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报道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内涵;特点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其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数字化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新闻编辑工作开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基于这种发展趋势,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该针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分析,并结合新时代所赋予新闻编辑工作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及时的工作调整。
(一)数字时代赋予新闻编辑工作更高价值
在实际开始新闻编辑工作时,所接收到的稿件已经是经过记者加工后的半成品。但对于半成品新闻稿件而言,并不能够满足新闻报道需求。因此,记者在进行新闻采集工作时,经常需要进行现场收集,对整个新闻事件有着非常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进行新闻稿件半成品加工时,经常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正是因为所存在的主观性,无法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并进行新闻报道。在此环节中,新闻编辑并非深入到新闻现场,在进行新闻稿件撰写时也不会带有一定的情感,其所看待问题的视角与立场也相对较为客观。可以在撰写新闻稿件时,通过不同角度来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分析。此外,新闻编辑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报道经验,在进行新闻稿编辑时可以通过联想来提升新闻报道尝试,让新闻报道更加具有吸引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新闻编辑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新闻报道本身的价值。并通过对新闻内容的深度加工,让其新闻稿体现出时代性。同时,数字化技术还提供给新闻编辑一定的创新灵感,借助数字技术进行新闻编辑工作可以更加体现出相应的报道意图。赋予新闻报道更多的内涵,充分体现出了新闻编辑工作的价值性。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开展新闻编辑工作,应该以简洁的语言来表现出更丰富的新闻内容。无论是新闻标题,还是新闻接要,再到新闻内容都需要尽量做到突出主题。从而才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阅读习惯,让新闻受众能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新闻阅读。
(二)数字时代赋予新闻编辑工作指导任务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断发展,新闻编辑可以及时地参与到新闻报道的策划以及指导工作中。当新闻记者在进行重要新闻报道时,可以为其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安排。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新闻编辑与新闻记者搭建了及时沟通的桥梁。当新闻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进行报道时,新闻编辑能够与其进行及时联系,并指导记者以不同的视角来进行新闻采访。让新闻采访工作融合了两者的思路,形成了极好的互补。为制作更丰富且具有时代感的新闻报道奠定基础,在激烈的新闻媒体竞争中抢占市场。
基于数字时代下的新媒体,除了要进行传统的新闻传播之外,还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因此,当前新闻受众越来越向着移动智能终端发展。同时,在新闻移动平台中所具有的互动特征,提升了受众对移动新闻平台的喜爱。在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下,数字化新闻阅读成为了新闻受众的主流阅读形式。基于此,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也具有了新的工作内涵,即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精准定位,并对其新闻事件进行公共话题引导。在此环节中,新闻编辑要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新闻对话,让新闻报道与新闻受众观点形成碰撞,增强了新闻事件的吸引力。这就对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与民众的对话与互动,争取到市场竞争的话语权。同时,数字化时代要求新闻编辑从幕后向着台前进行转型,结合新闻受众所提出的意见,客观性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与报道。甚至有的新闻编辑借助这一发展形势,成为了某一个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与新闻受众进行面对面的话题讨论与分析,最终成为新闻受众所喜爱的公共话题引导者。此外,新闻编辑在与新闻受众进行对话过程中,要构建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并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社会舆论引导来稳定民心。
(一)新闻编辑人员需要了解数字媒体技术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传统媒体逐步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新闻编辑工作从原来较为繁杂的工作,向着数字化编辑的方向发展。借助数字化新闻编辑系统,不仅提升新闻编辑效率,同时还能够借助数字化平台加快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因此,为了满足当前新闻受众的阅读需求,需要在传统编排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编辑技巧。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打破传统新闻编辑的单一性,将图片、视频等新元素融入新闻内容,并通过数字化平台推送到新闻受众的移动终端,让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解。因此,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必须要对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了解与掌握,要学会运用不断途径来收集更多的新闻素材,编辑制作出能够满足当前新闻受众阅读需求的新闻报道。
(二)新闻编辑人员需要掌握全方位的新闻报道模式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新闻报道模式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文字信息进行新闻报道,已经无法满足新闻受众的阅读需求,也无法让其感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为了能够增强新闻报道对新闻受众的吸引力,让其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了解。应该在新闻报道内容中添加相应的音频、图片、视频等信息,通过多元化的新闻报道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新闻受众需求。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焦点设置关键词,让新闻受众能够通过自主搜索的形式对其新闻事件进行全程追踪,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新闻报道模式,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吸引力之外,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基于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需要结合新闻受众的阅读需求,构建多元化的新闻报道模式。结合新闻媒体自身优势,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新闻受众编辑制作更多优秀的新闻报道作品。增强了新闻报道内容吸引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其新闻媒体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现有地方媒体建立跨地域的传媒集团。这对有追求、有抱负的地方媒体来说,其国际新闻报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开拓和发展的机遇。
据笔者了解,新华社一天的国际新闻发稿量一般不超过300条,却要向135家地方媒体提供专特稿,向超过1300家地方媒体提供国际通稿。如此一来,“专稿”不“专”,“特稿”不“特”成为常态,地方报纸国际新闻报道“撞车”成为家常便饭。
多年来,地方媒体都在千方百计地避免国际新闻报道“菜色”味道一元化。如在2010年海地大地震报道中,不少地方媒体就表现出“走出去”的开拓精神、参与热情和专业素养,但在具体操作上不尽如人意。缺陷有二:一是报道反应延迟,缺乏海外报道的快速反应与支撑机制。由于日常准备不足,不少有意前往海地采访的地方媒体被不明朗的路线“堵”住。二是新闻现场缺位。地方媒体大多跟随国家级媒体做没有现场的第二、第三落点新闻。可见,在专业能力和海外资源储备上,大多数地方媒体尚不具备独立开展海外报道的实力。
然而,对任何一家综合类媒体来说,国际新闻的报道又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读者关注度较高的区块。由此,地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陷入了必不可少却又“千报一面”、力不从心的尴尬境地。目前地方媒体国际新闻报道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特色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受众需求与媒体独立采编力量的缺失以及稿源严重同质化之间的矛盾。
