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2: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管理一体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设备管理技术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05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抓好管理是根本。设备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和进行生产的主要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电设备管理作为煤矿机电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体系,是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机电管理是煤矿生产的重头戏,提高机电队伍素质,明确机电工作指导思想,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经济方法。大力发展煤炭行业高新技术,提高行业技术,促进煤炭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其关键机电设备环节及其管理,是目前需要加深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做好设备修理、维修、保养、与现代化技术改造工作相结合,为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机电设备,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以维持设备能力和保证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机电队伍素质,明确机电工作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1设备维修与技术经济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电管理是煤矿生产的重要内容,质量达标是安全生产的保障。设备投入使用后,由于有一个平均寿命周期,它反映着设备在实物功能和形态上保持完好的时间[1]。在平均寿命周期内,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让设备处在正常工作状态,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但由于设备本身原因和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和深度不同,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够完善,寿命周期也不完全一致,具体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因此,要保持设备在寿命周期内工作状态下正常运行,就必须对设备进行维修。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随着设备的维修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短,因此,对设备大修理的经济评价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设备大修理费用必须小于或等于该设备的成本费用,如果大修理费用超过该设备的成本费用(购新设备费)。从经济角度看,不如购置新设备,从技术角度看,大修理设备性能也不如购置设备,因此,设备使用单位维修时应厉行节约,在安全性能及使用性满足的情况,杜绝浪费,让设备大修费用和成本费用成为最低经济界面。
固定设备设大修的主体是使用单位,但是大修后的设备生产单位产品计算费用必须等于或小于相同的新设备的计算费用,抓好机电设备修理费用监控,节约修理成本。
2设备更新与技术经济分析
在20世纪,我国设备管理和经济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设备管理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设备更新是大修理以外的另一种设备综合补偿方式,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1 设备更新的方案比较
在进行设备更新时,方案一般是多样化,比较时,必须做到多个方案比较做到满足生产需要,这样才能做到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达到设备年度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没有真正的把设备是视为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益为要求前提,导致影响额正常的生产[2]。就是衡量尺度是设备使用一年,要支出多少费用,加大设备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设备更新方案的选择
根据设备使用寿命的概念,设备在经济寿命终了时似乎是最佳盯机,用先进的技术或用新的设备更换原有设备进行局部改造。但是,当新旧设备的使用寿命、原值和年度不一致,新设备更换将严重有型磨损使设备更新多种方案,这就要求依据两设备在需要服务期内使用最小的原则更新设备方案。
3设备技术改造与技术经济分析
3.1 现代化技术改造
随着这社会的发展,设备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是指把科学技术、先进经验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企业的现有的设备,适应生产的具体需要,改变其落后的技术面貌和设备结构,通过设备进行局部的改革和改造,达到全面或局部的设备水平和设备性能。设备现代技术改造是克服现有的设备技术陈旧状态,消除技术进步产生的无形磨损促进技术上的发展,即扩大设备的生产能力,改造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技术经济分析,使设备的技术特性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改善,减少设备的不合理损坏,所需投资往往别用新的设备更换费用要少,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去更换成陈旧设备技术。因此,设备现代化改造在经济上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进步的性质。
3.2 技术经济分析
一般采用的是最低总费用法,就是用计算各种方案在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相同的使用时间内总费用,其中费用最低的就是最佳方案。其回收期计算方法如下:设备投资回收期=设备投资费(元)/采用新设备后年节约额(元/年)从上可以看出,回收期限越短,投资效果越好。实现技术先进性,保证既提高生产效益,有效的节约成本。
4企业对设备技术改造的调节与推动
在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时,既要考虑设备的自然寿命,也要考虑设备的经济寿命。设备的经济寿命是指随着设备的老化,维修费用和次数日益增加。不能在经济上给企业带来盈利,从而又增加生产成本。
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要有比较详细的组织工作。加强调查研究,了解生产技术的发展,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制定设备技术改造规划,设备陈旧老化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生产适应性。
设备的技术改造与购置新设备的关系。企业要把新装备、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权衡好,减少新设备的购置,用少的自己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潜质,提高生产效益和企业潜力,走自己武装道路。
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要同现有设备的维护、修理、保养结合起来。企业在保证生产计划不收影响的条件下。利用的大修的升时机,进行分期分批改造,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5结语
随着煤炭企业现代化、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只有不断的完善管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设备的生产力,预防为主、修理为辅;坚持经济效益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是机电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全媒体;县级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46-01
1 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现状
1.1 技术管理思维滞后,新技术应用水平低
1.1.1 全媒体思维还未植根于技术管理人员
互联网、云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冲击年轻用户的流失和广告的分流,电视台传统媒体面临的危机正不断加剧,然而,某台技术管理人员是否清楚认识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危机,是否正在思考如何去突破、扭转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危机,答案尚未可知。
1.1.2 新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互联网、云技术等已深远地影响到每一行业,且发生了翻天覆地变。电视台作为信息传播的窗口,理应走在新技术应用的前列,实际上某台采、编、播及办公网络一体化尚未建成,对全台设备进行云维护管理概念还未深入每一位员工,更谈不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来指导全台的业务工作,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1.2 技术管理人才缺乏,技术设备利用率低
某广播电视台设备已从模拟制播分离时代进入数字高清制播网络一体化时代,并快步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团队、制播流程和平台融合一体化时代迈进,某广播电视台采、制、播等系统已完全具备高清智能化、数字网络化功能,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采、制、
