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经济发展

时间:2023-06-07 09:1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经济发展

第1篇

一、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带来上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上对城郊农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城郊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为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应地制宜不断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就能形成有地区特色的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实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至少有以下几条有效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精品水果、特色园艺、规模畜禽、特种水产等城郊型农业,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栽培、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创建特色农业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做好农产品销售,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酒店、食堂对接,积极探索农超合作平台对接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原先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机关、学校、酒店等零散、小额、短期合作,转变为合同、订单式的大数额长期合作,努力使城郊农民具有稳定的收益。

2.不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从城郊农村和毗邻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双赢”发展,尤其要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及新型种养模式,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生产到加工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如海门街道2012年底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产值达955万元;农业企业5家,产值达3800万元,税利165万元,其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台州市江南饲料有限公司、台州市联民农产品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获得“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尤其台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用于技改建设项目,今年建成后年销售额可从原来的2000万元预计提高到1亿元以上。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进一步推动城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而且通过在生产经营中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既加快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向城郊农村辐射延伸,又加快了失土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突出服务业中心地位,坚持打造商贸物流新优势,充分发挥城郊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产兴城郊”战略,促进城郊服务业的大发展。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商贸经济,加快商贸业集群布局,打造核心商圈。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运用现有商务设施和场所,积极探索引进电子商务、休闲娱乐、连锁经营、创意设计等产业,全面提升城郊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满足和方便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物流业,要充分发挥城郊与城市交通便捷的优势,搭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物流平台,为发展壮大物流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继续提升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农业度假村、“农家乐”等传统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使城郊成为市民假日乡村旅游的好去处,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当然,城郊农村由于区位、产业、消费习惯等不尽相同,在发展城郊农村经济中,既可汲取各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探求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应按照党的十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政府除了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确保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外,还要重点在城郊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指导服务上下功夫,以保证加速城郊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积极探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推进城郊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在股份合作制的框架内引入先进管理理念,逐步形成法人治理结构,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城郊农村逐步向城市化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2.努力培养新型城郊农民队伍。加强城郊农村失土农民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区分不同的岗位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重点以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工岗位培训和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专业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使城郊农民更好地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3.强化城郊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好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蓝图,统筹城郊农村资源的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罝,确保农民真正得实惠。同时,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积极破解难题、寻找方法,为城郊农民及时提供政策、就业创业环境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作者:郑旻

第2篇

一、北沟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首先,外国人在此投资经营了多家旅馆、提供餐饮服务。第一个出现在北沟村的外国人经营的店铺是“小庐面”,她充分利用周边的优异自然资源,将一座原本闲置的老房子被改造成了一个休闲观景的绝佳场所,成为游客来北沟村不可不去的地方。

其次,当地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地村民给住宿的游客提供食物,都是农家新鲜的蔬菜,如果游客想自己做也可以提供厨具,这是城市里无法品尝到的美味。这里地处长城脚下条件优越,而且有直达的公交车,因此吸引了很多附近城市的游客。

最后,当地自主建立了“北旮旯乡情驿站”,这是由村子集体出资建设,由大学生村官经营管理的特色驿站。他们的宗旨是绿色、天然、农家、价位实惠。驿站采用现代企业化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使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

二、北沟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水平不够,村民与外国游客交流有障碍

村民的素质有限,导致在旅游服务方面水平不高。另外北沟村在外国人开发后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村民只有少数几个会说英语,这就造成了沟通的障碍,也导致外国游客倾向于住外国人开发的旅馆,当地流失一部分客源。

(二)村子现代化建设部分流失乡村特色

北沟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村子路面已经大部分硬化,现代化设施也基本备齐,这是村子经济发展和共同治理的结果,然而村子现代化建设也同时会导致它失去部分乡村的特色,失去乡土气息与原汁原味,这无疑是一种损失,但却是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外国经营者与当地经营者是竞争关系,造成收入不均

北沟村的村民几乎不会接待外国游客,主要是语言障碍,而接待中国游客的村民只有在各个假期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客源,导致收入不均。外国经营者与当地村民在一定程度上是合作者,然而同时也是竞争者,对经济也有一定影响。

(四)村子老龄化严重,缺乏活力和创新

年龄结构导致村子缺少年轻的力量,缺少年轻人的活力,在一些方面也会缺少创新,老人们一般干一些农活、安度晚年,对村子经济的发展关心比较少,这也会一定程度阻碍村子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对北沟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负面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提高经济收入,拓宽收入渠道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村民开始经营旅馆、餐饮、服务,村民的经济收入不再只局限于农耕,不再局限于贩卖栗子,而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参与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北沟村若没有发展旅游业,便只是一个长城脚下的普通村子,乡村旅游为村子带了商机和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2.带动村子第三产业

村子本来是第一产业为主的农耕型村庄,在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村民纷纷投入旅游业中,旅游业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北沟村在瓦厂等开发后转入服务业,小庐面也雇佣了当地村民服务。村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同时第三产业还将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

3.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在北沟村,外国人建立的瓦厂需要当地村民做清洁工作,北旮旯乡情驿站也需要人经营和服务,各家自己经营的农家乐也需要人管理,这样无形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

4.促进村子现代化建设

为了提供更好的环境来发展旅游业,村子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加快了进程,北沟村采用村子自己的规则,对环境问题做了严格的规定,村民也心照不宣的保护着村子的环境。同r还加强了硬件设施,村子里设有图书室、电脑室、数字影院等,还有LED电子显示屏立在村子中央,广大村民享受了现代化的设施,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