传播学理论和严酷的市场规律要求地方媒体必须遵循新闻规律,明确自身定位、研究受众需求,突破“千报一面”的国际新闻报道困境。另一方面,对一家有责任心、有抱负的强势媒体来说,也应当主动承担起改变这种局面的责任,努力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国际新闻,满足读者需求。同时也要部分承担起改变当今国际社会“西强东弱”的话语体系的专业担当,通过介入国际新闻报道,努力在国际上传播中国的响亮声音。据统计,目前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和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信息量占整个世界全部发稿量的80%,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领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这种畸轻畸重的国际舆论格局使中国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
目前的一些突破之举
就笔者目力所及,目前国内地方媒体突破国际新闻报道的做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自主编译
一些媒体聘请自由撰稿人或由自己的编辑编译国际新闻。这种方法虽然只是充当新闻的“二传手”,但毕竟可以对新闻进行自主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稿源单一的束缚,实现了突破。不过由于编译把关人员专业素养问题,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某报曾刊登过一个署名“阿南”的作者报道的“欧盟理事会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应对甲流的过程展开调查的议案”,引起舆论关注。当新华社驻欧盟记者向欧盟求证时,却得到截然相反的答复。原来,“阿南”误把1949年5月成立的一个政治性组织“欧洲委员会卫生委员会”错译成“欧盟理事会卫生委员会”。
2.独家评论
就某一国际新闻事件,或由记者采访专家成稿,或由编辑撰稿,或向专家约稿。大众日报的山东新闻名专栏《环球论坛》是目前国内省级党报中不多的此类评论性栏目之一,对地方媒体突破国际新闻报道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这种方式向读者提供了独家观点,是目前地方媒体突破国际新闻报道最可行、最经济也最有效的方式。但受体裁限制,达不到经由对新闻事件本身采访所得的消息、通讯式原创新闻的传播效果。
3.特约撰稿
通过媒体人脉资源或个人关系搜索新闻发生地相关人员,请其就新闻事件撰稿。这是目前地方媒体延伸自身采访力量最经济的方式。但由于人脉丰富程度、撰稿人新闻素养、现场突破能力等因素不可控,找到这个“相关人员”需要碰运气。这种做法效果好,但失之于稳定性。而且,即使找到了这样的人,也往往很难进入现场,发回的多是一些新闻事件的信息。
4.大事走出去
近几年诸如日本大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等全球关注的巨大灾难性事件中,也有地方媒体派员赴现场采访。这种方式起到了部分驻外记者的作用。但是,这种“特派员”往往难以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不熟悉当地情况,缺乏可以有效利用的报道资源。鉴于此,这种做法常常失之于专业性。
5.同海外友好媒体合作
2007年3月18日,新民晚报国际新闻部得知几名亚洲人在尼日利亚失踪。鉴于那里中国工人较多,编辑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涉华国际新闻。在新华社未及时消息的情况下,国际新闻部向新民晚报尼日利亚版合作媒体的多名记者发出消息,希望他们能够提供情况。3月20日,收到西非统一商报记者胡潇波发来的稿件,他通过采访州政府发言人,确定了失踪者系被绑架;又通过采访中国驻拉各斯副总领事,确认被绑架的两名亚洲人是来自中国浙江的工人。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在时效性、专业性、稳定性方面都提供了一定的保证,成本较低,是除了自设驻外记者站外,地方媒体突破国际报道的次优选择。
6. 派驻记者
据笔者了解,目前仅有上海几家媒体在海外设有自己的驻外记者。这种方式报道效果最好,但囿于成本较大等原因,目前还难以大规模复制。
一些设想
近期,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鼓励地方媒体组建跨地域的综合性传媒集团。这样的传媒集团其受众、影响力绝不在一市、一省甚至一个地域的范围,其地域性身份将慢慢消解,其发展趋势必将是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同时,在国家媒体之外,国家也开始支持有实力的地方媒体“走出去”发展成为国际媒体。此种语境下,这样的跨地域综合性传媒集团对各领域的报道定位都应做出调整。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它应该鲜明地打上媒体自身市场定位和价值取向的烙印,其国际新闻报道应该有着媒体自身风格的DNA,做出的国际新闻绝不能再是人云亦云的大众脸。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一条国际报道理念可供参考:在新闻观念上突破作为区域媒体的传统约束,代之以全球视野的“大时政”新闻理念为导引,在角色上转换为参与全球公共事件传播的一支独立媒体力量。
传媒集团语境下,地方媒体突破国际报道势在必行。笔者对此有如下考虑,在此抛砖引玉。
1.加强采编人员国际新闻报道的专业性训练。这对增强媒体报道的专业性和把关能力是基础性要求。采编人员应熟悉我国的外交方针政策立场,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国际格局及发展趋势,有较强的新闻认知、判断能力和新闻专业素养,对国际新闻有较强的正确把握、驾驭能力。
2.培养擅长外语、现场突破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无论是大事走出去,还是设立驻外记者站,这样的人才都是基石。
3.建立重大国际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目前大多数媒体都建立了国内突发重大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但对建立国际重大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许多媒体还没有提上日程。未雨绸缪,地方媒体应在人员、物资技术配备、开通快速采访通道(含签证等)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投入,进行“资源储备”,为各种可能做好准备,建立包括指挥系统、智囊顾问系统、编辑系统和保障系统等在内的一整套重大国际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4.建立编译中心。设立这一机构的前提是媒体有较高的把关能力、严格的审查机制和畅通的新闻求证渠道。关键是形成传媒集团内畅通的新闻供需传导通路。集团层面的编译中心编译的新闻应尽量制作成可拆分重组的新闻小模块,以供不同特点定位的子媒体选用、组合;各个子媒体可以将自身特殊的新闻需求通知编译中心,中心应有一定的统筹机制,在保证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满足子媒体的个性需求。
5.利用海外媒体定制新闻。一些有条件的报业集团可以与其国外合作媒体联合,尝试建立新闻共享方式,利用合作媒体在海外的资源,“定制”新闻,使我们的新闻需求得以实现。
6.建立广泛的海外资源库和雇用固定的海外报道员。通过各种方式储备包括人脉、渠道等多种海外资源,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雇用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海外报道人员。一有需要,就可以马上调动各种资源和人员,完成报道任务。
7.设立驻外记者站。地方媒体驻外记者站的定位应该是立足媒体自身定位、覆盖范围和受众,“战时”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部队,“平时”则应注重国际新闻同媒体自身受众的连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成面面俱到的通讯社式驻外记者站。媒体可以先尝试从地缘、政经关系、新闻发生频度和影响力等几个影响因子考量,选择同其受众群关联度较大的几个国家或地区设点,建立驻外记者站。如日本之于山东,无论地缘、政经关系还是其新闻影响力,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几个地方之一。媒体可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运转机制、合理的点状分布,逐渐扩大其驻外“版图”,最终形成系统的驻外网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析只是针对媒体在打造专业化的新闻资源方面所需要做的工作。而一张报纸的专业化的国际新闻报道,其版面处理的专业化同样非常重要。专业化的国际新闻报道同样需要形成特色的版面编排风格。一张成熟的报纸应该以自己对新闻点的准确把握、特有理解视角、独特的版面风格,赢得读者的认同。尤其是在新闻资源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媒体更需要重视自身的编排特色,利用现有新闻资源,以固定价值取向为内核,选取报道材料,创新编排方式,打造自己的报道风格,在国际新闻报道的“千报一面”中显示出独特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但是,在报道的形式上,新闻报道的变化则比较小。特别是在写作模式上,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没有紧跟上转轨的需要,也适应不了新时期的受众,亟需进行改变。改变以往那种平面化的报道模式,力求多侧面多层次地报道变化中的事物,使新闻报道立体化。我们不想用一种新的模式要求所有的报道,但是可以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报道,特别是那些从较大广度和深度反映某一事物的新闻、通讯、调查等,应该如此。
打开我们的报纸,稿件似乎只需要分为两大类:表扬稿和批评稿。凡表扬某人或某事物的,绝对没有半点批评;凡批评某人或某事件的,也就没有一句肯定和谅解。这种绝对化的报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甚至一个单位3个月前受到批评时,通篇是批评和抨击;作了些改进,3个月后受到表扬,就一点儿问题也不提。我们平常也讲究既报喜又报忧,但只是这个单位报喜,那个单位报忧,很少看到对同一个报道对象既报喜又报忧。这就使报道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总是有着或大或小的距离,使报纸在读者心目中不怎么可信(又说不清为什么不可信)。我们的不少读者批评报纸不真实、不可信,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报纸发了多少纯属子虚乌有的假新闻,而是那些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与事物原貌有距离的新闻报道,在读者心中积淀起不可信的因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起着消极作用。
克服这种毛病,其办法就是使新闻报道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其各个不同的侧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度报道某一个事物时,必须把握好事件的因果关系。
