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1: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遗传病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以理论部分为主,涵盖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突变、遗传病以及优生等内容;而实验部分较少,只有切片制作与观察、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等几个实验。虽然这样的设置内容覆盖面广,但受课时所限,面面俱到的讲解只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而且理论部分比重远高于实践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应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基于该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1优化理论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基因的概念、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大遗传学定律等,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应当删减;而关于细胞增殖、染色体等知识,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可适当略讲,但要突出重点。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染色体畸变及单基因遗传方面,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后再学习相应的疾病,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疗手段以及优生咨询等临床应用性较强的知识。这样从原理深入临床,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除对知识点进行优化外,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使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模块、基因遗传病模块、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以及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其中基本概念模块主要包括绪论、细胞与遗传知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结构与分类等,这些知识涉及大量遗传学概念、原理,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适合在课程初期进行教学;基因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遗传突变与修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以及群体遗传相关知识;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造成染色体病的因素及防范措施;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和临床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期最后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类,使医学遗传学知识结构性、连贯性更强。
1.2调整实验项目,增加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但受课时限制,实验项目少,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与临床联系不紧密。因此,提高实验课比重,增加实验教学内容非常必要。首先,将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分裂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其次,对核型分析实验进行改进,增加对常见染色体病患者核型的比较;系谱分析实验不能局限于对现成的系谱图进行分析,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另外,增加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皮纹分析、染色体病例观察以及遗传咨询等实验,将视频学习、图片分析与医院实诊相结合,使学生既体验了临床真实工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医学遗传学知识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1案例教学法遗传病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既要联系理论又要结合临床。应用案例教学法,以临床真实病例或实验作为切入点,引出医学遗传学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契合点,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时针对不同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分别给出临床典型病案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判断,提出疑问,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案。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和总结,通过病例逐步将遗传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遗传病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通过病例分析,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在运用病例教学法时,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要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可操作性强的典型病例。
2.2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现学习和训练的目的,分为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总结几个阶段。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适当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单基因遗传病分类以及传递规律”时,可以先根据遗传学三定理提出问题:遗传病有哪些类型?传递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假设,收集资料并验证总结,最后教师补充、解释,从而使学生对遗传病类型和传递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样,在“染色体病形成机制”教学中可以从细胞分裂与有性生殖入手,在“基因突变”教学中可以从基因的表达方面入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结合临床病例解决问题,教师再对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形成运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但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又为其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3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再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模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疗过程,引发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实现教学、实践训练和能力评估的目的。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遗传病诊断以及遗传咨询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情景模拟重现临床接诊过程,学习遗传咨询和遗传病诊断方法,认识接诊对象,掌握咨询问题及沟通技巧,并进行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该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临床诊疗过程,加深对遗传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3考核方法改革合理的考核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对学生学习有引导作用。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能力及课外学习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考核可以分为3部分:平时表现考核、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20%,基础知识和理论成绩占40%,专业技能成绩占40%。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和课堂积极性;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状况及应用能力,通过完成相关教学模块学习后的心得论文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在闭卷考试中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分析应用性试题;专业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平时实验成绩以及遗传病相关技能测试(如遗传咨询、遗传病诊断和治疗等)成绩。综合考评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从而全面评估教学效果。而且综合考核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其临床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3总结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优化整合;教学方法;成绩评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9-0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领域,是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医学遗传学研究人类疾病和遗传的关系,即研究遗传病的形成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愈后、复发风险及预防措施。它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学科,在现代医学中,处于日益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基因、染色体、单基因病、线粒体遗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群体遗传学、生化遗传学、人类基因组、药物遗传学、肿瘤遗传学、遗传病诊断与遗传病治疗、遗传病预防等。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往往形成了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交给了学生大量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不能有效“吸收、消化”,形成了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通过改革,我们在绪论一章中布置作业,让学生自查相关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基因、染色体”等 。在“单基因遗传病”中开展PBL、CBL、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肿瘤遗传学”等章节中结合科研开展教学改革。教学和考试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
