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2: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变色龙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目标 集体性活动 小组化活动 个体化活动 参与评价
英语律动课堂秉承巴蜀律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提倡“律动课堂,人人参与”的课堂文化。英语律动课堂强调让每一位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知、练习和运用英语,最终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英语律动课堂的教学设计对达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只有教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才能取得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实现律动教育的目标。
英语律动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1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英语新课标为导向;2 必须遵循英语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 必须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
基于以上三个原则,本文以《小学新标准》外研社版教材为例,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参与活动的评价设计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展参与式英语教学设计,构建人人参与的英语律动课堂。
一、参与式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标准英语教材三年级起点第一册四模块颜色第一单元《It’s red.》讲述了熊猫panpan和变色龙Kami的故事。本课有8幅图构成,图片中熊猫Panpan是学生们熟悉的人物。故事中的新人物Kami的形象和色彩变幻的变色龙图片都具有极强的趣味性。
1、从学生需求出发,突出主体性
小学三年级国家正式开设英语课程,属于小学英语的启蒙阶段,这阶段的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求知欲强。他们个个都乐于模仿,乐于开口,乐于参与形式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但是学生所积累的语言基础少。多数孩子知道变色龙,但对他的生活习性了解得不够全面,孩子们对变色龙仍然充满好奇。
2、准确把握难易程度,强调参与性
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技能目标之外,从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目标别强调如何“让学生参与”。如本课的教学目标描述如下:
技能目标:
①能听、说、认读颜色单词red, yellow, blue, green,black。
②能用“It’s +颜色”描述物品的颜色。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策略目标:
①引导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仔细观察、积极思考。
②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小组互助学习的学习方式。
③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
二、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
1、集体性参与活动
集体性的参与活动是英语课堂上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老师们在开展机械操练和巩固等环节经常会设计这样的活动。
(教学片段1)
在呈现了新单词red后,老师就先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说oh, it’s red.,接着就用大组操练的形式机械操练新单词。再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传递装有红色变色龙的瓶子,操练句型oh, it’s red.。多数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全班的学生都有机会站起来,快速地完成。看似简单的这个活动,有利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为后续的活动做了很好的心理铺垫。
(教学片段2)
本堂课还采用了一个叫“滚雪球”的活动。在故事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变色龙去找朋友,一个问一个,在不断激活的过程中,最后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参与度达到了100%。
T:Now let’s create a new story and act it out!
T: (老师走到一个学生面前和他一起做示范) Good morning! I am Kami.
S1: Good morning,
T: What’s your name?
S1: I am Tom.
T: Oh, It’s red. (老师用一个透明的变色龙塑料卡片放在学生的红色文具盒上)
S1:Oh,It’s red.
T: Oh, It’s yellow. (老师用一个透明的变色龙塑料卡片放在学生的黄色的衣服上)
Goodbye! You can go and meet your new friends now.
S1: Good morning.
S2: Good morning.
于是第一个孩子就装扮成变色龙不断地去找朋友。一会儿,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被卷入进来,整个课堂顿时翻腾起来,课堂气氛无比热烈,孩子们全被激活了,都乐于其中,完全沉浸在了变色龙的世界里。
开火车和滚雪球这两种集体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且难度不高。学生通常都会很感兴趣,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学效果非常好。
2、小组化参与活动
在英语课堂上常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合作展示。
(教学片段3)
本课的新知巩固环节就采用了小组活动,请4人小组介绍自己的玩具的颜色,先通过分组,把大班小班化,为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T: wow, you are wonderful. We can see colours everywhere in our life. For example:
Look, this is my toy flower. It’s red, yellow and green.
T: Now please take out of your little toys and talk about it in groups. There are two tips for you. Number 1: group leaders please pay attention on pronunciation an intonation. Number 2: please help each other.
学生们4人一组展开了讨论,约2分钟后,老师就请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
T:This group, please!
S1: Look, this is my pencil-case. It’s red and white.
S2: Look, this is my dog. It’s black and orange.
S3:Look ,this is my toy car. It’s green and blue.
S4: Look, this is my doll. It’s yellow and red.
T: You did a great job! Thank you.
