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表现手法的作用

表现手法的作用

时间:2023-06-07 09:1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现手法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表现手法的作用

第1篇

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能使文章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达到感染人的艺术效果。因而,赏析表现手法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 命题形式有二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两种。

(1) 明确地指出某一种表现手法,要求赏析该手法。

比如2013年高考语文湖南卷《未婚妻》一文第16题:“作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2) 题目中带有“哪些表现手法”“什么写法”或“哪些艺术手法”等字眼,要求先指出表现手法,再进行分析。

比如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林肯中心的鼓声》一文第15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3” 答题三步走

在答题时,一般按照以下三步作答:

(1) 确定考查区域,明确该范围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 指出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在表达情感、突出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根据以上三步作答时要注意,首先,除非题目已明确指出分析某种表现手法,否则就要多留心思考文段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很多时候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不只一个。

其次,必须综观全文。因为只有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写作意图,才能完整全面地赏析表现手法在表达情感、突出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运用演练

比如,前面提到的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林肯中心的鼓声》一文第15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题目明确要求分析表现手法中的修辞手法,那么,首先要在文中寻找描写鼓声的段落,确定这些段落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中直接描写鼓声的段落如下: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了,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骛,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从这一段落中,可以找到排比的手法(画“_____”线的句子)、夸张的手法(画

“ ”线的句子)。运用排比手法的语句表现了鼓声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而运用夸张手法的语句渲染了鼓声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体现了鼓手技艺的高超。

“鼓声”是整篇文章的描述对象,仅从这个直接描述鼓声的段落来分析修辞手法显然是片面的,我们还要再浏览全文。综观全文,“我”的感情是有起伏的:

“我”一直是厌烦林肯中心的演奏的――“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听到鼓声后,“我”先是持无奈的态度――“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

接着,“我”被鼓声吸引,认真地听,并对鼓声作了如前文选段中的详细描述;

演奏结束后,“我”极其激动――“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但是想到以后可能听不到这样的演奏,“我”的心情就变得低落了――“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

从这条感情线可以看出“我”的情绪由激动到失落的变化,两者对比,表现了鼓声对“我”的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答案:

(1) 用排比的手法,如“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了,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文体知识

初中阶段的基本文体知识,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类。学生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清晰了解每类文体手法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区别,继而在回答相关的文体知识的题目时表现出专业性和明确性。一般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会通过课内教材内容的教授和课外语文知识的练习,指导学生们逐渐加深对各类文体知识的辨析和理解能力,从而保证今后独立解答相关文体类题型的正确率和完成度。初中生对文体知识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文体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理解,第二个阶段就是在阅读理解和作文中实现对文体知识的辨析和运用,继而完成对文体知识的语言和行文的理解运用。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案例,笔者认为文体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根据文体知识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修辞手法类文体知识

初中生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所接触,因此,对常用的修辞手法,学生们能够快速地辨别和表达出来,而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修辞手法的教学,在小学了解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朝着应用的方向发展。具体来看,语文教师可以从阅读理解和作文两个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领悟能力。

首先,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层面语文教师往往需要向学生们介绍每个修辞手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运用的作用以及好处。学生们只有掌握了修辞手法的各个形式和作用,才能在今后的各类阅读理解中体会语言运用的美妙和作者的个人感彩。例如,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手法,往往会使得表现的内容和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从而增添文章的感彩;拟人手法的运用往往会赋予被拟人的物体以动感,增添文章的活力;排比手法的运用往往会增添文章的气势,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夸张手法的运用往往会从夸大和夸小两种层面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增添文章的语言感染力。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为文章行文的结构和感情服务的,有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生发。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们完成对修辞手法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之后,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修辞手法运用的辅导。初中生正处于对语文语言学习理解和运用的关键阶段,对修辞手法的扎实掌握和运用,一方面可以凸显他们对文章行文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他们从修辞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作文的形式表达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成果。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600字左右的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时,通常可以鼓励学生们运用两到三个修辞手法,在提高作文表现效果的同时逐步实现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二、表达方式类的文体知识

在学习和掌握了基本的修辞手法技巧之后,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每种表达方式之间的细微差别。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既是不同文体表现内容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表达特定感情的语言手段,初中生在学习此类文体知识时,需要尽力体会每个表达方式的特点和差别。

首先,在课内和课外的阅读理解教学层面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们介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类表达方式的特点,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学习这五类表达方式的技巧。例如,记叙是初中语文材料的主要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说和交代,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学会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记叙类文章的大意,从记叙文六要素或三要素出发,以精炼的语言得出最完美的回答。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作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指导他们通过对五种表达方式的写作和思考,体会中文写作的语言魅力和情感态度。具体来看,记叙是初中生作文的主要写作手法,而对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神态的记叙往往需要学生们进行细致的观察,从正面和侧面两个维度进行描写,在写作情感性比较强的文章时,初中生往往还需要借助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达到自身抒情的最大化和真实化,从而提高文章写作的感染力和写作色彩。初中生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才会逐步掌握每个表达方式的技巧,提高语文作文写作的水平和能力,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中文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三、表现手法类的文体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还需要重视对表现手法的讲解和运用。学习和了解多样的表现手法,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思考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借鉴意识,将多种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从而提升自身作文的文采表现力。

首先,在阅读理解层面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们介绍常见的表现手法,指导他们了解每种表现手法的形成结构以及背后蕴含的深意,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各类文体的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呈现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记叙文的表现手法主要呈现为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除此以外,表现手法除了依据不同文体呈现不同的形式,往往还与艺术手法相一致,常见的象征、想象、烘托、反衬、渲染等表现手法往往会在阅读理解中加深文章的说服力和情感力度。

