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探讨论文

教学探讨论文

时间:2022-07-07 10:0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探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探讨论文

第1篇

1.专业学科布点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专业学科形成创建于2001年,同年开始招收专科生,是浙江省最早招收动画专业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正式招收本科生。目前动画专业共有在校本专科生476人,报到率100%,连续几年来呈上升趋势。

动画学院的教学研究将充分发挥依托我校独特的专业学科群和人文环境,如:影视文学、音乐制作、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编导、影视表演及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学科优势,以数字媒体的人文关怀为内涵、以传统民族文化为底蕴、以高新技术和唯美时尚为延伸。提供在校师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创作实践、科研创新及学术研究。为我校作为国家动画教研基地创作中心的发展奠定厚实基础。近几年来,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对动画学院进行了重点倾斜,动画学院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办学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英国文垂大学、德国敏斯特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德克森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研究平台的开放

浙江传媒学院拥有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与浙江广电集团联合组建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建立了8个院级重点研究机构,围绕动漫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在动画创作上,学院具有本土资源的独特优势。学院专业特色鲜明,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高端动画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等40多个实验室对我院动画学院的协作支持与协助配合使得我们独立制作完成一部动画片有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区域地缘优势

浙江传媒学位于杭州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下沙高教院区有14所高校,是人才培养相对集中的地方。根据全国和浙江省动漫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整合自身资源,适时组建了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并确立把动画学院建设成为浙江省“动画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动画科研与技术开发中心、动画节目制作与节目交流中心、动画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散发中心”的发展思路。学院近三年组织参加了杭州国际动漫节,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并与众多动画院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动画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承办第二届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的“中国动漫产业高峰论坛”,学院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二届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先进单位”称号。学院在常州国际动漫节上,与常州动画产业基地签署了建立学生初中基地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与实践,直接参与动画产品的制作与生产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4.设施资料支撑

浙江传媒学院已投入使用的动画专业相关的实验室面积达500余平方米,硬件设备总值达500余万元。学院建有4个多媒体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系统、三维动画工作站、非线性编辑系统),定格动画工作室资金已到位,正在紧张建设中。学院覆盖传媒各学科领域、价值逾亿元的实验设备为形成完善的动画创意、制作等教育产业链提供了扎实的设施保障。目前学院已经能够完成卡通漫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动画、后期合成等动画实验和制作,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满足学生实验实训的需要。

学院现有4个校内专业实习基地,校外5个稳定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的100余个院级实习基地都可作为动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这就为推进产研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了一个扎实的平台。

目前学院图书馆与动画专业学科相关的馆藏图书音像资料种类已达8377种,其中专业图书26413册,音像资料18681种,学术期刊21种。影视动画学院另建有图书资料室,订购有上千种专业书。学院拥有的图书资料能较好地满足动画教学与科研研的需要。

二、动漫基地建设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动漫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推动了17个动画产业基地和6个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建立,促进规模化发展和培养优秀动画人才[3-1],有了很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最流行的动漫作品依然是日本、韩国、美国的作品,如怪物系列、《变形金刚》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表面看繁花似锦的中国动漫产业目前仍处在模仿期、混沌期和迷茫期,还没有来得及沉淀下来,找准符合中国市场的动漫产业发展道路[3-1]。这话没错,分析其原因,有下面几点值得思考。

1.基地的定位不明确,各自的优势特色不明显

动漫基地的重复建设和跟风现象严重,不少动漫基地还在观望等待,组织机构不到位,总体规划不明确,定位模糊,原申报基地的优势没有融合到动漫基地的建设中来。有的动漫企业同时进驻好几个动漫基地的现象。名目繁多的动漫节、动漫展始终跳不出漫画家签名、动漫真人秀表演、出售动漫周边产品的固定套等。

2.动漫产业链有错位和断裂显现

一般认为,成熟的动漫产业要经历“漫画——动画——衍生产品”的运作模式,即以风险性最低的漫画连载为起点探索和检验市场,然后出单行本,获得市场认可以后再制作动画进一步培育和拓展市场,最后由衍生品的开发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市场周期。

中国与日本同处于亚洲,均属东方,但是中国与日本的动漫运作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的运作模式是动漫公司进行前期的运作,制作过程是:先做产业链,再做作品。具体为:投资广告片――电视台播出――融入整个产业环节――制作作品。而中国大部分动漫制作公司的运作模式处于初级阶段。其制作过程是:先有作品,再做产业链。具体为:作品——市场推广——电视台播出——出书——出VCD——出玩具等等。一项动漫投资显示,95%的资金投向了动画。漫画出版和衍生产品开发,在中国动漫产业链中处于薄弱甚至缺失的状况。

4.高校动漫师资不足

动画专业属新兴专业,目前我国动画专业在校生本专科生近40多万,研究生也在增加。但相应的专任教师就比较少,他们大都从美术类或计算机类专业转行做动画教师,师资大都年轻化,同时专业院校培养的研究生不足以补充教师队伍。由于高校教学评估要求,能上讲台的应具有主讲教师资格即必须具备讲师或硕士的资格,这样动画专业本科毕业生再想要进入高校任教的可能性不大了。同时具有实战经验的动漫企业骨干(本科生)也很难在高校谋得职位。近几年我院虽说引进了几位动画方面的硕士生,但大都没有实战经验,离动漫产学研一体化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动漫基地重点发展的方向

结合下沙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功能,扩展动画产学研平台的建设。确定重点发展影视动漫、游戏产业和领域,形成以影视动漫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1.影视动漫业

加快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动画短片的创作能力,积极打造影视动漫的产业链。依托动画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等资源和优势,建设发展影视动画园区,扶持自主创业,逐步壮大集创作、拍摄、制作、交易发行等综合功能的影视动画业,扩大影视产品及衍生产品的开发。

2.策划创意业

完善和优化策划创意业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构成与完善策划创意业的产业链条,依托动画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规划打造若干个创意设计类集聚区。逐步建立策划创意设计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对创意设计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3.网络手机游戏业

以建设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网络手机游戏业,提高网络手机游戏原创能力,促进数字媒体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高端化和集聚化,使软件业和网络手机游戏业成为我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生力军。

4.开放实验室及展示中心

结合每年杭州国际动漫节的优势,引进和打造品牌项目,做大做优国际动漫节中的高峰论坛及“美猴奖”中学生动漫作品参赛活动。(紧转第40页)

(紧接第25页)加强动画工作室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新路子,实现下沙高教园区动画创作开发实验室平台。

5.教育培训业

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数字媒体教育培训机构。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产业化运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办学及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发展数字媒体教育。

五、动漫基地保证措施

1.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领导与扶植。将基地建设纳如浙江传媒学院总体发展战略,使基地建设成为学校影视动画产学研一体化的形象工程。

建立浙江传媒学院国家动画教学研究机构,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各自的业务活动,实现规划化管理与服务,具体承担基地的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和产业引导等工作。

2.以政策扶持为引导

实施专项基金扶持政策。学校要从产业扶持基金中每年安排一定的人民币用以扶持影视动画学科建设及动画产业的基地的专项基金。基地也积极鼓励和帮助创新团队申报有关专项基金项目;

实施基地场所扶持政策。基地主要依托动画学院现有的场所设备开展工作,但学校还需从22层演播楼划拨出2间各60平方米工作室,用于扶持基地动画学创作。

3.以教学研究团队打造为依托

教学研究团队是基地建设的主力军,要极力打造好教研团队的建设,以动画工作室为单位,建立相应稳定的教研队伍。并要求任务按年度分解到个工作室,建立相应考核奖惩制度,形成良好的创作氛围。

