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的创新精神

时间:2023-06-07 09:1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的创新精神,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的创新精神

第1篇

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难以有创新型的学生。那么,创新型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1、教师应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品质必不可少。试想,一个没有事业心、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怎么能够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又怎么能谈得上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不热爱学生就无所谓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培养。

2、教师要有优良的个性品质

它包括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心、不迷信权威的自信心、与众不同的独立性、寻根究底的好奇心、顽强的意志力与勇于冒险的精神。进取心是创新的动力,自信是创新的开端,独立性能排除创新思维活动中往常的干扰,冒险是创新的尝试,意志力是创新成功的保证――以上是一个创造者必备的心理品质,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更应具备。

3、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E・L・泰勒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见解。”它通俗地说明了知识和经验对于创新活动的作用。所谓广博的知识,就是既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方法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涉猎多门学科知识。同时,创新本身也有它的理论、规律、方法和原则,创造者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更要掌握。另外,创新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教师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4、教师要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创新理论、创新教育、创新活动等都是非常年轻的问题。因此,创新本身就存在着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不断完善就意味着研究、探索、实践,特别是承担实施创新教育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创新的理论、原则、规律、方法就更要深入研究。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能力两个方面都很薄弱的话,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5、教师要有较强的求知欲与自学能力

创新教育是教育科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科学,它具有跨多门学科并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边缘科学性质,是一门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直接为教育服务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所以,求知欲与自学能力不是很强的话,对于这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就不可能作较详细的了解,没有创新的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创新的原则、方法和规律,何谈创新教育?

二、影响教师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整体横向比较具有很大的提高,但个体纵向比较,教师素质提高得并不理想,仍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一片空白,这一点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是很清楚的。那么,影响教师素质提高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通过了解发现:

1、领导和教师自身的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大部分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以考试分数的多少来衡量教师工作,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基础知识学习而轻实践活动。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以读、背、作练习为学习活动。结果,创新教育对于领导来说是口号,对教师来说只是时髦的名词而已。

2、教学管理僵化,教学评价存在片面性

在教学管理的问题上,目前有很多学校是不利于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学常规管理框得过死,过于僵化,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有的还细到作业批改打“√”要对齐等;有的管理只在个别环节上下功夫,看备课规范与否,规定页数、格式等,至于备课中是否有创新手段与方法从不过问,或只看考试成绩高低,而把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忽略了。这样就导致教师备课机械重复,讲课照本宣科,没有处理课堂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的心理准备。于是,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创新愿望,熄灭了多少创新的火花。

3、教师继续教育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国家做了较详细的具体规划,但基层落实偏差较大,有的甚至借机谋取利益。同时,教师的本职工作与培训学习存在着一些矛盾,“两不误”很难做到。因此,教师培训是培训单位搞形式,参训教师搞应付,结果是既耽误了工作,又浪费了人力与物力,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培训单位目标不明确,没有仔细研究参训教师需要什么,弄本教材照本宣科了事;或者请一个所谓的专家搞几堂讲座,没有深入教学一线,没有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或只讲理论不搞实践……这样的培训能提高教师素质吗?

三、有效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教育观念的陈旧是认识上的偏差,不懂得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创新教育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仅培训教师,而且要培训有关领导,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创新的意义,还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创新、怎样实施创新教育,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为创新开创和谐的环境

要培养教师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学校旧的教学管理方式。不要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而要为教师的创新要留有空间。例如:课堂教学管理就不要规定“常规多少条”,否则,课堂教学就框死了――遵守常规,有些课就无法开放,更谈不上创新。又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直接影响到课的进行;教育科研奖励政策影响教职工积极性……这些都要进行改革,都要倾向于有利于教师创新活动的开展。其次,建立有利于教师创新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创新。

3、大面积开展教育科研实验,提高科研能力

组织教师投入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是提高教师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技能、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也是锻炼教师的有效途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教育现状,大面积地组织动员教师积极投入教育科研。开展这项工作时,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既抓骨干力量,又广泛发动,把重点和一般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培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以达到培养教师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4、系统组织,扎实搞好教师继续教育

