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

时间:2023-06-07 09:1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方法

第1篇

为对会计核算进一步规范及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体系改革力度,通过竞争上岗等方式,把单位所有财务会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并实施会计人员集中核算的管理体制。经实践证明,在单位理财与会计监督等方面会计核算方式选择是否合理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对会计审核、会计核算的概况及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的方法、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以期为提升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全面性及真实性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

会计审计 会计核算 方法 概况 措施 监督 财务内部控制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建设投资额度的增加,我国市场化得以稳步推进,于此同时,会计审计行业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为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达到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必须重视会计审计工作,其中会计核算尤为重要。国家相关部门对会计审计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单位必须对会计审计内会计核算进行统一检查,通过大范围应用会计核算,必将对会计理念、会计工作等产生极大影响,为此,会计审计工作必须重视会计核算的作用及方法选用,在充分了解与分析其概念的同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才能有效控制单位经济活动成本,才能实现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会计审计与会计核算的概况

会计审计:会计是对再生产过程中价值活动计量、记录与预测的研究。在财务信息等经济信息前提下,对价值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审计是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会计核算:会计反映也被称为会计核算,其计量尺度为货币,主要是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反映。会计核算主要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核算,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及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必须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并对会计报表进行及时、正确编制,以此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要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

二、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已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反映与监督的方式。会计核算方法的作用为对会计对象的反映与监督,因会计对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要求其不能选取单一会计核算方法形式对其监督与反映。为此,相关人员必须重视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7种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设置账户

作为分类核算与监督会计核算内容的主要方法,设置账户时必须对其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因会计对象内容较为复杂,必须系统性、经常性对其进行核算与监督。同时根据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划分,以此为合理分配、连续记录等提供便利。并达到获取不同信息的目的。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产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通过相同金额,登记于2个或2个以上具有密切联系的账户内的一种记账方式。通过复式记账方式,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反映,以免偏差等问题的出现,并能为账簿记录检查提供便利,并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

3.填制与审核凭证

为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所进行的审查方法为填制与审核凭证,通过该方法可确保账簿记录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作为经济活动记录、经济责任明确的重要方式,会计凭证式是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也是账簿登记的重要保障。通过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可为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提供便利,以此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4.登记账簿

记账为登记会计账簿的简称,在会计凭证审核质量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登记账簿是指在账簿分类中,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完整的记录,以此为经济管理提供便利。作为重要的会计质量,账簿记录是会计分析、会计检查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

5.成本计算

根据相应对象归集与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费用,以此为各项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确定提供便利的一种方式。作为综合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成本计算是否正确,对会计核算与会计审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成本计算过程中,应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费用支出水平进行考核,以此对单位具体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利用盘点实物、账目核对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具体数量与金额的方式。通过财产清查,可对会计记录正确性进行有效提升,是确保账实准确性的保障。

7.编制财务报表

通过一定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可对单位经济活动情况与结果进行定期反映。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为账簿记录,通过加工整理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核算指标,以此对财务计划进行考核与分析。

三、会计审计中完善会计核算的措施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审计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中还存在大量问题,其中会计核算问题已经成为会计审计工作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会计审计、会计核算相关概念,提出了完善会计核算的措施,以此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提高会计审计的质量。

(1)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必须做好审计工作,并加强以独立审计为主体的外部监督,将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应用会计核算工作,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实施阶段,通过会计审计工作,应对审计程序性质、时间与范围加以确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对会计核算所需依据资料进行评价,以此确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审计财务会计报告阶段,遵循审计依据,分析比较会计审核内容与实际内容,减少差额。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必须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帮助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理论、会计方式,并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先进财务管理软件的积极开发,强化财务部门管理职能,将财务会计核算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人员,并对会计信息准确记录。同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了解与掌握与行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以此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进行有效提升,为单位提供高级会计人才。

(3)作为会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方式是否正确对单位经济活动发展及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会计核算对象、成本核算方法、程度及分析等都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作为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会计核算方法的合理选择,是财务信息内容分析、确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该核算方法不仅能够缩短信息反馈的速度,更能对业务处理效率进行大大提升,是确保财务会计信息预测、决策及核算准确性的根本途径,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4)通过会计岗位职责制度的建立,可对会计岗位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可将会计审计各个阶段责任进行有效落实,同时,应将会计人员考核内纳入财务管理工作考核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奖惩、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同时对会计档案资料管理人员进行明确,进行会计档案资料借阅、保管归档制度的建立。作为会计审计工作的记录凭证,会计档案资料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对单位效益加以维护,更能为财务管理提供依据。由此可见,规范财务岗位分工,会计资料保管、归档对规范会计工作及财务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督促单位及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要求做好会计核算中心和单位财务内部制度的衔接,以此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降低。作为贯彻《会计法》的重要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会计审计工作中,在建立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必须加强日常财务管理,督促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运作程序的规范,实现内部业务流程的科学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也逐步完善。会计核算及管理作为会计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其核算工作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为此,相关会计人员必须重视会计核算与会计审计工作,在充分了解其相关含义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其内容,选取行之有效的核算方法,并找出相应措施,以此达到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作者:张玉香 薛洪江 单位:孟州市人民检察院 焦作市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1]何平.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勘察设计,2008(08)

[2]方红星,段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来自A股上市公司2007—2011年度的经验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3]吴风奇.对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定位的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6)

[4]刘玉廷.世界银行充分肯定我国会计审计准则改革成就——解读世界银行《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二)[J].商业会计,2010(02)

[5]闵志慧,雷翱,夏铭悦.浅析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J].品牌(下半月),2015(05)

第2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生产成本;自然条件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89

前言

我国农业企业规模很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不同,农业企业发展水平不一,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落后、与农业企业发展不协调、很多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很好体现生产成本数量等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农业企业的发展。为满足农业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非常重要。

1 农业企业核算方法的重要性

农业企业主要以从事农、林、牧、渔产品为主。在产品交换时产生利润,这样就形成了农业企业的经营组织。而农业企业主要以营利为目的,这就需要一定的产品资料核算。随着农业企业发展壮大,核算方法也越显重要。正确的核算方法要适用于农业企业的各个部门组织,考虑到农业生产资料的属性。不完善的核算方法不能很好的体现农业目前经营状况,会导致生产资料数量失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只有运用正确的核算方法,制定出完善的核算体系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特点

2.1 核算方法多样性

农业企业包括许多行业,每个行业经营模式和体制不同,因此核算方法要符合每个行业特点要求,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要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出不同的方法,这就导致了会计核算内容的多样化。

2.2 核算体制复杂性

农村乡镇企业经营体制种类繁多,多种经营与双层经营体制并存,国营农场分为场部,生产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统一生产经营组织,会计核算方法就相对复杂。

2.3 核算方法灵活性

目前农村企业发展水平不同,相对应的会计核算水平就不同。有很农业企业以集体经济为主,自己掌管经营模式,还有的农业企业是自给自足的个体经营模式,会计核算方法比较统一,针对这种农村企业会计核算要灵活[1]。

3 农村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缺点

3.1 会计核算方法与农业自身发展不适应

农村企业项目多样,原材料种植与加工技术水平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农村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仍然没有改变,核算制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为农村企业提供准确参考,与农村企业发展不协调。

3.2 会计核算方法受到自然条件与人为条件限制

农业企业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自然条件变化多样,人们无法预测,会计核算方法应对自然变化对策并不全面,理论应用不到实际上去,有些核算方法只针对个别自然灾害,忽略了其它自然条件的可能性;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设备比较现代化,工作技术要求较高,会计核算的方法既多有复杂,很多现任会计人员跟不上技术变化,有的技术人员滥用会计科目,对结果计算敷衍了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数据有偏差[2]。