旅游业发展对北沟村的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第一,游客大量增加,北沟村作为一个旅游村子,商品物价必然涨价,然而这对本村也有影响;第二,旅游业发展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游客对村子的环境没有本村人重视,而农家乐等产生的废水排放也会造成一些影响;第三,第三产业的比例很小,导致村子农业效率低下,村民分散精力经营旅游业,对农业是一种影响。

四、对北沟村问题的建议

(一)对村民加强外语及管理方法培训

对于村民来说,学习英语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村子里中老年人居多,学习速度较慢且兴趣不高,不过对于一些简单的外语应组织村民进行了解,解除基础的沟通障碍,或者多培养几个学习能力强的人学习英语,帮助当地村民与外国游客交流。

(二)对中国游客大力宣传北沟村

当地村民若想增加游客与外国经营者竞争,就要同样在中国做好北沟村的宣传,重点突出在北沟村游客可以体验到什么,在各大媒体大力宣传,也可以做成一个品牌,做成精品。

(三)尽量召回青年发展村子

村子青壮年比较少,大多外出打工,导致村子缺乏活力和创新,村干部应尽量召回村子里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并主动愿意回来发展,同时可以给他们一些福利和支持,鼓励大家回村建设。

(四)合理规划,突出特色

第3篇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牛砦村位于高新区沟赵办事处西部,辖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村辖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有3856人,拆迁改造征地后现余耕地约600亩。牛砦村克服种种困难在高新区、办事处党工委、政府的支持下于2018年2月10日完成了村民回迁分房工作,现近800户村民已入住新居。虽然村民已居住高楼,现已回迁接近三年,但小区配套商业房迟迟未建,大大影响了村民以及村集体的收入,从而制约了我村的发展。以前村集体收入仅仅依靠政府征地村级提成,现村域土地已基本征收完毕,现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也大大影响了村内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为弥补村集体现无经济收入问题,村三委干部根据村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策。首先决定对牛砦小区1号院三层闲置社区用房公开对外招租,以来增加村内经济收入,于今年8月中旬经公开招标现已对外出租,从而每年增加村经济收入近52万元,进一步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村内工作向前开展。接着,为了配合村域内郑锅二期工程的开展,目前涉及的牛砦四组正积极开展迁坟工作,现已完成87座坟墓的迁移工作,剩余29座坟墓将于月底前积极完成,为郑锅二期工程的进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可口可乐项目前期工作也有序开展。

下一步就关注最高的小区配套商业房建设事宜,村两委干部积极作为,并在办事处的指导下积极与高新实业、中建七局进行协商、磋商,找出制约小区配套商业房建设的困难和因素,积极上下协调,努力推进商业房这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增加村民收人的工程尽早开工建设。同时也希望上级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落实,从而提升牛砦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生活质量。下一步还将就牛砦小区二号院三、四号楼下挑空闲置建筑进行公开招标出租,抓好每一点点的收入。

我们要牢固树立对标意识、看齐意识和竞赛意识,确保责任同压实、工作同推进、落实同频率,以更加抓铁有痕的意志,更加雷厉风行的实际行动,向群众展示出务实重干的精神状态和作风形象,将全年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并切实壮大我村集体体经济,并增加村民收入。

第4篇

一、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云南省的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脆弱我省的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土质较为疏松,而森林覆盖率仅为25%,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我省耕地有一半以上都分布在山区,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虽然说农业是我省的基础产业,而且近几年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农业基础较为脆弱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

2.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省投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还不充足,资金投入机制也很不完善。首先,我省农民的收入还比较少,很多地区的农业投入还只是能够维持一般的再生产,无法扩大规模与效益;二是乡镇企业发展落后,效益不高,产值较少,不能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筹资渠道过于单一,还没有建立股份制、多种投资机制;四是用于发展农业经济的资金存在被占用、挪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现阶段,我省的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我省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很慢;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差,无法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四是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机构较少,体系不够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制约了农艺、物化技术效益的发挥。

4.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性非常大目前,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特别悬殊,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扩大的趋势发展。近几年,我省农村整体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也在不断加剧。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其经济总量增长迅速,经济体制较为健全,而其它地区则被滇中对区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二、加快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大投入,做好农业基础建设面对我省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必须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比如农田水利、水电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改善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应逐渐降低生产费用型的投入,而相应的增加农田水利等基础性设施的资金投入。必须积极引导各地区加强道路、水利、电力以及科技方面的建设,使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能整体上更上一个台阶。

2.培植主导产业我省因地理与环境因素的限制,但是我省也可以因地制宜,培植出主导产业,对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种的结构进行优化。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烤烟、畜牧等行业,同时主攻林果、种子、花卉、无公害蔬菜等后续产业。而且,要不断引进、研发出新产品,培育出一批具有云南省地区特色的农产品,提高我省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实行产业化经营政府要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强深化龙头企业的改革与重组,加强龙头企业与地方经济、农民之间的关系。并且要积极支持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格局的形成,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以农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省人口有81.4%都集中在农村,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兼具生产主体、消费主体的特性。我们只有将农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才能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推动农业、农村以及全省经济的发展。回顾过去,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后来国家多次对农产品进行提价,以及目前所实行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动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成效

1 引言

遂昌县境内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高山气候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浙江省十大林区县之一,享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金山林海,仙县遂昌”等美誉,是浙江南部地区的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区位。山区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如何协调山区森林经济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如何实现山区森林资源向资本转变显得尤其重要。2006年以来,遂昌县充分依托和挖掘山水、文化、环境资源,加大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开发,坚持旅游绿色化,着力打造“健康、快乐、休闲”县域品牌,带动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等产业较快发展。全县目前拥有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神龙谷三个国家4A级景区,飞石岭、中国竹炭博物馆两个国家3A级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神龙谷、湖山等景区已经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出长濂、珠村畈、三井等一批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点,2009年农家乐工作考核荣获省、市一等奖。