第2篇

摘 要:如今的中国正是高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方面要想与世界接轨都必须进行改革,其中就包括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这不仅要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家庭作业的布置上都要有所体现,而且教师和家长要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尽可能在各个方面对小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活跃思维,这也是该项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第一学段;小学生;创新精神

一、何谓数学第一学段与创新精神

(一)数学第一学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征,将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三个学段,其中小学数学教育划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本文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是指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不准确;基础知识掌握不充分,基本能力发展不完善;处于学习起跑线上的阶段。他们具有可塑性,第一学段是教师塑造学生的最佳阶段。

(二)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指创造新的,以前从未有过的事物。有的笔者认为:“创新精神是指对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引导、强化和巩固而形成的内心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外化为一种积极向上,刻意追求新事物的风格和气度。”本文的笔者认为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现阶段不存在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品质。

二、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成因及提升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

1.积极方面

(1)提升了对学科教学(小学数学)的重视,促进了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今社会师范类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我国的教育质量却不见得有所提升,所以提高师范类毕业生的各方面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师范生的培养方面要注重教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精神。

(2)寻觅出有效的培养方式

现今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寻找出许多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式,譬如:朗诵比赛、网上阅读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使学生爱上这门学科,尤其是曾经不喜欢数学的孩子们。

2.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方式不当

对学生评价是指对学生各个方面(身体素质、学业成绩、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公平、公正及时反馈的一种方法。良好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目前我国对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提高。

(2)教师缺乏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

从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师评价小学生创新精神方式方面我们很容易看出,一线教师在小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意R方面还需要加强,其能力方面也需要提高,只有教师的培养意识增强,培养能力提高,才能切实地去落实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1.成绩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杆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却成为以慢速或踏步的方式前进。教师、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都将成绩作为衡量检验学习效果的标杆,导致学生、家长身心俱疲,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他们认为不必要的副科课程,如:音乐、体育等。其实恰恰与这相反,这些课程最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甚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一题多练,反复实践”的方式,教学内容完全依从教材的顺序,缺乏新意,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教学方法单一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学生说,我考试成绩90―80分,是女子单打,80―60分,是男子单打,不及格是男女混合双打。”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从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能感受到教育界的无奈,家长界的悲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会压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提升策略

1.营造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智力

“环境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对人的全部生命历程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护栏,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校园里体会到归属感,勇于大胆创新,教师爱护、关心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望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2.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理智力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仿做的标准样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理论的教学模式。譬如:尝试教学法、小学数学引导法等。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数理智力是很有帮助的。

3.适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过去我国所倡导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观,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概括来说就是灌输式教学,甚至到今天我们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育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避免使学生的思维固定化、模式化。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赵永东.教师教育创新及其能力的养成途径[A].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学术年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6.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而“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学会生存》),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才能大面积的、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其创造潜能呢?

教师要创造性地教。从创新的高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从小受到创造性教育环境的熏陶。

一、强化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意识

目标是人们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创新精神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所以当代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认真钻研新时期的教育理论,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自己教学活动甚至人生追求的始终不渝的重要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目标的确定,除知识、思想品德目标外,要兼顾能力发展目标,尤其要突出培养创新精神目标。教学中要积极地挖掘出每一节课中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知识点,以此确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节时,课尾组织学生参加剪不同轴对称图形的竞赛活动,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提高了审美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

1、注重情感,激发兴趣。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具有调节行为的功能,和谐的师生情感交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幽默优美的语言、坦荡宽容的胸怀、丰富渊博的知识、强大持久的魅力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之“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生动活泼地学。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兴趣。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积极地探索,创新精神才可能在这探索过程中萌芽、生长。比如教学两位数乘以11的速算时,教师说:“同学们随便报一个这样的算式,老师都能说出正确的结果。”一试,果真如此,同学们觉得特别奇怪,急于弄个明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去探究。

2、重视差异,发挥潜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有义务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但作为独立的认知个体——学生存在着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教师要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意义上的潜能发挥。如解“一列火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驶往乙地。开出了3/4小时行了全程的10%,到乙地还要几小时?”这道题。A:60×3/4÷10%÷60-3/4,B:3/4÷10%-3/4,C:3/4×9。