4.以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定位为基础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最核心的就是人才。应十分重视营造一个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为人才培养、吸收、集聚、创业创造条件。以项目的落户带动人才的引进,以人才的加盟推动基地的发展,从而形成项目、人才、产业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良性发展模式。

5.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途径

加快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动画短片的创作能力,积极打造影视动画的产业链。依托动画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等资源和优势,建设发展影视动画园区,扶持自主创业,逐步壮大集创作、拍摄、制作、交易发行等综合功能的影视动画业,扩大影视产品及其后产品的开发。

六、总结与展望

中国的动漫市场是全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人口多,层次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人群欣赏水平多样,都是中国动漫市场的资源,所以中国需要建设一个创意与欣赏动漫的社会环境。目前社会动漫评价体系及欣赏氛围还没能包容动漫这个领域。所以,打造动漫基地要脚踏实地,培养这种动漫创意和欣赏的社会环境要从孩子抓起。

参考文献

[1]孙立军主编.高校动漫专业课程开发与教育技术改革[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年.

[2]魏善沛编著.网页设计创意与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2006)

[3]/news/news.aspx?id=38028

[4]/edoas/website18/info34290.htm

[5]/GB/48644/48662/6326099.html

[6]/f/games/082/13/547373.htm

[7]/pubnews/481801/20070618/521252.htm

[8]/GB/70806/70982/6189565.html

[9]/GB/6289809.html

[10]/GB/70806/70982/6189565.html

[11]浙江传媒学院国家教学研究基地规划.2007年.

第2篇

这种教学方法是以信息反馈为主线,把自学研讨贯穿始终,它改变了传统的注入法,使课堂信息由单向传递变成了“双向传递”,即学生把自己的成果通过各种渠道输送出去,然后收回外界对它的评议以检验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从而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调节和改进。

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边创造,再将所掌握的知识输出,输出的目的在于对学习进行检验,调节,选择,控制,从而利用反馈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下面就以《白杨礼赞》为例,该施教思路主要特点是在常规教学中引进“反馈DD矫正”程序,使教学具有自我纠正的能力,以取得全体学生的稳步提高。

其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分为不同层次要求的6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简要地说,主要是:

1:理解白杨树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手法和层层深入的描写方法。

3:理解,掌握文章的结构线索。

4:理解对比等修辞手法。

5:简要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6:正音认字,理解该课的语言特点。

其教学设想为:

1:安排两课时。

2: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放在重要位置上,对默读,圈点,朗读等均有严格要求。

3:课前要预习,课堂设计问题进行讨论,课后做好形成性测验题,重点段落熟读成诵,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回的学习信息及时加强对学生不足之处的指导。

4:形成性测验在课讲完后进行,分A、B两卷,程序是:集体教学DD形成性测验ADD矫正DD形成性测验B。

其具体安排为:

(一)预习

1:题目的含义

2:生字词注音

3:朗读课文,圈点出描写高原和白杨树的词语。

4:做关于全文结构分析的填充题。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主要讲读讨论第一至三部分

第二课时主要讲读讨论第四、五部分

讲读要点为:

1:文章结构上“形散神不散”的体现

2:怎样描绘白杨树

3: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4:排比反问句的运用

5:开头写高原景色有何作用?

6:五次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语言上有何不同?作用是什么?

(三)课外练习

1:选择常见的事物,如小草、石头、路灯等,展开联想,用象征的手法仿写短文。

2:选择词解中的正确义项。

(四)课后测验

在教完此课后,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20-30分钟的形成测验(A卷),然后对测验打分,凡答对80-85%的学生被认为已达到掌握水平,可给予表扬,对未达到掌握水平的学生都需要进行矫正学习,接着对他们进行与A卷等效的B卷测验,学生只需回答以前做错题目相平行的测题,如学生A、B两卷上答对的题目相加能达到80-85%,也可被判为达到掌握水平。

试题按层次目标确定得分,每卷的主要项目有:1、文学知识2、中心思想3、结构线索4、修辞手法5、词解6、某一段落阅读分析

该施教思想特点为:

第3篇

[论文摘要]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和实用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专业特色出发,分析比较该专业的听说教学大纲和小学英语对听说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提出了对教材的处理意见和可供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听说课课堂内外的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早已将教学重点由读写训练转为听说训练,这里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就不再累述。由于现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将语言形式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对英语初学者的小学生来说,就要从听说入手。鉴于此目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教学就应与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就能增加该专业的听说教学的实用性,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教学技能。

那该专业的专业特色究竟是什么?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尤其是应用语言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质量。老师准确优美的语音语调对初学者会有一种如音乐般的魅力;流畅的口语和地道的表达方式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高听力和口语学习的环境;具有一定表演才能的老师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老师应该是: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较高的听、说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有课堂演示,表演的特殊技能;掌握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能充分适应孩子的特点,通过开展孩子们喜爱的课堂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了解影响外语听说能力的因素和外语教学理论,采取适当的听说策略等。有了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下一步就要研究听说教学的教法。首先要对比研究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和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部2007年7月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听说能力的一般要求(节选)

(一)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二)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二、小学英语新课标中对听说能力的目标总体描述(节选)

(一)一级(三、四年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

(二)二级(五、六年级):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三、对比分析

对上述听说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会发现,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教学在达到其一般要求的同时应突出专业特色,增加实用性。现主要从专业特色和实用性方面讨论:

标准的语音。听说课中首先应该让每个学生过语音关。主要教学内容为国际音标的正确读法和发音方法,美式和英式音标的区别,听音辨音能力,重读、弱读,升降调,断句,正确拼读字母和单词等基本语音技能。语音的训练应该列为第一学年的教学重点,因为这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而且对小学生的英语入门和今后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英文教学。要结合小学英语教法课,让学生在听说课中熟练掌握和应用小学英语的基本课堂用语及肢体语言。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就应该让他们在初学时接受全英文教学,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帮助下正确理解老师的指令,通过反复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成自己的语言。这里我强调在听说课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去表达有声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更丰富、更复杂、更微妙的内涵。曾有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动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发展空间。

能说会唱会表演。根据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得到提高的,其听说的能力也是在语言交际和应用中得到体现的,所以小学英语老师首先就应该具有说唱和表演等多种技能,并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这些能力的培养就应结合教法课在听说课堂中得到体现。一般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采用的形式比较死板单一,如对话和讨论等。为了突出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特色,在听说课堂中可采用与小学英语课堂相似的教学模式,如语音模仿,两人及多人对话,讨论,简单评价分析,自编自演儿童短剧,用英文讲童话故事,看英文动画片,英语歌曲演唱和表演,诵读英文儿歌和绕口令等。通过这些形式,未来的老师们在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课中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建议

基于以上对听说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对此,还应该研究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因目前还没有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特定的教材,国内很多该专业的学生仍选用《大学英语听力》配套教材或《新视野听说教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在目前使用的教材基础之上,合理选用,安排教学内容,并适当的增加能突出其专业特色和实用性的材料辅助教学。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教材处理建议,以供讨论。

(一)教材结构。《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专科用)》编写的,与精读,泛读,快速阅读,语法与练习配套的听力教材。其中每课都涉及口语训练,因而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教材。该教材着重听说的基础技能训练,材料大多以生活题材为主,在培养学生听懂基本语言单位(如语音,字母数字,单词,句型)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学生在语篇的理解能力和熟练程度,提高他们对听说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听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同时教材所提供的题型与全国四,六级考试题型相似,可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首先具体分析教材结构:

