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油田;科研经费管理;创新
一、引言
科技研发是企业提升整体素质、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创新工作的基础,对于油田企业同样也是如此。近年来,油价长期处于低位运行,油田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实现降本增效是目前急需开展的工作。在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通过管理举措降低其它费用成本已不具备太大空间的情况下,通过科研提升产品业务的附加值以提高利润率是可行的途径。因此,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帮助企业的科研工作。本文对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二、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对油田企业的重要意义
资金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对于油田企业更是如此,油田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投入比较大,其中占据相当比重的一个部分就是科研经费。而科研经费应该如何使用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关键就在于管理的精细化。
企业要集中研究,制定科研经费的投入数额,然后出台相应的措施和管理制度对经费的花销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这样,才能使经费真正的花在刀刃上,才能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才能研发出新的产品和技术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我公司针对具体的情况,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了管住、管好、管活、管出效益的要求,力争让企业投入的资金真正的收到相对应的回报。同时,我们还利用现代化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块,将每一笔经费的来源和支出反映在信息系统当中,从而有利于更好的管理。
三、进行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手段
随着油田企业对环保、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技术服务的深入和课题的不断增加,公司的研究任务也越来越重,承担了国家项目,集团公司的项目以及新疆油田公司的各类研发项目,每年投入的科研资金也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以往传统的管理方法已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的管理方式共同融入到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当中,不断的促进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
1.推行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预算是科研经费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预算的制定,可以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有一个预先的判定,从而在之后的科研管理当中可以更加的有序。预算的管理中,一个核心的词语就是精细,我们必须要把科研经费所使用到的各个方面都想到前面,才能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更加有条理性。在进行预算的编制的时候应当首先成立一个科研项目预算领导小组,因为油田企业的科研工作涉及的方面非常的多,需要财务部门和各个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制定好准确的预算。
2.搭建科研经费管理平台
科研经费管理平台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油田公司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将科研经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解下放到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通过科研经费的管理平台,我们可以对各个项目经费的支出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便于审计和监督部门对于每一笔科研经费的花销进行审核,这样,就可以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同时,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方面,我们要建立一套良好的制度,将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充分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创新,研究出新的产品和技术。
3.提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主体还是人,我们要做好科学研究经费的精细化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素质和水平。一方面,对于科研人员来讲,要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从更加精细的角度和更加全面的想法以及更加实用的产品、技术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对油田企业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以实际情况为指导,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针对管理人员而言,对于精细化管理要负起责任,从经费的支出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着手,明白每一笔资金的流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我们要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精细化管理,任重而道远,管理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4.注重科研项目的效益分析
随着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科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及时获得科研成果与加快成果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科研计划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公司总体发展战略,以效益为中心,突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突出重点提高质量。财务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共同参与投资计划决策;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科研经费管理平台跟踪项目管理,加强经费控制,合理支出,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科研项目通过验收后,我们要进行分析评价与全面预测,促使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四、结语
油田企业的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从细节出发,弄清楚每一笔钱的来源和支出,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建敏. 浅谈油田企业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J]. 石油科技论坛,2012,01:33-35+70.
[2]张京先,刘晓煜. 实施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 会计师,2013,06:73-74.
[3]黄琨. 制定成本定额标准 细化科研项目管理[J]. 石油科技论坛,2008,01:61-64.
【关键词】企业;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资金;预算
一、引言
从当前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企业科研管理往往对项目立项、上报经费的拨款、结题审计、研究等几个大的环节方面比较重视,而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其效益关注不够。与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相比,企业对拨付的科研经费和自筹的科研经费管理过于粗放,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收支核算的好坏和结题的财务审计报告是否通过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
二、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科研项目立项的预算科目缺乏合理的预算。根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第三章规定,经费的支出范围中,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咨询费、会议费、管理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档案/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费用等十二个科目。首先,有些单位在申请课题时,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课题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和估算,而是为了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其次,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由于缺少财务知识,所编制的项目预算经费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中实际所需的成本,造成预算编制科目与实际发生的费用不一致,实际经费超支。再次,有的企业管理部门对科研人员考评只认科研项目第一负责人、科研论文第一作者,致使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导致申报项目规模小而数量多,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企业匹配的自筹资金投入大,这样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困难,使得团队的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受限,科研创新的学科优势互补和交叉集成效应难以实现,影响了重大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和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项目(课题)首先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实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其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许多科技企业制定有详尽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不容易被监督控制,导致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执行乏力。
3.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成本难以计量。科学研究与企业经营有着密切联系,把科学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用纵向科研经费作横向课题的实验经费或其他研发支出,使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企业对从事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费、交通用车、仪器设备使用费以及科研人员的工资、科研津贴、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企业成本费用列支,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开支范围。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实际上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将经费花在何处,用途是否与科研管理条例规定的科目有关,科研、财务等部门缺乏协作审核,加之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项目是他们争取来的,因而出现了科研经费支出无序性和随意性,“专款未必专用”,而且支出结构也不尽合理。
4.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处理不明晰。科研项目在预算编制时,各单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尽量多报预算,使得预算编制脱离实际工作;预算内容没有细化到具体开支项目上,缺乏可操作性;科技项目支出预算缺乏可比性和参考性,影响了预算编制数与执行数的差异性。预算编制的不准确、不细化导致科研项目资金不能按阶段及时用出去,形成结余。单位为了不使结余资金上缴,申请项目延期结题,集中采购支出经费,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使课题的预算收入和研发支出不匹配,同时也给财务核算和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5.科研资产管理混乱、材料领用大进大出、设备利用率低。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名义上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处等部门共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科研用较多。其次,由于科研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些科研项目购置了固定资产,课题完成后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闲置长久不用,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且设备利用率不高。再次,企业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等无形资产管理措施也非常薄弱,造成被侵权事件的发生和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6.科研项目资金流失严重。目前,研发机构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纵向、横向和企业自筹专项三部分组成。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由于其来源的多样性,有科研收入、有企业与事业合作项目以及其他单位投资等等,大部分要以科技服务或科研成果作为企业的投资回报。纵向财政资金(无偿性)和企业自筹专项按规定纳入科研管理经费的管理范畴,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失控。
