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社区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对社区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时间:2023-06-07 09:11: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社区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社区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文明城市;公共参与;社会治理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竞争力的名片,更是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名片。从城市发展的演化进程看,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除了自身的演化规律作用外,还取决于其他多方面的因素。政府是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城市发展模式的主要倡导者,和城市建设的实施者,除了政府以外,文明城市建设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石河子市经过12年的努力,2015年2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创建过程中,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特别注重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了城市文明的社会基础。

一、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公共参与决策

人民建议指的是人民群众向政府提出的主张和看法,是公民以个人或集体名义向执政党和政府提出的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思想观点、思路、举措和办法。在石河子市文明城市创建中,除了政府十大实事项目之外,政府向公众展开关于“文明城市创建靠大家”人民建议专题征集,2014年,石河子市通过社区、政府官方网站等各大媒体共收集到居民关于文明城市创建的3876条建议,通过整理,归并筛选,每个社区共下发两期《创城福利清单》,投入4.72亿元,解决社区和市民最为关注的涵盖城市建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9方面问题580个。在充分尊重市民意见的基础上,人民建议征集的举措推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二、老军垦文明劝导队:公共参与管理

城市的文明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市容市貌,另一方面由市民素质来展现。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形象的代表,但市民素质是最不可控最难协调的。为了提升石河子市城市文明程度,近几年,石河子市在充分利用城市人口优势,展开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石河子市是一座军垦城市,创建文明城市是三代军垦人的共同梦想。社区的“老军垦文明劝导队”就是一支以退休老军垦为主体,以社区为单位构成的志愿服务队,身为第一代军垦人,石河子市是伴随其共生长的城市,老军垦对城市情感浓厚,十分愿意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在社区的引导下,“老军垦文明劝导队”统一设置了上班、倒班时间,每日固定时数在社区内部及街巷巡逻,主义要针对社区内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社区环境卫生进行维护,及民间纠纷的调解,治安巡逻等。老军垦文明劝导队活跃了社区邻里间潜藏的社会资本,并降低了组织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

三、公厕建设:公共参与式治理

石河子市S社区内拥有常住人口4494户,共计11455人,2014年,S社区新建了社区文化广场,深受市民好评,社区文化广场满足了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汇集了社区四面八方的人群,大部分市民深感社区文化广场附近公厕缺乏,使居民行动十分不便,本为休闲娱乐却被如厕所困扰。因此,在广场上活动的市民自发组织意见,向社区居委会建议在广场附近兴建一所公厕。此举得到社区的赞同,但公厕建设普遍存在“邻避效应”,周边居民从心理上不愿让公厕建在自家附近,造成公厕落地难。

为了公厕的顺利建设,在社区居委会的引导下,几位市民代表与社区共同商议公厕选址,及公厕的设计,对公厕的朝向,通风,视觉感受等意见不时做出调整。最终,文化广场附近的公厕最终落地,公厕建立的满意度达到92%。

四、石河子市居民公共参与的路径启示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一体两面。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得到有效治理(善治)的社会,政府与社会应该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彼此各守其分,分工协作。石河子市居民公共参与实践,有以下可借鉴之处:

第一,以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增强政府的公共回应性。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极大增强了政府回应公民需求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能够切实解决公民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效果。当公民的诉求得到回应时,能够正向激励其参与公共事务,从而在公共治理中形成良性循环,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并有助于优化地方治理结构。

第二,以社区社会资本为枢纽,推进公众参与。奥尔森关于“小集团”的理论告诉我们,小团体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参与活动,因为在“小集团”中,人们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利益,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利益,因而也更容易形成集体活动。社区是一个小团体,居民在社区的长期互动中会形成信任,团结,互惠,等社会资本,社区的人口结构也潜藏丰富的社会资本,因此,要珍视并充分挖掘社区社会资本,以此推动公众参与。

第三,以参与式治理推进公共参与。社区正在代替单位成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社区自治也是基层民主的重要方面。参与式治理的核心理念是改变传统的政府提供服务,居民被动接受的工作方式,关注居民需求,以满足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赋予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力,让居民自己决定关系切身利益的社区事务。社区参与式治理是城市公共参与的重要层面,能够有效推动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新才,滕海峰.城市政府视角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与重点[J].城市规划.2011(2).

[2]胡苏安.关于人民建议价值定位的思考[J].决策咨询.1999(1).

第2篇

为此,结合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全县纠正人员384人,其中宣告缓刑人员329人,保外就医4人,剥夺政治权利18人,假释30人,管制3人。分布在全县24个社区矫正机构(乡镇司法所)。经检察机关实地检察和走访,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脱管失控65人,脱管失控人数较大;二是职务犯罪脱管失控人数较大,占脱管失控人数的50%;三是由于乡镇司法所大多数是一人所,矫正队伍力量不足,因而大部分矫正人员只是建立了矫正档案,没有落实监管措施;四是由于矫正队伍力量不足,没有对矫正人员组织学习和参加社区公益性劳动。五是矫正人员外出打工的较多,由于异地委托矫正的法律程序不明确,造成矫正人员的矫正费用增大,同时也加大了矫正成本。六是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减刑条件而没有达到依法减刑的。七是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依法收监的而没有收监。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确有必要对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和改进检察统计报表的建议:

一、社区矫正监管活动纠正违法具体内容(月报表): 

(一)对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行为的纠正

(1)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没有依法送达监外执行法律文书,没有依法将罪犯交付执行,没有依法告知罪犯权利义务的;

(2)人民法院收到有关机关对监外执行罪犯的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建议后,没有依法进行审查、裁定、决定的;

(3)对依法应当减刑的监外执行罪犯,人民法院没有裁定减刑或者减刑裁定不当的;

