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公司发展规划

建筑公司发展规划

时间:2023-06-07 09:12: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公司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公司发展规划

第1篇

强化发展低碳经济的组织管理

成立山东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研发、资金筹措等重大支持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成立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同时,组建由大学、科研机构等相关专家共同参与的山东省低碳经济专家委员会,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适时出台或修改有关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加速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化、标准化、常规化进程。建立碳减排协会、碳交易平台。按照国家碳排放有关规定,出台碳交易管理办法,鼓励企业自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碳减排协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家底”,确定各主体单位的碳排放额度及其减排的目标任务。

构筑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体系

借鉴先进省市发展低碳经济专项规划编制的经验和做法,调整规划思路,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山东特色,尽快研究和编制中长期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同时,做好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筹分类制定减排重点行业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森林碳汇等专项规划,促进重点领域的发展模式向低碳型转变。

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

以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升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的整合与重组,以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培育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电子信息等战略性绿色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增加碳汇。

开展低碳试点,探索有山东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重点选择低碳特征比较明显、低碳产业发展和低碳产品应用已有一定基础的城市,在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绿色发展配套政策、产业体系建设、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开展工作。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按照“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则进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以低碳、清洁、高效为特征,以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钢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选择示范企业,推动低碳化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选择居住相对集中、设施相对完善、环境承载量大、群众基础较好的社区(街区),推广绿色建筑,提倡绿色出行,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以绿色、便捷、节能、低碳为特征的低碳社区。工业领域,组织实施电力、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建筑节能低碳整装配套技术、低碳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节能低碳建材成套应用技术研发应用;交通领域,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辆,适当投放混合动力公交车;公共机构,增强低碳意识,抓好节电、节气、节水综合改造。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机制

借鉴其他省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设立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对低碳发展的重大项目和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采取引导、激励、奖励或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发展“绿色信贷”,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提高能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低碳高效环保项目进行金融倾斜;拓展碳基金的融资渠道,尝试建立碳金融公司,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国际、省际合作,吸收低碳发展的先进经验,开展重大技术项目的合作开发与交流,探索跨区域的碳交易合作绿色发展补偿机制。(本文作者:郭训成 单位: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第2篇

2015(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圆满落幕,在两天的时间里,举办了24个论坛,围绕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专题学术研讨。其中与广州相关的三大主题论坛分别是:广州发展珠江论坛、公众参与和城市发展规划创新论坛、南沙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发展论坛。在这三大主题论坛上,中外专家畅谈世界城市规划先进理念,并就广州的城市规划给出了含金量很高的建议和对策。下面分别摘取三大主题论坛上精彩的学术发言,听听他们是如何为广州城市规划支招。 1.广州发展珠江论坛

人气最爆棚的当属广州发展珠江论坛。广州新中轴线北段规划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高级会员、贺曼(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Jeffrey Heller,琶洲互联网集聚区规划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孙一民,2011年最早给南沙新区做规划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等“大咖”皆云集此论坛。论坛开足4个小时,有听众全程站着听完。

孙一民:岭南地区楼宇建得比较密的话,可以互为遮阳,自然通风效果也会很好,琶洲地区可以探讨再提高点容积率,如果要建得高也可以,但就要给出回馈,比如在首层架空做公共市民广场。新型重点区域的交通理想状态是地下不设车库,完全不用开车进入区域。以琶洲电商区为例,就算设再多车位,但能过去的只有华快、猎德大桥,而且一旦开会展,道路可能根本过不去,用公交+步行的方式去解决更好。

在传统城市,都是居住、工作在一起,电商区这样的地方也需要创业、居住在一起。居住不一定就是房地产,可以通过合作建房、建宿舍楼等方式去解决。目前,琶洲电商总部区已经有部分总部写字楼楼宇配建15%的员工宿舍,创业也很需要居住在同个区域,可以做到电商工作不落幕,8小时外的生活也不落幕。

尹稚:通州到现在就是北京的“大卧城”,是北京交通最困难的“大卧城”。再叠加行政机关之后,不知道这个局面怎么收拾。南沙首先要坚持既定发展思路,当年所做规划中的生态要素、智能要素值得强化。对于陆水交接的敏感区域,涉及智慧化的水资源管理。广州可以借由南沙建设探索新的城乡建设标准,要有全新的跟智慧城市结合的管控系统,抛弃生态绿色建设“清单制”认定模式,强化“后评估”。 2.公众参与和城市发展规划创新论坛

公众参与是一种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而广州活跃的媒体对于公众参与的推动和引领功不可没。在公众参与和城市发展规划创新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如桂,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江涛等都肯定了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作用。

仇保兴:广州历来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城市,人家还在排挤外地人的时候,广州人就敞开胸怀迎接四方的来客。但是现在许多城市都把自己定位为全球竞争的城市,很多城市都宣称是全球化的,这个时候广州原来的优势还在吗?另外,广州所处的地理条件非常好,是交通枢纽的城市,无论是空港、铁路、航运,都占有先行一步的地位,海陆空齐全。但是,随着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随着高铁、航空在精细产品运输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广州的地位也会受到挑战。

李江涛:民众表达缺乏平台是必须重视的问题。一个关于城市治理方面的重大举措,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民众表达意见?这个很重要。因而,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方面还要做较多的努力,比如:怎么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市民在参与过程中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有相反意见的时候怎样处理等,需要研究或者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则。 3.南沙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发展论坛

顶着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身份的南沙,未来发展之路如何?在南沙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发展论坛上,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专家周春山、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王缉宪等国内外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为南沙建言献策,看好南沙打造广州未来之城的前景。

周春山:根据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内,南沙新区需新增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与上级下达的指标缺口23平方公里。与市内其他地区相比,南沙新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比例更高,保护任务艰巨。然而,南沙发展日新月异,新增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不可避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规划刚性强,限制了城市建设。就目前看来,建设用地规模不能满足新城快速发展的需求。

南沙要“长大”,却被用地“绑住了手脚”,怎么办?在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提前预留区域通基础设施通道。进一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减轻南沙新区的保护任务。同时,探索建设用地异地调剂方式,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购买欠发达地区盈余的建设用地指标。

第3篇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推进电网建设

将电网工程建设纳入我市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对难以解决的问题,由市政府专题研究解决。实行电网建设责任制,将电网建设有关工作纳入各县(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

二、统筹安排,做好电网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

电网发展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实现电网发展规划与其它规划有机衔接。供电公司应与国土资源部门充分衔接,把电网发展规划及时提供给国土资源部门。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将电网发展规划中的变电站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尚未纳入总体规划的变电站建设项目,协调有关部门尽快纳入总体规划,为电网建设用地创造条件;对已纳入城乡规划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变电站建设项目,应尽快依法调整和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电网建设用地创造条件。对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需建设的变电站,市政府有关部门可先行对项目立项、规划、用地等出具支持性意见,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法定程序修改调整后完善审批手续。城乡规划部门会同供电公司共同编制电网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将电网发展规划中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纳入该规划,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予以明确,供电公司应积极做好基础性工作,给相应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切实维护电网基础设施专项布局规划的严肃性,对已纳入规划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用地依法明确保护区域范围,严格保护。对确需调整的,必须依法按原编制程序进行。

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电网设施项目的审批速度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加大对电网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对10千伏及以上新(扩)建输变配电工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供电公司,依法提供相关支持性文件,为争取省和国家核准电网项目创造条件。

市供电公司及时提出电网建设项目申请及提供相关材料;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电网建设项目核准和审核工作;市环保局负责电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的审批工作;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和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负责变电站站址和输电线路路径的审核,依法及时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土地使用证》;市城管、文物公园、农林、水利和消防等相关部门加快电网建设项目审批速度;供电公司积极做好相关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按时完成项目核准报批,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四、明确责任,积极推进,做好电网设施项目用地的征地和房屋征收补偿工作

电网建设项目需要征收土地或房屋拆迁的,各县(区)政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实施本区域内电网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征收土地、房屋拆迁的相关工作,并做好项目外部建设环境的协调和督查。

电网建设项目占用国有建设用地的,按照市政设施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给供电公司;占用集体土地的,依法申报批准后其征地补偿等工作由各县(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以划拨方式供地给供电公司。

电网建设项目用地按划拨用地机制执行,征地补偿费按省政府公布实施的区片综合地价标准支付,地上建筑物征收拆迁补偿费用按照相关规定标准进行补偿。

电网线路建设工程走廊(包括杆、塔基用地)不征地,对输电线路杆、塔基用地不办理项目建设用地预审等相关手续,但要参照征地补偿标准做一次性补偿,供电公司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合理确定用地规划,节约使用土地。220千伏及以下电网架空线路确需跨越房屋的,按照电力行业国家标准保证安全距离,被跨越建筑物不予拆除和补偿。

