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

时间:2023-06-07 09:1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基础

第1篇

关键词:高职;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

统计用来探索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关系,在社会经济管理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实际工作中,统计广泛应用于市场调研、财务分析与预测、生产控制、证券投资分析、期货期权定价、风险管理与控制等领域,具有信息提供、咨询与监督等功能,在政府计划制定、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计的广泛应用给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等内容。

1、高职《统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高职《统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课程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要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与其他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相比,《统计学基础》更强调实践性,这正好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其教学目标主要落脚点应该在实践性方面。目前,虽然很多老师在做教学计划时都会确定教学目标,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统计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统计设计、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并撰写统计报告”,很显然这样的目标设定较为抽象。其一,不同专业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同的,这需要区别来对待;其二,由此产生的资料不相同的,哪些资料是最新的、并且是相关专业必须掌握的必须具体交代的,其三,统计方法有很多,面多不同专业,针对高职教育,应该掌握哪些方法也没有明确。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材的选择上出现偏差,影响教学效果。

1.2 教学内容不合理

《统计学基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还要求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借助计算机与统计软件等对现实的社会、经济等问题的实际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这无疑拓展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然而,高职教育重视实践的思想使得教学课时严重压缩,教学内容增加与教学课时压缩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这种问题,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很多老师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首先,在内容框架上,《统计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已经基本形成,考虑到课时安排与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很多老师会删除一些内容,结果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其次,在案例选择上,严重脱离实际,有些案例过于宏观,如人口普查、GDP、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有些案例较为抽象,如某城市的某问题,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研究对象,这些案例要么让学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没有实用性,要么会对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教学效果。

1.3 教学方法陈旧

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无法实现高职《统计学基础》要求的“宽知识、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教学强调用黑板、粉笔、教材将教学内容从头讲到尾,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使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该门课程教学上扔以讲授为主,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1.4 教学评价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虽然也兼顾课堂考勤与平时作业,但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依据。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在平时作业方面,抄袭现象非常严重,大部分学生对待平时作业极其不认真,结果一个班级交上来的作业,只有两三个“版本”的答案;其次,在课堂考勤方面,虽然很多学生人已到课堂,但是在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根本没有认真听讲、更没有认真思考,更有甚者,在点到之后溜之大吉,课堂考勤作为评价手段的方式形同虚设;最后,在期末考试方面,很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知识积累,千方百计找老师套取考题,以求考试及格。

1.5 教学条件简陋

《统计学基础》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至少首先要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尤其是excel表格的操作与运用,然后在课程学习中掌握基本统计软件的应用,这就要求该门课程必须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教学。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计算机机房紧张的问题,这一问题难以满足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导致教学缺乏灵活性、生动性与形象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6 教材选择不合理

高职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对教材的要求也与本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不同。目前高职《统计学基础》的教材选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选用本科经典教材,这样的教材内容较为全面,但理论性太强,其中涉及太多的公示及其推导,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选用一些高职的规划教材,这些教材虽然版本、作者不同,内容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强调的重点基本一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教材专业针对性不强,而且在体例安排、案例选择也没有脱离本科教材的束缚,而且很少有针对高职教育的涉及实训内容的教材。

2、高职《统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

2.1 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的确定一方面要求其教学必须有专业针对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其教学必须具有普遍性,即要求学生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统计思想、统计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掌握统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目的的确定必需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要及时掌握专业的动态发展及其对《统计学基础》的要求,从而对教学目的做出动态调整。

第2篇

关键词 统计学 项目教学法 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Project Teaching Implemented in

Vocational Statistical Basic Courses

LIU Yinfang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angjiakou Educational College, Zhangjiakou, He'nan 075000)

Abstract Project teaching, it is a form of teaching through "project". The ne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tatistical foundation cour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significance are discussed, and strive to improve statistics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job vocational ability.

Key words statistical; project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①高职统计学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行组织或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共同探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项目课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实战演练,以培养高职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岗位技能的教学方法。②

1 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1 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统计学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试合格率低、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观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师出问题,学生做开放式回答,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或引导学生思考的“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施“项目实战”,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统计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法”。③

在这些教学法中,“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是针对消化、理解、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但为实现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

2 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2.1 确定项目小组

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4~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并选出各小组组长。

2.2 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2.3 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下转第62页)(上接第38页)

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内容,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授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其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将化妆品消费情况、图书馆使用情况、书籍购买阅读情况、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环保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等问题,确立为调查项目课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

2.4 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5 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调查报告。

2.6 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对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班内其他小组对该组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以“项目实战”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由于“项目教学”成绩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减轻期末考核的压力。(2)要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需要将其所需过的统计知识融会贯通,并亲自走向社会,搜集原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 刘雅漫.新编统计学基础[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刻理解统计学课程的基本内涵和基础理论,并能够灵活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统计学发展的趋势[1]。在这样的趋势下,《管理统计学》课程不仅要强调基础理论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思路及实践指导。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的能力[2]。因此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首先阐述清楚管理统计学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背景与其所解决问题的定位与对象,在此基础上强化基础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并选择相应案例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计算与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统计学思想,以及统计方法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工具,并能够综合运用统计理论与其他经济、管理理论进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a、统计软件SPSS上机操作的能力;

b、利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

c、面临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

d、解读软件处理结果并支撑实际决策问题的能力。

2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先导课程基础薄弱

管理统计学的先导课程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般学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开设学期为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而管理统计学的开设学期为大三下学期,两门课程教学间隔时间较长,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管理统计学课程时,对于概率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少有印象,造成对管理统计学中的一些知识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例如假设检验部分内容,统计学需求得显著性P值,而P值的计算方法则是属于概率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衔接不上造成很多学生学习统计学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2.2理论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3]。教师通过讲述、课件展示的方式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位置。虽然能够教师能够用较短的时间将知识系统、全面地教授给学生,但是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达不到要求的教学效果。另外一些统计分析方法,需要大量数据,并且计算较为复杂,因此讲解难度较大, 而且无法连贯下来。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不结合案例讲解[4],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不会通过计算机手段,使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就没有了用武之地[5]。而很多院校的统计学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虽通过课堂学习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了一些数据统计分析方法[6],却没有掌握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工具和手段,常常只会手工运算, 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模型, 就只能纸上谈兵。缺少实践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使得不能利用一些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去求解问题。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分析软件,并能正确地应用。