医学遗传学作为遗传与临床疾病之间的衔接,作为生命科学这个科学体系的一个方面统一把握,做到结构合理、减少重复。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一 教学内容改革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授课学时。因为医学遗传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医学遗传学是培养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未来在基础和临床实践工作中所面临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有些是重叠的,在教学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将医学遗传学的有关内容整合到相关课程完成。如:“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生物学的“细胞核的功能”中完成,或者在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中完成。“减数分裂”在实验课上完成等。
二 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理论课教学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归纳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在理论课上,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一方面开拓学生视野,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成就,另一方面也帮助同学加深对一些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为主,辅以示教。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做”“眼睛看”和“脑子想”三者结合中,加深对生命科学实验研究的认识,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改革: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不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着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完整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心及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验课教学中,要使用“人类外周血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的制备”“遗传病”等录像、光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示,使课程内容的展示更为直观、具体,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应采用显微电视系统,将教师的某些示教内容呈现在荧光屏上,大大方便了学生观看和教师的讲解。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课整个过程的质量。在实验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以提高教与学互动的机会。
第三,使用案例式教学。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遗传为基础、疾病为中心,有助于深刻理解遗传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在讲授各类遗传病时,引入临床病例,使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通过具体遗传病家系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了延迟显性、遗传印记、遗传早现、动态突变等重点和难点内容。同传统的直接给出基本概念相比,这种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第四,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验课上把相关的理论内容先进行讲解,然后接上相应的实验内容。使得理论知识得以及时检验和巩固,学生印象深刻。如:性染色质的内容,先对假说进行讲解,接着进行“X染色质的制备和观察”实验,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相关内容。
第五,改革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形象化教学,使学生们在生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知识。例如,减数分裂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口述结合挂图或幻灯的方式讲解,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重要的遗传事件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后,掺入了形象生动的Flas,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近年来,随着各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通过网上下载相关内容、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制作针对新版教材的“医学遗传学”多媒体课件,100%多媒体授课 。教学结束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课件内容。优化网络教学的措施: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上要及时更新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等内容,结合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教学互动”“课程教学辅助”“网上考试”等。
三 成绩评价
遵循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可行性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形成性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教师通过批改学生作业、阶段测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给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使学生及时获取诊断性信息和相应的指导。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弥补不足,积极地设定学习目标和成长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学生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培养自己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激发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同学间对彼此的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时间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能力,并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课程总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由4阶段性成绩组成:自我评价占10%,小组讨论与课堂讨论学习占10%,课外作业占40%,课堂小测验占40%。
四 结果及分析
2012级临床医学教改班对以上内容和环节进行了改革,随机抽取一个教改班和一个普通班的医学遗传学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教改班的期末成绩、实验成绩、总评成绩与普通班的比较,通过office EXSELL T检验,P
效果分析,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及标准差、各题型的平均难度和区分度等)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 讨论
经过改革,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了建立全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得到全方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根据以上结果,还应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整改:一是抓住课堂教学核心,加强遗传学基本原理、实验研究方法的教学。二是利用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为主、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施“启发式”现代教育理念。四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现代科技含量,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通过教研室教学讨论会、集体备课等途径,实施在教改班实际授课过程积累的宝贵教改经验,以便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在其它平行授课班中,积极推广和实行教改班的最新教改成果,对其中一些创新型较强的理论成果及时整理并以论文形式发表。或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会,及时推广成果,扩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俊云,杨向竹,胡秀华,郭 健.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
永久性治疗乳腺癌
现在,对于癌症的治疗有多种方法,例如,对于女性的乳腺癌可以在发现后进行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疗法。但是,从预防的角度看,与其患病后治疗,不如早期预防更有效。而早期的预防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的,如注重饮食均衡、不熬夜、不抽烟、不酗酒等。不过,对于携带有乳腺癌致癌基因的人来说,现在又有了一种新的防治癌症的选择,即提前切除可能患癌的靶器官,如和卵巢等。美国影视明星朱莉就是这么做的。
2011年,朱莉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她的体内携带有致癌基因BRCA1,医生认为,她患上乳腺癌的概率大约是87%,患卵巢癌的概率是50%。于是,2013年2月,朱莉决定将发病的可能性减到最小,进行了乳腺切除手术,并在切除乳腺后重塑。