7.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现存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规范作用不强。其次,企业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管理监督检查意识不强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尚未建立经费监管下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的综合考核没有开展,成为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1)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断完善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企业科研部门、财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科研部门、财务等各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断完善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体制。(2)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建立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根据科研项目性质和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实行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和核算,避免科研项目支出挤占科技企业日益紧张的经营费用,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以报销,国家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开支,建立科研经费审批权限制度,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3)加强科研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利用科研经费或结题经费购置的资产,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规定均属国有资产,企业应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核算、管理和处置,以达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目标,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4)制定科技企业科研结算管理办法,强化结题经费管理。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通称禁令)的第六条禁令明确规定:“严禁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科技企业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和课题剩余经费的使用方向,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科研合同,按规定及时结题。(5)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建立健全科研经费核算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努力构建以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行政部门参与的管理监督信息系统。(6)开展科研经费的结题审计和效益审计,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首先,课题结题审计是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其次,绩效考评注重的是科研结果的评价,而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科研支出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其中进行评价。因此,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
参 考 文 献
[1]张振刚.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会计.2007(5)
[2]姬长全,张文颖,翟祥.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J].现代商业.2008(9)
[关键词]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措施
[作者简介]岳红梅,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
[中图分类号]C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186-03
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加强,高校成为地区企业的重要“外脑”之一,除了接受企业的研究课题外,高校教师还接受各类企业、集团、公司等单位的业务咨询,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经济活动预测与决策的咨询服务。从企业转入的研发经费纷纷涌入高校科技领域,由于高校财务制度对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统一的要求,横向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不断显现。本文就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试作分析,探讨如何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
一、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一)没有形成有效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大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横向经费管理办法,管理中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套用纵向经费管理办法,管得过严。纵向经费管理有严格的预算编制与审批程序,明确的开支标准和范围,特别是对劳务费支出限制更为严格。由于纵向经费管理过细、过严,如果横向经费管理简单套用,不但会抑制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而且还会导致有些科研人员直接与企业私下合作,逃避学校的监管。这样,一方面造成资金“体外循环”,学校无法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另一方面影响合作人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也给当事人的工作氛围造成不好的影响。二是由于横向经费管理制度缺位,导致管理过于宽松。学校提取管理费和代扣税金后,就不再过问和干涉,如何使用就是项目参与部门自己的事了。对支出内容虽有规定,但是缺少强约束规定,超范围支出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成本核算很不规范,无偿利用学校的水电、设备、试验场地和学校声誉、技术、品牌等而无人追究;科研成果放任自流,造成学校知识产权丧失或流失而无人问津;特别是结题不结账的现象尤其严重。长期结题不结账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大多数高校担心将结题项目的结余资金进行分配,会挫伤科研人员争取横向经费的积极性,就采取长期挂账的形式任由项目组自行支配。这样对高校来说,承接了一个横向科研项目有无结余资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根本无管理和效益可言。
(二)横向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比较严重
由于高校对科研经费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或为国家代扣缴一定比例的税金,有的科研人员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从而逃避上缴管理费,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或将已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方式转移到校外;或以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财务部门并不监督其投入、运用、耗费和补偿的全过程。同时,科研主管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和收取管理费,而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学校得不到补偿,造成学校资产的流失。
(三)横向科研经费在日常报销中存在违规现象
横向科研经费报销中违规的情况主要是指报销过程中票据存在“失真”和“偷梁换柱”的现象,多数体现为虚开招待费和劳务费,还有发票开具时间与科研时间不统一,往往把立项之前的旧发票充作报销单据;也有的是科研报销单据中所列的明细账与实际情况不符。高校部分课题负责人乃至一些财务人员认为,横向科研经费是靠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只要财务报账手续过得去,个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便使科研经费支出出现随意性。加之一些商家根据顾客要求任意变更发票中的商品名称、金额,到商场买衣服、家用电器,开具的却是购买复印纸、办公用品的发票,致使科研经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四)横向科研成本核算难度较大
由于高校横向科研项目承担者大多从事教学工作,其工资和津贴大都计入教育事业费开支,其从事横向科研工作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都可以和从事教学工作的资源共享,如科研所用房屋、仪器设备、图书、水、电,甚至部分科研材料等等。这些教学资源本身就是高校从事科研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科研成本核算就比较困难。另外,科研工作者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不强的问题,认为科研人员争取的项目经费越多,说明学校的科研工作做得越好,很少去考虑资金成本效益,这种只重成果不计成本的想法也是科研成本核算难的原因之一。
(五)高校横向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科研经费在经费管理上一直是以科研课题为基本核算单位,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课题组,仅在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登记,而财务部门只反映科研资产的金额,对科研设备的购置是否重复、利用是否合理并不清楚。科研资产验收入库手续也不严格,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多由科研人员保管使用,也不要求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从而造成学校固定资产的严重流失。
(六)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配合不力
长期以来,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缺少沟通和协作,科研管理部门只注重多争项目,多争经费,多出成果。科研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对各课题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不清楚。而财务部门又不熟悉科研工作,不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只是对费用进行简单的核算。这就形成了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脱节,造成项目不能结题,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等情况,以致财务部门无法进行科研投入产出效益的分析。
二、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推动高校参与市场竞争,多渠道筹集横向科研经费
开放高校,多渠道、多样化吸纳科研资金。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和方式,走出象牙塔,热心参与地方建设与服务,积极与工商企业合作,提高自身科技转化的能力,尤其要重视捐赠。同时,运用法律手段予以减税,鼓励企业向大学提供设备与经费支持。充足的科研经费和时时更新的先进设备,将不断促进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接受多样化的捐赠,同时也要重视校友的作用,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努力争取来自国外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的资助。
(二)科学管理,提升效率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我国应建立以直接资金(也就是以直接资助或签定合同的方式提供的资金)拨款为主体、以合同为纽带的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率。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把好“立项关”,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冗余环节,把科研人员从应付检查和报表中解脱出来;明确经费管理上的权责;由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科研经费的财务管
理;健全和完善现有的体制,严格管理,改变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存在的短期,明确各项费用的支出标准,账目清晰,最大限度地克制有限的科研经费的浪费。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项目主持人以较大的自,以鼓励科研人员多争项目,多出效益,更好地进行科技服务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积极探索科研成本核算办法
目前,高校对科研课题的成本核算尚未有较好的管理模式。因此,应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特点,引入合理、有效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机制。核算要做到切实可行、简单方便。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核定出符合实际的不同的管理费提取标准,管理费提取后直接记入科研项目成本,并直接冲减学校教育事业费的各项开支,而科研管理部门的项目管理费应直接由教育事业费列支。或是参照科研单位成本核算法,将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按照计人成本费用的方式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其中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按科研课题和项目进行归集,构成科研成本,而期间费用,即单位为科研活动发生的组织、管理等费用,因无法按某一具体核算对象归集,则区别情况进行账务处理,不再参与成本计算。
(四)加强高校科研固定资产的管理
将科研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到学校整个资产管理范围,对于用横向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亦应严格遵循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好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登记等手续。当科研人员变动或项目结题后,财务部门要协同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资产清理,办理资产变更手续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要提高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打破以往分项目购置科研设备的格局,形成各项目之间科研仪器设备的互通有无,防止科研设备的重复购置;要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尽可能实行与教学用设备的资源共享,避免科研经费的不必要浪费,增强项目之间的协作能力,使学校总体科研实力得到加强。
(五)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与沟通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必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才能使科研成果投入最小,产出最高、最佳,达到效益最大化。财务人员要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与科研管理部门一道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从科研立项、资金到位开始,财务部门就要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首先,财务人员可根据科研项目的合同、协议书等信息资料,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给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其次,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支出方向,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后,当项目完成或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结余奖励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做到结一题,清一题,避免长期挂账,防止科研资金的浪费和流失。