3 教学改革研究

3.1基于案例驱动式的理论教学

在进行管理统计学知识点讲解时,以一个真实的统计分析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从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预分析、统计制图、统计制表、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到回归分析,对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理论知识为案例分析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案例分析是对理论知识的升华。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时,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统计结论。这种案例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计分析研究的思路。

3.2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模块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对于非统计学专业,可采用功能强大且操作简单的SPSS进行实践教学。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根据统计分析软件的结构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例如可分为数据设计及录入模块、数据整理模块、统计描述模块、统计分析模块、统计建模模块。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案例数据进行演示,让学生对于统计分析的过程的阶段化有更深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将调查所得的信息转化为SPSS可处理的数据,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获得更深层次的数据认识,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和特征,从而为统计决策提供依据。

3.3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增加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自由组合3-4人为一组,完成一项统计分析研究。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以统计学课程和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收集的的数据描述转换为数据文件,然后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统计建模,最后总结设计过程,整理课程设计的书面材料,撰写并提交一份统计分析报告。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分析结果达到决策支持的能力。

4 教学改革的实施

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信管专业学生的要求为:要具备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的能力,就必须学习统计学相关的知识。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中,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基础,统计学中的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也是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统计学在信管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此制定了教学改革后的《管理统计学》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

第4篇

 

统计学是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的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的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都是从事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单项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是重要的,而综合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更加必要。互动渐进式综合实训模式就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互动渐进式实训模式的设计

 

统计学综合实训的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间的互动。首先,将正在学习统计学的学生(简称新生)作为调查者,已学过统计学的学生(简称老生)作为被调查者,形成新老生间的互动;其次,将新生分成两个调查组,分别调查不同的对象,调查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生间的互动。二是师生间的互动。在综合实训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具体做法是在综合实训前,教师设计好综合实训的总体方案,综合实训中具体的实训操作由学生自行完成。但教师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适时指导,形成师生间的互动。

 

渐进式实训模式是相对集中式实训模式而言的,集中式实训模式是待学生学完统计学的全部内容后,集中一定的时间,把统计学的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实训。而渐进式实训模式是教师事前给出综合实训的总体设计方案后,按照统计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及内在逻辑联系,分阶段依次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事前设计好综合实训计划。综合实训计划设计的内容很多,这里重点阐述以下两项内容的设计:(1)调查对象的设计。确定的调查对象,即老生,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且要兼顾专业。一般应由本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专业的老生组成,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各大于或等于30人。(2)调查项目的设计。调查项目必须由教师统一确定,其目的是为以后的统计相关处理及计算分析做准备。根据统计学综合实训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调查项目一般确定为:性别,专业,是否对统计学感兴趣,学习统计学时是否经常参阅有关资料,课后用于统计学的学习时间,入学时的数学成绩,统计学的考试成绩,相关专业课的考试成绩等。

 

2.实训的时间按统计学内容的顺序依次进行。(1)资料搜集阶段。在教师事前拟定的调查对象和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或集体(前述的调查小组)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设计一份调查方案;第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第三,抽取学生样本单位;第四,在学生调查组长的领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样本单位的原始资料和往届此类调查的历史资料。(2)资料的整理阶段。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统计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整理表和绘制相应的统计图。(3)统计分析阶段。在完成统计学相关内容的讲授后,在对调查资料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相关的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4)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阶段。在前面有关统计指标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千字左右的统计分析报告。

 

在上述综合实训每个阶段的前、中、后,老生都要对新生进行指导和评价,并给出成绩。综合实训的每个阶段后,新生之间要相互借鉴和评价,并给出成绩。教师在综合实训中要适时指导,在综合实训后根据新老生相互评价的成绩给出总体评价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权重计入学生该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中。

 

二、互动渐进式综合实训模式的探析

 

实训中教师是指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综合实训中不能包办,而是适时指导。综合实训中教师事前给出的实训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布置好资料的搜集工作至关重要,其中调查项目的确定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调查项目的具体资料是以后各项实训内容的准备。学生是主体指的是在综合实训中调查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加工整理、统计的相关计算与分析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均由学生自行完成。

 

实训中学生间的互动有其独特的作用。新老生间的互动不仅能使老生指导新生,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老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新生间的互动可以使他们“比、学、赶、帮、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训采取渐进式的实训模式,按教学的内容顺序适时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及时消化与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边学习边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式实训模式由于内容多、知识点多,在短时间内将相关内容综合在一起,不仅难度大,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倦怠情绪,效果较差。

 

渐进式的实训模式是综合实训,而不是单项实训。它虽然在学完统计学某个内容后进行,但不是统计学个别实训内容的简单拼合,而是在学生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掌握的基本技能,按照统计学内在的逻辑联系有机地融合起来,统一起来,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案例教学;考试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86-03

