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1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管理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优点;应用;课堂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65-02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定义
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控制、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有效的课堂管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教学秩序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另一方面,有效的教学管理能调动师生积极性。所以师生积极性的发挥既依赖于师生自身内部动机的激发和素质提高,又依赖于良好的教学管理。良好的教学管理既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激情,又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简言之,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根本保证。
二、关于案例教学法概念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教员于1925年引入商业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法在具有亲验性质的教学法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主要原因在于:案例教学法除具有其他亲验教学法的作用和特点而外,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有很强的适应性,即对各类教学对象和种种实际问题它都具有很强的效用。对于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无论是经验丰富些的,还是经验略为欠缺的;无论是对机关的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案例教学法均可适用,从而完成学习过程,最终实现各有所获。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优势及不足对比
较之传统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更容易吸引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案例教学法也使课堂更加的生动直观。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这些优势,使它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有组织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主导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还能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从而实现教学相长。通过一些案例激起学生对案例所蕴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兴趣,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其次,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心理学为例子,任何一个心理学案例,都具有其特殊的心理背景等,都需要不同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动员大家用心理学基本知识点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再次,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快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教育学基本原理教学为例子,在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育过程中现实案例的研究,把一些真实的典型教育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身临其境地作出反应,这也是提高学生今后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能力。最后,案例教学法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当然,和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再如,案例教学法在讨论中容易出现不找边际的联系,因此,案例选择要精当,并且前提是一定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四、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过程
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第一步要注意选择和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然后才谈得上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和分析讨论,教师再根据课堂上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进行总结提升,至此,只是完成了课堂环节,课后还需要对这次案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评价,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案例资料的组织,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该是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同时,选择典型案例还应考虑案例的现实性、真实性、启发性、精练性等。
2.实践中,第一步要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案例。通常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会事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从案例情况中寻找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第三步,全班交流,共同探讨更好解决方案。在同学们对案例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派代表走上讲台对分析结果进行讲解。再由全班同学通过对每种方案进行利弊讨论,从中择优选择更好的解决方案。
3.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就讨论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学员的发言了解讨论的效果,把学生在发言中说到的有一定创新的见解加以总结,明确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基本知识和观点做进一步的深化、拓展。
4.案例教学并不止于课堂,还需要课后的扩展评价工作。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用案例的讨论主要是用以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课堂的案例总结完成后,还需要课后的扩展评价。课后扩展评价分两部分:一是学生课后知识的扩展,二是教师的课后反思。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交际技能、思维等技能,为学生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本身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因此,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更加地有活力、高效率,对于活跃课堂,现实教学相长,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学生,案例教学法具有其优势。但同时,案例教学法由于根基于“案例”,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课堂实践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以上的理论讨论,在课堂实践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在课前的案例选择时,要注重与教学目的要求相符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和有深度的阅读和分析讨论,也不可忽视教师根据课堂上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进行总结提升,在完成以上环节之后,还需要对这次案例教学进行拓展评价,至此,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路还很长,既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也需要从最终评价标准上,把学生从课业和成绩中解放出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在一个充满了思维火花的课堂中,领略到案例教学法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陆志平,辜伟节.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当代]认知学习基本原理与教学策略文论选读 第四辑 第十六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6]刘康.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新观念[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7]冯克诚,于明,冯晓林.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8]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组委会组.第二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教师职业与健康指导小组.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高职院校电子政务相关课程体系主要是培养办公软件操作、信息产品应用及开发、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操作和需求分析的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子政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a.目前,国内开设电子政务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各级政府部门又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事电子政务的应用工作。因此,如何改革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缩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用人需求的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b.尽管在实践教学管理中有较成熟的电子政务实训教学体系,但是大多数实训教学内容都是基于传统网络环境技术的,这导致了学生在传统电子政务实训平台掌握到的技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移动电子政务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结合电子政务专业特点,我们对原有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提出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构建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环境,进而改革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2移动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意义
2.1实践教学管理具有创新性
将先进技术引进到实践教学中,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以高效率组织教学资源,形成有利的保障机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
2.2实践教学内容具有仿真性
基于移动电子政务平台构建仿真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职业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3区域服务范围具有扩展性
根据电子政务专业的特点,建立完善电子政务专业教学管理体系,积累丰富的专业人才培养经验,探索与政府部门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及服务。
3移动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目标
明确电子政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准确定位,按照移动电子政务岗位需求,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实施实践。完善实践课程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a.师生共同参与开发移动电子政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教学改革的转换。b.加强电子政务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提高教学管理水平。c.利用先进的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环境,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及人才培养服务。