切除乳腺后刚两年,朱莉又做出惊人之举。2015年3月24日,朱莉宣布,由于担心罹患卵巢癌,她再次接受手术,切除了卵巢和输卵管。在两年的时间内,这位只有39岁的女性为了防癌,先后切除了3种器官(、卵巢和输卵管)。这一治疗方式自然引发了专业人员和公众的热议和争论,在未出现症状和影响身体正常生理功能之前就切除部分器官,是否操之过急,是否值得?
当然,各执己见的人都不能说服对方,这实际上也成为今天癌症治疗的一种选择,提前进行治疗。不过,现在还有一种更有远见,也能从根本上去除致病基因的防治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方法,即对胚胎或生殖细胞的致癌基因进行清除。显而易见,这样的方式更容易引发争议。
现在,正在美国哈佛大学乔治・丘奇教授的实验室中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中国留学生杨璐菡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就是修改人类卵细胞遗传基因,以便永久性地防治乳腺癌和卵巢癌。杨璐菡等人利用目前最好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实验室中修补卵巢细胞中导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的BRAC1致癌基因。当这一基因被修正或清除,随着卵巢细胞逐渐成长为卵细胞,其中的BRAC1基因也会被修改或清除。于是,以这样的卵子孕育后代,以后就不会患乳腺癌和卵巢癌。
这一相关研究结果尚未公开发表。即便如此,杨璐菡等人的研究情况披露后也引起了争论。因为,对于修改人类卵子、和胚胎的基因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争议,反对者认为,这些研究违背道德准则,在技术上也充满不确定性,风险太大。
面对争议,哈佛大学的丘奇教授强调说,杨璐菡等人在实验室中所做的研究完全是尝试性的。其中用到的卵巢细胞是在实验室里培养的,根本没有打算让卵细胞受精,更别提将其移植到一位女性体内了。
显然,修改卵子、和胚胎的基因目前还只是一种尝试,但未来这种尝试是否会成真呢?
修改动物胚胎的尝试
同样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胚胎基因的研究也在尝试之中,而且获得了比较明显的成功。这种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动物胚胎进行修改,一是对人的胚胎进行修改。
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季维智、牛昱宇研究小组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猕猴的3个基因进行剪接:一个是调节代谢的基因Ppar-γ;一个是调节免疫功能的基因Rag1;另一个是调节干细胞和性别决定的基因。
研究人员是在180多个单细胞期猴胚胎中同时靶向编辑这3个基因。在对15个胚胎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后,发现其中有8个胚胎显示出两个靶基因(Ppar-γ和Rag1)同时突变的迹象。随后研究人员把经过基因编辑的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猴体内,其中一个生出了一对孪生猴。检测这对孪生猴的基因组后发现,猴子体内的两个靶基因(Ppar-γ和Rag1)已经发生改变。
调节代谢的基因Ppar-γ和调节免疫功能的基因Rag1如果变异,将会产生种种生理变化或疾病,但需要等这种在胚胎期就修改了基因的猴子长大(3年)后才能证实,如此就意味着可以在胚胎期进行基因修改以预防疾病,比如修改可能引发帕金森病和囊性纤维变性的基因,以根治这些疾病。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种方向。
与此同时,美国马萨诸塞州博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小鼠胚胎或卵子的基因,他们已经修改了小鼠胚胎干细胞中的5个基因,这同样为在胚胎期根治疾病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类研究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因而伦理争议较少。
修改人的胚胎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病,同样可以通过胚胎期的基因清除或修改来根治这类疾病,但是,目前这也只是一种尝试,而且引发了巨大争议。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遗传基因缺陷致使血红蛋白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珠蛋白链合成缺如或不足,从而导致贫血。由于基因缺陷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缺乏的珠蛋白链类型、数量及临床症状变异性较大,因此地中海贫血分为α型、β型、δβ型和δ型4种,其中以β和α地中海贫血较为常见。
β地中海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在中国南方人群中比较常见,已知有100种以上的β基因突变,主要是由于基因的点突变,少数为基因缺失。现在,中国中山大学的黄军就研究团队试图通过修改胚胎中的β珠蛋白基因来根治这种遗传病。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86个人的废弃胚胎进行了改造,48小时后,对71个存活胚胎的54个进行检测发现,有28个胚胎的基因被切割,但是,只有4个胚胎包含设计的基因序列。这也意味着,只有4个胚胎被切除了导致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尽管这一技术尚不成熟,但这一研究表明,这是未来极有可能根除遗传病的一种全新的方法。
然而,这种对人胚胎的修改引发了极大争议,首先是黄军就等人的研究论文被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杂志拒绝,理由是存在伦理争议。后来,他们的研究论文在中国的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后这一研究甚至招来批评。
可否修改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基因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胚胎或生殖细胞的基因进行修改不仅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最主要的是治疗遗传病,同时,基因编辑技术也可以用在更多的基因修改上,例如,可以修改决定皮肤、肌肉、神经、骨骼和内脏等细胞的基因,以帮助研究和治疗疾病,同时还可以修改控制人的身高、体重、肤色,甚至决定智商的基因,把人改造成超人。另外,改变了的基因也是可以遗传的,这就必然会引发巨大的社会问题。
在黄军就等人的研究发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2015年4月29日发表声明,重申禁止开展涉及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的研究。该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在声明中阐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一直秉持的反对资助此类研究的长期政策以及反对的伦理和法律理由。
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着很大风险,现在只是试验性的技术,既不完全,也不完美,因此,这样的技术可能伤害生命,不符合伦理原则。
现在,防止父母将遗传性疾病传递给孩子并非只有基因编辑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更成熟的试管婴儿技术,在体外培育胚胎,然后筛选掉含有缺陷基因的胚胎。因此,基因编辑不是让生命变得美好和正常的唯一技术,也不是非用不可的技术。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与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规定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需要遵守的21项准则(上期《换头术可行吗?》一文已对21项准则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从这些伦理规定来看,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修改生命还不算是非做不可和对病人唯一有利。因此,显然不太符合伦理要求。黄军就等人也认为,要对正常的胚胎进行编辑和修改,成功率必须接近100%。由于目前该方法还很不成熟,中山大学研究团队也暂停了后续研究。
在法律上,美国1996年颁布的《迪基-韦克修正案》特别规定,禁止政府资助破坏人类胚胎或者为了研究目的培育人类胚胎的试验。但是,后来的法律修正案允许开展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而且,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任期间一直禁止联邦资金用于胚胎干细胞研究,但奥巴马上台后于2009年3月9日签署行政命令,解除这一禁令。
即便法律修正案解除禁止政府资助人类胚胎研究的禁令,美国的法律措辞也是指,对无法存活的人类胚胎进行研究也在禁止资助之列,因为胚胎的定义是任何源自“受精、单性生殖、克隆或任何其他方式”的产物。所以,在法律上,美国对于研究人类胚胎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
但是,英国对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采取绝对禁止的态度,因为,管理者认为,这一技术用于治疗可能产生伦理影响之外,还涉及其他因素,比如,只是为了让孩子拥有某些优良的属性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基因编辑技术只需对胚胎DNA进行较小的变动,就可以改变婴儿眼睛的颜色,或使孩子变得更强壮等等,这就有可能产生不止是治疗疾病的行动,而是让人趋之若鹜地改变自己后代的基因,以求后代生长得比别人更为强大和聪明,这无疑是天才论在遗传学中的实践。
但是,丘奇教授不认为基因编辑技术不成熟,因为研究人员没有使用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如果采用新的技术,黄军就等人的基因修改会更为准确,他们遇到的严重脱靶问题将可避免。而且,丘奇教授认为,杨璐菡和黄军就等人的研究目前虽然还不被人们广泛接受,但他们的论文的某些方面内容最终会被人们接受。
白春英,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蒙古族)。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岐阜大学医学系,2008年3月获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白春英回到家乡内蒙古,于2008年9月经人才引进来到了赤峰学院医学院任分子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目前在赤峰学院医学院承担《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医用生物学》及公选课《常见遗传病的特征及分子基础》等教学工作。
白春英非常热爱教育事业,毕业后便一心投入到教研事业当中。她始终秉承孜孜不倦的拼搏精神,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蒙汉语兼通的她还同时掌握了英、日两种外语,为从事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刻苦探寻
孜孜不倦
白春英通过对先进医学技术的不断追求与刻苦探寻,逐渐掌握了分子医学研究的国际先进技术,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在日本留学期间,白春英因成绩优异,还获得了国际ROTARY米山奖学金和岐阜大学的学习奖励金。回国后她主持立项了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金项目;合作立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高校科研项目等。
