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

时间:2023-06-07 09:2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早产儿 新生儿 疼痛 评估

过去几十年因科技和药物的发展,使得高危险性新生儿的存活率增加,因此一些使组织受损的疼痛处置也相对增加,但还是缺乏安全且有效的策略。

早产儿和新生儿尚未具有语言能力,若要评估他们对疼痛的感受就必须依其行为来推论,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对于早产儿和新生儿疼痛,应该具备有敏锐的评估能力,并能给予有效减缓疼痛的处置,才能使早产儿和新生儿达到健康舒适的状态。本文将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疼痛反应、各种减缓疼痛的措施和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评估及处理逐一讨论,以期能给护理人员在临床上能提供早产儿和新生儿有效的疼痛处置。

1 早产儿与新生儿的疼痛反应

研究发现表明神经系统在胎儿早期即已开始发展(Wolf,1999),且分布到骨骼及皮肤,怀孕周数28-30周时神经密度已相当于成人。早产儿与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比例比成人大,且相较于成人有多且浓密的痛神经纤维传递冲动,加上早产儿与新生儿传导痛的神经纤维所分泌的endorphine较少,因此比成人更能感受到治疗过程所产生的微小疼痛。

疼痛会引起他们身体一连串的反应,例如:心跳加快、血压的波动、脑缺血机会增加等,会造成脑血流的变动、压力荷尔蒙的产生及行为的改变而影响复原情形(Gibbinsetal.2002)。

2 减缓早产儿与新生儿疼痛的措施

目前减缓早产儿与新生儿疼痛的处置,主要分成三类,分别为非药物性减缓疼痛的措施,如:非营养性吸吮和口服蔗糖)或葡萄糖;局部减缓疼痛的药物,如Eutectic Mixture of Local Anesthetics(EMLA),以及鸦片类止痛剂常用的Morphine及Demoral。

2.1 非药物性减缓疼痛的措施

非营养性吸吮是近年来减轻疼痛的措施之一,而减轻疼痛的吸吮速率必须平均达32次/分钟,才有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Pickler及Reyna(2004)研究指出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增加经皮的血氧浓度、减低不安和减低清醒时间的抵抗行为以减轻疼痛。

研究表明,蔗糖有效止痛的浓度剂量由12,c-25c,葡萄糖有效止痛的浓度剂量为24% 0.3cc-30% 2cc皆可达到止痛的效果。Johnston等人(2002)建议以蔗糖止痛应该常规性地用在32周以上的早产儿,建议在扎足跟、静脉注射或当有侵入性治疗、组织损害或预估此医疗处置将会引起疼痛时,给予蔗糖或葡萄糖止痛将会是便捷且无副作用的措施。

表一 以蔗糖或葡萄糖减缓疼痛的相关研究之比较

2.2 局部减缓疼痛的药物

EMLA 是一种含有 lidocanine 2.5% 和 prilocaine2.5% 成分各含一比一,稳定性高的混合软膏,它可以在执行各种有关皮肤表浅的医疗处置时提供局部麻醉的效果(Kaur, Gupta,& Kumar,2003)。目前有关早产儿和新生儿使用 EMLA的研究不多,表二是相关研究报告,其研究皆采双盲随机控制实验的设计,所使用的剂量,覆盖时间和范围之比较。

Gradin 等人(2002)指出瑞典已研究使用EMLA于新生儿是安全的,建议可使用在早产儿和新生儿减缓疼痛的 治疗;但是却不适用于对酰胺类局部麻醉剂过敏者和变性血红素血症者 。但是研究人员建议若一天需多次使用EMLA 或整周甚至几个月连续使用 时,必须常规性的监测血中甲基红血球的数值。

2.3 鸦片类止痛剂

鸦片类止痛剂可以减低使用人工呼吸器的压力,并用在手术后、插胸管甚至放置心肺体外循环机 时的止痛。用于新生儿的剂量一般由静脉或肌肉注射给予的剂量为每公斤0.05-0.2mg,而口服的剂量为静脉或肌肉注射的3-5倍(Young & Mangum,2001)。

Tibboe等人(2005)的研究指出,临床实际给予的鸦片类止痛剂剂量并不会产生副作用,所以若依照给药的准则并严密监测其生命征象,应不至于因担心产生鸦片类止痛剂的副作用而使其成为疼痛治疗的限制。

表二 以EMLA 减缓疼痛的相关研究之比较

3 护理人员的疼痛评估与处置

Warnock和Lander(2004)曾指出评估及测量疼痛是治疗疼痛的基石,特别是确认新生儿疼痛的反应。针对成人疼痛的研究指出除了与自己对疼痛的相关经验外,护理人员解释成人疼痛和决定介入之过程也与工作年资和教育程度有关,而导致不同的评估结果。

Mackrodt和White(2001)指出美国儿科学会所提出预防及处理新生儿疼痛和压力的政策,并使用一致性且有效的评值方法。Reyes也认为统一疼痛评估量表是必须的。表三为多个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发展的疼痛评估量表,评估项目包含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表三 针对早产儿和新生儿已发展的疼痛评估量表

4 结论与建议

回顾所有相关葡萄糖或蔗糖及EMLA减缓疼痛之研究,研究对象若有以下之情况,则排除在收案的条件外,例如:神经肌肉病变、脊椎受损、感染等,但也正因如此,对痛觉的刺激无法产生反应的早产儿和新生儿,未列为研究对象,所以在评估疼痛和使用文中介绍减缓疼痛的处置,其效果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由文献中可以了解新生儿科护理在美国是一个专业的领域且已约莫达三十年的历史,但是对新生儿和早产儿相关医疗处置的疼痛评估,至目前为止还在不断研究发展中。回顾国内文献,极少有以疼痛评估量表评值新生儿和早产儿疼痛程度并依此给予减缓疼痛的措施。

护理人员是照护新生儿及早产儿最亲近也是最重要的人,所以护理人员应多加强疼痛评估及处理的能力,通过专业的评估从而建议医师何时该给予药物性止痛剂。相信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护理下,可以提供新生儿及早产儿免于疼痛的情境,减少合并症,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进而提高照护品质。

参 考 文 献

[1]莫丽萍,李梦妮.新生儿疼痛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02).