播高清数字网络一体化,其原因除受基础环境设施影响外,数字网络技术人才缺乏也是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技术设备利用率低,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1.3 技术保障模式传统,设备维护难以到位
某广播电视台在技术保障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根深蒂固,仍以封闭、僵化、控制性模式为主,技术维护、技术支撑由少数几个人负责,实际岗位操作人员不了解设备原理、性能,未掌握常见故障现象判断与处理方法,这样导致的问题有二:一是故障处理难以及时,影响工作正常运转;二是设备日常维护难以到位,设备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1.4 技术管理对象众多,技术设备日新月异
1.4.1 技术管理对象众多
技术管理内容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培训、技术改造和技术维护等。电视台技术管理对象主要包括 3 个方面:一是涉及采、录、编、审、存、播、传输、发射和网站等专业设备的技术管理;二是涉及配电、灯光、音响、温控、无人机航拍、虚拟演播和外场转播等专业配套设备技术管理;三是涉及消防、通风、温控和监控等环境设备的技术管理。
1.4.2 技术设备日新月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受众需求不断变化,无人机航拍、转播车、虚拟演播系统等广电周边设备陆续在某广播电视台得到配置,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广电采、编和播等专业设备软件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由过去设备软件5年、3年不落后到现在设备软件月月有新产品、时时有更新,真所谓日新月异。
2 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探讨
针对某台存在技术管理思维滞后、人才缺乏、模式传统、对象众多等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思维、体系和队伍 3个方面着手做好正处于转型期的某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工作。
2.1 树全媒体思维,把准技术管理方向。
2.1.1 树全媒体思维
思维决定方向,根据上述对行业现状的分析,全媒体建设策略无疑是传统媒体面临危机的突破口,为此,做好技术管理必须树立全媒体思维。笔者认为:一要弄清为什么要转,互联网、数字技术发展直接导致传统媒体年轻用户的流失和广告分流,为求生存,不转不行;二要弄清怎么转,以受众为导向,以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喜欢的节目为转型目标,以建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团队、制播流程、平台的融合为内容。
2.1.2 把准技术管理方向
技术管理应以全媒体建设内容、标准为导向,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团队、制播流程、平台的融合为目的,把准技术设备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培训和技术保障等技术管理的服务方向。
2.2 树新技术思维,创新技术管理体系
2.2.1 树新技术思维
技术影响行为,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应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诠释,试问一天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会怎样?所以,技术管理者必须树立新技术思维,深刻认识新技术影响生活、行为的客观事实,永远保持对新技术渴望欲,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云维护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来服务于某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推动传统封闭、僵化、控制的技术管理模式向开放、人本、服务技术管理模式转变。
2.2.2 创新技术管理体系
针对某广播电视台技术人员少、力量簿的实际,须创新技术管理体系,笔者的建议,一是构全员维护体系,即以各岗位实际操作人员日常维护为主,台技术骨干定期巡检为辅,第三方(经销商)作保障的技术管理体系,明确各项设备日常维护责任人、内容、标准和时间。二是建全台局域网体系,真正实现全台办公、采、编和播等业务系统网络数字化、自动智能控制化,实时、精确监测各系统运行状况,提升网络运行安全能力,提高单位工作运转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三是引入云维护技术体系,实时监测、维护重要信息业务系统,确保重要设备系统运行安全。
2.3 树新人才思维,抓好技术队伍建设
2.3.1 树新人才思维
人才决定未来,那么如何为某广播电视台未来广电技术管理做好支撑保障呢?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复合型技术人才思维,认清未来广电技术管理不仅需精通广电设备传统技术人才,更需即懂传统广电设备技术管理又懂数字网络维护还懂广电宣传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并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抓好技术队伍建设。
2.3.2 抓好技术队伍建设
前面已明确某广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人才,在此着重谈如何进行队伍建设。在引进急需人才的基础上,重点应加强现有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并主要从 3 个方面:一要走出去,拓宽技术人员的视野,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找准自己差距,定位自身努力方向;二要请进来,现场向技术人员传授指导实际技术要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三要建机制、搭平台,激发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勇于在实践中模索、梳理、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图书 情报 档案 一体化管理模式
近几年,高等院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初露端倪,探讨这种管理模式的文章也经常见诸杂志,但真正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院校还不多。下面笔者就这种管理模式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意义
1.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资源共享的社会,各高等院校在管理上尤其是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方面要走在社会其他行业的前面,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之间既有着内在的联系,又存在着互补关系,在科学研究、理论创新方面有着共同的参考、咨询、管理作用,如果能够在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平台上共享三者资源,就会为学者、研究人员、教师、学生提供极大的便利,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各院系、各研究部门也可以利用此平台对科研项目、研究课题、进行更好更有效的管理。
2.实现图书管理、情报管理、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现代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就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形成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传输、信息读取的自动化,提高图书管理、情报管理、档案管理的管理水平,由人工管理变为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将可以公开的局部信息变为公共信息资源,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需求,使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充分传播和共享,而且可以实现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满足不同受众的各种要求。
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可行性
1.各高等院校都具有图书、情报、档案的资源,只是被分散在各个部门管理:图书由图书馆管理,情报由院校情报所或杂志编辑部管理,档案则由各部门、各院系管理,只要能够把这些散在的资源有效的组合起来建成一个集成信息网,建立信息资源库和客户端,就可以做到技术上的一体化管理。
2.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人才体系和管理体系,但情报和档案管理却被分散在各个部门,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良莠不一,参差不齐,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兼职,各院校完全可以图书馆人才体系为基础,再遴选一些有情报管理能力和档案管理能力的人员,将管理体制做适当调整,即可组成完备的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并可建立一支精明强干的有管理能力、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管理人才队伍。
3.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已基本具备计算机管理、网络管理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在图书馆基础信息管理技术手段上只要增加两个子系统,改善信息平台即可。
