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时间:2023-06-07 09:12: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风险;防控措施

档案信息化作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高效便捷等优势,已在我国很多档案馆或部门得到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档案信息化的特性,使得它在实践中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造成档案被篡改或者缺失。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分析以及研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

档案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的安全性以及管理效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发展建设脚步。目前,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具体如下:

1、网络病毒威胁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网络病毒引起的网络通信阻塞、文件信息损坏等问题,不仅会极大阻碍档案系统提供正常服务,同时还会导致常年积累的档案信息丢失,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且不可修复的。

2、网络攻击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为了确保档案传输存储安全,需要适当的将内网与外网进行隔离,防止因信息泄露而引发的严重后果。但是现实是,很多不法分子为了借助档案信息牟取暴利,会对档案内部网络进行恶意攻击,一方面可能造成档案资料被窃取或恶意篡改,另一方面还会导致系统瘫痪,影响它的功能。

3、外部环境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它自身的系统属于弱电工程,耐压值较低,它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比如地震、水灾以及火灾等自然灾害;技术人员的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恶意破坏或被盗;电磁干扰;等等。

4、管理安全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由于管理职责不明确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与此同时,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以及专业水平较低等,也是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纸漏的主要因素之一。

5、系统安全风险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系统也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修复漏洞或者更新换代,只有确保应用系统本身的安全可靠,才能降低其被网络攻击或病毒感染的几率。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风险的防控措施

1、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团队的综合素质

想要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要让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从过去的杂业型转变为专业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有序、高效,离不开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支持。目前,很多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缺少既懂软件开发又精通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人才。基于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就要尽一切努力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并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在克服惰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并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从而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以及积极性。

2、提高档案标准化管理意识

有些单位或机构过分强调本单位的特殊性,而没有实现对档案的标准化管理。这种拒绝标准化管理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于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改变,尽管能获得一些成效,但是整体档案管理工作却不具备通用性,档案的利用率也大大降低。因此,淘汰这种陈旧的管理观念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

3、强化风险应急处置职能

相关部门或机构想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应该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一套应急处理方案,其中包含事前控制措施以及事后处理措施,从而在遇到风险的第一时间就能立即做出反应,以此来将损失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可以制定一个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对风险发生的位置、几率、后果以及损失等有一个全面分析评估,从而为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风险并预警提供保障。

4、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以及引进的投人力度

可以通过研发或者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的方式,来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可靠。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或者修复的同时,系统受网络攻击或者病毒感染的几率也会大幅度下降,这就能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平台的操作监控,以此来向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三、结语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想要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安全性,进行信息化建设就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会受到各种威胁以及风险,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有序高效。因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应该改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术培训,从而在不断学习探索过程中,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吴宁宁 单位:无棣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晓琳,王艳华.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58.

[2]谢建波,李建立.关于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实践[J].档案管理,2011,(6):38一42.

第2篇

一、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含义

数字档案是指在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下用数字代码形式把信息记录于电子载体而生成的文件,是一个国家、组织乃至家庭或个人形成的数量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资源。

全面、准确地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含义,是开展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实现其目标的前提。信息安全,简单地说,是指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持问题。信息的保密性根据信息被允许访问对象的多少而不同,能保障信息仅仅为那些被授权使用的人获取。信息的完整性一方面是指信息再利用、传输、储存等过程中不被篡改、丟失、缺损等,另一方面是指信息处理方法的正确性,不正当的操作,如误删除文件,有可能造成重要文件的丢失。信息的可用性是指信息及相关的信息资产在授权人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获得。

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1.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制定的原则。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是指导数字档案信息进行安全管理、保护和分配的规则和批示,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提供导向和支持。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应阐明管理层的承诺,提出组织管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方法,并由管理层批准,采用适当的方式(传达与培训)将方针传达给管理人员。同时,为确保方针持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我们应定期对其进行评审与评价,根据评审与评价结果保持原方针或对其进行调整。在制定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

2.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的原则。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的降低是通过安全控制目标和方式的选择、确立和有效实施而得以实现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的选择不应盲目进行,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风险大小的排序,对于风险级别高的资产应被有限分配资源进行安全保护。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管控,要做到数字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即零风险)是不可能的,只要将残余风险置于有效控制范围内便可。同时,实施和维持管控是需要费用支出的。我们接受与不接受风险的界限就是考虑风险控制成本与机会损失成本的平衡,如果风险控制成本大于机会损失成本,我们便接受风险,反之,我们就不接受风险。

3.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商务持续性原则。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需要建立并实施商务持续性管理。通过组织预防和恢复控制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组织的关键商务活动不会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故障造成中断或以最短的时间恢复商务运作。事实上,安全控制可以分为预防性控制措施和保护性控制措施,预防性措施可以降低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安全薄弱点,而保护性措施,如制定并实施商务持续性计划、购买商业保险等,可以减少因威胁发生所造成的影响。