教材每单元分三部分,包括单项听力技能训练(PARTAMICRO-LISTENING),语篇整体听力技能训练(PARTBMACRO-LISTENING)和口头练习(PARTCORALPRACTICE)。

1.单项听力技能训练。该部分主要涉及语音练习,听音辨音,单词和短句等听力基本训练,培养初步的听力技能。结合课本练习和材料,教师让学生学会如何分辨容易混淆的音素,失去爆破,单词和结构;学会对简单的语音信息做出判断和分析,包括对数词(年份,日期,年龄,电话号码,地址等),简单句的听写。同时,教师还应对语音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如音标的发音原理和技巧,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连读,省略,爆破等基本技巧的训练,还可辅以英语绕口令,歌曲等对学生进行训练。该部分要将听说结合起来,听和说所占的分量应该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得到同样的提高。

2.整体语篇听力技能训练。该部分短文的题材多为生活场景类,因而对学生来说内容不是很专业化,对提高口语表达也很有实用性。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分两个方面来安排教学:一是对应试听力技巧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应试技能,如主题句和关键词,猜测问题以及对不同类型问题的答题技巧等。这里就不再详述;二是对提高听说能力本身的训练。影响听说能力的因素包括语言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和非语言因素(如心理素质听力技巧等)。传统的听说教学把听和说独立教学,或者重听力而轻口语,重口语而轻听力,这些都不能有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两者应该并驾齐驱。该教材的听力材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生活类场景,如问候,介绍,爱好,学习,提供帮助,请求,致谢,道歉,购物,看病,社交活动,体育活动等。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交流谈话密切相关,所以同时进行这些方面大量的听说训练,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还和我们以后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课堂教学可采用先以说为主的热身运动,再精听教材内容,完成练习,为下一步积累语言素材,再就所听材料进行语言再现,之后再听材料模仿语音语调,规范表达。

3.口头练习。这部分主要进行以说为主的巩固扩展(如自编对话短剧,复述,讲故事,讨论等)。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正确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另外,还要通过课外口语练习,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课堂上习得的语言素材和拓展学生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让其意识到自主学习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主导课堂。听说活动交替进行,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交流。对于学生在表达,交际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和评价,起到交际衔接和促进的作用,并把握时机,适时介绍听力策略和交际策略。

(二)课堂教学方法。要在听说课堂教学中突出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实用性,笔者建议将听说课的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法的某些内容巧妙的结合起来。首先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就要让其充分认识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知道自己应该学习掌握好哪些技能。有了这些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就要让其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真切的感受小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1.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将来从事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启蒙人,而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对英语语言初步的感知能力。要让我们的学生以后有效的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就要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深切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英语听说课堂的教学形式应该活泼丰富,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选择他们想听,想说的话题和内容。首先要克服学生的畏惧,紧张,羞涩等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先给他们充分的课前准备,再让他们在课堂上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渐养成说英语的习惯。有了习惯,就有信心大胆用英语表达,说英语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其次是帮助他们克服语言表达障碍。通过听和模仿语言材料,先学习别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再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有困难时,学会使用肢体语言。这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加鼓励。具体的说,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以下课堂教学活动可供参考:

(1)材料复述:让学生复述所听材料的关键词,大意,主要情节,细节。不同形式的复述可就具体情况和材料的难易程度安排在听说课堂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课后可以布置故事复述的练习,选材为儿童故事或童话故事,并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根据情节做出手势和表情进行复述。以后,逐渐增加难度,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2)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练习情景对话。如在诊所,在车站,在邮局,在餐倌,在商店等。教师还可以提供英语短剧和动画片的音像资料,让学生进行模仿表演。

(3)短剧表演。可以就听说材料进行改编表演,或让学生分组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短剧,并进行小组评比。

(4)英语儿歌和绕口令练习:儿歌和绕口令不仅是练习英语语音的语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而且朗朗上口,节奏明快,便于记忆。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进行听音,辨音练习,培养英语语感,同时还为学生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素材。

(5)英语歌曲,歌剧表演:音乐是所有人都乐于接受的东西,所以英语歌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2.加强语言基础训练和讲解。每一堂英语听说课都有语言教学重点,教师在每课的听说训练之前,应该详细的向学生讲解在不同场景下应该用什么句型和表达方式,向学生介绍类似的表达法,比较英汉语言的差别,让学生尽量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在学生的口语练习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学生表达是的汉语式英语和语言错误。

3.利用多媒体进行听说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能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这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除了教材上的听说材料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之外,主要利用计算机设备来丰富课堂教学材料,将大量知识信息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给学生。直观,立体,动感的图文音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播放英语歌曲,观赏英文影片,进行课堂语音和听说测试,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给学生提供课后的听说练习等,这些方式都能较快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加强课后练习。提高听说能力主要靠平时坚持不懈的练习,因此,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能让学生的听说得到充分的练习,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练习,安排各种听说活动。上面已经提到了利用局域网或校园网给学生提供练习,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如英文儿歌,英文小故事,英文短剧剧本等训练听说的材料,汇编整理后自主练习,再让学生自己组织参加一些英语晚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英语角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听说,而且为学生今后组织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结语

小学英语教育专业除了教法课之外,其它的英语专业课目前所使用的教材都无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应该想办法弥补教材的不足。而听说课是其中最灵活,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根据笔者在该专业八,九年的听说教学实践,形成了对该课程的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和改进,让学生在听说课堂中能听能说,重要的是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适应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也知道如何有效的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2007.

[2]郝建平,李静纯.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虞苏美,李慧琴.大学英语听力[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第4篇

关键词:声乐辩证法整体与局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近几年来,笔者仔细研读了不少声乐教学的学术文章,从中认识到,一些声乐教育家,之所以能取得好的声乐教学效果,“点石成金”,让学生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走向辉煌,是由于其教学中正确的理论思维与声乐教学实践紧密地相结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中具有辩证法的哲学思维。现笔者结合一些声乐教学实际状况,对以下几方面加以认识。

一、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在声乐教学中,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整体和局部的问题。所谓整体,是指事物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的统一;所谓部分是指构成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或一个因素。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声乐大师沈湘说,歌唱需要三个条件:头(头脑)、心(感情)、身(发声器官——歌喉),三者的配合统一才能完成美的歌唱。这三者之间的配合统一,其实质就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若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例如,我们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情带声”,但是许多人对其理解比较简单、笼统,流于表面,认为有了情就有了声。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故“声”是歌唱的基础,“情”是建立在“声”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一个演唱者即使充满了激情,如果声音技巧跟不上,也不是最好的演唱。为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长期严格、系统、正规的专业声乐技巧的训练,同时要培养学生感受、鉴别美好声音的能力。如:歌唱的松弛美、连贯美、灵活美、圆润美、穿透美等。在我们的声乐课堂里,往往会停留在声音的纠缠之中,没认识到声音应与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有一个更高的审美角度,这个角度是:“演唱者把歌曲思想、情绪和情感注入到歌声中去,那么歌声就具有了美感。”将歌唱技术与传情达美恰当结合,这才是声乐的真正意义。如唱亲切的歌曲,运用气息柔和流动的声音;表现威武雄壮的歌曲,运用“坚”起来的挺拔的声音;唱缠绵的爱情歌曲,运用柔和的半声;唱欢快活泼的歌曲,声音轻快飘逸而富有弹性。

