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记叙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语文味;记叙文;教学法;《少年闰土》;尊重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08-04
记叙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文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记叙文的教与学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在记叙文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语文味教学法创立者程少堂老师在其主编的2015版《语文味教学法》一书中指出: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程老师独创的现代教学法,具体操作主要体现在语言、文章、文学、文化4个层面为一体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上。
每篇课文都可以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4个层面去学习课文,而且能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囊括其中。关于什么是语文,学术界或实践界大约有以下3种观点:①语言+文章;②语言+文学;③语言+文化。而程老师主张这样一种观点: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而每篇课文都是语言与文章、文学、文化的有机统一。
下面,本文将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4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记叙文课例,谈一谈语文味教学法在小学记叙文中的应用。
一、语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且“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应该说,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让学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
1.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个字
例如,“飙”字,言其迅猛,像一群狗一样疯跑;“乌”字,不点睛,因为羽毛纯黑。又如,象形字“明”,左边一个太阳,右边一个月亮,可以跟学生讲讲这个字的来源、造字法,还可以动手画一画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等等。
2.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个词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的“语言之美”这一环节,笔者这样设计:课堂开始检查预习,朗读生字词,接着出其不意地展示3组词语:①厨房、扭、窜;②刺猬、畜生、套;③扫、拉、罩。笔者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组的3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意思要连贯,学生发挥想象,遣词造句:“今天我抓住了一只刺猬,我把它套到门前,没想到那畜生却把绳子咬开,逃走了”“厨房里有一只老鼠,它在冰箱前面扭来扭去,见到我之后就窜出去了”“我家买了一只刺猬,刚回到家,我妈妈不小心被它的刺扎了,于是就骂‘这畜生’,然后她就用绳子将刺猬套住扔出去了。”不难发现,如此设计好处较多:一来检查预习、复习旧知,二来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说话能力,三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发言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活跃了课堂,一举多得。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的这几组词语非常有讲究:一是这些词语必须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词;二是可以选择一些形近字、同音字放在一起进行区分;三是可以选择一些难写的、容易写错的词语;四是几组词语连起来可以概括成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句话
它可以是用词华丽、优美,可以是用修辞而生动,可以因拟人而描写形象,可以是描写生动、写出意境。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图画》有这样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用词准确、语句生动、意境优美,很值得品味与模仿。
4.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段话
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课文最经典的就是第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文章开头安排的“月夜瓜地刺猹”这幅静谧神异的图景,不仅勾画了少年闰土机敏勇敢的形象,而且巧妙地打开了“记忆之门”,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鲁迅所描绘的奇异世界,打破了时空界限。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一开篇就去读一读、背一背这段优美的段落。
二、文章
语文味教学流派中的“文章”包括文章的信息、体式、技法,小学语文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中提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对于小学生来说,笔者在选点上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文章”的选点可以是“技法”
仍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课文写了4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作者将4件事情写得有详有略,这便是这篇课文在“文章”上的选点。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文中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作者为什么只选这4件来刻画闰土?②再探究。看看课文,哪件事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为什么重点写这件事?最后总结章法:作者不仅精心选材,还把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详细写,其他略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种写法叫做详略得当。
2.“文章”的选点可以是“材料”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课文《怀念母亲》以回忆(日记)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通过探究:季羡林有许多写母亲的日记,为什么只选这几篇?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不难发现这几则日记最能反映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最能反映中心,进而总结选材要跟主题息息相关。
3.“文章”的选点可以是“写作顺序”