4.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数字档案信息的风险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完成了数字档案信息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风险接受的一个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过程后,虽然已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评估工作可以因此而结束,风险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我们应适时动态地开展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从目前档案界所探讨的内容来看,数字档案管理包括数字档案信息的访问控制、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纸质与数字档案的共存、数字档案的备份管理、数字档案管理的前段控制和全程管理、数字档案载体与格式的转换、数字档案的物理鉴定或技术鉴定等。这显然仍属传统的管理方式,还不是一种系统、信息化管理思想的体现。既没有全面动态的、系统的、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的、预防为主的管理方式的体现,也没有确定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方针和范围,更谈不上在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进行控制。

第3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视角;电子档案;安全管理

从现如今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中可以看出,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高效地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之间从纸质档案管理工作形式转变为电子档案形式,有效地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材料的投入,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电子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风险性相对较高。

1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审视档案安全管理

在对档案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两点的区别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来说,很多人都存在着严重地误解。事实上,风险和安全之间都有比较深刻的意义。虽然,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但是风险和危险并不相同。

风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威胁,第二是机会。风险中的这两点因素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成本能量以及效率的大小。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电子档案的网络化程度。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电子档案的风险性可能会比纸质档案高,但是,现如今,电子档案形式却仍然被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电子档案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工作的实际难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工作效率也得到了高效地提升。也就是说,电子档案的管理形式既有风险的威胁,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机会。

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是以风险评估方式为主,对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地判断手段。风险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主要是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之后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安全管理体系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将安全风险、效率以及成本三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

2 档案安全管理的问题分析

2.1 缺少科学的安全管理技术

所谓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指信息安全管理,在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对信息的安全晨读,威胁力量以及安全风险等内容进行控制,同时还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障措施。同时还应该对需要人力、物力等的投入量进行控制。但是,从实际的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由于工作人员缺少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论指导,往往在档案工作中出现安全性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混乱的现象。档案安全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现如今的电子档案形式。虽然,档案管理部门也层做过各种尝试,但是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工作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很难在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起到促进作用。

2.2 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着误解

一直以来,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都非常重视安全管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一直追求安全性,以至于忽视风险的防控工作。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上看,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只能对其进行控制却不能消除,安全风险的存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安全也是相对的。从现如今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上看,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就是所谓的风险管理工作,每一种工作类型都拥有其自身的保护级别。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安全,必然会造成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也会受到严重地影响。可见,工作人员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着严重地偏差。

2.3 管理环节不完善

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3 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3.1 应对技术风险的措施分析

应对技术方面的风险,需要从IT基础设施规划、网络访问、信息传输、数据存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应用软件系统、软硬件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部署防护措施,如采用防火墙加固网络访问控制,采用防水墙防止内网数据的非法拷贝和流失,采用入侵检测技术动态监控网络安全状态,采取电子签名技术防止电子文件被篡改和滥用,采用数据加密技术防止信息泄露,采取身份认证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访问,采取防病毒软件和查杀技术防止系统文件遭破坏,采取升级服务技术堵漏洞关后门,采用容灾备份技术规避设备故障风险等。

3.2 应对管理风险的措施分析

应对管理方面的风险,需要从现代档案管理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建立各种防范制度和治理措施。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制定可实施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推行规范化应用;从档案信息的密级与访问权限角度,规划和部署网络区域和各类档案信息的组织、保存和管理策略,对于档案实行物理隔离,非密档案采用授权管理模式提供利用;对于档案信息存储,按照使用要求和访问频度采取分级存储策略进行管理;针对数字介质寿命相对较短等特点,采取制作纸质拷贝的“双套制”方式以应对长期之风险;针对IT技术动态发展的特点,采取技术变迁管理方式,及时实施格式转换、数据迁移和版本跟踪管理;在内部IT资源管理方面,采取多人协同负责,定期轮换岗位和相互制约方法,降低单人集中管理之安全风险;在网络系统整体管理方面,避免“木桶短板”现象,采取同步升级,整体安全之管理理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以往传统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模式上存在了很多的不足,从而导致各种安全风险的发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风险管理作为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安全控制方式,才能及时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电子档案受到损坏,从而促进我国档案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卉蕾.浅谈档案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科技,2011(4).

[2]马淑琴.浅析电力部门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3(23).

[3]王菁.水文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

第4篇

关键词 档案 信息化 保密

一、前言

传统纸质化档案的管理存在保管难度大、档案移交过程存在丢失风险、人为非法接触档案等弊端,信息化档案的出现改变了纸质化档案的这些缺点,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得信息化n案在百利无害的情况下,却必须面对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泄密风险,而这个泄密对象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只要对方的科学技术能够攻克现有的病毒防范技术,对方就能轻而易举地窃取其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在神秘莫测的网络世界中,站在网络世界面前的档案管理人员可能会对正在发生的档案窃取现象毫无察觉,信息化档案带来了便利,却也带来了诸多风险,给档案信息化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本文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技术建设等方面对保密措施进行了阐述,将主要的保密措施进行了相关分析。

二、办公室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保密制度不完善

对于档案的保密要求,我国从立法层面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档案法》或《保密法》,这些法律法规给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保密工作提供了宏观指导性建议,部分单位根据内部的实际需求配套制定了相关档案保密的规章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原有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而言存在较多漏洞,给单位的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的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加之,档案对于部分以业务为主的单位而言并非重要岗位,对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及保密制度存在一定的忽视性,档案出现泄密危机也未得到及时的重视,使得单位的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存在泄密隐患。[1]