(3)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应当作出对罪犯收监执行决定而没有作出决定的;

(4)监狱、看守所应当将罪犯收监执行而没有收监执行的;

(二)对司法行政机关行为的纠正

(1)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及时接收监外执行罪犯,对监外执行罪犯没有落实监管责任、监管措施的;

(2)司法行政机关对违法的监外执行罪犯依法应当给予处罚而没有依法建议处罚的;

(3)司法行政机关对依法应当减刑的监外执行罪犯,没有提请减刑或者提请减刑不当的;

(4)监外执行罪犯刑期或者考验期满,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司法行政机关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和履行相关程序的;

(5)监外执行罪犯出现脱管、漏管情况的;

(6)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没有落实矫正、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的;

(7)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每月教育学习时间达不到八小时和参加社区服务时间达不到八小时的;

(8)其他依法应当提出纠正意见的情形。

以上行为应当列入监外执行监管活动情况月报表(纠正违法)

二、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和收监建议纠正违法内容(半年报表)

(1)监外执行罪犯符合减刑条件的,而没有提请减刑建议的; (2)监外执行罪犯不符合减刑条件的,而提出减刑建议的;

(3)对依法提出减刑建议后,没有报送检察院监所部门审查的;

(4)对报送减刑建议材料,不齐全的;

(5)没有听取检察机关审查意见的。

(6)依法应当提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和收监执行建议,而没有提出的;

(7)对提出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建议,没有报送检察机关监所部门审查的;报送材料不齐全的;

(8)没有将检察机关审查的检察意见载入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书的;

以上纠正行为应当落入监外执行检察情况半年表。

第3篇

在街道办行政效能综合评价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党工委、办事处对各位在百忙之中参加我处20__年行政效能综合评价表示诚挚的感谢!

此次综合评价,是我处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求所作出的一项工作安排,我们的目的在于发挥各社会阶层代表参政议政和外部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政社、政企互联、互补、互动的格局,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评价和监督体系,促使我们工作作风的不断改善,服务能力不断的增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为搞好此次综合评价工作,我处作了认真、仔细的准备,并制作了多媒体文件,直观、详尽、真实地展示了我处在08年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社会事务,民生工程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尤其是今年街道职能调整后,我处围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两大职能取得的实效。通过这种形式,我们真诚的邀请辖区各阶层代表对我们履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考评,广泛听取你们意见,虚心接受你们的建议,认真查找我们的不足,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做到清廉履职、规范履职、实效履职。

今天的评价活动得到了辖区各阶层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会后,我们将整理各位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照、分析和运用评价结果,查找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将把你们的批评和意见看作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你们的表扬和肯定看作是对我们的理解和包容,你们的建议看作是对我们支持和关心,以次不断地改进我们的工作,极大的改善辖区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

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街道在行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两大职能的进程中,推进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社会化评价及监督机制,探索城市管理精细化模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把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求作为我处明年工作开展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我们的工作。我们相信有你们支持、关心、帮助,面对困难,我们充满信心,面对压力,我们鼓足干劲,全力推进20__年各项工作,确保辖区政治、经济、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1引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1],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工作[2]。市政道路由于受用地限制,通常距离敏感点较近,其完备的公众参与能化解公众在环境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或冲突,消除其对政府机构执行计划的阻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需要。

2项目概况

当前旧路仅为双向2车道,水泥混凝土的路面目前存在破损,道路沿线建设相对丰富,设置了较多的无控制路口,整体交通安全保障较差。改造道路全长约596km,采用城市Ⅱ级主干路标准,沿途经碧岭等4个社区、1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级矿山公园、1条供水干管、2所学校,有部分厂房和民房拆迁。

3公众参与的方式与对象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国家环保部)和《关于印发的通知》(粤环[2007]99号)的要求,本项目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公众参与。

第一阶段:建设项目环境信息网上公示。

建设单位在确定了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评价机构后7日内进行了项目网上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拟建道路的基本情况、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环评单位联系方式、公众意见的征求方式等。

第二阶段:报告书简本公示。

在该项目环评报告初稿完成后,环评单位进行了第二次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d。

第三阶段:现场公告、问卷调查。

环评单位在工程影响范围内(主要是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进行公众调查,调查方式为张贴公告和问卷调查。

参与评价的公众人数越多,其有效性越高[3]。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把受影响区域内公众都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而是从中选取一定数量的公众进行调查。因此评价单位根据各敏感点人口分布情况,按比例发放调查问卷至各敏感点。环评工作人员与公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告知公众拟建项目建设进度、环境影响程度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征求公众是否支持道路的建设。

4调查结果及分析

4.1个人调查

对公众意见的分析、整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受访者认为本项目的建设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对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有积极的意义,表明该项目有较高的社会经济认同度。

(2)根据统计数据,82.5%的人通过此次公众调查了解该项目的建设信息,35.7%的公众通过会议了解本项目的基本信息,表明与公众进行面对面交流是最有效的公调方式。

(3)施工期公众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噪声污染、垃圾、废气、生态和土石方交通运输;运营期公众主要担心的环境问题是汽车噪声、汽车尾气、扬尘污染。部分群众对施工期的“三废”问题提出了环保建议。

(4)被调查公众中,在采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确保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情况下,有86.5%的人支持本项目,12.7%的人表示反对,0.8%的人表示无所谓。

(5)在该项目拆迁问题上,54%的人要求经济补偿,36.5%的人要求合理安置,另有4.8%的人反对拆迁,反对意见全部集中在六联社区的丰田村。经环评单位和设计部门以及建设单位核实,拟建道路在六联社区的丰田村路段并无拆迁。二次回访并召开座谈会告知项目详细信息和无拆迁后,居民持支持态度。