五、加大电网建设项目支持力度

根据有关规定,将电网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相关规费按照重点项目有关优惠政策执行。架空输、配电线路跨越公路、铁路、河流、林区时,不构成对跨越物损害的,各相关单位不得收取各种跨越费、占用费。挖掘城市道路涉及路面、河道、照明、排水等设施,修复补偿标准按《关于市电网建设收费项目实行“一费制”的通知》(汴涉企办〔2011〕6号)规定执行。对建设过程中涉及灌排工程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的,其损坏部分由建设单位给予修复或支付相应补偿费用。

六、开拓渠道,多方筹集,积极扩展电网建设资金来源

各级政府、供电公司和建设项目受益单位都要积极投入,形成政府、供电公司和受益单位等多方投入电网设施的机制。供电公司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不断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政府项目建设,努力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电网建设与改造的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城市配网及农村电网建设改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对已建成的架空线路实施入地、迁移改造的工程,原则上由项目改造提出单位承担全部改造费用,工程由供电公司负责具体实施。

各县政府负责提供农村电网变电工程建设用地,落实农村电网工程的优惠政策,依照相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负责落实相关农村电网工程的配套费用。

建立电网建设风险共担机制,在新上项目用电需求不明朗的情况下,当大用户要求供电公司提前建设输变电项目时,由需方垫资建设。在变电站负荷达到其供电能力的50%以上后,由河南省电力公司归还垫付资金。

七、加快农村电网建设

供电公司应积极争取惠农电网项目资金,加快全市农村中低压配电网建设工作,不断满足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对电力供应和供电服务的需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多方努力、共同参与”的指导方针,市政府将整合支农资金,协调所辖区域、办事处和受益群众筹措“农田机井通电”“油改电”工程配套房、低压配电设施等配套费用及中压配电网架空线路通道、树木及占地问题。供电公司承担10千伏线路、配电台区等电器设备费用。

八、加强电网设施保护力度

切实发挥各级政府电力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电网设施的保护力度。每年至少于春季和秋季由政府电力执法部门牵头,组织开展两次对输、配电线路及设备走廊下及周边树木、违章建筑的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县域农网“机井通电”配套设施、配电房的保护,确保取得实效。供电公司加强企业内部保护电力设施网络建设,进一步增强电网输变配电线路、设施的安全防范能力,保证电网生产和建设的顺利进行。新闻媒体加强对电网设施保护的宣传,大力宣传电网建设的重要意义,为电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严禁在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保护范围内新建建筑物,对已修建的违章建筑,由所在县(区)政府负责依法拆除。

九、加强反窃电力度,严厉打击侵害电网设施违法犯罪行为

市打击侵害电力设施违法犯罪办公室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影响电网建设和生产秩序的治安问题,构筑电网企业正常运营的坚强防御体系。

第4篇

南开科技园“一横、两纵、三区”核心区总控面积4.21平方公里。即一横——鞍山西道及规划延长线(天拖北道);两纵——白堤路、红旗路的雅安道至复康路地段;三区——科研基地、天拖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南开都市科技工业园。各自区域范围及发展功能如下。

一、南开科技园核心区东部

科贸街地区、科研基地。区域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边界走向为:航天道-白堤路-湖镜道-松杉路-湖泊道-南丰路-湖影道-玉泉路-鞍山西道南侧-鞍山西道北侧-南丰路-西湖道-兴泰路-灵隐道-苏堤路-飞云道-天宝路-西湖道-白堤路西侧-鞍山西道-元阳道-津河。

1、科贸街地区,以鞍山西道和白堤北路为地区发展的主轴线,沿线着重发展商务办公综合区。规划设计鞍山西道与白堤路交叉口附近为科贸街的核心区域,集综合商贸服务功能为一体,立足于现状发展电子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产业孵化与办公的优势,发挥专业科技产品销售、科技信息集散、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现代咨询金融服务业等综合功能。空间设计沿鞍山西道50%的地块为拆除地块,部分建筑质量较好或具有特色的居住地块定为保留地块,白堤北路与西湖道周边地块内现状四类居住用地及工业用地调整为拆迁用地,用于科贸街地区回迁居住建筑的建设地块,合计总建筑拆迁量62.96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量158.31万平方米,涉及地块27个。鞍山西道以东现状天津大学地块内,将着重发展以建筑配套、咨询服务、科技人才培训与交流、新技术产品展示等功能为主,与天津大学形成协议开发的创意产业发展区。

2、科研基地,以白堤南路与航天道之间的区域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周边科教智力氛围,发挥科研机构聚集优势,集中市、区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功能,推进引导企业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的科技研发区。空间规划设计沿航天道以北、航天道以北航海道以南现状二级科研办公建筑逐步更新改造,提高开发强度,体现空间聚集性,合计总建筑拆迁量50.63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量157.65万平方米,涉及地块13个。

核心区东部区域通过集合街区的设计以及商业贸易、科技研发和商务办公混合功能的设置,改善了科贸街沿线现状科贸功能建筑布局零散的局面,增强了各类产业及功能在地域上的集聚,创造出科贸街地区适合于经济互动的平台和沟通交流的空间。

二、南开科技园核心区西部

天拖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南开都市科技工业园

1、天拖科技企业总部基地

区域规划面积0.99平方公里,边界走向为:保泽道—红旗路—鞍山西道延长线(天拖北道)—快速环路。

区域发展充分结合周边区位政策、人才智力、科技研发等条件,在地区功能设置和规划结构上充分体现并利用现状资源的优越性,突出强化集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展示、商务经济为一体的服务中心功能,与华苑产业园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形成错位和联动,以高附加值的服务性产业和创智产业为主,为新兴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商业、商务办公建筑面积57.9万平方米、科研办公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会展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酒店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居住型公寓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

该区域集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展示、商务经济为一体的科技总部经济服务中心功能,将与科贸街地区科技贸易的综合服务功能共同构成集研发、成果、贸易为一体的科技产业服务链,成为辐射整个北方地区的联系纽带。

2、南开都市科技工业园

区域规划面积0.93平方公里,边界走向为:鞍山西道延长线(天拖北道)—红旗路—西湖道—资阳路。

第5篇

综合体,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立体化空间组合的建筑群落,其功能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和交通规划的控制性正在日益精密化、集约化。

城市综合体策划定位要点

1.符合“刚性规划”的原则城市商业综合体复合了交通、居住、商业、生活娱乐等各种生活形态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于一体,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需要将项目建筑功能和商业功能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引导和主导一个城市或城区的功能定位,其商业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编制必须以所在地城镇建设规划、人口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为依据进行编制,以实际街区或项目用地进行策划,用科学分析的数据和策划报审,突出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目标的完美结合,实行城市再造与城市文化内涵的融合,获得用地控规和技术经济指标上的批准,获得开发报建过程的通畅。

2.符合“以商定产”的原则城市商业综合体,也是对旧街区商业的扬弃、继承、更新、升级过程,需要重新定位和配置商业资源,需要在建筑设计前就落实主力店商家的选址要求、各项工程技术要求和业态规范,落实商业业态匹配的空间营造和商铺分割,使建筑设计和建筑工程符合整体商业规划目的。

3.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配置好的商业综合体部分实现“订单式”定制分配,对于不便分割的大型商场实施商家定制或机构持有,或经营权租赁,对于独立商铺或街铺,则可进行封顶后的预售,包括返租销售。工程管理也是决定项目产品质量的关键,特别是扩初设计不细和工艺程序失败也将直接导致产品无法使用。

3.做对商业运营的程序城市综合体归根到底还是活的商业内容,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消费之最终需求。因此,必须统一商业规划和运营管理,项目要具备独立的营招合一的运营管理机制。项目的成功投产,需要严格按照商业运营的要求和意见,进行工程界面、主力店入驻界面、商户组合及商装界面、物业安防界面、开业营销界面等工作的统筹,达到投产后的可持续经营,实现稳场和旺场的不同阶段目的。

总之,做好城市综合体,要符合具体城市、区域的现实发展需要,在现有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上实现项目产品合理、符合投资目的、建设周期短、与居住社区和城市商业格局匹配的预期建设目标,住宅产品和商铺产品能够保证收回投资,并持有部分经营性物业,形成稳场和旺场的城市综合体。这要求投资发展商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和眼光,需要专业的运营商全程专业管理,需要零售商和各类节点服务商提供专业经验和技术规范。

作者系北京和美商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6篇

河南潜龙工业园成立于2008年5月,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太行大道西段路南,是由深圳市潜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园区规划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是集生产、交易、展示、仓储、配送、货运等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河南潜龙工业园按照国际、国内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先进模式,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引进拥有先进技术、设备和优秀人才的企业进驻。公司本着“产业兴园,品牌建园”的宗旨,将其打造成中原地区产品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度较高、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大型现代化工业生产基地。