(二)档案信息化保密技术滞后

档案管理工作一直以来给众人形成一种机械性、无技术含量性的印象,对于非以档案管理为主的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在单位内部得不到较高的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也主要为档案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毕业人员,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对于具备高科技含量的档案信息化系统和电子化档案,档案管理人员难以用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时对其保密措施进行更新或维护,档案信息系统中的相关保密程序,如防火墙、病毒查杀软件等难以抗衡不断更新换代的木马攻击程序、网络嗅探程序、口令破译技术等,[2]进而使得档案信息化系统的保密工作“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会被新的病毒程序所攻击,从而使得单位的档案存在泄密风险。

(三)档案管理人员保密能力不足

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能力不足,一方面在于单位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制度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要求也并不严苛,久而久之,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对保密工作也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在于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并非档案管理专业出身,缺乏专业化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在技术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系统,任何一个无意的操作都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给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带来损害。档案管理人员保密能力的不足也是导致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存在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3]

三、加强办公室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

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是针对新时期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所制定的一系列保密措施和管理流程,是对信息化档案保密工作的行为约束和行为指导。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要针对信息化的特点来制定,以国家制定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规范》等制度为指导,再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从档案从纸质化转化为信息化的制作流程、信息化档案的管理流程、信息化档案的读写权限、信息化档案的调阅权限及调阅措施等,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制度中还需要具体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及调阅过程中出现的档案泄密行为,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相关责任,以严格的流程管理和责任追究控制信息化档案的泄密风险。[4]

(二)加强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

配备高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高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对相关杀毒软件、办公软件、电子档案储存设备等都应向正规厂家购买正版权限,使软件的性能和服务都能得到较高的保障,避免性能不稳定而造成的信息丢失和病毒入侵等问题。加强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一方面是对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的硬件支持,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抵御病毒的入侵和盗取档案行为。信息化档案的泄密存在人为有意泄密和外部人员窃取等多种情况,对于人为有意泄密,信息系统对此可以以用相关跟踪软件来记录档案调阅人的信息,从而使得档案泄密源头有据可查,控制了信息化档案人为泄密的风险。对于外部人员恶意入侵,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更高强度的安全性技术软件来防止病毒的入侵。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定期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来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定期检查档案信息系统是否存在网络安全隐患,从而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三)配备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

当前,人才成本几乎是所有单位占比较大的费用支出,因此,关于高素质信息化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单位应根据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必然会伴随着高额的成本支出,通常情况下,单位会首先考虑对内部人才进行培养,对于单位内部的档案管理人员,单位应先对其进行个体甄别,同等学历的管理人才,也存在能力不一的现象,因此,将能力强、态度好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以最快的方式掌握信息化档案的保密管理目标,待这些员工达到要求后,再让其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对余下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余下的档案管理人员达到相应的要求,从而使得整支档案管理队伍都达到单位要求的高素质标准。而对外部招聘更为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这主要视单位的成本和实际需求而定。

四、结语

办公室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档案在信息化建设之后,不管是从其利用方面还是保管难度等方面都便利了许多,但是在诸多便利的背后,却藏着档案泄密的风险,信息化档案在神秘的网络世界中,潜藏着无数病毒窥视的目光,因此,对于信息化档案的保密工作需从技术水平、人才管理水平、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为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林杰(1984―),男,云南富民人,本科,助理馆员。]

参考文献

[1] 刘颖晖.谈信息化档案的保密工作[J].兰台内外,2012(5):117.

[2] 田欣.对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保密工作的思考[J].陕西档案,2014(3):96.

第5篇

1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现存的问题

1.1对人事档案工作不够重视:疾控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拟订并实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建立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重大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参与和指导地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参与开展疫苗研究等。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单位领导以及档案管理人员都认为其并非单位主要工作,人事档案的功能就是应付外调、查档,只要做到不泄密、不丢失就可以。从而造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无计划、办公场所不达标、人员及经费没保障等现象的发生。1.2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还要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是由不具备档案管理水平的其他人员兼职完成。兼职人员往往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认识不够,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熟悉,同时没有分辨“假学历”“假职称”“假履历”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水平。1.3人事档案归档材料不完整[2]:由于单位重视程度不够、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业务水平不高,导致档案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出现档案材料收集不及时、不完整,比如一些科室或个人只重视把履历、学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材料的归档,而忽视工作业绩和研究、进修培训等材料的主动归档。1.4人事档案管理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人事档案不可再生,一旦损毁便无法补救,所以维护人事档案的安全、完整最为重要,也是人事档案能体现其功能的前提。档案室本应是管理规范、环境良好的场所,但在实际工作中,单位每年都会投入经费改善各项检验、检测硬件设施,却长年没有给人事档案室添置新设备,“六防”设备不完全配套,档案的存放面临风险,特别是以前的老档案,因为条件受限易导致档案材料霉变、虫蛀,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完整、客观,为档案的提取、使用带来了很大影响。1.5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益,有利于实现人事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在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对专业人员的处置能力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估,从而提供合理的专业人员配备,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由于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而且缺乏专门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以及完善的专业档案管理软件,导致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3]。调查发现,大多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仍处在传统手工人事档案管理阶段,而且大量的人事档案的管理依然处于纸质档案的管理层面和保存方式。