4.2团体调查

本次调查走访了与该道路项目较近的碧岭等4个社区、高级中学等2所学校和新区公共事业局文化体育科等相关单位,共发出 11份调查表。各单位代表认真听取了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并认真填写了调查表格,收回 11 份调查表,有效表格11份。

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单位全部支持该道路的建设;除六联社区工作站及其辖属的澳子头村和丰田村外,其余单位均同意该道路的选线、走向,认为该道路的建设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有有利影响,均认为修建该道路对片区的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存在有利影响,多数单位认为本项目建设的不利影响较小。

5反对意见分析

5.1反对意见汇总

在参与调查的公众中,有部分对项目建设持反对意见,反对人数占总人数的12.7%。反对意见全部集中在六联社区的澳子头村和丰田村,反对的原因是“道路规划不合理”。

参与调查的11家团体或单位中,有2个团体对本项目道路选线表示反对,分别为六联社区工作站及澳子头村、丰田村居民委员会,并出具了书面意见:支持道路建设,但是反对规划,建议将拟建道路该社区所在路段红线宽度从规划的40m调整为60m。

5.2反对意见分析

本项目在环境影响公众调查工作过程中,收到的主要反对意见都集中在六联社区及其辖属的澳子头村和丰田村,反对理由是“道路规划不合理”。环评单位进行了多次电话及实地回访,并组织其社区领导和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介绍工程概况并问讯反对本项目的具体原因和相关建议,会后六联社区居委会代表辖区居民出具了书面意见并盖章,反对的理由主要是:该路段建有一所高级中学,每逢周一、周五接送学生的车辆较多,易造成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不利于交通顺畅和学生、居民的出行安全。

考虑到六联社区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高级中学的交通问题,为此,环评单位再次走访了高级中学,征求学校关于道路改造的意见。二次回访调查得知,高级中学明确表示支持本项目的建设和选线。高级中学对本项目建设和选线表示支持,说明高级中学对调整道路红线规划本身无此要求。经请示有关部门,本项目道路选线符合规划,因此评价认为六联社区提出的反对本项目选线理由不充分。

6公众意见处理

环评将公众反映的意见进行了统计和归纳,并将这些意见如实反馈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高度重视公众的真实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予以接受和采纳,不合理的也做了相关说明。环评单位将建设单位的反馈意见传真至各相关单位和个人。

7结语

(1)在城市用地紧张的今天,市政道路的改扩建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拆迁问题。在被拆迁者眼里,拆迁是赖以生活的环境且往往是最大宗财产的转移[4]。处理好拆迁问题是改扩建道路类项目中环评公众参与能否获得被拆迁公众支持的关键。要做好此类公众参与工作,首先要做好建设项目信息的与收集,充分理解各种不同的意见并认真对待公众反馈的意见,帮助公众找到解决的方法或合适的诉求部门,降低公众对拆迁的忧虑和担心(表1)。

表1公众关心的主要问题及建设单位的反馈

编号公众关心的主要问题建设单位的意见反馈1施工期的三废排放和环境保护问题接受并采纳:严格执行环评报告中所提的各项环保措施;将施工期的三废治理和污染防治纳入招标合同;委托具备工程环境监理资质的工程环境监理单位进行环境监理;鼓励群众监督施工期的不文明行为2“李氏族冢”的保护问题接受并采纳:在施工承包合同中,设置文物保护条款,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依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进行施工3反对规划:拟建改造道路应全线规划设计红线为60m暂不予采纳:六联社区所反映的调整道路红线的主要理由是考虑高级中学学生出行问题,经征集高级中学意见,高级中学对调整道路红线规划本身无此要求,说明六联社区提出调整红线理由不充分。经请示有关部门,暂时不予采纳

(2)市政道路的建设往往先有规划,再由道路建设部门立项申请建设。此时道路的走向、长度、规模等均已确定,环评介入较晚。而道路的整体规划由于处于框架阶段,其环评往往流于形式或未经公众参与,具体项目环评时出现公众意见与规划不符的情况,但此时规划已定,导致部分公众的诉求往往难以满足。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规划部门在制定专项规划时应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进行充分的公众参与,及早地让公众对有关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享有知情权与发言权。

第5篇

一、关注民意 促进民生

我是有律师身份的人大代表,在27年执业生涯中,承办了许多民、商事案件,经常接触那些常见、多发的典型案例。从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座谈会、专题会以及我设立的“代表信箱”中,常会有许多承载着民众呼声的信息,它们确实反映了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为民众呼吁,向政府建言,本是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当然,群众反映有些琐碎的事情之间看起来并无关联,但是背后蕴含的执法不严、监管缺失等问题却是共性。作为代表个人,虽然我无权直接处理这些个案,但我不能只做个“邮递员”、“二传手”,我至少可以做好一个“咨询员”,近十年间,我累计接待2000多人次,通过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指导、引导民众理性反映诉求,合理解决纷争。我至少还能做一个“舆情分析员”,将相关信息做好整理、分类的工作,在理性分析后,针对共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几年来,我先后提出《关于集贸市场合理布点的建议》、《关于排堵保畅、加强交通标识、设施维护的建议》、《关于统一适用动拆迁标准,防止双重标准引发矛盾的意见》、《关于做好“城中村”改造前的过渡期管理工作的建议》、《关于化矛盾、控稳定、保平安、促和谐的补强性建议》等26份意见和建议,引起了市人大、市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也积极回应、择项采纳。