2 坚持大旅游发展理念,推进休闲旅游业发展

(1)以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和省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有效提升区域形象和旅游品牌。按照《浙江省旅游“十百千”工程创建实施意见》,科学编制新一轮《遂昌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遂昌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为目标,以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和省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乡村乡野为平台,以民俗文化为特色,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周密部署,精心安排,举全县之力,完善各项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在2010年通过省创强办的验收,成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

(2)强力打造遂昌旅游品牌。坚持大旅游发展理念,突破行业、部门、区域局限,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以旅兴农,以旅兴林、以旅促工,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突出发展温泉养生、乡村、会务、红色、自驾、节庆旅游,努力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多元化旅游业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实现观光型旅游向度假休闲型旅游延伸。加快制定和实施地方特色的旅游标准规范,进一步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服务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按照“主攻上海、兼顾苏南、拓展省内、深化本地”的营销战略,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营销经费筹集机制,每年坚持举办2~3场大型旅游推荐活动,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大力拓展旅游市场。“金山林海、仙县遂昌”的区域形象初步打响,“健康、快乐、休闲”的遂昌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有效提升。

3 大力推进景区建设,全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

3.1 大力推进景区建设

在现有南尖岩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飞瀑景区3个国家4A级景区的基础上,努力把飞石岭景区、竹炭特色旅游区、石姆岩景区、湖山旅游度假区、长濂大明文化园、王村口红色古镇、白马山生态旅游景区等培育成国家4A级景区,打造更加经典、多元、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加快现有景区扩容提升,加大通景公路、连景公路建设力度,按照“全县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力争把遂昌旅游建成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

3.2 促进旅游产业与地域特色文化的共生发展

以钱瓯流域民俗文化为根基,深入总结中国竹炭博物馆和耕读人家项目中三产融合的经验,以县城、三墩、竹炭园区、遂昌金矿、长濂大明文化园旅游区为重点,结合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深入挖掘和弘扬遂昌生态文化、汤显祖文化、好川文化、黄金文化、竹炭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渗透融合。加快长濂文化产业园、三墩风情小镇等的规划建设,积极开发汤显祖文化系列产品,做深汤显祖晚明文化。以“健康、快乐、休闲”为方向,以农事活动、民俗文化、经济产业等为内容,以“表演、展示、互动”为手段,以市场化、经济化为目标,总结优化业已形成的有区域影响力、有生命力的品牌节庆,继续创新推出新的节庆活动,加快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大幅提高文化对遂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效益的贡献率。

3.3 提升遂昌农家乐的品质和内涵

探索生态公益林、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农房抵押贷款新机制,拓宽农民生产生活融资渠道,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户参与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加快完成耕读人家、高坪景区、龙潭宾馆、旅游集散中心和红星坪温泉度假村的建设,让游客乐在其中,让群众富在其中,在更大范围实现“全民参与、惠及全民”。进一步提升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特色和档次,不断凸显遂昌乡村自然之美和民俗文化魅力,使之继续保持全市、全省领先。

4 以旅游业为龙头,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4.1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发挥旅游业泛产业化的综合牵引作用,推动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县城及周边旅游项目的谋划,加快推进石姆岩景区入景道路改造等通景道路及安保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汤公园、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增强县城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旅游集散功能、旅游购物和休闲娱乐功能。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主要道路、旅游集散地设置大型旅游交通图和标识标牌。

4.2 大力推进旅游软环境建设

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微笑遂昌、洁净乡村”文明素质养成活动,积极在各景区、宾馆饭店、旅游购物场所、农家乐经营村(点)等推行微笑服务,继续开展“十佳文明导游”评选,实践“不让一位游客在遂昌受委屈”的诺言。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进一步创新旅游营销举措,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档次。

4.3 全面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按照旅游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求,改善遂昌旅游的薄弱环节,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一批宾馆酒店、购物、娱乐场所及自驾车营地等项目。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投资领域,加快推进工业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商贸、仓储及现代物流业等生产业。加强房地产行业与市场的研究,积极推进普通商品房建设,探索和培育休闲、旅游房地产业,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确保规划建设期内县域生态旅游空间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2.0%以上。

参考文献:

[1] 吴爱丽.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2(1).

[2] 庄初阳.努力把湖山旅游度假区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乡村休闲旅游引领区[N].丽水日报,2011-07.

第6篇

(一)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要解决好地方居民的就业、收人和相关利益保护问题

共享经济发展背景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不是单纯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概念,更是推进成效统筹发展、深化农村旅游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人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民生工程。正因为如此,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体育旅游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重要作用的要求与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民生目的已经超越了对人们体育需求的满足程度,更要延伸至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就业机会的扩大、劳动收人的增加、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人的生命安全的保障,要实现多种主体利益的满足、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生产环境的优化等。其一,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要实现乡村居民就业、收人提高和保护地方居民切身利益等目的。一方面,在推进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统筹好地方居民就业的工作安排,在不影响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要优先安排解决好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税收政策等,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服务流向乡村,鼓励和扶持相关企业在乡村投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和空间。为增强本地居民的就业能力,政府有关部「〕应建立完善地方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拓宽居民参加职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平台,提高居民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要解决好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开发造成的失地居民的土地补偿和再就业问题。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标准和相关监管机制,既要保证每户失地家庭都能够获得相应补充,所获得的补偿尽可能合理,又要保障所补偿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给农户。鉴于此,所设定的土地补偿标准要充分考虑居民个人和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成本要素,不能简单地以其他商品的市场价格或资本持有者利润最大化作为参照依据。一寸一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安排好失地居民的再就业问题,因为只有实现稳定就业并获得合理的可持续收人才是提高乡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根本有效途径,也是乡村居民参与经济建设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具体实现。