第3篇

1装饰手法

在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语言当中,装饰手法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同的装饰手法赋予陶瓷雕塑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表现语言,装饰手法的正确选取,对陶瓷雕塑艺术的最终完成有着深刻影响。一是反借用的现代装饰手法。反借用是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对传统装饰艺术的创造性发展,是在传统装饰手法上的创新,刻意追求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例如,为了强调作品的多元化和夸张化,通过在泥坯上滴蜡油,形成釉熔液体的不完全燃烧,从而引起釉的收缩和流淌现象,这种方法是为了摆脱传统釉色的单一外表肌理,突破传统的单一与乏味,实现新审美趣味在陶瓷艺术中的呈现。类似种种,都是艺术家们利用反借用等方式对传统的装饰进行创新,使其表现出新的艺术形式。二是材质对陶瓷装饰的体现。材质对于陶瓷雕塑的装饰和最终艺术气质的体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在瓷泥的细滑或粗糙就对雕塑整体审美气质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细腻坚实的瓷泥往往塑造了庄严、细致的雕塑艺术,而粗糙松软的瓷泥则表现着质朴、粗放的审美情趣。可见,泥料的质地、干湿程度等因素都会成为陶瓷装饰中的关键点,它们也始终作为重要的表现语言,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当代陶瓷技艺中,更加注重材料质地的特征,争取将材质的艺术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为装饰和陶瓷雕塑艺术的成熟增添活力。

2当代陶瓷雕塑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发展及其表现

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就是在表现语言上的创新发展和丰富多样。陶瓷雕塑艺术自身的特点就很多,这就为多样化的创作手法提供了条件,使得艺术家们能够接受时展和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发展对陶瓷艺术创作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实现陶瓷表现语言的多样化。(1)基于传统的写意表现手法。中国画式的表现手法强调艺术品的“神”而轻“形”,这种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多见于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陶瓷雕塑在表现手法上也深受中国绘画影响,写意式的表现手法始终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主要的表现语言。这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和继承,从陶瓷雕塑的肌理、造型到审美,陶瓷雕塑艺术都强调着作品的“意境”,这使得雕塑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厚的艺术魅力,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始终在我国当代陶瓷雕塑的表现语言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超写实主义表现语言在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中的发展。超写实主义在我国陶瓷雕塑艺术中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陶瓷艺术对世界先进艺术形式的借鉴和从时代中发展创新的结果。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强调作品的逼真、客观和写实,它在陶瓷雕塑艺术中不断扩展,从釉色的使用到彩绘中的应用,写实主义成为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主要表现语言之一并不断发展着。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当代陶瓷雕塑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在提高陶瓷艺术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在传承经典与时代创新中不断进步的陶瓷艺术之表现语言

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在传统艺术语言与时代潮流的碰撞摩擦中,产生了更多富于创造性和多样性的表现语言,而传统精华与时代创新始终是我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两大推动力。(1)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奠定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基础。深厚的华夏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陶瓷艺术和文明,先人们在陶瓷雕塑技艺中的探索和经验,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到今天仍然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创新的基础。陶瓷雕塑艺术中的表现语言发展到今天,是取传统技艺之精华而不断充实自身的结果,而要实现陶瓷艺术的更新发展,需要坚持对传统艺术的筛选和吸取,也只有以传统为根基,才能够建立稳固的现代陶瓷艺术发展体系。(2)创新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时代的进步,大众对于雕塑的审美也发生着持续的变化,陶瓷雕塑尽管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但若不与时代要求结合,只会成为单一乏味的艺术形式而被世人遗忘于历史的角落。另一方面,缺乏更新发展的观念,也使得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艺术品出现在大众眼前,这大大降低了当代陶瓷雕塑的艺术水准。创新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从制作工艺到装饰手法,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表现语言,若对这些优秀的艺术语言置之不理,将是艺术发展的重大损失。敢于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不断丰富、发展的途径。

4结语

陶瓷雕塑作为艺术中的重要瑰宝,吐露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审美也经历着由纯粹到成熟多样的转变。这样的转变要求也带来了陶瓷雕塑在表现语言中的丰富。传承传统和接轨时代,陶瓷雕塑艺术不断汲取着来自各个时间空间中的艺术情趣和美的因素,从而使得我国陶瓷艺术总能够在文化生活中大放异彩。我们也只有在表现语言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进,才能够始终保持陶瓷艺术的发展活力,促进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更新发展。

作者:冯美莲 单位:妙觉泥塑工作室

第4篇

以近三年的浙江卷为例,2008年选的是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乌米》,2009年选的是英国作家大卫・洛契伏特的《魔盒》。《乌米》和《魔盒》都是小说,但它们与传统的小说明显不同――传统的小说重情节,重故事,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达,而《乌米》和《魔盒》却颇有散文的笔致和韵味,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淡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关注人物心理的变化和情感的流动,语言风格趋于自由、疏朗、灵动,可以称作“散文化小说”。

2010年选的是李丽娟的《静流》。《静流》当属散文,但又有一些小说的因子在内,比如有人物,有人物之间观念和情感的冲突,有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等等,不妨称其为“小说化散文”。

由于“散文化小说”淡化了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小说化散文”虽有小说的人物、情感、冲突,但着墨有限,所以这样的文本在命题时,从情节、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出发的不多,而更侧重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艺术手法的分析以及主题内涵的赏析。

考点一:文章的语言

“对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和“对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也是常考考点。

例1(2009年浙江卷第13题)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例2(2010年浙江卷第13题)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拍拍:(2)喝令:(3)挺直:

这两道题都是考查对文章语言的体会。例1的三个“似乎”是虚词,但虚词不虚,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各自丰富的表现力。例2考查对三个动词的理解,三个动作都是父亲做的,要求深入体会父亲的心理,品味动词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做这样的词语题,须紧扣语境,在理解词语含意的基础上,着重品味词语的表现力。

考点二:文章的表现手法

不论“散文化小说”还是“小说化散文”,作者要表达思想感情或营造氛围,都要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来呈现,因此表现手法理所应当地成为了高频考点。

例3(2008年浙江卷第19题)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例4(2009年浙江卷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例5(2010年浙江卷第12题)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例3要求不仅能辨识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还能分析其表达效果。例4要求从第一段中概括出景物“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特点,并分析这样写在营造气氛、渲染情感方面的作用。例5考查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从内容结构上说,由弟弟“迷恋音乐”而父亲“严厉禁止”引出两人“犹如宿敌,冷战、僵持”及“沉默”,“后文叙事”的内容是两人深深的矛盾;从表现手法上说,这一描写为后文叙事即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了很好的铺垫。