由于立体化的报道可以多侧面地反映事物,因此它最适宜于用来加强对中间层次(不好不坏)的报道。中间层次在社会生活中是最多的,但中间层次也最需要引导和指导。媒体可以通过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在同一报道对象身上,表明肯定哪些方面,不赞成哪些方面,期望和主张什么。在新闻改革中,我们很重视扩大报道面。而立体新闻正基于上述特点,可以成为加强中间层次报道、扩大报道面的重要途径。
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方式,应用到批评报道中来,即为新闻写作模式改革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媒体的批评报道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通篇都是不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和评论。不管是谁,一旦选为批评对象,都是从头批到尾。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或能使被批评者得到某种谅解的材料一律避开,对被批评者过去的成绩更是只字不提,这是有悖于新闻报道本质的。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必须要做到公正、客观,只有公正、客观,才是尊重事物真实,才能让受众接受,使受众口服、心服。
传统的平面化的报道模式,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无论现实生活多么复杂,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多少种,出现在报道中的事物变化的原因永远只有一个。大到“某部门整顿党风,整出经济效益”,小到“某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建成精神文明村”,都不离这种模式:因为A,所以B,即由一个因,结一个果。实际上,报道中的因只是这个单位、这一部门发生变化的诸多原因之一,并且可能不是主要原因,报道不过是选个角度来做文章罢了。
比如,有的新闻在报道一种做法时,为强调其重要,硬是把一个很大的“果”挂在它后面,造成因小果大。有家大报曾报道一个煤矿的灯房女工,说她们主动组织起来,为井下工人洗衣服。这个事迹是好的,但它后面却写到:矿工们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大战煤海夺高产,几个月来增产煤炭八千吨。这个“八千吨”的果,似乎都是洗衣服洗出来的,读后使人心中泛起一种不可信的感觉,反而影响了这篇报道的效果。这种硬拼凑出来的因果关系不如割断为好。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为人民负责,公正、客观地向社会报告事物发展变化的心理态势。运用这种心态和形式写作,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新闻报道,在受众那里可信、可读、可亲。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日报社)
电视新闻从选题到播出,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的制作过程如下:
电视
新闻
制作过程一般都会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虽然说应该在后期才会有文字稿的具体写作,但是,在采访构思和前期制作的选题,也会有文字写作的。因而,在电视制作的整个过程之中文字稿的写作要求是起到贯穿作用的。
电视新闻报道词写作的总要求,有以下3个方面:
1)声画对应
电视新闻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是“声画合一”的,因此,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必须按照画面本体的需要进行解说,做到声音和画面相互协调。这种特殊的情况,要求电视新闻的报道词要有特殊的写作格式:
电视新闻是叙述性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声画关系的处理上,就必须声画对应。
2)内容上的要求——5个W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好事实,就要注意“用事实说话”。怎样“用事实说话”?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交代清楚“5个W”,即:Who(何人), Where(何地),When(何时),What(何事),Why(何故)。或者将“Why”分解为“Why(何因)”和“ How(何果)”,成为“5个W1H”。这些其实是一般记叙文的要素。新闻作为文章的体裁,实际上是记叙类文体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因此,传统的新闻学,一直将“5个W”视为新闻的要素。
但是,新闻毕竟不是一般的记叙文,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从电视新闻的角度来看,在交代清楚“5个W”时,还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事实的真实性
真实性有两种: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文学作品要求作者忠于生活,概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事,不限于真人真事,允许虚构。这是艺术的真实,只讲本质的真实,不求事实的真实。另一种是新闻,包括电视新闻的真实。
(2)时间的新近性
新闻姓“新”,新闻“新”字当头。只有新的东西,才能引起受众注意。引起社会关注。因此,新闻要以 “新”夺人,以“新”取胜。而“新”与 “快”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快了,才能新鲜。新闻贵新,就要在“快”字上下功夫。
(3)内容的价值性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新闻价值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并决定新闻原型 (客观事实)是否能成为新闻。但是,它得靠新闻记者去认识,并表现在他的报道之中,通过传播,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价值才能实现。
(4)兴趣的广泛性
趣味性是指新闻报道以情趣和兴味吸引受众的素质。通常包括两方面:饶有趣味的新闻事实本身相引人入胜的表述方式。电视新闻要拥有广泛的趣味性,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5)形象的直观性
电视新闻是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双通道传播,这是电视新闻的独家优势。一幅幅实实在在的活动画面,配以生动流畅的报道词,以及现场同期声讲话和音响,使新闻现场的情景一览无遗,同时也使观众一目了然。
3)表达上的要求——4个C标准
“4个C”标准是西方电视界提出来的。1991年,美国三所名牌院校印第安纳大学、南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用“4个C”标准,对美国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节目的三位名主持人的写作进行评估,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这“4个C”标准,可说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Clear(清楚);Concise(简洁);Correct(准确);Conversational(口语)。
2 电视新闻写作特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高度重视时效性;
2)线性传播。广播电视按时间顺序播发节目内容,在写作中要注意不断出现小点,吸引受众;同时要注意稿件结构的完整和信息的完整;
3)受众广泛。广播电视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较少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范围广泛。为适应这一特点,广播电视写作中应注意通俗易懂,少用抽象、复杂的内容;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图像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运用好这一特点,激发受众的收听、收视兴趣;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声音和活动图像,稍纵即逝,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扬长避短,便于受众掌握。
3 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优势
3.1 文字语言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优势
前段时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一经电视新闻报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感慨。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
3.2 文字语言能有效克服新闻画面叙事的多义性
如果没有文字语言来解说,观众在观看新闻画面时会对画面产生多种感受和感观,这是由于画面叙事的多义性特征。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游移、模糊,即多义性是怎样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清晰和准确的——第一组镜头:画面:熙熙攘攘的街道人流量很大,撞到张老师的汽车一瞬间将张老师碾压…… (记者画外音):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张丽莉老师出事当晚,校门口的监控录像我们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部分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借教室上课的第十九中学生结束晚课后......很显然,画面是活动的,现场感很强。学生们正放学回家。如果没有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记者的语言解说,观众是不会知道那一瞬间张丽莉老师已经被碾压在车轮下。
3.3 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相当密切
在整个电视符号体系中声音系统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是显然的。从而也可以体现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电视新闻写作的话,播音员就会面临无源之水的口播语言,并且,再优美感人的同期声,现场音乐,都会感觉到苍白物理,更不用说棚外配音了,一样会显得单薄。
3.4 播音语言是凭借文字稿的基础而施展其魅力的