二、项目投资环境

潜龙工业园建设初期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辉县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并多次亲临施工现场督察指导工作。各职能局委、乡镇领导也全力支持,在各种手续的办理上体现了快捷、便利原则,为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了高效服务。

投资方潜龙集团是深圳市实力较强的、以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主的诚信民营企业。潜龙集团始成立于1993年,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兼房地产经纪、工程建设、物业管理、能源开发、酒店旅游、工业园开发等为一体的“产业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综合性公司,下属深圳市潜龙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威海房地产有限公司、广东罗定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辉县市龙田煤业有限公司、深圳市鑫海房地产经纪公司、鑫茂花园酒店、河南潜龙汽配工业有限公司等子公司。董事长杜升先生希望凭借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市场信誉,积极运作汽配工业园。公司一直秉承“服务创业阶层、创造高质低价”的经营理念,求真务实,潜心做好每一件事,以良好的经营业绩感恩员工、回馈社会。

三、项目区位优势

潜龙工业园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太行大道西段路南,该市距京广铁路和新荷铁路交汇点新乡市20公里,东行20公里可达京珠高速和107国道,南去10公里可上新晋和太晋高速公路,距新郑国际机场90公里,距首都北京600公里。境内公路纵横交汇成网,形成了“六纵七横”格局。工业园区的东北边紧邻市区,西、北、南分别是辉县市的学院路、太行大道、辉吴路,规划中的英泽路横贯厂区,规划中的新晋高速也紧邻工业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其便捷,是企业投资发展的首选之地,商机无限。

四、项目进展情况

潜龙工业园区总占地面积为43万平方米。目前,该项目的立项、环评、注册、可研报告、征地、规划、设计、园区围墙建设等工作均已完成。该项目已完成建设有:一期厂房工程(生产区)、二期宿舍楼工程(配套设施区)、三期厂房工程(生产区)。

园区西区一期厂房工程已开发建设完成,共建有8400平方米的8栋标准厂房及1440平方米的8栋附属楼,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79192。厂房建筑结构为一层轻型钢结构厂房,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分隔。附属楼为两层,长30m,宽24m,超大空间,自由设计,供办公区域使用。

园区东区的二期宿舍楼工程已建设完成,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2526。每栋建筑面积6263,6层/栋,层高3.3m,共2栋。

园区东南区三期重型钢结构厂房已完工,三期总建筑面积为16518。每栋建筑面积2753,长75m,宽36m,高8m,共6栋。

第7篇

项目背景

从吉野家母公司――香港洪氏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来看,过去的物流中心无法适应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香港洪氏企业集团做出了三项举措:1、在北京建立洪氏企业集团快餐连锁业总部,控股并管理遍布全国的快餐连锁分公司。2、加快发展快餐连锁业,计划到2009年全国拓展450家店,就业人员达10,000人,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其中北京开店150家,就业人员4,000人,上缴税金1亿元。3、洪氏企业集团决定把轻工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北移至渤海湾地区,并在北京成立轻工制造贸易集团,把采购、物流和管理中心设在北京。

吉野家过去的物流中心位于北京丰台区樊家村特菜基地二厂,在南三环与南四环之间,有运作人员近40人,其合作伙伴是公司的长期蔬菜供应商。另外,吉野家在大红门还有外租冷库300多平方米。

据了解,老的配送中心使用了大约10年时间,其冷库和常温库的硬件条件比较简易,有些场所需要重新设置,比如工作休息间、更衣间、淋浴间、消毒池等等。不仅如此,由于早期没有考虑到近两年开店速度这么快,物流中心的面积不够使用,有时会出现断货缺货。举例来讲,某种原材料正常情况下应该两天到货一次,但因为库房面积不够,只能要求供应商天天送货。因为库房没办法储备最低安全库存量,而采购不可能完全准确预估销售量,稍有缺差,旺销季节就会出现门店订不上货的情况。另外,由于过去吉野家的物流分散在三地,互相之间常需要进行短驳,不便于管理。并且,老物流中心位于北京南三环与南四环之间,根据北京的城市规划,迟早会搬迁到距离城区更远的地段。

因此,为了解决当时配送中心存货面积紧张、加工间加工能力受限等诸多问题;也为了给吉野家快餐业的迅速拓展和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提升配送中心物流管理水平,适应行业快速发展,以及适应北京市长远区域/功能规划,吉野家决定启动新物流中心项目。

项目需求及实施过程

吉野家新物流中心项目负责人为业内资深物流经理人、现任吉野家北京物流中心经理王东岳。据她介绍,启动新物流中心项目最重要的目的即在于寻找到合适的物流战略合作伙伴即物流中心供应商,建立新的物流配送加工中心,支持公司未来10年的企业发展计划。

对于新物流中心的功能,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已基本明确。从整体来讲,新物流中心应该能为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提供覆盖以京津冀地区为主、东北地区为辅的物流配送服务;能够为吉野家品牌、DQ品牌及新品牌进行货品运输、配送、加工、包装以及储存;能够进行先进的常温及冷藏/冷冻仓库管理。从管理上看,新物流中心应该能够支持公司建立新的物流标准操作流程(SOP);能够支持并完善信息系统使用;能够支持引进KPI指标考核,改善并提升物流中心整体运作效率。

从具体需求来看,以库房为例,新配送中心需要为未来几年公司业务拓展做出面积预留;需求面积中应包括进货区、发货区、拣货区、退货区、叉车充电区,特别是食品配送中心的发货区和拣货区使用频率较高,须注意做好规划;大米是主要存储产品,需要通风良好;加工间应分别设置牛肉切片加工间和爆米花加工间;加工间及冷藏库/冷冻库应为一体;等等。

对于新物流中心的运作模式,吉野家一开始就确定为采用租赁方式由合作方按需新建配送加工中心,吉野家常年租用。

因此合作方的选择非常重要。当时,吉野家综合各项考虑,对合作方提出了以下评估要求:1、适用性:解决加工间排污/上下水等设施改造问题;2、经济性:不动产投资最好由乙方承担;3、一体性:常温/冷藏/加工间一体化;4、风险性:用地或仓储为正规规划;5、扩展性:满足未来发展规划及与多品牌共同成长;6、便利性:交通/位置适宜:7、专业性:第三方物流公司有专业仓储规划能力和外包能力。另外,企业资质和综合成本也是能否合作的很重要的因素。

根据吉野家的计划,新物流中心项目的总实施过程大体分为如下阶段:

1 根据项目一体性要求,前期重点考察排污设施、仓库用地的合法性等;

2 参考重点指标进行评估阶段、备选阶段、价格谈判阶段;

3 进入规划阶段、新建或改造阶段;

4 最后逐步进行仓库外包―人员外包―运输配送外包―整体外包。

物流中心概况与主要流程

吉野家在东北、深圳和香港都有配送中心,目前的北京物流中心可算得上全国最先进的物流中心。吉野家新物流中心位于北京南六环线上,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主要有三栋建筑。

第一栋为物流中心办公区与爆米花/DQ蛋糕加工间,此外还有研发室、检验检疫室、理化实验室等等,面积大约2000多平方米。

第二栋为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常温库。常温库配有洗篮间,以做清洗货物周转箱使用,目前尚未启用。

第三栋为整个物流中心的核心建筑,即低温库和牛肉加工间,面积大约为2000多平方米。此栋建筑90%以上都是冷库,包括2个大冷冻库、3个冷藏库,其中有直接连接加工间的,也有直接连接出货区的。冷库部分从零下25℃到常温区划分了4至5个温度层,10多个隔间,其中牛肉加工间的温度大约在10℃至12℃之间。冷库库区所有码头均为全封闭式码头,车辆和库区气密衔接,以保证货物在同温层区域进货或出货时,冷链不断链。另外建筑外部设有隔油池,以导流牛肉加工剩下的液体。

除此以外,物流中心还设有储存酒精气罐的危险品库和消防水池。

吉野家北京物流中心主要负责为包括北京、廊坊、石家庄在内的大北京区的130多家门店配送,其中吉野家门店80多家,DQ冰淇淋店约40~50家。

目前北京地区采取日配三班方式,配送车辆大约有40辆,基本是定点、定线、定人方式完成。外埠地区采取定期配送。日常设备配送采用常温车,其余全部为冷藏车。

收货情况为,国外采购产品比如原汤,每月以集装箱送至物流中心;国内采购产品的80%每周以整车或零担配送,其余20%为每日以整车或零担配送。平均每天有10家左右供应商送货。

