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比较法论文

比较法论文

时间:2023-06-07 09:1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比较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比较法论文

第1篇

培养语感首先要抓咬文嚼字,以领悟所隐含的意义。可以将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改换成另一词语,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品味。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一句“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启发学生:“奔”“灌”分别改换成“走”“喝”好吗?让学生明确,“奔”“灌”除了分别有“走”“喝”的意思,还能突出缺水之苦,喝水之急。通过人物的缺水之苦和喝水之急的敏捷动作,映衬出天气酷热难耐。改了之后,远不如原文感染力强。词语对换,如《听潮》中有“大海上一片静寂……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和“……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将“吻”和“掀”对调行吗?学生明确,对调后不符合语言情境,不能对换。以此引导学生锤炼词语培养语感。

2改换句子。

有意改换句子,并与原文进行比较。议论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说明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叙述、抒情性文字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等等。如有一首写“蜜蜂”的诗:“纤腰一扭/甜歌一路/吻过笑靥万千/带回温馨两篓。”改成“到处飞翔/嗡嗡作响/采花千万朵/年产蜂蜜一两。”启发学生对两者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前者写虚后者写实,但这样一改意境全无,语言的感染力度差多了,不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又如1995年11月4日,武汉六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组织的“特级教师教学艺术演示报告会”上,讲“语感教学演示课”《荷花淀》时,将文中“女人没有说话……我回来谢你”的人物对话作了如下改写:

①……“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也不是走亲戚。”“你也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我这是何苦啊!”———这不是水生嫂,觉悟低。

②……“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呀?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答应。”“唔,不嘛!”———这也不是水生嫂,娇里娇气的,想软化水生。

这两种经过改写的对话,显现了水生嫂性格迥然不同的两种妇女形象。再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调”前加“慢”或“轻”,并且去掉两个“之”字行吗?学生读后明确,不行,这样就破坏了语言节奏在上下文中的和谐感。“孔子云:何陋之有?”改换成“故而吾以为,陋室不陋矣。”行吗?学生明确,不行,改后句式固然较整齐,但远没有原文干脆有力,且有拖泥带水之嫌。如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语言的运用要符合上下文的情境,要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能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推敲语句培养语感。

3改换标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也能为我们创设一种思维环境,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例如《刘胡兰慷慨就义》中有这样的对话:“阎军又问:‘你真的愿意死?’英勇坚强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启发学生:将其中反问句末的“!”改换成“?”好不好?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这里用“!”,表明语气更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刘胡兰回答的斩钉截铁,对死亡对敌人的藐视,比用“?”更能揭示人物性格。又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段“活该”后面的句号改换成“!”行吗?学生明确,不行,因为用句号显示出冷嘲热讽的轻蔑口吻,可以指导朗读,“!”则往往将朗读语气误导得过于强烈。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启发学生,将其中“”符号去掉好不好?学生比较后明确,这个符号不仅是拖音的描述,而且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老先生读书入迷时的陶醉情境,去掉之后这种情境感全无。以此引导学生借助标点符号培养语感。

4语调换读。

第2篇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学,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以实现“单因子”实验;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现在,按下述步骤进行演示:(1)电路闭和,当导体在磁场中不运动或平行于磁场线运动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不产生电流。(2)电路闭和,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场线运动,电流计指针偏转,表明导体中产生了电流。(3)在前步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取磁场线方向相同而改换导体运动方向,再取导体运动方向相同而改换磁场线方向,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有何不同。(4)电路断开,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1)、(2)两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电磁感应这一现象的感性熟悉,比较(2)、(4)两步的差同,可以使这一感性熟悉深化,即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较(3)步实验的不同条件,不同现象,就可以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最后,教师指出联系:左手定则。类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感应电流方向、磁场线方向、导体运动方向这三者的关系呢?于是引出右手定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一定则。这堂课,学生较牢固地把握了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并能用定则分析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又一次体会到比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按比较法来编写的,如欧姆定律、电功、凸透镜成像等等。这既符合发现物理定律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熟悉事物的规律。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传授这一思维方法,并提醒学生注重:有些现象中,条件的改变,只使这一现象发生量的变化,如欧姆定律中,电压、电阻的变化,只是使电流发生数值的变化;而有些现象因为一个条件的改变,将发生质的改变,如交、直流发电机模型,就因为铜环和半径的差异,导致外电路得到的电流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比较法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地把握。突出比较法,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非凡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如下,通过做题,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收到了明显效果。

例1:在下列各图中,物体A重15牛,力F=7牛,求物体对各接触面的压力各是多少?这样,通过该题中对各种情况下压力的求解,能够从定义、力的三要素角度对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使它们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更深刻的揭示。可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是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有效果方法。

三、比较法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率、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热(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四、通过比较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定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假如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五、利用比较法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物理现象不同方面的精细比较,为概念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出发点,正确的概念应用建立在对不同物理现象比较的基础上。例如,用惯性概念解释图2所示,当忽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的现象时,思维的起点和要害,就是要通过比较拉动前后,小车状态的不同之处,揭示小车拉动前后,木块上部和下部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在头脑的记忆中搜寻以前经历过的相类似问题,通过某些同方面的比较,拟定解题方案,这是学生在物理练习中思维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方法。

假如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新旧问题不仔细地进行比较,既看到它们间的相同,又看到它们间的相异点,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盲目代换,就会出现概念僵化,形成知识的负迁移。如:许多学生在判定图3所示,当小车忽然向前移动时,瓶内液体中的气泡向什么方向移动的问题时,会照搬前面图2中小车忽然向前时,木块向后倒的结论,得出气泡向后移动的错误结果。可见,对概念的灵活应用离不开比较思维。

又如:在学习动滑轮之后,学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用一个动滑轮,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的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六、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相比较

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奥难懂,若将其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较果。如:由于“电压”和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一般初中课本中对电压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教材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这对学生把握这一概念是不利的,有不少学生学了“电压”这一课后,仍然模模糊糊,说不出它是什么,更不了解它的物理意义。所以说电压的概念,是初中学生感到最抽象、最难理解的概念,在初中阶段还无法讲清,对初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爱好。因此,我就采用这种方法。