众所周知,新闻的五大要素光靠声音系统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个重任的。必须通过播音功能才可以完成。所有新闻内容都是通过播音功能进行诠释的,在专题报道中很重要,在电视播出大量的短讯中更重要。总之,播音功能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是同样分量的重要,同样的最具有活力的。
4 结论
目前,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字备受电视传媒和接受者的喜欢,已经成为——“流动的风景”,在声音系统、图像系统和文字系统的相互配合下,使的电视新闻的优点发挥的特别的好,同时呢,也为今天的电新闻写作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闻;报道;立体化
时代在飞速发展,但是新闻报道在形式上变化则比较小,特别是在写作模式上,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改变平面化的报道模式,多侧面多层次地报道变化中的事物,使新闻报道立体化是新闻改革的必然方向。
一、现今新闻报道模式分析
打开我们的报纸,稿件似乎只分为两大类:表扬稿和批评稿。凡表扬某人或某事物,绝对没有半点批评;凡批评某人或某事件,绝没有一句肯定和谅解。这种绝对化的报道比比皆是。甚至一个单位三个月前受到批评时,通篇是批评和抨击;作了些改进,三个月后受到表扬,一点儿问题也不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成绩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是同时存在的;而我们的报道则告诉人们,事物要么是全好的,要么是全坏的,总是“合二为一”的。我们平常讲究报喜又报忧,但只是这个单位报喜,那个单位报忧。很少看到对同一个报道对象,既报喜又报忧。用单纯的批评或单纯的表扬来表现一个人、一项工作或一件事物,往往显得太简单化,容易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现代受众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这种简单歌颂、简单批评的报道,已经落后于他们对事物的多维的思考,不能概括他们对于事物的多侧面、多层面的认识。
二、新闻报道要立体化
想要克服上述新闻报道片面化的毛病,就要使新闻报道立体化,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包括事物各个不同的侧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有深度地报道某一个事物时,必须打破绝对好、绝对坏的模式。当你要表扬某事物时,应写以表扬为主,却不回避缺点和不足的报道。当你批评某人、某单位时,可写以批评为主,却又肯定某些值得肯定的成绩和长处的报道。
报道事物要立体化,报道人物也要尽可能立体化。过去有很多长篇的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总是搜罗一面材料,把先进人物写成闪闪发光的高大形象,使之离其本单位人们对他的认识和印象甚远,其结果给先进人物留下一大堆麻烦,甚至使他孤立。久而久之,一些先进人物不敢接受记者的采访报道。我们的报纸当然应当宣扬先进人物,大量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但也不应该回避他们的不足与此同时失误(特别是那些明显的不足与失误,在一些群众中曾引起相当的反应时)。
由于立体化的报道可以多侧面的反映事物,因此它最适宜于用来加强对中间层次的报道。过去绝对好、绝对坏的报道模式,只着重报道事物的两极,而立体新闻适合各个层次,特别是中间层次。中间层次在社会生活中是最多的,中间层次也最需要引导、指导。通过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报纸在同一报道对象身上,可以表明肯定哪些方面,不赞成哪些方面,期望和主张什么。在新闻改革中,我们很重视扩大报道面。立体新闻由于上述特点,可以成为加强中间层次报道,扩大报道面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成为新闻改革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克服批评报道的过大伤害
立体的多侧面的报道方式,应用到批评报道中来,是新闻写作模式改革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报纸的批评报道,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通篇都是不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和评论。不管是谁,一旦选为批评对象,都是从头批到尾,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或能使被批评者得到某种谅解的材料一律避开,被批评者过去的功德更是只字不提,传统的批评报道是以战斗性著称的。
对与个人或者单位的错误,报纸也应该严肃地进行批评,目的是治病救人。在调整社会的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时,报纸舆论应该做到公正、客观。当一方有八、九分错时,我们进行批评;另有一、二分正确的,我们也不妨点出来,并对那犯八、九分错的主客观原因,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只有这样的批评,才是公正的、客观的。而只有公正的、客观的批评,才能令人口服心服。
批评报道比较事实事求是,但是由于不少新闻报道套用了旧的模式,仍然存在着伤害过大的问题。报纸批评本来就存在公开、传播面广,而且留存于世等特点,再加上“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批评方式,自然会对被批评者形成过大伤害。报纸不解决对被批评者的伤害过大问题,它自己也就没有进行批评的自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性质,分出批评报道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批评形式。
1、对犯罪分子或犯罪现象的批评,毫无疑问应该有战斗性,不留情面,对其消极面,不能有一句谅解之辞,但分析仍应尽可能客观、全面。
2、对于有错误缺点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应该是治病救人,全面看待。特别是对那些工作有成绩、于社会有贡献者,更应该是下笔有分寸,尽可能实行“适当言好”的办法,即尽可能提到他的有关的成绩的一面,不回避对其有利的材料。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具有电视新闻的创新意识呢?
一、电视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下的创新
导向是旗帜和灵魂,改革是时代主旋律,创新是动力源泉。坚持正确导向,就能使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进;坚持改革创新,就能使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做到正确舆论导向下的创新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第二,必须坚持“三贴近”,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着力点,是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第三,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人们只有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才能运用规律、改革创新。新闻传播更是如此。只有认识新闻传播规律、掌握新闻传播规律,才能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探讨新闻传播方面的改革创新。
第四,必须在重大、敏感、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
把好关、把好度,是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保证。把好关,就是要把好政治关、政策关、事实关、格调关。把好度,就是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好口径、分寸、火候、时机。广播电视是“风向标”,把好关、把好度至关重要,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更要如此。
二、电视新闻报道策划的题材选择要有创新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策划就是为一个目标进行事前周密计划。随着群众对新闻需求的不断变化,要通过调查研究正确判断把握观众的接受需要、预测观众需求的发展趋向。由于新闻策划有人的因素,所以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到宏观把握,微观分析,着眼当前,由表及里。在策划的实施中,要维护新闻的真实原则,使策划的新闻达到创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在新闻报道中,要认真筛选题材,在真实的新闻事件面前讲究形式上的创新,选取新颖的角度,包括文字和图像的每一个情节,做到创意新、角度新、视觉新,同时对自己过去拍过的画面、写过的语句尽量不要重复,学习别人的选题和画面也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把几年前的老题材、老画面重现荧屏。要树立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要善于用新意独到的角度去表现每一条新闻。近几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策划越来越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重视。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前期的新闻策划,新闻报道质量明显提高,传播效益大大增强。可以说,策划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为电视新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在,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条稍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往往会有好几家媒体前去采访。这就要看谁的策划与选题更高明了。
三、电视新闻报道要精选 “切入点”
角度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出发点不同,人们思维的指向就不同,注意到的侧重点就不同。“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成功与否。选择最佳角度,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就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更加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更好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从新闻实践来看,新闻角度一般分为挖掘角度和表现角度,前者以采访为主,后者则是偏重写作采集,二者互相关联,互为补充,进而使角度变得独特和鲜活起来。优秀的新闻作品选择角度是多变的。有时为了使那些纯政策性的经济性的“硬新闻”受到读者和听众的欢迎,就得在各方面巧妙运作,充分发挥情景的作用,精选各种“切入点”把经济报道和指令性报道与民间习俗、社会时尚、地理环境、文化历史和现代技术等交叉,使新闻报道视角独特,受人欢迎。如今,“独家新闻”并不意味着你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就拥有读者和听众,而是要求媒体使用独家的观念、独家的视角、独家的方法,挖掘比别人更加深入的新闻事实。