由此可见,教学中应注意将发声技术、歌唱心理、音乐美学以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把握整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材施教,才能在声乐教学中树立整体观念,防止片面性。

二、处理好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对立而统一,并且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发展。声乐也是如此。例如,歌唱中的声音与呼吸是矛盾的问题。“气”和“声”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气催声响,声靠气传,气停声止,无气不发声。若在发声中单纯追求喉咙打开或过分强调呼吸的作用有可能导致声门与呼吸失调,造成声音病变,正确的方法应是注意喉咙的打开与气息的配合,即发音时喉头打着哈欠向下叹息挡气,使气息的压力与喉头相对抗而又保持平衡,才会发出较理想的声音。再如声音高位置的训练,一些学生,为了追求“高位置”而把气息和喉头都上浮起来,发出尖、卡、虚、紧的声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将“高位置”与“低控制”协调起来。这一高一低是一对矛盾,若在提示声音的高位置同时又保持气息下沉的低控制,歌唱状态就会处于平衡,发出理想的声音。其实,在声音训练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如:打开喉咙与声音的集中;笑肌上抬与下腭的放松;声音与情感等,都不能孤立地强调哪一方面,这一系列的训练,无不贯穿辩证统一的规律。用这一规律审视声乐艺术,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因此,声乐教师既要有辩证的思维方法,也要引导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辨听自己发声的对与错,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运用科学发展观掌握学科规律

初学声乐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没有学发声之前,能满有信心地用大白嗓“喊”唱。然而,正式开始学发声后,突然不会唱歌了,信心也陡然下降。一些学生还经常出现练声或歌唱中的反复情况,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甚至丧失学习声乐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声乐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学习声乐有一个努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好是哲学上所说的,否定之否定,从不自然走向自然,从自由王国走向独立王国,再从独立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从他多年声乐教学的体会中总结出:“歌唱嗓音的技能性发声训练要经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这段话实际揭示了声乐学习中的否定之否定的哲理规律,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谓自然阶段,是指在没有接受专业训练之前,以个人对音乐的感觉和模仿进行自然的、无拘无束的歌唱。但进入学校后,教师要从理论与实践上,指出学生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歌唱器官的运行机能,纠正学生原有歌唱中的一些错误方法,学生在这一阶段就会有不适应的感觉,因此,歌唱中就会有许多不自然的情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切忌给学生唱力不胜任的歌曲。首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中声区的训练,不要盲目扩音域。因为中声区是连接高、低声区的桥梁,学生在此基础上练声不会有音域负担,容易体会到气息的作用,喉咙打开的感觉,管子通畅的妙处。但这一阶段掌握的东西不是全面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什么样的声音是错的,学生心中是没有底的。他们在发声练习时感觉时好时坏,这种情况,实际是声乐学习的一个必经的阶段。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声音训练以及学习的积累,学生就会对歌唱发声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歌唱技巧会不断提高。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积累进行概括、分析、比较,启发学生不断地修饰和调节自己的歌唱状态,发出富有表情的声音。要培养学生多思善学,在“悟”中找状态,养成细心感受、体验的良好习惯。这一阶段,学生要切忌浮躁、骄傲和盲目自信,用各种方法进一步提高声乐技巧。声乐技术、技巧是为生动表现歌曲内涵、思想、风格服务的。为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多渠道、多角度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在演唱中把握歌曲的风格。如演唱江南民歌时应婉转细腻含蓄;演唱西北部民歌应高亢、深沉而质朴;演唱蒙古族民歌应气息宽广;演唱新疆民歌应具有欢快嘹亮的声音。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感,这样才能声情并茂地歌唱,这种声音才能打动听众。

古人云:“工夫深处渐天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声乐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技术和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有一定的艺术底蕴的沉淀时,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得心应手地歌唱。在演唱中,感情流露自然,朴实大方,没有矫揉造作,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可见,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做法。没有坚韧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没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就不能完成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和转化。

四、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教师要想如实把握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声乐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巩固优点,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改掉毛病。然而,一些教师经常用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不知所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歌唱艺术是无止境的。因此,教师对待学生正确的态度是,学生有优点应该马上肯定,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鼓励学生,同时,要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毛病,把问题讲得简单、准确,讲得风趣、幽默,这样,学生就会对声乐学习有信心。对学得好的学生,教师要启示学生不能安于现状,要虚心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这样,学生才能客观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声乐。做教师的,要想有长足的进步,“源头活水”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仅要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还要善于向自己的学生学习,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通过教学,学生会反馈相关的信息,教师还可以从中验证自己的教学。

综上所述,辩证法是联系与发展的学说,把握了声乐教学中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就把握了实质与核心,也就掌握了打开声乐教学艺术大门的钥匙。辩证法能让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对立统一的矛盾,在否定之否定中掌握学习规律,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客观地认识问题,全面、能动地解决问题,从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声乐教学。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为此,我们应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激发在声乐教学中的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著《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3]刘朗著《声乐教学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5篇

1教材内容、教学手段的调整和优化

最新的八版教材内容更多篇幅更大[3],有限的学时内确实很难顾及全部,因此,我们将“聚糖的结构与功能”“组学与医学”列为自学内容;把“维生素与无机盐”糅合在“酶”那一章里讲解;把“DNA损伤与修复”整合在“DNA的生物合成”那一章里讲解;“真核基因与基因组”和“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等只讲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这样安排教材,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新进展,并容易为学生接受。这样就能保证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大纲,将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转化为授课时的中心思想。同时还能根据不同的学时和授课对象,选择恰当的章节与合理的顺序进行安排。在教学中还通过总结,进行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帮助学生分清概念,记住要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内容具体化,易于理解记忆,如讲授完生物遗传中心法则的理论内容后,通过列表来比较复制、逆转录、转录和翻译的一些异同点,这样便于学生探寻规律并掌握重点。

2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

除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也很重要。传统的医学实验课内容多以简单的重复性实验为主,在重视基本技能操作培养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我们对医学专业的生物医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一些探索。以病例分析为基础进行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是以一些疾病的病例为中心优化组合教学内容[4],将相关的几个生化内容有机整合成一个连续性的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辅以课堂讨论,使学生有条理和系统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熟悉掌握一些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5]。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和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6-7],已在众多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医学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8-9]。

3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传统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授过度地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容易导致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现行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10]。学习知识的意义是对于知识的运用,因此我们在基础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应适时、适度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医学知识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实现基础教学理论与临床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很多临床疾病与生化过程有关,如酶原在胰腺的异常激活可引起胰腺炎,这样学生就记住了酶原的激活以及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苯丙酮酸尿症以智力低下为主要表现,是由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引起的,这样学生就记住了苯丙氨酸羟化酶。用75%的乙醇或碘酒消毒,其目的和原理是什么?进而引入蛋白质变性内容的学习。将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临床的疾病进行联系,让学生们逐渐认识到生化的这些基础理论也可以在具体的临床疾病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无用”理论知识[11],通过这样的结合,既可以加深学生理论上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4教学手段的多种实践

在实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各种教学手段各有其优缺点[12],如何行之有效地取长补短,使之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针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各章节不同内容的特点,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中,针对生物化学课程中较浅显的内容,尝试教师引导,学生主讲的授课方式,如维生素与辅酶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编写提纲,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台主讲,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当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可以安排一次讨论课,如讲完“遗传信息传递”时可安排讨论,比较复制、转录、翻译过程中的异同及其相关的生化内容。在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信息量,改善教学效果,如在结合的一些临床疾病内容里插入一些图片、动画、视频等,不仅可以增加相关理论的信息量,同时也使这些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和生动,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高效、高质的先进性[13]。在多媒体教学中综合运用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些临床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通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建宇 武瑞兵 邓秀玲 苑 红 叶纪诚 王海生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0)12(A)—0058—01