第2篇

【关键词】 纳洛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部损伤[1]。至今仍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除窒息复苏外尚无公认的有效防治方法,虽然产科和新生儿监护技术不断发展,但HIE发病率仍很高,病死率和成活者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均较高[2]。因此,HIE的早期诊断以及及时规范治疗,越来越引起所有儿科工作者的重视。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收治的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8例。诊断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修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3],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胎龄(38.02±2.31)周,年龄(4.89±3.72)h,出生体重(3.21±1.25)kg,1 min Apgar评分(3.96±1.01)分;对照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胎龄(38.11±2.05)周,年龄(5.25±2.69)h,出生体重(3.56±0.98)kg,1 min Apgar评分(4.12±0.74)分。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已排除了各种感染、先天畸形、代谢性疾病及母亲分娩过程中应用药物史等病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良好的血液灌注,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鲁米那止惊,速尿、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甲氯酚酯促进脑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纳洛酮0.4 mg/d,加入10%葡萄糖液30 ml持续静脉点滴,维持4~6 h,疗程5~7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48 h内患儿意识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复;有效:用药48 h内患儿意识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部分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P

2 结果

治疗组用药5天后,显效2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用药5天后,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3.5%。两组资料均值比较用χ2检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系统疾病,存活者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窒息缺氧引起脑血流改变,脑组织生化代谢改变,使脑细胞发生水肿、凋亡和坏死。

HIE目前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三个维持,三个对症及抗氧化剂,脑细胞营养剂等,及早、序贯、足疗程治疗。三个维持是指:(1)维持良好通气功能;(2)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3)维持血糖正常值。三个对症是指:(1)控制惊厥;(2)降低颅内压;(3)减少脑干损害[1]。

纳洛酮是1960年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于窒息、休克、昏迷、药物中毒、脑病等抢救治疗中,据报道均取得了明显疗效。

任何原因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都是导致内源性阿片受体释放增加,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与阿片受体呈专一结合,亲和力强于吗啡或脑啡肽。结合后能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样物所介导的各种效应[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新生儿窒息程度越重,生后第1天血浆β2内啡肽含量就越高[5],而β2内啡肽在HIE损伤中起一定作用。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而起作用,可解除β2内啡肽对呼吸、心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6],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到改善,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循环得以改善,使缺氧的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增加,从而保证脑干等重要组织的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昏迷、偏瘫、惊厥等症状,并能减轻神经细胞的损害。

本文中重度HIE用纳洛酮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病程缩短、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不良、胃肠紊乱、肾功能不全、意识恢复时间、反射及肌张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纳洛酮能逆转脑损伤,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阻断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病过程。

纳洛酮使用安全性较大,尚未发现中毒及不良反应病例,建议一旦HIE确诊,应常规及早使用,以提高HIE患儿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7-228.

2 赵临风.HIE预后.中华儿科杂志,1996,34:7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7,55 (2):99-100.

4 钱培德,张少丹.纳洛酮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 (3):183.

第3篇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苯巴比妥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19-85-01

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低血压、心脏骤停、失血、窒息等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的可导致新生儿死亡,部分存活者也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同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治疗主要是尽可能改善已经受损害神经元的代谢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应予以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和脑细胞代谢等,单纯依靠某一方法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别理想[2]。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2例,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5年1月~2010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缺血性脑病64例,所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1997年修订的诊断和分度标准[3]。其中男40例,女24例;日龄最小2h,最大10d,平均3.5d;所有新生儿均有宫内窘迫及产时窒息史;出生体重2100~4000g,其中<2500g者44例,2500~4000g者20例。上述6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之间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新生儿根据病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入科6h内予苯巴比妥(15~20)mg/kg,缓慢静脉注射,12h后予维持量5mg/kg,分两次静脉注射,共5d。治疗组同时予中药治疗:地龙和制首乌及葛根各3g、刺蒺藜2g、决明子3g、鬼针草2g、仙灵脾3g、女贞子2g、石菖蒲4g、郁金和冰片各2g,水煎60mL,口服,每天1次,5d为一个疗程。两组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2个疗程后新生儿意识完全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用药2个疗程后新生儿意识基本恢复,症状体征部分恢复;无效:用药2个疗程后,新生儿意识无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同时对新生儿进行治疗后的DQ(发育商)评分[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DQ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93.8%,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6,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两组DQ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DQ评分为(96.2±10.6)分,对照组为(85.4±14.2)分,两组比较,治疗组D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360,P<0.05)。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所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可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常见于严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儿,严重者可死于新生儿早期,幸存者多留有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如智能低下、脑瘫、癫痫、共济失调等[5]。在发病机制上,缺氧时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使脑细胞氧化代谢发生障碍,体液由血管内经组织间隙转移到细胞内,产生细胞内水肿。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细胞外水肿,继而使脑血管受压,发生脑缺血。严重缺氧时心搏减少,脑血流量明显减少,更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缺氧使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或组织坏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脑水肿和脑组织坏死。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对缺氧缺血的易感程度不同,细胞丰富、代谢率高的区域需氧量高,对缺氧缺血敏感。脑的动脉末梢边缘区由于血压低、供血少,成为缺氧缺血的敏感区。大脑病变表现为白质软化、皮质坏死、变性、分解和液化[6]。严重者液化成空洞脑,形成多囊及出血性坏死、神经广泛脱失萎缩。脑干病变表现为脑干神经核或血管末梢的白质区发生坏死和软化,脑干萎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常规治疗包括保持安静、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酸中毒。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维生素K1或输鲜血或血浆,及时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

苯巴比妥是新生儿常用的一线抗惊厥药物,能降低脑代谢率、细胞内外水肿及颅内压,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葡萄糖的转运,从而发挥镇静、抗痉挛作用。在中药治疗中,治疗组所采用的中药能熄风镇惊、导滞通便。方中地龙、制首乌、葛根、刺蒺藜、决明子、鬼针草等有抗惊厥或镇静作用;仙灵脾、女贞子、石菖蒲能使自发活动明显减少,且有明显对抗戊四氮阵发性惊厥作用。此外,郁金和冰片等还有较强的抗菌及抗病毒作用。结果显示,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治疗组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D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

总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因在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缺氧缺血性损伤,其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一直是新生儿学科的一个热点。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的发展,即使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经过充分治疗也可减轻或避免发生神经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J].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485.

[2] “十一五”攻关项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协作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试行稿)[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15(6):380-382.

[3] 邵肖梅,周文浩. 我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2008,46(9):640-643.

[4] 虞人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与治疗的现状与新动向[J].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560-563.

[5] 鲍秀兰. 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发生率的临床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45.

[6] 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 新生儿医学[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398-418.

第4篇

我曾经发了个微博,谈到一个观点,即新生儿发热严禁应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品。之后陆续有阅者发来私信,表达对此话题的关注。有家长问“新生儿之前用过退热药,现在该怎么办?”,有医生说“教科书中说新生儿不用退热药,但现实中大家都在用,而且有效;如果不用,孩子退热慢,家长往往会很着急!”还有医生疑惑“新生儿发热用什么药呢?总不能用激素吧?激素的副作用不是更大吗?!”