2关于改进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加大投入,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对个人、单位及社会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并支持档案管理工作,着力帮助解决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档案管理场所及档案维护资金的落实问题。档案材料收集、整理、维护、信息化建设在档案工作中是重点核心工作,这些工作所需的经费应有专项预算;档案室、档案柜的整体建设应符合规范化要求,通风、采光、湿度、温度、防虫、防盗、防火等配套保护措施按规定要做好,如有条件可进一步配套监控设备、专用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一方面可以提高档案信息化的进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档案的安全保障系数。2.2健全制度,进一步规范人事档案资料管理:档案规范化管理是以完善的档案制度作为前提,应对档案生成及管理、使用全过程进行制度保障[4]。从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到移交档案室,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都应有一套规范、严格的制度,在档案的转入、转出、接收、查阅均应做到有登记、有经手人签字,手续齐备,规范明确,责任到人,避免档案出现差错(丢失或改动),有效地制约造成档案泄密、涂改等人为因素,保证档案管理规范有序。2.3加强培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随着新时期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要经常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通过培训使其不仅具备档案管理知识,又要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同时还应具有计算机使用技术和卫生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培训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按照国家人事档案政策、法律及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疾控中心人力资源工作,平稳有序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疾控中心人事工作做好服务。2.4顺应时代,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近年来,随着疾控人才队伍的壮大,疾控人员人动较多,疾控人事档案数量多而且复杂,这就要求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人事档案由“死”变“活”的关键一步,通过建立人事信息数据库实现人事数据一次录入多次反复利用,极大地提高人事档案利用效率[5]。由于人事档案信息在局域网内部进行数据共享,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变动权限,确保数据的客观、真实,还应注意数据的外泄和病毒攻击问题,及时做好局域网的安全防护工作。总之,针对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转变思路、改革创新,从提高重视、加大投入、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及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这不仅是当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疾控中心人事档案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英玮,周艳.我国人事档案管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7,29(1):12-15.

[2]卢世艳.浅析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动物防治,2011,27(2):195-196.

[3]王茜.人事档案信息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85,789.

[4]谢淑梅.某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5):72-73.

第6篇

【关键词】 银行档案 集约化 管理

在实行银行档案集约化之前,为了加强内控防范风险,银行需要将主要业务的档案都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并且要求从分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慢慢向专人管理专库分设档案室的模式发展。各个业务部门不仅要管理好相关档案,还要对对应业务线的档案管理负责指导和检查。通过对管理机制及其流程来看,可以发现存在各条业务线多头指导、各自为政的情况,综合档案室没有充分发挥其统筹管理的作用。从管理的成本角度进行分析,以条线实施小集中进行档案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或重复配置资源,这种做法明显不够经济。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大集中管理,要求管理层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并且还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对流程整合和机构、人员配置方面的问题给予一定帮助,还有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确保集约化所需库房等硬件设施的经费支持,以上所述都是银行档案实现集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下文将对银行如何实现档案集约化管理的目标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如何实现银行档案集约化管理进行相关分析

(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为了丰富档案集约化管理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对集约化管理的认识和实践下,逐步地将集约化管理发展成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中国银行在十多年前早已尝试开展这项工作,其旗下一家分行在2004年便成立了档案管理中心,将包含主要业务档案在内的各类档案全部实施集中保管的方案,在制定了相应的规避风险制度的同时,对库房安保人员的管理也制定了相关策略。该分行的管理模式和做法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由于各单位的资源配置方面的条件有所不同,档案管理的水平也各有差异,无法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只能够自上而下地进行分类规划并指导,注重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1]。积极倡导各行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寻找出合适的集约化管理模式。

(二)调解矛盾,统筹规划

在银行档案种类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其中几类主要业务档案先后被归入全行规范管理的范围,形成了一个部门牵头管理档案的模式,不再是由单一部门主导,而是多个业务部门共同管理的复杂局面。在实现集约化的目标指引下,科学合理对各部门进行分工是十分必要的,还应该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保证在政令一致和畅通的情况下工作。此外,档案化的管理还要注意避免本位主义,努力突破条线限制,对全局统筹规划、并且将时效性低、简单的档案资料整合纳入电子化管理。

(三)集约高效,简约高能

允许分行采取不同的实施模式,这就要求在集约的管理基础上为各分行提供多种备选方案,让分行根据各行具体情况进行集约化管理。例如,可以建立不同区域共享的档案中心,让毗邻的分行可以共同享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库房在使用前期时空置的成本;还可以推行“一城一库”的管理模式,合理规划,同城集中;还可以选择专租赁业化库房或是外包整个档案管理服务;还可以根据档案的种类对库房和装具的类型进行合理安排,比如说预先做好数字化处理、调阅次数相对不多的档案就可以选择仓储式库房,若是跳跃较为频繁的档案采用密集柜则更为妥帖。以上所述管理模式,皆以“集约高效、简约高能”为目标,为持续提高档案集约化管理的水平而努力。

二、集约化管理的具体内容与实施重点

(一)以中国银行为榜样,做到“应归尽归”