(二)发挥地方社会成员主体作用,构建多方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共享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共建共享。在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中,地方居民、旅游投资者、地方政府、游客所处的地位不同,具有不同的利益动机:地方居民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人和更好的生活环境;旅游投资者具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投资动机;地方政府具有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地方民生问题的责任;游客需要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精神文化满足和人身安全的保障。尽管如此,上述不同群体的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实现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他们的利益都应该得到保障。考虑到地方居民长期生活在乡村,是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乡村感情,具有更高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应该在发挥乡村居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多方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保障机制。首先,要赋予地方居民参与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适度管理权和监督权。乡村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项目开发、选址设定、旅游路线规划、排污工程设计、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决策,应吸收一定比例的居民参与,征求地方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地方居民较充分地参与进来,这既是提高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科学性的体现,又较好地尊重了地方居民的意见,获得更大的智力支持。其次,要确保游客的利益得到合理满足。既要开发出更丰富的与人们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健康产品和项目,使人们的体育旅游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又要保证体育旅游产品或项目价格的合理性,扩大体育旅游产品或项目消费的普遍性。同时,要增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要把游客的健康权和生命安全权摆在重要位置,决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偷工减料、缩短工期等。乡村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超前设想、超前设计、超前建设,甚至超前消费理念,把安全理念融人项目规划、项目论证、项目决策、项目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施工监管、产品管理和使用等过程,最大程度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谜犷

(三)增强乡村体育旅游体验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乡村体育旅游区别于其他普通旅游的特点就在于乡村性和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现代化旅游的兴趣有所降低,而对乡村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古代生产方式等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因此,乡村体育旅游的项目和产品开发设计要扬长避短、有所选择,把乡村的乡土文化、民族风情、农耕文化等与国家倡导支持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滑雪、马拉松、自行车、山地户外、武术以及登山、攀岩、探险、漂流、龙舟赛、越野赛等紧密结合起来,开发设计出更丰富的、特色鲜明的、低碳化的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不同乡村、区域的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要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同质竟争,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对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方向、发展布局、发展重点等进行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各乡村和区域应加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建立定期的沟通协商机制,探索资源整合模式和乡村体育旅游联动发展机制。通过提供和创新丰富的、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增强游客对乡村体育旅游的体验效果,尽可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7篇

1研究区范围、划分尺度与原则

本研究地域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京津冀地区,属于中等尺度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通过划分来衡量近20年来该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过程与规律,为该地区乡村发展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根据其尺度性和研究的目的性,指标选择主要依据以下原则。1)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反映了乡村的经济实力,将发展水平相对一致的乡村归为一类,有助于制定符合此类发展阶段的乡村扶持政策。2)产业结构的相对一致性:乡村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乡村经济的基本构成。将具有相似产业结构的乡村划为一类,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政策引导乡村经济类型的专业化,促使经济结构向更高级阶段演进。3)类型划分单元与行政区界限的一致性:对乡村经济类型划分的目的是寻求最适宜当地的乡村发展模式,而无论何种乡村发展模式,都必须要借助于所属的行政区。因此,只有将类型划分的单元与行政区相一致才能使研究具有应用性。4)命名上既要体现出横向的可比性,又要体现纵向的可比性: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目的是对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因此,得到的最终指数不但要有区域间横向时间段静态比较的价值,还需有纵向时间段动态比较的价值,在乡村经济类型的命名上要体现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对比性。

2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表征乡村经济类型的指标很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类型。本研究也从这两方面来选定划分指标,即分别判定各县域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主导产业类型,将两方面划分的结果进行综合,确立出乡村经济类型。分析的样本主要是京津冀地区17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县级市、地级以上城市直辖的郊区、以及大城市近年来由县改区后在统计上仍作为独立的县级统计单元的区域,在下文中均统称为县级行政区)。

2.1模型方法的选择

对于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目前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流程与方法,各个模型的选用需根据研究的尺度和目的而定。国内外学者常用的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与聚类方法(包括层次聚类法与星座图聚类法[9])、模比系数法[7]等,这些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在具体的模型选择上,分别应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星座图聚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层次聚类法、模比系数法进行了实验性的计算。结果表明:因子分析法与星座图聚类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层次聚类法所计算的最终结果均与各类文献以及经验认知表明的京津冀乡村地区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不适用于本项研究。因此,本研究最终选用了模比系数法进行京津冀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划分,采用求三次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均值与标准差之和作为临界点的方法进行主导产业类型的判定,之后将两个判定结果相结合确定乡村经济类型。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优点在于进行跨年度比较时相对意义明显、直观性强,而且计算相对简易。

2.2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评判

2.2.1评判指标的选取。在指标选择上要确保所选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可对比性以及指标间的独立性,应将货币价值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相结合,用尽可能少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客观反映乡村经济发展的程度。根据以上原则,选取了3个指标表示乡村经济的发展程度。①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用来衡量农民的富裕程度,这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②乡村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反映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效率,对反映乡村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具有比较明显的指针意义。③乡村人均用电量:电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样电力消耗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目前,社会各界经常会对一些统计数据有所质疑,但电力消耗量常常以统计客观而被广泛认可。