这几种解法体现了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有的解法看似普通,但对某个同学来说可能是自己的创新行为,教师应视具体情况做出有弹性的评价。

第4篇

摘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5篇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精神作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可以培养儿童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美术教育,对我国实现社会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幼儿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通过艺术活动,可以将自己的感觉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幼儿了解艺术的真正内涵,而通过美术教育,也可以激发出幼儿的创新动力。幼儿教师代表了幼儿初步接触教育的启蒙者,其教学活动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也是幼儿未来选择成长方向的重要参考对象。通过幼儿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措施

课堂环境与教学方法对培养创新精神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思维环境,而这种环境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方法。创造性思维可以反映出事物的多种变化与联系,也是一种广义物化心理活动,是人们发挥创造力的平台,也是迸发出思想火花的基础。这种可以反映出事物变化的思维模式,对每个幼儿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代表了一个人未来的思维模式。

创新精神摆脱了传统制式教育的约束,也是“填鸭式”教学的终结,而通过教师营造出的学习环境,则是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摇篮。培养创新精神对学习环境要求较高,教师必须营造出公平、温馨、民主、尊重的学习环境,切勿使用传统的约束管教方法,防止教师的管制成为束缚学生人性发展的枷锁。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一个合理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也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通过两者的配合,可以更加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教学的效果也有很大提升。教师在课堂中摆脱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发挥出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后,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决定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全部天赋。

三、结语

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事业,幼儿教师必须持之以恒,通过科学的指导思想,开拓幼儿思维。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重点加强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的带头作用,充分激发出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充足的创新动力,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

作者:朱丽 单位:晋东南幼儿师范学校

第6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氛围 教学内容 渗透 启发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我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想唯有从教学的点滴做起,想方设法,把创新精神和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和学中。

一、 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基础教育要求我们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阶段,它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仅限于教授单词词汇,然后要求学生背诵,接着不断做练习,灌输学生为考试而学英语的错误的学习目标。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在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时不会惊慌失措,能够和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去解决挑战性的新问题。创新能力的真正获得,首先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性格与创新习惯的养成,在培养启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前,我们首先要尊重他们创新的火花,发挥他们的个性。

二、 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气氛

教师有了创新意识和理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点燃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想,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气氛是先决条件。作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实施创新教育,不但应善于理解,而且也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倾诉,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教师更应清楚,如果你不爱甚至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教学过程首先不是一种认识过程,而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

三、 教学内容中创新精神的渗透

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

创造性是对常规性的突破,教师的教学也应当不断突破旧的教学范式,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拥有选择、探索、和创新的权利。

在牛津英语的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授牛津英语预备级教材时,为了让学生能从开始对英语有好感,我在第一节课开始就给学生播放好听的英语歌曲,播放好看的英语动画片和电影的片段,使学生一下子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好感。预备级课程的第一节课,我并没有急于上课,而是让学生看到英语的乐趣和作用,然后第二节课开始才给学生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英语学习要求的提出。 当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知识点,给学生布置回家提前查资料的任务,第二天请学生来把查到的相关知识点告诉大家。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在讲述8年级课程台湾地震那课时,我鼓励学生去尽可能的多找关于地震的词汇和相关的小文章,第二天到课堂上给其他同学学习。同时这一课中,我也带领大家一起进行地震来临时的逃生演戏,在这个过程中来巩固英语词汇和句子。学生们的创新和激情也被提了起来。 我想只要时时处处开动脑筋,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不断被激发和点燃,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 启发学生质疑精神

人与生俱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思”的开端。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英语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们把好的想法告诉老师,有好的适合大家一起用的资料,提供给大家一起用;如果有时同学发现老师的讲解有不清楚的或更好的解释,就接受同学的建议,总之教学相长,启发学生学习中的质疑精神,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在英语实践中的创新精神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 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在7A的节日内容教学单元中,通过组织英语报纸的编写比赛来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通过报纸的编写学生也把自己的创新能力体现出来。 在教授9年级奥黛丽赫本单元时,鼓励孩子们进行罗马假日经典片段的表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了英语学习的乏味和枯燥。