4.高等院校的图书、情报、档案是相关的信息,均为知识的载体,具有同源性,他们的受众大体相同,主要针对的是学者、教师、学生,他们的目的就是查阅文献,资料,检索最新科技信息。这些工作如果能在一个平台上得以实现,就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繁杂手续。每个图书馆的图书、情报都有局限性,如果我们利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就可以打破区域限制、部门制约,使受众享受到丰富的资源,节省宝贵的时间,提高情报利用率。
三、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
1.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大容量、数字化、资源共享、多学科渗透、传输的快速、尖端科技的推广,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教师、学生所重视,他们要求在一个平台上能够快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各方面材料而绝不仅仅是一两个局部的材料。他们要对某一个研究课题进行筛选、对比、分析、而后确定研究方向;他们要对历史资料做对比、分析,而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要对自己所学课程进行整理、分析而加深记忆,因此,仅凭一本教科书、几本参考资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他们要和国际对接,就要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的要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电力系统企业;电力计量;管理;研究;利用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和运用,让电力计量技术和流程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这也是电力系统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的运用,提高了电力计量技术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电力计量、远程自动化计量监控,如电力计量一体化设备会根据电力设施不同情况的变化而实现自动电力计量。随着对电力计量技术设备系统现代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用电监控系统以及电力计量技术设备诊断系统的可靠性检验带来了可行性运行,同时,对电力计量技术设备监测综合运行以及调整各个工作着力点的状态等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力争使电力计量技术设备自动化水平向更先进的水平发展。为进一步提升电力计量技术装备产品的性能和技术,提高使用效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对电力计量技术的运行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电力计量技术使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落到了实处,实现了用电高效
随着供电企业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供电企业的电力计量技术管理变得科学化、自动化,供电企业原来陈旧的电力计量系统很难支持现有的用电客户需要。电力计量新技术由于可进行变电站、电力客户终端及整个供电系统计量数据的综合采集、统计、分析、信息处理等,提高供电企业电力计量技术的综合应用管理水平。目前,随着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的普及和不断发展,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计量供电设备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好形势下,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列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电力计量一体化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应用化方向发展,它的研制、完善、发展和推广使用大大降低了电力系统工人和管理者的劳动强度,改善了电力系统生产者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增强了供电系统的安全系数;对降低供电企业的能耗,保证了供电系统安全生产,提高供电产能,提高供电企业效益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不增加企业设备的基础上,实现了产品结构的更新和管理过程的改革调整,使传统的电力计量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安全生产、文明生产、高效生产。
二、电力计量产品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
随着供电企业从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和服务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电力网络自动化技术对用电企业和客户产生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生产的电力计量产品已在国内外很多电力系统企业广泛推广与应用。主要包括:国产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管理系统、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图像监视监控系统、供电系统电力计量机、全数字计算机监控、控制系统设备、供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设备、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系统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调度系统设备等。电力计量产品在智能管理、生产调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配置、设备安装调试、供电销售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电力系统企业生产管理实现了智能化,设备管理实现了自动化,财务人事管理实现了科学化,产品销售实现了信息化,为实现安全、可靠、增效、高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加强和改进电力系统电力计量管理的办法
1.加强领导,建立电力计量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
首先,加强电力企业电力计量管理的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责任意识;其次,要建立健全电力计量管理网络,做到自上而下,从下往上,全员管理,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电力计量管理人人有责。
2.加强学习,开展培训,提高电力计量管理水平
加大企业研发人员学习和研发的投入,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学习培训制度,鼓励企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时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更新电力产品设备性能,做好换代升级,努力提升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水平。
3.建立健全并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
最有效的管理也是最人性化的管理就是制度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做好电力计量管理工作的保证。因此,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电力计量设备管理制度、电力计量设备定期检查检修制度、设备安装、检修制度、供电系统管理制度、供电系统设备定期试验制度、供电系统设备检查员管理制度、供电系统设备定期检测检验制度、电力调度管理制度、电力计量事故造查报告制度、电力计量上岗检查制度、电力计量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监督奖惩制度,确保管理制度的落实。
4.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对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是电力计量管理的重要内容,记录掌握技术性能运行状态,建管设备档案,编制审查设备购置、更新、改造、修配、报废,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电力系统企业结合当地的工作实际,建立电力计量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和技术运行体系,健全电力计量设备综合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和制度,科学合理的调配设备管理人员,积极有效的开展技术培训,扎实开展安全管理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做好自查和定期检查督查工作,确保设备管理精细化,制度管理规范化,技术管理科学化,安全生产高效化。