4移动电子政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4.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将实践课程按照独立课程进行管理,构建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附属内容的管理方式,构建全新电子政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引进移动网络相关的实训课程,例如:《移动办公自动化实操》、《移动电子政务案例》等,完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内容、考核及评价等。
4.2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制度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根据移动电子政务相关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确定学生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制定有关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求和专业技能的具体规范,提出系统的技能训练要求和标准,为实践教学提供依据。
4.3移动电子政务仿真实训环境的构建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基础建设,设计开发移动电子政务实践教学平台,创建贴近实际的移动电子政务仿真实训环境。采用Android技术,在原有电子政务平台实训基础之上,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移动电子政务平台,确保学生掌握移动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相关操作和开发技能。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仿真实训案例,例如:移动行政审批流程案例,移动政府信息公开案例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4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
案例教学是军校任职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对于促进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实施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教员的引导技巧、控制能力、归纳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学员的准备程度、参与意识、思维水平,同时,教学管理者对学员能力的评价方式也深度地影响着案例教学实施的质量。因此,教员、学员、教学管理者应围绕营造案例教学良好氛围,把握好角色,发挥好作用,以促成学员能力更好更快地生成和提高。
一、教员应当好“导演”,适时引导调控,营造民主的案例研讨氛围
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员的角色是导演,其作用是引导学员深入投入教学,积极参与案例研讨。因此,教员要适时调控,巧妙引导,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以促进学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
(一)正确引导,鼓励发散思维
在案例分析讨论时,教员重在引导学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教员的“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方向。教员要对学员所讨论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监控,使学员的分析围绕所要讨论的问题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二是导气氛。没有学员参与的案例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或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案例教学。因此,教员应根据课堂的情况通过给学员以自信,给学员以期望,给学员以激情等方法及时引导学员始终自主地、积极地参与讨论。
(二)认真记录,梳理信息要点
在案例分析学员讨论发言时,教员应做好记录,积累信息,梳理要点。教员主要记录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要把学员分析结论的要点或从学员所论述的相对凌乱的结论中归纳出要点,如实归类记录到黑板上。及时记录要点既便于给后面分析的学员以参照,也便于教员对学员的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估。二是将学员发言的次数、质量(可视情将学员方案的质量分为若干等级)登记在成绩册上,作为评定学员课终成绩的依据。
(三)客观评判,鼓励多样方案
每一个案例讨论分析结束后,教员应及时进行案例分析的小结。小结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讲评案例分析的组织与实施情况。通常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堂发言积极性、创造性。对组织与实施的讲评要以鼓励为主,以提出希望为主,以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为出发点。二是对学员的分析结论、产生的解决方案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客观的评判。包括语言的层次性、实践性,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二、学员应唱好“主角”,积极思考研讨,营造热烈的案例研讨气氛
任职教育呼唤自主学习,要求学员做学习的主人。案例教学为学员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能不能把握机遇锻炼自己关键还在于学员本身。因此,学员要全力投入学习,积极大胆发言,深化理解认识,努力消化吸收,确实在案例教学中经受锻炼,得到提高。
(一)积极参与,大胆发言
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程度反映了其在案例教学中受到锻炼的程度。因此,学员要努力提高自我参与意识,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学员要深入到案例所提供的管理情景之中,认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要敢于大胆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案抛出来交给大家来评判;要敢于大胆地站出来评判他人的方案,补充他人的方案。发言既可以是预有准备的论点、论据,也可以是他人论述后的启示;既可以是支持、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力求是系统的但也可以是零散的。
(二)认真记录,及时比对
学员要善于倾听和记录他人的陈述方案,以启发自己的思维,积累一些经验,丰富自己的头脑。在他人陈述方案后,学员还要及时用以比较自己的方案,既不要盲目迷信他人的否决自己的,也不要夜郎自大。而是客观地、辩证地分析他人方案的优缺点,多设问:“这种方案可行吗?”“这种方案还应从哪些方面完善?“还可以有哪些方案?”
(三)深化理解,努力消化
案例分析后,学员要对已产生的方案认真理解,反复分析消化吸收,同时要对已产生的方案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力求获得更多的新的可能,提出更多的新的问题,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三、教学管理者应做好“裁判”,正确考评导向,科学评判学员的能力素质
考评是一种导向。“考什么,学什么,教什么”这一思维模式无疑早已成为广大教员和学员的思维定式,它既控制着教员的教学行为,也支配着学员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学管理者应当发挥考评的导向作用,坚持科学考评,积极探索案例教学的考评模式,不断完善考评方法,以巩固和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
(一)注重能力考评,发挥导向作用
任职教育重在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而案例教学就是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案例教学的考评应当以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案例教学实质是对学员思维的训练,能力的训练,一堂案例分析课的完成,并不是案例教学的终结,而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力生成方式的练习,而真正的能力生成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对学员的评估必须打破传统的“一卷定乾坤”、“题库出真知”的考核模式,采取多形式、多批次、大间隔的机制来评估学员的多维能力。
摘要:教学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改革适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但是其效果往往受对案例教学的理解、案例来源、教师素质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实施案例教学必须建设完整的实践型教学系统、开放动态的教学案例来源以及确保研究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案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教学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展
心理健康专业硕士教育近几年发展较快,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凭借师范教育的心理学类课程的班底,相继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由此产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渐突显。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上往往不能突破长期习惯的传统惯例,仍然延续局限于教室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科中心教学模式。其实早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曾经强调指出,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为此各校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的培养上都做出了一些改革与尝试,特别是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国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发展时间短,培养经验不足,以及案例教学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加上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上的差异、教学管理改革滞后等所带来的负面制约作用,这些改革与探索的效果多半不甚理想。
二案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适合性
案例教学是在模拟实践领域中实际问题情境,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交流互动和探索尝试等方法,学习者获得融合性知识,并提高实际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最初并不是直接产生某一个学习理论,而是产生于教学实践。1880年,哈佛大学率先开发了案例分析法(CaseAnalysisMethod),后由哈弗商学院用于高级管理精英的培训。这是最早实际运用案例组织教学的例子。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人将其运用在教师培养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上。所谓“案例”,就是对实际情境的一个描述,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事件,包含内容、过程、性质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作为教学的“案例”,不同于教师的举例,它一般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复杂性、整体性等特征。教学中,案例的作用是能够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建构主义认为,认识隐含在情境中,人的理解是对情境自我建构的结果。传统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按照词语逻辑关系、理论意义、以一种良好的结构预先组织好的,这与真实的现实情境所隐含的知识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我们在学校中学会的知识却难以在现实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4]。与其它教育硕士专业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是最适合也最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其培养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绝对要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工作本就经常性面对一些特殊情境,其整个教学活动并不绝对依从于课程的内容体系,而是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时调整并做出决策。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开展案例教学改革,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有着实际的客观需要[5]。但是经过一段实行之后,往往感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认定;似乎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没有象预想的那么突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顶多就是多联系实际。其实案例体现的是实际职业情境,它是为整个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不是为个别教案服务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要从案例出多发,以情境问题为锚点来组织知识教学,打破原有以概念或理论意义来组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按照传统教材内容的顺序。在理论与实践这一维度之间,案例教学可以有多种程度、性质和类型。第二,案例教学中案例来源。