解答有关“表现手法”的题目,应准确辨识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聚焦于特定的表现手法在渲染气氛、营造结构、突出事理、表现人物等方面的作用,切忌泛泛而谈、架空分析。

考点三:文章的意蕴

高考语文卷越来越重视考查探究能力,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在阅读部分由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和“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来实现。

例6(2008年浙江卷第20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例7(2010年浙江卷第16题)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这两道题考查对文本意旨、意蕴的把握。例6涉及作品内涵,也关乎表现技巧。乌米的歌声忧怨中不失希望,反复描写她的歌声,能更充分地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内涵,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同时渲染气氛,使作品笼罩在明亮与黑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例7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将考生的阅读视角由通常的指向文本引导至阅读者自身的内心感悟、思想认识,体现阅读的教化功能。

第5篇

关键词:壁画;公共环境;艺术;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环境的艺术性直接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公共环境的设计领域内,将壁画与现代的公共环境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更是一种公共环境装饰的趋势。由于壁画一直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将壁画应用于公共环境中,能够使得公共环境更加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同时使得中国的壁画艺术重新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一、壁画在公共环境艺术的相互影响

(一)造型因素

由于壁画是处于公共环境中的,所以壁画自然会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提升一个公共环境的艺术气息与艺术氛围。其中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的相互影响首先表现在造型因素方面,因为一副壁画的构成形式直接取决于该公共环境的周遭形态的形式,这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美国的联邦大厦处的壁画设计就是利用了墙面上本身具有的一个90°的拐角,利用这个拐角的墙面创作了一个几何的装饰面。这种装饰设计的方式就是利用公共环境原本的特性,使得壁画装饰与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最好体现。

此外,壁画造型的形态语言的变化应该与特定的环境与审美要求相结合。品种繁多的造型语言应该服从且配合环境的需求,使得相应的壁画装饰与环境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二)色彩因素

壁画的另外一个鲜明的表现手法即为对于各种色彩的灵活全方位的运用。一幅壁画的效果如何,色彩往往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创作者应该首先在深刻把握环境功能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与环境相符的色彩进行创作。在色彩的运用上,色彩的对比度对创作者来说是最严峻的考验,因为只有对于这一系列方向的进行良好的把控才能是色彩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关于美的效应。例如,在进行海底世界环境的设计中时,对于壁画的创作就应该很明确地在色彩的运用上多使用海洋的蓝色,使得游客能够有种置身于海底的感觉。

其次,在进行壁画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把握住色彩的倾向性,巧妙的利用色彩的倾向性为人们渲染不一样的心理体验与心理感受。

最后,色彩的对比度也是在壁画的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理想的运用要素。因为,色彩对比的强弱往往会营造出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性,进而给予观众不同的心理效应。因此,在壁画的设计中将色彩的对比度加以灵活的运用能够很有效的渲染公共环境想要表达的艺术氛围。

(三)光环境因素

众所周知,在公共环境中,光源往往是最为难以把握的一个要素,如若对于光源处理不当的话,会直接影响壁画与公共环境的艺术性。其中第一种光源为自然光源。由于自然光源的投射方向与季节等自然规律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因此对于自然光源加以好好的利用的话,往往会使得壁画设计对于公共环境的艺术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埃及金字塔上的浮雕设计就是利用了自然光源的效果而创作出来的神奇的视觉效果。而玻璃镶嵌画也是对于自然光源的很好的利用范例。其次,还有一种光源为人造光源。人造光源能够从方位、照明度、色彩效应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运用进而使得公共环境能够呈现出设计者所期望的艺术效果。

二、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及其功能

(一)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壁画创作与公共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壁画艺术作为人们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运用于公共环境中。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首先表现为整体性。所谓的整体性指的是壁画在设计的过程中与公共环境的要求协调一致,成为公共环境的点睛之笔,但又不破坏公共环境的整体的艺术效果。

其次,表现出的特性为互相的依附性。因为壁画与其他绘画方式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壁画的产生于创作是依附于特定的环境而产生的,壁画应该与环境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在进行壁画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一直明确的理解壁画始终依存于相应的建筑,并要求全面的体现环境的特性,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恰如其分的设计壁画的尺度等对于壁画的设计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二)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功能

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功能有很多种,首先表现在具有纪念性。这一类纪念性的壁画往往是为了纪念某件历史事件或者某个著名的人物而创作的。这类纪念性的壁画设计与特定的一个公共环境往往会为人们提供一种明确的价值指向,会让人们始终牢记历史、崇尚真理。例如,中国的永乐宫壁画和巴黎的民族博物馆的壁画都是这类纪念性壁画的最好的实例。

其次,壁画具有宣传性。这类宣传性的壁画通过壁画设计的视觉效果,对于所描述的内容给观者以强烈的画面冲击性,表现的内容更加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得壁画更加具有宣传的功能。这种宣传性的壁画一般分为商业性宣传和公益性宣传两类。

最后,壁画具有装饰性。这类装饰性的壁画往往会根据空间需求的不同,给环境提高不同的艺术氛围和艺术表现性,进而同相应的建筑物一起构成审美装饰,使得壁画对于美的效果起到很好的补充或者是点睛的效果。

三、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

(一)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

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第一种体现在象征类。因为象征是壁画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象征性更是被广泛的使用。例如,祥云象征着吉祥、大鹏象征着远大的理想等。这些都是壁画中最常使用到的象征手法。

第二种表现形式为浪漫类。设计者常常运用一些想象的方式使得原本表达的事物得到一定的升华,使得观者得到精神上的欢愉和启发。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可以引导观众超越客观物象的表层概念而获得精神上全新的享受。

第三种表现形式为图案画类。图案形态的壁画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壁画表现形式。设计者往往利用图案的平面化、秩序化、符号化、理想化等表现形式来进行相应的图案的表达,进而使得各种形态的图案和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形式来参与和渗透人们对公共环境艺术的创造的全部过程。

(二)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手法

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手法首先体现为叙述性表现手法。叙述性表现手法是公共环境中最为常见的壁画表现手法之一。这种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一些事件进行着空间上的各种安排。在设计的过程中,画面要体现适当的思维倾向,使得观者能够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进行欣赏。