例如,《飞夺泸定桥》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日出》是围绕“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来描写的,《我的战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也了解写文章的章法了。
三、文学
语文味中所说的“文学”主要是指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各学段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文学”的选点上可以这样做:
1.“文学”的选点可以是“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例如,《少年闰土》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鲁迅是最善于描写人物外貌的,尤其是描写人物的眼睛。《少年闰土》中有两处外貌描写,刻画了闰土可爱的形象。第一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第二处: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你从这两处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体会外貌描写对认识人物的重要性,再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教师或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人名,只写特征,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这样一动笔,让学习到的文学常识马上得以“落地生根”。
2.“文学”的选点可以是“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处理“文学”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几处,在语中悟,在悟中读: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个句子,抓住“凄凉”和“甜蜜”,为什么是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补充资料,出示《留德十年》中的日记,让学生了解他在德国时学习与生活十分艰辛,并鼓励想象他在德国时还会碰到什么处境?赏析过后加以指导朗读。
又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的句子: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里紧抓“面影”探究:母亲的面影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会想象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笑容。然而此时,笔者要告诉学生的是《赋得永久的悔》里季羡林写道:“现在回想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也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从而让学生理解面对这样一个受尽苦难的母亲,他还没来得及尽孝,心中十分悔恨。
通过上面的赏析进行探究:作者是如何把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的?领会并总结作者的表达手法:①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②借助环境天气的烘托。
3.“文学”的选点可以是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等。
“文学”层面的选点还有许多,可以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酌情赋予。
四、文化
小学阶段在文化层面的要求,课标上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为教师在文化层面进行教学提供了权威的依据。
“文化”这一块应该是语文味最具有魅力的地方,这里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一般来说,语文教材中主题单元的编写是有特殊用意的,同时教师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教师根据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赋予教材别样的价值推送,也是不错的主意。这个“文化”是最考验一个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考验教师独特的价值观的。所以,在“文化“的选点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文化”的选点可以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讲述两个人的友谊。一般的教师对“文化”这一块可能会处理成“友谊可贵”等。再细读课文,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闰土和“我”是很不一样的。他们两个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但“我”有没有看不起闰土?不但没有,反而很尊重他。由此,如果“文化”这一块仅仅处理到“友谊可贵”,则没有挖掘到这篇文章所体现的真正价值,而“人格尊重”才是新颖而独到的理解。现实生活中,有的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有的大城市人看不起小城市人,有的薪资高的看不起薪资低的人等,而人格尊重这个价值推送不仅新颖独到,而且对学生的生活也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指引与教导作用。
2.“文化”的选点可以是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第四个层面的“探析文化之美”的文化探析――“孝顺母亲,感恩祖国”,语文味教学法认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先要教育学生从小爱自己的母亲、亲人,同学,朋友,爱周围的一草一木,爱草叶上的露珠,爱放学时的晚霞,这样的人不会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个文化价值的推送显然要技高一筹,一般教师会处理到“孝顺母亲”或高喊口号,空讲热爱祖国也就罢了。如果把“爱国就爱一草一木”这个道理告诉学生,一下子就让学生找到了热爱祖国的切实行为。
“文化”的选点还可以是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快乐人生、健康情趣、自然和谐,等等。
采用一语三文的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还要坚诗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相机点拨,幽默点染,激情点燃,鼓励自主探究,既要就语文讲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
附:
语文味教学法之记叙文《少年闰土》常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写7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 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语言之美
1. 尝试背诵课文的第1段(重点段落)。
2. 出示词语。
厨房 扭 窜
刺猬 畜生 套
扫 拉 罩
(1)自由读。
(2)遣词造句:上面这三组词语,选择其中一组造句。每组中的3个词都要用进去,而且意思要连贯。
二、再读,品味文章之美
1. 上面这些词语:大部分来自闰土和“我”讲的这4件稀奇的事。
(幻灯:4件稀奇的事)――齐读
2. 探究:文中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作者为什么只选这4件来刻画闰土?
3. 再探究:看看课文,哪件事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为什么重点写这件事?
