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企业工作计划书

物流企业工作计划书

时间:2023-06-07 09:1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企业工作计划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企业工作计划书

第1篇

一、切实完成年营销任务,力保工程进度不脱节

1、实行置业任务分解,确保策划合同兑现

20xx年公司各类楼盘的销售任务是1.5亿元,其中一季度1500万元、二季度4500万元、三季度4500万元、四季度4500万元。按 XX所签协议书,该任务的承载体为策划公司。经双方商议后,元月份应签订新的年度任务包干合同。为完成年度营销任务,我们建议:策划公司可实行置业任务分解,到人到片。而不是单纯依靠招商大厅或中心活动。可采取更为灵活的销售方式,全面完成年销任务,在根本上保证工程款的跟进。在营销形式上,应完善团购、中心活动推介、上门推介等方案,努力创造营销新模式,以形成自我营销特色。

2、合理运用广告形式,塑造品牌扩大营销

新的一年,公司在20xx年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广告投入。其目的一是塑造“XX”品牌,二是扩大楼盘营销。广告宣传、营销策划方面,XX应在广告类种、数据统计、效果评估、周期计划、设计新颖、版面创意、色调处理等方面下功夫,避免版面雷同、无效重复、设计呆板、缺乏创意等现象的产生。

3、努力培养营销队伍,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策划公司的置业顾问以及公司营销部的营销人员,是一个有机的合作群体。新的一年,公司将充分运用此部分资源。策划公司首先应抓好营销人员基本知识培训工作,使营销人员成为一支能吃苦、有技巧、善推介的队伍。其次是逐步完善营销激励机制,在制度上确立营销奖励办法,具体的奖励方案由营销部负责起草。

二、全面启动招商程序,注重成效开展工作

1、结合医药市场现状,制订可行的招商政策

按照公司与策划公司所签合同规定,XX应于去年出台《招商计划书》及《招商手册》,但目前该工作已经滞后。公司要求,上述两书在一季度由策划公司编制出台。 为综合医药市场情况,拟由招商部负责另行起草《招商办法》要求招商部在元月份出初稿。

2、组建招商队伍,良性循环运作

从过去的一年招商工作得失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招商队伍的缺失,人员不足。新的一年,招商队伍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将配备符合素质要求,敬业精神强、有开拓能力的人员,以期招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3、明确招商任务,打好运营基础

XX项目一期工程拟在今年底建成,明年元月将投入运营。因而,厂家、总经销商、总商的入驻则是运营的基础。我们不能等米下锅,而应军马未到,粮草先行。今年招商入驻生产企业、总经销商、总商、医药商业机构等任务为300家。由策划公司与招商部共同承担。

4、做好物流营运准备,合理有效适时投入

医药物流不同于传统医药商业,它要求医药物流企业不单在医药交易平台的搭建、运输配送能力的提高、医药物流体系的配置上有别于传统医药,更主要的是在信息功能的交换适时快捷方面完全实行电子化管理。因此,新的年度,公司将与市物流研究所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并按合同协议履行职责。为使公司营运走向市场化,公司拟成立物流部,拟制定XX医药物流系统的营运方案,确定设施、设备构成因素,运营流程、管理机制等。该工作在董事会的同意安排下进行。

三、以能动开发员工潜能为前提,不断充实企业发展基础

XX的企业精神“三生万物,以人为本;和合求实,科学求真”决定了XX品牌的打造,XX集团的建立,必须充实基础工作、充实各类人才、充实企业文化、充实综合素质。新的一年,公司将在“四个充实”上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1、充实基础工作,改善经营环境

公司所指充实基础工作,主要是指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要做到位,做得细微,做得符合工作标准。小事做细,细事做透。务实不求虚,务真不浮夸。规范行为,细致入微。通过做好基础工作,改善内部工作环境和外部经营环境。该工作的主要标准,由办公室制定的公司《工作手册》确定,要求员工对照严格执行。为对各部门基础工作开展的利弊得失实行有效监督,公司在新的年度由办公室承办编制《XX工作动态》,每半个月一期。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王军锋(195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人才培养;谢一风(1962-),男,浙江余姚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才教育;江民鑫(1978-),浙江湖州人,宁波经贸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教指委物流教学项目“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编号:JZW2012114),主持人:王军锋。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47-06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生产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自我学习和操作而获得的感性知识和技能。例如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能力而提出,围绕着实习、实训、实验展开,是理论能力的有机补充。职业能力是为了胜任职业的“岗位群”或“工作群”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既包括会做会用的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包括承担社会责任、容忍他人观点的社会能力。当然,人的职业能力是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

技能是指运用实践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标活动的能力。而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则叫“熟练”。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指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后者指从事某些专业性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绘画能力、飞行能力或物流专业能力等。