4 合理制定农业会计核算方法

4.1 生产成品分类核算方法

农业企业大多以农业产品为主。农业产品非常多样,大多数产品都是可再生资源,因此计算农产品成本时应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分类核算产品方法,这种会计核算方法能够有效突出农业产品发展形式,为农业产品利用发展提供详细资料[3]。

4.2 自然条件损失核算处理方法。

农产品大多是农、林、牧、渔,它们与自然环境连在一起,而自然环境千变万化,农产品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而造成损失。一旦农业产品受到损失,损失部分借记科目,上报有关部门,等待核实之后研究处理。这种农业会计核算方法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

4.3 按农村企业规模分类核算方法

农村企业规模很多。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发展较快,有的拥有自己的生产链,公司规模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应按公司规模分类计算。这种核算方法要由公司制定,符合公司要求,核算的结果详细记录公司运营财务情况与产品成本,公司根据记录报表开发项目,有利于农村企业发展。而家庭农产是以种植收获农产品为主的个体经营模式,很少涉及到会计核算方法,他们会计核算知识有限,基本是简单记录农产品成本,以及损失费用,它大多用于农业产品生产的成本环节,农村企业可以根据家庭农产主的生产资料报表来发展产品,制定出完整表格,为农村企业公司会计核算提供原始资料。这种方法可以将农产品生产资料详细体现出来,有利于农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4]。

5 总结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会计核算方法不够完善,具体实行有难度。目前农业企业规模较多,发展较快,原来的会计核算方法单一,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核算,产生一定滞后性。根据不同农村企业规模制定相应会计核算方法,将自然条件可能性考虑其中,这样可以完善农业产品生产资料统计。因此,良好的会计核算方法对农业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高锦秋.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分析[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02):44-45.

[2]刘玉梅.农村企业会计核算问题[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0):42-43.

第3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财务审计;研究

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会计工作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并且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财务审计的工作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正确的反应。通过财务审计工作对公司的资金流动进行反映和管理,对企业管理中的财务报表等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才能够有效地分析企业中存在的财务和资金问题,让公司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审计也具有监督的功能,能够保证企业工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能够将企业的收益和资金流动进行准确的管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财务监督中财务审计的基本含义

会计的监查工作能够有效的保障基本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财务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财务会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依照会计原则来监督和管理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准确性。财务审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监督,正确地反应企业的资金状况和流向。财务审计工作对企业的资产和资金进行真实的记录,利用会计监查工作实现整体的监督,主要起到的作用是防止企业的违法行为,同时也能够实现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企业的管理中财务审计能够有效的遏制企业中违反规定和法律的行为,也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的组织管理顺利进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财务审计属于会计科学审查,主要的研究内容为会计工作的真实记录,以帮助企业管理层透过正确的会计信息来做出正确的决定。

二、会计审计中会计核算方法

(一)勾稽关系和核对法

在审计进行查账管理的过程中,要把相关联的会计资料当做是勾稽关系的导线,并且辅之以核对法。核对法主要是指运用两种以上的书面资料来进行相关交叉对照,来核对双方是否有不同之处,以及最后计算出的数据是否正确。在进行核对的过程中就可以找到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且对所产生的问题来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来判断相关问题造成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并且运用相关的结果来准确的制定解决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保证企业的资金流通。

(二)账户对应关系和账户分析法

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复式记账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形式,在账户相互之间建立一种依存、对照的关系,这样的方式则被称做账户对应关系。在审计进行查账的流程中,把账户对应关系当做主要的关键点,并且可以多样化地运用账户分析法。账户分析法主要是建立在账户相关性的基础上,并且找出其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时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银行的存款和借款进行系统化地分析和管理,查看相关存在的情况,为日后的检查和管理工作进行提供重要的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措施。

(三)流程分析法

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要把内部控制制度当做主体,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运用流程控制图分析方法,然后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严格地审查和评价。流程分析法主要是指把审查的相关项目的内部控制图绘画成相匹配的流程图,并且通过分析整个流程图的基础,然后找到项目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加直接和全面地指导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分析然后用文字的方式来准确解决,并且能够直接使用特殊的颜色来将流程图中的错误标出,为审计人员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信息时代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一)公允价值计量

在信息化的时代,公允价值已经成为当下会计界探讨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主要探讨的内容。历史成本计量法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都是两个主要方式,但是实践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法的优势明显高于历史成本计量法。公允价值计量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企业的经营现状和负债情况。但在目前,历史计量法在企业中依旧占有主要的地位,在审计查账的过程中也依然是主要采用的核算方法。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的数据处理已经普遍应用了会计系统,并且具有自动化这一主要特点,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法在处理数据方面非常地精准。

(二)移动加权平均法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传统的会计工作中普遍都运用先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同样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说在先进先出法中,在使用货存的过程中,如果每一次使用都要对存货的价格进行计算,这样会降低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也会降低会计核算的速度,造成审计工作的效率下降。加权平均法的有效应用,不仅仅能够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有效地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节约企业的成本。在移动加权平均法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信息不及时的缺点,这样就要求要及时对会计系统进行更新。在当下社会,跨级信息数据采集发展主要是往动态化方向,会计信息系统要及时的更新存货价格,会计系统中要实现移动加权核算的自动化,保障企业的管理顺利进行。

四、提高会计核算水平的措施

(一)要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独立进行

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原则就是独立、客观、准确。企业要保证会计监查部门的独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实现会计监查功能。因此,要不断地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水平,让其能够独立进行。在企业日常的管理和经营中,要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把会计工作的岗位进行合理划分,让每一个岗位的职责都能够准确实施;要建立好权力和责任制度,明确各个部分的责任;要保障会计核算工作能够独立进行,并且明确相关的责任制度;要实现会计核算工作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并且要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的独立性,有效地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管理方面,要保证管理层能够拥有会计核算理念,提高整体的会计核算意识,并且要在企业内部完善监督体制,提升企业的监督水平,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让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水平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管理者要准确地把握公司的实际情况,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地促进监督管理水平的提升,让监督制度能够在企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协调企业的内部制度和关系中,要保证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的内部监督,建设审计部门,让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各个方面进行核算,及时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也可以和相关部门配合,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全方面的监督。在管理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理念。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努力地提升会计核算工作水平。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要不断地提升竞争力,完善和优化会计核算工作制度,在人员管理方面则要不断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要提升企业内部的监督水平,为企业的核算工作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闵志慧,雷翱,夏铭悦.浅析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J].品牌(下半月),2015,05:72.

[2]刘忠.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研究[J].商,2015,38:154.