二、发挥专长 参与立法

市人大作为地方立法机关,承担着繁杂的地方性法规立、改、废的任务。我作为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聘请参加的专家咨询组成员、市人大立法研究所研究人员,约50多次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地方性法规的研讨工作。我认真学习立法技巧,努力提高参与立法的能力。但凡我接到法规草案稿后,都会仔细研读、寻找相关材料,撰写修改方案,并积极主动地发言。

例如: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递交“关于修订《法律援助若干规定》的意见和建议”,提出的适度降低法援门槛,提高法援经费标准的具体意见被采纳,让更多的人能享受法律援助的阳光;我曾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在《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的决议》中突显法院是司法执行的法定主体、执行工作的主角,应承担依法执行的主责的意见被采纳;建议在《上海市条例》修改中注意解决诉、访分流,诉、访分处的问题。

三、精心授课 普法知法

近八年来,我一直担任《市民与法》人大代表系列说法活动的主讲人,先后赴社区、街道主讲了“相邻关系纠纷”、“物业纠纷”、“老年人权益保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食品安全法”等课程。为了讲好这些课,我比较注意:1、备课需察民情。例如,为了讲好“相邻关系纠纷”这一课,我走访了街道和居委会,采集了百姓身边鲜活的案例,记录了市民盼望解决或存在疑惑的问题,经过整理纳入备课的提纲和制作的PPT的图文之中,然后寻找可适用的具体法条,提出有指导性的解决途径和方式。2、授课要解民惑。例如,我在徐汇区主讲“社区常见的物业纠纷”时,注意收集新、老小区百姓纠结和关注的问题,厘清涉及行政管理、企业运作、业主自治的关系,涉及服务合同的签订、履行以及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等诸多关系,居民们听了以后感到有启发。3、课后应思民忧。例如:我在普陀区为某街道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课程时,就注意收集当下群体性矛盾、非正常、集体上访、外来务工人员等方面的情况,阐述多元化调处纠纷机制的基本内容、原则以及综合治理法规的框架。内容有详有略,案例有大有小,取得了上下互动的课堂效果。

如今,常有街道邀请我在市人大计划安排之外为其授课,因为《市民与法》是传输法律的平台,普法知法是法律发挥效能的前提,我当然欣然接受,无偿、无怨。

四、秉直监督 依法履职

第6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协调”工作主基调,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和深化作风建设活动成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解决农村基层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全力破解融入新区、全面提升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力把省、市决策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实到位,为充分发挥群岛新区建设核心作用、党的十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要求。从3月份开始,集中5个月左右时间,组织中心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社区(行政村)和企业进行调研走访。此次大走访活动,分三个层面开展,一是班子层面,每个班子成员联系一家企业,2-3个窗口,一个重点项目,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全程代办一个重点项目。二是科室层面,每个科室开展服务重点工程建设活动,并推出一项特色工作。三是窗口层面,开展重点项目“一站式”代办制和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中心成立3个组,分别由中心领导带队,深入结对社区和联系企业开展“进千村走万户”、“入企业解难题”调研走访活动。通过走访了解、民主恳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群众和企业的意见建议,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两深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双服务”,把宣传政策、解决问题、为民办事贯穿于活动全过程。

二、重点内容

围绕“进村入企服务基层、优化环境融入新区”,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进农村、访农户。深入结对村,访农家、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社情民意调研,做好接待和服务基层群众工作。扎实开展帮扶结对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所驻村秀山乡秀南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活动由副主任吴腾负责,中心办公室落实。

(二)进企业、解难题。按照“干部转作风、企业得实惠”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实地走访企业,重点围绕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开展上门服务,面对面了解企业生产一线情况,点对点帮扶企业解决难题。这项活动由副主任王武军负责,业务督查科落实。

(三)优环境、促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优化服务,提高效率”调研活动。围绕治理“庸、懒、散”主题,深入企业调研,广泛征求企业对行政审批和招投标工作的意见建议,撰写调研报告。这项活动由副主任乌林毅负责,综合信息科落实。

三、有关要求

(一)各走访组在走访过程中要认真填写有关情况统计表(表格可复制),走访结束后要认真梳理分析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形成调研报告。

(二)走访活动要和中心重点工作、结对帮扶、招商引资等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走访活动推进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第7篇

从古至今,从政者只要真心关爱百姓,百姓就会真心与共,同舟共济。反之,百姓就会唾弃!

太湖发生蓝藻了。

巢湖、滇池也不同程度出现蓝藻。

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

6月29日至30日,总理专程来到无锡考察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一下飞机,他不是坐在空调间里听汇报,而是冒着炎热前往无锡滨湖区码头,实地察看太湖水质,乘船察看无锡自来水厂的取水口。走访企业了解污染物减排情况,深入社区倾听群众对水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与大家共商搞好太湖治理的对策措施。

“我这次是为水来的。”29日晚上,总理来到无锡景丽东苑社区,走进居民家庭,看望慰问社区群众。邀请社区居民和自来水公司的技术、检测人员一起座谈,听取大家对太湖蓝藻暴发的看法和建议,商量治理太湖的办法。在小区162号101室蒋仲华家,总理说“现在水好喝了吗?请给我倒一杯白开水,不要茶水,不要给我矿泉水。”总理端起有些烫的水杯,认真品了一口,发现确实没有什么异味,放心地笑了。

对广大群众对太湖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表示感谢。他说,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的利益。

社区居民陈林源忍不住说出了自己参加座谈会的感受:“总理日理万机,还抽出时间来我们社区和大家面对面说话,我们太激动啦”!