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要经历从母体宫内寄生到宫外独立生活的巨大转变,各器官功能发育均不完善,适应性差,抵抗感染的能力弱,易患各种疾病,且病情发展快。新生儿期对疾病的反应有很多不同,更多时候是反应低下,所以临床决策上与其他年龄的孩子有很多不同。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不成熟,在过分保暖、患感染性疾病或是在炎热的夏天喂水不足时,均可以引起发热。新生儿的体温大于37.5℃可视为发热,应积极寻找原因,给予积极有效而安全的处理措施。新生儿发热的救治措施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其处理原则及大家关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1.新生儿体温在38℃以下时,一般不需处理。当体温大于38℃时,可将孩子襁褓打开,通过皮肤散热降温;也可给予患儿温水洗浴,以达到物理降温的作用。

2.对于发热的新生儿,最重要的是通过临床观察、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查明病因,积极针对病因进行有效安全的治疗。

3.新生儿发热时,严禁应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品。临床上经常发现因服用退热药而引起新生儿青紫、贫血及便血、吐血、脐出血甚至脑内出血的现象,有时因未得到及时抢救而死亡。

4.新生儿常因喝水太少引起发热,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因此喂水很重要,每隔2小时给孩子喂5~10毫升白开水或白糖水,一般24小时内即可退热。

5.在降温时必须注意,一旦体温下降就应停止降温措施,防止矫枉过正,使患儿体温偏低。发热后的新生儿易出现便秘,给予开塞露栓剂通便即可,禁用泻药。

6.有些持续高热不退的感染性发热,在明确病因、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可以用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退热、减轻孩子的炎症反应和痛苦,但要严格把握用药的时机、剂量和时间。

7.一般情况下,常用退热药的副作用在停药3~7天后会自然消失。如果用药1周内未见副作用,就不用为此忧虑了。

(编辑/戎毅)

儿童腹泻不能只喝水

很多人认为,对于腹泻的孩子,在24小时之内不进食而只喝水可以帮助其很快恢复。但实际上,大部分腹泻的孩子都可正常进食。如果没有发生呕吐的情况,应该继续让孩子保持正常饮食,母乳或配方奶喂养也可以照常进行。家长可以比平时喂的稍微少一些,或者给予较易消化的食物。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207-01

围产期保健指的是围生育期保健,具体而言,便是指一次妊娠由妊娠前至新生儿期为胎婴儿与孕母的健康提供的保健措施[1],这种健康教育措施实施的目的在于降低母婴以及新生儿死亡率,维护新生儿与孕产妇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文献显示,围产期健康教育的实施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生活质量[2]、身心健康均有极大的影响,基于此,现探析本院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孕产妇采取围产期健康教育的效果,汇总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常规资料 60例孕产妇入组起始时间在2016年4月,结束时间在2018年4月,分为两组,各30例,参照组年龄均值(26.84±3.94)岁;孕次均值(2.03±1.14)次;孕周均值(35.15±4.18)周。研究组年龄均值(26.72±3.29)岁;孕次均值(2.11±1.24)次;孕周均值(35.64±4.07)周。两组资料对比后接近,满足研究要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仅提供常规健康教育:指导孕产妇认识以及预防妊娠后阴道出血;指导孕产妇的生活方式,保障其科学膳食;对孕产妇妊娠期用药进行合理指导等。

研究组:在参照组干预前提下行围产期健康教育:①产前健康教育:a.在孕妇妊娠周期?M28周后,临床医护人员需结合孕妇体检的结果对其开展整体性评估,包括心理状态的评估,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以使其恐惧、紧张等心理及时消除;b.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课堂,由儿科、产科病房和产科门诊等有关科室的护士长集中进行讲课,主要沟通交流孕妇最为关心的问题以及围产期保健知识,包括孕期自我保健常识、产前检查项目以及就诊的时机等;c.系统课程教育:每月向孕妇进行一次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孕期运动及营养、监测体重的重要性、自然分娩的优势、产程应对方法、母乳喂养知识及新生儿护理知识,使孕妇对分娩知识提前了解,进而充分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②产时健康教育:a.孕妇妊娠周期达37周时,需与孕妇、家属热情主动交流,对其实施心理疏导,以使孕妇不良心理情绪及时缓解。b.告知产妇产房工作内容以及异常产程的处理措施等,使产妇、家属的焦虑、担忧等心理尽快消除,做到有备分娩。c.与产妇积极交流产程进展以及病情变化,产妇分娩时助产护理人员可指导产妇将产前所学知识运用到产程中,例如用力技巧、呼吸减痛法,使分娩顺利有序进行。d.分娩时要积极引导有利于分娩的动作,将分娩进展及时告知产妇,使其减少担忧;分娩时给予产妇充足的情感支持与鼓励,至顺利娩出胎儿。③产后健康教育:a.产后可进行床旁宣教,普及科学育儿、坐月子常识,分娩3d内,乳腺科及儿科医师可至产科病房开展床旁宣教,掌握新生儿发育、哺乳等情况,并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并提供个体化的心理疏导。b.将产后注意事项告知产妇,尤其是新生儿照护,向产妇告知新生儿看护相关注意事项,并教授日常生活照料技巧、母子间沟通、喂养知识和新生儿疾病预防、疫苗接种等知识;将产后育儿知识与保健宣传手册发放给产妇家属,增加其了解。

1.3 效果评价[3] (1)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自然分娩情况、总产程时间。(2)参照WHOQOL-100调查表展开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疾病导致的生活负担(四项)、性功能(两项)、治疗满意度(两项)、睡眠(三项)、认知功能(四项)、疾病对日常生活影响(五项)、工作状况(四项)、社交质量(三项)、症状与不适(十二项)、医护人员鼓励(五项)及社会支持(两项)。每项指标评分为100分,生活质量与评分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对获取的各组数据利用SPSS22.0实施分析,(x±s)表示计量结果,t检验,[n(%)]表示计数结果,X2检验,P

2 结果

2.1 分娩情况 研究组自然分娩21例,总产程用时(11.76±3.19)h;参照组自然分娩12例,总产程用时(13.58±3.20)h,两组自然分娩率及总产程用时对比差异显著,构成统计学意义(x2=5.4545,P=0.0195;t=2.2062,P=0.0313)。

2.2 生活质量 研究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妊娠、分娩是每个妇女均需要经历的特殊阶段,亦是诸多并发症高发时期,尤其是围产期女性,这一阶段的女性表现出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不仅会影响母体身心健康,还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以及娩出带来直接影响。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孕产妇对保健知识的需求逐渐增高,使得健康教育在围产期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第6篇

儿科医生个人自我鉴定阅读

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刚刚结束,我又回到了我所熟悉的工作岗位。首先要感谢医院、领导给予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还要感谢各位同事,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安心完成学业。

我进修的单位是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科,它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学科,陕西省优势医疗学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基层建设标兵科室,是西北地区支气管镜诊治培训中心、呼吸机培训基地。陕西省医学会呼吸结核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全军呼吸学科副主任委员单位。呼吸内科共两个病区,设有床位80张,另有过敏反应疾病研究室,肺功血气室、支气管镜室、呼吸内科重症加强病房及呼吸内科实验室。是陕西省和西北地区呼吸内科技术、设备最精良的先进单位。这儿的老师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不仅诊疗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而且十分重视后辈的培养,保持着强大的人才梯队,桃李遍天下。