(六)加大专项审计力度,有重点、有选择地对横向科研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他告诉记者,有人曾找到他寻求专利转让,可以借此申请到三百万元经费,但条件是这些“科研经费掮客”自己要拿走其中的二百多万元。
张元的例子显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科研经费申请已经成为“黑洞”,局外人都不知道水有多深。这也是为什么科技部部长万钢不久前在国新办新闻会上提到科研经费“恶性问题”时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的原因。
谁能拿到政府补助
李冰是广东某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职员,她的工作是专门负责帮助企业申请高新项目。她告诉记者,科研经费种类繁多,首先光级别就分区、市、省、国家级,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经费额度越大,当然申请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此外,财政部、科技部等不同的主管部门都可以设置专项科研经费。
为了申请高新技术项目的扶持经费,一些此前没有专门研发部门的企业会在“李冰们”的指导下临时成立研发部。李冰告诉记者,几乎每家企业都会设专人负责研发资料的归档和科技项目的申报,寻觅是否有和自己相关的项目经费可以申请。
李冰透露,其客户之一是华南某家知名的油漆生产企业,这家企业每年都会申请各种名目的十数个科研经费,一年下来至少几百万元。李冰介绍,一般来说大企业在申请中占据较多优势,“他们有实力,而且一般与政府的关系都还不错”。
曾有一名LED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广东有超过六千家LED企业,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可以拿到补助,其中多为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而有的企业项目虽然做得很差,但是跟政府关系好,会吹牛,就能拿到几千万的政府补助。
一万亿用了多少
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长超过千亿元,2012年更是超过一万亿元。但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估算,我国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依据一万亿元左右的总量来估算,科研经费非科研之用的金额每年可能达到数千亿元。
一些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不当使用科研经费已成“惯例”,一些地方和高校还形成了利益链:专家学者们争抢课题“要经费”,项目组成员巧立名目“花经费”,管理者“批经费”。
李冰透露了业内流传的一则消息,珠三角某区的科技局局长,在企业申请某项目经费前收取好处费二十万元,在二百万元经费申请成功后,再次狮子大开口向企业索取一半费用。结果惹怒该家企业,事情最终被曝光,该局长被“”。
新华社近日播发评论称,发钱的和花钱的成了利益共同体,谁还愿意去真正改变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光明日报》曾刊文披露,目前普遍的科研基金申报模式是:政府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制定出固定研究方向的项目申报指南,科研工作者再根据申报指南进行基金申报。本应体现科学精神、科学规律的科研基金的申报,成为了政府部门的“命题作文”。而在此过程中,从项目立项、资金分配到成果鉴定,又都离不开“人治”的影子,最终导致科研基金分配可能成为权力、人情的衍生物。
未来如何改革
地方已经意识到科研经费发放模式改革势在必行。“科技经费的使用模式,不能简单立项就行了。”10月12日,在首届中国科技金融促进高峰论坛上,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如此表示,广东省未来将对既有科技经费使用模式进行调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省科技界别政协委员对记者表示,立项里面可能就存在猫腻,基层项目上报时可能存在虚报,实际上一百万元的项目报上来写二百万元,立项之后更是缺乏监管。
他认为,在我国,科研经费由科技部、科技厅、科技局这样一层层地审核下发,层级太多,容易出问题。而且科技厅是行政部门,不是科研部门,由他们来掌握经费和项目的发放并不合理。
上述广东省政协委员建议,我国的科研经费模式改革可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比如德国,由一家协会统筹所有科研院所,并管理全部科研经费的发放。没有人为的行政管理角色,协会会长是科研出身的,知道钱应该花在哪里。
“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各地科技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上述政协委员说,“如果要监管到位,必须将经费的发放者与监管者分开,给钱的人负责做审计,拿钱的人专心做项目。”
万钢在上述会上还透露了完善科研经费监管的设想。“我们应该做到每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至少在本课题、本单位中要公开、透明,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恶性问题的发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研经费效率更高。”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纳税义务
当前我国要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来促进我国高级产业的发展。而在科教兴国的路程中,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占到了重要地位。而我国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主要和政府财政拨款支持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当前,高校内有关科研经费收入的界定不明确,造成高校难以有效进行科研经费收入核算和纳税筹划。这为我国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于高校的科研经费进行范围划分和界定将关系到高校进行会计核算和发展。同时,为了降低高校的纳税风险,还需要对高校的纳税义务进行探讨,以最终帮助高校针对科研经费收入进行合理纳税和财务会计核算。
一、当前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界定存在的分歧及探讨
(一)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一般界定
当前在我国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江苏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简单的将科研经费收入进行了划分,把高校拥有的科研经费直接划分为了纵向与横向科研经费收入。但是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收入和横向科研经费收入并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只是简单的规定纵向科研经费收入就是取得的财政性拨款收入,横向科研经费收入则为取得的不属于财政性拨款收入的内容。这种较为笼统的划分方式虽然较为概括的说明了高校科研经费收入是什么,但是却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区分和界定。同时由于在横向和纵向的定义方面具有非明确性,这必然导致当前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界定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当前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界定存在的分歧
由于当前我国对于科研经费收入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必然导致各个高校或者专业人士在对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细致性界定中存在较大的分歧。而主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会计制度虽然指出科研经费收入应将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及其他基本辅助活动中来自非同一级别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纳入核算体系。但是对于“非同一级别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是的理解却容易在字面上便产生两种意义截然不同的界定。首先,第一种界定方式是认为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应包括除了本级财政主管部门拨付的经费之外的所有获得的经费。而第二种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界定方式认为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应只包括不是同级财政主管部门拨付的财政性收入经费。这种分歧造成各个高校在进行科研经费收入界定上存在巨大差异与不同。难以有效进行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会计核算和税收缴纳。
(三)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界定的探讨
根据上文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界定分歧,如何对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会计进行科目界定将影响到高校的最终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如果按照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界定的第一种理解,就应该将应纳增值税的科研经费在高校的“经营收入”这一会计科目中进行核算,其他的在“科研事业收入”的会计科目中进行核算。如果按照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界定的第二种理解,就应该将所有科研事业收入归入“经营收入”进行核算,而不能纳入“科研事业收入”中进行会计核算。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当前的会计制度中的规定进行修订以完善有关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界定,并最终降低高校的纳税风险。而在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界定进行完善时除了需要考虑文件内部不要产生歧义之外,还可以通过反向列举及正向概括的方式进行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界定,这样可以保障界定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提高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对于可以经费收入核算的效率。
二、针对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纳税义务探讨
(一)当前税法中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纳税义务规定
在我国的税法中,对于财政拨款是否征税有一定的规定。其中在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税法中对于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列举了几项,其中就有财政拨款这一项收入。之所以不将财政拨款纳入企业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是因为财政拨款的来源主要是税收,因此如果再对其征税是效率低下且存在重复性征税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纵向科研经费实质上属于财政拨款,因此其并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对于除了纵向科研经费收入之外的其他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并不属于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的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收入项目。但是其是否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还需要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收入的具体类型进行划分和界定后才能最终确定。只有在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收入具体类型进行划分和界定有,高校会计核算系统才能有据可循,并且照章办事的同时降低高校的纳税风险,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二)当前行政法规中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纳税义务规定
当前,我国税法中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中由财政部门直接拨款的那部分收入直接不征税。但是对于其他非从财政部门直接拨款获得的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如何确定纳税义务,在我国当前的某些行政法规中有一定的界定。即在我国财政部于2004年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对于高等院校为了社会其他行业服务而提供的具有技术转让、培训、咨询、服务、承包等服务获得的科研经费性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当前有行政法规已经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纳税义务进行了规定,即行政法规对于非从财政部门之间拨款获得的高校科研经费收入暂时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免征或者不征税的前提条件
根据前文讲解科研发现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可以直接分为免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两部分,因此整体上来说都不承担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但是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法中对于成本费用的规定,高校科研经费收入要享受免税或者不征税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前提条件,否则并无法直接享受免税或者不征税条件。在我国当前的企业所得税税法中规定了如果企业从事的业务应享受多重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待遇,如果企业内部没有进行明确的会计核算,那么企业无法自动享受免税或者不征税的优惠,只能针对高校科研经费收入的全额征收企业所得税,而不能免税或者不征税。同时作为高校而言,还需要对支出项目进行明确划分,只有在对高校科研经费支出进行明确划分后才能对不征税收入相配合的不征税收入的支出及免税收入相配合的免税收入支出进行划分,因为对于高校的科研经费收入相配比的支出项目而言,不征税收入的支出不可以进行税前抵扣而免税收入的支出是可以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之前进行抵扣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加强内部收入支出项目核算,提高自身的会计核算能力,最终减少自身的纳税风险并提高对于资金的利用效率,为我国高校科教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逐步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极强外部性的科研事业将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能否长期高速发展。高校科研事业作为我国科研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只有对高校科研经费收入进行有效界定,并对高校所涉纳税义务进行探讨才能最终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窦静.高校科研涉税问题的思考[J].会计师,2012(10).