“老陈,你这话就见外了。”总理笑着说,“日理万机,这话不假。但是,这第一机就是百姓生活,第二机还是百姓生活,万机加在一块儿,全都是百姓生活。干部日理万机,就要从早到晚都想着百姓生活。”

总理爱民亲民的情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总理品水的画面和亲切真挚的话语通过媒体传遍千家万户,深深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对于一般地方党政官员来说,到曾受水质污染的平民百姓家喝自来水,检查一下水质,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对于一位管理13亿人口衣食住行,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理来说,不仅难能可贵,感人至深,而且寓意深刻,影响巨大。

把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暧和生命财产安危时刻挂在心上,是对每一位党政官员的基本要求,温总理是不折不扣的践行者。彰显着亲民爱民,时时处处坚持以人为本的领导风格,而且也在向受灾的人民群众传递一个党和政府时刻在关注关心他们的信息。

工作要求实,作风要务实,既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基本规律,是党政官员必备的作风。温总理在座谈会前不仅到实地进行调研,而且还深入普通百姓家亲验水质,掌握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他求真务实的良好品德和作风。这对那些只注重听汇报,不注重到一线调查研究的人是一次传帮带,对于那些只图虚名,不重实际的人是一声提醒,对那些只顾自己政绩,不管百姓死活的人是一次棒喝。

总理此举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群众路线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对于解决太湖等地蓝藻污染危机,他既听取当地的汇报,也前往实地考察,既听取专家的建议,又听取普通群众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这种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注重实际,作风民主,广纳群言的领导艺术和方法,在当前,各级党政官员更应以此为范。

第8篇

我参加了对苏州、杭州对社区建设考察学习活动。个人感触颇深的是苏州的姑苏区。姑苏区以街道社区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通过“共治、善治”开辟了社区治理的新路子,使基层治理与社区居民融为一体,在扎实推进社区治理与服务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鲜活的“姑苏样本”以下是几点感悟:

1.机构设置更加合理。联合工作站与社区独立设置,联合工作站承担所有社区政府审批事项,一般由6名全科社工组成,集约化的办公保证的服务的准确、全面、高效;居委会承担所有政府审批事项以外的工作内容,一般由15-18名工作人员组成,不必设置窗口,工作人员基本都在出来流动中处理群众事务,零距离贴近群众服务,这样还避免了站居不分,很多工作交叉重叠在一起的现象。这种做法有效整合了社区公共资源,同时也充分释放人力、激发活力,促进了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和社区自治功能的回归。

2.服务更加科学高效。构建了“互联网+全科社工”的服务形式实现社区治理以及社区和网格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共享”。联合工作站设置专门的区域负责信息采集工作,建立社区大数据,服务社区,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工作。

3. 服务更加精准便民。“全科社工”受理业务区分即办件、承诺件,杜绝来访居民“等待、再来、折腾”等现象,达到“居民手续齐全的业务即来即办、即办即走”的便民服务标准。

4.社工考核机制更加完善。对社工进行分级管理,对应着不同的岗位和薪资待遇,让社工有“奔头”,避免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

5.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动力更加充足。姑苏区的三级孵化网络激发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力,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不断丰富着社区服务的内涵。

6.意见和建议:一是落实社区人员配置,按照不少于每300户一名社工的的标准配齐配强社工队伍。二是建立完善社工考核机制、激励机制。

第9篇

2011年12月,我们就大走访活动情况专门到山东省威海市调研,发现威海市的大走访工作做得好、做得实,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组织工作做得扎实。从威海市领导到下属各区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环翠区、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部署,严格要求所有机关干部参加,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全部记录在案,登记造册逐一落实。环翠区委区政府印发了《环翠区“深入群众大走访”致全区人民的公开信》,对年初区委区政府向广大居民承诺的十件事实的落实情况作了说明;还印发了《环翠区“深入群众大走访”征求意见表》、《环翠区困难家庭情况调查表》,把这两份表格交由走访人员当面征求意见,或投入设在村(居)委会的意见箱,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了解居民的实际困难。

二是大走访切实做到了全覆盖。威海市的大走访一个突出特点是拉网式、全覆盖,要求覆盖到全部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要求走访人员对自己分管的社区居民家庭全部走到,不准有遗漏户。为了保证这一点,环翠区还对部分居民家庭进行电话抽查,看看走访人员到底有没有全部走到,有没有遗漏。

三是走访次数多。威海市的大走访一般是每年2次(个别地方3次),年中一次、年底一次。年中的走访主要是了解年初工作部署的进展情况,群众满意度,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年底的走访主要是为了了解全年工作的落实情况,群众对全年工作的满意度,群众对下一年工作的建议。当然两次走访都包括了解群众平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群众向党委政府提出的要求。

四是大走访确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大走访不是摆摆样子。而是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机关干部在走访过程中,要与居民倾心交谈,了解居民所思所想,了解居民有什么困难,居民所提的意见和建议都要填到《深入群众大走访活动征求意见建议登记表》上。能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回去研究后再答复。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认真解决。正是由于认真解决了群众提出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群众所提问题越来越少的情况。

五是大走访的效果好。首先,大走访活动锻炼提高了机关干部。大走访促使机关干部更加自觉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法律知识和社会管理的有关知识。如果他们不熟悉这些政策和知识,就无法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就不能胜任大走访工作。大走访活动也增强了机关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高了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其次,通过大走访活动,党委政府了解了社情民意.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化解了社会矛盾,增进了社会和谐,明显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通过对威海市大走访活动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应该引起重视。

一是在新的形势下,也能做好群众工作。威海市的情况恰恰说明,在新的形势下,也有做好群众工作的巨大空间。也能找到做好群众工作的好形式,大走访就是一种联系群众的好形式。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真正牢固树立了的群众观,是否站稳了群众立场,是否具有很强的群众意识和宗旨意识。只要有了这种立场和意识,真心实意把群众当亲人,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就能找到做好群众工作的好办法,就能创造出做好群众工作的好制度。

