅的建造方式,提升住宅建造的效率。

3.3 加强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基础是规划,农宅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完善各级规划并加强落实,从而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整合资源,完善路、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住宅建设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农村住宅设计原则

良好的农村住宅设计必须符合2个“有利于”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当地农户生产生活。

4.1 坚持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原则

适用是指符合当地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包括满足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全部功能要求;经济是指在满足功能使用要求、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造价,节约投资;安全是指住宅要合理选址,其建筑结构要具有较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美观是指在适用、经济的条件下,尽量使建筑形象得体大方,借景自然,体现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4.2 坚持农民参与原则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包括住宅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发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不要忽视农民参与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住宅设计满足农民意愿,得到农民的肯定,使农村住宅工程建设得民心、顺民意,真正使农民受益。

4.3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环境多样、资源环境各不相同,在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要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农村资源的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质量过硬、风格多样、符合农民需求的住宅。

5 农村住宅建设建议

(1)逐步完善居民点体系布局。要结合产业布局,编制好县域居民点布局规划,扩大产业规模经营,使居民点从分散逐步走向合理的集中,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点的宜居性。

(2)采取节约用地措施。农村住宅建设对耕地需求逐渐增大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要通过采取节约用地的措施,保证耕地资源。在农村用地规划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决杜绝超前规划;二是在建设用地审批中,要采取节约土地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原则,严禁超标占地;三是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潜力,按照规划使用耕地。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建筑之间的距离,增加建筑密度。

(3)重视住宅建设用地选址。住宅建设用地选址应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安全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避开洪水淹没、风口、滑坡、泥石流、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同时,住宅建设用地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向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和通风良好的地段。

(4)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住宅区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和建筑形式应注意体现民族风情、传统习俗和地方风貌。住宅区内原有的山丘、水体、人文景观以及有保留价值的绿地及树木,应尽可能将其保留利用,并有机地纳入绿地及环境规划。

(5)把握有别于城市的住宅特点,避免照搬城市住宅设计理念。除满足节能节地要求外,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农村气息,避免“千村一面”。

(6)农村住宅建筑风貌,要根据当地乡镇、村庄原有风格特色、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要素,确定新建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传承地方文化、历史文脉;并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使农村建筑风貌整体协调统一,形成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村气息。

(7)农村住宅设计要把增强人际交往,实现社会和谐,做到人畜分离,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设计理念。要重视农民户内外交往空间布局;宜在住宅单元团组,形成“饲养区”(团组单元饲养区)与“居住地”及公共空间(如儿童游戏或农村老年居民健身场所)增强人际交往,实现人畜分离,改善卫生条件。

(8)农村住宅设计要保证必要的日照和自然通风效果。应依据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和日照时间,选择有利的建筑朝向,以保证必要的日照和自然通风。采用合理的建筑型式及窗墙类型,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围护结构和节能产品,将建筑节能与改善室内环境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间距、选择建筑形态和总体空间的组合形式,以实现必要的日照、通风同时满足节约用地的要求。执行有关建筑设计规范、按窗地比确定门、窗洞面积,合理布置墙面或屋顶采光口,以保证良好的自然采光。

(9)依据农户活动特点,因地制宜建设省地型农村住宅。依照地区特点,农民活动所需空间,可进行垂直分户(2~3层)和水平分户(4~5层)住宅设计。北方农村多为平房,逐步发展垂直分户(2~3层)住宅。提倡建设多层并联式住宅,各地均应适当控制独院独户式住宅和单层建筑。科学合理加大住宅进深,减小面宽,节省用地。

(10)科学布置庭院与辅助用房。庭院布置应符合当地农村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生活习惯,布置要紧凑,分区要合理,充分利用空间。依据生产需求,科学合理设置辅助用房,如农机具房、农作物储藏间等,应与主房适当分离,可结合庭院灵活布置,在满足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要有利于生产。

(11)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节能设计。如加强屋面、墙体保温等节能措施;推进应用节水型设备、节能型灯具;积极利用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6 参考文献

[1] 冯华.关于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情况和意见[M]//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科学技术丛书,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

[2] 杜百操,薛玉峰.中国农村住宅的特点及其设计[J].城市住宅,2008(1):62-65.

[3] 邓磊磊,钱江林,赵洪文.地域性农村住宅设计初探——以重庆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C]//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225-2230.