[2]王瑞峰,赵瑛杰.高校科研经费核算管理模式创新[J].经济师,2015(01).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时候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职教师资管理现代化研究――以江苏为例”(项目编号:2014SJB448),主持人:孙建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5日
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推动和鼓励高等职业院校的继续发展,我国也加大了对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经费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但大量经费的投入也给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特点和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拟定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能为高等职业院校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一、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特点
总结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单项经费的数额较小。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大院校,科研通常包括教育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三种,并以前两种技术研究为主。其中,应用技术研究则是结合当地经济结构特点、发展需要以及本院的科技优势、专业特点等开展的科研工作,如科学技术咨询、生成技术服务、科技成果推广等。而教育科学研究则主要是对教学方法、内容、课程体系、专业建设、教学规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所以,单项研究经费的数额相对较小,这是科研经费的典型特点之一。
第二,类别清晰。高等职业院校比较常见的科研经费有校级课题经费、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其中,校级课题经费指的是院校进行统一资助立项,并被列入院校科研项目研究计划中的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指的是院校对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以及成果等项目后所得到的投资资金。纵向科研经费则指的是由国家、政府部门、部委等下拨的支持院校进行科研的经费。科研经费来源虽广,但类别清晰,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另一大特点。
二、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不规范。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直接关乎项目经费能否得到有效保证,可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为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将重点放在争取立大项或多立项的工作中,并因此忽略了立项过程中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比如,横向课题的预算编制有很大的随意性,编制人员的预算往往偏向于较易获得票据的方面,而对项目的实际使用方面的预算却少之又少。此外,立项过程中的经费预算审核也得不到足够重视,项目评审组主要是由技术专家组成,财务人员比较欠缺,立项评审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对科研内容、目的、技术等方面的把关,但对于项目经费预算是否科学、合理、真实却缺乏严格的把关,导致科研经费预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预算编制的经济合理性、目标相关性。另外,一些课题负责人对经费管理制度缺乏了解,以致预算编制和执行频出问题。一些课题项目的经费到位后,而课题组未能及时按照预算报销经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财务人员开展工作,增加了工作量,经费管理效率下降。
(二)科研项目经费核算困难。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资金来源渠道广泛,除了相关部门下拨的科研经费之外,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这些共同构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科研经费得到有效保证,成为推动院校科研系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对于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方式也有所差别,而经费来源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核算的难度。此外,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还有多元化和专项化的区别,因而很难对其进行特定的分类管理,这无疑也增加了经费核算的难度。再有,为满足科研需要,院校往往将公共资源无偿贡献出来,院校的事业费和科研经费混合在一起。而按照相关规定,应提取部分科研收入用于支付折旧费、水电费等,实际上,所提取的管理费用大多被用作科研管理的日常开支,科研项目经费难以准确计量。
(三)科研经费使用监管不力。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科研经费监管方面不力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院校过分注重争取科研经费,而对经费的后续管理工作监管不力。虽然院校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但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导致科研经费开支的混乱现象,科研监管沦为形式主义。此外,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共同的管理平台,且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甚少,以致财务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有效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和项目的进展情况,因而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另外,缺乏明确的结余经费管理机制,以致在课题研究结束后,结余的经费管理工作处于松散状态,结余经费长期出现挂账现象,经费支出也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最终难以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化管理目标。
(四)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开支审批工作主要是由课题组负责完成,而实际上课题开支管理往往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如购置的图书、仪器设备等大多是由科研人员自行保管,这些科研资产的验收程序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并不规范,在进行资产交接时,也无严格的交接手续,因此在结题后常出现上交延迟甚至不上交的情况,这是造成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另外,课题组所购置的设备往往归各家所有,因此重复添置设备的情况比较常见,有些添置的设备又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院校在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不够重视,以致出现各种侵权、窃取等现象,使院校的科研工作蒙受损失。
三、高等职业院校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机制。为使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院校管理层应首先提高预算管理意识,要求财务人员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对外公布,以接受全体人员的监督,提高预算执行力。另外,“无规矩不成方圆”除了提高预算管理意识之外,还需要不断完善制度来提升管理效果。
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经费预算编制应做到及时有效,进行自上而下逐级编制;(2)尽量细化预算管理的内容,以更好地规范和明确每笔款项的使用情况,减少和避免资金使用混乱的现象;(3)编制预算管理时,除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之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规定,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经费使用预算书完成后,由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进行审核,预算书通过审核后则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确实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则由课题组提出调整申请,财务管理部门备案,按照有关程序进行报批,禁止擅自更改预算的情况。通过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机制,为实现研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奠定基础。
(二)加强科研经费使用核算力度。科研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应本着对科研事业负责任的态度,加大部门间的配合与合作,加大经费的核算力度。包括认真审查票据内容的合理性、真实性及规范性,严格执行签字责任制,保证科研经费的专款专用,减少经费使用混乱和违纪现象,实现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外,科研、财务等有关部门还应对科研项目中的固定资产加大核算力度,做好各项登记、调配、立账、报废等工作,减少固定资产的浪费和流失现象。在科研课题的成本核算方面,则可对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进行调整,将课题经费进行直接、间接费用划分和管理,以确保科研经费开支的透明性和合理性。
(三)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加强监管。为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于课题研究上,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财务部门、科研部门及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共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财务部门作为科研经费把关的第一道关口,应严格按照经费报销机制控制费用的支出,坚决禁止与课题不相关费用的支出。科研部门则应根据财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认真核查经费的支出情况,看是否与预算相符。审计部门则应对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免出现经费挪用、截留、弄虚作假等违规操作现象。
四、小结
总之,科研经费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保证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使科研经费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应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包括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的核算力度、加强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管等,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实现经费的规范化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智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2.9.