档案管理的覆盖面积应该包括银行各项业务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保证重要档案的“应归尽归” [2]。在中国银行《档案分类规则》中,对于档案分类和归档要求都有明确的规范,并对集约化收集和管理工作的范围也有详细的介绍。因此,各行可以以中国银行为榜样,争取对称和同步其各项经营活动和业务发展所产生的信息。

(二)完善档案集约化管理模式和构架

明确集约化管理的职能,健全相关机构,对管理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并完善档案集约化管理模式与构架。现阶段二级分行以下已经开始不设档案管理单位,这是档案管理构架逐渐扁平化的结果。因此,对于各一级、二级分行在不同阶段分步骤实现全部集中管理档案实体的目标给予鼓励,条件相对较好的分行可以施行“人随档案走”的管理方针,对各业务分档案室的职能和相关人员进行整合,并设置档案管理中心,对于所有档案进行集中、专业、规范的管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管理层级,还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

结束语z6

在推进档案集约化管理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专业、集中、仔细的管理优势,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争取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提高管理效能的目的。所以,推进档案管理的集约化也可以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为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做出一定贡献。

【⒖嘉南住

[1] 王琳.浅谈农商银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在价值功能[J].卷宗,2016,6(6):22.

第7篇

一、建立动物防疫档案的目的及意义

建立动物防疫档案是动物疫情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动物疫病防控效果的重要依据,是制定防控政策的重要支撑,也是降低防控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外动物疫情复杂,疫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提高监测范围的科学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设置疫情监测指标体系,还应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动物防疫档案的归档率和利用率,为疫情形势的分析评估和预警预报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动物防疫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党和政府对重大动物疫情的重视,动物防疫、检疫、动物卫生监督、疫情处理等各项工作不断完善、规范。重大动物疫情处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其最大的缺失是没有一份完整的动物防疫档案卷宗。在动物疫情处理的各个阶段形成的各种资料,往往分散在省、市、县(甚至乡)各级兽医主管部门或兽医部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大动物疫情处理指挥系统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兽医行政部门、兽医部门只是负责指导、督查等工作,省市指挥部等的工作人员,领导在工作现场往往处于指挥位置。二是兽医技术部门疫情报告不规范。疫情发生后,乡镇或县级兽医技术部门向市一级报告基本是采取电话方式,没有完整的报告资料。三是疫病临床诊断缺失或不规范。实际工作中,由于时间紧、场面杂,往往造成兽医专家初诊、复诊的“临床诊断书”及采集的病料化验单据等依据缺失或程序脱节。四是政府部门之间的通报不规范。五是重疫情处理,轻监督检查。六是缺少统一的验收方案和规范性程序。

三、做好动物防疫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设立专职档案员

各基层畜牧站应该设立专职档案员。档案员必须是热爱档案工作,保密性强,具备档案管理知识,熟悉动物防疫工作法律法规的专业人才。档案员在严格国家和上级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政策、制度的同时要根据当地实际,开拓性的开展工作,切实做好档案材料的保管、统计、利用、鉴定和销毁工作;及时、主动向本单位主管领导和上级档案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接受指导、监督和检查。档案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法》,提高政治敏感性,妥善放置不公开的文件、会议记录、领导讲话等机密材料,严禁无关人员出入档案室、借阅涉及保密事项的案卷。

(二)做好归档材料搜集整理工作

随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深入和细化,各基层畜牧站也形成了很多档案材料,但是一直没有规范整理。为此,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做好机关档案归档的同时,指导各基层畜牧站对往年形成的规模场的免疫证、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动物饲养防疫管理登记档案》、基层站的《官方兽医监管日志》、免疫程序、督查记录等动物防疫档案材料进行全面的搜集,并按照文件类、总结汇报类、表格类、责任落实类、人员管理类以及疫情监测类等进行整理。

(三)指导基层畜牧站开展归档工作

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专职档案员在做好机关立卷归档的同时,还要做好基层畜牧站的立卷归档指导工作,指导基层畜牧站如何进行目录编排、档案装订、案卷编号和档案台账建立。这样不但方便了档案的检索和查询,还确保了动物防疫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第8篇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1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其管理工作量小、数据分析处理快速、资源获取便捷、数据存储量巨大等优势可以让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体验[1]。然而,大数据背景下复杂的网络环境给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数据安全保障方面。基于此,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已经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策略

从技术应用和内部管理两个角度出发,对提升数字档案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进行以下分析:

2.1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具有功能多样、数据处理能力强、信息挖掘效率高等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档案管理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项目建设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1.1构建数学模型

计算机对大数据信息的处理包括流处理模型与批处理模型。第一,对响应频率较高的信息常采用流处理模式,具有运算快速、精度较高的特点,这种模型常用于数据规模巨大,运算任务复杂的场合,例如,在金融预测领域当中,海量的数据信息对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应用流处理模型有助于提升交易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从而让金融资金的流通更加顺畅。第二,批处理模型的应用场景对计算机的空间存储没有太高的要求,所接受的信息处理任务较简单[2]。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结合实际信息处理要求合理构建内部信息管理数学模型,提升计算机利用的效率。