如何摆脱苦于写作难于写作的阴影,这是部分学生迫切想解决而又苦于找不到有效途径的一个困惑问题。那么能否借助一点技巧跳出这个圈子,让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进而取得较理想的分数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向要明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想一想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表现哪种思想,哪种主题,抒发哪种情感,阐明何种道理等等。明白了这个立足点,文章就抓住了“纲”,写作时自然就能沿着这条轨道前进,不会偏离方向。一些思绪混乱的作文,往往是学生在没有理清思路,在没有明白意图的情况下就动笔,结果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文章势必使读者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所以学生写作时应在正确审题立意的前提下再下笔,动笔之前,静下心来花几分钟时间把意图弄清楚,想明白,要一下子让教师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博得大家的好评。

二、角度要小

文章之大忌是大而空。切入的范围太大,就不容易写实、写具体、写深、写透,而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泛泛而论,这样的文章势必是空洞肤浅的。因此,在面对有些过于空泛的题目而言应选择一个小角度,从一些小事中入手,这样才能把复杂的事写得生动,以小见大,写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在平时练笔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就要从小入手,力求具体深入,把事件叙述完整,把物体说明白,把道理讲透彻,把感情表达清楚。作文选材角度小,笔墨才不会分散,内容才会显得明确、集中、充实。

三、内容要真

有的同学总认为生活是平平淡淡的,没有新鲜奇特的事可写,因此喜欢弄一些花巧的东西,编一些耸人听闻的事,制造一些不可思议的离奇情节,这种“刻意”安排,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学生没有养成主动观察世界的习惯和意识,再加之现如今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创造性,使得学生不敢将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可是,学生们要知道你所经历的一段往事,曾经有过的一些感动,曾经产生的一段情思,都是你亲身体验的,那才是一种最本真,蕴含着最深的感情的,如果把它原原本本地表述出来,肯定会令人荡气回肠,顿生钟爱之情。生活是真实的,真实是美的,你所经历的东西,倾情地把它表达出来,也许能给人一种生命的启迪,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生活的回忆。

四、语句要通顺

作文的语言,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写得生动、形象,高分作文也不是每篇都很有文采,但是通顺这种最基本的要求要做到。语句是否通顺,它直接反映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通顺就是要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把它讲清楚、说明白,让人家听得懂、看得明。在一句话中,表达的意思要明确、完整,要符合语法规律。上下句之间,要紧密连贯。不用怀疑,这个要求不难做到,只要在写作时细心慎重一点,写好后认真默念一遍,检查一下是否有磕磕碰碰的现象即可。语言做到规范得体,即使没有花哨的语言,也不会影响整个作文的质量,还能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本色之美呢。

五、字迹要清楚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英语媒体评价

一、引言

上世纪中期以来,现代视听媒体、通讯工具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地开展整合教学,在实践中体验着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巨大变化。

近三年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开始尝试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的整合教学,运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在整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反思教学实践活动,辩证的思考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被引入作新的教学媒体,一方面,展示出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常常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将有关课程信息到网上,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地进行交流,将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想法及时与他人进行沟通,通过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1]

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适应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里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合作能力。”但是受升学压力影响,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这一任务更多地落在高等教育的肩上。在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需要通过网络系统获得有关学习信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其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课程整合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这种特殊优势,正切合教育改革的需求。

三、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的教学实践

05年以来,我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师生交流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电商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学实践

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制约,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教学实践的开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善而逐步完善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到网络课程学习、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教育技术提高过程,同时也是电商英语教学改变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的过程。

1、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电商英语整合的教学实践从多媒体课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开始。近年来,随计算机在高校中应用日渐普及,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逐渐走向教学舞台。

“电子商务英语”以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为教学的脉络,因此其英语语言的教学必然要拓展到专门用途(计算机、经贸等)英语等多方面范畴,其课程必须是一门综合应用型的英语课程。[2]对于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通过实践加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需解决语音学习、模拟或创设虚拟的商务交易过程等问题,为此,将多媒体可见引入教学活动中。

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丰富了电商英语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已有知识迁移;多媒体课件集成多种素材(视频、音频、动画、文本等),扩大了教学空间。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电商英语的教学质量。

2、利用网络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由于高校的教师管理体制等原因,多数教师授课结束后即离开了学校,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大量的课下时间无法充分利用。因此,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提高电商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为了解决课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需求,我们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课程教学活动。在网络课程中,包含在线学习、辅助资料、辅助学习工具等。其中,在线学习主要包含课程教学中所需要的教材内容;辅助资料包括教学中需要的文本资料、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等;辅助工具包括学生的自我测评系统、电子答疑系统等;为了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还专门开设了讨论区。

通过网络课程,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藉由网络课程提供的各个功能系统,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评,查找与课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同时网络课程所提供的讨论区,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积极的讨论,从而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3、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专题学习资源

电商英语教学中需要讲解的知识较多,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经济与贸易、英语等多方面知识,但授课时间较短,如何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成为制约教学的重要因素。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我们积极开展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活动。“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从这个角度来看,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是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学习平台。”[3]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还为学生提供功能强大的写作平台和专题讨论区,为学习者展开协作学习、交流与探讨相关问题、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访问专题学习网站,能够获得大量的有关语言与文化、计算机网络、经贸以及相关电子商务的原始英文资料等方面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在信息技术与电商英语整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积极使用形成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获得的信息作为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往的教学评价经常用期末测试成绩评定学生的电商英语掌握情况,而形成性评价打破了考试的时间限制,能够依据学生的要求随时进行测评并给予反馈。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包含评价反馈系统的设计。学习这对学习内容做出反应、表现出行为之后,应及时让学习者知道学习结果。反馈有利于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4]电子商务英语网络课程中,提供了在线的各单元测试,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果学习者未达到学习目标,网络自评系统能够给出相应原因并给出建议与答案。效果评价后,给予相应的鼓励语言以调控学生的情绪与注意力,从而保证学习者的最佳学习状态。

另外,网络课程系统能够自动记录下学生进入学习系统的所有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记录了解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基于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不仅仅依赖于网络课程提供的评价系统,现代网络通讯工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和教师通过各种聊天工具进行在线交流,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促进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商英语教学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忽视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长时间的对比、反思,总结两种评价方式的优缺点,以便不同的教学情景中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三)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活课下为师生、生生交流创设一定的平台,能够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促进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当前,主要的信息技术交流方式包括,在线聊天工具的实时交流、bbs与聊天室的探讨交流、Blog(博客)的争鸣交流。当然,传统的交流方式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线聊天工具的实时交流主要使用MSN、ICQ、Yahoo信使等交流工具,提供实时交流与即时应答。在上课期间,师生加入到指定的群或组,大家在群/组内发表各自意见,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群/组提供的记忆功能能够准确的记下所有成员的发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查阅聊天记录,查阅有关学习的信息。0

bbs与聊天室是一种相对传统的讨论方式,应用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或学生兴趣开设不同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的权利,使学生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教师有缺点以及其它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Blog作为一种近两年来流行的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偏爱,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拥有自己的Blog,博主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以日志的形式发表在上面,与更多的爱好者交流、讨论。