他们科室主任每周查房1次,三线每周查房2次。查房时感觉气氛和-谐,讲求实事求是、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已达成共识,但允许不违反原则的分歧。唐都医院一向强调综合治疗,全科不定期组织有放射诊断科、病理科、外科、内科、放疗科等多学科参加的联合大查房。查房时,先由一线或进修医生报告病史;上级医生仔细阅片,分析可能诊断,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这样能系统的有计划的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同时年轻医生了解很多相关知识。合理的综合治疗是唐都医院高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室要发展,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参加的学术活动主要有:每周2次理论学习、治疗新进展;每周1次科内学术讨论;不定期的对外学术交流,包括国内外著名专家的讲课、国内外的学术会议。长期高强度、自觉的学习、交流也是他们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我也小有收获。首先是系统学习了相关基础知识、最新的诊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了呼吸科及相关科室常见并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熟练掌握呼吸科常规操作如胸膜腔闭式引流、胸膜活检、经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基本掌握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要领。

再次,各学科人员的通力协作是提高诊治水平的保证。各个科室都有技术专长,每位医生也有技术专长,才能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得到保证。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各科室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手术科室、病理科、诊断科等。综合实力的突出,才能有诊疗高水平。

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们基层医院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了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会让我们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尽管如此,常规治疗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我觉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术、设备,只要能规范的、合理的运用常规技术,开展力所能及的新业务、新技术,也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进修体会及建议:

1、科室要发展,医院要强大,在竞争的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走专科化建设道路,学科门类齐全,科学在发展,学术有专攻,学科门类越分越细,必须加强各学科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

2、医院要发展,必须要加强内科各亚科、外科各亚科、儿科、妇产科、放射科、CT室、超声室、心电图、肺功能室等各科室之间的合作,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才能有诊疗高水平,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更好地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3、建议成立专门的呼吸内科,成立强大的胸外科,目前流行病学显示,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第4位,在农村占第3位,肺癌无论是发病率(120万年)还是死亡率(110万年)均居全球癌症首位,在我国肺癌已超过癌症死因的20%,根据疾病谱及我院目前情况,为了争取这部分病员,为医院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建议尽快添置支气管镜、胸腔镜等先进设备,并加快这方面人员的培养,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胸外科、呼吸科没有支气管镜是无法生存的,更不用谈发展。加大及严格掌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重危病人的适应症,可以挽救大部分呼吸科患者的生命,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建议重危病人(尤其是呼吸科的病人)常规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病情预后有更好的判断,同时也提高了设备使用率。暂时可以开展胸膜活检、经皮肺穿等新业务,可以开展肿瘤的胸腔灌注治疗等综合治疗。可以开展呼吸机治疗。

4、建议医院成立综合急救中心,建立急救留观室,合并撤销输液室,这样也有利于留观室的病人的管理及得到更好地治疗,符合住院条件的建议患者应该收住院治疗,同时也给医院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收入。全院各科室医务人员轮转,急诊科医生不固定,让急诊科医生也学有专长,学而有所用,让全院医务人员得到全面发展,让住院部的医生得到急诊方面的培训,掌握急救知识及技术。

以上是我对医院的一点小小的建议,如有不妥,还望各位领导谅解,因为我是中医院的人,院兴我荣,我爱医院。

儿科医生优秀的自我鉴定

自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响应省卫生厅发起的“全省妇幼骨干医师培训”活动,到XXXXX医院儿童保健科进行为期6个月进修培训,现将进修学习过鉴定如下:

我在儿童保健科 轮转二个月,先后经过保健门诊、骨密度室、小儿膳食营养分析指导、小儿运动神经发育干预治疗、小儿智力测定等多个相关保健科室。日常工作包括:跟随各主任医师门诊值班,普通儿科门诊查体,协助带教老师对患者进行体检,独立做幼儿运动功能锻炼,协助带教老师行幼儿膳食营养分析,协助带教老师行幼儿骨密度检查,对就诊患儿进行保健指导等。

了解的新技术有:婴幼儿智力发育测评、婴幼儿膳食营养分析、婴幼儿气质类型分析、儿童心理健康咨询、脑电图在儿童癫痫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婴幼儿眼科检查及眼保健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婴幼儿口腔保健在儿童保健中的应运。可能应运于我院儿童保健工作的技术有:广泛推广骨密度在儿童体检中的应运,大力提倡微量元素在儿童保健中的应运,加强早期新生儿保健管理,加强婴幼儿各阶段发育评价,实现从患儿出生到各年龄阶段保健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儿童保健手册在婴幼儿生长发育中的应运。

进修学习结束后,我认为自己感受到了医学这个行业的重要性。 进入科室后发现科室内部浓厚的学习氛围,感觉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每天在处理完医嘱后,针对疑难病例或特殊病例科室内部都会展开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的疑点,甚至主任会亲自带领大家到患者病床前反复详细查体。每周都会在科室内部展开教学,由各组带头人组织发言,讲解一些个人诊疗中的心得体会及一些国内外最新的治疗方案及研究成果。科室内部有自己的图书室,所有书籍对外开放,可以随时调阅。上到科室主任,下到实习学生,任何人有疑问,都可以随时提问,都可以得到满意答复。感受最深的还是老师们对于知识的渴求,相比较对于学习的态度,我们的学习仅仅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在需要的时候才想到学习,上级医院的老师们他们的学习经常年累月的积累,已经形成一种可在骨子里、血液里的习惯,就跟我们每天必须得吃饭喝水一样。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整个科室工作人员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模式,在相互督促、相互鞭策中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同时在XXXXX医院进修的这段日子里,真正切实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肩负的那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尤其在新生儿科被体现的淋漓精致。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由于其岗位的特殊性,一线临床大夫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值班往往一上就是三十几个小时,几乎是一刻不停的转病房,查孩子。新生儿科的石主任曾经说:不是我们不想休息,责任所系、性命相托,家属吧孩子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就必须竭尽全力,保孩子周全。在这样高强度工作压力之下,新生儿科的每一个大夫都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一旦病房孩子出现险情,总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病房抢救,在我到重症监护室的两个月里,每天在院的重症新生儿平均90例以上,但是没有遇到一例因为救治不利而导致死亡的,正是由于作为一名医师的那种责任感,才使得以收住危重新生儿为主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有着极高的存活率,才使得每天疲于奔命,高度紧张,身心劳累的医生们继续默默的坚守在岗位上。古代圣贤曾说过:武官不怕死、文官不贪财则天下大定,我们医生也是一样的,我想一个医院真正得以发展壮大,不是因为他的硬件设施有多好、也不是因为他的医疗器械有多先进,而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心存信仰的医生们。

再者, 充分理解了紧抓细节的重要性。在XXXXX医院随处可以遇到许多的规矩,大到处方、医嘱,诊疗规范,小到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进修开始后我经历了处处不懂规矩、处处碰壁、到开始理解规矩、遵守规矩,到后来高度认同这些规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细节的重要性。在新生儿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哪一级的大夫,只要犯了规矩,任何人都可以批评指正,所以久而久之好多细小环节的规矩都变成了一种习惯。比如洗手,在进修之前,我从来没想过,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日常动作,竟然有这么多说法,除了严格按照规定的“七步洗手法”之外,还要知道干什么的时候该洗手,该用哪种洗手液,该用哪种消毒液消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我入科一周内竟然考了三次。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该穿哪种工作服,衣服、鞋子拜访的位臵,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分类,以及在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时的坐姿,保持的距离,一些习惯性问候语的场合,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种种规定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也为科室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基层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都能像省妇幼的科室那样,充分发挥相互监督、权责分明的作用,严格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又怎么能有差错事故的发生呢。