第二种表现手法为纪要性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某个时期的某些事件分布按照秩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手法不需要具有故事的逻辑性与连贯性,而是通过几个画面的截取展示整个时期的全貌。

第三种的壁画表现手法为罗列性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需要设计者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画面逐一的分布在画面内,不需要连续性,也不需要突出主体性。只需要每个画面都紧扣主体,为表达主体而服务。

第四种的壁画表现手法为综合性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根据环境的特定需求,将以上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加以运用。例如在一幅壁画中,将叙述性表现手法作为框架进行使用,而将罗列式表现手法、场面性表现手法等用于其他细节处的表达。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公共环境中有效的将壁画创作融入其中,使得壁画为公共环境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得壁画成为公共环境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第6篇

阳逻一中 徐金舟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

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

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

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

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表达方式: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

抒情。

修辞手法: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

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

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表现手法: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第7篇

“纪实”与“再现”的论争

电视纪实节目是以“现场报道”、“真实发生的事件”为叙事特征的非虚构的电视节目。纪实节目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真实,因而它天然地排斥各种虚构素材的表现手法,而注重客观、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从理论上来说,它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也只能是电视纪实语言。

而“真实再现”是不属于电视纪实语言范畴的,它通过“表演”等虚构的方式将曾经发生过、却没有记录下来的情景、事件进行重现,并把它运用到非虚构的电视节目中去。从表面看来,它具有电视纪实语言的某些特征,比如追求和表现真实感,但从本性上来看,它是违背真实的。

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自从199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推出第一批“真实再现”的节目起,业界以及学界关于“真实再现”的论争就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真实再现”这种表现手法的新颖生动而极力赞成,也有人认为“真实再现”违背了电视纪实节目的灵魂――真实性而坚决否定。

支持的一方认为,“真实再现”有助于电视涉足一些难以表现的领域,比如过去、未来、情感,以及心理,并且通过对“真实”的模拟,可提高节目的可视性,增强传播效果。曾任《东方时空》总制片人的时间认为,“真实再现”能加强电视语言的表现力。

而反对的一方提出了更为尖锐的看法。有专家提出,纪录片中使用“真实再现”违反了真实美学,由于所使用的材料是虚假材料,拍出来的片子就不是纪录片。还有的专家认为,“真实再现”混淆了纪实节目和非纪实节目的界限,将会误导观众的判断,最终损害的是媒体的公信力。

“真实再现”存在的合理性

虽然这种论争一直持续不休,但“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不仅在电视纪实类节目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而且茁壮成长。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视台几乎所有的纪实类电视栏目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各个地方台不仅开始模仿而且发扬光大。这说明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真实再现”是电视传播表现手法发展的需要。对于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尤其是值得电视表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没有可利用的影像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真实再现的手法,间接还原事件和人物的本来面貌,不仅能够丰富画面的生动性、形象性,使画面语言更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感,而且满足了受众的观看需要。

2.“真实再现”可以解决电视纪实节目普遍存在的资料匮乏问题。这种情况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尤为突出。另外,还有一类小人物的纪实片,因为在被媒体发现之前,小人物的生活是不被关注的,他(她)在过去特定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也就不会留下影像资料。在处理这两类题材的时候,就可能面临这样的情况:在需要着重表现和浓墨重彩的细节上,编导根本没有影像资料,或者只有有限的照片或实物。这时无论解说词写得多么精彩、音乐配得多么恰当,如果观众看到的只是大量简单、重复,只是对着照片或实物扫来扫去的画面,无疑是令人生厌的。

3.“真实再现”有利于展现人的内心和情感,增强感染力。有些题材是不适于电视表现的,比如表现情感和心理的题材。如果没有当事人在讲话,那么最有可能的处理手法,可能就是为解说“贴上”一些毫无信息的“万能镜头”,而“真实再现”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表现手法,能够起到烘托情感和氛围的作用。

4.“真实再现”可以调整节目的节奏。我们在一些纪实节目中,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镜头。在当事人回忆一些事件时,在特定的叙述段落中,节目会插入一两个再现当时场景的镜头。这些镜头有时对叙述并无多大帮助,但是它们却起到了打节奏的作用,在讲述的过程中加入带有紧张感的叙事元素,从而使整个事后的叙述带有“现在进行时”的氛围。

坚持“慎用”和“适度”

首先,要以电视纪实语言为主进行创作,“真实再现”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这是电视纪实节目和电视剧等虚构类节目相区别的重要原则。

第二,要让观众能够轻易识别哪些是“真实再现”的镜头,哪些是纪实镜头。这其实是电视纪实节目的真实性不受质疑的保护性措施。

第8篇

(1)陶瓷雕塑造型单纯。

因为陶瓷雕塑所采用的原材料的可塑性受到限制,所以在陶瓷雕塑的设计中艺术品的造型比较单一,都是采用简单的造型构造,雕塑造型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的,形成之后是静止的。同时,这种陶瓷雕塑不是随意进行雕塑的,而是在原材料的形态的基础上所雕塑的。陶瓷雕塑在人物雕塑、动作雕塑、内涵雕塑等各个方面的造型都具有明显的单纯的特质,在人物雕塑方面都是以单一的人物形象或者物品为主,如在对武松打虎的造型进行构造的时候,多是采用着重描述打虎时英勇的形象,对于老虎采取简略的手法。在动作雕塑方面,无论所要雕塑的作品是什么类型,都是静止的单纯画面,没有动态的连续动作。在内涵情感上的雕塑也是采用单纯的情节和单纯的情感表达,注重某一时刻的状态表达。

(2)陶瓷雕塑造型完整。

陶瓷雕塑艺术成品都是非常完整的,它不仅包括人物形态、动作,也包括陶瓷雕塑本身所具有内涵。所有的陶瓷雕塑的内涵的表达都是通过陶瓷雕塑的整体所显示出来的,而并非陶瓷雕塑的一部分所表达的。同时,陶瓷雕塑整体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看上去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的和谐,恰到好处。例如,在进行雄鸡打鸣的作品造型的创作时,只着重雕塑雄鸡的身子和脑袋部分,忽略了公鸡的双腿,将公鸡的脑袋和脖子通过整体的造型的呈现出高昂的状态。