四、电视新闻制作与包装要有创新意识
如果说编创人员在前期对片子的设计构思是一次创作的话,那么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制作人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完善作品的过程可以称为二次创作。在二次创作中既包含着编创人员的创意思维也包含着制作人员对作品的理解和补充。
不足和问题
新闻的“二多二少”,即:内部会议多、实际工作报道少;一般化报道多、典型深度报道少。”问题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一方面需要领导作出表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改进新闻报道的决定;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本化”思想,进行艺术地报道。程序化报道,校园电视台的新闻宣传也应多一些泥土的芳香,用创新的面孔来吸引观众,以更多的有用的节目来服务受众,以更好的精神产品来满足观众
2010年,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今年我台人员变动较大,新调入人员业务不熟,导致在电视台播出的稿件数量总数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
二是存在等新闻和新闻围绕会议、活动转的现象,没有积极主动的深入到个班教室和学校里去挖掘和寻找新闻线索;
三是我台个别新闻工作人员所掌握的技能不完善,
1、与学院主网站的链接仍没有实现,仍需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
2、师生对高质量节目的需求与落后的制作水平之间的矛盾将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节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仍需培养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广播、电视栏目;
4、台里一些设备陈旧,机器老化,影响了工作开展。
电视报道的具体思路:在电视新闻报道上,结合电视台的实际状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要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立足于创新,取得最大的工作成绩。在电视新闻报道上,努力作好“三个结合”。三个结合即:一是要把在电视台的上稿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就是在保证把学校内良好的学习范围、各位同学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良好的形象等有较大影响的新闻报道出去之外,增强上稿数量的意识。二是要把本台采访的新闻和电视台记者的报道结合起来。就是在一些重大、较有影响的报道题材上,为了不牵涉现有台内记者的工作精力,影响整个上稿数量,我们要同电视台记者采取合作报道的办法。三是要把内宣和对外宣结合起来。就是首先立足于电视台的电视报道,然后再把为电视台提供的稿件用于学校内的自办新闻中,这样可以解决台内人力、物力不足的问题,起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校园电视台在2010年的春学期,共开展了三次大型的集体报道活动(国庆演讲,校运会系列活动报道和元旦晚会报道),并且组织大家拍摄了台里的宣传片,在完成系列报道任务的同时,内部感情建设也得到了发展。现在具体总结如下:
一、成员情况
由于上学期招入的同学电视台实践经验较少,对于电视仍有许多不熟悉的地方,再加上本身留在台里的老团员,其中,由老队员及经验丰富的同学做师傅,负责协助和指导新人完成电视台的工作
另外,电视台本学期由陈鹏担任台长,张扬担任副台长。
从本学期所取得的成果看来,这样的分工是有成效的,大家在保证所出片子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也能很团结地在一起开展活动。
全面推广造热点
媒体的新闻报道项目好比工厂生产的一个系列产品,每场直播或者每篇报道就好像一件单独的产品,产品要得到听众的喜欢,要引起商家的重视,就必须进行推销、宣传。1.线上宣传。广播的线上宣传指利用自身平台进行宣传。重大报道项目要多制作活动片花,反复在各档节目中播发,或者编辑软新闻在重要新闻节目中推荐。例如:2012年12月26日,京广铁路全线贯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纵贯中国八小时》。为了前期造势,吸引听众,中国之声双管齐下,既制作了有关直播宣传片花,在全天节目中滚动播出,同时又在微博上开辟直播专题,展开话题讨论,引导听众参与直播活动。2.线下活动。大型新闻报道项目同时配套一些具有特色的活动,不仅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还能有效提高节目参与度,增强互动性。如与报道主题相关的专题推介会、海选活动、征文活动、听友见面会、文艺表演,等等。2012年,湖北之声在伦敦奥运会直播报道中,就采取了两种形式进行线下活动造势。一是在武汉人流密集的地方,开展了“谁来主持奥运”海选活动,产生较大影响。二是举办“体育迷茶会”,平时神秘的广播主持人在茶吧和听友一起聊天,观看奥运比赛,进行趣味活动,拉近节目和听众的距离。3.广告投入。即利用其他媒体的影响力,对大型新闻报道进行一定量的广告投放,借助外力,将一部分不太关注本媒体的受众在短时间内快速聚集到周围。4.媒体宣传。组织一次大型新闻报道,本身就具有一定新闻性,因此,作为主办方可根据新闻报道的主题内容,邀请相关媒体对本次新闻报道活动进行报道。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本次新闻报道的受众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媒体自身的曝光率,扩大影响,树立品牌形象。2011年,湖北之声开展了“书送希望”公益活动。除了在广播中进行大量报道外,还对在浠水县一所偏僻小学举行的赠书仪式进行了现场直播。赠书仪式邀请了中央各媒体驻省记者站、《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卫视等10多家媒体,还邀请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作为形象代言人,为孩子们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第二天,所有受邀媒体对本次活动都进行了相关报道,有效地扩大了“书送希望”活动的影响和湖北之声的知名度。5.新媒体开发。近年来,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排山倒海的包围之势。传统媒体触网,借助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和推介也不再是新鲜话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达4.2亿,年增长率达18.1%。同时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5873万。微信从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目前已拥有3亿用户。②因此,网站宣传、微博推介、微信传播、手机客户端讨论等新媒体的开发利用,已是为重大新闻报道项目造势的重要手段。
组织实施是关键
新闻报道项目的组织实施是所有步骤里面最实际的部分,无论策划多么好,有多少亮点,最终都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实施。组织有力,人员高效精干,就能以最少的人力、较低的成本完成较大的项目。1.重在落实。一要有完备的奖惩机制,奖罚分明才能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要提高执行力,每个人的执行力主要和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有关。个人能力有赖于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工作态度则受企业文化、同事人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在重大宣传报道中,只有每个人的工作都做到位了,一环扣一环,像一部精密的机器般运转,新闻报道项目才能获得成功。2.细节至上。“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新闻报道项目中大量的工作都是些琐碎的事情,比如一场主题性直播,脚本、主持、场地都是比较重要的,一般不会被忽视,而现场电力情况、场地大小、通讯设施、现场治安等因素虽然小,但也十分重要,也应该重视。2009年一家媒体对日全食进行直播报道,由于细节疏忽,现场人员太多,无意绊掉了直播设备的电源线,导致整个直播中断,险些酿成安全事故。3.整合资源。组织实施的难点有两个,一是人力问题。特别是对广播媒体而言,往往是人少事多,疲于应付。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合理分派任务,协调衔接好各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包括听友、实习生、通讯员来群策群力。二是资金问题。大的新闻报道项目需要的资金往往不菲,可以通过厂家赞助、部门联办等方式解决,将社会资源有效地整合成自己的资源。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登顶珠峰活动通过湖北之声的直播,传遍了荆楚大地。这次现场100多人的直播活动,真正的直播工作人员仅六人。直播最终成功,正是由于充分调动了中国地质大学师生的力量和学校的资源。又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湖北之声全天24小时报道奥运会新闻,直播赛事,仅靠本频率的力量远远不能应付巨大的编辑、主持工作量。为了解决人力问题,频率通过举办“谁来主持奥运”活动,发掘了一批社会优秀人才,作为小编辑、小主播参与奥运季的编播工作,极大地缓解了短时的人员缺口问题。