第4篇

关键词:工程会计;核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引言

本文通过介绍目前的工程会计核算方法与工程合算的主要会计处理来阐述有关工程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

二、目前工程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按工程决算结转收入与成本:这种方法由于基础施工企业项目决算经常被拖延,以至于企业所做的工程要等到完工后才能出现在财务报表上,损益情况无法及时地反映企业当年实际所完成的工程。

(二)按发票数结转收入,结转估计成本:这种方法按向对方开出的发票数结转收入,成本以实际发生数为依准。操作简单,发票是本单位开的,因此调节利润时,以开发票作为手段是很方便的。

(三)按到账工程款结转收入和成本:这种方法按到账工程款结转收入和成本。这种方法结转的收入为已实现的到账款符合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时,很多的工程合同的一方要求另一方开具了发票才会付款,并且付款额只是合同总额的一定比例。此种方法确认的收入不能真实地反映对方的工作量,更不能将未收款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不利于债权的管理。

(四)按完工百分比结转收入和成本:这方法以完工百分比结转,可以均衡确认收入与盈亏,避免了业主开单结算因素对施工单位收支毛利的影响,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施工单位的经营状况,有利于反映施工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也有利于对未收款的债权管理。

三、工程核算的主要会计处理

(一)工程物资采购的核算

在进行工程物资采购时,一律要求出售方开增值税发票,包括采购设备、专用材料还是器具。用于机器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其增值税都可以抵扣;未用完的工程物资将来也可以转为原材料等,同样可以抵扣。

(1)预付采购工程物资订金时,借记:预付账款-预付工程物资款,贷记:银行存款;(2)收到工程物资并已验收入库时,借记:工程物资-专用材料;工程物资-专用设备;工程物资-专用工具、器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预付账款-预付工程物资款;应付账款-工程物资款;银行存款;(3)发生的工程物资运费、保险费和装卸费应及时的分配进入工程物资成本。要取得正式发票,如运输发票,日后可有税金抵扣。借记:工程物资-专用材料;工程物资-专用设备;工程物资-专用工具、器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应付账款-工程物资运输款;银行存款;(4)工程完工后将多余的工程材料转入原材料:借记:原材料-生产用材料,贷记:工程物资-专用材料。

(二)出包建筑工程的核算

(1)出包建筑工程一般先由承包方垫开工资,出包方按进度结算。若有预付款,则,借记:预付账款-预付建筑工程款,贷记:银行存款;(2)建筑过程中,若需领用公司特殊专项物资或公司原材料时:借记:在建工程-建筑工程(出包),贷记:专项物资-专用材料, 原材料-五金材料,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三)出包安装工程的核算

(1)出包安装工程一般也先由承包方垫资开工,出包方按进度结算。若有预付款,则,借记:预付账款-预付安装工程款,贷记:银行存款;(2)安装过程中,领取专用设备时,如:借记:在建工程-在安装设备,贷记:专项物资-专用设备,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3)领用其他专项物资或公司原材料时:借记:在建工程-安装工程(出包),贷记:专项物资-专用材料;原材料-五金材料;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按进度结算时:借记:在建工程-安装工程(出包);在建工程-安装工程(出包),贷记:银行存款或预付账款-预付安装工程款。

(四)出包建筑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1)出包建筑工程在结转固定资产前,先按合理的方法分摊待摊支出:借记:在建工程-建筑工程(出包);在建工程-安装工程(出包);在建工程-在安装设备 ,贷:在建工程-待摊支出 (2)出包工程经过验收合格,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结转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建筑工程(出包);在建工程-安装工程(出包);在建工程-在安装设备(3)如果出包的是装修工程,建筑物的首次装修包含于建筑工程之内,不单独核算。装修时领用材料:借记:在建工程-装修工程;贷:原材料-五金材料;在建工程-专用材料支付装修工程款。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时:借记:长期待摊费用, 贷记:在建工程-装修工程。

(五)出包生产设备安装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1)完工产品结转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在建工程;(2)机器设备等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前,分摊待摊支出:借记:在建工程-安装工程(出包);在建工程-在安装设备,贷:在建工程-待摊支出;(3)验收合格,转入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生产用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安装工程(出包);在建工程-在安装设备。

(六)自营工程的会计核算

(1)采购水泥、红砖等物资时(含运费、增值税):借记:工程物资-专用材料,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借记:在建工程-建筑工程(自营),贷记:在建工程-待摊支出。

四、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否充足,资金链是否安全,是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因而准确的、真实的会计核算是工程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会计核算的方法是会计核算能够进行的关键所在,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会计分录的制作是会计报表的基础。因而会计核算的正常进行必须有合理简便准确的核算方法和具备专业的会计分录知识的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朱世海.对工程会计核算前提及方法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1.

第5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 必要性 核算方法

1.环境会计概述

环境会计起步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要晚很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正式揭开研究序幕,目前学术界对环境会计的定义还没有统一定论,综合英国、加拿大等环境会计研究学者的观点: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的会计要素,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辅之以其他计量单位及属性完成会计核算工作。

传统会计理论把会计对象看做是与企业资金运动有关的经济事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环境会计的对象突破了资金运动这一范畴,它所考虑的是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因此,在环境会计下,会计要素须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产”,即空气、水等;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在收入要素中除了确认传统的生产经营所得带来的收入外,还应包括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等。而费用不能仅仅计算经济成本,还要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与开发费。

2.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2.1建立环境会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过去的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我国GDP核算的是有交易的经济活动,只要是有偿的经济活动发生,都会增加GDP。不仅消耗资源能够增加GDP而且污染环境也能够增加GDP。实行环境会计可以为“绿色GDP”的计算提供更多的绿色指标。绿色会计通过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建立环境会计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在全球环保潮流和污染日趋严重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的环境成本与费用与日俱增,产品定价不能不考虑环境影响,投资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是势在必行。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自觉将“绿色理念”纳入管理层考虑范围的企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因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而出现成本增大的情况,但是从长远来看,与国家政策相符合的企业发展模式可以得到国家的支持,企业最终可以实现环境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双赢。

3.环境会计核算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实务上很难确定合理的分配标准,使得企业较难完全反映和控制其环境资源及耗费和补偿情况。

完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首要就是明确环境会计的确认。环境会计的要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资产。企业环境资产主要包括与企业环境活动有关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②环境负债。主要是指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而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③环境成本。因企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所付出的其他成本。④环境收益。指可直接通过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利益,如企业受到的环保奖励、环保税收优惠等。

其次是进行绿色会计的账户设置。因为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这里仅对几个常规会计科目进行探讨。资产类。应纳入环保存货、环保设施、社会环境福利工程支出等科目;负债类。应纳入应付环保税金、应付环保费用等科目;所有者权益类。设立环保留存科目,类似法定盈余公积的科目;费用类。设立“环保费用”科目,将原来的排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有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费用划分出来,单独反映和监督环境保护费用的计算与缴纳情况。

这里列举对环境成本的处理来加深对账户设置的理解。环境会计对成本的核算可以比照传统会计的处理方法即:1资本化处理;2直接计入当期成本。在对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进行资本化处理时,企业可以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治理费,可借记“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3对于企业因环保问题所支付的罚款、赔款以及其他损失,可借记“环境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最后,进行绿色会计报表的设置。经过环境会计的核算后,环境成本与收益被按一定的原则分摊到企业各部门及各品种产品,企业需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虚拟环境收益信息,并在环境报告书和专题报告中做相应披露。所以企业评估各品种产品的环境收益绿色会计资料可以列入传统会计报表中,也可以增设辅助报表,如环境损益表、环境成本明细表等。

参考文献:

[1]闫春喜.浅析环境会计的核算模式与核算方法[J].商场现代化,2011.6

[2]米新英,苏漠.浅谈环境会计核算方法[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

[3]陈红岩.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监控的思考[J].绿色财会,2010.9

[4]孟磊.初探中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J].科技与管理,2005.1

第6篇

关键词:债券投资 核算方法 应用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的债券投资业务进行了重新划分,根据购买债券的意图不同,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三类。新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多样性及“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债券投资业务的账务处理变得较为复杂,虽有些规则可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看到,但没有进行系统归纳。为此,本文作以梳理,并用实例予以明确具体账务处理方法,以此与同仁切磋。

一、购买债券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

案例一: 2011年5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交易所支付价款1 020 000元购入乙公司发行的债券10 000张,另支付交易费用2 040元。该债券剩余期限2年,每张面值100元,每年4月1日付息一次,票面利率6%。甲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11年12月31日,乙公司债券的收盘价为105元。2012年4月20日甲公司转让该债券,转让价格为每张103元,另支付交易费用2060元。