(师总结章法:作者不仅精心选材,还把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详细写,其他略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种写法叫做详略得当。)
4. 品读“看瓜刺猬”。
(1)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我”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看瓜刺猬!请看阅读提示。
(请仔细默读“看瓜刺猹”这件事,看看哪里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为什么?并且想一想怎么读好它?你们可以在书上画一画,边读边想,也可以写上一些批注。)
(2)生汇报。
①摘瓜不算偷
A.感悟出:稀奇,很少见、闰土善良淳朴
B.指导朗读
②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轻轻地走去……
A.感悟出:紧张
B.指导读,重点指导“轻轻地”
③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这窜了。
A.感悟出:凶猛,伶俐
B.指导读
④他害怕吗(哪儿看出来的)
有胡叉呢。
A.指导读
⑤看见猹了,你便刺
A.感悟出:场面刺激
B.指导:加快速度大声点
⑥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A.师:要读好这句话,不容易,你得注意变换语气。
B.师范读(加表情动作)。
C.生自由地练习,再指名读。
(3)分角色朗读(男女学生合作读)。
三、三读,赏析文学之美
1. 师:虽然30年过去了,但看瓜刺猹的画面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这迷人的夜色……,这小英雄一般的少年,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
2. 音乐起,齐读。
3. 这篇文章最经典的就是这一段话,写得很精彩。尤其是鲁迅善于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找出闰土外貌的描写。
4. 我们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小结: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5. 模仿写一写:选取在座的其中一个同学,观察一下,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生开始写作)
6. 指名读,大家猜。
四、四读,探析文化之美
1. 出示图:你觉得他们的关系怎么样?找出最能体现他们关系的语句。
(出示最后一段)
2. 你们看看,他们两个虽然是好朋友,但有很多不同,课文里去找找。
3. 师:到现在我还听说,有的城市里的人看不起农村人,有的知识分子看不起农民,为什么?
4. 那课文里的我有没有看不起闰土?反而是 ?(喜欢,羡慕,尊重)
师:尊重,这是对朋友的尊重,也是对人格的尊重!
5. 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6. 最后让我们以鲁迅的名句来结束这堂课。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第一节预习的学法指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三年级起开始学习预习课文。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从第七册开始,“预习”已进入课例,与“课文”、“思考·练习”匹配,成“三足鼎立”格局。叶圣陶先生早已断言:“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依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预习的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明确预习指导的序列层次
预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习惯到习惯、由粗浅到精细的实践过程。指导中要有层次性,力求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新大纲关于预习的要求其序列层次是:
三年级: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四年级:学习预习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五年级: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讲究预习指导的一般策略
1.预习进度应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扶后放的程序。
预习开始阶段,应将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预习的时间和质量,有利于小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带动下,学会预习。引上预习之路以后,即可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预习。逐步减少课内预习,循序增加课外预习。使学生逐步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的独立的预习。
2.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符合“四性”原则。
“预习”列入新教材课例之后,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分解“预习”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题目,以利学生更加明确预习的方法和具体目标。预习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即针对教材训练目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预习题目。
②趣味性原则。
预习题要避免千课一面的公式化倾向,要形式活泼多样,注意激发学生学文情感和求知欲望,促动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探索问题。
③操作性原则。
预习题的设计既要反映明确的学习要求,也要提示操作程序和预习要领。有了操作性的指令,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过程去机械思考问题,预习才能到位。
④可接受性原则。
预习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自学与探索新知识过程的第一步。预习新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过低,学生感到索然寡味,没有效果。
3.预习评价要注重督促检查、及时反溃
预习的直接目的与作用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对已知的复习;对新知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新知的难点并孕发质疑点;对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有布置,就要有督促检查。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可在预习中进行,亦可在讲读中有机穿行。检查的方式很多,诸如试读、试讲、试译、复述、回答问题、看预习笔记等等。无论哪种方式的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讲评。讲评中以鼓励为主。讲评后提出改进意见,以推动下次的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是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教师评价引导得当。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
三、教给预习的具体方法
1.常规性预习四步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概况。先把课文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有个初步印象。第二步,划出字词,查阅注解。划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查阅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写上注解。实在不能理解的,在听课时作为重点。第三步,标号分段,归纳大意。给自然段标号,再写出每段大意。根据自然段的大意再分出意义段,并试看归纳段意。高年级还可试着归纳每课中心思想。第四步,思考练习,提出问题。阅读课文后,看一看后面的思考与练习,然后试着做一做。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特殊性预习六法。