职业技能侧重在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或专长,而拥有这些高技能高专长的人称为职业行家、职业高手、专家。职业能力侧重在人为了从事某种职业而应具备的一种资质和潜力、是一种资格、是个性心理特征,是包括体能、智能在内的行事能力。

(三)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领域中最常见的概念,关于它的论述众多,下面从职业能力的结构观、本质观和发展观三部分来阐述职业能力的内涵。

1.职业能力的结构。结构是解释某种事物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问题。职业能力结构要解释什么是职业能力,以及什么是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的问题。职业能力从心理学上来讲是指胜任某种职业所必不可少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从教育学上来讲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所需具备的资质或潜力。我国职教界对将职业能力结构分为纵横两个结构层次:纵向结构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横向结构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例如物流专业的包装、叉车、堆码、信息、单证等操作技能。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专业能力结构要合理,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实用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包括界定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评价工作成果的方法等。例如分析物流系统成本的方法、评价物流系统绩效的方法、设计和优化物流方案的思路等等。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要有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团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例如能承担社会责任、有群体意识、能包容不同的观点、能提供别人帮助、能公正地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及行为的规范性。

综合职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是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职业不适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这种从事任何一种专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又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对关键能力的解释为:“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于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我国劳动部门结合本国特点提出了关键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2.职业能力的本质。探究职业能力的本质是本文重要的内容之一,关于职业能力的本质,专家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认为职业能力的本质就是各种心理要素的集合,如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另一种倾向认为在实际的工作情景中理解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正好说明了职业能力的本质特征,它们相互辉映、相互补充,职业能力正是围绕自身职业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具备的资质、潜力和心理素质。

二、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界定

(一)高职物流专业的特点

1.物流学科的特点:

(1)综合性和交叉性。物流学科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才出现的学科,是因为要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新出现的矛盾的需要,即流通成本上升而产生的。因而,它需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运筹学、统计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的成果。也只有在20世纪中叶以后,上述学科发展到一定水平了,才有可能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现代物流学科才有可能形成。可以说,没有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就不会出现现代物流的观念与活动。所以,物流学科是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2)应用性。物流学科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它没有特别高深的、不易理解的纯理论,需要的是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它的理念和操作方法。

(3)系统性。物流是个系统,物流学科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使物流系统整体优化,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及最低的成本,而输出最佳的物流服务。因为物流是个系统,所以各个环节会互相制约,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例如,为了降低库存常采取小批量订货,但因为订货及运输次数的增加,又会导致订货及运输的成本上升;要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缺货率,就必须提高库存,这样又会导致库存成本上升、产品积压风险增大。对物流活动的研究和操作,都必须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成功。

2.高职层次的特点。高职即高等职业教育,简单地说,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它既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形式,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所谓职业教育的属性是指它的培养对象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所谓高等教育的属性是指它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的第三级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层次人才,他们在理论方面低于大学本科,但偏重于实践和应用,是一种既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他们既不同于重理论而常常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一般大学毕业生,也不同于只熟悉操作但缺乏理论知识的技术工人,是工程研究和工程设计人员与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之间的人才层。他们是一种能把各种构思和设计变成现实,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式”的中高级技术员。

(二)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界定

1.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我国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在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共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能力可分为能力结构与能力层次两部分。职业能力结构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组成。能力层次则可分为两部分: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为了确立能力本位教育思想,要明确教育教学上的“三会”目标和要求,即教师要以“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教会工作”为目标和要求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学生要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工作”为目标和要求进行学习。

2.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见下表)。

三、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在职业教育中常见的学习理论有:行动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三种。行动学习理论,也称行动调节理论,是认识理论的发展,将学习看作主体对自我行动调节的过程,指向目标定向和过程组织的动态行动能力的获取。情境学习理论,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主体与客体间促成的交互形成的学习行为,经验学习理论,是基于经验导向的学习观,它立足于个体经验,将已有的经验应用于现实工作环境,并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改进方案。

(二)实践理论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企业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理论内容服务于实践内容,如理论课的内容以企业案例为主。以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如加拿大的能力本位实践教学模式,它包括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强调多样化学习和情境学习环境的设置,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会组织学生完成一项定典型的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小组成员间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以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如澳大利亚的以国家资格证书为基础,以确保和规范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和就业市场。

(三)胜任力理论

根据胜任力的显现程度不同,可以将胜任力分为两类,即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外显胜任力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上部分,这部分胜任力容易被感知和后天培养,是对胜任力基础素质的要求,是有效执行工作所必须的。内隐胜任力主要包括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下部分,这部分胜任力不易被感知且难以培养。胜任力模型描述了有效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组合,将在工作岗位中绩效卓越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