二是群众工作的制度创新应该注意调动机关干部与人民群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机关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靠思想觉悟的提高,靠宗旨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靠考核制度的调动。威海市已经将领导干部能否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的满意度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考核体系。人民群众在大走访活动中,之所以积极配合,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是因为这项制度设计确实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确实代表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是大走访活动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能不能有效解决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威海市是认认真真地逐步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我们看过环翠区深入群众大走访活动征求意见建议登记表,群众所提问题都是一些与自身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切身利益问题,有些问题看起来还是一些“小事”。比如:有的群众要求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建设停车场、安装监控摄像头,有的反映自己家附近没有路灯、自己所在小区对宠物狗管理不善,有的建议政府对水产市场的脏乱差进行治理。有的个体户想交养老保险不知到哪里办理,等等。他们把这些琐碎事一一登记,认真梳理,逐条答复,逐步解决。正是在解决这些琐碎事的过程中,赢得了民心,树立了党委政府的威信。

第10篇

一、基本情况

通过本轮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我市村(居)民小组由3086个减少至1463个,共减少1623个,减幅52.59%。其中,村民小组由2464个减少至973个,共减少1491个,减幅达60.51%;居民小组由622个减少至490个,共减少132个,减幅22.21%。

二、总体思路

(一)优化空间格局。一是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格局。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关于“产业兴旺是关键”的重要论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需要,以粮油、蔬菜、水果、水产养殖、文旅等产业为重点,将地缘相邻、产业相近的小组纳入调整优化范畴,统筹资源要素,增强发展动能。

二是以增强归属认同为目标,优化院落空间格局。根据村(居)民小组建制变迁的历史沿革,结合群众意愿,以共同的文化和记忆为纽带,对人缘相亲、情感相通的小组进行调整优化,重塑群众对共同文化、共同记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是以顺应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顺应人口转移客观规律,对统征统转安置群众的小组建制进行调整优化。同时,将靠近场镇、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与场镇居民小组进行调整优化,增强场镇发展潜力。

(二)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深入贯彻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目标,着力于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优化村(居)民小组长结构。坚持“面积调宽、人口调多”的原则,对规模过小的村(居)民小组进行调整优化,拓宽管理幅度,增强治理效能。

(三)开展居民小组调整优化。以本次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为契机,结合城市网格管理工作,通过调整管理幅度,创新管理体制,同步开展居民小组调整优化。

三、主要做法

(一)注重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我市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确保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继续取得实效,我市沿用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组织架构,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市委组织部部长牵头、分管民政副市长亲自抓、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都参与的市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民政副市长担任,同时设由分管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担任组长的综合协调、人员安置、资产及债权债务处置、发展规划和资金保障、舆情管控、稳定风险防控、纪律监督、法律法规保障8个工作专项组,并成立12个由四大班子领导和镇(街道)联系领导组成的工作指导组,形成“1+8+12”的组织领导架构。

(二)注重统一认识,切实提高思想站位。我市在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坚持“早筹备、早启动、稳推进”的工作基调。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启动后,我市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先后多次组织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召开推动员会、推进会、培训会,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精神,明确改革任务和工作要求,部署安排各项改革工作,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全覆盖谈话”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谈心谈话。一是全面谈,通过与村(社区)两委干部与离职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小组长、乡贤等逐一谈话,对广泛关注的土地、资产分配等问题进行正面宣传、现场答疑,解除后顾之忧;二是重点谈,通过与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就工作安排、工作纪律等作出部署,要求及时掌握苗头性问题;三是反复谈,对改革认识暂时不到位的党员干部,实行“一人一册,专班负责”,摸清情况、了解诉求,努力凝聚调整优化的最大共识。在改革过程中,我市各级人员认识到位,识大体,顾大局,为改革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注重摸底调研,深入全面酝酿方案。在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统筹下,以镇(街道)和村(社区)为主体,深入开展调查走访。一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调研小组,着重就政策层面的内容,到各镇(街道)开展调研,收集问题和建议。调研后形成了《市村(居)民小组改革调研报告》呈报领导小组进行研究。二是各村(社区)深入小组开展调研走访,通过个别座谈、开院坝会等方式,特别是村(社区)两委干部与离职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现任小组长、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村民等,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摸清各村(居)民小组人口、户数、面积、历史沿革、产业发展、集体资产、债权债务、群众意愿、风险隐患、组长信息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村分组建立调研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台账细。通过全面摸底,掌握全市村(居)民小组基本情况后,以人口规模为重点,充分考虑组干部优化调整,结合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坚持“二个局限”和“三个不变”,科学制定改革方案。

(四)注重程序合法,规范有序实施改革。在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过程中,我市充分认识改革程序的重要性,将程序合法性贯穿始终。一是制定任务清单。在改革开始之初,制定完善了《市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任务清单》,就改革任务、工作程序、时间节点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指导各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改革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出台总体方案。改革工作启动以后,由市民政局按照省、市要求,认真谋划,因地制宜,多方面多层次征求意见,牵头起草了《市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总体方案》(后简称《总体方案》),并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市主要领导、部门和镇(街道)主要领导反复讨论后出台。《方案》确定了本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重点任务、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为本次改革定基调、定方向、定目标。三是酝酿实施方案。按照“三上三下”的工作要求,由村(居)民委员会提出改革模拟方案,报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核把关;根据经镇(街道)审核把关的模拟方案,由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社区)党员大会、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形成改革初步方案,公示无异议后报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把关初核;经镇(街道)把关初核的初步方案,由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提交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批,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四是召开村(居)民会议。严格按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村(居)民小组设立、撤销、调整和组长选举的规定,召开村(居)民会议,表决改革方案,推选小组长。对不能亲自参加会议的群众,实行投票并做好记录。