这种小组活动,保证人人有机会练习,有时人人可以展示。同时,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在探究中,学会尊重人,学会与人合作。
3、个体化参与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尊重个体差异,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兼顾个别,尽可能地设计多层次的活动。如,请基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做示范;请胆小的同学帮老师出示卡片;有时还会设计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
(教学片段4)
在本课练习完It’s red之后,老师请了两个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摇一个瓶子,感受变色龙变出yellow和blue的过程。当瓶子里的水变成了黄色和蓝色后,又请小老师教读,抽读,同时给出适当的评价“good, very good, great, cool”。通过这样的活动,这两位小老师的学习热情就更高了。
(教学片段5)
在本课最后的环节,老师设计了“奇思妙想”的活动。让同学们先听音乐,根据音乐来猜测变色龙此时此刻的颜色。
T:Now let’s fly your imagination . Listen and guess, what colour is the chameleon? ( 听音乐猜chameleon的颜色。)
T: Now what do you think? Maybe it’s yellow. Maybe it’s blue and green. Now you ca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 同桌相互交流)
T: Share students’ answers and imaginations.
S1:(短暂讨论后,有同学举手了) I think it’s red.
S2: I think it’s blue.
S3: I think it’s yellow、blue、red 、purple!
在英语教学中,集体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既面向全体学生,也充分地体现了个体的差异性。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由于有时时间的限制,“抽学号”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让全班都卷入活动准备,最后让个别小组或个人展示。
三 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评价
对学生的参与采取过程性评价,重在激励,在学生们在参与和问题中不断成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生生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评价主体更加多元。
1、教师评价
在本课中,采用了小组评价贯穿整堂课。开课前分组,一种颜色的变色龙代表一个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对回答问题,纪律,小组合作等开展评价;在教学总结部分,老师还对整个比赛作总结。这样的评价,就犹如一个加油站,在保证了教学的有序推进时,还让学生能维持学习的兴趣,找到努力的方向。
2、生生评价
在本课的很多环节里,老师让学生对表现好的同学用“wuwu…”,并配以动作对学生祝贺;小老师用“good! Great! Wonderful!”等评价语评价。学生参与评价,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生生关系。
四、结束语
多元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和有效的评价策略,保证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提升了英语律动课堂的教学效率。较高的参与度应成为英语律动课堂的鲜明特点之一。优化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无疑是实现“因生而动,美美与共”的律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英语律动课堂探索中,老师们应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生脉搏一起律动,最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宏“律动教育:因生而动 美美与共――重庆市巴蜀小学‘律动教育’思想的哲思与畅想”,2013.8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课堂 魅力
教学设计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仅就自己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点探索和体会,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介绍一点自己在语文课教学工作中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我把“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作为课堂设计的中心要素。
一、妙设教学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设计好一堂课的导语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教《变色龙》—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反复无常的小人为什么?今天,大家想不想来认识一个这样的小人?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文豪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见识一下‘变色龙’的丑陋嘴脸。”有了这样的导语设计,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挖主人公“不变”的本性,揭示出人物“变”的根本原因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
二、妙用现代技术,调动学生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活化教学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进行思考,快乐地获得知识。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就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配上一张张美丽的图片,绿草如茵、百花争艳、和风细雨、悦耳的鸟鸣,使学生兴趣百倍地投入到对课文的赏析,感受到春的无限魅力,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感受到人生的无限魅力。
三、妙创说问氛围,增强学生兴趣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格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教学实践中,我愈发地感到,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课文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常见的方式有:让学生充当主持人、充当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充当见证人,进行记者访谈、时空穿越等。
例如讲《五柳先生传》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情境:你作为一名当代的记者,经过时空穿越,去采访五柳先生,你将向他提出什么问题?请你设计好问题做一次人物专访。你作为五柳先生,请你讲一讲你做这篇自传时的思想情感、做这篇自传的过程,你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自己怎样的形象?桐城派的散文家刘开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融入课堂,学生只有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也就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学习空间,使学生养成“说”、“问”的习惯。
四、妙推一课一得,升华学生兴趣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设计每一堂课时,我都注意让学生有一个收获,或者是学习方法,或者是写作方法,不一而足。目的是经过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在素养提高之后,学生学起语文来就会得心应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升华。例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第一课时我设计的“得”是:抓住景物特点描绘景物,绘形、绘色、绘声、绘味。第二课时我设计的“得”是:准确地运用动词,描绘一次活动。要求学生模仿第二段和第七段,在日记中进行练笔,力求使学生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教《故乡》时,我则把外貌描写、对比的写作方法设计成“得”。这样,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假以时日,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学习的兴趣自然大增,并且得到了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地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正是基于此,作为语文教师,就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把活力和创新的因子注入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变得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郭 成《教学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5.1)