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不仅提供如何正确地进行试验设计、合理地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而且还提供合理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应用[1-4]。不仅在传统的生物学、医学、药学和农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工具[5,6]。因此生物统计学是生命科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并能为今后学习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但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及教师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三多”和“四难”的特点[9-11]。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决定该门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应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探索特色的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常用试验设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及相关试验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急待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分析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在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食品、环保等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统计学需以生物材料进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数量较大,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部参加试验,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试验个体进行试验,以获得相关的数据,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紧密联系,主要讲授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做出科学的推断,从而帮助我们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13]。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系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统计学教材方面。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4,15]。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种类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选择和使用也不一样。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大类完全是传统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和内容,不涉及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这一大类教材包含两小类,一类主要侧重理论教学,过分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讲授,注重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实际应用例题的讲解。这类教材忽略了对大学生统计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类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较多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该类教材虽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导,但更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清楚介绍每一个统计原理理论后,再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和巩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类教材比较适合现在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使用。但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由于不涉及统计软件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涉及一些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那么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相关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学生在复杂的试验设计及庞大的数据面前可能也会束手无策,即使会计算,在复杂及庞大的数据计算中也可能会算错,因此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第二大类统计教材完全是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如Excel软件、SAS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DPS统计软件、R统计软件等的介绍和使用。生物科学、技术等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统计软件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类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统计过程的运算和统计,没有统计原理的介绍,因此对没有相关统计学知识或统计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老师来说,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计算出相应的结果,但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这类教材不适合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另外,这两大类教材要么只注重数理统计方法的讲授,要么只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而忽视了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试验设计以及所获数据资料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是这两大类生物统计学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笔者认为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农学专业、医学专业、食品专业等本科专业较为适合的教材。

2.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方面。①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开课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把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系统获得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础知识,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而且,通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数学课程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生物统计学中的许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数学中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②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上的脱节性。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各高校均认识到它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中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均作为两名独立的课程开设,一般情况下,高等数学课程由数学专业教师讲授,由于数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生物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推导、讲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之间通常存在许多不衔之处,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的断层。同样,这也是生物统计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统计学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较为渊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渊博的统计学知识,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将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进行案例教学。

4.考试制度方面。考试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映,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试制度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16]。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较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规定一定数量的题型,当然,这种考试制度对于规范考试是必须的,但是应该根据具体课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论。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如果规定一定数量的考试题型(比如四种题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考试规定勉为其难考虑四种题型。比如说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计算这四种题型。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是较为死板的考试,不能真证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不能很好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

三、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

针对目前生物统计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选择适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不同种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据笔者过去的教学实践,该课程授课内容不宜过多和过深,授课内容过多学生精力会分散,分不清重点,而过深则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应根据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坚持以试验研究实例为线索,以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法为主线,理论原理和实际例子相结合,从试验研究的选题和设计、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科学的推断等,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概念和原理转变为具体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7]。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处理好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关系。高等数学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一方面,高等数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因此生物统计学安排在第二学年开设为宜,这样能避免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在时间上形成的断层,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另一方面,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不应分别让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而均应由生物学专业教师讲授,因为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在讲授高等数学时,能够根据生物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优化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从而能避免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在知识上的脱节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

3.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学。生物统计学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8]。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对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另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试验设计又称为实验设计,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为理论基础,科学地、经济地设计研究方案的一项技术。一个良好的试验设计,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到足够的实验数据,从而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6]。由于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综合试验设计的锻炼及其应用。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其丰富的科研经历,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5.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的能力。很多学校传统的考试以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为主,试卷内容主要测重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的成绩,这种考试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平时可以不听课,考试前通过突击,也能考合格,但考后就可能全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生物统计学,学期考试后,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更不知道怎么用,到做毕业论文需用到统计学原理和知识时,很多学生不会用或者乱用。一些高校期末考试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避免了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成绩的弊端,但是某些高校规定了每门考试课必须有四种以上的题型,对于一般的学科而言,这种规定也许是可行的,但对于生物统计学而言,这种规定是不合理的。因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合理讲授统计学的相关内容。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为宜,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考试题型只需考察计算题和试验设计题两种题型,即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涉及的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对学生而言,难懂、难记、更难用,而且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因此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加学生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的操作,掌握EXCEL、SPSS、DP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相关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219-220.

[2]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175.

[4]文静,郭小平,沈金雄,等.农业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科教导刊,2012,(18):147-148.

[5]李春喜.生物统计学[M].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李六林.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94-97.

[8]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82-84.

[9]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

[10]陈春,叶子弘,叶素丹.生物计量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2):80-82.

[11]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12]陈庆富.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14]尹国友,孙婕,谢朝晖,等.《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科技,2010,19(20):52-53.

[15]张小辉,祁艳霞,曹平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成功(教育版),2010,(11):37-38.

[16]王丽贤.浅论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09,(30):62-63.

[17]王伟,崔秀珍,吴世秀.生物统计学教学特点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17-18.

[18]苗永旺,刘学洪,苟潇,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2,33(1):107-110.

第6篇

【关键词】概率论 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统计思想

一、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的意义

(一)方法的突破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拓展。引入概率论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拓展表现在外延与内涵两方面。外延上,导源赌博问题研究的概率论以随机性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它的应用将统计学思想方法带到自然科学领域,甚至用于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思维现象,拓展了原来始于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另外,联姻前统计学对现象的描述、分析只能止于其确定性方面,有概率论新工具后,其不确定性方面也能描述分析,拓展了作为统计学对象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信息内涵。研究对象的拓展,使得在此基础上统计学成了一门具有通用性的定量分析工具。

统计学研究方法的进阶。概率论联姻“统计”的突出意义表现在方法上—由描述走向推断。“描述统计”(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主要是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综合、概括和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规律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则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达的推断。联姻之前的古典统计学主要就是初级的“描述统计”(简单的计量、分组、图表、推算等),现代统计学则以“推断统计”为其核心内容。这里“描述”与“推断”的划分一方面反映统计方法发展的两个阶段,另外也反映应用统计方法探索客观事物数量规律的不同过程。“描述”是基础,“推断”是主要内容。

推断统计的现实性意义。统计学从描述发展到推断,反映统计学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是统计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它是重要的认识工具。正是由于有了“推断”,科学借助统计这一定量分析工具取得了巨大成就。象著名的基因论就借助推断统计方法而得。