2.1.2数据获取

对大数据的收集工作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前提,因此,提升信息采集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信息获取包括对数据的挖掘、分类、传输等方面。对于数字档案馆建设来说,优化途径就是计算机管理系统优化,基于结构化信息理论结合Web信息采集技术、智能搜索算法、增量存储算法,提升对超链接信息资源的提取、整合、分类、存储能力,从而使管理系统对大数据的获取更加高效便捷。

2.1.3数据的安全管理

信息数据的传播技术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关键部分,是用户传递和获取数据过程的安全保障。具体到数字档案馆建设,用户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检索、上传、下载操作时容易受到一些外部干扰,造成传输速度下降,准确性与安全性无法保证的现象。因此,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中应当特别注重对数据安全管理技术的强化,具体到实际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第一,加强培养信息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通过建立内部网络防火墙提升管理系统的风险抵御能力。第二,深化安全技术风险评估工作,对系统存在的缺陷做到早发现、重研究、快处理。第三,提升对系统信息数据的全面监督管控水平,加强对重点数据的监查工作,尽可能的将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发生的因素扼杀在摇篮里。

2.2内部管理策略分析

2.2.1提高风险意识

影响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不同规模的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会产生一定困难。这种情况下更要提升内部防控风险的意识,从实际问题出发,以点到面对可能衍生出的连锁效应进行概率预测,对于极易产生风险问题的内容给予更多重视,提前制定解决办法,从而提升安全管理效率。

2.2.2提升部门合作能力

影响部门之间合作效率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实际需求的考量,规模的选择不能很好的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因此,数字档案的建设过程需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当前我国在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时,会出现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从规模、资源、管理、等层面制定出更为全面的建设计划[3]。

2.2.3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档案馆管理工作效率,包括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因此,除了要制定建立严格的技能考核制外,更需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制度,培养起来一批技术过硬能力够强的管理队伍对于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从初期考查开始,必须坚持成绩合格者上岗,严格审查管理人员任职资质,择优而录。此外,应当制定专门的培训政策,由技术骨干对年轻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训练,从而增加人才储备。健全有效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学习激情,为管理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

2.2.4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来说,应当在每个环节对涉及到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并且制定合理的建设计划,以文本形式的规划表指导数字档案馆对各部分配套设施的研发,充分调动技术力量,尽可能的保证研发成果能够满足于数字档案馆的规模质量要求,从而全面推进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作。

3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内部管理系统两个方面思考,提出了若干优化数字档案馆建设风险管理的措施,通过论述证明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但具体到实际情况,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并未考虑到数字档案馆的不同规模对策略的调整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因此,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应技术深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为全面提升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水平提供更多良策。

参开文献

[1]陈雪.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7):149-150.

第9篇

1.创新财务风险实用管控手段,实现财务风险分层分类管理首先构建风险管理模型、探索风险导向型稽核模式,然后对财务风险实行分层、分类和集中管理,较重大风险隐患企业总部集中管理,建立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进行及时有效管控;日常理财活动风险通过创新和丰富稽核手段、将常态化在线稽核与日常风险巡查高效融合,达到防控关口前移目标,自下而上、层层抓落实,不但提高了稽核工作效率,而且提升了基层单位依法治企的自觉性和风险防范意识。2.创建检查问题整改跟踪信息平台,实现检查风险及时闭环管理随时将内外部检查、专项治理、日常风险巡查等发现的问题提交跟踪整改信息平台,在线监控问题整改工作。建立人机共管机制,使每一个问题始终处于在线监控状态,实现问题跟踪管理精细化,达到“三不放过”目标,即大小问题均不放过、整改不彻底不放过,问题反弹未问责不放过。

二、构建多层防控体系、实施财务风险全过程闭环管理主要做法

(一)做好事前控制

以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和建立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为基础,做好事前控制。1.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对风险实施计划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公司系统全员参与。报告全面总结上一年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研判当年风险管理总体形式,收集辨识风险信息,实施风险评估,对重大风险关键成因进行量化分析,制定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措施和重大风险应急预案。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计划和措施,分步实施,全程管控,责任到部门、到岗位,施行问责制,使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实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控制较重大财务风险制定《重大财务事项报告管理办法》明确重大报告事项的内容、报告程序和责任,并在报告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属单位进行约谈,传递了财务管理责任,形成了财务风险的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有效地管控了较重大财务风险。

(二)强化事中控制

加强常态化在线稽核,扩大稽核覆盖面,建立日巡查月报告制度,施行问责制,将财务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实时防范日常理财活动存在的风险,强化事中控制。1.大力加强常态化在线稽核从在线稽核规则中选择实用性强且能及时发现会计核算差错或账务处理遗漏的稽核规则,在财务软件系统中配置作为定期稽核任务,每月结账前系统自动运行对所属单位当月数据进行在线稽核,所属单位对稽核发现问题明确整改责任人,及时将问题解决在当月,不留遗患。省公司对各单位定期稽核工作加强监督和考核,并吸取各方建议,使常态化在线稽核项目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扩大稽核覆盖面,使在线稽核单位由公司所属电业局扩大到所属各单位,在线稽核覆盖率达到100%,稽核任务完成率、发现问题整改率均为100%。2.建立落实日巡查月报告制度制定财务稽核日巡查月报告工作制度,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分公司、代管农电企业和公司拥有控制权的其他单位,将日常财务稽核制度化;稽核内容涵盖经济业务全部,列示风险巡查提纲,重要风险控制点158个;当日发生的经济业务,当日稽核,当日发现问题,当日整改;按月形成日常稽核报告,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在报告上签字,若以后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单位主管财务领导承担连带责任;稽核报告作为会计档案管理,归为会计报告类档案,按期转入档案馆,保存三年。