[关键词]小说 整体阅读教学 实践 自学 议论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01
一、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
整体阅读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在课改背景下,刘守立的《“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贾荣固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初探》提出了“整体阅读”的概念,继而引起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讨论与实践。教育家袁哲吸收了日本国语教育权威垣内松三先生的“全文法”阅读原理,采取“微观―探究―综合―开展”的教学步骤,钱梦龙“阅读训练目标体系”中的五个阅读步骤“初步感知―辩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欧阳代娜构建的“预习―质疑―点拨答疑―课后综合练习”教学流程,其实都是一个整体阅读的教学过程。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魏书生提出的“语文知识树”也体现了整体序列的特色。首倡“青春之语文”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君,是整体阅读教学的实践者,其典型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是以整体教育为指导思想的阅读教学,包括文本的整体化阅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化培养、教师教学的整体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每篇课文一方面是个独立的整体,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是由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内容组成的综合体;另一方面,每个文本又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单元、一本书乃至整个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者选文编写有其目的性,在教学过程中文本间存在整体性。同时就一个文本可辐射开去,文本的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阅读、阅读与写作同样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文本的整体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还包括语文情意、语文审美以及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语文课堂只有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能整体性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观就是要让教学真正实践文本、学生、教师的“三位一体”。
笔者立足于最容易使学生沉浸的文体――小说的阅读教学,立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整体化理念,尝试实践小说整体阅读教学。
二、小说整体阅读教学实践案例
从小说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笔者执教《变色龙》时,发现可以用变色龙的“变”统摄全文,以几大问题组织了教案:
1.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随环境而变)
2.哪些人是变色龙?
3.他们随什么样的环境变成了什么样?
4.作品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变”的?
5.你如何看待“变”?
虽然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问题1导入,问题2、3品析人物、环境、情节,问题4、5体味手法、主题),但有了一个“变”字的提领,教学再也不是几个独立的部分,问题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在整体化思维的引导下,学生也更易理解本文的主题,根本不用多讲。学生主体性得以体现,自然参与意识增强,课堂还愁“活”不起来吗?初尝课堂成功喜悦,后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又一次让笔者想到了“变”。整合两篇文章,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该教案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确立教学目标三点。从整体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将教学目标2作为教学重点。整体阅读教学思维充分融入了教学过程中,因而教学步骤分别从文本、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设计,尝试体现文本阅读的整体化、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整体化与教师教学的整体化的整体阅读教学理念。
文本教学在“变”的统领下成为一个整体,从步骤(一)到步骤(五)实际上就是“整体感知―具体品析―整体感悟”的过程,步骤(一)和步骤(五)也是对应的,既体现思维的深化,也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在问题与辩论的推动下,必然参与进课堂,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知识与能力”有所增强,更是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自学―议论―引导”实践分析
(一)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自学”与“议论”
自学是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走进文本的,没有自学学生就无从评价人物。问题式的设计,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热情。实践证明,学生不是没有学小说的热情,而是长期的“教”,使他们被动化、懒惰化了,或者说有了疲倦感。一旦课堂给了他们空间,平时爱阅读,真正有阅读品位、有自我想法的人就会脱颖而出,《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就给了他们这个平台,自然这一课给了这些学生很强的阅读成功感或喜悦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阅读。同时,也让其他学生有了加强阅读的愿望,平时的阅读就不会仅局限于娱乐休闲或应试类的了。学会有思考的阅读,即深度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一步。当然,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未必全面、深刻,甚至会是错误的。因而,《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被整体设计成了一个学生不断修正、完善自我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不是通过教师的教,硬性告诉他们“你的观点是错的”“你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而是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师生交流,辩论式的否定或接纳等方式,逐步完成磨合到提升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实践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
这节课笔者更多的是让学生谈,让学生辩,逼着他们动起来。要说,就得有据,有据就得研读文本,学生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与文本作者的心灵沟通,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在语文审美能力提升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接纳与否定,学会了更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或事。学生(特别是处于很“自我”阶段的初中生)实际上是很有想法的,当然也有错误或偏激的地方,通过辩论,相互指正,实际上是他们自我观点的修正、完善过程,也是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有了学生的参与,有了学生的喜欢,小说阅读课堂怎么还会沉寂呢?