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关注。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审应重点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文章分析研究高校内审机构如何做好科研经费审计。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科研经费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等科研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健全科研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逐步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工作之一。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定义、定位和内容
科研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承担的全部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科研管理业务活动合法性、适当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8条指出,高校内审的目标是促进完善管理,控制和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科研经费审计的定位就是通过审计,促进科研管理的完善,控制和防范风险,提升科研水平。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起着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预算标准都不是很合理,如果我们生硬地去追求与预算一致,侧重预算执行效率,不但不会提高科研管理效益,还会引导科研支出的虚列,造成负面影响。预算不是我们的定性标准,它本身也是我们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正面引导,科学预算、科学执行,而不是生硬地追求一致性。科研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是对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核。科研经费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科研项目个人的。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科研经费使用都须合法合规。
二、科研经费审计的特征
1.政策依据的专业针对性
科研经费属于专项经费管理审计的范畴,审计依据除了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外,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审计政策依据也不同。纵向科研经费有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如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办法、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横向科研经费更多地是依据合同(任务书)或委托方要求。
2.审计内容的特定性
科研经费审计内容根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要求和项目经费来源确定,主要是审计相关项目内容及制度的遵循性,目的是查错防弊,查处与科研不相关的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审计报告使用范围的指向性
目前所做的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课题结项验收或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科研项目主管部门。
4.审计结论比较单一
审计结论主要侧重于经费管理的规范性,预算支出的准确性,以及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目前关注绩效部分较少。
三、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常见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的使用往往被看成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项目管控方面,内控不完善,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疏松。科研管理任务重、科研经费规模大的学校,未按教财【2012】7号文件要求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统一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科研人员认识不够,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预算。具体表现有:项目管控方面,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规模大的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或机构;横向科研经费未完全实现分项目核算;科研经费尚未完全实现辅助账登记;因异地转账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外地专家咨询费发放未使用银行卡;少量科研劳务费发放存在无人员身份信息、无银行卡号、代领代签等现象;纵向科研经费报销烟酒、餐费;报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费用,如:衣服、包、药品、食品、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报销汽修费、保险费;部分办公耗材大量从商场、超市购入,存在报销个人生活用品的可能;个别旅游景点住宿、往返车票,与科研活动关联度不高;发票无抬头或发票开具单位与开票内容不符,存在极个别虚假发票问题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科研经费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向有关部门申请来的,是个人的经费,从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
2.科研管理内控不健全
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核查单据层面,对内控关注不够,整体把握不够,重点突出不够。
3.审计资源有限
科研项目数量多,经费金额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内审人员一般不超过教工人数的2‰,还要从事工程造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将科研项目全部纳入内审范围,对内审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要擅长公司、企业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对学校业务比较陌生,审计效果不佳。
4.难以界定支出合理性
科研项目涉猎广泛,专业性强,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和自身的能力,对一些支出特别是对一些专用设备、材料是否真正用于科研无法界定,部分支出合理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研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时很难认定。你没有办法去认定一个科研人员是坐出租车,还是开车,或者租车与科研成果更有关,你也没有办法去确定科研过程中是用200个试剂比用300个更应该。
5.审计时效滞后
由于目前多为事后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立项、预算编制等事前和经费使用、核算等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既成事实,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在顺利结项和存在问题之间容易引发矛盾。
五、内部审计机构如何搞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
1.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可以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河北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学校应将科研经费审计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合理性,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审计工作。高校应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业胜任的审计人员,购置必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2.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服务性作用,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
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准确地查出问题,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宗旨在于为本单位增加价值、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控制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促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发挥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通过纠正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当行为,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必要时责令清退违规资金,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建立内部控制(包括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工作规范等),科研管理任务重、经费规模大的学校,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确保科研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执行。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包含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个层级,应完善三级内控。高校内审部门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3.把握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
重要项目指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大的、关注度高的项目;或者是金额虽不大,存在问题性质严重的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科研项目,也应作为重点。目前科研经费领域出现的问题按照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在预算与执行过程中,擅自扩大开支标准、未经批准调整项目预算等问题;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重复采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
(3)应该用于某类型的开支被通过某种方式挪作他用,比如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购买其他物品,以购买办公家具的名义购买自用家具等;
(4)不仅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有些完全用于一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虚列项目支出、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重要业务环节,是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主要有经费转拨、材料采购、劳务费开支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应作为内部审计重点,进行有效地管控。
4.综合运用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
科研项目数量多,金额大,在开展审计时,可采取下列方式:
(1)为了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业务、控制和风险,内审部门定期对学校科研管理状况进行审计调查,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2)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控制潜在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事后审计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审计,并从中发现问题督促项目组整改(包括违规资金的清退)。内审部门扩大事后审计的覆盖面,加强事后审计。如:审计科研经费转拨时,审计人员应在“企业信用网”查询收款单位有关信息(法人代表、高管、股东等信息),查阅项目任务书、预算评审书、项目合作协议等项目资料,审查经费使用的相关性。从科研项目结果入手,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审计
高校科研项目细分预算复杂,数量多,涉及人员广,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识别、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将变得更加便捷。
6.推行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
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参照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等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在校领导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公示。一定程度上推进校务公开。审计结果公示由发起审计项目的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充分考虑学校保密规定,对于项目不能公开。审计公示有利于将审计监督与民主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监督力量。科研经费审计结束后,公示内容应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结题验收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等。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应通过查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堵塞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学校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学校科研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芸.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对策;地震事业单位