该案例中的甲公司购买债券的意图是为了短期(一年)内出售,以赚取买卖差价,因而应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债券,企业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取得的债券利息,确认为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出售债券时,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同时调整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溢。因此,甲公司的会计账务处理是:

(1)2011年5月1日,购买债券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20000

投资收益2040

贷:银行存款1022040

(2)2011年12月31日,应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050 000元,应确定的公允价值增加额=1050000-1020000=30000(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

(3)2012年4月1日,应确认的利息收入=1000000×6%=60000(元)。

借:银行存款60000

贷:投资收益60000

(4)2012年4月20日,按出售债券取得的价款确认转让损失=1050000-(103×10000-2060)=22060(元)。

借:银行存款1027940

投资收益 2206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20000

——公允价值变动30000

同时将持有期间计入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转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

贷:投资收益30000

二、购买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

案例二:2011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 060 000元购入乙公司同日发行的债券10 000张。该债券期限三年,每张面值100元,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支付本金和最后一次利息,票面利率10%。甲公司准备并有能力将该债券持有至到期。

该案例中的甲公司购买乙公司债券的目的是将其持有至到期,以获取利息和本金,并且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将其持有至到期。再加上债券本身具有固定的面值和期限,到期日和回收金额是可以确定的,因而应将其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来核算。

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的债券,当企业取得时应按债券面值记入“成本”明细账,按实际支付的金额与面值之间的差额即溢价或折价金额记入“利息调整”明细账;购买债券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债券持有期间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企业应根据债券的付息方式确认利息收入:如债券是分期付息的,应将票面利息确认为短期债权,计入“应收利息”总账账户;按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确认为投资收益;其差额计入“利息调整”明细账户,作为溢价或折价金额的摊销。如债券是到期一次付息的,应将票面利息确认为长期债权,计入“应计利息”明细账户进行核算。因此,甲公司的会计账务处理是:

(1)2011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

——利息调整 60 000

贷:银行存款 1 060 000

(2)2011年12月31日,计算应收利息并确认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即票面利息)=1 000 000×10%=100 000(元);投资收益(实际利息)=1 060 000×7.6889%=81 502(元)。

借:应收利息100 000

贷:投资收益 81 50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8 498

甲公司收到的利息100000元中有81502元为购入债券所获取的投资收益,另外18498元为当初购买时多支付的溢价摊销额。2010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即摊余成本为1041502元,据此可计算下一年的投资收益。

(3)2012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041502×7.6889%=80080(元)。借:应收利息100 000

贷:投资收益 80 08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9 920

(4)2013年12月31日,因最后一年需考虑计算结果的尾差,此时应采用倒挤法计算出本年利息调整数(即溢价摊销额)=60 000-18498-19920=21582元。则此时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00000-21582=78418元。

借:应收利息 100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1 582

投资收益 78 418

2013年12月31日债券到期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溢价摊销额和收取的债券本息入账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的余额为0。

三、购买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

案例三:2011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 000 000元从二级市场购入A公司同日发行的公司债券。该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价值1 250 000元,利率4.72%,利息于每年末支付,本金到期一次性偿还。甲公司没有意图将该债券持有至到期,。假设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10%,2011、2012年末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 200 000元和1 230 000元。2013年1月20日, 甲公司出售了全部债券,取得价款1 260 000元。

该案例中的甲公司取得A公司债券时并不能确定是在短期内出售,还是长期持有,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也不能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因而应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核算。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债券,企业取得时与交易融资产一样按公允价值计量,不同的是发生的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债券持有期间利息的核算,同持有至到期投资方法一致,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计量。所不同的是,每到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因此,甲公司的会计账务处理是:

(1)2011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 250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250 000

(2)2011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 000 000×10%=100 000(元),应收利息(票面利息)=1250000×4.72%=59000(元)。

借:应收利息 59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41 000

贷:投资收益100 000

确认投资收益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1 000 000+41 000=1041000(元),公允价值为1200000元,因此应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200000-1041000=159000(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59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59 000

(3)2012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 041 000×10%=104100(元),注意这里不考虑2011年末债券公允价值暂时性变动。

借:应收利息 59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45 100

贷:投资收益 104 100

确认投资收益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1 200 000+451 00=1245100(元),摊余成本=1041000+451 00=1086100(元),公允价值为1230000元,因此应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245100-1230000=15100(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51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5100

(4)2013年1月20日,出售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1 26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163 9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 250 000

——公允价值变动 143 900

投资收益 30 000

同时,转出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金额: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43 900

贷:投资收益 143 900

本文将企业债券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三类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作了比较分析,目的是将债券投资业务的会计核算进行归纳,明确三者在账务处理上的异同点,以便正确组织企业债券投资的核算。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会计核算;油气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引言

石油企业是以开发和加工石油、天然气等矿产为主的企业,相比于其它类型的企业,石油企业具有自己的特点,石油企业也需要依据企业特点进行制定会计核算方法。但是现行会计核算方法未突出石油企业的特点,导致会计核算结果无法真实反映石油企业的成本信息。而成本信息与企业利润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一、油气核算未体现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

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是指收入预期相对应的成本相互配合的原则,要求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对收入及其成本进行核算。在石油企业会计核算方面,收入与成本配比计量表现为计算油气资产折旧、折耗及摊销。

1.油气资产核算问题

根据划分标准不同的,石油企业的油气资产内容也不同。油气资产来源于地质勘探支出―――探井及勘探型参数井”中获得工业油流投入生产的探井和由“油气开发支出―――油气产能建设”中形成的油气水井、地面设施及抽油机两个部分[1]。当前油气资产计算主要根据有效井段的实际成本计价,而国外石油企业认为油气资产与年限无关,而采用以油气资产以区块为单位的石油会计准则,按年初剩余经济可采存储量和当期油气产量比提取折耗[2]。依据国外油气资产计算方法,油气企业需要将废弃油气资产形成的费用纳入核算范围,并按油气资产折耗的5%计算“弃置资产”,用于处理弃置油气区以及安置被解雇的员工。从国内外计算油气资产的方式可以看出,国内外核算方法在提取折耗成本不同,对油气生产成本的影响也不同。当前,国内石油企业将年限平均方式提取折耗的方式也不符合油气生产自然递减的规律,与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不符。

2.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我国石油企业依据财政部颁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划分固定资产,一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超过2000元的各类设备器具。二是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非生产经营设备。根据固定资产划分原则,除采油厂、集输大队形成的油气资产,其他资产均归为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石油企业也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折旧,该计算方法缺点在于后期折旧费用远远高于早期折旧费用。在不同开发阶段,开采成本也不同。开发初期至中期,成本逐渐提高。油气资源属于有限资源,随着油气产量减少,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资产使用不均。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核算方式,可将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合理分摊成本,成本核算方法更符合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从企业利润角度看,在使用年限内,固定资产扣减的旧额固定不变,但货币价值逐渐降低,早期扣减额的价值更大。因此,在申报纳税所得时,企业可在允许范围内选择少交税、推迟交税的折旧核算方式。以一台使用年限为14年、价值5000万的采油设备折旧额计算为例,依据年限平均法,采油设备每年平均折旧为357.15万元,而按照双倍余额加速折旧法计算,第一至第十年,采油设备的折旧额分别为714.29万元、612.24万元、524.78万元、449.81万元、385.55万元、330.48万元、283.26万元、242.80万元、248.58万元、213.06万元。当前我国采油设备使用年限均已超过10年,如果10年进行计算,第十年的的折旧额比年限平均核算法少144.08万元,这表明第十年企业少计利润144.08万元,其它年份对成本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油田维护成本核算问题