四、思考与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计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计量设备产品的不断创新,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电力系统产业普遍得到了应用,但相对于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还存在着差距,有的差距还很大。因此,有必要研究国外的新型产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力计量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研制和生产适应任何复杂情况下和特殊环境下工作的电力计量新型设备和产品,不断改进电力计量产品设备的功能,提高设备产品的性能,进一步提高电力计量产品设备工作可靠性;选用开放性较好和可靠性较高的通信模块,开发研制应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力计量产品,实现通信控制,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使电力计量产品能快速准确的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及时根据工作环境的状态,自动调整以最优的状态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设备故障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分析和诊断,并诊断结果进行预测,以便及时排除,防止故障和意外事故的发生;要对电力计量设备中的传感器等关键部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改进,提高产品部件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要对像传感器这样主要的关键部件进行科学的、重点的、高水平的创新和研发,强化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的研发和创新,哪怕是在相当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也能保证其测量的准确度;要关注国内外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虚心学习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
总之,实现电力计量设备自动化和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就要对对电力计量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技术革新,这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加大科技信息和设备产品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是提高电力企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安全生产,节约能源,提高供电效率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必须把握信息时代的发展契机,加大科研力度,密切关注电力计量一体化相关技术的发展动态,掌握其特点和新动向,深入持久的、扎实有效的开展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使我国电力计量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公望.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基础[J].中国科技信息.2009-11.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煤矿安全生产;应用
就现阶段我国煤矿的发展来看,机电设备老旧现象十分普遍,煤矿产量的不断提高,也使得机电设备使用的频率不断提升,加之不到位的机电技术管理,使得设备故障问题屡见不鲜,对煤矿正常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且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一现实情况下,强化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就成为趋势所想。因此,对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来寻求煤矿安全生产优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煤矿的长足、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保障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归结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保障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利于机电技术水平的提高。机电技术专业人员的缺乏是现阶段我国煤矿存在的普遍情况,进而导致井下供电系统不合理及不规范、设备性能测试不到位、检测方法落后等问题,给煤矿生产带来了无形的安全隐患。而机电技术管理则通过人员培训等手段,来为工作开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在保障机电设备运行安全性的同时,也进一步保障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利于提高机电设备使用的规范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煤矿事故当中,因设备不规范操作所造成的事故有着较大的比例。但究其原因的根本所在,是不到位的机电技术管理。因此,强化机电技术管理,在使用和操作上进行有效的规范,来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便能够使得生产事故的发生大大减少。当前煤矿生产机械化成都不断的提高,煤矿机电技术也要明确管理。每一个煤矿企业都应该有完整的技术管理体系,在机电部门设置了电气技术、电管技术和设备小件的专业化管理技术人员,采掘单位设置两位机电技术人,机电技术主管通过网络管理机电技术系统,一个机电技术的管理体系应该每月召开技术管理会议,在机电检修和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制定技术措施要求,机电检修工作应当详细记录检修实际情况和检修结果。在完善机电技术系统的同时应当提高煤矿井下条件,建立全面的井下数据库,方便检查和检修大型的煤矿机电设备。
2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2.1 落实设备检测的周期化、程序化、规范化
落实机电设备检测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各种机械保护、部位、联结件进行每月的定期检查与实验;对变电所和综采工作面的接地保护、电气保护进行定期的测试;针对大型设备开展预测预报和故障检测工作,充分利用铁谱采样分析、油试验等,来对设备关键部位油实施化验和分析,为大型设备正常运转提供保障;一律对进矿的电气插件等配件进行试验和检测,严把机电安全关口,将一切安全隐患扼杀在矿外或地面;充分利用春节、国庆等节日,来进行大型设备的停产检修,从而将设备运行中难以处理的缺陷及时消除。
以工程质量标准化创建为主题,加大井下机电设备管理力度,保障机电系统完好正常运转,确保安全生产。该区结合施工地质条件,认真查找在机电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对施工作业现场的机电设备、电缆线路、供电保护、皮带机以及安全设施等装置进行细致的安全检查,严格按照规程规定要求进行整定,确保机电系统保护整定合理,装置灵敏可靠。该区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制定严细的管理制度,每班施工现场保证有机电工跟班、交接班以及班中情况汇报,发现故障及时处理以免影响生产。在日常操作过程中,认真做到安全确认、手指口述,坚持持证上岗,坚决做到一任务一落实一兑现,为生产进尺任务的顺利完成尽职尽责。
2.2 强化设备的现场管理
依靠设备现场管理的强化,来提升设备运转的可靠性。首先,机电运行管理方面寻求管理模式创新,实行设备点检制度,坚持设备离线与在线点检工作,并引入信息化手段,通过温度、振动等数据来作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同时,建立合理科学的点检标准,同EAM系统有效结合,来进行点检网络平台的搭建,为企业预测管理体制的科学建立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落实设备管理的进一步规范,保障设备的健康运行。针对的重要性,来制定专项的管理制度,按照PPM工单要求,凭借EAM的事实运行,来使定人、定期、定点、定量的加油制度得到严格的执行;最后,推行灵活检修和预防性检修管理理念,来促进生产机电一体化的实现。即在检修计划上统一准备、上报和安排事实,且应坚持合理储备与配件现场管理相结合、机电设备灵活检修与计划检修相结合、机电设备静态与动态预防相结合、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相结合,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强制保养、动态检测和及时检修,使得机电设备故障率得到有效降低。
2.3 创新机电安全管理
首先,细分责任,强化考核,来不断提高机电安全管理水平。煤矿企业可考虑实行从机电科长、副总到分管矿长的巡回检查制度,并对各领导的包机、包片责任制进行落实。这样,依靠责任制的层次考核与压力的层层传递,来使机电设备完好检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其次,落实超前预防,将设备检测纳入到周期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第一,制定完善设备检修管理制度,对关键部位实行定期的实验与检查。第二,定期对变电所和综采工作面的接地保护、电气保护进行测试。第三,针对大型设备开展预测预报和故障诊断工作。第四,一律对进矿插件进行测试与检验,严把进矿关,排除相关安全隐患。
3 结语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是煤矿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不但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是煤矿质量标准化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应当给予此项工作高度的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眼界,推进各项管理制度的严格、全面落实,以最大程度上促进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煤矿企业的长足、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键锋.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分析[J].管理锦囊,2011(5).
[2]董石峰.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与应用[J].管理科学,2012(9).