作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地震预警及灾害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地震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地震事业单位的科研任务逐渐加重,投入的科研经费也就越多,随之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规范地震科研经费管理不仅能确保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而且还能预防科研腐败地发生。因此,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探索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措施,确保科研经费合理、合规、专项、有效使用,已成为地震事业单位当前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目前我国地震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细化
因项目负责人缺乏对预算管理政策的了解,导致预算编制不细化,以及与预算执行、资产管理有脱节现象发生。地震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的预算通常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编制,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参与,项目负责人与财务及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对合理编制经费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导致编制时没有根据本单位现有资源充分全面考虑,例如没有考虑到充分利用本单位现有的闲置资产及对购置资产循环利用的考虑等,造成本单位现有资源的浪费等情况频频发生。
(二)相关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管控意识淡薄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地震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政策观念和管理意识直接影响着经费管理的效果。由于地震事业单位科研项目来源渠道比较分散多样,涉及的政策、管理办法也多,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对科研进度的掌握不清,对经费管理的规范意识不强。所以在经费审核时,对于提交的资料、业务事项没有认真审查、复核,可能会出现项目负责人把某个项目的科研经费挪用到其他科研项目中支出,甚至出现项目负责人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通过编造虚假劳务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的情况。
(三)内控制度缺失
不同的项目主管单位制订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尺度宽严不一,而且一般着重于明确经费申报、管理的程序,缺乏对经费及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地震事业单位作为项目的依托方,对科研经费通常没有专门的管控细则,没有考虑科研经费的特点,仅对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的合法性进行审验。内控制度的缺失助长科研经费使用的混乱,给项目负责人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存在无规可依、缺乏约束的风险,大大影响了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四)各部门缺乏协调性,科研经费管理信息传递不及时
科研经费管理涉及项目组、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内审部门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离不开有效的信息共享。在目前的机制下,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整体协同配合不强,影响科研经费执行效果。主要体现在:(1)项目负责人没有及时向财务部门了解项目经费的使用明细和进度,从而无法有效掌控经费使用进度,难以对项目经费做出有效控制。(2)财务部门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监管的重要部门,信息获取不及时往往会造成经费监管缺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因未能及时取得科研项目内容、预算批复的资料,所以无法将项目和相应的预算资料一一对照来严格审核报销经费与项目的相关性与匹配性,难以控制不合理开支,从而起不到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作用。(3)科研管理部门不了解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情况,无法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整体布局、使用效果进行科学管理,对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强。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细化预算
一是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尤其是项目预算的编制人员,使其正确把握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及执行政策,尽量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编制预算时,应充分利用部门现有资源,相应的资产管理部门对于本单位资产的状态定期更新,科研项目尽量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资产物料,体现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充分性,避免浪费。三是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各项目预算编制人员根据规定尽可能细化预算,使经费实实在在落实在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如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变更经费预算。
(二)加强教育与承诺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科研经费管控的意识
增强地震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管控工作的认识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地震事业单位应加强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反腐教育,学习科研经费政策和导向的变化,加强对不同来源渠道科研项目管控办法的掌握,建立健全审批制度,严格按照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以及研发进度办理支出,提高合法、合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专业能力。其次,地震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行承诺机制,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经费的真实性和遵守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出书面承诺,强化对违规行为的追究,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自律意识。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堵塞漏洞和风险
完善科研管理内控制度是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地震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研经费管控细则,梳理科研经费申报、使用、结题等各个环节上的风险点,从体制上、程序上、权限上规范和约束各职能部门和项目组的行为,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经费安全合理使用。例如完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结账、成本决算管理办法,项目负责人按照程序履行完结手续,及时清理结余资金,财务部门及时结账并编制项目成本决算,避免结题不结账情况的发生。
(四)强化信息共享和公开,加强部门联动
地震事业单位对科研经费管理应当建立部门联合管控机制,明确各自责任,避免“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情况,保障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严密有效开展。1、加强科研项目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突出各自优势、加强协作一是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科研经费预算情况、经费使用、项目进展情况在各部门之间无障碍传递。财务部门应定期向项目负责人和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经费的使用情况,使项目负责人更好地掌握经费使用进度,便于合理安排资金,及时分析资金使用方向和发现问题,也便于科研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和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使相关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经费的动态信息,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效率。二是管理部门应突出各自优势,加强部门联动。科研管理部门应发挥对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优势,关注政策和导向的变化,对本单位的项目负责人申请和使用经费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内审部门应不定期对科研经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或相关部门予以整改,确保项目经费的有效使用。2、推进科研经费信息公开机制地震事业单位应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资金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项目组人员构成、仪器设备购置等情况,使科研经费使用信息置于阳光下,接受内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促使项目负责人慎重使用科研经费,避免经费的浪费。
三、结束语
地震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是国家财政资金,来源于众多的纳税人。作为资金使用者的地震事业单位,有责任运用多种管控手段合理、高效的使用资金,以体现科研经费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王爱青.加强医学科研经费管控的措施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5.(9):56
[2]徐红丽.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144-145
[3]郑斌斌.高校专项经费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5.(2):10-12
关键词:科研单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
引言
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关对策,高度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并且推进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目的统一性,此外还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加强经费预算监督管理,进而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的效益。
一、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的问题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
一是,现阶段,一些科研部门片面根据自身的传统理念和经验,进行科研预算的申报。还有些科研人员没有了解国家关于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规定,而且缺乏财务知识,预算意识不强,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二是,业务费预算存在偏差。科研项目预算需要根据市场情形进行规划,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并且,有些科研单位或部门为了多获取经费,还会出现虚填、乱填或小支出大预算等不良行为。例如,会议费、差旅费等预算支出超出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标准。三是,设备购置不合理,导致浪费情况严重。有些科研部门,为了获取科研经费,不合理的增加预算成本,对于一些能够替代或者租借的设备器材也大量购置,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
2.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不统一
由于科研项目的不同,其预算科目的设置又有很大的差异。目前较为突出的是,科研经费预算科目和会计核算使用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也存在着差异。这就导致,一套会计核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经常需要对应多套科研项目预算科目,导致在分析填制各类科研项目决算报表时财务数据提取的口径不一致。此外,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的很多项目并未按量计入科研成本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够完整,进而造成科研成本信息失真。
3.经费预算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
现阶段,一方面,从内部角度来看,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监管机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进而造成监管力度不足;另一方面,从外部角度来看,科研主管部门的监管主要为财务审计,缺乏事前和事中阶段的监控,难以有效的约束科研单位的预算情况。
二、科研单位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措施
1.高度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
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编制有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节约科研经费,促进我国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一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合理制定预算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且将预算管理的目标分配到每个科研人员,严格落实责任制,确保科研项目预算的可控性和科学性。二是,提高科研预算管理意识。科研单位及部门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科研人员的责任心和预算意识。此外,还要采取先进的预算管理体系,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评估和申报,并且细化开支,严格管理。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也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工作的规范开展。三是,科研部门需要做好和财务部门的协作和沟通。一方面,科研负责人需要增强自身的财务知识,提高预算编制能力,财务人员需要给与必要的帮助,共同完善预算编制。另一方面,在获得项目经费以后,科研人员必须根据预算进行支出管理,同时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2.推进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目的统一性