(二)思想的腾飞

矩:统计学早期便有“平均”即一般代表值的思想,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一般性。引入概率论后,“平均”引申到“期望”,描述随机变量的集中趋势。与“平均”相对应,有对数据偏离“一般”程度的描述即“变异”,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引入概率论后其内涵扩充到对随机变量离散程度的描述。“矩”源于力学研究,均数、方差同重心和转动力矩之间的类似促使统计上用“矩”来描述数据特征。其概念涵盖前述的几个参数,并扩充到多阶、多维随机变量特征的描述。“矩”体现了统计“求同察异”的思想,即在了解差异的同时认识事物的同质性。

估计:估计是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所作出的“猜想”’其实质是一种类比,将对已知事物的认识拓广到更大范围。实际上有一个假定即样本、总体的同质性(同分布)。由于样本的随机性使得估计带有不确定性,便给出“区间”来对其描述。

检验:检验即先对总体特征作出一种假设,然后根据样本信息对这一假设的支持程度作出描述(假设正确性的判断),主要运用反证法、小概率原则等思想。检验与估计构成统计推断内容的两面,鉴于思维上推与证的不同而分别提出。

拟合:拟合就是对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规律、变化趋势给予定量描述,是对事物间关系表现的一种抽象。也就是以一定的模型来反映现象及现象间的联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联系的显性方面而抽象掉非显性方面。

相关:相关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在统计上的具体化。统计所研究的对象之间往往表现出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相关便是对现象间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的描述、分析。通过对比关联现象变化的方向与程度,来研究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形式。

惯性:哲学上,客观现象都是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运动过程。任何运动都具有惯性,这种惯性表现为系统的动态性即记忆性。它反映现象未来行为与过去的行为有关这样一种动态思想,是“动态相关”,也是预测的思想基础,反映现象本身及现象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的启发

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学思想方法有了质的飞跃,并成为统计学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也给我们启发:统计学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而发展,不断完善方法体系,与其它定量分析工具、计算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科学结合融会。

研究对象泛化:统计学是定量分析工具,首先便表现在对所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精神思维等)的定量描述上(对象信息数据化),然后再做定量分析。最初统计学只能局限于现象数量信息做确定性的数量描述、分析,引入概率论之后,对研究对象便可以做随机性描述、分析。而实际工作中有时还必须对定性的、模糊的、混沌的甚至突变的等研究对象做定量的描述与分析,概率论便会有所局限,必须引入新的工具。比如引入模糊数学,对模糊性现象做定量描述分析;引入灰色理论,形成灰色统计思想等等。

电子技术发展: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数据处理的手段得到提升,并对统计提出了新挑战。电脑、网络的出现一方面使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总体)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另一方面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变成了算法。同时在我们面对的数量信息超大量化后,统计的“收集、分析数据”的任务、统计推断意义也就必然发生变化,等等。这一切都要求统计必须与计算机及其它科学联姻,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理论等。

应用领域扩张:现代统计学是一多层次多门类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科研都要借助这一定量分析工具。应用领域的不同,对这一工具的要求必然不尽相同。比如生物统计、保险统计与统计地理学在基础性方法一致的基础上各有与其相联系的实质性科学的特点。现代统计方法(包括概率论的成长、壮大)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些实质性科研活动,这也就要求我们坚持以概率论等数理工具为基础的前提下紧密联系应用领域的实质性科学。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生命力强大的科学,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借鉴其它方法科学,丰富统计方法,拓展应用领域。

第7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49-02

1 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统计学课程概念多、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理论深奥、公式复杂、计算难度大,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又被广泛应用。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统计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必学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校商学院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在商科里面的性质偏应用,在三本院校里面的统计学一般是应用统计学。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应用统计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在于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的限制,很多高校在对学生的统计学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而对于三本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对于统计学的教育的不足更加明显。根据在三本高校的教学经历,就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有效组织统计学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建议。

2 三本院校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

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3个录取批次的方式,形成了一、二、三本高校的局面。三本院校区别于一本和二本院校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入校成绩明显偏低。大部分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相较于一、二本院校相差巨大,因此,在统计学的学习效果上也有明显的差距。而对于商科的学生而言,统计学是其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商科的大部分学生数理基础较差,且并不了解统计学,将其误解为数学类课程,因此,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有着艰涩难懂的印象。对于三本院校常选用应用型的统计学教程,要求其课程难度不太高,应用性较强,即便如此,统计学课程必然有着统计理论的学习与计算。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而言,此类内容是学生最为头痛难掌握的部分。

2.2 统计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经常大班教学

一般而言,三本高校教师由专职教师、离退休教师和兼职教师三部分构成。就年龄、学历和职称构成而言,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和硕士学历、中级职称的教师是三本高校教师的主体,与广大公立高校尤其是一本和二本院校相比,三本院校不论是师生比还是教师的学历、职称均存在明显差距。另外,三本院校的教师队伍虽然有兼职教师的补充,但是往往处于不足的状态。因此,教师常常面对的班级在60人以上,有时甚至是2~3个班的合班,人数达到100多人。而如何保证大班教学的教学质量,对于三本院校的老师来说是一个难题。

2.3 统计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课程缺乏

统计学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统计学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很多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虽然也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但对其讲解不深,导致学生知识功底浅。而统计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本就占据很多时间,不可能专门安排课时来弥补以前的知识。很多院校的统计学课时仅为32学时一学期,而稍多的为48学时一学期。仅有少量院校将其设置为64学时一学期。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32学时、48学时的安排仅满足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软件操作的学习以及实践的进行。而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不仅要教会学生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更要教会学生应用实践。现有32、48课时的安排造成大部分学生只知理论,不知如何实践。

2.4 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不全面

目前大部分院校对于统计学的讲授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单一。虽然大部分老师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能够丰富学生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实践的时间,这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开小差,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目前大多数院校对于统计学的考核较为简单,期末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有的院校还包括小测验、期中考试。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权重一般是40%、60%或者30%、70%。同时期末考试的试卷多是统计学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于学生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统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并不能在现有的考核方式中体现。这就造成最终成绩不能体现学生对于统计学的整体掌握程度。