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依据,又是教学的有效组织者。有人认为,案例教学开始于案例形成之后。这种观念指导下,往往会把案例绝对化,要先把案例编写好,甚至购买现成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学属于简缩版的案例教学,将案例视为教学的唯一指针,隔离了与实践的关系,最终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案例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包括案例形成,具体案例形成过程又包括案例的识别、体验、描述、概括等。案例与案例库要开放地、动态地始终保持与实际情境的联系[6]。第三,案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论素质与教学实践能力。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教学实践能力。案例教学远不是一个教学方法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上思想观念的问题。它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抓住案例教学的精髓,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比对比分析、讨论交流、团体合作和尝试探索等。不存在单纯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它更应该称作一种教学模式。第四,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对案例教学的支持性,是否合理配套,也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与案例教学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很多,比如,已经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见习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和学生课程考核的有关规定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根据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实施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可持续的案例教学教学改革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第一,从教育实际出发,努力构建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型教学系统。案例教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活动从而发展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突出的实践性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特征。紧紧抓住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教学核心,构建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型教学模式,避免形成“简缩版”的案例教学[7]。首先要求硕士生是在教育实际领域去体验案例,归纳总结案例,继而学习案例,最后是实践案例。在此,实践既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第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教育专业硕士生参与案例教学全过程,包括案例的形成以及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教育实践领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调查、操作等活动,积累感性经验,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其次,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初级案例进行分析、概括、分类、归纳,形成次级案例;最后,结合具体课程,围绕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互动、合作、讨论、探索等,开展多元混合式教学。第三,与服务对象合作,建立情境性的案例形成的途径,形成动态而具有建设性的案例库。案例教学之“案例”理应来自教育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境,理应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情境通过自我建构而产生[8]。教育实践领域的真实情境作为凝练教学案例的动态来源;将教学案例建立的过程视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建立了案例再去教学;将建立案例的意识和能力本身就视为教育硕士专业发展的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自主、实施经验式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管理系统;系统设计;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在现代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软件工程的开发也逐渐受到重视。将软件工程应用于教学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利用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由于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存在很大不足,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切实加强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1.软件工程在教学管理的作用
1.1 教学管理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工程,通过JSP开发基于Web的教学管理系统,一方面它面向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大大方便学校的教务管理,另一方面它通过数据库管理学校的庞大信息量,保证了数据的准确、及时、全面、详实。
1.2 借助教学管理系统,可以为学校提供全面的教学管理的解决方案,以解决传统人工管理方式效率低、保密性差,不利于查找、更新和维护的问题,极大地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节约教育经费,以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增强学生管理的安全性。满足学校领导、教育管理单位、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需要,实现其日常教学活动庞大数据量的有效管理,
1.3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设置和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原本基于小型数据库的、半手工操作、单机版的教学管理系统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广大学校的发展要求,而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软件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以便快捷地录入、统计、查询、检索学生及学校各项教学事务的信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协同管理,实现管理信息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2.软件工程在教学管理应用中的问题
2.1 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角色大致可分为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三类。而这三类用户所具备的权限、所关心的问题及所需要的资料也互不相同,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界面,规定他们的对应操作。
2.2 大多数教师开发课件缺乏专门培训和专业知识,制作的课件往往存在照搬教材内容;课件只追求“漂亮”,用各种图片,动画或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反而忽略了教学效果;课件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着眼点在教而不再学;课件应用范围窄,不能资源共享,重复开发严重等等问题。
2.3 在实际的”动手做”和”真正练”中体会和掌握软件工程的思想许多教师本身缺少使用软件工程方法开发一个完整系统的经验,仅限于照本宣科地抽象介绍一些基本原理,不能将当前软件企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在基本原理的讲解之中,与实际的软件工程实践有明显的差距。
2.4 需求分析是整个软件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确定软件系统“做什么”,确定软件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运行环境。目前的一些教学软件实用性不强,与教学脱节,主要还是需求分析工作做得不充分。
3.教学管理系统的系统功能设计
3.1 管理员功能。考虑到教学软件的特征,概要设计应包括教学设计和结构设计。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模块,教学环节,学生信息安排整体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是按照课程的框架结构和要实现的功能对课件总体结构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学生信息查询、教师信息查询、添加或删除学生、添加或删除教师、留言管理、公告管理、课程信息录入及修改等功能。
3.2 教师功能。设计过程是一个逐步细化的过程,对概要设计所产生的功能模块逐步细化,形成具体的教学单元。根据教学进度要求,学生接受能力,知识点分布,内容逻辑关系等合理划分教学单元,详细列出每个教学单元包含的教学内容、重点内容、表现方式、逻辑顺序等。另外内容设计要注意规范化,对整个界面的布局,课件的文字、颜色、背景、强调效果都要有统一的设计。实现学生成绩录入及修改、个人信息查询及修改、选择选课的学生、网上留言和查看公告等功能。
3.3 学生功能。根据模块功能和脚本内容,搜集整理相关的媒体素材。媒体素材包括文字素材、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文字素材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课件主体内容,一定要注意突出醒目。图片、动画等制作时注意格式,以免课件容量过大。实现网上选课、成绩查询、个人信息查询及修改、网上留言及查看公告等功能。
3.4 研讨方面。软件工程是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去开发和维护软件,以及如何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软件工程是经过众多科研工作者和用户的创造、修改和更新得出的经验总结,可以有效保证软件质量,科学组织人员、跟踪进度、完成计划。
4.教学管理软件的使用与维护应注意的事项
4.1 软件在实际教学中试运行,让老师与学生从教、学两个方面评价,根据教学效果和运行情况进行合理修改。试用正常就可以,正常使用。当然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教学软件也应该根据学科变化及时更新内容,增加知识点,同时修改漏洞,优化界面,以保证课件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2 应该遵循正确的软件开发原理,成功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工程学是是用工程、科学和数学的原则与方法研制、维护计算机软件的有关技术及管理方法。使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
4.3 针对将要开发的教学软件,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同类软件存在的问题,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初步给出课件开发的概况。然后分析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确定软件开发可行性。
4.4 全面分析教学中课程的总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根据课程要求、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软件的总体框架。由于软件是复杂的逻辑产品,需求分析阶段很难精确表述各项指标,所以这一过程中,应该与用户反复交流,了解教学要达到的效果,使用户需求逐步精确化、一致化、完全化。
4.5 在软件项目管理方面,我们总结一些企业的最佳实践案例,诸如微软公司和IBM公司等的人员组织与项目管理,使学生了解软件项目管理中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项目管理在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方面活动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开展团队协作和项目沟通活动。
4.6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谈”的死板方式,采取课堂互动讨论,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通过文献查阅以及对软件的接触交流,真正体会当前软件工程业界的真实案例和最佳实践。
4.7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辅之以网络课程和扩展资源,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地探索知识。
5.结束语
软件工程在现代教学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而如何高效利用软件工程系统,使之越来越趋向专业化、模块化、规模化,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紧密结合软件工程原理,结合教学自身的特点,制作出更多高效优质的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琳.JAVA教学中软件工程思想的培养[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2,04.
[2]赵锋.“软件工程”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1.