四、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整合教学的反思

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商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究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便利,同时也反思信息技术与电商英语整合教学的不足,以便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网络知识的多元化与教学控制

以往教学中,教材与教师几乎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通信工具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未经加工的信息涌向课堂教学,更多新观念、新思想融入学生学习环境,教学知识呈现多元化。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大量的知识涌向学生,自主性较高的学生就能获得更多有效知识,而自主性相对较差的学生就可能被其他事物所迷惑,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对知识的控制、对信息的控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控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仍需要更多的实践检验与理性思考。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是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的,当不同的信息涌向学生时,怎样过滤对教学不利的信息仍有待深入研究。

(二)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学

反思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成为客体或附庸、或被强制的逆反者,导致教与学相互隔离,教学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培养和发挥。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人们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可以自己调控教学进度,因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促使了教育、教学改革,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认知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偏好,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应首先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学生的认知风格,由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传统教学媒体与教学工具的作用

科技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带来了许多现代化媒体,促进了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仍在教育舞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由其自身特点和当前我国教育与社会的现状决定的。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依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师要想对教学效果实施更高效的控制,必须把学生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同时,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配备了计算机及联网功能,因此有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不能在现行的教学中完全实施,而传统的教学媒体和工具则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信息技术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应该认真对待传统的媒体及其作用,不能走“技术至上论”,而是应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媒体的选择既要有效又要节约成本,即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科学选择教学媒体与教学工具。

五、小结

在信息技术融入到电子商务英语教学和教研的过程中,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能够实现有机整合,促进教学相长。实践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创设情境;同时,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在提高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信息技术与电商英语课程整合进行了初步思考,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期待专家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艳明.Blog在高校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研究[OL]./20060119/3171190.shtml

[2]徐源.“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初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6-78.

第8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章意思的过程”,是阅读中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英文阅读材料时,为准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和理解文章意思,相应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步骤,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英语阅读能力是儿童进行英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奠定儿童未来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石。“如何教”以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几种主要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师生间的交互对话为背景,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培养儿童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并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佩林卡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吸收了专家支架、预期教学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之一。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培养儿童掌握“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主张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提示和支架。交互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教师解释阅读理解策略并进行示范。教师先呈现要阅读的文章,并提供一定的线索激发儿童的背景知识。然后,在儿童默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具体示范“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是什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儿童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师生间进行“交互”对话是重要环节。“交互”对话特点如下: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对话应有主题、方向;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作字句的重复;教师对儿童的发言所作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第二,儿童进行讨论与练习。教师要安排儿童轮流做小组(4~6人)的“老师”。在组员都默读完一段文章后,“老师”要像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进行“总结文章内容、提问、阐释疑难、预测下文内容”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师生的自由对话和讨论中进行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主要有:详细阐述和评价他人的总结;提出其他问题;评价他人对下文内容的预测;请教别人,要求澄清疑问;帮助他人消除对文章的误解。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儿童能够内化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认识,独立应用策略进行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二)直接解释教学模式

直接解释教学指教师以直接外显的方式教授儿童一种或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先是由罗勒(L.R.Roehler)和达菲(G.G.Duffy)等研究者提出的。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强调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以使儿童能“模仿”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解释与运用密切结合,以便使策略性的心智活动能在阅读文章中得到立即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或步骤。

第一,教师直接解释与示范要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师选取并向儿童介绍要阅读的文章或文章段落,一般应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向儿童示范怎样应用一种阅读理解策略,使儿童能比较直观地观察到成功的阅读者利用这种阅读理解策略进行理解文章的心智加工过程。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支架式练习。儿童按照要求就教师选定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练习。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着儿童对策略应用的逐渐掌握而相应减少。

第三,教师说明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迁移性。教师也还要对所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在其他类型文章中的应用进行解释说明,以促进儿童在各种阅读语境中对所学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是普雷思雷(M.Pressley)等人提出的一种以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为“媒介”,实现师生、生生间对文章意思的共同建构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读者与文本及师生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各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聚焦于对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实施周期较长,它要融入到整个学年甚至数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强调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关注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以此协调儿童之间的“对话”和对文章意思的建构理解;要求教师具体示范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组合应用“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教师的解释与示范。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解释并示范上述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包括对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的不同应用语境的说明。

第二,儿童的练习。儿童练习使用阅读理解策略,教师对怎样有效使用阅读理解策略给予指导,并在儿童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暗示。

第三,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儿童轮流通过出声思考方法来使他们理解监控文章的过程外显化,向其他儿童呈现并解释他们是怎样利用相应策略去理解文章的。具体来说,儿童要向他人说明他们是怎样将文章内容与先前知识进行联系的、说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过程、描述一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故事景象以及预测的下文内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会各自建构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并就各自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强调阅读理解策略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向学生明示各种策略怎样以及应何时何处使用。

二、对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

模式都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一致性,如:它们都吸纳了支架式教学思想,认为要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恰当提示与指导;都强调教师的有效示范作用,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示范与解释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都重视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练习。但在一些方面它们又有不同。

第一,教学内容有区别。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对“总结”“提问”“阐释”以及“预测”等四种理解策略的教授,要求实现儿童对这几种策略的掌握和迁移应用;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则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但它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单个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则主要以“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策略的综合及灵活应用作为教学内容。

第二,对“交互”的关注点不同。交互式教学模式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直接解释教学模式主要侧重教师的指导和支架作用,强调了师生间的“交互”;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强调阅读者与文本的交互建构作用,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儿童在三种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不同。与其他两种模式中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相比,直接解释教学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师身上,对儿童的关注较少,这也是它最大的不足之处。交互建构策略教学中儿童的参与讨论形式相对灵活,不同于其他两者的严格的教学程序和步骤。

三、给教师的教学建议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是研究者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而研究发展起来的,相关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交互式教学在小学特别是四年级以上儿童的英语教学中有显著效果,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影响;直接解释教学也能帮助小学儿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促进他们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可以使二年级的儿童更多地意识到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儿童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深入分析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特点和规律,恰当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处在本族语背景下,儿童学习英语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水平也对英语阅读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的发展过程,并受到了汉语学习经验的影响;作为初学者,儿童在开始学习英语阶段,“通常听和说的比重要超过书面语言,进而逐步增加书面语言的输入(即阅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与阅读学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对英语阅读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在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要在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音意识和口语词汇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程度地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并根据儿童阅读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二)教师的有效示范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有效示范是交互式教学、直接解释教学和交互建构策略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模仿,教师的有效示范有助于儿童阅读理解策略的学习。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知识,并且要以“外显”、具体的方式将应用各种策略的完整过程示范给儿童。例如,想让儿童掌握“总结”的要领,教师就要对什么是“总结”和怎样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等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还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自己是怎样进行“总结”的讲给儿童听。对于英语故事的阅读教学,教师可用when、where、who、what和how等引导儿童抓住故事内容。而“总结”其他类型文章的内容,怎样从文中寻找关键性的词汇、短语和主题句子以及怎样将这些词汇和句子“组合”起来,就成为教师示范的重要内容。超级秘书网