3 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3.1 普通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讲课过程中可按照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条理进行。在搜集数据时与实践教学相联系,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调研,收集数据,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在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理论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案例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案例。让学生自己设置研究课题,针对自己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方法的应用,并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从而提高学生统计方法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在对统计理论内容的讲解的同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在实验室里面进行教学。在实验室里教授学生数据输入、整理、分析等能力,能够让统计学的课程变得有趣味且让繁杂抽象的统计理论变得具体而简单。针对统计软件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教授不同的统计软件。而三本院校商学院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不太强,因此可以设置3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是对统计要求不高、数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教授简单的如Excel的统计软件操作。第二层次是非统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统计分析方法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教授Excel的同时教授一些较为专业的统计软件如:SPSS、E-views等。第三层次是针对统计专业人士,其拥有深厚的数学和统计理论知识基础,需要熟练应用统计软件的学生,可以教授其较为全面的SPSS或E-views统计软件操作知识。

如果要让学生完成统计数据输入、整理、分析一系列的学习,并与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学习相结合的话,三本院校现设置的32学时或者48学时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将统计学的课时增加为64学时,让学生理论和实践两手抓。要想更好地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增加课时的同时还需要设置小班教学来保证教学质量。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的加强对于统计学的教学极其重要。在提升教师素养方面,其一,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科发展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统计知识。其二,教师应明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结合不同的专业,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其三要努力加强自己的实践经验,可与统计实践部门进行项目合作,如专业的数据调研公司、民意调查中心等。学校管理部门的管理也应更加科学,应从制度上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三本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学校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应扩大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保证学生学会统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实践,就需要避免大班上课。小班上课时,学生可以分组学习,并进行任务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团队合作地完成任务目标,从而促进统计学的学习和实践。

3.3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形式及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现有期末成绩考核形式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学生为了拿到相应学分只能机械性的记忆公式。然而,这些公式在考试后会被忘的干干净净,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几乎用不上。因此,有必要改进统计学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知识的记忆及理解,但仅仅能反映出学生对统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单一形式的考核办法在检验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采取多元化综合考核的形式是很有必要的,即将考核方式分为知识考核和应用考核两部分。两种考核可以和普通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呈现在大、中、小三种形式的作业考核上。普通课堂教学主讲理论知识与方法,其可以用小型作业的形式完成,主要针对课后理论部分的练习题,学生可以独自完成。案例教学可以用中型作业的形式加以巩固和考核。教师用案例讲解后,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寻找新的案例,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实践教学可以大型作业的形式进行练习和考核。这种大型作业可以作为期末考试中的应用成绩。学生根据某一专题,开展统计调查,通过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统计分析报告,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统计思想在学生的选题,问卷设计和数据搜集中得以反映;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操作得以体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撰写统计分析报告中得以检验。而期末考试中知识考核部分可仍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两种考核成绩相结合作为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加,便是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样的综合成绩更能科学地体现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应用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兴烁.应用统计学实际应用教学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8):60~61.

第8篇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密切相关,高校课程体系除把其作为专业基础实验课外,还把其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2]。通过《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归纳推理本文由收集整理能力、科研能力,也为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以及毕业后的科学研究等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往,生物统计学以单纯理论教学为主,不设或很少开设实验课,其实验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结合《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开设了《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并尝试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

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实验是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能力的基础,其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理解程度,它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应用技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常用的统计软件和统计方法引入实验教学中。根据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整体设计,以完整性、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基础实验与应用实验相结合,将生物统计学实验课程设计为一个有机结合、互相连贯的整体。在《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设实验课:(1)《生物统计学》某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统计软件,开设相应的实验课。(2)学生参与试验设计和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学生要在生产实践或实验室设计试验,亲自参与试验数据的采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 优化实验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其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提高性实验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为第一层次,以实际案例验证和再现基本原理为目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按照例题借助计算机利用excel绘制常用统计图以及进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设置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第二层次,理论和实践分析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例如利用excel进行统计假设检验、利用spss和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为综合性实验。根据第二章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让学生利用excel对不同类型资料进行整理,绘制相关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探索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很有帮助。提高性实验为第三层次,以设计试验为目的,主要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学生可根据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和兴趣,设计试验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提出假设,引导学生互相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完成试验。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的能力,为将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统计软件,优化实验教学方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因其容量大、展示灵活,而且集图像、音频和视频于一体,为教学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适当应用可起到直观教学的目

的[3]。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将excel、spss、sas等 软件与《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利用相关统计学软件进行实践操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并有效提高了学生应用《生物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利用统计软件开设回归分析实验教学时,创设情境,设置如下问题:(1)如何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2)如何根据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未知参数,检验回归模型及;(3)在众多的自变量中,让学生判断哪些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哪些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4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考查

成绩考核是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方法[4]。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设计试验的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制定出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估指标:一是平时实验考核,包括出勤、纪律、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实验完成时间等,占总成绩的30%;二是实验报告考核,占总成绩的40%,每次实验结束后5d交实验报告,以班级进行批改,重点批阅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三是期末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30%。就是在期末时安排单独的实验操作考试,分为上机操作和笔试2个部分。上机操作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机进行实例操作分析,教师的评分以学生基本操作为主,并辅以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提问,试探学生是否具有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笔试题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的内容,涉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讨论与分析等方面,目的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否灵活运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等。