关键词: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军队院校
汽车运输勤务是汽车指挥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指导汽车分队工作实践的骨干课程。该课程传统教学多采取理论“灌输”方式,对学员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能力缺少关注,导致毕业学员指挥管理素质欠缺、协调沟通水平较差、岗位任职能力不足等系列问题[1]。实战化教学改革期间,汽车运输勤务课程尝试应用案例教学,通过选取部队摩托化机动实例,挖掘决策难题,经教学双方研讨分析,培养学员自主思考、全面考量、综合评判的能力,是汽车指挥专业教学法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1汽车运输勤务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汽车运输勤务是一门经验管理型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多以抽象理论讲授与具体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辅导作业为辅,缺少对学员深入思考、主动学习的关注与强化。由此造成学员被动接受、学习主动性不强,无法完成“课程讲授—知识消化—指导实践”的转化,影响到未来指挥活动的决策实施。而案例教学的过程,使受众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进而积极研究并解决问题,学员能在典型情境中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逻辑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充分培养学习的自发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案例教学能够提升学员综合分析能力。汽车运输勤务课程多采取章节式布局,按照公路运输组织流程展开,此方式的优点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解,利于逻辑上接受,而缺点是偏重于某一环节或某一运输模式的讲解,易导致学员全面考量、综合分析能力缺失。而案例教学围绕教员设置的冲突点展开讨论,引发思想碰撞,进行观点阐述,力图通过表象的研讨活动再现学员解决问题时直接的、瞬时的思维推理过程。教员利用引导时机,将片面的、单一角度的分析,弥补为全面的、综合的剖析,使学员逐渐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评判事件、科学制订对策的能力。(3)案例教学能够契合部队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笔者利用部队代职、调研时机曾多次与毕业学员就任职能力问题进行探讨,焦点多集中于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差距较大,实操性、研讨性、启发性课程偏少,对学员指挥素养、领导力培养不足等,导致学员毕业后进入“水土不服”的迷茫期。案例教学侧重对学员认知、协调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教学过程中,由于认知、行为习惯的不同,导致产生矛盾点、冲突点,在处理矛盾冲突过程中,学员应学会表达己见、避免冲突、协调矛盾,甚至寻求合作,增强对团队、集体的认同感,利于生成岗位任职必需的协调、组织、指挥能力。
2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1)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完成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学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达成。教学准备要区分授课对象,立足课程设计,完成案例选择、教案准备、冲突预判、课前安排等一系列工作。针对青年学员和部队学员在部队实践经验上的差异,围绕授课对象设置难度、深度不同的矛盾点和讨论形式,青年学员可采取难度渐进式引导、选取代表发言的方式,部队学员可实施发散式引导、随机发言的方式,做到因人而异、有所侧重。例如,实施该专题教学时,选取“汽车某团重装备运输分队运输保障能力检验评估活动”案例,设置2个课时教学量,按照重装备公路输送流程,设置矛盾冲突点,提前下发案例使学员熟悉情况,指导学员按照班排进行分组。矛盾点的设置、教员引导的时机等,应在教案中予以体现。(2)案例阐述。案例阐述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通过案例阐述,使学员回忆案例全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灵感。可结合案例长短、时间安排、学员人数等因素,采取提问式阐述、全文阐述、重点阐述等多种方式。以提问式阐述为例,教员可提出“任务执行的具体时间”“执行单位包括哪些”“主要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学员均可在案例原文中找到答案。通过提问式阐述,可使学员增强认同感,提升研讨自信,同时也使不熟悉案例的学员迅速进入情况。(3)研究讨论。研究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其目的在于共享经验、启迪思维,拓展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将学习提升至更高层次。研讨期间,学员是主体,教员起把握主线、引导主题的作用。实施小班教学时,可由学员单独发言;学员人数较多时,可设置正方、反方或采取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讨论中,教员应牢牢把控学员发言思路,发现方向偏移、议题错误时,应及时提醒,引导回归主题;学员发言无法深入本质、浮于表面时,教员应通过提问、归纳等方式,挖掘问题根源,引发学员再思考、再讨论。例如,该专题讨论主线应设为“受领任务—制订计划—行前准备—重装备装载—途中指挥—重装备卸载—撤收回场”,其间设置“运输计划是否由运输投送部门制订”“重装备装载是否利用捆绑加固器材”“运输途中遭遇道路被毁”等冲突点,引导学员展开讨论分析,对于“捆绑加固器材使用”等易发生讨论方向偏移的冲突点,教员应及时引导更正。(4)总结归纳。总结归纳是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与归纳。总结归纳可采取“学员先总结、教员后归纳”的方式,也可直接由教员进行总结。通过总结,简要回顾和界定案例主要问题,回顾课堂讨论的主线,找出学员讨论发言中的亮点,对学员的见解和分歧进行适当归纳和概括,点评问题处理方案和应对方式,升华学员对于案例的理解和把握,提出未来案例教学的期望和建议。总结归纳应当把握要点、条理清晰,时间不宜过长。
3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1)参与积极性不足。该问题常见于课堂教学开始或首次实施案例教学时,主要表现为:教员提问无人回答或回答人数较少,部分学员很少参与讨论,个别问题参与讨论人数少,教员与学员之间缺乏互动等。产生原因主要有:学员对案例不熟悉,学员对于案例教学不适应,教员引导能力较差,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对此,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可提前下发案例材料,后附教学提示,便于学员预习研究。教员应深研案例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技巧,可通过点名提问、奖励激励、代表发言等方式,迅速活跃课堂氛围。(2)讨论方向偏移。该问题常见于案例冲突点研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讨论议题偏移教员设定主线,学员发言存在明显错误,学员思考角度与现实不符等。产生原因主要有:学员参与积极、思维高度发散,学员自身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不足,教员引导提示不足或不及时,学员对教员提示理解错误或产生歧义。可立足提升学员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能力,充分鼓励合理框架下发散性思维,但发言明显偏离主题或错误时应及时打断并给予更正;教员应提前考虑研讨时的易发错误,可设置一两套预案,便于及时应对。(3)总结归纳不到位。该问题出现在案例教学最后阶段,主要表现为:教学双方对研讨过程的回顾总结不全面,冲突与分歧归纳不到位,对于根源、本质的挖掘较为粗浅、不够深入,未提出建设性观点,难以引起再思考、再讨论等。产生原因主要有:学员对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不足、阐述不清,教员对学员思维转化、意见分歧、研讨进程回顾缺漏,教员对本质根源、解决方法分析不够透彻等。针对这一问题,可拓展案例教学实践,创造平台和条件,提升学员总结归纳、语言表达能力;教员在教学准备阶段初步总结归纳案例要点,研讨中结合学员发言情况及时调整补正。
4提高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1)规范编写案例是提高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案例是实现教学功能和目的的基本遵循,围绕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标准和专业特点开发编写或选用适宜的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无论是围绕问题展开情节描述的决策性案例,还是把现实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直接引入课堂的研究型案例,教学案例的开发编写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符合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规范的案例编写应遵循目的明确、内容真实、问题典型、情节复杂、描述生动、结构完整的基本原则,突出针对性、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学单位与教学管理单位应结合教员代职锻炼、考核评估、部队机动等活动时机,组织采集和编写适用性、通用性较强的案例,集中修订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2)良好的教学保障是提高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营造案例教学环境,实施良好的教学保障,是实现案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当前,教学保障条件与案例教学需求之间仍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各级对案例教学保障条件建设不够关注,教学设施无法适应教学双方频繁互动,案例库建设缺少标准依据等。教学单位应着眼汽车指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模拟化、网络化、对抗性教学保障条件建设,科学规划案例教学标准,构建汽车运输勤务案例库、资源库、媒体库。教学管理单位应鼓励尝试开展小班教学,通过建设研讨式、圆桌式教室,安装互动式视频、音频系统,为案例教学打造硬件平台,同时对教学单位开展软件建设应给予一定政策鼓励和经费支持。(3)案例教学能力是提高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核心。案例教学能力是达成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案例设计、课堂把控、总结归纳等方面,是教学艺术与教学技巧的集中体现。案例教学能力是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需由教员、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单位群策群力、共同促动。教员应着重提升案例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控制能力,善用智慧语言,创造开放气氛,激发学员拓宽思路。教学单位可通过导师制、试讲制、集中备课等多种手段,对教员能力短板进行填补。教学管理单位可采取教学比武、优质课示范等措施,为案例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模板范例,推动汽车指挥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能力总体提升。(4)科学督导评估是提高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实施督导评估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评估标准和规范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合理完善的考评机制,考评结果对教员的制约性不足等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先期确立科学评估标准,解决按什么标准进行评估的问题,进而完善多级督导评估机制,适时建立第三方督导评估机构,使评估结果与教员实际利益挂钩,利于形成良好促动。教学单位可建立本级督导评估机构,采取上级评估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量化指标权重,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5结语
案例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研讨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员主动学习、系统学习提供条件和平台,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意识,培养学员综合分析、科学决策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汽车运输勤务课程,能使学员对较为粗放的经验管理型知识形成感性认知,在思考讨论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能力生成,提高汽车指挥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许远利.客观认识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差异[J].中国军事教育,2013,25(2):7-9.
关键词 艺术硕士 专业学位教育 质量监督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Master of Arts (MFA)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HUANG Qin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Management office Wuh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ts,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Arts master's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is a for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ory teaching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but relative to the academic graduate degree typ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graduate degree in art education training management of biased perception of inadequat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s not perfect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to enric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e should change teaching idea foundation condition specifi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proces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so on.
Key words master of arts;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management system