(三)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效组织儿童讨论与练习

三种教学模式都关注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讨论与练习。虽然直接解释教学模式较多地侧重在师生间的讨论和教师指导下的练习,但小组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对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例如,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的小组活动中,儿童用出声思考的方式轮流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理解文章的过程。针对汉语儿童,教师应鼓励他们用英语说出自,己的理解过程,比如“WhenIreadthesecondsentenceintext,Ithink…”;也可以用汉语,“当看到了这篇课文的题目后,我联想到了某某课文,某某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所以我猜想现在的这篇课文可能主要讲了(猜测下文内容)……下面我开始看课文的第一句话,这儿提到了一个人名……我发现自己对这个句子不十分理解,这个‘it’是指什么呢?(自我提问)…一看完这篇文章,我发现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事情……(总结)。对于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阐释疑难)……”这使儿童能够比较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深化他们对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理解、应用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儿童对多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掌握。

第9篇

【论文摘要】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学校有价值的材料;文章从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教学档案的特点、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论述了对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学校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材料,其内容非常丰富。高校的教学档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高等学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故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1系部教学档案的内容

(1)综合类:主要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文件;学院规划实施计划、教学要点、教学工作会议的记录、简报等材料;学院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条例以及教学工作的文件;教改项目的立项报告;教学工作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每学期评教评学的相关材料及教学检查的记录、总结。

(2)教学管理类:教师教学有关规程、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有关材料;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及开课有关资料、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质量检查、师资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教师进修培训材料;学籍管理材料;学籍变更材料;课程安排表、学年校历。

(3)教学业务类:重点课程及一般课程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总结等有关材料;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志等有关资料;教材建设、教师自编或主编教材及使用教材的目录;教师制作的CAI课件等资料;优秀教师讲课的典型教案、教学模型、标本,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材料;教学实习有关材料;各种考试试卷及试卷分析材料;学生的毕业论文及评审意见;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有关资料,考研相关材料;教师业务档案;教学仪器设备材料等。

(4)教学研究类:各类教改项目及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书、实施计划、成果及总结以及获奖的申报材料和奖状;获院级以上的教学成果类的申报材料及奖状;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目录。

2教学档案的特点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的客观反映和总结,故除具有一般档案的属性外它又有自己的特点:

(1)内容广泛:一方面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办学领域不断拓宽,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使得教学档案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另,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高校除了设置相应的德、智、体几方面的课程外,随着专业的增多,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差不断加强,使的教学内容多学科性越来越明显,与之相适应,档案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2)材料来源较分散:高校教学档案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两级教务教学活动,即有上级和学校下发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有关文件,又有主管教学的教务部门形成的关于教学改革、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材料,同时还有系部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档案。

(3)归档时间不同:文书档案是按年度归档,而教学档案是按学年度进行归档的,归档时间从上一年的9月1日到当年的8月31日。

(4)高校的教学档案统一按国家教委办公厅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进行。

3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材料收集较困难:因部分教学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科研成果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应该由自己来管理,担心材料会遗失,或担心档案部门立卷归档后自己利用不方便。故对上交档案材料有抵触情绪,使的收集起来,有一定困难。

(2)系一级的管理困难:由于系部无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故材料的收集、整理、移交都是由教学秘书兼着,由于有些教师不配合,就会造成资料的不完整和档案材料的不延续性。加上有些系部认为系部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对档案材料只要用时有就可以了,无须按什么规则整理归档,导致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使得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与关联性。

(3)资金紧缺:系部收集到的材料并不能马上移交,因经费不足有些系部连一个像样的档案柜都没有,故造成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后与移交前这一段时间无处可放,容易遗失而选成档案材料的遗失。

(4)人员紧缺:一般高校系部都无专职档案管理员,由教学秘书兼任,而教学秘书的主要精力在教学上,加上大部分没有受过档案专业培训,因而少有精力去将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完整,这样将造成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准确性,致使移交到档案馆的材料不规范,给今后的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4加强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1)从系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各系部由于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低,管理不到位,系、教研室两级档案管理、存档部门职责不明,归档机制不健全,导致文件材料重复归档、不归档、漏归档现象较为普遍,亟需在科学划分系部档案类目的基础上,明确系、教研室档案的建档、存档和管理职责,加强对系、教研室档案工作的指导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对系部、教研室档案工作的指导与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对系部档案工作的督查,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加速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2)档案材料应当随时收集、随时整理档案工作应当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自查、自评、整改和自建的长效机制,以此为档案管理日常运作机制提供质量上的监控与保证,避免把问题都积压到一件中心工作来临前仓促解决。

(3)完善档案制度建设,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办法和分类体系,使档案分类走上统一化、标准化。

(4)归档要求:凡需归档的教学文件材料,必须遵循教学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归档材料之间的联系,据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原则进行系统整理;尽量采用原件,规格相对统一;一般用计算机打印,不能打印的则要求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书写,字迹要工整,图文清晰,并装订成册,以利长期保存;教学档案材料一般要求长期保存。教学日历、教学任务书、课程安排表、学生实习有关材料、教学检查座谈记录、听课记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各种考试试卷、实验报告等则要求保存五年以上;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于每学期期末对本单位的教学档案进行及时的清理与归档。立卷人应按文件材料自然形成的规律和便于利用的要求,进行系统整理、组卷、并编页号、卷号(盒号),填写卷内目录、备考表,拟定案卷标题,注明密级和保管期限,并于每学年度结束后对所有教学档案进行汇总,装订后,按学年度排列进柜管理存档。

(5)收集工作必须贯彻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教学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按归档范围分类收集;必须保证归档教学文件材料收集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系统性;所收集的教学文件材料按各大类的分别积累,进行预立卷,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6)利用现代办公技术,实现教学档案现代化的管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不断增大,如果仍依靠长期沿袭的手工方式去处理日常教务工作和管理教学档案,就不可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故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实现教务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邓绍兴,陈智为.档案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10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第11篇

1.1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主要使用板书,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在下面听,课堂教学互动很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同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很难取得突破。多媒体的引入,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可以将视听两方面更好地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使学生、教师、多媒体三者实现互动。教师可以把C语言课程相关的所有内容放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课程信息、布置作业,并永久保留各项网上学习痕迹和各项统计消息等,从而拓展教学空间。学生随时可以浏览该课程相应的辅导材料,进行网上提问、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等。当然多媒体只是教学工具的一种,在课堂上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

1.2演示编程、增强互动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来进行实际编程演示,并运行结果,使学生学会借助于C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编程的奇妙,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随着课程的后续学习,还可以继续向学生演示对于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如何来编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编程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此外,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些课后作业,在习题课的时间让学生来演示自己写好的程序,大家共同对程序进行分析、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课堂讲述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把课堂交给学生,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在程序设计中,针对一个程序的多种编写方法展开讨论,评价程序,使学生认识到优、劣代码的特征,思考怎样才能编写高质量的程序。在学习完循环控制后,如对于计算100以内偶数之和,我们要求学生分别用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来实现。这样的教学过程,有效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编程兴趣,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深入理解。

1.4填空式教学方法

在讲述程序时,不将程序的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程序,了解程序实现的功能,再添上适当语句,然后运行程序,直到得到正确的运行结果。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以往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往往存在着集中式的讲述,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语句的语法讲得较多,往往是注意事项罗列了一大堆却忽略了程序的“设计”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举例死板、单一,过于依赖教材。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了不会编程、不会应用,相关知识联系不上,最后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淡化。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必须加强上机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在上机练习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上机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并且这些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很多复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学到函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编程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在上机操作之前给学生先演示用一个简单的程序来实现,上机操作时要求学生对这个程序进行修改并用带参数的函数来实现,最后要求学生对程序再进行修改,用不带参数的函数来实现。通过这样的案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实现方法及编程技巧,并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说C语言的程序是由函数构成的。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任务不但有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设计错误、寻求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错误。例如在讲解求100至200间的全部素数并要求每行输出10个素数这个程序时,可以在程序中设置一些隐蔽的错误。这些错误可以是算法上的错误,也可以是语法上的错误,或者是逻辑错误等,使得该程序不能正确执行。然后让学生在上机时进行调试,分析程序,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我们设置这些错误的目的是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找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不断地克服困难,提高思考能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也可以积累调试程序的经验。