第9篇

一、对统计学的认识

统计学是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它是一门工具,是一门方法论学科,有助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教学不应仅仅是理论上的教学,更应注重技能的强化和应用。高职院校的统计学一般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更注重的是理论上的教学,并且只开设于部分专业,有些专业逐渐地把统计学从专业基础课程中删除,认为统计学对相关专业并没有起到实际上的辅助作用,但是,笔者的观点是: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具备高素质和实践应用的专门人才,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备一定的难度,被学生所畏惧和抗拒,但并不能因此而把《统计学》从课程要求中删除。在实际教学中应对统计学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探索和改革,根据现有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高职的发展特点与统计学的课程特色提出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1]。

二、统计学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任教统计学以来,从自身的思考和学生的反馈中认识到学生认为该门课程难度较大,不易于接受,并且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并不能运用到他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中,没有达到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2]。总结存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且重理论,轻实践[3]

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工具的学科,既有理论和公式推导,又有实际应用和方法使用。现以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与板书授课相结合,多媒体教学虽然形象生动,但速度也较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则易脱离老师的上课节奏。由于课程和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多按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过重于理论的教育,真正符合学生实践的教学较少。

2.教材不适用

现存的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真正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较少。现有的统计学教材过多注重于理论知识和统计计算的讲解,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操作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实际,不知如何运用,就感觉乏味枯燥,从而对统计学失去学习的兴趣,此类教材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3.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高职高专的学生的总体水平低于本科生,经管类院校的学生多是文科生,他们的数理功底普遍较差,学习统计学时需要大量的计算分析,他们就先产生畏难心理,失了学习的信心,这也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4.师资缺乏

担任统计学任课教师数量较少,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不能较好地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课程需求,在授课中采取了统一“灌注式”的任务教学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5.课程考核方式陈旧

统计学的课程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为主,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计算题,考核内容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应用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在期末对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影响了对统计真实应用能力的考查。

三、统计学在教学上的改革措施

根据统计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为了顺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应用型人才,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数学基础较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统计学,应合理减少讲授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应用教学。在授课时,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增加案例分析,让学生把统计学知识与自身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能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在理论讲解中,重点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让学生熟悉的是经济类统计的思维,避免枯燥地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死记理论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方法,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统计软件的运用进行授课,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较为惧怕动手做计算,教会学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计算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有些统计软件并不常用且较为复杂,虽然功能强大,但并不适用于专科生的学习,如SPSS、Eview、SAS、Stata等,这些软件的操作多为英文界面,有些还需输入程序。相比而言,笔者更偏向对学生讲解Excel的使用,让学生熟悉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能够充分满足经管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对数据分析的需要,学生易于操作和掌握,即可以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也增加了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增加案例教学,让经管类学生感受到统计学的实用价值,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不再是一味地把统计学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求更加严格[4]。通过与专业相结合,把学生置身于案例场景中教学,通过课堂讨论,指引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其次,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时,统计调查在工作中的实践性较强,让学生熟悉掌握调查的设计、实施、分析尤为重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性,对统计的实践课程进行操作,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分析某款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作出营销策划方案,就可以与统计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了。

同时,课堂的讲授也要与上机操作相结合,不再只是在多媒体教室一味地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淡忘,在讲解操作中应该让学生多去实践和运用。但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房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课程的需求,因此,为了教学的需要应加大经费投入机房的建设。

3.改革考核方式

期末的卷面考核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虽有计算题的应用,也是经过简化的,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无法通过考核,对课程产生恐惧。因此,在考核上,应该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运用可采取闭卷考核的形式,实践部分应在平时进行考查,在上机操作中注重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在课程进行中安排学生分组做统计调查,掌握统计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撰写统计调查报告等等。采取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人自身素质,能减轻学生对统计学的畏难心理,深入了解统计学,增加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统计学;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40-02

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调整中,将应用经济学、数学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的统计学分支整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统计学一级学科分类,可授予理学或经济学学位[1]。统计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后,全国各大院校对统计学的办学与教学研究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在当前本科教育规模已经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初建玮[2]总结了西安邮电学院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要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和成功尝试;李春艳[3]结合重庆科技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经验,从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内外的研究[4-6]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统计学升为一级学科的时间不长,而国内对统计学师资及人才培养均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如何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进课程设置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便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办学背景为基础,从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方案、其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探讨地方多科性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办学情况,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湖北工业大学是传统的工科院校。经过长达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2005年,湖北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首次面向全国招生,迄今已经有九年的办学史。统计学专业的开办,是为了满足日益繁荣的市场经济对理科人才的渴求,特别是为了满足对既具有一定的数学理论基础,又能灵活运用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当然统计学专业的应运而生,对开拓学校理科办学格局,形成比较全面的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也功不可没。在开办之初,由于当时统计学专业的在学或毕业学生人数相对不多,市场属于相对稀缺阶段,因此学校对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培养出在企业、事业单位或教育行政部门从事市场调研、数据处理分析、教育教学以及科研的较高层次人才。尽管几经当时各位领导和专家反复论证,数易其稿,这种定位仍然存在模糊不清的硬伤。

首先,统计学专业属于理科范畴,自然逃脱不了理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性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实践性相对比较弱。而地方工科大学主要致力于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首要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湖北工业大学属于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统计学的开办如何与教育部直属等重点大学以及普通地方弱势的本科院校拉开办学层次的距离,形成专业办学的错位竞争,这也是统计学专业的办学载体的档次定位的问题。

最后,统计学专业跟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最终到底应该跟谁联系更紧一点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湖北工业大学顺应时代潮流,英明地做出统计学专业应当服务于工科,突出理科,与经济管理相互融合渗透的办学方针,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侧重于应用的学科定位,符合学校的办学层次与要求。近年来,学校发挥多科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在与学校经济类学科的交叉融合中,逐渐形成了金融统计、经济统计等热门办学方向,不少学生毕业后就业于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形成良好的办学声誉;在与机械学院的质量检测与管理类专业的合作中,也发挥了统计推断在自动检测中的理论优势。此外,统计学学科老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的科研项目与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此可见,湖北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在服务于本校特色优势学科的过程中,也通过其他学科的平台优势,顺利借力完成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目前统计学专业正在朝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目标前进。