短短的半年进修时间结束了,在这半年里,经历过痛苦、失落,也经历了快乐、充实。在经过了繁重工作的磨练之后,自己感觉整个身心都有了巨大的蜕变,在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后,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宽,在经历了许多之后,才发现,不要说做一名优秀的医师,就是做一名合格的医师都有差距,所以我会更加努力。

儿科医生自我鉴定范文参考

儿科医师进修自我鉴定20xx年8月在xx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专业毕业,同年分配到xx市职业防治所任临床和职业病防治医师,20xx年至20xx年底在xxx端州区人民医院工作,曾任传染病科、内科、急诊科、儿科医师,担任过内科、医务科副主任,期间进修过小儿内科和呼吸内科专业。20xx年底至今在xxx医院工作,曾任业务副院长,现任院

长、端州区人大常委,除完成行政管理工作外,每周坚持四个半天临床工作,临床主要从事中医小儿内科和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二个专科临床工作。在职业病防治所工作期间,主要是从事用中医药治疗职业病和临床常见并多发病治疗工作。例如在治疗职业病方面,应用益气补血养阴法治疗苯中毒、放射性白细胞降低症,疗效良好。在端州区人民医院工作期间,根据在西医院和临床一线工作特点,坚持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亦把中药现代剂型用于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并擅长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和专方专药治疗黄疸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等,使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肺衰歇疾病等亦收到良效。使用名老中医良方“苍苓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腹泻疗效明显。此期间也从事了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科研,例如:进行了常规检查和swan—ganz导管与肺动脉平均压的关系研究,活血祛瘀法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研究探讨。鱼腥草注射液胸腔内注入对癌性胸水的疗效观察,中药对晚期癌症疼痛的治疗观察等。

第7篇

【关键词】HIE;纳洛酮;辅助治疗;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5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08-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本症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儿期后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1]。给患儿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目前治疗HIE尚无特殊的方法,多以吸氧、纠酸、控制颅内压、抗惊厥及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的运用。抗惊厥治疗在过去一般选择苯巴比妥钠,但苯巴比妥钠在治疗过程中,副作用大,给患儿带来许多弊端。近年来,我们采用纳洛酮治疗HIE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均为我院2007年4月-2010年1月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中重度HIE患儿,并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治疗与对照两组患童的胎龄、出生时的体重、1分钟Apgar评分、入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并同时除外各种感染、先天畸形、代谢性疾病及母亲分娩过程中应用吗啡药物史等病例。1.2临床表现[1]:轻度:患儿过度兴奋易激惹,肌张力正常或增高,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稍活跃,无惊厥、瞳孔无改变;中度:患儿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减弱,常有惊厥、瞳孔可能缩小;重度:患儿神志不清,肌张力松软,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消失,反复发生惊厥、瞳孔不对称。

1.3治疗方法:HIE目前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三个维持、三个对症及抗氧化剂、脑细胞营养剂等,及早、连续、足疗程治疗[2]。三个维持是指:①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持良好通气功能;②维持血压的稳定,保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③维持体液平衡,维持血糖在正常值。三个对症是指:①控制惊厥;②降低颅内压;③减少脑干损害[1]。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使用纳洛酮辅助治疗,治疗的剂量为0.1mg/kg+5%葡萄糖溶液20-40ml中,并连接输液泵以0.03mg/kg・h速度输入,2次/d,7d为一个疗程。一疗程结束对患儿进行综合评价。

1.4疗效评价评定依据:显效:用药3~5天患儿意识完全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复;有效:用药3~5天患儿意识基本恢复,症状体征部分恢复,原始反射部分恢复;无效:用药3~5天,患儿意识无恢复,原始反射无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或死亡。

2.结果

3.讨论

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HIE的认识也逐步变得清晰,现在医学认为新生儿围生期窒息是本症的主要病因,由于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引起体内内源性β-内啡肽浓度极度升高和β-内啡肽的释放。常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脑水肿、脑死亡等。临床患儿表现为过度兴奋易激惹、嗜睡、反应迟钝、神志不清、肌张力松软、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消失等多种病理反应症状和体征。

纳洛酮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使用后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与分布在脑干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能有效地阻断阿片样物质所介导的各种效应。纳洛酮能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压,减轻脑水肿,还能使缺氧后脑血流量重新分布,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流供应;纳洛酮能明显增加新生儿呼吸频率,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通气障碍,纠正呼吸抑制;纳洛酮还能增加心肌收缩功能,增加心博出量,使脑灌注压增加[3,4]。

两组患儿治疗后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说明纳洛酮辅助治疗HIE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纳洛酮能迅速消除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许多患儿在使用第2天就表现出明显效果,且与运用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运用的越早,恢复越快。有作者报道使用纳洛酮会引起患儿嗜睡、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高血压和烦躁不安等临床症状,本组未出现,可能与给药的速度有密切关系。所以,笔者建议纳洛酮使用应低浓度、低流量,连续平稳给药。

总之,我们认为纳洛酮辅助治疗HIE效果显著,疗效确定,而且副作用少,是一种理想的辅助药物。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7~228.

[2]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与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2005,35(2):99-100.

第8篇

1临床资料

产妇因"孕40 w临产、持续性枕横位"剖宫产分娩,孕期产检无异常,术中见羊水清,量中,新生儿Apgar评分9~10分/1~5 min,体重3300 g,脐带长70 cm,绕颈1 w,手术顺利,术后常规维生素K1 5 mg/次/d,共3 d,母乳喂养,无呕吐,反应好,无发热,二便正常。术后第3 d因新生儿进食较少,请儿科会诊未发现明显异常,后吸吮正常。术后第4 d晨,白班护士抱其沐浴后送返病房,放于其母身旁,约5 min后,产妇家属突然发现新生儿脸色发白,四肢不动,无反应,随即抱至护士站呼救。当时查看新生儿面色死灰,无心跳、无呼吸,无肌张力,拍打足底及托背刺激无反应。立即将新生儿置办公桌上于心肺复苏,使用简易呼吸气囊,氧气吸入,注射纳洛酮。3 min内予气管插管,使用肾上腺素,患儿仍无心跳呼吸,抢救无效,死亡。建议家属尸体解剖,拒绝。