要想做好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需要确保预算科目相关标准,建议统一同类性质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目。这样,就可以实现预算科目和会计核算科目之间的有机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两种途径:(1)利用辅助账,在会计核算中设置项目辅助核算,将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录入辅助核算项,当出现支出项目时,财务记账既选择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还要选择辅助项“项目+预算科目”;(2)在记账摘要处,详细记录具体支出对应的项目经费预算科目,在获取项目决算数据时,从摘要处汇总各类预算科目的支出金额。
3.做好经费预算监督管理
一是,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内部会计审计和监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应列内部审计范畴,防止弄虚作假、挪用经费等行为。二是,国家应该完善科研经费相关的会计准则,为科研经费的会计操作提供依据,进而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三是,目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第三方机构,对科研经费及预算进行审查、监督及评估,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和解决,不断促进科研项目预算水平的提高。
4.完善预算编制方式
一是,严格遵守预算编制、审核、上报、批复的管理流程,这样预算编制才可以更加规范合理。二是,细化支出项目。对科研项目进行细化,制定各个分项的支出标准和限额,控制虚填、乱填等不良行为。科研单位要遵循会计核算标准,实现预决算的口径衔接,严格管理预决算差异率。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科研单位还可以建立科研监管平台,将科研项目的详细情况和绩效评价进行公示,有利于约束科研人员的行为,合理进行项目申报,控制资源浪费。同时,可以设定各项科研经费相关政策栏目,建立科研数据信息库,在信息平台使用标准的预算编报模板进行填报,约束科研人员的行为,提高预算编审的整体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核心环节,预算管理对科研资金使用状况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问题,给科研经费的使用带来了不良影响,影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科研预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推进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科学化建设,有效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义虎.基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研究与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
[2]李雪.论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流程再造[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
关键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问题;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95-02
一、前言
当前,我国的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预算管理方法,更是有待加强。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管理精细化的需要,也是促进科研预算更好发展的途径。
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弱化。由于没能科学、客观地编制预算,使科研经费的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存在一些漏洞。造成编制预算时没有列支的项目,而在实际科研项目研究又必须开支,导致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降低了经费的整体效益。预算编制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科研课题成本核算,计划安排课题支出的思路和方法,批准的课题预算是今后课题实施过程中经费实际支出的合法依据,课题结题后的经费决算、财务审计都要依据课题预算完成,因此,无预算开支项目较多。
2.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不力。当前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仍然较为薄弱,不能准确核算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尤其是一些间接费用。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和各级管理费的核算不能据实分摊,有些还采取计提方式,从而导致科研项目成本不实。同时还存在着科研项目在经费、人员、设备、场地、房产、等诸多方面相互交叉,界限不清的现象。另外在科研活动中,许多科研人员钻政策的空子,将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或将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费用,将科研经费转入私人财产。还有的科研人员,利用单位的实验设备、实验试剂进行非单位课题试验,也增加了经费成本。
3.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浪费现象,科研经费流失较严重。许多科研项目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就,购置了许多大型仪器设备,科学实验仪器购置费用占科研经费较高比例,重复购置与使用率低下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当前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还不规范,科研项目确定后往往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浪费了大量资源却出不了高水平成果。尤其是经费一旦划拨,有相当部分变成了名目繁多的个人提成奖励,还有的转化为单位沉淀资金,或挪作他用,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的研发、购买研究资料的不多,造成大量科研经费流失。
4.预算的约束力不够。一是表现为科研人员的预算法律意识薄弱。预算一旦通过合法程序,具有法律效力,不得更改。但有些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法律意识,对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的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较少,在预算执行中有的科研项目随意变更预算,有的调整预算支出结构。二是表现为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执行的意识,认为预算编制是要钱,只要经费到位,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导致在科研经费支出中,有的项目没有按批复的预算执行,有的没有按科研项目的进度执行,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三是财务部门的控制和监督力度不够。预算批复书一般由项目主持人保管,财务部门只是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很难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控制和监督。
三、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方法
国内多采用传统的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滚动预算国外科研单位在发展预算方法上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先后出现了作业基础预算、零基预算、基础预算等诸多方法。这些方法在某一特定环境下都有一定优势,但均未被科研单位普遍接受。这里主要概述最具代表性的作业基础预算(ABB)的研究成果。ABB方法的精华在于闭环模型,由运营环和财务环组成。第一阶段的运营环:一旦作业和资源消耗需求已知,ABB方法的工作就是实现资源需求和可用资源(容量)的平衡;第二阶段的财务环:在运营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财务计划,当财务计划与预先设定的财务目标相适应时就达到了财务平衡。
ABB方法强调预算是由战略首先驱动运营,在保证运营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实现财务结果和财务目标的平衡。与传统预算相比,ABB使得预算由侧重财务转向以战略为基础的运营计划,强调预算是由运营驱动的,真正发挥了预算的管理功效。四、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措施
1.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断完善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企业科研部门、财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科研部门、财务等各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断完善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2.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体系
多维预算是做好公共支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所以需要以此为基础。多维度预算编制的要求、预测、申报、汇总、审核、批复、预算调整等内容需要严格的按照规程进行,这样才能够逐步的形成完善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体系。
3.严肃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科研经费管理。预算执行的主要内容是:依据国家政策和项目合同对经费使用的规定,督促和监督项目承担人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一是实行科研项目合同制。通过合同形式约束科研活动的行为。严格要求项目负责人全面认真地履行科研合同,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对违约的科研人员应给予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法律责任。二是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预算一旦通过合法程序,即具有法律效力,不得更改。因此,科研人员要转变科研经费使用观念,提高预算意识,按批复的预算科目安排科研业务支出。
4.完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实现经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是保证科研经费监督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前提。建立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一是科研项目承担者、被授权或委托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管理机构,要按要求向主管项目部门汇报项目执行和预算执行情况,自觉接受项目主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对检查或审计结果实行公告。二是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规范化的运作、严密的程序,保证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公开、公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5.注重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实施
必须切实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组、纪检监察等多部门的沟通协调。科研管理部门对的重大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财务部门把好经费审批财务报销手续,严格执行经费开支范围和内容,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项目组在负责项目经费预决算的编制,并按规定使用经费的同时,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指导相关责任部门按规定完成项目立项任务、执行合同约定,遵守法规、政策等。各部门既应分工负责,还要密切沟通,协调配合,只有这样,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6.强调具体业务预算,保证科研过程处处有预算。项目的经费支出既不能突破项目总经费预算,也不能突破年度科研预算目标,这就需要细化每一项具体业务预算,尤其是开支灵活度较大的费用性预算。研究所为此专门制定了试验费和会议费等预算管理办法,例如,项目在进行外场试验前需根据试验时间、场地、参试人员等情况预测本次试验所发生的各项支出,经相关程序审批并形成试验费预算方案后,项目人员方可进行借款与报销。
五、结束语
总之,要做好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从预算到执行都是管理的重点。因此,科研单位要从预算的编制人手,通过制度完善、审计监督等多种方式,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沈婕.科研事业单位课题经费管理刍议[J].现代商业,201.1
[2]陈锐.浅析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J].现代商业,2010.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我国科研经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行政拨款制的投入方式,逐渐形成了由政府拨款投入、科研基金制、科研单位创收、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投入体系。但总的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仍不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其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既使科研活动难以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也使科技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合理共享。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体系由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而来,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以基础研究为例,经费来源主要有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四个渠道,其中:基金委有重大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杰出青年资助项目;中科院有重大创新项目;科技部有“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育部有“211”、“985”等工程。这四个部门都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此外,其他部委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科研项目和经费。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使科研经费分散使用,造成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又造成科研人员的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支持,而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四处跑项目、争资金、应付评审,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助长了浮躁的科研风气。由于条块分割和科研经费管理不严,重复购置大型科学仪器的现象很突出。有研究表明,我国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170%甚至250%的利用率水平。