关键词: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的成功的例子有美国。早在1984年,美国总统负责的委员会得到一份关于信息差距的调查报告,并针对政府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该委员会提出在每个机构中设立一名主管信息的高级官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直接参与最高层的决策管理。美国国会在1996年2 月通过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条例》,该条例要示政府进行信息工作改革,并在各政府机构设立信息主管职位,信息主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评价、指导、设计、利用等工作。为了配合信息主管的工作,每个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自此以后,政府各部门纷纷设立信息主管。(9)我国可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档案馆、图书馆、情报机构的信息资源都属于国家财产,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出发,借政府上网工程的锲机,设立信息主管,以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为主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和政府网站的共享共建。
2.3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将网上的政府网站的信息、图书馆、档案馆、情报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GILS)。在政府网站中有许多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如政策法规信息、专利信息等。在档案资源中有许多过了保密期可以进入公有领域的信息。充分整合这些免费的信息资源,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GILS则可实现这些功能。GILS利用网络技术和国际标准来搜集与标引信息,以便用户能以各种途径检索到网上公共信息。它有点类似于图书馆的卡片目录,可识别整个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描述这些信息资源中的可用信息,以及提供获取这些信息的帮助。(10)鉴于目前中文信息网站的现状,有必要建立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档案馆、情报机构网站的导航系统,实现资源的统一检索,一站式检索。
总之,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和长期形成的历史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科技论文。即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封闭的理念,又要从理论研究上进一步探索,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切实落实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工作。需要政府、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炜,试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内在依据。图书情报工作,1998,11
2、李莉,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4
3、万清安,论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4、孟世恩,梁博,我国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档案学研究2003,1
5、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图书情报知识,2004,4
6、赵洁,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7、刘换成,电子政务时代的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3,12
[论文摘要] 按照我国中长期客运专线网规划,福建省内的快速客运专线有5条, 作为即将配置并担当动车组单位之一的福州车辆段,笔者认为,应在确保既有车正常的检修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从制度准备、试运行准备、检修作业等方面提出做好动车组检修管理工作。
随着铁道部和福建省政府新一轮铁路建设合作协议的签署,福建即将迎来新一轮铁路建设,预计沿海铁路客运专线温福段将于明年六月、福厦线将于明年底分别开通运营。目前,福州南动车运用所和福州客技站动车应急检修设施即将全面开工,预计福州车辆段明年也将配属CRH系列和谐号动车组。为积极准备迎接新线及新设备的运用,确保动车组安全、有序运行,提高动车组检修质量和运用所检修效率,笔者在学习兄弟车辆段所属动车运用所的管理、运用和检修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动车组检修管理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完善制度,建立动车组一体化检修管理模式
动车组运用整备包含动车组检修、三电检测、车体内外部保洁、集便吸污等多个方面,涉及车辆、运输、客运、机务、电务、铁通等多个部门,应以动车运用所调度为中心,形成专业负责、整体联动的动车组运用维修体系和动车组一体化检修管理模式。
1.1 健全规章制度
在动车组上线前,对运输、客运、机务、工务、电务、安监等部门的专业规章制度及作业标准进行梳理与对接,形成动车组综合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检修作业等基本制度及作业标准,根据铁道部《铁路动车组运用维修规程》、《动车组专项检修作业办法》,结合我段配属的CRH动车组运用、检修实际,反复对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工作标准进行细化。制定《动车组一次检修作业程序》、《动车组机械师一次出乘作业标准》、《动车组专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管理办法和检修作业程序,为 CRH 动车组的运用检修提供可靠的作业标准,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理顺动车组运营组织、检修联动和作业互联互控等结合部问题。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检测监控手段,对动车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故障分析制度,形成超前预防的安全机制。
1.2 优化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实现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就是要涵盖动车所内车辆、机务、电务、客运保洁和工厂售后服务的所有作业程序,涵盖从入库到出库的全过程。对各单位之间的作业衔接进行梳理和重点卡控,设置质量卡控节点,在流程中安排必要的质量卡控节点,将质量控制落实在过程中,以节点质量保出库质量。采用“节拍”时间管理,核定各作业环节的作业时分,从入库的诊断检测、保洁作业、检修作业到联检出库各个工序要有合理的时间节拍。针对先洗车、后进库和先进库、后洗车两种情况,分别制定两套动车组检修流程,可考虑滤网清洗作业采用换件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检修和整备平行作业,缩短作业时间。
1.3 建立结合部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协调联络会议,不断理顺作业关系、提高作业效率。机务、车辆、电务、铁通各工种间并行作业,严格落实结合部五项制度:人员入库“准入制”;每日作业计划制度;平台作业制度;供断电制度;一级检修作业流程制度。动车组开行后,建立站段每周协调联络会议制度;完善动车组应急处理体系,对动车组故障、事故制订应急预案,并组织实作演练,形成紧急情况下反应迅速、应急有序。严格联检试验,对影响行车的关键设备进行重点测试,防止动车组带病出库。
2 加强培训,组建专业检修队伍
一支高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的动车组检修运用队伍是确保检修质量、维系动车组品牌的根本保障。前期我们就要对动车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职工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以适应动车组这一复杂技术检修运用的要求。 转贴于
2.1 建立动车组运用维修人员培训机制
公布标准、公开选拔、择优录用,按部、局统一部署,组织从技术干部、维修骨干、随车机械师三个层次的培训。在北京交大、西南交大进行理论培训,在工厂和铁路局进行实作培训,上岗考核。对管理干部培训的重点是加强动车组专业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重点是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故障诊断、判别和处理能力;对随车机械师、地勤机械师的培训重点是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关键词: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在原有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校企的深度合作,形成多元办学主体、双方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起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按照通用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的方式进行,课程体系也是根据这个思路来构建。
一、改革措施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重点在于,将每门课程都按照工作实际过程选取典型项目,所有专业课课程教学都以项目为载体,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在实训中掌握理论。在培养方案修订中,与建筑企业和建设部门积极联系,获取与课程教改相关的信息,并将其融入到教学改革方案中,使教学过程呈现教学宗旨。
1.注重自学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要想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建筑市场立足,扎实的通用能力、自学能力和灵活的思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专业基础课开设时不要追求多而全,而要抓住主干课程适当加大课时量,坚持学一门通一门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信心。
2.注重核心技能锻炼
强化职业教育理念,为学生社会生存打下坚实的本领。以建筑市场需求为宗旨,以实习促就业,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素质教育为辅,重视实践教学。第五至六学期开设了40周的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让学生从学徒阶段上升到熟手阶段,让他们熟悉岗位,增加从业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3.“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
(1)以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每年都将定期对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走访与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建筑市场中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适用岗位需求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等做出修订。
(2)“以证选课”的课程构建体系。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根据职业特点,构建了模块式与阶梯式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某些课程选用考证教材,从而真正达到了教学为考证服务目的。