(五)注重风险防控,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一是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深入村(社区)走访了解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的风险隐患,全面排查梳理矛盾隐患,重点梳理此次改革涉及的各类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区域,提前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社会风险点台账,并针对风险隐患提前化解、针对群众疑惑主动回应,确保整个改革过程有序平稳。二是做好债权债务锁定工作。按照“三不变”的工作原则,核算全市村(居)民小组债权债务情况,对受益群体进行锁定,确保改革调整前后,群众利益不受损。特别是对待拆迁或待分配安置的小组,按照“明确分配主体、明确受益群体、明确分配方式”的“三明确”工作法,开展改革工作。三是妥善做好离任小组长分流工作。按照“脱帽不脱责、脱帽不脱管、脱帽不脱薪”的原则,明确离任小组长的待遇保留至2020年换届。拓宽离任小组长工作渠道,鼓励离任小组长就地转化为网格员、人民调整员,协助开展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维稳等工作。

四、取得成效

(一)合组改革力度大。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后,我市村(居)民小组由3086个减少至1463个,共减少1623个,减幅52.59%。其中,村民小组由2464个减少至973个,共减少1491个,减幅达60.51%;居民小组由622个减少至490个,共减少132个,减幅22.21%。村(居)民小组平均户籍人口由226人增加到535人,平均户数由88户增加到202户,平均党员数由6个增加到13个,村民小组平均幅员面积从0.21平方公里增加到0.44平方公里。通过改革,村(居)民小组规模进一步扩大,村(居)民小组资源更加集中,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逐步实现人口相对集中、辖域相对扩大、产业相对连片,有效解决村(居)民小组数量多、人口少、面积小、实力弱等问题,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条件。

(二)新任组长结构优。通过“择优继任一批、村委兼任一批、后备干部挑选一批”,把一批政治素质较高、水平文化较高、群众威信高、服务能力强的人员调整为小组长。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中,村(居)民小组长离任2058个,新任409个,留任1020个。改革后,全市村(居)民小组长平均年龄由58岁降低到52岁,初中学历占比由64.9%提高到70.09%,高中学历占比由14.72%提高到23.01%,大专及以上学历由1.89%提高到3.09%。同时,以此次改革为契机,理顺城镇居民小区管理体系,通过居民小组长兼任楼栋长的方式,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以楼栋为单位,划分网格,理顺管理体系和职责,促进小区日常管理运转更加顺畅。

(三)改革过程社会稳。我市始终紧绷改革稳定这根弦,树立底线思维,抓早抓小,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印发《关于建立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报告制度的通知》,及时收集社会群众意见和其他突况,坚持做到“舆情信息及时报”,收到意见及时做好政策解释、宣传引导、风险化解等各项工作。改革方案公示期间,我市共收到意见建议40余条,对每一条意见建议都作出了针对性的解答和回应。在市委政法委的指导下,各镇(街道)均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整个改革过程中,我市未出现一起违法乱纪事件,未出现一起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未出现一起干部闹情绪寻衅滋事事件,实现了平稳合组、平稳交接,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五、存在问题

(一)由于改革后村(居)民小组人口增多、面积增大,基层服务对象、服务半径、服务方式都有所变化,因此,村(居)民小组长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二)部分小组长比较年轻,基层管理经验尚待提高,在群众中威信还没有树立起来,部分事务需要离任小组长帮助完成。

(三)合并小组在磨合期管理难度较大。农村宗族观念较强,小组合并后打破了村民日常的生活界线,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合组不合心的局面。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引导,凝聚发展共识。针对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理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打消群众顾虑,充分利用资产资源整合优势,加快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富致富。

(二)督促工作交接,推动工作开展。督促指导离任小组长完成账本、档案等资料的交接工作,确保资料完整,并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协助新任小组长开展各项工作。

(三)继续谋划和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牢牢把握“发展”、“服务”、“治理”三个核心关键,加强以村(居)民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村居自治,推动组织体系建设、基层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切实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机制;老干部;保障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老干部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政治上关心好老干部、在生活上照顾好老干部是党和政府赋予企业老干部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老干部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好新时期的老干部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不断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老干部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老干部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为了使老干部工作不因工作人员的变化而变化,切实保障各项政策制度、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机制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两谈”活动机制。理顺老干部情绪

老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阅历深厚,他们虽然从领导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仍然十分关心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让老干部积极参与到企业建设中来,为他们提供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式,这是对老干部们政治上最大的关心。因此,定期召开座谈会,举行谈心活动,是老干部加强思想沟通、了解老干部所思所盼所议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一是定期召开座谈会。定期座谈会的内容只有一项。就是专门征求老干部对企业发展和老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专题征求意见建议会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召开一次。会前发出书面通知,让参会老同志作好充分的准备;会上,企业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专题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建议;会后由老干部部门及时整理,送领导审阅后交有关部门落实。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如发展战略、机制转换、市场开拓等,举行专项征求意见会,让老同志集思广益。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二是加强与老干部交心谈心活动。给老干部讲清政策法规,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基础。建立定期谈心制度,联系老干部的领导和老干部部门的同志,至少每季度要与老干部谈一次心。凡是老干部的重大政策出台、重要节日等都要进行思想沟通,了解老干部们的真实想法。部分老干部由于对政策法规不完全理解来访的,认真细致地做好解释、疏导工作,让他们带惑而来,释怀而去。对重大的政策执行之前,提前考虑各方面的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目的地采取上门解释、集中答疑、印发资料和征求意见方式,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实践证明,只要定期坚持举行座谈会和谈心活动。真诚地与老干部沟通思想,交流意见,就会得到老干部的理解和支持。