三、结语

第12篇

认知心理学认为,概念,尤其是初级概念,大多是由感性材料先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经过对比、分析、抽象、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抽取出一类现象或事物的关键属性而获得的。因此,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入门阶段,首先要解决好学生感性材料贫乏、有关表象不丰富的问题,然后,就要带领学生历经对表象进行抽象加工的全过程。学生对表象抽象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重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重整的结果,要在语言(符号)、实例(典型)、图景(表象)等认知系统的各个层面上突现出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能动的、可以用于推断、分析、解决有关物理现象的新的认知模块。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历经概念获得的全过程。

另外,还应当看到,学习物理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关于物理世界的前科学概念。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是物理学习赖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没有前科学概念的支持,物理课程的展开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中,又往往包含有许多的错误要素,而这些错误的成份,又是干扰科学物理概念建立的极大障碍。怎样处理好前科学概念,也是物理概念教学中要不断研究解决的问题。

现以九年义务教育华东版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怎样认识力”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来探讨物理概念教学的操作技术。学生学习准备状态分析:

学习本节教材时,学生已经形成了“力”的前科学概念。学生的力概念主要来自自身的体验,大多与自身的感受、物体的运动,以及由此派生的种种现象相联系。静物也会是施力的主体,学生极少想到。关于远距离作用、力作用的效果、力作用的相互性等等,学生都有相当的感知,但缺乏一定水平的概括和总结,没有形成相应的命题。“力作用的主、宾体缺一不可”,“运动的物体不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作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与运动方向有一定夹角”,等观点,难以获得实际生活经验的支撑,因此,本节课对这方面涉入不宜太深。前科学的力概念,最主要的错误在于“力”与“速度”混沌不分,本节课可以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怎样认识力(二)力是什么

演示:手推小车以实物演示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板书)手拉弹簧手提钩码手压海绵从学生的自身感受开始。变换力作用的宾体。

小结:推力、拉力、提力、压力都是人施加的引导学生对主体进行抽象。

提问:机器能不能起推、拉、提、压的作用呢?举例说明。

板书: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泥起重机提砖压路机压路

小结:机器也可以施加力变换力作用的主体。从人到“可动的”机器,主体外延的展拓不突兀。

思考:人和机器可以施力,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能起这些作用呢?

演示:弹簧推车钩码拉车弹簧提钩码钩码压海绵

总结:人对物体可以施力,机械对物体也可以施力,其他的物体对物体都可以施加力的作用,我们可以说:

板书: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说明: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举例:人推车──人对车施加推力的作用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从人、机器到其他物体,在更大范围内抽象力作用的主体。弹簧是“动”物,而钩码是“静”物,打破“力只能由‘动’物施加”的表象的局限性。把“人”降至“物体”,强化对主体的概括。“作用”,通过语词的代换作自然概括。一般物体都会受到力,这对学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以上对比、抽象的过程只紧扣着施力物体展开。

模仿:弹簧提钩码──弹簧对钩码施加提力的作用弹簧是施力物体,钩码是受力物体钩码拉弹簧──钩码对弹簧施加拉力的作用钩码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讨论:刚才研究的力,都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会不会出现力的作用呢?用概括形成的抽象观念,回过来对原实例的表述进行整形,使原有的感性材料顺应新建立的抽象观念。“之间”,通过语言暗示进一步“调平”主、客体地位,为力作用的相互性作暗示性铺垫。演示:磁铁吸引小磁针(2)摩擦的塑料棒吸引纸屑(3)乒乓球自由下落

由“直接接触”到“不直接接触”突破作用方式表象的局限。

小结:作用也可以发生在有一定距离的两个物体之间。

演示(1)(2)以前做过,这里再次强化,为以下概括力作用的运动学效果激活有关的表象。

(三)力作用的效果

板书:二、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力的作用能产生哪些效果呢?也就是说,受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哪些变化?

提示:着重研究受力物体一方。

由于前面演示的激发,学生容易概括出两类效果。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在表象中突现出现象的另一个侧面──作用的效果。

演示:人拉弹簧,手压海绵

板书: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演示:手推车,车由静变动,由动变静

说明:运动状态发生形变(配以图示,或引进多媒体动画)

回顾:磁铁吸引小磁针,静止的小磁针“跳”起,摩擦的塑料棒吸引纸屑,纸屑上“跳”乒乓球自由释放

后,自静止变为下落

形变的观点学生容易接受,简洁处理。

引导学生对过程的细节充分展开想象,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运动状态变化”。

在前面学习“7.3物体的运动”时就注意引入术语“运动状态”。

板书:2.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刚才“动”到“静”和“静”到“动”的变化,实质上是物体速度大小的变化。

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没有其他的变化?

演示:手迎着车运动的方向推车,车返回演示:绳拉小球作圆周运动

先“反向”,后“转向”,有利于引导学生概括思维的方向。

通过图示,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中“力”与“速度”发生分离。

用箭头表示力,可以进一步抽象出力作用的方向特征(矢量性),便于后续课自然地过渡到力的图示。

提问: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包括哪两种情形?

板书:速度大小变化运动(速度)方向变化

练习:

举例说明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发生了形变。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激发学生做分类概括。

通过举例,使新揭示的力概念的本质特征(作用效果)获得更广泛的表象支持。

思考:反过来,我们能不能从力作用效果的表现来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受到了力的作用?怎样判断?

阅读:要求找出文中重要语句逆向思维是概念掌握水平的关键特征,是从具体运算水平发展到抽象运算水

平的标志。

后续课还要就此继续展开,课时关系,这里不再做举例练习。

(四)力作用的相互性

实验:用拳头捶桌桌子

提问:用力捶时,拳头有什么感觉?表明什么?

说明:疼痛感觉是由于剧烈的形变。

这一现象表明:

板书: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利用学生自身感受形成的表象。本例还强化了“‘静’物(桌子)也可施力”的新命题。下例同此。

分析:弹簧提钩码,在把钩码提起的同时,弹簧本身也变长了,说明弹簧也受到钩码的拉力。既巩固了对力作

用相互性的认识,又强化了由效果判断力存在的推断方法。下例同此。

讨论:你坐在船上,船停靠在河边,想要让船离岸,你用什么办法?

本校地处河网地区,学生有关感知表象丰富,易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

讨论:教材图9-5、9-6讨论的目的是对原有的表象提升,组合到新形成的科学的力概念体系中去。

在讨论分析中,一一明确各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作用效果,通过术语的运用再度强化新形成的力的概

念结构系统。

力的单位

回顾:长度、质量单位的确定,引出物理量力的单位

阅读:(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1牛约有多大?

练习:你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大约多少牛?A.几牛B.几十牛C.几百牛D.几千牛

在力的新概念结构中,单位不是核心结构,本节课作低调处理。

侧重于单位形象的建立。

(六)小结

提问:学完本节内容,你对力有了哪些认识?

强化:施力和受力物体、作用形式、作用效果、相互性。

机动:阅读P89“读读想想”思考“想一想”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