(二)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个性化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学科,如何依托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关注文本、深入学生、开放课堂等策略打造个性化教学设计,使学生自由快乐学习,茁壮健康成长。
一、关注文本词句,引导品味内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解析文本核心词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品味文本内涵。如《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出示文本情境贴图,设置悬念:“当凶猛的猎狗张开大嘴,就要吞食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时,你能想象可能出现的情形吗?”,从而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带着疑问和文本展开对话;在引导学生潜心会读,领悟情感环节,通过抓住对关键词语“无可奈何”的解读,再现了小麻雀的弱小无助的形象,继而引导学生学习“落”、“绝望地尖叫”、“安然”、“一种强大的力量”,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使学生感受到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延伸:“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曾感受到如此的爱呢?”,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爱,升华文章的感情,使母爱这个话题得到了延伸,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珍视动态生成,呵护课堂开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展望教学,珍视师生互动之间擦出的智慧的火花。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适度的留白,智慧的调整,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自由发言,这样使课堂走向开放、自由。这种开放不仅有目标、内容的开放,还有过程、思路的开放,充分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如: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跳跃性地出示四个模块:一、寻找掌声。文中一共有几次掌声出现?分别在什么时候?二、了解掌声。分别读描写掌声的句子,想想掌声有什么特点及区别?三、剖析掌声。掌声产生的效果有哪些?四、生化掌声。掌声表达了这样的情感?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然后再叫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总结同学们的答案加以补充。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不是原封不动地传授知识,而是留给了学生自由讨论、想象感悟的空间,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效地、积极地、愉快地在互动的氛围里享受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使教学课堂在开放中充满活力。
三、个性设计作业,放飞学生思维
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发展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 而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它具有促使学生认知、能力以及情感全面发展的功能。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作业新形式,让学生有发挥和体验的空间。
如:在学完《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将文章内容以用漫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或者是让学生续写文章;学了冰心的《纸船》时,与学生一起折叠出各种各样的纸船,并引导学生课外查找阅读冰心《繁星》、《秋水》等,呤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学完了《惊弓之鸟》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画出鸟的模样来,也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学了这篇文章后的心情和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思想等;学完了《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文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带孩子们到校园里,田野里去寻找秋天,让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爱。有的同学拍下了秋景,有的同学写了一首小诗,还有的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画成图画……个性化作业,把孩子带到了一个实践的乐园,带到了一个体验的实践场,既解决了老师为学生不交作业的问题而发愁,也解决了学生为交不上作业而担惊受怕的无赖与恐慌。孩子的真情实感,都融入到自己的个性化作业中去。个性化作业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四、科学合理引导,促进和谐发展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w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同时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阅读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个性的主要阵地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则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导火线,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有突显其个性,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曾倩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兴趣 自主 评价
要实现课堂高效化,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心理、充分的语言实践,教师讲得再精彩,也不能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能力,更谈不上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才会显得生动活泼。
一、关注兴趣,培育学生自主、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原动力。教学实施的过程应充分考虑和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及时生成教学的有效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新的兴趣点,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情境,所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教《背影》一课,教师可以先播放Flas(车站买橘),然后抓住课题及时设悬提问题:谁的背影?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背影?文中对背影的描述是一次大特写,还是几组背影?孰详孰略?当时机成熟之时,再导入课文:“背影”是作者父子浦口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交流。为什么父亲的“背影”会给作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些问题是学生们最想了解的,于是学生在听到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之后,很快就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
当然,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激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目标分层激趣法、媒体激趣法、设疑激趣法、悬念激趣法、对比激趣法、小组互动激趣法等,要看具体情况而灵活把握。