二、建立“三访”服务机制。为老干部送温暖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干部普遍进入高龄化、高发病的“两高”时期,加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子女下岗失业、孙辈上学就业压力很大,这些都给老干部生活上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建立落实好“三访”制度,及时了解并解决好老干部家庭面临的具体困难,才能确保老干部怡享天年。一是拜访。在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领导都要带上慰问品到所联系老干部的家里进行拜访,嘘寒问暖,了解身体、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各车间班组都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老干部制度,每到重大节日都要登门拜访。二是探访。老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病住院在所难免。凡遇老干部生病住院,都要带上慰问品到医院探访,协助医院做好住院老干部的医护工作,鼓励他们战胜疾病。早日康复,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三是走访。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各级领导和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同志,要深入家中具体了解。立即落实,不能解决的立即向分管领导汇报。老干部工作部门是企业服务管理老干部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形象,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体现着企业的关怀。因此,落实好“三访”制度,要求我们以真情换真心,一切工作以老干部满意为出发点,时时处处为老干部着想。把企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每一位老干部的心坎上。

三、建立“四项”政策机制。体现党和政府关怀

建立并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和医药费统筹保障机制,是党和国家对老干部的基本政策。一是建立并落实好老干部政治待遇制度。建立健全了老干部阅读文件、学习政治理论、参加重要会议和通报情况等一系列制度。每月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每半年向老同志通报一次企业发展情况,每年分两次组织老干部参观企业生产情况。分批组织老干部到全国各地参观考察现代企业建设的新成就,分享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二是建立并落实好老干部生活待遇制度。建立和完善了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对家庭特别困难老干部的失业子女办理低保,切实保障他们基本生活。三是建立并落实好离休干部医药经费制度。采取强性措施。确保离休干部医药费按规定及时实报实销。简化手续,为每一位离休干部配发了健康手提袋,配备专用处方笺,老干部看病住院,可以自己选择医生和医院。离休干部看病拿药签字走人,医疗费用由医院和定点药点与企业结账,取消了转诊转院审批手续和简化了医药费报销程序。四是建立并落实好老干部作用发挥制度。按照自愿量力、就近就地的原则,充分发挥老干部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广大老同志发挥专长,积极参与到企业发展中来,特别是引导好老同志在企业党的建设、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教育、关心下一代、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建立“三项”保障机制。提高老干部工作质量

一是建立条块结合制度。依托社区强化对老干部的新服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企业人转变为社区人,老干部工作也要适应这一情况的变化,改变过去“老干部工作企业――主管部门”这种单一的条条管理模式,把老干部服务管理纳入社区职责范围,实行条块结合。依托社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老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照、就近发挥作用”的“四就近”目标。二是建立部门联动制度,完善协调配合的新机制。一些企业把老干部工作当成老干部部门的事,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在协调解决老干部的特殊困难时,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老干部工作不是大局牵动大局,不是中心影响中心。我们要积极探索相关部门共同做好老干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协调配合,上下联动,才能推动一个企业老干部工作登台阶上水平。三是建立学习制度,探索政治思想教育的新方法。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让老干部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革命气节,必须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建立老干部党校,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思想教育新方法,切实加强老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第12篇

镇党委按照区委“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活动统一部署,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在全镇开展了“三民”活动,进一步了转变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镇“三民”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进一步夯实民生工程,把开展“三民”活动作为拓展便民服务的载体,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走访群众20户以上,一般党员走访10户以上,认真细致访民情,真心实意解民忧,化解矛盾保民安,对入户走访中群众反映的情况、尤其是具体困难和诉求建立“民情台帐”,填写《民情日记》,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具备条件的要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在不违背政策、不迁就无理要求的原则下逐步解决,到目前为止,已收集群众意见建议90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400余件,党员干部个人“掏腰包”用于走访慰问困难、低保户3万余元。

一、活动开展情况

1、制定活动方案,成立组织机构。9月6日,镇按照区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制定了《关于在镇局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活动实施方案》。9月7日,镇党委成立了由副书记任组长,组织委员任副组长,常务副镇长、人大主席、副镇长、工会主席、司法所长为成员的“三民”活动领导小组。9月8日召开了全镇党员大会,会议上学习传达了省委、市委、区委领导对“三民”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实施方案认真讨论研究,全镇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迅速掀起了开展“三民”活动的热潮。

2、扎实有效推进,切实解决问题。一是认真细致访民情。活动开展以来,镇委“三民”活动领导小组就要求各党员干部从突出抓好“四访”着手,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访生活状况,了解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水平;访生产情况,了解群众创业就业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农民群众产业调整、灾后重建等情况;访政策落实,了解党的各项民生和惠农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情况、执行效果;访发展大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班子队伍建设、和谐平安建设等内容,广泛征求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对入户走访中群众反映的情况、尤其是具体困难和诉求建立“民情台帐”,填写《民情日记》,截止到10月31日,全镇党员干部共走访群众439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900余条。二是真心实意解民忧。对走访所收集的900余条群众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分类。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他们在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困难;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积极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救助和社会保障的政策咨询和指导;帮助抓好村级和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指导基层抓好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推动基层党内民主建设。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活动带来的实惠。

3、化解矛盾保民安。就是要着力提高基层群众的安全感。加强政策法制宣传,采取板报、座谈、宣讲、上门入户辅导等形式,切实提高群众的政策法制意识。协助开展矛盾纠纷、治安乱点、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了解宗族势力、社会黑恶势力、非法宗教和组织活动情况。积极做好教育疏导、调解劝诫和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化解可能危害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督促推进平安建设,加大治安乱点和公共安全隐患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消除影响人民群众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公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