2原因分析

统计学高危因素为早产儿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伴心动过缓、已经历过一次ACTE的小儿、发生过SIDS小儿的兄弟姐妹、俯卧姿势、怀孕时吸烟含被动吸烟或吸毒等。引起SDN的病因很多,如暴发性感染、脑部病变、腹部内出血、呼吸功能紊乱、心脏疾患、代谢紊乱等。也与妊娠母亲多产次、母亲未成年、与上次怀孕间隔时间过短等有关。此新生儿母亲头胎,24岁,既往否认有病史、否认吸烟吸毒史,产检无异常。新生儿评分正常,无发热,母乳喂养,二便正常,感染、颅内出血可能不大;体检心肺无明显异;沐浴前1 h内未哺乳,沐浴时室温、水温均适宜,无呛咳,穿衣时有肌张力,未见溢乳,抢救吸痰时吸出少量痰液。无明显胃食管反流。家属拒绝尸检,无法确定死因。

3讨论

3.1患儿持续性枕横位、脐带绕颈1 w剖宫产,存在危险因素。出生第3 d发现进奶欠佳,虽经医生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但患儿的临床表现提示有异常情况存在,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发展无足够的预见性,未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据新生儿生理病理特点,重点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肤色、肌张力、体温、哭声、吸吮力、大小便等基本情况,并将可能发生的变化告知家属,提高对危险的预见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2引起SDN原因包括婴儿呼吸道的异常,口咽部肌肉的异常,而导致婴儿哭声体征的改变,故对婴儿啼哭的声学分析有利于SDN的识别和理解。如无原因的哭闹、哭声高调、发音短、集中度低、有较多的鼻息声应引起注意[2]。

3.3肺泡换气不足和继发性窒息或周围神经功能紊乱也可导致出汗,有些发生SDN的患儿有睡眠中易出汗。

3.4美国加利福尼亚流行病学研究,SDN与被动吸烟呈剂量相关性,澳大利亚、英国的医学家发现,母系吸烟可能导致婴儿发生SDN发病危险增加6倍。因此病房禁烟和戒烟的教育比较重要。

3.5婴儿沐浴时脱去所有衣物,陌生无助的环境是一个应激因素,再加上如突然接触热水,大多新生儿表现出紧张的情绪,洗背部时,无支撑的头颈部耷拉在操作者的手臂上也可能压迫迷走颈动脉窦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呼吸的生理反射过度及迷走神经功能异常,被认为是导致SDN发生的主要机制。

3.6难产、产程延长等可致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的机率增加。

4新生儿沐浴流程

4.1操作前评估 ①核对手腕带,与产妇和家属交接,核对新生儿日龄。②评估新生儿一般情况、四肢活动度及皮肤情况。③有没有溢乳等不适。④1 h内有没有喂哺。

4.2备齐用物 衣裤、尿片、浴巾、爽身粉、2%碘酒、75%酒精、护脐带等。

4.3沐浴准备 ①关闭门窗,调节室温(26℃~28℃)。②测水温(38℃~40℃)。③核对新生儿。

4.4沐浴 ①小毛巾揩面:四角分别清洗眼、鼻唇部及脸。②洗头:注意避免误入眼、耳、鼻。③棉签清洁耳鼻。(固定头部,以免误伤)。④洗躯干、四肢:(操作者左手前臂托住新生儿肩臂部),顺序:颈、对侧上肢、近侧上肢、手、胸腹部、背部、对侧下肢、近侧下肢、脚、会阴、臀(支撑新生儿的手臂不能移开,沐浴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及其他反应)。⑤浴巾揩干全身。

4.5操作后 ①观察、消毒脐部。②皮肤皱褶处扑粉或涂婴儿油,(注意扑粉时遮挡口鼻),观察新生儿一般情况,红臀等特殊情况处理。③穿合适的衣裤。

4.6再次核对手腕带,与产妇及家属交接。

4.7质量标准 ①沐浴室温度及水温适宜。②整个操作过程注意保暖。③操作过程中注意评估新生儿一般情况。④及时、正确处理特殊情况;脐部出血、溢乳、红臀等。⑤操作时鼓励家属观看学习。

5质量持续改进(CQI)结果报告

5.1评价指标 新生儿异常情况、护理差错、家属满意度

5.2评价目标 新生儿异常情况能得到及时发现、护理差错发生率0,产妇及家属满意率>95%。

5.3资料收集 临床随机质控、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

5.4结果发现 ①通过流程的修订完善,降低了护理隐患,对新生儿的观察更全面,护理更规范,此期间我们及时发现1例未降、1例舌系带短小,已及时得到处理和宣教。②通过让产妇家属参与护理,使护理更透明,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产妇及家属的信任感,出院患者满意度达到95%。

6结论

虽然50% SDN无法确定死因,另外,监测对婴儿个体发生SDN不能预防。但如果阻塞性呼吸、中枢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或氧饱和度过低的发生作为濒死情况的一部分,及早可靠地查出有利于指导干预。产科病区的医护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生儿猝死有关原因,对高危因素实施适当防范,提高观察病情能力和预测危险能力对防止猝死发生和提高猝死救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母乳强化剂;早产儿;母乳;生长

[中图分类号] R17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203-02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of breastfeeding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CHEN Xiaoling1 SU Gexing1 YANG Fuzhi1 LIU Wen2

1.Armed Police Corps Hospital of Guangdong,Guangzhou 510507,China;2.Guangzhou women and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Guangzhou 51062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wo groups of controlled trials about human milk fortifier and formula feeding premature infants in hospital under the growth condition of comparison, to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human milk fortifier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21 premature infants with gestational age of

[Key words] Human milk fortifier;Premature infants;Breast milk;Growth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在不断提高。以往由于早产纯母乳不能满足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常被迫放弃母乳改早产配方奶喂养。国际卫生组织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和欧洲儿科胃肠、肝病和营养学会等,积极倡导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母乳喂养[1]。母乳喂养仍然是早产儿的最佳选择。我国《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指出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出生后转入我科NICU,胎龄

1.2 研究方法

1.2.1 营养成分 母乳强化剂为雀巢FM85(1 g×70袋,德国产),早产院内配方奶为惠氏金装保儿加(100 mL/瓶,爱尔兰)。

1.2.2 喂养方法 生后6

1.3 观察指标

每天早晨空腹称重,每周测量身长、头围。

1.4 统计学处理

体重增长速度[g/(kg・d)]=[1000 g×1 n(出院体重-出生体重)]/(出院日龄-恢复至出生体重日龄)。身长增长速度(cm/周)=(出院身长-出生身长)/住院周数。头围增长速度(cm/周)=(出院头围-出生头围)/住院周数。

表1 两组早产儿基本情况比较()

组别 n 出生胎龄(周) 出生体重(g) 出生身长(cm) 出生头围(cm) 恢复至出生体重日龄(d)

试验组 10 31.9±1.3 1740.6±151.0 42.8±1.7 29.7±1.1 8.7±2.8

对照组 11 32.0±1.2 1764.4±144.0 43.2±1.8 29.8±1.2 8.9±2.6

t 0.026 0.369 0.390 0.189 -0.174

P 0.98 0.716 0.701 0.852 0.863

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生长情况

试验组和对照组早产儿在恢复出生体重后平均体重增长速率、每周身长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母乳是所有新生儿首选的食物[3],早产母乳同样是早产儿肠内喂养的最佳选择,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儿的需求。早产母乳蛋白质含量高,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有利于早产儿快速生长,脂肪乳糖量较低,更容易消化吸收,早产母乳中的激素、肽类等能促进早产儿胃肠成熟,抗炎因子、IgA抗体等还能调节早产儿免疫功能,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未分化的干细胞,潜在影响早产儿的远期健康[4],由于母乳具有其他奶制品无法替代的优势,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即应开始母乳喂养。