2.2.2划分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75个县级行政区域、4个不同年份的乡村经济类型进行划分。由于要对空间轴上的格局分布与时间轴上的演变趋势进行评判和分析,将175个县级行政单位4年的数据统一进行划分,共涉及相当于700个县域的样本,价格单位采用1994年不变价格。划分方法采用模比系数法,其步骤如下。①分别计算各样本的农民人均收入X1、乡村全员劳动生产率X2和乡村人均用电量X3的算术平均值(X1,X2,X3)。②计算各样本各指标的模比系数,公式为Kij=XijXj。(1)式中:Kij为第i(i=1,2……700)个样本第j(j=1,2,3)个指标的模比系数;X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Xj为第j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值。③计算各县域的模比系数:分别赋予3个指标相应的权重,乡村人均社会总产值(w1=1/3)、农民人均收入(w2=1/3)、乡村人均用电量(w3=1/3),根据下式计算各县域的模比系数Ki=∑3j=1wjKij,(i=1,2,……700;j=1,2,3)。(2)式中:Ki为第i个县域样本的模比系数;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④确定划分区间:对700个县域样本的模比系数进行分级,其5级的划分临界点和判别乡村发展程度的数值区间。

2.3乡村产业结构类型的判定

产业结构是反映乡村经济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重要标志。按主导产业类型将乡村分为专业化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其中专业化发展型又可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商贸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指乡村的一、二、三次产业中没有比较突出的产业部门主导,3个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也较为均衡。对于乡村主导产业的判定,其方法步骤:①计算样本中每个县域的乡村一、二、三次产业占乡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②计算乡村一、二、三次产业占乡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的均值和标准差,如果某一县市乡村的某一产业在乡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该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11](表2)。③根据计算结果将所有样本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划分主导产业类型的取值范围。

2.4乡村经济类型命名与判定的方法

乡村经济类型的命名可分为单一命名法与复合命名法,本研究使用两阶段的复合命名法,具体来讲,采用“发展程度+产业类型”来对不同的乡村经济类型进行命名。在发展程度上,将不同的发展程度划分成5级,即:发达型、较发达型、中等发达型、欠发达型、不发达型;在产业类型上,按照主导产业划分为专业化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专业化发展型又可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业主导型。将两类划分相结合,在理论上就可以得到20种乡村经济类型。#p#分页标题#e#

3乡村经济类型时空格局的演变

根据前述的研究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75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乡村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主导产业类型进行评判,可得到该地区不同时段的乡村经济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1994—2009年间的演变趋势。

3.1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乡村地域的时空格局演变

从计量结果来看,总体来讲1994—2009年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其中,1994—1999年,不发达型乡村的数量明显下降,由占总县域数的54.8%下降到22.9%,其他各类乡村的数量则均有所上升,尤其是欠发达型乡村的数量上升较快,主要由不发达型乡村演变而来,这一时期则可称之为乡村发展的脱贫期。1999—2004年,不发达型乡村和欠发达型乡村的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他类型的乡村数量均有所上升,其中中等发达型乡村数量上升较快,这一时期也可称之为乡村发展的成长期。2004—2009年,不发达型、欠发达型以及中等发达型乡村的数量均有所下降,而发达型和较发达型乡村的数量则有所上升,尤其发达型乡村的数量上升较快,这一时期也可称之为乡村发展的提升期。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乡村在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有以下显著特点。1)不发达型乡村从广泛分布在河北省全境逐渐向张家口、承德以及保定西北部地区集中,之后范围逐渐缩小至张家口、承德部分县域。2)欠发达型乡村从分散分布逐渐向环京津的张家口、承德地区、保定西北部地区集中,这一地区到目前为止也是京津冀地区,乃至我国乡村发展相对落后的集中地。3)较发达型与中等发达型乡村的数量有所增加,其分布由分散向逐渐集中演变,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冀中南的平原地区。4)发达型乡村的分布主要从京津两市的市辖郊区向郊县扩展,之后连接为京津唐都市带一线,最后扩展到整个京津唐都市圈,其他城市市辖郊区也陆续成为发达型乡村,由此可见,城市化对乡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经济活力的提高促使城郊乡村发展的水平也比较高。

3.2不同主导产业的乡村地域时空分布及格局演变

1994—2009年,在京津冀地区不同县域的乡村中,专业化发展型与综合发展型各占其总县域数的份额基本相当但也互有增减。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综合发展型乡村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1994—1999年,综合发展型乡村的县域从占总县域数的48.0%提高到60.6%,之后逐渐下降至2004年的54.3%,2009年的41.2%(表6)。对于专业化发展型乡村来讲,1994年农业主导型乡村占京津冀地区所有县域总数的37.1%,在各类专业化发展型乡村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主导型的县域数逐渐减少,到2009年只有9个,占总县域数的5.1%。1994—2009年,工业主导型乡村的数量则逐渐上升,1994年乡村经济为工业主导型的县域只占总县域数的13.1%,而到2009年所占比例上升为33.1%。商贸业主导型乡村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994年只有3个县域的乡村经济为商贸业主导型,到2009年则有36个县域为商贸业主导型乡村经济类型,占总县域数的20.6%。从专业化发展型乡村总体数量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发展型乡村的数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类型由农业主导型逐渐向工业主导型演变再向商贸业主导型演变,乡村产业类型从低层次的农业主导向经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竞争的选择下,按照相对比较优势的原则再次向更高层次的专业化主导型演变。1994—2009年,京津冀乡村主导产业类型区的空间格局演变总体特征:1)综合发展型乡村的数量,1994—1999年逐渐增多,之后又逐渐减少,空间布局上从相对发达或较发达的京津唐(廊)都市带的多数郊县以及河北省各个地级市的毗邻郊县,逐渐向远离城市的欠发达乡村地带以及张、承地区等不发达的若干地区扩散;2)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主导型乡村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其分布从相对广泛的分布向张、承地区西北部集中分布演变;3)工业主导型乡村开始逐渐增多,其分布从京津两个超大型城市的直辖郊区和近郊县,向其他大中城市直辖郊区和近郊县逐渐扩散,到2009年已有4个相对集中连片的工业主导型乡村地带,分别是以唐山市直辖郊区、保定—沧州市直辖郊区、石家庄—衡水市直辖郊区以及邢台市直辖郊区为中心的地区;4)2004—2009年,商贸业主导型乡村逐渐增多,分布则主要以京津唐都市带地区为主,同时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县域如丰宁、清河等县也转化为商贸业主导型乡村。