[4] 裘鞠,姜永浩,杨丹丹.东北新型农村住宅设计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5):61-64.

第9篇

[关键词] 微山县 农村环境 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286-01

最近几年,微山县始终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求各乡镇确立主体意识,明确主体责任,加快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方案,安排专人对设备、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健全完善设备运行台账,确保设备长期投入运行。要安排固定人员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设备周边环境进行及时清理,保证周边环境整洁。对设备、设施未能正常运行的有关乡镇(街道)、开发区,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查找存在的问题,抓紧制定整改方案,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逾期不整改的,将进行通报批评。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该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果日益显现,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实现了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已初步探索出我国北方滨湖农村环保工作的新路子。但在农村环境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1 村环境现状分析

1.1 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

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意识不强,农民认为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施入大量的化肥,加大农药的使用量,这种生产模式虽然在较短时间内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是长期使用之后,会给农田和周围水源造成严重污染。过度使用化肥特别是氮肥会导致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土塘透通性变差,最终影响到农作物产量,此外,大量化肥和农药随着雨水进入河流导致水源富营养化,严重威胁到水质。同时,过度使用农药还会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从而影响导致农作物收成。

1.2 动物代谢废物和农村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最近几年,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不断发展,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养殖过程中,饲养不科学导致畜禽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粪便中所包含的一些致病菌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小的危害。农民群众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导致大量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随意排放,同样给农村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1.3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严重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垃圾也不能实现分类回收,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只能随便找个空地随便倾倒。任其在日然条件下分解,大量垃圾随意堆放导致产生大量氮硫化合物,而且在堆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和碱性有机物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2 村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2.1 强化宣传,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地方政府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该提高认识,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全方位,大力度的做好农业生产宣传工作。让农民群众认识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利弊,保证农民群众能够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同时,在地区还应该积极推广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和无公害的农药,采取综合措施方式农业病虫害。此外,还要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全新的肥料,控制化肥的施入量。做好农业种养大户的科技示范和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系统的学习环保知识;其次。以污染物防治和预防为主要内容,积极组织农业生产大户,乡镇企业法人学习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知识,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查找污染源头,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污染问题。

2.2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监理长效保障机制

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切实做好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做好农村人畜粪便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同时,还要提高垃圾的回收率。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力,推广沼气工程,进一步调整农村地区能源结构,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此外,还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通过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2.3 积极探索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和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环境整治示范工程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微山县注重前期项目建设和后期运行管理相结合,在多个连片整治片区、村均设置专、兼职环保监督员,落实保洁员,完善考核制度,明确管理责任。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指导、农户参与等办法,积极探索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和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生活污水处理及垃圾中转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实施主体、责任分工、资金保障等内容,确保农村环保设施的稳定运行和环境面貌的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 苏玉,蔡佳亮,汪杰,李国富,黄艺. 中国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的划分方法初探[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10)

[2] 李长根,杨笋,牛仕婷.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10个村的问卷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8)

[3] 张方旭. 有机肥对土壤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12(S1)

第10篇

关键字:农村妇女;体育;综述

对于城市妇女而言,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严重滞后,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是空白,没有农村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称不上全民体育健身。因此,我们在加强宣传引导以城市、小康乡镇为重点的“一二一启动工程”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在此,笔者以全国各大期刊上的文献为依据,对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各级体育部门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工作的管理,、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发展农村妇女体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进行有益的探索给与一定的帮助。

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

我国农村妇女素以勤劳、纯朴、拼搏而著称,她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同男子一道创造出繁荣的经济社会。由于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农村妇女一直处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今天虽然农村妇女的地位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群众体育参与的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一直存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对于农村妇女体育现状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共有文章五篇。

朱家新在《福建沿海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研究》一文中以经济发达的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妇女为调查对象,对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余暇生活内容、体育认知(包括体育价值观的认知、参与体育的目的)、体育行为(包括体育参与及体育人口、体育活动的空间选择、参与体育项目的选择、参与的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福建沿海农村妇女的健康现状较差, 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健康的人高达88.0%。(2)她们的余暇时间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只有 34.2%。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以快走、慢跑、羽毛球、健身操和韵律操为主。(3)参与体育活动以个人行为为主, 有组织的活动很少。