依据吉野家目前和未来几年的进出货量,冷库区设计了2个大车月台,6个小车月台。大车月台供供应商送货用,小车月台配送门店出货用。

吉野家门店没有物品采购权,

只有领用权。大到各种食品设备,中到各种原材料,小到牙签、垃圾桶、清洁精等,所有物品都必须向物流中心订购。因此物流中心的货物种类繁多。其中,冷库区品种较少,而常温库里有1000多个品种,主要分为食品、用品、促销品和设备四大类。食品包括大米、饮料、小菜等;用品包括纸杯、纸巾、勺子以及办公用品等;促销品包括会员卡、促销页等;设备包括送货用的自行车等。配送物品基本都以最小单位拆零,比如一家门店可以订多少组纸杯、多少组。因此订单的拆零量相当庞大。库房作业目前分为白、夜两班,一班一组两个人以摘果方式拣货。

项目亮点

吉野家新物流中心项目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其建筑采用了领先的冷库设计方式,二是采用了在国内尚不多见的合作租赁模式。

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者北京启达乔泰咨询有限公司,是台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李彦杰先生筹组统合,由国内知名企业之高级主管所合力创办。公司已有20多年为常温/低温物流中心、生鲜食品加工中心提供工艺规划设计、工程监理顾问、营运顾问的经验。

北京启达乔泰咨询有限公司为吉野家新物流中心提供了整体冷链工艺的规划设计、设计院图纸审图、制冷系统工程承包、库板工程承包、货架系统工程承包、其它低温工程项目施工指导等服务。

从设计施工等硬件上看,该项目闪光点主要在于物流中心内囊括了牛肉加工车间、冰淇淋加工车间、爆米花加工车间、面包蛋糕及冷冻面团加工厂等多个生鲜食品加工厂;并且该项目依照台湾及国际标准进行工艺设计,依国际标准施工,因此,无论其结构及低能耗下的使用寿命均大大优于国内现有冷库。

比如说,物流中心建筑采取了防止冷库墙体中结冰的处理方式。因为地下水有虹吸现象,当温度低于零度时,虹吸上来的水会在墙体里结冰,冰块膨胀,易磨损冷库墙体。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吉野家的冷库地层里装有温度感知器。当温度低于零度开始结冰时,温度感知器发出预警,因为在墙体外侧的地面有凹槽,装有通风管,这时可以用鼓风机对着通风管吹风加热,热风通过通风管上的小洞吹到墙体中化冰。而目前常规的处理方式是在冷库底下再下挖两米多铺上地下气砖。与常规方式相比,这种新方式更加方便可靠并且节省材料。

在物流中心运营模式上,吉野家和北京华源之星签订了长期租赁合同。据业内人士分析,比起现在国内很多企业自己拿地、自己投资建设物流中心的做法,此种操作模式益处更多。首先对于物流中心租用企业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经营上,而非建设物流中心,把物流中心的建设外包出去,一可以避免自己牵扯过多的人员和精力进去,二可以不用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在基础建设上,从而盘活资金用于发展核心业务。其次,对于物流地产商来说,虽然提供定制化的物流设施要求更多更高,但一可以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对物流地产的专业管理能力;二是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回报稳定,风险低,几年之后便可收回成本。

目前吉野家北京物流中心运营良好,其物流经理王东岳表示,现在的物流中心满负荷运作可支撑400家门店,保守估计可满足企业5年之内的发展需要。若吉野家发展速度很快,那么3年之后,将启动物流中心二期项目。

关于吉野家

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隶属于合兴餐饮集团,合兴餐饮集团是母公司香港洪氏饮食集团为发展、提升中国连锁餐饮而组建的餐饮专业经营企业。香港洪氏饮食集团由洪氏家族的私人控股公司组成,其成员主要包括合兴油脂有限公司、永恒公司和合兴餐饮集团。

合兴餐饮集团作为于香港洪氏饮食集团成员之一,专责经营国内的食品餐饮相关业务,目前主要成功项目包括:吉野家连锁快餐、DQ连锁冰淇淋等餐饮品牌、

1991年,国内第一家吉野家在北京开业,直至2000年,北京才开出第6家吉野家。虽然时隔九年才有六家门店,但此后吉野家却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从2001年开出第一家门店开始,到2006年已开出第52家,最近几年开店速度有快无慢,其踪迹也从北京扩展到了天津、廊坊、石家庄、沈阳和大连,甚至内蒙古。

第8篇

大家好!

首先感谢公司给我这个展示自我,营销自我的机会,使我抱着一种积极参与、激流勇进的心态参加设计公司总经理竞聘。

我叫__,——年——月出生,——年——月毕业于——城市学院土木建筑系,——年——月进入__集团工作至今,工程师,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来__已十年了。十年来,我有幸见证了__集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现在发展成为__乃至*房地产业的一面旗帜。__“以人为本,用心营造”的企业文化,科学严谨的管理模式,至高至远的锦绣前程深深地吸引着我。十年来,在__这个学习氛围浓厚,有着良好互助精神的团队里,我得到了迅速的成长,从一名初出校门的业务新手成长为一名技术全面、业务娴熟的二级注册建筑师,从一名设计员成长为设计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是公司给了我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发展平台,是公司培养了我,我的每一个进步都倾注了公司领导的心血。借此机会,对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我工作、学习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分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竞聘演讲。

一、过来一段时期,思想和工作小结

在政治思想上,我一贯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认同和拥护公司的企业文化,努力贯彻执行集团董事局和公司全委会方针、决策,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公益事业,维护公司的形象和利益。

在业务工作上,我一贯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和巩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通过自学和摸索熟练地掌握了pkpm系列工程设计软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出图时间,使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解放,同时热心地指导其他同事学软件、用软件,解答他们的疑问。在长期设计工作中,我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学了建筑学的专业理论课程,还考取了*大学建筑学专升本,并于去年6月顺利完成了学业。近年来我先后完成了世纪花园10#、14#建筑方案及施工图,世纪花园大门方案,*省安江农校图书馆建筑方案及施工图,河西__家居广场建筑方案,在水一方b、c、d栋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图设计,完成了__国际实验学校实验综合楼建筑方案及结构施工图,完成了湖天一色5#、7#、23#、24#楼结构施工图、湖天一色23#、29#楼的建筑方案,完成了顺天国际大厦和会同县人民影剧院建筑方案设计。

2001年,获房产公司世纪花园户型方案竞赛第一名,2003年获“市优秀设计”二等奖,两次获得“设计产值状元”。

在管理工作上,2001年至2003年,我担任设计公司总经理助理职务,2004年先后担任了土建综合室主任和设计公司副总经理职务,2006年3月底担任设计公司总经理。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设计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设计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岗位标准与考核制度,积极谋划公司发展规划,认真领会上级领导的精神,团结和带领同事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1998、2000、2001年三次被评为优秀员工。

二、拟任职务的现状及分析

设计公司是集团公司的技术核心,肩负着房地产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为集团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近年来,设计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依托主业,抢抓机遇,以质量求发展,抓管理促效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技术队伍和实力不断发展壮大,资质升为乙级,综合产值和利润逐年上台阶,为社会创作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住宅小区、商业、办公、综合楼等建筑精品。员工收入和生活质量、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设计公司是一支年轻的团队,是集团公司百般呵护下的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没有领教过市场竞争的残酷,还没有完成由单一型“技术人”向复合型“社会人”的转变。设计公司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不能满足集团公司主业迅速扩张的需要,在制度建设、设计水平、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人才结构与贮备、市场竞争力等诸多方面暴露重重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装饰、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没有走上正规的轨道,极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立项、招投标、签立合同的程序和管理办法。

2、设计水平和服务质量较往年有所下降,全面质量管理难以落实到位,项目前期参与不够,产品研发力量薄弱,重大项目管理不到位,导致一些项目边施工边修改,重大项目没有通盘考虑,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3、内部管理急待加强。特别是项目进度和项目综合管理没有很好贯彻执行,定额设计工作还停留在初步阶段。

4、人才结构极不合理,技术人员中新手所占比例过大,技术力量薄弱。规划、建筑等人才缺乏,方案设计水平急需提高,对外组织方案竞标的实力较弱。内部项目也出现安排不下去或安排的项目不能按时完成,严重影响建设方的工程进度,损害公司形象。

5、外部市场丢失殆尽,在业界的知名度、影响力较低。设计人员接触的建筑类型单一,且没有经受市场的洗礼,成长缓慢,不利于设计公司长远的发展。

三、任职后的工作打算

如果我有幸能当选设计公司总经理,我将根据业界的发展趋势和公司实际情况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1)、建立与利润挂钩、总额控制的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管理产值分配制度,既维护股东利益,又充分调动管理团队的积极性。

(2)、改革完善执全委会制度,建立以管理层为主的执委会,建立以股东为主的全委会,切实加强全委会对执委会的领导和监督,以及两会各司其责。

(3)、规范园林、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有关制度,结合设计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