我国油田维护费制度已经实施54年,财政部根据油气田生产特点,在采油成本项目中单列成本项目,并规定有10项使用范围,以实现合理开采油气田、减缓油气生产速度、提高最终采油率的目的。油田维护费的提出要求石油企业必须追加投资,放缓油气递减速度,为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重要保证。如果追加投资达到油气增产效果,增加的投资与油气增产量符合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会计核算时则给予资本化,并按照增加的产量平摊。如果追加的投资未达到油气增产的目低,会计核算则将追加投资泪如预期产量的生产成本中。

当前油田维护成本占油气生产总成本的52%,无论维护费用是否产生增产、稳产效果,都将油气维护费用作为收益性指出,计入当期费用。该核算方式造成应该采用固定资产摊销或提取折旧的费用使用一次性计入成本[3]。例如为生产提供安全保障的防洪提、防风沙林等维护工程,维护工程保护时间远远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甚至贯穿于油田整个生存期。而扩边井、补充井、注气井等弥补油气产量不断减少的维护工程,既与以前油气开采有关,又对以后油气开采带来效益。而将以上建设维护工程的成本和费用一次性计入成本,必然影响石油企业会计核算,导致成本虚增,影响会计成本信息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石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根据具体维护活动的基本目的严格划分稳产支出和增产支出,将稳产支出和增产支出分别费用化和资本化,而非严格区分稳产指出和增产支出,依据金额大小、服务对象、收益年限的差异,将其纳入尤其成本计算范围,或者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列为长期待摊费用。例如维护活动形成的资产,在相关油气井开采完成后,如资产能够一定使用,可将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或者将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4]。

三、结语

总而言之,汽油企业会计核算方法需要以石油企业的特点为基础,结合现行会计准则,借鉴国外石油企业会计核算的优秀经验,遵循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科学核算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减少会计核算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让会计核算信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旦丹.环境会计在石油企业的应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1:66-69+88.

[2]耿纪红.新会计准则对石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03:59-60.

[3]李峰.浅谈会计核算在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3,03:118-119.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会计核算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固定资产核算的作用不容忽视。实践证明,正确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因此文章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从整体上分为资产增加和资产减少两方面,其中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是其工作的核心。固定资产增加时,会计核算方法为:借记:事业性支出,贷记:银行存款(资金来源为事业经费);借记:专项支出,贷记:银行存款(资金来源为专项拨款);借记:专用基金,贷记:银行存款(资金来源为修购基金);其中通过其他行业赠与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为:贷记固定基金,借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少等现象的核算方法为: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二、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无法统一

随着会计法的完善,我国关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界定也在不断变化。这些界定包括设备的价值、使用年限等。我国的企业众多,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按照同一标准来设定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麻烦。但是没有固定标准,很多事业单位又无法正确的对其设备进行界定,一些企业甚至将价值过低其使用期限过短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这样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且实际意义不大。

(二)固定资产的核算无法反映其真实价值

固定资产通常为一次性计算成本而不计折旧,这样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相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另外,现行的会计法规定,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要按企业的经济利益来提取,但是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关系。这样不但使修购基金提取混乱,也使企业的净资产同时包含了修购基金与固定资产的原值,会计信息核算变得复杂且准确度不高。

三、改变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案

(一)固定资产实施折旧计算

现行会计法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通常为一次性计算成本而不进行折旧。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就无法通过账面来体现。这也是目前会计核算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在固定资产核算时,应根据使用年限、使用现状等情况进行必要的折旧。这样不但减少了会计核算的麻烦,也使其核算更加准确,同时也能够避免一些单位的不必要浪费。具体做法为: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和现状,制定合理的折旧比例,可以将这一工作安排在会计期末计提中以减少其工作量;为了正确计算事业单位的设备真实价值,并将其反映在账面上。可以进行“累计折旧”,按照合理的方法计算出折旧费用,并将以往的核算方式改为借记:事业支出(设备折旧),贷记:累计折旧。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事业单位的一些固定资产并非来自于购买而是来自于其他行业赠与或租赁,对于这部分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应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折旧,以正确反映其价值,使单位会计核算更具真实性。

(二)适当采用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

实践证明,企业单位的某些会计核算方法是优于事业单位的。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时,应适当采用企业单位的核算机制。如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是企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较为合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当资本支出在某一个会计期间时,则将其划分为收益性支出而非资本支出。即将其直接作为当期费用从而减少会计年终核算的工作量。当固定资产的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时,那么则将其划分为资本性支出而非收益性支出。事业单位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机制而导致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且核算结果较乱,因此应及时调整其核算机制。

(三)建立合理地盘点清查制度

这一点也是借鉴企业单位的核算机制,企业单位的会计通常会对其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这样便于其在账面上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因此事业单位也应利用这一有效机制,及时发现并核查。同时,应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确定哪些设备可以报废,哪些进行折旧。对于报废的设备,应及时上报并正确记录相关费用。其核算方法为借:固定资产清理,贷:固定资产。设置待处理财产损益环节,正确处理盘点的盈亏。其中盘亏记:待处理财产损益,而盘盈则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计算的固定资产核算更加准确。

四、结束语

事实证明,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会计制度的完善,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是为了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事业单位还应对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主要特点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根据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核算方法由原会计制度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下的递延法、收益表债务法,改为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中国化,将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的编报质量,满足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和原准则相比,新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永久性差异。产生于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确认口径的不同,导致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

2.暂时性差异。新准则首次定义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它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可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计税基础。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即包括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

4.确立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适当分离。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遵循的原则、体现的要求不同,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

5.资产负债表日。新准则规定对于当期和以前期间形成的当期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预期应交纳(或返还)的所得税金额计量。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新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核算方法改为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核算注重的对象由原来的永久性差异转为暂时性差异。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把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期间予以注销,当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需要按新的税率对资产负债表中递延税款余额进行调整,客观反映税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所得税付款义务或收款权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强调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将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分别反映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中。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适应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趋势。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用性强、计算简单,逐渐被国际会计准则和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参照这类国际准则,并采用了与其基本一致的原则和处理方法,使得中国的所得税新会计准则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认可,减少了各种商务摩擦和成本。其二,遵循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原则。改革之前,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中任选一种,企业选择差异造成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改革之后所有企业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使各企业之间会计信息具有了可比性,从而提高了决策效率。其三,提供了更全面的会计信息。递延法或损益表负债法均难以反映和处理暂时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和披露,不仅包括了所有时间性差异,还包括所有不属于时间性差异的其他暂时性差异,因此,采用适用性强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能更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从而提供更充分的决策信息。

三、所得税会计核算

1.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所得税会计核算主要是为了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和利润表中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构成,其计算公式为: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因此,所得税核算可分为两步:(1)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以会计利润为基础,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其中调整的金额为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之间的差异,包括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前者的计算与原准则相同,而后者是由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差计算而得,反映的是期末时点暂时性差异的累计数,因此,在调整时不能简单地相加减。(2)计算递延所得税,即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当期发生额。应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乘以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然后扣除期初余额的差额确定当期发生额,并调整当期所得税费用。其公式可表示为: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2.计税基础确认。(1)资产的计税基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是其成本扣除按照税法规定在以前期间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公式可表示为: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某一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2)负债的计税基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示为: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一般来说,负债的确认和清偿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所得税的计算,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为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