二、课程设置方案

统计学专业在开办之初,积极借鉴和学习了武汉地区老牌财经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相关课程设置方案,也参考了重点理工类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新办的统计学专业起步阶段的课程设置方案。同时,由于统计学的申报学院是以数理基础擅长的理学院,因此,在办学之初,受制于师资力量、办学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当时前几届的学生学习了较多的数学基础课程,比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抽象代数、运筹学等,旨在让学生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突出理科特色。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大胆开设了统计软件分析、可视化编程、C++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专业课程;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风险管理、管理学等经管类模块课程,而形成了“数学+计算机+经济”模块形式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在后来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发现学生考研时都呈现朝经济学类一边倒的趋势,而且高质量就业人群也集中于银行、证券等金融企业或工商、地税等部门,同时,前几年风生水起的信息技术类行业逐渐出现疲软的势头。为了顺应时势,突出应用理念,理学院及时调整了统计学专业中数学、计算机、经济类课程的构成比例,压缩了一些理论性过强的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微分几何等数学专业课程;压缩了部分计算机的课程;增强并优化了经济、金融类的课程,并且增加了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课时比例。同时,让部分专业核心课程重心前移,使得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就可以相对完整地接触到统计学的核心类课程,为后面多元化的学科方向分流与就业赢得了可贵的机遇与时间。

三、其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统计学专业开办九年来,一直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支持,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统计实验室、资料室、实验实训中心等。统计学专业试行专业负责人制度,同时,每一班级均会安排负责又具有爱心的导师对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全程进行指导。统计学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经常邀请统计界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职业生涯指导,促进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学术能力的稳步提升。

每一门课程也会有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师担任,并定期举行师生交流会,及时发现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这种积极畅通的师生沟通机制进一步疏通了师生间交流的障碍,让教学相长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学改革之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目前统计学专业的已经毕业的学生去向来看,考研率、就业率以及就业的质量均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在统计学专业近九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培养了两名教授、三名博士(外加引进了一名博士),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专业影响力也逐步提升。

四、结论

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办学实践为例,介绍了统计学专业在开办过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方案,以及其他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措施,旨在指出在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背景下,地方多科性大学应当积极地从自身条件出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搭建数学、计算机、经济等学科课程构成为基本元素,以实用统计方法和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模式主导下的课程框架体系,积极探索多层次化教学改革实践方案,促进统计学一级学科的发展壮大,为构建和谐的大学育人环境做出贡献。

致谢:感谢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的教研课题的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1,28(11):3-10.

[2]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3):130-133.

[3]李春艳.普通工科院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37-38.

[4]王炯琦.吴翊.周海银.美国一流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3):61-64.

[5]王金华.吕效国.统计学专业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5):46-48.

[6]周涌.对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再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2):70-71.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教研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综合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统计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国民经济,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统计数量分析。但是,由于统计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内容比较宽泛,课程设置横跨数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需要比较多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基础知识。使得统计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许多客观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常听到学生反映统计学是枯燥难懂不易学的课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到教学效果,使得教学工作不能达到或则不能完全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下面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际经验对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改革作以下探讨。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 :要学好统计学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掌握哲学、数学、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偏偏数学基础比较差,怕数学,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足:学生没有认识到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现代社会许多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以为统计学是一个专业统计工作人员应掌握的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也就在所难免。

(三)教学模式不够多元化:教学方法对于保证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目前统计学教学主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感觉,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教师使用多媒体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把多媒体强大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让学生体验不到统计解决社会、经济、管理许多方面问题的强大功能,也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统计学课时安排少:据了解高职院校统计学的总学时大约在40-70个学时,由于统计学教学课时安排不足,实践内容比较少,如果教师不能较好的使得有限的教学课时,就会使学生不会运用统计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今后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学生统计知识应用能力必然差。

(五)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对整个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个个方面不是都很精通。部分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只是方法介绍、不重视应用。

(六)相关教学设备配备不足: 由于许多原因,教学资源的有限,很多学校统计学课程不能安排上机,教师在各章的讲述中只能用课件讲解,这就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些学校对于统计学的教学软件支持不足,仅仅有EXCEL,而缺乏更加专业的软件,比如EVIEWS、SPSS、STATISTIC、SAS等,这些软件对于学生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七)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刻板教条。

二、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目的是研究数据的内在规律性,指导我们如何搜集、整理客观事物的数量资料及如何用数据去分析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并预测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具有复合性、综合性学科。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横向学科也是交叉学科.

高职院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得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掌握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相关领域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于非统计专业经济与管理类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统计素质,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也就是说统计学教学绝不仅仅是统计知识的教育,而是统计素质、统计理念的教育。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统计学中要用到许多高等数学知识,如果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使得统计学的学习增加了许多困难,我们高职学生偏偏都怕数学,所以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要打好基础,学习好数学。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中许多学生还有专升本、专插本的要求更要学好数学。

(二)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统计学课程中公式多、计算多,对于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的财经管理类的学生来说,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对概念和公式不需要死记硬背,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客观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时,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统计思维。

(三)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统计学家,而是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专业教学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1.讨论式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相互交流,这不仅是一种师生交流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感情精神交流。可以根据所讲授知识,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统计调查章节时,可让学生设计与他们自身密切关联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问卷或则调查方案,让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可以更好掌握了统计的相关知识。

2.互动式教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绝不能教师一言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方式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统计学教学效果。

3.案例式教学。我们知道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过程,反过来它又指导统计工作。统计学中有许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比如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抽样推断教学中都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因此可以精心选择与该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许多概念,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统计素质、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统计学教学应改变过去原始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教学手段, 把统计学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采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统计理论、方法、公式等内容通过幻灯片动画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学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通过课件讲授统计专业知识的同时介绍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现实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处理软件当数Excel软件,在讲授统计数据汇总、平均指标、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知识时,均可以通过Excel软件来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Excel中专门统计函数的应用;另外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我们还可以调用或链接一些优秀的统计软件(SPSS、SAS、PEMS等)进行教学,其中SPSS统计软件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分析、图形制作等功能,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也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用工具。可以锻炼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中安排社会实践