林朝晖、黄丽春在《农村妇女体育生活探析--以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为例》中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坂东镇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她们休闲活动情况;体育参与的总体状况、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的年龄特征、体育参与的文化特征、体育参与的职业特征、体育参与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方面的体育参与的结构特征;他们的体育认知现状(涉及到体育健康的认识、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体育参与的动机);以及体育活动的空间选择、体育参与的项目选择、体育消费、体育参与的形式等他们的体育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杨露、杨树盛《我国农村妇女体育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以辽宁、内蒙调查为个案》中以内蒙古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的901名农村妇女,专指以务农维持生计并且具有农村户口的成年已婚农村女性居民,不包括个体工商者和智力型劳动者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农村妇女体育价值观、农村妇女的体育参与率及组织形式、农村妇女最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分析。

曹阳的《西苗族农村妇女对民族传统体育再传承的价值与对策》一文对湘西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种类、开展形式与时机以及主要的参与人群进行了调查,马德华、熊建设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法,对河南省农村中年妇女体育的发展现状和体质状况进行了研究。调查中发现:(1)农村中年妇女体育人口的比例与城镇中年妇女体育人口差距更大。(2)农民的体质情况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民的体质状况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男性的体质状况优于女性。(3)农村妇女的体育意识、体育设施等相对较好,农村中年妇女体育和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王俊奇在《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一文中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赣皖交界区域的徽州、休宁、婺源、景德镇、上饶等县市中抽取15个农村乡镇,从15个乡镇中抽取1 500名农村妇女作为调研对象,对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20.3%;年龄主要集中在45~55岁的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农村妇女人数集中在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目的比较明确, 40.6%的人是为了增进健康,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休闲娱乐、增进社会交往、减肥健美、感受节日气氛。

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结论

(1)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我国农村体育、农民体育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农村妇女体育理论的研究却相对单调,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有待解决,具体表现在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的紧迫性与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性间的矛盾。

(2)目前对于我国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仅限在福建、河南、赣皖交界区域、辽宁、内蒙等省份和地区,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研究却很鲜见。

(3)目前涉及农村妇女体育方面研究论述相对零散,普遍性差,针对性不强,尚需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全局性、系统性方面的研究不多,区域性、断层式的研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的本质和规律。

(二)未来展望

(1)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农村妇女体育带来了一定的机会,体育科研人员应充实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的综合性研究,逐步构建我国农村妇女体育的理论体系。

(2)深化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使对于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得到总体全面的发展,对开展农村女性体育提供可行的方法、措施的研究,使得发展的对策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

(3)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国家、社会、农村妇女本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权益的保障,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信息的宣传服务,体育活动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家新.福建沿海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04): 13-14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监测体系;环保意识

Abstract: our current rur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and in some ways are not good for the rural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refore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ng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tries to analyze our country rur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in the performance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nd in-depth analysis. To curb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smooth construction i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thrust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words: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非常快速,城镇化发展更是一天一个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了创造美好的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么关闭要么进军农村。甚至在深山老林大肆开发矿产、兴办中污染工厂。城市的环境质量逐步得到了改善,而农村的环境却被严重的破环,生态污染导致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食品原料受污染。

笔者从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现行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变现行的“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模式,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模式,并为切实贯彻此模式提出几点对现行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建议,在研究过程中相应的采取归纳与演绎,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新型农村环境监测、防治体系建设进行大胆的探讨。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特征

1. 工业企业污染突出 首先我国农村工业企业由于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大,无污染处理设施,污染物随意排放,造成局部区域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其次是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在自然作用下,使固体废弃物中有害物进入土壤、水体,从而使土壤、水体被有害、有毒化学物质、病源体、放射性物质等污染,导致土壤结构改变、水质恶化。这种污染进入土壤不仅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有碍植物根系生长并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使各种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危害人体健康。

2. 畜禽养殖污染显现 当前我国农村又很少地区制订有完善发的养殖体系,由此造成的管理混乱,随意性强等污染环境的前因。当今生活水平提高,农村更是大规模发展畜禽养殖,没有统一的管理和检测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地下水、空气等的污染。

3. 农药化肥污染突出 由于我国土地系统由于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自维持性正趋向于降低。比如大量使用化肥,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减少,造成土壤板结,肥力降低,而且土壤中硝酸盐污染地下水,产生致癌物质,危及人体健康。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的运作现状 。