3.暂时性差异分析。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列示在报表上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资产存在减值准备、加速折旧或摊销、公允价值变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开办费、可弥补的亏损、商誉等情况,即存在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不一致,构成暂时性差异。而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如果负债的确认可能会涉及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也会形成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根据其对未来期间应税所得的影响,可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包括两类,其一,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该资产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税前抵扣,两者之间的差额需要交税,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其二,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税法规定就该项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为负数,即应在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调增,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也包括两类,其一,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多,企业在未来期间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并减少应交所得税,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其二,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负债的全部或部分金额可以自未来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负担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并按照调整后的应税利润计算应缴所得税。同时,按照当期会计利润和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认所得税费用。按照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在税率变动时,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

4.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可抵扣暂性差异将导致在销售或使用资产或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对于可抵扣时间性差异可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应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所得税费用。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符合有关确认条件时,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符合确认条件时,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按照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也存在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在除企业合并之外的交易发生时,如果对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不产生影响,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那么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予确认。(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在销售或使用资产或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除了明确规定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除外,企业应当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并计入所得税费用。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因该差异会造成流出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在其产生当期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按照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也存在一些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如企业合并中商誉的初始确认,准则中规定对于这部分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其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再如当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并且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时,企业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影响不予确认。另外,在企业合并之外的交易中,如果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纳税所得额,则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予确认。

四、新所得税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我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将所得税核算方法确定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能反映企业将来与纳税有关的现金流量,对时间性差异的处理更科学合理,更符合财务会计原则的要求。从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和近期执行情况来看,在未来执行过程中将会对企业产生以下重要的影响:

1.所得税费用要符合配比原则产生的影响。由于所得税费用作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种费用,如果不能随同相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就无法实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新准则规定所得税费用要符合匹配原则,我国多数企业以往按应付税款法确认所得税费用的费用处理方法就不准确。因此,在新准则颁布之后,企业不仅要对前期有关报表项目数额进行追溯调整,而且也会对以后的企业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2.加大了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难度,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对会计人员和企业的一次重大考验。在实际工作中, 我国多数企业按应付税款法确认所得税费用由于其习惯采用应付税款法,会计人员要跳过尚不熟悉的损益表债务法直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具有较大的难度。新准则实施后,企业要根据新准则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而且要向利益相关者传递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影响的各种信息。

3.加大了利润操纵的空间,增加了审计风险,企业要相应地加强内部治理。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加大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种判断在一定程度倾向于企业管理当局的主观意识,从而扩大了企业利润操纵空间,增加了企业的审计风险。因此,针对所得税准则的变化,企业要相应的加强内部治理。一方面,要聘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营造公司治理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董事会下要成立和完善审计委员会,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地位,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服务企业;劳务成本;会计核算

一、劳务成本核算的一般方法

1.成本项目(明细科目)的设置

“劳务成本”是成本类会计一级科目,会计科目统一编号:5201。企业应该按照不同的成本中心和业务种类,对其进行二级明细核算,并按照不同的成本项目进行三级明细核算。

会计期末,已经完工(或者按照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的业务对应的劳务成本,结转为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确认有关业务的当期损益。劳务成本的期末余额,是有关业务尚未完工结转损益的业务成本,相当于工业企业的在产品。

2.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人员,应该尽量利用软件系统进行企业劳务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核算,尤其是那些订单或项目小而多的企业,面对大量的业务数据,手工几乎不可能完成这样企业真正的成本核算任务。

无论是专门的业务处理软件、成本核算软件,还是ERP系统,其成本归集和分摊的具体步骤和方法,都需要熟悉成本核算的人员参与设计确定。这直接关系到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数据的有效利用。

不同企业的劳务成本要素可能差别很大,在劳务成本核算中,对于成本项目的设置,成本会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工业企业料、工、费的划分,而应借鉴作业成本的思维方法,考虑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和绩效考核要求,考虑有关成本项目与本行业标杆企业或竞争对手的比较需要,考虑不同的成本动因和责任中心,对成本项目进行适合本企业特点和要求的划分。

例如,陆路运输业务的主要成本项目有:人工费(主要为驾驶人员或有关班组工资等费用)、燃油费、轮胎费、道路通行费、车辆停放费、维修费、保险费、事故赔偿费、折旧费等。

由于不同服务业的业务流程和内容千差万别,目前市面上很难有一款软件,能让企业买回来就可以用来核算劳务成本,而是往往需要企业对有关软件进行细致的功能设置,有的甚至需要二次开发工作,才能用于本企业劳务成本的核算。企业在选择成本核算软件时,要尽量选择那些不需要二次开发或者二次开发量比较少的软件方案。对于软件成本核算具体功能要求的确定,企业应该充分听取本企业有关业务高层管理团队或主管的管理要求,和熟悉本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专业团队或人员的意见,并在软件安装实施过程中,由成本会计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和规范验收软件的成本核算必需功能。

二、几种服务业劳务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举例说明

1.以人工投入为主的服务业,例如鉴证及咨询服务、项目监理、技术服务等

这类业务往往按照项目进行管理和收费,可能项目众多,项目大小差别很大。其相应的劳务成本核算操作步骤建议如下:

(1)利用软件系统管理和核算这类业务,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如上所述,这种软件系统,企业可以向软件公司定制开发,也可以直接选购具有相应功能的成熟的商品软件,例如可以结合整个企业信息化考虑的ERP软件。

(2)在上述的软件系统录入各业务项目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合同或订单总额、预计的总成本、预计的工作总量(一般为人工天数即“人天数”,或者人工小时数即“工时数”)。

(3)项目分派给具体的人员或者小组执行时,有关人员或执行小组的信息应及时录入软件系统更新该项目信息,以便及时反映项目进度,以及核算和考核有关人员、小组和部门的业绩。

(4)随着项目执行的进展,可能原来预计的项目成本和项目工作量需要调整,甚至可能原定的项目收入总额也需要追加,软件的项目管理功能应该可以通过一定的审核或审批权限,随时更新这些项目信息。

(5)各项目上直接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随时通过一定的审核程序,例如费用报销手续、款项支付流程、编制记账凭证等,归集录入相关项目。

(6)与项目相关的间接费用,通过软件系统统计的相关项目数据,例如该期间该项目工时数等,合理分摊到各有关项目。

(7)期末,一般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有关项目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确认业务收入=项目合同总收入×当期累计完工百分比-前期累计已经确认收入。

当期确认业务毛利=(项目合同总收入-预计项目总成本)×当期累计完工百分比-前期累计确认毛利。

当期确认业务成本=当期确认业务收入-当期确认业务毛利。

项目完工百分比的具体计算公式可以从下列几种中选择:

①成本法:本期累计完工百分比=本期实际累计投入成本÷项目预计总成本

②工作量法:本期累计完工百分比=本期实际累计投入工作量÷项目预计工作总量

③其他合理的方法:企业可能由于项目众多,只能通过软件系统,按照设定的计算条件和公式,统一分类计算各项目的完工百分比、收入和成本金额,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劳务成本结转等账务处理。

2.以人工投入和设备使用并重的服务业,例如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务劳务成本核算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业务成本与业务收入的配比、劳务成本结转损益时点的界定、拆单拼装或联运业务的业务成本核算等。

(1)业务成本的归集、分配,及与业务收入的配比

运输企业可以按照客户运单进行运输业务成本的归集和分配,及与收入的匹配核算。由于运单数量众多,企业还得利用软件系统进行各运单成本的归集与分配,及与收入的匹配核算。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相当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的订单法,更确切地说,可以叫做运单法,因为一个订单或合同可能包括多个运单,所以运单才是可以分辨的运输业务最小单元,也就是成本核算对象,单位成本可以采用“元/吨公里”(货运)或“元/人公里”(客运)这类计量单位。