学习统计学,当然目的是要用统计。在教学中,可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就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作社会实践。例如可组织学生针对学习、消费等展开调查,从具体调查对象的确定,样本的如何抽取,方案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资料整理与分析等等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到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六)改进考试方式: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检验学校是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一般是在期末只进行一次笔试,其成绩即为该门课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状况。所以统计学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可以尝试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与实践能力考试成绩几方面构成学生的总成绩,其中笔试一般情况最好是开卷,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出勤、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实践能力考试可以采取上机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整理、分析实际资料和应用统计软件的能力。也可以采取实践报告等形式。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注意其统计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翟莉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源(1982-),男,安徽无为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数学、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8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89-02

统计学(statistics)(或《基础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于2002年2月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确立为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中营销调研、财务分析与预测、生产控制,还是证券投资分析、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都离不开统计,同时统计还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订计划、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和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知识在各行各业应用中越来越普遍。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部分高校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在内容和模式上都在进行改革探索。力求减少经典、增加现代,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的统计知识与技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师大、安徽大学等许多高校先后均进行了《统计学》教学体系改革,经过实践检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性质、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模式也不应相同,尤其对于地方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体系的改革还未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所以,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和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具有高职特色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是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师急需开展的一项课题。

一、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确定、轻反思,重占有、轻创新

我国高职院校《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如: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采用大连理工出版社的《统计学原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采用的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基础统计学》、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选用的是东北财经出版社的《统计学原理》。但这些教材内容基本相近,其主要特点为“重确定、轻反思,重占有、轻创新”。实训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使得实训教学中,学生只是按标准的程序验证原理和定律,教师和教材对所需的统计软件、操作步骤、观察内容、乃至实训结果等均已详细说明,且仅局限于本课程内容的实训,而与其他课程(如金融学、经济学、营销学、会计学等)的横向联系较少,教材中实训内容陈旧落后,不能体现现代科技发展水平。这样的实训,很难达到培养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教材在编写时未能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严重偏离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二)重理论、轻素能,重知识、轻方法

笔者调研部分高职院校发现,很多统计学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采用“粉笔+课本+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能力较差,只注重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而不涉及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和具体应用,结果使得学生对统计学知识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是文理兼招,且文科生居多,而文科学生对统计学存在本能式排斥,另一方面,“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仍普遍存在于各高职院校中,薄弱的数学基础、深奥的数理理论、繁琐的公式推导,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缺乏学习主动性。这种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不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使得学习变成了仅仅是对课程理论的简单验证,缺乏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学习内容上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学生也通过实训获取直接经验,但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或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注重使学生接受书本传递下来的确定的知识,而不大注意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怀疑、反思、批判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重教师、轻学生,重应试、轻应用

传统的《统计学》实训教学中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参与程度较弱,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被实训”。实训考核方式单一,往往采用统一化尺度去考核学生,因而使学生失去了合理的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好奇心、新奇感和自发学习的动力。这种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四)重形式、轻效果,重双证、轻双师

培养一线需要的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特点,然各学院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省内高职院校均缺乏统计学实训室,加上统计学“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很低,部分教师高职院校中人员虽为“双师”型,但他们却长期缺乏企业行业单位的实岗挂职或业务培训,已从“双师”退化为“双证”,所具备的实践实训知识落后老化,严重与实岗要求脱节。实践教学资源数量、质量的短缺和低下,使得高职统计学教学质量逐步下滑。

二、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改革

(一)教材内容改革

高职院校的统计学教材编写应以培养学生统计素质和应用能力为基础,对于一些理论化、复杂化的数学推导和与高等数学中概率论和数量统计中的部分重复内容可以删除,应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增加对统计分析结果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增加统计学在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应用学科的具体案例研究,增加Excel、SPSS等软件的教学内容。课后习题应多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案例为主,理论证明为辅。

(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讲授,教给学生应用统计的思路和步骤,帮助他们加强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如对会计专业学生可以教授学生使用几何平均数计算公司投资的年均收益率;运用变异指标估算公司投资组合的风险性;利用指数分析法把握价格、销售量之间的内在联系;选用抽样推断、回归分析等控制产品质量等。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撰写调查报告、设计问卷调查,课后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培养其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改革

在统计学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板书教学,改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利用PowerPoint将理论教学内容制作成丰富多彩的幻灯片,既可以节约板书时间增加教学信息量,又达到了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训教学中所构建的“上课、上班、上网”三结合的实岗实训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的学习方式转变、职业情景构建和实训者中心地位的转变。并辅以教授学生日常统计软件的使用,如:Excel、SPSS等软件。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软件去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数据分析整理、数据库建立与管理。通过加强统计软件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在课堂上处理大规模的实际数据,还能辅助教学,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这更加有助于学生对各种统计理论和方法准确、全面地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考试方式和内容改革

基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后的统计考核应由理论知识考核和综合应用考核组成。在理论知识部分,建议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命题教师应提高综合分析、案例分析题的比重,着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统计知识和基本运算的理解与掌握;等方式与考试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定。从而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对统计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考核方面应包括课堂分组讨论(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撰写小论文(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训练考评(考察学生对软件的使用能力和统计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得由于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不再是单纯地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使“高分低能”成为过去。而且,由于学生成绩的测评是根据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实践报告、上机操作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的综合评定,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高职院校统计学的教学要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路,应用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方法,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统计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洋.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04).

[2] 尹瑞凤、杨发岭.从统计学的发展谈统计教育的改革[J].统计教育,2005,(69).

[3] 吕敏芝、林树茂、何兰花等.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4):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