制度保障是根本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保证。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在重大事件发生时、重大主题报道任务来临时,媒体各部门才能主动迎战,通力协作,全员上下共同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才会有积极性、主动性和战斗力。1.审题制度强策划。审题会、选题会是媒体网罗各种新闻信息,进行分析研判、组织报道的日常会议。通过选题会,可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选题,意义得到凸显,主题得到升华,采制更加精良,报道更有方向。例如,2012年9月18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移民搬迁工作将全面完成。湖北之声在每天的例行会上,将这一新闻线索从大量的记者报题中甄选出来,策划组织了《水从汉江来——中央及南北媒体‘走转改’大型新闻行动》,邀约包括中央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电台、河北电台、天津电台等南北20多家媒体,到南水北调水源地——湖北丹江口库区,实地探访水质保护、移民搬迁、文物抢救等工作。整个新闻行动,中央媒体和北方媒体发稿数十篇,共计近5万字;在各网站活动报道文稿超过40篇,微博转发3万多条,评论近3万条。有2.2万网友向湖北移民寄托了祝福。2.应急制度稳阵脚。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或灾害出现时,作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意识的媒体,必须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而谁来牵头协调,谁来进行报道,谁来准备车辆,谁来提供后勤保障,这些绝不能临阵磨枪,临时布置,必须事先建立完善到每个细节的应急制度。事件一旦发生,媒体必须按照事件级别自动进入应急播发状态,有关指挥领导自然到位,编播部门准备直播或开设专栏,记者自动开赴事件一线,物资部门主动为前方准备设备技术支援,办公室为前方团队办理好一切手续及相关证件……只有整个采编播团队自动到位,高效运转,才能保证前方记者从容应战,抢得报道第一落点。近十年,中央级媒体的突发事件应急报道预案比较完善,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新闻自采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四川汶川大地震、伊春空难、“毒奶粉”事件、阿富汗战争等报道都成了突发应急制度的试金石,成效显着。3.听评制度促改进。听评是广播电台对重大新闻报道传播效果进行分析、自查、指导、督促、评估的重要手段。每次重大新闻报道结束,应对本次报道的成效进行检验,社会影响如何?市场反响怎样?要通过科学分析,认真回顾,对整个报道的成败进行归纳总结。一般听评应着重两个方面,一是专家意见,他们一般从新闻专业、媒体责任等方面评判新闻报道活动的成败;二是市场评判,绝大部分广播电台都会有专门的收听率调查部门,进行每周或每月的收听率、占有率调查,并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对短期传播效果进行评判。同时,许多电台也会定期召开听众听评会,听友们更多考虑的是听觉效果、基本感受。综合专家的建议和市场的反馈,对下一次报道进行改进调整,进一步提高传播质量。4. 奖惩制度强落实。古代政治家认为:“无赏罚,虽尧舜不能为治也。”作为各项工作强化落实的手段,奖惩也是大型新闻报道的重要一环。重大新闻报道一般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困难大,一线采编播人员难免有畏难情绪,如没有一定物质和精神的激励,工作难免会出现懈怠,贻误战机。同理,如果采访报道不及时、部门合作不主动、不完成任务也不会受到惩罚,难以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战斗力。
[关键词]新闻报道;应急预案;先试先行;与时俱进
应急预案,我们很容易理解。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为了应对突发、为了救急而事先制定的方案或措施。应急预案可以涉及多个领域,应急预案制定的翔实与粗略,直接体现出主导者的综合能力,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作的成败。在具体新闻报道工作中,应急预案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信息化程度全面提高,社会多种元素高度发展的今天,应急预案的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更显重要。
一、做好新闻报道,对应急预案要有足够的认识
单从应急预案四个字中的一个“急”字,就可以看出这一项工作的重要性。应急预案虽然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不一定每次都得以实施,但却是整个工作流程中不可缺少而且需要高度重视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整体工作扎实有效开展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重视新闻报道应急预案,在制定过程中做到细心、耐心、严密、周到,对于可能出现的任何纰漏、任何意外、任何突况,都是面面俱到有针对性地做出快速有效的处理,不耽误、不影响下一环节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确保整体工作顺利开展。相反,如果不重视应急预案,在新闻报道上思想认识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敷衍了事,制定的应急预案粗线条、大轮廓,挂一漏万、顾此失彼、漏洞百出,那么在一旦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时,必然手忙脚乱,无的放矢,原本一环套一环的工作就会一错连着百错,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做好新闻报道,应急预案要先试先行
先试先行就是要事前要做好模拟演练,特别是应急预案中的关键环节更应该突出这一实践步骤。应急预案针对的都是特殊环境,新闻现场是什么情况?会发生什么样的新情况?复杂多变,很难预料。这就要求在细致做好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对预案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要科学做好模拟试验,以便对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制定完善补救举措,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使宣传效果达到更加理想的目的。如果只凭借经验做家空想来制定应急预案,不以实践来检验,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漏洞,现场补救难免慌乱中出差错,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2010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我们当地举办大型秧歌汇演活动,为把这一盛况报道好,我台把所有摄像机都派上了用场:主席台前、表演区、途径街路、高空吊车都设置了拍摄机位,同时在主席台附近安排了随时待命的记者和摄像机备用。为方便日后查清火灾原因,相关部门指示我们把火灾现场拍摄下来。但在联系待命的记者手机时却因嘈杂声太大听不到而无法进行信息沟通,耽误了时间。等找到待命人员时,却又因主席台通往火灾现场的道路拥挤不通畅致使记者去往现场受阻,导致火灾现场没有及时拍摄下来。由此可看出,如果在制定应急预案时,把相关摄录人员带到秧歌排练现场,在模拟手机通讯联系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现场吵闹的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联络保障工作,避免通讯联系因周围环境嘈杂而出现沟通不畅导致工作失误。如果事先在现场把待命记者所在地与通往各处的路径都进行模拟演练,然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把待命记者的位置调整到较为通畅的合适地方,也就不会出现因道路拥堵而延误拍摄的情况。
三、做好新闻报道,应急预案要与时俱进
应急预案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预案中涉及的各项举措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现场的变化适当及时做出科学合理调整。我们知道,新闻现场瞬息万变,随时都有新情况发生,也就是说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有利于现场采访的,我们会抓住机会按部就班。不利于现场采访的,就需要依靠聪明智慧的头脑,对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完善,然后采取相应举措加以实施,这样才能确保新闻采访顺利有效进行,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2001年4月,受市场波动影响,我市开展自来水价格调整活动,这是一件与全市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大事,来自全市各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民意代表、公证人员等共同参加了这一为期三天的大型听证会,我们台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在组成专题报道组前,考虑到现场提问环节的不确定性,专门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应急预案,其中也涉及到自来水价格调整后结果的新闻报道。在几天的跟踪报道中,应急预案发挥了应有作用,事前民意调查、各阶层代表访谈、听证会中的理由阐述、代表质询、现场解答等等各个环节,我们在新闻采访中都做得很好。对现场出现的新情况和特殊问题,也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了恰当处理。听证会结束后,需要在新闻报道中公布自来水涨价的信息,应急预案对此条款的说明是要求市领导在听证结果上审批签字。我们报道组在拿到市领导的签字稿后,在新闻中报道了自来水价格上涨的信息,认为这是严格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来完成宣传报道。可当天全市还有一项重大活动DD“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工作大会,对全市上下如何开展好“三个代表”践行活动做出了明确要求和科学部署。两条新闻消息一前一后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认为两条消息一个是突出服务人民、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主题,另一个是突出市场经济、物价随行波动的消息,两者反差极大,对比强烈,受到广大观众质疑。试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是一个时期最重要的学习教育活动,全党上下都在践行,它是指导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要体现出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但在此时确把与老百姓利益产生冲突的自来水涨价的信息进行宣传报道,尽管是以事实为依据,按照预案细化的举措来执行,但却与宣传大主题背道而驰、相悖而出,这说明应急预案也应该服从于大环境、大趋势,在出现新动向的情况下必须做出科学合理调整,灵活加以实施。由此,我们才深深明白应急预案不可生搬硬套,要与时俱进的真正意义所在。