(三)重视事后控制

开展专项财务稽核,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创建检查问题整改信息平台,举一反三,防微杜渐,完善管控要素,形成财务风险管控长效机制。1.组织开展专项财务稽核以强化财务管理和确保“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资产安全为目的,省公司开展了财务管理、资产移交等项目专项稽核。财务管理专项稽核内容为八类,涵盖了预算、电价、资金、会计基础工作等,财务部全员参加,保证了稽核质量和效果。聘请社会中介结构,开展资产移交稽核,对“五大体系”建设期间合并单位、撤销单位开展资产清查,盘点资产,建立移交清册,确保按时移交,确保资产安全完整。2.创建检查问题整改平台在财务管控系统中开发检查问题整改信息平台,全过程跟踪管理问题整改工作。全面收集2005年以来各种内外部检查问题,实施在线监控管理,及时跟踪和落实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但实现了检查风险闭环管理,而且为丰富财务风险案例库、运用稽核成果和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可靠依据。检查问题整改跟踪信息平台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收集功能:随时将内外部各种检查、专项治理、月度风险巡查等发现问题以EXCEL表格方式直接导入数据库,进行归集分类和编码,动态维护问题数据库。(2)查询功能:省公司和各单位可以通过系统、离线或在线根据不同纬度(例如:检查部门、责任单位、问题<风险>类别、发生时间、整改计划、整改措施、整改状态等)查询问题状态;按月生成整改进度表。(3)管理功能:问题责任单位可以通过系统,输入风险应对措施、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间表;反馈整改完成情况及结果、上传整改证明文档,省公司稽核财税处及时在线审核各单位提交整改证明文档,在线确认整改完成状态,关闭整改彻底问题。(4)一键生成年度整改情况表:年终决算一键实时自动生成问题整改工作情况表,真正做到不重不漏、整改信息准确可靠,进一步提高年度决算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实施效果

(一)风险管控能力有效提升,形成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2012年,财务风险管理以实用化为首要目标,更加贴近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管理体系日臻成熟,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组织基层单位开展财务风险梳理评估和月度风险巡查,提高了财务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和依法治企的自觉性,并通过执行日常风险巡查程序和落实检查整改措施等,从财务环节向业务部门传导,多管齐下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在公司系统内形成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稽核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培养了高素质财务稽核队伍

通过扎实推进常态化在线稽核与月度风险巡查机制,在线稽核覆盖率达到100%,当年稽核任务完成率、发现问题整改率完成100%。以在线稽核和单位开展日巡查为主,以省公司安排专项稽核方式来督导各单位巡查质量,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稽核工作效率。各单位通过实战训练,提高了财务风险识别能力,熟练掌握了在线稽核功能应用,扎实开展了日常财务稽核,深刻领会了稽核工作规范要求,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稽核队伍。

(三)财务稽核成果强化运用,健全了长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公司以“重在整改规范、重在完善规章制度、重在构建长效管控体系”为目标强化稽核检查成果运用。定期对历年检查发现问题或风险进行比较、分类分层梳理、深度剖析成因、分析变化趋势,并针对重大和共性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形成专项报告向各级领导汇报,并逐步将财务稽核中提出的有效措施和管理建议转化为规章制度,健全了长效监管体系。

(四)现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创建了常态化整改工作平台

第10篇

【摘 要】 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智力成果的产出基地,国家通过法律制度等激励手段,不断强化农业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但农

>>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主要法律风险问题研究 农业科研单位廉政风险防控探讨 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路径探索 农业科研单位资金管理研究 农业科研单位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建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业科研单位公务卡结算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思考 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及成果的价值确认 农业科研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 强化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之我见 农业科研单位财务控制论 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初探 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探讨 浅谈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改革 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讨 浅议加强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财政部新闻办公室.中央财政全力支持春耕和夏粮生产[EB/OL].(012-04-27)..

[5]祝建辉.影响知识产权意识的经济因素[J].社会科学家,2013,189(1):58-61.

[6]胡开忠,陈娜.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EB/OL].(2008-01-23)..