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上偏重理论传授、学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而是相对于学术性研究生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与公共管理类(MPA)、工商管理类(MBA)、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MPAcc)等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办学宗旨一样,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的开设目的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艺术理论基础和高水平创作技能,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目前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教育规模迅速增长、学科发展不断拓新、学位类型不断丰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入改革的新局面,满足社会各界对艺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通过并批准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招生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本文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实际为例,反思、分析了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管理中存在的实际情况,以期找出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
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2005]9号)并颁布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相关说明。2005年5月,首批32所研究生单位获批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2005年7月,为加强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首届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经过近几年平稳、快速地发展,目前,全国开展艺术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教学单位已经达到102所。从目前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初步规模。但是近年来,随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推动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
1 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存在偏颇
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严重制约了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从目前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开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的学校规模,还是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数量等方面来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专业学位教育及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也显得分量不够。
本文认为,专业学位教育在艺术类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整个社会对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普遍认识不足是制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MBA、MPA、Mpacc、JM等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名称在大众范围内已经耳熟能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MFA)在社会上的享誉度却显然不足。除了知名度不够以外,很多人还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理解上存在偏见与谬误,认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不如学术型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含金量”高,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始终影响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
1.2 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专业学位的整体发展历史较短,最早设置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始于1990年,后经论证批准了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临床医学、农业推广、公共管理硕士等一系列专业学位,与这些专业学位相比,艺术类硕士(MFA)于2005年才获批,设置的历史较短,在培养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基础条件不完善特点。
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础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使用教材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就目前国内各培养单位所使用教材来看,教师们受掌握资料所限,编写时间仓促、经验欠缺等原因,不少教材虽然大量借鉴了国外艺术类硕士的教材与案例分析,但是明显带有“拿来主义”倾向,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有些教材则是在国内原有艺术教育相关教材基础上做的一些修补,内容重复、资料陈旧的问题突出。
二是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办学模式的要求,案例教学方式的启发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等诸多优点更加适合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从国外知名学府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案例教学也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如哈佛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等都有自己的教学案例库。目前,我国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案例教学在教育培养环节的缺乏在所难免,未来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全面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不断创作出贴合时代要求,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丰富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
1.3 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从目前国内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管理过程来看,入学、课堂、毕业等多个教学环节存在疏漏,亟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从入学的招生形式来看,应试现象较为突出,不少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考试的目的存在盲目性,个别考生以获得硕士学位为努力目标,往往为考研而考试,而并非出于对艺术事业的追求。而在录取过程中,不少招生单位以初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复试成为一种形式,一些初试成绩不佳,但极具艺术天赋、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往往被“拒之门外”。在教学环节,受师资力量、学科基础、办学条件所限制,一些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未能根据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目标与培养方向来确定,所开设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不强。
1.4 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就目前国内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而言,与其他学科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体系基本相同,主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进行评估。但是,由于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制度才刚刚建立,各个办学机构的发展时间普遍较短,所以,近年来新成立的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只对少数院校的专业学位教育情况进行了抽查评估,相关部门对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整体评估检查工作开展相对较少,因此导致部分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质量观念和危机意识不强,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能严格把关。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今后必须尽快严格完善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以此来保障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1.5 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充实
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性对指导教师的品德思想、治学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水平都有着较高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建设理念应该是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由于近年来艺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现有指导教师数量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增加的局势,在某些院校,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且,不少授课老师为传统的理论科研型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课堂经验,但知识结构的陈旧、与社会艺术市场的距离,使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社会艺术实践的发展情况,失去了本应有的教学价值。此外,还存在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总体数量和梯队建设不足,难以适应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发展的实际需要。
2 推动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措施建议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属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其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艺术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输出规模,其面向应用型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了目前在我国加快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亟待在借鉴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发展战略与应对措施。
2.1 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思想认识
教育实践学证明,没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就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仅仅通过传授教学知识内容的传统教育模式注定是低效率的。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实践也告诉我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专业学位教育的推广可能带来盲从、“重数量轻质量”的结果。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先导。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存在基本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从根本观念上树立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正确教学理念,克服传统观念中的偏颇认识,摒弃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类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陈旧观念,要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类人才迫切需求的客观实际出发,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培养出艺术类各行业所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艺术人才。
当然,这包括转变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教学管理部门的观念、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一线岗位上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用人单位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人才性质的认识。
2.2 夯实基础条件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可以根据各个学校专业特长的优势,在教育部统一规范一般理论指导用书的同时,由各个学校自己组织编写适合自己的专业教材。相关管理部门要规定各学校所编教材要突出艺术类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态势以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满足艺术类工作者的现实需要。对于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可以参考借鉴国外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拓展、修改和完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实问题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搜集和整理,把有现实针对性的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和质量。