(3)陶瓷雕塑造型具有艺术美感。

陶瓷雕塑的艺术品不想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它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给人们一直观的感受,让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陶瓷雕塑的造型进行审美,不仅能够实现视觉上的美感价值,还能够充分体现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将艺术家的心理素质、审美情况充分地体现在作品上。

2陶瓷雕塑的造型思想

(1)陶瓷雕塑造型美学思想。

自古以来,人们在对待陶瓷雕塑的造型上都是非常注重纹样和颜色的搭配,而对陶瓷雕塑的造型的选择却往往不太重视。然而陶瓷雕塑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的设计,一个陶瓷雕塑的价值与否,与陶瓷雕塑的造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创作的时候注意它的视觉效果,充分的利用美学的思想。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与美学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设计的时候通常是采用中国式委婉的线条设计,表现出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注重通过陶瓷雕塑的造型所表达出来的形式美。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的陶瓷雕塑流传久远,并具有一定的韵味。

(2)陶瓷雕塑造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思想。

不同的陶瓷雕塑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但是所有的陶瓷雕塑都会表现出的一种氛围就是和谐。想要将陶瓷雕塑发扬光大,就要注重陶瓷雕塑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结合,让陶瓷雕塑的成品能够与社会的生活状态相协调。所有的陶瓷雕塑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艺术家们的生活体验,正因为如此,陶瓷雕塑才受到人们的欣赏与青睐。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人文精神以及物质水平,也是源于所有的陶瓷雕塑都在追求与社会生活相协调的造型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他不仅昭示着我国艺术文化水平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凝聚。

(3)陶瓷雕塑造型与文化底蕴相结合的思想。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陶瓷雕塑更能透彻地反映出我国的艺术文化精髓。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也各有不同,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是各具特点。例如宋代的文化风格较为大气,所以当时的陶瓷雕塑作品造型都是比较大方典雅,透露浑厚的文化气息;而明朝时期则多数以素雅的造型为主,到了现代,陶瓷雕塑造型则多了几分现代的艺术特点,显得时尚简洁大方。陶瓷雕塑的造型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底蕴很好地结合并表达,显示了中国的古朴致雅,产生了别有深意的作品。

3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

(1)艺术美感表现手法。

艺术美感也就是利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采用中国画的笔法,对陶瓷雕塑造型进行线条的勾勒,制造出想要表达的意境,突出想要表达的情感形象。所谓的中国画手法也分为许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手法对陶瓷雕塑的造型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的陶瓷雕塑造型中许多都采用中国画线条勾勒,以直接的方法对陶瓷雕塑作品进行整理,将陶瓷雕塑的造型表现出流畅的感觉。同时还可利用中国画意境表现手法,使陶瓷雕塑更具内涵性魅力,具有鉴赏的价值。

(2)真实性表现手法。

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就是讲中方古典的美感与西方的文化相互融合,进行真实写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作品真实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造型进行客观细致的设计。这一表现手法可以从陶瓷雕塑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再陶瓷雕塑的釉色的选择中表现,另一方面可以从陶瓷雕塑的色彩搭配中表现。釉色的选择方面,源于陶瓷雕塑的釉色不同所表现出的质感也有所差距,运用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则注重选用逼真的釉色作为陶瓷雕塑的基本材料用以实现以假乱真的目的。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皮夹克”陶瓷,可以做到无法辨别真假的境界。而色彩搭配方面,为了展现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再对陶瓷雕塑进行彩绘时候着重进行色彩的复原,是真实的场景设置于陶瓷雕塑的造型相一致,取得无法辨认的成就。不仅这两方面,在陶瓷雕塑的造型构造、陶瓷雕塑的装饰方面也是需要进行真实性表现手法的应用的。这种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逼真的效果,对于陶瓷雕塑的发扬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4结束语

第9篇

一、 从“写什么”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概念把握、句义理解、主题提炼、形象概括等方面设题,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相结合设题,题目一般突出写作的“内容和情感”。

(一) 概念类

【试题选粹】

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

答案: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顶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词语内涵角度设题。因设问角度是“写什么”,答案回答“是什么”即可,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方面的内容。有时需借助表现手法来理解词语的内涵,如例题运用了比喻。

【相关知识】

① 明确“概念”的特点。即是指该概念在上下文中产生的语境意义,这个意义是临时性的,而非它在词典中的规范意义,因此理解概念应紧扣语境。

② 分清“概念”的类型。分清是褒义还是贬义,是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还是指代义等,要考虑是否包含了表层义和深层义。如例题的“绝顶”主要是比喻义。

③ 把握“概念”的位置。文中的概念一般包括局部性概念和全文性概念,前者重点结合概念前后文内容概括,后者则需紧扣全文内容加以提炼,往往涉及文章的主旨。

(二) 句义类

【试题选粹】

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

答案:①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②“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句子内涵角度设题。类似“概念”类答案,围绕“是什么”,而非“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来组织答案。解答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句子是否含有深层的含义。

【相关知识】

(1) 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虽是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但并非句中的每个词语都是“重要”的,应抓住其中最关键的词语揣摩。

(2) 明确句意的类型。一般分为表层义和深层义。表层义即句子的基本义,不难把握。深层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概括义,即对某些文段或全文内容的概括;②比喻义,即采用比喻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意,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③哲理义,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含意;④象征义,即象征的本体意义,通过分析象征本体的特征去探求其背后隐藏的作者本意;⑤双关义,即包含表面义和隐藏义的句子,隐藏义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三) 主题类

【试题选粹】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角度设题,侧重考查概括文章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类答案,语言要简洁,层次要清晰,有时可分要点作答;概括主旨类答案,有时可采用“通过……抒发了(抒发了)……”的模式。解题时应注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能对我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起重要作用。

【相关知识】

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对段落感情或内容的概括,一般可抓住主要语句,提取关键词语进行概括。二是对层次感情或内容的概括(有时一段即为一层,有时若干段组成一层),概括层意须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意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进行归纳概括。三是对全文感情或内容的概括,需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全文核心内容和思想感情作总体提炼概括。