用多媒体展示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得出要使水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再设问:要使容器中的水长久地流动而不是瞬间流动应采取什么方法呢?这样一设问,学生纷纷讨论,气氛很活跃。最后,教师总结产生水流的条件是有水压,提供水压的装置是抽水机。这样,就为类比埋下了伏笔。

(1)元件的类比:把电流形成中的各个元件和水流形成的各个装置相类比。小灯泡如同小涡轮,开关如同阀门,电路如同水路

(2)形成过程的类比:从水流的形成过渡到电流的形成。

(3)作用的类比:从水压的作用过渡到电压的作用,从抽水机的作用过渡到电源的作用。

(4)大小的类比:从改变抽水机抽水的快慢产生水流的大小过渡到电压的大小产生电流的大小。

第3篇

摘 要:比较法不仅在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有关内容的异同鉴别,获得新知,而且在作文教学中也能使学生辨别是非,清楚优劣,增强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本文结合高三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比较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比较法 作文教学 实践

一、题目的比较

近几年高考作文大多是给了材料限定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定题目。学生在练习中自我命题出现的问题很多,有的忘记了题目,有的定不了题目,有些题目过大过偏,有些竟是题不对文。出现这些问题,肯定与读材料精准程度,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材料的暗示信息的捕捉程度有很大关系。例如:有段材料讲的是美国的一个农夫“无私”地把自己的优良南瓜品种让给全村的人,学生读完材料后很快就动笔写了。题目有:《只要奉献一点爱》《帮助是人类最好的语言》《帮助别人美丽自己》《为了帮助而帮助》《帮助别人是成功自己的另一只手》《帮助+竞争=双赢》等等。就这些题目而言,题目命得贴切的,成文后的体裁,内容,语言都堪称“标杆”,像第5个题目和第6个题目。而第1个题目显然是“小”了些,文章也写得不痛不痒,套话空话满篇;第2个题目显然有些难度,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规定字数中不容易写好,第3个题目也是如此,而第4个题目写成记叙文,讲得故事不能很好地诠释题目,还造成读者的误解。这就需要在作文讲评中,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体会,以此加深印象。

二、构思的比较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三则应该是联系实际,写评论各类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文章。从问题视角看,高中主要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观照的视角看,高中阶段主要是表现社会,所以在作文的构思、材料的选定和文题确定中,要让学生明确方向。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第5个标题和第6个标题的作者,他们选定的都是议论文,共同的特点是都有辩证成分,都反应了对立统一规律,论据丰富典型,语言符合文体特点。但在论据选择上同中有异,例如《竞争+合作=双赢》一文中学生用了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券持有国,以此来说明“合作”在共同抵御经济危机带来危害的重要作用。通过比较让学生有个理性的认识,将材料、标题、构思、写作练习起来,使得文章更好地表情达意,文以载道。

当然还可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比较文章的深度和宽度,比较语言的风格,比较结构的紧松,比较过度的巧妙和笨拙,比较立意的新颖和陈旧,比较行文的曲折和平直,比较文面的美观和丑陋,比较自己文章的初稿和修改稿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第4篇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文言文的内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可以分为五类,即记叙文,如《荆轲刺秦王》;山水游记,如《赤壁赋》;议论文,如《过秦论》;人物传记,如《廉颇蔺相如传》;抒情散文,如《滕王阁序》。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应合理地增加人物分析、语言风格、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感知与体验文章的美感、内涵与思想感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的丰富会增添课堂教学的精彩,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忽略教学的重点,侃侃而谈。不同类别的文章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性文言文的侧重点是要介绍与文章相应的时代社会背景和历史知识,梳理与概括文章记叙的事件,从语言、行动方面来对人物的进行分析。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可根据文中提到的五次“沛公入关”来分析不同的人物形象。山水游记中,作者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山水之中,除了对景物的描绘,还有抒情与说理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教学的重点。议论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中心论点,剖析好论据,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智慧思想,并得到启示。人物传记的重点在于对人物性格的剖析,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抒情散文的重点是对文体的分析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策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内容与文体是丰富多样的,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是丰富灵活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效果较好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鉴赏法。鉴赏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文章的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获得审美体验。鉴赏法一般用于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后或文字理解相对简单的文章教学中。对文章的鉴赏教学,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与学生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并能说出自己的看法与体验。在鉴赏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对文章重点语句进行分析,要有独到的见解,启发与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2.朗诵法。文言文节奏感强,采用朗诵法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记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能体验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诵读教学法也不是单一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齐读、分组朗诵、老师范读、老师背诵、学生背诵等多种形式。朗诵并不是为了对文章的记与背,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体验,在朗诵前,老师要适当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在朗诵之前设置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朗诵文章时进行思考。3.比较法。比较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文言文内容进行归类、比较。可以进行词义、句式的比较,如《逍遥游》中的“知”字,在“蟪蛄不知春秋”中的“知”是知道的意思,在“小知不及大知”中通“智”,是智慧的意思;可以进行写作手法、文体风格间的比较;也可以进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比较。比较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掌握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组成规律,使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趋于系统化,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原则要点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培养。文言文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表达艺术也是文言文的重要价值。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思想,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发展规律,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第三,要让学生端正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不能是为了考试而学。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认识,做到学以致用。第四,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教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作者:王素文工作单位:宁夏彭阳县第三中学

第5篇

    论文摘 要:对初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日益重要。对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法、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 中国民法学在民法典创制中的分析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历史法学派对近代民法学的影响 论我国民法法典化的路径选择 有关民法学教学的初步探讨 基于民法学视角下的非法取证行为 民法学个案实例教学探索 基于应用视角的经济法学教学与民法学教学之比较构建 《民法学》教学创新设计之“专题教学法” 浅析我国民法的本位 论案例教学在民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民法学》课程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方法”的难点探究 论夫妻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民法学原理 浅议高职院校民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案例教学法在《民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论民法学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德国民法典之债法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民法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探析 浅谈《德国民法典》对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启示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4-28/2011-08-07,2013年12月15日.