2.3 规范教学管理过程
专业学位教学过程管理是指教学管理者依据教学管理目标,按照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管理、和监督的过程。只有在坚持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严格规范教学管理过程,重视教学质量监管与教学评估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学管理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自身特点,该专业教学管理过程的重点环节应该是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其中包括对指导教师职责的明确规定、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具体要求、教学行政档案与教学成果档案的完整保存等内容,要结合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教学课堂管理方法。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范制定,并结合社会发展实践对实践性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并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规范、科学的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评估督导机制。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强化培养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对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办法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比如,借鉴美国高校在招聘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师时采用的竞争性聘用制度,在遵守严格的评聘程序和规范的同时,注重各个环节的公开化和民主性,重视社会同行专家对教师职位应聘候选人的客观评价,以使招聘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不公正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还可以借鉴德国等国艺术类专业学位教育中采用的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打破单一的师资结构,选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指导经验的校内教师的同时,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艺术类实践工作者一起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职业背景、较强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充实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
3 结语
设置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无到有,一步步走来,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后在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思想认识,夯实基础条件,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定能让艺术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为我国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的艺术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明勇.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9).
[2]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秦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 周星.关于艺术硕士培养问题的思考[J].研究生与学位教育,2007(6).
一、提高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增加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采用的是层次管理理念,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惩罚来保证教学的运用,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一是,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要突出一人文本的理念;中小学教学的主体是由自主意识、自主行为的教师和学生主体构成的,教学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教学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设备、师资、教育资源等的合理分配,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时空的扩展和教育角色的转变,学生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使得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者和师生的关系上,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管制,而是一种服务的关系,教学管理由重视监督向重视责任业绩转化,其目的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保证教学信息包括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二是,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传统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师教学的监督和师生的评价,以保证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的运用。新时代下的中小学教育已经由知识性人才向创新性人才转变,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观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管理通过简化教学监督程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化知识的服务上,包括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构建信息化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完善课堂教学必备的信息化设备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中小学逐渐建立了教学资源系统,但是教学资源的管理却没有实现,处于零散放置,查找、下载、不方便,造成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低。同时,在师生教学管理制度上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教师教具的使用,学生图书的借用,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师生利用传统的手段进行申请,时间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信息化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资源的管理和教学常规的管理,这些仅仅依靠专业教师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专业信息人员的支撑,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目前,信息素养的提高主要包括两个途径,一是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参与各专家关于信息素养理念和运用的专题讲座。信息理念和信息知识的提高,如果仅仅依靠实践中的自我摸索和提高,时间长效率低,这就要求中小学必须带领教师走出去,进行专业的学习,一方面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以计算机的资格水平作为参与教学信息系统建立的前提,增加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吸收教育专家的先进信息理念,将教学管理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要求相协调,注重实践和运用,提高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信息技术理念的学习以及先进运用案例的观摩,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一套符合本校教学实际和师生发展需求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服务,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此,中小学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系统的改革,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逐渐建立起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从师生的教学常规检查,如教师上课不再采用传统的纸质方式,而是采用指纹签到,教具的借用不再采用传统的部门审批的方法,而是通过网络进行登记和领取;教学评价采用网络评价的方式,教研使用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方法等,教师教案可以采用电子版的方式,将电子版上传,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也为教学常规检查提供方面等。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使得教学更加便利,也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促进其个人成长。
二、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技能以及信息实践能力,中小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观摩的机会,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作者:姚红妹 单位:浙江庆元中学
关键词:CDIO;数据库应用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36-02
一、CDIO概述及其基本步骤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用(Operate)4个单词的缩写。“构思”指明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和制度等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设计”指制订开发的产品系统所需的各种计划、图纸和算法;“实施”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包括硬件制造、软件编程、测试、检查和验证;“运作”指对产品系统的维护、优化和淘汰等[1]。CDIO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2],它将工程职业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通过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实施“做中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旨在培养应用性工程科技人才[3]。
CDIO工程教育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即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实施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具备通过这4个环节进行产品系统开发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应用学科知识进行设计产品及系统制作的能力。
二、CDIO在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1.以工程能力为目标,构思和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在以往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只是盲目模仿练习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案例或实现教材中的例题,没有进行思考和创新;学生学完该课程,仍然不知道在具体的项目中如何使用数据库,不能灵活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开发。CDIO工程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技术中深厚的应用知识、培养善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新产品系统的技能,适应现代化开发环境。因此,我们将该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即具有熟练应用数据库技术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小型信息系统管理项目的能力。
2.以项目案例为载体,设计和制订教学方案
将CDIO引入到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规划和执行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做中学”、以“项目案例”为载体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开发过程为驱动来安排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思想;加强情景教学和互动教学机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实际状况,结合其课程特征和应用方向,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学管理系统”项目开发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根据数据库应用技术的知识点将该项目分成8个不同的子项目,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子项目之中,依项目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课堂上依据案例教学阐释相关知识理论,强化基础知识认知与应用;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系统”项目,有层次、有梯度地引导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技能。围绕“教学管理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按照“认识体验技术经验”的顺序组织课程内容。首先,介绍数据库基础知识;其次,从实际出发分析该系统建立的目标,确定数据库需要的数据表及其字段,系统需实现的功能模块,包括数据查询、录入、修改与打印等,融入课程知识点,设计实现这些功能的案例,让学生在完成案例实践中体会设计与开发的乐趣,掌握相关技术,逐渐积累经验。整个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又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教学管理涉及的业务领域和工作任务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学生比较容易进入工程角色,激发学习的热情。该项目是一个浓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数据库系统,其基本模块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选课成绩管理等,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和实际情况对该系统功能进行拓展,进一步实践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环节。