二、因材施教,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服务于主体,教学中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把课堂的主要活动归还于“主体”,以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功能。首先,在自读质疑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由浅入深、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导读题,指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要加强巡视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思,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圈划批注、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学生自读中出现的各类信息加以归纳整理,为下一步做准备。其次,在细读研讨阶段,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精心设问,巧妙点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以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练读,并适时组织学习交流,要让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语言训练。可利用师生评议,反馈纠正自读的结果,从而全面、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的语言精妙、结构的完美,主动积累、运用积累。如,《变色龙》一课,主人公俄国沙皇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伤人的事件上,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变色,特别是“脱”、“穿”军大衣的细节,意味深长。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细节描写提问:奥楚蔑洛夫“脱”、“穿”军大衣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索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奥楚蔑洛夫用这样的动作来掩饰自己当时窘迫、惊恐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借这样的动作来争取思考的时间,为后面的“变色”做准备;有的学生认为一“脱”一“穿”,把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变化无常、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丑态暴露无遗;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细节使情节自然合榫,前后呼应,浑然天成;等等。总之,教师抓住奥楚蔑洛夫“脱”、“穿”军大衣的细节,让学生与这一细节的个性化对话,进而加深了对奥楚蔑洛夫这条沙皇走狗真实面目的认识,同时认清了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即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
三、关注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进取的主体意识
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进取的主体意识,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组织讨论,要善于运用促成评价的诱导模式。比如:“你认为他(她)说得对吗?为什么?”“这样回答你满意吗?为什么?”“对他的理解你的看法如何呢?”这样,把学生推上评判席,就能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地听,认真地想,大胆地说,以提高教学效果。还要注意让学生把教者纳入评价范畴,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评价,一旦发现不妥,可提出异议,并陈述理由,以体现师生间的平等。让学生逐步适应提问评价的答问模式。如:“我认为某某说得有道理,因为……”“我看这样理解不对,因为……”“这样理解不错,但如果再考虑一下,就会更全面……”这些评价语言的使用,不仅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能沟通师生、同学间的心理,使课堂成为大家直抒胸怀的“自由天地”,这不仅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还能促进其个性品质的协调发展。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化”应该成为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从它的出发点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训练点,到教学最终的落脚点,都要把学生放在主置上,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主体的能动作用。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就能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也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65―0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导人新课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最优化的教学构思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做一个“乐之者”,因此,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语文教学虽然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但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因此,语文教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读书、质疑、研究、探讨、辨析、求真的场所,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么,教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创设情感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与作者同思考共悲欢的过程。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例文大都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文中曲折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是作者感情的寄托。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架起一座沟通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桥梁,以朗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或介绍必要的背景,或简述故事情节,或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境,接近作者。如教学《昕潮》一课,教师或者朗读课文中直接赞美大海的一节,或者从《口技》一文引到《听潮》,或者以问题“见过大海吗”、“观过海潮吗”等引起学生对“昕”潮的向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出与课文内容一致的课堂情感氛围,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选好教学突破口,激活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关键是选好教学的突破口。突破口即教师在钻研教材、摸透学生的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找到的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师准确地选择突破口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摸清作者思路,学到思维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笔者以“礼赞”为突破口,挖掘出作者从赞白杨到赞人的写作特点,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白杨的象征义这一教学重点。笔者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象征手法,什么情况下应该用这种写作手法,本文为什么用了象征的手法等问题。象征手法的特点单凭老师讲解学生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当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时,这个问题就很轻松地被解决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活跃,讨论积极,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学得也深入扎实。
突破口的选择要做到角度巧妙、切入新异。如《皇帝的新装》以“骗”为突破口,《变色龙》以“变”为突破口,《枣核》中的“枣核”,《故乡》中的对比手法,《从三到万》中的故事,《七根火柴》中分辨谁是主要人物等,都是很巧妙的切入点。突破口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也不能是难点,而应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第一个点,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参与的触发点。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增长能力,掌握学法,开发智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领会教材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时代特征鲜明、现代意识凸显、人文内涵丰盈是语文教材的特征,其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正确领会教材的理念,既要使教材固有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发挥,又要科学、灵活地使用教材,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1 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
尊重教材的关键就是领会教材的理念和教学思想。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正确理解和用心领会教材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努力把握其特点,充分挖掘教材潜藏的资源。笔者使用的是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该教材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改变了编排体系,构建了新的实践系统,突出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例如八年级上册,全册在编排中设置了“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等。最为突出的是每个单元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读、写、听、说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惟有尊重教材,掌握好教材特点,才能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实施高效语文教学。