其中,白春英主持的重大项目——《我国汉族人群5脂氧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哮喘关系的研究》,曾在2009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申报工作中获准经费20万元。2010年,由其发表的论文《经济、有效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的方法》(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编号2009ZD07)也同样获得了很大成功。该方法采用了0.2%NaCl来处理人外周血,并收集白细胞。再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提基因组DNA。最后用原本提取100ul全血基因组DNA的试剂量,来提取3ml全血的基因组DNA。这一科研成果的利用,可节省2倍以上的医疗费用。同时,该方法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能得到大量的基因组DNA,可谓一举多得,目前该方法已在教学和科研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巾帼不让须眉 勇攀科研高峰
为了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白春英在自身努力的同时,还团结科研力量,集思广益,为科学研究的快步创新提供有利条件,她曾倡导创建了一支名为“常见病的分子机理研究”的创新团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间她先后十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SCI收录。
2009年,白春英入选“赤峰市新世纪十百千学术带头人”;同年12月被聘为内蒙古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遗传优生研究室主任;2010年被选拔为赤峰市“人才带头人培带”工程的培带人;同年她获得了“内蒙古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白春英自承担教学与科研工作以来,时刻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研难关。她力争把自己对医学事业的热爱转化成推动祖国科研事业发展的一份力量,她要让更多人能保持健康与快乐,并用自己的执著与坚韧书写未来人生的光辉岁月。
1文献资源数据库
Pubmed:免费的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提供部分论文的摘要及指向全文的链接。数据库由Med—line,Premedline和Recordsuppliedbypublisher(由出版商提供的电子文献)三部分数据源组成,Medline是它的主要数据库来源。Medline数据库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系统中规模最大,权威性最高的医学数据库,它收录了1966年以来的包含医学、护理、兽医、健康保健系统及前临床科学的文献书目数据超过2200万条(2011年数据),涉及了70多个国家、30多种语言的4800多种生物医学期刊,是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广泛,最便捷的医学检索数据库,众多的医疗结构通过Internet提供免费Medline检索。PUBMED数据库还与NCBI的GenBank序列数据库及分子三维结构数据库,以及一些出版社网站相链接,为用户可获得某些期刊全文提供便利。Medline数据库每周更新1次。FreeMedicalJournals:FreeMedicalJournals由AmedeoGroup创建,网上免费提供生物医学全文最多的期刊集合网站,共收录1460余种生物医学全文期刊。用户可以按照字母顺序或学科分类如基础医学、生物学、遗传病学、神经病学和微生物学等以及影响因子大小查找所需期刊。BioMedCentral:BioMedCentral是一家独立出版社,致力于提供经过同行评审的生化研究的公开取阅途径(OpenAccess),BioMedCentral发表的所有原创研究文章在发表之后立即可以在网上永久性免费访问。
该网站收录了250多种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期刊,其中22~.-2r完全在线获取全文现刊及过刊,期刊按名称字母顺序排列。HighwirePress:HighWirePress是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全文的学术文献出版商,于199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创立,目前已收录电子期刊710多种,文章总数已达230多万篇,其中超过7799-篇文章可免费获得全文。提供免费检索期刊411种,内容涉及物理、生物、医学和社会医学领域。MedBioworld:一个优质的医学与生物技术信息资源门户网站,是世界收集生物医学链接最多的网站,链接数目达22万个。该网站共收集了12697个杂志名册,其中的4846种杂志具有汤姆森杂志引证报告(ThomsonScientifics’JournalCitationReports)排名数据,读者可依此了解期刊的质量。通过新闻在线(news)、基因组博客速递(PostGenomicsBlog)、健康在线(HealtheLine)和专业医学新闻(Profes-sionalMedicalNews)等分类,读者可了解国际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新闻信息以及会议信息,甚至资金资源和研究工具等。BMJ:BritishMedi—calJoural,英国医学期刊数据库,成立于1840年,是一个专门为临床医学工作者和机构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其收录的30种当前国际主流杂志内容包括肿瘤、糖尿病、精神病、呼吸病等的临床实证、最佳用药及最佳治疗方式等等,数据每天更新。该网站信息流量很大,2010全年月均累计约167万个人用户下载了610万页资料,2011年影响因子达13.4,是临床医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平台。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该系统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开发研制。其涵盖资源丰富,能全面、快速反映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功能强大,是集检索、开放获取、个性化定题服务、全文传递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学中外文整合文献服务系统。收录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学科普文献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英文文集亡编文摘数据库、英文会议文摘数据库、日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俄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博硕学位论文库,各数据库记录由数万到数千万不等,是当前国内最完备的综合网络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是专门针对医务人员临床疑难病症诊断治疗,医学科研项目选题、设计、撰写论文、成果鉴定、医院管理人员决策经营、医院科技项目查新和科研绩效评价、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需要,开发的专业知识仓库,是CNKI系列数据库的重要专业知识仓库之一。它提供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报纸全文库、会议论文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CHKD政策法规数据库、中国典型病例大全等多个数据库的检索。
2生物学数据库
三大核酸序列数据库: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tMnk、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所EBI的EMBL、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数据库DDBJ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分别收集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各研究机构提交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三者每天互换更新数据,以保持三者数据的高度一致。读者可通过各数据库的查询系统以关键词或序列接收号的形式检索到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其中还包含与之相关的文献和临床信息等并提供链接,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主要的数据库资源。WhiteheadInstituteForBiomedicalResearch:始建于1990年,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而诞生的一个致力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是一个非盈利的人类健康研究中心,为读者提供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图谱、基因组中心的软件以及所属研究人员等信息。UniProt:日内瓦大学医学生物化学系与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共同维护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每条记录包括蛋白质序列,引用文献信息,分类学信息、注释等,数据均经过实验或专家校验,与三大核酸数据库中经直接翻译得到的蛋白一起构成国际上最主要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DBProteinDa—taBank,国际上最著名的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库,由美国Brookhaven实验室建立和维护,含有通过实验(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NMR)测定的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当前已收录了71400个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信息,其中9O以上是蛋白质,对于每一个结构,包含名称、参考文献、序列、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原子坐标等信息。oMIM: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即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是NCBI上生物医学方面的专门数据库,它收集了已确定的人类基因以及由这些基因突变或缺失而导致的各种遗传病,并可链接到相关的参考文献、序列记录、基因图谱和其他的遗传学数据库。oMIM数据库每天更新,当前已含有20700个基因记录,其中3400多个已知与特定的疾病相关。OMIM数据库记录含有关于疾病表现型及基因的信息,如详细描述、基因名称、遗传模式、图谱位置和基因多态性。
3专利数据库
Dephion:专利文献的销售商,提供简单检索和专利号检索界面,可免费检索美国、欧洲、澳大利亚、非洲、PCT组织等多种专利注册用户。美国专利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目前通过Internet免费提供1976年以来到最近1周的美国专利全文库,以及1790-1975年的专利全文扫描图像,专利全文扫描图像为TIFF格式的文件。该数据库有三种检索:b-式,即布尔检索、高级检索、专利号检索。文献库的可检索字段就是收录专利时的著录项目,全文库的可检索范围扩大到专利的权利要求(claims)和专利说明的正文。欧洲专利局:成立于1977年,吸纳了38个欧洲发达国家为成员国,同时还收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以色列以及中华台北的部分专利数据,近5年年均新增专利数达22万,可免费检索包括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文献著录数据。中国专利数据库:收录了1985年9月以来的230余万条专利,包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个子库,准确地反映中国最新的专利发明。专利的内容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相关的文献、成果等信息来源于CNKI各大数据库。可以通过申请号、申请日、公开号、公开日、专利名称、摘要、分类号、申请人、发明人、地址、专利机构、人、优先权等检索项进行检索,并下载专利说明书全文。