依据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内容和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工作过程,我们将“教学管理系统”项目分解成如表1所示的子项目和相应的工作任务:
表 1 分阶段子项目工作任务安排
3.以项目实训为中心,完善和实施实验教学体系
CDIO注重实践性教学,主张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然后上升至理论,最后再回到实际操作中来,以创作最终产品为教学目标[4]。通过建立CDIO项目库,分为基本项目学习、项目实训、项目实习3个实践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使学生充分获得与职业相关的工作经验。
基本项目学习主要是在平时上机实验中通过“教学管理系统”示范项目的各个子项目实施“做中学”,从而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完成教学中示范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经历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具备全面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考虑到每位学生都要求熟练掌握数据库应用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巧,因此在该阶段主要以个人形式实现项目的分阶段任务,通过完成分阶段任务,逐步完成教学管理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行构思设计对该系统功能进行拓展,如增加教师论文管理模块、教师参与课题管理模块、院系管理模块等。
项目实训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中心。课程基础教学结束后,需要具体而严格的实训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促成CDIO学习效果的形成。项目实训是在项目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探讨,从项目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环节展开项目管理过程,学生自主安排项目进程,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实习是指进一步学习“Web应用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后,到实习基地或企业进行考察,适当给学生分配一些具体事务,让学生将所学的技术知识现实化,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模式,学习采用企业运作模式进行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的完整过程训练和管理,使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4.在运作中实施CDIO工程能力评价
CDIO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不同的能力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CDIO倡导多样化的考评体系。考核评价方式要朝着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原则进行改革。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基于多方面的,综合笔试、子项目实施情况、项目构思与设计展示、项目汇报与答辩、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设计项目和开发系统的能力。
三、CDIO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CDIO工程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项目经验
我校制定了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项目实训或项目实习阶段采取让相关企业的工程师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来校进行指导,缩小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差距。CDIO项目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技能,因此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指导的尺度,有效引导学生,既不能完全“教”学生,也不能放任学生,应将自己的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倡“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小组活动,将个人职业技能与小组协作能力紧密结合,不断提升CDIO工程能力。
3.以课程学习网站为辅助平台,注重工学结合
提供示范项目的具体实践内容和操作视频,辅助学生快速掌握数据库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提供项目实训引导、项目学习示范等,帮助学生提高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CDIO的实施应围绕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因此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与项目实施相适应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求,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刚.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5):86-87.
[2]查建中. 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8(3):1-6.
[3]和薇. CDIO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运用[J]. 计算机教 育,2009(20):112-115.
[4]王志强,蔡平,杜文峰. 基于CDIO理念的多媒体应用基础课 程实践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9(12):137-138.
收稿日期:2012-11-01
摘要:从近几年的招生形势来看,全国高中毕业生选择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给临床护理教学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家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临床护理教学带来了挑战。为了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的需求,各教学医院都在积极探讨教学管理新思路,新对策。
关键词: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是护理学生由校门跨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使护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需具备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今后医院护理工作良性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我院自2002年以来,与教学医院探索多层次临床护理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新思路。现介绍如下:
一、结合实际,制定临床教学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
我院培养的学生是全日制大专生,与本科生、中专生存在差异,临床教学管理目标应结合学校教学与医院实际制定,使学生既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向能力转化,同时也极大地增强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为进一步做好带教工作,保证临床教学质量,需制定和完善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制度,严格实施护理部、大科护士长、科护士长、带教老师四级教学管理制度。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先由护理部教学主管对每位实习生进行实习实习生守则讲解,要求所有学生签名认可并督促其严格执行。另外择优选择一名实习小组长,配合临床带教老师的管理工作。
二、选择和培训临床带教老师
(一)目前,因医院承担教学的任务重、压力大,临床带教老师没有经过筛选,直接由护士长论资排辈来决定,这样给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带来隐患。带教老师是护生的启蒙者和指导者,其自身素质往往对护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护理实际工作中,要加强护理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训。带教老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要具备教师资格,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每科选一名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职称,热爱护理专业、责任心强、热爱教学、工作5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工作者担任临床总带教老师。
(二)护理部每年选派科室优秀骨干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参观考察,并定期举办带教老师培训班,请各专业的教师授课,组织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和护理技术等培训项目,对带教老师不定期进行考核、评比,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并作经验介绍。
三、加强护生岗前训练,促使尽快转化角色
(一)入科室前,进行基础护理技术岗前训练入科前,首先由护理部负责对护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是医院较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规范操作标准,缓解护生胆怯的心理。
(二)加强法律及安全意识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在入科前,集中为护生进行一次临床护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的讲解,让护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时刻提醒自己,在护理工作中始终要做到有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当然,临床带教老师也应通过严格教学和规范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适应新环境和角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护患关系临床带教老师要有奉献精神,主动与护生交流,介绍病区环境,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把自己的经验体会传授给护生。而护生在临床学习期间,应虚心学习,努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另外,带教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护生主动与患者交流,教会沟通技巧,并做好健康教育,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今后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争取更多的机会。
四、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一)大讲座与小讲座相结合护生进入临床学习,不仅仅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同时理论知识也得到升华。而这些知识来源于临床老师的教诲。护理部定期举办一次大型的知识讲座,同时科室在小范围内开展讲座,“大”与“小”的结合,拓展护理学生知识面,有利于资格证书的取得。
(二)护理教学查房。
1.护理技能查房。
观摩有经验的护士技术操作示范、规范基础或专科的护理操作规程、临床应用操作技能的技巧等。通过演示、录像、现场操作等形式,参加的人员为护士和护生,达到教学示范和传、帮、带的作用。
2.临床案例教学。
由病区的高级责任护士以上人员或带教老师组织的护理教学活动。选择典型病例,提出查房的目的和达到的教学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通过收集资料、确定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反馈护理效果等过程的学习与讨论,帮助护生掌握运用护理程序的思维方法,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临床带教查房。
由带教老师负责组织,护士与护生参加。重点是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根据护生的需要确定查房的内容和形式。围绕实习护生在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按照《护理教学查房规范》,每月进行1-2次的临床带教查房。如操作演示、案例点评、病例讨论以及优质护理病例展示和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等。
4.床边授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每天利用晨间查房的时间对典型病例的护理及相关理论知识对护生进行提问,加深护生对疾病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形成人人关心临床教学,重视临床教学的良好氛围。
五、注重临床教学评价,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一)临床教学质量评价。
1. 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定期检查带教老师的教案、计划、授课方法、授课内容等,了解带教老师的教学情况。每2月分别召开护生与带教老师座谈会,通过相互反馈信息,评价是否教学相长。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不合格的教师要求其学习,不断地改进教学工作的方法。
2. 对护生能力的评价定期开展理论和实践技能比赛,了解护生的学习情况。另外,通过工作人员和患者测评护生的仪表仪态、服务态度,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以上成绩综合评价后记录护生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临床教学质量管理临床教学由护理部分管教学的老师全权负责,督促并落实各科室护士长严格要求带教老师按照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同时加强日常检查监督,保障临床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1]杜慧敏,于瑞英,罗文川.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护理管理杂志,2003,3(3):42-43.