但未强化的早产母乳每100 mL提供68 kCal的热量、含钙34 mg等,对于生后需要追赶性生长的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和超低体重儿单纯母乳喂养往往无法满足早产儿能量及矿物质的全部需要,导致纯母乳喂养的部分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现生长落后和代谢性骨病[5],而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等的母乳强化剂每100 mL提供85 kCal的热量、含钙100 mg,能补充早产母乳的不足。强化后的母乳提高了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含量,提高了能量密度,达到或超过了早产院内配方奶。强化母乳喂养与早产院内配方奶喂养在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生长速率相似母乳强化剂弥补了纯母乳喂养的不足,经强化早产奶既能满足早产儿生长能量的需要又能满足矿物质的需要,还能保留母乳喂养不可替代的优势,值得推广。

母乳强化剂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有20多年的历史[6],在国内运用的时间尚短,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在未强化前肠内能量摄入小于配方奶喂养早产儿,如何将喂养方案进行个体化强化,以达到母乳强化后的早产儿最理想营养生长状况,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eier PP,Engstrom JL,Patel AL,et al.Improving the use of human milk during and after the NICU stay[J].Clin Perinatol ,2010,37:217-245.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2009,47:508-510.

[3]American Dietetic Assocition.Promoting and supporting breastfeeding[J].Am Diet Assoc,2009,109(11):1926-1942.

[4]Patel AL,Meier PP,Engstrom JL.The evidence for use of human milk in verylow-birthweight preterm infants[J].Neoreviews,2007, 8:e459-466.

第10篇

【关键词】中重度早期综合措施干预

【中图分类号】R1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2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由于相关知识匮乏和经济落后等诸多原因,发生新生儿窒息从而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病例仍居高不下。同时随着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HIE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 HIE患儿的存活率也明显提高,而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脑瘫患儿在我国正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1],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如何预防HIE患儿脑瘫的发生,已成为康复医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我院儿科自1992年始对中、重度HIE患儿常规应用综合方法早期干预脑瘫的发生,经多年的随访观察,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现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所有病例均为1992年3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资料记录完整的HIE患儿,按相关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度[2]。其中中度78例(男46女32),重度46例(男27女19)。所有病例入院后即严格按照“三维持三对症”的原则[3]进行治疗,并同时应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胎脑组织液等)。病情稳定后(一般在2周左右)即征求家长意见,同意采用预防性干预措施者为治疗组;不同意采用干预措施或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成一个疗程的干预措施者为对照组。治疗组77例,其中中度48例(男29女19),重度29例(男18女11);对照组47例,其中中度21例(男12女9),重度26例(男14女12)。两组病例的孕周、就诊时间、临床症状、性别比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干预方法

干预根据婴幼儿发育规律及小儿存在的功能缺陷,参照首都儿科研究所修订的《婴幼儿发育诊断量表(0~4岁)》制定干预措施,综合治疗。具体如下:

1.2.1 运动功能训练:训练包括正确的卧姿、抱姿、头部的控制训练,腰部的力量训练及四肢的训练操作,躯干调整和平衡训练等。

1.2.2 手法按摩:在新生儿扶触手法的基础上选用治疗脑瘫的常用穴位进行重点按摩刺激,并依靠手法的多变来促进患儿肌张力的改善。

1.2.3 高压氧治疗:病情稳定后常规进行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休息二周后进行第二疗程,连续2~3个疗程。

1.2.4 药物治疗:脑活素针2ml肌肉注射,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与高压氧同步进行,连续2~3个疗程。

2 结果

由专人每三月对病人评估一次,评估标准根据首都儿科研究所修订的患儿心量表测定智龄及发育商(DQ),DQ≥85为正常,70~84为边缘状态,

(1)两组智能发育评估结果见表1

患儿心量表检测结果表明,干预组在治疗3、6、9个月后DQ明显高于对照组,P

(2)两组预后比较

对照组脑瘫的发生率为中度6/21(28.57%),重度19/26(73.08%);治疗组脑瘫的发生率为中度3/48(6.25%),重度13/29(44.83%)。两组经简明Conciss Statistics 20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卡方值分别为4.60(校正法)和4.50,P值均

3 讨论

早些年,对应用高压氧治疗HIE效果的评价褒贬不一。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高压氧对HIE的治疗作用是肯定的[5]。研究表明,高压氧可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各脏器组织氧的供应,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脑损伤修复;高压氧可使脑组织内供氧正常部位的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但可使受损部位的脑血管扩张,增加缺血区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提高脑干网状激活系统等部位的氧分压,从而在HIE时发挥对脑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脑瘫是HIE最常见的并发症。婴儿早期的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生后6个月内的HIE患儿的脑部病变尚未固定,有修复的可能;同时大脑处于生长发育的最快阶段,神经细胞数目增加不多,主要是体积增大,树突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形成和发育。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若此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损伤部位则更易修复和再生。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来看,发现越早,脑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治疗效果越佳。因此国内外的学者均提倡脑瘫要早诊断早治疗。但新生儿脑功能发育不完善,即使神经细胞有损伤也不一定出现神经症状。对于6个月以内症状较轻的脑瘫患儿,专业医师尚常常不能诊断,更何况是患儿家长?而家长发现不了更不存在就医问题了。由此看来,脑瘫的早期诊断仅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因此,对于出生前后有缺氧窒息史特别是生后患中重度HIE的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就显得优为重要。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院对中重度HIE患儿(脑瘫高危儿)在病情稳定后即常规运用综合方法早期干预脑瘫的发生。通过主动的或被动的训练刺激,经神经的传导,可激发大脑运动功能的建立及语言功能的成熟,有利于建立正常的运动神经条件反射,激发大脑的代偿功能。对小儿早期干预的过程也增加了小儿与他人直接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培养了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和能力。随访的结果表明,干预组于治疗3、6、9个月评估其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脑瘫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从理论上讲,与发现脑瘫后再治疗肯定是既经济又效果好。因此建议临床医师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燕春.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461.

[2]韩玉昆,虞人杰,卜定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0,28(1):31.

[3]韩玉昆,许植之,虞人杰主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5~192.