(4)、与房产、工程公司合作,制定定额设计实施细则和标准,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任务,将定额设计思想贯穿到设计的每一个阶段。

(5)、制定科学规范的设计业务工作流程。

(6)、制定末位不合格淘汰制度,引入优胜劣汰机制,激发员工积极向上。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团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人力资源基础。

(1)、有计划引进优秀的规划、建筑、结构、设备等专业人才。

(2)、通过项目合作引进“外脑”,提高设计水平和项目管理水平。

(3)、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贯彻落实技术指导人制度,加快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

(4)、鼓励员工参加注册考试和方案竞赛,鼓励发表专业论文和参加学术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5)、积极拓展外部市场,积极参加各类招投标,增强在业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加强执行力建设

(1)、贯彻落实设计进度管理制度,严格按合约提交合格的设计作品。

(2)、贯彻落实定额设计细则,最大限度为业主省钱,为社会节约资源。

(3)、加强设计文件汇签管理,杜绝不合格作品出图。

(4)、落实全面质量管理制度,重视事先指导、事中检查,把好图纸校审关,

管好各类技术文件存档。

(5)、做好设计前期研究工作,为房产当好参谋,加大作品的研发力度,为社会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6)、强化“四步曲”及“百分制考核办法”。

4、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努力完成产值和利润目标。

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是投资人追求的经济目标,是对管理团队最直接的考核办法。我一定会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抓好生产和服务工作,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努力工作,积极完成2006年发展规划的产值和利润目标。

第9篇

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县城中心城区小锅炉撤并和集中供热管网改造,调整优化城区供热布局,提高集中供热设施承载能力和供热品质,把“暖房子工程”建成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下大力气解决“小锅炉”分散供热、集中供热不热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基本原则

市场化运作。全面规划,政府组织。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科学管理。依法运作,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目标

新增集中供热能力150万平方米,2012年末。并保证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供热能力大于供热负荷;兼并小锅炉60台;改造陈旧管网50公里;对20万平方米保温状况较差的既有住宅进行节能改造。

四、年重点任务

重点解决电联热力公司热网供需矛盾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年实施“暖房子”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城区集中供热能力建设。引进1家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供热企业进驻南部新城区;鼓励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规模较大、供热信誉好、有供热能力的供热企业加快区域锅炉房发展建设,重点解决拆并分散采暖锅炉房问题实施集中供热。具体措施是

(一)电联热力热网

一台120吨锅炉,目前拥有供热锅炉四台。三台40吨锅炉,供热能力为24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为220万平方米,实际每年供热面积为180万平方米,一般情况下启动一台120吨锅炉,2台40吨锅炉可保证正常供热,极端气候条件下,以及发生故障时可启动第三台40吨供热锅炉,作为应急热源,确保安全稳定运行,达标达热。一次管网长40公里,二次管网长80公里,今年应改造老化管网10公里,增加换热站3座。

以及南部新城建设初期供热需求小的情况下,南部新城新的热力公司未建成投入使用。暂由电联热力公司代为供热,满负荷运行,可保证供热40万平方米。

(二)热力公司

已接入集中供热面积24万平方米,目前供热能力60万平方米。尚余供热能力约40万平方米。

(三)热力公司

已接入集中供热面积13万平方米,目前供热能力20万平方米。尚存在供热缺口7万平方米。同时将(区域)撤并的1台小锅炉并网进入热力公司,并入供热面积0.9万平方米。

(四)加快即有建筑节能改造。

实行计量收费;新建建筑工程建设要与供热计量设施安装同步;供热计量设施安装要与供热计量收费同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要与供热计量改造同步。具备供热计量条件的民用建筑,对临街的楼房暂时不能改造的各建设单位及相关居民应在门窗、楼顶等方面采取保温措施。公共建筑要率先实施供热计量改造。要积极实施供热计量收费。

(五)建立和完善困难群体的供热保障机制

(六)实施既有建筑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工程

加快推进供热计量和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按照国家和省关于供热计量和既有建筑节能的工作部署。新建建筑要按照强制性标准严格控制。计划对20万平方米条件适宜的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部分辅以热计量改造。重点是保温较差、供热质量问题突出的居住建筑,通过节能改造,使居民供热状况显著改善,改造区域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四、政策保障

(一)凡列入年度改造计划的分散供热锅炉房。热用户可与原供热单位或有能力的供热企业协商,申请改为集中供热。

(二)列入并网改造范围的分散锅炉房并入集中供热热网。所涉及债务原供热单位(产权单位)自行处置,人员由原供热自行分流。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建设资金通过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方法。银行贷一点、财政扶持一点、居民合理负担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各类经济组织及民间资金介入。

五、组织领导

负责制定政策和组织领导。县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成立县“暖房子工程”领导小组。落实责任。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工程实施中相关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以及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管和协调工作。

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区域热源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争取国家对供热热源、陈旧管网改造项目的资金支持。

县财政局负责国家和省补助资金的拨付和监管。

制定具体监督检查方案。县监察局负责工程实施各环节的监督检查。

并配合落实相关供热保障政策。县民政局负责低保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的认定工作。

县审计局负责建设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

建立科学的热价联动机制,县物价管理办公室负责合理确定和调整热价。尽快出台供热计量收费政策。

第10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管理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的需求日趋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一些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出来。

1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1战略布局、经营策略与管理覆盖、

资源配置不相适应究不够,分析不透,战略布局没有考虑到资源能否覆盖,盲目布点,盲目出击,把可以捏成拳头的资源散成了巴掌! 不能正确处理做强与做大的关系、拓展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一说做大就搞分包、联营、戴帽,广种薄收的经营策略变成了广种不收。

1.2企业与项目关系不清晰,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混乱

企业与项目的职责、权限不清,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企业的监督失控,项目责任考核流于形式,配套措施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1.3项目目标偏离企业战略目标

项目目标定位与企业目标不一致,偏离企业发展战略框架,本位主义严重, 重项目利益轻企业整体利益。项目经理部企业化,生产资料固化。企业协调控制力逐渐弱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严重削弱。

“ 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控制中心”的本末倒置,项目盈利,企业亏损,项目责任考核,企业倒过来欠项目几十万、上百万元无法兑现,只好挂在账上,或打白条。职工收入很低,怨声载道。真是“富了方丈,穷了庙,苦了一群小和尚”。这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 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1.4资源管理薄弱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薄弱,有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劳动工资管理的层次上, 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及办法。有的国有施工企业的中、高层骨干正在向民营企业流失,带走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带走了业主和市场。这是另一种国有资产在流失。

许多施工企业建立了内部租赁公司或租赁站,对机械设备、周转材料,实行内部资源市场运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突出的问题是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比较薄弱,隐患较多,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比较突出;周转材料的丢失、缺损比较严重,亟待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随着人民币升息周期的到来,贷款利率的提高,银行融资成本已经大于行业的平均利率,而且偿债的风险较大。

1.5项目团队缺乏凝聚力、战斗力

项目经理素质有待提高,缺乏项目管理基本知识,技术意识、法制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淡薄,把能说会道当成独此一招的看家功夫。有的项目经理团队意识淡薄,小家长作风严重,权力欲望过甚,个人英雄主义严重,搞“独立王国”,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1.6 信息化建设滞后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停留在电子邮件收发处理、办公无纸化、企业主页建设阶段,对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认识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信息化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挖掘,信息化在企业利润增长中的贡献率还很低,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还没有确立。

1.7成本控制系统观念不强

虽然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有深刻认识,并且各有一套管理办法。但是全员参与,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系统控制观念还不强,还停留在堵漏洞阶段,即堵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非生产性开支等漏洞。对一些潜在的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因素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强手腕、硬措施。技术革新对利润增长的贡献的价值认同度还比较低,对施工部署、施工组织对成本的重大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等。

1.8风险管理与预警、防范机制不健全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认识不足,对潜在的市场风险、产品风险、财务风险、人才流失风险简单归咎于市场竞争激烈,生存环境恶劣。对市场竞争结构中“五力模型”分析不足,对市场解读不透,对业主恶意压价、垫资、超常规压缩工期的要求一应承诺,对盲目扩张带来的管理覆盖和资源配置问题估计不足,对联营失控,丢利润、丢信誉、丢市场的严重后果屡错屡犯,对资金严重枯竭、贷款与日俱增、偿债风险等财务危机麻木不仁,对人才流动没有找准深层次的原因,对利润大幅滑坡丧失警惕,好死不如赖活着。没有预警机制,没有防范措施。

1.9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缺乏科学合理性,个人利益与担负的责任、奉献脱节,业绩考核与劳动成果分配不挂钩。过去的问题是忽视项目部的作用与贡献,吃大锅饭,挫伤项目的积极性、创造性。当前的问题是所有的光环都戴在项目头上, 劳动成果分配集中在项目部, 挫伤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项目管理责任考核流于形式,包赢不赔,盈利要求兑现,亏损了没人追究责任。