1.近几年在我国很多监测机构、人员扩充、仪器设备、办公条件改善等硬件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增强了投资力度,使环境监测硬件条件和监测能力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在环境监测软件建设方面却重视不够,比如对监测体系本身构成的研究,对监测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监测人员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对监测质量的保证、对监测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对监测体系发挥作用和正常运行的外部保障条件等问题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2.环境监测体系对环境监测应当向社会公布环境现状、预警污染发 展趋势、环境质量变化走向、为排污企业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为污染纠纷责任仲裁、为环境污染损害程度的认定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环境监测机构较多围绕行政管理部门的圈子转,成为附属于政府部门的技术管理机构,而在监测技术保障方面的功能却发挥不足。

3.过去强调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监督执法,特别是为排污收费服务,因此,只对排污企业的排污现状进行监测,很少对企业排污进行动态监测,特别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正常情况可能引发重要环境污染事故预警性监测不足,一般都是在污染事故发生后才加强事后监测,没有在监测工作中体现出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方针。

4.环保系统自己的监测队伍,由于经费紧缺的制约,无论从监测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上,还是从对不同行业的了解上都受到了限制,对一些特殊行业不具备监测能力。而有些行业自己有较好的监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很强的环境监测技术能力,但在环境监测中却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发挥着部分监测资源的作用。如果环保系统外的监测资源能很好的利用,形成内外结合的优势,将有利于环境监测发挥更好的作用。

环境监测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 的环境监测的定位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生产企业过程动态性环境预警监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监测、环境调查本底值的监测、环境污染变化趋势监测、环境污染事故责任相关性监测、环境监测数据纠纷仲裁监测等,这些不同目的用途、不同类别的环境监测的法律定位、实施机构、服务对象、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粗放地简单地将各种环境监测都定位为政府职能。事实上,如果将环境监测笼统简单地定位为政府职能,既影响了环境监测体系本身的完善,又影响了环境监测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要真正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除了要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的要求外,还要改变传统的末端控制的思想,建立全程控制的管理理念,强化环境监测的预警功能。

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如今还可控制的范围下,控制和保护农村环境应完善我国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应把握“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企业自律”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从多方面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还我们一个绿色、健康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98).

〔2〕 陈丽华.论村民自治组织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法律地位〔J〕.求索,2007,(12):70-72.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现状

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随着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体育教学要求。经过《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农村的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已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并具有普遍性。只有认真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1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健全

在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很少。有的学校30多个教学班一共三名体育教师,一名体育教师负责多个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需要备写多个年级的教案,有时一节体育外堂课2―3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多至100名左右。可想而知,要想上好一堂体育课,确实很难。

2我国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不够完善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完成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目前,很多农村学校的体育课不好上与学校的场地器材配置不完善密切相关。试想一下,如果一所学校里连一块广阔的田径场都没有,有的也是杂草丛生、面目全非。没有正规球场、篮球架也是以前的“退役者”,能用的球类也很少,如何去上好我们的体育课。这才叫“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如果有优越的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肯定会好一些。

记得又一次,我去市里听优质课,有一位老师为了上一堂篮球课,用车从学校运来众多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包括40多个篮球(全是新的),呼啦圈、标准障碍物以及多媒体设备一套等等,其场面足以让人惊叹不已。在课上学生对篮球的认识和感触自然多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高一些,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好一点。然而,我们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有几个能有如此优越的体育课教学条件。哪怕是有几个能用的篮球和一台录音机也是挺好的。当然,没有这些优越的教学条件,我们也应该努力挖掘资源争取上好每堂体育课。

所以,我们在考虑如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改善体育场地和器材。必将有利体育课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3体育课上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制度有待改善

当前,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首当其冲的。但在体育课上学生出现的大小伤害事故,受害人经常控告学校和体育老师监管不善,让学校和体育老师受到控诉、赔偿、处分甚至丢掉工作,这给体育课的教学带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

由于这一原因,在体育课上老师首先要嘱咐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有危险性的项目干脆不上,甚至连场地和器材都去除了。(比如:有高度的单、双杠,有硬度的铅球、标枪、铁饼等项目几乎都退出了体育课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简单的游戏等等。这样如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何培养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证明,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精神,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才会养成,不是光靠口头鼓励“你要勇敢,你要坚强”就能培养起来的。因此,只有出台一部较好的学校意外伤害事故责任的法规,保证学校和老师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标准》,才能更好的开展我们的体育课,才能达成我们预期的课程目标。

4转变观念,提高全民体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