(3)开展“订单式”培养。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根据建筑企业的需要,为了保证专业对口、专业培养的质量,克服种种困难,大力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
二、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新模式提出的依据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采用“1234”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职业教育五对接(一是专业与企业对接;二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对接;四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教学模式结合安全技术管理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提出,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是模式符合建筑市场需求的。
2.“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指“一体”,其基本内涵是: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以技术、技能为主线。
2指“二素”,其基本内涵是: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更强调文化素质。
3指“三段”,其基本内涵是:第一段:第一学期在校的基本技能学习;第二段:第二至四学期进行工学交替;第三段:第五至六学期在企业毕业实习。
4指“四阶”,其基本内涵是:让学生从第一台阶的生手,通过自我学习上升到第二台阶的孤手,再通过学徒制上升到第三台阶的学徒,通过最后的毕业实习上升到第四台阶的熟手。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相融通,培养过程与岗位流程相融通,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相融通,这是实现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具体途径。因此说,“1234”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和课程构件体系要求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2],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1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状况
(1)电力计量技术促进用电效率的提高,并且落实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原则。电力计量技术不仅提高了各个供电企业电力计量技术的综合管理水平,还具有统计分析、综合采集、处理电力系统整体、变电站计量数据和电力客户端数据的功能。一体化的电力计量技术适用于电力计量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以及电力计量技术不断推广的现阶段,特别是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体化的电力计量技术更加深入发展、广泛应用于生活中。作为我们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由于一体化的电力计量技术向着系统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应用化的方向实现了巨大进步,它的发展、推广、完善以及研制都有效的减少电力计量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减轻生产者和电力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了电力系统安全水平、电力企业效益和生产能力。
(2)电力计量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包括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系统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调度系统设备、全数字计算机监控设备、供电系统电力计量设备、网络管理设备和控制系统设备等在内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设备在电力计量过程中经常用到。对供电销售人力资源配置、办公自动化、供电销售、财务管理、智能管理、设备安装调试和生产调度都具有重要影响的电力计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电力企业产品销售财务人事管理科学化、生产管理智能化、设备管理自动化和电力企业销售信息化等目标以及可靠、增效、安全、高效等电力系统管理目标的实现。
2提高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1)培训电力计量管理人员并提高技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一定要求。电力公司应该增加对电力计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的投入,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并鼓励他们掌握国内外的先进知识与经验,积极研发新产品和更新技术,确保电力计量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
(2)制定并遵守每一项规章制度。只有制定并遵守各项电力计量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电力计量管理的水平以及实现人人皆平等的理念。因此,制定并遵守有关的包括上岗检查制度、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制度、事故调查报告制度、供电系统设备定期检测制度、设备定期检验制度、设备安检制度等电力计量管理制度,设立有辅助作用的奖励惩罚制度有利于保障各种管理制度正常实行。
(3)要建立健全的电力计量管理制度。为了设立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需要增强电力计量的管理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完善电力计量管理系统,做到相互监督协调、全方面、全员、系统的管理,鼓励每个人参与其中承担责任。
(4)作为电力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强化电力计量设备综合管理的工作,重视其重要作用。为了时刻了解电力计量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运行状况,电力企业对电力计量设备需要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全面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设备的管理档案和其维修、更新、报废制度。
3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策略
电力计量技术随着近几年电力计量设备的持续完善和电力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国内的电力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我国的电力计量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电力计量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方面。密切关注国外电力计量高新技术的动态并学习其经验和技术;积极进行新产品例如传感器这类核心元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努力达到先进化、高水平和科学化的发展,使设备的自我状态检测、故障识别、自我在修复的功能不断加强,电力计量设备在各种环境下都运行正常精确;为了提高电力计量设备中传感器这类核心元件工作的科学性、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周期,工作人员要努力改进和研发;为了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并及时解决故障,及时准确地判断和分析出现在电力计量设备的各种故障,做好结果预测工作是很必要的;选择开放并可靠的通信模块,加强有通信功能电力计量设备的开发和通信控制工作、提高电力计量的智能水平以及设备的准确性;根据不同的环境正确判断分析通过电力计量设备得到的数据,自动调整设备状态来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加大可以在特殊条件下工作的新型电力计量设备,改进其性能,提升电力计量设备产品工作的可靠稳定性。为了实现电力计量技术和设备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满足其管理要求,电力计量技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电力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企业生产能力,要达到这一点,电力企业应该增加对设备产品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投入,增加科学技术投资,最终实现电力计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李志忠 单位:赤峰市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
1.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在单位之间的协调问题
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相关单位在与电力企业的合作上较为分散,而且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管理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然而这一问题非常不利于项目成本的控制有可能会延长工期。尤其是一些相关性非常强的专业,在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上往往存在相互之间承接的关系,特别是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需要监理单位的协调才能连接起来,否则也不利于成本的节约和单位之间的协调。更为严重的是,电力系统通信工程的相关单位与其施工单位之间信息交流不畅,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一般情况下,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主要进行的是施工和图纸的交流,这还关系到信息管理的复杂性问题。所以,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在单位之间的协调性问题需要受到高度重视。
2.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2.1形成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模式整体思路、组织方案现阶段的管理模式以专业划分为依据,若是形成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根据区域进行项目分组,以专业区分为主,这样能够很好的协调不同的专业之间工作流程之间的配合,有效地减少由于工作在路程上流转造成的时间与人力的消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电力系统通信工程的设计单位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工作模式,形成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整体思路,进而创新管理模式,确定管理的目标及原则。另外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好不同专业的主管对于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这一管理属于技术管理层。需要认真审核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方案的可靠性、规范性以及可实施性。只有这样才能将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2.2建立信息传递的有效机制就目前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框架来看,仅仅有一些电力企业专业的管理层与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的某些单位之间有信息之间的传递,但是大部分的电力系统通信工程一体化设计的内部之间,非常缺乏信息的有效传递。要想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首先就必须实现信息传递的通畅性,进而实现时间、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建立信息传递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各专业的主管在具体安排相关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工作要求,积极响应配合其工作,信息传递的方式有很多种,需要根据不同的信息内容来确定。