2 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灵活使用教材
如果教师一味地“教教材”,那么语文教材在其眼里就成了“圣经”,而其教学语文则成了“颂经”。教师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和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用教材去教学,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才能使教材成为优质资源。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组歌”。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广泛地介绍中的英勇故事,发给了学生有关“”的材料,并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系列报道“重走路”,让学生接受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深刻理解和精神的伟大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此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凸显教师主导作用,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引导、科学的建议和有效的指导。课堂应不是教师独自的舞台,学生应不是等待灌注知识的容器。,然而,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因为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强而使得课堂过分“自主”从而导致失序。新的学习方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笔者在教学《故乡》时也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难道埋了碗碟的是杨二嫂?如果是,那她可以直接把碗碟拿回家这样就更方便,而且占的便宜更大。而她却为何要藏碗碟藏于灰堆以邀功请赏去换一个破狗气杀呢?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笔者“苦心经营”的课堂气氛即刻被打破。如何应对这“突发事件”?笔者想起了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少年闰土》时的情景:“跳鱼是几只脚?”有同学发问。钱老师坦陈:“不知道。”“同学中有谁知道?”钱老师又问,同学们都说不知道。接下来的结果会是怎样呢?
笔者想如果在课改前,所有的老师几乎都会当机立断喊停:“跳鱼几只脚与我们这堂课没有任何的关系。”如果是这样,那么教师的这句话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休止符号。
钱梦龙的解决策略:“跳鱼几只脚有一个叫闰土人知道。为何我们都不知道,而闰土却知道?”于是引出课文的主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四方”的天空下。
这个案例,既使我们看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又看到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所发挥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妥善地处理教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使“课堂的生成”成为为教学服务的亮点。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但看到了钱梦龙对学生的尊重,而且又看到了其作为点拨者、引导者和激励者所发挥的作用,这就是教学的智慧与艺术。这种智慧与艺术,是边实践、边思想、边研究、边总结获得的,忠实地体现了教师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了钱梦龙的做法,当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后。笔者这样回答了学生:“杨二嫂拿出了母亲的一副手套,而且是明目张胆的。既然如此,假如说是她藏的,那就显得非常不合情理了。何况杨二嫂又没有机会,也没有这样长的时间来藏碗碟。那么,究竟是谁埋藏了碗碟的呢?”同学们沉思了一会儿,“是闰土!”答案有了。笔者又追问:“为何开始不让小说中的‘我’对闰土发表评论?闰土这样的好少年思想上发生的变化,不就更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吗?”于是又顺利回到了主题。
三、创新教学方法设计,重视品读课文语言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了体现这一理念,语文教学一要注重教学简约;二要重视品读课文语言。
1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有新意有创意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在教学中,对一些篇幅较长、学生阅读一遍还不解其意的文章,教师应该作简化处理,浓缩课文内容,彰显文章的“透明度”。
首先是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和关键字词,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从第二节找出“见”,从第八节找出“记”,从第十节找出“思”。学生因此很快地理清了文章思路,赏花――忆花――思花,而赏花则经历了花瀑――花条――花穗这样的过程,即从整体――局部,由大――小――特写。这样,文章的难点就比较容易地解决了。
其次是找出规律简化课文。例如教学《变色龙》,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六、五、四、三、二、一”几个数字规律,也就是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判定,五次变色,四次穿脱大衣,三次提到法律以及两次写围观群众和一次环境描写来学习。这样找规律简化课文的学习,就会使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以及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小市民的庸俗有了深刻的理解。
2 重视品读课文语言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是语文的本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学习语言的方法集中体现在“讲”、“读”、“思”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精品”,其多种的美都是通过语言充分表现出来的。因此,品读课文的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中语文 学本课堂 阅读能力
学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习者不单纯指学生,而指教师、学生和其他参与者。也就是说,在学本课堂中,没有纯粹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以学生的身份加入学习的。而这正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切合。为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引入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如何使阅读在学本课堂展开过程中更具策略性呢?笔者认为可分为以下几步执行:
一、提升自身素质,营造阅读氛围
在学本课堂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加入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饱读诗书,用丰富的语言艺术感染学生,使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教师选取文章时一定要使课内学习的文章与课外展开的文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通过课内学习的文章打好学生阅读的基础,通过课外文章增强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营造学本课堂的氛围,教师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
如笔者在开展初中人教版《论语十则》这一部分教学时,就参照综艺节目中完成任务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搜集一则喜欢的论语句子集一分,让学生在课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再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鼓励。在分享时,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把喜欢的句子在课上和学生分享,和大家学习。这样就能使学生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学习时可以通过学生积攒的分数认可学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主动阅读
新课改明确说明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材料必须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提升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执行过程中可有多种办法,首先要将多种阅读方式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时,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学本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享受阅读,自发地进行阅读学习。
如笔者在进行学本课堂教学设计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让学生“当”老师,在每一周的阅读课上让每一个学生轮流将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或者所掌握的阅读技巧介绍给学生及教师,教师和学生一起在下面聆听和提问,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本课堂的主体。