3.3乡村经济类型的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

从各年度乡村经济类型的数量状况来看(图1),1994年共有12种乡村经济类型,其中以不发达的农业主导型、不发达的综合发展型以及欠发达的综合发展型乡村的县域数量较多,其比例占总县域数的78.86%。到1999年,上述3种乡村经济类型所占县域的数量仍然为各类乡村经济类型的大多数,但绝对量有所下降,其比例占总县域数的58.29%。2004年,欠发达的综合发展型,中等发达的综合发展型,中等发达的工业主导型以及发达的商贸业主导型所占比例较大,分别占总县域数的28%,13.14%,13.14%和12%。到2009年,以上4个乡村经济类型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发达的工业主导型的县域数量显著增加。从1994—2009年乡村经济类型的数量、种类结构的演变来看,乡村经济类型的多样化在逐渐增加,从县域数最多的前两种乡村经济类型来看,1994年有64%的县域乡村集中分布在数量最多的前两种乡村经济地域类型,到19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6.29%,到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41.14%,而到2009年为32.57%,表明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类型的多样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地乡村通过发挥当地优势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经济类型。从各乡村经济类型的分布以及演变来看,以下区域在演变上具有相对一致性:1)张家口、承德以及保定西部地区的若干县域,其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化较为缓慢,从1994年的不发达的农业主导型,到2009年逐渐演化成以欠发达的农业主导型或欠发达的综合发展型乡村为主导的乡村经济类型结构,乡村经济总体上仍然较为落后;2)京津唐都市带所辖的县域乡村演化普遍较快,到2009年基本在全区域形成了以发达的商贸业主导型或发达的工业主导型为主体的乡村经济类型结构。3)河北省的各个地级市的市辖郊区及其毗邻县域发展演化也较快,例如石家庄市辖郊区、保定市辖郊区、沧州市辖郊区、邯郸市辖郊区等都普遍从欠发达的综合发展型或工业主导型向发达的商贸业主导型或发达的工业主导型演变。4)冀中南地区除各个地级市的市辖郊区之外的平原县域,其发展演变介于前三者之间,这一地区大部分县域都是从不发达的农业主导型或不发达的综合发展型,逐渐向中等发达的综合发展型或较发达的综合发展型演变。当然,这一地区也有少部分县域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向较发达的工业主导型或商贸业主导型演变。这4类地区基本构成了京津冀乡村经济类型的结构板块,因此,在未来的乡村区域政策制定中,应该将上述4类地区划分成4类政策类型区,以利有针对性地扶持当地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p#分页标题#e#

第8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第9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百姓选择了在周末进行户外旅游,而城市周边的乡村就以舒适的自然环境、人文景点、和城市不一样的生活气息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而乡村旅游产业就以城市居民为目标,满足其所需要的休闲度假、放松享受、体验全新的生活的感受,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关注和参与兴趣。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主要以周末农家乐、农业采摘、特色农业服务、人文景点观望等为主。而这些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周边50公里内的农村、城郊结合处、少数民族居住地等。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热的持续升温,相信会有更多形式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服务出现,帮助提高都市人们的生活品质,而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振兴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一环,受到社会上更多的重视。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农业经济的作用

1.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养殖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为辅,这些经济结构组成我国的农业经济,但是这些经济增长点都脱离不了自然环境而且科技含量低,并且投资大回报周期过长并且效率非常不稳定,因此迫切需要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来调节这种产业结构,而乡村经济的适时出现,成为调整农业经济的最好契机。乡村旅游的出现,对农业经济中各个环节可以起到一个良好促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拉动农作物的供需关系,同时对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控以及拉动农村周边产业、服务业经济增长都有很好的作用。而这些产业的增长和加强反过来也能帮助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与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加工业、贸易、以及餐饮业这些产业都能对乡村旅游有很大帮助,同时乡村旅游也能拉动这些产业快速增长,从而实现联动效应。

2.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的出现,能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道路运输业、餐饮业等周边行业提供大量就业人口。同时因为大量城市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刺激了当地的消费,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这种形式下得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经营饭店、旅馆、手工业加工、导游、以及当地特产销售等形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从而通过乡村旅游这种形式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因为旅游业的火热,也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经济

1.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 拉动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链是指以旅游者为核心,满足旅游者的全部需要为目的,将旅游者最关注的目的定义为链核,其他相关产业例如农产品、自然景光、服务质量等为链条,以一整套的服务整体提供给旅游者,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旅行和游览。就好比是自然景光为链核,将旅行社、饭店、住宿、当地特产等行业链接成一个旅游链提供给旅行者。而通过加强旅游产业链的作用就是在于将这些链条上的资源强化,比如产业链上的饭店就需要主打城市里吃不到的当地特色食物;农业链就需要以价格低、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土特产就需要在质量上和便携性上做文章;当这些产业链条都得以加强时,就会极大的刺激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付出消费,从而达到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各个行业协调发展的目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更高、更强、更广的方向发展。