{7}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学者们撰写的合同法论文中,引用台湾地区的文献数量在原文域外文献中的占比为11.4%。

{8}薛军曾于2001年赴意大利比萨大学法律系作访问学者,随继在罗马第二大学(Tor Vergata)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5年获得该校法学博士学位;徐国栋教授曾于1994年至1997年间,二度在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任访问学者;徐涤宇曾于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在哥伦比亚开放大学作访问学者,随后于1998年9月―1999年7月,在阿根廷国立萨尔塔大学、萨尔塔法官学院和莫龙大学作访问学者。

{9}谢怀教授在1939年后的三年间,曾师从梅仲协教授,接受了严格的大陆法学术训练。谢先生虽然未曾出国留学,但是这3年的学习使得他在德日民法方面就有颇深的造诣。参见:张谷:《情系两岸的民商法泰斗》,《中国审判新闻月刊》2008年第2期。

{10}孙宪忠教授曾于1993年获得联邦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研究奖学金,赴德国汉堡马克斯・普郎克外国和国际私法法研究所留学,主攻物权法、不动产法。德国学习的这段经历,让孙宪忠教授成为国内顶尖的德国法专家。

{11}韩世远教授曾于2000年10月-2001年9月在日本法政大学担任HIF招聘研究员;又于2006年10月-2007年9月、2009年6月-2009年9月先后两次赴德国(汉堡)马克斯・普朗克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任访问学者,其在日本和德国接受的严格大陆法训练对其学术研究的影响也很明显。

{12}王利明教授曾于1998年8月受教育部的委派,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

{13}许传玺教授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

{14}苏永钦:《韦伯理论在儒家社会的适用――谈台湾法律文化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载苏永钦著:《经济法的挑战》,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中华民国83年,第64-65页。

{15}合同法概述包的括了合同概念与合同分类、《合同法》概述、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16}对于物权法的引证分析,笔者的分析样本是《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律科学》、《法学家》、《比较法研究》、《现代法学》、《法学》、《环球法律评论》、《当代法学》、《法学评论》等11种CSSCI法学类期刊中有关物权法的论文的域外文献引证数量。

{17}其中,研究物权法的诸论文一共引用了411个来自英美法系的域外文献,其中“物权法总则”的论文共引证了227个来自英美法系的域外文献,占比55.2%。然而,受英美法系普通法自身发展轨迹的影响,这些域外资料对于我国物权法具体制度的构造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英美法系的物权法(财产法)带有较为浓郁的封建法色彩,其大部分词汇仍带有封建痕迹,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其财产法主要是关于田地、庄园、庄稼和畜牧的法律。因而即或是在英美法系,财产法也历来被誉为最难理解的法律制度之一,许多学生认为财产法犹如吞嚼难以下咽的肥肉,既难学又枯燥。参见:F.H.劳森,B.拉登:《财产法》(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序言”Ⅰ~Ⅲ,第11页。

{18}2005年10月《环球法律评论》与汕头大学法学院举办的“英美财产法与大陆物权法比较研究”研讨会上,对于我国财产立法的体例选择问题,武汉大学余能斌教授提出了这一观点,认为我国物权法还是应该主要采大陆法系之体系。参见谢增毅,冉昊:“英美财产法与大陆物权法比较研讨会综述”,载《理论参考》2007年第6期。

{19}F.H.劳森,B.拉登:《财产法》(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序言”,II。

{20}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学者撰写合同法相关论文时引证的域外文献的数量很少,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域外文献中,来自于苏联的参考文献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比如,高敏1988年发表于《中国法学》上的“关于违约金制度的探讨”一文仅有的三个外文引证文献中,源自苏联的域外文献有2个。

{21}周少元:《二十世纪中国法制变革与法律移植》,《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

{22}在“制度路径的相互竞争与路径依赖的形成”部分中,关于域外文献印证情况的描述,参考了本文表1中的相关数据。

{23}江平:《制定民法典的几点宏观思考》,《政法论坛》1997年第3期。

{24}徐涤宇:《间接制度对仲裁条款的适用》,《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25}冯玉军:《西法东渐与学术自觉――中国移植外国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6}可以说,法律移植以及法律的本土化,不仅是近代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之形成与扩张过程中突出的现象,而且也是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等各个时代、各种法律体系之间发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法律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参见:魏琼:《关于法律移植的一个实证分析――以希伯来法对古巴比伦法的移植为视角》,《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6期。

{27}王泽鉴:《德国民法的继受与台湾民法的发展》,《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6期。

{28}陆静:《罗马法与日耳曼法关于夫妻财产制的比较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Abstract:To analyze foreign references citations of civil law papers collected in CSSCI journals (Law class),we could discover that Chinese civil law scholars had the preference of citing foreign references, which even led to formulating the trend of developing into a research pattern of“no foreign references,no papers”. According to this citation preference,we can find the competition and choice of system path in the civil law researches from one aspect. In the process of path competition,the scholars will gradually formulate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civil law system or common law system. Once the path dependence becomes excessive,it will do harm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ve civil law.

第7篇

[关键词]西方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 比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09-03

为了保持各专业教学的前沿性,及时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变化,在多数专业课程体系中都会安排介绍国外相应专业的课程。例如会计学专业会安排《国际会计》等介绍国际或美国会计的课程,审计专业则安排《西方审计》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该专业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一、《西方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障碍

《西方审计》教学采用的是由美国学者阿尔文·A.阿伦斯(Alvin A. Arens)等编著的《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第12版)》英文版。该教材是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双语教学推荐教材,也是审计教学界公认的一本介绍美国审计较好的教材,在国内使用广泛。学习英文版教材,第一个难关就是语言问题,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难以使用英语准确表达所学知识,这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二)背景障碍

《西方审计》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带有浓厚的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该课程的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在理解美国审计准则的产生、发展、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审计准则的发展采取的是趋同路线,借鉴国际审计准则较多,缺乏审计准则产生、发展的自然过程,这使得学生缺乏对审计准则产生与发展基础的学习,进一步扩大了课程背景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思维逻辑障碍

美国等学者编写的教材具有显著的西方思维逻辑特色,这种逻辑更贴近实务,但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而我国教材的编写,具有高度抽象的逻辑特色。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习惯于国内教材编著逻辑的学生较难适应国外学者编著的教材。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教学法,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比较式教学”框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克服语言、课程背景和思维逻辑带来的学习障碍,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比较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我国教育界对比较教学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就已有学者发表了有关比较教学法的文献(颉爱民,1991)。从文献来看,该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语文、英语等课程教学上,有少数涉及会计学课程,鲜有涉及审计专业课程的。在会计学课程研究中,陆晓萍(2006)对比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认为在理论课教学上应用好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找出异同点,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掌握规律。随后,该作者将该方法应用在了高职会计教学上。傅晶(2008)以新准则为切入点,介绍了比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上的应用。还有学者将比较教学法应用到了具体课程上。