(四) 形象类

【试题选粹】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老舍《马裤先生》)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欣赏作品的形象角度设题,通过欣赏作品的形象来揣摩人物的情感特征和心理表现。概括时宜选用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词语或句子,如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及包含有这些词语或短语的句子。如果题干没有要求分析或说明,宜用最简洁的词语作出概括,答案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的内容。

【相关知识】

① 散文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因此往往是考查的重点。记人叙事类散文设题常常也会涉及人物形象的欣赏。

② 散文中人物形象的考点通常是要求考生透过形象来把握蕴含其中的情感,其情感表现往往体现在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中;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欣赏则主要通过分析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来完成。

二、 从“怎么写”角度设题

主要从文章的结构安排(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角度设题,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置。题目突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 结构类

【试题选粹】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2010年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

答案:①“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角度设题。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①单纯分析文章结构,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答案特点一般是,总说(简要概括)分说(具体说明层次大意);②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来概括文章的主题,类似于概括层次大意,答案突出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③说明某句话或某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答案特点一般是,总说(怎么写)结合句子或段落前后内容分析说明(为何这样写)。

【相关知识】

①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一是并列式,文章的各部分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二是总分式,可分为总—分,总—分—总,分—总三种类型;三是对照式,文章两部分内容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四是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解答时需先分清文章的结构属何种类型。

② 说明某句话或某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须结合该句或该段在文中的具置来分析:如果是在开头,一般是开篇点题,或提示下文,或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或渲染气氛、为下文内容作铺垫等。如果在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或承上,或启下等。如果在末尾,一般是照应前文,或深化主题,或卒章显志等。

(二) 手法类

【试题选粹】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角度设题,要求指出文章的表现手法并作分析说明。解题时需先说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明手法的具体体现。(此类题目一般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题,前一问一般回答“写什么”,后一问回答“为何这样写”。)

【相关知识】

散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较为复杂,我们只能选择某个角度大致把握。①表达方式:记叙(倒叙和插叙)、抒情(直接和间接)、议论、说明和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景物描写等);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③其他:象征、抑扬、白描、衬托(正衬和反衬)、对比、铺垫、伏笔、设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人称等。(注:“其他”表现手法有的是表达方式的“细化”。)

三、 从“为何这样写”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语句的品味、形象的赏析和艺术的效果方面设题,有时会和“写什么”综合设题。题目突出文章写作的“作用和效果”。

(一) 语句品味类

【试题选粹】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

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角度设题。解答此类题目,需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侧重说明该句子的表达效果。所考查的句子一般含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有时需借助相关的表达技巧知识赏析。

【相关知识】

① “重要语句”一般有两种:一是在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二是内涵丰富包含作者情感或思辨的语句。对于有深层含意如哲理义、比喻义、双关义的句子,应在纵览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双关义还需根据语境和话者的用意来揣摩。

② “写什么”中的“句义类”题目考点是句子的内容。“语句品味类”的设问重点则在“为何这样写”,表述重点在写作效果方面,如上述题目。因此在回答句子基本意思或采用的表达技巧后,需着重说明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丰富情感。

(二) 形象赏析类

【试题选粹】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老舍《马裤先生》)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角度设题,有时跟“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问相结合,要求赏析作品中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解题时注意在把握形象特点的基础上,侧重回答形象在小说中情节发展、主题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相关知识】

① 形象包括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形象等;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安排以及表达技巧的使用方面所展现出来的能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一般来说,这种魅力需通过欣赏形象、把握作品的内涵才能获得。

② “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形象“是什么”,即形象的特点;“为何这样写”中“形象欣赏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为什么”,即这样塑造形象的艺术效果。

(三) 写作手法类

【试题选粹】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

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角度设题,设问类型一般有明问和暗问两种。明问:告知表现手法的名称或范围,要求说明或分析其好处或作用。暗问:先要揣摩具体的写作手法,然后再分析说明表现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相关知识】

第10篇

1.1道家思想与人本设计观

清朝末年以前,中国的主要思想潮流一直围绕着“儒”、“道”两种主要思想发展着。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统治和社会关系方面,而道家思想的发展则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发展方面。道家思想强调“无为”、“顺应”、“天人合一”,即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尊重人的基本需求,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推崇的“人本设计观”不谋而合。从园林的使用者的角度,采用合适设计的方法、钻研设计的细节;从园林各种元素的素材实际状态,去分析景观的构图和最终实现的可能性;以整个园林修建可能投入的资金为基础,决定最后的设计方案,都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古代艺术的道家思想的表现。

1.2意境美学与现代设计风格

古典艺术在美学方面,常以追求意境美为主要目的。意境是对环境能够给人带来的心理共鸣的美学描述方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给人以唯美细腻的感受;青花瓷和描金彩绘让人感受到精致;宏伟的宫墙和琉璃兽头让人觉得富丽堂皇;泼墨山水使江山之美跃然纸上,这些都是意境美学的体现。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更重视景观与建筑的简约、明朗的风格相符合,力求景观设计能够使人置身于现代艺术的气氛当中,实际上就是对古典艺术的意境美学加以理解和利用的表现。

2古典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现

2.1留白与景观空间感设计

留白是我国古典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主要在应用在绘画艺术方面,画作中的空白处,往往起到表现作品景深、提供更多想象空间的作用。留白的手法也被应用在古代园林和居室、彩绘等艺术设计当中,以大片的空白烘托写实部分的鲜明感,并带给人纯净、安宁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广场布置和草坪、绿地等规划上面。例如,公园喷泉广场周围常种植低矮的灌木而不是高大的乔木,景观小品也被摆放在广场的中心而不是四周,集中的摆设和低矮的绿植不仅突出了喷泉的美丽,也使人们在欣赏喷泉时候不受到其他干扰,使整个广场显得更加整洁;大片的草坪常只有一侧种植高大乔木,或者小灌木,而不在四周进行边框性修饰,在视野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草坪显得更加宽阔,延展性也更强。