2.加强城乡旅游合作,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推动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政策。那么跟城市进行多种形式的旅游合作,可以帮助农村在方方面面的领域和产业得到实惠。例如通过城市的名片效应,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跟城市进行合作,还可以大量利用现代化技术例如信息化建设改变和提升农村人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意识,拓展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营销渠道。而通过城乡旅游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脚步,提高乡村旅游的质量和服务理念和拓宽经营模式,从而达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3.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中,产业链的核心是自然风光。因此乡村旅游对极为依赖的自然环境要积极开展保护措施,对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好规划和监督,防止自然景光遭到人为破坏。在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中,要本着循环经济的3R原则,对旅游环境进行系统、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对于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要本着尊重和保护的原则,不轻易的改变和破坏;而对旅游线路的规划上,要优化资源,采用最少建设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地形合理建设旅游配套设备,同时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要和当地特色尽量融为一体;而在资源使用上,要努力做到循环使用,例如水循环、点循环。而在旅游区内,要站在客人的角度上,采用更多人性化的服务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树立更多的引导牌和垃圾箱,减少旅游者的垃圾排放。同时在必要情况下,旅游景点要修建污水处理系统,降低污水的排放等。只有真正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核心时,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伟刚.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城市旅游网,2011-1-2.

[2]王云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特点[J].北方旅游学刊,2009(03):12

第10篇

关键词:乡村休闲农村转型经济发展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选择从乡村休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重点阐述乡村休闲的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和着力点。以期能够丰富乡村休闲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对乡村休闲发展的指导作用。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罗书林.发展我国休闲产业的必然性研究[J].苏州工职院学报,2008

第11篇

关键词:地物;输电线路路径;经济规模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是输电工程设计的基础。线路路径方案选择的好坏不但对工程造价有影响,而且对输电线路各设计方案有影响。所以,合理选择输电线路的路径方案不但可以节省工程造价,而且可以优化工程设计方案。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但土地资源却不断减少。这样,一方面用电需求促使输电线路工程需要不断建设,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减少使得输电线路可利用线路走廊不断减少。当前,工程上虽然采用卫片、航片、海拉瓦等现代勘测技术进行输电线路路径选择,但是输电线路路径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因为,这些勘测技术只能描述当前地物情况,不能从时间上描述地物发展趋势。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不能和地物未来发展趋势相适应。所以,在路径选择时,各方的规划和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在城镇,规划相对完善,线路路径和城镇总体规划协调即可。在乡村,规划相对滞后,线路路径选择没有可循的协调依据。如何解决输电线路路径和乡村未来发展相适应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试图利用地物发展预测结果,对输电线路路径合理选择,增加工程的可实施性进行探讨,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说明。

2地物发展预测方法

大家都知道,地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物发展变化的有自然因素,也有认为因素。所以,我们分地物自然发展预测和地物人为发展预测。

2.1地物自然发展预测

我们知道,大自然在不断地进行造物运动。地震、河水冲刷,风浪侵蚀等等,都是大自然造物的手,它不断地改造我们身边的地形地貌。古人的“沧海桑田”描述的正是这一地物变迁的情况。对于地形地貌变迁,我们根据地质水文资料进行预测。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带。

除了以上地物变化,地表植被生长变化也是大自然的杰作。植被的生长高度也影响到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及杆塔定位。由于杆塔定位呼高偏小,造成后期线路运行检修不断砍伐修枝线路下面林木并不少见。对地表植被分布及生长高度进行合理预测,可以为我们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和杆塔定位呼高提供基础。一般来说,树木不能生长无限高度。虽然我们目前无法知道各类树木限高机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树高和树叶大小在统计学上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就是说,树叶越大,树高越矮,反之树叶越小,树高越高。

表2-1是线路选线时常遇到的几个树种的高度。

表2-1 常见树种生长高度表

2.2地物人为发展预测

相对于地物自然发展预测,人为发展预测更为复杂。因为人为有主观和随机因素。所以,在工程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简单预测。

1)利用历史地图资料、卫片资料和现有地图资料、卫片资料,对乡村发展规模进行简单线性预测。例如,根据某个乡村旧地图资料上乡村规模和乡村现有规模,对乡村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利用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一般来说,乡村的发展规模与其经济发展有关。乡村经济发展越快,乡村的乡村的规模也越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式2-1对乡村规模进行预测。

(式2-1)

式中,

P是乡村未来发展规模;

k是乡村规模和乡村经济发展耦合系数;

A是乡村未来经济发展总量;

A0是乡村目前经济总量;

P0是乡村目前规模。

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乡村规模急剧扩大,会出现两个或多个乡村合拢;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滞缓,乡村发展萎缩,人口外流,会出现乡村空心化。

目前,乡村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乡村趋于向交通和生活用水方便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乡村趋于规模化发展。

3地物发展预测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上的应用

3.1地物发展变化较小

当地物发展变化较小时,输电线路路径以变化较小的地物为参照,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例如河道、山丘、道路等,它们发展变化不大,在路径选择时,以其作为地物参照,顺其走向走线,输电线路建成后,对乡村发展影响较小。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山脉和林木,虽然发展变化较小,但其涉及民俗民风,不可沿其走线。

3.1地物发展变化较大

当地物发展变化较大时,应根据预测结果,合理选择输电线路路径。例如刚种植的树木,根据树木生长限高,在断面定位图上标注树木现状高度和未来高度,在杆塔定位时,合理的处理。

由于,乡村规模发展,居民住房将沿着交通较为便利的道路沿线建设,这时,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应适当考虑,线路适当远离公路。