(二)审计专业教学研究现状

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中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里查德·E.弗拉赫扬,1999),审计教学也应具有相同的目标。而我国目前审计教学的现状是,现行审计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与能力教育、实务操作严重脱节(陈梅花,1999);传统审计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难以适应21世纪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叶雪芳,2001)。

为了克服审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大量学者做出了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受到了较多关注。何芹(2009)利用调查问卷法研究了审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课时比例、教学效果和满意程度,发现学生对该方法认可度较高,但效果较差。

除了案例教学法外,还有很多学者在其他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赵敏、张凤、李雅丽(2008)通过建立“模拟会计师事务所”,深化审计教学改革和完善审计实验室软件建设,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朱志红、薛大维、任秀梅(2011)对体验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刘晓波(2011)研究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张文秀、许莉、和秀星(2010)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新融入审计中教学,而黄秋敏、杨俊峰(2012)则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本科审计教学中。可见,诸多学者为提高审计教学效果作出了大量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多学者在比较教学法和审计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尚未看到有将比较教学法应用到审计教学中,特别是应用到《西方审计》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但是,该课程也属审计专业课程,与上述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因此,结合上述研究,本文认为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其已掌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进行比较教学,将是该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加以联系,对某一方面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比较教学法具有比较对象、比较标准、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

比较教学法按照比较的方向可以具体分为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对象,根据一定标准对同一方面或层次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比较结果的比较教学法。纵向比较法是对同一对象而言,对其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最重要的原则是可比性原则,即进行比较的对象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属性,针对这类相同或相似属性才能比较出高低、大小、优劣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要求的是属性相同或相似,而非属性值。另外,比较标准也要具有一致性,即在可比较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时,衡量属性值的标准应当是一样的,不能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标准,否则,将失去可比性。

根据比较教学法的原则,在研究《西方审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学课程和现有知识架构为前提,采用横向比较法,选择《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西方审计》主要介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介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知识。正如上文所述,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编制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而国际审计准则吸收了大量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可见,美国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职业道德、基本原理、审计流程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

四、《西方审计》教学方法设计

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满堂灌”为主,即便使用比较教学法也是零散的、非系统的,不能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感知,难以解决上述提出的语言障碍、背景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而采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克服“满堂灌”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克服上述三大障碍。

在比较教学法应用中,任课教师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在课前教师应当深入分析《西方审计》教学大纲,明晰教学重点,并确定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然后,考查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理论,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学习情况,进而确定一个比较范围。以此范围为基础,构建出理论框架的比较模式和框架内各知识点的比较模式。根据比较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授内容,概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对新课程的教授进行铺垫;然后讲授《西方审计》新知识点,并及时抛出已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由学生在课下分组讨论、制作PPT课件,上课时演讲分析,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给出中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该知识点的异同。这样,一方面教师利用比较教学法为学生知识迁移搭建桥梁,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迁移效率、增强迁移效果。

在教学后期,可以鼓励学生将课上比较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异同点背后的原因,或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而形成论文。通过该部分,一方面能够不断巩固学生所学《西方审计》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论文写作情况,选择质量较高的论文不断完善,推荐发表。论文的发表,将大幅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西方审计》教学方法改革将涉及教学前期准备、教学过程和后期巩固,比较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前期准备和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分析《西方审计》的教学目标和特点,然后从框架和内部知识点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设计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以《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知识点进行铺垫,讲授《西方审计》新内容,及时抛出已设计好的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制作PPT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课后,还可以比较的内容为切入点,撰写相关论文,择优推荐发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个环节中,只有第一个环节由教师主导,其余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的。这能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其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五、总结

《西方审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障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克服上述问题。但其与学生前导课程《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这就为比较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西方审计》的课程教学中,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颉爱民.比较教学法浅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73-74.

[2] 陆晓萍.对财务会计学比较教学法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27):49-50.

[3] 陆晓萍.比较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94-95.

[4] 傅晶.新准则下财务会计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等职业教育,2008(26):46-48.

[5] 里查德·E.弗拉赫扬.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教育委员会[J].会计研究,1997(9):20-22.

[6] 陈梅花.知识经济时代与现行审计[J].审计研究,1999(5):5.

[7] 叶雪芳.关于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1(3):49-51.

[8] 何芹.案例教学法及其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7):126-129.

[9] 赵敏,张凤丽,李雅丽.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建设与审计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64-65.

[10] 朱志红,薛大维,任秀梅.体验性教学模式在审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61.

[11] 刘晓波.基于项目导向视角的审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9):53-55.

[12] 张文秀,许莉,和秀星.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实验教学改革设想[J].财会月刊,2010(9下旬):99-100.

第8篇

关键词:网络学术资源;资源聚合;学科服务;图书情报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60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rend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behavior of researchers have been changed since a surge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big data era. The new characteristic and trend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stud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Citation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itation data from 2010 to 2014 of four top journals in this field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Chinese LIS scholars further improved the utilization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recent five years; (b) LIS researchers indicated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citing web sources which are non-scholar resources, deep resources or resources from specific countries.

Key words web academic resources;resource aggregation;subject service;library and information

1 引言

网络信息资源中存在着大量对科研工作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信息[1],而大数据时代更推动了网络学术资源迅速增长[2]。网络学术资源的价值逐渐被广泛认可,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以学术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成果中。Chen C等[3]研究指出,对网络引文进行分析有助于研究者认识他们的引文习惯和模式,并能更好地评估引文证据的可靠性。基于此,一些学者通过引文分析的方法试图探求科研工作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行为及其规律。国外学者对这一现象关注较早,其既有对单一学科的研究[4-5],又有对跨学科的比较分析[6-8]。Yang S等[9]研究对比了不同国家的研究样本后发现,中国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程度偏低。国内研究则大多集中在图情学科领域,如张洋、张洁[10]分析了2003-2007年间我国四种图情类期刊的刊载论文引文数据,从网络引文总数、篇平均网络引文量、域名分类和作者情况等特征量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探究;丁敬达、杨思洛[11]从网络引文的类型、分布与可追溯性角度对四种图情核心期刊2005-2010年的引文数据进行研究;牟佩等[12]对2007-2011年图情领域的网络引文数据予以研究;曹树金、李洁娜[13]在图情期刊论文的基础上补充了会议论文和博/硕士学位论文作为计量分析的对象。