*基金项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本级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30012013005)

作者简介:温春生,男,1980年1月出生,助理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法律事务室科长,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政策与管理、农业知识产权

研究。

通讯作者:王富有,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政策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研究。

第11篇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信息技术作用的综合产物。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就是指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信息输入、组织、控制、输出以及调控等进行对应的操作活动的总和。是档案管理机构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以及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档案信息与服务的工作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利用网络化对档案进行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为核心,在工作过程中将扩大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档案管理模式、制度体系,尽量利用先进、可适性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档案管理行业的相关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逐步形成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以达到加强对信息档案的收集、组织、存储、统计、应用与编研的目的。同时,提高现代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为企业的管理、生产、经营与科研提供种类齐全、形式多样、内容客观的真实性档案服务,为档案的信息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档案的信息化以及档案利用的信息化。

二、信息网络环境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途径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是任何档案管理环境下的能动资源,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信息网络环境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首先,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逐步改变相关人员的工作观念,提高其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以及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利用水平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完成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其次,应该加强工作人员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相关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培训,提升其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操作能力,争取尽快实现信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再次,档案管理部门管理者还要认识到适当加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档案管理人才的投入,培养专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为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员保障。

(二)加强档案管理部门间联系,实现档案的纵横共享

信息网络时代,人们产生和使用的信息量在迅速增加,这使得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信息量得以迅速加大。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任何一个档案管理部门都不可能利用其自身的力量对所有知识、信息加以收集、组织、加工、存储和应用。所以,各个部门之间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政管理方式,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并形成一个相对网站的档案信息网络,通过统一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出档案的整体优势,通过将所有文献汇总、形成联合目录,最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可以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各自资源的共享,便于信息搜寻者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得更加广泛、丰富的知识、情报。另外,利用所建立的联合目录,通过网络化管理方式,使得各个档案管理部门能够重复挖掘出潜在的资源,有效的实现了档案资源的互补,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的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不但很好的缓解了存储空间拥挤、资源利用紧张等问题,而且还使得档案馆更加专一,系统性更强。

(三)重视信息反馈,促进信息的深层次挖掘

信息反馈方法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信息反馈工作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在所有档案管理工作者与档案管理信息之间形成反馈,而且还可以在信息使用者与信息之间形成反馈。档案管理人员在将反馈得到的信息综合整理之后,得到一份完整的信息反馈报告,利用该报告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后续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供更加科学、针对性更强的依据。

(四)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与防护意识

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具有足够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层层把关、严格管理的方式,避免出现档案资源人为破坏的问题。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尤其是个别企事业单位,其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较高,加之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没有重视病毒的防控,直接使用免费甚至是盗版的防病毒软件,这些都个档案的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在档案信息系统的网络病毒防御、计算机安全机制保障过程中,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全面的查杀,通过升级反病毒软件、更新病毒库、设置在线防御体系等方式,提高系统的抗病毒攻击能力,能够随时防止网络病毒入侵和人为攻击。常用的措施包括使用身份认证、数据备份以及防火墙等措施。同时,还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方式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五)利用信息网络环境实现档案管理在线服务

第12篇

【关键词】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效率;效果

一、目前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计算机应用早已成为各单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医院的信息系统也随着医院的发展,逐年在改造升级,比如新系统含有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电子医嘱、电子质控、分诊叫号、合理用药、临床路径、护士工作站、LIS门诊部分、院感软件等全面上线,启用智能办公系统(OA)管理系统,开发医院廉洁风险防控网,实现医院局域无线网全覆盖,开通掌上医院APP,为医院各项业务、工作带来了便利,优化了患者就医流程。但是医院领导还不能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无论是硬件上还是软件都投入不足,致使医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意识较弱。从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来看,医院的档案管理主要涉及医院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件和信息,而且是随着工作的开展而不断增加的,量的增加必然要求管理方式上的进一步改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不是专业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档案管理意识淡薄,不能准确地判断出档案的价值和资源性,外加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够,在管理效果和效率上往往不能够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只是把档案室作为一般的仓库来储存档案而已,等用的时候却不能很快地查找到。同时,医院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参加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信息化管理技术掌握不熟练,对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流程也不清晰,在管理效率的提高方面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

(三)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有待更新。目前医院的工作重心往往在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面,大部分的资源也向这方面倾斜,而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方面却呈现出水平较低的对立面,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面存在一些陈旧落后的内容,对于现代化的互联网管理技术的应用却并不多。管理模式上往往采用的人工管理的模式,即档案的搜集、整理、归档和查阅均由人来进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优化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路径

目前,我国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医院档案管理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记录医疗卫生系统重要资料来源之一的医院档案部门,档案的信息化将成为其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上述的相关问题,我们要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解决路径的有效探索,以促进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制度是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医院相关部门和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优化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包括档案保密制度、借阅制度、归档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等,使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保障档案的价值能够尽可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日常检查和考核工作中,不断督促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切实落实。

(二)丰富档案管理队伍。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在计算机网络上开展相关的工作,传统的人工办公模式需要得到切实的改善。对于医院管理人员来说,往往是医学等相关专业出身,拥有扎实的医学知识,但是在档案管理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医院要对于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的信息化管理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并能够切实地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同时,医院也可以根据需要招聘一些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对其进行相关的医学知识培训来丰富档案管理的血液。在重视人才培训的同时,要注意人才的激励,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措施或制度来鼓励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自我的深入学习和提升。

(三)加强档案管理基础设备设施。良好的软硬件基础设备设施是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条件,医院要增加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健全医院的硬件设施系统,以完善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因为档案具有原始性,不得被篡改,所以还要保证医院信息化的设施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能够较高质量地完成医院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及整理,促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向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相关的高效率的管理方式在企业和行业间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兼具医院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双重性,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结合实践的发展来探索对应的解决方法,以促进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兆学.浅议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