对于乡村发展较快的地区,两个乡村可能出现合拢,应尽量避免从两个村庄中间走线。如乡村发展空心化时,侧可以综合考虑,线路是否从两村庄走线。

对于沙丘边沿地区,我们可以根据沙地的发展情况,合理选择路径。例如±500kV宁东~天津(注:现已改为±660kV宁东~山东线)直流工程途经毛鸟素沙漠边缘,设计单位利用1993、1998、2002年三个时相的卫片遥感图像,分析了近10年间线路所经地区沙地的发展趋势,为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4结束语

我们知道,影响地物发展有诸多因素,要准确预测地物发展趋势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现有资料对地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简单预测,为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提供参考。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时,适当考虑地物发展趋势,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路径协议落实,减少工程建设遇到的阻力,而且能最大化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使输电线路和周边环境更加协调。这在没有规划的乡村地区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编著.输变电工程选址选线[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张洞明,王仲华,纪新元编著.电网设计工程师手册(输电技术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范泽鑫,曹坤芳.树木高生长限制的几个假说[J].植物学通报,2005,22 (5)

第12篇

一、调研选题的考虑和调研简要情况

近两年来,中央、省、市、县高度重视农村村有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陆续出台一些列意见方案,指导村有集体经济发展,制定了消除村有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要求在2020年底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本人认为,村有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村级才能更好的为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办更多的民生实事,也就是更好的践行初心使命,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落到实处。

为此,本人选定了“XX乡村有集体经济发展”这个调研课题,通过实地考察了全乡7个行政村的村有经济发展情况,召开各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座谈会1次,发放征集意见表15份,收集意见建议22条,访谈二十余名群众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我乡农户个人经济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村集体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发展不平衡,多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依然为“0”、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2018年我乡7个行政村中,5个行政村暂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两个村收入在5万元以上,分别为XX村5万元和XX村5.57万元。

二、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关做法经验和效果

XX村大力发展种养产业,实现了村有经济从“0”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成功引进XX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全力打造100亩吴茱萸种植基地。建立了养鸡场,养殖土鸡1200余尾,种植西瓜10亩。一系列的举措,为梅溪村带了客观的集体经济收入

Xx村积极探索村有经济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在外创业的年轻党员返乡投资,助推村域经济发展。多措并举下,XX村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有效利用现有板栗林资源,采取嫁接的方式,争取以最低的投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的方式发展村有经济,争取早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XX村和XX村通过合作社成功与农业产业种植大户合作种植辣椒60余亩。公司提供技术、种苗、化肥并负责回收,以此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XX村和XX村着手利用高山茶叶资源这一先天优势,与茶叶收购商、制造商合作,对高山野生茶叶林进行有限管护,提高茶叶产量,村集体从中收取资源管护费等形式实现村级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步晚、发展慢、底子薄、基础弱、收入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来源单一,发展活力不够。在有村级集体收入的两个村中,XX村收入来源只有上级财政补助款,XX村的光伏电站发电收入占总收入90%。单一的收入来源也决定了村有经济发展活力不够、效益不高。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较弱。我乡7个行政村只有2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占比不到30%,无收入的“空壳村”占比超过70%,各村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且2个村收入仅为5万和5.57万,刚过“薄弱线”,总体发展基础较弱。

(三)发展依赖性强,无发展空间。两个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中,XX村来源于上级光伏发电扶贫政策的收入占90%以上,XX村收入全依赖于上级公益林、天保林财政补助的收入。该两项政策性收入相对稳定,但也几乎没有增加空间。

四、制约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我乡位于幕阜山脉中段山区,离县城远,多个行政村位于海拔较高的山中,区位的劣势导致我乡基设施建设薄弱,道路建设标准低,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仍有部分自然村未通水泥路,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林业资源优势未发挥。我乡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拥有野生油茶林3.7万亩,野生高山茶叶万余亩,以及大面积的野生猕猴桃等天然资源。由于近年来缺乏集中有效管护,绝大部分资源产量低下甚至绝收,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村“两委”班子引领作用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作用。我乡各村29名“两委”成员中,致富带头人寥寥无几,且“两委”成员年龄普遍偏大,经济意识不强、思路不广,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四)致富能手示范带动性不强。我乡有不少产业带头人通过发展蔬菜基地、板栗基地、养蜂以及外出务工经商等逐渐发家致富,但他们尚未带动身边村民致富,致富能手的传、帮、带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五)创新意识不够。部分乡村干部、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一是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发展的精神动力不足。二是畏难情绪突出,瞻前顾后怕失败,不敢承担风险,不敢大胆“闯”。三是缺乏发展和创业的激情,安于现状、不愿进取、得过且过。

五、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及对策

根据上级要求及各村实际情况,制定我乡村有经济两年发展规划:2019年XX村、XX村争取村有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020年XX村、XX村、XX村消除“空壳村”。

针对当前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XX乡实际,提出如下六个方面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

(二)加快土地流转,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村集体可统一从村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在“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模式下发展规模化农业产业,以发展集体经济。目前,我乡XX村、XX村已与农产品公司签订协议,由村集体负责种植辣椒等农产品,公司负责收购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两村各种植辣椒共30余亩,预计两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能达到6万元左右。

(三)借全域旅游之机,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我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游客的逐渐增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要着力做好水(温泉)和山(九宫南山)的文章,探索山水旅游发展新模式,村集以资源入股,分享旅游收入。

(四)进行低产林改造,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XX村拥有1000余亩的野生油茶林和板栗林,因近年来缺乏有效管护,绝大多数油茶林、板栗林产量低,资源未得到利用。村集体可组织对低产林进行改造,盛产后销售收入与村民分红,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