4专业搜索引擎
MedicalMatrix(、^w.medmatrix.org):MeadMatrix由美国医学信息学会主办,是目前最重要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它是一个可免费进入的Inter—net临床医学数据库,提供了关键词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适合临床医师使用。MeicalMatrix收集的内容专业、全面,而且对每一内容有评论和分级,便于使用者事先决定是否进入其网页进一步阅读,以节省时间。其内容按各种医学信息分为专业(Spe—cialties)、疾病种类(Diseases)、临床应用(ClinicalPractice)、文献(1iterature)、教育(Education)、健康和职业(HealthcareandProfessionals)、医学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MedicalComputting,InternetandTechnology)、市场(Marketplace)等8大类。每一大类下再根据内容的性质分为新闻(News)、全文和多媒体(FullText/MultiMedia)、摘要(Ab—stracts)、参考书(Textbook)、主要网址(MajOrSites/HomePages)、操作手册(Procedures)、实用指南(PracticeGuidelines/FAQS)、病例(Cases)、影像学和病理切片(Images、Path/Clinica1)、患者教育(PatientEducation)、教育资源(EducationalMa—teria1)等亚类。\NHSChoice:综合性的医疗保健网站,为公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等提供健康参考,并且提供与HealthAtoZ的链接。HealthAtoZ所有资源均经过医学专业人员人工分类和标注,分类目录是按医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划分,呈多级结构,检索结果按相关精确度排序,每一个站点都标有星级,以表明该站点的优劣。Medicalworldsearch由美国ThePolytechnicResearchInstitute1997年建立的一个医学专业搜索引擎,它采用的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发展建立的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nifiedMedica1language,UMLS),可以使用500000多个的医学术语,包括各种同义词进行检索,搜索的准确性很高。HealthlinksHealthlinks是由Healthlinks.net公司于1996年创建的医学网络资源目录,创建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UnifiedMedicalLanguageSystem词表,该表融合了30余种生物医学词表和分类法,几乎能提供每个医学术语的信息。其检索界面循序渐进,可在简单检索的基础上进行精细检索。该搜索引擎收录内容丰富,提供医疗卫生相关的服务、商业、科研、教育、临床试验、视听等信息的查询。Medscape:提供根据疾病名称、所属学科、内容性质的英文首个字母的分类检索,可检索图像、声频、视频资料,是web上最大的免费提供临床医学全文文献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网站,还是因特网最大的药物数据库,可查阅药物使用剂量、毒副作用等。也可免费进入Medline进行文献检索。Entrez:一个集成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检索系统。利用Entrez可以从GenBank、仍B、删ⅧD数据库检索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基因组图谱、蛋白质三维结构及生物医学书目文献。SRS:EB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可以对该数据库的核酸、蛋白序列及其结构、蛋白家庭、相关文献、基因组、基因突变以及代谢途径进行搜索。国际互联网上的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千变万化,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跟踪、评估、补充更新,以更好地利用其为医务工作和医学研究服务。
有人将骨质疏松症比喻成“寂静杀手”,因为在发生骨折前可以没有疼痛或其他症状,然而它已经悄声无息地在人体内逐渐发展,直到发生了脊柱、髓部和腕部的骨折才被察觉。这位“静魔”却对我们的身体有着巨大的杀伤力,作为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它会导致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骨头“变脆”,容易发生骨折。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骨质疏松症悄然来袭固然可怕,但因我们身边有许多可爱可敬的医生,在他们的帮助下病魔也难再猖狂。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六院”)骨质疏松与骨病专科就有这样一个团队,它仅拥有6位医生和4位技师,却每年承担着7万余人次的门诊量,同时在科主任章振林教授的带领下,孜孜不倦进行科研,以骨质疏松和单基因骨病遗传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累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2012年是丰收的一年,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0.6,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勤奋刻苦医技精
骨质疏松与骨病专科是诞生于内分泌科和骨科之后的一个“子科”,严格来说属于内分泌代谢病学(三级学科)的分支,属于代谢性骨病范畴,又与骨科不无关联,可以看做是骨病的“内科”,属于四级学科。因为无论是骨的代谢性疾病还是骨外伤,都属骨病,骨质疏松与骨病专科和传统骨科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更多采用药物等内科治疗手段,而后者多采用手术等外科治疗方法。1993年,时任六院副院长的内分泌专家黄琪仁教授、时任院长的骨科专家林发雄教授和核医学专家马寄晓教授等几位专家高瞻远瞩,意识到了骨质疏松防治的重要性,开创国内骨质疏松症专科治疗之先河,在六院创建了独立科室——骨质疏松防治中心。
20年来,在与病魔不断做斗争的同时,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奋斗,骨质疏松防治中心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骨质疏松和其他代谢性骨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为满足大量骨骼发育方面的疾病患者的就诊,2005年将该科室更名为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骨内科”。六院几代领导特别重视和关心该学科,虽然是四级学科,但是科室独立建制,享受其他三级学科一样的地位,大大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
科室是国内最早引进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单位之一,目前拥有三台仪器,开展骨密度标准化检测,每月检测1 300例,建立了近20万人骨密度数据库,并建立了上海市健康人群骨密度参考值,以及骨转换指标参考范围,为临床骨质疏松诊断、鉴别诊断和随访提供了“金标准”。同时,科室建立了骨质疏松规范化诊治和随访流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双向转诊等,这些措施不但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而且保证了长期治疗率,赢得业内同行和患者的广泛赞誉。
该科除处理常见疾病骨质疏松外,对于少见或罕见代谢性骨病的诊治,居国内领先。由于开展分子诊断检测,显著提高了疑难骨病的确诊率,在国内首报了基因突变导致的多种骨病。例如,报道了由RANK基因突变导致的早发性畸形性骨炎,为国际上第2个家系病例;VCP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畸形性骨病伴肌病综合征家系;CLCN7基因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骨硬化症2型等。
临床与科研密切结合
依赖大量的临床资源,该科以复杂疾病骨质疏松遗传机制和单基因遗传骨病的分子机制为研究方向,开展大量科研工作。
建立了迄今国内外最大样本量汉族人群峰值骨密度和骨质疏松遗传家系资源库,报道了重要候选基因遗传变异与男、女性低峰值骨密度、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分析了国人骨质疏松遗传背景及其特征,对临床早期发现低峰值骨量、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易感人群提供了有效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段,为建立高危人群早期预测因子和及早开展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率先在国内开展骨质疏松药物疗效差异与候选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研究目标是根据不同基因型为临床选择骨质疏松药物、实施个体化用药措施提供必要依据。
此外,建立了近600家包括成骨不全、低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骨硬化症、畸形性骨炎、先天性脊柱干骺发育不良、颅锁骨发育不全、骨纤维结构发育不全和晚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等30多种单基因骨病家系库,开展了致病基因克隆与突变筛查,建立了单基因骨病家系库及诊治标准和流程,构建了成骨不全和骨硬化症的致病基因突变谱,大大提高了对疑难骨病的确诊率,而且实施了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通过阻止出生缺陷,以切实降低这些遗传性骨病的发病。
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原发性厚皮性骨膜病的病因学基础,并发现了对症的治疗方法。原发性厚皮性骨膜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通常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青春期发病,以皮肤增厚、面容丑陋、杵状指、骨膜显著硬化为特征。2008年,英国学者证实了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增高是发病原因,且发现了降解PGE2的酶HPGD基因突变导致此病,并一直认为该基因突变是唯一病因。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儿童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是两种严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先天性代谢异常,由于早期不易发现常常被误诊,待症状明显时则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儿神经系统的损害已不可逆,造成终身智力残疾。对新出生的婴儿进行这两种疾病的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避免患儿智力损害的发生。吉林市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开展新生儿筛查,筛查数量逐年增加,现将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的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全市各医院出生的活产新生儿,由接产医院采出生72 h后新生儿足跟血滴于S&S903滤纸上,形成两个大于8 mm、两面均匀浸透的血斑,待其室温自然干燥后(约2~4 h)装入干净塑料袋内,置4℃冰箱保存,7~10 d内送至筛查中心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的筛查。