美国是西方世界中较早对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国家,商业化电视媒体竞争体制也将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推向了国际舞台。因此,美国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和经验,值得我国新闻媒体借鉴和学习。下面就以美国成功的新闻节目《NBC晚间新闻》为例来进行探讨。
节目编排的特点
《NBC晚间新闻》的头条一般是国际新闻或国内重大事件,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穿插播报,最后会报道一些体育类和娱乐类的软新闻,片尾则播出天气预报。除了片头和天气预报的固定时长分别是1分钟和3分钟,其他版块并没有严格的时长限制。《NBC晚间新闻》会在节目进程中及时更新前面报道的新闻,在同一期节目中的不同时间段对同一新闻进行追踪报道。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主播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评析是该节目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国其他电视台,如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也通用这种做法。
在节目编排上,中国的新闻节目,如《新闻30分》等,主要是对硬新闻的报道,而《NBC晚间新闻》则偏向于带有评述色彩的新闻报道和对软新闻的报道。因此,我们可以将《NBC晚间新闻》归为侧重于深度评论分析的消息类新闻节目。
主持人设置的特点
《NBC晚间新闻》主持人的设置采取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中心制,即一位中心主持人,一位或若干位次主持人以及评论员。由于美国受众青睐于成熟并且经验丰富的男性主播,节目只设立一名男性主持人。柯南・奥布莱恩是《NBC晚间新闻》的主播,同时也是该节目的新闻编辑。美国其他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也采用这样的做法,主持人同时担任着节目制片或编辑一职。主持人中心制使主持人有权取舍新闻节目的内容,从而促使主持人的责任感上升,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中心主持人掌握新闻节目采编播各个环节,因此,中心主持人比其他人更能驾轻就熟地处理新闻消息,有益于拉近节目与观众的心理与情感交流。
美国的老牌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大多采用男性主持人,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丹・拉瑟,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台的柯南・奥布莱恩等。另外,他们不仅是主持人、记者,也兼职新闻编辑等工作,是记者群中的精英人物,因此这些主持人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美国观众倾向于成熟的男性主持人,具有良好驾驭能力的节目主持人可以持续吸引广泛的受众群,无疑是因为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记者经验。这种类似于明星效应的主持人中心制在美国电视界根深蒂固。
播稿与画面的风格
在中国,多数消息类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稿与新闻画面是分离的,而《NBC晚间新闻》则在节目播出中一直配有新闻影像或图片,包括主持人在解说和评论新闻时。《NBC晚间新闻》擅于制作具有视觉冲击性的新闻画面,晃动的摄像镜头和切换频率极高的新闻播报和传输画面,从而可以给观众以视觉刺激,激起观众极大的观看兴趣。而纵观国内主流电视台制作的新闻节目,比如《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他们所采用的新闻画面大部分是静态的生活场景和采访现场镜头,画面语言相对缺乏说服力,即便画面配有同期声,也与主持人的叙事解说无本质差别。我们从《NBC晚间新闻》的新闻画面中不难发现记者的跑动,摄像机的位移通常代表着记者发现新闻线索的过程,这样的新闻画面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成功之道
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与革新从来就不可能独自完成,各大电视台和新闻媒体常常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实际、经济发展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并适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合理的改革,使节目得到发展和创新。
打造“亲民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成不变的“传声筒”媒体不再享受特权,“自上而下”的新闻宣传方式不再符合新时代受众对新闻的需求程度。“喉舌论”观点逐渐向“多元化”观点转移,为使民众从多方面了解社会讯息,新闻媒体应与民众平等交流。新闻媒体不仅要宣传政府的政策与方针,更要切实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情况。电视新闻媒体要倾听民声,以人民的利益为服务中心,以民众的视角引导社会舆论、以社会发展为己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宣传政府指导意见。
因此,我国的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要借鉴《NBC晚间新闻》等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经验,力求使我国的新闻报道可以更加真实化、生活化、群众化。首先,主流媒体和电视台应合理减少新闻报道中的会议新闻等“硬新闻”的数量和时长,增加与人民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软新闻”的数量和比例。然后,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应致力于打造“亲民形象”,从内容、编排方式等方面入手,尽量拉近新闻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使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从而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这里我国可以借鉴《NBC晚间新闻》的做法,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加入主持人的评论。其次,主持人的播报方式也应有所改变。目前我国的一些电视台和新闻媒体在这一方面已进行了尝试和改革,新闻主播改变以往那种正襟危坐、严肃认真、字正腔圆的新闻播报传统,以更加轻松自如、生动活泼和亲切的姿态将新闻内容传递给观众。
适当融入娱乐元素。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新闻报道娱乐化就成为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特殊武器。新闻娱乐化,是指在消息报道中融入娱乐性质的软新闻,在对硬新闻的报道中挖掘娱乐化的报道手法,使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整体报道风格更为鲜活、生动,与受众的娱乐化需求相契合。
美国的《NBC晚间新闻》等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就深谙此道。无论是对软新闻还是硬新闻的报道,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一直在尝试将娱乐化效果与新闻报道效果达到最优水平。当然,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娱乐化的现象,把握好新闻娱乐的分寸,才能使新闻报道效果最优化。我国的消息类新闻节目融入娱乐元素时应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引导正确的舆论和审美倾向。
主持人明星制的运用。品牌新闻节目往往随着明星主持人的出现而崛起。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明星制形成的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我国的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美国的主持人明星制为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可观的收视率以及经济效益。明星主播在对受众增加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着节目的品牌影响力。《NBC晚间新闻》主播布莱恩在报道突发新闻事件时给出的精彩评论和解析不仅吸引着大量的受众,也为节目本身带来了可观的商业效益,击败了竞争对手。
关键词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意识;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10-01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普及和发展的趋势下,新闻编辑岗位中也开始引入数字化技术,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编辑者必须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特点所面临的改变,并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进而更加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制作出更加精良,更具品质的新闻节目。
新闻编辑者要有具辨别新闻信息是否的能力,还要懂得运用正确的方式,体现出多元化的思维发展,从而正确的把握对新闻信息报道的真实、科学性。作为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除了要负责宣传稿件的编辑,还要负责很多地方稿件、通讯员稿件的处理,在进行新闻编辑的同时对我们自身的要求十分明确,要达到传播的任务,而且对于主流价值观的掌握也要与时俱进,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是广大听者所需要的。同时,对于重大事件和突发新闻事件,作为编辑也要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不但要从多侧面的阐述,也要在编辑策划的时候进行全过程开展编辑,编辑还要对现场信息、加工、以及组稿等进行严格监督管理。面对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对编辑人员的工作能力有着极大的考验,所以新闻编辑的应急能力、策划能力与组织能力都必须要不断提高。
2.1 组织稿件需要更具内涵性,更加科学