特殊性预习法是指读不同类型文章所采取的独特的方法,是相对“常规性预习法”而言的。“常规学法”是基础,“特殊学法”是发展。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能根据课文的某一特点进行预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四素”“六句”法。对于初学记叙文的学生,让他们在预习课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进一步要求从事情经过的记叙中,抓住主要的句子,分别从表述动作、听觉、视觉、感觉、思念和言语行为等方面加以理解。从而了解记叙脉络和具体感知各种行为记叙句的表述功能。因为记叙文主要是写“人做事”(或“拟人做事”),“人做事”的经过不外乎是通过六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方式进行。六种行为方式转换到书面表述,就是六种行为记叙句。
(2)实验演示法。教材中有些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皮球浮上来了》、《称象》、《捞铁牛》等课文都是讲浮力的道理,都可提示学生回家结合预习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3)填表法。有些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说明文,分门别类的,条理很清楚。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设计表格(表格内容栏可以有引例,也可以没有引例),让学生通过预习填写。表填好了,课文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4)情境法。教学童话、寓言、故事以及状物写景之类课文,可以通过游戏、演唱、观察等活动,让学生预先感触有关情和景,激发兴趣,丰富感知,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预习《爬山虎的脚》,提示学生去观察“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生长状况。预习《春天来了》、《秋天》、《初冬》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课文时,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观察秋景,或在课前教唱“冬天的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意向活动。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印证相关,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
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的解答和方法的综合性思维,它建立在常规性思维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训练好创造性思维之前,必须得抓好形象思维、意象思维、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训练,只有这些训练抓落实了,创造性思维训练才会水到渠成。而这些思维训练,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与整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如教学记叙文、文学作品时,着重进行形象思维和意象思维的训练;教学议论文、说明文时,着重进行抽象思维、概念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进行这些训练时,还要相机地进行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训练。在以上多种思维训练中,可重点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上开始,辐射式地寻求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以求得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结果。例如,学习老舍的《小麻雀》后,我要求学生续写小麻雀的命运,让学生任意展开想象。学生争红斗绿,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被放飞了,回到大自然中;有的则写小麻雀终因伤势过重,不堪痛苦地死去了;还有的写小麻雀依然过着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课文,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像这样进行训练,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指导性与培养性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训练必须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对学生的培养。由于受年龄、心理、阅历和见识的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未免肤浅,教师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时,得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培养创新能力。如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针对话题作文的文体创新,讲到采用“故事新编法”时,学生起初编的故事总脱离不了原作的桎梏,总结不出故事新编的方法。此时,我就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安局在考核刑侦人员时,出了一道题。给每个应考者发一大串钥匙,令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去打开一扇指定的房门。结果,绝大部分考生都拿着钥匙,一片又一片地去试开房间,都没有结果,因为他们都没跳出“钥匙开门”的思维方式。只有其中一位,飞起一脚,踢开了房门。他经过分析,运用了逆向思维,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试完大串的钥匙。听完这个故事后,学生思维激活了,争先恐后地有创意地编了许多新故事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了“反弹琵琶法(翻案法)”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通过这一节课,也学会用逆向思维去创新的能力。
三、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训练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去实现,特别是现今的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中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可挖掘各种语文活动中涵盖创新思维的因子,并通过组织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或在班级进行辩论会,从而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而升华为创造性思维;或举办读书汇报会,让学生谈出自己独到的体会与感悟,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独立性;或举办调查报告研讨会,让学生独立走向社会,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综合训练……这样,通过多样的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训练,在训练中进步,在进步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出胜利之花。最后,教师要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相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去呵护和关心。一般来说,那些在班上调皮好动的学生不受学生和老师的喜欢,因为他们大都具有所谓的“离经叛道”思想,而这包含着许多“创新因子”,只要老师加以细心的引导与培养,将来定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教育史有不少令人警醒的例子。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竟被教师当作“调皮”、“捣蛋”赶出了学校。后来是他母亲耐心教育,才使他日后成才。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竟没有一个教师看出他的才能。爱因斯坦发表著名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论文时,他的大学老师明可夫就对学生说:“这使我大吃一惊,因为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是条懒狗,他一点也不为数学操心。”凡此种种,无不深刻地印证了一条教训:“在你的嘲讽中有瓦特,在你的教鞭下有爱迪生”(陶行知语)。因此,我们教师要有“大爱”情怀,要有一双慧眼,学会赏识一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自在地呼吸”(赞可夫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自由的天空中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作者:张文华单位: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