2 应对策略

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认真研究市场,把企业项目管理纳入战略发展规划的范畴,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好企业内所有的工程项目,实现全局和整体绩效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项目绩效的最优,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2.1制定适应市场的战略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

市场战略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是企业项目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项目管理必须适应市场,企业项目管理不能偏离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框架,必须遵循经营策略。

因此,要认真研究建筑市场,分析竞争态势,立足于做强的基础上做大,经营布点要与管理覆盖和资源配置相匹配。认真筛选承接工程项目的类别,尽量减少经济宏观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要认真调研业主的资信、项目的前景,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出击。争取有利的合同条件,处理好规模扩张与效益增长的关系,广种不收不如不种。

2.2构筑适应市场变化、适合企业发展、运营高效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一直是实践与理论探讨的焦点,选择何种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是企业项目管理的核心关键问题,不同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不同的企业项目管理的权力体系,即对项目经理的授权与约束关系。授权过小,项目经理难以获取需要的资源,难以完成所担负的项目管理责任, 项目缺乏积极性、创造性;授权过大,高层管理者难以实施对项目的监控,项目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影响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实践证明没有绝对最优的管理模式,只有最适合的。

要遵循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适应市场变化,适合企业发展,尊重企业历史,尊重企业文化,运行高效的原则,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控制中心”的基本原则。把责、权、利对等、切实地落到实处。承担的责任与赋予的权力要对等,劳动成果的分配要同责任和奉献挂钩。同时应该注意到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也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提高的反复循环过程。

2.3优化资源配置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是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

企业应建立资源库, 包括人力、技术、资金、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创造增值价值的资源。完善人才考核体系,建立企业人才库,制定骨干员工培养计划,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合理的薪酬待遇留人,不但要关心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更要培养人才,开发人才。

资金管理的落脚点是要确保企业运营正常,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应加大商业融资力度,以降低成本。

实行材料采购、专业分包、劳务招标, 选择具有相应资质、诚实守信、实力强、价格低、服务好、易协调的供应商和分承包商,签订好协议或合同,加强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

2.4 建设精干高效的企业项目管理团队

团结、凝聚、精干、高效的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是实施企业项目管理的原动力,是实现企业整体绩效最大化的核心和关键。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恶劣的生存、发展环境,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需要一个由一群高瞻远瞩的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决策团队,树立远景,指引方向,设立目标,运筹帷幄;需要一个精干、高效、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项目管理团队实施项目管理;需要一个会监督、善服务的专家型职能管理团队协调企业、项目内外关系,为项目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三个团队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职能定位也不同。对高层决策团队而言,要有高眼界,宽胸怀,对市场敏感,能力互补,性情相容,能引导企业在险象环生的商海中乘风破浪。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项目管理的核心与灵魂。

加强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建立人才选拔机制,重点是项目经理的培养,遵循“公开选拔,竞聘上岗,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量德而用”的原则,既注重业务素质,又注重思想素质,保持适度竞争。制定项目经理任用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健全新人脱颖而出的机制,加强项目经理后备人才储备。

项目部组建要遵循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原则,实行派遣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根据项目大小和管理人员性格、特长、管理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合。既要防止企业派遣人员磨合困难,内耗、效能低下的弊端,又要防止项目经理自由组阁,形成独立“王国”,集体损害企业利益,确保项目团队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职能团队要突出精干、高效的特点,切实履行服务与监督职能。

2.5 建立企业动态联盟

如何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在竞争中获胜,谋求生存和发展,孤军奋战的形式正在被竞争者之间的合作所替代。应本着“诚信”、“多赢”的原则,在设计、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专业分包商、专业劳务队伍中结成动态联盟,企业间取长补短,盘活存量资产,发挥最大功能,实践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间的联合, 促使企业间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要素合理运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整合各自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增强竞争优势,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分工协作,合理分配利润, 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2.6强化落实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粗放管理,重干轻算,是效益低、积累少、资金紧的根源。

增强成本意识,树立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控制中心观念,全员经营,精细管理,挖潜增效,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加强对材料、设备、机具采购、工程分包、劳务用工招标的管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资源耗用管理,加大工程款回收力量。

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控制成本,严格质量、安全管理,控制返工,加强合同管理,积极主动开展索赔及反索赔。

2.7 加强风险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面临的风险,归结起来四大类:市场风险、产品风险、人才风险、财务风险。

市场风险:竞争激烈,报价失策,合同条款的损失,市场占有率的丢失等。

产品风险:不能按期交工,质量存在问题,发生安全事故等。

人才风险: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骨干员工的流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

财务风险:现金流断裂,财务杠杆选择不当,偿债风险,工程款追讨等。加强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要把握市场脉络,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与预警、防范机制,增强风险识别能力、预控能力、处置能力。

2.8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市场,信息就是利润。信息化是建筑施工企业构筑管理新平台,提升企业形象,降耗增效,增强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动力源。企业高层管理者应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从全局与整体进行规划和系统设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挖掘信息化的价值,不断提高信息化在企业利润增长中的贡献率,奠定信息化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2.9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调控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是激励员工,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确保企业活力的根本保证。要突出公正、公平、合理,收益与奉献挂钩,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和贡献大小相结合的原则,适当拉开差距,兼顾公平。分析、定位每个岗位的价值奉献。当前要特别注意挖掘技术岗位、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岗位的工作价值,给予其合理的薪酬定位。

2.10培育适应企业项目管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力量,深深地融合在企业的竞争、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增长的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要素。

项目管理思路灵活、精细,如不能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相贯通,很难得到有效实施。努力培育一种积极进取、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宁静和谐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11篇

引言

当代城市规划源于英国。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而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的出台(TownandCountryPlanningAct1947)标志着英国城市规划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由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城市规划体系成为一些国家借鉴的对象,如新加坡于1959年颁布的《规划条例》,1960年德国的《联邦建设法》,1968年日本《城市规划法》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英国规划体系的影响。在英国,随着整个城市规划体系的进化———19世纪的工业革命,20世纪的城市化浪潮,50年代与60年代的战后复兴,70年代的重组与完善,英国城市规划体系已成为世界上比较完整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规划体系之一。由政府采纳城市规划理念而引发出的城市化浪潮在英国规划史上十分醒目。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世纪初的25%迅速增长到同世纪中期的55%,并在20世纪初达到75%。在如此迅速的变化进程中,城市本身也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然而过于迅速的增长也同时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例如缺乏有效管理而导致的土地利用混乱、私人汽车的过度增长而导致的交通阻塞拥挤等。这些城市化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严重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良性发展。由此,英国的规划体系强化开发控制系统以确保各个范围的有效发展。开发控制也是使所有形式的开发都具有合理性的一项重要程序。这个法定程序的目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调节自然生存环境保护与保存的尺度等。本文将分析在英国规划体系中构成开发控制系统的重要元素以及详细工作流程,从而总结其特征。

1开发控制系统的背景规划体系结构与规划立法对开发控制的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规划体系是中央集权制的代表———中央政府在规划中持有绝对的行政权力。英国城市规划体系包含着三层政府:中央政府,区域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是规划行政管理层级,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全权负责设定国家规划大纲、检查区域和地方政府的规划立法以及处理规划上诉(PlanningAppeals)等,并有直接干涉地方政府开发控制的权力。因此中央政府可以直接控制或间接影响该规划体系的各个层面。区域政府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它负责制订区域空间战略,如《结构规划》(StructurePlan)等,并协调所辖各个地方的发展。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详细的规划任务,而此规划任务的实现要遵循基于中央政府与区域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规划引导与条例。立法是另一个影响开发控制的重要因素。英国的规划法可分为两种:策略发展(StrategicDevelopment)法令与实际实施(PracticalImplementation)法令。由区域政府所制定的结构规划(StructurePlan)是政府制订长远规划目标所依靠的最主要的策略法案,它涵盖未来发展的开发条例与空间策略,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种法案对于下一层次的规划部门在制订与实施法规方面起着一个框架与引导的作用。虽然它们不能当作开发控制的直接依据,但是若开发项目在不合理的情况下违反任何一项导则,规划部门有权依据法规否决该项开发申请。发展规划(DevelopmentPlan)是地方开发控制部门实施开发控制权力的主要法定依据。地区发展规划(LocalDevelopmentPlan)由当地规划部门制订,它根据策略规划(StrategicPlans)的引导与开发控制所实施的具体城市规划申请,设定一个区域的“期望规划准则”(PrinciplesofExpectedDevelopment)与“政策不适用情况”(LayDownthePolicies)来直接管理土地使用与开发行为。