综观以上研究发现,样本数据大多集中在2010年之前,尚未有针对近五年来图书情报领域网络学术资源利用现状与趋势的研究。但大数据浪潮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网络学术资源的体量、种类、更新速度以及价值,而其利用行为和规律的变化并没有被发现和把握。上述这些以频数统计为主、缺乏对数据深层挖掘的研究,使得一些潜在的关系难以被揭示。因而,笔者认为对近年来图书情报领域网络学术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以指导相关资源聚合、导航等服务工作的展开,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公布的《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中收录的4种图情领域权威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以及《情报学报》作为样本,研究其近五年(2010-2014年)刊载的学术论文引文情况。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规范性,首先确定万方数据库为数据源,在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将“期刊-刊名”检索字段分别限定为上述四种期刊,时间限定为“2010年-2014年”,对目标文献进行检索。而后通过编写的爬虫程序抓取文章简介页面的参考文献和著录信息。数据采集时间为2015年11月18日至11月22日,剔除期刊中的新闻、通告、快报、简讯、卷首语等非研究性文章,并辅以人工检查后,共得到文献4763篇,其中《中国图书馆学报》350篇、《大学图书馆学报》646篇、《图书情报工作》3022篇、《情报学报》745篇①。之后利用Excel2010和SPSS18.0统计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总体描述

本文获取的含引文论文数(a)共4763篇,包含引文(C)89263条,篇均引文量(C/a)为18.74。其中,含网络引文的论文(Wa)2948篇,网络引文(W)15216条,篇均网络引文量(W/a)为3.19条,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为17.05%,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Wa/a)为61.89%(见表1)。尽管与Sadat-Moosavi 等[14]对Emerald收录的四个图书情报领域顶级期刊的研究结论在“篇均网络引文量”和“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②这两个指标上仍存在差距。但对比国内学者丁敬达、杨思洛[9]对同样四种期刊2005-2010年的刊载数据研究结果③,发现统计数据在“篇均网络引文量”和“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两个指标上有较大提高,说明网络学术资源在我国图情学者中的认可程度逐步提升。特别地,“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这一指标更是进一步贴近了Tajeddini等人[15]对国外六种图情领域顶级期刊的研究结论④,说明国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重视程度与利用能力正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

3.2 网络引文的期刊分析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发文量和单篇引文量外,各期刊在篇均网络引文量、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这三项指标上差别较大。为客观地反映出各期刊刊载论文对网络引文的利用程度,本文借鉴吴淑娟等[16]在研究北京地区高校硕博士络资源利用情况时使用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为避免期刊间引文数量总体差异的影响,本文选取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作为分析对象。

首先,对四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同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152.972,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四个组的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各期刊的W/C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2,卡方统计量为175.944,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不同期刊的W/C具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了解具体是哪些期刊与其它期刊在W/C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见表3。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期刊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四种期刊W/C数据的均值图(见图1),得到如下结论:

(1)《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高于除《中国图书馆学报》之外的其它两种期刊;

(2)《情报学报》的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低于其它三种期刊;

(3)《图书情报工作》和《中国图书馆学报》的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

3.3 网络引文的年度分析

从2010-2014年样本期刊刊载论文的网络引文年度分布可以看出,网络引文数(W)、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以及含网络引文的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占比(Wa/a)这三项数据大致呈现上升的

趋势,而篇均网络引文量(W/a)更是由2010年的2.3

篇逐年增加到2014年的4.46篇(见表4)。这反映出网络学术资源对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影响作用正不断加深。为进一步了解网络学术资源利用情况的年度变化规律,考虑剔除掉年度发文量和单篇引文量的影响,本文选取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W/C)这一指标进行深入考察。

首先,对五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同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40.944,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五个组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各年度的W/C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5),卡方统计量为79.756,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不同年度的W/C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而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见表6。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年度W/C数据的均值图(见图2)得到如下结论:

(1)2013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高于前三年(2010-2012年);

(2)2010年和2011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显著低于后三年(2012-2014年);

(3)2012年与2014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

(4)2014年与2013年网络引文在引文总量中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

注:a. Kruskal Wallis 检验;b. 分组变量: 年度

3.4 来源网站类型分析

按照域名可以将常见学术相关网站分为7 类: .com(工商企业)、.org(非营利组织)、.net(网络机构)、.edu(教育)、.gov(政府)、.ac(学术)、.int(国际组织)[17]。将2010-2014年四种期刊各类型网站引文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单篇论文中不同类型网站引文占全部网络引文比重的均值图(见图3)。可以看出,平均被引用比重最高的四类网站类型由高到低分别为.com、.org、.edu和.gov,这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18]中的中国域名分类统计结果(.com>.net>.ac>.org)有较大差异,表明不同类型的网站提供资源的学术价值和被认可程度存在差异。从学术引文角度来看,本结论与两份分别针对2005-2010年(.org>.com>. edu>.gov)[11]和2007-2011年(.com>.edu>.org>.gov)[12]图情领域引文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区别,表现为工商企业类和非营利组织类网站引用比例的进一步提升,反映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注重与市场贴合的趋势。

对七组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同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1265.620,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七个组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各类型来源网站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7,卡方统计量为3050.376,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各类型来源网站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见表8。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网站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单篇论文中不同类型网站引文占全部网络引文的均值图(见图3)得到如下结论:

(1)来源于工商企业网站的引文数显著高于其它网站;

(2)来源于国际组织网站的引文数显著低于其它网站;

(3)来源于网络机构和学术网站的引文数没有显著差异。

注:a. Kruskal Wallis 检验;b. 分组变量: 域名

3.5 资源来源地区分析

除国际域名(如.com、.net)和中国域名(.cn)之外,网络引文中还多次出现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域名,本文选取一项针对2010-2012年图情领域高被引域名分布研究[13] 的前十位国家或地区域名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来源国家或地区引文间的利用差异以及变动情况。对这十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到网络引文的频次图(见图4)。与2010-2012年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来源于日本的网络引文频次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次是澳大利亚。