数字时代下的新闻编辑工作本质是没有改变的,只不过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基于解释事实的基础上,新闻编辑在组织稿件的时候,应该更加关注稿件的内涵上,能够通过资料的表象,分析出新闻事实的深层内涵,同时还需要对这一类时间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所以说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其工作特点从开始的传统平面性报道,慢慢发展成立体和体系化的新闻报道,所以新闻编辑要尝试,编辑内容时不要被陈旧的思维所限制,应该大胆创新,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与专业素养,综合一系列方式进行科学、具体以及全面的报道,促进新闻传播。
2.2 编辑方针需要更具规划性,更加规范
数字时代,网络技术遍布各个工作的各个角落,在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工作存在更大的随意性,而新闻编辑岗位对于工作上的随意性是最为忌讳的,新闻报道讲究真实、客观、可靠,新闻的格式也具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即便是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新闻岗位所独有的特点也可丢失。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者应该严格尊许行动指南,在制定编辑方针的时候,对每个版面、每个栏目进行逐一规划和设计,为广大人民群众展现出新闻报道的严肃性与新闻工作者的严谨性,从而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与舆论导向作用。新闻编辑这需要更加准确的对融合媒体集团的不同媒体地位,同时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这才能够实现新闻媒介最大的传播效果,提升其所带来的市场经济效益。
2.3 传播把关需要更加严格,更加合理
新闻报道在传播之前,是由新闻编辑者进行把关和筛选的,在数字时代中,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人员,他们必须要具备搜集整合、核实审查、分离处理以及加工处理信息资料的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版面设计,根据最终确定的稿件进行最合理的设计与布局,最后进行报道。也就是说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前的最后一道把关关口,记者虽然也会对相关资料进甄选,但是从新闻报道的合理性与严谨性方面来看,他们远不及编辑,编辑不仅需要甄选材料,还需要对它们进行综合加工和处理,针对稿件的加工后的整体效果进行把关,尤其是在数字时代下,各种不良思潮,鱼龙混杂,全面杜绝新闻上的政治思想偏差以及虚假性、负面性,全靠新闻编辑者。做好新闻传统的把关人,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数字化时代显得更加重要。
2.4 追踪指导需要及时,更加客观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者,它不仅仅是承担正保证新闻质量的责任,同时还应该积极挖掘新闻的价值,提升新闻的价值,同时在新闻策划方面也不能忽视,因此可以说新闻编辑是记者的指导员,记者进行采访要在编辑的部署和要求下完成,记者必须要配合新闻编辑工作进行采访,在数字化时代下,新闻编辑的指导性特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了以上内容,还必须要认识到数字技术强大的传输能力,记者几乎可以深入到所有采访区域,很少会被地域或者条件所限制,因此大量的信息会被传输到编辑手中,编辑需要及时全面的了解记者的动态,基于记者角度,立足于全局,认真分析采访时间,与记者进行合作互补,最终创造出更加富有意义、富有创新的报道。
2.5 话题引导需要正面健康,富有时代意义
在数字时代之下,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信息所承担的责任更重,所面临的形势要更加艰巨,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聊天工具,能够随时观看新闻信息,也能够随时发表自己对于这些新闻的看法和认识,这使得媒体不仅实现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同时也实现了人们意见的发表与互动,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基于这种前提下的新闻编辑工作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变,首先,新闻编辑者要认识到这些转变,认清自己是公共话题引导着的地位,开始逐渐组织起与不同类别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是观点碰撞。新闻编辑自身作为公共话题的引导者 ,也通过这种主持的过程实现了对广大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另外,新闻编辑者承担引导舆论的责任,因此必须要以积极、健康正面的思维为群众指导,建立良性舆论。
3 结论
新闻编辑作为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方面,在数字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其工作特点的转变必须要得到正视,基于目前市场以及群众的需求,不断转变工作方法与思想,提升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促进新闻报道价值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沈惠仪.解析数字时代新闻工作的主要特点[J].数字与出版,2011,9(22):16-17.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61-01
“三贴近”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和要求。“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三贴近”是方法和要求,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和电视新闻规律,在电视新闻报道的求真、求新、求快、求广上下真功夫、作好文章。
一、求真。新闻必须真实,这是一切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新闻的生命。所以在新形势下,新闻的真实性更要引起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1、事实必须真实。大家都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真实首先是事实必须真实。但是由于记者采访浮在面上,不深入基层,不贴近实际,不深入调查研究,仅凭被采访对象所提供的材料就写稿子、拍片子,从而造成报道失真。如,拍宁安市某乡镇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的片子,这时多数乡镇还没行动,为了好发稿,就以点概面,说成全市掀起水利建设。这样的片子播出后,有些观众就会疑问:俺乡里还没搞水利工程,电视台又在吹牛说假话。这些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端正思想,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贴近群众,深入生活,做细致的采访,确保事实的真实。
2、表现手法必须真实。电视新闻的形象化特点,要求报道事实必须真实,而且视听结合的形象传播也要真实可信。也就是说,真实性与真实感要统一。真实性就是事实的客观存在,这是第一性的。真实感就是新闻报道的事实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是第二性的。这样讲是符合新闻观的。
首先是拍摄。形象画面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真实首先画面要真实,尽量不要用摆拍、补拍等组织拍摄的手法,要尽最大努力在新闻现场用挑、等、抢的拍摄手法去抓拍。
其次是画面组接。就象写文章,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流畅和修辞一样,电视新闻的画面组接也要连贯流畅,符合事实逻辑。它是电视语言的语法修辞。合理的组接是声画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统一体,能给观众以流畅感、美感、真实感。不合理的组接会破坏新闻的表现力和真实性
所以说,失真的报道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就是远离了“三贴近”的要求,新闻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二、求新。就是新闻要有新意,新闻是否“新”也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电视新闻报道的求新,要做到角度新、立意新、表现手法新。
1、角度新。新闻角度是记者以新闻敏感挖掘、表现事物的新闻价值时所选取的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新闻角度选取的如何,最能体现出记者的业务水平。
抓角度要抓事物有特点的那一面,抓住个性,报道就有新意。特别是我们现在的会议报道、经济报道,基本是一个模式,太陈旧,观众最不愿意看的。所以,我们要在不违背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广开思路,把会议报道、经济报道与实际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贴近一些,探索出新的报道形式,寻找出新的报道角度,提高这类新闻的可视性。
2、立意新。立意,主题是新闻的灵魂。记者只有在吃透上级精神,摸清下级情况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才能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要想立意新,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提炼大主题。如,2007年报道报道宁安市民营经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的新闻,一般性的报道就是项目多少个、从业人员多少、引资额多少等,这样没有任何新意。如果从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多少个就业岗位这个角度报道,新闻就不会落入俗套,因为下岗再就业被提到了确保社会稳定这一高度来认识,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这样以小见大去写,新闻稿件就有了新意,也容易上发稿。
3、表现新。电视新闻具有多符号的优势。(画面、声音、文字、图表、特技等)我们要充分发挥出这些优势,使报道更真实、更自然、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具可视性。
三、求快。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做到最快的发现新闻事实,最快地采访到手,最快地播发出去,如果落在别人或其它媒体后面,稿子可能就发不出去,即使发出去,也有拾人牙慧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