2.2白描与景观线条感设计

白描是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不加修饰的描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在诗歌创作中使用白描手法的代表,在绘画艺术中,不对颜色和细节进行要求而对动物形象或人的面部神态进行简单的线条勾勒,使画面更加生动,也是对白描手法的应用。白描手法的精髓在于直接和连贯,以线条的精准和流畅为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视景观整体的色彩过渡和线条感、追求大园林中小景观的连续性和承接性,实际上都是在应用古典艺术中的白描手法。例如,在住宅小区的绿植设计上,重视植物植株高矮的层次性,和植株颜色的搭配,使绿化呈现由植物高到矮、颜色由浅到深的排列,使用植株本身的特点体现景观的线条和颜色的过度;在进行大型庭院布景时,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各小景观的循序渐进的布置,使小景观设计不至于突兀,并且突出了庭院的景观的整体性。

3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晋中;民居装饰;创作手法;审美意义;文化内涵

中国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取材、巧妙的结构和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一切建筑都是由本身的构架和内外装饰的结合才得以成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地构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特有的建筑体系。纵观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其特征首先是装饰由功能而来,它的产生都是与建筑物本身的功能构件相结合的,不能离开建筑构件而单独存在。其次,作为技术精巧合理的表现,达到了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的统一。再次,建筑装饰蕴含了文化审美,它通过某种具象的雕刻、绘画等来传达人们所熟知的象征意义,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

晋中地区的民居建筑数量众多,其装饰精美、内涵丰富,集中反映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地域性特征。它见证了晋中地区的历史发展,是三晋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1.1平面布局

晋中地区传统民居以院落式空间为基础,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各个院落单元由正房、倒座、厢房、院墙和宅门围合成,并有明确轴线的空间序列。正房坐北朝南,厢房两侧布置,多数宅院中建有中门或过厅,将左右厢房分隔成里院外院,以正房正门的中心线端点作为序列的结束,有理有序地组织各个功能空间。

1.2造型特征

晋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多呈二、三层建筑,外墙一般不开窗,高大封闭。院内建筑高低错落,加之装饰构件的协调,呈现出活跃生动的轮廓线。

1.3内部装饰

晋中地区传统民居内部建筑装饰以精工细作著称。主要工艺手法主要有砖雕、石雕和木雕,它们制作工艺精湛,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加之与封闭外墙的对比,建筑装饰艺术形成了“外雄内秀”的总体特征。

2.工艺手法和艺术表现

2.1工艺手法

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雕刻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砖、石、木。

木雕多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手法,通常分布在门户、窗棂、隔扇、挂落、匾额、垂柱、雀替、梁枋等建筑构件上。砖雕则多采用高浮雕、透雕、剔凸雕等表现手法,主要分布在屋脊、屋檐、土地龛、影壁、墀头、烟囱等建筑构件上。此外,石雕的应用也极其普遍,艺术手法上或浮或镂或因或阳,吸收众家雕技和工艺之长,形象饱满而庄重。主要分布在柱础、抱鼓石、泄水口、上马石以及用于观赏的石狮等建筑构件上。

三雕的图案构思精巧,手法细腻,增添了建筑物的景致且象征意义突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2.2艺术表现手法

晋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通过传达具体可感的形象,暗示出高度概括的抽象观念,体现出使用者的人生哲理。

2.2.1形象的表现手法

晋中传统民居建筑的雕刻装饰是一种形象艺术。自然界动物、植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是建筑装饰中应用最广泛的表现手法。这些雕刻形象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如狮子性凶猛为兽中之王,是威武、力量的象征;龟、鹤、松等寓意着道家神仙的长生不老,象征与天地一样长久等。这些自然界的形象都是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祝福和歌颂的题材。

2.2.2同音比拟的表现手法

在晋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中,经常借助于题材名称的同音来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这种方法被称为同音的比拟,比如狮与“事”,“蝠”与“福”等。以此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2.2.3重复使用的表现手法

建筑装饰附属于建筑而存在,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其外形受制于建筑构件。建筑装饰中所用的题材形象往往被连续地、重复地出现在建筑上,通过某一题材的重复出现来表达特定的用意,表达某种强烈的愿望或期盼。

3.晋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意义

首先,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意义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晋中传统民居中三雕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进行功利教育,这些雕刻都有丰富的内涵,如桃园三结义、二十四孝等教育人们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晋中传统民居把这种作用充分利用在建筑装饰上,成为了一种育人的手段。子孙后代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道理,家族生活在美的理念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有秩序、有法度、有理想、有作为的治家氛围。

其次,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意义是艺术情趣的表达。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三雕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建筑装饰充溢着浓郁的民俗气息和民族艺术特色,传递着一种淳朴,清新,雅致的审美情趣。

4.晋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

晋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当时社会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建筑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建筑装饰不但是社会民俗的一个载体,还向人们传递着特定历史人文背景下的文化信息。

4.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为天、地、人这三要素是组成整个世界的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组成了整个世界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人们把解释不了的诸如大自然界中风雪雷电等现象归结为它们背后都有某种神秘力量在起主宰作用且将这种力量人格化并希望能与之和谐相处并得到这种力量的庇佑,人们深信“万物有灵”、“天人感应”。这种泛神论观念根深蒂固导致描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故事、格言、古训等成了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丰富的题材。

4.2宣扬传统的等级观念

礼制观念是伴随着农耕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内容为宗法和等级制度。礼制思想提倡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随、

男女有别、宾主有异的社会秩序与人伦关系。在晋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中处处流露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宣扬。三雕建筑装饰不仅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还给单调的构件和空白的墙面增添了美的色彩和形象。其别具匠心的图案,使人们不仅在感官上获得美的愉悦,更在精神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3祈求美好愿望的生存观念

在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题材中,处处可以看到祈求福、禄、寿、喜的象征表达,这实际上是当时人们生存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与当时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分不开的。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所以祈求家宅平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升官发财、吉祥如意、多子多福便成了人们普遍的理想与追求。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三雕艺术充分反映了晋中人民安土重迁、消灾免难、与世无争的心态和社会意识。

第12篇

关键词:国画艺术;意境表现;表现技巧

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国画艺术作为一种绘画艺术与绘画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下,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特殊的艺术手法。虽然中国画意境表现手法受到了其他作品表达形式的感染,但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见中国画艺术至始自终都重视表现“意境”,可见“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