1.2 方法
1.2.1 CH筛查 采用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FEIA),测定被检标本中促甲状腺素(TSH)水平。TSH>10uIU/ml重新采血再次超过10 uIU/ml为筛查阳性,TSH
1.2.2 PKU筛查 采用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FEIA),测定被检标本中苯丙氨酸(Phe)水平 Phe>2~20 mg/dl,复查血Phe,再次超过2~20 mg/dl,送上海儿研所确诊。
1.2.3 仪器 CH测定试剂由 Anilabsystems 提供,PKU测定试剂由Anilabsystems 提供。检测仪器采用芬兰 荧光读数分析仪374型系统,测定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在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筛查的 36283 例新生儿中,确诊CH15例,CH发病率1/2419 ;PKU13例,PKU发病率为 1/2791,所有患儿均得到及时的早期治疗,并进行了跟踪随访。
3 讨论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是导致儿童体格、智力发育障碍的常见内分泌疾病之一[1]。
对婴儿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发育危害极大,以致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又称“呆小症”。先天性甲低的发病率较高,根据资料统计,CH发病率在世界各地不相同,一般在 1/4000~1/5000 之间。顾学范[2]报道1985~2000年16年内中国主要城市新生儿疾病筛查的CH发病率 1/3193[3];北京市报道CH发病率为 1/5171,而我市CH发病率为 1/241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发病率偏高,是否与我市为山水区普遍缺碘有关,尚待进一步探讨。PKU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或其辅酶的缺陷,使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蓄积,影响中枢神经的发育,可引起严重的智力落后。我国新生儿发病率为1/11000[4],近年来其发病率各地报道不一[5],吉林市检出率为 1/279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本病[5]采用遗传等措施,结合家系调查检出杂合子携带者作为遗传监测对象,对有此病家族史的夫妇必须采用DNA分析或检测羊水中碟呤等方法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是预防此病儿出生的有效方法。
由于CH、PKU在出生6个月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待症状出现再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因此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查进行早期诊断。
本地区2008年1 月至2010年3月医疗机构活产为 72298 仅36283例参与新生儿疾病筛查,筛查率为50.2%,说明本市的筛查率与省级要求差距较大,为提高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面,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出生缺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卫生行政部门将新筛工作纳入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考核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广泛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要性,提高我市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从而提高我市出生人口素质。
参 考 文 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9.
[2] 顾学范.新生儿疾病筛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011.
[3]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保分会,新生儿疾病筛查学组.第二届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9,27,28,62.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 认真砖研教材,寻求德育因素
德育内容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挖掘生物学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1.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教学活动除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具有育人的功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良好品质:爱护和珍惜每一件实验器材,正确使用和维护,在实验中注意节约用水和用电,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品质。另一方面,教育学生用人道主义精神去对待被用于实验的动物,使学生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良好品德,益于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爱护生物的责任感。
2.利用生物学史渗透德育教育
1965年,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198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医大第三附院诞生;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初步完成;2001年2月12日,中国科学家宣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细胞学说的建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等告诉学生要大胆质疑、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3.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习细胞癌变、艾滋病、人类遗传病相关内容时,教会学生如何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远离,注意心理卫生保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等。使学生身心都能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4.结合生态教学,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还以每年700亩的速度递减,人口已达13亿多,还以每分钟30人的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已远远低于20%的国土线,居世界第120位,近三分之一草原成了沙漠,森林和草原的迅速减少,造成许多野生动物无处栖息、处于濒危状态。针对我国目前的环境恶化问题,结合教材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向学生阐明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生存权观点,强调自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重视万物生存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明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失所造成的生态恶果;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一位学者这样说过:"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这充分说明了德育示范性的重要,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就要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既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给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例如,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形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语言、方法、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三 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恰如其分地进行德育渗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这对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二十世纪末,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上海市启动了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并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强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实际和偏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构建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形成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顺应时代对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学中发现: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加强。所以,备课、上课时我很注重运用提问的策略,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学习。