[4]林庆整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第11篇

本刊接到泉州市吴女士投诉称:2008年5月11日,她在泉州市第一医院产下女婴,但4天后女婴离奇死亡。她认为院方对女婴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7年9月,吴女士到泉州市第一医院妇产科检查确诊怀孕。随后,她遵医嘱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每次检查结果均显示孕妇健康,胎儿发育正常。

2008年5月11日,吴女士腹痛入住泉州市第一医院,剖腹产下一重5斤的女婴。术后医院的《婴儿产时及产后记录》显示,院方认定该女婴系正常婴儿,并且新生儿的“Apgar氏评分”达到9―10―10的高分。5月13日,院方组织了两次会诊,得出的结论为该婴儿健康正常。随后,院方即对吴女士实施了绝育手术。

吴女士说,在婴儿出生后长达4个小时内,医院未给婴儿提供必要的保暖物品,导致女婴出现打喷嚏、发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家属就此情形多次向医生反映,但都未能引起重视,医生知情后没有做出任何相应的治疗措施。

5月14日上午9时,该院妇产科主任查房后,建议邀请该院儿科医生对婴儿进行会诊,直至此时,仍未引起该院儿科医生的足够重视,该院无一儿科医生参与会诊。同日下午5时左右,家属发现婴儿脸色不好,呼吸急促,情况危急,要求转至儿科进行检查,院方才派员对婴儿实施了会诊。

当晚23时,医院告知婴儿的心跳不正常。2008年5月15日零时50分,婴儿心脏出现衰竭现象。1时45分,院方宣告婴儿死亡。

婴儿的死亡,对吴女士一家人无异于晴天霹雳。吴女士80高龄的祖母万分悲痛地向记者哭诉:“小吴怀孕后,全家人都非常欢喜,期盼早日抱上曾孙,没想到婴儿生下才4天,竟然在医院里死去。”爱女的夭折,也对吴女士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因为打击而在坐月子期间落下了许多病根,所以她一直在家休养,至今无法工作,整日以泪洗面,到现在依旧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

事发后,吴女士及其家人多次找到医院医务科,要求院方对婴儿之死给个说法,但是院方总以各种理由来敷衍应对,从未明确答复。

泉州市第一医院分管医务工作的苏副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院方会认真查处事发原因,院方若有责任,绝不回避。他建议家属同意对婴儿进行尸体解剖,查明其真正的死因。

2008年6月20日,婴儿的尸体解剖报告出来了,确诊女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记者带着吴女士的全部病历和婴儿的尸体解剖报告,走访了有关部门的权威专家。受访专家认为,就目前泉州市的医疗水平来看,即使婴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孕期被诊断出来的几率相对较低,但发现及时,还可终止妊娠。针对婴儿产后的“Apgar氏评分”达到9―10―10的高分,但两次会诊均未检查出心脏有杂音,专家称,不排除医生的责任心和问诊能力,“如能发现及时,并实施必要的治疗方案,婴儿或许能够存活”。

2009年元月中旬,记者随同吴女士的家人找到该院医务科的赖科长,赖科长表示,“家属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均可提出,他会在合适时间向医院的领导汇报,有了结果自然会通知。”。

3月17日,记者再度与吴女士的家人一起到了该院的医务科,赖科长称院方重视此事,并积极安排两个副院长参与协商。至于婴儿的死亡,院方始终坚持“无过错”。他认为,吴女士的新生儿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全国同类的病例新生儿最多也只能存活8天,医院在对吴女士采取剖腹产及婴儿救护过程中无过错,婴儿属正常死亡。“如果吴女士及其家人有疑议,可申请医学鉴定,用法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

在与院方的交涉中,吴女士提出3点疑问:第一,为什么医院事前未查出婴儿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何院方在产后Apgar氏评分给予婴儿高分,而后两次会诊均显示婴儿健康正常。这到底是医院医术不精,还是医院?第二,妇产科主任医师要求儿科医师参与会诊,儿科医师迟迟不来,是否属于延误治疗时机?第三,女婴从产科转出后,儿科在尚未确诊病因的情况下就直接下药,这是否是直接导致婴儿死亡的原因?

对这些疑问,在场的苏副院长均避而不答,坚称女婴致死系病情自然发展,他辩称:“存活4天是靠婴儿母体赋予的营养,当营养耗尽了,自然就会死亡的。”至于事件的协调处理,他依旧坚持走司法途径解决。

第12篇

[关键词] 儿童;死亡率;降低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89-02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儿童发展纲要》的目标之一,是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关键指标。利用监测数据,分析鞍山地区200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政府决策部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监测范围

鞍山市三县四区作为监测范围上报的监测数据。

1.2监测对象

为监测地区内本地户口及居住1年以上流动人口中全部孕满28周,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缩动4项生命体征之一,而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

1.3资料收集

以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监测上报的资料经质控校正后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7年鞍山市在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出现了明显下降,而且前5位主要死因构成比也较去年有所下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4年的12.55‰降至现在的10.54‰。

2.2各年龄别死亡率

鞍山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54‰,婴儿死亡率为9.36‰,新生儿死亡率为6.98‰。各年龄组死亡率均为农村高于城市。

2.3 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死因构成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依次为早产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异常、出生窒息、颅内出血、肺炎、其他新生儿疾病和意外窒息。前5位的死因构成比与2006年相比均有下降。另外,1~4岁组儿童的主要死因为各种意外。具体见表1。

2.4医疗保健服务指标

200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地点及死前治疗情况详见表2、表3。

3讨论

2007年我市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9.36‰和10.54‰,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0.57‰和0.78‰。从近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看,呈逐渐下降趋势,城市和农村的死亡率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我市儿童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各级主管部门领导对监测工作重视和全面推广孕20周B超出生缺陷筛查工作,使畸形胎儿及时终止妊娠。

3.1儿童死因分析

2007年我市5岁以下儿童疾病死因主要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异常、出生窒息、颅内出血等。建议:①加强孕产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孕期保健检查质量,及时发现影响胎儿发育不良的各种因素,及时干预,减少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和死亡率。②开展产前筛查及诊断技术,如唐氏筛查、孕20周B超胎儿畸形筛查等,做到早发现早期终止妊娠,减少出生缺陷儿发生,从而减少因先天异常而致死的死亡率。③提高产科质量,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加强产儿科合作,开展高危儿监护,减少新生儿出生窒息和颅内出血死亡率。④加强新生儿访视、儿童系统保健和儿童意外安全教育。

3.2医疗保健服务

5岁以下儿童死前治疗:城市中住院和门诊治疗的构成为93.5%,未治疗占6.5%;农村中住院和门诊治疗的构成为93.1%,未治疗为6.8%。说明无论城市和农村的儿童绝大部分死前都得到了医疗救治。5岁以下儿童死亡地点:城市中医院的构成为79.3%;农村中医院的构成为65.8%。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交通不便或治疗费用昂贵而中途放弃治疗死在途中或家中。并且农村儿童死前就诊多集中在县、乡级卫生院。①加强县乡卫生院建设,改善县级医院的设备,提高县、乡级卫生技术人员急救水平是降低农村儿童死亡率的有力保障。②建立孕产妇、新生儿绿色转运通道,保证危重孕产妇、儿童及时得到救治是降低农村儿童死亡率的重要环节。③建立贫困孕产妇、儿童救助资金,将孕妇、儿童医疗费用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范畴,减少因贫困放弃治疗的儿童死亡。④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家长对儿童常见病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及早识别小儿病情,及早就医。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裴艳丽.东明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7,22(19):2653.