二是科技经费管理模式亟待完善,管理成本高,投入产出效率低。目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已有相当规模,主要通过各种“计划”、“工程”来实施。据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资料显示,每年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各种科研项目,其中约150亿元由科技部支配。但一些急需经费、很有前景的科研项目却往往申请不下来经费。现行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模式是“项目申报制”。这是一种未出成果就支付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造成在项目的申请、批准诸环节上竞争很激烈。而在这项环节上“行政干预”往往起很大作用,有时因官员的个人偏好,就决定了科研经费的流向。
2003年,中国科协主持开展了一项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明星”科学家或是“圈内”人(如师生、校友、朋友等)把持,其他人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很难获得“雪中送炭”的机会。另一方面,项目确定后往往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浪费了大量资源却出不了高水平成果。尤其是钱一旦下来了,有相当部分科研经费变成了名目繁多的个人提成奖励,有的转化为科研单位沉淀资金,挪作他用或用于养人养机构,真正用于更新研究设备、购买研究资料的不多。据OECD(经合组织)2000年的数据,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占全世界的4.3%,科研产出占世界的3.1%,表明我国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在线
三是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既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国家每年资助的科研项目是有限的,而项目申请者众多,于是就出现了“僧多粥少”局面,这也容易引发科研项目申请中走后门、托关系、请客送礼、拿回扣等腐败现象的产生。2005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2个部门、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技经费6.69亿元;有些课题和项目预决算编制不真实,科研成本核算不规范。现在,无论是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在科研机构内部,一般行政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研活动,这种现象本身就很不正常。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也容易引发政企不分,造成政府与市场之间职能错位。一方面,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政府投入偏高,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从事竞争性的科研;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一些研究领域资金短缺。现在,一些国有科研机构和其所属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把从国家申请的科研经费和企业账目混在一起,使科研经费成了企业的“盈利”,这样的科研机构既不需要走向市场,也可以不向科研负责,成为游离于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之外的特殊机构。
总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亟待作出重大改革。
二、建议
第一,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基本思路是“统筹规划,抓大放小”。统筹规划,就是将国家现有的“863”计划、“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985”计划等各类项目计划的经费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管理。这个统一的框架如何搭建,还需要深入研究,可考虑在国务院层面上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或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下设一专门的办公室。同时,根据国家需求和各领域各行业的情况,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中科院、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宏观规划,确定每一阶段各部门各领域经费划拨的比例,由财政部直接拨付资金。抓大放小,即国家层面要重点突出,只抓若干全国性的重大专项计划、专项工程、公益性科技任务和重大科技试点工程,大量科技任务连同科研经费及管理,应当交给地方、大学或企业去进行。与此同时,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合理设置预算科目,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和科技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大幅度增加。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加快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既十分必要,也很紧迫。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我国科研经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行政拨款制的投入方式,逐渐形成了由政府拨款投入、科研基金制、科研单位创收、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投入体系。但总的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仍不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其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既使科研活动难以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也使科技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合理共享。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体系由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而来,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以基础研究为例,经费来源主要有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四个渠道,其中:基金委有重大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杰出青年资助项目;中科院有重大创新项目;科技部有“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育部有“211”、“985”等工程。这四个部门都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此外,其他部委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科研项目和经费。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使科研经费分散使用,造成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又造成科研人员的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支持,而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四处跑项目、争资金、应付评审,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助长了浮躁的科研风气。由于条块分割和科研经费管理不严,重复购置大型科学仪器的现象很突出。有研究表明,我国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170%甚至250%的利用率水平。
二是科技经费管理模式亟待完善,管理成本高,投入产出效率低。目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已有相当规模,主要通过各种“计划”、“工程”来实施。据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资料显示,每年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各种科研项目,其中约150亿元由科技部支配。但一些急需经费、很有前景的科研项目却往往申请不下来经费。现行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模式是“项目申报制”。这是一种未出成果就支付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造成在项目的申请、批准诸环节上竞争很激烈。而在这项环节上“行政干预”往往起很大作用,有时因官员的个人偏好,就决定了科研经费的流向。
2003年,中国科协主持开展了一项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明星”科学家或是“圈内”人(如师生、校友、朋友等)把持,其他人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很难获得“雪中送炭”的机会。另一方面,项目确定后往往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浪费了大量资源却出不了高水平成果。尤其是钱一旦下来了,有相当部分科研经费变成了名目繁多的个人提成奖励,有的转化为科研单位沉淀资金,挪作他用或用于养人养机构,真正用于更新研究设备、购买研究资料的不多。据OECD(经合组织)2000年的数据,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占全世界的4.3%,科研产出占世界的3.1%,表明我国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三是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既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国家每年资助的科研项目是有限的,而项目申请者众多,于是就出现了“僧多粥少”局面,这也容易引发科研项目申请中走后门、托关系、请客送礼、拿回扣等腐败现象的产生。2005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2个部门、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技经费6.69亿元;有些课题和项目预决算编制不真实,科研成本核算不规范。现在,无论是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在科研机构内部,一般行政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研活动,这种现象本身就很不正常。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也容易引发政企不分,造成政府与市场之间职能错位。一方面,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政府投入偏高,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从事竞争性的科研;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一些研究领域资金短缺。现在,一些国有科研机构和其所属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把从国家申请的科研经费和企业账目混在一起,使科研经费成了企业的“盈利”,这样的科研机构既不需要走向市场,也可以不向科研负责,成为游离于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之外的特殊机构。
总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亟待作出重大改革。
二、建议
第一,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基本思路是“统筹规划,抓大放小”。统筹规划,就是将国家现有的“863”计划、“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985”计划等各类项目计划的经费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管理。这个统一的框架如何搭建,还需要深入研究,可考虑在国务院层面上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或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下设一专门的办公室。同时,根据国家需求和各领域各行业的情况,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中科院、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宏观规划,确定每一阶段各部门各领域经费划拨的比例,由财政部直接拨付资金。抓大放小,即国家层面要重点突出,只抓若干全国性的重大专项计划、专项工程、公益性科技任务和重大科技试点工程,大量科技任务连同科研经费及管理,应当交给地方、大学或企业去进行。与此同时,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合理设置预算科目,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第二,全面实行科研基金会制度。我国从1986年开始试行科研基金会制度,同年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该委员会在经费分配方面实行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同行专家评审(尤其是引入海外科学家进行项目评审)的做法,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国家财政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不断增长,从1986年的8000万元起步已增长到2005年的26.95亿元。但在过去10多年里,科研基金占整个科研经费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科研基金的增长速度比不上国家对各种“计划”、“工程”拨款的增长速度。今后,政府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退出科研经费的具体分配和管理。政府除加大对现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投入外,还可以成立国家技术创新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金委员会等。各基金理事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政府工作人员、科研机构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政府部门只负责制定科技规划、确定投入额度、监督经费执行情况,而把具体的科研经费管理职能交给各类基金会去做。
第三,加快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科学的事情主要应该由科学家来决策。最大程度地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是否入选的干预,是鼓励自主创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关键是建立科研项目“同行评审”机制。这有利于在科研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科研项目的评审人员必须是科研和学术同行,对评审项目拥有足够的前沿知识,而不宜采用如候选人的职务、职称、资历、学术组织成员等与专业水平无关的标准。同时,要坚持利益相关时的回避原则,凡是评审者的个人利益会影响评审结果,或评审结果会影响评审者个人利益的情况都应当回避,尤其要防止朋友、同学、学生、导师、同事等之间的“相互评审”。最后,还要保证评审人员对评审对象做出独立评审,评审机构综合所有评审人员的意见再得出最终评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