2.3实现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的流程方案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模式整体思路、组织方案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机制,进一步为电力系统通信工程管理模式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在工作流程上也有较大的改变,改变主要在于细化了电力系统通信工程在项目管理方面的活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的重复性,还能够根据实际的项目发展情况,合理的调节工作的顺序,最大程度实现工作的任务量,改善工作模式,使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3.结语
新的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突破原有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新的管理模式的建立在应用上或者是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表现出特有的突破性和独特性。所以,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
作者:常淑云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绥化供电公司
【关键词】电力;计量技术;管理;应用
1.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
1.1电力计量技术使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落到了实处,实现了用电高效随着供电企业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供电企业的电力计量技术管理变得科学化、自动化,供电企业原来陈旧的电力计量系统很难支持现有的用电客户需要。电力计量新技术由于可进行变电站、电力客户终端及整个供电系统计量数据的综合采集、统计、分析、信息处理等,提高供电企业电力计量技术的综合应用管理水平。目前,随着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的普及和不断发展,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计量供电设备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好形势下,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列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电力计量一体化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应用化方向发展,它的研制、完善、发展和推广使用大大降低了电力系统工人和管理者的劳动强度,改善了电力系统生产者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增强了供电系统的安全系数;对降低供电企业的能耗,保证了供电系统安全生产,提高供电产能,提高供电企业效益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不增加企业设备的基础上,实现了产品结构的更新和管理过程的改革调整,使传统的电力计量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安全生产、文明生产、高效生产。
1.2电力计量产品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
随着供电企业从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和服务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电力网络自动化技术对用电企业和客户产生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生产的电力计量产品已在国内外很多电力系统企业广泛推广与应用。主要包括:国产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管理系统、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图像监视监控系统、供电系统电力计量机、全数字计算机监控、控制系统设备、供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设备、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系统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调度系统设备等。电力计量产品在智能管理、生产调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配置、设备安装调试、供电销售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电力系统企业生产管理实现了智能化,设备管理实现了自动化,财务人事管理实现了科学化,产品销售实现了信息化,为实现安全、可靠、增效、高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保障。
2.规范技术设备
2.1采用新技术,提高仪器的精确度
现代电子技术发展,使得电力计量进入了电子时代。电子式电能表的启动功率小,在低功率时准确度仍然较高,频率、电压、功率因数和谐波等的改变对电子电能表的误差影响范围也较小。电子式电能表还能实现远程电量采集.比传统的现场工作人员抄表引起的时间上的误差要小得多。选用合适的互感器,采用预付费电能表、低耗变压器等也能到达节能降耗的目的。
2.2严格定期检测和监督的制度
电量的损失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线路的损耗、变压器的损耗和电力计量装置的漏计。其中线路的损耗和变压器的损耗很大一部分是固定损耗。不可以去掉,但是电力计量装置的漏计却占到了电量损失的大部分。这里的主要原因是:电力计量装置的不规范做法使得电量漏计和损失。在《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中对电能计量装置的组成、种类、技术要求、工作前管理、安装后验收、运行时管理、印证的管理等等有关内容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所以。按照国家计量法规定和电力部规程。正在使用的计量设备必须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检验。
3.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
3.1调动计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各项工作的标准化都离不开人,需要一支懂技术的高素质标准化人才队伍作保证。当前,从事计量工作的专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是影响计量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基层,不少计量人员工作不了几年就调离计量岗位,新补充的计量人员又要从头开始学习、培训和考证,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理论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更谈不 创新和发展。因此,有关单位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问题,要尽量减少计量专业人员的流动,随时掌握计量人员的思想动态,只有真正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做到相瓦沟通和理解,这样才能使每个专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潜心地钻研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3.2加强对计量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计量工作人员在各个工作流程中运用计量系统开展工作,系统能自动对不符合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的行为予以提醒,有效解决了计量工作的随意性造成的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提升了内部作业差错控制与行为约束机制,也为企业实现电能计量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多注意加强对计量人员的培训。例如,有些电气安装人员在安装单相直接测量电度表时,往往不注意相线和零线的正确进入,认为只要电度表正向转动就可以了,如果出现相线和零线接反,就很容易给窃电者制造窃电机会。在安装带有互感器的计量装置时,安装人员对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必须分清,各相电压对应的互感器二次线以及电度表的按线必须正确。如果安错电表就会转慢或不转,造成漏计电量。因此,加强对计量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也是降低能耗的一个有效途径。
3.3加强领导,建立电力计量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
首先,加强电力企业电力计量管理的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责任意识;其次,要建立健全电力计量管理网络,做到自上而下,从下往上,全员管理,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电力计量管理人人有责。
3.4建立健全并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
最有效的管理也是最人性化的管理就是制度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做好电力计量管理工作的保证。因此,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电力计量设备管理制度、电力计量设备定期检查检修制度、设备安装、检修制度、供电系统管理制度、供电系统设备定期试验制度、供电系统设备检查员管理制度、供电系统设备定期检测检验制度、电力调度管理制度、电力计量事故造查报告制度、电力计量上岗检查制度、电力计量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监督奖惩制度,确保管理制度的落实。
4.结束语
总之,实现电力计量设备自动化和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就要对电力计量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技术革新,这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加大科技信息和设备产品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是提高电力企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安全生产,节约能源,提高供电效率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必须把握信息时代的发展契机,加大科研力度,密切关注电力计量一体化相关技术的发展动态,掌握其特点和新动向,深入持久的、扎实有效的开展电力计量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使我国电力计量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荣成.规范电力计量服务企业发展[J].华北电业,2002(03).