进一步对十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同

质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数据不符合

正态分布,Levene统计量的值为138.154,p值小于

前提条件。故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检

0.01,拒绝原假设,认为十组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性的验对各来源国家或地区引文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9,卡方统计量为817.286,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表明各来源国家或地区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未假定方差齐性的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显示十个国家或地区按引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英国、德国、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香港、美国、日本、法国。(见表10)。由于当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明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十个国家或地区来源的网络引文频次(见图4)得到如下结论:

(1)来源于英国的引文数显著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

(2)来源于意大利的引文数显著低于除美国、法国之外的其它网站;

(3)来源于德国、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和日本的引文数没有显著差异。

3.6 资源利用深度分析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是对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的表示。Yang等[19]指出,可以通过“/”在URL中出现的次数衡量URL的深度,即每增加一个“/”,URL的深度加1。被引URL的深度可以反映出科研工作者对以网站为载体的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深度[13]。故本文尝试对网络引文数据样本的URL深度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揭示我国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深度规律。统计发现,URL深度为3的引文最多,其次是深度为2和4的,URL深度最大达到16,但从9开始,引文量明显减少(见图5)。

进一步按年度整理各URL深度引文在全部引文中的占比,观察其年度变化。由于URL深度大于8的数据量较少,本文将URL深度为9-16的数据合并统计。根据统计数据可知,2010年、2011年URL深度为2的引文占比最高,2012-2014年则是URL深度为3的引文。从区间上来看,URL深度小于3的引文比例有所减少,尤其是URL深度为1的引文大幅下降,相比之下,URL深度大于2的引文比例增多,URL深度大于8的引文更是逐年增加(见表11)。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探索和利用深度的逐步增加。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0-2014年图书情报领域四种权威期刊的引文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定量的引文分析方法揭示大数据时代我国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利用的情况与新趋势。

整体来看,尽管五年前本领域研究者已发现网络引文的增长以及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利用意识的提高,这一趋势在大数据时代没有改变甚至更为明显。虽然作为研究样本的四个期刊由于载文量、篇幅限制、主题风格等因素导致了指标间的差异较大,但总体而言,网络学术资源较之以往更多的出现在图情领域的研究论文中,一方面表现为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论文占比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单篇论文中的网络引文量的增长,且这两项指标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五年前。可见,我国图情领域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可以推测,大数据环境下随着网络学术资源的激增和资源获取成本的降低,研究者对学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行为、习惯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将伴随着资源数字化浪潮愈加深刻。但是,需要承认的是,大数据也会带来网络学术资源的认知超载,甚至导致科研工作过程中的信息迷航。为提高学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建设与开展面向学科领域、服务科研活动的网络学术资源深度聚合与服务则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而为提高学术资源获取的精准性,学科服务主体应充分把握大数据环境下科研工作者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偏好与特征。

本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图情学者的网络学术资源利用行为呈现出以下突出的特征:

(1)从网站类型来看,我国图情学者对不同类型的网站提供的网络学术资源在利用上呈现出一定的选择性。这侧面反映出各类型网站提供资源的学术性、利用价值和可获取性以及研究者偏好上的差异。相较以往,以工商企业类、非营利组织类和政府类为代表的“非学术类”网站资源在图情研究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这反映出我国图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产业资讯、行业数据与政策法规的价值,使图情研究更加贴合市场热点。因而,在对网络资源进行聚合时,不仅要考虑传统的“学术”类网站,更要考虑一些诸如政策类、财经类的“非学术”高被引网站,而此类资源常表现出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则是聚合时的难点与关键点。

(2)从资源来源地区来看,除了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网站的资源外,大量的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网站资源出现在我国图情学者的研究中,表明其外文资源利用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在本文研究的十个国家或地区中,英国网站资源被引频次显著高于其它国家或地区,而来自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网络学术资源在近几年我国图情研究的引文中也有较大增长。因而在聚合时应考虑根据以上特征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来源网站赋予不同权重。

(3)从资源利用深度来看,URL深度的持续增加反映出图情学者对网络学术资源探索和利用深度的逐步提高。因而相关网站主机的子目录资源在聚合时更应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黄奇奇,邓仲华.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以推荐学术站点为例[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

(22):44-49.

[2] 苏新宁.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6):4-12.

[3] Chen C,Luo B,Chiu K,et al.The preferences of authors of Chines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articles in citing Internet source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4,36(3-4):163-170.

[4] Rumsey,Mary.Runaway train:Problems of permanence,accessibility,and stability in the use of web sources in law review citations[J].Law Library Journal,2002,94(1):27-39.

[5] Zhang,Yin.Scholarly use of Internet-based electronic resourc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3,52(8):628-654.

[6] Herring S D.Us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Scholarly Electronic Journals:A Citation Analysi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2,63(63):334-340.

[7] Kousha K,Thelwall M,Rezaie S.Using the Web for research evaluation:The Integrated Online Impact indicator[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0,4(1):124-135.

[8] Yang S,Qiu J,Xiong Z.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web academic resourc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citations[J].Scientometrics,2010,84(1):1-19.

[9] Yang S,Han R,Ding J,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Web citation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2,48(4):779-790.

[10] 张洋,张洁.近年来图书情报期刊引用网络文献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40-44.

[11] 丁敬达,杨思洛.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网络引文的类型、分布与可追溯性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60-64.

[12] 牟佩,刘文娟,梁双双.图书情报学领域网络引文现状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33(3):69-73.

[13] 曹树金,李洁娜.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分析[J].情报学报,2014(9):994-1008.

[14] Sadat-Moosavi A,Tajeddini O.Accessibility of online resources cited in scholarly LIS journals: A study of Emerald ISI-ranked journals[J].Aslib Proceedings,2012,64(2):178-192.

[15] Tajeddini O,Azimi A,Sadatmoosavi A,et al.Death of web citations:a serious alarm for authors[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1(16):17-29.

[16] 吴淑娟,王宪洪,蒋玲.基于硕博士论文的网络免费学术资源引文分析与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2):85-91.

[17] 丁敬达.国内档案学期刊网络引文的类型和相关特征分析――以2002-2011年《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2(6):8-11.