三、采取多种方法,展开阅读策略
在学本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策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细节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使得教师与学生通过学习文章的细节一起进入学习状态,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针对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背影》中对于父亲背影的描写,细节之处是充满张力。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就引导学生一起找出文章中出现的“背影”,然后进行比对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基本的感悟,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对文章的部分:“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进行探究,再让学生体会“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一部分作者情感的变化,逐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形成认知上的突破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章的感染力,从而产生共鸣。
四、举办多种活动,使阅读更有趣
阅读是一项有意思的学习,学本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享受阅读。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基础能力以后,可以举行一定的活动,以展示每一个学生阅读的成果,进而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学习。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了以下活动:
如“我读你猜”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一定的小组,举办类似于中央一套“汉字听写大会”一样的活动,在班级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成参赛队伍,教师作为主持人给学生读若干文章,让学生猜所写的景物等,这样学生听起课来会更认真,在训练的过程中也能增强自身的写作能力。
五、结语
学本课堂是阅读教学的新形式,其更关注学生本身,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展文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传授其阅读的方法。这样学生阅读的时候就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教师的陪伴下提升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 兴趣教学 善教 乐学
教师的“善教”是激发学生兴趣并乐学的前提,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要如何做到“善教”呢?笔者认为,应该在善于学习、善钻教材、善研教法上下功夫。
善于学习,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学方法。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教育形势;认真贯彻国家教育的有关文件,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观。只有教师的教育思想端正,观念不断更新,学生才可以享受“兴趣教学”。
善钻教材,是指教师掌握了钻研教材的规律,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力求做到师生的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统一,知识与能力统一,认识的构建与情感教学的统一。要做到这些就要找准学习目标进行导向,找到可供创设的情景进行整体感知。
善研教法,是为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要力求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那么教师既要研究学生又要研究自己。研究学生是从认识规律去达到教师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意志、情感的目的;研究自己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在教学中扬长补短,在钻研教材,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带有个人特色的、创新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善教”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之乐,是“兴趣教学”课堂追求的目的。
笔者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开展“兴趣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艺术地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2.设疑新颖,激趣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
3.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变色龙》一文,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较为容易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教师设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易于把握。也对今后的自学提问起到示范作用。
二、变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在教学中应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这要靠教师搞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和《登鹳雀楼》时,为了达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编排几个有利于表达诗句意思的动作。学生立刻有了乐趣,争先恐后地要求朗诵。
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象、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把幻灯片、录象片、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去学习,有了乐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引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气氛活跃的小组中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主角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并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对提高学生积极性很有帮助。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的看法很独特!”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真正做到“善教”,实现“乐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为交际目的而操练为主线,力求做到设计活动情境化,训练形式多样化,让学生通过活动思考、合作和联想来体验语言、生活、学习的快乐。本文中笔者根据教材内容、教学需要,就如何创设课堂情境,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和谐的“心理情境”。
心理学家罗斯杰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才能充分自由地得到发展。
二、形成各种乐学的“求知情境”。
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交际的动机和使用语言交际的心智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手势等直观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把枯燥的语言学习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境中去,使语言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有趣。
1.创设与教学内容和谐的课堂情境。课堂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由教学双方的素养、趣味以及情绪等因素形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调。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文体结构和语言风格、思想和感情等,然后借助语言、音乐、图片、影视等手段创设出与本课教学内容高度和谐的教学情境。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抓住爱憎分明这一感情特点,采用听朗读录音的手段,创设严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之中,对敌人的憎恨,对祖国的热爱,不断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之中,全身心地去体验,去感受,去领会,去把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得到愉悦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并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性情。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因势利导、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既学会了新知,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让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可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朗诵、办讲座等,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通过不同的渠道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从而获得适应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真正做到“学会、会学、乐学、善学”。