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野生动物园,当时海狮的精彩表演煞是吸引学生。身旁的同学好奇地问我:海狮怎会“听懂”人的话?训兽员为什么不停地给它投食?我说,这是经训兽员长期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投食是不断强化它。对此,学生是比较迷惑的。但当时被海狮的精彩表演一闪而过,一笑了之。不久,在学到“脑的高级调节机能——条件发射”时,我把这个话题提出来,同学们一下被吸引住了,急切想知道是什么道理。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引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强化,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如,我校初中部有一患白化病男生,头发白、眉毛白、阳光下眯起双眼,在校内煞是引人注目。认识该生的高二学生问我:患者的父母均正常,为什么会生出白化病孩子?在学遗传之前,我当初的回答“这是遗传的”,想必同学们是不会满意的。学遗传规律时,通过生活中这一实例的引入,同学们感到,遗传规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教学这一实例过程中,课堂上提问很热烈,纷纷列举出人类的许多遗传病来。当然,同学们列举的例子,其遗传机理不尽相同:有的属伴性遗传(如人的红绿色盲);有的属染色体畸变(如21—三体综合症),这也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让问题进入课堂,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不再苍白地唱“独脚戏”,努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注重实验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课的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二《生物》第一册“水分的吸收”这一教学内容前,教材上安排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我在教该实验时,除了按教材用3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进行实验外,我还设计用5%、10%、15%Nacl溶液;35%、40%、5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分别进行分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寻求答案。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自己小组所用浓度实验完毕后,各小组间还热烈讨论、交流结果。这节课上,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如,“生物组织中化学成分的鉴定”、“水质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实验,都可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原理,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三、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今社会已迈入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许多与人类自身有关的生命科学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映入我们的眼帘:克隆、转基因、神舟号飞船搭载植物种子(基因突变)、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的遗传信息)、癌症、洪水爆发、赤潮(富营养化)、苏州河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环境污染等等。我很重视这些信息的来源,平时做一个有心人,自己或布置学生做一些生物学知识方面的剪报、做一些文摘卡片等,讲课时适当穿插,引出话题或展开讨论,学生感到有现实感,教师上课也不再感到空洞无力。另外,我还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如《人民将水质污染的原因和建议》、《海洋鱼类资源的现状与思考》等,同学们通过调查、实验研究、查阅文献等方法,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拓展、延伸了生物学的教学空间。
通过教学反思,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情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二期课改中革命性的改革,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各自适应了教育中继承与发展的两种不同的需要,应当将两者恰当地应用于教学中,改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和学生接受式的学的现状;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须不断收集信息、积累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转贴于
这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结果,而是专家们经过长时间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这项研究一共用了20年时间,涉及120877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健康男女,是有史以来时间跨度最长、涉及人数最多的关于体重问题的研究。研究刚开始时,这些志愿者的体重全都处于正常范围,没有特殊的遗传病。研究者每4年收集一次数据,除了身高、体重等硬性指标外,还对志愿者们的生活习惯进行统计,包括锻炼方式、睡眠习惯、看电视时间、是否吸烟或饮酒等等。换句话说,这是一次关于真实世界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这项研究的结果被写成论文,发表在2011年7月23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卡路里不是决定体重的唯一因素,食品的种类往往能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很多流行了多年的建议,比如不要暴饮暴食、计算卡路里、少吃油腻食品等等都不是最好的减肥方式。”论文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血管和流行病学教授达里奥什·莫扎法里安博士总结道,“从减肥的角度看,食品是有好坏之分的,即使两种食品的卡路里一样,减肥的效果也大有区别。”
莫扎法里安博士的这番话是有数据支持的。为了方便比较,科学家们对来自真实世界的海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把各种食品对体重的贡献率进行了量化。具体说,志愿者的体重平均每4年增加3.35磅(1磅约等于0.45公斤),不同种类的食品对增重的贡献不一,其中炸薯条最糟糕,贡献了3.4磅,炸薯片为1.7磅,含糖饮料为1磅,红肉为0.95磅,加工肉类为0.93磅,其他土豆类食品为0.5磅,甜食和饭后甜点为0.41磅,精制谷物为0.39磅,其他油炸食品为0.32磅,纯果汁为0.31磅,黄油为0.3磅。
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糖类,以及去除纤维素的精制淀粉最糟糕。研究者认为,这些食品降低了人的基础代谢率,也就是说,常吃简单碳水化合物的人在安静时消耗的能量较少,这显然不利于减肥。粗粮则没有这个问题,常吃粗粮的人基础代谢率不受影响,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当二者的卡路里一样的时候,吃粗粮比吃细粮更不容易长胖。
还有一些食品对体重增加的贡献率为负值,说明它们是有利于减肥的好食品。比如蔬菜的贡献率为-0.22磅,粗粮为-0.37磅,水果为-0.49磅,坚果为-0.57磅,酸奶为-0.82磅。
这个榜单中的蔬菜水果和粗粮不会让人惊奇,但酸奶竟然有如此大的减肥功效却着实让人吃惊。事实上,研究者认为,奶制品,无论是纯奶还是低脂奶,都与体重增加无关,这一点和传统的观念正相反。另外,酸奶之所以能减肥,原因可能在于酸奶中含有的细菌能分泌肠道激素,让人产生饱足感,从而降低食欲。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食品是坚果。虽然坚果富含脂肪,但主要是植物性脂肪,与动物性脂肪有很大不同。其中,花生酱被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减肥食品,原因在于人在吃了花生酱后不容易产生饥饿感。
这篇论文还发现,其他一些生活习惯也会对体重产生较大影响。有些不必解释,比如常运动的人体重比较恒定。有些需要解释,比如看电视越多的人越容易长胖,这不光是因为看电视会减少运动量,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常看电视的人比较容易受到电视食品广告的影响,导致不自觉地多吃。
烟酒消费对体重的影响比较复杂。其中,葡萄酒被认为对体重没有影响,但其他酒类消费过量却有可能增加体重。抽烟的人体重往往较轻,但这很可能是因为吸烟使人产生了其他一些疾病,导致体重降低。戒烟的确会让人长胖,志愿者们戒烟后的头4年体重平均增加了5.17磅。但如果坚持下去,再往后就没有多大影响了。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上没有比减肥更简单的事情了,只要吃进去的卡路里比消耗掉的卡路里少,肯定就能减肥了,这是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事实。
B.很多志在减肥的人按照食物的热值制定每天的食谱,可惜依然不成功,原因是卡路里不是唯一的标准。
C.专家们经过20年时间,涉及120877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健康男女,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卡路里不是唯一的标准。
D.研究者每4年收集一次数据,除了硬性指标外,还对志愿者们的生活习惯进行统计,因此这次关于卡路里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11年7月23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里,对卡路里的研究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卡路里不是决定体重的唯一因素,食品的种类往往能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B.论文的作者、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血管和流行病学教授达里奥什·莫扎法里安博士总结说,从减肥的角度看,两种食品即使卡路里一样,减肥的效果也大有区别。
C.研究者认为,糖类,以及去除纤维素的精制淀粉,这些食品降低了人的基础代谢率,也就是说,常吃简单碳水化合物的人在安静时消耗的能量较少,这显然不利于减肥。
D.科学家们对来自真实世界的海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把各种食品对体重的贡献率进行了量化。发现不同种类的食品对增重的贡献不一,其中炸薯条最糟糕,贡献了3.4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吃粗粮的人基础代谢率会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所以,当二者的卡路里一样的时候,吃粗粮比吃细粮更不容易长胖。
B.酸奶中含有的细菌能分泌肠道激素,让人产生饱足感,从而降低食欲。所以酸奶的减肥功效大得着实让人吃惊。
C.研究者得出了一个和传统观念正相反的结论,就是奶制品都不会使人的体重增加。而且坚果也是一种很好的减肥食品。
有这样一位医生,30年来,始终坚持一个梦想,就是通过研究、诊疗,通过国家医保和社会救助,让每一个血友病患儿都能得到预防性治疗。这个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学家,现为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阮长耿教授。他说:“我的梦想,就快要实现了。”
半夜溜进实验室的人最终成为中国血小板之父
1939年8月,阮长耿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是家中长子。早年间,母亲不幸因乳腺癌病逝。阮长耿因此立志,要做个好医生。但他的从医之路并不平坦。
1958年,原本立志考医科大学的阮长耿因数学成绩优异,被当时尚未开设医学专业的北京大学提前录取。“我自己有些犹豫,连学校党委书记都来劝。最后,我还是决定去北大,选择了与医学最亲近的生物化学专业。”燕京学府,六载寒暑,阮长耿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阮长耿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下属的苏州医学院从事血液病研究。后来“”开始,研究室被迫关门,阮长耿穿上白大褂上临床,成为一名血液科大夫。
那时候,阮长耿常在晚上偷偷溜进实验室做实验,一待就是大半夜。然后,他会把研究成果整理撰写成论文,发表在《输血及血液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等当时为数不多的学术刊物上。