(四)教学理论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理论有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和引导探究教学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学习;核心是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动手和动脑的集合;以学生的兴趣为起始点。引导探究教学理论主要强调通过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既探究知识有获得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定位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强调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

四、国内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的启示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1.国内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实验、实训、实习层面展开,其培养途径包括校企合作、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等。

(1)校内实训。校内实践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借助实验室实训、仿真模拟教学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包括模拟物流公司、物流沙盘、物流软件处理应用等等。

(2)校外实训。一是通过校企联合的实训基地和院校之间的实训室共建组织学生参观和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到同地区物流实验室较好的院校学习等。二是同区域院校之间开展的诸如物流技能竞赛、物流学术报告、物流设计等交流形式训练学习的实践能力。

(3)社团活动。高校社团活动形式很多,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非学术性社团,这类社团的功能在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如演讲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协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等。另一类是学术性社团,这类社团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讲座,报告会等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4)校外实习。实习是当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加强联系、合作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制度在时间安排、形式类型、内容和指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如实习信息和实习机会不够多、实习时间过短、过于集中、实习内容偏离专业特点、不能够很好的为就业做准备等等。

2.国内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校外实习时间过少且过迟。大部分高职学校是将学生的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周期2-3各月左右。由于时间短且是一次性的行为,事实上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进入陌生的实习单位,一来要熟悉新的环境需要花掉全部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时间,二来这么短的时间学生无法深入到某一项工作中去,只能是浅尝辄止。

(2)校内实训教学效果不明显。高职学校的实训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历史、学术性理念取向、政策和社会资源匮乏等种种原因,始终无法有效突破讲授式的局限,实训教学得不到充分的彰显,无法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持。

(二)国外研究分析

以职业为旨要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外各国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培养模式的研究上,如美国、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等。

1.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职业教育中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模式。其运行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

2.在德国源于“学徒制”的“双元制”模式在其历史进程中体现着日耳曼民族不鄙视“技能”的文化传统。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并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培养一半时间在企业实训,一半时间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但以实训为主,这样来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

3.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其突出有国家成立国家培训部,指导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力本位的培训体系。这种培养方式突出了培训结果,即学员受训后实际具有现场操作能力。它以国家承认的能力水平为起点,随时、随地接受不同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方式灵活,注重岗位培训和工作实习,其技能训练不是模拟,而是全真的实习,从而保证学生使用技能的掌握,不论是基础实践训练还是专门技能训练,学生都要先操作,后接受考试,考试标准明确,把关严格,凡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方式富有灵活性和适应个别差异性,确保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均有适合于他们的培训机会,在培训中提高了实际的操作水平,促进了职业能力发展。

五、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职业导向教学的观念转变

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实践教学,围绕职业岗位开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传统的学科导向教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职业导向教学。职业导向教学在知识观、学习观和课堂观等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观——确立职业知识观。传统观点认为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以备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认为普通文化课在高职课程中占主导。现代职业观认为普通文化课应该职业化,普通文化课的开设应与职业或专业知识相关、为专业知识服务,促进教育与学生工作岗位的衔接一致。

2.学习观——从单向被动接受获取到双向主动实践。学习不应是教师传授一些文字符号层面的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而应该是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水平的过程。教师也不应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工具,教师的工作不应是仅对教学信息进行帅选、过滤后再传输给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在职业实践导向的教学观下,教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被打破,教学更多了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促进者、协调者的角色,实现从知识掌握者向交往促进者转变。

3.课堂观——从预设性课堂到生成性课堂。生产性的课堂教学思想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性特点,它认为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必须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获得,它的目标是“行”而不是“知”。职业导向教学的课堂组织从确定性、预设性走向学习者在职业实践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行动对话来构建课堂,它强调在职业实践活动中以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

(二)职业导向教学的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着眼于职业整体性能力的提升,即不仅包括简单的动作训练,还应含有智慧技能,解决复杂、多变情境问题的能力,如果说学科体系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体系的知识,那么职业导向教学则旨在解决学生学会如何“做”的问题。职业能力包括具体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知识、技能、态度在内的整体性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实现从单纯的动作技能向解决复杂、灵活的情境问题的智慧技能转变,还强调能力的社会性要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性发展。

2.课程结构。学科导向的课程结构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这样的课程划分是按照知识体系而非工作逻辑体系。职业导向教学的课程结构思路是:以职业岗位所需要某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训为主要教学环节,将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技术理论、劳动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旨在形成关于工作任务的整体认识,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门类划分打破原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中为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划分课程,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组织方式、劳动工具及具体工作要求来划分课程。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职业知识为主体,而非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可有可无,只是职业导向的课程不再视理论知识为整个课程的核心,而是服务于工作岗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能发挥出来,这样看来,实践知识和实践过程在职业导向的课程中具有明显的核心地位。