第7篇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英语是一门语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语境,因此在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A、B、C,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竞赛激趣”。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字母时可以进行字母竞赛。教师用手指在空中写一个A,让学生猜并说出来,说的最快最正确的小组赢一分。为了调节气氛,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还可以用下巴、腿、手肘等身体部位在空中“书写”字母。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情景激趣”。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趣味性。如在PEP BOOK1的Unit 5:Let’s eat中教了cake, chicken,bread,French fries, hamburger, hot dog和句型Can I have a ……根据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卖部,拿图片或实物来做买卖。学生就像在课外买东西那样:“Hello!Can I have a cake/hamburger/hot dog……please?”“OK. Here you are.”“Thank you.”“You’re welcome.” 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多讲英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情、动作、语音、语速的变化来推测揣摸教师的意思。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诱趣”“歌曲导趣”“故事引趣”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活跃英语课堂气氛。长此以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迅速形成。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念束缚并忽视人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 敢说 、敢做这份锐气,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欲望,鼓励他们不要满足单一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愉快与兴奋的成功体验。同时在课堂上的练习及回答应允许他们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当其说错、做错时,教师应首先肯定其勇气,再以诚恳的态度进行疏导,使其心悦诚服,从而避免挫击其积极性以达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没有创新意识学生就无法进入创造性思维的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积淀做保证的。教师应让学生感知到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技能、规律给予学生,让其记忆并运用,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复习旧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开拓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力保障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先教师按教学内容,在软件里设置相应的情景,在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对话气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认识的同时又加深记忆。又如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课文内容提问时,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显示题目的窗口,一个图示窗口,图示窗上画一个孙悟空,并设置一段短少而轻快的灰谐音乐。若学生回答正确时孙悟空会树起大拇指并配有音乐说:“Right”“A good job!”等表扬鼓励的话;若错时则说:“Sorry, please try once more!”再答错时则孙悟空摇摇头说:“很抱歉,你又错了”。在伴有音乐时屏幕上出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下,令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有期望表扬的心理,那么练起来干劲就十足了。在明快的动画和音乐中给学生增添了趣味,也在更大程度

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维妙维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第8篇

一、美术创新精神的内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学生学习的知识意义建构,是在不断地打破原有同化的基础上,通过顺应实现新的图式,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这个平衡被打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便形成和提高了。创新一词的理论意义是:有突破传统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一种先吃第一个螃蟹的胆识,具有创新意识;勇于推陈出新,淘汰落后和陈旧的魄力,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新还是一种心智能力,也是思维外显的表现;最后是标志新事物的诞生。学生美术创新的特征表现为:能够利用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创作出新作品或提出新理念的精神。可以求新,不禁锢在传统的模式中;不怕辛苦,致力于求新求异,具有改革的勇气。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策略

1.教师的教学意识

教学工作的主要生产力是老师,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培养和教学有直接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首先需要老师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和意识,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塑造学生创新人格作为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和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发生放不开手、对学生的学习没信心的情况,所以讲授的多,学生实践的少,美术学习的实践停留在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陈旧美术教学模式层面上。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忌,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美术教学中点、线、面的构成方法的内容,是最普通的教学内容。但在这个内容的教学时,学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相反他们自己却在做折纸和叠幸运星。见此情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多做几件精美的礼物,送给朋友或者是老师,学生一听我这么说,兴趣大增,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作品出来后,我就势讲解相关的美术知识。寓教于乐,效果出奇的好。

所以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精神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这是构成教学的两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的是形成创新能力,也就是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重点训练绘画造型、美术创作、工艺设计制作以及美术欣赏等多种思维和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美术创新,教师应该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特殊工具的使用方法、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创作出不同于他人的美术作品和工艺作品的能力等。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等绘画形式,旨在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3.调动学生,主动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学习的涵义里,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其中,协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协作包括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协作,伙伴包括老师和同学。所以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就是协作的开始,也是实现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对学生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认真设计,实现完美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取学生互相交流、表达自己想法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并实现知识和智慧的共享。鼓励学生利用电脑及互联网搜集资料,进而分析和整理资料,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学习服装搭配》一课,我在课前的学案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实地考察本地的服装市场,分析和掌握服装的款式与色彩搭配问题,并自己创作一件成品。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强,让他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成果斐然。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在知识全球化的信息社会中,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学科。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有以下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科学地“用教材”去教学生,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1、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就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启发性、知识性、实践性、探究性。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有效地、充分地、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教材,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数学新教材也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既有知识性,又有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内容材料。