1 中国画艺术中“意境”的内涵

说到国画艺术中的“意境”,就会想到我国的思想流派。在多年的发展下,我国形成以儒家为主的文学流派,此学派注重以“自我完善”为终极目标。在国画中,其“意境”的内涵与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是相融通的,但是表现却各有差异、各有不同。在表现国画的“意境”中,其“意境”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创作国画中,作者通过借物抒情,将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在国画中全面彰显,最后创设出与绘画自身相符的艺术氛围,与观看者产生共鸣。二是在创作国画中,作者并没有将自身的感情意识施加给观看者,而是在描摹现实美景,让观看者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作品中含有的思想。这就需要创作者注重描写国画细节,触发观看者的思维意识,引发他们能够展开无尽的想象。这才是国画艺术应具有的魅力。当观赏者在观赏画作时,很容易将情感融入其中,这也是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形式。观赏者只有w会到画作所具有的真实情感,才能够体会到画作中所要表达的艺术感染力,让其作品的内涵与魅力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画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注重绘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浓墨重彩、线形统一等绘画技术,将一些特有的元素融入创作当中。让观赏者产生对作品不同角度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激发观赏者的联想力。从而可以突显出国画艺术所具有的深层魅力,将中国画艺术中的 “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

2 国画创作中运用“意境”的要点

2.1 “动静结合”形式的运用

在创作国画艺术过程中,动和静对表现“意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画艺术“意境”表现主要形式。从表面上来讲,国画所体现的艺术形式是静态形式的艺术创作,平铺直叙,不会感觉到动态的因素。但在国画中所蕴含的“意境”正是在此体现,在创作国画中,作者将动与静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如:在创作山水画中,在幽静、浓郁的森林中飞进了一只充满生机活力的小鸟,让我们在看到森林画时,能及时感受到小鸟的活泼、闹腾,为静态的森林画添加了一些动态的元素。也正是在这种“动静相生”的艺术表现特点下,让广大观赏者在看到国画时,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画中所讲述的故事,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国画中“动静结合”的主要形式。

2.2 “线形统一”形式的运用

国画的“线形统一”结合是创作国画的渊源。在最开始创作国画时,线条是表现意境的主要形式,这与国画的发展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在创作国画时,人们创作国画主要是在岩壁形式上进行。所以,在创作国画中非常重视线条因素。发展到今天,线条依然是国画中体现“意境”的主要手法,在勾勒线条下,国画才能体现出生动的、和谐的劳动画面,并在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在最近几年来,在国画中,简笔和素描成为了其主要代表,因地制宜的来讲简笔和素描却有生动之处。在创作国画中,艺术家一般都会凸显线条,要么昂扬肆意,要么尖锐形象,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2.3 “虚实相生”形式的运用

“虚实相生”对于我们来讲,非常熟悉,在国画“意境”中此种表现手法很常见。通常来讲,“实”指的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部分;“虚”指的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部分。在国画的“意境”中,唯有将“实”与“虚”有效的结合,才能创设出令人向往的意境。根据创作国画的特征,“实”指的是在创作国画中应用的绘画技巧,如绘画的比例、描绘、技巧等,这些内容确保了绘画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虚”便是在具体的绘画中体现的“意境”。如渲染国画的技巧,作者运用浓墨的色彩来绘画出一个若有若无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引人入胜的。在国画的“意境”表现中,虚实是互相协调和补充的,唯有“虚实融合”的国画创作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国画意境。

2.4 “浓墨重彩”形式的运用

在国画“意境”的表现中,画面的震撼感作为很关键的一部分,在提高画面的整体感和美观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国画中,即便是扫一眼,每幅国画都会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从而刺激着观看者想要深入了解国画的欲望,这便是国画中“浓墨色彩”的作用。在我国山水墨画中,此种表现手法很常见。国画的“浓墨色彩”最初诞生于唐朝,作者使用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湿墨和淡墨等,来实现中国画写实的目的。这就需要作者在创作国画时自身要与创设的意境相融,唯有如此,才能创设出拨动人心的作品。如:在创作《金河畔秋意浓》这幅国画作品中,作者将远处的青山、火红的枫叶、近处的渔船等拿捏的恰到好处,意境非常唯美。

3 表达国画艺术意境的技术技巧

与其他绘画艺术对比而言,国画与其是有明显差异的,具备鲜明的特征。国画的匠心独运的绘画风格源于我国历史发展遗留下的绘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空间构图技巧、用笔技巧和着墨技巧等。如下对这些技巧进行了说明:一是用笔的技巧。此技巧是提高国画作品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山水画中讲究居多。在古代绘画中就提出了用笔的技巧和笔势的力度与走向,这些都需要长久的练习才能很好地掌握。画作不但要传神和使用规格的笔外,还要融入自身的感情因素,在执行画笔中一些硬性的技术技巧要求是必需的。二是,着墨的技巧。在历史的快速发展下,国画题材越发多样化,也涌现了多种类别的纸张,相对应的着墨技巧也在变化中。水墨与彩墨主要以墨为原料,融入水的调节配比不同的浓度,让画者运用墨迹在创作国画中变换黑色、白色、灰色三种层次,运用积墨、泼墨和蘸墨等技巧设计出形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悠远引人的意境。三是空间构图的技巧。在构建山水画意境中,空间构图是其构建的基础。空间构图的巧妙性在于传递画面的意境,并运用一定的技巧用多种形式的黑色、白色、灰色将远景与近景过渡在一起,在更迭颜色中呈现出画面后的意境。

4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表明,“意境”既是国画的精髓,也是国画艺术思想的主要表现手法。在创作国画中,作者常常运用“线形统一”“动静结合”和“浓墨色彩”等多种表现手法来衬托出国画中的意境,将观看者带入这种意境中,从而深入的感受到国画的魅力。但我们都知道,艺术并没有固定的结论,艺术的创作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可见每一幅国画作品都在表现着作者的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 容铁.水墨光晕 容铁国画艺术欣赏[J].收藏,2014(0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