(2)劳务成本结转损益时点的界定

航空运输、陆路运输和短途水路运输,每个运单的实际执行时间,一般不会太长。因此,企业可在按照有关合同要求完成运单运输业务的当期,确认该运单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成本。

长途水路运输,大多数为远洋运输,往往一趟运输业务的持续时间数月,这就存在不少的跨期业务,为了准确核算当期损益,会计核算人员应该按照完工百分比法核算和结转这类业务不同会计期间的劳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

(3)拆单拼装业务的成本核算

有时候,客户的一个合同或订单,可能要求运输企业把商品分别运送到不同的地点,这就需要运输企业将同一个客户订单,拆分拼装到数个不同的运单去执行。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根据其业务模式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运输业务成本归集分配方法和分配参数,例如吨公里等,并相应地与客户订单的收入匹配。

例如:A客户订单D150001要求运输货物15吨,其中5吨从上海到成都,10吨从上海到广州。B客户订单D150002需要运输货物10吨,从上海到成都。那么,订单D150001中的5吨货物和订单D150002中的10吨货物,就可以拼装成一个15吨货物的运单WB1500001,从上海到成都。成本核算人员,先将发生在运单WB1500001上的各项成本归集起来,然后再将成本分配到订单D150001(该运单成本总额的5/15)和订单D150002(总成本的10/15)。

(4)联运业务的成本核算

联合运输简称联运,一般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进行两程或两程以上的衔接运输,以完成一项进出口货物或进出境人员运输任务的综合运输方式。

虽然联运业务的具体情形差别很大,而且有的联运业务同时还可能包含了拆单拼装业务,牵涉面更加广泛和复杂,但是都可以参照上述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处理。

3.以人工投入和物料消耗并重的服务业,例如车辆或设备维修业务等

这类业务成本核算基本仿照工业企业的订单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直接人工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物料收发及维修业务直接耗用物料成本的核算、间接成本分摊。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软件系统,市面上同样有专门的车辆维修业务管理软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但是,不管怎么好的软件,企业的成本核算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需要成本专业人员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设计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成本核算方法。

(1)直接人工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以车辆维修业务为例,人工成本,应分维修工单和班组核算;同时,不同级别的技工,应该分别统计其用于各维修工单的工时。这样就为以后进一步实施标准成本核算和管理、成本分析和绩效考核等,做好了基础性工作。

(2)物料库存及收发管理与核算

企业应该使用有完善库存管理功能的软件进行维修业务的物料收发及库存管理和核算,这些物料,属于会计的“原材料”或“周转材料”科目,既包括各种新购入的材料、备品、备件、轮胎、专用工具等,也包括用过的旧件、废件的管理和处理。维修车间领用的物料,或直接计入各维修工单(订单)成本,或作为共用耗材合理分摊计入各维修工单成本。

(3)间接成本分摊

车辆或设备维修业务成本中的间接费用,主要是维修车间管理人员费用、共用耗材及工具费用、水电费、劳保用品费、设备维修及折旧费用、场地费用等,关键是这些费用的分配方法要合理。企业最好采用作业成本法中的动因分析思维,确定这些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同时,从企业管理角度考虑,应注意对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的分析管理,明确责任,并充分利用产能,减少浪费,避免将不必要的成本分摊到具体的维修工单。

三、劳务成本核算中容易产生的一些认识误区

1.劳务成本核算与完工百分比法

不是所有的劳务成本核算都适用完工百分比法。只有当服务项目持续时间比较长,有大量跨期项目,而且其跨期项目总收入、总成本、完工进度能够可靠计量时,其业务收入和业务成本核算才适用完工百分比法。

2.服务企业的混业经营行为

服务业务以前主要适用营业税,目前我国虽然部分现代服务业已经改为计征增值税,但是还有一部分服务业没有纳入“营改增”范围,即使以后纳入“营改增”范围,不同的服务适用的税率也可能会不同。因此,企业要注意区分不同税种、不同税率业务,按照有关税务要求分别核算。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布洛克,孔・陈,托马斯・林著,王斌等译.战略成本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艾宝俊.竞争成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3]傅胜,梁爽副.行业会计比较.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五版

[4]邢铭强.物流会计.中国宇航出版社,2014年1月版

第11篇

199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办法》(简称办法)和2001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简称制度),都分别对企业未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性建设项目的账务处理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就该办法和制度的实际运用情况看,还有些不尽如意的地方,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需要。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基建财务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对企业基建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探讨和设想。

一、当前企业基建会计核算方法的缺陷

现行办法和制度中有关基建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尚不能全面、准确、详细地反映企业基建项目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体现出基建会计核算应有的专业特点,尤其是对大中型基建项目核算的指导性不强,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按照制度和办法的规定,未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性建设项目在企业账内通过“在建工程”或是“基建工程支出” “更改工程支出” “大修理工程支出”和“工程物资”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同时也规定企业应设置“在建工程其他支出备查簿”,专门登记基建项目发生的、构成项目概算内容但不通过“在建工程”等科目核算的其他支出。如:不需要安装设备、现成房屋、无形资产以及发生的递延费用等。这也就是说,企业的会计账簿或是会计报表不能反映出工程建设的全貌,要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要编制竣工决算,必须将“在建工程”等一级科目和“备查簿”进行整理和汇总。这对于核算内容庞杂的大中型基建项目或是引进国外生产线,不需安装设备但价值量较大的技改项目来说尤其不便。

(二)制度和办法都规定应在“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一级科目下直接设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等二级明细科目来核算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这种科目级次的设置方式并不适合多个在建项目的核算。“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等科目余额很可能同时是几个建设项目发生数的汇总,既不能反映一个建设项目的总支出情况,也不便于完工后建设成本的结转,二级明细科目核算出的数据不具备运用的现实意义。

(三)大中型基建项目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会计核算量大,仅靠“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会计科目已不能满足核算的要求。大量的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工程结算款等环节得不到有效的记录和反映;同时基建核算和原本已繁杂的企业财务核算混同在一套账簿内,既不利于基建财务人员对基建支出情况的全面把握,也不便于凭证的查阅和日后工程的审计及决算。

二、对企业基建会计核算方法的探讨

(一)对于工程建设量不大、工期短、财务核算相对简单的建设项目,建议按照原办法和制度的规定在企业账内 “在建工程”或“基建工程支出”等科目进行核算,但先应按在建项目名称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根据每个项目的概算批复类别加结转科目设置三级明细科目。这种科目级次的设置方式可使企业通过二级明细科目数量和二级明细科目余额对在建项目的个数和每个项目的支出情况一目了然,既便于日常管理又便于完工后决算的编制和建设成本的结转。此外由于三级明细科目是按照概算类别设置的,可及时比较概算批复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做到工程成本的事中控制,发挥基建财务核算的重要职能。

(二)对于工程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工期长、财务核算复杂的大中型基建项目,建议采取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另立账簿期末并表的方式进行核算。即,企业账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总括核算拨付基建项目的投资数,基建账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明细核算建设项目的成本支出,会计期末将基建账的科目余额整理、分类后并入企业报表,同时抵销有关数据。

在采取另立账簿单独核算基建项目时需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的账务处理工作。

1.企业账“在建工程”与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余额必须一致(假设项目资金来源均为企业拨款)。企业下拨工程款时,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基建账收到拨款时,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基建拨款。“在建工程”和“基建拨款”科目始终是企业账和基建账之间的纽带,是两账并表后需要拼销的数字,只有金额一致才能保证合并拼销后的资产负债表准确无误,这就要求分账核算后务必加强企业与基建的拨款对账工作。