他的努力和坚持没有白费。1978年,国家恢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他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去法国学习。留学时,每天萦绕在阮长耿脑海中的就是:怎么才能多学点国内没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此,他努力学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81年,获得博士学位的阮长耿婉拒了法国导师的优厚挽留条件,急切地回到中国、回到苏州。
归国时,阮长耿用奖学金从法国购买回几件“宝贝”――离心机、低温冰箱和各种试剂。带着这些器材,他住进医学院招待所腾出的一间旧房子,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缺少仪器,阮长耿就自己动手制造;没有二氧化碳培养箱,就用玻璃缸、蜡烛自己造一个;没有牛血清,就去农场购买牛血,自己提取。
回国不到2年,我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在这间简陋的研究室内宣告成功。1985年~1990年,抗vW因子单抗、抗纤维蛋白单抗、抗人活化血小板单抗等以SZ(苏州)命名的单克隆抗体相继研制出来。阮长耿和学界亲切地称这些抗体为“苏州宝贝”。至今,“苏州宝贝”已有九大类,150多株单抗。
“苏州宝贝”们还被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引进,作研究之用。由于在血液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建树,阮长耿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血小板之父”,并于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还先后被法国总统授予“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和“法国功勋骑士勋章”,阮院士是获此殊荣的为数不多的华人科学家之一。
让每个血友病患者都能得到有效治疗
到法国的第一年,阮长耿参加了一个儿童夏令营,和一群孩子欢快地奔跑、玩耍后,他获悉,这些都是血友病患儿。“我当时都不敢相信。这些法国的血友病患儿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只是书包里多了一个针筒和凝血因子药物。而当时国内的血友病孩子全都有关节残疾。别说奔跑,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得在床上躺着。”
中学生校园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和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作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成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 生物学科社团发展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生物学科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且与生活联系密切,在高中校园发展生物学科性社团,借力社团活动,对改变生物学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完善教育教学生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生物学科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将生物学科从书本、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团活动,从而融合知识、技能、情感,形成高中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
2.1 实验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课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课程的规划及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实验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因此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开展实验内容。教师可具体开展下列两类活动:① 教材实验: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非常多,如:有机物的鉴定、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叶绿体的观察等,② 创新实验:以教材实验为基础,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甚至提出新的课题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交流。例如,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探究生长素对桂花枝条扦插的影响,探究低温处理对菠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重复教材实验既让学生巩固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动的创新实验,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直到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上述实验活动的开展,学生理解了科学概念,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是形成了科学态度,养成了理性思维的习惯,获得了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2.2 调查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还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生命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认知生命、解释生命,从而热爱生命。调查类活动可以包括下列两种类型: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如校园植物的认知、分类与分布,校园周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的比较等;②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如城市河流的污染调查,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等。
调查类活动的趣味性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在调查研究中,学生根据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式和路线,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学生在观察有趣的生命现象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在较好的理解了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物质与能量的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平衡,在生命系统中人是主体又是客体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生态和生命观念,以及人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
2.3 实践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体现了生命科学的价值。教师可开展如下一些活动:① 标本制作: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标本室,并给他们介绍标本制作的技术,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动植物标本,如植物叶片标本、蝴蝶标本、昆虫标本,还可以制作鸟类标本等。② 模型制作:模型可以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本质具体化,可在社团的学生中开展模型制作比赛,如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制作、DNA分子模型的制作等;③ 种植养殖:组织社团学生建立校园生物园,如种植花卉、蔬菜、果树,培养蘑菇,养殖小白鼠、观赏鱼和家鸽等,制作生态缸和小型的生态系统,还可以探索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的嫁接技术和鱼类的繁育技术等。
一个生物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独立、熟练的动手能力。在这些实践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和生物体亲密接触,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生命现象,发现生命规律,热爱生命个体,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
2.4 科普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应自然科学的本质。科学最终又要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此,开展一些科学普及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开展以下两类活动:① 科普宣传:利用节假日,面向学校师生,或深入到校园周边的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和健康知识宣传,如城市水污染调查的图片,艾滋病、乙肝、流感等疾病的传播途径图片,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有效预防等知识宣传;② 科技创作:借助学校的科技节及市级科技活动等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学相关的作品创作,如制作水污染处理的浮床,无土栽培蔬菜的简易装置,家庭生活污水的多级利用装置等。
在这些科普活动中,学生成了科学的传播者,唤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爱护我们的身体和保护生存的环境。另外,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动手参与制作,既锻炼了科学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素养,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在深化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校园学生社团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团发展必然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学术化的道路。因此,建立生物学科性社团可行且有必要,生物社团必将开辟生物学科教学的新模式。科学地开展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W能力的生物学研究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永平.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育价值[J].生物学教学,2016(5):20-22.
[2] 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