[1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3-25].http://.cn/hlw

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第9篇

1、参考历年真题,总结规律。一般来说,高考英语作文体裁相对稳定,考生可参考当地最近五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从中分析规律,得出大的命题方向。如陕西对高考英语作文这一板块的考察,从新课改后重点突出的是学生对日常文体的应用,从09年至11年分别以电子邮件或写回信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出对老师的真挚友谊、与家长沟通学习压力、或解决一些基本的学习难点等。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高考对学生作文的考察,会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家庭、社会活动等高中生较熟悉的层面,结合应用文的常见考察点:申请类、投诉类、感谢类、祝贺类等进行综合考察。

2、把对语言基础的应用作为考前强化重点。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写作技能目标的要求,英语作文写作须“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问题规范、语句通顺。”2012年高考英语作文的命题趋势,仍将会把学生对语言基础的应用作为首要考察点。

3、关注热点话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可以发现,题材始终贴近社会、贴近现代生活,是中学生所熟知的热点话题。

高考作文与社会热点的结合是学生不可忽视的层面,它往往以议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高分网建议考生考前多看看相关热点或流行话题类的文章,首先,一定要有自己独特鲜明的观点,文章内容一定要充实。其次,文章要有一定的亮点:正确把握基础词汇和高级词汇在文章中的出现比例;高频句型在文章中的恰当使用;简单与难点语法在文中的合理搭配。今年对于议论文要重点关注正反观点类和现象分析类两种议论文。

除了把握好命题原则,掌握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技巧更不可少:

1、审题:审题是做到切题的第一步。所谓审题就是要看清题意,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并围绕中心思想组织材料。

2、进行构思,列出简单的提纲,打造文章之骨架:审好题、立好意后,就要写提纲,打造文章的骨架。文章布局要做好几件事:安排好层次段落,铺设好过渡,处理好开头和结尾。

3、扩展成文:根据字数多少扩展成篇。扩展的内容一定要紧扣主题,千万不要写那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展开的方式包括:顺序法、举例法、比较法、对比法、说明法、因果法、推导法、归纳法和下定义等。可以根据需要任选一种或几种方式。

第10篇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中文题目

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三部曲

英文题目

AnAnalysisoftheTrilogyofProtagonist’sGrowthinInvisibleMan

开题报告内容

1.选题背景(含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与意义。

对于成长和成长类型的小说,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棕色的姑娘,棕色的砖房》等这些成长小说都有专门对它们的成长研究的相关文章。相比之下,我国以前的文学研究则有意无意忽视了成长小说,但近年来评论界对成长小说的重视有所加强。如我国就有芮渝萍的《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专门对美国的成长小说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还有周海燕的《论〈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象征》对小说中布鲁斯的象征做了研究。

国外学者对《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成长的研究还未专门涉及,国内学者对《看不见的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他的民族身份以及主人公的个性觉醒方面,例如唐晓钟的《文化冲突中寻求真正的存在-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创作简论》也对《看不见的人》的找寻自我及存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是关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成长的研究却很少专门涉及。

论文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学术性、现实性、前沿性、针对性,学术界越来越重视研究成长类型小说的成长过程,也希望能对《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丰富对这一小说的研究。论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在研究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方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体会生活,体验社会。

2.选题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1、在收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指导教师讨论,共同确定选题,列出论文提纲,并拟采用比较法,分析法,推导论述法等方法进行论文撰写。

2、该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研究《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从迷惑,成长到顿悟的过程,通过分析综合总结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分析主人公认识到他自己以及所有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会中成长的艰辛方面,就揭示主人公从无知到成熟的成长过程的论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皆在实现提出自己对《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的见解和观点,丰富国内外对成长类型小说研究的目的。

3.研究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专业学习,具备基本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拥有所选课题需要的部分资料和相关理论书籍,校图书馆和网络有丰富的资料可查询。同时,有导师的指导和帮助,能够顺利完成论文写作。

对于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相关文献和著作收集不足;理论理解、分析不够深刻、透彻;理论研究较为肤浅;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充分、全面的实践证明等问题。但论文尽量减少类似问题发生,尽量完善各方面。

参考文献:

Ellison,Ralph.InvisibleMa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Philips,Elizabeth.RalphEllison’sInvisibleMa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7.

Pizer,Donald.TheCambridgecompaniontoAmericanRealismandNaturali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7.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任邵曾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唐晓钟.文化冲突中寻求真正的存在-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创作简论.南京师范大学报,1990,1:107-111.

周海燕.论《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象征.浙江万里学报,2006,4:13-16.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效果。

论文主要试图研究《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分析,推导论述的方法,从主人公迷惑、成长到顿悟过程的三个方面,分析黑人青年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和黑人青年成长的艰辛的过程,从而探究在当时社会黑人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蜕化,最终按照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要求,完成3000到5000词左右的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

计划起止时间完成主要任务

2010年10月13日——2010年10月20日论文准备工作

2010年10月30日——2010年11月30日论文选题和收集资料

2010年12月1日——2010年12月20日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论文提纲填写

2011年1月1日——2011年3月15日完成论文初稿

2011年3月20日——2011年4月26日修改论文并定稿

2011年5月下旬——2011年6月论文答辩及其他工作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论文主要研究《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运用综合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讨主人公成长过程三部曲,并提出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会中成长的艰辛。该论文写作应严格按照进度计划进行,论文格式应该完全符合论文写作规范,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顺利通过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中文题目

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三部曲

英文题目

AnAnalysisoftheTrilogyofProtagonist’sGrowthinInvisibleMan

题目来源

教师科研项目教师指定√学生自拟其他

基本任务

与要求

论文主题是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三部曲,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方向。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分析,推导论述的方法,从主人公迷惑、成长到顿悟过程的三个方面,结合社会背景,分析黑人青年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和黑人青年成长的艰辛的过程,从而探究在当时社会黑人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蜕化。严格规范论文格式,严禁抄袭。

拟解决主要问题及预期成果

论文从主人公的成长着手,研究主人公从迷惑、成长到顿悟的三个成长过程,分析主人公认识到他自己以及所有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会中成长的艰辛,揭示当时社会黑人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蜕化。

写论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参考资料不足,理论研究较为肤浅,论文容易出现分析不够的现象。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数在3000到5000字以内的关于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三部曲的论文。