3.设计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想象情境。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发展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可以运用推想猜测法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例如,补叙课文、续写课文、虚构故事、补换课文结尾等,不仅能激发学生作文动机与兴趣,而且可以激励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既训练了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创造能力。教师可利用相关课文或故事,鼓励他们去想象,推测故事的结局。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从多角度进行想象,设计新的结尾。
三、达到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竞争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征,创设竞争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朗诵、演讲、摘记格言警句、讲故事、背古诗文、默写课文成语、介绍名胜古迹等,可以让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的竞争氛围,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竞争学习中,在竞争中满足成功的心理,也达到运用所学知识操练语言的目的,使所学知识不断得到巩固,能力不断获得发展。
以上诸方面是我在创设课堂情境方面的粗略体会,其内容和形式都还远远不够,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还有很多。它不仅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节等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还需要教师向课外延伸,覆盖课堂和课外两个空间,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其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1.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内容。又如:学生们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点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寻找动态生成点。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情境、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智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师生互动;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调查表明: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呈下降趋势的。现有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按照老师的指令做练习等,且完全处于老师的监管之下,这样的课堂氛围显得非常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抓住课文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要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老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课堂上的讲和练还要重视眼前的课文,明确一堂课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切不可什么都抓,那只会什么都没有抓透。因此,上课前要认真地选几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纵横延伸。选的“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到“点睛”作用或关键作用。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是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自学为主。可以,采用模仿类比、组织讨论、练习测评等方法,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具体地说: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放任”学习的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
2.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努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老师更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善于静听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3.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尊重学困生,尤其是让他们学会解决简单问题。虽然有时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但是我们还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在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另外,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组织形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教师的点拨,或发现了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或学会了新的有用的方法,或新的见解得到了教师的肯定,或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美的感受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
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教材,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因其教材特点,在情境教学的设置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导入过程中,营造审美气氛。如由旧课导入,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3.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借助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化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为声、像、图文教学,在更加生动、直观的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口、动手。
1.设置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思考。要让学生动脑,就要让学生积极思维。语文备课时就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在观像、引探、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只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积极思维,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对新知识就能够“记忆深刻”,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上动口、动手,让学生集中学习精力。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问题不是归某个同学的,而是每个都要回答,如果大家回答时不动口的就要单独表态。因为我分析过个别提问与一齐答题的差别。只要老师说请一个学生回答,许多学生顿时轻松下来,尤其是叫到某同学的名字后就彻底放心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语文复习中,不要求学生一一回答,这样比较省时有效。在课堂上,我发现一部分同学怕单独答题,认为答错了很愚笨,别人会笑,而一齐答题时,就敢大胆地回答。我观察到在课堂一声不吭的同学学习效率低,容易走神,思维不活跃,把自己置身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习没起色。培养这部分同学开口答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经常提醒,每堂课上都让绝大多数同学动嘴答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动手,就是要学生适当做笔记,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应该是师生的互动、和谐的气氛。语文老师应就如何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下学习到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