4.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实现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的整合,确立工学结合的学习观,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确定知识并组织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的职业行动获得有关工作过程的知识,掌握融合于各项职业实践行动中的整体性知识。

5.课程评价。职业导向的课程评价摒弃传统只注重书面评价的弊端,以解决实实在在问题的能力去进行考评,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而已,且所选择的评价内容必须与所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密切相关。

(三)职业导向教学的教学方式

1.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以个案问题为基础的发现问题、问题分析、解释与解决,从而获得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主要包括如下学习步骤:遭遇问题情境;分析困难所在;把困难表述成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着手解决问题,发现并表述解决方案的有待改进之处;总结解决方案;评价解决方案。问题导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被置于真实的、丰富的、复杂的学习情境中,此时,教师的角色多为鼓励学员参与讨论,避免讨论离题,确保小组讨论符合学习目标。意味着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并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而是在学生遭遇困难时,教师通过适当的提示来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在问题导向教学中不直接主导学生学习的流程,而是起激发引导作用,充当一个提供支持、鼓励、提示的教练。

2.项目学习法。项目教学法主就是围绕一个职业工作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在尽可能高的程度上自行完成确定目标、设计和实施工作过程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等环节。项目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再主导教学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单独或协作完成工作活动的过程中取得进步。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可以成为“项目”的任务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该项目应该是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

(2)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独立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并克服处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3)必须有可展示的成果。既可以是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物,也可以是一个方案、计划书或设计图;

(4)项目应有一定的难度,而不是极为简单的任务。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来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5)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项目教学的实质在于创造一个学生参与、体验的实践氛围,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再现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完成相关任务的一系列流程,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整合各种不同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一般分为以下教学阶段:

确定项目: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项目任务设想,也可由师生共同确定、选取一个项目。制定计划: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写出各种的计划书,确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项目实施:学生在小组中角色分工完成后,便按照已确立的计划进行工作;

检查和评估:由学生演示并阐述项目结果,先由学生对工作成果进行自评,再由教师进行评估。最后师生共同协商、探讨应注重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归档或成果应用:项目成果最终应体现其实践价值,可以应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或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或参考。

3.体验学习法。体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转化体验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我们应关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非内容和结果。知识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它被持续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而非被获取或传输的独立实体。凡是以活动为开始的,先行而后知的学习方式,都可称作体验式学习。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反思来实现知识、技能和态度多维整合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既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特别强调体验之后,能够通过反思得出抽象概括的结论,并以此调节后继的行为,体系“做中学”的思想。体验学习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

单阶段模式。即教学的任务只在于设计一种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此并经历一个体验过程,便认为学习发生了。这种模式把体验等同于一般的行为刺激,至于能否通过体验整合产生学习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则无从考虑。

二阶段模式。即:体验一反思。它要求教师在提供情境外,还要帮助学生从体验中发现问题,形成思考,通过反思获得经验的提升。这里的体验与反思不是单一的先后关系,而是循环性的,即意味着在体验之后进行反思,有助于学习的深入,而反思之后的体验又会引出新思考。

三阶段模式。即计划—体验—反思。之所以添加“计划”这一环节,为的是强调体验式学习不能没有目的,而应事先有所规划。事先有所计划的体验式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内容更为集中,学习的效果通常也更好。在这里,“体验”已不单纯限于“经历”、“做事”,而且包含着情绪、情感的体验“反思”不仅指对现象、问题的思考,而且也指归纳、分析、批判等思维活动“计划”既指确定学习目标、作出培训计划,也包括设计学习方案,以及学生的自我规划。

四阶段模式。即具体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首先,具体体验阶段。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学习者既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获取直接体验,也可以借由他人体验进行再体验,如角色扮演等间接体验形式。其次,观察、反思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回顾自己的体验活动,并对自己的体验进行分析、反思,观察自己行为的效果,明确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情境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从而形成新的见解。再次,形成抽象概念阶段。学习者基于对自己体验的回顾和反思,试图把观察的结果同化到由于演绎推理产生的新认识或理论中去,形成一个新观点或新认识。最后,在新情境中检验。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对自己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如果自己的理论通过检验,那么代表假设是是合理的、可靠的观察与反思,可以把新观点迁移到其它情境问题的解决,反之,则需要导向下一个具体体验,开始一个新的学习循环。

五阶段模式。在学者把体验学习划分为如下步骤:体验、归纳、概括、演绎、应用、评价。虽然划为六个步骤,但这种模式实质是在四阶段模式基础上增添了“评价”环节,因此把它视为五阶段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