2.由于基建账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科目设置和企业账有较大差异,期末并表时需先对基建账各科目核算内容进行判断,然后并表,切不可生搬硬套或随意进行。如:基建账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余额可汇总后并入企业报表货币资金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科目余额可汇总后合并入企业报表在建工程项目;“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和“库存设备”科目,经分析其实质将构成工程成本,并入企业报表在建工程项目;“其他应收款”科目经分析主要是存出保证金及个人暂借款等,不构成工程成本,并入企业报表其他应收款项目;“库存材料”经分析是尚未使用的工程物资,并入企业报表工程物资项目。负债类项目也应如此分析,对应合并。并表完成后应从资产类在建工程项目减去企业账“在建工程”科目余额,从负债类减去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两数一致,资产负债相等。

3.由于期末并表的需要,完工交付使用资产时企业账和基建账必须同步进行账务处理。企业账,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基建账,借:交付使用资产, 贷:在建工程 , 同时做结转分录,借:基建拨款,贷:交付使用资产。在这里不能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那样,次年初再进行结转。完工交付时如存在企业欠拨资金的情况,企业、基建双方均通过应收应付往来科目挂账,企业账补分录,借:在建工程 ,贷:其他应付款――欠拨工程款;基建账补分录,借:其他应收款――企业欠拨工程款 ,贷:基建拨款。完工交付后企业账“在建工程”和基建账“基建拨款”科目余额为零,合并报表后应拼销企业欠拨款往来挂账科目。这样的账务处理符合了并表的需要,也避免了企业账出现“在建工程”为负数的不合理现象。

第12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

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所得税核算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一准则摒弃了以往被绝大多数会计人员熟练使用的核算方法,直接转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所得税会计产生的原因

所得税是源于税法中的一个概念,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或其他组织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这里所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并不是企业利润表反映的经营成果(既税前会计利润)而是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无论是税前会计利润还是应纳税所得额,都是由企业的收益和费用类项目而形成的,对于收益和费用类项目的确定原则会计和税法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按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应该说对于大多数损益项目,会计和税法都是一致的,不存在差异,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即使收不到货款,只要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会计就要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把它记入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税法同样也认可这笔收入和成本,并把它们记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在这一点上他们并无差异。但是,会计和税法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会计是为了准确的计算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无论是成本的结转还是营业外支出,只要形成损益,均记入税前会计利润,而税法不同,它是为了维护国家税款及时、足额的缴纳,不能因为企业的自身行为而导致国家的税收减少,例如:企业因为污染环境被罚款支出,会计作营业外支出,而税法却不让做费用,这笔支出应记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所以,即使两者的核算原则一致,它们之间仍然会有差异,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只能说在很多损益项目上是一致的。这就产生了所得税会计,所得税会计就是用来规范和处理会计和税法之间差异的。

二、新所得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

1.计税基础方面。旧准则以损益表为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口径上以及时间上的不一致,将其差异区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来计税,在确定计税基础源于利润表项目体现了损益表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余额不一致。新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根据暂时性差异来计税,计税基础源于资产负债表项目,体现了准则制定时以资产负债表为出发点,把资产、负债的确定作为首要规范的内容,遵循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2.会计处理方法方面。损益表债务法在核算时,首先按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应交所得税,最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倒扎出本期递延税款。在核算时以首先确认利润表中的所得税项目为重心,递延税款仅仅成了平衡报表的一个数据。既不代表一项负债也不代表一项资产,体现了利润表观的基本理念。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按照根据税法调整后的会计利润计算应交所得税,然后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最后倒扎出所得税费用。这种会计处理方式认为只要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符合真实公允原则,所得税费用信息自然真实可靠。在核算时以首先确认资产、负债为重心,是遵循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

3.对收益的理解方面。收益概念在所得税会计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由此派生出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概念是所得税会计研究的出发点。资产负债表观采用了全面收益的观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包含在收益中,产生了新的盈利模式,即收益=已实现的收益+未实现收益,而利润表观下的收益只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在利润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是根据会计利润与适用税率相乘直接计算得出的,而本期会计利润是已实现了的利润,净利润的计算只包括了已实现的利润,是利润表观的体现,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是指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应当予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收益的计算包括了递延到以后期间的未实现收益,符合了资产负债表观的全面收益观。

4.“递延税款”账户内涵方面。在利润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从时间性差异出发,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视作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确认为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递延税款”借项和贷项。在这里“递延税款”项目更多地扮演了起平衡作用的余额项目的角色,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站在未来现金流量净增加额的角度,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两个账户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的现金流量,这也是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

5.在计提减值准备及信息披露方面。新所得税准则规定,对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求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价值复核。如果企业未来期间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税利润可供抵扣,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计提减值准备,而原有的利润表债务法无此规定。在利润表债务法下,“递延税款”以借项和贷项抵销后的净额列示,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除非有准则规定的两种情况,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账户都要单独列示,以便体现为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讲,上述两项规定更重视资产的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利义务,而不仅仅是列示一些数据,这其实也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阶段,同时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对损益的确认差距也越来越大,要想充分的理解和运用所得税会计,一定要先了解我国的税法规定和会计制度,分析清楚二者的差异,进而作出调整。新准则下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于这一方法的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其实只要你对会计用所理解,就不难去理解,所得税的处理是为了调整税会差异对损益的影响。而损益的产生,是会通过资产和负债表现出来的,但是税法往往是复杂的,有时单从资产和负债上是体现不出来的,一定还要从性质上去分析,分析差异的性质,要从整个期间去看,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能够做到着一点,就能够从本质上去理解所得税会计。

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不能反映全部计税差异。虽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暂时性差异不仅包括所有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暂时性差异,但并不能反映会计与税法之间关于所得税的全部差异,例如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计算径不同而产生的一些差异,如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等。此外税法中还规定对“三新”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一扣除的鼓励政策,而新会计准则并未对此作出规定。

(2)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由于新准则规定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对以前年度会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可能会使一些会计报表产生较大的波动。如果企业的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此没有给充分的关注,就可能导致投资判断和决策的失误,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3)新所得税准则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几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被采用的情况是,应付税款法最多,递延法其次,利润表债务法最少,应付税款法或递延法直接过渡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我国会计行业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广大财务人员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难度。

2.完善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措施。为了更好的去运用我国新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同时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体系,使我国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1)进一步完善所得税法律规范,使所得税的核算和征收都有据可查,有法可依。现行税收法规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叠交错、互不配套,且修改补充频繁,优惠减免过多,稳定性差;二是税收管理权限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管理权限也不够明确,无法使地方用税收来平衡财政支出,这样地方就出现了许多以费代税的情况,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也减少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三是税法与其他部门缺乏联系与互补,导致银行、工商、司法等部门在征税上存在“依法制法”等问题,缺乏法律约束。

(2)进一步完善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笔者认为,在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时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分清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对损益确定的差异;第二,分清哪些差异属于永久性差异,哪些差异属于暂时性差异,确认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第三,在进行纳税调整将会计收益调整为税收收益之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当期的应缴税金,再确定出企业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3)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和税收征管人员的新会计准则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在新的所得税会计制度颁布之前,企业可以选择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任一种,但现在企业只能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些无疑都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会计人员和税收征管人员新会计准则的培训,使会计人员和税收征管人员尽快学习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能够正确区分企业当期的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能够在运用新准则时正确进行所得税的追溯调整,协调征收主体和纳税主体之间的矛盾,保证我国的税收收入能够足额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