2英国开发控制尺度英国开发控制的定义为:“当地规划政府为确保所辖范围内的新建筑以及已建建筑的改造或更改用途是合理并可接受的而成立的法定程序”[6]。英国的土地权规定,任何人可以享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是没有土地开发或房屋改造的权力。土地开发或房屋改造被定义为“开发”,根据规划法开发的权力属于国家所有。因此根据规定,无论是大规模的土地开发项目,还是对居民房屋的改造,开发者需要向当地城市规划部门递交规划申请(PlanningApplications),并等候审批。规划申请的审批是根据“发展规划”(DevelopmentPlan)和其他相关的“其他重要因素”(MaterialConsiderations)而考虑发展的可行性,并最终确定三种审批的结果,即,“批准”、“有条件批准”(PermissionwithConditions)或“否决”。所有有关土地开发行为的审批结果必须符合当地的规划法案。如果涉及到“保护区域”(ConservationArea)与“注册保护建筑”(ListedBuildings)的开发时,另有单独的一系列开发控制法规,对开发项目进行更多的限制,其中包括对开发项目的规划控制,对周围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的影响分析,以及施工方式与事后对建筑的保护工作等。英国绝大多数的开发需要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的批准,所颁发的许可称作“规划许可”或“开发许可”(PlanningPermission)。但为了提高效率,政府也同时规定在一定尺度范围内的开发可以不需要规划许可即可实施。具体内容由《一般性许可开发条例》(GeneralPermittedDevelopmentOrder)规定。《一般性许可开发条例》详细列出一系列称作“事先许可开发”(PermittedDevelopment)的内容。如果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项目属于《一般性许可开发条例》的范围,则不需要上交规划申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性许可开发条例》所允许的开发行为大都为小型的操作行为(MinorOperations),例如阁楼窗户的安装、小型的房后拓建和房前设立门柱等,并不涉及较大规模开发,如房屋拓建、地产开发等。当地规划政府也可以根据地域特征调整当地的《一般性许可开发条例》,例如增加新的许可开发项目或取消某一项开发内容的规定。建筑物的用途变更(ChangeofUse)隶属于开发行为的一个子项。它并不涉及工程项目,而是简单地更改某建筑或建筑中的某一单位的用途,如把一个快餐店变成一个零售店。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所设立的《用途种类条例》(UseClassesOrder)是辨别规划申请是否有必要提交的准绳。它列出一系列事先许可的变更等级,如果此项更改用途是条例中所含括的内容,规划申请则不需要提交;反之,如果此项更改并未在条例中有指示,那么就需要到当地城市规划部门递交开发申请并等候审批。3英国开发控制系统的程序在收到开发者所上交的开发申请后,当地规划部门将指派一个规划官员作为此项目的审批负责人,并经过特定的法定程序来对此申请作出评估。英国规划申请分为两种类型:“概要申请”(OutlineApplication)与“完整申请”(FullApplication)。一般来讲,开发申请是否通过的决定通常都是地方上的规划部门作出。可以是负责项目的规划官员审批,也可以由当地的议会议员通过投票表决作出决策。规划官员通常处理日常的开发申请,如居民房屋拓建或某个商铺变换使用用途等。而一些重大项目,如新建大型住宅区、大型商业建筑等则需要通过议会集体表决。如果议会中的议员认为规划官员所处理的小型规划项目有争议或不应该按照正常法定程序审批,他们有权力从规划官员手中上调小型开发申请项目,并在每两周举行的议会例行会议上讨论并投票表决。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决策,他们都会使用相同的法定程序。而其中有一种特例情况是由中央政府使用“介入权”(CallinPower)把地方开发项目上调到中央规划部门审批,但此类情况相对较少而且多见于对社会或经济影响较大的项目。

一旦中央政府上调申请,该申请的决策权同时被上调到中央,地方政府不再享有对此申请的决策权力。一般情况下,上调的项目主要是针对那些可能影响整个国家或者大片地区的项目申请上,而这种项目的比例相对稀少,所以上调权力并不被经常使用。“概要申请”是指涵盖开发项目的主要内容的规划申请,如开发意图与实施步骤,但不包括具体的细节,如工程施工、建筑色彩、交通等。当然开发商可以直接向政府递交“完整申请”而不必一定递交“概要申请”,但“概要申请”是开发商摸清政府意愿的重要步骤。一般在相对较大的开发项目上,许多开发商愿意在作详细规划之前同时递交“概要申请”,以降低风险损失。政府收到“概要”申请后,如果规划部门认为“概要申请”中的项目可以接受,政府将批发“概要许可”给开发者。此“概要许可”并不有任何法定效应,开发者也不可将“概要许可”作为其开发的法定依据,而仅仅是一种表达政府对项目同意意向的文件。根据“概要开发”许可的基本内容,开发者仍需要上交“完整申请”以获得对其开发的法定许可。每个批复的法定许可的期限为三年。如果规划部门不接受“概要申请”中的开发项目,负责该项目的规划官员将通知开发商。开发者因此知道政府对这项开发项目的意见,得知该项目的开发是否符合政府的意图,并对项目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更改。一旦开发者对政府的意图有所了解,并以此为根据调整项目的内容,随后提交的“完整申请”的成功率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许多开发商倾向于在详细申请前先递交“概要申请”,从而了解自己的项目是否可行,能否获得批准。一旦政府对具体的项目持否定意见,开发者们即可立即更改规划,从而省去许多花在更改项目上的时间与费用。“完整申请”是正式的开发申请,其内容必须包括政府所需要的一切信息:例如,功能、布局、施工、外观、交通、对自然环境与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等。申请自上交以后,政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审批,通常限于8周之内。在这段期间内,政府与开发者之间可以进行非正式的协商。这种交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与开发者的互动,使开发者可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了解“政府的意图”,从而避免申请被直接否决(HSMO1992)。在审批申请的过程中,如果该项目涉及到其他专业领域,如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等,规划官员可邀请负责该领域的政府部门作顾问咨询。这些顾问的职责是尽量详尽的给出他们专业领域对此申请的意见,由此来填补规划官员专业知识上的欠缺从而提高审批结果的公正确程度。规划官员综合考虑这些意见后决定是否批准开发许可。了解市民对一个开发项目的观点是英国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与开发项目相邻的居民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也扮演着顾问的角色以弥补规划官员对当地了解的不足。居民融入到项目审批的过程称为“公众参与”(PublicParticipation)。受开发项目直接影响的市民,例如,申请房屋拓建项目建筑邻房的居民,将会收到政府寄来有关开发项目的信件,信上详述了开发项目的各项内容,并询问其意见。若该邻户对该开发项目持有异议,他们通过书面的方式对此项目提出正式评价或申诉,或直接与负责该项目的规划官员取得联系,进行非正式的交谈和协商。负责此项目的规划官员将根据当地的规划文件对公众参与中提出的申诉意见做出决定,并在最终的“决定通知”(DecisionNotice)中表明采纳或不采纳公众所表述意见的原因。

然而,由于对相关领域知识相对匮乏,公众所提出的异议大都并不能与地方“发展规划”所涉及到的规划原则相吻合。因此大多数的建议并不真正有效,因而无法影响规划官员的决定。在此情况下,规划官员至多考虑道德因素对开发项目的规划审批决策做出相应调整,例如,通过增加“开发许可”的“附加条件”,尽可能满足双方的利益。“附加条件”(PlanningConditions)是英国开发控制系统独有的特征。“附加条件”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可以充分地表现该系统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操控性。“附加条件”是附加于规划批准之上,是必须强制执行的规定。“附加条件”可以涵盖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涉及从开发施工到项目完成后的任何一个细节。例如,“附加条件”中可以提出对建筑材料选择的要求,如建筑需用哪种石头或砖头,墙体的颜色与外观;或者对建筑篱笆高度的要求,所拓建房屋的大小与窗体的位置等等。“附加条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保证某项具体的开发项目与当地环境相协调,或保证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舒适度。也可以考虑其他相关领域的政策,例如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市政建设的要求等。根据英国规划法的规定,“附加条件”必须基于“合理、精确、有需要、可实施,与规划和发展相关”的原则(HSMO1992p38)。如果开发者对某条附加条件表示质疑或不满,其可以向中央规划部门提出上诉。规划申诉(PlanningAppeals)机构是一个独立于开发控制的部门,但与开发控制紧密相连。它是英国规划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规划申诉”可以认为是使所开发项目有第二次审批的机会,从而确保所有的规划申请都被正确审批。规划申诉可以在三种情况下提出:①开发申请被否决;②认为附加条件不合理;③审批时间超出8周。规划申诉需要在开发决策签发日的六个月内上交与国务大臣(SecretaryofState)。国务大臣将指派一个规划督查员(PlanningInspector)到当地重新审理项目的规划申请。申诉方的申诉对象一般为当地政府。申述分为三种形式,常见的形式是双方通过邮寄方式就彼此的理由进行陈述,而后规划督查员根据申述文件做出审批;更正规的形式是双方按照法定程序在由规划督查员引导的行政法庭内递交彼此的文字文件。双方也可以请律师为己方辩护。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旁听。非正规形式是在规划督查员的引导下双方坐到一个圆桌旁,陈述各自的理由并递交文字文件。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规划督查员都必须再进行实地考察,而后做出决策。规划督查员的决策为最终的决策。当地政府的原先的决策便失去效力,以规划督查员所做的决策为准。各方应遵守,不得再上诉。只有一种情况例外,这就是如果规划督察在做决定时出现违法行为,可以就规划督察的违法行为向刑事法院提出诉讼。如果刑事法院判决规划督察违法案件成立,规划督察的裁决将无效,因此需要重新进行申述程序。申请开发的“决定通知”被视为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一旦开发者获得此文件,开发的实施必须遵循“通知”上的每一条详细规则。若开发者没有按照规定在获得规划许可后进行开发行为或违反规划决定通知进行开发,政府将有专门部门强制停止开发并要求开发者更正所进行的开发,此项过程称为“规划强制执行”(PlanningEnforcement)。如果开发者由此更正其开发行为,当地政府也将根据其具体情况更改或取消强制执行。如若开发者拒绝接受规划强制,政府将向高级法院上诉此开发者。