2、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和科学精神,要对教材内容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选取更好的内容来充实教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教师要创造性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切合学生实际的优质课案,努力逐步形成有有自己个性的数学教学特色,有效的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二、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所以我们要更新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科学的教学观强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地获得结论或答案。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接受知识的“容器”,“满堂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积极采用目标导学法、启发式、讨论 式、发现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实践等学习活动,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获得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图形与图象,在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图表、图形、图象、动态和声音来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是通过比较与判断、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来进行的,这些方法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发现结论,这样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无限的热情,可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可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培养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好的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个性的张扬就为创新创造了契机。

三、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的有机融合,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新的活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探索发现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二)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合作的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探究,形成科学的概念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考的碰撞,就会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合作是创新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思维的碰撞中又有了新的发现。

(三)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10篇

一、转变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为了开发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思维方式,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途径是是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验操作、组织丰富多彩的创造与发明活动,对学生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运用幽默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研究表明,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10种素质,而幽默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富有幽默感的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扣人心弦;一个比喻可以画龙点睛般地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个幽默,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中回味思考,这样的教师讲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探索知识的欲望强烈,学生是在“享受教学”。增强教师幽默感的方式是多样的,但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要积累丰富的知识,以善于提炼生活的心态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掌握一些适当的幽默技巧,让学生在“享受教学”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与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疑问,才有思考,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如果教师能积极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提到点子上,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促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正是对一个问题的好奇,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而由此引发的激烈的争论又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在争论中油然而生,更使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究的高级阶段。

四、在实验中让学生自主研究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声音的传播,我让学生自己找材料制作了一个土电话,比比谁的土电话传话能力强。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积极动手,有的用易拉罐做,有的用塑料杯做,有的用废纸壳做。对比之下发现,塑料杯的效果最好,传话能力强,声音非常清晰,比用其他材料做的效果好。这样,学生多动手,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学到本课之外的相关知识。

实验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畅所欲言,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教师的责任。如,教学“电磁铁”一课,在学生探索用什么办法可以增大电磁铁的磁力之后,就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想的,发现了什么等。

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 创新精神 策略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从这些特点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其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良好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沿袭其他学科的“黑板+粉笔”的教法,没有真正体现出计算机的现代化特征。重教不重自学,重灌输不重启发和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紧迫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论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学生的好奇心理经常会导致其创新意识的萌发。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就是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动手创造的兴趣。首先,巧设导语,激发创造兴趣。中学生好奇心强,爱动脑,爱动手。因此,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头使用一个巧妙的导语,往往会激起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好奇和急不可耐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究竟为什么”“究竟是什么”的欲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发展创造能力。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自然流畅,大大调动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其次,作品展示,诱发创造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之前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比如在学习画图软件前,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们看到这些生动、形象、富有美感的作品,发出惊叹声,并跃跃欲试,渴望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了画图软件以后,可以让学生制作新年贺卡、生日贺卡等,教师适时组织作品展评,将选出的优秀作品展示在校园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受到鼓励,使其创造热情得以延续。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创造性思维

和谐的教育环境,优良的班风,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班貌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及创造能力得以有效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网络带来了信息的多元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大量的信息,这无形中使教师的权威受到削弱。教师应自觉地趋向于较为民主的教育模式,积极参与学生交流,体现出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共同在网络上查询资料,教师教给学生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任务驱使,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贯彻“任务驱使”的原则,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以锻炼,情境得以熏陶,能力得以形成。a.确定任务。设计任务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水平,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将一节课的教学要点巧妙隐藏在任务中。b.独立探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去分析、理解,自己去探索,自主学习,获得新知,培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指点,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c.协作学习。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注意每组成员按高、中、低层次搭配,学生互帮互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小组和组员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协作学习的能力。d.任务评价。在任务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和体会,对于任务完成优秀的小组,教师应给予表扬,使之再接再厉;对于任务