[2]陈向群.法国电力计量管理的启迪[J].大众用电,1998(06).
关键词:焦化;电气设备;技术管理;质量标准化
城县众泰煤焦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一家集焦炭、煤焦油、粗苯、洗精煤等多种产品生产为一体的焦化企业,地址在拜城县重工业园区内。目前已形成年产焦炭60万吨、精煤180万吨、煤焦油2.5万吨,粗苯5500吨的生产规模。公司在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检查组的验收,通过这次评定过程,机电设备管理维护方面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
1完善技术管理制度,健全技术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了以机电副总为主导,机电部为中心、车间层层反馈落实的电气设备管理体系。机电部分多个专业管理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部室、车间有技师、技术员、技术尖端人才多名,有精细化的上下级互联互报制度。车间建立了电气设备管理网络图,主要由技术员、技术大拿、拔尖技术工人组成,互联互包。通过健全技术管理体系,精细分解技术管理要求,使技术管理要求更贴近于生产[2]。为使电气设备技术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每月召开由机电副总主持的设备技术管理专题会议,每周召开由机电部主持的技术汇报总结会,总结并布置每月、每周的电气设备技术管理工作。(1)维修方面:该公司从检维修前的检修措施编写与审定开始,逐级建立健全安全技术管理措施,完善了安全技术管理审批制度。在检维修过程中详细记录技术数据,检维修完成后要编写检维修成果报告,且有详尽的设备点检制度,做到痕迹管理。并为以后的检维修工作提供详细的技术数据和完善的技术台账,使检维修制度化、规范化。(2)职工培训方面: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做到培训内容鲜活生动易于员工接受和吸收。(3)台账管理方面:建立设备台账管理制度,将所有设备技术参数以及设备保养周期录入台账。
2夯实设备基础管理,切实保障安全生产
公司从设备基础管理入手,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设备点检制度、设备定期保养制度、设备包机制度,并汇编成册并组织各级人员认真学习,如遇设备技术更新,随时修订。针对近年来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更新迅速、变化复杂的现状,公司及时有针对性的对机电设备技术特征普查,编写了《众泰煤焦化有限公司主要机电设备技术特征》,将机电设备基本参数,规格型号详细信息录入公司设备台账,并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不间断的对其内容进行补充。细化到大型固定设备一机以台账,每台设备的原始资料一律归档,分类保存,确保精确技术数据指导实际生产。公司对核心设备煤气鼓风机、焦炉四大车、除尘站风机、合格重介质泵、脱介筛等机电设备进行周期性设备技术测试和检定,确保焦炉、洗煤厂安全连续性生产,针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重要高危区域如焦炉地下室、副产品回收的化产区域、高低压供配电等防静电接地极、避雷器等进行每半年预防性试验及检测,确保安全生产。鉴于新疆的极端天气(夏季47℃,冬季-37℃)对上述重要机电设备的油品定期取样化验分析实时更换,并采用先进仪器对设备进行探伤、振动测试、转速检测等多种手段监护设备状态,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连续运行。
3理论与现场相结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公司采取多级培训:公司技术专家授课培训、部室专业技师现场指导培训、车间讲师授课与现场结合培训、班组一对一指导培训和每日一题等多种形式,强化机电各岗位职工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此外,公司要求各级培训讲师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教案,培训结束后写出培训心得和培训总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查阅其培训签到表、培训教案、授课记录、职工考卷、成绩统计、培训总结等多项内容,并不定期旁听授课。公司精选技术大拿和技术骨干做导师,开展导师和带徒活动,从根本上机培养高技术机电设备维修后备人才。每年工会都组织年度职工职业技能技术比武,开展技术对抗赛和岗位练兵,激励职工学技术、钻业务。在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和岗位技术等方面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安全生产意识和设备检维修技能。
4在生产实践中开展技术攻关
机电技术管理突出表现在安全生产、管理决策服务等方面[3]。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设备选型定型和设备购买过程中,众泰首先进行充分技术探讨,然后对其经济性做出论证,为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针对安全生产中的难题,召开局部“诸葛亮智囊会”,各路“诸葛”献计献策,开展技术攻关;同时成立专业技术创新工作室和技术创新小组,组织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公司举办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活动;每季集中验收评审,根据项目价值给申报者以适当奖励。公司积极运用各方面的力量,为焦化安全生产出谋划策。
5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素质考核
提高技术人员待遇,稳定技术队伍。培养工作基础好、有事业心的技术工人,逐步提高独立工作和独当一面的能力,增强技术后备力量。为在全公司范围内营造尊重技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职工钻研业务、学习技术,众泰煤焦化制定了评定职工技术大拿实施办法,在全公司职工中评聘技术大拿,各车间部室内部评聘技术能手,形成了职工积极学技术钻研业务的进取局面。每年度对技术大拿和工人技师考核评聘1次,实行能上能下制度,充分发挥其技术骨干作用;公司还推行人人讲述身边发生的安全案例进行集体分享和员工每人1题等方式,为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
6设备管理
各单位设专职人员负责设备相关技术管理工作;部室设专职或兼职专业员负责公司相关技术管理工作;每台设备都必须制订完善的设备要求,设备图表的内容是:定点:规定部位、名称及加油点数;定质:规定每个加油点油脂牌号;定时:规定加、换油时间;定量:规定每次加、换油数量,并严格执行。专业人员要做好设备新技术推广、油品更新换代工作和废油的回收管理工作。
7结语
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工作是保障焦化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焦化行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的重心任务之一。完善的机电管理系统可以改善焦化行业的生产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更多的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加速焦化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铁岗.煤矿安全技术基础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2]能源部.煤矿安全规程[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