4英国开发控制系统的特征首先,在规划行政方面,英国开发控制系统是自上而下的中央控制体系。中央政府规划立法的不可违背性与地方开发控制部门有限的行政权力都标志着中央政府是规划的权力中心。在立法上,中央政府不仅可以审批区域政府的区域规划,还有权抽查地方政府的地方发展规划;在行政上,中央政府可以直接影响开发控制的结果。与其他制度比较,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中央可以通过绝对的权威,从宏观角度考虑开发项目的影响、效果与利弊,从而确保大型发展项目符合国家发展方向。不利因素是这种行政模式不利于确保每个开发项目都符合地方发展的方向。中央政府对地方具体规划环境的理解和认识相对匮乏,对于地方政府提交的信息在理解上有程度上的差异。因此,这种信息量的缺失无法保证所做的决定是否符合项目与地方的适应性,因而可能导致错误的决定。其次,在开发控制上,英国的系统灵活。如前文所述,规划法令和发展规划被当作开发控制的法定基础,但它不是开发控制执行的唯一根据。在特定情况下,法定制度可以允许例外或者改变。这种系统的优点在于它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对某一具体案件的适应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个案件,保证每一个案件都可以享有单独的规划决策。然而,这种系统缺少确定性与透明度的弱点显而易见。首先,在最终决定做出之前,开发者们无法完全确定他们的申请是否会成功,即使获得了开发许可,许可中也可能附加额外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有许多规划申请顾问公司成立,以帮助开发者们专门处理开发规划申请上的问题。其次,政府规划部门的腐败现象也因此时有发生。另外,用来审批规划申请的时间也不确定。据统计,在1992~2002十年间,英国平均只有62%左右的规划申请在8周内审批下来,而在一些其他边远地区的地方政府的数值只有30%甚至20%。再者,议会议员们所作出的决定的正确性值得担忧。地方议会的议员们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这些候选人大都是非规划专业的人士,他们中间有医生、记者、作家、艺术家等等,每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背景,都可通过在当地的影响力经选举成为当地的议员。由于他们对规划的理论知识并不丰富,在投票对某一个项目进行表决时不能有效保证此票的意义与质量。另外,在十几个议员组成的“规划委员会”中,往往有一、两人对规划有较深的理解,他们在发表意见时通常会引起其他议员的共鸣,不论支持或反对,这几个人的意见能影响其他议员的决策。因此这一、两个人的意见对项目的审批结果占有很大的分量。尽管这些议员有定期的培训课程,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举一个笔者曾经经历的案例,2007年5月在英格兰索尔福德市政府(SalfordCityCouncil),曾有一个开发申请项目,这个项目是在当地一座教堂旁边,建立一家建筑风格现代式的宾馆。教堂负责人在议会上提出“建筑风格迥然相异”而反对此项目。但某议员反驳道:“正因为风格相异,所以这两种不同样式的建筑在一起更能突出他们各自的特点”。结果,大部分议员因此投票批准此申请。此申请最终获得开发许可。结果却发现,所建设的宾馆与教堂两种建筑风格迥异,放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成为当地建筑环境上一个极大的败笔。

5未来走向

英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自己体系的强弱,开始借鉴其他国家的开发控制手段,引入一些措施改进英国的规划体系。目前许多改革的措施已经开展。一些地方政府设定了区划系统以实行分区对待,其形式与美国的“区划系统”(ZoningSystem)十分相似。例如,在工业地块内,地方政府相对减少了对工厂布局与建筑设计上的要求,保证开发者可以更快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政府内部的运作也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设定了新的开发控制理念,例如提出开发控制应该是服务导向而不是规划导向,从而可以更有效地为开发者提供服务。此项改革整体的目的是使得这个体系更加开放、透明、公平并减少官僚风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新的规则有效地加快了规划官员的审批速度,减少了议会审批的数量,因而使整个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另外,为了提高审批的正确性,一些地方政府将公众参与引入到更多的审批步骤中。例如,在“决定通知”颁布之后的开发过程中,公众也可以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并对开发项目提出异议,而一旦当地政府采纳了公众建议,政府与开发者将做进一步的谈判。因此可以看出,公众意见对开发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的影响大大地提高了。

第12篇

一、市场规模将过万亿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既有建筑面积超过560亿O,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到2020年,我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O。粗略估算,“十三五”期间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超过600亿O,以20元/O建筑节能改造费用估算,市场规模将在万亿以上。

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被列为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环保综合试点示范城市。到2020年,广州市将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环保改造面积700万O以上,是2015年的2.8倍,复合年均增长超过23%。同时,广州市还将扩大绿色建筑比例,推动工业园区开展绿色循环改造,建筑节能市场将得到极大释放。

二、客户质量好,产业集中度低

政策和经济利益驱使,催生了两种建筑节能改造需求:以获取绿色建筑设计或运营标识为目标的建筑节能改造和以节能需求驱动的建筑节能改造。同时,造成不同的建筑节能客户类型。

总体来看,建筑节能客户多为政府公共机构和大型商业企业,客户付费能力强,信誉有保障。

从提供节能服务企业来看,截至2013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共4852家,约98%的企业产值不到1亿元,产值超过1亿元的仅100多家。

而市场上目前的建筑节能服务公司,集中于依托某类业务开展建筑节能服务。尤以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及施工、电子信息技术类公司为主,多不具备综合节能服务能力。

总体来看,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竞争充分,不存在实力特别强大或垄断型企业。相比于日益提高的客户需求,现有的建筑节能服务公司落后于客户期望,具有全方位服务能力、信誉好、实力强的综合性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将受到市场欢迎。

三、合同能源管理(EPC)将成为行业主要运作模式

项目总包和合同能源管理是建筑节能服务主要的运作模式。

项目总包模式(简称“总包模式”)是指建筑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直接约定建筑节能服务费用,客户按照项目进度支付建筑节能服务费用,节能服务公司将项目进行整体承包实施的节能服务模式。总包模式易于操作,是市场常见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模式。总包模式一般适用于建筑改造需求明确的项目,如单项的维护结构节能、空调设备改造、照明系统改造、雨水回收利用。或项目标的较小,节能量不适用于转换成经济评价指标的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EP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s company:ESCO)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相比于项目总包模式,EPC模式能更好地体现以客户价值主张为核心,能获得更好的节能效果,缓解客户投资压力,规避项目风险,缩短项目流程。并且,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将成为行业未来主要运作模式。

四、产业政策进一步放开,PPP模式有望改变行业格局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也叫PPP融资、公私合营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公私合作模式。

2014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密集出台支持PPP模式发展政策。5月25日,发改委甚至在门户网站开辟PPP项目库专栏,公开PPP推介项目,了全国29个省市和兵团的1043个PPP项目,总投资额1.97万亿元人民币,体现了政府力推PPP模式的决心。

对于环保企业而言,公司通过PPP模式承接的项目体量是以往的数十倍,且形成了企业、社会资本和政府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参与积极性高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2016年起,城投债和城司的融资使命将退出舞台,地方政府举债只能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通过PPP模式融资。未来,随着地方政府整合项目,通过打包PPP的模式与环保企业合作的加速,PPP有望成为常态化,大量环保需求将集中释放。预计到2020年,我国与城镇化相关的融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预测),PPP模式将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参与PPP模式的环保企业有望借此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