[2]王虹,范植蓉.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提高带教质量.护理教育,2003,9(12):968-969.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高职高专;教学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4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1
教学管理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对高职高专的发展与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职高专呈现了规模化、多元化、竞争化的趋势,且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高专教学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高职高专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受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并未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明确认知,对其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其次,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并未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大多使用自主研发或由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教学管理软件,在排课、学生考试及教师教学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存在片面性与局限性,未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加之,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与软件设备存在落后与陈旧的现象,研制的管理系统多是从实用性出发,未充分考虑到教学改革及未来发展的需求,从而限制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性。
最后,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内容杂乱,工作人员职责缺失等问题,而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高专院校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规范性、系统性、秩序性的落实。加之,高职高专院校中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整体专业职能水平不高,严重缺失相关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建设在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与创新发展。
2 高职高专信息化建设在教学管理中运用的创新策略
2.1 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统一,是保证信息化建设在教育管理中优化应用与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各部门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应明确时展的需求,用开放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化管理所具有的应用价值,统一思想,提高重视程度,将其运用与创新列入校园现代化建设工作任务中,从而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建设的贯彻落实。对此,高职高专院校可通过建立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用以实现各科系管理部门、教务处、教学研究中心间的有效连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应用流程,从而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2.2 加大投资力度,革新信息化建设运用设备
由于信息管理系统与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因此,在实行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应用时,应注重对信息管理系统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的革新,用以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完善性与优化性。对此,高职高专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也可根据自身的特色与实际情况,加大软、硬件开发力度,从而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应用。
2.3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与考核制度
完善的管理机制与考核制度,是提升工作效率、检验工作执行成果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高专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时,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应用与创新机制,并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以提升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质量,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为信息化建设在教学管理运用中的创新提供依据。例如,高职高专可通过制定阶段性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应用与创新考核标准,将考核成绩与工作人员的薪金或晋升挂钩,并根据工作人员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奖惩,从而提升工作人员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发展。
2.4 注重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优化人员配置
人力资源是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与创新的核心,其工作职能与专业技术的强弱,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化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对此,高职高专院校应通过应聘、培训、外出学习、兄弟院校工作经验交流等形式,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熟练掌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技能,使其具备对教学管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制定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贯彻落实。
3 结 语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对提升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对提升我国高职高专教学管理质量,促进高职高专现代化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今我国高职高专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汪健.经管专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创新探究――基于双向立体互动视角[J].会计师,2016(7).
关键词:SIYB;技工学校;增加就业机会;参与式教学
通过参加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创业培训(SIYB)课程师资培训班的培训,深感该项目的教学模式好,有科学的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结果评估的体系,特别是它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老师上课有激情,学生听课有乐趣,我觉得很有必要对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深入研究,以便进一步深化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
一、SIYB项目介绍
SIYB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办你的企业和改善你的企业》(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简称SIYB)系列创业培训的一部分,是当今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体系最完善、效果最突出的创业培训教程。到目前为止,已经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并在84个国家使用。中国政府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及就业环境特色,其SIYB创业培训有以下特点:
1.培训课程
按照“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的办班要求和技术标准,举办“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创办你的企业”(SYB)、“改善你的企业”(IYB)、“扩大你的企业”(EYB)四个模块及“创业实训”等相关内容培训。
2.培训教师
SIYB培训教师,由经培训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创业培训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核发的《SIYB教师培训合格证书》资格的教师进行授课活动。
3.培训场地、设施
开展SIYB培训,要求有标准的教室、电脑、投影仪、黑白板、课桌椅等必备的培训场地及教学设备。
4.参与性教学方法
SIYB的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采取“U”字型授课模式,小班授课,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写字板、挂纸、彩色卡片等教具教学,实施互动式教学,采用了讲课法、案例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七种参与性和行为导向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大量参与讨论、发言,做游戏和演小品等,充分调动学员的参与性,形成了教师与学员之间的真正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潜能与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5.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估
SIYB在教学管理方面有专人跟班管理,聘请有资质的教师听课,监督教学质量。监督的内容包括:学员的到课率、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内容、进度、每日意见反馈的处理情况等。每天课程结束后,都向学员发放《SIYB培训班课程意见反馈表》。
二、开展创业培训课程的好处
1.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增加就业机会
创业是就业的一部分,学生经过培训,掌握一些创业知识,可以为今后的就业拓宽渠道。另外,经调研,技工学校的学生对创业培训非常感兴趣。技工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期望值过高、依赖性较强、自卑心理较重等问题,其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
2.参与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不喜欢上理论课。目前,许多理论课教师,还是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讲到底,教师讲的累,学生听得更累。
3.借鉴SIYB项目的教学管理和评估工具
SIYB的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能对我们的教学管理和评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开展创业培训课程的具体做法
1.组织具有SIYB资质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聘请国家级的SIYB培训专家,给取得SIYB讲师资格的教师进一步培训,指导教师备课和进行试讲,并做好教学过程的研究。
2.在学校内做好SIYB中国项目的宣传
在学校内做好SIYB中国项目的各种宣传,可以通过板报、校园广播、表演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让学生充分知道和认识SIYB创业培训。
3.开设SIYB项目培训班
开设SIYB项目培训班,首先要做好组织学员的报名、面试、筛选等一系列工作;其次要做好开设SIYB项目培训的试点和学员选择工作;再次,经试点总结后再逐步推广。
4.进行培训后续支持工作
后续服务就是给通过创业培训的学员提供专项指导、优惠政策咨询、办理小额贷款、明星现身说法、孵化基地实习等后续服务支持,扶持创业者尽快实现创业成功。
5.出台系统的可操作性的技工学校开展SIYB中国项目培训的管理方式及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项目研究报告.
[2]创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案例.
[3]张德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