成不佳的小组,教师帮助寻找原因,也应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以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信心迎头赶上。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信息技术课教学而言,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发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作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认识“画图”》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大屏幕展示精美的电脑绘画作品,配上音乐,使学生感觉到电脑绘画真漂亮、电脑真神奇,产生一种强烈想了解、学习电脑画画的愿望。而后我要求学生用已学习的知识启动“画图”程序,试着用“画图”的工具去画一幅自己心中的漂亮图画。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践,启发学生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是模仿,不是创造,要创造就要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我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应该改变角色,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与学生们平等、民主、和谐地交流,用爱心和智慧点燃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的“火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05期

第1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对策

21世纪初,许多职业学校就开始加大投入,在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希望通过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教学管理的人性化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般是泛指以计算机、现代通讯手段等来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的相关技术,它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等许多领域。会计学作为职业学校中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会计学科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智能型计算机系统在更广的范围取代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新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新时代的会计人员应勇于实践探索,不断开拓,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以实践为依托而产生的一种勇于实践、不断开拓进取、积极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例如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对真知的执着追求态度等等,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原动力。随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国家对会计工作管理的理念、手段、内容和要求进行了适应性的变革,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不灰心、不气馁,要勇于实践,不断进取和开拓,以创新精神来做好新时代的会计工作。

2、会计人员的身份和工作重点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会计人员是信息分析师。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人员主要是对经济数据进行计量与记录,起到一个记账员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变为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以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及时、相关、便利、适当和准确的要求,这意味着新时代的会计人员将以“信息分析师”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2)会计人员是复合型人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会计信息的实时反馈、动态控制成为可能,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尽量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相关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会计人员的工作将更多地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融合。更多的会计人员将成为企业各业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的成员,为财务管理和综合管理提供会计服务。同时,随着外部客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长,更多的会计人员也将为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和客户、不同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等提供职业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学校会计课程的教学也将会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全方位发生重大变化。

1、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转变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是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反对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张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外环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与知识传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即EQ)和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即IQ)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作为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要经常思考“学生在未来的会计工作岗位上,他(她)们面前分分秒钞都将有成千上万的“金钱”在流动,他(她)们能不能严守职业道德,不受“金钱”的诱惑”之类的问题,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能自我约束和独立学习,能自己去探索知识、运用知识,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

2、教学内容方面

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科学设计会计教案,合理安排会计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师生之间都要有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能相互理解、支持帮助和有效沟通,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爱”关系,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去正确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例如,会计学的实践性、规定性较强,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学习中容易使人厌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有血有肉的会计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发加入案例的讨论、分析过程中,以达到激发、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教学方法方面

根据会计课程的不同内容特点和不同教学目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有效地完成会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会计中规定性、强制性要求高的内容,如会计核算原则、原理、准则等,教师易以信息技术为辅助,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导来进行讲授性教学活动,将知识传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对会计信息分析等透视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发现性教学活动来进行,即教师一方面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相应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探索情境,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工具和信息资源,以及检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等等。

可考虑以合作研讨性教学活动来学习会计预测等前瞻性要求高的内容,即由教师提问题,学生个人或小组收集资料、确定思路和组织方案,然后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最后教师再总结提炼。在实践中,合作研讨性教学经常与发现性教学结合使用。

4、教学手段方面

以目标激励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人脑与电脑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体系,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设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目标的引发、导向和激励功能,就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调动并持续保持其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

其次,在会计教学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内容丰富多彩、功能强大的特点,使人脑与电脑有机结合,实现功能互补,即电脑重点处理会计信息的存储、计量汇总等“刚性”工作,而人脑侧重于会计预测、分析等“柔性”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

最后,要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系,注意把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意评价的开放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为会计教学提供形象、生动、有效的信息资源库,能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会计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资料,也可以作为会计教学评估、检查的工具。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各种教学工具、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注意避免自己的教学过程完全受某种信息技术的限制,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教育技术理论导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熊华军:马斯洛“创造性理论”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3] 斯蒂芬・哈格(Stephen Haag),严建援等译: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原书第4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 刘景阳等:对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A].教育探索与学术研究[C].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