阶段性主要工作的起止时间

1.准备工作2010.10.13起6.论文撰写2011.1月起

2.选题2010.10.30-11.157.完成初稿2011.3.15

3.资料收集2010.11.16-11.308.修改、定稿2011.4.26

4.开题报告2010.12.1-12.159.答辩2011.5月下旬

5.论文大纲2010.12.16-12.2010.其他工作2011.6月

学生完成论文最终时间:2011年4月26日

学生接受任务时间:2010年11月16日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第11篇

一、在复习阶段就要练习如何备战高考作文

1.应让学生明白“不必书法美,但求文面佳”。阅卷者欣赏的是“文面”,而不是“字体”。“字体”讲究的是你的书法,而“文面”讲究的是整体效果。那些字体不够好的学生,在短时期内改变字体几乎不可能,而在短时期内改善文面是可以做到的。

2.模仿印制高考作文纸让学生适应这一特殊写作形式。高三学生写作训练不要再用作文本做。让学生使用仿真高考作文纸,其作用是:一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字数概念,究竟写到什么位置字数是符合要求的。二能让学生把每次训练当作一次演习,这样学生会特别重视自己的卷面整体效果。三能让学生适应这种高考特有的行文格式,而且要求学生一律用高考规定的黑色水笔书写。按这种要求坚持训练,更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高考的角色。

3.对于文面不理想的学生,要对他们分别制订方案加以训练。有些可能是因为字太大,太挤,有的可能是因为字太小不好辨认,应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突破口和具体的训练目标并进行跟踪训练,每次训练完交上作文纸要让学生进行他本人前后的纵向对比,以及与别人的横向对比,让学生明白其真正的意义。

二、考场上要使用的方法

1.高考作文的结构模式要“简”。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比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要通盘考虑。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自己写清楚了,阅卷老师才能看清楚。

2.高考作文列提纲要“快”。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在卷面上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上有多处涂改。

3.高考作文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

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

3)素材的选取要新颖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

另外也可以恰当使用以下方法快速进入主题:

1.联想法。高考作文构思必须展开联想,这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活动。考生根据已确定的文章要点,对头脑中现有的各种材料展开丰富的联想,开始可能是零散的,不集中的,这时的思维活动是放开的,要占有大量的材料,不要有所束缚,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组合,删除选择,使之成为一个系列整体。联想有纵式、横式等联想方式。考场作文多数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想交错运用。1991年高考的小作文就是典型的联想和想象作文。所给材料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并举例,具体要求是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这就要求考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圆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相似物体,有的考生联想到运动会的跑道,饮水用的井,日落日出的太阳等,这些都是很合理的。考生只有较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才能思路开阔,构思新颖。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比较中见差异,只有学会了比较法,才能反映出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区别,表现出各自事物的特点,作文才会富有新意,别开生面。

第12篇

第一节 逻辑方法一.归纳法 P26(一) 归纳法的概念 (二) 归纳法的类型 1. 完全归纳法 2. 简单枚举法 3. 科学归纳法 二.演绎法 P29

(一) 演绎法的主要形式 (二) 演绎的条件

(三) 演绎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三.类比法 P32 (一) 类比的模式 (二) 类比的特点 (三) 类比的类型 (四) 类比的程序 (五) 类比的作用 (六) 类比的局限 四.其他逻辑方法 P36 (一) 分析与综合 (二) 抽象与具体

第二节 经验方法一.观察P39 二.实验P42 三.测量P48 四.统计P49

第三节 数理方法 一.数学方法 P52 二.模拟实验 P56三.理想化方法 P58 四.科学假说 P62

三 现代科研方法

第一节 系统论

一.系统论的出现及其意义 P68 二.系统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P69 (一) 系统的概念 (二) 系统的特征 1. 集合性 2. 相关性 3. 层次性

4. 整体性和系统功能 5. 环境制约性 6. 动态性 7. 目的性

(三) 系统的分类 三.系统方法 P71

(一) 系统方法的特点 P71 (二) 系统方法的原则 P73 (三) 系统方法的程序 P74 (四) 系统方法的作用 P75 四.系统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第二节 控制论 P76

一.控制论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二.控制系统

三.控制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第三节 信息论 P80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的特点 三.信息技术革命 四.信息反馈方式 五.信息方法及其作用

第四节 “新三论”简介 P83 一.耗散结构理论 二.协同学理论 三.突变理论

四 科研选题

第一节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P87 一.科学问题的概念、结论及分类 二.科研选题的概念、分类及意义 三.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科研选题的来源 P90

第三节 科研选题的原则 P95

一.需求性原则 二.创新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五.优势性原则 六.发展性原则 七.经济性原则 八.效益原则 九.学术价值原则

十.远近发展相结合原则 第四节 科研选题策略及方法 P100 一.科研选题策略

(一) 选题的价值取向 (二) 课题调研要充分 (三) 选题要量力而行 二.科研选题的方法 (一) 现状调查法 (二) 历史比较法 (三) 未来预测法 (四) 系统综合法 (五) 优选决策法

第五节 科研选题的程序P103 一. 定方向 二. 定任务 三. 定课题

四. 课题名称的确定 五. 选择计划的制定

第六节 科研选题的注意事项 P108

五 科研文献搜集和整理

第一节 科研文献概述 P111 一.科研资料及其类型 二.科研文献的概念 三.科研文献的级别 四.科研文献的种类 (一) 专业书籍 (二) 期刊论文 (三) 学位论文 (四) 会议论文 (五) 标准文献 (六) 专利文献 (七) 科技报告 (八) 政府出版物

五.查阅文献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搜集文献基本知识与技巧 P119 一.根据查阅目的明确查阅方向 二.利用图书馆搜集文献资料 三.利用文献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四.利用互联网搜集文献资料 五.利用其它渠道搜集文献资料 六.搜集文献资料主要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文献检索途径 P127 一.按外部特征的途径 1. 提名途径 2. 著者途径 3. 机构途径 4. 代码途径 5. 引文途径

6. 信息源类型途径 二.按内容特征的途径 1. 分类途径 2. 主题词途径 3. 关键词途径

三.检索途径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 文献检索步骤 P134 一.课题主题分析

二.选择检索系统和检索工具 三.选择检索途径 四.制定检索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